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作文字

2023-04-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语读后感作文字

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文字版)

话外音: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尤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扳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一些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象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怨怨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队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归集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质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的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学生: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去井里。你会跟着跳下去吗?

老师: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呀,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话说的好。孔夫子说,那干吗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的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这在今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话外音: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的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劲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什么样是好呢?孔夫子老在强调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有机的渗透在他举的很多例子中。比如说,您说你去做工作,面对你的领导。那我们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定应该是忠诚的,也应该是有热爱的,大家私交好、工职好,把事情做好,这没错。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对朋友都应该是将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说是可以两肋插刀的。那么,这些个关系里面,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有我们的分寸吗?孔夫子曾经跟他的学生探讨过,最后由他的学生子游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什么意思,就是过于密集。他说你跟你的领导的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的话,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跟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其实这是什么呢?《论语》里面无所不在有哲学。这其实就是哲学关系。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就是身上长刺的一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他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以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点,冬天就冷,互相借不着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到对方了。就又开始往远(离),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在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其实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看一看,原来的大杂院现在都改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了这院里一家包饺子,十家全挨排儿去送,没有这样的事了。没有大家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经常是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人也认不全,不知道你的邻居是谁。其实今天的社会随着物质整个的发达,人际之间的障碍越来越多了。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变成怎么样呢?就变得我们所依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更重。因为你觉得周围人际普遍冷漠。所以你的好朋友你就会觉得“他应该对我多好一点!我对他多好!我应该跟他要过从再密一点,他们家有什么私事,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去给他们调停。”其实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这就是豪猪的刺必然要伤及他人。子贡曾经问过他老师说什么叫好朋友呀?老师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的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大包大揽,说包在我的身上,我给你一个幸福的未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人这样许诺。

话外音:《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清晰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与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也许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我曾经看到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叫做非爱行为。什么叫非爱行为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这种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有人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父母对孩子经常说你看看,我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就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的念书呢?所有的这些,其实通通称为非爱行为。因为他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父母的书,一个英国的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他在开头说了非常好的一段话:他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她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越成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多年的夫妻,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会到《论语》中说的到了“数”这个阶段。一切过于密集,密集得彼此已经不独立了。这就潜藏着隐患,这就离疏远,甚至离崩溃都不远了。其实《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什么呢?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我们想想这段话多实用!这告诉我们的不就是在指导我们今天的事吗?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言寡尤,行寡悔,能做到这六个字不容易啊!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特别任性。跟家人经常摔摔打打。有一天他爸爸就想要给他找一个办法,就把这孩子拉在了他们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这样,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你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你看看你发多少脾气。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他就嚷嚷一通,梆!自己敲一颗钉子;嚷嚷一通,梆!敲一颗钉子。然后一天下来自己一看,说:哎呀!一堆钉子。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这一天说了多少错话,跟大家发了多少火!那怎么克制呢?(父亲)说你克制,你就一天争取不发脾气,你要能做到一整天没发一次脾气,那你把你原来敲的钉子可以拔下来一根。这个孩子本来已经密密麻麻地发脾气钉了那么多钉子,后来一想发一次就钉一根,这得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就学会了克制。不断的克制,觉得真难,但是他想把钉子拔光,就克制克制,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终于都拔光的时候,他忽然觉得,我已经学会克制了,我可以不发脾气了。所以他就真正是发自内心非常欣喜的去找他爸爸,他说爸爸你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那么他爸爸跟他来到了篱笆旁边。爸爸又对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孩子你看一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的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身上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寓言呢?其实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解读《论语》的寓言。什么叫做言寡尤,行寡悔呢?就是我们在做这件事之前,你想一想钉子敲下去再拔掉,篱笆已经不再平复。你怎么样能够在此刻的这种隐忍中,去消(除)你以后的伤害。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在做当下一件事,哪怕是凭冲动做的一件事,都先想一想再往远会怎么样呢?所以这就是他跟学生子贡说的,一个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们还是悄悄的多做一点事,不要把很多空话说在头里吧。

话外音: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更重要的一点。但于丹教授认为,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懂礼节,中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在孔子看来,什么叫做礼节呢?

孔夫子的礼节,往往是不一定要别人看得到的,他就那样做了。比如说,他路过当官的人面前,穿丧服的人面前,还有盲人面前。不管这是一个年龄多轻的人,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一定要过,他也一定小步快跑着跑过去,也就是说他面对这些人,都有他的一种尊敬。也就是说这些人,有些是有官,你需要表示出尊敬;但有些像身上有孝和盲人,这属于什么?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人家或者是家里有事或者是自己不健全。面对弱势群体,你要报有对于官员一样的尊敬,你不要在他们身边叨扰太久,不要惊扰了他的那种伤痛,你要悄悄的过去,这就是一种礼仪了。孔夫子是能这么做的。所以《论语》上面还记载,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大伙在一块喝酒,喝酒的时候多高兴,百无禁忌、热热闹闹,人都进进出出,孔夫子偏偏做到:所有那个扶手杖的人,什么人?老人!只有扶手杖的人都出去以后,他自己才出去。只要还有老人没出去,他就要在后边,他绝不与老人抢行。这是什么?其实这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礼节。所以我觉得《论语》记载得也挺可爱的。大家可能会觉得一个圣人,这点事还用记吗?这还不是应该的,谁都懂的道理,这是夸圣人吗?为什么还把这点事给记下来呢?其实所谓圣贤,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

学生:老师,我想成为一个君子,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应该做些什么事呢?

老师:你就好好修炼你自己就行了。

学生:啊,我修炼我自己就能对社会有贡献呀?怎么可能?

老师:你把自己修炼,自然就可以帮助别人了,有益于社会了。”

这就是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当然它有不同学生问君子。老师不同的时候给不同的答案。这一次他对子路说,很简单四个字,叫修己以敬,修炼自己怀着这么一种恬静的心,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敬。子路就听傻了,说就这四个字就当君子了?然后就追问,曰:如斯而已乎?子路特别不屑,就这样就行了啊?老师又多补充了一点,叫修己以安人。这话说得好!修炼自己不是为了自私呀!是为了可以安顿别人。也就是说,我自己好了以后,推己及人,我有能量帮别人,这行了吧?子路觉得还不行,子路又说:如斯而已乎?这就够了呀?这回老师就要正式跟他理论理论。老师觉得这还不够,你还想干嘛?所以老师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尧舜,在这件事情上还没做好呢?说你能够修炼自己,调养内心,让你的道德情操可以去安抚天下百姓,去帮助别人,就这件事连尧和舜还发愁呢,病之乎?还在这件事情上发愁,不知道怎么办呢。你觉得这还不够吗?

话外音: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平。抱怨处事艰难。于丹教授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事之道。

回过头来看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论语》中充满了这些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身边一样的小故事呢?他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抱有未来希望这样的态度。这就是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说,当我发愤图强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那当我自己看到有大欢乐的时候,当我能够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忘记忧伤和忧愁。那么就在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创造大快乐、大幸福的过程中,我并不知道生命已经垂垂老矣。其实这就是中国士阶层的一个写照。所以儒家学派说到底是一种见道者,也就是说他们所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是一种担当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有一种社会担当。但是这个前提又是素朴的,是始自于脚下的。也就是说,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把握生活中的每一点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一种阳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辐射他人,让周边从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取一点欣慰的理由,这我想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他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他同样是我们一种人格的大欢乐所在,因为他人的欢乐、世界的欢乐与我们自己休身养性的智慧可以融二为一,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

话外音: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谓君子?何谓小人?我们如何来分辨君子与小人?于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释《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呢?请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第2篇:以“执着”为话题的作文字左右

请以“用真诚美化自己的心灵”为题,写一篇200字的议论文

用真诚美化自己的心灵

当今社会每个人可能都在乎自己的外表,而又有几个人的心灵是善良美丽且纯洁的呢?也许也是现实所需要的吧!比如公司招聘人员首先看的是你的外表、五官。可有的人虽然朴素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却没有遇到赏识她的人,而有的人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却被招聘的人看中了,因此当今社会都把外表看的重了,久而久之那些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年青人也因此改变了,他们也变的随波逐流了!

其实也不全是这样的,正月初的时候我看了一个节目叫【感动中国】里面有个人叫什么我忘了,但我记得别人都叫她“板凳妈妈”。她是在16岁那年不小心被列车的轨道给压成了残疾,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用坚强的心战胜了困难也得到了社会的帮助,并且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她培养了200百多名孤残儿童,用自己的双手服育他(她)们使他们在身心上健康的成长。她用只有一半的身体保护了200多**儿童使他们也有母爱,她从未想过要他们的回报只希望他们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快乐的长大。10几年过去了,他们有的结婚生子,有的教书,有的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用自己伟大的爱使我这颗冷漠的心融化了。想想自己有做过什么,答案是没有。

看了这个节目后我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却什么也没做,自己的心何时会变的那么硬了呢。不能说比她做那伟大的事,但至少自己的心不能偏移使自己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整个人都变的轻松、自在、快乐!!!

用真诚美化我们的心灵

文/雨荷

用真诚美化我们的心灵

文/雨荷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坦率和真诚。

人与人相处,我比较欣赏朋友间的那种的纯净和坦荡,就象蓝天,睛空万里,没有一丝的乌云,更像大海,宽厚博大,宰相肚里撑起船。

真诚像春天里明媚的阳光,也许不会普照万事万物,但它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真诚似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真诚又似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

我就是一个真诚的人,真诚的我藏不住一点的秘密,整个人就是透明的。我也喜欢和真诚的人叫朋友,有啥说啥,不用迂回曲折,不用防着别人,别人也会坦诚对待你。

真诚是一朵兰花,它开在人们荒芜的心田。

真诚是一杯淡茶,它让生活情意更浓更淳。

真诚是一首老歌,它奏响时代的

最强音。

没有真诚,生活会失

去美好,没有真诚,生活会变得虚伪与沉重.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让真诚走进我们的心灵。

烦恼需要诉说,委屈需要倾诉,误会需要消除,在真诚的朋友面前,不要伪装自己,不要委屈自己,不需要给自己披上漂亮的外衣。在真诚的朋友面前,我们可以坦诚相见,痛快的哭,痛快的笑,痛痛快快地诉说内心的烦恼和快乐!--

用真诚美化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人类希望美化自己的家园,人类渴望自己的娇艳,可不该走极端,过于注重容貌美而忽视心灵美--时代永远的主题。灵魂是人高贵的象征,人类的历史总是前进的,就是因为人总有一颗不可低下的头,不向恶势力屈服。当自己的心灵之窗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时,真的很可怕。让我们用自己洞察的双眼时常审视,用一双双充满爱心的手来建设美好的家园,同时来

饰人的外在美。

椰子林飒飒而响,这是自然的召唤;

白鸽子直冲云霄,传送和平的音信。

没有硝烟,没有雾霭。

静悄悄的。

一轮红日东升在漆黑的夜幕,

那是爱心托起的晶莹。

心灵之美,总有--

那么一天,我们永恒的追求!

[评析拓展]

《一颗心的独白》,以一颗受伤的心真诚地呼唤:"我的主人,除掉你恶的一面,回到你善良的’人之初’吧!"想象奇特,构思大胆,立意紧扣"心灵美容"这一话题,真实回顾主人对心灵伤害的具体表现,为结尾的呼唤张本,有水到渠成之妙。美中不足的是,中间几段似有流水账之嫌,若能改成几件典型事例的层进或排列,就更能突出"美容"的必要了。

《真的美你》,实际是在美自己的心灵。文章语言颇具个性特色,内蕴丰富,引用自然合理。立意"美的外表令人欣赏,美的内心令人赞赏",既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又体现了很强的哲理性和巨大的警示作用。

《真美寻呼》,针对社会现象而寻呼真美--心灵美,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突出表现寻呼的重要性,结尾引人深思。个别词语如"漂移"、"漫溯"等使用欠妥。

《心灵之约》,构思奇巧,虽写四季之绿叶,却实写四季绿叶之真美;虽写黄蝴蝶与绿叶之约,却实写自己与真美(心灵美)的相约,反映自己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真正感受到了哪是真善美、哪是假恶丑。是的,四季的绿叶以它美好的心灵与黄蝴蝶相约,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与真正内心之美相约呢?这种由景到情的转化正是文章的宝贵之所在。

《尘世间的最

美》,把社会上追求外表美的表现与尘世间的正义力量进行大胆对比,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真正的

美--心灵美。结尾用诗的语言,表明了对心灵美的永恒追求。不足之外是语言不太顺畅。

五篇文章,有写个人实际的,有联系社会实际的,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心灵美容。但共同的缺陷是对需要美容的心灵的实质分析不够、挖掘不深,影响了对心灵美容必要性的认识。

这也正体现了学生对事物认识欠缺的弱点。

鲁迅曾说过:真诚是美化心灵的花 是温暖人心的太阳!

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

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 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 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 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 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 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

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

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 用真诚美化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用真诚美化自己的心灵

今有朋友提出用什么美化自己的心灵? 愚人接题答之:

用真诚美化自己的心灵。

1、 古人云:看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此中有多少真诚,让古往今来性情中人用真诚二字抒写下多少豪情诗篇!他们用真诚对待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跟着变得开心快乐,这快乐的源泉就是美丽的心灵体现,是自我精神物质的一种依托。

2、 看今朝,尽管社会错综复杂,然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用真诚对待自己,诸不知在自己渴望别人对自己真诚的同时,你是否用真诚在对待别人?人人渴望美好的东西,人人渴望别人能真诚对待自己。那么从自身做起,用真诚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你会发现,世界变得更美丽,世界因你而精彩! 地方的龙王

执着,就是这样一种勤勉的跋涉,淡泊的心境,一种刚硬的精神气质,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节操。

执着是“咬定

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执着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如锚碇般坚强稳定,稳住左顾右盼,

游离不定的心思;执着是忘情是专注,是一心一意的全神贯注的追寻、探索,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探求;执着是热情的投入,是一份深深的眷恋;执着也是给予是付出,是全副身心的追求。

现代社会为现代人解脱了传统社会的种种陈规陋习的束缚和禁锢,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生活机会——一个人有了更多的需要,也有了更多满足需要的手段。在纷繁的世界面前,许多人就多了无所执着的空虚与无所依托的孤独。也正因为如此,有所执着才成了下现代人渴求的品质。

执着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毕竟,人活着不能没有东西吸引你往前走,也不能没有为追赶上这个东西而付出奔跑。或许,我们奔跑了仍然没有追上,但为了有所追求而执着,岁是艰辛的,却必然也是一种幸福。

不论你身居达官显位,还是身处平常街巷,无论你奔波于闹市通衢,还是栖身于田园山水,只有有所执着才能置常人眼中的得失、荣辱、毁誉于不顾,才能拥有笑傲人生的旷达与潇洒。

执着是一场漫长的分期分批的投资,而成功是对这场投资的一次性回报。执着于自己所爱的事业,追求一份成功与收获,该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只有坚守执着才可能有所收获。

古有精卫鸟,相传为炎帝女,因为在东海游泳,不幸溺亡,经常衔西山之木去填东海,这就是精卫填海的传说,也是执着于人生目标的一个精神典型。为了我们的事业与生活,我们永远应该坚守执着,也许收获有迟有早,有大有小,但我们坚守执着的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收获。

欣赏执着,品味人生。如果说软弱是生命的悲哀和无奈,逃避是意志的沉沦和丧失,那么执着则是理想的升华和永恒。

吟诵着“天道酬勤”的古训,我们懂得了锲而不舍的智慧。

是谁,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给乱朝浊世吹送了一缕明目醒耳的清风?三闾大夫抱着一颗执著为君的忠心,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污流中不肯弯腰,用他的“直”书写了战国纷争的历史中最动人心魄的一页。是谁,在冷寂无涯的暗夜里,在空旷无声的世界中,用双手的跳跃构建着命运的交响乐?贝多芬的艺术追求之路充满坎坷,双耳失聪足以使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心灰意冷,单凭其他才能另谋生路却也不至于使他穷困潦倒。但坚韧的血液在他的血管中涌动,坚持到底的信念成就了他闪烁至今的光芒。生命中多少次的坚

持,促成了灵魂的绽放,多少回的不懈努力,铸就了不屈的伟岸。

但生命的色彩从来不只是黑白,在刚直中隐约地透着灵巧的智慧,使我们“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谁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豪,儿时的志向竟是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鲁迅先生在日本的一次偶然经历,触动了他心底最初的坚持,一个堪称伟大的抉择,一次勇敢的转身,他放弃了热爱的医学,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状态,以笔为枪,痛击着旧社会的腐朽,医治着近代中国的创伤。谁能想到一向立志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人竟选择了埋头试验,最终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博士在其导师的谆谆劝说下转变了初衷,并慢慢发现原来实验物理才是能真正开启他智慧大门的钥匙,他热爱上了这份本不情愿从事的事业,在华人诺贝尔奖史上又挥毫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生命中只需一次的变化,幻化出了他们身上最灵动的光彩!

在人生曲与直,执著与变通的辩证法中,在先贤们或定或动的生命历程中我们领悟:在坚持中变化,在灵动中沉稳的人生才是多彩与成功的人生。

都挺不错的,楼主选一下吧。

人生需要执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题记

心底总是有这样的疑问:

直冲云际的珠穆朗玛峰,飞鸟欲栖、走兽欲登尚且不能,人类又怎能抵御这般严寒,是他拜居于世人的脚下呢?

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多少误入其中的飞禽走兽,掩盖于黄沙之中,仅留下白骨。古今多少僧侣,却为何依旧前行?

难道是他们被眼前青春的激情冲昏了头脑,还是他们忘记了先人惨痛的教训,硬要如此一意孤行吗?

前路是多么渺茫,终点是多么遥远,成功是多么依稀?路又是那么坎坷,夜又是那么漆黑,目的地又是那么渺茫,难道在这风雨兼程之中,你们不曾受过狂风暴雨的阻挠吗?难道生命不曾在此时此刻突显出它的本性吗?

带着诸多疑惑,我在人生路上慢慢走着,知道有一天,我突然恍然大悟。我渐渐体味出那种力量的真谛——执着。

这是锲而不舍的力量,不仅仅可以穿透金石,更能使人实现人生的目标。

红军的执着

这是一次两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在那辽阔的草地下,隐藏的是一个个致命的陷阱。无情的沼泽接连吞噬着多少鲜活的生命,饥寒交迫威胁着生命的存在。

茫茫的雪山上,堆积着的是几尺深皑皑的积雪,多少次身躯陷进积雪,再也没出来;多少次冻僵了战士的身躯,留下的是冰冷的肉体。

吃不饱、穿不暖,逼迫着他们向事实屈服。

铁锁桥下,是湍急的流水,咆哮着,要让铁锁上的战士,放弃信念,与它一同沉静在深渊之中。

困难没有打到英雄的中华儿女,他们手挽手,

共同跨过草地,翻过了雪山,渡过了大渡河,执着的力量使他们取得了胜利。

执着,可以抵挡千难万险。

玄奘西行求真法

为求法偷渡处境,沙漠失水险丧命;感化强盗不慌乱,险做祭品死不渝。十七年的长途跋涉,只为求得真法,如此的执着态度,谁人能比?

当年是风华正茂,现在已是老翁。谁能想象,西行路上的孤独与煎熬。十七年,他没有放弃,因为他不能放弃。他不能放弃自己未完的使命。

不能去天竺,他想到了偷渡,走不出沙漠,他从未想过返回,因为早在他未出长安之前,曾立下誓言;“不求到真法,决不向东移一步。”遭遇强盗,他不卑不亢,语重心长,劝说了多少强盗放下了屠刀,归依了佛门。被推向祭坛,他未有惧色,至死不渝。回国译经,日日夜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不忘。

执着,支持着他孤单的长路、完成佛法,贯穿他的人生。

郑和下西洋

“弱国无外交”,若要国强,定要发展外交。提及他的名字,谁又敢不承认他是一代杰出的外交家呢?他就是——郑和。

七下西洋,汹涌的海浪卷击着他们的船只,妄想阻挠他们前进的脚步;狡猾的海盗的来袭,妄图让他们放弃远航于他国交流的计划,退回祖国。但是,他们从未放弃。

不忘使命,执着向前。狂风大浪没有打翻他航行的船只,没有打消他前进的步伐,他毅然向远方进军。语言的差异不是障碍,执着的信念使它学会了更多的语言。执着的信念,坚强的勇气,使他成为沟通东西的信使。

航海,这是他毕生的信念。亦是他一生的事业与责任。一生七下西洋,不辞辛劳,不顾年老,最终在最后的航海中,静静的离开了他毕生热爱的职业。把生命献给了毕生挚爱的事业。

执着的力量,支持着他的事业。使他不辞辛劳,不顾年老,毅然登上人生最后的旅程。

古人已乘黄鹤去,昔日精神传万代。个体的生命虽已消失,但执着的精神依旧永存大地。精神的传承,是古人生命的延续,是今人力量的支柱。

想在想来,世人为何能登上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又为何能够飞上曾经只能遥望的太空?答案只有一个——执着的力量。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世人没有执着,又能做的了什么事呢?古圣先贤的先列告诉我们,只有执着的精神,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

执着之心

,并非众人有之。要有一番伟业,必将要有执着的力量。学习中亦是如此,挫折难免,但是,执着的力量仿若是一把利剑,能够扫除所有的障碍,取得理想的成绩。

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就启航了。从

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充满活力的青年,再到日渐衰老的晚年,每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白纸上,都绘上了不同的色彩,有的人色彩绚丽,有的人却黯然无光。

人生黯然无光的人有很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人生色彩绚丽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永远的执着。

这些让自己人生与众不同的人就像是孤独的行路者。他们拥有着一个遥远而又美好的目标,从他们上路的那一刻起,执着和自信就与之伴随。在漫漫长路上,他们迎着朝霞,吮着雨露;带着沉甸甸的旅行包,坚定不移的踏着每一步,没有回头,没有疑惑,一如既往的前进是他们的本色。在这条路上,他们并不知道前面究竟会有什么,湍急的河水,凶狠的野兽,变化多端的气候在等待着他们,所有的旅行者在心里默默的说:“坚持下去。”他们拂一下飘逸的黑发,继续前进。每一步他们都记下一个点,不是为了回忆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更坚实的走下一步。路上的风景多姿多彩,有的时后,白云和蓝天让他们真想驻足片刻,可是,只要脑海中闪出哪个目标,所有的停顿也在瞬间消失。

也许,有人认为他们很傻。他们的确也很“傻”,为了那个理想,他们放弃了一切,茫茫坎坷路上只有自己。没有人为他们喝彩,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存在与否,但是,对这一切,他们都忍受下来,他们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在瑟瑟的山风吹过的时候,孤独的行路者知道,目标离自己已经不远了,或许只有几步之遥。此时此刻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悲哀,所有的寂寞都是值得的,因为无限的风光就要到来。

踏完那最后一步,他们已经老了,时间将他们无情的折磨,可是,他们的心是活的,喜悦和泪水同时流下,在那心灵深处,他们呐喊“我成功了!”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伟大的人!他们的一生没有白活,他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对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事业、学业,篮球、足球„„都抱着一份执着去努力追求,生活便会给你一个甜甜美美、充实无悔的人生!

执着精神依然在

微微小草枯黄了,但她承受了游人的践踏,执着生长的精神依然在;绚丽牡丹凋谢了,但她面对风吹雨打,执着开放的精神依然在;白杨忍受着高温与干旱,执着位立边疆的精神依然在

„„这些大自然的天使们,经历了无数次四季更替,纵使她们的身躯早已与土地融为一体,但他们的执着精神依然在!有些人死了,但他们依然活着。的确,物质的消失并不代表了精神的消弭,我相信执着精神依然在! 肉体消逝了,执着精神依然在。古往今来,多少仁人

志士执着的去探索人生,开创了美好的未来。李时珍跋山涉水,勇尝百草,用一部《本草纲目》向我们注释了他的执着。薄松龄坐于门前,搜集故事,用一本《聊斋志异》向我们讲述了他二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这些伟大的人或许并非智力超常,但他们那份执着,那份坚毅却在人生字典中熠熠生辉!即使他们已去世,但他们执着的精神仍在鞭策我们前行!

时代变迁了,执着精神依然在。回想老一代革命家的执着精神,我至今都会为之一振,长征路上,那份严寒,那种饥饿吞噬红军的肉体,但他们并没放弃,“潇洒走一回”,他们深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他们执著,他们拼搏造就了二万五千里的时代传奇!即使那段往事已经过去,现在的我们也不可能去复制那段旅程,但红军执着的精神依然在。他鼓舞着新时代的青年们坚持自己的目标,执着探求,去迎接胜利!

灾难过去了,执着精神依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勇士,他们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救出伤员的机会,他们执着,坚韧,用双手点亮了生命之灯,用汗水浇灌了希望的花朵。时隔两年,玉树地区再次遭受毁灭性灾难,但救援军队并不慌忙,他们高喊着“执著”的圣歌,拼搏救人,坚信“玉树不倒”。

时至今日,这过往的执着精神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他就像那绵延不绝的黄河之水,从古流淌到了今天,从未消失过,依然哺育着今天的人们。

小草用自己的一点点新绿去装点山水,那是执着;爬山虎用自己攀援的智慧点染楼群,那是执着;白杨参天耸立,直指苍穹,那是执着„„

即使往事已成为过眼云烟,那闪耀的红星—“执著”依然在我们头顶上绽放光芒!

带着感动出发

感动我们的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伟大崇高,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些小小的感动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成为装点我们人生道路上美丽的光辉。带着感动出发,采撷幸福上路,让爱的种子散出流光溢彩„„

带着感动出发,追寻理想的高峰。异地求学的少年正准备踏上远行的火车,身边是背着行囊不断叮嘱的年迈父母。没有过多的交谈,送上火车离开前,父亲轻轻拍了下孩子的肩,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母亲悄悄地把钱塞进孩子的背包中,

又亲手剥了个橘子递到他手里,犹豫中转身离去„„少年在火车开动那一刻,望着窗外挥手的父母红了眼眶„„感动不言而喻,只是在离别时才发现它的可贵。回想父母为他付出的点滴,他在一瞬间体会到肩负期望的重量。带着父母给的感动出发,他更加坚定了要学业有成报答父母的决心,为着这些感动存在的 意义,他将充满斗志追寻理想的高峰。

带着感动出发,开始崭新的征程。我们都是赶路的人,一段路程有一些朋友陪伴,但你并不能奢求他们陪你走完,因为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方向。在离别之际,往昔中的感动就会突然显得异常明晰。忘不了寒风中朋友把身上外套披给自己的瞬间;忘不了生病时朋友跑上跑下细心照料的身影;忘不了考试失利时朋友贴心的安慰和真诚孤立的握手„„孟子有云:“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正如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遇到知心的知音,应珍惜相处的时光,让感动常在。用心回味,无数个感动的小细节被放大,它会照亮离别时脚下的路,鼓舞我们开始新的征程。带着朋友给的感动出发,让这段感动成为生命中最美的风景,随时光沉淀,越发珍贵。

带着感动出发,传递世间美好。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黄舸带着好心人给他的感动出发了,踏上了漫长的感恩之旅。这个患有先天性肌不良的孩子,也许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当面跟帮助过他的好心人道谢,他和父亲用一辆摩托车向着传播感动的旅程出发了。带着陌生人给予的感动,他一路传播感动,感动他人,也感动自己„„记忆犹新的还有地震中幸存的孩子们,他们将写有感谢话语的标牌在路边高高举起,向来来往往的救援队伍致敬„„看到这样令人动容的画面,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来。不知他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是否还惊魂未定,不知他们将这标牌久久地举起是否已精疲力竭,但看到他们灿烂的笑脸,担心和顾虑也减少许多。孩子们带来的感动,或许会让救援队中的不少人为之振奋。带着感动出发,行进在迂回曲折的山路间,他们会对救援工作充满信心。人性的光辉在感动中闪耀,传递着一份至真至善的美好。

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给予我们的感动,都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带着感动出发,让一路多姿多彩!

暴雨之中,是谁,为你撑起一把伞?漫漫长路谁与你作伴?感动!

因为感动,人生的光辉与色彩才被我们领略;因为感动,生命的律动与力量才会给予我们希望;因为感动,万事万物深层的美好才会被我们碰触,

被我们欣赏。那么,带着感动出发吧,用感动充实出一个辉煌的人生。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在人生绚烂的路途上,我们无比渴望受到高洁气质的熏陶。然而,怀抱一颗充满感动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会如花般灿烂地开放在你的眼前,永恒于你的心间。如果不是心怀感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如何让你觉得心 旷神怡?如果不是心怀感动,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如何在你心间激起层层浪花?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会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珍惜生命、感悟生命并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如果不是把感动放在心间,你如何触摸到生命中最柔软的底层,你又如何理解生命复杂的含义?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虽然怨恨过痛苦过,但他最终在苍凉的地坛中悟出生命的内涵,这种深刻的领悟来自他内心对生命的感动,来自亲情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动。这感动,让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远,这感动让他对生命充满敬畏,充满慨叹。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才能拥抱生命敞开的灵魂。

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感动让我们内心变得柔软,感动让我们将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为坚定。苏武牧羊于瀚海之地,大漠飞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动,那出自对国家的大爱的感动引领他向那条荒芜之路上勇敢迈进。还有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她的勇敢同样来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遵循于内心的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感动会将信念与坚强深植于土地,连成一片碧绿的辉煌。

苦而漫长的生活因为感动而充盈着快乐与希望!

上一篇:简报第六期1下一篇:某xxx广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