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精选8篇)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篇1

钱旭升/靳玉乐

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和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状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发展/群体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践主体来看,势必涉及教师个体的和教师群体的两个层面。其中教师个体的层面主要是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教师个人其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则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视我们探讨的立场和具体问题而定:从国家和社会的立场出发,我们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是指向于整个教师队伍;从学校层面看,教师群体也可以是特定学校内部的教师队伍,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教师团体(如学科组、教研组等),或者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小群体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可以认为等同于教师集体专业发展;二是认为等同于教师小团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集体或者小团体的支撑,而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建立在每个个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上。然而,传统的“技术熟练型”的教师集体培养和培训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指向教师集体的,当我们论及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多是从教师集体的层面来加以探讨的,对于其中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则缺乏深入的关注。以强调效率为特征的“技术熟练型”培养模式往往容易忽略教师个体的个性色彩,难以反映和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主体价值。另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是,教师职后的专业生活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孤立倾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与其他教师以及教师群体的必要沟通和相互交流,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隔阂与封闭、乃至防备与排斥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师职后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就如研究者指出的,“学校中目前普遍弥漫着的专业孤立、个人主义、技术心态及专业意识模糊等现象,皆可谓教师专业成长之基本障碍。”

就当前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一方面,“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象较为普遍。这两个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一、超越“集体主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内涵

随着个体理论的兴起,如波兰尼(Polanv)的“个人知识”理论、康纳利(Connellv)的“个人实践知识”学说、格列弗斯和坦恩(Griffith&Tann)的“个人理论”以及高德逊fGoodson)的“个人自传”假设等理论的出现,教师个体在其专业生活及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个人知识”(另称内隐知识、默会知识等)以及“个人理论”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和“特殊的专业认知”之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从国内研究来看,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也着眼于教师个体的关怀视角,进一步提出了“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教师个体的教育学”、“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等观点。同时,近年来我们国家关于“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理念的倡导,实质上也反映了我们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意义的认识。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集体受训”的统一培养模式和发展模式,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和实际发展状况,因此,这种“外烁式”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有研究者认为,“集体受训”培养模式下的教师,“顶多只能成为一个„能干的学徒‟(capableapprentice),虽拥有一双„有能力的手‟fcompetenthands),却无法弹性和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策略。相对于“外烁式”的培训模式,人们认为要真正尊重教师个体的专业意向和主体能动性,应当帮助教师形成“内发式”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模式,这是因为“教师之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的”。

由此,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意义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自造”和“再生”的重要过程。对于前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立足于其专业生活中自身的发展需求、愿望,基于其本身原有的基础(包括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并在其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对于其专业活动更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更为切实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后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通过“自造”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实现专业生活的“再生”,保持健康、合理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联系上述有关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意义的讨论,我们认为,较之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在其内涵上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内在要素:

1.个体发展的愿望与动机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动机来看,促进教师个体专业自我发展的动机主要有:生活生存需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以及由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等。具体而言,生活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经济收入、生活便利、环境感受、职称评定等方面。其中环境感受是指教师对学校整体氛围(包括工作条件、人际氛围等方面)的感受,较之于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生活便利等直接的生活需求来说,此种需要显然属于更高层次。这里把职称评定列人生活生存需要是考虑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相对较高的职称无疑为改变自己处境(如调动工作、进城等),并进而满足生活生存需要提供了一个砝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自己面临的教学问题与困境,而主动提升教学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成就感增强个人威望的切身需要;另一方面则来自教育教学改革外部环境的影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是指教师由于受到教育职业特殊的意义规定,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职业情感、对职业价值和意义的切身体认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发展自身专业水平的自觉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发展变化受到其自身的从教经历,以及学校整体教育环境及其命运、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在“站稳讲台”时期表现较为明显;随着教学逐渐成熟以及成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生活生存需要占据主要地位;生活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生活较为稳定之后,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再次凸显:随着职业情感的进一步形成,由职业责任感而产生的发展动机开始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2.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来看,自主是专业工作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专业自主是达到完全专业地位的关键之一,专业发展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专业人员在被认可的条件下,能依据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使其专业判断,执行其专业任务,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有研究者认为,由此,教师专业自主是指教师在教学、学校参与或教师组织决策等专业领域内,能依其专业知能,执行专业任务,以维持专业品质,及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简单地说,自主的教师能够享有专业自由、参与组织决策、免于外力干涉、以及维持专业品质。

我们认为专业自主既是教师个体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自主同时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力图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相对于“他主”,教师专业自主不仅是对外部力量的一种反抗,更为重要的表现是教师在其自身发展中能以主体的身份,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愿望,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探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自我调节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状态,从个人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为了取得教师专业自主必须建立并发展一个全面连贯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来增强教师完成各种复杂角色的能力。”[句为此,相应地,教师首先应当树立较为明晰的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对自身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和调节,能够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合理的自我决定以及采取行动等。

3.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

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主要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也就是说通过接受专门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及职后有关教育改革理念的学习等;实践则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经验的不断获得和提升,这里指的经验可以来自旁观其他教师而习得的,也可以是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甚至可以是对自己以往学生时代教师经验的继承等。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受到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专业基础、学习方式、个人喜好、社交背景、生活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例如:

“大学里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定义上的、概念上的,比如什么是典型、什么是形象,或者像《现代汉语》则讲如何去分析字词。现在不是说淡化基础,强调阅读能力,强调写作、语言运用吗?所以大学学的现在真的感觉作用不是很大。如果真的确确实实要教好的话,还得需要起码两三年的努力。即使你在大学里学得再好,都有可能脱节。”

“一开始的时候,不是有教案吗?还有优秀教师的教案集,我也买过来看看。其他老师的课呢,也偶尔去听一下。其实这都流于一种形式,那些老师也不可能刻意教你些什么。至于你能否从他们那里学到些什么,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在于你能否听出他们的精髓来。我觉得那时真正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就是让要好的朋友听自己的课,再让他们评一下。自己也就这样慢慢走过来了。”

对于上述个案中的老师来说,师范院校时通过理论学习接受的知识很多并不能对其专业成长产生直接作用,而向他人借鉴式的学习方式其收效也未必明显,他的专业发展方式更是建基于其现实教学的土壤,更多的是其在独立的学习和摸索中形成的,而远非从理论学习和经验模仿中形成的。

二、超越“个人主义”: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策略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认为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师的个人主义。研究者罗狄亚(Lortie)认为教师典型的工作方式有:现实主义(realism)、保守主义(conservation)、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是指“教师把精力集中于完成自己班级的短期计划,而不管教育的长期效果”;保守主义是指“教师避免讨论和思考教学的脉络背景以及提出教什么和为何教的实质性问题,不愿意做根本的变革,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些细枝末叶的修改”,个人主义则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和不乐于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从这些表述来看,无论是现实主义、保守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联系前文的论述,我们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其中“个人主义”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群体专业发展的问题。

哈格里夫斯fHargreaves)在其所著的《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教师:后现代时代的教师工作与文化》(Chan~ng teachers,chan~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 modemage),也提到了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学,缺少相互间的反馈和沟通,它虽然部分体现了教师个人特质中的独创性和原则性,但从整体上却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相互汲取教学经验,积极促进的教学环境的形成。可见,个人主义的典型表征是教师之间相互孤立、专业隔阂、缺乏积极的沟通与合作。

较之于上述国外研究者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表述,国内研究者提出了“隔离型教师文化”,隔离型教师文化是教师之间疏于合作、羞于评定、信奉独立、相互隔离的特定联接方式和习惯表征,其主要特征是独立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总是彰显其个性。这为教师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疏于合作,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呈现封闭性特征,不愿意接受新理论、新事物而墨守成规,缺乏冒险精神,趋于保守。

就我们国家的实际状况而言,目前在教育领域个人孤立的、相互隔离的教师文化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取向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人及其与其他教师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传统文化中倡导个人的内敛和自修的内在修为方式,对个人的对外交往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其消极的影响容易造成个人的自我封闭,而难以以开放的心态向外界和他人进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如“文人相轻”

等观念,也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方式。还有,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相互提防、难以信任他人等不良心态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然而,从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属性来看,我们认为教师个体不可避免地具有群体属性,教师显然是无法独立于他人或文化情境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学校教师群体成员的沟通、互动与合作,从而清理和建构自己的教学看法与教学观念,同时在他人的协助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我们强调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需要其与所处教师群体中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与协作而实现的,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强调教师群体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良好的“群体”(或者说共同体),为教师个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平台。为此,要实现教师群体对教师个体专业的发展功能以及促进教师整体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构建良好的教师群体,以更好地联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1.在教师群体发展中引入“社群”思想

在前文我们曾述及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从深层的文化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活动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这里的“群体”概念主要指称的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以及部分教师之间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小“群体”。无论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还是部分教师构成的“小群体”;无论这种群体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带有社会、文化的印记,以及富含人际交往关系及其意义。桑德尔(Sandel,1982)和麦金太尔(MacInivre,1984)认为,要理解个人的行为,必须把个人置放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中来考察,把个人放在社群和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社群的互动才能导致共享意义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个人就会被切断与供参与和交流的社群的联系,惟有这种社群才能促进个体的真正发展”。教师个体必须走出孤立和自我封闭的境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教师孤独的个体的一种自我修为或者自然成熟而实现的,而是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的互动、沟通以及协作、分享中逐渐实现的。因此,着眼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无论是个体的专业发展还是群体的专业发展,引入“社群”思想,以“社群”与“成员”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来审视和思考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视角。

2.构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

针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和隔离型教师文化明显的弊端,我们在思考促成教师专业发展时,自然地就将解决方案指向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范型。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教师按照某种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作、支持以达成一定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关系方式。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公开课等都可以视为教师之间具体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形式联系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方便可行,具有实际意义和较强的操作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形式作为学校教师之间的例行活动,存在着为合作而合作的一些倾向,这必然会削弱合作的意义。那么,何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如何构建这样的文化?Johnson和Johnson(1999)关于合作性活动的观点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他们指出一个合作性活动必须具备的五项基本元素,这五项基本元素分别是:1.积极的相互依赖;

2.个别责任;3.具助长性的面对面互动;4.社会技能;5.团体运转。其中,所谓积极的相互依赖意指社群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社群所有成员的合作,这一实施策略包括共同奖赏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篇2

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美国的基础教育已普及, 然而公众对学校教育的质量却越来越不满, 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教育需要改革。而教育改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触动教师固有的教育理念, 进而改变他们原有的教学思路, 那么任何教育改革都将毫无意义, 因此, 必须在教育改革和教师改革之间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在这种情形下, 改革教师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著名教育家、教师教育家古德莱德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学校若要变革进步, 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要培养出更好的教师, 就必须将模范学校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 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若想大学找到通往模范学校之路, 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 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关系, 并结为平等的伙伴。”[2]

1983年4月,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 掀起了以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1986年, 美国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在题为《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的报告中提出: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核心和关键, 并指出为教师职业做准备的最好环境是一所联系大学和中小学的实践学校。同年, 霍姆斯小组发表了题为《明日之教师》的报告, 第一次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概念。在霍姆斯小组看来,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为初学者的专业训练, 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 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考虑的最佳的学校形式。1986年, 历史上第一所实践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马萨诸塞州建立。1990年, 霍姆斯小组发表了第二个报告:《明日之学校》, 进一步阐明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办学原则。此后,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美国蓬勃发展, 1998年, 全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达到600所, 到了2000年, 增加到了1 000多所。2001年11月,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资格审查委员会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发布了一个《专业发展学校标准》, 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出了指导性的办学原则和较为详细的分级评估标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美国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师教育模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计划方案, 更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了教师教育模式中。

2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在先通过探讨协商, 再签订合作协议, 最后明确双方或多方职责和义务及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般来讲, 首先是大学或大学教育学院选派实习生, 派遣大学导师负责实习指导工作和联系工作;其次合作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偿, 向合作学校的教师提供在职指导和培训, 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等;再次中小学负责向实习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设施, 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并帮助其开展工作, 为大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这种合作有严格的评估制度, 从课时计划、教学效果, 到阶段、学期、学年的考评, 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实效性, 使合作各方获得最大益处。

3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取得的成效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是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转变, 作为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模式, 被认为是当今美国促进教师专业化,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大举措。

3.1 提高了职前教师培养质量

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职前教师主要通过教育实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管从职前教师实习的时间还是从实习中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它都不同于以往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职前教师要进行一年的系统学习与锻炼, 他们走到教学第一线, 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辅助下, 获得许多受益于以后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其实习工作也不仅仅局限于听课和观摩, 还包括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负责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职前教师平时作为教学助手辅助并观察指导教师的教学, 每周有一天职前教师要独自负责班级的全部工作, 以便其有机会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责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使职前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运用也产生了生命力, 从教后能更快适应教师角色。

3.2 促进了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中心理念。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在职教师、职前教师以及大学教师之间经常以团队的形式交流与学习, 通过彼此协作, 促进共同发展。

在职教师在与大学教师的交流中获得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指导职前教师的过程中, 对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总结, 而这正是在职教师自我提高的前提条件, 也是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热情的过程。同时,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师教育模式, 中小学教师可在大学选修课程, 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教师可以走进大学校园, 定期开展讲座, 还有机会参与大学教师的科研课题, 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教学, 在研究中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研究表明, 经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锻炼的教师在重组自己教学经验时具备6种观念: (1) 发展观, 把学校各个年级看做一个有机联系、发展的整体; (2) 课程观, 能够贯穿各年级把握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 (3) 比较观, 将自己的经验和其他教师进行比较; (4) 客观性, 能够看到自身状况与自己所能达到目标的差距; (5) 系统观, 能够筛选、评价和组织自己的经验; (6) 整体观, 将自己视为一个专业团队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其本身[3]。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会以教学的专业化作为自己的目标, 使自己成为教学专业人员。

3.3 促进了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一种新形式, 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职前培养, 而且也能促进中小学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如果这一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存在的合理性将遭到质疑, 中小学校也将失去参与合作的热情。由于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大学教师和职前教师带来许多新的教育理念, 如长班教学 (block scheduling) 、小班教学、合作学习、小组教学等, 且都在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中小学进行实验, 这些新的教学组织与方法, 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实践表明, 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中小学学生, 其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学生成绩。

3.4 改善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 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大学与中小学进行全方位合作, 共同承担教师培养的职责。首先, 大学教师走进中小学, 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介绍给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通过实践, 使自身的实践活动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进而促进自身及学生的发展。其次, 大学为中小学教师开放一些资源, 比如学校图书资源和师资。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可以定期向大学教师请教。在探讨与交流中, 双方能力均获得提升。再次, 中小学教师在现实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为大学教师的研究和决策提了新鲜的血液, 使其理论和决策更有说服力和指向性。同时, 教师被吸收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决策群体中, 使决策逐渐摆脱行政领导或教学专家的个人垄断, 逐渐有了教师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有教师参与的决策群体比单个成员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扩大了知识领域, 有利于确定问题和制定备选方案, 且能够更严谨地分析制定的方案[4]。

4 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不仅因为它提高了教师培养的质量,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 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探索和经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具有以下启示。

4.1 重视和规范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

在我国, 职前教师的实习时间一般只有6~8周,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 不能全面培养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 我国职前教师在实习时, 还存在实习内容不科学的问题。实习时, 职前教师更关注的是通过亲临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培养教育教学能力, 更新教学理念, 使自身今后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我国教师职前培训, 存在重视教育性工作实习 (只重视学习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 忽视非教育性工作实习 (制定班级及学校发展规划与制度) 的问题。这种培养模式, 使职前教师只能成为一名教书匠, 而不能成为一位很好的教育者。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职前教师接触的内容不仅包括教学方面的各项事务, 而且包括班级与学校发展及管理有关的项目。因此, 我国职前教师实习内容也应包括教育性工作和非教育性工作, 使职前教师入职后不仅能为学生现阶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而且能影响学生、自己以及整个学校将来的发展。

4.2 更新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

在我国传统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中, 职前教师一旦走出师范院校大门, 就意味着正规专业学习的终结。事实上, 教师的专业学习并非单一取决于师范院校系统开设的课程, 更多的是根植于中小学现实情境中, 教学实践是教师继续学习和实现持续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主流的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模式, 二是把教师教育学历达标放在首要位置。两种模式中都注重教师的“知识本位”, 却淡化了“能力本位”。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 不但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 (教什么) 的提升与巩固, 更要重视教师教育学科知识 (怎么教) 的拓展。

4.3 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合作是大学和中小学共同担负教师教育责任的基础, 也是更好发挥各自功能的有利因素[5]。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成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沟通, 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对话的平台。通过这种合作模式, 大学教师有机会走进真实的教育实践基地, 在实践中研究教育问题, 并在这个过程中检验、反思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在职教师可以在与大学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观点, 并使之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在我国, 大学的教育学院和中小学在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上基本是分开进行的, 仅有的合作也局限于表层, 并且这种合作也是在不平等、不协调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大学的教育学院和中小学的合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方面, 要打破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两种不同教育机构互不相通的教师教育模式, 两者要以教师培养与培训为结合点加强合作。另一方面, 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要深入到中小学实践中, 同时也要为中小学教师走进大学提供机会, 通过讲座等方式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将丰富的实践信息带入大学, 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4.4 教师教育改革应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同步进行

中小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而且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基地。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式改革。这种改革往往不能触及中小学发展需要, 不能有效解决中小学发展中的问题, 也不能调动中小学师生参与、支持的热情。而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 在教师教育改革中, 应深入实地考察中小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使改革措施发挥实效。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 既不是职前师范教育的组成部分,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职进修, 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和成长模式。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一些成就, 拓宽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视野。在借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功经验的同时, 应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谷峥霖, 傅淳.美国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 :51-54.

[2]苏智欣.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思想争论[C]//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田宝军, 王德林.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培训模式述评[J].教育纵横谈, 2002 (10) :58-61.

[4]亨利.西斯克.工业管理与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浅析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 篇3

摘要: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33-02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复兴戒国教师教育转型中的政策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4]唐龙云,教师教育专业化与师范教育改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三尺讲台,书写着多少执着与梦想,三尺讲台,播撒着多少阳光和希望!很庆幸自己能从事这样一份有意义的工作,站在讲台上,心中就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怎样才能无愧于这份神圣的工作,是我一直在思考并努力的问题。因此唯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变成让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好老师。想成为一名名师就更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做出规划,并为之不懈努力,从而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科研型的优秀教师。为了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在师德、业务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并快速跟上新课程.新教育思想的步伐,特为自己制定一份专业发展规划:

二、总体目标

专业化目标:

(1)职业道德高尚,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专业知识扎实,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2)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为,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

(3)具有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能与他人进行合作,发展实践性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专业发展水平标准

1.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个体差异及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2.在课堂教学中基本能在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及时发现问题,能把握问题的本质,采用最优解决方法,及时、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具有独创性。

3.在课堂教学中能深刻理解教育教学的意义,能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与其他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在自身专业发展中坚持追求终身发展的目标,在本校成为学习化组织的过程中,与教师共同学习,研究,分享经验,促进自身开发教学潜能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发展。

三、具体目标

1、师德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力求做到师德高尚、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学生喜欢。

2、学习和其他方面的目标。熟悉本学科以及相近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能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写出教学反思。养成勤写勤练的习惯。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论文或随笔,争取本学年有1篇文章发表。

3、教学方面的目标。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②争取吃透教材,把握好重点、难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积累班级管理经验,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④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中努力渗透新课程的理念。

⑤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流畅,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达到信息的处理和优化。

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实施方式与途径: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每次教研活动,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

2、积极借鉴现成的媒体技术,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认真阅读新课程同行丛书,领会二期课改精神实质。选择教育教学专著;《师生沟通的艺术》《班主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做好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每堂课都做到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关注学生课堂反应,随时调整课堂教学,4、乐于思考、善于动脑、勤于反思,扬长避短,认真备课,精心

设计每课时的教学教案。

五、行动措施及目标

1、首先努力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爱岗敬业,按要求完成反思,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善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知识储备。

2、认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自身能力。勤于学习,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学科特点,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

3、积极参加各种听、评课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让自己在校内或校外上一些有质量的公开课,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加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平时抓紧时间加强自身学习,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教学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篇5

李梅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每每想到这句话,就倍感责任重大,常有如履薄冰之感。什么人可以做老师?“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每想到此,就更觉应“不待扬鞭自奋蹄。”为了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在师德、业务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快速跟上新课程新教育思想的步伐,特为自己制定2013——2014年专业成长计划:

一、自我分析

自从参加工作4年以来,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但是我开始语文学科的教学只有2年的时间,所以自己要的东西还很多。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语文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

二、发展目标

1、师德目标: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坚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

2、教学方面: A、积极探究教育教学规律,尽快熟悉人教版语文教材,让课堂的喜悦之花绽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B、常跟本组老师进行教学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的把握课堂。善于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变化,同时不断激励学生的自信。

C、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育目标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本书,去引导学生的人生之旅。我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架起通向前程的桥梁,使他们能成功地扬帆远航。尽量多地用正面教育,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真挚的博爱以及对学生高瞻远瞩的责任感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德。

三、具体措施:

(一)树立高尚的师德

在教育教学中,全心全意地关心班中每个孩子的成长,为人师表,做到校内外皆为人师。以学校的需要为己任,认真、尽责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二)丰富理论素养

1、“书是进步的阶梯。”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素质,首先是要保证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把读书列为生活中的必须进行的部分,每年至少精读两本教育教学著作,每年至少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争取发表。

2、勤做读书笔记,积累重要信息。从学科理论的高度去认识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之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的教学行为。

3、强化教学反思能力。通过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究竟面临着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关键性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这些问题是关键性问题?如此等等。而要具有这种反思能力,则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

(三)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1、用教学艺术充实课堂,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在教学工作中,通过问题探究、自修反思参与分享等方式来发挥实践性知识来提高课堂艺术。

2、在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提高教学水平,精备好每一节课,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在反思总结中进步。精心做好培优扶困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真探索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辅优补差活动。提倡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布置不同作业的尝试。辅优促中补差要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数落实,同时要注意时间的利用效率。

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篇6

一、人格

本人性格有些内向,平常比较喜欢画画、看书、书法等等,还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因为孩子们的纯真能让人毫无戒心、展现真我。本人心理素质比较稳定,能经常进行自我调适。在美术教学中,经验还不足,希望能找到一个好师傅引领。

二、价值观

我为什么想当教师呢?

我要当教师因为教学永远是一个变化无穷的工作。我的教材是同样的,我总是改变着教学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总是在变化。

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学习。确实,我之所以感到我的教师生涯还颇有活力,是因为我总是不断地学习。

老师大多平凡,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但“我是老师”却是都说过的。说出这句话,既是一份自豪的流露,更是一种责任、使命的警醒和提示,是对自己勉励的心语。教学给了我前进的步伐,多变的人生和挑战以及不断学习的机会。

如今已是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于是,在尊师重教的同时,咱们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我们的课本、我们的育才思路也必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过去延用了几十年的老教材,也该让其“退休”一部分,让新鲜、活泼的、富有时代感的新内容、新教材“上岗”执教。过去是“吃粉笔灰的人”,如今也使用“电化教学”了。

教师,是育人的人,育人先育德。树立师德,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咱们要培养青少年从小学会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将来做一个对党和国家人民有奉献的人!咱教书的人,才是一个永远受人尊敬的人。

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本人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还很肤浅。仅在此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遵循语文规律,培养感悟能力。

语文学习重在感悟,语文教学过程就是逐步培养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第一,情的激发。“情”是联接教师、教材、学生等因素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

第二,美的熏陶。语文教育的过程正是寓教于乐,感染陶冶,从悦人到怡人到感人到育人的过程。

(二)探索改革途径,落实小组讨论。

教学需要不断创造,只有不断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因此,要落实课改精神,实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互动、探究、实践的能力,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高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无私奉献,只有对事业负责,对学生负责才不会愧对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今后,我会在领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关怀、帮助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篇7

关键词:在职教育硕士,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研究

一、专业学位教育有助于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 更是学校改革创新的重要财富。探索青年教师成长之路, 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是每所学校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具有较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及管理干部”为目标的发展式教育, 是中小学教师和管理干部在职进修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注重学员是否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 并关注是否取得业绩, 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青年教师完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实现由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提供帮助的一个重要平台。参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习的学员普遍认为, 专业学位教育有助于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帮助自己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疏漏, 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报考教育硕士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 有85%的学员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 出来后在学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50%的学员认为自己的理论修养得到提高, 更有实力地参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研究;95%的学员对读教育硕士有很高的期望值。

二、专业学位教育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职教育硕士是以“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教师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里, 可以接受教育一线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参与的培养, 在教育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帮助下, 针对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教育教学工作, 消除诸如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文化的重构、教材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更新等带来的困惑, 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70%的学员认为教师理想的继续教育方式是专业学位教育。80%的学员认为培养方案中内容丰富的座谈会和讨论会安排, 可以充分发挥名师引领助教师成长的辐射作用, 从而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名师的引领下, 他们可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教学观点、知识结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理性化, 丰富教育教学智慧, 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能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60%的学员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科教育理论的更新。62%学员赞同采用到一线观摩和在案例分析中学习理论的教学方式, 认为访学活动安排, 可以帮助学员从教师那里学到平时在课堂或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对于因材施教大有裨益。学员到基地和社会中去开展调查实践活动, 包括听课、参观学习、观摩教学、调查研究等多项实践活动, 可以促使学员了解更多中小学现状, 在掌握诸多学校典型案例的基础上, 不断摸索和探讨, 寻求教育教学的规律, 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三、专业学位教育有助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广大教师而言, 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还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 才能实现专业成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其课程体系建构以满足时代要求和现实教育教学需求为前提,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 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业务钻研能力, 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在理论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门性人才。攻读专业学位教育学员的最大期望之一就是学科教育科研能力。多数学员认为在职教育硕士培养可以形成一种研究氛围和文化氛围, 增强学员研究意识, 成为主动的研究者。有50%学员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对教学研究影响非常大。60%的学员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引导学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尤其是专题调研和论文写作等任务安排, 提升了学员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有效促进了学员多读书, 勤思考, 勇于探索, 在不断研究和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实现专业发展。通过工作、学习、研究的有机结合, 学员加速实现了向本学科教育科研领域纵深地带的自觉跨越, 从而使专业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四、有助于推动本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员绝大部分是从中小学来的。虽然各自学校的情况大同小异, 但是各个学校又有不同的特色, 学员们需要了解更多学校的现状, 需要到各个学校和社会中去开展调查实践活动, 包括听课、参观、谈话、采访等多项内容。学员需要对教师、学生、家长和各类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 从而在掌握诸多中小学典型案例的基础上, 不断地摸索和探讨, 找出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这样, 学员才能有宏观思维和深入思考的基础。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员驾驭教学的能力, 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学员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耳濡目染与多向交流互动, 通过直接观察和体验, 以及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优秀教师, 可使隐性知识得到高效的传承, 最终促进教师能力自然发展与提高。

二十年来, 在职教育硕士培养为各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学输送了大批的管理人才和优质教师, 已成为我国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之一。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如江苏省各市专门为参加教育硕士学习的教师出台了相应的文件, 对参加学习的教师在学费和学习时间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以此保证教师安心参加学习。各学校管理者应鼓励教师报考在职教育硕士, 促使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 提高专业水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加速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为基础教育战线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实践性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对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优秀教材与案例比较缺乏、师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质量保证措施尚需完善等问题, 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进一步突出教育硕士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张春莉, 全元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 .

探讨电子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8

关键词:电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专业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对此谈几点拙见,以望就教于方家。

一、电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目标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已有相关研究者做出调查研究,哈佛大学的一个跟踪调查,主要调查的是目标对人生的影响,调查对象是一群学历以及智力都相似的年轻人。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年轻人中,对人生目标的定位有着巨大的差距:将近65%的年轻人人生目标较模糊,有15%的人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竟然还有20%的人没有人生目标。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有的成为了创业者,有的成为了社会精英,还有的成为了其他行业的上班族。尤其是那些目标远大,并且明确的年轻人大多都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号的专业人士,如律师以及工程师等,而那些没有目标以及不明确的人,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尽管能够安稳的生活,但是并没有突出的成绩。通过该项研究表明,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人生就会失去方向。对于教师而言,在事业上若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只会有害而无益。

2、专业知识还需加强。一位优秀的电子专业教师,只有雄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的任教。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趋于年轻化,在电子专业教学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多教师认为设立与电子史相关的专题,没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认为教学史对电子的教学没有多大作用,也就不愿意去花时间去学习。

3、专业能力急需提高。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电子教师而言,专业能力的内涵较为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电子专业基本功,而且还包括从事任教基本功为主的教学能力。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提高,制约教师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发展。

4、信息素养不够全面。信息素养是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的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以及主要信息源来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以及技能。具体来说,也就是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以及信息道德素质。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作为学生学习“领航人”的教师,同时为了适用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具备跟踪、了解以及掌握网络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及合理的组织、利用能力。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电子专业教师大多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教学手段较低下。

二、电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加强教师培训。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应加强校本培训。其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培训内容应丰富多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跨越理论以及实践的鸿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而使得学校以及教师同步发展。其次,加强网络培训。最后,加强海外培训。通过海外培训能够与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以及方法进行沟通,使教师接触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不同文化下,寻找中西教育的不同,进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

2、加强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以及共同进步的一种教研形态,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名家讲座、学术研讨以及网络日志等方式。首先,学术研讨。教育研究人员针对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学术探讨活动,并不像讲座气氛那样严肃,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所有参与者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而展开评论,思维碰撞,定期开展此项活动能够获得最终研究成果。其次,名家讲座。该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名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促进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思考,激发探究教育问题的热情。最后,网络日志。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网站来不定期的张贴新的文章或者博客,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或者典型教学案例张贴出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促使自我发展。

3、提升专业素养。首先,进行专业教育。其次,善于整合各类知识。如:在讲解每一位概念及电路时,可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办公通信设备及音频设备等电子产品来讲解,利于学生理解。再次,善于实验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CAD软件、PLC技术等,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及形象化,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最后,善于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常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理念及内容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利于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应从教师培训、同伴互助、专业素养三方面共同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专业素养等,旨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发展,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金华.走专业发展引课堂潮流——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专业教师必备素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上一篇:那一天我真的很感动下一篇: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