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后信息技术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课改后信息技术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问题解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我国已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实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信息技术部分给出的内容标准,以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山东省是课改实验的省市之一。东营市采用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并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课程性质表现为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改方案,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标准进行教学。

我总结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下面结合我校现实情况,我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1 我校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新课程标准中把信息技术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既坚持灵活性,又注重时效性。有一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要求学生必须修完4个学分。选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起点比较高,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部分学生在初中未接触过计算机,且一些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得不是很到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这给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一定困难。这是大部分高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该教材在“活动”和“综合活动”的内容安排上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常用技术比较熟练后才能完成,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有困难。

(2)课改培训力度不够,教师观念暂时无法适应课改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但在观念上并没有转变过来,讲课仍然是旧方法、旧观念,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上,因教师的整体计算机水平提高缓慢,加之部分教师不够重视,使其整体水平也只是停留在任课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好课件,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没有多大帮助。严格上说也就是应用的平移,没有新东西。

(4)学校整体的氛围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让学生学会玩电脑,会上网。学生懂了这些后,就想玩游戏、聊天,不想学文化课了甚至逃学到网吧去玩。据此,有部分教师以偏概全,对信息技术课并不重视。这就造成了整体氛围的偏差。学校领导不重视,其他教师更不理解,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设备跟不上,信息技术课程处于似有似无的状况。2007年到2013年有基本能力考试的时候,这种情况还好一些,但随着山东在2014年高考当中又取消了基本能力考试,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5)信息技术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该如何评价;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如何,该如何评价。目前这两个问题,在各个高中没有系统的评价方法,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

2 对策及建议

(1)合理选定教材。教材是基础,教材的选用应该根据本地实际,当然不可能满足每个学校的要求,但起码要与这个市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应该与信息技术教师深入交流,更多地采纳教师意见,合理选购教材。

(2)更新观念,转变方法,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领导观念要转变,教师观念要更新。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应借助教育部在全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这一东风,把信息技术教学推到新的层次。

3 重视掌握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途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活动完成的前提。实施新课标后,要求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要充分理解“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这两种方法适合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都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应用上。建议采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教学法来传授知识。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

“问题解决”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4 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例如,图像处理与美术的结合,文字处理与语文的结合,多媒体展示和网页制作必须与美术、音乐、文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当快,大部分人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在部分老教师心中,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一时难以改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校决策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能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缺乏信心。

5 更新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素养

实践表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6 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后,容易走上邪路,这也确实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此,我们也确实应该给予重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来减少不良影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并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7 建立合理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充分听取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意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抓好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高中信息教育的现状,尤其实行新课改后,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想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老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8.

[2]史绍典.高中课程方案老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5.

作者:马海军

第2篇:浅谈“90后”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摘要:“90后”是指1990年及以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属于“被呵护”的一代,因此这一群体显示出了许多独特的特点。目前关于“90后”高中生教育的问题日益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认真分析了信息时代对90后高中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提出了“90后”高中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90后”;高中生;信息技术教育

一、“90后”高中生的成长环境

“90后”高中生的父母思想上比较开放,他们大多愿意也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如今城镇家庭大多数都购置了连接因特网的电脑。而在广大农村,很多接受了早期信息化教育的“80后”工作后也在家里购置了上网电脑。并且,由于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工程的普及,现代社会的各种新技术、新信息、新思想能够迅速到达农村地区,今天的农村孩子们也受到广泛的影响。由此可见,城市、乡镇的“90后”高中生成长环境已经具备了比较广泛的的信息化硬件基础。这样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

二、“90后”高中生在信息化时代的心理特点

1.“90后”高中生成长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时代,各种信息、观念通过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迅速进入到“90后”高中生的脑子里,使得“90后”高中生不可避免的受到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考虑往往从自我的角度考虑较多,比较注重个人感受,缺少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追求个人价值时过于强调实用实惠,容易导致道德界限模糊不清。

2.家长为了方便与住校的孩子联系,大多给孩子们配备了手机,很多“90后”的高中生开通了手机上网的服务。这既扩大了“90后”高中生的交际圈,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取和交流信息。他们常常受到各种观点的冲击,这使他们的思想较为早熟,对事物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想法前卫但也往往容易表现得肤浅和偏激。

3.信息时代为“90后”高中生提供了充分进行探索和发挥的空间。他们好奇心强、勇于探索、乐于尝试新技术,喜好表现,具有标新立异的心理,他们在虚拟的空间上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很多“90后”高中生喜欢在网络上用火星文,他们常用非主流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尤其有些“90后”通过发表狂妄甚至出格的言论来表现自己的够酷和前卫,也因此被批为“脑残”一族。

4.“90后”高中生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遭遇并一起在长大,因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能将“90后”称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他们与电脑游戏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喜欢动漫。他们希望从游戏和动漫中体会到小时候的那份童趣而抗拒长大……“90后”高中生心理日渐成熟却依然幼稚,他们在信息化时代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是也往往容易形成对网络、手机等新技术的过分依赖,从而造成他们人格上的某些缺陷,如对人冷漠、自私自利、缺少互助合作的精神、道德感与责任感缺失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探讨相应的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90后”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1.在欣赏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引导“90后”。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90后”。他们所表现出的问题,无不带有时代印下的烙印,如今的高中生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尝试新技术、聪明好学,教师应该以欣賞的态度来看待他们,进而以恰当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比如:教师可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辩论,辩论的题目可以是那些具有现实意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充分肯定他们多元化的话语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行为道德观念与理想。

2.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应“90后”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评判事物的标准更多元,尊重利益多样化,反对不加思考接受强加的说教,渴望话语权平等”。因此,老师应当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练、以应付会考为目的的功利式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①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总结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行为,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网络模式学习等。②积极借鉴其它学科和IT行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如数学教学的严谨、语文教学的煽情、珠算课的训练方式等,以及国外软件公司的软件培训新的模式和新方法。③适当运用信息化认知学习工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信息化认知工具,在国外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课堂上利用这些认知工具来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信任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90后”在网络上个性张扬,但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上沉默少语,沟通能力欠缺。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分组学习活动中引入小组竞争、成员分责、成员协作、组间互评,团队成员互评等机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在协作中相互信任、勇担责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和团队精神,锻炼他们的人际沟通技巧和社会交往能力。

4.教会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学会正确辨析和合理地使用网络中的信息,培养“90后”高中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既是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也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教育的8W模型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这个模型包括Watching(观察)、wondering(提问)、webbing(搜索)、wiggling(评价)、weaving(综合)、wrapping(创造)、waving(交流)、wishing(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培养信息素养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堂,还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在其它课程当中进行渗透教育。除此之外,应该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不断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

“90后”的出现,代表了一种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在当下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的学校、教师、社会等多方面都要去深入思考并不断的适应。作为高中老师,当我们和“90后”沟通时,不应假定我的方式就一定是对的,要改变以我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充分地相信“90后”,要更多地去理解、接受他们的想法,要更加注重集体对于个体的影响。对于“90后”高中生,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叫“迎领”——能迎合才能领导。这是“90后”更加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的方式。我们面对的高中阶段的“90后”,相对来说配合性高,接受度也高,相信只要老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迎领”,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90后”——互联网一代成人礼[J].八小时以外,2008,(8).

[2]王璟,张萍.烎一代2040年话语主宰者响亮发声“未来属于90后”[DB/OL].(2009-11-9).

http://news.zcom.com/rollnews/45337/index3.htm.

[3]调查分析:9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代人[N].东方早报,2009-09-24.

[4]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黄明迪

第3篇:新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从新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下手,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具体改进措施,包括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概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两大块,其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涵括信息技术教学排序方案、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选择方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选取与设计思路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教学 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电子信息科技既快捷又方便的体验深深的吸引了人类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体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教育事业中也有充足的体现,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改善未成年人教学环境的同时,我国教育事业更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脱离于传统教学模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加入学生的课表中。教育事业应当引导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获得与掌握。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概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当今高中阶段的教育被国家定义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要,新课改就是将中国现代教育与当代社会的新知识结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整改,增设新的课程单元,来提高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鼓励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势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感受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的特性。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对信息的本质提出疑问,在试图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正确的对待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能够融入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更方便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为中学生提供日常学习中需要用到的软硬件设备,建造一个温馨的交流环境。

(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通过当前教学新课改内容的推动,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教学地位上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与历史、语文、体育、艺术、数学等领域的学科变得同样重要,这已经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是这门新兴教学开设的主要意义。尽管在课时的分配上信息技术教学还不能够与传统科目相比,但随着课程的进行,会逐渐增加信息技术教学的授课时长。

(三)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特色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新兴的学科,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不依附于传统教学中的任何一门学科,尽管在知识的教学上有着相似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与技能型的基础性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区别的学科特色。作为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每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长期下来就会引起技术的自我更新,那么相应的教学也要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从信息技术的更新引发教学理论、技术、模式的持续性更新。信息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技术,通过熟练掌握信息技术适应社会的进步甚至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再是空乏的理论知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有利工具。当今社会的很多科技产品、技术领域都要用到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核心并能够应用到各行各业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教学排序方案

信息技术教学的排序方案并不单一,一般根据学习的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排序方案。言语信息教学顺序又可以被划分为两种信息教学方式,其中一种机械言语信息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通过极易机械语言中的特殊符号来获取新的知识,这种教学主要是以逻辑关系为依据,通过组织间的逻辑关系完成教学排序方案。由布鲁纳提出的智慧技能教学在当前的教育事业中备受推崇,这种学习主张学生适应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通过某一实际问题的疑难点做出假设,再从假设入手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完整又高效的使学生认识到教学任务的学习。另一种是动作技能排序,这种排序从底部又可以分为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这三大主要阶段。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对理论掌握远远不够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过上机实操、实验才能领会信息技术的精髓。

(二)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选择方案

多媒体作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被广泛地应用,新科技的产物为教学事业解决了传统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多媒体的正确使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多媒体设备的类型丰富,如何选择正确、适合自身学科的多媒体设备也着实困扰着高中教师,适合的多媒体应用起来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不合适的多媒体不仅为教育事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拖累了教学的进度。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选择方案,首先主要依据不同的多媒体设备不同的功能,有的可以放大教师教学的声音,有的可以拓展教学以外的知识体系,有的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其次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原则,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任务就会变得事半功倍。

(三)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选取与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设立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提高教学任务的质量,在课上课下开展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拓学生学习视野。这其中主要包括两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一种是讲授法,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教师慢慢的运用投影,多媒体的音频设备来授课,这与传统教学中运用到的粉笔、黑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高中阶段的理论学习,多媒体的应用无疑帮助学生更有效、更深刻的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第二种是实验法,增加学生实验课程的比例,对理论知识学习不能光停留在教师、教材中。要利用当前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后更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更为珍贵。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完成教学模式的转变,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帮助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实现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设意义,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魏雄鹰,何海源.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科书的比较与使用[J].信息技术教育,2011(9)

[2]张宏.优化教学目标,创设学习环境——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信息技术教育,2012(9)

[3]张亚琳,周常玲,徐社香.浅析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成功(教育),2012(5)

(责编 罗汝君)

作者:梁雪

第4篇: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组徐静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想就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抓好当前教学谈一些想法。

一、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来自书本、老师、家长和学术权威的观点、意见、看法和学说等产生不同的见解,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这种理解。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课堂上有时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认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清醒、冷静、正确、客观、理性和辨证的认识。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 教学过程充分遵守教学心理,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每新学年,对新生现有水平进行调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如对已学过windows基础的同学,在其它同学学习windows基础时他可以自学flash或其它他感兴趣的东西,上机时他必须完成要求的windows任务,再进行flash制作或其它制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得多花些精力,在顾及大都数同学的同时,留心引导先行一步的同学更上一层楼,这是在现在的分班体制中较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2、 对“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深刻领会与贯彻、注重培养学生有创造性

3、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把握基础兼顾广度与深度

教师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解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如病毒的讲解在上课时讲清其概念、特点、传授、防治,至于当前出现的一些病毒以及防病毒软件则可让学生搜集、用少

量时间供其发布,这样既拓宽了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如一些基本制作可精讲基本的,更多的让学生上机时发现,老师可以适时总结同学的发现,这样用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点广度的掌握。

4、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组织学习

有一位学者在一次报告中说了这样一种现象,学习相对紧张的高中学生只要某节课或某个晚自习,没有教师安排的作业或分发的试卷,马上就会无所事事不知该干什么了,得出如不进行改革,将会制造出一代怪胎。虽然该学者有点偏激,但也反映了一点实际情况。本课程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给予恰当的组织引导,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5、在应用教学过程中,本着不求甚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信息课走在改革的前沿,使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在学科中的应用这种能力,这是完全可能的。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应用软件的80%的功能是为20%的人设计的,20%的功能是为80%的人设计的”,我们的大部分高中学生正是这80%的人,所以在讲解时就要不求甚解,能用就行,着重要他们学会如何触类旁通,快速了解一个软件的优势,对一项任务知道去选择工具,知道变通。

6、以兴趣小组为依托,营造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所带的平等班,有兴趣小组成员的几个班上课的气氛、学习的效果远比另几个班要好。于是从去年开始我就比较重视兴趣小组成员的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我在合适的场合会给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展示,这对大家都是一种促进。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

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2.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序设计与算法”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3、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抛锚式教学

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抛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索、上机实践、总结,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并逐渐缩小新知识范围,直到“心求通而未得”时再由老师讲授。

4、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支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5篇:高中信息技术课改总结

天津市第九十八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三年的探索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在努力理解、践行和倡导教育的新理念,努力达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一、 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实施,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

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备课标、备教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过程、备教学反思。备课时教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认真解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倡导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集体备课,人人参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备课方式从单纯的课前备转化为课前备、课中备、课后备三个环节。课前备要围绕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差异,预见动态课堂;课中备要注重教学艺术,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课后备要注重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备课时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有新的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探索、敢于超越。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信息素养的学生。

二、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让大家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们一方面重新理解并运用讲授法、演练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尝试自主学习、主题活动等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

如利用校园网建立信息技术教学网站,把内容分成主题知识点,包括文本

讲稿、PPT课件、音视频资源,放在在线学习的平台上,定期发布学习信息,总结阶段教学成果,同时学生通过班级电子档案袋,在每个主题学习完毕后留下心得体会以及改进措施,还可根据本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版教材,成为对新课程的有益补充,更增加了技术和方法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可采用辩论和比赛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将记忆性的知识点,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事先写在一摞小卡片上。上课时教师先讲授,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模仿《开心词典》的形式,找一个学生做主持人,利用写在小卡片上的问题组织竞答,对于技术性的内容,则实行小组合作、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增强。

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的许多操作可转换成成果或作品。例如,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的任务操作,其结果完全能以作品形式进行存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前演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拓展了他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的渠道。

评价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

三、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庸俗化与片面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现,对克服信息技术教师中软件功能讲解、单纯技能训练等弊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其后天乏力

的问题日益显露。有教师将染污等同于传统讲授课中的练习或作业,有教师将一个个软件操作当做任务,有教师片面理解“任务来自实际“的含义,选择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任务,使课程主题被要补充的大量其他方面的知识冲淡。

2、选修课遇挑战

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理想状态下,选课的多是对该课有浓厚兴趣并愿意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开课教师应该对这方面有同样的兴趣并对该课有较多的研究,因此,选修课应是个性色彩突出的课堂,同时,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形式应该更加活泼。然而,有很多学校选修课不是学生选,而是老师决定,而且没有考试的压力,有些学校是明开暗不开。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需要付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

3、进一步开展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改进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只靠专家讲授,理念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的,更无法落实到行动中。培训活动要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典型案例,引导教师主动、平等地参与讨论,让教师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自主构建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课程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研。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集体备课、赛课、课堂教学观摩、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历史相对较短,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会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的。

第6篇:高中信息技术课改总结

通过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后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这段时间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实施,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

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备课标、备教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过程、备教学反思。备课时教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认真解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倡导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集体备课,人人参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备课方式从单纯的课前备转化为课前备、课中备、课后备三个环节。课前备要围绕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差异,预见动态课堂;课中备要注重教学艺术,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课后备要注重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备课时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有新的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探索、敢于超越。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信息素养的学生。

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1)创设情景,吸引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理解信息技术,同时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体现信息技术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5、尝试“做中学”(目前中、法合作的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

新的课程标准更强调促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在这里,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就是一体化事件。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整合,课程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事件,而教学则成了课程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即课程。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这一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要跳出技术培训的束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其技术教育本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乃至学会生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

作为一名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只有勇敢面对,不能逃避,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课堂,才能是真正贯彻执行。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一起获得新生。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新课标的学习不仅只是一两次的大规模的学习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深入理解其先进理念及精神实质。同时,它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因为我们在新课程上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我们比任何一个学科教师更加珍惜课改的良机。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抓紧机遇,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第7篇: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析究

文/宋连昌

摘 要:论述了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意要点,并从PBL、学案导学、学习系统、交流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最后给出了一种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关键词:教学模式;PBL;学习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日常工作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在电脑室或普通教室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课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规课。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质量。

一、围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信息化、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即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高中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生活上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是,能不能,会不会,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就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这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将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将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

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成为必修科目时间短,且本身发展速度飞快的特点,再加上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相差大,从而导致课时与内容上矛盾,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难以把握。当前,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堂就是高科技工具,计算机和信息络被看作高科技工具,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会软件工具,学生纯粹就是为学习这种高科技的工具,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现象,出现了“狭义工具论”的现象,“点这里点那里”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科学理论发明技术,技术生产工具,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着,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多了解学科所依托的科学理论,不要将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化。

2.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传统科学一般从底层学习起,即从原理开始学起: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行不通的。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从顶层学习起,即从应用层开始学习,也就是说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应用为主。当然,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原理和技术。技术的应用与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亲历的,只有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学会、掌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实践性。同时,技术产生工具,工具是帮助人们解决实践问题的,信息技术涉及众多的学科,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上课时要注意整合学科课程。信息技术不会像机械和电力技术那样,经过半个世纪高速发展以后,就变成以增量改进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而是面临一次新的信息科学革命。技术的本质在创造,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创造提供一个平台空间。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要让学生有时间静心实践,要让学生有空间发挥想象力,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

1.基于问题解决来设计教学

问题解决(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此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此模式归纳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这一方法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特点非常吻合,它可以成为我们常规课堂的基本模式。举个例子,VB循环程序设计for„ next,do while„loop结构时,老师先分好组,给所有同学简单的知识讲解后,接着提出编程问题:如,求100内不能整除3的数是多少?让小组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创建一个学生小组交流表达的平台,让小组最终形成结论,最后让学生的反思结论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种方式能极大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形式。

2.基于学习系统、学习主题、学习资源、学案导学来设计教学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学案导学指导下不断实践体验中提升,这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新课改对学生要求不再是以技能应用为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同时最好将软件工具的使用提供技术参考即技术支持给学生,方便学生查阅使用,最后一个环节,重视交流和评价,它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堂设计将是一个大量信息资源有机整合的过程。资源整合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必将费时费力,而效果并不见得高。这时,基于络学习系统的使用必不可少。

在线学习系统是随着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这种在线学习方式是由多媒体络学习资源、上学习社区及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学员应用络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全新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在应用学习系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常规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在线学习系统:在一个校园局域服务器中运行着学习系统,教师学生在此系统的框架内构建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学习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学案准备、学习资源控制、互动讨论、作品提交互评、学分统计、实践考核、反思反馈、笔记提问、量表核定、数据管理等。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容易实现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的学与教之间交流,激发

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评价更加规范快捷。实践证明,学习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各种类型的内容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大面积推广。

3.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和交流评价来设计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教学法、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同步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法,多种方法有机整合,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容易造成时间浪费;而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就无法完成,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汇报交流与评价这一环节在主题学习活动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上台讲演自己的作品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督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能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自评、他评、互评、师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点评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意要点和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归纳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确定学习主题→准备学习资源,登陆学习系统,书写学案导学(目标、过程、任务、讨论、技术参考、调查、反馈测试)→强调作业要求,作品评价量表→电子教室小窗口呈现学习主题及目标并签到→学生登陆到学习系统,浏览学案导学,明确任务→情境创设,激发兴趣→PBL(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学生实践完成任务、提交作业→PBL(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交流分享,展示评价)→PBL(问题后的反思,梳理总结,拓展延伸)→课后批作业。

历经多年的探索,归纳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归纳、抛砖引玉的陈述中,期待同行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刘洪宇。我们的25周年·展望:中国计算机报,2010(10)。

作者简介:宋连昌,男,广西百色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

第8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学习心得

织金县第七中学

教师

徐立泽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变化,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公布时,就从当中学习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那么面对这些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这些都是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迫切地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在课堂内完成,那么对课堂教学设计要认真重视,因为教学课堂是我们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地方。下面就教学改革方面总结一下,因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教育的主要时间,所以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

教学设计思想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来进行,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现行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积极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来进行,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遵循:1.学科整合原则;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有任务驱动法;课题解决法;协作学习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1、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2、教学设计要注重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3、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与各学科整合。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4、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要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

5、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6、创设学习情景选择教学方法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7、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8、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第9篇: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陈磊孙埠高级中学

执教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有5年了,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现阶段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现在也算是推进了一段时间了,作为在一线执行新课改的教师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和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教学内容实用性更强,更加关注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课改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情景一:学生进入机房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在已经说明外网络是断开的情况下,学生直言:不能上QQ,那信息课上着还有什么意思啊!——理直气壮!

反思: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QQ”、“聊 1

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

情景二: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些内容在上高中前就已经学过了。

反思:目前我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它是经过几次改版的教材,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情景三:去年9月份去山东参加观摩课的听课活动,其中有位老师教的非常精彩,但在评课阶段就有老师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任务分析”,说是都新课改了,还通过这种“任务分析”限止学生的思维。

反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即使是旧事物中也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

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而应是扬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似乎全面否定与激进更能显其改革的彻底性。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以前的传统教育,例如此情景。本人觉得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好的方法,有效的方法都要继承下去,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难道真要把“游戏式”或“故事式”的自主教学进行到底吗?一节课讲一个故事导入,主题活动时再来一个游戏,课堂小结时还来一个故事 ;如果是这样,恐怕这也是“新课改”的悲哀。

新课程改革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在推进新课程的行程中,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内容等还处于学习、理解、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许多问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大胆尝试,不断摸索,认真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上一篇:信用卡市场调查问卷下一篇:保护濒危动物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