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村规划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扶贫村规划(精选9篇)

扶贫村规划 篇1

“三位一体”激励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006-2010年规划》,充分调动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省、市、县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报酬和激励保障机制的工作部署,根据县委无发[2008]15号文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无城镇关于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实施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责职,推动我镇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努力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改变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合理状况,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制定了《无城镇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并召开了村“两委”固定补贴干部、镇直属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布置安排此项工作。

实施办法主要对村“两委”固补干部的工资报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作了具体的规定。

实施办法中工资报酬分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其中绩效工资直接与村干部工作实绩挂钩,并制定了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具体细则如下:

一、考核对象

全镇村“两委”班子,按有关法律规定和程序选举、任命的编制内固定补贴村“两委”干部(下称村干部)。

二、考核内容

考核采取“双百分”制,分别对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

(一)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对全年主要常规性可比工作设置总分100分。

考核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党建工作、宣传、武装和纪检九项指标,具体分值如下:

扶贫村规划 篇2

一、基本成就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十五”期初,我市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近40万人,贫困状况甚为严重。到2009年末,通过重点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03元,净增3200余元,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下降到13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下降到3.5%。全市重点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

2、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市九年来共在重点村新修改造乡村公路3967.744公里,解决了182万余人行路难问题新建水池5220口,饮水工程344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4.26万;新修维修水渠22.23万米,维修水库43座,新建改造电排灌站75座,新增灌溉面积24.17万亩;有214个村实行了“三清五改”,“三清五改”户达19046户;改造卫生室、医疗所2978平方米,方便了15万人就医;改造村小27320平方米,方便了1.8万名学生就学;新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46处,文化活动室9277平方米,农民书屋213家,绿化村庄13.7万平方米。

3、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群众长效增收机制逐步建立。

我市一方面致力于发展生态速生林泡桐和三清山有机绿茶这两项扶贫主导产业。至2009年底,生态速生林泡桐种植基地已达10万亩,三清山有机绿茶已达1.3万亩,有544个贫困村,34670户农户参与了泡桐和绿茶产业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和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到100余项,如上饶县的油茶、毛竹、蜜蜂业,婺源的茶叶和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万年的生猪、大米业,鄱阳、余干的特种水产业,横峰的葛业,弋阳的年糕食品业,广丰的白云鹅、红薯粉加工业等,贫困群众从中户均年增收已达1000余元。

4、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九年来,我市通过现场教、实地学、异地培训等方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6万余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8%,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创业增收。

5、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

至2009年底,全市827个重点村,有662个为一类党支部,165个为二类党支部,重点村4000余名村两委干部,全部为高中以上文化,其中3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村两委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村村都设有扶贫理事会,项目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督规划项目制定、实施、资金使用管理。村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织,积极为本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建言献策,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

二、主要做法

1、高位推动,领导重视。

自“十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职责,实行了地级领导干部挂点帮扶责任制,动员了近万名干部进重点村结对帮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开春还深入重点村进行专项调研。为全面推进整村推进工作,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进行重点督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制定并实施了一把手负责制、领导干部包扶责任制、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动抓,主管领导亲自抓,扶贫干部认真负责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我市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发展和高位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范管理,措施落实。

几年来,我市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措施,确保程序到位,狠抓项目、资金、民主政治等方面管理。

(1)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规划项目质量和效益。

项目规划制定时,我们通过上门走访解民愿,群众座谈听民声,代表表决纳民意的方式,在充分了解群众迫切需求的前提下,民主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年度计划落实时,采用群众听证会村民“恳谈会”的方式确定年度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阳光操作机制、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群众全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制度、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项目问效制度”等;项目竣工验收后,强化了后续管理服务功能。正是这一道道规范程序,一条条创新措施,一项项管理制度,确保了我市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2)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我市各级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作为整村推进工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一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上饶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各县(市、区)也制定了具体操作意见,并全面推行了报帐制,事前公示,事后公告的公告公示制,按工程质量和进度分期付款制,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和绩效考评等制度,严把了资金申报、审核、审批、报帐四关。二是强化了资金监管,实行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全程监督,市、县财政、扶贫部门定期检查,审计部门提前介入等措施。三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如玉山县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降低项目工程成本,激励村民投工投劳,制定实施了“以物代资”措施;余干县、鄱阳县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一次投资保规划的目标,将本辖区的重点村按轻重缓急,村两委班子战斗力,群众参与积极性等标准进行分类,每年集中资金扶持一批重点村,确保扶持一个,完成一个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任务;横峰县每年从县财政配套资金中切出部分资金,按上年度整村推进工作考核考评结果,实施以奖代补措施,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规范民主政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度。

为激发重点村群众参与整村推进工作的积极性,我市一方面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知情权。各县(市、区)、乡(镇、场)、村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标语、宣传单、宣传册、宣传栏等工具,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将政策宣传到户,疑难解答到户,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组建村民理事会,工程监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使村民通过自己的组织积极为整村推进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拓宽群众建言渠道。

3、多方协调,资源整合。

几年来我市各重点村采用群众自筹、部门争取、社会捐赠、招商引资等方式,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共整合筹集各类资金9885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4226万元,部门支持15248万元,定点部门帮扶4743万元,社会捐赠1745万元,群众自筹32896万元,为推动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1)积极捆绑运作项目,加大职能部门扶持力度。

我市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过程中,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乡村公路改造,农村水利建设,希望工程,新能源建设等各职能部门工作紧密结合,争取发改委、新村办、农林水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资金扶持。如婺源县中云镇霞港村四年共争取8个职能部门资金扶持680余万元。

(2)充分拓展帮扶领域,加大社会各界支持力度。

一是倡导部队帮扶。2009年我市共争取12支驻饶部队帮扶重点村12个。二是争取定点帮扶单位重点支持。各级扶贫部门和重点村干群勤汇报、多请示,并通过项目规划评估会,帮扶工作座谈会,定点工作现场会和先进典型表彰会等形式,加强联系,强化服务,得到了定点帮扶部门的大力扶持。如省住房建设厅三年就倾斜扶持上饶县四十八镇北山村350万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帮带扶持。“十五”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重点村干群积极整治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措施,争取龙头企业进村建基地,办工厂、招工,设立帮扶基金,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九年来,我市100余家龙头企业在480个重点村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原料供应基地560余个,招收贫困劳力务工1万余人次,扶持帮带基金94万元,带动30余万元农民参与苗木、果业、毛竹、油茶、畜禽、水产等产业开发。四是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捐资助建。玉山县下塘乡均郑村村民周芳山,创业不忘家乡,从2007年开始,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白茶种植示范基地1600余亩,在他的影响下,全村有50户村已种上了白茶;横峰县兰子乡兰子村村民蓝林炎,在外创业致富后,听说家乡要硬化村道,一次性捐资20万元,并表示如村里发展缺资金的话,还可再次捐赠。五是项目市场运作筹资。将部分如小水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投资大,筹资难的大型社会公共事务建设项目投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融入扶贫开发。上饶县“十一五”规划实施四年来,就投入市场运作项目24个,吸纳社会资金扶持2200余万元。

(3)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群众自筹、投工投劳力度。

为加大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力度,我市各重点村通过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实现项目支持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阳光操作项目,合理公开使用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使群众对项目质量称心,资金管理放心,大大调动了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和筹资的积极性,形成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参与规划项目建设的喜人局面。鄱阳县古县渡乡南滨村硬化环村公路时,宣传到位,项目立项公开公正,不到三天,村民就自筹资金23万元,还主动上路投工投劳,使路面硬化工程比计划提前一个月完工。

4、突出重点,破解难题。

(1)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破解生存环境恶劣的难题。

重点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和迫切要求解决的大问题。“路难行、水难饮、电不通、信息不畅,脏、乱、差”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规划实施前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我市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整合资源,集中资金,优先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在各地创造性实施了扶贫开发“六到户”工程,即“三清五改到户、环境绿化到户、卫生防疫到户、信息网络到户、移民搬迁到户、产业扶持到户”,各重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鄱阳县田畈街镇何彭村委会的上岭,叶家等四个村组村民规划实施前,住偏远深山,饮黄锈水,不通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实施移民搬迁到户工程后,四个村组386户村民全部搬迁到何彭村委会何彭新村,彻底告别了爬山越岭,肩担背挑的历史,住进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商贸兴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抓群众增收致富重点,破解增收渠道不宽,长效机制不全难题。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重点村整村推进的最终目标。为此,我市把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长效增收机制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干部帮扶、科技培训、小额信贷等多项举措,积极发展扶贫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扶持群众创业增收。几年来,我市一方面致力发展区域性扶贫主导产业。通过招商,扶持龙头企业,建立良种引进,科技服务,加工销售服务三大服务平台,示范能人带动,贫困村集体经营,贫困户参与等方式,采用租赁、承包、托管、异地开发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壮大了梨柚、速生泡桐、有机白茶三大区域性主导产业。“东茶西桐”、“村村有梨柚”扶贫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并在逐步壮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和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经济。如余干双港村的“丰收辣椒”、万年塘背村的“生猪”、横峰县义门村的“香芋”、弋阳芳湖村的“雷竹”、广丰石人村的“红薯”、婺源庆源村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上饶姚家村的“蜂蜜”、德兴港首村的“兰花”、玉山县均郑村的“白茶”、鄱阳胡赵村的“特种水产”、铅山南耕村的“毛竹”。这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兴盛正逐步引领贫困群众创业、增收,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抓基层组织建设重点,破解村两委班子软弱焕散的难题。

规划实施前,文化素质低,能力弱,年龄大,战斗力不强,群众关系紧张是重点村两委班子普遍现象。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确保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实施,我市各地一是借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东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年轻、能力强、文化程度高、肯干事、会创新的人才选进重点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采用党校轮训,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村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帮助分析本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破解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重点村干部驾驭能力和管理水平。

(4)抓农民整体素质提升重点,破解素质低,技能差,就业难难题。

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务工技能差,就业门路窄是贫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为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技能,我市一方面着力抓好重点村群众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年龄偏大、居住分散的贫困劳力,采用“上门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师深入重点村现场培训;对外出务工贫困劳力,实行异地就近方式,抓好进园区,进企业,进务工现场培训。对在家务农,缺技术的贫困劳力集中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彻底解决农民工就业难,务工难,门路窄的难题。2009年7月我市在江苏省苏州市蠡口挂牌设立首个“雨露计划”省外培训就业基地,当年培训1061人,转移带动就业1500余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如引进速生丰产林泡桐新品种“9501”,茶叶新品种“有机白茶”,推广高产油茶种植新技术,三角帆蚌繁育新技术等。

(5)抓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重点,破解重点村资料不齐、档案不全、管理混乱的难题。

扶贫村规划 篇3

苏京村位于兴宁市叶塘镇西北部,属盆地与山区结合地带,其地理位置及土壤均非常适宜种植柚子,许多农户房前屋后均有种植柚子树,产出的柚子品质很好。村民种植优质“三红”柚子的积极性也很高,几乎每家农户都有能力管理,也有土地种植5-10株柚子树。经测算,带动农户种植,可在苏京村形成150亩左右的种植规模,80万斤左右的年产量,400万元的年产值,种植家庭增收1-2万元。市质监局经充分调研,认为苏京村适合发展优质“三红”柚子种植,因此制定了苏京村发展主导产业实施方案,力争利用3年时间,把种植优质“三红”柚子打造成为苏京村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农户稳定增收的主渠道。

如果没有技术帮扶和销售服务,农户种植的柚子产品质量、产量及销路就无法得到保障。为此,市质监局推动成立了苏京村优质“三红”柚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苏京村一家柚子种植大户为骨干,按照“合作社+大户+散户”的模式,通过发展柚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种植户的资金帮扶、技术帮扶,带动种植农户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此举既让种植户生产技术、产品销售有保障,又逐步打造了苏京村优质“三红”柚子种植合作社柚子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抗风险的能力。

在与村委发展优质柚子主导产业达成共识后,广州市质监局从多个方面开展帮扶支持,提高村民种植积极性。一是制定了主导产业建设规划、具体措施和分年度实施目标,并积极深入宣传,使发展村级主导产业的目的、意义、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筹集资金购买优质树苗,向有意愿、有土地种植的农户发放树苗,发放种植补贴,提高村民种植优质“三红”柚子的积极性。三是为合作社聘请柚子种植技术顾问,定期给农户讲授种植技术,定期上门解决种植问题,不断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和经验,使苏京村“三红”柚子生产快步迈入标准化轨道,保障柚子产品的品质,打造苏京村“三红”柚子品牌。

村精准扶贫五年规划申报材料 篇4

村精准扶贫五年规划申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排木林村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镇西南边远山区,地形分散,由11个村民组组成。现全村共有369户,总人口1768人,劳力1000余人。拥有耕地面积共920亩,荒山面积3000亩。有公路网19公里,已硬化飞山庙至村委会6公里,未通组公路有4公里,未硬化的公路有17公里。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群众生活水平处于全镇低下水平,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201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459万元,村财政收入为零,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为彻底改变我村

贫困落后面貌,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指导下,我村多次召开村两委扩大会、村民代表会集思广益,立足村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我村脱贫致富五年计划。

二、领导班子

村支书:支部委员: 村长:村委委员: 会计: 班子成员:、、监督委员会成员:、、三、主要措施

1坚持按照“三个好”要求,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1、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积极稳妥地做好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指导村支两委按照专人负责、包干到组、奖励浮动的原则制定出一套有岗位责任、决策程序、定期公开等内容的村组干部管理方案,做到规范管理。规范村“两委”工作职责和工作关系。

2、建立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妇代

会、团支部、民兵营、计生协会和治安协调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职能作用。

3、积极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搞好学习,提高本领,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加大对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切实解决村党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和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1、推进公路建设。计划五年内实现我村公路硬化全覆盖以及我村连户路全覆盖;

2、推进安全饮水建设。解决1个组43户人畜饮水问题

3、五年内完成51户危房改造,移民搬迁83户;

4、在村委会所在组安装路灯30盏;

5、修建垃圾中转站2个,垃圾池9个,垃圾车2辆;

6、在村委会所在地修建一所老年活动中心;修建6个村民健身场;

7、修建1所村级幼儿园;

8、推进村部建设。添置办公桌椅、远教设备等。搞好院内绿化。

坚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导发展产业经济。

大力发展养殖业。采取有效的奖励措施,不断扩大养殖、种植业规模,把养殖业和种植业发展成为村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具体计划、2016年计划

1、在我村建立专业合作社1个;

2、发展养殖场2个。主要养殖牛、羊、猪、鸡;

3、发展种植业1000亩。主要种植经济

果林;以村支两委牵头,带动精准扶贫户、农户、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

4、计划实施危房改造13户;

5、计划移民搬迁28户;

6、计划把未通公路的三个村民组约4公里的公路挖通;

7、计划把我村种植、养殖产业路约4公里修建完成;

8、计划在坳尖上修建一个村级大门;

9、计划向政府申请“一事一议”工程:硬化大坡通组公路约公里,以及大坡组43户自来水安装;

10、计划硬化我村通往江口县怒溪乡麻阳溪村的公路约公里;

11、计划将电信网络安装到村委会及学校附近的村民组;

12、添置办公桌椅、远教设备等。搞好院内绿化。、2017年计划

1、完善2016年未完善的计划;

2、计划在村委会所在地修建一所老年活动中心;

3、计划在村委会所在组安装路灯30盏;

4、计划硬化村委会至英家坡组、小当组的通组公路约公里;

5、计划修建垃圾中转站2个,垃圾池9个,垃圾车2辆;

6、计划实施危房改造13户;

7、计划移民搬迁25户;

8、计划开办大理石厂村级企业1个。、2018年计划

1、计划硬化上坝、向家坡、大水溪通组公路约9公里,完成我村公路硬化全覆盖;

2、计划修建良田沟渠3条约800米。

3、计划申请“一事一议”工程:修建硬化五个村民组200户连户路约3000米。

4、计划实施危房改造10户;

5、计划移民搬迁10户。、2019年计划

1、计划修建硬化6个村民组169户连户路约米,实现我村连户全覆盖;

2、计划修建6个村民健身场;

3、计划成立1个村级老年基金会,用于救助孤寡、残疾老人;

4、计划实施危房改造10户;

5、计划移民搬迁10户。、2020年计划

1、完善之前未完成的计划;

2、计划修建1所村级幼儿园;

3、完善村级小康路、水、电的管理体系,明确专人负责;

4、搞好两个养殖场的发展和扩建工作;

5、加强种植技术的管理;

6、计划实施危房改造5户;

7、计划移民搬迁10户。

扶贫村规划 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对口帮扶村羊角镇共同村委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努力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帮扶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扶贫开发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共同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户收入和改善共同村发展环境为目的,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改善共同村的心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扶贫开发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措施,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方式,使共同村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达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

帮助共同村实现“六个有”: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基本改变共同村的落后面貌。

对帮扶的贫困户做到“八个确保”:确保贫困户家庭危房完成改造;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家庭能参与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每户至少输出1个劳动力;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1至2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劳动技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并实现稳定脱贫。

三、扶贫开发工作原则

(一)社会参与、群众主体

以群众为主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群众投工、投料、投资,合力促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

(二)重点突破、全面发展

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共同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项目到村、扶持到户

所有扶持的项目资金要进村入户,所有整合资金首先解决农户“八个确保”和“六个有”。

(四)分类指导、(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重点扶持

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坚持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需要帮扶贫困户。

四、扶贫开发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得到落实,成立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度统一、协同作战的帮扶工作体系,明确帮扶任务,高效协调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五、扶贫开发工作措施

(一)调查摸底,动态管理

按照“规划到户”的工作要求,对共同村在册贫困户的家庭人口(关系,姓名,年龄)、劳动力数、外出劳动力数、房屋结构、人均年纯收入、主要贫困原因等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核查,逐户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账;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脱贫计划,分布组织落实;填写省扶贫办统一印制的《帮扶记录卡》,保证“一户一卡”。

(二)集体发展,干部垂范

根据共同村的资源条件和现实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帮扶共同村发展农、林、牧、副业,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加强共同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形式,增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加强共同村民主法治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管理有制度,行为有准则。

(三)因人制宜,分类指导

1、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根据“政府出一点、部门出一点、个人出大头”的原则,帮助仍然住在泥砖房和危房的贫困户住上“安居房”。

2、有条件实施劳务输出的贫困户,有年龄在45岁以下劳动力的,推荐其参加劳动力培训,确保贫困户适龄劳动力普遍接受农业先进技术和职业技能,使输出人员掌握一技之长。

3、对适宜发展种养业的贫困户,实行分类指导。邀请农业技术人员进村举办种养实用技术培训,改良共同村的种养结构,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技能,促进贫困户增收。

4、对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农户,实施智力扶贫,主要推荐其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高文化素质,熟练掌握1到2门中级以上职业技能,为今后脱贫打好基础。

扶贫村规划 篇6

为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我局对口帮扶村坡心镇**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帮扶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

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方式,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措施,使**村的贫困户(38户,174人)达到“八个确保”:确保贫困户家庭危房完成改造;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家庭能参与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每户至少输出1个劳动力;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1至2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劳动技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并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

帮助**村实现“六个有”: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基本改变**村的落后面貌。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群众脱贫与集体脱贫相结合的原则。以帮扶群众发展生产为切入点,推进集体经营的壮大,实现群众与集体共同脱贫。

(二)坚持当前脱贫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短平快项目入手,兼顾长效产业的开发,实现快速脱贫与长期奔康致富。

(三)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发展生产为基础,通过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推动**村文明建设。

(四)坚持帮扶支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帮扶支持为动力,加强基础组织建设,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在增加财政扶贫投(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入的同时,加大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及社会帮扶投入力度,以群众为主体,鼓励群众投工、投料、投资,合力促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

(二)坚持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所有扶持的项目资金要进村入户,所有整合资金首先解决农户“八个确保”。

(三)坚持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抓住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本队伍问题。同时,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在规划编制和资金、物资的投放上,坚持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需要帮扶的人群、最贫困的农户。】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得到落实,成立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度统一、协同作战的帮扶工作体系,明确帮扶任务,高效协调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五、工作措施

(一)落实规划到户,实行动态管理

按照“规划到户”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核查**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逐户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账;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脱贫计划,分布组织落实;填写省扶贫办统一印制的《帮扶记录卡》,保证“一户一卡”;提高扶贫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关资料全部录入电脑,及时更新。

(二)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和谐**

培育“造血”功能,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形式,增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加强**村民主法治建设,帮助“两委”建章立制,确保各项工作管理有制度,办事有章法,行为有准则。

(三)重点项目帮扶

1、泥砖房改造项目。根据“政府出一点、部门出一点、个人出大头”的原则,帮助仍然住在泥砖房和危房的贫困户(9户46人)住上“安居房”,改善居住环境。

2、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村建立1个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3、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引进推广超级稻、脱毒马铃薯、粤油系列花生、紫心薯。

4、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对4公里土渠进行清淤、恢复生产用水;

(2)修复泵站及线路;

(3)建设村小学球场硬

底化。

5、适度规模种养项目。邀请农业技术人员进村举办种养实用技术培训,改良**村的种养结构,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技能,促进贫困户增收。扶持村委会发展10亩以上紫心薯基地,实施订单农业,确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少于3万元。

6、劳务输出、技能培训项目。确保贫困户适龄劳动力普遍接受农业先进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掌握1门以上致富或转移就业技能,80%以上的贫困户每户输出1个以上劳动力。

7、智力扶贫项目。对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农户,实施智力扶贫,主要推荐其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熟练掌握1到2门中级以上职业技能,为今后脱贫打好基础。

8、残疾人、孤儿、五保户应保尽保。对残疾人、孤儿、五保户,实行政府救助原则,保障其基本生活,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对象范畴,鼓励和支持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六、工作要求

(一)落实帮扶责任,形成帮扶合力

各责任人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帮扶**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确实负起扶贫开发的工作责任,加强调查研究,定期赴村检查,抓好督促落实;要拓宽帮扶渠道,丰富帮扶手段,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推动帮扶工作协调高效开展。

(二)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

各责任人要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及时提出工作意见,适时请示汇报;主动加强与坡心镇、**村、贫困户的沟通联系,定期通报工作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加强督促检查,提升工作成效

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到村督促帮扶工作不少于1次;工作联络员每月到村到户1次以上,负责跟踪落实,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

(四)坚持双结合,科学开展扶贫

做到实施“直接输血”和培育“造血功能”相结合,既要增加贫困户收入,完成脱贫目标,更要着眼长远,实现稳定脱贫;做到接受外部帮扶和发挥自主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促使**村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大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扶贫村规划 篇7

1 基本情况

冰山有49户124人,其中常年居住在冰山、小坑的有29户50人,平均年龄为58.3岁,男性36人平均59.9岁,女性14人平均54.2岁;另有20户74人,平均年龄为37.1岁,主要是长年外出打工或居住在中村街道及外出定居。冰山拥有耕地104亩,公益林3 100多亩及村民承包的山场。冰山海拔420m左右,两山夹一冲,山高坡陡,阳光不足,耕地少,土地肥力低,农作物产量不高。冰山距离中村街道约10km,距322省道约15km,仅有一条村村通与外界相连。村村通道路止于冰山组,交通十分不便;冰山信息闭塞,移动基站才刚建成。冰山农村电网入户改造率达100%,村民居住条件较差,石屋为当地一大特色。冰山顶有一仙人洞,山高路途远、杂草丛生,少有人光顾。

2 产业状况及经济发展

冰山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是种植业、家畜家禽养殖,农作物以玉米、蔬菜、水稻、红薯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丹皮、菊芋、青檀、茶叶等。种植业因耕地少、质地差、光照少而产量低。现有位于近冰山顶上茶园约100亩,基本荒芜,十多年未管理修剪,园中密生高大乔木,有的达到碗口粗。年采10~15kg干茶,基本未出售,农户用于换工或自用。茶叶品质较好。冰山脚下长有青檀数十亩,有的已过砍伐年限。公益林收益冰山组每年每人257元、小坑组每年每人503元,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冰山没有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3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冰山地处偏僻,距城区较远,受自然环境条件约束,没有较好的产业支柱,农民经济收入始终无法提升,目前仍有部分农户住着土木或者石木石瓦结构的老式房屋,少部分还住着爷爷辈留下的年久失修的危房。

长期以来,农户经济薄弱,收入不理想,究其贫困原因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受自然资源限制,无支柱产业支撑。二是劳动力资源严重缺乏,长期居住的多为老弱病残者。三是交通信息闭塞,一些林木、檀皮运输成本过高,村民经济收入不乐观。四是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

4 发展潜力分析

4.1 养殖业发展分析

山高坡陡,以杂木为主,灌木杂草丛生,山上建有引水工程,是冰山人的饮用水来源。载畜量有限,估计养牛不过10多头、羊100余只,养殖业形成不了规模,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用水。特种养殖(野鸡)因要求技术水平高,难以掌握,且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而无法规模发展。

4.2 茶叶发展情况分析

现有茶园约100亩,且在海拔约400m的冰山顶处,离居住的村庄较远,翻山越岭,步行来回近3小时。茶园已有十多年未管理,年产茶叶有限,多为自用,少有出售。尽管茶叶品质尚可,但老茶园改造成本大、投入多,即使能种的地方都栽茶树,面积也只有200~300亩,垦荒新栽投入更大,人力资源缺乏。在冰山发展茶叶要达到高产茶园需3~5年时间,创品牌、建销售网点周期长,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茶叶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在汀溪、蔡村、茂林等产茶区茶农还有未出售的茶叶,尚有部分弃之抛荒的茶园。因此冰山发展茶叶要慎重、分步实施。

4.3 经济作物发展情况分析

冰山有种植中药材丹皮的传统,因市场不景气,丹皮价格下降;土地肥力低,日光不足,产量不高,面积逐年减少。种植其它经济作物食用玉米、蔬菜等也因耕地少而贫瘠,形成不了产业。于是有人开始种植“洋生姜”,亩收入2 000~3 000元。

“洋生姜”学名菊芋,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药食同源植物。菊芋性平,味甘,诸元所忌,有利水消肿之功效。菊芋还具有降脂、降压、降糖,显著的抗癌保健功能。菊芋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抗逆性强,耐寒又耐旱;有抗风沙保持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再生能力强,每年以20倍以上的速度扩张;少有病虫害,一但形成连片,人畜很难破坏其繁殖发展。菊芋管理极其粗放,适应性强,每年春、夏种植,秋冬收大留小。菊芋的经济价值高,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作蔬菜,并可加工成酱菜,还可制成菊糖及酒精,菊糖是治疗糖尿病的良药,因此菊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工业原料。新鲜的茎叶可作青贮饲料。菊芋一般每亩可收获1 500~2 000kg,鲜叶茎2 500kg左右,种块可连收数年。

5 产业扶贫思路、原则和对策

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稳定增加村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手段,统一规划,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配套、改革创新投入机制,提高产业效益。改变群众生产、生活观念,利用好冰山现有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短、平、快产业;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引导农户实施,切实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冰山扶贫原则应个别先试,逐户带动,产业长短结合,订单生产带动,优势企业带动,自主生产经营,逐步形成地方特色。既要考虑当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实际,又要做好今后产业发展长期前景。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拟定发展规划。

5.1 稳步发展菊芋产业

根据冰山土壤情况、耕地面积、光照资源等,该地十分适合菊芋生长。菊芋产业受市场影响小,周期短好调头,好转产。且茎叶可适度发展养殖业,发展菊芋产业风险较小。泾县具有酱菜加工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加工厂,并且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远销周边各大中城市。泾县丁渡酱菜有限公司和正兴隆酱菜有限公司是泾县两大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对丁渡酱菜有限公司初步了解,“洋生姜”酱制品销售前景较好。为保证原材料来源,可在冰山建立菊芋生产基地。县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扶持酱制品企业,促进该产业发展。

5.2 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

茶叶生长周期长,受市场影响大,发展茶叶产业有一定风险,甚至有可能出现再度抛荒。根据农民的意愿,首先对现有的老茶园改造,加强管理,恢复生产,茶苗由财政扶贫资金解决。其次在冰山冲两边缓坡适宜开采的区域发展新茶园,新开垦的茶园按泾县相关文件予以补助,茶苗、茶叶机械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解决,茶园管理、茶叶生产技术等由农委培训指导,销售初始阶段由大户或企业带动,逐步形成小型茶产业。

5.3 逐步进行移民建设

扶贫村规划 篇8

一、黑龙江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多批次整村推进工作,黑龙江省各项贫困指标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373万减少到2010年的183万,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20.7%减少到2010年的10.6%。到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住房砖瓦化率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89.1%和88.9%。为不断提高贫困户劳动力基本素质,省级财政安排资金开展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累计培训贫困户劳动力28.8万人,转移就业25.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7%以上,年均实现劳务收入10.5亿元。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顺利实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重点村贫困群众“增加收入难、人畜饮水难、看病就医难、畜牧技术服务难、行路难、子女入学难、土地耕种难、收看有线电视难”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达到全省扶贫开发确定的“四有、三通、三提高”的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扶贫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工作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扶贫开发工作没有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整体规划,导致工作缺乏明确方向性和指导性,目前的工作只是看重眼前形式、完成眼前任务,项目审核缺乏科学性、资金使用分散不集中。各项措施、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紧密结合,影响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效果。工作中将“整村推进”作为单项扶贫工作,而忽视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没有将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与其他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资源整合。实施整村推进战略,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战线长、数量多,所需投资大。

由于国家、省级扶贫资金有限,需要地方配套,但县乡财力匮乏,无力投入配套资金,一些地方为达到验收目标,将部分扶贫资金转到能拿得起配套资金但并不贫困的农户手中,使项目实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扶贫资金的浪费。此外,在实施整村推进中,一些地方重视项目和资金整合,却未重视资源整合,没有围绕贫困村的经济发展配套落实必要的资源,即使有项目也缺乏配套条件,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合力。很多整村推进都是一次性投入,没有形成连续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

(三)扶贫项目实施期限短,项目实施进度慢。受天气影响,我省项目实施期限短。每年计划下达均在5月之后,项目批复多在6月中下旬,施工时间仅剩半年,个别项目下达计划时间更晚,导致部分项目无法当年竣工。此外,自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招投标速度较慢、程序多而且繁琐,导致招投标花费了很长时间,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实施。

(四)产业扶贫带动作用不明显,特色产业不突出。一是产业扶贫没有体现出扶贫开发的意义,扶贫开发内容不突出。现阶段对产业资金的投入大多属于锦上添花。真正贫困群体缺少启动资金,没有平台和机会发展产业,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因极度贫困筹集不到匹配资金而无法得到扶持。其结果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能从中受益,而那些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农户却被排除在外。这种扶持方式根本不能体现扶贫开发的带动作用,贫困户受益不明显,不能完全瞄准贫困人口。二是特色产业不突出,未形成“一县一品”产业化经营模式。部分贫困县、村支柱特色产业不突出,经济发展思路不清,缺乏经营规划,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村将扶贫资金分散投入到多个方面,将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在项目选择上没有很好地针对致贫因素,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产业化经营效果不明显。

(五)建设内容缺乏统一标准,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于项目的建设内容,未建立统一的建设和扶持标准,这样,在项目审核和验收阶段,就会产生缺乏相应依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运行机制和建后管护机制,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总结不清晰、不详细,各市县仅通过简单的表格形式将资金使用效果报送省级相关部门,难以体现出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扶贫开发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

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建议根据我省实际建立明确、具体的扶贫开发整体规划,明确扶贫开发目标和任务,将我省划分成不同片区,根据各自特点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整村推进资金必须用于贫困群体,主要投向与改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项目。建议选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最急需的项目,区别轻重缓急,渐次推进,确保“扶持一个,成功一个,脱贫一个”。一方面,要以先温饱后增收为前提,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节约资金,统筹安排。同时,相关市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各地的扶贫规划,报省里备案。避免项目安排混乱、资金投入分散等情况发生。

(二)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整合资金。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整村推进工作需要,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大,需要地方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建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树立“大扶贫”理念,尤其应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办的协调与沟通作用。要以扶贫规划为载体,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等,鼓励群众自主增加投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各级扶贫办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尊重部门意见,考虑部门和资金的特点,推动相关部门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调整项目实施期限,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议各地财政和扶贫部门收到整村推进计划后立即组织实施,进行项目招标和投标,一旦中标要尽快施工,尽量做到当年项目当年开工,即使特殊情况工程不能竣工,应让农民知道什么原因影响了施工。要严格规范程序,通过招投标的项目不允许拖延时间,不允许“半拉子”工程,出了问题要层层追究责任。汤原县合作村提出建议,计划要早落实,资金要早到位,让贫困户早知道,吃个定心丸,做个安稳事。因此,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省扶贫办应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审批项目计划。同时,建议不同地区确定不同验收标准,个别项目可根据实际,在确定具体时间后,逐一验收。

(四)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扶贫在整村推进中占的比重逐渐加大,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要把扶贫资金重点投放在产业化生产上,大力推动和规范产业扶贫,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产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一是瞄准贫困户,充分体现扶贫开发的带动作用。建议采取贫困户入股等形式,使贫困户充分参与到产业扶贫中,通过扶持产业来达到贫困户增收的目的,使贫困户能够真正受益。同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形成扶贫联合体。围绕规模经营,扶持组建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土地集中起来,强化土地集中耕种,探索和实践统一为贫困户购进种子、化肥、农药等措施,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二是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牲畜养殖、优质水稻种植等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培植新产业,充分考虑市场前景与风险情况,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农民种养能力的产业链。

(五)统一建设标准,完善监督机制。由于扶贫项目范围较广、内容较为零散、资金使用较为分散,因此,建议建立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建后管护机制,明确和规范扶持内容,确保资产安全;建议扶贫项目从申报开始,对项目审批、资金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强化资金检查,规范资金使用;建议在项目申报时启动建设标准文本,规范立项程序和项目审核程序,明确各级部门应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建议各市县通过多种途径报送资金使用效益,用于总结和评估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效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扶贫村规划 篇9

第一章界首市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一、规划背景和产业现状

(一)界首市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近年来,随着全市休闲旅游步伐的不断推进,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已打造出一处处乡村旅游景点,如两湾、扎扒集、刘寨村等景点,使之成为全市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及相关部门的精心策划下,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各乡村旅游景点都各具特色,并已连成一条条全贯穿整个景区的精品旅游路线。

(二)刘寨村旅游发展状况

刘寨村是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根据全市建设绿色慢城的要求,结合刘寨村实际,该村紧紧围绕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景区战略部署,镇村两级干部职工正着力于打造别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使之成为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的的精品旅游路线。

目前,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正着力于代桥周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打造,预计到2020年,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将以两湾、刘寨村、扎扒集村旅游将正式成型,并投入市场。

二、市场分析

(一)旅游资源分析

刘寨村位于代桥镇东部,下辖南季湾、北季湾、大王庄、张渡口等9个自然村,有耕地3281亩,人口3940人。乡村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美,旅游价值极高,是城区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地。在刘寨村030县道以南,有着大片的区位优势极其明显的农耕地块,除了正在实施规划的两湾生态旅游园项目外,如若在此建设农家采摘果蔬基地,将为整个两湾建设增添一个大大的亮点。同时村内拥有多条河流,利用现有的池塘并加以修整连线,在此大量放养渔业资源进行垂钓抓捕活动,让久在城市里的游客,尽情体验野性的魅力,释放天性,驱散工作所带来的压迫感,对刘寨的旅游具有着极大的拉动作用。

(二)客源分析

1、基础客源市场:环代桥两湾周边城市参观客源市场;

2、重点客源市场:地处界首、颍泉、临泉三县交界处,城市群到乡村休闲客源市场;

3、机会客源市场:界首、颍泉、临泉等地区客源市场。

三、发展潜力

(一)有利条件

1、旅游资源优势

刘寨村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资源景观的独特性,尤其是其独特的乡村特色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旅游功能性价值,资源的密度和地域组合较好,具有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2、区位交通优势

刘寨村位于界首市东南面,地处代桥两湾国家湿地线路核心地块,拥有极佳视野,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刘寨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有:资源基本类型同质性问题突出,可能限制区域旅游业综合水平的提高;人文旅游资源受损严重;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第二章规划思路

一、基本思路与目标

依托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景区资源优势,通过打造代桥两湾文化体验示范村,连接湿地公园各景点组成旅游线路,借势打造成为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服务型乡村旅游片区。通过对文化、鱼类资源及农产品资源的整合,在文化、渔俗生体验度假区的基础上向“养生健康度假”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升级,主打“养生”品牌,构建“吃生态养生餐,住文化风情村,游湿地风景区,购绿色渔产品,摘健康瓜果蔬”的产品链。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开展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利益联结、股份合作、滚动发展;坚持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科学合理开发,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同步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乡村旅游的发展部署。

(二)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乡村与企业自主经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

(三)产品系统化原则

开展乡村旅游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开发时注意生态环境和景观的保护,注意并尽量减少过分商业化等对景点的不利影响,保护旅游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产业化经营原则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类型;借助己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与农村旅游扶贫相结合,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品,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

第三章旅游及产业扶贫建设布局与目标

1、旅游及产业扶贫建设主要规划布局:(1)、古村民俗风情基地建设;

(2)、完成800亩土地流转,建成“快乐农场”乡村生活体验基地;

(3)、完成20家乡村农家乐建设及配套设施安装;(4)、完成景区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优化升级;(5)、完成千亩涵养林、百亩果园、百亩草莓、二百亩有机蔬菜农业观光基地的整体建设;

(6)、完成10万只土蛋鸡养殖基地建设(7)、完成景区栈道建设。(8)、完成小区四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搬迁安置工作。

2、经营模式:一是每年对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技能、技术培训两次以上,使他们成为旅游综合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周围农民积极从事旅游业,形成一种“人人参旅、人人爱旅”的氛围;二是组织农户共同筹资成立少数民族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对农家乐在经营方式、菜式特色、价格制定等方面实施统一规范化管理,负责采购和供应社员所需的生活资料,对本社社员进行技术服务,开展技术交流活动。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公司对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管理。

3、渔俗体验产品:主要配套两大体验项目。一是渔村风俗体验。以舞龙、秧歌、龙舟竞渡为主要内容,让游客参与表演,体验代桥两湾渔俗文化带来的乐趣。二是代桥两湾大网捕鱼表演。组织村民,开展大网捕鱼表演,让游客直接参与,使游客享受捕鱼乐趣。

4、配套工程:主要结合生态渔村建设实施两大工程。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内改水改厕等工程,同时对村内房屋外观进行整体提升,对严重影响视觉的房屋配套设施进行拆除。二是环境提升工程。建设村内地下排污沟,对地下污水进行统一收集,采取生态渔村生物污水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

二、建设目标

(一)产业目标

在规划期内,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利用2-3年时间,将乡村旅游业培育成为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到2020年乡村旅游人数增加到5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

(二)景区建设目标

到2020年,力争让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旅游人次达到或超过50万,全面提升代桥两湾国家湿地公园乡村旅游品牌和形象;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社会效益目标

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扶贫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效益作用进一步发挥,预计刘寨村2017年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000人以上。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

上一篇:浅谈电教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下一篇:复核意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