社会资本视角下诚信社会建设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诚信的建设首先需要公民对诚信和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概念形成正确认知, 事实上当下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产生了社会诚信建设的急切需求, 从社会发展的不同职业和产业中形成的规则和原则来看, 部分行业内部形成的原则并不合理和科学, 也并没有依托于严格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人文主义关怀特征进行管理, 使得在众多行业发展中乱象丛生, 不仅导致行业发展的利润分布差距悬殊, 更导致行业整体形成缺乏诚信和合理经营态度的情况。

一、社会诚信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一) 乡土社会格局的改变

在现阶段来看, 我国社会中的确出现了大量由于信任危机导致的安全事故和众多问题。从根源来分析可以发现, 传统模式下的乡土社会格局正在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现出十分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情况。或者说我国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是一个颠覆传统的过程, 尤其是在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状态下可以发现, 乡土社会格局中以来家庭或者宗族为主的人际关系已经开始渐渐淡化, 由于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年轻群体开始从事社会生产为主的经营活动, 在进行职业活动的发展时所建立的与社会的联系成了能够抗衡家庭关系的伙伴关系。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于当下社会中父辈与孩童所接触的技术和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传统模式中存在子承父业的情况, 但在现代社会中年青一代的群体更加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并且和父辈形成的职业发展理念差异也导致了在社会人际关系形成中更偏向于与自身经历类似的同伴。因此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任方式的转变和信任领域的拓宽, 传统社会中形成信任的人际关系不再适用于当下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一种危机, 另一方面也是促成新的信任模式建立的契机。

(二) 社会中信任危机的表现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当下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情况, 一方面来自道德权威对于个体的威慑作用下降, 另一方面来自传统模式中依赖于合作化生产的模式逐渐被改变。现代社会中个体独有的特征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合作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能够促使社会成员中个体意识的苏醒, 另一方面也导致具有高强度约束的道德效应产生疲软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双方之间信任程度不统一的情况便会出现大量的误解甚至是事故, 一方本意是对另一方具有一定的信任的, 因此会在实际的交流或者合作中产生放心和真诚的心态, 但另一方如果缺乏这一信任心理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缺乏精神素养的行为产生, 而该类行为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利用法律手段进行制约和惩罚, 而道德的约束又在很多情况下缺乏后续的处理方式, 致使大部分信任危机导致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另外这一信任危机还有可能导致社会整体的恐慌, 由于在某些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获取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对等, 而获得较少信息的人群可能会产生会获得信息较多的人群的敌意, 认为这一部分群体会利用更多的信息做出缺乏道德约束的行为。获得信息较多的人群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状态, 认为获得信息较少的人群会利用不同类型的手段来进行抢取。导致每一个利益相似的群体都对另一个群体产生警惕, 尤其是在经济活动的交易中会利用更高的交易成本或者信任成本来避免在利益争夺中吃亏。

(三) 社会中存在大量的虚伪和道德紧张状态

道德的自我约束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 而道德中的虚伪和道德紧张状态同时也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的, 在公共空间或公共一旦发生具有两人以上的违反道德约束的行为便会对其他群众形成影响, 会存在部分群体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来跟随其他群众进行道德约束的违反。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虚伪状态, 缺乏真诚的内心和表达已经逐渐成了当下社会中的常态, 在这一点上形成的具有察言观色能力以及能够从言语背后捕捉到潜在的意图便成了现代人的必修课。

但仅仅依靠察言观色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现阶段的这种虚伪状态已经蔓延到了互联网社会的交流中, 根本问题在于个体对自身的认知不清晰并且对自身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特征认知不够明确, 以互联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为例, 在个体与个体进行交流时使用到的是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工具, 而一旦脱离这一工具便产生交流中的不安, 但实际上这种形式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本来就是不够牢固的, 网友也需要明确认识到自身在互联网中的形象或者表达与实际生活中的区别。存在大量的行骗分子利用互联网人际关系中不平等和不合理的认知来进行利益获取, 这是当下社会中虚伪的道德状态形成的一个极端情况。

另外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当下社会中形成的道德紧张状态, 人们在评判对方是否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时使用到的依据大多与自身经历有关或者自身的精神素养, 但这种情形下形成的道德判断本身就是缺乏客观性的, 而一旦出现与自身认知不相符合的情况, 便会导致不由分说地批判和职责。因此道德紧张一方面来源于个体精神素养水平不足或者对精神素养和道德的认知不够清晰, 另一方面也在于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形成交流缺乏一定的换位思考空间, 而将更多的道德判断归于主观意识的解读, 使得在很多情况下产生由于误解产生的信任危机。

二、社会资本理论中有关信任建设的理论

(一) 社会资本理论中对于社会信任的解释

社会责任理论由于其本质的限制导致在社会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在解释当下社会中存在信任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主要观点有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解释, 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和国民规范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等三个部分的关系。经过实证检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则国民规范程度就会越高, 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经济发展始终趋向于一个良好发展的模式中。因此依据这一理论来看, 在分析社会信任的建设方式上必须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整体的信任程度和国民规范程度。理论的核心在于社会人际关系从以亲缘关系为代表的主体关系发展到以职业关系为代表的主体关系, 并且发展阶段中包含了个体从接受教育开始到劳动就业以及获得医疗保险等一系列阶段。因此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核心决定在进行问题分析时需要结合个体纵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来分析, 而对社会责任理论建设的指导性意义在于, 从一个人孩童时代到学生时代再到就业时代的每一个阶段应该具备怎样的信任观念。并且在这些应该得到教育的阶段中如何结合教育与劳动就业整体态势的调整来促进身处其中的个体能够具有主动提高自身规范程度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信任的建立在本质上落到了教育上, 不仅仅包括了校园教育, 更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二) 社会信任建设的教育培训途径

社会信任的建设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引下可以分为教育途径和适应性调整, 教育培训途径的社会信任建设更加强调信任道德建设的彻底性, 需要社会成员在感受到当下社会中缺乏信任危机的情况后产生增强成员之间信任程度的希冀, 需要社会成员首先保证对于社会发展中道德规范发展具有一定的希望以及认同在一定程度的努力上可以改善当下社会中信任危机情况。另外需要社会成员具备有一定的个体道德责任意识, 在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中认为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分子是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从知识分子的受教育程度和精神素养水平来看, 在很多情况需要具有意见领袖魅力的知识分析进行舆论引导, 并且在民众缺乏道德判断能力的时刻进行一定的社会状况解释, 事实上并不存在能够完整解释社会现象并且能够准确无误地引导舆论的知识分子, 但在很多情况下会促使民众和产生提高自身精神素养的意识, 而能够带来这种影响便说明在需要舆论引导的社会中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精神素养水平的知识分子来承担其社会信任建设的重任。这是利用教育培训途径的社会教育阶段, 需要提供给知识分子足够的空间和进行教育培训的途径, 而知识分子中则需要重点关照到的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在当下社会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普通民众能够接触到的社会信息包含了大量的娱乐信息, 而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进程的信息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共享, 在很多情况下仍然需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重视研究成果的普遍化, 需要认识到自身进行社会研究的主要意图和目的以及所研究的对象的特征。不需要将社会科学束之高阁来进行膜拜与观赏, 而需要结合现实发展的各种需求来促进社会科学的普遍化。这一模式的形成需要有更加丰富的媒体来共同完成, 包括造当下民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中增加一部分社会科学中有关社会信任内容的讲解, 或者利用新媒介的形式来增强社会信任理论的生动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培训还关系到家庭信任建设和校园信任教育, 从家庭教育来看信任建设可以发现父母本身的以身作则会极大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需要家庭中父母建立平等的信任状态, 尤其是对孩子的很多承诺和应允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来形成, 而一旦形成允诺便需要利用不同程度的努力来完成, 从而在孩子心目中形成约定和信任的初始概念。校园教育中的信任建设需要结合一定的科目学习来建立, 包括了最基本的语文科目的学习, 语文科目的教学中存在有大量的应试内容教学, 包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背诵以及现代文的理解和背诵等, 在进行理解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一定的精神素养的培养来进行教学。

(三) 社会信任建设的适应性调整

社会信任建设的一个途径是通过彻底的精神观念的深入来进行, 另一个途径在于利用现代社会中个体特征和思维观念进行调整和适应。从当下社会中个体特征和整体氛围来看, 利用信任成本的提高来促进社会信任的建设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 包括了在乡村建设、劳动就业中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以及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不信任代价, 这一建设方式往往能够形成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调整, 使得社会成员能够明确认识到如果缺乏信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以及需要接受的代价甚至惩罚。但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以及金钱层面的信任成本的建立并不是单独进行的, 需要在提高信任成本的金钱层面的建设和规定中形成一定的法律保障, 也就是在没有认真履行合作要求中缺乏真诚的情况下如何在制度的规定中受到惩罚或者更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法律进行惩戒。

适应性调整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对现有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处理, 需要认识到传统模式中亲缘关系的淡化是客观趋势, 而要形成能够适应客观趋势的社会的建设便需要顺应这一趋势, 而非在本有的客观形势上进行规律逆行, 企图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和行为理念来约束当下社会中的民众, 导致在本质和源头上缺乏对于社会信任变迁的基本认识。缺乏基本认知造成的后果在于整体的信任建设中容易因为部分过激言论或者部分自称为意见领袖人员的引导而形成具有煽动性的且不利用社会信任建设的情况, 导致在对信任和平等等概念的混合理解中迷失方向, 因此真诚认真的信任社会的建立需要的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明确认识到真正信任的含义。

三、结语

社会资本理论下的社会信任建设主要包括了教育途径的建设和适应性调整中制度和法律保障的建设, 来源于社会资本理论中对于国民规范水平和人际关系中信任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理论, 还包括了核心理论中对于社会知识分子对社会精神素养的促进效用。

摘要: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的社会运行总体来讲依赖于已经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 而社会关系的形态和主要特征也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不断被调整和修改, 也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有所发展。但有一些本质特征没有发生变化, 在社会发展中需要不断建立诚信的社会关系, 无论诚信社会关系的建设依托于哪种社会模式都需要进行具有主观意识的建立。当下社会的发展更多需要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形成的变化的研究, 利用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来分析社会诚信建设的需求因素和路径。

关键词:社会诚信,社会资本理论,权利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辛波, 张永霞, 耿殿明.乡村社会资本对公共产品自主供给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 2018 (11) .

[2] 王甫, 孙杰.媒介化社会, 信任可以传播吗——评《传播信任——转型期电视媒介公信力研究》[J].新闻战线, 2018 (19) .

[3] 沐光雨, 徐青, 司秀丽.社交网络环境下社会广告信息传播对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 2018 (11) .

[4] 王通.起点信任与过程信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双阶逻辑[J].理论导刊, 2018 (11) .

[5] 教军章, 张雅茹.社会资本影响制度发展的作用机理探究[J].理论探讨, 2018 (6) .

[6] 王自亮, 吴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资本优化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 (5) .

[7] 孙莹.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21) .

[8] 孙敬水, 蔡培培.资本异质性与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基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政治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微观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 (11) .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下一篇:达克宁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