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精选8篇)

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篇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空 1 分,共 32 分 l.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是________。

3.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由丹麦建筑师_________ 设计的。4.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学习领域。5.宋代有两位父子画家画的山水画被称为“米点山水”,父亲大米名

叫________,儿子小米名叫________。6.画家________的素描画《________》再现了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斗

争场面。7.________是现代蠊钩缮杓苹唬叛芯可适泳跣睦淼?新兴学科。8.中国古代画论《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要旨“六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西方绘画中多用——透视来虚拟性地表现空间感,中国传统绘画 中的空间表现大多采用________透视来表现。10.《虾》是国画大师________所作,他画的虾在“________”与

“________”之间,重墨突出了虾眼、省略了一些虾腿。11.中国古代瓷窑影响最大的是在宋代的五大名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

12.《流水别墅》是________建筑师________的代表作。13.云南丽江纳西族创造的文字________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是“书

画同源”的体现。14.青铜器饰以饕餮纹,是我国________制时代青铜器艺术的一个显 著特点。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 共 4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 分 1.色彩三要素指。

A.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 B.红、黄、兰 C.色相、明度、纯度

D.原色、问色、复色2.高远、平远、深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法,它出自古代 画论 A.《画山水序》 B.《林泉高致》 c.《画山水赋》 D.《历代名画记》 3.李公麟创作的动物画珍品是

A.《牧马图》 B.《五马图》 c.《五牛图》 D.《照夜白》

4.荷兰一位善于应用局部光照明暗对比的画家是 A.哈尔斯 B.蒙德里安 C.鲁本斯 D.伦勃朗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 分。判断对错,对的请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北京故宫建筑群应用对称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皇权思想。

2.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

3.单色的绘画就是素描,因此,用一种水彩色或水粉色画出来的画 也是素描。

4.超现实主义与超级写实主义同属一个艺术流派。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色调 2.美术 3.后印象主义

4.墨分六彩

五、画线题。将有关联的作品和作者用线联起来,每画正确一根线 计 1 分,本大题计 8 分。田横五百士 亨利摩尔 掷铁饼者 波提切利 溪山行旅图 丢勒 创世纪壁画 范宽 赛纳河 徐悲鸿 国王与王后 米隆 四使徒 米开朗琪罗 春 马约尔 来_源:考试

六、论述题。本题计 8 分:请你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 中”quot

七、创作题:《希望》使用铅笔或钢笔,可采用手绘线条、明暗或黑白画等形式表现。本 题计 16 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

八、简答题。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简述小学生记忆的特点。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九、论述题。10 分

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2、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创作倾向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欣赏偏重于内化知识。

3、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美术欣赏的顺序是简单描述、形式分析、意义解释、价值评价。

4、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二、简答题

1、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答: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3、美术教育?答: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各学段的“综合探索”教学活动应如何进行?答:

一、二年级的阶段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展示。

三、四年级的阶段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览,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运用自然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七—九年级的阶段目标: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共通的原理和规律。

5、美术欣赏课怎样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答:欣赏课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美术作品时不单要讲技能,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分心,把美术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学习。

二、分析美术作品的技能要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样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

三、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一些典型的美术现象。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论,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

6、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答:

一、是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

二、是对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过程有基本的了解;

三、是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7、“造型”与“表现”的关系是什么?答:造型和表现可以看成该学习领域中的两个维度,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是指与造型活动有关的全部过程。造型是“点”,表现则是”线”,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则是造型的过程。造型与表现在本学习领域中是一体两面。比如说学生进行一次玩泥巴的活动,泥巴是造型的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想要表达什么感受,实际上在动手前就有所考虑,就已经开始了表现的过程。在整个造型活动的过程中,也许中间想法会有所改变,但活动本身并不会停止。这说明表现始于造型之初,造型贯穿于表现的全过程。

8、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答: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9、“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什么目标?答:第一、了解美术发展趋势以及美感的多样性,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美化环境与生活。第二、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第三、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论述题

1、“设计”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课程标准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指出,本学习领域中的“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而“应用”一词,则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系学习系统的知识技能并不重要,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趣味性,不断地积累学习方法,才是学习活动持续正常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眼点进行本领域的学习又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双向助益的关系。(2)知识学习与操作实践的关系“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习领域,操作实践是将所学习知识加以强化并加深理解的过程。没有实践基础的理性知识,不会得到巩固,因而也体现不出其价值;而实践与操作行为,没有理性知识的支持,也是盲目的,效率低下的。(3)“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各种内容互为补充的关系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美术中实际包括了许多的实用设计门类,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陶瓷设计等等,其本身就是设计思维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过程,相互之间是不能割裂的。因此,其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2、谈谈对“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答:第一,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第二,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第三,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以帮助学生用历史唯物之一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总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国际上是基于多元文化理论的影响,基于对文化的多样化而提出的。我国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这一新理念,是基于从根本上扭转把美术学科仅仅做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观念,而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来看待的理念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综合复习题)

一、空题

1、美术的分类一般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

2、绘画的种类名称很多,以绘画的工具、材料分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水彩、素描等。

3、色彩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要素,那是色相、明度、纯度。

4、东汉时佛教开始从印度经新疆传入内地,之后在新疆拜城开凿有克孜尔石窟;在甘肃敦煌开凿有敦煌莫高窟石窟;在天水开凿有麦积山石窟;在山西大同开凿有云岗石窟;在河南洛阳开凿有龙门石窟。

5、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蘸墨法。

6、中国历代国画名作中ltlt步辇图gtgt的作者是阎立本,ltlt簪花仕女图gtgt的作者是周昉,ltlt珍禽图gtgt的作者是黄荃,ltlt五马图gtgt的作者是李公麟,ltlt芙蓉锦鸡图gtgt的作者是赵佶,ltlt秋效饮马图gtgt的作者是赵孟頫。ltlt富春山居图gtgt的作者是黄公望,ltlt游春图gtgt的作者是展子虔。

7、清初画坛上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人称“四僧”他们是:八大、石涛、髡残、弘仁。

8、我国向有“瓷国”之称,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陶瓷工艺已较为发达,发掘于黄河流域的有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发掘于长江流域的有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彩陶;以及发掘于沿海的龙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黑陶等。历史上有瓷都之称的城市是景德镇,有陶都之称的城市是宜兴。青瓷成熟于魏晋,白瓷成熟于隋唐,唐三彩是唐代陶瓷美术中的代表作品。

9、宋代著名的瓷窑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10、写生过程大致可分为大体阶段,深入阶段,调整阶段。

11、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明部、半明部、明暗交界面、投影、反光五个受光不同的面总称为明暗五调子。

1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

13、中国传统刺绣品种很多,其中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绣。

14、欧洲历代油画名作中,ltlt蒙娜丽莎gtgt的作者是达芬奇,ltlt拾穗gtgt的作者是米勒,ltlt日出、印象gtgt的作者是莫奈,ltlt向日葵gtgt的作者是凡高。

15、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16、人言“墨分五彩”,墨色:焦、浓、重、淡、清五个浓淡色阶。

17、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标划分了“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18、美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首先必须树立与之相应的教学思想。《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提出了八方面的要求。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2.美?踅萄乇鹬厥蛹し⒀拇葱戮窈团嘌氖导芰?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19、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谈谈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材处理变式、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姿态平等、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20、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1、新课程下的课程总目标按照三个维度表达,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有接受性教学模式、发现——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性教学模式、交往性教学模式、练习性教学模式、情感性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群辩法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模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等。

2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遵照的原则是审美性原则、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24、美术学科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画?饕餮纹在世界美术里,中国画自成体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以勾、勒、皴、擦、点、染等技法作画,以线造型为主的画种。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种类,它以笔、墨、砚、颜料、画刀、调色板等工具材料和形体、明暗、色彩、构图等基本手段,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表现物象的形状、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受艺术形象。它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时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3、什么是美术教育?答: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美术语言?答: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5、什么是透视?透视是通过透明平面来观察研究物体的形状。它是观察、研究景物在平面画幅上表现立体空间的基本方法。

6、什么是素描?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多采用钱币、木炭、钢笔、毛笔)等。

运用单一的颜色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特征、神态、形体、结构、运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

7、什么是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象构成的科学,是一种平面抽象艺术的设计方法,也是对艺术形式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平面构成通过对抽象造型因素(点、线、面)的研究,通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排列方法的研究,进行平面视觉语言的训练,将几个以上单元中心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多运用于实用艺术领域

8、什么是新课程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师生展开的一种合作、交往的教学。

9、什么是案例?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10、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描述教学实践中的典型事例,以生动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的成功或失败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11、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的内容和县享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它不仅指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地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的美才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得的审美趣味。

12、什么是文化情境?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以及特征。

13、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包括自主监控、自主指导、自主强化三个过程。美术课最容易接近自主学习。

14、什么是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体,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

15、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篇2

特岗教师是由我国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四个部门于2006年5月联合启动并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该计划通过对全国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聘,为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两基”攻坚县和边远贫困县(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配置教师,并进行合同管理。截至目前,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已覆盖中西部22个省区、1023个县、2.8万所农村学校。随着特岗教师计划的深入实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特岗教师的队伍。虽然他们很年轻,但同样他们也充满着智慧与热情,可以让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三尺讲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为教师不足以及结构失衡的农村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到基层建功立业的良好机会。因为特岗教师的服务期只有短暂的三年,所以这一现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三年后的他们如何面对重新就业?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否会让特岗教师产生职业困惑?在最艰苦的农村中小学任教,他们的心理是否会出现动摇?等等。

二、“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理念和教师素质方面

作为一名特岗教师,在对教师职业的正确理解与认识上,是具有一定职业理想的,但身处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在长期的理想与现实困惑中坚持这种职业理想是对一名特岗教师的考验。虽然大家能够正确理解教育工作的意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是,面对现实的住宿、交通、吃水问题等,这些满怀理想的热血青年无一不陷入崇高理想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之中。而且,特岗教师在对学生认真负责、端正教育教学态度的同时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经验不足的他们没意识到对学生们的引导,以及保护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对其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 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

目前,我国的“特岗教师”对学生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度不够。由于时间原因,他们对有听力障碍、自闭症的学生以及“留守儿童”没有特别的关照,甚至会束手无策,个别教师还会有疏远或者放弃的倾向。同时,特岗教师普遍还存在着学科知识不扎实,教育教学知识欠缺等问题,再加上教学设计意识淡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使学生不能良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做不到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并给予每一位学生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3.“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成因

从我国“特岗计划”的标准及执行状况来看,为了使农村地区教师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更加关注特岗教师的存留问题,未对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科结构以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考虑。同时,很多特岗教师缺乏自主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动力,并没有把教育活动当作研究对象并理性审视自身专业水平与职业活动的意识,更何况对于平均每天最低5节课的教师来说,更没有时间考虑自身发展的问题,因此严重影响了教师自身的不断成长以及不断接受新知识并提高专业水平的能力。

三、特岗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途径

1. 明确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

在当今社会,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变得尤为坎坷。在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终身学习、以学生为本这几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岗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专业能力是他们各方面能力中最主要的。如今,多数的特岗教师认为最应该拥有的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但除此之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和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是同样重要的。

2. 探究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现路径

想成为一名特岗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建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增强自己身为特岗教师对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然后,身为一名特岗教师,要注意自身的道德品质,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要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交流,并且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做到心系国家。最后,作为特岗教师要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摘要:为了支援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特岗计划,特岗教师对于解决农村地区的师资紧缺等问题起到很大的帮助。本文将根据特岗教师概述及现状,来分析当前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来寻求特岗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特岗教师,专业能力,问题,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S].2006.

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篇3

教师专业标准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实现路径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素养、师德建设、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继续教育等要素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向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

甘肃省2012年招录特岗教师计划为3103人,实际招录2479人,其中本科学历为1854名,专科学历为625名。本研究以2012年新招录的甘肃省特岗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700名特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有效回收率为95.7%。

新任特岗教师积极构建自身专业成长愿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和努力方向。新任特岗教师要实现由专业新手变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理念的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层面的愿景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度,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就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本文认为,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至少应包括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终身学习和学生为本等五个方面。对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知,特岗教师最需要的职业素养中,认为是专业道德的新任特岗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5.2%,认为是专业能力的占调查总数的20%,认为是专业知识的比例为12.8%,认为是终身学习的比例为21%,认为是学生为本的比例为21%。可见,在这五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中,新任特岗教师认为专业道德最为重要的比例明显比其他方面要高一些。而选择专业能力、终身学习以及学生为本的比例基本差不多。选择专业知识的则相对要低一些,这可能与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大部分为本科院校的师范类毕业生有关,这些特岗教师在大学期间都经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

2.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层面的愿景

(1)推动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的可能性因素期待

师德建设,为建设高质量特岗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支撑。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强调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问卷中设计了五个推动学校师德建设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招录特岗教师认为推动学校师德建设的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群体的职业认识、学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等社会因素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可见,新任特岗教师非常期待通过自身素质及职业认识等内部因素,而不只期待通过学校管理及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来推动师德建设。

(2)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期待

加强对师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宣传与表彰,是形成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强大合力的外在因素。问卷从物质奖励、提供进修机会、与职务晋升挂钩以及精神上的表扬等四个方面来设计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方式期待。结果分析表明: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认为对师德建设先进表彰主要应该采取提供进修机会(36.9%)和物质奖励(32.4%)等两种方式,而与职务晋升挂钩(18%)和精神上的表扬(12.7%)等两种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方式的认同率则相对较低。可见,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期待从教师专业成长以及经济激励等两方面来表彰师德建设先进典型。这可能与新任特岗教师都是年轻教师有关,他们都希望能通过得到进修机会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期望得到经济激励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3.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知识层面的愿景

教师专业知识,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性影响因素。问卷从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拓展,对课程、课标与教材研究学习,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途径及方法,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等五个方面来调查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知识层面的愿景。数据分析可知,新任特岗教师在专业知识层面愿景为:教学策略与方法(28%),对课程、课标与教材研究学习(25.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途径及方法(22%),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拓展(18.7%),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5.9%)。新任特岗教师正处于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还很缺乏,因此,他们都希望可以在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方面得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途径和方法引起了新任特岗教师的充分重视,这对于特岗教师专业成长很有好处。而新任特岗教师对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则不重视。

4.新任特岗教师专业能力层面的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期待

课堂教学能力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能力中最为主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结果发现,新任特岗教师认为最需要具备的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35.4%),其次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28%),第三是师生沟通能力(25.1%),排在最后的是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11.5%)。新任特岗教师认为最需要具备的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能力以及师生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能力则不是很被重视,这可能与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为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都经过较严格的教学以及教案设计有关。

(2)新任特岗教师教研模式期待

有效的教研模式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新任特岗教师选择教研模式的期待情况,见表1。

表1新任特岗教师选择教研模式期待

由表中的数据得知,新任特岗教师所期待的教研模式主要是听课、观摩他人教学,年轻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和老教师带教。可见,他们最为期待的是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和同事们沟通与交流以及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等方式,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而对网上进修教研模式认可度较低,这符合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新任特岗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这可能与新任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较重,实践应用性不高有关。

5.新任特岗教师教育培训层面的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培训目标期待

培训目标明确,才能提高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他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最优化。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目标期待情况,见表2。

表2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目标期待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甘肃省2012年新任特岗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目标期待情况中,主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以及了解教育政策,而学校的要求和取得培训证书的外部动力促成参加培训所占的比重较低。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意识较强,而不是被迫去参加培训。

(2)新任特岗教师培训内容与模式期待

教师培训内容是新任特岗教师培训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调查结果发现:新任特岗教师最期待的培训内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课堂教学方法(35.8%)、教学基本技能(24.3%)以及班级管理(20.9%)。主要原因可能是新任特岗教师刚刚大学毕业,缺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此外,新任特岗教师中有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没有经过严格的师范专业素养训练。因此,期待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培训符合新任特岗教师的群体特征。同时,在教师培训模式方面,他们期待培训模式主要采取参与式培训(40.3%)和讲座式培训(30.7%),也有部分教师期待由专家进行指导,而选择网络远程培训的比例较低。参与式培训能够最大程度地加强培训老师和参训学员之间的互动性,有效解决教育教学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讲座式培训则具有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培训内容的优势,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培训时间有限,因此,他们期待选择讲座式培训。

(3)新任特岗教师培训教师与时间期待

培训教师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新任特岗教师培训质量。调查结果发现:在培训教师方面,一线教学能手(70.1%)成为新任特岗教师最期待给其进行培训的教师,知名高校专家(26%)次之,而选择学校领导等对其进行培训的比例很低。一线教学能手最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的培训非常具有针对性。知名高校专家有着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对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正在发生的问题缺乏有效了解。在培训时间方面,新任特岗教师期待培训时间应该在20天以下(65%)比较合理,其中选择10天以下的为20%,10到20天之间的为45%。而选择20到30天和30天以上的比例只有35%。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任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培训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效果,而在假期里,他们不是很愿意参加培训,希望利用假期放松调整下,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二、教师专业标准视域下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现路径

1.构筑特岗教师专业精神高地,为特岗教师专业成长奠基

(1)建立特岗教师职业生涯完整规划,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

特岗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度,影响着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新任特岗教师要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从专业素养、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分别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为自己生涯发展描绘一幅蓝图。对于特岗教师来说,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需要崇高的教师专业精神,一颗追求事业的心,这样便会有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特岗教师事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村教育的生态发展。

(2)培植特岗教师群体文化,增强特岗教师事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培植特岗教师群体文化应努力做到:一是培养特岗教师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岗教师只有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才会去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默默奉献。二是为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制度环境和支持体系。特岗教师自身素质结构对于培植教师群体文化固然重要,但制度环境和支持体系也很重要。

2.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特岗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自身素质结构和外部激励共生,推动师德建设生态化发展

师德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理念下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首先,特岗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要了解师德建设的正面典型,也要分析师德建设的反面例子,吸取师德建设的教训,这样便可以通过正反两方面来提高自己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其次,学校要制定外部激励措施,促使特岗教师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可以采取物质奖励或提供教师进修等激励方式,激发特岗教师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师德建设中寻找教育的力量。

(2)加快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建设,增强特岗师德建设吸引力

教师的道德问题关乎学生、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因此,教育必须正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重建教师师德,重塑教师形象[2]。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与德育专业化相适应的特岗教师政策和制度,严格特岗教师准入与管理制度,调整所要求的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学习条件,建立科学的德育专业化课程体系。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校本模式。要求特岗教师在学习德育课程的基础上,把德育专业化渗透到特岗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3.增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扩大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1)回归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权,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由他主发展走向自主发展,回归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权,是扩大特岗教师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重要路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3]。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特岗教师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多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和同事们交流与沟通。在学习理念方面,特岗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己教师生涯完整与幸福奠基。

(2)特岗教师要努力践行“课堂教学=学科深度×教育广度”理念

课堂教学是特岗教师把所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有效模式。教材上的知识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而教师的学科知识则是因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而异。教师要为学生整体发展考量,既要注重自己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又要兼顾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表现,实现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岗教师要扩大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践行“课堂教学=学科深度×教育广度”理念。

4.实施特岗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微创新”工程建设

(1)注重批判反思性教学能力,力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适应

教学反思符合教育“微创新”解决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要求,是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特岗教师主要应注重发现教案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组织以及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如果存在问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同时,特岗教师要努力做到因学生群体差异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应该适应教师的教,以增强教学针对性。

(2)加强特岗教师教学与教研互动,同时兼顾跨学科教研能力提升

在教育科研中教师要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和兴趣,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把教育科研看成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教育“微创新”要求特岗教师教研从自身教育教学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加强课堂教学与教研之间的互动关系建设。要实现课堂教学与教研之间的互动,特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观摩他人教学、年轻教师之间交流以及老教师带教等方式来实现。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就是特岗教师教研“微创新”的过程。

5.完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建设,为其专业成长提供外在支持

(1)建立特岗教师培训学分银行,促进教师教育培训质量建设

建立专门特岗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并加强教育培训学分银行机制建设,成立专门的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学分认证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在培训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要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来满足特岗教师对课程培训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学分银行学分认定、学分积累以及学分转换等功能,实现培训学习结果的互认与衔接。

(2)聘请一线教师为特岗教师培训,注重参与式与互动式培训

特岗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老师是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一线教师。他们能够为新任特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在特岗教师培训方式层面,要注重参与式和互动式培训。培训教师只有和参训的特岗教师互动起来,才能更明确地知道特岗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也才能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奠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6-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 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3] 贺晓敏.新课改背景下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以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初中教师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篇4

中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考点背诵总结

考点1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现实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和静态艺术,广义上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和书法等。美术的基本特征包括: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和静态性。

考点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艺术创造,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黑陶等。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考点早期壁画、地画、岩画。壁画: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壁画残片和宁夏固原麻黄剪子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用红彩绘制的几何纹壁画残片。地画:1982年在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基遗址地面上发现的人物和动物绘画形象。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云南沧源、广西左江、江苏连云港岩画等。

考点新石器时代 的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陶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类。

考点青铜器的纹饰主要分为动物纹饰(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饰(底纹或细部)两大类。青铜器的特征:(1)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2)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3)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考点6

秦代雕塑最具代表性的是秦代陶塑兵马俑。秦代兵马俑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弘的气势,是秦王朝国力和武力强盛的象征,是对秦始皇统一伟业的歌颂。霍去病墓石雕是西汉大型石雕中的代表作。霍去病墓石雕的手法采用因材施雕的技巧,代表性的石雕是《马踏匈奴》。汉代青铜雕塑的杰出代表作品:《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考点7

秦汉时期工艺美术的代表作有:《羊形灯》《长信宫灯》《错金博 山炉》《漆棺》《云纹漆鼎》《汉代长乐明光纹锦》等。

考点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时期,其中该时期的画家有:曹不兴,三国吴国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卫协,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谢赫六法论的内容是:(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出身贵族。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杨子华,唐代画家阎立本认为他“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有《北齐校书图》传世。

考点9

山水画在晋代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宗炳和王微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以山水画知名的画家。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和刘宋之际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是现存早期的画论著述。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王维,南宗画派鼻祖,他的山水画技法特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考点10

阎立本初唐画家,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职贡图》等。周昉,字仲郎,一字景玄,工仕女,善画肖像、佛像,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周昉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顾闳中,五代唐画家,江南人,其代表作有《韩熙载夜宴图》等。隋唐重要的雕塑家有韩伯通、宋法智、吴道子、杨惠之、张阿乾、王耐儿等。张择端,子正道,代表作品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代表作是《千里江山图》。

考点1

1顾恺之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最妙。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绘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 2 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其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为加点缀,而神采飘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有: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写照。

考点12

唐代陶瓷从种类上来看,可分为青瓷、白瓷、唐三彩三类。唐代织绣工艺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以织锦最著名,称为“唐锦”。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垚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宋代陶瓷工艺中最著名的有五大名窑(官窑)是:哥、官、汝、定、钧。

考点1“吴门四家”指的是沈周,早期谨细,师法王蒙;后期粗简,师法吴镇。作品有《吴门十二景》《庐山高图》。文征名,也分粗细风格,以细见长。作品有《骑驴归思图》《春山伴侣图》。仇英,青绿水墨均有,作品有《桃源仙境图》《停琴听阮图》。“清四王”又称“江左四王”,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清代四僧”指的是朱耷、石涛、髡残和弘仁。

考点14

陶器的制造特点及装饰手段:第一个时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艺术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应用了镂孔、印纹等手法。

汉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特征:汉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一种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这些画像砖石以描绘现实生活的题材居多,如生产、狩猎、收获、宴饮、娱乐、战争、教育、民间故事等,也有的宣传儒家忠孝节义思想,或反映道家羽化升仙的愿望,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成为汉代世风民俗的写真。如山东嘉祥武梁祠之车骑、西王母、历史故事巨型画像石;河南南阳出土的《斗牛》画像石;四川大邑出土的《弋射收获图》画像砖等。

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而不重视局部的细致处理,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却黑白对比分明,富有装饰趣味。这些坚硬砖石是先人们留下的艺术珍品,至今仍以其独特的特色而焕发着不灭的光辉,显示不朽的艺术魅力。

考点15

古代两河流域美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苏美尔——阿卡德 3 时期、巴比伦时期、亚述时期、新巴比伦时期。古埃及美术分为古王国美术、中王国美术和新王国美术三个时期。文艺复兴三杰指的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其中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洛可可美术的代表画家有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

考点16

德拉克洛瓦,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家,代表作品有《但丁和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等。柯罗,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风景画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有《诺曼底边界的池塘》《蒙特芳丹的回忆》等。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考点17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莫奈,印像派创始人之一,是印象派最典型的代表画家,著名的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莲》。马奈,印象派精神领袖和创始人,代表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吹短笛的男孩》《奥林匹亚》。毕沙罗,印象派善于表现农村题材的画家,有印象派米勒之称,农村风景画代表作品《红屋顶》。德加,代表作有《舞台上的舞女》。西斯莱,英国血统的印象派风景画家,与莫奈相似,代表作品有《马尔港的洪水》。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

考点18

工艺美术是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工艺美术的根本或者说是本质特性,就是它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考点19

构成美术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因素,即美术家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一般称作题材;一个是主观因素,即美术家对这些生活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一般称作主题。

考点20

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于物质材料的呈现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素质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由于雕塑形象具有物质性的立体事物存在,它既诉诸于人的视觉,也诉诸于人的触觉,引起观赏者的触觉感知,使得与触觉相关联的质感和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这种材料和形象的交融性,是其他艺术很少具有的,它是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艺术以某些它所具有的特征和其他艺术相区别。适用、坚固、美观,这个由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来 4 的建筑经典公式,一直被认为是对建筑艺术基本规律的准确概括。建筑就是这样三个不同目的的聚焦点,事实上,每一时代的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满足这样三种基本要求,只是在实际处理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考点2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由此可见,所谓“境界”,首先就是情与景的交融。“意境”是意与象、情与景、有限与无限、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在作品中的结构方式,风格是作品的总体倾向和主要特征,而格调则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中把山水画划分为“实境”“真境”和“神境”三种境界。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把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是上中下三品。

考点2现代设计和其特点:现代设计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生活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现代的设计首先在商品包装、家具、室内装潢等方面发展起来,然后从轻工业产品扩展到重工业产品,如汽车、飞机等的造型设计。现在,它已渗入到人类现代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之中,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美化人民生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考点2素描是以线条或者明暗色来描绘物象的单色画,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要素,同时又体现素描的自然律动感。从目的和功能上说,一般可分为创作素描和习作素描两大类;从写生素描在表现内容上可分为静物、动物、风景、人像及人体素描等;从作画时间概念上,素描可分为长期素描和短期素描;从绘画传统的角度上,素描可分为中国写意传统素描(一般称之为白描)和西方写实传统的素描两种;从使用工具上分为铅笔、炭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或两种工具穿插使用的素描等等。在练习素描绘画时,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与绘画方法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考点2人物速写主要是对人物比例、结构、动态的敏锐的观察、分析和表现。其中主要包括:人体结构比例、动态倾向、结构透视、技法表现等。绘画常说的人体比例为“立七半,坐五,蹲三半”,人物头部的比例结构,古人称 5 为“三停五眼”。透视:客观事物因与人眼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会在视觉上产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

考点2色彩三要素:色相,也叫色泽,是指色彩的色貌,是区别这一颜色与另一颜色的名称,是颜色的基本特征,反应颜色的基本面貌。明度,也叫亮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是指一种颜色的饱和程度,也称彩度或者色度,显示色彩的鲜艳或者浑浊。在几何形的平面设计中,有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最基本的形态要素是点线面,其构成要素是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

考点26

美术字是经过加工、美化、装饰而成的文字。也就是说,是一种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书写艺术,是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构图、图画、美术字、色彩是装潢艺术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从国别上来分,可分为中文美术字和外文美术字;从用途上来分,可分为印刷活体、书籍装帧、环境布置、黑板报、墙报、商业美术、广告、商标等;从形式上来分,可分为平面美术字和立体美术字,或写实美术字和写意美术字;从字体上来分,可分为宋体、黑体、变体三大类。

考点27

以线造型——书法入画——讲究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一条主线。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将“骨法用笔”定位为中国画的造型方法。中国画的艺术特点:(1)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2)“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是中国画写意的核心,“写意”是为了作画中“写性”“写心”“寄情”;(3)中国画巧妙运用比、喻、兴、借等手法,表现自然和人类感情的推移,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越自然本身;(4)“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则是境界与客观自然相默契的法则;(5)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中国画的意境创造提高自觉阶段。

考点28

山水画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情感,借景抒情,从一开始便明确了主、客观辩证统一的道路。“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而产生的“意境”,这便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写形传神,神形兼备,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造的最高准则,也是一条基本规律。写形是传神的手段,传神是写形的目的。

考点29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1)笔法,“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传统技法中的精髓,主张笔到意到,意在笔先;(2)墨法,“以墨为主”“以墨为彩”是中国山水画的独到之处;(3)色法,中国画主张黑白分明,“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把墨色作为整个画面的基调,色彩的处理便是在墨骨的基础上去考察色彩的运用;(4)水法,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意思是说水是画面墨、色技法的具体体现,用水得当,画面生动。

考点30

花鸟画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写意花鸟花卉常用的技法有:点染法、勾勒法、勾染法、泼墨法、没骨法。点染法是写意花卉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它是指用笔蘸墨或蘸色直接点染而成的画法。点染技法可分为点染、点簇、点渍、套点等方法。油画的技巧:透明覆色法、不透明覆色法、不透明一次着色法、点染技法、特殊肌理制作。

考点31

按照国际目前界定标准,版画可以进行以下分类:(1)依据制版时采用的物性板材,版画可以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以及其他版种(如石膏版画、纸版画、电脑版画等);(2)依据印刷方式,则可分为凸印版画、凹印版画、平印版画、漏印版画;(3)依据使用色彩的多少来分,则有单色版画和套色版画;(4)依据印数多少可分为独幅版画和多幅版画。

考点

雕塑是指使用一定材料通过雕刻、塑造手段制作的具有三维空间体积效果的艺术作品。雕塑按照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圆雕和浮雕;按放置位置地点不同,可分为室内雕塑和室外雕塑;又因功能差异可分为装饰雕塑、工艺雕塑、纪念雕塑等。

考点 3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炼,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向性的,注重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师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特点。

考点34

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篇5

《体育与健康》理论基础知识作业

一、解释:15分(每小题3分)

1、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2、“极点”和“第二次呼吸”: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较低的人,通常在运动开始后不久(特别是长跑运动),就会有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在运动生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极点”。“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降低,运动器官中不但对氧需要量减少,而且也减少了传向大脑的向心冲动,从而躯体性和植物性神经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动力定型恢复,就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呼吸”。

3、超量恢复: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这就是“超量恢复”。

4、准备活动:在运动前使身体充分活动开,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意义:防治身体局部受伤。

5、身体素质:一个人整体的自我调节机能 包括耐力 爆发力 抵抗力 免疫力 肢体灵活度 对外界事物反应的能力 思维能力 观察力 好多 好多 等等。

二、选择题:30分(每小题2分)

1、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格言是(A)

A 更高、更快、更远。

B 更快、更高、更强。

C 更快,更强、更好。

2、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B)奥运会。

A 汉城奥运会

B 洛杉矶奥运会

C 巴塞罗那奥运会

3、广义体育的范畴包括竞技体育、(C)和群众体育三个方面。

A 中学体育

B 大学体育

C

学校体育

4、坐位体前屈是反映人体(B)的测试项目。

A 爆发力

B 柔韧性

C 耐力

D 速度

5、跳跃中高度比高,这运动员在每个高度连续(B)试跳失败即被取消比赛资格。

A 两次

B 三次

C 六次

6、体育科学中主要研究的对象是(C)

A 田径运动

B 球类运动

C 人体运动

D 体操运动

7、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下面哪一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类(D)

A 人体解剖学

B 体育教学类

C 人体生理学

D 运动生物化学

8、对调查对象进行有间隔的较长时间的观察研究调查方法称为(D)A 观察调查

B 前瞻调查法

C 回顾调查法

D 追踪调查法

9、.云南省体育中考成绩中由一项必考和三项选考组成共50分,其中各项占(A)分

A 20.10.10.10分

B 10.10.20.10分

C 10.20.10.10.分

10、.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12个年级的学习水平分成五个等级,其中初三年级属于(A)

A 水平3

B 水平4

C 水平5

D 水平6

11、论文中采用表格时,表号和标题必须放在表格的(D)A 上方

B 下方

C 下方居中

D 上方居中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D)年颁布。

A 2001年

B 2002年

C 2003年

D 2004年

13、(B)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

A 学生

B 体育教师

C 体育教研员

D 体育主管领导

14、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A)

A 认知与定向—连续形成阶段—自动化熟练阶段

B 泛化阶段—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阶段

C 动机的激发与尝试阶段—泛化阶段—自动化熟练阶段 D 分化阶段——泛化阶段——运动机能形成阶段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在(D)举行.A 天津

B 山东

C 上海

D 沈阳

三、判断题:10分(每小题2分,正确√、错误×)

1.足球比赛上场队员包括守门员在内一共是10人(×)2.绕400米田径场慢跑一般都是顺时针方向进行(×)3.排球比赛中严禁用脚踢球(×)

4.中长跑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呼吸节奏,一般采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方法(√)

5.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球类模块部分是属于必修课程(√)

四、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有哪些内容?

答: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应该就是这五个。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怎样划分学习水平?

答:《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即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小学1--2年级(小学低年级),3--4年级(小学中年级),5--6年级(小学高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3、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你认为网络资源对教学有何导向帮助?

答:我认为网络教育能够更好的把体育的知识和技术展示给我们学习,模仿。能够传递更多不同地方,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对老师的技能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总分为50分,各项分值占多少?必考和选考各包括哪些项目?

答:必考项目:男生的1000米,女生的800米。选考项目非常多: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百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实心球,铅球,肺活量,跳绳等等。

5、请用简笔画将下列技能内容绘制出来。(1)上肢运动

(2)体侧运动

(3)弓步冲拳、马步架打

(4)前滚翻

五、论述题:20分(每题10分)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答,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标和社会的需求。

答:

一、增强体育课程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情操”。

二、转变体育教师角色意识

体育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充实与更新体育与健康知识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四、提高新的体育教学技能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心中无人”,备课时,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缺少考虑,在教学时只是重复地做完整示范,虽然教师的动作优美,而学生却不能接受。

总之扎扎实实做好备课笔记,新课程要求的是开阔思维,讲课时要活跃一点,这样就行了。

2、学校举行排球比赛,共有七支球队参加,采用单循环赛制。(1)比赛需赛几轮?(2)总共有几场比赛?(3)排出轮次表。

答:(1)比赛需要七轮。

(2)总共7×4-7=21场比赛。

(3)先把七支队排序:1.2.3.4.5.6.7然后加一支不比赛的0队。

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篇6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2、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1、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2、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

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 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

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1、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 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 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1、试述课的一般结构。

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

中,直到课的结束。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2、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1、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2、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举例说明(略)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特岗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篇7

一、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1. 知识

对于“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哲学家认为知识离不开人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学家通过寻求知识客观性的传统认识论,发展为人具有隐性认知功能的意会认知论;而管理学家则把知识当做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可以被应用与管理。[1]

《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和。”[2]美国《韦伯斯特词典》(1997版)也对“知识”这一概念做了界定:“The fact or condition of knowingsomething with familiarity gained through experience or association, and the acquaintance with or understanding of a science, art, or technique”[3]即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调查而获得的事实或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4]

归纳以上说法,本文认为“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事物的了解、识别、检验,并使其上升为理性的层面,而知识的获得者拥有对事实的熟悉度,通过应用和管理知识,以产生更大价值的各种认识。

知识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从表现形态来讲,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被清楚表达的知识,文字、数字、图形或其他象征物都可以用来作为传播媒介。隐性知识则是根植于个人的经验、判断、联想、创意和潜意识的心智模式内的知识,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5]在存储方式上,知识包括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6]前者被看做是一种全体成员共享的资源,后者则是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总的来说,知识种类的划分标准,为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管理理论,作为从企业管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人才开发为核心,以广泛交流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持续学习为动力。[7]“知识管理”的概念在1986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欧洲管理大会上的一份主旨发言中被正式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知识管理顺应网络的发展而诞生,是对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捕获过程,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决策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8]

简单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将能够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知识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同时,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间的相互转化,进而实现组织的优化。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1.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在个体方面的应用,成为有效管理个人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这一概念的界说,最早由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提出:“Persona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t a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at have both a logical or conceptual as well as physical or hands-on component.”即“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9]从操作层面讲,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信息的检索、评估、组织、分析,以及信息协同等技巧。

可以看出,个人知识管理其根本是在于以人为中心,个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吸取和加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激发存在于自身的隐性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创新。总的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涵盖逻辑概念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体从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组织并集中这些重要的信息,使其最终成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

个人知识的系统、高效管理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已逐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必需。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则更需要学习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解决教学中的“知识之惑”,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知识的管理者和创造者,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2.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由台湾学者陈美玉教授率先提出,她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观点出发,强调教师必须强化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取、吸收、组织、管理、创新与活用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更宽广且快速地再学习的潜能,掌握目前及未来多变且越来越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专业教师。[10]

教师个体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识别、挖掘、创造、存储、传播、应用,使得个人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程的实施需要以学校机制和教师组织文化作为保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支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能,提升教师与整个学校的竞争力。[11]

总的来说,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与拓展的一个重要层面,不断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内隐的经验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外显的理论性知识实现转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承与共享。显性知识的内隐化则有利于理论知识指导教育实践。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已不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且是教师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的过程,这点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教师的个人知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知识,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自己的成长中所不断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这类知识也通常会作为教师教育行为的依据。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言,所谓的理论知识经过学习,进入教师的大脑中,这些知识能够被清晰地复述,然而,教师若未能亲自体验并理解这些知识,将难以成为他们开展教育行为强有力的保障。

教师个人知识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帮助教师将所谓的理论转化成个人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时,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充分考虑了教师原有的个人知识,通过个体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将那些潜在的、未被表征和编码的隐性知识显性化,[12]实现知识的明晰化和理性化,使经验层次的个人知识上升到知识层次的真正的个人知识,指导教师的个体行为。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1.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13]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已成为教师成长的基础。美国教育家Shulman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的知识。[14]

通过学习,教师可以获得相关的公共教学理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他们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相比从已学过的大堆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依据自身经验和内化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对教师而言才能够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大部分可以被认为是来自于个人的知识。

然而,教师个人主动建构的知识由于在概念与概念之间缺乏一定程度的严密的逻辑关系,知识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情景性,因而需要重新回到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够了解其深层的意义。如果教师只拥有庞杂的经验累积,而欠缺较为系统化的个人知识,就会将过多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花费在专业实践的对错尝试上。此外,由于问题的情境总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差异性,因此就有可能会使那些极有价值的个人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功效。

由此可见,教师采取有效途径发现挖掘自身拥有的个人知识,将其转化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显性化的理论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外,教师作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其任务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而教师自身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其专业素养,同时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2. 教师专业成长有益于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现实情境及对教学的理解出发,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与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自身内隐的、实践性的知识外显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一系列的行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都可以被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段经历。

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学习,不断拓展个人的知识、技能领域,通过在教学中的反思,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处在知识时代的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道路也是知识管理发展的过程。

三、结语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个人知识管理,二者彼此影响、相互促进。高水平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能够通过知识管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不断地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习素质,主动学习新知识、创造和自我超越的能力,能够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要增强对知识的需求意识,使自己拥有的各种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 知识成为当前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及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加快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企业知识管理进入教育领域, 为学校组织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也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通过对知识、知识管理基本内涵的阐述, 探讨教育领域内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作用, 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例析特岗教师的“非” 篇8

鉴于农村教育落后的现实,为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大批农村儿童奔赴临近城镇求学,因而使得城镇中小学在校人数大幅提升,大班教学现象十分普遍,危及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农村儿童过早离开家庭,寄宿学校,难于和城镇儿童一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引发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教育问题。较之城镇教育而言,农村中小学面临着巨大的生源压力,学校的生存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岗计划”顺势而生,不仅为农村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在这种双效双赢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些问题的所在。

XX,特岗体制内的老师,大学期间所学为文科,而在进入“特岗计划”之后却必须要服从学校的安排教初中二年级物理,由此不仅造成了其备课与教学压力,同时也荒废了原有的文化知识。由此可见,一些学校并未考虑特岗教师专业素养,而是在根据学校自身职位的盈缺调配着特岗教师的教育取向,这种忽略教师兴趣的单向命令式岗位支配,无疑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学校和教师之间,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双方也只有在理解、尊重和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管理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任何单方的一厢情愿都会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阻碍。因此,基层学校与“特岗教师”之间需要更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另一个“特岗计划”内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一心想要跳出特岗的圈子。问及当初为何走上特岗之路,回答竟是进入“特岗计划”并非心愿所致,而源于现实工作压力的强迫。它并非一种真实的来自心灵内部的自觉,而更加倾向于一种基于现实的无奈。既然现实生硬地将他们推进了这个行业,因而也就很难使他们将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来奋斗,相反,他们会将其作为一份产业来经营,这样无疑也与我们的初衷大相径庭,特岗教师的工作效率、工作热情以及在农村教学服务的长久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特岗招生的同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想要进入特岗计划的考生充分认识到自身选择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避免盲目的功利性跟从,从而使“特岗计划”落到实处。

“特岗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应当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管理决策者的关注。在“特岗教师”引进的同时,更应关注思想的引进,充分运用管理艺术,激发“特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岗计划的有效施行无疑会为乡村教育带来一股新的力量,而在社会舆论、农村学校和特岗教师之间却缺乏进一步的协调。因而,只有加强三方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使特岗教师无怨无悔地选择特岗,无怨无悔地坚持特岗,真正在思想上扎根农村,为繁荣农村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网站seo评估报告下一篇:管理创新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