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篇1

渭源县中医医院(2016年10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渭源县中医院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各位领导长期以来给予我院工作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渭源县中医院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医院基本情况

渭源县中医医院创建于1984年6月,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30829.39平方米。医院编制床位350张,实际开放床位400张,设8个职能科室、23个临床医技科室和8个住院病区。核定人员编制54人,现有职工281人(在编128人,临聘153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正高级1人,副高级9人),中级职称32人;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58人,大专92人。现有甘肃省基层名中医1名,定西市名中医3名,市县级拔尖人才、领军人才2名,五级师承教育县级指导老师4名。医院拥有0.35T核磁、西门子螺旋CT、飞利浦彩超、奥林巴斯腹腔镜、鼻胃镜、碎石机、500mA双床双球管X光机、DR、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50多台

(件)。2015年共诊治门诊病人126433人(次),住院病人9895人(次)。2016年1-9月份共诊治门诊病人99328人(次),住院病人9458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20%、31.01%。人均门诊费用86.30元,人均住院费用2768.79元。

二、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院被确定为全市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单位,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

一是为了加强对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医养结合日常工作。医院将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规划。

二是为了使我院医养结合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近日,我院组织相关负责人到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参观学习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学习借鉴兄弟医院在医养结合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动员全院力量积极开展工作,为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三是为了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有序推进,我院成立了老年病科,为老年人开通预约就诊等便利的绿色通道,开展急诊急救、预约就诊、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知识咨询、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四是医院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建立老年人康复训练室、文体娱乐室、老年人餐厅等硬件设施,并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2-

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需求,购进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

五是加大对医养结合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折页,电子屏幕或打造宣传长廊和宣传一条街,让全社会都了解实行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怎么样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医养结合的社会意义等,让更多的人支持医养结合工作。

六是突出中医特色养老服务。大力宣传中医养生治疗、保健、康复知识、理念,探索多种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形式,积极组织开发药膳在老年群体中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建立“食养(疗)”、“药养(疗)”、“水养(疗)”、“沙养(疗)”、“文养(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医疗养老需求,我院编制54人,实有正式人员128人,临聘人员153人。我院编制床位350张,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床医比1:1.5核定,目前尚缺编制471人,受编制限制,正式人员在职称晋升中缺岗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务人员积极性。二是人员严重不足。临床医护人员严重短缺,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医护比例失调,中医执业人员不足,尤其缺乏临床骨干医师和养老护理人员。三

是养老服务硬件设施不健全。由于医院搬迁后,资金筹措困难,医养结合硬件设施还不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二级医院,转型,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为二级医院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将养老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即可将过剩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也可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1城市二级医院的尴尬现状

处于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包围中的城市二级医院该如何生存?近年来,三级医院的实力愈加雄厚,政府重点扶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日渐壮大,而处在夹缝中的二级医院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倾向。三级医院专家荟萃、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因此比二级医院更能吸引患者,尤其是现今的三级医院无序的扩张,床位数不断增加,其功能不再以解决危重疑难病症为主,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已占主导地位。而一级医院医疗费用低廉,就医便利,因此一般小病患者基本上都去一级医院就诊,有的干脆到药房买药进行自我药疗。而当碰到病情较为复杂的时候,患者选择的往往是设备较好、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三级医院。由此,造成不少二级医院门庭冷落,有的甚至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现如今就医者的心态是,宁可在三级医院门口排着长队等几天,也不愿去二级医院就诊。由此可见,如果再不改变现状,二级医院终有一天被人们遗忘[1,2]。

2二级医院转型定位

2010年6月12日出台的北京新医改方案指出:“根据具体情况,将部分二级医院转为区域医疗中心、特色专科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划归三级医院”。绝大多数城市二级医院青睐于发展成为区域医疗中心或特色专科医院,但是向区域医疗中心和特色专科医院转型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医院的基础条件有优势,关键还需获得政府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部分二级医院不具备以上条件,被迫选择“下沉”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是又面临原有人才、设备、专业、资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否兼容等一系列难题。定位难,已成为阻碍城市二级医院发展的最大堡垒。因此,根据自身实际,明确发展思路,选择好转型方向,是城市二级医院打破发展瓶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3]。

3“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互不衔接,老年人的养老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老年人一旦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医院和养老院之间不断往返,既耽误了治疗,也增加了负担。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4]。受计划生育、人口迁移流动和老少分居等因素的影响,自1982年以来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持续小型化,从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户4.41人减少到2010年的3.10人。这就意味着家庭中能够承担老年人照料服务的成员减少,家庭整体的照料负担增加。家庭规模缩小的同时,家庭结构也进一步简化。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一代户和二代户组成的家庭超过了80%。老年人与成人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例降低,这意味着很多老年人难以得到家庭的及时照料。即使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由于子女需要应付众多来自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社会性压力和抚养下一代的教育压力,也无暇顾及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情感交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尤其对残障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易发病老年人和绝症晚期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和临终关怀等特殊需求更是无能为力。在家庭照料功能大幅度削弱的背景下,如何承接家庭溢出的养老功能,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养老难题。目前我国人均养老床位拥有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的“医养结合”型养老床位比较缺乏。

4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对象与内容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疾病、易复发、大病恢复期、残障及绝症晚期老年人,为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内容是为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但医疗水平因人而异,因为一般对医疗技术含量要求不会很高,因而应当至少达到一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相比于普通的传统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中,服务内容除了传统养老机构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休闲娱乐服务外,疾病诊治、住院护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服务项目也是“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最重要的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突破了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状态,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覆盖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治疗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医疗健康保健服务项目。

5以政策为契机转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国务院2013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据了解,目前,医养结合模式已在多地实施,采用医院新增养老设施,养老院引进门诊,或新建医养结合养老院等方式,通过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模式。在初期,可从城市社区医院开展各种形式的试点,也可由较大医院探索在城市周边开办养老院。总之要尽快在全国展开试点,以推动医院办养老院的健康发展。虽然医养结合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它的可行性是不容忽视的。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以上,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2014年发改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要求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的老年养护院等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以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再次提出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2015年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对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提供便利;按规定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要按规定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项目费用,可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扶持和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对民间资本投资举办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在财政补贴等政策上要予以倾斜。要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指导,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6“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5];80岁以上老年人从2011年的2200万人增至2012年的2 300万人,年均增长100万人[6];失能老年人从2011年的3 600万人增至2012年的3 750万人,到2015年,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失智老年人(老年痴呆症患者)约为600~1000万人,到2050年将达到2700万人[7];空巢老年人在2011年约为9 900万人,2012年将达到1亿;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问题的增多,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高,对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主要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者机构之间资源达成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从而有效解决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根据国家卫计委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人均患有疾病2~3种,慢性病发病率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综合的医疗康复护理,因而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发展“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8]。

参考文献

[1]董惠.二级医院的发展现状[J].中国保健营养,2013,7:85-86.

[2]方海宁.城市二级医院的转型及发展问题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3(2):14-16.

[3]商明敬,伍林生.新医改背景下城市二级医院发展困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23):2808-2809.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人口与健康,2014,7(6):63-68.

[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新闻发布稿[EB/OL].(2013-02-27)[2015-08-20].http://www.cncaprc.gov.cn/jianghua/22341.jhtml.

[6]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平台发布《老龄领域社会问题静态预测研究成果》[EB/OL].(2013-10-11)[2015-08-20].http://news.fudan.edu.cn/2013/1011/34510.html.

[7]我国每年增3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EB/OL].(2013-09-22)[2015-08-20].http://www.hndnews.com/sanya/SYhot/2013-9-22/70244.html.

[8]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6:9-11.

四川医养结合工作全速推进 篇3

到2027年,预计这一数字将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养老健康产业作为五大新型先导型服务业之一大力推进,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健全

目前,四川已成立以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小组,建立联络员、工作例会、信息报送等制度;制定《四川省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一区两片三带”的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省卫生计生委与省民政厅签订《四川省医养融合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全方位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随后,省卫生计生委又分别与德阳、泸州、雅安等地签订医养产业快速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形成省市联动、齐抓共管氛围,助推地方医养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四川出台了《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项目管理办法》,建立《2015年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库》,收录项目483个,总投资额达2812.4亿元,其中医养结合项目104个,投资额达938.11亿元。2015年,给予其中5个医养结合项目2000万元省财政补助。2016年,四川给予21个医养结合项目575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支持,鼓励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新模式和路径。

医养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经过努力,四川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同比增长1.2%,医疗卫生人员总量同比增长5.2%;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分别同比增长3.1%、10.8%、6.5%;全省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61%,诊疗人次数达10407.5万人次,占同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31.7%,居全国第3。

四川的养老服务体系也逐步完善,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建改建养老机构床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2802个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30.77万张,居全国第一。新创建养老服务示范社区21个,新建农村幸福院2447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28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70%和40%。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截至目前,全省近百所大中专院校开设了120余个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各级各类学校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新批增设2所社会资本举办卫生类职业中专院校。全省4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2个医养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已经建成运行,7所中职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自建等方式建成实训基地14个。积极支持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探索以主辅修证的方式,培养多个专门化方向的护理人才,支持广元市引入社会资金设置康养类职业技术学院。

(沈卫计)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突出特色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创新体制机制,挖掘市场潜力,鼓励多元投资,加快构建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中医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总体目标

到20,基本建立涵盖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中药产业、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服务等为主要业态,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成为我市健康服务业的优势领域、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大幅提升,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制造、流通与消费规模不断壮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企业,

重点打造1个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共同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使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中医养生保健。

积极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聘请有资质的中医师提供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规范技术支持,推动我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创品牌、上规模。大力开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产品。依托大别山丰富的道地中药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建设一批集中药材加工、炮制、制剂、保健品开发和研究、旅游、养生和养老产业为一体的中药生态产业园区。

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范围。发挥中医药行业学会作用,积极实施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督促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按照规范和标准提供服务。推广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群众性中医养生保健活动,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大力发展药膳产业,开发药食同用产品,倡导合理饮食调养。积极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的使用,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打造中医药健康管理新模式。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专栏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建设项目

中医养生保健示范区建设项目

沿“茶谷”主要线路,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医养结合,建设集中药材加工、炮制、制剂、保健品开发和研究、旅游、养老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示范区。

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科,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医院体检项目。指导专业体检机构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二)中医医疗服务。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以基层中医药服务为重点、公立中医医院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院。鼓励开办传统中医门诊部、诊所(含坐堂医诊所),放开规划限制。规范和推进中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具备资质的执业中医师到非公立中医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开展“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把市中医院打造成“老百姓心目中的中医院”,创建优势突出、疗效显著、社会公认的中医专科(专病),着力培养国家级、省级、市级名中医。

创新中医医院模式。开展集团化和托管试点,加强医疗联合体和中医专科联盟建设,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组建县域医共体,实施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拓宽公立中医医院服务领域。

实施中医馆(国医堂)进社区工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馆,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馆建设。

专栏2中医医疗服务建设项目

名院建设项目

市中医院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二期综合楼、三期医疗综合楼工程,力争把其打造成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创建全国示范中医院。霍山县中医院创建省级示范中医院和“三乙”中医院,霍邱县中医院创建成“二甲”中医院,金安、裕安区新建二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科,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具有中医药服务能力。

大力支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积极引进中医医疗机构,支持举办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护理院,对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给予政策支持。

名科建设项目

在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基础上创建3-5个全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2个全国示范中医科、1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25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

名医培养项目

支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设立1-2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10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广泛开展市级名中医带徒工作。培养10-15个省级名中医、15-20个市级名中医。

中医馆建设项目

依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40-50个中医馆,提供规范化中医药服务。

(三)中医特色康复。

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拓展服务领域,开展慢性病管理、残疾人康复、工伤康复等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合作开展中医康复技术服务,推动中医医院与境外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合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中医康复机构。

专栏3中医特色康复建设项目

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项目

三级中医医院建设康复中心,二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康复科。支持各级中医医院与省内外大型康复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合作。

社区、养老机构康复中心建设项目

支持各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康复中心建设,与残疾人康复中心、民政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合作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四)中医药健康养老。

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

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鼓励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在养老机构设立老年病区,为养老机构老年病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有条件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慢性病管理、保健咨询等服务。

促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建设1-2家融中医药养生、中药材加工、保健品研发、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养老基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专栏4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项目

中医医养结合试点项目

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探索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支持霍山县中医院建设医疗康复中心,开展医养结合和康复保健服务项目。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兴办中医养老院、护理院,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养结合试点。

(五)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

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医药机构要定期开展社会开放日活动,让群众参与体质辨识、针灸推拿、中药识别等活动。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充分利用我市生态旅游资源和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农林产业融合发展,在“茶谷”沿线、重要景区景点,依托具有一定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的种植培育基地,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促进生态旅游向休闲疗养旅游转型。建设若干个中药种植园,形成一批集中药材种植、加工、制剂、保健品开发与研究、旅游、养生产业为一体的中药养生保健基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及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大力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服务品牌。

专栏5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建设项目

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建设项目

在“茶谷”沿线、重要景区景点,开发中药材特色旅游线路,重点建设响洪甸、佛子岭、万佛湖等大别山湖群为核心的生态养生旅游休闲基地,着力打造黑石渡霍山石斛文化展示中心和太平畈霍山石斛“十里长廊”等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精品线路。

中医药文化宣传项目

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文化宣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六)中药产业发展。

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整合国家级、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下经济扶持项目等专项资金,加大中药材基地建设投入,积极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抓住重点特色药材基地的生态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以中药材主导品种、特色品种为依托,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打造集约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产业园区,由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转变。全力重视野生动植物中药种子资源库和人工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多个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基地、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积极参与省级中药材专业村镇建设,协助做好中药材土地流转、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产品及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质量安全追溯等工作。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力培育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加大中药材产业的招商力度,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向中药材企业集聚。积极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中药材产业化科技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专栏6中药产业发展项目

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

建设以六安为中心的大别山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种苗组培基地、栽培基地、研发基地和产品深加工基地,探索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支持市中医院招商引资,建设中药饮片厂和配方颗粒厂建设。

(七)国际交流和服务贸易。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在境内为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支持在我市大别山区建设以“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为核心的国际养生保健旅游基地,推动涉外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

开展涉外中医药信息服务。积极组织收集整理国外中医药服务和传统医疗需求、准入、政策法规、人员交流等方面信息,为企业提供相关中医药信息咨询服务。组织中医药机构参加境内外中医药服务贸易展会、项目推介会,帮助中医药机构融入国际市场。

发展中药国际贸易。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中药企业在国外同步开展临床研究,扩大中医药老字号和知名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生产,逐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

专栏7中医药国际交流和服务贸易项目

中药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项目

选择九仙尊、回音必、乔康药业、康美来、德源堂等中药企业发展中药国际贸易,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打造中药服务贸易示范区。

涉外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项目

选择有条件的中医机构在我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开展涉外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八)相关支撑产业发展。

开发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鼓励医疗机构、中药生产企业等相关单位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

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积极配合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认证、医疗管理服务认证等服务评价模式。

开展传统医药知识调查和保护工作,建立传统医药知识评价认证工作机制。完善中药材质量认证体系,建立第三方中药材质量控制中心和流通溯源系统,实现中药种植养殖、流通、饮片生产、消费使用等环节全程贯通追溯,做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

专栏8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项目

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推广项目

开展民间医药及技术的筛选、验证和推广应用。对特色中药制剂、名老中医验方进行深度开发,研制生产中药新药和保健食品。

中医药健康产品及食品协同创新研发项目

研发适宜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健康食品、饮品及保健设施设备。

第三方平台建设项目

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估及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服务认证、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六安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领导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旅游局、商务局、农委、食药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领导。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组日常联络和服务工作。组建市中医药管理局,挂靠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各县区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

(二)放宽市场准入,强化政策保障。

对于社会资本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门诊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只提供经核准的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中医诊所。

完善补偿机制。各县区要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投入,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落实社会办医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运行补偿政策,加大对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等投入。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包)收费,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收费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及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技术纳入基本医保。

加强用地保障。各县区要优先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保障符合产业政策的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地产兴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可继续使用原划拨土地;对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但连续经营1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加大金融支持。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通过有偿方式取得的土地、投资形成的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用于贷款抵押。加大中医药健康服务招商引资力度,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投资。

(三)加强人才培养,强化行业监管。

鼓励支持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增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在相关专业增设中医药健康服务课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 “工学一体”就学就业工作。鼓励行业协会与相关院校和培养机构联合培养、培训中医药健康服务专门人才。采取用人单位委托培养、与培训基地合作、政府适当补助等方式,加快推进中医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推行属地化管理。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出机制,将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引导行业自律。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引入认证制度,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篇5

根据**市老龄办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230.3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43%,这意味着5人之中至少有1位是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值,在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三。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市当前面临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我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设置及运行状况

2017年3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发布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政府于2017年11月印发的《**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完善医养结合机制,对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在我市大力倡导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产业的同时,绝大多数医养结合养老企业及机构都面临着医保申报审批周期长、审批手续复杂、医保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困扰。加大了企业负债和亏损运营的周期,严重挫伤了社会养老的积极性。甚至成为阻碍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瓶颈,也无形中为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设置了门槛。

二、可借鉴的社会养老成功经验

为了鼓励各方投入养老产业,北京已决定为养老机构内开设的医疗机构开辟单独的医保审批渠道。在北京最新公布的新增279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数量高达36家,超过了一成,其中不少都是养老院的医务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这对业界投建养老机构形成不小鼓励。

上海针对越来越迫切的养老需求,根据养老机构住养老人规模和养老机构实际情况,将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分为护理院、门诊部、医务室、护理站四种类型。上海市目前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已经全部纳入医保结算,养老机构设置的护理院将逐步设置4万张具有护理性质的床位。

地处江浙地区的无锡市,为了进一步方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实现“看小病不出门”,出台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医务室可申请将门诊服务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老人在相关定点养老机构医务室看病可以享受到与在社区门诊看病一样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提出申请,并可通过绿色通道进行医保定点快速审批。

三、建议

1、应对养老机构内部设里的医疗机构(医务室)实行单独序列医保审批。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相应的审批权限加快完成设置审批和登记工作。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认定条件的,接到其医保定点申请后,人力社保部门按照相应权限及时抓紧办理医保定点审核工作。

2、在医保定点资格的认定标准上,养老机构内部设立的医疗机构(医务室)有优于其他医疗机构的政策倾斜待遇。例如过去对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申请条件上存在原则上1000米左右范围内无同级同类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在对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执业时限方面,三级医疗机构须满6个月以上,二级医疗机构须满1年以上,一级医疗机构须满2年以上。而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医疗机构(医务室)申请医保定点,则应完全不受执业时间长短限制,也不受距离现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远近限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均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3、对于因医养结合而释放医保审批稀缺资源的优惠政策,为了防止出现某些医疗机构借养老机构的“外壳”获得快速医保审批后,再脱离养老机构自行运转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规定中应做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可以进入上述“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必须是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医疗机构,虽然它们可以辐射养老机构周边地区居民,同时面向机构内外进行服务,但不能脱离养老机构成为独立的医疗机构。这样才能让我市广大老年人群可以最大限度的享受各类社会资源带来的福利。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说明党中央、国家政府已把应对老龄化问题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老龄化压力目前已对我国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模式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居民养老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盘活现有的健康和养老服务资源、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应对社会老龄化危机、构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长久之计,希望各级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

【篇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有备而老”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得到高度重视。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干扰者千家万户,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健康是核心问题,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而医养结合”模式无疑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

现在医养结合的模式大体有四种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源如在养老院内增设医务室,护理站等。3、医疗机构与养老院协议合作4、医养结合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一、基本情况

根据民政局统计数据,目前我市符合五保供养对象的老人有4600余人,其中有600位老人分散居住在18所敬老院中,余下4000人为居家养老。2015年10月份我们已经在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进行了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到目前为止,丰城卫生院、灵山中心卫生院、华山中心卫生院、温泉卫生院、段泊岚卫生院等根据本院特色和敬老院实际情况,也陆续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为居家老人和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1.供养老人需要住院时陪护问题,老年医疗护理人才短缺。

大多数敬老院工作人员仅有4人,个别的有7人,如果有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住院,会出现无人陪护的情况。

2.缺少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造成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资和需要的相关车辆及运行费用难以落实。特别是缺少医保制度的有效支持,很多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愿选择更好的诊疗方法。

3.医护人员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需要运转120院前急救和门诊两套系统,同时,还需运行中心卫生室,工作强度也随之加大。由于院内年轻医师居多且水平参差不齐,只能支撑日常临床业务。因辖区涉及面过大,如果组织大量医务人员下乡不仅会影响到医院正常业务的开展,也会因医务人员下乡补贴、相关设施等支出致使医院财政负担加大。

4.乡医在对居家养老的五保户进行巡诊后,相关的治疗情况和数据不能及时反馈到医院。目前主要通过电话联系和填写相关登记表,缺乏相关软件,如网络等支持。

三、对策与建议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集中供养老人服务等方面,不仅需要出台更多激励政策,还应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把破解养老之忧与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结合起来,确保医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1.建议贯彻《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青岛市民政局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青卫家庭字〔2016〕8号)要求,加快将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开展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2.建议政府在医养结合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土地供应、融资服务、税费减免以及财政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养服务,确保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享有相同优惠政策。

3.建议加大医养结合宣传力度,通过开展送医下乡义诊活动,免费向群众发放医养结合宣传资料、提供咨询服务,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群众关切,从而提高群众对医养结合的知晓率,促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4.建议加强医养结合的专业人才保障。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过招募社会义工、志愿者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

5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推进信息化进程。医养结合的核心是健康管理,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健康档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与共享。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所以要进行很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为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高峰奠定基础。

【篇三】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2017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414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95.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10.8%,而每供养1个老年人所需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6.6人减少到2017年的4.1人,养老负担逐年加重。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多,群众对医疗、养老的双重需求日益增加,医养结合也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体系如何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何建设完善等成为我省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当前医养结合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牵头单位不明确,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扶持政策不到位。

2.医养机构少,覆盖面不广,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3.社会力量投入少,医养结合形式单一,存量医疗资源未整合利用。

4.医护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需求。

为此,建议:

1.加强政策供给,形成各方合力。一是结合实际,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的政策通道。根据我省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加强政府主导,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协作,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的政策通道。二是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建设领导小组是政府整合发改、民政、老龄、卫生、人社、财政、残联等多个部门力量成立的综合领导小组。应积极发挥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筹实施,协调解决养老事业建设中的有关困难和问题。三是扩大医保支付范围,实现医养结合与医保支付对接。将老年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产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医保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准入标准,包括界定医疗费用的支付项目、报销比例等内容。按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以服务包的形式量身制定“医”和“养”的付费标准。

2.加强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一是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延伸服务或部分转型。鼓励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适当增设老年或康复病房,为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现有的医院、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开辟康复病区,适当增加康复床位,结合中医康复治疗,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二是推进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辖区内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护理院,开设医疗护理型床位或服务病区,鼓励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殊科室,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医疗康复功能建设,为小型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对有意愿的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开展签约服务。在签约过程中,家庭医生可根据居家养老签约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及实际需求,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社区护理、家庭病床等持续有效的个性化“医养结合”服务。

3.加强资本供给,鼓励“公民”共建。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并做好布点规划工作。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规划布点上应尽可能靠近医疗机构,打造“10分钟医疗服务圈”。这是最理想的医养结合模式,也应成为今后医养结合的重点发展方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诊治,大大降低成本,同时可以大幅提高效率,这样的设计布局,可为医养结合奠定基础,从空间上突破医养结合的屏障,是最高效务实的结合模式。二是公立民营并举,加快老年医院建设步伐。根据全省老年人口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可以考虑在各市建设1所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医养护理院,在各县(市、区)建立1所老年护理院。主要承担失能、半失能、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护理、居家养老有困难等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生活护理方面的照料和关怀,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的实际困难,也作为完善、提高我省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要整合利用好存量医疗资源【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相对空闲的现有资源】,来拓展老年医疗康复服务。

4.加强人才供给,充实专护队伍。一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职业培训。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辅助的社会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为社会化、职业化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积极支持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医养结合学历教育,并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养老服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二是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机制。从薪资水平、薪资结构及福利待遇方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签定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养老护理队伍中来。

【篇四】

2015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方案,实行养老机构公建民服务运行模式,同年9月份,县政府与第三方承接主体恒健福利医院签约制定了“医养结合”、“以医优养”和“养老、医疗、康复”三位一体为重点的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养老服务协议,在全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中迈出了第一步,目前我县已形成“机构集中供养、社区居家养老、农村困难代养”的养老服务格局。

随着我县养老事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入住老人的不断增加,医养结合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也日渐凸显,归纳起来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步伐与养老服务用人需求不同步。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才支撑。但从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看,一方面,受制于培养机构缺乏等因素,人才队伍建设难。另一方面,养老人才缺口大,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我们现有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极不合理。同时,由于养老服务从业者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留人用人难成为直困扰着问题之一。目前我县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年龄段主要以40-60岁人员组成,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系统的培训,流动性也很大,难以保持一支稳定的团队。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正规院校毕业的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人才基本没有涉足养老服务行业的意愿,主要也由于他们如果选择了养老行业,不但业务范围变窄,而且工资收入也比不上在医院,缺乏发展前景和岗位吸引力,即使进入了也是频繁流动,队伍不够稳定,同时也造成了养老机构的开支成本的上升。

建议:坚持引育并举,构建完整的养老人才支撑体系。一要抓人才流动。鼓励医疗机构的优秀执业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进行轮岗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

对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的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满一定年限后,给予一次性数额可观的经济补助。二要抓待遇提升。将社会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事业编制、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要抓职业培训。将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护理员纳入政府培训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人员招聘、培训合作,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医养结合审批管理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从目前情况看,养老机构隶属于民政部门管辖,而医疗机构隶属于卫生计生部门管辖,涉及到参加医保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等事宜又由人社部门主管,牵扯到资金保障又与财政部门有关,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一家多管”的困境中,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容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等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医养结合”推进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

建议: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完善的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2015年11月20日,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4号),2016年4月8日,民政部、国家卫计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民发〔2016〕52号),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一要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统筹联动工作机制。打破民政、卫计、人社三条线分立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制度保证体系。围绕资金补贴、用地保障、投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研究出台可操作性、细则完善的政策保障措施。三要优化“医养结合”项目审批环境。对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服务的,卫计、民政部门要按照首接责任制原则,及时根据各自职责办理审批,不得将彼此审批事项互为审批前置条件,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

【篇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目前我市较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仍为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公益性养老两种,社区养老也有一定发展,但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这些养老模式均遇到了挑战。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

公益性养老机构目标客群范围狭小,经营方面的灵活性不强;

社区养老则覆盖有限、管理相对单一。

相较之下,“医养结合”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2013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对推进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相融合提出明确要求,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部署。在这方面,不少地方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结合,使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借助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制定出台我市“医养结合”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使之与国家、省相关政策无缝对接。发改委、卫计委、民政、住建等部门要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引导,把医疗、养老设施作为重要内容科学布局,确保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的落实。大力支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开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把社区医疗机构纳入养老机构组成部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规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明确养老产业用地性质,制定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土地政策。

二是严格制度,明确服务标准。制定严格的准入退出制度,对建设标准、收费标准及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将“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主体业务区的业务及收费纳入医保定点和统筹,执行医疗物价。允许设立一些特许收费项目,让经济基础条件不同的家庭群体按医院提供的服务套餐标准自由选择,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层次。从公益性角度出发,在“医养结合”等养老机构诸如改扩建工程、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

三是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应鼓励社会资金赞助扶持老年护理事业发展。区分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收费,医疗护理方面的,按现有标准执行,生活护理方面的,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建立和推行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财政和个人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尽快开展政府扶持下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为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费用问题提供制度化保障。

四是适度放开,完善医保制度。对入住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机构的严重失能半失能老人在现行医保报销的基础上,可设定一定的医疗保险基金报销比例,切实解决经济负担较重老人的实际困难。开设家庭病床,对符合家庭病床认定条件的、居家养老接受日间照料的,相关部门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报销的额度。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护理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保险险种。

五是积极引导,加大队伍建设。医养结合的专业机构,必须有一大批专业医护人员。卫生部门要做好人员的统筹安排,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医护人员,应一视同仁,在职称评定、工作待遇方面,与医疗机构同等对待。让医护人员专心在养老机构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劳动部门应增设老人家政、护理专业等培训内容,强化人才供给。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积极举办养老服务队伍培训班,对相关护理人员、涉老单位有关工作人员、医院护理员、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养老服务的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家庭健康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六是明确责任主体,多方协调配合。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为主一个部门牵头,建议由卫计部门为主协调,从硬件设施,人员保障,设备运行等方面,给予保障。新增医养结合类公共服务产品优先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实行更加灵活的政府购买服务支付方式,允许分阶段支付购买服务经费。

【篇六】

**市约有30万人口已逐渐进入老龄化,养老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生活和生命质量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据调查,约有50%-78%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老慢支、骨质疏松,常常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或只能半自理,而疾病又要反复住院治疗。目前4-2-1家庭模式难以承受赡养老人的压力,对老人来讲,要找一个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地方更是一个难题。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倾向于生活养老,而医疗服务功能缺失。医疗机构又不能养老,因此,建立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去卧室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的医养结合养老院很有必要,就此建议如下:

1、政府扶持。民政局、卫生局、社会保障局共同参与支持,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单位创办医院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

鼓励养老机构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有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经审批后内设医疗机构或与附近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办院;

鼓励民间资本注入与当地二、三级医院联合办院。

2、在医养结合养老院内成立一个养老康复服务中心,各司其责,医养两条线,一条线负责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区管理、临床急救、健康咨询、免费体检、治疗、护理、康复训练、培训等医疗工作。另一条线负责老年人的生活、饮食营养、起居、后勤保证。配备专业的医生、护士、康复训练师、营养师、护理员及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正规医院的医疗管理设施配置标准,建立医疗就诊室、急诊抢救室、护理单元、康复训练室、文化娱乐室及优越的居住环境,来完成来年人的晚年生活起居和诊疗护理。

3、加强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对管理人员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法律意识,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爱心人士参与奉献对老年人的关怀。重视医疗人员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执业,合理配备医护人员,加强护理管理,优质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的要求。

【篇七】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是伴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强烈。面对中国当前不可逆转的老龄化问题,从国家到**,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摸索和实践,**省老年公寓、南京沐春园护理院等机构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老人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作为自己晚年养老需求的选择。

理由:医养结合可以概括为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达到医疗养老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以满足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对健康问题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可以认为是以提供医疗服务和养护服务为重点,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公共服务。医养结合最终的产品是涵盖医-养-护的多层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获得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缓解孤独情绪,使得自身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这也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区别于一般养老院的优势之处。而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仍处于边摸索边实践阶段,在服务供给内容方面需要完善,因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供给服务的措施建议。

办法措施:应该抓住老年人的普遍迫切的需求点,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尊重和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供给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制度和措施。

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加强顶层设计,打通部门之间的政策衔接的壁垒,解决医疗、养老、报销归3个不同部门管理的问题,把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通过建立一体化网络平台,通过网上申请,后台审批、线上办理等方式联合办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各种服务信息整合、共享,形成互联网+医养结合的多元养老模式,努力建立资源共享、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服务网络,同时可以吸引多层次人、财、物的加入。

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公平合理的收费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开通多种医疗费用结算渠道,解决老年人在医疗费用结算方面的困难;

发挥市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的作用,避免行政过度干预,合理收费。

三是给予老年人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空间上加强空间规划,科学划分公共区域,合理划分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对机构内的外部环境进行美化改造,让老年人拥有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空间和相对安静独立的空间,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和相对独立的空间。

二、打造更专业的服务。

一是由专业的团队提供服务。由专业管理服务团队提供,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健全的科室与诊疗项目,形成专业人才梯队,引入充足的有相关执业资质、专业技术优秀的医生、护士、康复医师、营养师等。在硬件建设方面,要用足够空间来进行机构用房建设和专业仪器的安置。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对机构服务开展绩效评价,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是科学提供医疗服务。完全自理、基本自理两类更加侧重于“养”层次的服务,半失能和失能失智两类要更加强调于“医”的服务。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护理照料,比如分为若干区域,相近病种、相近健康情况的老年人入住同一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医疗护理照料,尽可能地使老年人在一个房间内得到多种疾病的统一治疗,不应当经常更换管床医生。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了解掌握老年人身体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依托三甲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弥补机构的不足,为老年人治病就医用药提供便利。

三是注重膳食调理。针对老年人的饮食需要,配备专业的营养师,按照日本的养老院标准,应当每300位老人至少配备1名营养师,由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个人喜好、营养需求,为老年人定制合理的膳食调理计划,制定菜谱,保证每餐营养均衡;

针对老年人个性化的饮食需求,应当适当提供价格优惠、适合老年人口味的营养膳食,例如可以提供自理老人自助用餐、失能老人送餐,推出节日聚会桌餐、营养套餐等。设置订餐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有偿服务。只能服用流食的,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三、联合多方力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一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慰藉。工作人员经常性地与老年人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转移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引导他们合理安排空闲时间,主动寻找生活的乐趣,通过读书看报、种花种草、休闲健身、发挥作用等多种方式,让晚年生活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妥善处理好与家庭和子女的关系,理解和支持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机构的作用,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扩大老年人活动场地,规划好活动场地设置,在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提供必要人力、物力的支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组织好文艺演出、读书看报、琴棋书画、下棋打牌、门球等文体活动。开设各类兴趣班,鼓励老年人学习音乐、书法、国画、插花等。举办老年健康讲座,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开展老年保健活动,增强老人的保健能力。工作人员给予老年人经常性的生活关心。增加心理治疗功能,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

三是建立老人、老年人家人、机构之间良性沟通交流机制。开展“好老伴、好子女、好儿媳、好女婿”评选活动和“好家风、和谐家庭”活动。适当组织家属联欢会、座谈会等,让家属和老年人更加放心在院养老。宣传动员老年人子女、亲属学习政策法规、保健知识、家政技能,发挥老年人家庭成员的作用。对家属来院探望老年人的情况,可适当给予优待,比如降低或者减免陪床费用和餐饮费等。机构及时与老年人家人保持联络,及时告知老病情症状。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老人在得到尊重和关心中感受幸福。

工作态度上对老年人的尊重。应耐心、细心,不厌其烦,例如接待听力下降的老年人时就不应按照平时说话的语速和声音来和老年人交流,而应根据情况加大说话的音量,把说话的速度放慢。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应主动上门服务,同时借助电话、信件、网络等多种途径与老年人建立沟通机制,减少其因生理需求无法满足而导致的其他需求无法满足。情感上关心老年人。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心声。对老年人的需求一时不能及时满足的,要及时做好疏导,在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开展契合老年人身心需要的活动,营造尊重、关心、爱护老年人的良好风气,让老年人时刻感受到被尊重。

五、鼓励老年人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为老年人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动员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到老年大学中去继续学习深造,并减免部分学费。鼓励亲情教育,促进夫妻互教,儿女帮教,亲任助教。召开老有所为奖励会,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交流发挥作用的经验;

医养结合 篇6

散?

发布时间: 2014-12-26

难题:养老机构办医院风险大

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其中60%以上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大量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需要特殊照料与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能不能解决医疗问题?

去年8月底,郑州市长江东路的一家养老机构办医院引发媒体热议,被赞为开启了“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但2个月前,托管该医院的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全员撤离。被问及原因,医院方面称,养老机构隶属民政部门,医院隶属卫生部门,两者理念不同,最后“和平分手”。

养老机构方面关于原因没有过多提及。不过,其负责人坦言,办医院投入巨大,聘请医生、护士,还要购买设备、药品,运营成本高,而且承担风险大。

她说,虽然医院有资质,但是老人的医疗活动无法进行医保报销,“虽然也在筹办中,不知道前景如何。这算是“医养结合”实施的一个障碍吧。

昨天,记者联系多家养老机构,不少养老机构负责人一肚子苦水,“没钱开医院,一旦医保不给支持,这都是硬赔的。”

现状:目前,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咋做的?

前年年底,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宣布成立,由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发起。

该联盟负责人张长安介绍,至目前,联盟已覆盖包括新乡、开封等地在内的56家养老机构。医院专门组织了巡诊队,定期为养老机构送服务,按照“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人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的老人送回养老院”的医养合作模式,把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建设成为养老机构的医疗保障基地,为养老机构解除后顾之忧。

障碍:民政部门补贴“吃不到” 卫生部门补贴也没有

昨天,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关爱病房大楼投入使用,开放床位数增加至1200张。

该院院长白建林说,最主要的还是得先满足病人的治疗需求。养老机构设医院难,那医院设立养老院呢?

张长安说,医院的病房只能提供医疗服务,不可能再建养老院。目前,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有近250张病床提供医养结合的综合服务,患者全依托医护人员照料,医院只收取治疗费用,长远发展很困难。

张长安介绍,医院做过调查,住院靠医保的老年患者,大多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再收取一定的养护费用,家属不一定付得起。除此之外,老年人多慢性病,而医保多单病种支付。他还表示,民政部门鼓励新增养老床位,每张床位有补贴,然而,医疗机构内的养老护理床位,民政部门补贴“吃不到”,卫生部门补贴也没有。

业内人士透露,两头靠不到,这是部分医院不愿尝试医养结合的症结所在。若养老护理床位能有政策倾斜与补助,医养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模式

几年前,汝州市探索建立了“医院+养老”服务新模式,成立了河南省唯一医疗机构直接承办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康宁托老中心,新华社高度关注,认为“医疗服务做后盾,托老养老有保障”的新模式具有很高的推广和研究价值。

他们为啥能成功?有媒体探讨,政府支持力度大,公益参与多。

不过,他们也遇到了问题。今年9月,在一次论坛上,河南汝州市康宁托老中心主任吉向阳说,老人就医好解决,可是护工培训是个大问题。

探因:分而治之格局造成医疗与养老资源不能融合 昨天,养老机构、医院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医养结合推进不顺畅的重要原因是,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由卫生计生部门管理,医保由社保部门管理,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不能融合。

医养结合的痛点:长期护理缺如 篇7

1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通过医疗与养老的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照护服务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包括三个有机结合的顺序性阶段。

三个阶段中,“医”和“养”的侧重是不同的。老年人身体相对健康时,以“养”为主,生活的主流节奏不是看病吃药。主要需要的是休养身心的生活性照料; “医”的方面是疾病预防。老年人身体出状况时,需要及时救治、就医诊疗。病后的康复期,需要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三个阶段均需要医疗性和生活性护理的“全程陪伴”。

不过,在当下的医养实践中,医养结合做得不大如人意。

2医养结合实践中的痛点: 老人缺乏应有的长期护理照护

2. 1 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亟需医疗与生活护理

2014 年,中国已经有超过2 亿60 岁以上的人口,其中13755 万人为65 岁以上[2]。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机能逐渐衰退,疾病常与老人相伴。老年人是我国目前医疗负荷最大、消耗最多的一个群体[3]。据调查,高龄老年人两周患病率高,两周就诊率为60. 7%,平均卧床天数较长,两周医疗花费较大[4]。

公共卫生学的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已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变为以病程长、难以痊愈的慢性非传染病为主。2015 年6 月30 日,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15) 》中指出: 重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癌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012 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 / 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 6%;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 4%。慢性病多伴有并发症、合并症,反复发作。控制慢性病发展的主要手段是长期的医疗与生活护理照护。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的护理服务,但这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2.2家庭与社会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家庭不能满足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不少家庭的年轻人经常不在老人身边,家庭处于空巢化的状态,老两口守望相助的老老照护现象突出。调研显示,83. 7%的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其中,36. 3%希望现在或未来与子女同住养老[5]。

机构养老和医院养老无法满足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老年人一旦有较严重的疾病,生命就几近处于“挣扎”的状态了。我们在调研中问及老人们是否想去养老院养老时候,93. 3%的老人回答不去,理由主要有两个,钱不够和养老院医养分离; 再问他们是否愿意去医院养老的时候,95. 7%的老人回答,想去,但没钱,医院“惹不起”。老人们关于医养结合的结论是: “凑合着过吧”。换句话说,绝大部分人的老年,无处安放。

3 医养结合实践中痛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社会化长期护理的缺如,致使老年人缺乏应有的照护,这是医养结合实践中的痛点。主要原因是,因缺乏资金支持而使长期护理照护缺少利益驱动; 医保现有制度安排不利于提供长期护理服务。

3. 1 长期护理照护缺少利益驱动

其一,老人未富先老,缺乏外部资金支持,无力支付长期护理费用,照护难以实现。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覆盖的劳资分配模式,再加上不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当劳动者步入老龄时,个人的养老能力可想而知。调研发现,只有极少数“有闲有钱”的家庭能够做好长期护理,照顾好自己的老人,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做不到( 做不好) 的。

其二,与医疗机构相比,养老机构总体利润微薄,收入寡淡,人员待遇远低于医务人员; 没有多少医务人员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医养结合服务即为空谈。

另外,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分属卫生系统和民政系统,两者缺乏有效沟通,医与养难以对接,因而老人们就不易得到医养结合式的长期护理服务。

3. 2 现有的医保制度安排不利于提供长期护理服务

现行的医保制度只报销医疗费用,不报销养老护理费用; 医保对定点医院实施总额预算管理,限定着报销的金额。这种制度安排,迫使老年人不停地出院转院。也就是说,医保基金只能解决医养结合实践中的短暂护理问题,不能满足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们所需要的医养结合式的长期护理需求。

4用公共之孝安放我们的老年: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筹资与支付

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老年人的医和养才能密切地结合起来。建立起独立于医疗保险基金之外的、统筹互济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是发展医养结合的必由之路,是老年人保持最起码尊严的制度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够使老人们的长期照护真正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是公共( 社会) 之孝。

4. 1 长期护理保险及性质

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long-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 是对长期护理服务进行补偿的保险。美国健康保险学会把LTCI定义为“为消费者设计的,对其在接受长期护理服务时发生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的健康保险,它在老年险中的比例已占到了50%[6]。

虽说在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是商业性的,主要由个人购买,但我国人均收入偏低,应由政府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并把它纳入到社保福利体系中,与医保基金形成衔接与互助,从而使这两只基金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两大物质支柱。而个人可以自愿购买长期护理的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4. 2 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构成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支持与规划; 成立由人社、卫生、民政等部门组成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统筹基金的筹资与支付;费用由政府、社会、个人一起承担。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大体有5 种来源。

来源之一,仿效医保基金的经验,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从劳动者年轻时候开始累积。公共卫生学的统计表明,45 岁以上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所以筹集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至少应从这个年龄段开始。

来源之二,对于已迈入老龄的老人来说,一方面可以由自己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另一方面可以由子女帮助购买。在子女给老人买长期护理保险时,政府可以制度化地给子女退个人所得税( 若子女经营企业,政府可以返退企业的部分税费) ; 退税( 费) 的方式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又能够体现子女的孝道,利于家庭和谐。

来源之三,转换老人的扶助与救济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2012 年12 月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在此,政府可以把“补人头”的费用转变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

来源之四,考虑到目前人均并不太富裕的社会经济状况,为不加重个人负担,可以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出部分资金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建立老年护理服务的统筹互济制度,这有利于合理发挥个人账户的作用[7]。

来源之五,义工( 志愿者) “银行”。在医养结合的实践中,需要大批的义工来替代护工的作用。年轻人可以在空闲之余,到医养结合机构做义务劳动; 由专门的义工“银行”记录下他们的劳动时间; 待他们年迈时,换取同等或略多的被服务时间;形成激赏机制: 把义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通报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为其个人发展提供参考,以有效地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义工队伍中来。义工“银行”可以节约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支出,所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筹资”方式。

4. 3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支付

4. 3. 1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支付对象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支付对象是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提供者的基本标准最低应达到国家卫计委2014 年10 月出台的《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 试行) 》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 试行) 》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公办、私营的养老院内置医疗护理,医院加入养老元素,或转型为康复护理院后,均可以成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支付对象。而且,为保障与提升长期护理基金支付的质量,提供者要以各自的服务质量和数量来竞争养老市场,获得相应的基金份额。

养老机构应为鳏寡孤独的、严重失能的、没有能力提供照顾的家庭提供支持[8]。但这只能为一少部分有“财力”的、愿意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所以目前不应成为长期护理基金支付的主流。而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离家养老,但又希望得到医养结合式的服务,还希望费用相对低廉,于是居家养老( 或社区照料) 就成了大多数老人的选择。因此,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者要顺应老年人的心愿,通过提供“上门服务”的方式,获得保险基金。同时,老人可以自由选择服务提供者,护理基金随着老人的选择而变更支付对象。

4.3.2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的基本内容与方式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定位于替代医疗保险的部分功能,并为老年人的生活护理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它支付的基本内容就应包括医和养两个方面。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医养结合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得很清楚。比如,对术后康复期的、行动不便的、长期卧床等老年人的护理中,医养根本就是一体的。护理人员为病患端来饭食的同时,给老人说说宽心话,并把药给老人服下的服务,如何计算医养的各自比例而分别付费? 所以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支付方式适合“打包付费”。也就是说,要对老年人的康复、慢性病、精神慰藉等视为服务包来付费,以体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综合照料”功能。付费给服务包的具体支付方式可以参照医保基金的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的经验来做。

由此,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与医疗保险基金就可以形成相互衔接与相互帮助的医养结合制度,为安放我们的老年奠定物质基础,从而体现公共之孝。

5 结语: 人性的温度

《礼记·礼运》在描述理想的社会时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每个人终将老去,人老了,能颐养天年,安然而终,是人性之所盼。如果不能安妥老年,那么我们终将会咀嚼到因缺乏长期护理照护而孤独、凄凉的苦果。

对我们而言,不管在医养结合的实践中面临怎样的困境,有着怎样的痛点,多些建设、多些作为,实实在在地破解难题、缓解痛楚,医养结合才能体现出人性的温度,才不会只停留在美好的憧憬中。

参考文献

[1]张功震.城市二级医院转型医养融合服务体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3):183-1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26)[2015-05-0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 685799.html.

[3]陈蕾蕾,赵阳,陈俊峰.现代公共健康与其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6):459-460.

[4]施永兴,潘毅慧,王光荣,等.上海市城区高龄老年人两周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1(2):117-119.

[5]牛荣华,张迪.空巢老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2015,35(11):3103-3104.

[6]苏永莉.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需求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21(5):30-33.

[7]严书欢,林枫,周绿林等.老年人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5):1775-1779.

医养结合不是看病加养生 篇8

首先,医养结合的养不等于养生。有的老年人白天按摩,晚上泡脚,保健品当饭吃,营养液当水喝,觉得挺养生。想想林黛玉,人家自打会吃饭时就吃高档补药,最后还是香消玉殒。这虽是文学情节,却并非没有现实依据。

健康长寿不是说要全身心地去养生,其实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是最好的。

其次,医养结合的医不等于医院。养老的“医”和医疗的“医”是有区别的,目的不一样。后者更多是为了治愈,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的稳定,是健康管理和照料。而长期照料的最大特征就是非医性,所以医养结合不能简单理解成“养老院+医院”。

不是说住在协和医院边上,就叫医养结合了。老年人往往有好几种病,大医院分科细,每种病开一种或几种药,想不捧药罐子都难。有的老人甚至一天要吃20多种药,他把药吃完就吃不下饭了。而且这么多药吃下肚,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国际养老领域提出治共病的理念,主张对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疾病实施综合诊治,找主要矛盾治。这才合情合理。

总之,医养结合,不能想当然,得从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养老资源,才不会造成错配以致影响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

上一篇:创新教学教研下一篇:歌曲歌词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