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要点(精选8篇)
工作领导
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
两个关系
①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
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②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
基本任务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两个关系
①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
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②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做好维稳工作。
核心价值追求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个“决不允许”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
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
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
总基调, 为何定为“稳中求进”?
“‘又好又快’是我们长期追求的发展状态。欧债危机的演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可小觑。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做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接受采访时表示。
今年以来,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国际贸易增速回落, 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 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因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为“稳中求进”。
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 明年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在外需面临下滑风险的同时, 国内受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 投资增速也有可能进一步下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 明年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加大, 因此要在增长方面“稳”字当头。
所谓“稳”, 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物价压力回落之后, 要想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平稳的经济环境、平稳的政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他认为, 通常只有在经济回落的通道中, 才会产生转型的内生动力和改革的共识。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也容易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包括利率、汇率的调整, 资源要素价格的调整, 农村金融服务的调整。
所谓“进”, 就是要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求进’, 中央强调的其实是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白重恩说, “当前‘求进’的核心是扩大内需, 切实提高最终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明年把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要地位, 就是说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来支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同时要巩固今年抑制通胀的成果。这个变化是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所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决策。”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 当前的宏观调控顺序调整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由于今年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所以在宏观调控上, 不得不把抑制通胀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地位, 相应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放松。随着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应当适时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才能够实现既抑制通胀又保持稳定增长这一双重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 是要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要调整经济结构里重大的扭曲关系。如果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 我们不仅能在明年保持物价稳定, 而且还能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为整个‘十二五’、未来10年, 甚至20年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条件。”郑新立强调。
扩大内需, 为何成为战略基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 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有分析认为,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消费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 剔除价格因素后我国投资需求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3.5%左右, 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差不多一倍。在国际社会, 经济增长10个点中消费需求会占6到7个点, 而我国与此相反。此外, 在2003年到2007年间, 我国平均GDP增速为10.6%, 其中有2.6%是出口贡献的。
“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中,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市场波动对本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影响太大。要摆脱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就需要发展内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要想实现这些, 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就能解决, 而需要长期通过制度的变化来实现。”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表示。
“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就是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如果‘十二五’期间能使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即由现在的34%提高到44%, 那就意味着我们每年能新增一两万亿元的商品销售。”郑新立认为。
2010年, 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8.6%的历史最高水平, 比前年又提高了1.1%, 与此同时, 最终消费率第一次低于投资率。这意味着, 2010年我国生产的产品里有近一半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 老百姓消费比投资的还要少, 这种结构是极度扭曲、不可持续的。
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由于欧美弱增长对我国出口的带动还将回落, 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外贸今后对经济拉动作用将减弱, 中国经济的增长最终必然要依赖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 我国的消费潜力非常大。中央提出‘稳中求进’, 最可靠的途径是增加消费, 因为消费增长有别于投资的最大优点是平稳。投资可能大起大落, 消费真正激发起来后, 能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巴曙松表示。
在扩大消费方面, 减税措施明年会发挥较好的作用。中小企业和居民税负减轻, 能够为消费提供一定的支撑。此外, 我国还可以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途径扩大居民的最终消费。文化、休闲、汽车等消费市场仍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在合理控制的前提下, 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应得到更好的满足。
白重恩认为, 明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可以适当扩大, 在这一基础上应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 更加重视民生投入的效果。在民生支出上, 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效果, 比如教育支出, 更应该考虑的是公平, 重视农村、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是否可以持续, 要考虑到我国今后将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只有民生领域投入的规模和效益提高了, 居民的收入增加了, 老百姓的社会负担减少了, 其对未来的安定感增强了, 扩大消费才具有稳固的基础。
实体经济, 为何回归台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只有实体经济发展起来, 经济增长才能平稳。”巴曙松表示, 实体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我国房地产业在经历调控后发展持续回落, 基础设施也不可能再大规模扩张, 因此就回归到要扶持制造业发展, 提高竞争力, 无论是通过创新, 通过税收扶持, 还是通过结构性减税等手段。这其实是属于“稳中求进”中“稳”的部分。
“实体经济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是我国宏观经济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明年一定要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税费、理顺能源资源价格机制等方面, 真正让做实业的企业有奔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业‘空心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
今年,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难的问题非常突出, 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不少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 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很好的业绩, 真正的盈利是通过委托贷款等形式, 做新兴产业实际上只保留了一个“壳”。
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就是个体经营投资总额出现大幅度下滑。今年1至9月份, 投资总额同比回落约16%, 部分中小企业停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 原因在于:一是总量性货币政策收缩导致资金投放偏向性效应加剧, 使缺少资本金、抵押品和资信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资源性原材料和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压缩了部分没有转型的中小企业的利润, 使其内源性资金来源更为紧张;三是大量资金流向泡沫领域。
分析认为, 经济泡沫的持续和数量性货币政策的调控, 直接导致中国金融资源虚拟化, 监管套利诱发影子银行大行其道, 中国金融资源的错配与金融价格的扭曲快速恶化, 资金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大幅度弱化。经济出现明显分化, 虚拟经济大量侵蚀实体经济的利润, 上游垄断性基础产业大量侵蚀下游生产性产业利润, 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融资环境和财务绩效等方面发生分化。
因此, 孙立坚认为,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不在于货币政策收紧和成本上涨, 而在于经济泡沫和金融扭曲导致的套利收益远远大于正常经营的收益, 导致中小企业资金搬家至泡沫领域。今后, 金融机构应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号召, 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
宏观政策, 如何预调微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 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 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明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具体实施上, 应当更侧重于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 通过财政政策引导信贷的投向, 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 把整个社会资金包括银行的资金, 引导到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方向上来, 引导到转变发展方式所需要的行业上来。”郑新立说。
他认为, 这样既能消化银行过剩的流动性, 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又能把这些资金集中使用到转变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方向上来, 具体来说, 就是把资金引导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海外投资上来。
“对明年的通胀压力, 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孙立坚表示, 当前, 央行通过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释放一定的流动性, 然后有通胀则发行较大规模的央票来回收流动性。“我认为, 这种办法是非常可取的。表面上看, 这种技术性操作对流动性规模的改变不大, 但实际上为今后货币政策的操作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因为, 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到了一个难以上调的高度。明年在货币政策方面, 我们还是要以稳为主, 不能过于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 更不能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上, 专家认为, 采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还有一定的空间, 但最好不要采取降息的措施。当前, 我国负利率的状况仍未改变, 如果降息的话, 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金融扭曲和资金错配。
汤敏认为, 我国明年的通胀压力仍然不小, 要在防通胀与稳增长之间取得平衡, 实际上有一定的难度。今年最后几个月CPI虽然有比较显著的下滑, 但这其中包含了季节性因素, 也有统计上翘尾因素逐步减小的原因。因此, 物价调控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今后, 国际粮价可能继续走高, 大宗商品价格也可能继续攀升,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还会上涨,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国明年调控通胀的压力仍然非常大。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客观存在, 因此, 明年的货币政策绝对不能放松, 但对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还是要网开一面, 货币政策应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表示, 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比今年还需要有一定的调整。比如, 针对经济增速可能出现下滑的态势, 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 尤其对中小企业的税费一定要减免和规范, 在流转税方面也可以出台一些减免措施。财政资金的投入一定要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向更好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比如, 财政资金可以更多地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并对这些行业的企业进一步减免税收。
对于地方债务问题, 专家分析认为, 中央在清理和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同时, 不能对地方债务采取完全“封死”的做法, 而是要采取疏导的办法。目前, 我国地方债务规模并不算大, 只要处理得当, 风险完全可控。明年可在四省市试点自行发债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使得地方政府既能够获得正常的融资渠道, 也可保证融资方式和规模更加公开透明。
“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的互动非常密切, 要灵活地针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及时采取调整。明年不确定的因素会比较多, 世界经济走向一旦发生变化, 我国内部的调整也会随之而来。”巴曙松表示, 比如欧美会不会再次大规模启动量化宽松政策。如果不启动, 经济继续回落, 国内扩大内需的力度还需加码;如果启动量化宽松, 导致流动性泛滥, 热钱流入, 就需要面对其它一些问题。
2011年12月27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会议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讨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論稿)》,全面部署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这次会议在我国实现“十二五”顺利开局之年,也是在应对国际经济复杂严峻形势的关键时期召开,对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理論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财政的作用。会议强调,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2.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引领和政策导向作用,把社会投资热点和资本市场重点引导到农业科技上来,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会议提出,要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搭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拓宽农民工就业领域;改善劳动保护和居住条件等,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4.坚持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会议指出,近年来,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等。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落实基层民主管理。会议提出,要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2.政府的职能。会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和完善农村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和谐稳定。
3.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会议提出,要在吃透民情上下功夫,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使决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实际;要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坚守政策和法律底线,依法服务好“三农”。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执政方式。会议提出,实现“三农”发展稳中求进、好上加好,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
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坚持发展观点。会议指出,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做好2012年的“三农”工作,实现稳中求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温家宝指出,30多年来数亿农民进城,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新的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要始终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权益。
[创新训练]
1.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良种、农资等补贴的支出达到1406亿元。同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使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了市场化运行的轨道。这一过程说明( )
A.要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发挥好市场的作用
B.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C.完全市场化是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D.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
2.上题中实行的粮食购销最低收购价,属于宏观调控的( )
①经济手段②行政手段③价格手段④货币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1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回答3-8题。
3.会议提出,要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这是由于( )
A.扩大村民自治范围有利于逐步扩大人民的权利
B.村民自治组织接受乡镇政府机构的领导
C.村民自治是我国乡镇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
D.发展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4.会议指出,要在吃透民情上下功夫,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使决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对于政府来说,就要( )
①审慎行使权利,科学民主决策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④落实好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职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会议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 )
①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②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奋斗目标④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农业工程设施,许多过去无法种植农作物的高寒地带或不毛之地变成了良好的农业生产基地,为农业摆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创造了更多条件。这表明( )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会议强调,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反映了(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解决问题无所谓先后和主次之分
C.一定条件下,两点論与均衡論可以有机结合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8.会议指出,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和合理要求。下列内容蕴涵的哲理与题干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②一般号召,个别指导③解剖麻雀,抓好典型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論稿)》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抓住科技进步这一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材料一 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状况比较
材料二 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民安居乐业;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1)材料一中的图表显示的经济信息是什么?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结合材料二,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说明如何做好“三农”工作?
(3)综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法知识说明加快科技创新对“三农”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2.B 3.D 4.A 5.C 6.C7.A 8.B
9.(1)①材料一说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过去有较大提高,但在科技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投入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②第一,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投入,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劳动者素质,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①政府要履行好政治职能,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农村稳定。②政府要履行好经济建设职能,完善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保证农业稳定发展。③政府要履行好文化建设职能。加大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好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④政府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让“法”贴近百姓
2004年1月7日至8日,中央召开政法工作会议,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要以“维护人民权益,实现公平正义”的核心思想改革政法工作,真正用“法”服务于人民。学习这一讲话精神有以下三方面感想:
一、要让百姓看到法的亲近
多少年来,以及时至今日,我们的百姓对法有着四种情况:一是不知。即对法陌生,不知法为何物,有着何用,甘当法盲;二是不理。即觉得法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离自己太远,不去关注,不予理睬;三是不懂。即知道了法的作用,但不知道遇到事情该怎样用法;四是不满。即用法维权,但因某些司法人员的问题,最后的结果令人不满。这些情况长期以来隔绝了部分百姓与法的关系,影响了法的应有价值发挥和百姓合法权益的维护。
二、要使百姓感到法的方便
对于用法维权的百姓来说,最困惑的问题就是用法的不便。用法的不方便也有三种情形,一是摸不着门。摸不着门一方面是不知道找哪里,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二是写不好状。即不会把自己涉法维权之事反映出来;三是拿不出钱。即对用法需要交纳的费用感到困难。这样的不便,又把一部分想用法的百姓拒之在法的门外。
三、要帮百姓尝到法的甜头
百姓的生活确有对法的需求,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用法对百姓的服
务。而这种服务的核心,就是要让法真正贴近百姓,以此来改革党的政法工作。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第一,由等变寻。即
由过去和目前法律工作者坐等方式,改为主动深入民间,通过各种途
径了解百姓涉法维权问题,提供“上门”服务;第二,简化程序。即
从百姓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方便百姓用法为目的,删减一切繁杂的司
法程序,用最便捷的方式服务于百姓;第三,降低费用。维护百姓利
益是全方位、各环节的。政法系统应本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多要
求”,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要求,做精司法成本核算,最大限度的降低百姓的用法费用;第四,全程服务。即从得知百姓涉
法维权问题开始至做出维权结果的各个环节,政法工作者为百姓提供
“保姆式”的服务,真情实感、真心实意的帮助百姓解决问题,让百
姓尝到用法的甜头。做到这些,宣传这些,法才有存在的意义,百姓
话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2014年1月29日)
习近平同志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政法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是指导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各级政法机关要把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推动政法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的发展进步。新时期政法工作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地位作用、方向目标、主要任务,对政法机关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都讲得很透彻,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刻阐明了政法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法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直接关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重要论述,把政法工作和党、国家、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了政法工作的本质特征,明确了政法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出了做好政法工作的重大意义。各级政法机关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政法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作用,更加自觉地把政法工作摆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切实增强做好政法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深刻阐明了政法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的关系,对于确保政法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意义重大。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各级政法机关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清醒、强烈的政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道路,在政法工作中牢牢把握这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善于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不断提高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深刻阐明了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特殊重要性,集中揭示了维护社会稳定规律,明确提出了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深刻懂得稳定是根本大局的道理,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维护社会稳定规律,着力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刻阐明了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些重要论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有机联系在一起,既赋予了政法工作新的内涵,也对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体现在处理的每一项工作和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深刻阐明了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有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充分诠释,也是对新形势下政法机关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自觉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对平安的愿望和要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全面提升社会治安工作水平,努力让百姓心安、社会平安。指导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科学回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思想风范,标志着我们党对政法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通篇贯穿着科学的辩证思维。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必须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维稳和维权、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的关系,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等。这一系列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政法战线辩证地观察、分析事物,正确地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政法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通篇贯穿着鲜明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明确指出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要求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明确指出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要求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明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为政法战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维护群众权益,努力把政法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指明了前进方向。
通篇贯穿着深邃的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深刻阐述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要求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明确指出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要求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明确指出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要求政法机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工作重点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政法干警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明确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要求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这一系列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政法战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政法工作,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肩负起法治中国建设者、实践者的历史重任,树立了新的航标。通篇贯穿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对政法工作面临形势作出了新判断,对政法工作主要任务作出了新概括,对政法工作科学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明确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执法司法制度体系,加强和改进政法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政法事业发展进步。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政法战线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用新理念提出新思路、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政法工作长足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关键是要用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各级政法机关要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努力建设平安中国。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目标、思路,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新飞跃。各级政法机关要着眼于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树立系统治理理念,自觉把平安中国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推进;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善于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树立综合治理理念,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协同作用、群众主体作用,形成社会治理合力;树立源头治理理念,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坚持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推动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问题,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基础。坚持维护群众权益与维护信访秩序相结合,学习和推广“枫桥经验”,建立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的机制,推动信访步入良性轨道。坚持常态治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依托基层组织,整合资源力量,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效果。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既破大案又管小案,坚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该严则严又当宽则宽,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动态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坚持资源共享与深度应用相结合,加强整体规划,提高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程度,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广度深度,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信息化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党政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要求扭住职业良知、坚守法治、制度约束、公开运行等环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抓。这明确指出了政法工作的权威和公信力所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政法机关是老百姓打交道比较多的部门,是人民群众感知依法治国的一把尺子、评判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能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体现着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级政法机关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确保政法干警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增强抵制干扰的定力,自觉把遵守法律作为第一遵循,挺直脊梁、铁面无私、秉公执法。针对容易发生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执法司法制度,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执法司法权运行体系,确保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把信息化与执法司法公开结合起来,促进执法司法公开、规范、公正、高效,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处藏身。把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有机统一起来,健全防止、发现、纠正冤假错案机制,依法清理久押不决案件,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规范法官、检察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的接触交往行为,解决好执法司法突出问题,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司法新形象。
分)
一、单选(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多选(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法工作实现了()的下降。
A.重大暴恐案件 B.严重暴力犯罪
C.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案率 D.政法干警违纪违法行为
三、判断(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户籍制度改革是政法机关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 错误 2.政法工作要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加强过硬队伍建设,深化智能化建设。
会议提出:要加大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口粮安全, 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
专家解读:未来农业主要问题是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八大就提出,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 而长期以来, 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未来, 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补齐四化的“ 短板”, 需要农业生产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
姚景源:农业要由传统农业走到现代农业。现在的问题主要不是产量的问题。 是质量和效益问题。就是怎样使农业的产出能在稳定数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质量和效益, 进而使农民进一步增收, 也就是说, 使农产品有更多的附加值和增加值。这又涉及农业的生产方式问题和诸多科技问题。应当说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发展方向, 确实应下大气力解决这个问题。
二、让农民进城买房:农民消费潜力不容小觑
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城镇化, 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 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 扩大有效需求, 消化库存, 稳定房地产市场。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 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 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专家解读:政府应想办法帮农民进城买房
能就业的地方, 买不起房子;买得起房子的地方, 又缺少就业机会。 这是城镇化过程中一对现实的矛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指出, 要解决这一矛盾, 需要政府出面, 探索提高进城农民工购买力的途径。
叶兴庆:政府在这中间能起到什么作用?一是尽可能地把进城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范围。可以用住房公积金、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 帮助一部分对未来有稳定预期、愿意在城镇生活的农民, 让他们有购房的能力。第二, 农民配置农村的宅基地、农房, 在城市买商品房时能够相应地扣减土地置放金, 这样就能够降低农民在城里购房的成本。上海、重庆很多地方也在做, 这是政府帮助、提高进城农民房屋购买率的很重要的创新性做法。我想这方面应该有这个潜力。中国著名房地产专家、 清华北大MBA总裁班教授陈俊认为, 帮农民进城买房, 这是把市民和农民一视同仁的表现。
陈俊:政府帮农村居民在城市定居的举动, 表明把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当作刻不容缓的大事, 已经把农村居民在城市定居和平等对待农村、城市居民当作一项基本国策了。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这十年来, 农村居民日益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村居民大都受过高等教育, 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帮农村居民在城市定居可以大大增强城市活力, 可以增强各个城市的差异化。
三、精准扶贫+ 社保兜底:7 000 万人可脱贫
会议提出:要保障民生, 兜住底线。要扩大有效供给, 打好扶贫攻坚战。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
专家解读:可以精准帮扶和社保兜底
今年的中央扶贫会议提出, 到2020 年, 要实现所有贫困人口脱贫, 所有贫困县“ 脱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 要精准帮扶, 兜住底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指出, 通过精准扶贫和社保兜底, 七千万人如期脱贫应该不是问题。
此会议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之外,还将定调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虽然议题冗杂,但总体来看,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适度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将更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的质量之上。
“2014年将由两个‘R’来主导中国的经济进程,第一个是Reform(改革);第二个是Risk(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瑞士信贷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表示。而从会议公布的内容来看,明年经济工作的两方面任务是推进改革和防范风险,从而确定稳中求进的基调。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路径,即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GDP)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稳”与“改”
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经济工作的走向至关重要。而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并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之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对之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指标,一方面是政策评估,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如何“改革挂帅”?分析指出,本次会议最大看点为对“冲经济”和“促改革”两难之间的取舍。虽然今年仍然沿用了“稳中求进”提法,但对“稳”和“进”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必须同时推进,两者并重。这是因為,任何改革举措的落实,都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要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充分发掘经济增长潜力。”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分析说。
根据往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一般会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作为第一项重点任务,但本次会议并没有将之单列出来,而是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强调了要与改革融合在一起。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也表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之间并不矛盾,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从中长期来看,只有调结构才能稳增长,只有促改革才能调结构。因为结构失衡的情况下不可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而不改革也很难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但在短期内这三者之间需要互相兼顾,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增长相对稳定。会议强调“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这一点是重要的,意味着不会不顾一切地追求短期增长。
其实,确保经济实现合理增长,说到底要靠改革来推动。从今年的简政放权到明年的着力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从事权和财权两方面约束政府行为,意味着政府自身改革的深化,也为市场发挥活力放大了空间。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使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受更强约束,能有效遏制地方政府的GDP冲动,也必将使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人们对新一轮改革抱有积极预期但也对重重阻力产生难以落实的疑虑,会议也给出了明确的回应,这既传递了推进改革的坚定态度,也明确了执行改革的具体策略,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集聚了士气。
从这次会议所传达的新理念、新逻辑可以看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起步,深化改革开局元年,各方面的改革将呈现出加快推进的态势。
GDP合理增长无后遗症
GDP7%、CP13.5%——这是官方智库为明年经济提出的建议。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央决定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这让2014年的GDP目标备受关注。一些机构开始呼吁政府下调2014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将GDP增速目标降为7%,将CPI控制目标定为3.5%,并期望此次会议可以给出一个官方答案。
“我们建议将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从今年的7.5%下调到7%,这样能把重点更多地放在防范行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和房价上涨风险等问题上。”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这样表示。
国家信息中心12月2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除GDP目标下调了0.5个百分点外,其他目标基本维持不变,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仍为900万,广义货币为13%,财政赤字率仍在2%左右。
“GDP7%可以覆盖900万就业岗位,对调结构也很有利。”祝宝良表示。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等几部门发布2014年《经济蓝皮书》中却认为,2014年预计GDP增速在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8%。
不过,不管GDP是7%还是7.5%,CPI是多少,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就此作出回答。其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来不提GDP、CPI等细化目标,要等到下一年的全国两会上才会公布。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负责对下一年经济工作做出“原则性”的安排,从宏观经济、民生、农业等角度出发。
不过即便如此,仍能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看出几大热点。
对于未来的增长速度,会议提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强调“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实现“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新提法颇具深意。
过去重GDP增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产能过剩、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等后遗症。而政府主导的巨额投资驱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规模,忽视质量、效益正是造成结构调整困难重重、资源环境承受压力巨大的重要原因。
专家认为,“合理增长”是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增长,目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在7%-8%之间,因此,合理的增长应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实际阶段的增长。
“这意味着我们对经济增长有了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陈鸿宇认为,一方面,经济要保持合理增速,是为了稳定社会就业,改善民生;另一方面,顺利推进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增速。但同时,要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以此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所以,经济增长要合理适度,要与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协调均衡。
“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转型升级关键期,需要更深入地认识生产总值增速,并且把这种新认识通过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来确保实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王军认为,发展不仅包括GDP增长,还应当包括结构调整的推进、民生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丰富内涵。
此外,之前有专家担忧,中央的顶层设计虽然宏伟,也振奋人心,但是难度在于,顶层设计究竟能落实到什么程度?不过,目前的改革已经被认为“非常迅速”。11月12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还不足一个月,改革措施已经迅速出台。其中包括:中国证监会的IPO改革、央行对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支持措施、地方政府史无前例的治理污染的措施、中国工信部的4G牌照等。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加快。
防控地方债务风险
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地方性债务的相关部署相呼应,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作为一大任务被单独列出,可见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重视程度之高。由此,外界普遍认为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控地方债风险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会议强调,中国将着力于防范债务风险,应对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并加大保障房供应。
近年来,围绕地方债会否失控的话题一直是舆论焦点。今年6月份,审计署发布的区域性地方债务抽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人民币,两年来增长了12.94%,其中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部分地区盲目举债、债务过高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广泛担忧。
而在8月1日,审计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展开审计,结果并未公布。相比2010年底审计署公布的10.7万亿元地方债务,现在市场上有机构预言地方债规模已超20万亿元,最高估计达26万亿元。
“需要明确,中国的债务水平是总体安全的。中国的政府性债务并没有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且低于很多国家的债务水平。”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指出,目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但由地方债助推的很多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痼疾。
当日闭幕的会议坦陈,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
“这其中很多问题都与地方债盲目扩张息息相关。”白景明指出,正是部分地方政府的盲目大举发债,助推了产能过剩、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白景明的上述表态得到了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的认同,他注意到,近年债务总量呈现加速上升态势。更令人警觉的是,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政府债务,很多都不是经过正规渠道,而是由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通过BT(建设-移交)等各种融资方式来进行负债,从而加大了统计的难度。
“政府不能什么都兜底,该管的要管,该通过融资平台偿还的还是应该让融资平台还。”苏明表示,列入预算一是要摸底;二是这些债务并非一个年限全部到期,列入预算能够摸清每年到期的债务规模;第三,“分门别类”是弄清楚哪些债务由政府承担,哪些由市场承担。
目前我国的全口径预算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预算四本账。苏明表示,目前地方债务在四个账本中体现得尚不明显,但从趋势看,全口径要放在一起。
据《每日经济新闻》早前报道,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表示,中国地方债规模约15万亿元-20万亿元。按照朱海斌的观点,地方债可能主要来自银行、信托等领域,另外一部分,即以公司的名义投资,地方政府在其中到底承担多少责任,是说不清楚的。
白景明警告说,“债务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呈现加速特征,如果不预先布局预防,导致其失速,很容易引发大的后遗症。”
对于防控债务风险的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提出,要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多位专家认为,这与中央高层提出的政绩考核不以GDP论英雄一脉相承,将更大力度地制约地方政府的盲目举债冲动。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要点】推荐阅读:
全县政法队伍建设工作要点09-19
政法委书记在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讲话11-14
2019中央农村工作会议09-25
出席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07-05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文06-04
历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07-13
全县政法综治和禁毒工作会议讲话稿07-07
书记在全县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26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详细解读10-14
中央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