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效能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扶贫资金效能(共10篇)

扶贫资金效能 篇1

自2007年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我办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扶农助农为宗旨,以发展壮大为主线,以强化管理,防范风险为重点,锐意开拓,真抓实干,有效破解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贫困户谋发展缺资金的难题,增强试点贫困村“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内动力,为试点村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发挥了有效作用。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涉及甘州区毛家寺和肃南县白银、北峰、红旗、马蹄等5个村,总人口602户2473人,其中贫困人口480户1676人,劳动力1352人,耕地5492亩,10个村民小组,投入财政专项互助资金65万元。至目前,入社农户458户,入社率达76%,其中入社贫困户384户,贫困户入社率80%,吸收村民入社资金13.5万元,社员累计借款156户,累计借款金额62万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中药材、旱地谷子、玉米制种、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及畜禽养殖业,劳务输转培训及小型加工、牛羊育肥贩销等生产性项目。通过实施贫困村互助金,探索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和方法,促进了种养业的发展,激发了农牧民自主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自我发展的热情,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改变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二、主要成效

(一)缓解了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收入较低,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缺乏,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手续繁杂、农民急需急取难,成为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市的5个互助社借助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把农户个体零散的资金特别是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资金量,再按照章程,在本村内将资金发放到有需求的社员手中,使社员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并互通有无,互相帮扶,有效地缓解了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了扶贫开发模式。扶贫互助基金和互助组织的建立,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出了组织穷人、瞄准穷人、一次投入、滚动发展、互相帮助、效益多样的新模式。为贫困户项目的后续扶持和管理,扶贫资金作用的有效发挥搭建了平台,创新了扶贫开发模式。

(三)提高了贫困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贫困村农户生产大都是传统的分散经营,部分农户由于自身素质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了解市场,不通信息,不懂技术,经营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扶贫效益的提高。而互助资金试点村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农户生产经营个体化的现状。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互助社组织的活动,加强了思想交流,促成了信息、资源共享,遇到困难能够得到集体帮助,共同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增强了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拓宽了农村产业资金投入。互助资金用于发展农牧村特色产业,增强了农牧民借鸡生蛋的意识,缓解了农牧村发展资金缺少的问题。农牧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农牧民增收相对有了保障。试点村农户利用互助资金扶持60户牧民发展舍饲养羊,户均增收1800元;扶持100户农民发展马铃薯制种,户均增收1200元;扶持50户牧民发展牛羊育肥贩销,户均增收2000元。

(五)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通过对村干部和互助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育了一批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发展的“能干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试点中,党员、干部带头入社、领头干事,主动与贫困户结成互助小组、帮助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党员、干部的信任感。

三、主要做法

(一)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是创新扶贫模式的现实选择,是为缓解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民生产资金缺乏,解决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突出矛盾而争取的一种特殊扶贫方式。这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举措,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自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成立了以市、县区分管领导为组长,扶贫办、财政局、民政局负责人为副组长,扶贫、财政、民政、审计、信用、监察等单位为成员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所在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要求各相关部门和个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整个试点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确保了资金管理工作平稳运行和资金的良好使用效率。

(二)完善规章制度,靠实工作责任。为切实抓好“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落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贫困村互助资金实施方案》、《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办法》、《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章程》、《民主监督责任追究制度》、《理事会职责》、《监事会职责》、《印章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统一印制了“社员证”、“借款合同”、“借款申请表”、“借款诚信卡”、“专用借据”和“专用收据”。并严格按照《章程》由社员民主推选出理事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日常工作,成立监事会,加强群众监督,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实行分级负责制,层层签定责任书,村对乡镇负责,乡镇对县区扶贫办、财政局负责,县区扶贫办、财政局对市扶贫办负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到村。积极推行工作考核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明确了财政、扶贫、民政、农业、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市、县区扶贫办负责宣传、规划、组织筹建等工作。县区财政局负责资金的筹集、拨付和监管。县区民政局负责机构注册、运行管理。农业、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根据相关职能,负责发展产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乡镇和村两委负责宣传发动群众。监事会对互助社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

(三)狠抓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市、县区扶贫、财政部门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学习和交流。主要培训工作方法,业务技能。一是对村互助社理事会成员进行有关政策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二是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入社成员进行生产经营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宣传介绍开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目的、意义和操作办法,让群众全面了解、支持、参与试点工作。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互助社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搞好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为使广大群众了解熟悉扶贫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互助资金扶贫项目能够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采取印发宣传资料、书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举办宣传培训班等形式,从政策依据、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使互助资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广大村民积极主动申请入社,热心监督,确保了互助资金项目安全顺利运行。

(五)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为了充分发挥互助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互助资金滚动增值,精心组织,规范运作,严把四个关口,确保互助金安全运行。一是把好项目审核关。互助资金作为农户发展经济短期资金需求的借款来源,发放必须有合适的、可靠的发展项目。基于此,互助社对申请借款的社员,逐户核对项目,了解项目准备情况,对于项目准备充分、扶持前景看好、诚信意识强的社员予以确认,真正做到了资金用在点子上。二是把好借款额度控制关。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各类扶持项目按照投资额大小,规定了最大的借款额度。对品种改良、农药、化肥、畜牧业养殖等一般性生产项目,互助资金借款额度控制在3000元以内;对于特殊产业如大棚蔬菜、牛羊养殖等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借款控制在5000元以内,宜多则多,宜少则少,最大限度发挥了互助资金的扶持效应。三是把好程序运作关。在借款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细则要求,先由本人提出借款申请,互助社对该农户申请的扶持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实地查看,根据农户计划实施项目的可行性,确定是否对该农户发放借款。在借款办理过程中,借款人必须采取三户联保或个人担保,并张榜公布借款名单及金额,其他社员无异议后与农户签订借款合同和还款保证,经互助社理事长签字后由财会人员向农户发放借款。四是把好监督管理关。为确保互助金良性运行,市、县区扶贫办定期听取互助社的工作汇报,现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同时不定期开展日常检查、监测、阶段性评估和定期评估工作,确保互助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六)瞄准工作重点,科学选择项目。为确保互助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效益,认真筛选试点村组建互助社。在放借农户的确定、扶持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因人选项,科学规划,重点解决试点村农户在增收中 “无本”、“无力”、“无助”难题。一是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农户自我发展增收能力选定项目。二是针对不同试点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自然现状和农户的实际情况选定项目,使项目利于实施、利于农民增收。三是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规划在短期内经济效益明显的种养业增收项目,又着眼于长远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问题,稳步脱贫选定项目。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虽然我市互助资金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此项资金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助金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农民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互助资金投入额度还需加大;三是内部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项目风险保障机制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此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增强参与管理和发家致富的能力;二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制度管理,完善资金运作发展模式,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长效性;三是多渠道争取“入社”资金,获取更多的扶持,不断扩大资金总量,夯实农村经济。

(张掖市扶贫办 校德阳 张顺录 赵自龙)

扶贫资金效能 篇2

扶贫开发是直接服务于农村贫困群体的重要工作, 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是否规范, 项目建设质量是否达标, 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 各级扶贫管理部门必须把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工作摆到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位置, 切实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把各项监管工作做实做细。同时, 各级扶贫部门要把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工作, 列入扶贫开发年度考核目标进行考核, 实行奖优罚劣。

二、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 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 受“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 各地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或多或少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在这种思想和倾向的影响上, 一方面, 扶贫资金分配分散, 另一方面, 基层尤其是贫困乡、村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等、靠、要。必须通过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 将扶贫资金集中投向那些村两委班子团结, 工作积极性高, 群众参与意识强, 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村, 形成“以有为争有位、以有位争扶持”的良好格局, 充分调动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 实现扶贫资金集中投入。

(二) 建立项目立项专家考察论证制度

扶贫项目能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项是关键。要按照科学论证、择优选择的原则, 严把立项关口。要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村级总体发展规划和群众实际需求, 组织专家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确保项目的合理性。

(三) 建立健全项目库储备和申报、审批制度

对扶贫项目实行计划管理, 凡是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才可审批审报, 对一经确定的扶贫项目不能随意高调项, 如确需调整, 必须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对所有建设项目, 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合同签约, 明定项目责任人、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投资补助标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形象进度、项目管理、验收和奖罚办法,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管项目、建项目、验项目。

(四) 建立项目公告公示制度

要本着真实、及时、公开的原则, 通过采用印发简报、宣传单或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形式, 对上级批复的项目和资金进行公告。与此同时, 建立健全公示制度, 扩大公示内容, 拓宽公示领域, 将每年安排到村到户的项目资金在公示栏上公布, 定期向村民公示资金投入量、建设时间、农民投入资金和劳动力的数量, 做到农户名单、项目内容、投资强度“三上墙”, 让群众参与, 让群众监督, 让群众评议, 接受群众监督, 杜绝暗箱操作行为。

(五) 推行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

按照国家关于招投标管理规定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 对扶贫资金项目实行招投标管理和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对金额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 明确建设任务、质量标准、工期、价格等, 最大限度节减财政专项资金。

(六)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一是扶贫、财政部门监督。扶贫、财政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项目区, 对扶贫资金项目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了解、跟踪项目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及时发现问题, 并着力加以解决, 将问题解决在盟芽状态。二是审计监督。对使用扶贫资金的所有项目, 实施竣工资金审计。三是群众监督。通过聘请农民监督员的形式, 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监督。

(七) 实行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度

要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 实行县级报账制。主管部门严格根据预算安排和拨款计划下拨资金, 保证相关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行。拨付项目资金必须坚持按工程建设进度拨款, 符合相关的规定且要履行法定程序;必须以真实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必须的相关手续作为拨付财政资金的依据, 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有效性。在会计核算上, 遵循“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 按项目设置明细账, 正确核算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以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或会计凭证为依据, 列支项目支出;专项资金支出形成的各项资产, 按规定办理交付使用手续。

(八) 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项目完成后, 按照项目预算, 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建设工程量等进行实地验收;对项目资金购建的实物进行实地勘验和核实。与此同时, 按照项目预算的目标、预期效益、资金使用效果, 对项目建设成果进行评价;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分析;力求评价实事求是并具科学依据。

(九) 建立健全工程管护制度

工程项目竣工后决不能“束之高阁”, 必须加强维护管理, 充分发挥项目的“榜样”和“效益”作用, 以促进项目单位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十) 建立健全项目标志牌管理制度

扶贫项目竣工后, 要在显著位置设立永久固定标志。与此同时, 县、乡、村三级要妥善完整保存扶贫项目各种资料, 随时接受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

三、强化安全教育, 牢固树立“高压线”意识

扶贫资金怎么花? 篇3

正因如此,2013年,我国将精准扶贫作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将其细化为“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3个方面。要想将扶贫资金花到刀刃上,精确识别贫困人群是第一要务。但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看来,精确识别恰恰出了问题。

精确识别,才能精准扶贫

“我们知道,贫困与否是以收入和支出水平为标准界定的。但问题在于,精确统计村民收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通常需要由专业机构(如统计部门),通过抽样的方式进行,而且成本很高。因此,村子里主要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列出多个标准,大家来打分,这个就与收入标准不完全一致了。”汪三贵说,一些低于贫困标准的人可能被认为不属于贫困人群,而一些收入水平高出贫困标准的人反而被认定为贫困人群。

汪三贵了解到,有些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当细化的评议规定,“有房、有车、吃财政饭,这样的人,完全不能被纳入贫困人口评议中,相当于‘一票否决’”;但有些地方,采用的可能是打分制,“家里有房有车会减分,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没有按照‘一票否决’的方式来做”。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也承认,扶贫对象的识别很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做一次全国性的贫困对象普查,但显然成本太大。”他说,目前国内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贫困线划定贫困人口比例,下达指标到村里,再由村里上报具体扶贫对象。“这样一来,虽然大致知道有多少贫困人口,但具体是谁、贫困原因、自身条件等信息都不得而知,很难制定相应脱贫策略,实现精准扶贫。”

通过长期调研,李小云发现,在农村中,由基层精英组成的利益结构是扶贫的关键一环。这些基层精英一方面以政府代言人的身份与农民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又代表农民与政府协商,以求获得更多的扶贫资源。“获得扶贫资源之后,基层精英们一般会优先分配给他们的亲戚朋友甚至他的选民。对于一些意见较大的贫困户,他们一般会轮流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原本仅能扶持少数贫困人口脱贫的扶贫资金,成了‘一碗水,平均洒’,穷人依旧穷,富人也不过占点小便宜而已。”

为了解决这种现实矛盾,李小云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分权式的使用、监管和考核制度,让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督与经营主体分离。“在农村,村委会对于贫困户的识别、致贫原因的分析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由于权力和利益过于集中,资源产生了异化。因此,可以采取第三方机构的方式负责扶贫资金管理,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和监督下精准扶贫。”

集中力量,共同支持扶贫

“每年各行各业的扶贫资金不少,但我们以往的管理方式,使得钱到了地方比较分散。就像烧水,总是在五六十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曾公开表示,“要想烧开,必须加火,把全部资源集中起来。”

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介绍,“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

汪三贵也告诉《经济》记者,从以往的经验看,仅靠扶贫部门是做不好扶贫工作的,需要多部门综合配合。“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建立贫困户受益机制,思考如何帮助贫困户尽快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产业体系。实际上,扶贫工作不仅涉及教育、医疗等方面,还涉及多种多样的产业部门,需要动员很多部门的力量和资金。”

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汪三贵认为,还应该发挥金融手段参与扶贫。“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肯定要投入相当的资金,比如教育的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等。但是,类似于产业发展这类有创收性质的资金投入,完全依赖财政也是有问题的,金融扶持是更好的手段。”

李小云也曾撰文指出,单纯依靠国家补贴,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如果说扶贫资源是外力,那么,在外力的基础上,还要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建立起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哪怕是承包一个高效设施大棚的创业,一年也能收入过万元,实现脱贫。现在,很多地方在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包括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扶贫资金入股整合社会资本参与扶贫等,巧用、活用扶贫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经带领弄拉屯村民脱贫的李荣光,也加入到了扶贫投资的队伍中来。多地考察之后,李荣光决定利用弄拉现有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他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投资扩建进屯公路、平整土地和建设饮水池等基础设施,并提出了生态重建的新思路。

2008年,在李荣光的努力下,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全屯26户村民以山地入股,持股60%;李荣光任理事长、党支部书记,持股40%。收益达不到100万元以上,全部收益归村民所有,自己不分红。7年来,李荣光先后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打造弄拉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先后建设了普陀寺等旅游景点以及弄拉旅游服务中心、宾馆等配套设施,弄拉生态旅游景区已初步建成。2010年起,合作社村民开始获得分红,今年村民有40多万元的分红,但李荣光至今一分钱没领。

不过,尽管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吸收市场力量——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参与扶贫投资,但目前来看,社会资本参与扶贫项目的程度还十分有限。“给穷人提供信贷服务,额度小、风险大,单位贷款成本非常高,金融部门当然不会有太多的热情来做。要想让它们参与扶贫,还需要深入推进综合性金融改革和土地改革,提供抵押品、降低风险。”汪三贵说。

社会救助和经济援助同样重要

与此同时,由于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在一些情况下,单纯的资金支持并不足以实现脱贫。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份数据分析,“疾病”在诸多主要致贫原因中位列第一,占比高达42.1%,远高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其他原因。如何帮扶这些老弱病残的失能群体脱离贫困,可谓一大难题。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闽钢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应该全面改变投入方式,实现由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相结合,注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投资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贫困家庭的救助偏重于经济援助,主要方式是提供现金或实物,操作简单、管理方便,但社会救助实施方式单一化,导致城乡贫困家庭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与服务供给不相匹配。”

从国外经验来看,林闽钢建议,应该将社会救助服务提到与经济援助同等重要地位。通过完善服务引领机制,发挥社工组织和人员在整合资源、专业引导方面的独特作用,组织发动志愿者及其他专业人员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服务,增加社会服务供给,尤其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扶贫资金自查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本次扶贫项目资金按资金性质分4类,4个项目村,自查自纠小组工作人员由财政所、核算中心及项目村三职干部组成,按项目资金性质的自查情况如下。

各村在项目正式启动前,特向社会各施工单位和有资质的公司或有资金实力的公司,请带好该公司的相关证件到村报名,从公示之日起在7日内报名,发放竞标通知书,带齐相关资料参加竞争性谈判,对中标单位进行公示,各个施工单位全部按期启动项目实施,项目工程已于20xx年6月底全面结束。白顶村、双山村、及时开展验收和决算,

1、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xx年山区连片开发项目村3个村,总投资634万元(其中:白顶村221万元、双山村128万元、长垭村285万元,产业发展188万元,白顶村种植赶黄草80亩,投资8万元,双山村种植赶黄草250亩,投资25万元,长垭村种植(赶黄草、丹参、及药材加工基地建设)投资155万元,基础建设446万元,白顶村整治联社路11公里,实施农户风貌改造24户,投资213万元,双山村整治联社路6公里,硬化联社路0.4公里,投资103万元,长垭村整治联社路1.3公里,新建文明路2公里,新建集中供水点1个,帮助5户贫困户建新居,投资130万元,),县拨付资金569万元已全额核拨到项目村。(长垭村未办理竣工决算)

2、移民后扶项目资金:20xx年项目村1个(村)7.8万元,主要用于整治观山坪公路500米,宽4.5米的泥结石路面,现已竣工决算,项目资金由县直接拨付到项目村所开设的专户,资金专款专用。

3、移民后扶应急资金:20xx年项目村1个(村)6万元,用于整治学校至3社居民点公路20xx米的泥结石路面,现已竣工决算。

4、移民后扶整村推进项目:20xx年项目村1个(村)170万元,用于新建3社至7社的村道路长4500米,宽4.5米的泥结石路面,工程已竣工,现正在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待审计局审计批复后作财务核算。资金县直接拨付到村。

二、资金管理措施

1、严格按照平元府发〔20xx〕3号,〔20xx〕3号文件(村级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2、坚持在扶贫资金实施过程中做到:①按扶贫资金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②按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不变;③及时拨付财政扶贫资金。

3、坚持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做到:①遵守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审批程序等制度;②依法进行财务核算;③资金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资金。

4、坚持在扶贫资金使用督查过程中做到:①定期进行财务公开公示,②不定期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抽查。

三、自查自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扶贫项目实施未完全按时序进度进行,主要原因是村级监督工作没有到位,承建商存在拖延情况。

2、财务核算不规范不及时。专项资金未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支出科目列报不规范。年终为确保稳定,存在票款不同步而先划拨资金,导致财务核算不及时。

四、整改措施

扶贫资金的账务处理 篇5

一、目前扶贫资金核算的方法

据笔者了解,目前扶贫资金核算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通过“公积公益金”科目核算,拨入扶贫资金记该科目的贷方,支出记借方或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然后结转;二是通过“补助收入”科目核算,拨入扶贫资金记贷方,使用资金记入“农业发展支出”、“管理费用”、“经营支出”、“在建工程”等科目的借方(这种方法使用较少);三是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拨入款项记入该科目的贷方,项目支出记入本科目借方,工程类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完工结转后将相应的专项应付款余额转入“公积公益金”科目。

二、核算科目的确认

首先,我们从三个科目来进行分析。“公积公益金”、“补助收入”、“专项应付款”三个科目虽有共性,即都包含无偿拨款的核算,毋需偿还,但仍存在诸多差异。

“专项应付款”科目属负债类科目,新制度在会计科目附注中提到:有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可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资产的部分,相应转入“公积公益金”科目;未形成资产的部分,报经批准后冲减该科目,余额不需上交的转入“公积公益金”科目,不进入当年的收支决算。“补助收入”科目属损益类科目,主要核算财政等部门的补助资金,一般不带有项目“帽子”或不形成资产,年终要进入当年的决算,收入与当年支出科目相关或配比。“公积公益金”科目属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它的来源渠道有:从本年收益中提取、资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重估溢价、土地补偿费、“四荒”拍卖收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转入,公积公益金按规定程序可用于转增资本、弥补亏损和集体福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科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三个科目在账户性质、资金来源渠道及资金使用范围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其次,我们再来看扶贫资金的有关管理规定。《浙江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浙财农字〖2003〗304号)指出,帮扶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安排的帮扶资金和帮扶结对单位的帮扶资金。财政帮扶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安排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乡镇、村改变落后面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专项资金。结对帮扶资金是指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帮扶结对单位,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帮扶对象的需要,每年用本单位自有资金向结对帮扶的乡镇、村提供的扶持资金。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帮扶欠发达乡镇、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与之配套的设施;解决欠发达乡镇、村存在的阻碍生产发展和影响群众生活的水利、交通、电力、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帮扶欠发达乡镇、村抗灾救灾,恢复生产、生活和下山脱贫;帮扶欠发达乡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以及其他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扶贫项目要先报计划经帮扶联系单位认可,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拨付款项。由此可知,扶贫资金是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它不属于村级当年的收入,扶贫资金还可用于农户发展生产补助,村经济合作社取得扶贫款后不仅不能确认为权益,而且具有负债的特性,结余的资金未经扶贫联系单位同意,不能移作他用,滚存下年使用,不参与当年的收支决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扶贫资金通过“补助收入”、“公积公益金”科目核算不合适,相比而言还是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比较恰当。附注中提及“专项应付款”科目主要核算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扶贫资金虽然包含企事业单位的结对扶贫资金,但扶贫工程的实施主体是政府,亦可将其视同国家拨入资金。

三、扶贫资金的账务处理

拨入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设扶贫专项资金二级科目),项目支出借记本科目借方;工程类支出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完工验收后形成固定资产的,转入“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将相应的扶贫款转入“公积公益金”科目;不形成固定资产的,先将相应的专项应付款余额冲减“在建工程”科目,不足部分结转到“经营支出”、“其他支出”等科目。

〖例1〗某村2006年规划实施扶贫项目两个:村道硬化1000米,安排扶贫资金60000元;农户发展早生良种茶100亩,计划补助资金20000元。项目都已完成,硬化工程实际使用资金150000元,发放农户茶苗补助20000元。

(1)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借:在建工程—水泥路(或道路硬化)15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

(如施工单位垫资,贷记“应付款”科目。)

(2)村集体资金垫付农户茶苗补助,借:内部往来20000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20000

(3)按程序向有关部门报账后拨入扶贫款,借:银行存款80000

贷:专项应付款—扶贫专项资金—村道硬化 60000

贷:专项应付款—扶贫专项资金—茶苗补助 20000

(4)村道硬化工程完工结转,借:固定资产—村道硬化150000

贷:在建工程—村道硬化150000

同时,结转扶贫资金至公积公益金。

借:专项应付款—扶贫专项资金—村道硬化 60000

贷:公积公益金 60000

(5)结转垫付茶苗补助(如原未垫付,直接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现金”科目。),借:专项应付款—扶贫专项资金—茶苗补助 20000

贷:内部往来 20000

[例2]帮扶结对单位计划投入100000元为村建果园100亩,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实际投入资金150000元。建成后拨入扶贫资金100000元。

(1)村用自筹资金100000元购入苗木,借:林木资产—经济林木—果园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2)支付培植果园临时雇佣人员工资20000元,土地租赁费30000元,借:林木资产—经济林木—果园 50000

贷:银行存款(现金)50000

(3)按有关程序向有关部门报账后拨入扶贫款100000元,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专项应付款—扶贫专项资金—果园1 00000

(4)结转扶贫款,借:专项应付款—扶贫专项资金—果园 100000

贷:公积公益金 100000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 篇6

一、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申报项目存在随意性与上级项目计划下达不对称,影响项目建设进度。二是个别乡镇村各自为政制约了项目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三是项目资金拨付慢、到位晚,造成资金沉淀滞留,项目进度慢。四是个别乡镇村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公示制度不够好。五是项目资金管理缺乏问责制,影响扶贫资金整体效益。六是个别村对互助资金项目村监管不够,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项目村入会率低、借款率低。

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上的建议与对策

为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提高扶贫成效,城步县加强对资金分配的使用管理建立了资金运行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创新资金拨付方式,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为了实现资金安全快捷高效拨付,防止资金被滞留和挤占挪用,应完善现行资金拨付办法,实行财政扶贫直通车,并且限时到位。

二是创新资金报账制度,防止资金流失浪费。首先应建立安全通道。严格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做到专户专用。

三是严把报账关,实行凭票付款制度。要根据项目计划、立项批复文件、实施合同等,按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分批拨付和报账,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使用到项目,管理到项目,验收核算到项目,

四是创新资金分配机制,降低资金管理成本。改革现行扶贫资金逐级申报、层层批复、代帽下达等分配方式,按照一次分配、总额拨付的原则,将扶贫资金一次性测算分配到县到村,并将资金捆绑切块下达到县,自主决策管理和使用,上级主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五是应扩大县里项目审批权限,将省、市两级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随资金下放到县,增强县里项目安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项目的效益。六是创新项目管理机制,解决其监管到,看不到的项目科学性,提高项目效益。对申报的项目经过评审过关并批准后,进入项目库管理,对没有纳入项目库的原则上不予安排资金。

七是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完善项目公告公示制,对符合政府采购的物资设备等要实行阳光操作。要严格项目实施验收,项目建设必须要按照验收内容、标准和程序进行,确保项目质量。

八是创新资金使用问责制,做到奖惩分明。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好单位及个人,按评出的等次分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实施差的地区和单位及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挤占截留、挪用甚至贪财私分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除责令其归还外,并依法依纪追究单位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少数腐朽分子予以严惩。

九是创新资金整合机制,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围绕大扶贫格局,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将扶贫资金和各种支农惠农资金,以县为单位从省里进行捆绑整合,将资金打包切块分配下达和拨付到县,由县根据整合案统筹安排使用资金。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当地情况。

三、加强对项目单位及工作人员的监管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多年来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安全运行。要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管办法,坚持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作为各级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二强化安全教育。要结合廉政建设,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意识,努力做到以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三是强化领导责任。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违反规定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报x发票、骗取、套取扶贫资金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四是强化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行业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优势,定期开展扶贫项目资金联合执法检查,全面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确保扶贫资金高效运行。

强化预决算效能规范资金管理 篇7

(一)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指的是专门来反映和表示企业未来某一预算期间内的一系列预计的经营成果或者财务状况,财务预算涉及的面较广,既包含了现金预算、利润表预算,也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等。

(二)财务决算

财务决算是对之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比较部门预算认真分析预算经费执行情况,以此来促进合理编制财务预算,保证资金使用规范、有序、效率和效益,在这一环节编制会计财务报告是主要工作内容。

(三)资金预算与资金管理

资金预算的编制是以各项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相关数据作为基础,通过预算指标的汇总整理工作,实现资金收入、支出、筹措、利用等相关资金管理业务。

财务预决算是资金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升企业资金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管理者针对当前企业经营的具体环境,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及历史数据,科学地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将资金合理分配到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及无谓的开支,加强资金支出的事前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强化资金管理能力,有效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强化资金收支预决算编报与执行管控

(一)细化预决算指标,保证预算指标合理合规

加强和规范单位财务预决算,保证预决算管理落实到位首先是预算指标设定问题,焦点是预算指标设定是否合理,应确保预算指标内容合理、合规,额度合适,范围完整。

单位基本资金支出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及规定,不能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单位津补贴、奖金和福利均应按照国家或地方规定发放,避免滥发奖金、补贴或福利现象,不能违规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

(二)严格预算审批,提高预算编报质量

严格预算编制的审核、审批工作,划分预算编报、审核、审批权限与操作细则,切实提高预算编报质量。

单位各项资金活动均应纳入预算范围,所有资金收入做到应收尽收,杜绝私设帐外帐及“小金库”现象;所有资金支出合法、真实,坚决杜绝超范围、超额度虚列支出现象。

(三)加强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保证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严格资金支出审批手续,审批工作应严格按照原审批的预算范围执行,避免资金支付无预算、超预算以及预算科目间相互挤占等情况, 自觉抵制挤占、挪用、转移财政资金行为。

(四)加强特殊专项资金预算管控工作

单位非常规化专项资金支出,按用途、分项目单独编报预算,单独审批。项目支出需按照批准的项目、用途以及实施方案执行,减小执行过程中自行调整权限,不得自行改变项目内容,扩大支出范围;所有项目支出均应合法合规,尽量避免资金对外借、贷款或违规担保现象。

三、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与会计监督水平,增强预算执行的跟踪分析与过程控制

(一)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原始数据收集整理工作

单位管理者需要依据预决算目标和规划,结合内外部环境以及实际经营状况,积极收集信息、整理方案、筛选结果,以此完成资金筹集、 使用、分配等过程的管理,按照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减少资金沉淀以及资金短缺现象的发生。

(二)规范资金核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会计资料是预算执行状况的直接反映。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会计制度及预决算内部管控目标设定会计帐簿,杜绝法律规定应建帐而不建帐,或虽建帐但长期不记帐、不对帐,帐目严重混乱现象。按规定确认收入,减少资金收支不匹配、以收坐支、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各项资金支出的基础资料、会计原始凭证应真实、合法,不能伪造、 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决算应按规定编制,杜绝提供虚假的或隐瞒重要事实的决算。

(三)实施会计监督,提高预算执行力度

财务人员应根据预算要求及相关制度严格实施会计监督,认真审核原始业务单据,杜绝超范围、超额度使用资金以及以虚假票据套取单位资金及其他虚构业务成本现象。

四、资金预决算管理的其他管控手段

(一)规范采购程序,堵塞采购漏洞

规范采购程序,除严格采购预算外,还需注意应合法签订采购合同,合理选择采购方式,规范采购流程,不得擅自提高采购标准等。另外,采购资金需求计划应及时完整,避免超预算申报用款计划,确保资金使用不存在违规归垫现象。

(二)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控,强化资金日常审计

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控,同时加强银行账户开、销户管理,杜绝违规开立银行帐户现象。强化日常审计对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对历次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资金管理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落实。

总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务预决算对于提升单位资金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预决算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机制,在提升企业战略执行能力方面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效率,有效管理企业现金流量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于有效实现管理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正君,张良秋.我国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

[2]周佳.资金预算管理对资金使用效率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市场,2010

[3]付小丽.行政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刍议[J].会计之友,2006(06)

[4]周斌.论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及其策略[J].决策探索,2006

百亿扶贫资金去哪了? 篇8

减贫效率何以降低如此之多?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存在问题?在“十三五”规划提出的“5年内59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宏观愿景下,扶贫资金又该如何使用?

扶贫资金变成了唐僧肉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李荣光是一个传奇人物。

1957年,李荣光出生于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这里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壤流失、岩石裸露、难以涵养水源,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全屯20余户人家散居在大小不同的10多个山头上,多年来,仅能通过在贫瘠的山地上种植玉米、采伐山上林木及野生药材贱卖贴补家用,生活极为艰苦。

在穷山恶水中成长起来的李荣光依然选择了“靠山吃山”,但“吃法”与众不同。他收过废品、卖过冰棍、跑过长途运输,又乘着国家发展种植业的东风,培育出了嫁接龙眼和扁桃树等,积累了千万财富。

在李荣光看来,尽管弄拉屯位于石山地区,但由于多年来封山育林,山上树木葱茏,生态资源保护得比较好。因此,他建议村民不要再采伐山上野生的树木和药材,而是在山腰和山脚种植金银花、枇杷、桃子等经济作物。依靠“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发展策略,到2010年,弄拉屯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远高于马山县的平均水平,终于成功实现脱贫。

扶贫进入攻坚期:

资金投入翻番,减贫效果变差

像弄拉屯村民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将近7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成就举世瞩目。

但是,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间节点的临近,人们似乎发现,尽管扶贫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减贫效果却越来越差。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22亿元,以后逐年大幅增加,2014年达到了433亿元,4年几乎翻了一番。而减贫人数却由2012年的2301万人,只下降到了2014年的1232万人。

减贫效率何以降低如此之多?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存在问题?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闽钢告诉《经济》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边远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等。这些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已脱贫的群众也极易因灾因病因市场风险等因素返贫,因而减贫人数相对有所减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则分析指出,中国此前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人口脱贫,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较小的收入分配差距。“我国贫困人口减少,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越到后期,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依靠经济增长减贫就越困难。”

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受到收入分配因素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有针对性地大规模扶贫,出了不少钱,确实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了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相对收入差距。但是,这些投资的收益在贫困地区内部没有得到平等分配。”汪三贵告诉《经济》记者,很多扶贫项目推进后,贫困地区相对富裕家庭的受益更多,“人均收入增长了,但真正穷的家庭,受益反而比较小”。

扶贫资金问题频出:

虚报冒领、私设“小金库”

除了上述因素对于扶贫工作的影响外,多地审计部门还审计发现,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

贵州省审计厅对贵州20个贫困县2011-2013年扶贫资金的审计发现,20个县虚报冒领、私设“小金库”、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使用扶贫资金高达7.6亿元;海南省审计厅对三沙市以外的18个市县2011-2013年扶贫资金中的生产发展资金和项目管理费的专项审计发现,在扶贫物资采购、发放、管理费用使用等方面均存在许多突出问题,违纪违规使用金额达到1.97亿元……

在“贫困人口基数大且近年来脱贫任务完成较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扶贫工作同样问题不少。国家审计署在其针对马山县扶贫工作的审计报告中写道: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该县2014年度将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2736元的608户、2272人认定为脱贫……截至2015年7月底,该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结转结余9234.14万元,占该县2014年度公共财政收入的43.73%,导致百香果种植等多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和贫困村沙石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影响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到户等扶贫政策实施效果。

而据《法制日报》报道:从2013年至2015年5月,各级检察机关共查办涉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28894人,占同期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总人数的22%。扶贫问题的普遍可见一斑。

汪三贵也告诉《经济》记者,马山县的问题并不少见。“一些很明显不符合穷人特征的人,比如说吃财政饭的、在城里有车的,他们被识别进来,显然是把关不严,肯定也有一部分是出于人情关系。而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脱贫指标,也可能会出现虚报脱贫人数的情况。马山确实不是个例。至于审计署指出的第三个问题,‘反腐’以来,很多部门都没有‘花钱’的积极性了,怕事情做了以后出问题,所以很多资金都用不出去,这也不仅仅是扶贫部门的问题。”

林闽钢则指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总体上经历了“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粗放到精细化管理”的阵痛过程,类似广西马山的情况在不同扶贫发展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既是一种失职与渎职,也存在懒政怠政的嫌疑,要及时纠正,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扶贫项目资金申请书 篇9

申 请 人:XXX 男,汉族,XX 岁,XX 市 XX 村村民。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农民思想逐步开放,出国劳务现已成为农村农 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新渠道。现在了解到有出国务工意向 的人员很多,但是很多人经济能力有限尤其是广大的农 村地区,为了能让更多有志者走出国门,帮助更多的家 庭实现“出国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梦想,特 提出此项扶贫项目申请。希望在政府的扶助下开展扶贫 项目,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国门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教育扶贫资金管理公开制度 篇10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要求,现将建立和执行教育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和公告公示制度通知如下:

一、信息公开和公告公示的范围

凡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用于扶贫的项目,均要信息公开和公告公示。

二、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示的原则

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开应当遵循合法、及时、真实和公正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私隐,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不得损害学校利益。

三、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示的内容

1、学校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规章制度,上级有关文件和政策性通知;学校各项实施方案。

2、学校代收,代发放扶贫资金情况;

四、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示的方式

1、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宣传栏;

2、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会议;

3、校刊、广播、校园网等校内发布信息媒体;

4、其他便于教职工,学生和社会知晓的形式。

五、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示的组织

1、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示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我们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报账员、教师代表组成的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开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将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开的公示内容和照片资料留档备查。

2、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开主要采取定期公示和不定期公示的方式进行;学校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分期中、期末各公示一次;其他与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有关的重大事项与重大活动的公开时间,应根据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及时公开。

六、信息公开和公告公示的时限

公告公示的资金为当年安排的扶贫资金,公告公示的时限为7日,并保留文字、影像等资料备查。

七、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公示组织机构 组长:杨贵军 副组长:刘耀辉

组员:李江平彭丛丽 高艳琴 马先 高春英 高龙 陈士霞 其它需要公开的事项。

具体内容:学校名称、学生姓名、年级、受助金额、举报电话等。

八、相关要求

上一篇:梯形面积下一篇:教师中文求职信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