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核心价值观

2022-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政法核心价值观

政法类院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选择

摘 要: 政法类院校从特有的校园文化元素入手,通过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物化后的校园文化载体之中,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力量,鼓励受教者参与日常文化实践,这对加强政法类院校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一种实践上的创新,又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

关键词: 政法类院校 核心价值观 文化路径

校园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无论理工农医大学,还是文史类院校、政法类院校,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校园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一般性特征表现为:1.群体性。校园文化是多数人认可和接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它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部心理环境,构成一种风尚,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诸如学习风气、课堂纪律、品德情操、创新精神、价值取向等,无一不受校园文化的影响。2.传统性。校园文化是多年来学校教育和教学精神的积累。学校提倡的主流文化,有的以校训的形式反映出来,有的以校史和传统闻名遐迩,还有的以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著称。3.多层次性。对校园文化可以作多层次、多侧面的划分,既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又可分为一般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既可分为深层文化(理性判断)、中层文化(约定俗成)、表层文化(行为习惯),又可分为认知文化、审美文化和价值文化等。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文化存在需求上的偏好和吸纳上的区别。但是,不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存在特殊性。例如,文理两类院校具有的文化特色各不相同,即使学科性质相同的院校,由于地理环境、人文条件、历史积淀等原因,其校园文化也会有所区别。

一、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政法类院校因学科的区分、师资的差异、学生的不同等,与其他院校相比,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以下“五个突出”:

1.突出政治素质的培养。政法队伍和军队一样是国家政权的支柱和工具,政法类院校必须培养忠于党和人民,忠实履行法制守护神职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政法类院校必须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勇于胜利。这是政法校园文化区别其他院校校园文化最明显的特质。

2.突出法律知识的培养。政法类院校法律文化的建设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是校园文化最明显的特色,这是学员专业学习的特长,也是他们树立坚定职业信念的基础。政法类院校注重法律知识的教育,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高于其他院校,这是政法类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3.突出作风建设的养成。政法类院校相对其他普通高校而言,更注重诸如仪表端庄、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快速反应、勇猛顽强、不怕牺牲、讲原则、顾大局、甘于奉献等作风建设,个体成员普遍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和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的严谨工作作风。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反映和服务于作风建设,有利于学员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和胜任。

4.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政法类院校包括以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院校和以培养警察的警官院校。法律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就是指培养能够利用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他们以解决法律实务问题或法律案件为主要业务,以系统严格的专业学习训练为背景,以其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为依靠来解决实际涉法问题。警官院校培养的是能够胜任和独立完成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善于履行公安和司法实践活动职责的警官,而不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突出职业技能,如治安与户籍管理、侦查破案、现场勘查、犯罪心理、司法文书、罪犯管理、狱内侦查、枪械使用、擒拿格斗、违法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省级警官职业学院的学员,更加强调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面向实践,适应基层多岗位工作需要。

5.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强调专业特点的同时,重视全面提高学员素质,做到“一专多能”,具有“万金油”的适应性、广谱性优势。注重激发学员多方面的学习兴趣,既要当善于同犯罪分子面对面斗争的“武警”,也要当具有丰富知识和修养的“儒警”,学员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学员就业社会化的今天,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尽管他们的就业意向大多为政法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就业是选择了与专业没有一定关联的岗位。这就使学校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还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胜任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以上是政法类院校在校园文化方面有别于其他院校的显著特征,当然,这种差别只是共性方面的,各个政法类院校之间也有亚文化的区别,即使是同一个学校的不同校区也会有一定的差别。

二、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文化育人”的方向与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战线首要政治任务”,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的成败”。方向性原则是政治原则,是不可动摇、坚决执行的第一原则,是政法类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塑造政法精神的基础和保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定地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大力推进高校各方面建设。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解决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的各种文化建设,使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方向性原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特别是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称职合格的政法工作者,就必须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时刻秉承“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之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把握好政治方向,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做到在方向上永不迷失、在根本上永不动摇,也才能时刻保持“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2.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是指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性原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则,能否正确地坚持这一原则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马克思、恩格斯曾在他们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包括个人、集体、社会或人类在内的,但在“人的发展”中所讲的人,主要不是类,也不是社会或集体,而是现实的个人,也就是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之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是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现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在这里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指高校范围内的广大师生员工。“以人为本”原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强化广大师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广大师生的能动性,使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以人为本是贯穿其基本内容的一条红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目的是为高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3.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原则,指政法类院校在发展校园文化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坚持采用各种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创造性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校园文化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要有生命力、吸引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大发展,才能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是一个继承和创造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又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更是高校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校园文化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独尊科学、善于创新、兼容并包、崇尚民主的大学精神,才能激励学生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私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政法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校园文化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在事务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系统论整体性原理也指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各部门,各方面,这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质量,因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有计划性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展开。

5.渗透性原则。渗透性是材料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材料在不损坏介质构造情况下,能使流体通过的能力。渗透性原则是指政法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间接的、隐蔽的、渐进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于各种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环境营造活动之中,使受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春雨无痕、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和教育。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其首要功能就是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人的思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横向上要受到外部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内部个体心理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熏陶对人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原则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教育主体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结合多种手段和方式,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和维度。和课堂灌输性的传授手段不同的是,渗透性手段通过优化环境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自然熏陶中获得提高,并内化成信念、觉悟和习惯。这种带上特定校园文化烙印的可塑性品质,正是校园文化建设渗透性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政法类院校应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开辟具有时代特征、政法特色、职业教育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

1.注重系统规划,加强政法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文化媒体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显性文化的影响是直接的、有目的性,它的教育功能一目了然,“教行迁善”的作用明显,能引起受众的积极响应。所以,校园中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给师生以文化熏陶,加深他们对校园观念文化的理解,对引导师生树立政法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政法类院校要抓好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法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第一,建设具有政法特色、生动形象的情感体验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以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彰显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如建立模拟法庭,人民调解室,监所实习场所等,增强实践实习特色。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板报、报刊、橱窗、广播和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文献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努力建设“人人是教员,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育人环境。第三,依托政法队伍和政法类院校的光荣传统,结合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忠诚碑、荣誉墙、校友廊、校史馆、英模塑像和英烈事迹展览室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建设之中,实现其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政法职业自豪感和对政法队伍集体的归属感,激发其献身政法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信心。

2.注重结合实际,加强政法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是由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体现出来的师生共同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精神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师生认同意识,凝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对师生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警官院校要结合办学实际,培育学校特色,提炼和倡导大学精神,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外在的形象标志之中,培育严谨的警营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学校特色,使之成为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建设良好的教风,引导广大教职工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将做学问和做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地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模范,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要建设良好的学风,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和训练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训练热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

3.注重营造氛围,加强政法特色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来源和服务于校园生活,体现和传承着校园文化的内涵。政法类院校要立足于办学定位,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以培育政法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先进的警营文化、法律文化为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依托,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广泛吸引师生参与,并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使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教育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有机统一,实现校外实践教育与校内常规教育、实践育警与理论育警、体验学习与拓展学习的有机统一。如在警官学院可以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忠诚”的政治文化、“四特精神”的职业文化、无私奉献的廉政文化、从严治校的管理文化、贴近实战的实践文化、形式规范的礼仪文化和崇尚英雄的荣誉文化建设,使师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和教育,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课堂。

4.注重警务化管理,加强政法特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政法类院校制度文化包括政法教育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既是政法类院校的价值导向,又是政法类院校的纪律约束。可以说,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具有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如警官学院要围绕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政法人才的工作目标,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严格执行《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人民警察内务条例》和教育部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认真落实警容风纪制度、内务管理和一日生活制度、队列和操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使学生做到举止端庄、警容严整、动作标准、纪律严明、行为规范,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忠诚意识和警察意识、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同时,要构建具有警察特色的纵向“一体化”与横向“多层次”,集决策、协调、执行、检查、反馈于一体的系统化学生管理体制,做到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约束人又激励人,突出尊重、理解和关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润滑剂,能够自动起到激励和助推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顺利、有序、健康的轨道发展。

5.注重开拓创新,构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环境的价值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特点和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敢于创新,建立健全政法类院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这就是说,政法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要靠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他律既包括相应制度的约束,又包括环境舆论的压力和评价等因素。因此,应结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创新理念,开拓思维,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学习机制、文化熏陶机制、日常行为养成机制、典型引领机制、价值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坚持在顶层设计中贯穿核心价值标准,在实践中体现核心价值原则和政法干警道德规范。要通过各种长效制度的建设引导趋荣避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评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和自觉的精神诉求,外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养成。

四、结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当代政法学子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文化建设的作用,绝不是要用文化来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用文化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政法类院校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按照建设具有政法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一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建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普及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4):33.

[2]傅真放,邓军,吴佩杰等.高等学校学生管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21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5]唐闫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2007,(29),123.

[6]敬菊华,张绍荣,张珂.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

本文系浙江省法学会资助的重点课题《政法类院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2NA07)主要成果之一。

作者:周婷

第2篇:浅谈我国行政法的核心

摘要:行政法被认为是近代民主与法治的产物,是宪法在政府与公民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表现,甚至是“小宪法”。关于行政法核心问题的研究,涉及的是行政法哲学领域,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平衡论、管理论、控权论、公共利益本位论、服务论等等。笔者从我国行政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角度出发,支持控权论的说法。

关键词:行政法的核心;我国行政法的起源

作者简介:邹章(1990-),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

一、我国行政法的起源

关于我国行政法的起源问题,学界曾经有不同的看法。有法制史学者认为我国行政法在古代就存在,而且已经有专门的法典,例如《唐六典》《清会典》等。而这些法典只是在特征上与近代行政法不同。有宪法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是不存在行政法的,行政法是近代民主与法治的产物。两种观点可谓针锋相对,何者为正确的关键点在于对行政法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所谓行政法就是规定公共行政管理活动,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退则和原则)的总称。不难发现周佑勇教授是从形式要件下的定义。换言之,一部法律只要在形式上符合“调整公共行政管理”和“法律规范”两个特征即可称之为行政法,并无实质要件要求。古代“行政法”可能符合形式要件,但是不可能符合“实质要件”。而行政法的实质要件乃须体现民主与法治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领导人认为国民政府的政权是“反动”的,法律作为政权统治工具,于是毫无保留地废除了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后的行政法准确地来说应属于“产生”而不是“发展”。

不过,“随着高度集中的体制逐步形成,行政法产生的基础逐步消失”。如果此时有形式意义上的行政法,也是属于国家计划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手段。行政机关把权力深入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都被纳入到行政隶属的系统中。在这种体制之下导致的后果就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群不分、政经不分、政社不分”,行政权不受任何约束。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步“去行政化”。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人身隶属关系,企业改制、事业改制等行政机关内部的变革转变了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等。国家不再是超越社会,不受社会约束的“巨灵怪兽”,而是我们这个世俗社会中维持公共秩序者;社会组织或社会成员也不再是行政组织中听凭摆布的孩子,他已经或将要走出家庭,自立门户,成为社会生活中独立的主体。换言之,国家与公民都是各自独立的、平等的主体,国家也可以成为“被告”。随着《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的相继出台,我国行政法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界关于行政法核心概述

将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作为行政法核心去研究,在当前的学术界是普遍认可的。由于行政权自身的特性,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它必须与其他相关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不管怎样,行政法学终究还是权利义务的学科。学者们对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从价值考量、目标选择方面解读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关于行政法核心的观点。

“管理论”和“控权论”是对行政法的核心问题的传统解答。这个解答围绕着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展开。“管理论”认为行政主体与公民是一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把公民置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主张二者法律地位不平等,强调维护行政特权。以这样的原则来构建的行政法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管理理论”。“控权论”的学者多强调控制行政权、保护公民权利,主张通过立法、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来控制行政权,认为只有行政权受到严格控制,公民权利才有保障。其最大特点是突出监督行政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控权理论”。

“平衡论”的代表性人物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罗豪才教授。他在《行政法的核心与理论模式》中认为,“……主体地位平等是现代行政法治的重要标志,就我国当前转型的社会形态而言,首先要逐步提升相对方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独立的主体……要构筑行政主体与相对方良性互动的平台,必须保证行政法关系主体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

“公共利益论”的代表性人物为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周佑勇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叶必丰。周佑勇教授在他的《行政法理论基础诸说的反思、整合与定位》中认为公共利益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从利益关系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法的基础是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又是对立统一的,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利益关系,它决定着行政法的内涵和外延、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功能、产生和发展等。

三、我国行政法核心应为“控权论”

(一)行政法的任务在于控制权力

在现代法治社会,行政法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以及“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中推演出来,也即是说,要讨论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问题。行政法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将行政权力纳入法律规范范围之内,当法律授予政府权力以后,必须对其实施和运用实行必要的限制。因此,行政法产生之后的最初任务就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但是随着行政法的发展,行政法的功能越来越广泛。行政法中包含的行政职能没有被消除,而是被规范起来,同时行政法赋予行政主体更多的社会职能,诸如受益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职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不再只是管理民众和官员,行政法之后承担着保护公民权利的职能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笔者不惮去评价上述学者关于行政法核心问题的见解,无论是“管理论”还是“公共利益论”,因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需要指出的是罗豪才教授所主张的“平衡论”。该学说逻辑起点在于“正因为现在不平衡,所以要追求平衡”。行政权和公民权两者虽然都有“权”,但是一个是权力,一个是权利。这就回到了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权力的特点是单向性的、支配性的。权利的特点是可选择性的、受益性的。当两者发生关系的时候,权利如何去同权力平衡?因为权力运行条件就是需要不平等,要公民权利去同作为国家权力之一的行政权相平衡,这岂不是违背权力运作规律?

总而言之,对于行政法核心问题的探索,学者们在做着类似于“盲人摸象”的事情,但是只要“摸象”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的庐山真面目就一定能够揭开。

(二)“控权论”抑制我国行政权滥用

尽管我国行政权存在了数千年的历史,但我国行政法存在至今却不到半个世纪。我国古代并没有产生行政法,民国时期的行政法也只是“昙花一现”,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法是改革开放之后产生和发展的,以《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出台为重要标志。正如台湾学者陈新民所言:“吾人回顾横亘数千年来的专制政体,之所以为时代潮流所淘汰及为人所诅咒,主因在行政权力的肆行不驯及无法或不愿以法规范来拘束之。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专制独裁国家,其特色不在于行政权力的滥用,而为虎作伥地荼毒生灵,迄今史册上犹见其斑斑血迹。”传统我国行政权一权独大,立法权和司法权往往依附于行政权,这容易导致行政权的滥用。一部中国行政权运行史,就是一部权力滥用史。

不仅如此,将行政法核心问题定义为“控权论”可以解决当下行政权过大,立法权被架空,司法权地位不高的尴尬局面。行政法核心问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当行政权控权这方面做得比较完善之时,或许“公共利益论”“政府法治论”便成为了焦点。因此,该问题是有阶段性的,某个阶段解决了一种问题,比如当下的行政权滥用问题严重——“控权论”——就是核心。

[参考文献]

[1]周佑勇.行政法原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2]罗豪才.行政法的核心与理论模式[J].理论法学,2002(2).

[3]张树义.寻找新的起点——关于中国行政法起源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2002(1).

[4]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自序[M].北京:三民书局出版社,2005.

作者:邹章

第3篇:论行政法的价值理性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探讨行政法的价值理性,对于缓冲行政相对人、相关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实现我国行政法的人文关怀,提升社会的民主与公平程度,逐步将行政法由一种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工具转化成公民内心的法律信仰,实现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行政权力

作者简介:李启航(1992-),男,山东淄博人,辽宁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读。

一、何为理性?

理性这一概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航海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家们倡导的自由、竞争、平等、民主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不再将自己单纯视为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对象,而是充分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这样,公民的主体性、自觉性意识开始觉醒,限制约束政府行政权、保护自己合法的公民权利的呼声开始出现,这种观念觉醒对于后期行政法的构建意义重大。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人们的公民意识进一步觉醒,分权、选举、代议等一系列理性的民主政治制度开始出现,对专制制度造成了强大冲击,同时,司法审查制度的出现,也为遭受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提供了救济手段。至此,西方理性的核心通过一整套完整的民主政治制度得以确认。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分离

19世纪,“理性”这一整体概念内部分离为不同价值趋向,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引发了人们对追求理性正义之价值的正当性的思考。价值理性强调的是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要求通过纯正的动机、正确的手段来达到意欲目的,而不会不择手段的追求结果。与此不同的是,工具理性是指行为人怀着追求功利的动机,实现效果最大化,而不考虑情感与精神。

有学者提出,法的价值关涉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法的需要,以及人对法的善恶的判断标准问题,也就是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作用。在法的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行政法学界普遍认为,行政法的价值包括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秩序、效率。

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

价值理性的实现应当以工具理性的存在为前提,社会是功利的,只有在工具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代表工具理性的效率与秩序得以实现时,人们才开始将目光转向价值理性,强调发挥价值理性的作用。行政法的价值理性追求的是民主与公平,这也是现代行政法的核心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行政法的工具理性追求的是秩序与效率,单纯将行政法作为实现社会秩序的手段,争取用最小的管理成本与执法成本实现社会的秩序。

四、工具理性之弊端

当今社会普遍观点认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法律为人所创造,应当为人服务,应当以人为本,实现民主与公平。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行政机关片面追求最终结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情形时有发生,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福祉。工具理性降低了行政机关的“道德”,行政机关作出诸如钓鱼执法、强拆等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行为,这种片面追求功绩与行政目标的行政行为,不仅降低了政府公信力,还减损了人们对行政法的信仰,对“以人为本”造成了极大损害。

价值理性强调从行政法原理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过程的正当合理性,而工具理性则过于强调结果,促使人们通过行政程序的设计,高效的甚至是不择手段的实现意欲目的。法治强调良法之治,行政法不仅要实现民主、公平的社会秩序,还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进行价值取舍,将行政法建立成公平正义之良法,发挥应有的限制行政权、保护公民权的作用。因此,在工具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我们要正视其不足,发现工具理性存在的漏洞,重视行政法的价值理性。

五、实现行政法的价值理性之途径

(一)权力与权利之对抗

行政机关的构成要素包括权、名、责三部分,为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公民将自己的权利让渡出一部分,组成了行政机关的权力。权利与权力天然存在着矛盾,现代社会,人们均认识到主权在民,但是仍存在着西方式的民主与中国式的民主这一区分,基于中国自身的国情特点,中国式的民主强调的是人大代表集体决策、全员服从,这样一种民主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然而,权力天生具有扩张性,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利,来避免行政机关滥用权力对人民合法权益的减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建立“公平”的行政法

对公民而言,能平等的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即为公平,行政法作为规范行政权、保护公民权之法,不仅要扩大公民的权利范围,还要合理分配义务,避免行政相对人、相关人负有过多的不合理义务,而造成负担过重的问题。我国宪法、行政法对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已经作出了详细规定,但对如何实现这些权利,还缺乏程序的规定。为实现实体公平,有必要从实现程序公平入手,不仅要完善实体法规定,还要完善程序法规定,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对行政机关而言,在形成程序上,应平等的对待行政法律关系参与各方,公平对待、考虑相关因素,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法无授权即禁止。对公民而言,法无禁止皆自由。合理划分行政机关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建立“公平”的行政法,实现行政法的价值理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弘.选择视角中的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3.

[2]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6.

[3]余海波.论行政法的价值理性[J].西部法学评论,2010,5:72-78.

作者:李启航

第4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

价值观学习心得

价值观,简而言之,即个体对周围事物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它关涉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能否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一个团体来讲,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该团体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至关重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就必须引导广大政法干警树立“忠

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既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下面结合法院工作谈一下自己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忠诚是前提,是保证,是根本。忠,就是尽心尽力,“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诚,就是发自真心,没有杂念,“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对于法院干警来讲,做到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牢固树立“三个至上”的理念。自古以来忠诚就被视为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之所以高贵,是因为难得,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甚至不付出巨大的牺牲都无法做到。作为法院干警,我们的工作繁重而琐碎,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而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却可能会遇到披着各种外衣的诱惑,有时这诱惑是光鲜的赤裸的金钱,有时这诱惑是人与人之间地位权力对比之下的失落与不甘,有时

这诱惑又摇身一变为他人的不解和冷嘲热讽。而此刻,我们怎样能才坚守住自己内心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住这些外在的诱惑和内心的彷徨,释放出内心世界强大的定力呢?除了对这份事业本身的热爱之外,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忠诚的精神,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目前,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各种问题及社会矛盾凸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有学者更是指出,目前我们党所面临的困境不逊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因此,在当下的中国,强调

忠诚的问题,强调理想信念的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们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务必要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忠诚的价值理念,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颗无限忠诚之心,向身边的模范同志学习,认真履行职责,勇于献身使命,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为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手中的司法权是人民赋予的,为民司法是应然之义。首先,为民要做到心中有百姓,只有心中时刻为老百姓着想,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办案,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最能为老百姓接受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才可能依法办好每一起案件,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其次,为民不是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开展工作,而是要用一种老百姓可以感受和信任的方式去体现,要发掘内心一种善良朴实的品质去支撑,要真

正把自己作为群众的服务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能脱离群众孤立办案、封闭办案,将司法工作神秘化。第三,为民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真正从理念、感情、行动上为民利民,亲民爱民,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我们要尽量细致耐心,多听,多问,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要用对家人、朋友、亲人的爱心来接待群众,让他们打开心扉,把不满和疑惑都说出来,再对症下药,用公正公平的态度和工作方法抚平群众的不满心情,确保案结、事了、人和。

第5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工作报告中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政法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一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政法机关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保证,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依法办理了一大批诉讼和非诉讼案件,依法按政策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依法查处了一大批违法犯罪案件,依法稳妥处置了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政法机关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足于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各项政法工作做得更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一要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级政法机关要增强大局意识,围绕主题主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和服务。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增大对我国带来的影响,根据扩内需、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和管理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的需要,及时研究制定、修改司法政策,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要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金融诈骗、合同诈骗、电信诈骗、非法集资、开设“地下钱庄”、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依法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中的案件、事件、事故,依法调处劳动、债务、合同纠纷,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讲究执法方式方法,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各级政法机关要加强对社会矛盾基本性质、分布特点、产生原因的研究,健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积极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要推动各地各部门作决策、定政策时,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要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及时妥善化解进入政法渠道的各种矛盾纠纷,同时,坚决防止因执法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要健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矛盾问题、及时依法处置,防止小事酿成大事。

三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级政法机关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以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社会管理思路、方法、手段的转变,变管字当头为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加强实有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把社会管理提升到新的层次和水平。要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加大对黑恶势力、两抢一盗、拐卖儿童妇女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及时发现、有效处置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

贾鹏飞

2012年3月15日

第6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目录

◎ 绪论

一、 政法干警的共同价值取向

(一)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政法职业特点的价值准则

(二)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

(四)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政法文化之魂

二、 科学先进的价值观

(一)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二)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根基

(三)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以政法工作为实践基础

三、 政法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

(一) 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政法队伍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的需要

(二) 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解决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

(三) 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高政法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四、 政法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 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推动和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 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学习总结:

一、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鲜明的回答了什么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宗旨理念、价值追求、基本操守等问题。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职业道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政法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

二、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这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

政法干警的价值追求。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

四、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脉相承。

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

六、毛泽东同志指出,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同志指出:“关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七、毛泽东同志在1951年3月20日关于政法工作的一个批语中指出:“凡工作好坏,应以群众反应为断。”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治原则。

八、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价值观是行动的指南。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政法队伍,必须用科学先进的价值观武装政法干警的头脑、指导政法工作。

九、但不可忽视的是,政法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敌情观念淡薄、政治意识不强,对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缺乏应有的警觉;有

的宗旨意识不牢、特权思想严重,漠视群众疾苦、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反映强烈;有的司法不公、不廉,甚至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以权谋私、腐化变质,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和执法司法公信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少数政法干警的价值观扭曲直接相关。实践证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很容易感染“精神病毒”,发生行为偏差,甚至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

十、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就会软弱无力;一支队伍缺乏共同价值追求,就会一盘散沙。

◎ 第一章

忠诚: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

一、 基本内涵

(一) 忠于党

(二) 忠于国家

(三) 忠于人民

(四) 忠于法律

二、 基本要求

(一) 把好政治方向

(二) 坚定理性信念

(三) 认真履行尽责

(四) 勇于献身使命

学习总结:

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员个人服从党

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权当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

三、尊崇宪法和法律。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法律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政法干警尊崇宪法和法律,就是坚持“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之上)。

四、忠诚是人生最可贵的精神、最高尚的品德。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正是靠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不懈追求,采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诱惑和挑战,尤其需要发扬光大这一光荣传统。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六、政法干警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决反对那些打着“依法治国”幌子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利用司法个案炒作诋毁党和政府形象的错误言行,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

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内在动力。政法干警处于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破坏斗争的最前沿,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毛泽东同志说过,人固有一死,过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 第二章

为民: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

一、 基本内涵

(一) 为人民用好执法司法权

(二) 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执法司法

(三) 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基本要求

(一)在政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

(二)在执法司法活动中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在管理服务中实现便民利民

(四)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见成效 学习总结:

一、为民,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是全部政法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保障人民利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政法机关没有自身的私利,一切执法司法权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三、强化公仆意识。公仆意识是党的执政意识,这种意识同国家的公共权力相联系,同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职能和执政责任相联系。江泽民强调:“政法干警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孺子牛,让人民群众感到和蔼可亲,信赖和放心。”

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民满意是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政法工作也不例外。

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检验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标准。实践一再证明,如果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违反群众路线、损害群众利益、削弱群众工作,改革就会失去人民支持,发展就会失去前进动力,稳定就会失去群众基础。

六、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

七、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政权和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

◎ 第三章

公正:政法干警的价值追求

一、 基本内涵

(一)平等对待

(二)实体公正

(三)程序公正

三、 基本要求

(一)坚持秉公执法司法

(二)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三)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四)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学习总结:

一、公正,是政法干警的价值追求,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始终贯穿着对公正的不懈追求。

二、平等对待,就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反对特权,禁止歧视。其基本含义,一是公民法律地位平等„„二是适用法律平等„„三是同等情形同等处理。

三、反对特权。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四、实体公正,就是执法司法结果的公正,包括事实清楚、合乎法律、合乎情理三个方面。„„合乎情理。就是执法司法活动的结果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正观、是非观。

五、秉公执法司法是公正价值观念对政法干警提出的必然要求。

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执法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七、马克思指出,“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联系一样”;“审判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这为我们理解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指导。

八、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 第四章

廉洁: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

一、 基本内涵

(一)一身正气、公道正派

(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四)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二、基本要求

(一)筑牢思想防线

(二)严守法纪红线

(三)坚守道德底线

学习总结: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反腐倡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人民司法事业的兴衰成败。

廉洁,就是要以铁的纪律维护司法清廉,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预防和惩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各级法院领导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查办案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严厉惩处那些利用审判权、执行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坚决将极少数害群之马毫不留情地清除出法院队伍。

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完善法律监督。廉洁操守的培养,自律和他律缺一不可。政法干警践行廉洁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从源头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公正廉洁内化为政法干警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与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相结合,从强化对执法权、司法权的监督制约入手,细化执法标准,规范司法裁量,完善法律监督。

第7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2026

践行核心价值观,促进“六观”正确树立

当前,面对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日益增加、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发展形势,如何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培养和造就一支拥有正确的大局观、价值观、执法观、业绩观、权力观和发展观等“六观”的高素质检察院队伍,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在检察机关里,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也应该是占据广大干警思想阵地主流的、积极的主导价值观,而积极履行人民所赋予的检察权,保证在全社会中实现司法正义和司法公平无疑应当是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来源于对检察机关行使国家赋予的检察权职能的活动中,是检察机关天然具有的不可分离的要素。也即是说,离开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神圣使命和职能,检察文化便无从谈起,便会失去重心而无法起到正确导向、群体融合、凝聚人心的文化功能,其文化的个性也会荡然无存。

(一)践行忠诚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勇于担当

忠诚,是检察官的政治本色;勇于担当,是践行忠诚的关键。习近平副主席说:“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当前,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干警,使每一个干警都要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在难题面前勇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

(二)践行为民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富于爱心

为民,是检察官的宗旨理念;富于爱心,是践行为民的基石。我们出身于普通家庭,来自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检察院”前面的“人民”二字,坚持人民性,当好人民公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把群众当亲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的问题,对来访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不踢皮球、不推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三)践行公正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精于业务

检察业务建设是检察工作的“主业”。 检察官要把业务建设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 同时,要使自已成为检察业务工作的“内行”、“专家”,从而有效地组

织开展好检察业务工作,搞好业务建设。检察工作业务性较强,法理性较深,专业性要求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检察机关是一个工作任务和工作风险都比较大的部门,对检察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业务素质要求。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即肩负着自身执法的任务,又肩负着监督别人的任务,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政法系统中必须要有更高的执法水平公正。精于业务,是践行公正的保障。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项改革事业的推进,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犯罪形势也日益严峻,新类型的案件不断出现,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这都对检察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挑战。检察人员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保证检察权的正确行使。

(四)践行廉洁核心价值观的准则:甘于淡泊

廉洁,是检察官的基本操守;甘于淡泊,是践行廉洁的准则。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普通检察工作人员,应当以廉为荣,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住诱惑,非分之想不存、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贪慕虚荣、贪图享受,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大家都知道祸从贪起、祸从懒起、祸从赌起的道理,但总是有些人很难守住这条防线,贪图安逸,喜欢沾点小便宜,崇尚“小赌怡情”的信条,岂知“做贼从偷鸡蛋起”,跨进了沼泽,就陷进了泥潭,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因此,我们不仅要戒“贪”、戒“赌”、戒“懒”,还要注重小节,防微杜渐,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戒懒之心、常念从赌之祸,自觉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贪、防懒、防赌的堤坝,始终保持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检察工作人员的清廉本色。甘于淡泊的检察官才能保持平和心态,善于自我调整,正确对待得失,正确对待名利,时刻紧绷拒腐防变这根弦。甘于淡泊的法官、、检察官才能做到谦虚谨慎,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虚心好学,诚恳待人。甘于淡泊的检察官才能坚持高雅情趣,用健康向上的业外活动充实精神生活,抵御住各种诱惑和腐蚀。

(五)树立正确“六观”: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第一,要注意体现客观义务理念。客观义务理念的基本内涵是检察官在诉讼当中不是一方当事人,而是实现正义的法律守护者,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为参与诉讼的根本原则。该理念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已经被普遍接受,有关国际文件也对此加以确认。因此,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工作,应特别注意体现客观义务的

要求,在今后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中,要继续强化客观义务理念,找准薄弱环节,彰显角色立场,增强监督的公信力。

第二,要树立理性观念。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是中央提出的执法新理念。理性执法不仅要求有非常高的法律意识,而且要求有非常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理性监督要求执法部门不骄不躁,不意气用事,不走极端。检察机关作为监督者要注重理性,更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中的关系,特别是在作出具有诉讼性质的决定时,应秉持理性,切实维护诉讼监督的权威性。

第三,要始终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根据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开展诉讼监督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仅是工作中具体的分工。从词义上理解,监督有各种层次的,有下对上的监督,有平等的监督,也有上对下的监督,而检察机关对其他机关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就是一种平等的监督,监督与被监督者都肩负共同的使命,就是维护司法的权威,促进廉洁公正执法,所以检察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握好角色定位,恪尽职守,客观理性地开展诉讼监督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法律监督效果。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司法应当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承载什么样的责任,这不仅关系到司法工作科学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法治中国的未来前景。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推动检察工作发展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务实的作风、更有效的措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高素质检察队伍建设,努力把检察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觉非 2012年5月16日

第8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论文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顺应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时代命题中得到了统一和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大力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将进一步增强政法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对于引领法律思潮,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政治观点,清除其法律唯上、法律万能的错误法学观点,在政法战线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什么样的价值坐标,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和行为。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人民检察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人民检察院负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有效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要培育以“三个至上”为核心的忠诚精神,使广大检察干警充分认识到,人民检察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忠诚于党的事业;人民检察院是人民的检察院,必须忠诚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专门机构,必须忠诚于宪法法律。

为民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主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司法的人民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司法为民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检察院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正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在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法”的起源本身就蕴含着“平之如水”的内涵,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字中,“法律”与“公正”的表述也是相通的。可以说,法律既是公正的化身和代名词,也是公正的守护者。老百姓来检察院提出诉求,最根本的就

是希望检察院能公正地办理案件。如果不公正,检察官官就是失职,就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监督权,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廉洁问题关乎人民检察事业的兴衰成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求。实践中,少数检察人员的不廉、不公问题对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和检察院形象的危害是巨大的。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广大干警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高自身修养,培育良好人格,约束人性弱点,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廉洁底线。

忠诚是前提,为民是主旨,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就会迷失方向;没有为民,忠诚、公正、廉洁就会失去意义;没有公正,忠诚、为民、廉洁就缺乏标准;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价值理念落实到执法办案和人民检察院各项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广大检察官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以公正、廉洁、为民司法的实际成效赢得社会的认同,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

第9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演讲

检察事业,我永恒的追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检察事业的深刻情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检察事业,我永恒的追求!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你已经占有了什么,而在于追求的过程。对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清晰地记得2004年7月,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工作生活的憧憬,规划着对歆慕已久的检察事业的宏伟蓝图。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公平正义。检察职业的责任激发着我的勃勃雄心。年轻的我,心中还多少有些好奇和紧张。当走进辽河检察院这座正义的殿堂,前辈们最先教给我的,不是他们精深的理论知识,也不是日积月累的办案经验,而是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作为一名检察官,我们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持忠诚的政治品格,铭记为民的宗旨意识,坚守公正的价值追求,恪守廉洁的职业操守,将法律这种被动的规范和制约,转化成内心境界更高、力量更大的法之道德,将公平正义播洒人间。

当时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其中的含义,热血沸腾的我还沉浸在纯粹的想象之中,陶醉于虚荣称呼的光芒之下。然而慢慢地,我的前辈们、我的战友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忘不了老同志教导如何拒绝案件当事人请托,忘不了领导与我们并肩努力突破难关、完成任务,忘不了年轻干警认真探讨案件中的理与法,挽救一个又一个脆弱的生命,拯救一个有一个破碎的家

庭。我终于开始了解,检察官,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这个称谓读起来响亮,也不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力有多大。真实的他们默默无闻,勤劳的他们无私奉献。

看,一楼办案工作区彻夜亮着的灯光;听,打印室复印机长时间鸣奏的交响。习惯了追逃取证过程中的奔波跋涉,习惯了蹲点守候时的困顿难熬,习惯了工程预防现场的尘土飞扬,习惯了挑灯伏案的烟香缭绕!他们当然记得父母常回家看看的嘱咐,记得爱人守在晚餐旁的期盼,记得和挚友促膝谈心的约定,记得带孩子外出游玩的诺言,可是因为放不下手里的责任,很多“记得”只能变成深埋于心间的亏欠!那一本本呕心沥血的卷宗,行行都记载着付出的辛劳,行行都闪烁着斗智斗勇的光芒!那一篇篇慷慨激昂的公诉词,字字都体现出法律的尊严,字字都凝聚着公正执法的力量!那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都是人民的信赖和无价的报偿!

于是,有人说身穿中国蓝的检察官是早春最先探出头的那抹浅绿,是盛夏里沁人心脾的那阵清凉,是深秋稻田里灿烂的金黄,是严冬银妆素裹里最耀眼的白光。无论四季如何更替,心中黑白分明的检察官永远都是那道亮丽的风景线!

八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对检察事业与人生追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选择,我奉献,我无悔。检察事业,它让我的脚步从此只有一个方向,让我的生命从此拥有无尽的能量。我要学会用双眼洞穿谎言和罪恶,用双耳倾听申诉和控告,用双手擎起正义

和美好,用双脚走出不倦和奋进。永远胸怀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书写检察事业的壮丽篇章!

谢谢大家!

上一篇:跆拳道争霸赛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日记周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