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团十八大工作计划

2022-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工作中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你在拟写计划时会感到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结合团十八大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结合团十八大工作计划

结合十八大精神对新时期发电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

摘要:当前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发电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深入分析了发电企业工会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十八大报告精神对发电企业工会工作提出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为新时期发电企业工会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发电企业;工会工作;十八大;五位一体

作者简介:刘文平(1970-),男,山西朔州人,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路鹏(1983-),男,山西长治人,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山西 长治 046021)

一、从工运事业、工会建设角度解读十八大报告主要精神

十八大报告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纲领性文件。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些观点、论断、举措是我们党对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十八大报告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报告中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支持工会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等。报告全面把握了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二、新时期电力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工会机构精简、人员配置较少,干部群众对工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新型的发电企业实施重组改制、机构精简、人员结构配置精简高效,工会工作人员少,工会工作力量薄弱是新时期发电企业工会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目前,社会各界包括工会自身对企业工会建设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党政领导层面从上到下对工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从政治的高度和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工会的少,潜意识里不重视工会工作的多,且越到基层这种倾向越明显。

2.工会干部自身定位与实际不相符问题突出

企业工会干部多为兼职,他们不同于企业管理者,兼职干部对工会工作缺乏研究,日常工作缺乏深入和创新,以真正工会工作者的身份下基层到班组正面接触职工群众的时间少,一手托两家的工作就不容易做到位。所以,很难从源头上代表和反映群众心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企业壮大发展的基本职责受到限制。

3.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与工会工作模式不适应

在外部市场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变化也很快,与之相比企业工会无论在理论政策研究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显得滞后,缺乏创新与活力。工会工作者对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任务的变化缺乏超前性研究,工作方式与基层实际和职工需求贴得不紧。长期以来,发电企业工会的工作是“大而全”,不管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能力都要全面铺开,导致职责交叉,战线过长,工作不容易做好。

三、当前发电企业工会工作的新思路

工会工作也需要“五位一体”的布局,做好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经济建设工作、民主与维护工作、人才培训工作、文化建设工作。

1.做好工会组织建设工作

发电企业实施重组改制、机构精简、定编定员,工会人员兼职过多。面对工会工作力量薄弱的客观现实,发电企业工会一定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将组织建设工作提到一定的高度。

(1)深入宣传,统一思想认识。针对发电企业党政领导、工会干部、职工群众等不同群体对工会存在的模糊认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会知识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工会法律法规和建立工会组织的重大意义,使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有效提高企业全体人员对工会工作的认识。

(2)结合企业标准化建设,完善工会工作标准,强化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科学合理地完善企业工会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按照党工共建的思路,根据党政机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工会的组织结构。完善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及时调整机构人员,保证工会组织机构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结合企业开展的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会工作标准。

2.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做好经济技术工作,服务大局

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在电力事业建设中发挥作用,服务中心,建功立业。让职工群众看得到、体会得到开展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

(1)坚持“围绕生产,服务大局”的思路,深入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员工创新服务于企业各项工作的积极性。让企业职工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各项活动实现技术创新,从而降低发电企业的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大宗材料消耗等指标,以达到降低发电成本的目的;同时,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职工创新工作室还可以在管理上创新,改变培训模式,推进人才建设。

(2)依托“岗位成才”平台,大力开展与实际相符的、卓有成效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活动。要明确劳动竞赛的定位,其目的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服务。要把竞赛活动渗透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安全生产、市场开拓、实现效益等多个领域和环节,让竞赛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保证工作效率是开展劳动竞赛的基本要求,开展劳动竞赛更重要的在于提升员工的水平,要激发员工的潜力、挖掘员工在平常状态下不会展现出来的创新能力。

3.发挥工会优势,做好企业民主管理与维权工作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民主协商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结合十八大精神,对发电企业工会民主管理和维权工作有以下思考:

(1)大力健全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做好工会维权工作,加强工会维权制度建设,切实畅通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切实保障职工对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职代会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形式,丰富职代会内涵是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和完善厂务公开制度,保证广大职工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评判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真正朝着依法行事的方向发展,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发电企业氛围。

(2)协调劳动关系,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解决职工群众的问题和困难。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型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管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后勤社会化等改革的进行,调整了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触动了企业各方利益,这就必然产生一些与职工利益相冲突的矛盾。工会要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放到突出位置,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关心职工生活,积极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协助企业党政部门把问题和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4.加强人才培训力度,为企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秉承“培训是职工最大福利”的培训理念,充分发挥工会优势,打造适应发电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操作人才队伍。

(1)坚持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相一致。根据发电企业职工岗位特点和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结合ERP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订单式”培训。以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干部为对象,加强企业发展战略、执行力、经营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对象,重点进行岗位职责、技术攻坚能力、专业技术领域新成果应用等知识的培训;以检修、运行一线职工为对象,重点进行先进生产工艺、岗位技能、实践经验等技能型知识的培训和各类技术比武。

(2)坚持培训方法与职工发展相协调。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与大学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专题讲课、运行模拟培训、检修现场技能培训、技术比武、网络视频授课等灵活多变的培训方法把培训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到岗位实践的全天候,实现培训过程的动态控制和实时反馈。

(3)根据新时期发电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维护项目部员工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项目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项目部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打造合格的检修维护队伍,满足生产现场需求,满足发电企业的发展需要,形成项目部员工培训长效机制,避免因人员技术水平不够而导致的缺陷延期,提高生产现场消缺率。

5.突出文化建设,拓展并广泛宣传企业文化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离不开基层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细胞,而企业工会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工会组织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搞好发电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需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发电企业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主要还是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的,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遇到机组检修、现场工作忙的时候,工会可以把大型的文体活动推后,重点抓宣传与学习引导工作。加班加点的时候更要多关心职工,这样有所取舍才能突出重点,体现工会特色。

(2)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工会要善于把工会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开展,这样才能互相促进。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找出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因为工会许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是一致的。如塑造优秀职工形象和打造企业精神就是与工会评选劳模先进标兵、先进集体等工作一致。开展这些工作就要找出二者的融合点。

(3)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深层次挖掘潜力,发扬发电企业在电煤双轨制实施后的攻坚克难、创新创效精神,坚定开拓市场、内强管理、争取政策的信息,拓展本企业的文化内涵。

四、结论

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并尝试把发电企业工会工作与之结合,通过琢磨这种新的思路可以看出:针对发电企业工会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建设“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是一条更适合发电企业工会开展工作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赵璇,赵补石.新时期发电企业工会工作研究——对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实地考察[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

[2]徐晶晶.浅谈基层企业工会工作热电难点及对策[J].现代营销,

2012,(12).

[3]郑莉莉.浅谈供电企业工会工作[J].改革与开放,2010.(8).

[4]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略论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1).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刘文平?路鹏

第2篇: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研究综述

[摘 要] 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理解和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理论界和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达成一定的思想共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用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研究“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则反映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现状;趋向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5BKS108)

[作者简介] 田海舰(1970—),男,河北易县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伦理学。

田雨晴(1996—),女,河北保定市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

[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德治”在历史上皆长期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治国方略进行了艰辛探索。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2001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以德治国”,并明确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构想。2002年,十六大首次将“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我们党治国的基本经验。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013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所要坚持的五项原则之一。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理解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理论界与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综合来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有学者认为,“礼法合治”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智慧的一个宝贵结晶,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实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正确解决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方法。[2]

有学者认为,《决定》提出了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断,这既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与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深厚底蕴与鲜明特色,也是对法治和德治关系的深刻把握,把我党对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入一个新境界。[3]

有学者认为,《决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也是对法治和德治关系的深刻把握。[4]

有观点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需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是拒腐防变的现实需要。[5]

有观点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种情况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作为建设法治国家总目标的重要原则,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我国社会发展中都处于全局性战略地位,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其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核心内容与根本体现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再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从严治党、从严治政。[6]

有观点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7]

有观点认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我国在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其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创造性地探索了治国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国家稳定、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8]

二、关于“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

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实质上是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法理学和伦理哲学看来,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道德的法律化、道德的非法律化、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存在诸多区别,但同时又有若干内在一致的地方,因此法治与道德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看,实行依法治国实质上就体现了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从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看,依法治国应当居于主导地位;从法治与德治的区别来看,法治应当发挥主要作用。[9]

有学者从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理论基础、语境演进历程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特定视野三个层面,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原则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法治与德治关系”,不仅是伦理学和法学研究中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的政治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究竟需不需要融合?能不能融合?如何融合?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关系的三个层次,分别回答的是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问题。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而言,如果谈论其融合的可能性,就必然会涉及单纯的德治和法治的局限性。一般而言,单纯的法治存在着调整范围有限、方式有限、目标狭隘、成本较高等局限性,单纯的以德治国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规范效力低下、标准含糊、容易走向人治。传统的研究在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进行阐述时,往往分别采取一种分而治之的进路,也就是说,尽管是在论述二者之间关系,但实际上,往往是分别论述依法治国的内涵、意义、功能,然后论述以德治国的内涵、意义、功能。不能不说,这样一种思维二元分立的进路的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四中全会《决定》颁布之后,以德治国原则的提出,具有了一个新的出发点,那就是,它是在一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大语境中提出的,与之前以德治国的提出方式、提出语境和提出目的相比,均可以找出很大的区别。而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社会化的“法”概念。[10]

有学者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阐释“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相应的行为规范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手段,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获得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有效的国家治理是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和法律法规成为人们心中底线的有机统一,二者都与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发挥法律的外在力量,也要注重道德的内在力量,使道德自觉与法治约束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11]

有学者认为,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刚性手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标”。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全民知法、守法、护法是法治中国的坚实基础,是法治中国之“本”。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现代国家社会治理“标本兼治”的重要方法。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他律和自律双管齐下,从而达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标本兼治。[12]

有学者认为,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与治理社会的两种基本方式,都具有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虽然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但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不可偏废。[3]

三、关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有学者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通过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关键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4]

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以德养法”,努力夯实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与价值理念贯彻落实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强化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切实“以法护德”。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也要通过扎实的法治建设保障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落实,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制度性支撑和保障。[3]

有学者强调,要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厘清国家和社会各自的角色、功能,也要发挥好它们共同的作用,也就是需要“分”的地方要“分”,需要“合”的地方要“合”,这样的结合才是有机而不是生硬的。国家和社会角色的分殊,有利于各自功能的发挥,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首先,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人一旦自律失效而失范失德走上犯罪的道路,法律的他律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人的德性德行是可以培养的,传统中国人的德化很重要来自“教化”这一途径,经由“教化”转化为“自化”。在今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个人品德,旨在让道德真正内化和自化。其次,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法律对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良法为人性提供规则,由此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持续性,也是达成道德“教化”的另一种途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目的是从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弘扬美德、满足长远公共利益出发的,好的公共政策与道德原本的用意,即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尊严是一致的,公共政策不仅有利于维护和提高公共利益,而且还能够达到“治化”的效果。最后,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13]

有学者主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有以下途径:一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和领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这一治国方略。要力求避免片面性,不能生硬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应始终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又要看到其区别和联系。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各自的体系建设。三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四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内容,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五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14]

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实践途径主要包括:遵守宪法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根本途径;与时俱进,科学立法,公正执法,是促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关键;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前提;坚定信心和决心,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抓手;发挥文化引领和德育育人的作用,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保障。[15]

有观点认为,在新形势下只有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式,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把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新人,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16]

有学者探讨了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方略的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路径包括四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依宪治国是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的保障;确立人民的法治主体地位是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的根本;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机制是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的关键;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的体现。以德治国方略的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应注重三个方面:挖掘我国传统“德治”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赋予时代特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愿望的道德”感召人;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以“义务的道德”为约束力,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利用道德规范的优势,发挥德治对法治的辅充作用,提升全民的守法意识。[17]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政治文明中,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相互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因此,寻求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当下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整合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间的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加强“德治”中的“法治”。第二,在“法治”中体现“德治”。从立法层面出发,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活动,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健全的法律体系,只有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为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前提。从执法和司法层面来说,要力求公平公正,限制道德对法律的消极影响。第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趋利避害,促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共同为现代政治文明服务。[18]

有观点认为,首先,要树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统一的理念:一是把法治和德治由两个独立的领域看成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国家治理链条,丢掉任何一节,国家法治终究难以实现;二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两者的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而且我们有党的领导,符合人民的共同意愿,有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证;三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绝不能因为个案的不公而否定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其次,要找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载体,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再次,要进一步加大惩处违法和悖德行为的力度。[19]

有观点认为,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20]

有观点认为,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也要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引领者和示范者。[21]

有观点认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执政风格的转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强化选人用人标准、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推进。[22]

有学者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明确法治和德治的内涵、把握好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内涵、确立法治是治国基本方式前提下的法治和德治结合的理念。在现实中处理法治和德治关系的图谱是,要在法治国家建设的立法层面、在法治政府建设的执法层面、在社会法治建设的守法层面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23]

四、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向

总结我国理论界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理论界对“法治”与“德治”的基本内涵、两者相结合的意义与依据、两者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已达成一定的思想共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是对“法治”与“德治”思想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倾向。这种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倾向,表现在对“德治”的理解中,强调的是“德治”如何为政府统治或治理服务,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德治”对公民权利和主体素质的价值追求;表现在对“法治”的理解中,强调的是把“法治”看作是实现国家秩序或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忽视“法治”保障人的神圣尊严的价值指归。

二是对“法治”与“德治”思想的理解存在明显的泛政治化倾向。这种泛政治化倾向,表现在对“德治”的理解中重视“德治”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德治”思想深刻的价值理性和社会信仰导向功能;表现在对“法治”的理解中仅仅把法治理解为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需要而对国家公权力施加限制,而忽视“法治”思想对人的自由的保障的精神实质。

三是割裂“法治”与“德治”的工具品质和价值品质之间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德治”而言,强调“德治”的价值品质,即实体性治理内容的道德境界层面的内涵,而忽视了“德治”的工具品质的制度化形式,使得“德治”难以具有操作性;对“法治”而言,强调“法治”的工具品质,即法治程序(形式)优于法治实体(内容),而忽视了“法治”的价值品质对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内在本质。

四是在对“法治”与“德治”的研究中尚存在孤立研究“法治”或孤立地研究“德治”的倾向。对“法治”的研究,多从加强宪法、完善立法、司法公正等方面进行讨论,往往言“法”不言“德”,实践中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际操作也更多地偏重法律的工具性特征,强调形式上的“法治”,而忽视法律的价值内涵,忽略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对“德治”的研究,多聚焦于精神文明建设及道德建设的探讨,多从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基本内容、“四德”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往往言“德”而不言“法”,实践中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实际操作往往缺乏具体制度层面的内容,使“以德治国”难以具体落实。

五是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如何结合以及结合的方式、路径、方法缺乏具体而微的深入研究。许多研究缺乏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缺乏实践经验层面的支持,缺乏有针对性的对策,表现为大而化之,泛泛而谈,这大大弱化和延滞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因此,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用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研究“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必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以往的研究,同时也反映了未来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 雒树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N].人民日报, 2014-11-24(7).

[2] 奚广庆.依法治国需与以德治国相结合[J].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研究,2015(1).

[3] 郭广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在统一[J].唯实, 2015(4).

[4] 崔耀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N].经济日报, 2014-11-05(15).

[5] 任瑜.正确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研究[J].经 营管理者,2015(16).

[6] 任立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历史回顾及现实意 义[N].青岛日报,2014-11-24(10).

[7] 吴桂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 化[J].党政干部论坛,2015(6).

[8] 尚丽娟.和谐社会视域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探析 [J].社科纵横,2015(5).

[9] 李林.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

[10] 曹义孙,徐航.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

[11] 马振清,孙留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以德治国——价值 功能定位与有效实现方式[J].人民论坛,2015(2).

[12] 唐爱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标本兼治[N]. 咸阳日报,2014-11-24(3).

[13] 沈士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N].文汇报,

2014-11-4(5).

[14] 姜刚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N].贵州日报, 2015-2-23(3).

[15] 朱亚妮,肖朝英,孟庆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实 践途径探索——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思考[J].产 业与科技论坛,2015(3).

[16] 黄中平.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N].天津 日报,2015-4-20(9).

[17] 梁清海,王林平.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府 推进型法治建设[J].中国司法,2015(9).

[18] 江鸿.现代政治文明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探析 [J].中学政治参考,2013(8).

[19] 韩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统一起来[J].理论参 考,2014(12).

[20] 舒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N].河南日报

2014-10-29(2).

[21] 牛余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 国相结合[J].共产党员,2015(9).

[22] 吴红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5(1).

[23] 王立仁,上官苗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系的理念和 图谱的现实把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5(1).

作者:田海舰 田雨晴

第3篇:团十八大精神心得发言材料

贯彻落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用“红烛”之火 点燃广大团员青年青春梦想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重大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代表着青年的盛会,彰显着青春力量。大会深入贯彻党中央要求,对过去5年工作作了总结,对今后5年共青团事业发展作了部署。学习团十八大精神让我们中职团委进一步明确了中职共青团“育人”是第一责任,加深了对我们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么培养青年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中职团委要从“先进”二字想起、做起,不辜负人民群众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多培养“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力争中职三校生高考再有新突破,让更多青年学生考名校上名校,引领更多的栋梁之材反哺临泽、建设临泽。更加坚定学习总书记、听党话跟党走的意志和决心,以我们的“红烛”之火,点燃广大团员青年的青春梦想。下面我就团十八大精神学习作以交流,如有不到之处还望各位领导,青年朋友批评指正。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团的十八大精神热潮。

作为职教中心团委书记,要认真学习好、传达好、贯彻好团的十八大精神,在团十八精神遍地开花上下功夫,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宣传全覆盖,让团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团支部、每一名团员。要紧密结合总书记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教育青年学生要认真领悟党中央领导在致辞中对广大青年的充分信赖,殷殷嘱托和期许,要通过学习大会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团委主体责任,进一步让青年学生明确自身使命,找到中职生涯的根本遵循,化为学习生活的不竭动力。

二、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坚定不移把政治性作为学校共青团首位属性。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的政治性是灵魂,是第一位的。共青团由党缔造而生,肩负着引导带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奋斗目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神圣使命。职教中心团委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高度一致,深化学生思想引导,占领学生思想引领制高点,防止把团的工作等同于一般事务工作,不把学校党总支带领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等同于学校团委起的作用,杜绝把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看成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丰富多彩,切实转变学校团干工作作风,要在学生的学习、工作、社会生活中扎下根,大力提升团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团学干部骨干应当起到的作用,避免脱离学生的问题,因为学校共青团无论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还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服务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正确的认识,拥护我们党所走的道路。

三、深化改革,全面从严,团结带领广大团员奋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建功。

职教中心团委将以团十八大精神为今后指引,持续推进团学改革,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团员和团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始终心系青年学生、竭诚服务青年学生,坚持青年学生有什么需求,学校团委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广泛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让新思想在青年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抓住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建团100周年等重要节点,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国防教育、爱国主义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让广大青年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突出典型引路,进一步深化“向上向善好青年”、“美德少年”等活动,挖掘国家及省市县级优秀团干、团员等可信可亲可学典型,引导青年学生从小事做起,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幸福职教梦想和贴心如“一米阳光”般的时代新风;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县域内经济及生态建设,认真做好贫困学生创新创业创优,“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志愿者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电商培训、学生资助、“研学旅”、”三下乡志愿服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挑站杯”等活动,努力让青年学生施展才华; 围绕平安校园建设,提高青年学生守法、守规矩意识,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传播,防范黄赌毒、网络犯罪、校园欺凌等社会问题的侵蚀;充分利用学校新餐厅楼,大力建设“青年之家”,打通与青年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壮士断腕,职教中心团委将拿出十二分精神,把学校共青团工做的更好。谢谢大家,我的发言结束。

第4篇: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综合测试题下一篇:凝冻后勤保障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