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

2022-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我们把新教材和新课标结合起来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樹木,不见森林”。

一、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因为“学习任务群”对于单元教学的“任务”比较集中而且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必面面俱到,同时也努力避免“同质化”。老师备课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节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每个单元教学有哪些“干货”,做到心中有数,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也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会有帮助。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准备好讲稿,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课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材“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见的习题不太一样,备课要运用“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读书和思考的“活动”。

其实,课标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比较“上位”的要求,备课时也应当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新教材也努力在体现,我们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鉴赏与写作”相关单元,应当如何超越以往过于偏重文体知识灌输的教法,在设计学习活动和问题时,多考虑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的培养,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二、关于“整本书阅读”

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每册指定必读两种书,三年一共十二种。这也是“整本书阅读”。高中教材原来也考虑读四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一共才读两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两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中。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两部分,比较简单。“学习任务”主要引导阅读和思考,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理论推导。读《红楼梦》,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让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我最近写了《〈乡土中国〉导读》,主要是提供读这类书的方法,定位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因此,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别忘了,“整本书阅读”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的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要求不宜太高,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处处安排写作或者讨论,“过程管理”太细,反而可能败坏读书的兴致。

三、关于“群文教学”

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 “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地教学,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

“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学习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比如有些文言文,比较深奥的经典,就仍然设计为单篇教学。 “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一课之中的两篇或者三篇课文,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老师要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泛读。

四、老师的读书

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也是我们的职业要求。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分量。初中阶段光是“名著导读”指定必读的12种,推荐自主选择阅读的24 种。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读过的有多少?有些老师连其中一半也未见得读过。高中语文新教材改动很大,对读书的要求非常高。特别到了高二,实施“专题研习”型的教学,一个专题,三五篇课文,要学生顺藤摸瓜,找出很多相关的资料来读,涉及许多相关知识,老师就必须具备比学生宽广得多的知识面,要读很多书,才能应对一个“研习”单元。我们有些老师读书的确太少,现在新教材要求学生读,老师也一定得自己先读。这是“倒逼”我们去读书。

高考,也正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

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吓人,说2019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一种改革和变动。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嘛!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

现在很多老师讀书的状态不见得好。他们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明后天要上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地读书、个性化地读书了。有些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无聊的自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网络和流行阅读占据了。

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状态中”,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因此,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如果没有计划,又没有足够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读书的。

划定书单有三个“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这些书应当是最基本的,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个通识部分的书目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就很不错了。

往里边的第二个“圈”,第二部分,是与自己从事的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书目。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再往里边的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专业的书。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性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很多老师可能会这样说,自己也想读书,可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据说现在国人每天用手机看微信等等平均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我看其中大都是被无用的信息占去了,能不能少看手机呢?少看手机就有时间多读书。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有读书充电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计划,有大致方向,持之有恒,可能就“终成正果”,当个研究型的语文老师。这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时间与精力有限,大家都忙,这个不用抱怨,只要有心,总能挤出时间给自己充电加油。我建议新一届中语会,也能鼓励和带领全国中学老师多读书,让更多的老师成为“读书种子”,那么就能用好新教材,切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温儒敏

第2篇: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新教材教法探究

【摘要】本文立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语新教材,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英语 新教材 新教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要以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依据。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教材还应融入先进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学校间的差异,班级间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要想科学、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语新教材,就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改编、补充和删减,以增强时代气息

1.教材中有的话题过于陈旧、单调或笼统,学生觉得乏味、枯燥,兴趣不高,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改编原文。教师可以及时选取最新的杂志、报纸、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媒体的时事、音乐、体育、娱乐、时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2.为了使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更加符合学生和时代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具有本土化、校本化的特点,笔者对新教材进行了适当补充: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 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Section B阅读课是以一封信的形式讲述一位名叫林悦的交换生在法国度过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提到了在法国的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等。对于中国中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到国外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因此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礼仪风俗是相当困难和陌生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授课时把本人在英国留学时的亲身经历以及所拍的各种照片,尤其是在英国寄宿家庭的照片全部展示给学生看,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

3.在处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听力部分时,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语速较快,信息量教多,难度较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课堂上难以很好完成的听力内容,可以大胆地加以删减,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对教学内容、顺序和课时的灵活调整

1.调整单元之间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家庭背景,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相关话题、语法项目、兴趣爱好等因素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在新教材中,一个语法现象比较分散,教师可以把几个单元中的同类语法内容汇总在一起教学,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理解和概念。例如:

(1)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2单元(语法:由that,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和第3单元(语法:使用含有wh-问句引导的宾语从句)都是讲宾语从句的内容。因为宾语从句的这几部分知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掌握。通过整体理解后,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5单元(语法:能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和第6单元(语法:能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以及第7单元(语法:能正确运用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都是讲被动语态的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教学,以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被动语态的语法知识。

2.将教学顺序和活动加以整合,进行教材重组。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特点,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善于思考,不断探究,将教材内容的顺序和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

(1)可以把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級全一册每个单元Section A里的1b、2a和2b以及Section B里的1c和1d整合成一节听力课;

(2)可以把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每个单元Section A里的1a、1c、2c、2d(对话)可以整合在一起上一堂口语课;

(3)可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每个单元Section A里的3a和Section B 里的2b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课;

(4)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每个单元Section B里的3a以及3b可以整合在一起上一节写作课。

3.调整课时安排,以优化课堂教学。初中英语教师处理教材时,应统筹安排课时,不必受教参规定的每单元课时的约束,灵活掌握教学进度。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教师把握住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基础;注重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教科书 英语七年级上、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程小清

第3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新教材教法初探

摘 要:本文立足新课程标准,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英语 新教材 新教法



一、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国目前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管理机制,实行教材版本的多样化和编排体例的多样化政策。这些教材吸取了世界上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成果,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通过任务型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创设了大量的语言运用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参与和实践,感悟和体验英语,发展语言技能,逐步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没有一种教材能够完全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的需要。由于各地教学环境、学生素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教学设备等种种因素,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许多学校的师生无法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为:

(一)穿新鞋,走老路的困惑

有些教师由于缺乏习得的语言环境条件和文化氛围,对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还不能够很快适应,因此,仍然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新的教材,以讲、读、译、背、记等形式为主,教师借助语法串讲,帮助学生认识英语的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的规律。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多用汉语讲课。而这些恰恰是新教材所不提倡的,因此,有些教师对此感到很困惑。

(二)教学时间和内容的矛盾

在使用新教材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是内容多,容量大,课时少,时间紧,进度快,难以完成预期计划。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内容多,讲不完。实际上很多教师除完成规定的教学程序外,还要对许多语言点反复讲解分析,总是担心学生考不了高分,这导致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教学内容都只能“蜻蜓点水”般地一教而过。老师教学总是匆匆忙忙,使得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新课标所规定的课时内容,因而很多教师只好随意延长或增加课时来完成规定任务。由于这种教学观念的偏差,使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教材要求并不十分吻合,导致师生都颇感苦恼。

那么,怎样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和矛盾呢?笔者认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已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学校间的差异,班级间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要想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就必须对其作深入探讨、分析和全面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二、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分析和探讨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以下简称NSEFC)从内容安排、编排体系到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努力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NSEFC中每一个模块包括五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以话题为核心,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共分九个板块:

(一)热身 (Warming Up);(二) 读前 (Prereading);(三) 阅读(Reading);(四) 理解(Comprehending);(五) 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六) 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七) 小结(Summing Up);(八) 学习建议(Learning Tip);(九)Reading for Fun。通过任务型活动和完成项目(Project)实现教学目标。其优点如下:(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2) 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能够激发其兴趣;(3)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注意学科整合,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5) 采取功能、结构、话题及“任务性”活动途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然而,笔者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单元的Warming Up部分与Prereading部分衔接不够紧密;各单元词汇量大,有些目标词汇复现率较低;部分听力活动设计过难;语法呈现方式比较单一;有些阅读文章趣味性不强等等。为了克服这些教材编排上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科学、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一)新教材使用的依据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施教时的重要工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如下建议和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要做教材的主人:教师只能“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教师需要及时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突出主题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关注,并以此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

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又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本身所固有的逻辑关系而采取科学有效、灵活多样的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为学生服务。

(二)具体的实施过程及方法

1.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改编、补充和删减,以增强时代气息

(1)教材中有的话题过于陈旧、单调或笼统,学生觉得乏味、枯燥,兴趣不高,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改编原文。教师可以及时选取最新的杂志、报纸、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媒体的时事、音乐、体育、娱乐、时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2)为了使高中英语新教材(NSEFC)更加符合学生和时代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具有本土化、校本化的特点,笔者对新教材进行了适当补充:

例如,笔者在教新教材NSEFC必修①第四单元(地震Earthquakes )时,由于教材中只介绍了唐山大地震的情况,而对于当今的高中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没有感性认识,相反他们对于最近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印象深刻。因此,笔者适时地找到了有关地震方面的材料作为课外补充阅读材料,同时把电影“唐山大地震”的视频内容也补充进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

(3)在处理新教材(NSEFC)听力部分时,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语速较快,信息量较多,难度较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课堂上难以很好完成的听力内容,教师可以大胆地加以删减,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

例如,NSEFC必修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 (Listening Task)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效果不佳,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可以删减。

2. 对教学内容、顺序和课时的灵活调整

(1)调整单元内部的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家庭背景,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必要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话题、语法项目、兴趣爱好等因素适当调整内容。如果在新教材中,一个语法现象通常比较分散,教师可以把几个单元中的同类语法内容汇总在一起教学,以利于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分别教学各单元的语言内容。比如:NSEFC必修① 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以及必修②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都是讲定语从句的内容。因为定语从句的这几部分知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掌握。整体理解后,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2)将教学顺序和活动加以整合,进行教材重组

根据新教材(NSEFC)的特点,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善于思考,不断探究,将教学顺序和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把单元的生词提前集中讲完,以利于集中掌握生词的音、形、意、用,更有利于学生反复循环,记忆巩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NSEFC必修 ①》 Unit 1 Friendship

① 听力Using language中的 Listening与 Workbook中 Listening和Listening Task三部分话题较为接近,其中Listening部分是关于为什么日记会成为Anne的好朋友的一段话。要求学生填出所缺单词。在提高听力的同时,更加深了对Reading部分的理解。此三部分都是在谈论朋友和友谊,以及如何解决朋友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可以放在同一节课中处理。

② 口语Speaking 和 Workbook 中的 Talking 和 Speaking Task涉及到本单元的功能句,Talking部分以对所给两个问题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就对话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理由并得出结论。该部分在提高交友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它指导学生表明观点,发表意见并说明原因,可以整合在一起上一堂口语课。

③ 精读可将 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 和Comprehending 三部分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课。

④ 泛读Workbook中的 Reading Task介绍夏威夷人表达友谊的方式,再加入课外阅读材料,更好地理解朋友和友谊的深刻含义,可以上一节泛读课。

⑤ 将学生用书中的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内容和练习册中的单词和习语的运用(Lising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 Lising Structures整合在一起,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掌握书中的重点语法和词汇,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和语法结构的理解,培养他们初步运用这些语言的技能。

⑥ 将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 and Writing,指导学生学写一封就交友问题提出忠告的指导信,以及Workbook 中的Writing Task要求学生在理解与主题相关谚语的基础上,发表意见并说明原因,写出短文整合为一节写作课。

(3)调整课时安排,以优化课堂教学

掌握教材,统筹安排课时,不必受教参规定的每单元课时的约束,灵活掌握进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把握住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基础;注重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保证。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新教材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教材观,了解学生,悟透教材,发扬合作精神,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科学整合,积极有效地富有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黄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 [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 陈仕清. 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郭晓明. 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J]. 课程研究,2001(3).

作者:程小清

第4篇: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新理念 新教材 新教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新理念 新教材 新教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象山三中化学教研组 董亚娣 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初步认识 1.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 2.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 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我们浙江省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三.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3,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都能跟上 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但实际上我们学校化学实验室只有三间,三个年级共享,一般一个年级一次只准备一间,12个班级轮流进行,一个实验要一周左右才可以完成,但有时连着几节课都有学生实验安排,这个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还有实验一多,仅靠两个实验员准备有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 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第5篇: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纪要

6月26日—28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在重庆出版集团举行。来自人教社、重庆市教科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进行精彩的讲座,与会的重庆市各区县语文教研员、原直属校语文教研组长认真聆听,积极互动,收益良多。本次活动,得到了重庆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

一、宏观建构:教材理念与特点

6月26日下午,人教社高级编辑、北京大学博士陈恒舒老师做了题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的专题讲座。

陈老师用“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构建”等四个关键词介绍了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陈老师强调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学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规划、有机融入和自然渗透。教师要关注课文的当下教育价值,注重敬业与人格完善,奉献与环保理念的渗透,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发挥教材对学生修身与做人方面的熏陶作用。陈老师指出,这套教材的编写调动了各方面力量,经过诸多专家共同建设和精细打磨,新教材多有创新:从教材的封面到手绘插图,从汉字范写到结构体系,从阅读的双线组合到写作的独立专题,从综合性学习的三大序列到融入专题的口语交际,从名著导读书目推荐到方法指导等。教师要加大研究力度,把优质教材教好。最后,陈老师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教学期望:新教材有新的面貌,少一点精读精讲,多一点自主学习;少一点机械分析,多一点灵活创造 ;少一点反复操练,多一点读书时间。

【图为人教社高级编辑陈恒舒老师进行讲座】

二、中观阐释:凸显价值与体验

6月27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进入第二天学习阶段,培训内容是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和钱金涛老师为与会人员带来两个半天的专题讲座。

上午,陈家尧老师为学习者们讲授了《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两个专题讲座,并指导大家讲练结合,现场集体备课。

《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希望语文教师能从教材系统中把握价值点,从单元体系中确立价值点,从单篇体式中选择价值点。首先,一线教师应明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双线递进,三位一体,凸显自读和读法指导等,应清楚统编教材的编写趋向是强化语文素养。陈老师着重讲解阅读方法的教学,他希望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好读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尤其注意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浏览、比读与批注等方法的细致传授与反复操练。其次,从单元体系来看,教师教学应将单元目标分解至每篇课文,以使单元整体教学观得到落实和贯彻。同时也应注意把握教读与自读两类课型不同的教学方式,力避课型混淆。最后,单篇文本的体式也是选择价值点的重要参考。教师应反复研读助读系统,把握文本体式,深度解读文本,要注意文学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美,而实用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真。教学中不能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去固定套解文本,长此以往会磨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主要从写作理念、写作体系、写作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写作更高效。他指出,教师应树立认知写作、过程写作、创造写作、兴趣写作、交际写作等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中生成精准的知识,设计恰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写作过程,并注意写作指导中的读写结合。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进行讲座】

两个深入浅出,教学案例详实的讲座之后,陈老师指导全体参培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备课,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增强学习实效。各个小组群策群力,分工合作,高效完成《如何生成精准的写作知识——以“思路要清晰”为例》《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以“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例》等备课成果并进行了班级展示。

【图为参培教师分组集体备课,实作跟进】

【图为小组集体备课成果展示】

下午的学习中,钱金涛老师为参训学员带来题为《手握铁榔头,看见的全是钉子》的讲座,分别从教材建议及体验,重庆卓越课堂的建议,开展教研工作的建议及体验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体验、交流、智慧碰撞等方式贯穿始终。体验一:《春》一文中,你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此体验意在使老师们明确教学目标应是确定一个观点,呈现你的材料,表现你的效果,应凸显一课一得,语言为本和力图掌握三个原则。体验二:小组合作朗读《春》第五段,同伴互助重点打磨一名朗读展示者。此体验使在座老师真切认识到一课一得本质是过手,一课一得强调教师的点化,得得相加有体系性。钱老师强调对于必备语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基本口粮而言,不是“了解”,不是“理解”,而是“形成”。

在教研工作及建议环节,钱老师出示《访谈》教学视频,指导参培者依据课堂观察工具,从“回答问题的学生坐在第几排?第几个位置?学生的精彩回答有几个?”“本课哪些是难点?解决难点用了多长时间?”“有无体现生本?有无走过场?”“各阶段流程、时间分配及教学指向”等方面观课,倡导细化教研,分工教研,倡导教研流程科学化,例如将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的“六顶帽子思维法”引入教研工作等。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老师进行讲座】

三、微观分享:调研与经验

6月28日上午,主要是由区县语文教研员和原直属校语文学科负责人进行小专题讲座,围绕新教材的操作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分享,使统编教材教学更好落地。

首先,由重庆外国语学校刘静老师对今年6月在全市范围开展的“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施教情况问卷调查”做了数据分析及施教建议。她认为经过两次人教社全国范围的网络培训和一次重庆市初中语文自读篇目专题研讨,重庆市一线语文教师对于统编教材认可度较高,对于教材编排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比较明确,在教学中有一定意识落实编者意识。但需要一线教师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强化阅读教学“三位一体”意识,方能教好统编教材。

之后,重庆一中张鸣老师带来《从尊重到创造——部编教材使用体会》的经验分享。张老师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贯彻的四个注意事项,即尊重,遵从体例安排;领悟,领悟编者意图;落实,执行教参意见;结合,结合自身特点。张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文章中的不协调处,深入阅读文章的方法,应运用对举或对比的方式,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第三位带来讲座的是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李永红老师,他的讲座主题是《基于课程视角的作文教学设计——以〈餐桌前的谈话〉训练“突出中心”为例》。李老师以部编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写作实践二《餐桌前的谈话》为例,向大家演示了一个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科学,教师课堂调控得当,学生课堂生成良好的优秀作文教学课例是如何一步步形成。

第四位讲座者是来自西大附中的刘建勇老师,他以《骆驼祥子》为例,介绍了名著导读课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刘老师介绍了附中在课外名著阅读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比如运用米其林吃法——长、小、慢,来合理规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寻得一些趣味;设计一些耐人思索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进行智慧碰撞。

最后进行微型讲座的是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她从区级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角度介绍了经验。谢老师建议,推行学生阅读必须让语文老师先阅读起来,可利用阅读沙龙等形式促使语文老师多读书勤思考。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课外名著阅读时,应该安排学生长程阅读,将半个学期的时间合理分配,以启发兴趣、自由阅读,布置交流分享任务、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专题交流研讨等步骤循序推进,才能真正将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图为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进行微型讲座】

四、工作布置:区县培训怎么做

几个微型讲座结束后,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对与会成员提出了区县统编教材培训的建议。首先,各区县要重视培训,重点突破一线教师教学中易忽视或操作困难的教学内容。其次,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讲座与实作结合,专家理论与教师教学经验结合。抓大放小,围绕统编教材的新变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研讨活动。要注意研训合一,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用研究的方式做培训,增强培训的造血功能。最后,评价跟进。陈老师希望各区县在命制统考试题时,应树立以考促教的观念,每个学段的考题要呈现教材特点和学段特点,大胆革新,以此促进日常教学的变革。

三天的统编教材培训,既有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又有方法点拨,思维启迪,令所有参培教师受益匪浅。各区县语文教研员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体例,课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厘清了认识,对于如何更好地使用这套可操作性极强的统编教材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大家表示在紧接着的各个区县统编教材培训中,一定认真落实市级培训精神,开展扎实有效、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使统编教材真正落地生根。

(撰稿:重庆外语校 刘静)

第6篇:新理念 新特点 新教法心得体会

新理念 新特点 新教法

──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教材后的认识和体会

教研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它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既吸收了传统教材的成功经验,又充分融入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作为施教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把握教材蕴含的新特点,从而实施新的教法。

一、新理念

新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四大新理念:“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新理念贯穿在教材始终,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

二、新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国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新颖性、简洁性、人文性、时代性、灵活性、实践性和整合性,代表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1、新颖性:

新教材既注意从我国丰富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中吸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收营养,又充分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体现了时代要求和现代意识。教材的新颖性体现在:

⑴ 编排新:

编者在专题的设计、选文的角度、课型的安排、练习的拟定、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大胆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⑵ 内容新:

新教材中新入选的课文已经占了全部课文的一半左右,识字课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面目一新。

⑶ 形式新:

大力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材所有语言,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二是教材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⑷ 语言新:

教材以儿童化的语言来叙述,既亲切,又自然。这里既不说文字兼美的课文,也不说表述清新的语文园地,单说识字教学的内容,也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2、简洁性:

新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繁杂的缺点,充分体现了简洁、明快的特点。比如人教社教材在编排上围绕专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教材八个专题分成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课识字,四至五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平台”四个栏目。在编排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体现了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结构简明,头绪简化,眉目清楚,内容合适,要求合理,分量适度,重点突出,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灵活性:

新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体现了弹性,以增加适应性。比如,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儿童可以多认;阅读方面,选读的课文不作统一要求,可以灵活处理;实践方面,鼓励儿童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不同儿童之间的差异,促进所有儿童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与发展。

4、实践性: 新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视逐步教会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比如人教版教材二册中的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都是既联系课文,又贴近儿童生活。

5、整合性:

新教材突破了语文学科中心视野,以儿童发展为本,既十分注意对儿童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包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十分重视提高儿童的思想修养、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注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新教材在内容方面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注意对儿童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识字、课文、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像一根链条一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各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都与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使阅读课文及相应的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背景。如第八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未来的桥”,之前学过课文《兰兰的桥》,课后练习又提出过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知识内容的整合,有利于调动儿童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新教法

鉴于新教材、新理念、新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独特优势,实施新的教法,努力达到“六性”目标。

1、把握编者意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新教材之前,教师必须充分吃透教材,要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介绍,把握编者意图,包括编写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教学重点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2、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持续性发展。

3、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这是小语界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但由于时过境迁,有的教法已经不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具体施教的时候,要根据教材新特点和儿童实际,吐故纳新,优化教学:第

一、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多读精讲,注重积累。读的指导,要指导儿童选择好的读物,要给儿童创设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第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讲究方法,提高质量。第三,在口语交际中,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第

四、在教学策略上,要整体关顾,灵活处理。

4、把握弹性尺度,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新教材具有“人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各地、各校选择的版本不尽统一。但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在编写时都既注意了统一性,又体现了可选择性,尽力避免简单刚性的目标和要求。比如“人教版”第二册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较之第一册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在内容上,设立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具备了较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教师教学时在兼顾总体目标的同时,要根据本地本班儿童实际,避重就轻,大胆创新,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切忌千篇一律,死搬硬教。在教学内容难度方面,教材总体难度适中,但也有一定的弹性,就识字而言,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为教师施教和儿童学习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提倡开放教学,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具体施教中,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儿童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新教材,应该具有这种新型的课程意识,一方面要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教师和儿童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比如,教材倡导主动识字、鼓励广泛阅读。不但教材中的汉字可以采用自主识字的形式来学习,还提倡儿童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促进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鼓励儿童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注意把握好低年级儿童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积极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6、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新教材积极贯彻了这一思想。在二册新教材新入选的课文中,有反映领袖人物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有体现关爱他人的《月亮的心》,有保护环境的《松树和松果》、《美丽的小路》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第7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法探讨

新课改要求在数学课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添活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是我时时思考于心的大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节课都是我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课本上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价,个别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在以前的教学中,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反正我讲了,学生就该仔细听,课上作笔记,课后大量作业做巩固。但是,我发现有学生根本听不懂,课下只能抄作业,结果学生疲劳厌学,老师疲劳厌教。我在课堂教学中,思想观念做了大胆创新。从上课到下课,学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过去我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可是我没想到,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地听课,而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而教师好比是桥,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不要走岔路。老师转变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比如我在让学生学习“同类项的合并”一节内容时,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我在黑板上设计了这样的加法题(1)3+4=?(2)3只羊+4只羊=?

(3) 3只羊+4匹马=? 通过学生自学看书,类比知识,很快解决(1)和(2),但(3)却得不到答案,顿时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起来,最后老师指点(3)题为什么不能作相加运算,只是单位不同,从而类比,不是同类项不能相加(减),也得到在同类项合并时,哪些在变,哪些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同类项合并的内涵。这样在没有精心的讲解,在看似不经意的一点一拨中把学生导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中。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所在。而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完成知识的传播,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何成功教学一堂数学课,优化认知结构,问题设计,教学设错,例习题教学,教学指导和课堂氛围是我在在教学中实施的又一方法。

优化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重组, 改造 ,构建的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结构的集约化处理, 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 才能引发学生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份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联想,并融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 ,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问题设计: 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创造" ,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

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已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比如在正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际例子: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只羊,接着又以70元钱卖给别人,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最后再以90元钱卖给别人,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还是赚?赔多少还是赚多少?通过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60+70-80+90=20。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设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及时地发现错误,在此纠正错误中,透过表面现象, 抓住问题的本质, 全方位、全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 抓住学生的原有的认识和新授知识的矛盾及知识能力不足产生的障碍,并以此"设错",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造"桥梁”。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思维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一道数学题:甲乙两人从相距28公里的A地出发,甲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骑自行车先走一小时,乙以30公里/时的速度开汽车追赶甲,试问,甲何时才能被乙追上?解得乙开车1小时才能追上甲。看起来这一答案具有意义,但仔细分析题意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乙开车一小时虽然可行30公里,但AB两地才相距28公里,我实际上只行进了14/15小时,而甲先走1小时我共用了28/15小时,因此在AB两地间,乙不可能追上甲,而只能是甲在B地等候乙,因此本题答案是甲不可能被乙追上。这样"设错"犹如一石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激起智慧的涟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例题、习题的教学: 课本的例题、习题一般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如果例题本身提出的问题是具体而明确的,老师不应以得到例题有解答为满足,而应进一步加以探索,挖掘其中蕴含着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适当变换或改变条件与结论,或改变图形位置,或引申拓宽。让学生去探究,去猜想,使学生在原题基础上产生联想,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指导及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其我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还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作具体的指导,如学生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数学复习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方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这样学生才能“善学”、“乐学”、“会学”,反之学生会视学习为苦差,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情绪。在课堂上教师要从暴露思维过程中启示导学,归纳引导记忆,促进导学外,还要对某型问题精讲精练,举一反三,旁征博引,适当拓宽深化,在课后要细致批阅,指点学生,热情辅导,分析学法,重视拓宽,发展学法。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除了做好以上环节外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数学,主动学数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环节教学与辅导的精心设计与安排,恰当合理利用一节课的有效时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一定能得到最大化的提高。从而达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还采取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当学生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数学课不但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全都带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是争先恐后,积极性相当高,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教师究竟如何教学生,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或许我的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正不谋而合。

第8篇: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受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第9篇: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四、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学生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上一篇:中国银行分行部门下一篇:2019年关工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