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传播

文化“缺席”中国科技传播

有一道奥数题是这么出的:“一个数列,前五项分别是3、5、9、15、23,请问第六项是什么?”在前一段时间中国批判奥数的风潮中,这道题再次被作为奥数是“数学杂技”的“罪证”而拿上台面。但在美国,这个问题却是被写入《思维的技巧》一书的例题,并常被教师们在课堂上讲授。

同一道题在中美两国得到的不同“待遇”,其背后是两国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的差异。在中国,奥数教师们只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出最后的答案“33”,并且算得越快越好;而美国的教师则会引导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发现3和5之间没有奇数,5和9之间有1个奇数,9和15之间有2个奇数等等,最后推导出答案,同时培养勤于思考的意识。如果从这个现象出发继续深究,我们还会发现,两国教师在方法和思想上的差异,甚至能反映出两国学界对文化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的理解。

这不免让我想起1985年随中国科协领导出访欧洲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中国工人的勤劳在欧洲颇为有名,而荷兰人也因为勤劳而被誉为“欧洲的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位于荷兰海牙的中国大使馆里,我看到一名当地工人正在用水泥和石子铺路。他不仅把路修得非常平整,而且用石子摆出各种好看的图案,尽管并没有人要求他做这后一项工作。使馆的科技参赞告诉我,荷兰工人不仅技术出众,文化素质也非常高。这名工人受到的教育,使他倾向于通过将技术与文化完美地结合,为别人带来愉悦。因此,他自愿付出额外劳动铺一条有花纹的路。

类似的对待科技的态度,也反映在英国的小学技术课当中。这门课程不仅要教给孩子们有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方法,也将技术设计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的理念加入到课程之中。比如说,设计桥梁不仅要考虑力学上的合理,还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选择材料、决定外观,使这座新建的桥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免显得过于突兀。在这种将技术与文化融为一炉的训练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磨练了意志品质和文化修养。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通常没有这样的技术课程,直到高中才会开设“通用技术课”。大部分技术工人是在初中毕业之后,通过职业高中或中专培训的。义务教育阶段技术教育,特别是将技术与文化融合这一方面教育的缺乏,使中国的大部分技术工人不具备像荷兰和英国工人那样的文化修养。

可以说,中国的科技传播工作在很多时候往往缺乏“文化”这一课。这或许可以归因于我们倾向于把“科学”单纯地理解为自然科学,而将社会科学排除在外。但事实上,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找到原因。将“两科”严格分开,缺乏“大科学”的观念不仅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也无助于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2003年,我曾与中国农学会所邀请的专家一道,前往北京市平谷区做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平谷区以大桃种植闻名,农业专家们在那里教授的课程,自然也围绕大桃种植技术展开。课程结束后我与他们探讨:能否在授课时讲述一些科学文化的内容,比如从化学农药对人体的危害说起,让果农们真正意识到有机农业的伟大;或者,如何让果农把桃文化融入到果品生产之中。农业专家们告诉我,他们无法提供这样的课程,因为这些内容超出了他们的教育背景。这一番有些尴尬的谈话,正是文化“缺席”科技传播的真实反映。

或者说,在传播科技的时候,我们往往只讲知识和实用技能,而忽略与它相关的文化内涵。但长此以往,科技传播也会面临瓶颈。因为,缺少了文化这个科技传播的“骨架”,技术不正当使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现在看来已经日益明显。

作者:翟立原

第2篇:解析科技新闻传播规律

中国记者:从事近20年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您认为科技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亚东:第一是专业性强。专业性天然地造成科技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对科技记者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把报道内容弄明白,而且还要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二是耐久性强。科技发展的渐进规律和连续性特点,让不少科技新闻报道有了长期留存以资跟踪和参考的价值。这对科技新闻报道的客观和真实,提出更加特殊的要求。“立此存照”的压力无形而强大。所以,我在实践中坚持一个原则,并且把它做到极至,那就是科技新闻报道(指消息)完全用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个人议论。与其说这是为规避风险,不如说这是我的职业信条。

中国记者:就像您说的那样,科技新闻有时涉及的问题太专业,难免让人看不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写作方面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刘亚东:我们的科技类报纸上的确有很多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的文章,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文章中充斥着术语和数据。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解释,二是翻译。解释就是根据记者自己的理解,用类比、详析、图表、背景介绍、相关链接等各种手段把一种专业的表达阐释清楚;翻译是指把一种学术的说法用记者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语言讲述明白。

中国记者:请您举个例子说明,在科技新闻写作中如何对术语和数据进行“解释”和“翻译”。

刘亚东:不少记者在这方面都有精彩之笔。我在美国工作期间,由IBM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共同研发的“蓝色太平洋”超级计算机问世。在一篇总共500余字的消息报道中,我对其超过2.6TB的存储量做了这样的翻译:“足以搁下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书籍”;而对它最高达每秒3.88万亿次的运算速度又做了这样的解释:“打个比方,如果使用袖珍计算器,一个人要花上6.3万年才能完成‘蓝色太平洋’1秒钟的运算量!”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和数据本来像天文概念一样匪夷所思,但经过这样的解释和翻译,我相信就连小学生都能听懂了。

中国记者:听说您十分推崇《华尔街日报》讲故事的报道风格。可也有人认为,科技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不能也不必讲故事。您怎么看?

刘亚东:科技新闻报道更需要讲故事。为实现有效传播,记者要讲出好故事,从而把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新闻规律具有普适性,讲不出故事是因为记者还没有找到故事。一个科技记者的工作经历就应该是一个找故事的故事。

上世纪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一块火星陨石上,发现了意味着原始生命存在的物质后,我在《火星上确曾有过生命吗》一文中的相关报道这样切入:“去年8月21日,史蒂夫·厄普顿下注,赌太空生命将在一年之内被发现。赌注登记经纪人威廉·希尔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会这么倒霉。他不得不以1赔10的赔率付给厄普顿1000英镑。兴高采烈的厄普顿说:‘我要用赢来的钱去享受一个美妙的假期,但肯定不会到火星那么遥远的地方。’”把一个纯粹的科学发现与一个普通人打赌的故事联系起来,无疑增强了这则报道的可读性。

中国记者:多年从事科技新闻传播工作,您认为我国科技传媒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刘亚东:到2008年,在新闻出版总署正式登记的科技类报纸达58家。办科技类报纸,中国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国家。应该说,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方面,我们的科技类报纸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要提高科技传媒的影响力必须着力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通俗化或者叫普及性,另一个是权威性。权威性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新聞采编队伍。懂科技的不懂新闻,懂新闻的不懂科技,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科技传媒对外部世界关注不够。以我为主是对的,但也不能视他而不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在我们的传媒重要时段或重要版面上,没有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报道,缺乏权威性就会成为必然。逐渐地解决好普及性与权威性问题,我们的科技新闻事业必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本刊记者

第3篇:刍议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摘 要 近年来,有关于科学技术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常见,受众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满足受众需求,提高科技新闻的报道质量、传播效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传播者、传播途径、信息本身、受众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都会使传播效果发生变化。所以,从科技新闻自身出发,本文进行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研究,找到了可以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途径,从背景知识、语言使用、知识含量、角度选取、塑造人物等5个方面提出意见。

关键词 科技新闻 传播效果 受众

Discussion on the Dissemination Results of Science News

LI Rong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Jilin 130033)

Key words science news; dissemination results; audience

1 科技新聞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所以,科技新闻的定义是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1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通常情况下是说受众收到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以后,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通过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然而,随着人们不断对传播学的研究和探讨,人们逐渐将传播效果的范围不断延伸,即把信息共享、知识承接、审美愉悦、认同一致和行为改变等统统收入传播效果的范畴。广义的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进行的有目的传播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指的是对受众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的所有效果和影响。狄义的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有目的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根据以上内容,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传播的内容对受众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就要考虑它的两种含义,第一种: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种: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2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通过前面对传播效果的分析,可以推理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含义是什么。即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就是科技新闻被刊登后,受众在行为方式、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可以称为受众的客观反映。传播效果有两方面的含义,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也不例外,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第二种含义是:科技信息发布者所实现的效果和目标的程度。

3 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的方法

科技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分类,所以科技新闻有自己的特点,也具备新闻传播的特点。科技新闻作为对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以和新闻传播一样具有真实性。新闻传播效果受传播者、传播途径、信息本身和受众的影响,然而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与一般新闻传播效果有不同之处,即传播途径和信息本身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对空间新闻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时,只需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内容就可以了。

3.1 传播者角度

(1)增强新闻可读性,用好背景知识。任何新闻都有新闻背景,科技新闻也不例外,虽然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但是加入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强科技新闻的故事性、可读性,又不会使其失去客观真实性,如此,可以吸引更多地受众阅读科技新闻报道,同时,新闻背景的加入,帮助受众理清了报道的条理,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对受众有很高的知识背景要求,科技新闻报道的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最先进的技术,大多数受众对这些科技成果、先进技术了解不多,甚至是没有了解。所以,如果为受众提供详尽的背景资料,让受众了解某一项科技成果的每一步进展,经历了多少曲折,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受众印象,进而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受众自身的知识背景是影响其阅读新闻的关键因(下转第210页)(上接第155页)素,科技新闻也是如此。所以,在进行采写科技新闻的时候,要把受众的知识背景考虑进去,让科技新闻报道深入浅出,适宜大多数受众进行阅读,扩大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加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3)增加科技新聞中的实用科技知识,满足受众对科技新闻的使用需求。一直以来,几乎所有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人员都未接受过专业科学技术培训,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门外汉”,以往的科技新闻报道都是简单的罗列一些科学术语、事实资料,不能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详尽的报道,受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知识零星散碎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受众不再接受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科技新闻报道,而是要求内容更全面、更充实的科技新闻报道,这对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人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科技新闻的从业人员要想打破自身的局限,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求能够采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新闻报道。

(4)用好角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受众一般不大关注科技新闻这一板块,认为这一部分内容枯燥、难懂,所以科技新闻的采写者就要找准报道的角度,以新视野、新视角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以独特的、新奇的视角来展现科技新闻内容,激发受众阅读兴趣,而不是套用以往的报道模式。

由于受众不同,所以对科技新闻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想抓住大多数受众的眼球,在采写过程中就要选取大多数受众乐于阅读、接受的角度进行写作,以此扩大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提高科技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力。而且,受众阅读报道主要出发点除了与自己是实际生活相关,其次,就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所以,牢牢把握手中兴趣所在,对科技新闻的报道至关重要。

(5)树立人物特征,以展现科技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来吸引读者。科技新闻的报道还要注意一方面,即对科技工作者的报道。在科技新闻中加入科技工作者的真实事迹,可以使报道变得更有“人情味”,而且,人物的出现,可以树立榜样精神,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还可以被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习惯所影响。

3.2 受众角度

受众的关注点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也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有巨大影响,但是,受众的关注点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受众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点: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第二点: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第三点: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虽然,受众的关注点对于科技新闻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科技新闻的从业者在采写过程中紧紧抓住受众的这三个特点,让自己的报道尽量涵盖大多数受众的特点。尽量保证传播范围,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新闻的报道质量,借此扩大传播效果,以及科技新闻的影响力。

科技新闻的报道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收到受众的制约,同样的,科技新闻也要求受众具备阅读科技新闻的知识水平。这就要求受众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对最新科技成果的了解,关注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而且,最重要的是,受众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大量阅读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准,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为自己通读科技新闻做好充分准备。但归根结底应强调的是,受众应加强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更好的接受科技新闻传递的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闻界,2011(8).

[2] 王婷婷.齐齐哈尔电视事业发展史初探[J].北方文学,2013(6).

作者:李蓉

第4篇:科技新闻的传播研究探讨

【摘 要】在新闻工作中,对于科技新闻的要求尤其严格,以为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新闻方面的编辑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科技素质。在科技新闻既要为大家传播相关新闻内容,还要将一些科技知识普及给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将科学技术进行传播的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将科技新闻的传播做好,也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省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所以本文就科技新闻的传播加以研究和讨论。希望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科技新闻 传播 探讨

国家经济想要平稳快速的发展就不能离开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也极其重要,这不单纯是科技本身存在的价值,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对于科技新闻来说真实性最为重要,将科技知识真实的向观众们进行报道,确保观众不会被报道所误导并对新闻进行了解。才是科技新闻真正的价值所在。

一、对科技新闻的概述

目前对于科技新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学者们给出了一些典型;比如孙宝寅先生在主编《科技传播导论》的时候就曾表示:在科学发明与自然奥秘中,科技新闻是最新的报道;辜晓进先生在主编《现代科技新闻概论》中也说过,在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的互相关系中,科技新闻是对新鲜事实的报道。

对于科技新闻来说,还是没有公认的定义,不能对其进行所有的特征的阐述概括,对它的外延也没有清楚地认知,同时,它还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特别是科技的不断发展也让科技新闻的呈现变得多种多样,在涉及到的层面上也更多。所以,对于科技新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科学的把握,是相当重要的。结合来说,科技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现或者发生的科技现象与科技事实进行知识性、科学性的报道。

二、在我国科技新闻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传播者对科学素养相对薄弱。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在我国传播媒介里的不论编、采、导、播人员的科学素质相对不高,对于科普人才来说,是很匮乏的。记者职业大多数都是文科生出身,当然科技新闻记者也不例外,在相关专业下没有学习的基础,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可能在新闻报道中就把自己听说来的东西进行报道,造成误导受众,在新闻中最大的忌讳就是对新闻的真实性不能进行保证。长期下去,会造成新闻公信力的下降,失去权威性。所以对于科技新闻记者的科技素养必须加以提升。

2.记者超越权限对科学进行解读。在科技新闻中记者超越权限对科学进行误读的实践不胜枚举,当年的“水变油”事件还历历在目。摆正位置是首先要做的,科技新闻的媒体并不是鉴定委员会,记者也并不是科学家,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只需要对新闻做出完整真实的报道,对于成果进行判断记者并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过早的进行下结论,除非已经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不然有很大的几率会出现错误。对于科技新闻记者而言,我们只需要解读已经存在的科学结果,不能对未知事件进行破译。

3.对于伪科学的弘扬。在2002年颁布的《科普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在科普工作中应该对科学精神进行坚持而抵制和反对伪科学。”其实在科学新闻中是最容易出现伪科学的情况了,而作为科技新闻的工作者来说,对与抵制和反对伪科学既是职责也是使命。这就需要科技新闻的工作者善于发现和制止伪科学的发生,越是重大的发现就越是需要确凿的证据。

三、对于我国科技新闻发展的对策

1.科技新闻做到人文化。人之根本就是文化,对于科技新闻来说就是在文化大背景下在进行传播,所以,将科技人物的人文特质进行研究,会对科技新闻的质量有所提升,这在传播效率的提高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策划过的科技新闻是可以和现代的文化相结合的。比如,利用对比的手段来将不同空间的文化习俗变现出来,让人了解不同,发现差异,这就是一种学习,一种了解和一种研究。在对比中也能找到不足,对文化进行补充。

在科技新闻中,为了可以增加超前性,有越来越多的预见性科技新闻。他们就是根据专家的研究,对社会发展的隐秩序进行揭示,对未来的社会形势进行描绘。以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增强,对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就决定了科技新闻的传播方式也不相同,科技新闻工作者应该根据我国自身的文化特点再加以西方科技新闻的优势,来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增强。在我国的科技新闻传播中,会出现说教式的科学知识灌输,这样就让观众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只是一味的进行接收,这样就算是新闻中出现了虚假信息,观众也要被动接收,而在西方的国家就恰恰相反,媒体人坐在一起相互讨论,中间会出现各种观点的提出,有时甚至对总统进行调侃,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看来,似乎很难被接受。而且,西方对于语言的运用也是相对幽默的,即使在正式节目中,也会形成一种自然的风格,我国则是一本正经的面孔。

而且,科技新闻在传播中,也要以现代精神的分析作为基础,将道德上的教育与科学理念相融合。比如曾经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在科学新闻的报道中也要自然的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探讨,然后再加以预防,这不仅是新闻需要的,更是社会所需要的。

2.科技新闻通俗化。其实,对于科技新闻需要的通俗化问题,已经是一个老课题了。在这一问题上对于科技新闻的从业人员来说其实一直都在改进的路上,但是效果不大。在现在的科技报纸或者新闻时,还是有很多晦涩难懂的部分,这就令人们对阅读或者观看缺乏兴趣。这就造成喜欢看科技新闻的人有很多,而真正获得好评的科技节目却少之又少。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在科技新闻中出现的问题。在科技新闻内容上的专业性导致了语言的晦涩。对于新闻来说,专业术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是科技方面的作品,那作者就会对专业术语的部分进行解释,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作为科技新闻的新闻记者可能因为时间上的紧迫,在自我认知中将观众的层次水平想的过高,或者一时间想不出可以替换的通俗语等等方面出现问题。其实记者也向对专业术语进行转换,但是又怕出现失误。保守起见,就还是对专业性表现手法进行大量的报道;还有就是记者没有在语言对艺术手法进行使用。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环境,会让新闻失去生动风格,仅仅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保证是远远不够的,就受众的心理而言,在报道中的错误不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而让他们继续关注下去的是兴趣;最后就是科学新闻记者对科学素质的缺失,造成对专业术语对生活化语言的转换没有信心,即使从新闻内容上看确实吸引眼球,但是出现的问题却那么显而易见,漏洞百出。

第二,实现科技新闻的通俗化路径。想要做好科技新闻的通俗化,首先要对报道的主体内容进行选择。选择之后再从受众的心理进行思考,百姓们会对新闻中哪一方面最感兴趣。将通俗化做好的第一步,就是将新闻围绕受众的生活开始展开,做好基础。然后就是对语言的加工,将好的名言、典故借鉴在报道之中,不仅增加了文采也从另一个角度对通俗化的力度进行了加强。做好相互融合,让新闻更加有趣和新鲜。这就是所谓的:根本没有枯燥的科学,只存在枯燥的描述。

之所以科技新闻报道略显单薄与生硬,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背景的铺设。比如,对航天飞机的发射报道就可以假如进历史背景的展开,再融入丰富的知识内涵,提升通俗化的档次。

当然对于记者的科学素质要通过不断培养来获得逐渐的提高,科技素质上去了,也就敢灵活的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新闻的讲解,从根本上对第科技新闻的报道做到通俗化。

第三,科技新闻亲和化。在新闻作品中只有和读者靠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充满生命力。科技新闻当然也是如此,不然因为其体裁单调和内容高深,会让受众望而却步,通过分析讨论造成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多数的科技新闻并没有真正做到对读者的需求和尊重,因为科技报道需要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造成有些媒体一开始就把定位放在读者的上面,全面都是教育式言论,诸如“教你几招”之类的口吻进行报道,让读者产生反感;然后就是对原生态场面和镜头并不常见。在任何的新闻报道中,对于镜头的捕捉和表达是很重要的,单一的语言描述会让整个新闻单一乏味。造成这种情况的就是记者对生活进入的不彻底,所以对于真正的原生态信息不能很好的进行捕捉。还有就是报道的专业性也让记者失去纪实的冲动,一味的进行照本宣科。其实在科技新闻的报道中很多角度是可以改变的,对于场景的把握也可以向外延伸。对于教科书式的新闻纪录,不具有亲和力。

在科技新闻中可以加入新鲜的元素,对特殊事件进行报道,给读者带来形象的新闻事实。在心理学上说,人们对奇人奇事会有产生兴趣。这样与科技新闻相结合也能更被读者所接受。对于新闻的延伸也是增加亲和性的方法之一,让读者体会到这些了科技新闻是和日常息息相关的,这样将报道的内容从纯科技拓展出来,将对读者的指导作为新闻的服务宗旨。对于新闻专业化的问题,也可以利用熟悉的事件联系到不熟悉的东西上,找到结合点,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联想,拉近新闻报道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始终将科技新闻来源于生活,利用在生活中理念进行落实,让读者对科技新闻的抵触心理逐渐消失,变得亲切起来。

四、总结

在我国科技文明日益发展中,对于科技新闻的传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中科技新闻并不是新鲜的产物,而是具有一定发展历史的,但是在发展中却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显得相对发展滞后。科技新闻来源于生活,就应该服务于生活,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因此对于科技新闻的改革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于科技新闻,我们还要继续不断探索和创新,发现不足努力创新,使其可以把新闻作用最大化的进行发挥。

参考文献

朱倩蓉、吴民淑2015《学术期刊应当重视科学知识传播——<中国药理学报>科技新闻工作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第2期。

白小豆2013《山西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现状研究》,《新闻世界》第9期。

方 方2014《关于新闻传播新旧途径的比较与探讨》,《魅力中国》第12期。

郑小丹2015《网络时代我国企业公共关系新闻优化传播研究》,《中国科技博览》第23期。

谢海滨2015《新闻宣传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第11期。

作者:刘洋

第5篇: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策略

摘要: 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山东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環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1,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2012,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思远.辽宁省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及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作者:刘瑞芹 赵义军

第6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评估模型

[摘要]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是影响这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评价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指标体系,一共包括六个一级指标二十九个二级指标。在分析这些指标波动对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估模型。这样进行定量分析,能计算出各项指标对传播能力的影响稀疏,有效提高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

[关键词]国家科技传播能力 评价指标 评估模型 结构方程

1.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依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扩散与应用,其基础是科技传播。科技传播的英文是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相关术语还有“科学传播(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和“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目前学者们在这些术语的使用上并无实质上的差异,都指的是“科学技术传播”。[1]本文将主要采用科技传播这个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需要构架一个桥梁,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科技信息在不同个体之间得到有效转化、共享和扩散。科技传播正是这样一个桥梁, 它在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有效地整合和配置科技信息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2]

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有效整合科技传播力量、高效配置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体现为一个国家有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广泛扩散科学技术成果的实际效能[3]。它主要体现在:第一,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提高。提高科技传播能力能够加速科技知识在研发和应用两类个体之间的扩散,实现了科技知识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而我国这个比例还不到15%,可见科技传播能力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性。第二,公众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只有科技传播得到了良好的推动,才能更多的把科技知识带给广大的社会公众。国外对此提出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旨在消除科学界与公众的距离感,这标志着国家层面上的有意识有组织研究科技传播的开始。[4]根据最新数据表明2003年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比例仅为1.98%,而美国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17%,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还很低,科技意识以及对科学关注程度还很薄弱。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势在必行。

2.国家科技传播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它既与政府对科技传播的投入程度、科普场所数量相关,又受到传媒对科技的传播力度、公众的科学素质、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⑴ 设施资源,指的是科技传播过程中可靠的辅助性资源。科技传播中的设施资源主要承担着科技传播业务,如科普馆、大学、科研机构等等。它们承担着向大众进行科学传播的基础作用,其总体的规模和效果对国家的科技传播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展厅面积与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普场馆的功能比例和建设投资的公众受益程度,是科普场馆利用率的反映指标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标准,科普场馆展厅面积应占建筑面积50%以上。而我国平均为33.5%,远低于联合国的标准[5]。可见这些资源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⑵传播媒介,传播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在公众和科学间起桥梁作用,它在公众科学素质提高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闻媒体是科技传播的主力军,因为目前公众接受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各种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方式。很多媒体十分重视科技报道。例如BBC的Rough Sciences、discover等。最近几年互联网的加入使得科技传播更加广泛和快捷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⑶政策支持,指国家、政府对促进科技传播作出的相关政策、法规。科技政策控制着一个国家科技活动的规模、速度和方向。恰当的经济和法律等制度,也是科技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社会环境[6]。在政策支持中最重要的反映就是科技经费投入量,它是反映一个社会科学技术事业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例如,2005年我国R&D经费投入量为298.98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34%;而美国达到3125.35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68%。目前R&D占GDP比例中,发达国家 >2.0%,1.5%是发展中国家与中等发达国家的混合区。

⑷传播环境,指科技传播媒介及科技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其中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指标。2005年我国R&D人员达到136.48万人/年,但是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只有16人/年;而日本分别为89.62万人/年和134.9人/年。

⑸传播效果,指某一特定的传播信息作用于受众所产生的效果。是反映国家科技传播速度的指标,包括有论文、著作出版等。据统计,目前国际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总数中,美国有564090篇,英国139911篇,中国111356篇。

⑹成果转换,指对科技成果的推广,科技企业、科技园、专利转让等先后成为科技成果转换的重要方式。成果转换主要指的是科技成果的转换速度和效率。目前我国2004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经达到了49360 件,而美国以164291 件仍然位居榜首。

这六个方面将共同影响着国家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这些方面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构成影响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因素。

鉴于上述六个方面影响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因素,从中选取了下列反映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具体指标,形成了一个指标体系(如表1)

3.国家科技传播能力评估模型的建立

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研究由于涉及范围之广、影响因素之多,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为落后。研究工作中缺乏对某些指标的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评估手段,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经验性。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单纯以单个或部分指标来评价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引入数学理论尤其是各种统计分析方法。

我们基于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科技传播能力评估方法的大量研究成果,结合结构方程模型,侧重采用数据分析手段,通过模型计算出各项指标对传播能力的影响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

这个结构方程模型含有6个结构变量(隐含变量)、,11个关系(自变量作用的关系为€%1~€%4,因变量作用的关系为€%[ij)。结构变量也就是潜在变量,指的是不能直接观测的变量,主要分为内生结构变量和外生结构变量。内生结构变量指至少受一个结构变量影响的结构变量即因变量,用表示,它产生的变量关系为€%[ij,图中用红色箭头标示;外生结构变量指不受其他结构变量影响的变量即自变量,用表示,它产生的关系为€%1~€%4,图中用蓝色箭头标示。

4.结论

遵循科技传播原则来设计国家科技传播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确定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多级评估指标体系,确立层次化、条理化的各项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指标系数合理科学。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合理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参数,以减少失误,保证决策正确。这为当前国家科技传播能力评估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全面依据,提高了科技传播中决策的科学性,对于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翟杰全.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许亚丹,单泠.科技传播的作用分析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01.2

[3][6]翟杰全.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刘佳.浅谈英国的科技传播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

作者:童雯婷

第7篇: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探索论文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

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

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

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

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

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

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1,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2012,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思远.辽宁省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及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第8篇:为民走上小康路 甘做科技传播人

----记佛坪县农村科普带头人周治富

周治富,男,现年62岁,他凭借着丰富的农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任佛坪县西岔河镇科协秘书长期间和退休后,积极参与县科协组织的历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群众开展农林科普知识宣传,随时到村民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示范,默默奉献。2009年周治富被陕西省科协、省财政厅授予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他利用奖励科普惠农资金,编印农村科普培训资料《农技 畜牧 林果》2500余份,免费发给全县群众,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一、扎实开展科普知识宣传 促进农民增产增效

周治富同志在距县城8公里的西岔河镇任科协秘书长20年间,非常重视科普培训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每年“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活动日等有利时机,举办培训班,发放农村实用技术资料,积极在8个行政村培养了24名农民技术员,培育科技示范点8个,促进推广速度。2006年以来,他亲自主持各类培训班90多次,培训8500多人交次,开展科普讲座18次听讲1600多人次,更新宣传栏内容80多份,放科技片50多场,主办镇科协机关小报“农村科普”20期,印发1800多份,散发科普书籍10多种570册,撰写科普资料10余万字,近三年

1 推广杂交水稻占插秧面积的95%以上,推广水稻化学除草4500亩,水稻两段保温育秧5100亩。玉米杂交种三项技术推广1500多亩。脱毒地膜洋芋推广3200亩。同时还推广了良种板栗、核桃、银杏高产栽培技术、山羊、生猪快速育肥,香菇、木耳、猪苓栽培生产技术、水果种植、玉米套种松杉“双千田”套种模式和银杏环割授粉创新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年增粮食10余万公斤,年增效益20余万元,2008年退休时,全镇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2048元增至2009年3006元,增加了958元。

二、情系科普,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

他本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心目中农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搞好科普工作,他每年都自己拿出数百元,自费订阅《陕西农业》、《陕西科技报》、《农民文摘》、《中国农技推广》等科技报刊,从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还自费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学校”农学专业学习获得“中专文凭”,成为该镇第一个自学成才的农民。为了减少广大农民的损失,每到关键农时,他便整日在田间地头查看,指导农民搞好田间管理。在他手把手的帮教下,许多人走上了富裕之路,彭家沟村村民程发全,全家6口人,生活困难,是有名的贫困户,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该户在海拨1200米高的山上种了8亩杂交地膜玉米,喜获丰收,单产达710公斤,不仅解决了温饱,还出槽了4头大肥猪,获利4800多元,当年一举脱贫。在“双千田”套种模式上探索出玉米套种松杉苗,亩

2 收玉米500多公斤,卖苗还可收入5000多元以上。套种最多的2006年全乡育苗户达到210户面积280多亩每年为农民增收130万元。该乡三教殿村四组村民靳军当年套种育苗1.5亩实收杂交玉米810公斤卖杉苗收入现金8350元一举脱贫。

三、退而不休、继续倾力农村科普工作

周治富退休回到农村家中,把自己20多年来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耗资6000余元购买电脑和打印设备,白天他奔忙在各个村组的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科学种田,晚上全力以赴地编撰《集闲集》。目前,约收集科技常识近2000条的近50万字的上、中、下三集已编撰完毕。他利用省科协科普富农奖励资金,在汉中印刷厂翻印了2500余册《农技 畜牧 林果》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涉及农村科普内容有:农业气象、土壤肥料、作物栽培、畜牧兽医、园艺果树、林业生产6个专题229个有关农业方面共250页的农村科普培训技术资料,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有利时机,免费发放到全县9个乡镇2500位群众手中,群众传阅后赞不绝口,誉之为科学种田“老百姓的百科全书”。20年来,他先后6次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5次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上一篇:控制变量法下一篇: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