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情况汇报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扶贫情况汇报(精选7篇)

扶贫情况汇报 篇1

(2017年7月)

近年来,在省林业厅的鼎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县紧紧抓住林业生态扶贫的有利时机,始终坚持“所有林业项目贫困户优先实施、所有林业劳务贫困户优先承担、所有林业资金贫困户优先享受”的“三优先”政策,创新举措、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林业生态资源的聚合、撬动效应,林业行业扶贫取得显著实效。尤其是今年以来,省厅多位厅长、处长多次莅临卢氏调研指导生态扶贫工作,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下面,就卢氏林业行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林业扶贫基本情况

我县作为全省林业大县,林业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截至2017年底,我县仍有未脱贫贫困户13379户40073人,贫困发生率12.03%,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繁重,压力逼人。为充分发挥林业行业资源扶贫优势,我县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推进林业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林业行业扶贫的新思路、新举措,创新开发“护林抚育工”,全力做实“国储林、林下经济、退耕还林”等“一工三林”林业生态扶贫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县脱贫攻坚全局工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林业扶贫“一工三林”主要举措

1.护林抚育工。积极拓宽林业生态公益性岗位渠道,2018年,我们把省厅下达我县的23.38万亩森林抚育项目做成劳务带贫项目,把森林抚育资金、生态护林员资金和部分天保公益林护林补助费捆绑使用,开发护林抚育工这一林业扶贫公益岗位,选聘3000多名贫困户担任护林抚育工,通过自身抚育劳务和护林补助,获得各3000元以上的双份收入,9月份前两项收入可达到6000—10000元以上,带动本户稳定脱贫。目前,全县选聘的3000多名护林抚育工正在上岗开展抚育和护林,直接兑现劳务补助,达到了快速增收、当年脱贫这一实实在在的效果。

现在,我们正在谋划开发更多林业扶贫公益岗位,把所有林业项目都做成扶贫项目,让所有林业整合资金继续用于林业和林业扶贫,让所有林业劳务让贫困户承担。初步计划再开发以下岗位:一是造林扶贫工3000个,人均工日40-90个,人均年收入4000-9000元以上,每年助贫总金额1200-2700万元,主要承担国储林造林、生态造林、天保造林、外资造林、核桃造林等造林劳务;二是修剪治虫工500个,人均40-90个工日,人均年收入4000-9000元以上,每年助贫总额200-450万元,主要承担核桃产业发展和国储林项目的核桃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低效林改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劳务;三是贫困护林员500个,护林关键期11月至次年4月共6个月,每月发放护林补助费500元,每人年收入3000元,助贫总额150万元,主要承担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劳务。

2.国家储备林。一期建设项目以发展核桃和花椒等经济林为主,全县涉及15个乡镇,总投资4.9亿元,建设规模7.2万亩,其中改培核桃4.4万亩,新造林2.8万亩(核桃1.8万亩,花椒 1万亩)。目前,注册成立了清新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公司),项目顺利通过国开行评审,正式签署了PPP项目合同,同步授信获得贷款,预计7月份资金将陆续投放到位。项目实施上,前期已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总任务的50%。在带贫模式上,初步探索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即:公司牵头负责保本付息还款,合作社组织实施,农户流转林地、直接参与劳务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薪金,盈利部分共同分红,并为就近贫困户提供大量的劳务增收渠道。在经营模式上,尝试推行“农户保底分红,公司保本盈利”经营机制,即:农户地租为基础收入不变(保低),净盈利(除去地租、生产支出、年分摊本金和利息)分红按农户:公司(含经营者)=5:5;公司按期收回年分摊本金和利息(保本),净盈利分红收益,该机制符合市场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旨在通过国储林项目健康动作,形成“公司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长效发展、生态利益联动机制,助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3.林下经济。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林下种植食用菌和中药材为主,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和森林景观利用为辅”的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实现以短养长,并与林果采摘、休闲娱乐、田园观光相结合,发挥综合林业生态效益。2017年,我县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95.5万亩,总产值19.5亿元。其中林下种植户2589家60万亩,产值9.5亿元;林下养殖户671家9.5万亩,规模9.8万头(只),产值1.5亿元;林产品采集835户10万亩,加工量3600吨,产值1.2亿元;森林景观利用 面积16万亩,年接待游客107万人,产值7.3亿元。

尤其是食用菌林下种植,在常规种植的基础上,有效克服气温差异,成功探索棚栽反季香菇种植,实现年发展1000万袋左右,鲜品总产量达1.6万吨,年产值约9000万,带动贫困户近千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如,顺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洛河滩林地,占地100余亩,因地制宜发展反季香菇300万袋,建设有生产加工车间、食用菌出菇大棚、产品深加工车间,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进社务工、土地入股、盈利分红等形式共带动贫困户53户,6月30日举行合作社分红仪式,全村53户贫困户喜获分红6.2万元;**核桃生态观光园规划建设面积3500亩,林下种植油葵、芍药等经济作物共计1500亩。基地建成后,林下种养、核桃管理、核桃采收等项目可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解决200余户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4.退耕还林。自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省厅结合我县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2017年下达我县2万亩,占全省总任务5万亩的40%,2018年下达1.92万亩。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关于加快推进我省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落地到户工作的通知》要求,采取“先实施退耕、后核实认定、再调整建档”的办法,加快退耕还林规划落地实施工作。截至目前,全面完成2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规划12乡镇62个行政村6420户农户实施,其中贫困户1250户4050亩,贫困户直接收益565万元;5年期内每亩补助1600元,投入资金6272万元,贫困户还将通过直接补助实现增收。

在发展模式上,采取四种模式。一是农户自愿自行组织实施;二是由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实施,合作社统一栽植和管理,农户土地入股,效益分成,粮食补助由原农户享受,如**镇**村,依托大峡谷景区,由四川客商在该村流转土地近500亩,建设桃树基地,农户土地入股,采取效益分成,四川客商即有管理技术,又有销售渠道,粮食补助归农户,真正达到“双赢”目的;三是由公司、大户租赁、承包流转土地进行经营,种苗补助用于基地建设,粮食补助归农户,或抵顶土地承包费;四是有经济实力的农业种植公司,如金秋果业公司,向农户提供金秋黄梨苗木,保护价回收黄梨产品,解除种植农户后顾之忧,提高群众种植黄梨积极性。通过近几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我县花椒、核桃、连翘、梨等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群众致富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扶贫情况汇报 篇2

1 医疗保障扶贫实施效果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包括城镇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其中,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医疗救助是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对困难人群,主要是贫困人口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保缴费和医疗费用减免;大病保险是对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大额医疗费用进行再报销。医疗保障的确具有防范和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扶贫的效用。

1.1 医疗救助扶贫

2015年,全国实施医疗救助直接支出202.8亿元。直接救助5023.8万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医疗保险者3668.9万人,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者9856.1万人,其中第4季度民政部门认定、有关方面实施医疗救助资助的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96.6万,直接救助199.7万人次。2015年,国家全年资助5910.3万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比2014年减少144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2%下降到5.7%。

1.2 大病保险扶贫

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除西藏外均出台了大病保险实施方案,已有17家保险公司在全国28个省(区、市)开展大病保险,覆盖人口8亿人。2015年,全国累计有40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大病保险,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水平普遍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个案患者全国最高赔付达80余万元。“一站式”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高了大病保险结算效率,使得大病患者享受到快速便捷的结算服务。另外,除了“湛江模式”“太仓模式”“江阴模式”等医保试点模式外,在广东省江门市,地方政府借鉴国外经验,联手中国人寿江门市分公司在符合条件的社区试点家庭医生诊所服务,为分级诊疗、医药分离探索新路径。

1.3 医疗保障扶贫的“贵州经验”

“赫章经验”是贵州省赫章县实施医疗“兜底”后有效缓解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经验做法。这一做法2015年5月得到国务院副总理的肯定,认为其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值得推广,“赫章经验”由此而得。

1.3.1“三重保障”确保病有所医

“赫章经验”是赫章县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所实行的“三级兜底”医疗保障体系,我们称其为“三重医疗保障”的“赫章经验”,即“基本医疗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保障模式。自2013年开始,赫章县为患有大病的城乡贫困家庭织了三道“安全网”,三管齐下,最后的报销比例达到了95%以上。其报销比例共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第二层是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后,政策范围内自付费大于4000元的,可到人寿保险公司(大病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大病补充保险补偿,1万元的报销比例是54%,1万~7万元每增加1万元报销比例增加5个百分点,7万元以上部分按90%报销,分段累加合计得出补偿金额;第三层是在前两道“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医疗费仍然较高,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由民政医疗救助资金按60%的标准进行救助,从2015年4月起提高到70%。依不同的保障对象,报销比例高达95%~100%。

1.3.2 统筹城乡医保提升经办能力

实现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并轨是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平稳运行、提升经办管理能力的关键,是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公平性的制度保障。赫章县自2007年起开展新农合,但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和起付线设置不一致,其管理难以统一。2011年,赫章县率先开展了城乡统筹尝试,将城镇医保与新农合有机整合,统一筹资标准、补偿标准,统筹人员力量等。实现城乡统筹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避免了重复参保,节约了财政医保补贴,实现了医疗保险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制度运行机制的统筹管理。

1.3.3“一站式”服务提高就医便捷

为给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简化的医疗服务,有效解决手工计算、手工报销和农民看病先垫付全款等问题,从2008年4月起,赫章县对新农合实行县、乡、村三级网络化管理和网络直补,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开发的“一卡通”网络信息系统,保证了参保信息和补偿的正确性,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2010年,赫章县实行以卡代证措施,在毕节市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县、乡、村三级“一卡通”。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一卡通”现场直补和外出就医报账补偿网银支付,不但方便了城乡居民就诊,还丰富了监管渠道,提高了村卫生室、县外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直补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确保了新农合资金的安全运行。此外,其在县合管中心和县医院分别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资源,实行“两保两助”4个保障政策“一站式”服务。参保城乡居民外出就医,只需按规定提供完整病历、住院发票、费用清单、参保“惠农卡”、患者户口簿(或身份证),到县合管中心通过审核后,直接将补偿款通过网上银行转付到患者“惠农卡”上,次日患者即可自行取款,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补偿行为和资金监管,避免了现金和支票带来的风险。

1.3.4 从“赫章经验”到“贵州经验”

2014年,贵州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高达82万人,占贫困总人口比例的13.2%。2015年,贵州省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发生率约占15.7%。如何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贵州省推动医疗精准扶贫亟待解决的难题。自2015年6月13日起,在“赫章经验”的基础上,贵州省开始试行《贵州省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重医疗保障”的“赫章经验”是贵州省开展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试点工作的实践蓝本,是贵州省医疗保障扶贫、减贫与反贫的有益尝试,是“贵州经验”的初步成果。贵州省于2015年6月8日启动《方案》,在毕节市(含威宁县)、贵安新区、望谟县、册亨县等15个县(区)开展试点,于2016年6月8日结束,为期1年。期满后逐步建立起“三重医疗保障”的“贵州经验”,推广到全省各地、州、市,全面实施医疗保障扶贫、减贫、反贫措施,力争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与全国同步小康。

2 医疗保障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因病致贫标准难以准确界定

因病致贫可界定为农村居民支付超过最大支付能力的医疗费用后致贫的社会现象,最大支付能力是用当地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扣除最基本生活所需费用即贫困线后的剩余金额来表达,即平均收入-贫困线[1]。因病致贫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如果一个农村居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等于就医经济风险临界线,这户家庭就会面临因病致贫问题[2]。如果个人在1个年度里累计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了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就进入高额医疗费用阶段,属于大病范畴。WHO认为[3],一个家庭在医疗上花费超过50%的非食品支出,将会导致赤贫的结果。也就是说,医疗卫生支出占家庭支付能力到达或超过40%即被认为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换成国内的统计指标,相当于我们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4]。

判断因病致贫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产生高额医疗费用支出;二是精准测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收入);三是要能确定家庭非食品支出;四是如何确定贫困线;五是个人高额医疗费用支出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区别。这里面高额医疗费用、最基本生活支出是动态的,非食品支出、贫困线和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也是相对变化的,最终导致因病致贫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群体和家庭因病致贫标准不一样,核准困难。倘若采用收入均值、贫困线定值,这对相对贫困家庭是不公平的,他们可能常常游离于贫困边缘。

2.2 医疗保障扶贫相关概念界定缺失

不管是医疗扶贫、扶贫医疗,还是医疗保障扶贫,其前提条件均是发生医疗贫困。四者概念界定目前学界、实践上都没有准确描述,研究非常少。首先在概念上就难以准确区分。不管是医疗扶贫还是扶贫医疗,其主要体现为社会公益性,以医疗救援为主,可为直接的医疗救援资金、项目或者联合地方医疗机构实施免费医疗救援救助等。而医疗保障扶贫的责任边界和外延显然远远超出了医疗扶贫,其主要目的是保障贫困人口的健康,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障人们的健康需求。另外,国家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七大行动之一,要求着力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那健康扶贫又如何界定?

2.3 警惕医疗扶贫成为捐赠买卖

医疗保障扶贫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而医疗扶贫的责任主体主要是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很少涉及政府部门。如中国扶贫医疗救助项目是一项社会公益项目,旨在联合不同的部门发展慈善医疗救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重点对贫困家庭、农村人口、城镇弱势群众的肝病、肿瘤等特殊疾病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援助。但是,需要时刻警惕医疗扶贫成为利益交换和捐赠买卖。打着医疗扶贫幌子,进行捐赠买卖勾当确实存在于现实中。2010年8月4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声称向山西省古交市多家医院捐赠了24个品种、共计61件、总价值为1371.595万元的医疗设备,为此,古交市卫生局向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支付了近138万元的“手续费”,事实上这些设备标价均高于市价数倍或数十倍以上,如一台标价360万元的彩色超声诊断仪,而市场上比其配置略高的彩色超声诊断仪价格只有35万元左右。这种做法其实是医药企业绕过招投标的一个赚钱路子,他们通过慈善机构进行“捐赠”,企业借此抬高价格,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抵税发票,而慈善机构收取的“手续费”往往相当于设备的实际价格。在整个环节中,各方都可以通过分成、回扣受益。这一办法被不少医药企业营销人员采用,打着“扶贫”、“爱心”旗号进行的“捐赠”,实则是一桩“买卖”[5]。

2.4 医疗保障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困难

医疗保障扶贫要求能够精准识别到符合救助保障的个人,对其进行“三重医疗保障”补偿,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出现。以贵州省为例,医疗保障扶贫的对象必须为: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⑵特困供养人员;⑶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⑷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⑸计生“两户”家庭成员;⑹20世纪60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⑺艾滋患者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⑻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⑼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老年人;⑽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最终,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等上述11类救助保障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等救助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

上述11类救助保障对象部分生活在城市,其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是什么?低收入家庭的标准是什么?自负医疗费用过高指的是多少?其他特殊困难人群有哪些?这些问题正如因病致贫标准难以精准确定一样,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使得医疗保障扶贫对象部分也存在识别困难问题。以艾滋病为例,家庭富裕的人患上了是否还给予救助?具体分析发现,他们是艾滋病患者,但他们并非贫困人口。又如我们常见的某基层干部患癌症导致家庭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等,他们是否可以申请?是否得到了救助保障?最后,就算最终识别了,识别的是否为真实情况也有待商榷。

2.5 医疗保障扶贫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医疗保障扶贫涉及制度间和部门间的联动衔接。在不同制度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特重大疾病救助、健康商业保险和慈善救助、医疗救援等不同制度之间衔接缺失,分割运行,分属于不同的制度保障和政策范畴,针对的保障群体也不相同。在不同部门之间,卫生计生委部门、民政部门、保监会(局)、扶贫部门、保险公司、慈善机构、医疗机构以及个人等,联动衔接机制更为缺乏,部门利益博弈现象较为突出,协调合作甚少。因涉及的部门较多、利益纠葛复杂、利益固化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等,故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破除早已固有的部门利益、怎样形成互补联动及形成衔接共享。

3 完善医疗保障扶贫的对策建议

在尚未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之前,医疗扶贫主要基于医疗卫生、疾病医疗救助、健康保障等,以捐赠为主,体现的大多是一种救济、慈善行为。显然,“三重医疗保障”扶贫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外,体现的是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有效遏制,其为国家大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主导性更加明显。医疗保障扶贫理应遵循“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的模式,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同脱贫。

3.1 合理核准因病致贫标准

因病致贫以个人或家庭高额医疗费用支出为准,但涉及到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支出确定、非食品支出确定、贫困线确定、家庭收入确定等,都非常困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部署实施的健康扶贫工程明确要求组织实施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进一步核实核准患病人数和患病病种,对贫困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我们认为,要核准因病致贫标准的关键在于实施家计调查,只有开展精准的家计调查,核准贫困人口是否真的贫困,是否符合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另外,还要核准因病致贫所产生的高额费用,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进行医疗救助保障或最低生活“兜底”保障,使其尽快脱贫。

3.2 科学界定医疗保障扶贫相关概念

医疗保障扶贫的逻辑理应为:医疗消费-医疗贫困-医疗保障扶贫(医疗扶贫),即医疗消费后产生高额医疗费用导致了因病致贫,发生医疗贫困,经核准符合医疗保障扶贫后,再对其进行医疗保障救助,以此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在现有研究中,有关医疗贫困或贫困医疗的表述主要基于医疗救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等相关研究。从贫困与疾病、健康、医疗服务、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医疗救助、医疗保障等角度分析,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基础,本文所称的医疗贫困是所有居民中那些因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中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无法保障,如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其他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能力。这里需要结合“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概念加以理解,尤其是后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家庭医疗费用支出超过非食品支出的40%,将会直接导致家庭贫困出现,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医疗负担超过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如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一样,医疗贫困也可分为绝对医疗贫困和相对医疗贫困,这与城乡家庭经济收入和消费(包括医疗消费)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医疗扶贫更多体现为医疗卫生项目、医院相关项目、慈善机构相关医疗项目、扶贫开发部门的医疗救助等,具有捐赠、慈善、义务、免费等特点。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的医疗扶贫行为存在诸多缺陷:一是免费和有限的扶贫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农村贫病群体的需求;二是医疗扶贫的服务时间性很强,许多医生都是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组成医疗流动服务队,偏远地区的农民有时由于交通工具不便而错过了服务的时间;三是有些地方认为农村扶贫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效益产生了影响,无法得到当地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因此,我们认为,医疗扶贫可理解为医疗机构、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相关部门采取捐赠、慈善、义务帮扶等措施,以相关医疗项目为基础,对特定贫困地区、贫困人群所采取的精准扶贫行动,以有效缓解贫困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3.3 精准识别因病致贫对象

因病致贫对象不一定都是农村贫困人口,或居于贫困线以下的弱势群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等11类医疗救助保障对象作为扶贫对象是完全可行的,但其中部分对象识别仍然存在困难。另外,因病致贫是高额医疗费用支出所导致的家庭贫困,是费用概念而不是大病概念,因此,城乡居民都可能面临因病致贫,都可能是医疗保障扶贫的对象。我们认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即将开展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只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对城镇贫困家庭欠公平。如核准因病致贫标准一样,需要以家计调查为基础,准确核查城乡居民家庭情况后才能有效判断其是否为因病致贫对象,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平均数,理应为动态变化的、形成退出机制的精准识别模式。

3.4 实现医疗保障扶贫联动衔接

通过加强医疗保障制度间的协调合作,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救助以及其他补充医疗险等有效衔接,分清各自职能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机制,有效遏制和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管是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还是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都能发挥作用。另外,要警惕医疗扶贫变成慈善买卖,成为不同利益群体中饱私囊的工具,《慈善法》理应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制度间如何衔接、部门间如何联动及信息如何共享的问题,我们认为,合作博弈必将发挥主导作用,受制于医疗保障的不同制度和城乡差异,部门利益博弈成为必然。可以看到,新农合大病保险政策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政府与商业保险机构之间、政府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属于典型的合作博弈,大病参合农民在博弈中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定点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大病参合农民之间倾向于非合作博弈。但是,其涉及的不仅仅是医疗保险,还包括医疗卫生,是三医联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各部门限于自身的利益,最终的博弈结果可能导致三医联动无法实现,医疗保险管理分水而治,医疗保障水平极度低下,医疗健康沦为形式的现象。我们需要遵循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个人积极参与的保障模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的医疗健康保障治理模式,这也是加强医疗保障反贫困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孙梅,李程跃,吕军,等.界定与测量农村居民因病致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方案研制思路之四[J].中国卫生资源,2013(3):160-162.

[2]罗力,李春芳,蔡琳,等.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消除因病致贫[J].中国卫生资源,2005(6):246-247.

[3]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R].WHO,2000:36.

[4]孙志刚.实施大病保险是减轻人民就医负担的关键[J].行政管理改革,2012,(12):56.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篇3

关键词:精准扶贫;自然环境;产业扶贫

一、迪庆州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现状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州近95%的村民小组修建了简易的进村公路,50%的农村住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全州居住比较集中(20户以上)的村民小组50%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60%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接受了一次劳动技能培训,70%的农户有增收的产业。

(二)发展产业扶贫

迪庆州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成规范化、标准化葡萄、青稞、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125万亩。全州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4家,为了让这些高原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迪庆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合作,实现迪庆特色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各类特色产品加工向规模化、品牌化推进,有效促进了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

(三)推进生态扶贫

迪庆按照“人下山、树上山”的原则,对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对生态破坏较大、没有发展潜力、无法就地脱贫的贫困村实行生态移民,迁移到城镇附近、有发展潜力、资源较为丰富地区易地扶贫开发。2011年至2014年共实施生态移民1669户7722人,以达日、拉马足达、川达迪夏等农村生态移民搬迁点和斯永贡小城镇移民搬迁点为示范的生态移民工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迪庆实际的扶贫新路子,为今后的脱贫奠定了基础。

二、迪庆精准脱贫存在的问题

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具有和全国藏族聚居区大体一致而有别于省内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社会形态、及自然气候等原因,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差距大、困难多。

(一)贫困面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截止到2014年,迪庆全州有贫困人口11.5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6.38%,全国民族八省区为14.7%,云南省为15.49%,迪庆州的贫困发生率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之多。从2012年到2015年间,迪庆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皆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4元。但迪庆历年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却远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2012-2015年间迪庆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48元,570元,1591元,175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48元,3325元,4024元,4935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迪庆州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主要惠及的是城镇地区,而农村未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这无疑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困,不利于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展。

(二)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难以并举

迪庆州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划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迪庆州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14812h㎡,占地區国土面积的13.2%。迪庆州仍有很多牧民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保护区的保护与人口生计形成对资源的竞争。主要表现在:

其一,保护区通常位于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市场化程度较低,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周边的居民对自然资源有强大的依赖性,而立法却限制或禁止对区内自然资源的获取,割断了居民与自然资源的直接联系,在没有其他缓解措施介入的情况下,直接加剧了当地贫困状况。其二,林业生态工程支助力度不够、配套政策不完善。该地区陡坡地比较多,水热分布不均,尤其是石山区,土壤较为缺乏,林苗存活率低、树木成林成材生长周期长,造林难度大,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人文因素制约脱贫工作

迪庆是进藏和联系东南亚“茶马古道”的要冲,是藏、汉文化的结合部和交集点。传统农耕模式和现代产业发展存在差异,使得扶贫开发工作有难度。一是经营理念滞后,经济来源匮乏。在绝大多数贫困农户中,受自足自给传统农业理念的影响,难以向市场提供多余的粮食及农副产品,收入来源十分有限。二是迪庆州连片特困片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带,受恶劣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地区人民思想普遍保守,市场意识淡薄,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劳动致富的方法未被重视。三是受交通不便制约,民族聚居生活特征明显,这种集聚的生活模式,一方面增强了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也使得该地区的思想保守和日益陈旧,贫困现象循环累积,致使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三、迪庆州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一)基础设施扶贫

迪庆州处于整个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轴心区,一直以来虽有区位优势,但却没有优良的交通基础支撑。“十三五”时期,迪庆州要抓住中央、省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的重大机遇,结合迪庆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形成“一干四纵三连接十七通道”的陆路交通体系,逐步实现主干道高速化、次干道等级化、农村公路全硬化目标。积极推进香格里拉至昌都的滇藏铁路、香格里拉至昌都的滇藏高速公路、香格里拉至稻城和香格里拉至西昌的滇川高速公路、德钦梅里雪山民用运输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完成丽香铁路、丽香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二)旅游扶贫

一是发展生态旅游扶贫,利用迪庆州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可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二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迪庆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大部分民族都还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富有民族性的服饰、饮食、器皿、工艺品、民居、寺庙等琳琅满目,少数民族的节目、礼仪、风俗、习惯等丰富多彩。三是夯实基础,改善旅游扶贫环境。迪庆州可以将旅游扶贫试点村的道路、停车场、厨厕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打包,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投资规划中。

(三)电子商务扶贫

迪庆州具有很强的自然禀赋,适合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但区域位置偏远,交通不发达成为制约迪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主要因素。但在互联网+时代,迪庆州可以通上“信息高速公路”,把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就地脱贫致富。

一是重视引进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电商龙头在迪庆州布局设点,搭建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着力从农产品归集和文创包装入手。二是建立网货供应监管体系,确定特色主业、主打产品,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工适宜网络销售的优质产品,带动贫困户从事网货生产加工,建立完善的供应体系。三是建立网络物流体系,加快贫困乡村宽带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服务网点,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提高网货配送效率。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木晓琳.迪庆藏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效率分析[J].时代金融,2013

[2] 中国人民银行迪庆州中心支行课题组,蒲丽敏,郭怀亮.金融支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实践与建议——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J].时代金融,2015

[3] 记者左超吴霄.激活迪庆藏区发展内生动力[N].云南日报,2013

[4] 邹波,刘学敏,宋敏,朱婧.“三江并流”及相邻地区绿色贫困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3

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篇4

xxxxxx党组书记、局长 xxxx

自xxx年起,我局精准扶贫省重点贫困村xxx镇xxxx村。2018年,根据全市包村联户工作安排,部分干部职工又与xxx镇xxxxx村的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全体干部职工上下一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总要求,强化措施,精准发力,落实责任,真抓真扶,做到扶贫工作到村、到户、到人,确保了扶贫各项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扶贫措施和成效

(一)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加强培训,掌握政策。通过召开局党组会、帮扶责任人培训会、微信工作群调度等方式,重点传达学习市委、市领导讲话精神、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脱贫的标准、市脱贫成效核查工作方案、xx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百日攻坚实施方案以及特惠保、大病救助等惠民政策,并对培训内容进行了全面电话抽查,帮扶干部职工吃透精准扶贫政策,掌握扶贫多种模式,做到了学以致用。二是明确责任,严格要求。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党组会研究部署帮扶工作,进一步明确局主要领导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分管领导、第一书记及各帮扶干部帮扶目标和工作职责,要求帮扶干部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勤走访多思考,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走访台账记录,分管领导和第一书记积极与上协调对接,架起局、镇、村三级联动桥梁。三是认真走访,循因施策。每月组织干部职工实地走访慰问贫困户,及时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宣传扶贫相关政策,制定操作可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切实帮扶解困。年初,xx村贫困户xxx因呼吸困难送院治疗,后经威海市立医院确诊部分肺坏死,丧失功能,只能回家采取保守治疗,为了减轻其生活压力,帮扶责任人通过提供幼禽和饲料、帮助其销售家禽的方式为其增加收入,帮助联系医院医生获取最佳的治疗方案,定期看望慰问,增加其生活信心;3月份,xxx村贫困户xxxx的老伴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得知消息后帮扶责任人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送去慰问金,并联系民政部门为其取得年底大病救助,同时驻村第一书记也帮助其向镇上申请轮椅,尽最大能力减轻贫困户的生活压力;

(二)坚持产业导向,提升“造血”能力

2017年,我局在之前为xxxx村投资建设85亩冬桃基地项目的基础上,与镇、村充分沟通研究,结合该村实际情况,又出资17万元为该村确定了梅花鹿养殖项目。梅花鹿养殖基地占地3亩,包含梅花鹿养殖基地建造鹿棚5个,管理用房一间,厕所一间,2.5米高围墙150米,供水系统一套。2018年,我局又投资6万元对基地进行了拓展,购买草料粉碎机一台,修建饲料储青池一座,大幅度节约饲养成本,有效管理梅花鹿喂养用料。梅花鹿基地现有公鹿1只,母鹿25只,今年新产小鹿7只,预计可增产小鹿15只。同时可产鹿茸、鹿胎盘膏等经济产品,预计收益达4万多元。考虑到扶贫工作的长远发展,xxx村扶贫基地将通过基地繁殖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益。

(三)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监督考核

为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责任,确保扶贫工作确保精准扶贫工作“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我局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干部职工扶贫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今年实地走访抽查30余户,对干部职工扶贫走访记录开展了2轮检查,电话抽查60余人次,对抽查过程中发现的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了解不透彻、帮扶措施制定不合理、扶贫政策不了解等问题建立台账,销号整改,克服干部职工“上了门、发了卡、留了名”就算完成任务的错误认识,扶贫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二、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帮扶干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局干部职工在扶贫工作中付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帮扶对象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有的干部职工对扶贫工作认识不深、思路不广、办法不多,不能很好地执行扶贫要求。每次走访,以发放生活用品和慰问金代替具体包扶措施,不能很好地结合贫困户实际,科学制定包扶计划和包扶措施,有的制定的扶贫措施有偏差,没有达到“对症下药”。二是干部作风不扎实。个别包扶干部没有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工作有畏难情绪;有的包扶干部身在、心不在,工作不细不实,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大。帮扶干部对贫困户教育引导不够,部分干部对政策还不是十分熟悉,引领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够,也间接导致脱贫意识不强,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二)包扶村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需常抓不懈。xxx村共有14名党员,平均年龄58岁,行事稳重但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导致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够强,不利于该村的创新发展。二是扶贫项目管理技能需继续提升。冬桃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的管理工作技术含量要求很高,要保证扶贫项目有稳定的收益和持续的发展,必须提高扶贫基地管理人员相关技能,确保扶贫基地良性运营。三是特殊困难户需长久帮扶。虽然韩家沟村贫困户已经完成脱贫工作,但因大病、年纪大致贫的韩书贤、韩书普两位贫困户很容易造成返贫现象,需要继续关注,并适时帮扶。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认识抓落实。全面加强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培训,重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的新部署新要求,着力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落实帮扶责任人工作职责,经常性开展扶贫工作“回头看”,根据各户具体情况,修正个性化帮扶方案,真正做到因户因人施策,切实做到帮扶解困。

(二)强化督查抓落实。健全长效机制,扶贫工作需要常抓不懈,要在坚持一边核查一边整改的同时,注意总结完善工作经验,强化制度建设,避免问题反弹和重复发生,坚决杜绝问题不断,旧的未改新的又来,确保不出现返贫现象。同时,强化考核问责。局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将继续采取实地入户与电话抽查等方式,对扶贫领取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夯实产业抓落实。加强冬桃基地和梅花鹿养殖基地管理,一方面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流转桃园周边土地扩大冬桃基地规模,确保梅花鹿成活率,促成梅花鹿养殖基地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村两委成员销售能力的培训和提高,逐渐把两个产业项目做大做实,吸引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民在基地务工,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xxxx局

关于市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篇5

一、基本情况

XX市紧邻赣州中心城区,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全市共有278个行政村,其中被列为“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有27个;人口81.8万人,其中低于贫困标准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14.09万人。2011年被列入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近几年南康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经济十分脆弱,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处于江西省的倒数位置,发展的步伐仍然难于跟上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贫困面广,农民生存环境恶劣,扶贫任务艰巨

全市20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村、贫困户,全市贫困总户数2.72万户,贫困人口14.09万人。虽然全市仅有27个村被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但很多未被列入贫困村的一些村贫困问题也十分突出。贫困人口多分布在边远山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持续发展空间窄小。

2、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强度过大,生产成本过高

由于地理、自然、历史、民族等原因,XX市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全市278个行政村中,虽然行政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仍有2889个自然村、2581个村民小组未解决交通困难,四级以下等外公路总里程1698.9公里;有83户不通电;有267个行政村不通自来水,不安全饮水用人数103635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2.7%;有76个行政村、54874户不通电视,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2.4%;农村土坯房住户61907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6.5%。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不发达,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造成劳动强度大,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增收困难,生活质量差,低收入层面大。

3、返贫率较高,自然灾害和疾病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大多数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尚未明显改善,农民刚刚满足温饱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很差,一点点天灾人祸都可能使刚刚满足温饱的农民陷入贫困。XX市境内山区属罗霄山脉和大庾岭山脉的支脉,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是泥石流、崩岗、滑坡、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农民一旦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房屋被毁,或农田绝收,将陷入贫困。同时,随着医疗卫生和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疾病、孩子教育成为农民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

4、农民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地处边远,贫困村农民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以致思想僵化、闭塞保守,缺乏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缺少掌握农村实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加之家庭经济脆弱,扩大家庭生产投入困难,科技知识运用乏力。同时,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盲目外出,留守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农民。

三、南康扶贫开发的优势

1、社会人文资源积淀丰厚。南康被誉为“江西的温州”,民营经济异常活跃,自改革开放以来“个私兴康”一直是南康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之一,以矿产品、家具、服装为代表的主导产业是南康“无中生有”的一大特色。更具后发优势的是南康之后还有一个南康,人才人脉资源遍布全国,为南康发展外向型经济及高技术产业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从商重教”是南康历史发展的积淀,为南康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结实的人文基础。

2、产业基础扎实。XX市位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南康丰富的林业资源和特色产业库,为XX市在全国知名的家具产业提供基础支持。XX市是赣南脐橙和南康甜柚的最适宜种植区,被称为“中国甜柚之乡”并获得了中国地理产品标志保护产品。全市宜林宜果山地150多万亩。目前有以甜柚、脐橙为主导的果业面积达12万亩,同时又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江西省“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商品生猪达100万头以上。另外,利用山区资源的竹木深加工、优质茶叶精加工、油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此外,南康具有较为突出的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家具产业、现代轻纺服装产业全国知名,具有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江西省纺织服装生产批发基地的称号,“中国实木家具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已顺利启动。同时,南康是XX市矿产品流经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是全国100个重点食品加工县(市)和江西省重要的矿产品加工贸易中心。

3、争取的优惠政策具备比较优势。目前南康已成功进入省级和XX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并正积极争取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成功列入全省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试点县(市)和中央财政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市);十一五期间成功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生态、文明、卫生、园林等四城同创工作已获上级大力支持。

四、扶贫开发应对的措施

1、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实施我市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南康已纳入了国家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范围,这是我市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认真编制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大力建设一批关联度大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切实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实施一批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从根本上改变我市面貌。

2、加快实施移民搬迁,着力帮助贫困群众告别恶劣环境。到2016年,完成3千人移民搬迁,改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搬迁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科学编制搬迁规划,将易地搬迁扶贫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向中心村、城镇、工业园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集聚,并优先安排建房用地。

3、强力实施整村推进,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下而上制定全市27个省级扶持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加大对其他非贫困村扶持力度,在其他非贫困村选定50个市级扶持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规划,每村每年安排10万元扶持资金,连续扶持五年。统筹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资金、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加大投入,实施水、电、路、房、网络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解决学校危房问题。每个村建设一所达标的卫生室和一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室,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建成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社区。通过五年的扶持使77个整村推进贫困村面貌有显著变化。

4、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着力建立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渠道。把产业开发放在优先扶持的重要位置,加大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开展贫困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工作,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加大资金投入,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围绕脐橙甜柚、生猪和蔬菜、花生、油茶、优质稻等“两主四特”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探索建立扶贫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创新扶贫产业融资模式,引导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到贫困乡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

5、稳步实施“雨露计划”,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和中高职教育,每年累计培训人次在1000人以上,通过培训使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继续做好“雨露计划”和27个省级扶持贫困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培训工作。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贫困乡村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的“土专家”、“田秀才”。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队伍,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服务农业生产发展、满足农民科技需求为中心任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技术难题,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不断增强农民应用科技致富的能力。

6、努力推进社会扶贫,着力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强与定点扶贫的省直单位、省属企业和XX市市直单位、企业的汇报、联系、衔接,争取更大的支持。本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计划,统一部署,抓好落实。一是领导率先垂范,抓好扶贫开发试点。市党政领导各带一个市直部门抓一个示范乡(镇)和一个示范村,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市其他领导各挂点帮扶一个村,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抓一个示范村,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乡镇其他领导各挂点帮扶一个村,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二是落实包扶单位,明确定点扶贫责任。认真组织市直、驻市单位和乡(镇)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实现全市27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单位定点扶贫全覆盖。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各定点扶贫单位要制定帮扶规划,积极筹措资金,选派得力干部,狠抓工作落实。三是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群众组织参与扶贫。

7、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集中财力优先安排贫困乡村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逐步使贫困乡村农民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要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落实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政策,实现无缝对接,使贫困人口真正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8、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着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县(市)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每年扶贫开发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不低于2%,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并按上级要求落实扶贫配套资金。市直、驻市各有关单位要以所包扶的贫困村为平台,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确保每个贫困村“十二五”期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以上,做到资金集成、项目集成、力量集成,放大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共同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重点支持贫困乡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及龙头企业发展、返乡农民创业等项目。加强贫困乡村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乡村延伸网点,扩大业务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业务,为产业扶贫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在已实现贫困地区乡(镇)金融网点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乡(镇)金融网点服务水平。

五、需要省领导、省直单位、省属企业帮扶的扶贫项目和政策倾斜

(一)社会发展方面: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民政事业。

1、教育方面:根据我市现有教育基础设施和近年学生就学情况,到2015年,需新建小学4所,扩建小学254所,新建初中1所,扩建初中36所,兴建高中1所,项目总投资7.17亿元。

2、医疗卫生方面:全市农村卫生室建设、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东山社区服务中心异地新建、XX市传染病医院新建、XX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工程、XX市中医院新建、XX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合计总投资2.09亿元。

3、文化广播电视方面:①新建“村村通”有线电视项目;②新建各乡镇文化娱乐中心;③XX区影剧院改造项目;④新建南康大地数字影城。项目合计总投资2.95亿元。

4、民政事业方面:①县乡敬老院建设。新建唐江镇敬老院住宿楼、麻双乡敬老院住宿楼,项目合计总投资1400万元;②增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冬春救济资金,帮助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县乡敬老院建设。

(二)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供水、农村危房改造、交通道路、移民电力设施。

1、供水方面:①XX市二水厂扩容工程,供水规模为10万吨/日;②龙华自来水厂,供水规模为10万吨/日;③三江自来水厂,供水规模为10万吨/日;④城乡供水管网建设,覆盖城区9个乡镇;⑤城市应急水源工程,项目总投资1.06亿元。

2、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目前全市有土坯房98627户,其中土坯危房29238户。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9.8万户土胚房改造,总投资29.5881亿元。

3、交通道路项目:①105国道南康段改线,改线总里程95公里;②323国道南康段改线,改线总里程22公里;③县道升级改造项目276公里;④四级以下等外公路升级改造3562公里;⑤自然村通公路2889公里;⑥危桥改造483座;⑦康隆公路拓宽改造工程。项目合计总投资92.5878亿元。

4、移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①新建10kv线路42公里、配电变压器100台,户表工程及低压线路5200户;②龙华大岭220kv输变电工程;③新建三益110千伏变电站,蓉江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南水XX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上项目合计总投资6.976亿元。

(三)产业发展方面:包括农业、家具产业。

1、坪市大坪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走廊:东进牧业年出栏生猪20万头,果业开发4000亩,油茶种植2000亩,农业综合开发公路建设10公里,总投资5亿元。

2、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扩建项目:新开发果业面积5000亩,生猪标准化示范场改造15户,建设水稻高产基地10000亩,建设花生高产核心示范区300亩,完成土壤有机提升20000亩,总投资2.6亿元。

3、XX市返乡农民工家具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用地面积7380亩,分别建设在7个乡镇11处场所,可满足500家家具企业入驻,总投资7.125亿元。

(四)政策倾斜方面

1、给予金融、用地方面的大力支持。

2、给予少数民族乡政策倾斜。我市赤土畲族乡是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乡,建议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

3、建议有关项目列入省重点调度项目。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6

11月11日,良西镇在镇党员学习室召开良西镇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帮扶对接会。会上,镇长冯亮稂对各帮扶单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汇报了良西镇近段时间开展的扶贫工作,与各帮扶单位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交流,共同分析今后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接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为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月13日,镇政府和市直挂钩结对帮扶单位的帮扶干部纷纷深入到良西镇各村(居)委会开展精准扶贫“一对一”入户走访对接慰问活动。

在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协助下,良西镇帮扶干部与市直帮扶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了全镇108户精准贫困户,与贫困户家庭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帮扶慰问。每走访一户贫困户,帮扶干部都主动说明来意,与他们亲切交谈、拉家常、问冷暖,详细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及致贫原因,认真记录贫困户走访访谈情况并送上慰问金以及帮扶干部真诚的祝福。通过走访慰问,全面掌握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为下一阶段落实帮扶措施收集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扶贫情况汇报 篇7

关键词:三都水族自治县,扶贫开发政策,实施情况

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启动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力突破扶贫开发的三项重点工作,把产业化与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把整乡推进和党建扶贫结合起来,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制定扶贫开发工作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化扶贫

三都立足县情,诞生了“山地高效农业、集团帮扶、产业化扶贫、乡村旅游”四位一体的“三都扶贫模式”,或者称之为“三都经验”,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的充分认可,称赞三都县开创了一条适合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产业化扶贫好路子。

三都县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经果林、工业原料林、无公害蔬菜、优质米等种植业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猪、牛品种改良等养殖业出现了不少亮点。2009年9月,贵州省首批实施蔬菜产业化扶贫的5个重点县就包括了三都县,并获得5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区域覆盖1 729户贫困户,主要用于补贴农户使用的优质蔬菜种子和地膜,以及为蔬菜基地建立相关配套设施等。从2010年开始,三都县按照“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借助于黔南州的“185工程”,充分发挥绿色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和供应上的优势,建设“早熟蔬菜、葡萄、柳源香鸡”三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五”以来,三都县扶持葡萄、蔬菜、九阡李、核桃等重点产业,仅2008—2012年贵州省投入6 021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三都县实施的九阡李、葡萄、蔬菜和核桃四类种植业产业面积达62 900亩,12个乡镇112个村被覆盖,其中88个贫困村、贫困户11 141户50 134人受益,产业扶贫开发初步形成规模。

2013年,贵州省扶贫办集中70%的财政扶贫发展资金用于三都等1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的核桃、草地生态畜牧等10大扶贫产业的发展,三都县获得超过8 000万元以上的投入,用于培育2—3个扶贫产业,将山地高效农业园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通过扶持重点特色优势产业,贫困村的农业大幅增效,贫困农户的生产模式由过去“养鸡为油盐,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逐步转向“名、特、优”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二、整村推进、整乡推进

2007年三都县30个村进行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涉及234个村民组12 042户54 189人,分布于15个乡镇,共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13个,社会帮扶项目4个,总资金2 186.6万元。2009年又新增12个乡镇16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基本素质和人民基本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奠定了贫困乡村协调发展的基础[1]。

三都县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选择三合、交梨、九阡和杨拱四个乡镇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示范带动、区域开发、板块推进”的思路,打造“集团帮扶、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和“县为单位、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示范点。

三都在充分借助各类社会帮扶制度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项目资金,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形成了“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加大水、电、路、沼气池等项目的投入力度,重点改善贫困乡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三都县创新模式,将整村推进转变为整乡推进,进而变成整乡数乡区域化连片推进,并且把产业化作为整乡推进的核心内容,支持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有效衔接产业化发展区域与整村(整乡)推进区域。

三、对口帮扶

自对口帮扶政策实施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主要受到深圳市、宁波市、广州海珠区开展的对口帮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先富帮后富”的战略部署,带着“帮扶三都就是帮扶一个民族”的政治使命,深圳市属国有企以及社会各界在教育、医疗卫生、通讯电力工业交通、旅游、抗灾、人畜饮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三都水族人民实质性的帮扶。到2012年的十七年来,深圳市社会各界不仅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了无私的援助,而且还大力支持文化宣传、干部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帮扶项目共计176个,资金和物资总额达1.16亿。这是深圳特区干部群众对国家对口帮扶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体现了特区干部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先富帮后富,同走富裕路”思想的实践。

2013年2月,《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确定了广州市的对口帮扶地区为黔南州,并且在双方签订的《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中进一步明确海珠区结对帮扶三都县,对口帮扶的内容涉及干部培训、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和科研发展等方面,双方按照《三都·海珠2013—2020年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合作。

四、党建扶贫

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有党建扶贫工作队和各相关单位在三都县积极开展党建帮扶活动,帮扶内容涉及党的建设、群众脱贫增收、工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使三都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省州党建扶贫工作队始终着眼三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围绕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到全县各个乡镇进行基层调研,解决各个乡镇的实际困难,协调项目资金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三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多年来,一批批省、州党建扶贫工作队和有关部门关心和帮扶三都的发展,三都的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观,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和谐、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一年,省委办公厅就深入三都600人次,走访群众3 480人次,共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194个,办理实事172件,协调和直接帮扶资金(物资)达到5 330.44万元,为群众办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

三都县为确保党建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坚持做好统筹协调,抓好项目落实和群众动员工作,要提前做好准备,抓实推进;坚持树立隐患意识,结合当前全州抗洪救灾的严峻形势,积极协调镇、村,抓好隐患排查,建立和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坚持注意工作进度,要制定和明确各个项目落实的具体时间表,分项抓好落实,确保工作效果。同时,三都水族自治县还加强研究、强化监管,及时出台党建扶贫工作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扎实推行“五个一”管理模式(即一旬一考勤、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小结、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评,充分发挥党建扶贫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雨露计划

三都县及各乡镇积极开展各类雨露计划,主要包括“雨露计划·圆梦行动”“雨露计划”民心工程和“雨露计划”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

一是“雨露计划·圆梦行动”。根据《三都水族自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2年度“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资助贫困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工作的通知》,三都县实施“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问题。2012年,中和镇本着贫困户子女优先、单亲家庭优先、少数民族优先、残疾人口家庭优先、一本学生优先和自愿申请的原则,以“一宣传、一公开”的工作措施扎实推进该项工作。经过严格审批,中和镇成功申报了5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每名学生均得到了4 000元的资助,极大程度地解决了部分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入学难题。2013年,三都县的“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资助110名新考取的贫困大学生,每人得到了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资助4 000元(共计44万元),让他们能够在大学校园里追逐他们的梦想。

二是“雨露计划”民心工程。三都县在2010年开始实施“雨露计划”民心工程,为农村免费培训了3 200名产业化技能人才。为了提升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效果,三都县扶贫办采取校、办联合的形式,积极与贵州省的各类经济学校和贵州省的中等茶叶学校联合举办“雨露班”培训,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训并重的方式,分期分批面向广大农村贫困农户招生,学制为一年,培训内容包括茶叶栽培与加工专业、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财务电算化等四大专业知识。培训学员在校学习落花有意蝗学费、书费、住宿费、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费、卧具费等都全免,同时还可获得生活补助费2 700元。学习期满,通过考试且成绩合格者,颁发由省教育厅验印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学校技能部门鉴定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推荐就业。至2010年8月中旬,三都县扶贫办已在大河、合江、交梨、周覃等乡(镇)推荐了第一批学员赴校学习。

三是“雨露计划”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从2011年开始,三都县各乡镇在不同时间都分别开展了与农业产业化项目相关的技能培训,内容涉及农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对象包括干部和群众并分布在各乡镇的各个行政区中,通过培训提高了乡村干部和农民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各个项目有序实施,高效发挥效益。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的共同难题,是人类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年来,三都紧紧围绕农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通过定点帮扶、对口帮扶、集团帮扶等社会扶贫的有力推动,同时充分结合整乡推进、产业化扶贫等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以“减贫摘帽”为目标,抓产业、惠民生、奔小康,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三都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社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规模的扶贫政策实施确实让三都人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农户对这些扶贫政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认可,也表现出对扶贫政策实施情况、实施效果的关注,并提出最希望政府给予的是资金、技术和后续发展上帮助,这也为下一步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项目建设与投资管理办法下一篇:开发区副主任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