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教师专业成长的根主要在学校。本文对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三个方面做了分析,指出教师专业成长要走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经常反思、勤于动笔之路,同时结合管理实践,提出管理者要创造学习氛围、营造研究氛围、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建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

第一篇: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专业阅读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最核心要素。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学校拥有更多优秀师资,是各地在教育管理中一直试图解决的问题。海淀区从2007年开始,启动了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师阅读工程”项目,走出了一条通过“专业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

“教师阅读工程”推进的途径

在“整体设计、榜样带动、分层实施”策略引领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一)分析教师阅读需求,准确定位实施目标

海淀区有李希贵、窦桂梅、刘可钦等一大批外来的教育名家,也有刘彭芝、李晓风、王春易等众多在本地成长的教育、教学大师。在同样的专业成长环境中,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快速成长?通过分析名教师、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热爱思考而且勤于笔耕的人。他们热爱教育,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在他们完善自我的道路上,阅读和写作就像梯子和拐杖,伴随着他们行进在越来越高远的专业发展之路。这种以内部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成长路径,摆脱了对外部刺激的依赖,能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持久和自觉。那么,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和名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改善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从而促进更多教师在专业上提升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寻找推进教师专业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高度认同阅读的价值,把阅读与反思看作是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和学校都对教师阅读本身缺乏理性认识,希望能够得到活动方法的支持,在区域内形成交流平台和管理工作机制。有了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价值认同做基础,有学校和教师的阅读需求做指引,海淀区的“教师阅读工程”定位也变得逐渐清晰。在区教委的统筹安排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希望通过阅读工程的实施,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阅读,从此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洒落在海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思考中,浇灌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树。

(二)建设学习型学校,点燃教师阅读的内驱力

只有阅读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心,教师才会在阅读中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才会有把阅读所得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企望。如何才能把更多教师变成持续的学习者呢?除了通过建设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健全管理制度等外部措施,打造自己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发挥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滋润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型文化融入个人意识之中。追求个人发展,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个人发展的持续动力。学习型学校发挥对个人学习的带动作用的关键在于,把学习、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组成三位一体的整体,让学习成为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学校中的每个人意识里都注入读书促进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推荐精品好书,丰富教师阅读内容

为了让教师阅读持续有效地进行,我们借助各种活动,把好书推荐给教师。

在区域层面,我们展开教师阅读的研究,精心选择能够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书籍,推荐给全区教师。每年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精品书,详细介绍图书的作者和内容,供教师们选择。推荐书目源自对教师阅读书目的分析,例如通过对教师征文分析,把教师认可度最高的10本图书推荐给教师。区域层面的图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了6年,累计向教师推荐300本图书。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里就能读到需要的书,我们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扩大学校藏书量和更新速度;指导学校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人文化管理。这些努力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也使更多教师直接受益。

(四)推广经典阅读,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从经典阅读入手,组织教师阅读经典的集体活动,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的兴趣,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指导小组启动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教师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好书、诵经典,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成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之一。各学校在推广经典诵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诵读形式。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和读书交流时间等名字各异的读书组织在海淀区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组织活动时间或灵活、或固定,参与人数或部分、或全部。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五)评选区域读书人物,为教师介绍读书方法

为了以真实人物带动教师阅读,我们以示范学校为主,面向全区评选“海淀区教师读书人物”;每年都召开阅读工程总结表彰会,推广读书经验,分享教师阅读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教师。景小霞、窦桂梅、刘可钦等一批优秀教师被评为“教师读书人物”。我们组织他们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核心阅读书目、读书方法、选书心得、读书感悟等写成平实生动的文章,并且编印成书,供全区教师借鉴。他们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渊博、谦逊与深厚,深深触动了教师们的心灵,使教师在自我发展与专业阅读之间建立了一条感情的纽带。每年评选的海淀区“十大读书人物”成为许多教师的精神榜样,一大批读书先进人物应运而生。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征文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引用刊登。

(六)丰富交流反思渠道,提升教师阅读效果

教师职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运用阅读获得的思想来解决实践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形成经验智慧,进而促进专业进步与成长。基于阅读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教师阅读工程”注重集体阅读,突出合作与交流。在教师之间开展阅读交流,能促进教师积极思考,启发思维,催生思想火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从他人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教师阅读的引领,使教师能够成为实践型、反思型教师。

区域的教师阅读交流平台有每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读后感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我们把学校的阅读交流平台也纳入区域平台之中。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专业视野,提高了阅读的层次和水平,从他人的阅读中汲取了智慧,同时又启发了别人。通过阅读工程,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领会到“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而文化的滋养令教师们人文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底蕴不断深厚,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主要成效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的“增长点”,日益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普遍认可,对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一)区域教师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5年来,“教师阅读工程”从全区的角度组织了大量阅读活动,主要有专家讲座、阅读工程现场会、阅读征文、阅读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对学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海淀区曾经请朱永新教授对全区教师做“读书与教书”专题报告会。会上朱教授推荐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随后,就有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共读了这本书。每年海淀区面向教师进行的读书征文活动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固定的读书活动之一。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进而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二)教师的阅读环境大幅度改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面对中小学普通教师展开了教师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2011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绝大多数学校已把教师阅读工作常规化。79.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源得到较大更新,77.2%的教师认为阅读工程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与2007年相比,2011年读书数量在5本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从37.0%上升到62.1%,提高了25%。教师在学校中能够过有组织的图书生活,能读到好书,也能及时交流读书收获。

(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教师阅读工程”在学校开展得比较普遍,在教师层面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阅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把学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觉地通过读书提高教学质量,在工作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和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热情也得到激发,在“读书—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调查显示,通过4年阅读工程的开展,94.4%的教师了解了“教师阅读工程”;77.2%的教师对阅读工程的成效非常肯定,普遍认为阅读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师阅读工作已经融入学校发展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也使得多数学校推广读书成为常规内容。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经过4年的工作推进,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多数学校已经把教师阅读工作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工作。部分学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师阅读工作机制。海淀区许多学校建立了各种阅读工作室,为教师提供阅读的场所,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到教师阅读活动的组织上,部分学校能够做到固化活动形式,同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典型经验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教师阅读工程”顺利推进

在阅读工程启动前,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由区教工委副书记领导,教委人事科、教科所、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办公室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学校各个处室之间也密切协作,各部门工作统筹安排,使得阅读工程在学校和全区顺利推进。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支持。我们还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阅读氛围,《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海淀报》等都大篇幅报道过我们的阅读工程。《海淀教育》杂志设立“一卷书屋”专栏,专门刊发“教师阅读工程”的优秀读书征文。

(二)把教师阅读和继续教育管理结合,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教师阅读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通过政策推动将教师阅读纳入了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赋予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研发出“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6年来,通过阅读工程展开全员继续教育,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使教师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满足了不同职级和学校教师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常规制度,在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操作和管理体系。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成本较高、有时教师在培训中还比较被动等。阅读工程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单一的不足,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为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培训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坚持以阅读促教学,提高“教师阅读工程”的时效性

“教师阅读工程”应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组织者需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和提倡教师广泛参与阅读活动,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形成开放的阅读交流渠道;在鼓励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倡导职业性阅读,实现阅读价值的多元化;引领教师将阅读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阅读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阅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素养;开展阅读活动应特别注重实效性,在引导教师结合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实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坚持全面引导与重点推进结合,实现“教师阅读工程”普及性

海淀区开展教师阅读活动的策略是全面引导,重点推进。以试点校形式推进“教师阅读工程”,引领学校将教师群体阅读、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教师阅读工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30所试点校首先开展教师群体阅读活动,总结和分享活动经验,引领、带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教师阅读工程”。试点学校都以校为本,制订和实施了本校的工作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校本阅读活动,比如,教师讲述读书故事,开展读书朗诵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师们通过阅读、交流、分享,产生对教育职业和教育生活的热爱。试点校的经验及时向全区发布,打消了个别学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的畏难情绪,提升了一般学校实施阅读工程的效率,最终实现了“教师阅读工程”在海淀区中小学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五)立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增加“教师阅读工程”可持续性

“教师阅读工程”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而是涉及教师素养提高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整体性的眼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工作、实践与研究、学习与反思的关系,将养成教师阅读习惯和建设“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增强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实践证明,“教师阅读工程”,能够焕发教师更强烈的教育激情,碰撞出更多彩的教育智慧帮助更多教师通过阅读实现幸福的教育人生。

作者:张干萍 方丹

第二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确立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明确了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全面指导。幼儿园教师应按《专业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对此,笔者体会较深。

我园对于新人职教师都会要求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工作实际,制定一份专业发展规划,以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幼儿园则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反思自己将近10年的从教经历及专业成长历程,我深刻地认识到制定适宜的专业发展规划并通过实践努力达到目标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根据个人兴趣特长与专业发展需求,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刚入职的我,对3~6岁幼儿年龄特点的了解仅止于《幼儿心理学》中的文本内容。《专业标准》指出: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入职初期,我将专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确定为通过一日活动了解3~6岁幼儿的年龄以及学习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我紧紧跟随我的师傅蒋老师,学习制订计划、备课、创设环境、与家长交流……逐渐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正轨。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入不敷出,于是,只有大专学历的我报名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自学考试。本科自学考试科目多、难度大,只有稳扎稳打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才有可能通过考试。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即每年至少要通过四门课程,争取四年内通过所有科目。就这样,我平时正常带班,利用晚上或者休假时间参加考试科目的辅导班学习,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四年后如愿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学历证书,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能够更好地为孩子、为家长服务的知识、经验。

我喜欢唱歌、跳舞,但是喜欢并不代表擅长,有时带操的动作还显得有些笨拙,于是幼儿园为我提供了向专业儿童艺术团团长学习儿童舞的机会。我利用休息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学、一起跳,逐渐掌握了儿童舞的一些技巧。此外,我又参加了江苏艺术剧院舞蹈师资培训班的学习,获得了江苏艺术剧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舞蹈教师资格证。有了这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的教学基本功日趋扎实,曾在参加南京市玄武区幼儿园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比赛时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市级比赛,获得南京市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正因为有兴趣这个内驱力,我确定了自己在追求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特色的目标。至此,我的专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目标初步形成。

二、依托研究团队,促使自身专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我把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设想向园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园领导的极大肯定和支持。就这样,在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的直接指导和本园音乐教研组教师的热情帮助下,我确定了先模仿、再创新的专业发展思路。所谓模仿,就是由我模仿组织实施由本园音乐教研组教师设计的经典的教学活动方案,如“熊与小鸟”“锄草”等。在模仿组织实施这些经典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原方案设计教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选择音乐,如何设定目标及设计活动过程,如何把握教学环节中诸如演唱或者做动作的要领等。通过模仿,我无论是选材能力,还是教学技能技巧、方法策略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我在音乐教学上形成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模仿是为了创新。近些年来,我尝试独立设计音乐活动。我设计的“餐具交响曲”“洗澡啦”“玛丽摘香蕉”“解救公主”等活动多次向来自省内外的幼教同行公开展示。根据这些音乐活动所撰写的论文也在省市两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我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同行开设有关音乐教学活动的讲座,获得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一粒健康的种子只有在一片沃土中才能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我深知,自己所获得的点滴进步都得益于我所在的幼儿园这个充满探究精神的团队。正是这个研究团队给了我专业的支持,从而促使了我专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通过学科整合,不断丰富自身专业发展的内涵

随着整合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等课程理念的出现以及对音乐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音乐活动和语言活动有着许多相同的特质,例如对韵律、节奏等的关注。有些音乐活动是从故事情节导入的,因此我逐渐对语言活动产生了兴趣。每当了解到有幼儿晤言教育专家或幼儿图画书推广专家的讲座,我都争取到现场聆听。随后在园语言教研组教师的指导下,我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语言教材的实验工作,参与设计了“兔子先生去散步”“小木匠学手艺”“拍花箩”等活动,并多次向全区幼教同行展示。近年来,我园语言教研组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有关研究工作,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获得有关幼儿语言教学的先进理念,并获得了很多特别的感悟。经过我园语言教研组教师们的精心指导,我设计的语言活动“青蛙卖泥塘”获得第五届全国幼儿语言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一等奖,并在研讨会期间组织了公开展示活动。

正是整合课程理念将我从单一的音乐教学特色逐渐向音乐和语言教学特色整合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学科的整合丰富了我的专业发展规划内涵。

四、运用前瞻理念,拓展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广度和深度

《专业标准》提出了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我们在原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与进步。现在,我又承担了0~3岁亲子班的教学任务。为了获得职业资格,我参加了育婴师培训,取得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新的领域,新的天空,在幼儿园亲子部研究团队的支持下,我希望通过网络、书本以及实践工作尽快掌握0~3岁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据此每学期设计4~8个亲子活动方案,以及和活动方案相匹配的玩教具。我相信只要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一定会在亲子教育这一崭新的领域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拓展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扩充。这正如一颗健康的种子,需要耕种者根据天时地利不断地耕耘浇灌,才能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徐雯雯

第三篇: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引领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的根主要在学校。本文对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三个方面做了分析,指出教师专业成长要走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经常反思、勤于动笔之路,同时结合管理实践,提出管理者要创造学习氛围、营造研究氛围、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建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

关键词:教师;成长;问题;途径;管理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必然要求。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生成才的主导。只有教师专业成长,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综合素养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才。有道是: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一个文化底蕴丰厚、多才多艺、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学教师更会赢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学生及家长选择教师、选择优质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

因此,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是每一位校长应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治校方略。

1 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1)自身因素。教师自身学识浅薄,满足于原有知识,如有的教师自认为学校里所学的书本知识已经够用,靠吃老本的思想作祟;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有的教师不读书不看报,教育方法落后,凭借自己工作的踏实,死灌硬教;教师家庭拖累大或搞兼职、三产等,“开垦自留地,慌了公家田”;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常常怨天忧人,思想消沉。

(2)环境因素。教师所在学校学风不浓,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所在学校校风差,正不压邪,研究风气更谈不上。

(3)管理因素:校长教学水平及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引领教师成长,热衷于社会交往,缺乏书生气、学术气;校长仅凭经验管理,缺乏制度约束,评先选优随意性大,挫伤优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业务骨干工作上的上进心;校长管理松懈,缺乏专业引领,缺少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2 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路径

(1)勤奋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一是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艺术;二是向书本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三是向专家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谈到学习,首先要解决好工学矛盾。所谓勤奋学习,一是要有学习的紧迫感,认识提高了,时间会挤出来。上海原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退休后仍然每天学习一小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是要学会学习。一线教师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是捧着刊物学,这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跟上课改形势,接受他人的启迪大有助益,但教育教学专著一定要读,因为只有读专著才能系统地了解、吸收、借鉴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一线教师喜欢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不太喜欢学习理论,因为理论比较抽象,这种倾向也有必要改变。看课听课是一线教师常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直接而实用,要增强学习效果,就要在看课听课过程中思考、琢磨,课后讨论、评析,既能听出其中的学习之处,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想出改进的措施。总之,教师要成长,就要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学习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学习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

(2)勇于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只有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精讲精练,落实三维目标,培养思维能力,追求高效课堂,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要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要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积极争取参加教改实验的机会,积极争取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增加自身的压力,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的锤炼机会。在当前教辅读物很多的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否则既对学生缺乏真正的了解,又对课程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能力。总之,事业是干出来的。有了成长为优秀教师的目标,有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要勇于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3)经常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思考能力。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获取新知。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反思可以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教学中进行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写反思日记、写教育叙事、写教学案例、写课堂实录、开展行动研究等。

(4)勤于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写文章还可以使人变得认识深刻。实践中的体会、感悟可能是感性的、浅层的,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的过程。写文章,还可以促进阅读、学习,为写而读的“读”与平时的“读”用心程度不一样,效果也就大有悬殊。没有一位名师不是勤于动笔的。有志于成为优秀教师的老师们,应从魏书生、于永正、华应龙等名师身上受到启迪,尽快拿起笔来,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随笔,如有精力,每学期写一两篇经验总结、教研论文、微型课题,持之以恒,几年之后,会大受其益。

3 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管理

校长是一校之魂,百师之首,千生之望。因此,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师、引导者、评价者。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说:“办好名校的三个基本条件,就是生源、师资和经费保障”。师资主要要靠校长的校本引领、校本培养。那么,怎样的校本管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1)校长应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校园成为书香气息飘逸的读书学园,教书乐园。当今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最有文化的校园这一片土壤,也沾染了这样一种风气。另外,作为一所校园,它应当是文化的沃土,文化的沃土离不开读书,但是就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读书也是渐行渐远。2006年,中国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4.5册;韩国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11册;日本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40册;以色列有阅读能力的人,人均读书64册。同样的阅读能力,一个是4.5册,一个是64册,所以他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国民素质的差距说到底是学习的差距,是阅读的差距(光明日报短评《国民素质的差距就是阅读的差距》)。由此想到,教师的差距说到底是专业成长的差距。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需。 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平时我喜欢问老师“最近读什么书”,答问似有蜻蜓点水之嫌,讲没有时间阅读客观原因的大有人在。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的时间,你没有充分认识到读对你的教学起的重大作用。我们写教案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写下去,你还是写的别人的东西,你还是花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不了你的个性,你的风格。你开始不妨每天拿出十分钟读教学杂志,二十分钟读教育专著,半年之后坚持每天读书一个小时。晚上临睡前,一边泡脚,一边读文学作品,即养心,有益智,何乐不为。这样你的读与教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于永正老师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之一,就是“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

校长如何营造氛围,建议每次开会前,安排一位老师以“我的读书故事”为主题进行精彩三分钟演讲;每学期组织一两次教师读书沙龙、教师读书征文比赛、教师读书成果交流、推荐发表教师的优秀读书心得等。

(2)校长应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让学校形成相互学习的气场,专业成长的赛场。“我拥有我的讲台,我珍惜我的讲台,我研究我的讲台,我激活我的讲台,我享受我的讲台,让生命因讲台而精彩”应成为每位教师的精神追求。一是校长要定期通过多种活动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专业成长教育、高效课堂教育。一方面对成长中的先进个人、典型课例及时表扬宣传,另一方面,对落后者从生活上关心、思想上帮扶、业务上帮助。二是校长要从制度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营造教研氛围。有些人不重视教学研究,靠吃老本独创天下,已不适应发展中、改革中的教育。只有通过校长的引领、制度的约束,逼迫其从事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而不研则虚,研而不教则空”应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三是校长要创造必要条件,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作业设计评比、质量监测设计、教学案例展评、教学反思评说、专题研讨、金点子荟萃、优质课参赛、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武等等。四是校长要重视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长的业务引领作用。校长要亲自参与教研组活动,帮助组长设计研究的主题,策划教研活动的形式,指导组长抓好集体备课,定期让教研组长述职,评选优秀教研组长等。

(3)校长应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让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专业个性的教师出类拔萃。校长管理的水平在于学会借力,要借教师专业成长之力发展学校,提高质量,提升品牌。一要为优秀青年教师搭建教学比武的平台,如现场课、录像课比赛,才艺展示、素质大赛等。二要为优秀教师提供与外界教学交流的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外校的“名、特、优”教师交流学习。三要为教师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如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教师,让教师观摩优质课等。四要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并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五要长期开展读书工程、青蓝工程、栋梁工程、名师工程等“四大工程”,让不同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

(4)校长应建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让大多数教师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多元评价。评价方法上既要重视对个体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团队的评价。评价内容上要考虑大多数教师的知识层次、个性特点、教学风格、管理特点,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策略上要给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展示亮相的机会。可设计教学奖、读书奖、教研奖、育人奖、伯乐奖、合作奖、贡献奖等多种奖项,让教师从精神上得到满足。

作者:水新民

第四篇:“放水养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其中,健全的制度、新颖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内容、高效的参与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保证。校本教研文化关注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落脚点是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因此,有效性与针对性是教研文化得以形成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校本教研滞后于教育改革的步伐,会让教师产生“教研疲乏症”,教师抱怨多多,走过场、应付了事、集体磨洋工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现状,我们创新教研形式,将立足点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试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将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注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作为切入点,把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高作为生长点,提出了改“鱼缸养鱼”为“放水养鱼”的教研管理新理念,着力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依托多种方式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到位了,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研究中得到共同发展。

一、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教师的研究是不适合单打独斗的,它应当活跃于某种特定的群体之中。基于这一点,我们加强教研组的文化建设,让教师的教研置身于群体的研究之中。

1.教研组设置讲究一个“实”字。首先充实各教研组人员配备。在配备教研组成员时,反复思考,认真筛选,合理配置,以“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安排成员。所谓“同组异质”是指在安排同一个教研组成员的时候,对各种能力层次、年龄层次的教师都要适当安排。每组安排2~3个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确定合适的比例,做到老、中、青合理配备,促进各层次成员的相互融合与交流;“组间同质”是指在安排教研组成员时尽量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平衡,这能为激发各教研组的工作热情,对其实施公平、有效评价起到保障作用。由于教研组成员配置科学合理,教研组开展活动的实效就有了保证。

在做好组内成员合理配备的同时,还要配备一位优秀的教研组长。因为组长是一个组的灵魂,只有组长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还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精细的工作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教研活动才不至于“形同虚设”“顾此失彼”。对组长的配备采用聘任制,要求组长安排、协调好每一次教研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召力,使教研组活动更有活力和持久性。

2.教研组管理讲究一个“规”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教研组也必须有严密的制度做保证。我们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讨论,共同制定了各类制度。其中有教研活动制度:保证每两周有一次教研活动,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有资料积累制度:资料积累及时,有价值、有个性;有组长检查制度:组长每月有侧重地检查本组教师的月、周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通过听随堂课检查教研活动研究内容的渗透和落实,及时作好记录与反馈,并作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有考评制度:组长对组员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学期结束时通过自评、互评、组长评、考核小组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有教研交流制度:教研组内每个成员都是主角,人人有责任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真正的教研实体。因此,要求每次教研过程中,每个成员要勇于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新的认识。

我们还制定了自身学习制度、三课(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评比制度、个人反思制度、教学问题积累制度等。制度制定后,在执行过程中,组长和组员、组与组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制度的有效执行保证了教研组活动的高效。

3.教研组活动讲究一个“研”字。教研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一直是教学管理的难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往的教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形式化——不注重内容;(2)“研教分离”——不重视教与研的结合;(3)随意化——不明确职责。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强调务实教研的思想,让大家意识到教研就是群策群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的疑点或难点问题,变“要我研”为“我要研”。其次,组织开展一些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以活动来引导教师。例如,针对教师问题意识缺乏,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问题这一现象,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开展“问题意识”研究。如一年级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拼音教学的大难题,新教材中汉语拼音教材编排有很大变化,试用以来,教师觉得难教,学生又要学拼音,又要识字,增加了负担,教学效果不理想。但教师未能思考如何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搞好汉语拼音教学。这样,问题就在教师的无奈声中、抱怨声中伴随着师生,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通过教研组的引导,低年级组的教师围绕这一问题合力攻关,从教材、教法方面进行研讨,并取得专业人员的指导,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例研究”也是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研讨的形式之一,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指出了明确的主题,使教师的关注点落实得更细致,在课堂教学中更清楚自己的所为所求。

教研组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学研讨的方法,使得组内每一位教师更加自觉地钻研业务,相互探讨,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增强了教研组“研”的氛围。

4.教研组评价讲究一个“励”字。评价是促进常规建设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师执行常规的积极性,因此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是各个教研组关注的焦点。我们在评价时坚持运用激励性评价,纠正以往注重量的达成、忽视质的提升的偏差,注重对教研组建设的过程性评价。每学期开展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备课组评比,对参与教研活动积极的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以此作为福利进行奖励,同时与教师期终工作考核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

二、依托多种教研方式

1.互动式教研方式。它包括教师间、师生间、家校间的互动。教师间的互动教研由授课教师进行说课,上课后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听课教师与之互动交流,在研讨中共同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教研,教师可以以学生为镜子,自我反思,自我选择和改进提高;家校间的互动是邀请家长听课、评课,让家长了解教学情况,征询家长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2.引领式教研方式。由专家、专业人员、领导、骨干教师充当引领人,如不定期聘请省、市专家和专业人员来校指导,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零距离接触,澄清教师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切实帮助。再如举办校长业务专题讲座。校长的职责是为自己所管理的校园人群服务,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所以他的关注点主要在课堂。校长针对深入课堂发现的问题,不定期举办业务讲座,帮助教师厘清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3.专题式教研方式。即在教研中各教研组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专题来源,一是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上述提到的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二是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发现的问题。有时教师对新理念产生误解,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教,而一味让学生自己学,当“甩手先生”,诸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愿意和谁一起讨论就找谁”等成了时髦用语。针对这些误区,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专题开展研究。

4.会诊式教研方式。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开展会诊式研究。教师发挥局域网的作用,把教学中的困惑、教学的热点问题等发布到网上,寻求解决的办法。如一位教师发了一个帖子:“你想对三年级的起步作文‘说三道四’吗?你想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吗?请于本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到三(1)班教室参加作文教学诊治活动。交流、碰撞中,说不定会给你启迪,不要错失良机哦。”一张教研帖子发出去了,来参加的有领导,有各年级的教师,甚至有外单位的教师。在这里,没有约束、没有裁决,有的只是争鸣、研讨。大家没有顾忌,可以长篇大论,可以只言片语,也可以自始至终当个听众。交流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气氛非常热烈,教研活动的效果出奇的好。

5.反思式教研方式。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写课后反思、教学日记,许多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及时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记录下来,并从深层次上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如何让教师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在每组教材结束后,让教师在组内交流反思,结合教学中的得失,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展开理性的分析,在反复合作、研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逐步完成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6.说课式教研方式。分组教研时,每位教师进行说课,不但说教材、说教法,还要说理念、说学生,不仅注重如何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通过说、听、评、议等提高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说课在教研组举行还有其独特的好处,说的是本年级的教材、本年级的学生,可以与“同课异构”结合进行,共同的目标,不同的方法,各受启发,共同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作者:陈光辉 廖维群

第五篇:基于备课的教师专业成长

摘 要:教师的备课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保教指南》明确指出,要“使备课成为一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性工作”。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重新梳理了几年来对改进教师备课工作的实践研究,赋予教师备课新的灵性。积极探索在教研组支持下的教师个人发展型备课新架构,进一步提升了星级备课、共享备课的有效性。通过备课先导小组的引领,开展轮流式备课沙龙、专题研讨式备课研讨、经典式备课分享等研讨活动;大力推进星级备课制度,关注不同层级教师的备课成长;鼓励教师个体在教研组的支持下开展四栏式“导学备课” “一个内容,三次备课”,加强备课后的反思,努力从备教材走向备幼儿,从入门走向专业。

关键词:备课;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的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幼儿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多年的日常教学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自身专业成长不应好高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做起。而教师的备课活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事实也证明,备好课是教师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的重要保证。可以说教学活动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甚至几分的效果。但纵观教师们备课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可以看到有以下现象:

(1)“拿来主义”备课:有些教师对备课不重视,认为幼儿园教师只要管好孩子就行,至于备课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已。因此依赖教参,奉行“拿来主义”,找来现成的教学设计一抄了事,或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不加取舍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其中的内容、环节是否适合本班孩子的实际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自己思考、参与的成分,缺乏个性和独到的见解,导致教学过程十分低效。

(2)狭隘的“弹性备课”:近几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新的理念应运而生。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它与我们现行的课程最大的不同是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设计,强调教师的教往往是在活动中被幼儿的表现和活动的本身激发出来的。

有许多教师片面接受其课程模式,对事先的备课持有怀疑态度,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只是寥寥几笔,把活动的生成盲目扩大化。这种狭隘的“弹性备课”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3)机械备课:很多幼儿园备课有固定的格式,所有的教师不分教龄、能力和水平都需要按部就班完成。教师们按照格式机械填写,简单认为填满就好,缺乏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幼儿的分析与思考。这种备课貌似规范,但其实缺乏内涵,只是在严格按照备课格式或者标准来执行,对教材没有内化,对幼儿关注不够,对备课本身的作用理解不深,所以往往备课质量不高,匠气有余而灵性不足。

经过对备课的梳理和现状分析,近几年来我们对改进教师备课工作进行了实践研究,以备课为基点,把备课变成教师教学的研究性活动,积极探索在教研组支持下的教师个人发展型备课新架构,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导教师在业务道路上逐步走向成熟。

一、个人发展:立足实践,关注幼儿,从研究的角度去备课

1.开展四栏式“导学备课”,从备教材走向备幼儿

四栏式“导学备课”是教师通过四栏式表格引导幼儿进行有效学习的备课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关注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四栏式表格内容包括活动过程、教师指导语、幼儿的困难及教师的应对策略。相对于以往备课来说,增加了“幼儿的困难”及“教师的应对策略”两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水平、预期幼儿困难及准备应对策略的平台。教师在进行四栏式“导学备课”时对整个活动的设计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在明确教学流程、熟悉自己提问的基础上设想在教学中幼儿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针对各种情况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对幼儿在学习中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种备课从过去的关注教师的“教”过渡到现在关注幼儿的“学”,保证了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和幼儿的积极互动,可以让经验相对不足的教师很自如地应付教学现场,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更多的幼儿,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匆忙“过程序”“拉场子”。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将教学实践与自己备课时的预期的“幼儿困难”进行对照,提升自己把握幼儿特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栏式“导学备课”摒弃了传统备课模式中的形式主义,其特点是务实、有效、能操作、可达成,追求的是实际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教师最难的是预期幼儿的困难。从不断的琢磨中,教师们知道了幼儿的困难可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判断,同时要多从书本中学习掌握本年龄段的孩子的发展特点,并结合自己在实施同类活动中的实践经验,主动争取同年龄段的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帮助,从而对本年龄段的幼儿进行适当的分析。

2.“一个内容,三次备课”,从入门走向专业

“一个内容,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来自上海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她的这种做法坚持了三年,使她脱颖而出。我们在备课上借鉴了于漪老师“一课三备”的方法,鼓励教师把备课作为教学研究的突破口。

(1)初次备课,关注自我。在第一次备课上,要求教师拿到一个教学内容,抛开一切教学参考资料,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内涵的把握,以及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并结合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原创性”的教学设计。第一次备课,关注了教师的自我创作,突出了教师自我教学的个性化。

(2)再次备课,广泛涉猎。初次备课由于教师经验的局限往往会存在着许多的缺憾,一位教师纯粹凭借个人教学经验设计的教学方案,不一定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因此在第二次备课上,我们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思考哪些是我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这样的独创有无必要?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哪些是我没有想到别人却想到了的?这些资料是否有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哪些是我想到别人也想到了的?在反思后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使原有的原创性教学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对于教师来说,从初次备课的自我创作到再次备课的广泛涉猎,无疑是教师从自我的封闭状态走出来,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理念,获得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过程。

(3)第三次备课,实践修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设计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教学设想与实际活动之间的差异,教学过程顺利在哪里?哪些地方出现了困难?从幼儿的反映、回馈出发进行第三次备课,再次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整,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第三次备课关注教学实践的实效性。

从第二次备课的广泛涉猎到第三次的教学实践检验修整,这是一个反馈过程,是备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也让教师自身体验着“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

“一个内容,三次备课”这种备课方式帮助教师摆脱了对教参的依赖,同时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反思能力,努力使教师从入门走向专业的发展。但这种方式的备课非常的耗时,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需要每周选择适当的内容尝试备课,而不盲目追求数量。

二、教研组支持:改革备课制度,实行共享、互动式备课,尝试推行星级备课

教师备课现状的改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层面在备课制度上的大力推进。教研组在备课上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凸显分层培养。改变传统“一刀切”的备课方式,大力推进备课制度的改革,从原来的教师独立备课制到集体备课制,再从集体备课制到星级备课制,积极探索备课新架构。

1.集体备课,提高效益,凸显团队智慧

集体备课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强调的是集体智慧的作用。我们把集体备课作为教学研究的生长点,重视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主体性发挥,让教师们在群策群力中彰显各自的聪明才智,提高备课的效益。

(1)形成新型集体备课形式,围绕“教师个体独立思考备课→集体讨论备课,形成共享资源→对共享资源的个体反思、修整→教学活动实践→实践后深度反思→集体对共享资源的再一次完善→纳入园本课程体系”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这种“三备、二反思、一实践”的备课形式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它发起于反思,形成于对话,升华于实践,使教师们的实践智慧在交流、商榷和碰撞中得到提升。

(2)探索集体备课研讨的有效方式。“轮流式备课沙龙”通过沙龙这种比较宽松的方式鼓励教师畅所欲言,充分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专题式备课研讨”结合教学专题的形式进行备课研讨,把备课中的教学问题专题化,集体对话、深入剖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备课中的重点问题,提高教师备课的能力。“经典式备课分享”倡导先进理念的学习和分享,让教师介绍在外出培训中看到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好的活动设计,共同分析优秀活动设计背后所蕴涵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分享学习中获得自身的提高。

(3)教研组重视评价备课过程。集体备课只是形式,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备课过程的评价,注重从评价促发展。在评价中,关注教师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备课过程,是否能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否能在集体研讨中认真倾听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是否能深入反思,在教学中博采众长,并通过年级组随堂听课的形式检查集体备课活动的成效。评价制度的保证,切实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

2.星级备课,分层促进,彰显个性特色

(1)制定星级备课制度。教研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师的培养目标,积极实践星级备课。“星级备课制度”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个性上把教师的备课定为几个星级,制定分层备课的标准:一星备课关注教学过程的完整及每日的反思回顾,二星备课关注教学目标中重难点的分析及有质量的反思,三星备课关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突破及教师自己设计思想的落实,四星备课关注教师对预设和生成的把握及过程反思和后续反思后的跟进。

(2)关注星级自主申报。不同的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星级申报,开展星级备课。教研组加强过程检查、评估,并根据教师备课的质量及时对教师的星级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自主申报高一星级备课,向教研组递交自己原有星级的备课材料,认定星级后可以按照新星级备课。星级备课制度的推进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研究孩子,并在备课上为他们树立了专业的目标,真正调动了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总之,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实践也证明了以备课为基点,通过教师个体的努力以及教研组的支持可以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宽广平台,让备课真正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学习方式的“点子库”。

参考文献:

[1]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东中心幼儿园)

作者:黄芳

上一篇:交通工程专业论文下一篇:建筑智能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