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金融机构以及准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下,我国地方政府承担起了更多的金融管理职责。如何进一步规定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行为,积极推动地方金融事业的不断发展与不断进步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针对于此,笔者结合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探究,对现阶段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提出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与措施,期望对我国地方政府提供浅薄意见。

【关键词】金融体制;地方金融管理;问题;措施

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对我国社会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以及重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管理体制的演变,我国地方政府在对金融业进行管理时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也逐渐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各个省市、地区的金融管理水平仍旧存在差异。因此,积极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深化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现如今,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面临着深化改革的环境,这种情况下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因此,为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积极满足地方金融的需求,需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在前几年我国规划纲要的提出之后,很多地区的金融管理工作逐渐被中央部门所取缔,并且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然而,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金融管理采用了“一行三会”的管理模式,保障了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独立性,但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地方金融管理主体的权责仍旧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且部分地区金融管理权限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金融管理的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很多地方金融机构得到了创新发展。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诸多创新活动出现了混乱的现象,这就导致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根据笔者研究与分析,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两类问题,其一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当前,我国地方普遍存在了相应的投资平台,比如像具有代表性的典当行业以及担保公司,但是由于地方金融管理与国家金融管理单位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国家对地方金融的发展缺乏管理,致使地方金融发生了系统性的风险。其二是我国不同地区的金融状况存在差异,这就导致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区别,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形式,甚至现阶段很多金融体系已经脱离了金融监管的范畴,导致金融风险得到增加。除此之外,各个市域、县域之间的金融监督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比较困难,导致其地方金融服务建设效率得到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的金融管理造成干扰,对地方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

2.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需要得到加强

现如今,我国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由省市所设定的,并且每一个地方的发展情况不同,甚至部分省市并没有形成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此外,部分地区金融管理部在设定的时候名称不统一,权责不清楚,甚至出现职能交叉以及多重管理的现象。在我国地方金融机构职能定位的时候,需要为金融机构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且有选择性的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分析与管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这种职能的定位会导致交叉管理现象的出现,比如在很多省市对不同金融机构设置不同的管理部门,像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或者农村信用联社等,这种金融机构规模比较小,过于分散,对地方资源的配置有所不利,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从而导致地方金融管理效率有所下降。因此,需要对当前地方金融管理的主体进行明确,对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内容进行规定,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以及投资特征进行探究。

3.管理职能产生分散

现如今,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主要以金融工作办公室为主,主要的负责内容是对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证券投资基金进行管理。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其它的准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主要分散在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之中,比如像商务部门对典当行业进行管理、地方财政部门对投资担保公司进行管理等。虽然这种管理形式能够减弱其管理力度,但是却会导致金融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之中,不仅力量过度分散,协调难度比较大,并且无法对金融管理水平有所保障。

4.职责的定位过于宽泛

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了三种职能,分别是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履行金融国有自称出资人的职能,对金融专业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会导致地方金融办公室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出现多重角色,从而导致职责的定位比较宽泛。除此之外,由于各种职责的差异性比较大,在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但是由于金融管理工作中职责定位比较宽泛,从而导致地方金融机构的性质差异比较大,无法进一步集中在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之中,对金融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风险监控力度过小

对于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而言,由于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面临着双重任务,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其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工作以促进地方金融机构为主,在整个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从而导致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基本现象。此外,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且其随意性比较大,往往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三、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措施

根据对上文的分析与探究,可以得知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且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影响。针对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提出几点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积极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树立正确的金融管理行为

现如今,我国地方政府在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需要将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管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积极树立正确的金融管理行为。一般而言,地方金融资源需要想要得到整合发展,则会对地方的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地方的金融资源是衡量地方金融行为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国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与政府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实施比较合理的金融行为,从根本上为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要不断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树立正确的行为,其中我国中央部门需要出台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能进行明确与整合,进一步规定地方金融机构的各项职责。与此同时,我国中央部门还要不断加强地方金融预算管理,对地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对地方金融管理行为进行约束,这样一来,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的主要竞争力,才能推动我国地方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中央金融管理与地方金融管理界限的明确

众所周知,地方金融管理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中,如果想要实现其良性管理,需要加强对中央金融管理与地方金融管理界限进行明确,需要保证中央部门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具有专业化与公平化,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央金融管理工作与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此外,我国中央部门在对地方金融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需要保证地方与中央管理金融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比如我国中央部门在具体监管工作之中,地方金融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并且中央部门需要进一步落实金融原则以及金融管理政策,积极开展各种反馈工作。只有如此,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才能够在权责分明的基础上制定出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才能够协同中央监管地方金融的日常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地方金融产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3.积极加强地方政府部门金融管理职能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不仅分散在多个部门,并且相应的协调难度比较大,无法进一步满足金融管理的专业发展,这种情况下我国公共资源会出现浪费的现象,并且管理效率也会得到下降,无法实现我国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发展。针对于此,笔者认为需要将金融管理职能积极汇集到同一个部门之中,可以设置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并且提升金融管理以及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整合值周,其金融管理部门则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对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职能边界进行明确

在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边界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坚持“谁主管便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并将发展目标设定为维护地方金融的稳定发展,促进地方金融产业的创新改革。其中,在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边界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对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责进行确定,其中主要确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金融产业的主要发展规划、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职责,此外,还要对各个小额贷款以及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处理工作进行强化与处理。

5.进一步对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标准进行确定

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金融管理的目标一般具有多重性,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金融体制的文件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我国金融活动的创新发展中。从现阶段我国准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实践现状分析,可以得知现阶段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标准并不清晰,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前的经营特征,对资金的来源、股权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经营特点进行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除此之外,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将地方政府的优势与中央管理部门的优势进行结合,实现监管信息沟通的有效交流,这样以来,能够提升区域金融管理的整体功能,并且能够增强其管理合理以及协同效应,能够避免各种交叉管理以及管理真空等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当前影响地方经济的主要发展因子。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也提出一系列建议,对深化我国地方金融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J].金融发展评论,2013,10:1-8.

[2]钟海英.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南方金融,2013,02:45-47.

[3]夏蜀.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制度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06:40-43.

[4]朱元广.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06:44-45.

[5]米力古丽·阿吉努尔.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促进地方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06:50-53.

[6]张毅飞.关于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建议[J].时代金融,2014,09:200+203.

[7]冯建魁.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4,26:56.

[8]崔凯.权责明确是地方金融管理的关键——关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1,18:61-62.

[9]林毅.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0:11-13.

[10]于丹妮.关于加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03:47.

作者:李慧玲

第2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措施。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这些文件的陆续出台,既凸显了科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尽管近年来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作为“安天下,安民心”的战略产业,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长期稳定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透支、增产不增收等问题突出,种种事实表明,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还需继续提高,现代化农业建设十分重要与紧迫。因此,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双重需要。

一、我国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且经费支持不稳定

有资料显示,2009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始终维持在6.4 % ~ 7.4 %,2012年之后还出现了下降趋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学者研究表示,只有当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R&D(农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明显超过2%时,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才会突显,一国才真正步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阶段。虽然中国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始终稳定在0.23%左右,明显低于2%的标准,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创新的投入是相对不足的。另外,科研经费无法保障稳定、连贯的支持,在农业科研支持方向上,若国家强调农业战略性调整,就会向高效农业、经济作物倾斜,若国家强调粮食安全,支持重点就会转向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上,而农业科研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往往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和科研人员在其专业领域内长期不懈的潜心研究才能产出成果。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效率较低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对878项获奖成果统计显示,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平均为5.7 年,这比医学科学获奖成果平均周期(3年)要多出1 倍的时间。农业科技成果的时滞性决定了农业科研不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曲折的过程。我国现阶段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效率已有大幅提高,但仍维持在5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高达80%,差距仍然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个重要途径是强化推广工作,而中国许多地区农业推广组织力量薄弱,推广体系多是在传统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运行机制条块、部门、地区分割,大大地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未成为创新主体

农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研工作存在学术导向,而企业发展需要的是产品导向,这对矛盾依然存在。由于农业科技与生产存在脱节等问题,尤其在企业迫切需要的实用型技术方面,成果依然相对匮乏,因此,企业自掏腰包投人农业科研经费、搞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并未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目前,以国内种业企业为例,绝大部分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这种投入下的创新作用也就极其有限了。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探索

(一)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为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国家启动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改革通过建立一个平台(部际联席会议)、三根支柱(咨评委、专业机构、评估监管机制)、一套系统(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改革后,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项目,而由专业机构具体管理。专业机构应根据“加强改建,理顺关系,科学管理,精简高效”的原则,以及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相容岗位分离的项目管理要求,确保“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同时,改革后的科技管理体制统筹管理科研资源,将分属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整合,由同一渠道下达,以在源头上解决“多头申报”和项目“碎片化”的问题。

(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一项重要任务即是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方式,要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整合吸纳全链条上的优势科研单位、企业、推广的单位,一体化组织实施。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要大力引导科研部门和高校,依托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部门,共同组建推广平台,形成新的推广体系,促进科教推、产学研紧密结合。

(三)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促进农业科研与经济相结合

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市场建设必须要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技术在市场中一定是起到资源配置作用的,是基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化、科技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的实现者,是科技驱动经济的执行者,抓科技创新关键要抓好企业科技创新。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通过研发平台培养人才、聚集资金、引进项目;要强化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深人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大对重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

三、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前景展望

2015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2016年,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座谈会上表示,要想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配置碎片化、科研和推广“两张皮”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制度创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粮食安全事關国家生存,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有限,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科技体制改革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我们可以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者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

作者:钟大森

第3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摘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界政府组成以来,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其弊端和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以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行政体制;问题;改革

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虽历经多次改革,但其弊端和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越位”: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一些本应由企业自主决定、市场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事情,结果都由政府部门越俎代疱、包揽过多,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缺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功能等做得不够,对市场秩序的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关系不如人意。“错位”;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部门与部门。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关系不顺。事权不清。职能重叠交错,政府该放的权没有放下去。

行政越位、错位和缺位的主要原因:(1)行政法制不健全。表现在立法上,一些行政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制定,将部门权力的扩张法定化。部门利益法定化。甚至与市场主体如公营公司、政策性公司形成行政垄断。例如政府专营、行政准入限制、计划配置资源、部门保护等。现在清理的一些行政审批权限大多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作依据,如此依“法”行政与轉变政府职能,与行政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表现在执法上,一些行政部门在其位不谋其政或乱谋其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办事缺乏透明,吃拿卡要等不止之风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2)利益驱动。一些地方追逐局部利益,片面追求政绩。搞地区封锁、地方保护。一些行政部门争夺审批权、处罚权、强制权、收费权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利用政策、立法“争权夺利”。扩大审批权限;有的把审批等权力与利益挂钩。在简政放权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把精力主要集中于资源分配和行政审批上;有的以增设机构。扩大编制、机构升格等,来追求部门权力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的探讨

要实现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应在以下方面深化改革:

2.1 科学调整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职能要真正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切实解决“越位、错位、缺位”问题。通过转变职能。政府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把不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事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企业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无主管部门。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建立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解决政府一身二任的弊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凡是社会能管理的,政府不插手,真正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2)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职责权一致,上下政令畅通,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运转有序。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从根本上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力减少审批事项,对那些不符合政企、政事分开、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坚决取消;凡是通过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事项,就由市场来解决;凡能通过核准和登记备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实行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对依法保留和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团结必须审批的事项,要改进审批方式,规范程序,简化环节,增强透明,提高效率。

2.2 强化公务员制度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取决于公务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在实施公务员法的过程中,要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开选拔、调任等“进口”方面的制度。贯彻落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确保选人用人质量和结构优化;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培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本领;完善退休、辞职、辞退等“出口”方面的制度,保持队伍的合理流动和动态平衡;建立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训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使公务员能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遵守纪律。廉洁从政。

2.3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深化机构改革,规范机构设置,使政府组织机构更加合理、科学、有效。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按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职能和政府组织框架。(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政府机构要“精”。编制要适量。层次要少,内设机构要综合设置,避免重复设置机构。要完善经济调节机构,撤销那些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话动,妨碍市场体系建立与完善的机构:调整规范社会管理机构,以解决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等问题;完善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功能,实行决策与执行分开,鱼贵执行的机构,只管照章办事,其运作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基本没有变通的余地;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对市场实行有效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推进综合执法,改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权贵脱节的状况,建立综合精干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综合设置机构。撤并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充分利用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信息传导便捷的有利条件,精简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半径。(3)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整合乡镇。转变职能,压缩机构,精简人员,建立法治与服务型政府。四是全面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政务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4 强化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所有政府机构都要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轨道,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景、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按法律法规办事。要建立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修改和完善国务院和地方组织法,对各级政府职责权限、组织形式等问题作出详尽规定,使政府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减少以至消除政府行为的随意性。要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少数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团体利益。要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法规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半,使公务员自觉做到心中有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依据公开、统一的法律法规行使各项管理职能。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健全政府公告制度,准确真实公布机关信息,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参与、监督、裁判和选择权。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追究向科室向岗位延伸,向具体工作人员延伸。强化监督约束。发挥审计、监察、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保证依法行政落在实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

作者:齐永立

第4篇:深化公安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又迎接新的挑战,公安工作的改革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公安机关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牵动整个公安工作改革大局的关键。只有抓住和解决好这一关键问题,才能继续深化公安工作的其他改革措施,增创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新优势,从而全面推进公安事业的发展。那么,深化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难点:

(一)条块布局改革受到当地行政机构改革的限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治安状况,都已经打破了“块”的封闭性,趋向于“块”与“块”的联系性。因此,这种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明显地使公安管理权力过于分散,阻碍自上至下的警令畅通,已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条块的布局以更好的加强对公安机关的管理。但是,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机关,必须与当地的行政机构改革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能脱节、管理盲区现象。

(二)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收到公安业务范围的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探索公共行政的新模式、新方法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挑战方面,公安行政部门进行了许多对于中国公共行政具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创新。如“漳州110”与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社区警务模式的提出等。但是公安机关所承担的是的职能。这些职能复杂而具有难度,只有公安机关可以完成,这就使得在公安改革过程中,对内部职能相关或相接近的业务部门进行有效合并和整合,极其困难,公安机关的部门及其结构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也就成为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三)现有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的限制

按照现有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个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太长,容易产生惰性,不利于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增强队伍活力。尤其在重点、热点岗位工作时间过长,也不利于对其廉洁自律的监督。更有甚者,在思想上产生懈怠,反对改革,不求上进,只求在一个岗位平庸地工作一辈子。同时这种机制还会培养成官僚作风,使整个机关内死气深深。腐败不堪。

改革的配套资金不足。

《人民警察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经费短缺的状况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地困扰着各级公安机关。尤其是改革

的前沿阵地,每项新实行的制度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的短缺不仅会影响改革的脚步,还会在公安机关内部养成一种不良风气,即通过罚没返还、社会集资、行政性收费或者摊派等非财政渠道自行解决,由此引发了诸多的不良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的社会形象,也阻碍着公安工作改革的深化。

重点:

一、保持与当地行政改革的同步进行,理清条与块的关系。

公安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牵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公安管理体制从“以块为主”向“以条为主”的改革,并不仅仅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情,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公安机关,一定要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争取得到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创造和解决实行“以条为主”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深入研究自身内部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对其他方面工作进行改革的步伐。这样,才能保障新管理体制的建立、完善以及有效运行。

二.完善配套资金,为改革提供物质条件

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使公安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公安经费的分担比例。根据目前情况,有必要统一制定公安经费的基本保障标准,使各级财政部门在编制公安经费预算时减少主观随意性。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从巩固国家政权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逐年增加对公安机关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公安工作的物质条件。只有充足的财力,才有改革 的勇气。

三、首先在思想上进行改革

四、提供良好的改革环境,保障改革的成效

二、概述现行公安队伍建设的法制规范体系。

第5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居民增收或难跑赢GDP

12月9日,被认为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扩大内需”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短板。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面对萎靡的国外消费,被寄予厚望的国内需求也同样处于萎靡状态。经济学者指出,内需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存在重大扭曲。

反映贫富差距状况的常用指标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4应为一条预警线,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况。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由于相当数额的灰色收入没有被计入在内,再加上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中国实际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高于0.5。

基于此,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更是在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一再被提及。

但从2011年的情况看,今年居民收入要全面跑赢GDP难言乐观。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

事实上,在2005至2010年,除极少数年份,居民收入增幅绝大多数情况下低于GDP增幅。

“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消费就上不来;收入分配问题改善了,消费下降的趋势才有可能遏止。”王小鲁说。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贫富差距问题跟主要的经济结构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土地问题和贫富问题这两个大的问题出了大的偏差。”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学者分析,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核心在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领域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在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收入尤其是中低级劳动者收入增长过于缓慢,居民收入与政府、企业收入相比增长缓慢,垄断收益与资源收益被极不公平地分配。

在再分配领域,部分财税政策导致了财富的逆分配,本来应该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反而导致了差距的扩大;社保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等最需要社保的低收入者往往没有覆盖在内,社保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再次发挥逆调节作用。

为此学者指出,明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很难预计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复杂的难题上有多大的推进,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解决收入分配这个问题,否则拖得越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伤害就越大。

王小鲁认为,腐败和制度不健全导致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扭曲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王小鲁2010年的研究,中国居民未计入统计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导致中国实际收入差距大大高于统计数据显示出来的收入差距。此外,现行土地出让制度使得高达数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游离在预算之外,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财政收入不足的一大来源。由于缺乏监管,这部分收入的使用相当随意,也进一步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

为此,王小鲁建议,根子上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而从具体操作上看,无论是着眼于宏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还是致力于保证劳动者增收的《工资条例》,都是历经五六年甚至更久的酝酿至今难产。

“这些方案出来之后能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起多大的作用都还很难说。但是迟迟不出来却传递出一个信号,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不管怎样,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什么退路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济学者坦言。

第6篇:浅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浅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摘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5月28日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议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会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建议

现今世界,科技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国对科技越来越重视,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且我国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在发展中在日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与此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创新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创新理论的指导,科技创新如同水中摸石头;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者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

三、形成一个全社会尊重知识、重视创新的社会环境,这很重要,但真正做到有一定的难度。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激励创新的政策法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落实和完善国有

企业研发投入的考核措施,加强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注重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

三、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统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在区域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奖惩办法。完善国家财政资金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查重机制和联合评议机制,防止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加快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开放。

四、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

加强科技宏观统筹。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提高奖励质量,减少数量,适当延长报奖成果的应用年限。重点奖励重大科技贡献和杰出科技人才,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导向。根据不同奖项的特点完善评审标准和办法,增加评审过程透明度,探索科技奖励的同行提名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

五、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专业优势,明确各类高等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高等学校对学科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大力推动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等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

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建立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教师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以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为重点,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 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加强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创新人才到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支持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鼓励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和创业,重视工程实用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六、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实施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建立国家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和预警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政策措施,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进国际科技资源的力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主动提出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参股并购、联合研发、专利交叉许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合作力度,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搭建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平台,吸引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学通学精专业技术知识,在课余时间多泡图书馆,博览群书,要抱着学知识丰富充实自己的态度来学习。

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必须要经常关心时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他人。另外要积极参加大学各种科技活动,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敢于大胆假设,锻炼自己的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书目: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人民网

第7篇: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资源配置、社会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2 题.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中国的社会问题已经进入了临界点,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关口。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3 题. 近年来,我国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每年在1000万件以上。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4 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财富和资源向少部分地区和少部分人手中聚集。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5 题. 社会结构中最核心的是阶层结构。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阶层是()。

A. 工人阶层

B. 农民阶层

C. 文盲阶层

D. 知识分子阶层

标准答案: D

第 2 题. 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资源。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文化或组织

标准答案: B

第 3 题. 目前,中国有()个阶层。

A. 七

B. 八

C. 九

D. 十

标准答案: D

第 4 题. 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资源。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组织

标准答案: B

第 5 题.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看是()。

A. 阶级矛盾

B. 利益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 阶层矛盾

D. 资源矛盾

标准答案: B

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资源。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组织

标准答案: BCD

第 2 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研究员把社会群体性事件分为几种类型,包括()等。

A. 农民维权事件

B. 工人维权事件

C. 市民维权事件

D. 社会纠纷事件

标准答案: ABCD

第 3 题.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阶级有()。

A. 资产阶级

B. 工人阶级

C. 农民阶级

D. 无产阶级

标准答案: BC

第 4 题. 群体性事件具有()特点。

A. 多样多发

B. 触点多

C. 燃点低

D. 关联性强

标准答案: ABCD

第 5 题.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在新世纪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A. 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趋势,阶层边界逐渐明晰

B. 向上流动率降低,阶层复制现象增多

C. 出现失利阶层和失意阶层,一些社会阶层群体相对社会地位下降

D. 中产阶层发育速度放缓

标准答案: ABCD

第8篇: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基层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不用强化公共服务。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2 题. 现阶段,社会管理的目的是激发活力和维系秩序的统一。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3 题. 社会管理应该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里去谋划才有出路。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4 题. 失意精英和普通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5 题. 精英失意问题在中国不算一个大问题,并无大碍。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 B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弱弱关系是指()。

A.干群关系

B.劳资关系

C.贫富关系

D.失意精英群体与普通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

标准答案: D

您第 2 题. 以下几项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中,( )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A.促进社会公正

B.规范社会行为

C.解决社会问题

D.保持社会稳定

标准答案: D

第 3 题. 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三种关系因素中,()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A.强弱关系

B.强强关系

C.弱弱关系

D.弱强关系

标准答案: A

第 4 题. ( )会议首次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

A.十六大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六中全会

D.十七大

标准答案: B

第 5 题. 下面不属于社区供给的是( )。

A.社区治安巡逻

B.社区绿化

C.社区环境维护

D.红十字会对社区的捐赠

标准答案: D

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强强关系包括()。

A.领导干部之间的关系

B.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

C.老板之间的关系

D.工商界人士之间的关系

标准答案: ABCD

第 2 题.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等。

A.协调社会关系

B.规范社会行为

C.解决社会问题

D.化解社会矛盾

标准答案: ABCD

第 3 题.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

A.价值准则

B.主要工作

C.管理目的

D.运行机制

标准答案: ABC

第 4 题. 对社会管理的不同理解有()等。

A.对人类社会的管理

B.经济社会二分法中的社会管理

C.国家-市场-社会(社会组织)三分法中的社会管理

D.与四大建设中社会建设相对应的社会管理

标准答案: ABCD

第 5 题. 观察社会和谐稳定的风向标是()。

A.强弱关系

B.强强关系

C.弱弱关系

D.弱强关系

标准答案: ABC

第9篇: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题(上)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社会结构中最核心的是阶层结构。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2 题. 资源配置、社会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B

第 3 题. 近年来,我国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每年在1000万件以上。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4 题. 20世纪80年代,改革从社会基层开始,财富增长并扩散。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A

第 5 题. 全国各地近年来北京上访的人次是70万/年。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 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资源。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组织

标准答案: D

第 2 题. 以下属于泄愤事件的特点的是()。

A. 有具体的利益诉求

B. 行为指向公权机关、侵权者、无关者

C. 诉求复杂

D. 有暴力

标准答案: A

第 3 题.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阶层是()。

A. 工人阶层

B. 农民阶层

C. 文盲阶层

D. 知识分子阶层

标准答案: D

第 4 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研究员把社会群体性事件分为()种类型。

A. 五

B. 六

C. 七

D. 八

标准答案: B

第 5 题. ()体制是围绕社会管理活动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措施,目的是为了处理社会事务,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满足公众正当的社会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A. 社会管理

B. 政治

C. 经济

D. 文化

标准答案: A

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需求结构发生了以下变化:()。

A. 基本需求的标准提高

B. 权利需求越来越强烈

C. 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需求差异较大

D. 社会安全需求凸显

标准答案: ABCD

第 2 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与父辈相比,发生了以下变化()。

A. 薪酬待遇要求高

B. 职业发展起点高

C. 权益保护要求高

D. 吃苦耐劳的忍受度低、返乡务农的愿望低

标准答案: ABCD

第 3 题. 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资源。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组织

标准答案: BCD

第 4 题. 群体性事件具有()特点。

A. 多样多发

B. 触点多

C. 燃点低

D. 关联性强

标准答案: ABCD

第 5 题.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包括()等。

A. 资源配置从扩散向重新聚集转变

B. 社会结构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

C. 需求结构从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

D. 社会问题从生存性向公平性转变

标准答案: ABCD

上一篇:土耳其饮食文化介绍下一篇:上海市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