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服务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融扶贫服务

金融服务与精准扶贫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广大农牧民、城乡居民、中小微企业和政府部门,利用吸收低利率负债资金变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产,以信贷规模反哺精准扶贫工作,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以实现金融服务与精准扶贫相衔接,提升地区贫困户居民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服务;精准扶贫

一、建立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一)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

每年单列不少于5000万元扶贫信贷资金年度投放计划,持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确保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增速高于农牧户贷款平均增速;申贷获得率逐年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

(二)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调整优化信贷投向、投量和结构,充分利用央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以及财政资金,积极满足贫困群体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等方面的金融需求。

(三)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服务网点进一步下沉,助农金融服务点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基础金融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健全支付结算体系,加大助农设备和自助机具投放数量,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集约化企业、绿色循环链企业和农村合作社互助社,与农机站、农牧局联系,对农业机具给予积极信贷支持。

二、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

(一)调整优化信贷政策,有效满足脱贫攻坚资金需求

一是把分散生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申贷考查重点,放在有无劳动能力、有无种养技术、是否勤勉、主观偿债意愿和诚信意识等方面,合理核定授信额度,弹性安排信贷还款结息周期,以优惠利率发放贫困户短期小额贷款。因自然灾害等非主观因素形成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区分情况适度安排授信。积极向财政局申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小额贷款给予适当贴息支持。二是根据农牧业生产经营周期和扶贫主管部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贫困群体涉农涉牧企业用于日常生产经营性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可视情况给予放宽贷款期限。三是对生产经营正常、暂时出现资金紧缺的客户,符合展期和续贷条件的,积极给予办理。四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给予贫困户和吸纳就业的企业更多利率优惠。根据资金成本,制定差别化利率优惠政策。五是继续实行减费让利政策。

(二)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工作,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截至2017年末,和林格尔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各项贷款余额264187万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1008.99万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0327万元,无林权抵押贷款。2017年新发放7笔,金额510元,农房无不良贷款,土地承包权新发放7笔,金额8224万元。

三、支持特色產业金融服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是把“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对“三农三牧”、农村牧区小微企业发展、扶贫开发的资金支持,打好“新农村建设”工程建设的经济基础。二是进一步丰富现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推动其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增加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由原来的1万、2万、3万增加至3万、5万、10万;延伸贷款对象,由农户扩大到个体工商户;拓宽贷款用途,由原来的种植、养殖扩大至农村生产经营周转和个体工商户资金周转、农村循环产业链经济、特色种植物集约化经济以及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便民超市建设、营运和安全改造、农机具改造升级等。三是与县人行、县扶贫办、县妇联和县民族事务局等部门协调沟通,统筹利用现有和陆续出台的财税、货币、扶贫、农牧业现代化产业政策,推动建立各类政策和各类资金与农村信用社综合金融服务联动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抓好 “富农贷(农牧户贷)”、“扶贫贷(就业贷)、就业贷(助业贷)、农易贷(易农贷)、助农贷(农业贷)、农信淘宝贷(产业贷)商易贷(易商贷)”产品应用,以“政府保证金+财政贴息”等方式,通过“杠杆化”运作模式匹配自有资金,有效撬动信贷资金投入,为精准扶贫工程提供持续信贷支持。

四、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一)优化机构网点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结算环境

统筹增设正常营业的固定网点、定时服务的简易服务网点和多种自助业务处理机具,大力推广助农金融机具在农村牧区空白网点的布放工作,争取实现贫困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升级为“人人用”,打通农村牧区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流动服务。加大贫困地区营业网点软硬件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点服务功能,提高网点的服务承载能力。继续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全面推广应用农村金融服务自助终端,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

(二)农村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按照“政府引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共同受益”原则,在县金融办、财政局、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和林格尔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乡镇与农村金融机构联合成立农村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乡、村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小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形成了镇、村、村民小组及政府金融办、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多方联动”工作机制。二是2017年以来联社对全辖农户、个体工商户信用等级评定授信工作。全辖共评定信用农户951户。对于已经评定的农户和个体工商户新用户,只要农户提出信贷需求,授信额度和贷款用途在“三农“范围以内的,联社都予以满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对信贷授信额度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针对实际情况,联社及时调整了授信额度,将原来的AAA级授信3万元,AA级授信2万元,A级授信1万元,逐步将授信额度提升到现在的AAA级授信10万元,AA级授信5万元,A级授信3万元的标准。三是完成了与联社有业务往来或有发展业务意向小微企业评级和授信工作,并按户建立了评级授信档案。

(三)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力度

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及“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提高贫困户和各类经营主体信用意识。加快推进农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牧业经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完善信用评价与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低收入农牧民的申贷获得率。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推广,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尤其是贫困农牧民的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维护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改善农村牧区社会信用环境。

(四)加强信贷服务机制建设,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全面优化贷款审批、发放、管理流程,开通网上申贷和微信申贷业务,积极与拉卡拉和通联支付机构合作,进一步简化办贷手续,缩短申贷时间,加强和规范信贷人员尽职调查行为,全面推行限时放贷,切实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二是开辟“绿色通道”,通过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措施解决有带动贫困户脱贫职能的企业高息“过桥”融资问题。三是深入实施“阳光信贷”工程,认真落实公开贷款政策、制度,公开贷款发放程序,公开承诺办理时限,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四公开”制度,规范和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提高脱贫攻坚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全面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发挥金融骨干驻村帮扶作用,主动做好与帮扶单位的衔接,加强与政府驻村干部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农信社专业优势,制定科学帮扶规划,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帮扶形式,真正帮助困难人口找准致富之路。

五、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低收入农户依赖性强,认为反正是县政府倡导扶持支持,经营成功与失败无关重要。甚至有部分贫困户仍存在“能拖就拖,救济款不用还”的错误思想,存在贷款到期无法按期归还的风险。

(作者单位:和林格尔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刘若飞

第2篇: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14〕65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机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全面做好扶贫开发的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总体目标

按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大幅减少扶贫对象的目标要求,全面做好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地区各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金融对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力争贫困地区每年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当年贫困地区所在省(区、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贷款占所在省(区、市)贷款增量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2.融资结构日益优化。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通过加强对企业上市的培育,促进贫困地区上市企业、报备企业及重点后备上市企业的规范健康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取得新进展。推动债券市场产品和制度创新,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3.金融扶贫开发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显现,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金融扶贫开发新格局。

4.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具备商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贫困地区基本实现金融机构乡镇全覆盖和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基本原则

1.开发式扶贫原则。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充分发挥其发展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2.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3.因地制宜原则。立足贫困地区实际,根据不同县域的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不同主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让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更高效、更实惠的金融服务。

4.突出重点原则。加强与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扶贫规划相衔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提供贫困人口、特别是创业青年急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破除制约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寻求重点领域新突破。

(四)实施范围

本意见的实施范围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以及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832个县。

二、重点支持领域

(一)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贫困地区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农田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贫困地区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二)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做好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民族文化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不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金融服务,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三)促进就业创业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积极支持贫困农户、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妇女、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创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及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努力做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的金融服务,提升就业创业水平。

(四)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好贫困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生态移民等项目建设的金融服务工作,支持结合地方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优势。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和改进服务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合理调剂信贷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继续深化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强化县事业部“一级经营”能力,提升对贫困地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强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贫困地区县以下机构网点功能建设,积极拓展小额贷款业务,探索资金回流贫困地区的合理途径。注重发挥农村信用社贫困地区支农主力军作用,继续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稳定,下沉经营管理重心,真正做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做实县域。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创新信贷管理体制,适当放宽基层机构信贷审批权限,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积极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民间资本在贫困地区优先设立金融机构,有效增加对贫困地区信贷供给。继续规范发展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二)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增加财政扶贫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依照建档立卡认定的贫困户,改进项目库建设、扶贫企业和项目认定机制,合理确定贷款贴息额度。优化扶贫贴息贷款流程,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加强对扶贫贴息贷款执行情况统计和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积极支持和鼓励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向社区、乡镇延伸服务网点。优先办理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网点的申请,加快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各金融机构要合理规划网点布局,加大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规划设置物理网点的工作力度,统筹增设正常营业的固定网点、定时服务的简易服务网点(或固定网点)和多种物理机具,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流动服务车、背包银行等流动服务。严格控制现有贫困地区网点撤并,提高网点覆盖面,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网点服务升级。加大贫困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挂钩的政策要求,鼓励延伸服务网络。

(四)继续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的辐射范围,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经济、便捷的方式接入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畅通清算渠道,构建城乡一体的支付结算网络。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提高使用率,稳妥推进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切实满足贫困地区农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取现、转账、余额查询等基本服务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柜面业务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加速城乡资金融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参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扩大支付服务主体,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贫困地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向纵深推进。

(五)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农村小额贷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稳步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等经济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多渠道整合社会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评价与共享机制。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户小额信贷有效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运作模式,提高贫困地区低收入农户的申贷获得率,切实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在提升贫困地区农户信用等级、降低金融机构支农成本和风险、增加农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多元化贷款担保方式和专属信贷产品,大力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组织、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贷款专项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大型农机具、林权抵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业务,重点加大对管理规范、操作合规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支持力度。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进一步拓展抵押担保物范围。结合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新需求,健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农业金融服务集约化水平。

(七)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贫困地区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鼓励已上市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支持已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实现整体上市。鼓励证券交易所、保荐机构加强对贫困地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的上市辅导培育工作。加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产品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股份转让功能,促进贫困地区企业融资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及由证券交易所备案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

(八)积极发展农村保险市场,构建贫困地区风险保障网络。贫困地区各保险机构要认真按照《农业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9号)的要求,创新农业保险险种,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保障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基层服务网点,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保险密度和深度。鼓励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扩大特色种养业险种。积极探索发展涉农信贷保证保险,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探索建立适合贫困地区特点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保险对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九)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县以下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小额信贷组织的信贷业务骨干进行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及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各相关部门、各级共青团组织、金融机构、行业组织、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社会团体要加强协同配合,充分发挥“金融惠民工程”、“送金融知识下乡”等项目的作用,积极开展对贫困地区特定群体的专项金融教育培训。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共青团组织的协调合作,创新开展贫困地区金融教育培训,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十)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各金融机构要重视贫困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依法合规向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提供服务。公平对待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金融服务收费的各项规定,切实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完善投诉受理、处理工作机制,切实维护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相关部门要统筹安排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建立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长效机制,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保障政策措施

(一)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合理确定支农再贷款期限,促进贫困地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投放,力争贫困地区支农再贷款额度占所在省(区、市)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贫困地区县内一定比例存款用于当地贷款考核达标的、贷款投向主要用于“三农”等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机构,其新增支农再贷款额度,可在现行优惠支农再贷款利率上再降1个百分点。合理设置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公式相关参数,支持贫困地区法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继续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企业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融资。

(二)实施倾斜的信贷政策。积极引导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向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完善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贷款管理制度,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各金融机构要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原则下,根据贫困地区需求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全国性银行机构要加大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力度,从授信审查、资金调度、绩效考核等方面对贫困地区给予优先支持,将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适当倾斜。贫困地区当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多渠道筹集资本,增加信贷投放能力,在满足宏观审慎要求和确保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加大对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要充分借鉴国际监管标准,紧密结合贫困地区实际,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手段和方法,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适当放宽贫困地区现行存贷比监管标准,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发放的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以及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的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根据贫困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对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提高破产法的执行效率,在有效保护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核销效率。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发布)的规定,对于符合规定的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适用75%的风险权重。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对于符合规定的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可以划入零售贷款风险暴露计算其风险加权资产。

(四)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效整合各类财政资金,促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业务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推动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调动金融机构布点展业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建立健全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有效分担贫困地区金融风险。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提供扶贫开发融资担保。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部门协调。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人民银行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加强统筹协调,灵活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努力推动相关配套政策落实,确保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财政部门要支持各地立足本地实际,逐步增加财政扶贫贷款贴息资金;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监管政策和准入制度,实行绿色通道,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扶贫开发金融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证券监管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培育贫困地区企业上市,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保险监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农村保险市场建设,不断增强贫困地区风险保障功能;扶贫部门要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贫困户、项目库等信息系统,做好优质项目、企业的推荐工作;共青团组织要加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发挥其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的带动作用。

(二)完善监测考核。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统计分析制度,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创新开展贫困地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用于当地贷款考核和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专项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并将考核和评估结果作为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银行间市场业务准入管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试点、新设金融机构加入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差异化监管及费用补贴的重要依据,促进金融政策在贫困地区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区、市)财政部门、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扶贫部门、共青团组织将本意见联合转发至辖区内相关机构,并协调做好本意见的贯彻实施工作。

第3篇:金融扶贫背景下保险扶贫模式研究

【摘要】西南地区是保险扶贫的主战场,探究西南三省保险扶贫模式,有益于西南地区早日脱贫,成功模式的推广对于全国实现小康有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近年来保险扶贫的情况,列举了各省有代表性的保险模式,分析了西南地区保险扶貧模式的异同点,发现在该地区保险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西南三省早日实现脱贫任务应该做到: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2.因地制宜做好保险工作,3.创新突破客观限制,加快推进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实现供给侧转变,4.建立扶贫指标体系。

【关键词】西南地区 保险模式 扶贫 对策

2013年底,习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把精准扶贫作为一种全新扶贫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等文件多次强调应将更多金融重点服务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助推转型升级当地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平等和谐。根据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精神,指出我国应充分发挥保险行业体制机制优势,创新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思路和途径。

金融扶贫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让精准扶贫的扶持对象享受到金融服务。金融扶贫模式具有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主,参与主体多元化,以及循环流动扶贫资金,引导贫困群体发展自我能力的主观能动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形式:政府贴息贷款、城市、村镇商业银行、保险和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等不同形式的金融扶贫方式。政府、银行机构金融扶贫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通过发展农业保险、增信保险和小额保险等业务,使得保险业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有益强有力手段。

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产业与风险管控的基本手段,具有经济补偿、融资增信、防损、资金运用等功能。保险与扶贫均以互助互济为基本原则,保险与扶贫具有天然的联系,在扶贫开发上能够有所作为。通过制定特惠农业保险、小额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政策支持产品、资金运用、完善保险扶贫组织体系、因地制宜提供精准扶贫保险、推出保险扶贫模板等,保险行业为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办法,保险扶贫推进了行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保险+可以防止贫困群体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从“止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起到优化信贷配置、社会保障完善等作用,保障贫困人口真脱贫真富裕,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种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保险扶贫模式:小额信贷保险:内蒙古科右中旗“贫富捆绑”模式、贵州省雷山县“银保互动”模式;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国家健康保险模式、个人储蓄医保模式以及商业医保模式、厦门模式、扬州模式;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河北省“阜平模式”,陕西铜川“涉农企业(农户)+保险机构+期货交易所”模式;河北省隆化县“政银保企”扶贫模式;河南“政融保”扶贫模式等等。

本次对西南三省金融扶贫中保险脱贫模式的探究,有利于保险脱贫模式向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推广,有益于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相关文献综述

林智勇(2017)深入分析“政府+保险”模式发展之路以及我国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唐金成;曹斯蔚(2017)分析”保险+期货”模式面临的定价倒挂、基差严重、违约可能性高等七种风险,并给出了在保险扶贫中进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张天明(2017)总结阐述了农业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在扶贫中的的作用、实践和成效等。高远卓(2017)指出创新金融保险制度是有益于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付晓光(2017)认为建立贫困人口医保制度与经办或购买商业保险服务等方式来实现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李鸿敏等(2016)在探究河北省”阜平模式”中提出农业保险精准扶贫需要政府针对性的扶持,着重强调农业保险在扶贫中风险把控功能。马向荣(2016)认为促进农村小额保险市场文件发展的办法包括:严格界定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的扶贫责任,加大财政应加大支持小额保险,同时要降低保险公司扶贫门槛。谢玉梅等(2016)通过研究“贫富捆绑”和“银保互动”小额信贷模式,认为各地应根据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资金支持策略,信贷支持的对象应分为有增收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建档立卡以外的有贷款偿还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前者是主要指出对象,后者给予一定的扶贫贴息贷款。

二、西南地区近五年保险保费和保险赔付支出比较

(一)2013至2017年西南三省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二)2013至2017年西南三省原保险赔付支出情况

(三)2017年西南三省保险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情况

从近五年来看,保险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均出现逐年递增趋势。四川省则常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且远远高于其他两省保险规模,说明四川的保险助力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体量,然后其中贵州与云南两省两项指标仍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保险融入程度很低,保险与当地经济发展仍需要更多契合,云南因为发展旅游业较早,相对于贵州运用保险有一定程度领先。2017年各省保险业更是迅猛增长,各种保险也快速推进。纵观几年西南地区保险发展情况,随着国家金融精准扶贫以及开拓保险扶贫这条新路之后,保险已快速渗透到当地经济之中,保险扶贫进入深度实践状态。

三、西南三省代表性保险模式

(一)贵州省

1.“保险+担保+贷款企业”模式。保险、担保、贷款企业、三方共同分担贷款损失的模式是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全新探索。例如,在解决“黔茶联盟”涉农会员“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时,由“黔茶联盟”为其成员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当贷款企业发生违约时,保险公司、“黔茶联盟”和企业按4.5:4.5:1的比例共同承担贷款损失。

通过这种模式,使得“黔茶联盟”11家会员企业在2015年获得融资达2400万元,将风险明确分摊到不同部门,降低了融资门槛,使得各方有信心,引金融活水,助力脱贫工作。

2.政、银、保、企“四位一体”运行模式。贵州省黔西南州探索的政、银、保、企“四位一体”运行模式,由农业部门牵头设立“资金池”,遇到风险时由保险公司、银行和“资金池”按7:2:1的比例分担风险。以政府为主导控制大方向,控制金融存量,有序安排运行比例,使得政府与市场同时防止贫困户致贫返贫。

3.“政府出资+专项扶贫+公司让利+贫困户参与”的模式。贵州省黔西南州开展“好花红”农村扶贫小额保险试点工作,以“政府出资+专项扶贫+公司让利+贫困户参与”的模式,每人每年保费30元,享受2万元意外伤害以及1000元意外医疗的风险保障,其中贫困户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承担。兜底贫困户返贫防线,专项扶贫让保险扶贫更精准,更能切中贫困要害,做到扶贫工作实事求是。

与此同时,贵州还形成了“企业融”、“农户融”、全球首个大数据保险县域等模式,注重政府与市场同时在保险扶贫中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使保险扶贫更有效率。

2016年中国保监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关于在贵州建设“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保监发〔2016〕59号),贵州建设全国首个“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助力贵州脱贫致富。重点在产品特色设计、费率“保本微利”、资金运用等方面支持贵州经济建设、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一年多以来,由上图可以看出,各种保险在贵州的参与量迅猛增加,保费收入大幅提升,贵州示范区保险扶贫样本已初见成效。

(二)云南省

1.“安贷宝”。“安贷宝”主要针对“三农”的保险服务,以定向、精准、特惠、创新“四大特色”实现支农惠农,是一款着重为保障贫困农户需求而设计的小额保险产品。借款农户只需自缴40元保费即可参保,并可获得1万元意外伤害保障和1万元定期寿险保障。

截至2016年年末,“安贷宝”业务已覆盖云南省84个贫困县,覆盖率达高达95%,承保金额326.85亿元,惠及49.33万人,理赔支出3468万元。目前,“安贷宝”在云南省墨江县龙潭乡进行费率优惠试点。龙潭乡村民只需在当地农信社办理“安贷宝”,村民将获得10%的费率优惠,从而减轻当地村民的经济负担。

該产品不仅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因为意外伤害、突发疾病后无力偿还贷款而导致因灾因病致贫返贫,同时降低了农信社小额贷款风险,促进农村发展,有益于发挥社会保障功能,形成了保险精准扶贫的长效模式。

2.大理“人身+财产”模式。大理“人身+财产”模式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于大理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房屋、室内财产以及年龄在0岁以上的家庭成员在遇到相关风险时能够获得高效迅速的理赔。其中,房屋保险金额40000元;室内财产保险金额8000元;疾病死亡保险金额将按不同年龄划分。例如,如果大理州“挂包帮”帮扶人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所购买的人身财产组合保险,其起保时间为某日凌晨零时,保单一经生效后,大理州某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人保财险公司将迅速进行理赔,6个小时后,就将具体赔款及时送到死者家属手中。

二是该保险组合的保费来源。由大理州挂包干部自愿为挂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每户全部100元的保费,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补足。

从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该保险组合共覆盖大理州贫困户8.92万户,项目共计理赔838件,承担风险保额60.64亿元,已经支付农户赔款金额508.87万元。在第一时间进行赔付,能够及时缓解贫困户经济负担,确保贫困户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最大的帮助,同时保费由相关人员帮扶,使得当地贫困户相当于免费参保,不必担心保费问题,重树生活希望,有效防止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灾返贫、因灾更贫的状况,形成政府主导、挂钩干部参与、商业保险运作、贫困户受益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

3.“昭通模式”。“昭通模式”也即“政府+医疗保险”模式。昭通市民政局利用民政医疗救助基金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保险公司为贫困户提供经济补偿和先关专业服务。优惠政策包括:不设起付线,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按乡镇卫生院45%、县级医院40%、市级医院35%、市外就医30%的比例进行赔付,封顶线每人6000元/年;保费由各县民政局从民政医疗救助基金中统一划拨,低保优抚人员无需交费;其中保障范围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可报销范围一致。并且当保险赔付超过保费90%时,超出部分由民政部门承担。年度赔付总额少于当年总保费的90%时,结余部分用于对困难患者或特殊病种患者进行二次补偿,民政医疗救助基金的投保资金更有效率。

该模式自全省推广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果。保险公司累计为全省42万人次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医疗救助补偿服务,累计赔付资金1.6亿元。有效提高了医疗帮扶精准度、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贫困群体治疗疾病和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成功探索“保险救助+保险公司+政府”助推健康脱贫的新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也在全方位运用保险助力扶贫,保险扶贫模式日新月异,比如特色农业保险系列、玉溪“人身意外+大病救助”、“橡胶保险+期货”、“政府出资+企业捐赠”、“政府出资+专项扶贫+保险公司让利+乡村教师参与”等等模式,一步步用保险这个方法打赢云南脱贫攻坚战。

(三)四川省

1.“政府+银行+意外伤害保险+补偿基金”模式。该模式是政府为贫困户补贴购买保费,保险公司、银行与补偿基金分担贫困户损失。比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中国人保财险县支公司承保机构为,保险费率为2%,并由县级财政保费50%,其中全额补贴借款人购买身意外伤害保险。一旦投保成功,保险、银行和补偿基金按7:1.5:1.5的比例分摊风险损失,保险公司年度累计赔付限额为保费总额的150%,业务暂停限额为不良贷款率超过10%。

“政府+银行+意外伤害保险+补偿基金”模式有助于金融业在贫困地区运作,不仅借款人易于借款,而且贷款部门业放心贷款,使金融有活力,有更多资金可用于生产开发,有利于当地早日脱贫。

2.惠农保。“惠农保”是面向偏远少数民族农村群众各方面的商业保险组合产品。例如,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州贫困户获得一张将自然灾害、农房损失、意外伤害等方面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的特殊保险保单,投保年龄可以到80岁,可同时购买三份该产品。凉山州各市县政府根据自身财政状况,给予贫困户不同程度的补贴,如给予凉山州西昌市自愿购买该产品的20%的保费补贴,对全市低保、“五保”户所需保费纳入财政全额财政承担。

截至2106年中旬,“惠农保”共为463个乡镇的673.8万人和19.5万套农村住房提供了风险保障4490亿元,赔付支出达1748万元。“惠农保”作为农业的兜底保障,在方方面面对贫困农户的生产发展进行了全方位保驾护航,自然灾害、农房损失、意外伤害,筑牢防范农户因灾致贫返贫的最后一道防线。

3.“扶贫应急保”。“扶贫应急保”是一款全面覆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风险的保障模式,内含意外死亡、医疗、大病、农房损失等风险,附加“平安好医生”挂号、线上问诊、线下义诊和快速定损服务。产品为贫困户打开绿色赔付通道,只要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从灾后聚焦到伤后应急,赔付最迟1周到账。

截至2017年10月,“扶贫应急保”已累计承保859户贫困人口,累计提供5154万元风险保障,目前已位3户贫困户提供快速赔付,每户赔偿1万元。

4.“互联网+保险”模式。利用大数据为当地农户提供“保险普惠”、“互联网+销售”、“互联网+理赔”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无人机、农险查勘理赔手机专用APP等科技手段,大大降低了农户参保门槛以及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农险服务团队覆盖全部经营区域,同时制定了农险理赔管理制度。例如大灾应急机制,能够确保农险理赔服务团队在12小时内赶往农险火灾地点,提供迅速高效理赔,如今森林火灾险查勘无人机在3天之内便可完成从前最少1个月的任务。

该模式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结合高科技,使得参与保险扶贫的各方成本大幅降低,农户易于随时了解保险情况,保险公司赔付更精准更快捷,很好起到“止血”的作用,使得保险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更近,服务更快,贫困户能在最短时间弥补损失。

除此之外,四川省保險扶贫起步较早,保险更为精准到位,“土地流转收入保险”、“政府+银行+保险”模式中的“好牛贷”、四川攀枝花“扶贫保”项目、“精准+特惠”、藏区特色保险等等助力四川早日脱贫。

四、西南地区保险模式的异同点

(一)保险扶贫模式共同点

一是服务方向一致。扶贫帮扶对象主要包括低保户、“五保户”、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典型贫困地区贫困户、有产业可扶植农户,因病因灾致贫户。扶贫的主要方式是在兜好底的基础上,培养农户创业能力,提供就业岗位、培育有潜质的产业发展,既“止血”又“造血”。二是在扶贫过程中更多的是因地制宜,把当地特色运用保险支持保护,同时根据当地具体经济形势,设计保险产品。三是保险主要围绕农业、人身财产、大病医疗等方面与保险产品相组合。四是在扶贫过程中都采取财政补贴、创新保险产品、资金灵活运用、制度激励、公益等方式规避或分散了扶贫中产生的市场风险。五是资金来自政府与保险公司,或直接投入贫困地区,或通过保险直接融资,成立扶贫基金助力扶贫。六是扶贫形式都是保险、政府部门、企业、农户、产业、合作社等主体多元化参与。保险助力扶贫的目的就是让贫困户在保障中生活,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引导、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产业、贫困人口在保障中有信心、有能力、有机会脱贫致富。

(二)保险扶贫模式不同点

一是对于不同的保险扶贫模式,在保险各个环节实施举措的侧重点不同。有的是政府或保险公司全部兜底保费,有的是分不同类型的贫困户进行相应的保费减免;有的是在保额上分担全部损失,有的是在如新农合的基础上对剩余费用进行补偿;有的是通过精准定位技术缩短赔付时间;有的是经过一对一进行精准定点帮扶。二是有的从整个机构完整性出发,政府、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保险等等环环相扣,形成完整性来扶贫;有的结合具体险种分门别类进行保险帮扶;有的根据具体需要在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保险之间组合组成不同的保险扶贫模式。三是面对的限制条件不同,有财政资金不足,有技术不够创新,有山区地势难以提供就业等等问题。四是扶贫效果不同。不同的组合带来的时间与效益是不同的,简单组合运作起来会相对灵活,融入性较强,但面对的风险相对较高;系统性的扶贫模式相对稳定,但是需要要素配合,缺一不可,运作速度较慢,但是只要有强制主导作用的牵头部门存在,例如,政府引导,企业、保险、合作社就会有序发挥作用,其作用也会有效率。五是有的靠政府帮扶,有的靠引导促进自身创业,在只保障脱贫与促进当地靠自身发展之间寻找不同的平衡点来助力脱贫致富。

五、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参保不积极

由于西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条件恶劣,少数民族聚集,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以原始劳作为生,以维持生计为生活出发点,与外界往来甚少,难以接受保险这种现代金融工具,有较强的排斥性,同时也没有意识利用保险为自己谋福利,导致保险工作在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开展难度大,贫困户也缺乏投保积极性。

(二)保险服务跟不上

在保险入驻扶贫工作初期,往往出现“一张保单卖全国”的情况,把卖给城镇居民的保险同样卖给少数民族贫困户,把卖给东部地区的保险同样卖给西南地区的村民,无论产品费率、保障范围、程度都是一模一样。这种保单往往使得保险扶贫名不副实,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成本,缺乏经济效益,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因地制宜,没有把精准二字放在扶贫工作中,没有服务特殊群体需要特色保单的意识,从而造成贫困户与保险相脱离,金融扶贫没有现实意义。

(三)客观环境制约

西南地区很多深度贫困县、村的上级市州同样是基础设施薄弱,体量很小的经济体,政府财政难以兜底贫困户保费,相关龙头企业帮扶能力也欠佳,对保险保费这一快也不愿意承担太多,补贴能力不足,让贫困户没有参保勇气,使得很多政策难落地,难覆盖,贫困问题依旧严重。

(四)贫困监管方式有待提高

对于贫困地区每一户贫困变化跟踪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贫困动态跟踪指标,贫困指标建立过于单一,需要全方位展示贫困变化,需要精准规划,形成一套可以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并且指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调整。

六、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通过增设人员,优化扶贫岗位设置等方式,组织各地扶贫部门通过报纸、扶贫政策宣传专栏等一线渠道,采取群众开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保险助推扶贫政策宣讲培训,扶贫特岗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实现保险扶贫家喻户晓。

(二)因地制宜做好保险工作

明确帮扶对象,深入分析收入、技能、资产渠道,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与农村住房财产权。根据当地特色农、林、木、鱼,以及当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人口年龄分布,民族偏好、遗传病,投资意愿等因素等进行精准保险产品设计,在中央统一政策的大方向下,在费率、保额、参保方式、参保品种、参保成本等方面做出详细调研,并根据西南地区特殊人群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倾斜、补助,并在保险扶贫方式上,既可以“止血式”兜底帮扶、也可以根据具体人群的禀赋给予不同的政策引导,从事不同的工作,形成“造血式”扶贫。

(三)创新突破客观限制,加快推进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实现供给側转变

当地政府如果财力不足,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进行破解,政策倾斜,对入驻企业、保险机构进行优惠发展,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突破原生发展结构,出台保险扶贫收优惠政策,重点在产品、费率、资金等领域给予倾斜和支持,通过创新保险帮扶方式,“保险+X”引入经济活水,转换资金用途,可以申报资金补助,可以通过引入险资,利用金融方式,设立帮扶基金,举办公益项目,通过企业培训,多方介入,多方共同努力,换角度解决原始客观限制难题。

(四)建立扶贫指标体系

一是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加快完善专项、行业、社会扶贫的多元协作机制,并拟出专项、行业扶贫责任清单。根据总体目标,明确扶贫办、金融办、保险公司及各相关责任部门精准扶贫的各安排,形成详细的责任清单,包括时间、进度及相关负责板块,避免扶贫任务重叠、界限不清和低效,提高扶贫资源配置与资金使用成效。二是建立多维度的识别贫困系统。建立识别、判断贫困人口综合指标体系,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分层。对已脱贫户同样进行建档立卡,定期、动态监测与评估其生计特征,创建贫困村、贫困户进入、退出与再进入机制,谨防摊指标、造数字、“被脱贫”,对再次返贫群体进行调查,并及时给予相关帮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唐金成,曹斯蔚.精准扶贫视角的“保险+期货”模式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7(7):75-81.

[2]王雨飞,常璇.保险业的精准扶贫[J].中国金融,2016(22):22-23.

[3]何学松,孔荣.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76-83.

[4]庹国柱.论农业保险市场的有限竞争[J].保险研究,2017(2):11-16.

[5]李海波.关于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的探讨——基于河北模式的讨论[J].农村金融研究,2017(5):13-18.

[6]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16(2):17-24.

[7]华阳.产业扶贫的罗江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16(18):22-22.

作者简介:邓桢柱(1991-),男,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方向:金融。

作者:邓桢柱

第4篇:金融扶贫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

金融扶贫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 为保障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持续高效运转,现将经费保障问题明确如下。

一、工作经费 (一)县、乡金融扶贫服务机构 县、乡两级金融扶贫服务机构,由县级财政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二)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 1.财政资金。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工作经费,由省财政按照有关政策,每年拨付5000 元。非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工作经费由县级财政拨付,人口 1000 人以上的非贫困村,每年不少于 3000 元;人口不足 1000 人的非贫困村,工作经费每年 2000 元。

2.奖励资金。上级政府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的奖励资金,以奖代补,解决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工作经费不足问题。

3.金融部门经费支持。银行、保险公司对村级金融服务部工作经费给予支持。一是从承担放贷任务的相关商业银行放贷营销费用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工作经费;二是从合作保险公司的各类涉农保险保费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工作经费;三是银行、保险部门根据工作业绩给予的相关奖励资金,可作为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工作经费使用。

二、人员待遇 (一)县、乡金融扶贫服务机构人员 县、乡两级金融扶贫服务机构所抽调行政、事业各单位人员待遇,由原单位按照相应职级待遇,结合脱贫攻坚金融扶贫考核反馈结果发放;抽调金融机构人员待遇,由各银行、保险公司分别按照各自相关规定进行发放。

(二)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人员 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专职人员报酬,采取“基本工资+绩效奖励+补助”的方式。基本工资由县级财政负担,每人每月不低于 1000 元,按月发放;绩效奖励由银行和保

险公司按照工作业绩,分别给予相应数额奖励,每季度发放一次;所在的行政村在一个贷款内未出现不良贷款的,由县级财政、银行、保险公司按比例(奖金分担比例由各县(市、区)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商定),给予村级服务部一次性资金奖励,村级服务部可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分配方案,作为服务部专职工作人员补助。

第5篇: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县、乡、村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是指在县级设立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在乡镇级设立金融扶贫服务站、在村级设立金融扶贫服务部,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实行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各司其职、三级联动。为积极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新模式,更好发挥金融助推扶贫的作用,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结合我县实际,就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金融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工作目标为指引,有效整合“政、银、担、保、投”等各类资源,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力度、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推动“信用+信贷”、“支农再贷款+银行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保证保险”、“三权”(农村居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模式落实,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全县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供快捷、高效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目标。

二、工作机构及职责

(一)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

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分别由扶贫办、金融办、人行的负责同志担任。该中心人员由县扶贫办、金融办、人社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牧局、公安局、法院、人行及各专业金融机构等单

- 1政策;

(2)信息整合:收集、审核、整理村级金融服务部农户信息,建立全乡镇农户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等工作;

(3)申贷受理:收集整理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申请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及时上传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

(4)监督管理:对区域内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进行监督管理,对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安排到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的工作进行督办;

(5)组织落实:配合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良资产清收等工作;

(6)完成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三)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

设主任一名,由村支部书记担任,成员由驻村工作人员及村组干部组成,每村至少五人以上。

具体职责

(1)政策宣传:收集、整理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攻坚政策,定期不定期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并熟知扶贫政策;

(2)信息整合:采集、整理本村农户基础信息,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3)申贷受理:收集整理农户贷款申请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及时上传乡级金融扶贫服务站;

(4)配合工作:配合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镇级金融扶贫

- 3

第6篇: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推进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积极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指导,大力营造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市场化运

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一、“十一五”期间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以改革扶贫贴息贷款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以少数民族、边疆等地区为重点,以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贫困人群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和改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努力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一)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扶贫贴息贷款投入大幅增加

自2001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银发〔2001〕 185号)实施以来,人民银行联合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先后开展了 “到户贷款”、“项目贷款”改革试点和 “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等工作,不断推进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2006年,为继续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承贷金融机构转变为由县选择金融机构发放,同时选择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和甘肃8省(市)开展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下放到省试点,允许试点省自行选择承贷金融机构。2008年,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两下放、两改革”的改革思路,将扶贫贴息贷款和贴息资金的直接管理权限由中央下放到省,其中到户贷款和贴息资金管理权限下放到县;扶贫贷款全部改农业银行一家“独家经营”为市场运作;改固定利率为固定补贴,中央财政按贴息1年安排贴息资金,在贴息期内,到户贷款按年利率5%、项目贷款按年利率3%的标准给予贴息。

扶贫贴息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完善扶贫贴息贷款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地区贫富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2010年末,全国扶贫贴息贷款余额246亿元,同比增长34.3%。

(二)加大对民族、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灾害高发区的政策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少数民族地区、边疆、革命老区和灾害高发区等地区由于语言、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一直是集中连片贫困重点地区,人民银行通过综合运用再贷款、优惠利率和信贷政策

指引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执行优惠利率政策,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致富。“十一五”期间,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优惠利率政策,全国累计贴息34.09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向民贸民品企业发放贷款12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民族地区的发展。二是对西藏执行优惠的金融政策,有力保障了西藏地区经济稳定和贷款增长。包括单独编制和执行西藏货币、信贷计划,执行优惠利率政策,以及对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进行费用补贴等。2010年末,西藏人民币贷款余额301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三是加大对新疆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促进新疆地区发展和稳定。截至2010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新疆调增支农再贷款限额40亿元,并对新疆农村信用社共计安排资金支持额度18.6亿元,资金支持比例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末,新疆人民币贷款余额4973亿元,同比增长31.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4个百分点。四是及时出台灾后重建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汶川、玉树、舟曲等地区灾后因灾致贫人口就业和住房重建。各地灾害发生后,人民银行会同相关单位分别在第一时间出台了《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关于全力做好玉树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全力做好甘肃、四川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地区住房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指导意见,通过增加再贷款额度,对受灾贷款在规定时间内不催缴、不罚息、不做不良记录以及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因灾致贫人口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经营。五是制定专项政策切实支持农村地区县域资金留在当地使用,有力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为加大对县域、贫困地区的支持,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优先开设分支机构和新业务等政策,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三)突出对重点人群的支持,有效提升对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贫困人口创业增收的资金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有力的支持了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等文件,逐步将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范围由符合一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至5万元(妇女提高至8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截至2010年末,小额担保贷款余额322.67亿元,同比增长71.01%。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了一大批创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有力的支持了贫困户创业带动就业并脱贫致富。

二是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为贫困人口务工提供便利环境。进城务工是贫困农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的重要方式。“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不断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大力推广“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贷款品种,有效提高农民工贷款可获得性,为其创业脱贫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逐步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代发农民工工资的业务管理,促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有效保障农民工务工工资收入发放,提高务工积极性。截至2010年末,企业征信系统共收集2961户企业的拖欠工资信息,涉及金额约16.23亿元,涉及人数约36.23万人。从2006年起,人民银行组织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工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调拨、异地汇款、存储现金提供便捷服务。截至2010年末,农民工银行卡发卡机构总数达195家,受理点达7.2万个,实现了湖南、河南等23个农民工输出大省的业务开通。2010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取款交易1405万笔,金额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32%。

(四)以改进和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为重点,支持和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农村地区一直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加强农村地区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是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拓宽其收入来源的重要前提。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改进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贫困居民脱贫致富,构建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一是多层次、多主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贫困人口资金来源和金融服务渠道稳步增加。通过发行兑付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服务农村贫困地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银行改革顺利开展,“三农”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末,“三农”金融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15%,高于全行

7.2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支农扶贫领域不断拓展,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支农格局。邮政储蓄银行试点贷款零售业务,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稳步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支持“三农”和扶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11月末,全国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9家;其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作用也逐步扩大,多层次、多主体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是农村地区支付体系不断健全,农村支付便利性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工作,积极指导并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为农村金融机构向贫困地区提供快捷、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创造条件。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28886家农村信用社,1238家农村合作银行、1164家农村商业银行、261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畅通了农村地区异地汇划渠道。各地依托人民银行小额支付系统大力开展农村地区资金集中代收付业务,一些地区结合“家电下

乡”惠农政策,将补贴款直接抵扣货款,由财政部门定期将补贴款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划给经销商,从而简化流程,便利农村地区消费支付。此外,人民银行还在部分金融机构网点空白乡镇开展POS小额取现试点业务,有效改善偏僻农村的支付服务环境,试点农村地区足不出村就能及时拿到政府各项补贴。

三是农村信用体系逐步发展,为贫困人口提高信贷资金获得性营造了良好条件。“十一五”期间,为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实现政府支农政策与银行信贷政策的有机结合。2009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动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积极稳妥地发放并收回扶贫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截至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个人征信系统采集农户信用档案约1.12亿户;逐步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对超过8000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有效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贷款的可获得性。

(五)定点扶贫工作稳步开展,有力支持对口贫困地区全方位发展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定点扶贫工作在总行党委的领导下,在地方党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扶贫政策,积极创新扶贫思路,拓展扶贫途径, 坚持以智力扶贫为先导,以帮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着力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在定点帮扶的陕西铜川市印台区和宜君县,共完成各类投资684.6万元,协调扶贫无息、低息、贴息类贷款累计125万元,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规模1亿元。各类投资中,工程项目类投资421万元,主要用于道路修建、桥梁建设、人畜饮水、巷道硬化及排水工程;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开展技术培训投资44.6万元,捐赠物品折合84万元,慰问困难群众135万元。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扶贫开发贴息贷款为“抓手”,以边疆高原地区和国家扶贫重点县为着力点,以推动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以切实加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力度为标准,积极主动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一)坚持以脱贫致富为根本,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扶贫体制机制。扶贫贴息贷款能否真正实现帮扶贫困户成功实施生产项目、脱贫致富,资金支持是一方面,而项目选择、技术及市场信息等方面也很重要。要围绕项目开发,提供配套服务,探索将龙头企业引进贫困地区,实行“基地+农户”方式,由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有效降低贫困户创业风险。探索试行“贴改保”,完善地方担保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起扶贫贴息贷

款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扶贫体制机制。

(二)坚持以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等边疆高原地区和国家扶贫重点县为着力点,切实发挥政策效力。按照“有保有控、区别对待”的精神,加强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地理地貌、产业特色的研究,不断完善对重点贫困地区的针对性金融服务政策,避免“撒胡椒面”和同质化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政策,切实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西藏、新疆、四省藏区等边疆高原地区的支持力度,带动和促进这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坚持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为主线,不断改进和提高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实力雄厚、管理科学、经验丰富的特点,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落实贫困地区重点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继续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因地制宜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较好适应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对金融的多样化需求。逐步建立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相辅相成,适应贫困地区金融需求特点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四)以培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依托,积极改进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金的流动主要是由各地的信用环境和投资回报来决定的,区域之间的资金流动取决于地方的社会投资环境,社会信用条件好,资金就会流入。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吸引资金的社会信用环境。人民银行将积极推进农村贫困地区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抓好信用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贷款担保体系,营造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7篇:金融扶贫政策

1、为什么要开展金融扶贫?

答: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强化金融支持,完善服务体系,解决好“贷给谁、谁来贷、怎么贷、如何还”等关键问题,打通金融扶贫绿色通道,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撑。

2、什么是“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

答:建立“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证”的“政府十银行十企业十贫困户+保险”多方联动扶贫贷款模式,简称“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

3、扶贫贷款主体是什么?

答:贫困户:有贷款意愿、有生产经营能力、有与贷款要求相符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能够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贫困户自愿参加,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和对贫困户脱贫有带动作用的企业。

4、扶贫贷款用途是什么?

答:用于发展符合我县规划的扶贫产业,不能用于个人消费,如买房、购车及其他个人消费品。

5、扶贫贷款要符合什么条件? 答:贷款对象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由拟放贷款银行负责审核。贷款个人年龄不超过60岁,贷款用途符合我县发展规划和脱贫攻坚规划。个人资信度好,具有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在合作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没有任何未解决的法律纠纷和不良信用记录。

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还应符合以下条件:依法注册登记,持有有效执照和生产经营许可证,依法纳税,有扶贫龙头企业资质或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资产负债比例合理,优先支持上市挂牌企业。承担扶贫任务经济组织带动的贫困户不低于本经济组织股东户数的30%。

6、扶贫贷款产品有几种?

答:目前我县开展的扶贫贷款有2种产品。

(1)扶贫小额贷款。只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银行在贫困户评级授信的基础上,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为贫困户发放5万以下3年以内扶贫小额信贷,由贫困户自主周转使用。

(2)产业发展贷款。主要用于承担扶贫任务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也可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7、扶贫贷款额度是多少?

答:贫困户小额贷款单户不超过5万元;家庭农场贷款不超过100万元;农民合作社贷款不超过300万元;县级扶贫龙头企业贷款不超过500万元。

8、扶贫贷款有哪些费用? 答:贷款费用由贷款利息、保证保险费、担保服务费组成,贷款利息: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小额贷款执行国家基准利率,产业发展贷款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不超过45%。保证保险费:贷款额度的1.2%。担保服务费率贷款额度的1.0%。

9、扶贫贷款期限是多少?

答:根据发展的产业、用途和银行规定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期限(含展期)不超过3年。

10、扶贫贷款程序是什么?

答:按照“政银企户保”模式申请扶贫贷款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1)申请。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向村金融扶贫服务站提出申请,扶贫龙头企业贷款向所属乡镇金融服务部提出申请。

(2)调查。乡镇金融扶贫服务部要在收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申请后,由金融服务部主任牵头,组织驻村精准扶贫工作组成员、村“两委”干部和市场经营主体负责人等,与金融机构信贷人员一起,组成工作组入户实地调查,客观、公正地评价贷款对象条件,并出具调查报告,连同贷款担保申请、与贫困户签订的利益分配协议(扶贫小额信贷除外)等材料报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

(3)审核。对各乡镇金融扶贫服务部报送的扶贫小额贷款申请材料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对贫困户的需求综合评定,选择推荐放贷合作银行。建立产业发展贷款推荐担保评审机制。 (4)担保。在确定合作银行的同时,将贷款推荐意见提交扶贫担保公司审核。扶贫担保公司与贷款银行、贷款主体签订担保合同。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5万元以上部分贷款可用住宅、承包土地经营权、经济林权等资产进行反担保。 (5)保险。合作保险机构在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安排专门人员,随时办理贷款保证保险手续。

(6)放款。贫困户与合作银行签订贷款合同,银行放款。

(7)用款。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贷款用于生产经营,也可以在扶贫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协调下,与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所在村的村委会共同签订资产收益扶贫股份合作协议,资金到社,权益到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采取“保底收益十按股分红”形式与贫困户确定股权收益。

(8)还款。贫困户按照贷款合同,按期还款。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贷款参照以上流程执行,可用住宅、建设用地、厂房、设备、承包土地经营权、经济林权等资产和订单、仓单质押进行反担保。

11、扶贫贷款贴息有什么规定?

答:(1)实行分类贴息。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或5万元以下产业发展贷款由财政扶贫资金分按基准利率100%进行贴息;对贫困户使用产业发展贷款5万元以上部分按1%利率的给予贴息;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申请的产业发展贷款,带动20户以下贫困户脱贫的按2%利率的给予贴息;带动20户及以上贫困户脱贫的按2.5%利率的给予贴息;带动30户及以上贫困户脱贫的按3%利率的给予贴息。

(2)按照“先收后贴”的方式,贫困户还清本息后,带凭证到本乡镇金融扶贫服务部申请贷款贴息,乡镇金融扶贫服务部初核后报县扶贫办,县扶贫办进行联审,确认并公告公示7日后,通知县财政部门将贴息资金通过银行卡拨付贫困户。

12、扶贫贷款出现风险怎么办?

答:(1)建立管理机制。银行、保险公司、乡镇村金融扶贫服务机构对大额资金进行受托支付,小额资金由乡镇及驻村工作组监管,避免“贷而不用、贷后他用”。 (2)建立熔断机制。当乡镇贷款不良率达到3%时,暂停该乡镇贷款业务,由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或该乡镇金融扶贫服务部会同合作银行、合作保险公司进行调查,找出原因,提出整改方案。

(3)建立追偿机制。发生贷款损失后,由银行牵头,按合同约定向贷款对象进行追偿。对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贷款对象,由司法部门严厉打击,依法追缴清偿,同时按程序列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对失信者个人在生活、生产、消费等方面进行全面制裁。

(4)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扶贫贷款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而造成不良贷款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

第8篇:金融扶贫

***银行2016年金融扶贫情况汇报

一、总体目标

按照《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吉安市委市政府发文要求在脱贫攻坚战中作示范、带好头(〔2016〕3号)文件精神,力争完成井冈山市在2016年率先脱贫的目标。

二、工作原则

1、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行范围内高度重视,多次开展金融扶贫专项会议,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及具体方案。并成立金融扶贫专项领导小组,从上至下,层层落实。

2、坚持“精准扶贫”,扶贫下沉,给予贫困人员实在的优惠。

3、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特色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井冈山本地的特色,在茨坪、龙市、厦坪、新城区等地因地制宜开展金融特色产品开发。

三、工作措施

1、创新扶贫工作方式与方法,扶贫贷款与产业风险补偿机制相结合。与市扶贫与移民办、市财政局签订了2016年扶贫产业贷款相关方案,对64个贫困村进行产业扶贫贷款扶持,该64个村均是由红卡户、蓝卡户组成的专业合作社,迫切需要发展。我行给予每户贷款10至20万元,基准利率的方式,给了专业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机会,又减轻了贫困户的利息支出,实现了真正的扶贫目的。

2、开展切实有效扶贫活动。继续搞好牵手致富、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总结以往经验,创新工作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我行直接对接井冈山东上乡曲江村,实现精准扶贫对接。向该村的4个红卡户和13个蓝卡户的孤寡老人、重病患者等送去慰问金共计30000元整及生活物资。

3、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实现扶贫方式的可持续性。 2015年1月1日起,4年内由我行股东***公司让渡股权600万收益给井冈山600户红卡户。我行股金分红后,分红的收益首先支付给***公司,之后由***公司按照相关红卡户比例将所获得股金分红全部让渡。

4、加大扶贫贷款支持力度。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在2016年重点创新扶贫特色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四、存在问题

1、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目前我行暂未与担保机构合作,对部分稍差的农户、小微企业暂无法提供有效的贷款支持。相对金融扶贫的范围有限。

2、整体产业发展较为薄弱。井冈山市农业基础较弱,旅游产业发展相对为特色突出产业,工业进程整体产业集群不高,产值较弱。相对金融扶贫支持风险较大。

五、政策建议

1、建立区域、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与银证保等金融机构联合,进一步完善横向协作机制。市财政局、市扶贫办、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机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有效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形成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整体合力。

2、争取财税政策的支持配合。争取市财税部门的支持配合,建立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金融配套措施,相应缓解金融扶贫的风险。

第9篇:金融扶贫活“样本”

田东县以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为契机,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阳光信贷为契机、以农金村办为载体、以信用评定为手段、以保险担保为支撑、以风险补偿为保障,金融扶贫工作创新突出 “六大举措”,促使金融扶贫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由“扶富”向“扶贫”转变,成为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活样本。

为了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田东县在南北两翼山区和河谷地区实施差别化的金融发展战略,把农村金融改革与扶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将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向两翼山区和贫困地区延伸,实现改革目标与实际需要的统一,做到改革试点与扶贫工作相联动,让贫困的农户发展有资金、增收有希望,脱贫有冲劲,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均衡发展。

一是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量主要用于当地的政策,建立独立考核机制,促进金融资本回流农村。二是督促、引导县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把握信贷投向,减少盲目投向“非农”领域大额贷款的冲动,以服务“三农”为重点,集中信贷资金,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满足“三农”资金需求,不断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比重,确保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大部分用于涉农贷款。三是构建邮储资金回流机制,遏止地方资金大量外流,有效增加“三农”和县域经济建设资金。

从2011年开始,田东县在所辖的57个村街中有选择地选出9个开展“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互助协会”试点工作,县财政投入每个村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用于帮扶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让一部分的贫困农户通过“资金互助协会”逐步实现脱贫,引导更多农户加入协会。互助资金实行“民管、民借、民用、民还,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运行方式。这一做法是一条既帮扶银行信贷无法覆盖的最贫困农户,又实现扶贫资金的循环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资金互助协会”以参与式帮扶为理念,资金直接投入到农户自己选定的项目,使农民拥有了一个自己管理的“小银行”,提高了村民的创业增收能力。截至目前,在9个村试点中,已有3520户贫困农户加入“资金互助协会”,1640户贫困农户通过“资金互助协会”的帮助逐步实现脱贫。

为探索通过金融途径帮助贫困村群众持续增收,破解贫困村农户的信用建设难题,切实增强贫困农户融资能力,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受益面,田东县自2013年以来,以获取全国第一个“信用县”为契机,以全县34个非信用村的贫困村为重点,在全县国定、区定的41个和县定的16个贫困村中全面开展“信用村”创建工作,在贫困村中建立农户信用档案,纳入全县网络信用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为加快贫困村屯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截至目前,在累计向4.7万户农户发放无需联保、担保、抵押的小额贷款提供有效的贷款支持中,贫困信用农户有10447户,占22.23%,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贫困村“三农”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达到了精准扶贫的效果。

田东县自2008年12月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以来,针对在农村地区的行政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仍较突出的实际,决定在各行政村建立金融服务工作室,并在祥周镇中平村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县162个村街全面推进,着力破解农村地区农户贷款难、结算难和金融知识匮乏的“三难”问题。同时,整合银行机构、人寿保险、人保财险、担保公司、村级等多方资源,提高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服务齐全度和工作效率,实现金融普惠。2009年以来,田东县“三农”金融服务室依托农户信用评级和征信体系建设成果,为农民小额贷款提供服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培训,累计为15086户农户办理小额信用贷款41599万元。

田东县出台奖励政策,鼓励能人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信息评定作为全县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将贫困户就近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切实解决他们发展生产缺技术、少信息、无经验、没门路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引导贫困农户抱团发展,推动贫困村整体脱贫。同时,依托“三农金融服务室” 和“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互助金协会”,构建“特色产业+合作社+信用评级+信贷+保险+担保”金融扶贫模式,推动“公司+农户+信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信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对行政村特色农业合作社和贫困农户开展小额金融扶持,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层面。

此外,田东县通过成立并支持“思林竹海资金互助社”和“祥周鸿祥资金互助社” 2家互助社,有效带动了全县竹子、香蕉、芒果等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1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吸纳17000多户农户,其中贫困农户3400户,占20%。

以农村土地改革为突破口,是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让农民拥有的生产要素、财产权利能够自由、有序地流动,获得更多的收益,2012年以来,田东县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房屋产权流转,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土地使用管理体系,并于同年12月成立广西首家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台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暂行)》。该中心开展农村产权(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11类)交易信息发布、产权交易鉴证、产权抵押贷款、农村资产评估、农业项目投融资、政策法规咨询等一条龙服务。田东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功能的完善,扩大了抵押担保物范围,增加了对贫困村的信贷投放,打造适合贫困村特点的产业,有效提高了贫困农户收入。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主持农村产权交易57宗,交易额1.8716亿元。

上一篇:医院各级人员工作职责下一篇:医院门诊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