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生问题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档案工作如何服务民生的调研报告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入开展,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为此,我局将民生档案工作做为了今年的工作重点,并由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与县人大联合开展民生档案专项执法检查。利用检查的机会,对劳动、卫生,政法、财政,教育系统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民生档案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生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生档案是指在管理、服务部门形成的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始凭证。是进行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档案部门服务民生,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次我们重点调研了15个单位的民生档案,情况不容乐观。

(一)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大部分单位领导加强了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成立了档案工作管理小组,明确了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落实了主管部门,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档案员,构建了档案管理网络体系,档案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責,经费纳入预算并优先予以保障。大部分单位设立了综合档案室,并建立了各项档案管理制度;能够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按照规范标准,对各门类民生档案进行了收集、整理,编目,基本符合要求。

(二)民生档案工作的收集与整理情况比较好。15个民生档案形成单位中有10个单位完成了2007年以前的民生档案工作整理任务。有5个单位的档案整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比如县一中的学籍档案、县房产局的产权证和拆迁档案、县社保局的医保档案、县技术监督局的质显监督执法档案、县经管局的土地承包档案等。

(三)档案保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大部分单位档案工作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建立了专用库房,购置了密集架等现代化的档案专用设备,民生档案工作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如宾西开发区,现已建成标准化档案室,新上了密集架,配备了电脑、复印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全部档案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县一中、县林业局,县房产局等单位都将档案目录输入电脑,进行了微机检索。县一中利用校园网将全部学籍档案进行了电子化管理,县国土局还把城镇土地规划范围之内的土地权属资料全部扫描到电脑存盘,以利于以后对原始资料的查用;县林业局的林权档案全部输入电脑,制成了电子档案,

全县民生档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档案法律意识欠缺。有个别单位可能从不知道《档案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民生档案要归档。1、民生档案未列入综合档案室集中管理。大部分单位的民生档案都保存在承办部门,未列入综合档案室集中管理。2、收集不齐全。许多民生档案资料还散存在个人手中。3、整理不规范。有些单位的档案只装订好,写好封面,没有编号写目录,带来查找上的不方便;有些单位全部档案未编案卷号,统计档案数量只能是一卷一卷的去数,这个问题在各学校表现较多;4、档案人员兼职多,变动额繁等。有的单位档案人员身兼数职,档案工作仅仅是一个搭头,档案的日常管理难以顾及;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一年一变。年年是新手,队伍不够稳定,带来业务上的不熟悉和管理上的混乱;有些单位档案人员素质太差,领导安排档案工作人员时是在照顾闲人,对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影响。5、个别行业主管机关没有很好履行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所负有的监督和指导职能,以致档案工作出现混乱或者一定程度的滑坡。三是档案保管条件较差。有些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库房,也没有专门的档案柜,整理好的档案只能堆放在文件柜里,有的甚至堆放在不同办公室的地上;有些单位领导安排档案室时总是将其置与最顶层、最西头或最东头,并且杂物多、损毁污染比较严重,多数单位档寨室无去湿机,无空调,防潮、防高温措施达不到档案保护标准,不利于民生档案的保管。

四是档案的统计和利用有待加强。有些单位根本无查阅室,仅仅在库房里摆了一个桌子;有些单位各种档案无检索工具。查找档寨只好到库房里一本一本去翻;有些单位没有建立档案统计合帐,查借阅利用档案没有登记,查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二、加快民生档案工作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民生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国家、省档案局应出台民生档案工作的指导意见,民生档案应纳入综合档案馆的接受范围。各单位应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视。成立民生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兼)职人员,并明确档案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充分发挥主管作用,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加强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民生档案工作的保管条件,制定有利于民生档案工作开展的办法、规定,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档案人员的目标管理之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二级机构或所管单位的民生档案监管工作。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监管,制定本行业民生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整理办法、管理规范等标准文件,经常举办系统档案培训班,到本系统最好的单位击取经,让每一个档案员都变成业务能手,确保民生档案工作走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

(二)要大力加强档案业务建设。一是加强民生档案的收集工作,各单位应该做好各门类民生档案的收集工作。收集工作是民生档案管理中最前提最关键的一步,因为有了档案。档案室的整理、编目,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才具备物质对象一离开档案,档案工作就是“无米之炊”。因此各单位应当建立干部每到年底以及异动时就必须移交民生档案给机关档案室的制度,再辅之以经济等形式的制裁,用制度来保证民生档秦的齐全完整。二是要规范民生档案的整理工作。各单位在每年的6月底以前就应该完成上一年度的民生档案整理工作任务。为了使民生档案整理得到规范化,标准化,各单位档案员在参加档案局业务培训班的基础上,要加强自学,不懂的就和档案局的业务指导人员多多联系。

(三)要重视档案的保管和保护工作。各单位必须安排专门的档案库房,且不能在最顶层,最底层和东西两头,保持档案库房的清洁明静、通风透气,做好防火,防盗、防高温、防潮、防虫、防霉、防光,防尘等十防工作;要有专门的档案柜,其规格和质量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要购置温湿度计,去湿机、吸尘器、灭火器等档案专用设备,确保档案安全,尽最大努力廷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四)要大力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保管民生档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各单位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做好、做活档案利用工作,要求不但有纸质检索工具,更要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民生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所有原始档案采用全文扫描输入电脑,制作好电子目录,并且逐步发展成可以提供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充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尤其是要加强编研工作,大力推进档案信息的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够快捷的查找档案,更好的服务民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用的平台。

作者:武立平

第2篇:2018年江苏民生发展报告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一部署,2018年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深入全省10个县(市、区)、20个乡镇(街道)、40个村(居),对1200户常住居民进行民生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江苏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民生福祉得到进一步提升,受访居民对民生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受访居民在部分民生领域中也存在担忧和焦虑。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江苏民生发展必须围绕人民群众的最大关切点,破解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

一、江苏民生发展总体情况

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2018年,江苏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的支持力度,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97%和4.4%。深入推进创新创业行动,出台《全民创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动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落实,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018年扶持30.1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21.28万人。扎实抓好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农村劳动力累计轉移率达到7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近2个和20个百分点。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成立富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若干意见》,提出针对性较强的33条富民政策。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万元和2.08万元,增长8.2%和8.8%。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江苏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要求,聚焦重点片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群体,着力解决好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问题,67.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24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达标,低收入人口占比下降到1%以下。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出台了《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修改完善了10个领域87项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清单内容和标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江苏基层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实现度分别达到90%左右和96.3%。2018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达75%。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8%、100%和99.3%,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加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展“健康江苏”建设实践试点,深化公立医院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大力推行分级诊疗,新增医联体38个,89%的县(市、区)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县域就诊率接近90%,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至55项,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9%,居民健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2018年建成9000多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00家农家书屋服务功能得到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设立省级大运河文化发展基金,启动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出系列文化精品,打造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品牌。新建成体育公园2100多个,新建健身步道1000多公里。完善农村公共交通体系,方便农民群众出行,全省新建农村公路4838公里、桥梁2874座、农桥6216座,新增88个乡镇开通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83.7%。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为8万多名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提供见面费公证服务3万余件,新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93个。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积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江苏各类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7%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不断提升,出台《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统一,促进城乡居民能够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不断扩大药物报销范围,2018年包括17种抗癌药在内的309个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医疗保险待遇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服务逐步优化,由传统的线下柜面服务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2018年度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调整提高5%,其中,企业退休人员人均调整超过5.5%。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连续7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七连增”,2018年最低标准提高至135元,比2012年增加65元。强化对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和保障,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685元、670元,均位列全国各省区前列。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全省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均达到每人每月1470元和2158元。积极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2018年新开工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5.62万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4.24万套(户),发放租赁补贴2.29万户。

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关于提升社区物业服务水平和促进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提升城乡社会治理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召开全省城市发展与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为江苏下一步做好城市治理与服务工作夯实了基础,指明了工作方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工作,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出台《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共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9万多家,占全国总数11%左右,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目前全省约有5.6万人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位居全国第二。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将3268家重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平安江苏建设,不断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化解、大突破专项行动,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保持江苏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达到97.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大力推进沿江化工污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检查和达标建设等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18年全省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III类比例达68.3%,劣V类比例下降为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消减指标均达到国家下达目标。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及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太湖治理连续11年实现“两个确保”。加强重污染天气治理,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8%,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加强城市“双修”,开展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城市公厕提标便民工程,新建改扩建城市公厕1491座、旅游厕所1752座,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6.4万座。大力实施城乡清水工程,完成整治城市黑臭水体129条。不断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持续提升园林绿地均衡性及绿色开放空间的生态性,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3.2%,“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全国领先。

二、民生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采用PPS抽样方法,抽取全省1200户样本,采用入户调查访问方式,有效问卷1193份,有效率99.4%。受访对象中男性541人,女性652人,分别占45.3%和54.7%。小学及以下372人,初中467人,高中、中专或技校201人,大专或高职79人,本科68人,硕士生及以上6人,分别占31.2%、39.2%、16.8%、6.6%、5.7%和0.5%。从事有收入工作、离退休、无劳动能力人员以及在校学生分别占45.6%、9.5%、10.9%和23.6%,当前未参加任何工作的占比10.3%。本市(县,区)城镇和农村户口分别占26.4%和62.9%,省内非本市(县,区)城镇和农村户口分别占2.3%和1.3%,外省城镇和农村户口分别占0.9%和6.1%。身体健康占81.1%,有疾病或残疾但仍有劳动能力占9.6%,丧失劳动能力但能生活自理占8.5%,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占0.8%。

1.工作与就业

受访居民对工作改善最期待的是提高和稳定收入,其中农村和苏北居民表现得更为强烈。就业是收入之源。为了解受访居民对收入的期待,问卷询问“对您当前的工作,最希望改善的地方是什么”,如图1所示,32.0%受访居民选择“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其次是“工作辛苦、时间长”,占比为15.0%;12.0%和9.6%受访居民希望改善“工作不稳定、失业风险大”和“福利待遇较差”;此外,“劳动安全条件恶劣”也需要引起关注,占比达到了3%。从城乡看,农村受访居民最希望改善“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的比例,是城市的1.5倍;从地区上看,苏北地区受访居民希望改善“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的比例,是苏南的1.9倍、苏中的1.5倍,这表明农村和苏北地区受访居民对提高和稳定收入有更强烈的期待。

就业创业服务方面,受访居民最希望政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受访居民希望能够在就业创业方面得到政府帮助。就具体事项来看,30%受访居民希望政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12%受访居民希望在招聘信息发布方面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8.3%受访居民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就业形势发布、就业政策咨询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说明群众对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解读也有着较高期待和需求。

2.基本民生问题

受访居民生活满意度较上一年明显提升。从总体看,如图2所示,66.3%受访居民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满意(“很满意”和“基本满意”),比2017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和“非常不满”)的占比为10.9%,比2017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从2015—2018四年调查数据看,2016、2017年受访居民满意度与2015年数据相比有所下降,分别下降7.5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但2018年居民满意度则大幅提升,同时不满意占比也在下降。从城乡看,城市受访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略高于农村受访居民,高出9.1个百分点(见表1);从地区看,苏南地区受访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最高,分别比苏中、苏北地区受访居民高出3.6和13.5个百分点;从户籍上看,本地受访居民对目前生活表示满意的比例,比外地在苏受访居民高出9.5个百分点。

医疗跃升为受访居民最关心的家庭生活事项。当询问受访居民“就您家庭生活(包括收入、工作、教育、医疗、养老等)而言,您最关心(最让您操心、焦虑、担心)的事项”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医疗,占比为25.9%,较2017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其次是养老,占比为18.7%,较2017年提高了13.1个百分比;子女教育、收入水平则分别排在第三、第四位。值得注意的是,与2017年数据相比,2018年受访居民家庭关心事项排序有所变化,2017年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收入水平、医疗、住房和养老,而2018年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收入水平,医疗代替了收入水平成為受访居民最关心的家庭生活事项。

食品安全是受访居民最关注的社会环境问题。当询问受访居民“在社会环境方面,目前你最关心(最让您感到操心、焦虑、担心)的事项的是什么”,选择“没有”的比例达到26%,而2017年这一比例为59.1%,降低了33.1个百分点,表明受访居民在社会环境方面关心(操心、焦虑、担心)的事项有所增加。22%的受访居民对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在社会环境关切事项中排第一位,较2017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列第二、第三位的事项为环境污染和交通出行,分别占19.5%和9.7%。与上年调查数据相比,受访居民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关切排序有所调整,2017年排名前三位的是环境污染、交通出行和食品安全,2018年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交通出行,食品安全从2017年的第三位上升为2018年的第一位。

3.收入与消费

近2/3受访者表示个人和家庭总收入与上年相比没有增加,表示减少的比上一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2018年的问卷分别从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两个角度,考察受访居民个人和家庭收入情况。从个人收入看(见图3),当询问“与2017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月平均收入有什么变化”时,64.4%的受访者回答“没有变化”,选择“大幅增加”或“略有增加”的受访居民仅为19.7%;15.9%的受访居民表示自己的月均收入较上年“略有减少”或“大幅减少”,较2017年10.9%的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家庭总收入变化情况来看(见图4),52%的受访居民表示家庭总收入与上年一致,20.7%的受访居民表示家庭总收入与上年相比“会有些减少”或“会明显减少”,26.2%的受访居民表示家庭总收入较上年“会有些增长”,表示“显著增长”的仅为1%。无论从个人收入还是家庭总收入变化来看,受访居民增收的获得感并不是很强。

认为“与周围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的明显增多,不过大多数认为这种差距还可以接受。收入分配差距一直是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总体上看,居民家庭年收入分布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橄榄形。具体而言,家庭收入处于5万—10万元水平的比例最高,为32.2%,其中超过一半的家庭总收入在5万—15万这一区间,占比达到54.6%,与上年度相比这一区间的占比下降了4.9个百分点,而15万—50万这一区间的家庭占比较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有5.2%的受访居民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而这一比例在上一年仅为0.92%。虽然当前居民收入呈橄榄形格局,但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居民认为目前家庭间收入差距在扩大(“大幅扩大”和“有些扩大”)的比例达到46.5%(见图5),这一数据比上一年30%的比例高16.5个百分点。认为家庭间收入“有些缩小”或“大幅缩小”的占比仅为6.8%,较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当询问受访居民“您对目前周围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状况怎么看”时,有75.8%的受访居民认为当前的这种收入差距是可以接受的(“可以接受”和“基本接受”),另外有18.6%的受访居民表示对当前的家庭间收入差距不可以接受(“不太能接受”和“不能接受”),其中表示不能接受的占比为5.4%。

超七成受访居民表示近一年家庭支出增加,医疗仍是受访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最大的事项。当询问“近一年来家庭各方面的花费是否有所增加”时,超过71%的受访居民表示,家庭支出出现增加(“明显增加”或“略有增加”),其中表示出现明显增加的占比达到20%。27%受访居民表示家庭支出近一年来没有变化,表示家庭支出下降(“略微减少”或“明显减少”)的占比仅3%,这说明受访居民家庭支出压力较大。当询问受访居民“你感觉家庭消费支出压力最大的是什么”时,受访居民认为支出压力较大的前三项是医疗、子女教育和食品,分别占28%、24.4%和15.9%,其中医疗支出压力最大。与2017年相比,家庭消费支出排名前三位的次序没有变化,但是医疗占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表明受访居民在医疗方面支出压力在加大。

4.子女教育

学前教育入园贵、义务教育校际间办学差异大,是受访居民最希望改善事项。对有孩子准备上或者正在上幼儿园的家庭,询问关于最希望学前教育改善事项中,如图6所示,38.9%的受访居民认为是入园贵,11.1%的居民认为学前教育学不了什么东西,10.2%的受访居民认为是幼儿教育小学化。近三年调查数据显示,入园贵一直排在最希望学前教育改善事项的第一位,所不同的是,之前一直排名第二位的“入园难”问题2018年的占比仅为7.4%,并且排名比较靠后。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受访居民最希望改善的事项中,排名前两位的是“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大”和“很多内容课上不教、不得不上补习班或请家教”,分别为15.7%和15.3%;另有14.9%、14.6%的受访居民表示,“课业负担重”和“教学质量差”是当前义务教育方面最希望改善的事项。与2017年调查受访居民最希望义务教育阶段改善“教学质量差”问题不同,2018年受访居民对义务教育阶段最希望的改善事项为“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大的问题”。

超四成的受访居民为孩子上学采取过不同措施。当询问受访居民“您家为了孩子上学(幼儿园),做过以下哪些事”,42.6%的受访居民表示为孩子上学(幼儿园)采取过不同措施,其中,15.2%的受访者表示为了有利于孩子顺利入学,上课外辅导、培训班或请家教;6.9%的受访居民则是通过在学校(幼儿园)附近购买学区房的办法来方便孩子入学或上更好的学校;5.9%的受访居民在孩子上学(幼儿园)时,托过熟人,找过关系;在学校(幼儿园)附近租房、报学校辅导培训班(即占坑班)的,则分别占4.8%、4.4%;明确表示在孩子上学(幼儿园)方面,以上办法或措施都没采取的受访居民占57.4%。

课外培训比较普遍,参加辅导班的原因差异明显。调查数据显示,41%的受访居民表示自己家的孩子参加过课业课外辅导、培训班或请家教。进一步询问受访居民孩子“参加课外辅导培训班原因”时,31.5%的受访居民表示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成绩。另外,为了升学或能入读理想学校也是上辅导班的重要原因,占比为11%。值得注意的是,13%的受访居民表示自家孩子上辅导班是因为看到周边同学都参加了才报的,另有9.4%的受访居民表示让孩子上辅导班是为了孩子把有些内容提前学,以便获得优势。事实上,真正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参加辅导班的占比并不高,僅为15%。

5.医疗卫生

受访居民对医生服务态度改善和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感受明显。当询问受访居民,对过去一年医疗服务各个方面改善情况感受时,居民对医生服务态度改善的感受最深,56.9%的受访居民认为过去一年医生的服务态度有明显改善,41.9%受访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感受显著。在社区医院药品配备、大医院挂号、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等方面,分别有37.8%、34.1%和32.9%的受访居民认为有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仍有不少受访者认为在家庭医疗负担下降、药品费用下降、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大医院挂号、异地就医和报销方便等方面变化不大,占比分别为51.6%、45.3%、40.6%、36%和27.7%。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医疗负担下降、药品费用下降方面,分别有23.3%和22.7%的受访居民认为存在着明显变差的情况。

看病贵是受访居民最希望医疗服务方面改善的事项,近8成受访居民对未来没钱看病表示担忧。调查数据显示,在医疗服务方面,受訪居民最希望改善的事项是“看病太贵”,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达到46.2%;其次是“大医院看病难”和“医保报销比例太低”,两者占比均超过10%;此外,有8.1%的受访居民表示,医疗服务方面需要改善的是“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小病大治”问题。当询问受访居民“是否担心将来看病没钱”问题时,79.5%的老百姓表示担心(“非常担心”“比较担心”和“有点担心”),与上一年65.5%的数据相比,对未来看病表示担心的比例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表示对未来看病不担心没钱的,仅占17.2%。

社区医生服务水平亟须提升。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受访居民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相比以前有所改善,但对其中的一些服务事项期望能进一步改进。当询问受访居民,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最希望加强哪些事项时,有24.4%的受访居民认为是提高社区医生服务水平,另外定期探访老人和慢性病人、生小病能随时找到社区医生和慢性病能长期方便地在社区拿药,占比分别为21.6%、18.3%和15.5%。

6.养老保障

近七成受访居民对未来养老的经济来源表示担忧。当询问受访居民“您对以后养老经济来源是否担心”,69%受访居民表示担心(“非常担心”“比较担心”和“有点担心”),其中表示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的占比分别为21.6%和27.7%。仅28.2%的受访居民对未来养老经济来源表示不担心(“不太担心”和“一点儿也不担心”)。与2017年调查数据相比,受访居民对养老问题担忧的比例上升了5.1个百分点,对养老问题表示不担忧的比例则下降了7个百分点。

医疗健康服务是养老服务下一步最需要发展的重点。为了解受访居民在养老领域的需求,问卷询问受访居民,“对于老年服务,您认为下一步最需要发展的养老服务内容是什么”。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和“健康监测紧急救助”的分别占28.9%和15.2%,两者相加超过四成。与此同时,修建养老机构、房屋适老化改造、居住小区适老化改造三类需求之和为23.2%,送餐做饭服、帮助洗澡、打扫卫生等家政服务的占比为16.5%。

7.住房保障

扩大居住面积是受访居民住房方面最希望改善的事项。调查数据显示,当询问住房方面最希望改善的事项时,超过12.1%的受访居民选择“扩大住房面积”,排在第一位;希望房价能够下降的占比排位第二,为11.1%;降低每个月住房支出压力(包括房租、还贷、物业、水、电供热费),也是受访居民希望改善的方面,排位第三,占比为9%。

买东西不方便是农村居住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情况,问卷询问受访居民“您家农村住房居住目前感觉最不方便(最不舒服)的是”,27.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出现不便的问题(见图7),而在居住不方便选项中,买东西不便所占的比重最高,达到21.3%;其次是上厕所不便和进出道路不便,比例分别为15.5%和14.9%;此外,冬季取暖、生活用水、垃圾处理等不便也占据不小的比重。

8.生活环境

受访居民对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较高,水体质量依然是不满意占比最高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居民对于所居住的社区(村庄)周边环境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63.7%受访者表示满意,持不满意态度的仅占6.1%。从不同项目来看,受访居民对空气质量、生活饮用水质量、生活垃圾处理情况都有较高的满意度,分别为68%、62%和67.1%。对于周边河流、湖泊、池塘、水泡子、井水等水体质量,受访居民表示满意的仅为44.3%,表示不满意的比例高达22.2%,是对周边环境项目中不满意度最高的一项。结合上一年度调查数据看,周边河流、湖泊、池塘、水泡子、井水等水体质量已连续两年成为受访居民对周边环境不满意最高的一项。

受访居民对周边生态环境变化感受不明显。当询问受访居民,“您家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如何”时,51.6%的受访居民认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近一半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居住的社区(村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没有变化。从不同项目来看,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居民表示生活饮用水质量、空气质量、周边水体质量和生活垃圾处理情况没有变化,表明受访居民对居住的社区环境质量变化感受不明显。与此同时,超过16%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居住的社区(村庄)周边河流、湖泊、池塘、水泡子、井水等水体质量有所变差。

受访居民对于政府采取的环保措施认可度较高。近年来,为治理空气污染,各地政府采取了限制企业生产、汽车限行、限制煤炭使用等措施。为了解群众对这些特定环保措施的基本态度,问卷询问受访居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您的日常生活带来干扰了吗”。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受访居民表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干扰,比重达到80%,仅有1%的受访居民认为这些环保措施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

9.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是受访居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居民对过去一年里食品安全改善情况的评价不是很高。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受访居民占43.8%,这一数据与2017年调查数据相比,下降了11.6个百分点;28.2%的受访居民认为过去一年食品安全改善情况“一般”;21%的受访居民选择了“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而上年这一数据仅为16.4%,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当询问受访居民“您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受访居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分别是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农药兽药重金属等残留、食品加工不卫生、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占比分别为24.4%、14.3%、12.8%、11.3%,其中,食品安全添加剂超量使用是受访居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比排名第二位的高10.1个百分点。

受访居民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改善持乐观态度。关于解决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建议,33.3%的受访居民认为应该“政府部门加强监督检查”,22.6%的受访居民认为“要对问题食品生产者进行严厉处罚”,15.1%的受访居民表示“要有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保障食品安全,9.4%的受访居民认为“要及时向公众通报不合格的产品”。当询问受访居民“对我国未来三年内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是否有信心”时,超过八成的受访居民表示有信心(“一定会有改善”“相信会逐步改善”和“可能会有一些改善”),而持悲观态度的占比仅为12.1%(见图8),其中,“不指望能够改善”的占比为4.6%,“担心落实不下去,难以有效改善”的占比为7.5%,“不清楚”的占比为7.3%,可见大部分受访居民对未来食品安全改善状况持积极态度。

10.政府服务

受访居民通过政务网络办事的比例很低。问卷询问“近一年找过政府有关部门办事的受訪居民,一般通过什么渠道办理事务”,93%的受访居民表示通过现场办理,比如,去政务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办事处、村委会等地办理。另外,5%受访居民表示线下、线上都办理过,而选择“网上办理,比如,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APP、微信公众号”的受访居民仅占2%。可见现场办理依然是群众办事的主要途径,网上办理还没有成为政务服务的主渠道。

受访居民对政府服务改进情况总体满意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居民对政府服务总体改进情况满意度较高,对政府服务表示满意的比例超过80%(“很满意”和“满意”),对政府服务总体改进情况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仅占6.4%。从受访居民对政府服务分项目评价来看,满意度均在八成左右,其中,对改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82.6%。从受访居民对政府服务不满意的项目来看,主要是办事程序精简的不满意比例较大,达到了10.5%。

来回跑开具各类繁琐证明、办事程序复杂是受访居民最希望政府服务改进的方面。总体来看,受访居民与政府打交道最希望政府改善的问题中,“来回跑开具各类繁琐证明”“办事程序复杂和不公开”“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效率低”等选项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7.7%、16.9%和13.2%。从城乡看,城市居民最希望改善的问题是“来回跑开具各类繁琐证明”,占比达19.8%,比农村居民高13.6个百分点;而农村受访居民最希望政府服务改善的是“办事程序太复杂和不公开问题”。

11.江苏民生工作评价

受访居民对江苏民生工作总体评价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受访居民对全省民生工作的评价,江苏在调查问卷中增加了“从0分到10分,您认为江苏民生工作可以打几分”的问题。92.2%的受访居民打了6分及6分以上,较上一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超过六成的受访居民打了8分及8分以上,较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打8分的占比最高,为29.2%;另外近两成的受访居民给全省民生工作打了满分。受访居民对江苏民生工作的平均分为7.88分,较2017年提高0.22分。纵观2016—2018年三年受访居民对江苏的民生工作打分情况来看,2016年调查中受访居民给民生工作打6分以上的占比为89.1%,2017年上升为89.9%,而2018年这一比例则突破了九成(92.2%),呈稳步提升态势。

三、江苏民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显示,近年来江苏民生发展成效明显,也得到了城乡居民的认可。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在部分民生领域还存在突出短板和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异较大。调查表明,江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异较大、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如表2所示,城市受访居民月均收入4476.81元,农村受访居民2572.99元,城市受访居民月均收入是农村受访居民的1.74倍。从地区看,苏南、苏中、苏北月均收入差距也非常大,苏南受访居民月均收入5010.43元,苏中受访居民月均收入3808.95元,苏北受访居民月均收入1628.60元,苏南受访居民月均收入是苏中的1.32倍,是苏北的3.08倍。总的来看,不同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进一步拉大,受发展水平和区域位置等因素影响,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差异,收入倍差虽呈缓慢缩小态势,但绝对值差距继续扩大。

医疗和养老问题形势严峻。从调查结果看,在医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庭医疗负担改善状况不佳,25.9%的受访居民认为医疗是家庭最焦虑(担心)的问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看病贵和看病难依然是最大难题,有79.5%的受访居民对未来看病的经济来源表示“有点担心”“比较担心”或“非常担心”,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对于未来可能生病后没钱看病的问题更为担忧;医疗费用仍然整体偏高,其中有46.2%的受访者认为存在“看病太贵”的问题。而养老问题同样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受访居民对未来养老问题感到担忧,这与我国当前老龄化速度加快、未富先老、养老金缺口严重、养老设施不足紧密相关。

食品安全问题依然需要引起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增多,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超过两成的受访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改善情况不满意,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需要引起重视。调查数据显示,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农药、重金属等残留,食品加工不卫生,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是受访居民主要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超过一半的受访居民认为发生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管理部门没有履行好监督监管食品安全问题的职责,对涉事企业负责人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才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居民对政府服务总体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超过八成的受访居民对政府服务改进情况持满意态度。不过政府服务仍然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地方,比如,在政府服务办事效率提升、办理程序简化、开具各类证明等方面,受访居民仍然不太满意,17.7%的受访居民碰到过“来回跑开具各类繁琐证明”的情况。在现实中,表现为居民到政府办事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批和证明程序,这不仅给居民和政府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困扰,而且也严重阻碍了高效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四、推进江苏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更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责任。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江苏未来发展的“六个高质量”,其中,“人民生活高质量”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核心要义在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江苏民生高质量发展,必须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在热点难点上精准施策,在关键要害处靶向发力,切实解决好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结合此次调查结果,建议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多管齐下稳定和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促进共同富裕的鲜明导向,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为支撑,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持续实现普遍较快增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加强对美贸易企业用工监测,落实好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全力保障就业形势稳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更大力度促进富民增收。全面落实“富民33条”等政策措施,以就业带动收入增长,努力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建立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节和征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确保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公平参与分配,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好“病残孤老灾”特殊贫困人口和省定重点经济薄弱村脱贫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休闲、农村电商等区域“大产业”,带动低收入人口发展相关产业,以整体发展促进全面脱贫。

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省市县区全覆盖的教育资源预警体系,根据生源变化和资源预警情况,及时对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发挥国家和省级财政综合奖补资金的激励和引导力度,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幼儿园建设,将公办幼儿园优先安排在农村地区、经济薄弱地区、人口密集区域。加大集团化办学力度,以优质名校为龙头,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取城乡结对、苏南苏北结对等多种帮扶措施,加快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科学测算普通高中资源需求,根据生源变化趋势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改革、选课走班的要求,有序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研究制定新的高考方案,启动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狠抓教育问题专项治理。继续开展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对课外培训、超标超前教学和考试等进行全面整治,立硬规范,出硬招数,严格督查,严肃问责,确保自下而上贯彻到位,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维护教育教学正常秩序。改进提高课后服务。坚持自愿选择、公益普惠、学校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普遍建立课后服务制度,积极鼓励科技、体育、艺术等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加快推进“名师空中课堂”建设和使用,利用网络平台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完善留守儿童帮扶体系,帮助留守青少年学生学习好、生活好。

加强和改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三医联动”。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工作,构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抓紧落实和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提升异地就医互联网结算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医保报销的便捷性。完善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做好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之间的无缝对接,减轻人民群众看大病、看重病经济负担,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痛点。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县乡村区域医疗卫生联合体,促进城乡医疗纵向合作,有效地整合闲置的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资源的互补,缓解“小医院看病治愈难、大医院看病经济难”的矛盾。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养,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坚持预防为主,将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村和社区,让基层群众受益。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医疗机构使用互联网等技术,对诊疗流程进行优化,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鼓励医疗机构在实体医院的基础上建立互联网医院,允许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开展预约挂号、远程医院和双向转诊等服务。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大多数老年人意愿的主流养老模式,必须重点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同时提供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样化服务,探索智慧养老,积极应对江苏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养老保障多元化需求。大力支持居家养老。制定居家养老基本服务清单,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由政府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居家养老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参与,统一和规范适老化改造的服务内容、质量和定价等,推广试点工程,加快老旧住宅区适老化改造。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在街道广泛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大力发展助餐点和嵌入式养老机构,构建15分钟左右的服务圈,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社区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向更高层次的需求拓展。加快发展“智慧养老”。建立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构建社区虚拟养老院服务圈,推进线上的“虚拟养老院”和线下的养老服务组织结合,依托信息化平台和充足的线下服务供给,扩大服务有效覆盖面。不断深化医养结合。大力发展护理型床位,加大护理人员配比,支持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立卫生室、医务室。加快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嵌入式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建立紧密的医养结合关系,与居家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全面提倡家庭照护。组织开展免费培训,向家庭成员普及照料老年人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设立“照护假”,推广“喘息服务”,让承担照护高龄失能老人的子女有时间、有精力照顾老人。推广建立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多方筹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此减轻长期照护家庭的经济负担。

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嚴格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对违法企业责任追究,加大对失信食品生产经营者联合惩戒力度,提高不良企业违法的成本,对食品安全行业形成警示作用。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控制。制定更加严格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机制,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从源头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深入开展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农药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管理,集中治理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突出问题,加强种养环节源头治理。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食品接触材料风险监测评估力度,增强安全检测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强化网络食品交易管理,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数据库。加快食用农产品、食品供应链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重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推进电子信息共享,加快实现食品生产经营产业链全程可追溯。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食用农产品“一非两超”、校园食品、食品保健品虚假宣传等专项治理,重拳整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滥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犯罪严打高压态势。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法治思维,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程序复杂、开具证明繁琐、部门相互推诿责任、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让群众办事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方便快捷。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把更多资源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改善和保障民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造“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治理架构。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改革行动,不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群众。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力度,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及“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引导和鼓励居民网上办事,减轻社区居民跑腿的负担,以政务服务电子化提高政务服务便民化。推行网上审批和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使更多事项不见面办理,确需到现场办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强化群众监督。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健全政府法制监督应用平台,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便民热线、网站服务、市长信箱、听证会等多项便于民众监督发声的平台,畅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群众来评判。

(调研组顾问:郑焱;调研组组长:沈和;调研组副组长:金世斌、于水;调研组成员:陈幼迪、吴国玖、王自华、陈清华、邱家林、杜焱强、刘述良、辛璄怡、胡卫卫、刘文可、汤瑜、孟伟林、江宁、孙文娟、宋华明、陈子庚、高飞、王亚星、何迪;统稿:金世斌、于水、陈幼迪、邱家林)

责任编辑:戴群英

第3篇:江苏省民生发展报告(2016)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一部署,江苏省政府研究室与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成4个调研组,对1200名常住居民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民生状况,收集民生诉求,分析民生特征。这是江苏省继2015年问卷调查之后的第二次入户调查。总体上看,江苏民生工作稳步推进,居民基本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农村自然环境整治初见成效,政府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居民整体上感受较为满意,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大环境下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居民民生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压力和挑战。

一、民生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在江苏抽取了1200名年龄在18—69岁之间的常住居民,采用入户面对面访问的调查方式,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196份,有效率99.7%。在1196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1.0%,已婚有配偶占87.4%,初中、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占75.0%。问卷内容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设计,主要包括受访者的工作与就业、基本民生問题、收入和消费、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生活环境和政府服务等九个方面,调研组附加了一道为江苏民生工作评分的题目。下面逐一分析此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1.关于工作与就业

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合同比例明显上升。在就业方面,农村居民有工作的比例为67.7%,比城市居民高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有工作的比例之所以高,可能是因为城乡居民对是否有工作的理解不一致,农村居民一般认为打零工就算是有工作,而城市居民一般认为有了正式工作才算是有工作。农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的仅为59.0%,比城市低10.7个百分点,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猜测。从地区看,苏中居民有工作的比例为83.3%,分别比苏南、苏北高19.1个百分点和13.3个百分点,但签订劳动合同比例最高的却是苏北,分别比苏南、苏中高5.3个百分点和17.9个百分点。从户籍(是否为流动人口)看,外地务工人员参加工作比例为82.8%,是本地居民的1.3倍,签订合同比例为67.9%,也高于本地居民4.5个百分点。外地务工人员参加工作的比例之所以高,是因为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工作,工作意愿和积极性较本地人高,如果没有工作,他们就返回家乡或到其他地方再找。与2015年调查相比,外地务工人员签订合同比例上升了13.0个百分点,表明对其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明显加强。

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高于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虽然城乡居民享有养老保险的比例均超过70%,但城乡间差异明显,农村比城市高14.9个百分点;6.2%的城市居民参加其他社会保险,比农村高3.9个百分点。从地区看,苏南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比例最低,仅有75.9%,比苏中低15.3个百分点,比苏北低8.3个百分点,但苏南居民参加其他社会保险比例(5.8%)超过苏中、苏北比例之和。从户籍看,外地务工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只有58.2%,而本地居民则达87.8%。外地务工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比例较低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工作流动性大,多为打零工,劳动关系模糊;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在老家一般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积极性不高。与2015年调查相比,外地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从少17.5个百分点扩大至少29.6个百分点。

劳动工作量较上一年略有下降。总体上看,59.8%的居民认为工作量相较上一年没有明显变化,但24%的居民表示有小幅或大幅减少,16.2%的居民表示有小幅或大幅增加。也就是说,认为劳动工作量减少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工作量感受方面,认为工作量小幅增加的城市居民比例高于农村居民5.1个百分点。从地区看则差异明显,69.2%的苏中居民认为没有变化,苏南、苏北约有1/4的居民认为小幅或大幅减少。外地和本地居民认为工作量减少的比例大体相同,但在减少程度上略有差异。

2.关于基本民生问题

超半数居民对目前家庭生活状况总体满意。关于对家庭目前生活状况满意情况,有58.5%的居民表示基本满意或很满意,远大于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13.2%)。从城乡看,农村居民对家庭生活状况满意的比例略高于城市居民,大约多2.1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近些年江苏对改善农村民生方面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从地区看,苏中地区居民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苏南,分别比苏北高20.6和15.9个百分点。从户籍看,外来务工人员对目前生活状况总体满意的比例比本地居民高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江苏很多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在落户、就业、医疗、子女入学等民生领域实施优惠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开始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市民待遇。与2015年调查相比,全省居民对目前生活状况满意的比例下降了7.5个百分点,其中,苏北地区从59.6%下降至47.2%,减少了12.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比较明显。

收入和医疗仍是居民最不满意的事项。在家庭生活方面,居民最关心的是收入和医疗问题,其次是住房、养老和子女教育问题。如图1所示,27.1%、14.6%的居民对收入和医疗表示不满意,8.1%、6.8%的居民对住房、养老表示不满意,居民对不满意事项排序与上一年调查结果相同。

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总体而言,大部分居民对社会环境表示满意,没有不满意的占45.7%,其中,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对环境污染不满意的,城市高于农村,苏南高于苏中、苏北,本地高于外地,但差异并不明显;对食品安全不满意的,城市高于农村11个百分点,苏南分别高于苏中、苏北14.1、12.3个百分点,外地高于本地7.5个百分点,差异比较明显。此外,交通出行在最不满意的社会环境事项中列第三位,农村、苏北、本地居民的不满意程度要明显高于城市、苏南苏中和外地居民。

3.关于收入和消费

城乡、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个人月平均收入方面(见表1),农村居民为2297元,不及城市居民的2/3。苏北居民为1561元,较苏中少1319元,较苏南少2432元,地区差距十分明显。与2015年调查相比,城乡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医、教、住、食位列家庭支出压力前四位。在家庭消费支出压力中,医疗、子女教育、住房和食品位列前四位,占比分别为25.5%、22.1%、15.6%和8.9%,4项合计占72.1%。其中,城乡居民的子女教育和食品支出压力差别不大,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压力略大,但在住房方面,21.1%的城市居民认为压力最大,而在农村地区这个数字仅有9.7%。从地区看,苏南、苏中和苏北居民的医疗支出压力差别不大,但苏南居民住房和食品支出压力最大,苏北居民子女教育支出压力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苏中居民的人情礼节支出压力为18.4%,是苏北的2.7倍、苏南的4.3倍。

4.关于子女教育

本次调查共有655名被访者家中有正在就读的子女,学生总数量667名,其中,学前教育阶段229名,占34.3%;义务教育和中学阶段361名,占54.1%;职业教育阶段32名,占4.8%;本科及以上阶段45名,占6.7%。本次调查分别针对居民关心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中存在的不满意事项进行了询问。

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日渐凸显。在针对学前教育中最不满意事项的调查中,有孩子准备上或者正在上幼儿园的229户受访家庭中,22.3%的家庭认为入园贵,15.3%的家庭认为入园难,分别高于位于排名第三的教育质量差(4.8%)17.5和10.5个百分点。此外,选择幼儿园距离远的家庭占3.5%,教师师德差1.7%,教师少、每个班级孩子太多1.7%,教师能力差1.3%,设施条件差1.3%,伙食和其他占2.2%,这些事项选择率相加为11.7%,依旧小于排名前两位的入园问题。由此可见,入园门槛高成为家长最为担忧的事项。

居民对基础教育满意度总体較高。如图2所示,受访民众对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满意度较高,达到44.6%,但调查也反映了基础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教育质量差、不得不上补习班、课业负担重、上学距离远上学不方便等,认为这些问题存在的比例分别达到10.4%、6.8%、6.5%和5.7%。此外,还有5.2%的外地务工人员认为外地孩子上学难。

5.关于医疗卫生

农村居民就医首选村卫生室的比例明显增多。受访者患病时偏好就近就医,其中,农村居民首选村卫生室或村诊所的占34.3%,比上一年调查(18.7%)增加了将近一倍,首选乡镇卫生院的占25.8%,首选区、县医院的占14.7%;城镇居民首选区、县医院的占22.1%,不去医院自己买药的占18.6%,首选区域内最好大医院的占14%。

超半数城乡居民对未来看病问题表示担忧。在被问“是否担心将来看病没钱”问题时,62.7%的老百姓表示担心(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作为城乡居民共同关心的生病就医问题,城乡和地区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农村地区有64%的家庭担心以后的看病问题,高出城市2.4个百分点。苏北地区有70.8%的家庭担心以后的看病问题,高出苏中地区(59.8%)11个百分点,比苏南(60.9%)高9.9个百分点。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该问题上表示担心的比例分别是63%和61.8%。可见,无论城乡、本地、外地或是不同地区,对此问题都显得信心不足。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对于未来可能生病后没钱看病的问题更为担忧。

6.关于养老保障

退休金和养老金是居民养老最主要经济来源。关于退休后养老的经济来源问题,33.9%的已退休人员和33.4%的未退休人员,都认为退休金和养老金是退休后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占比较上一年调查分别降了19.1个百分点和14.4个百分点。对于已退休人员,除退休金和养老金外,承包土地和由儿女或其他亲属赡养分别占21.8%和14.7%,打零工占10.6%。对于未退休人员,22.5%对儿女或其他亲属赡养有较高预期,13.6%认为可依靠储蓄养老,仅7.5%认为可依靠承包土地养老。由此可见,退休人员和未退休人员在“靠子女”和“靠自己”上,选择有明显差异。

商业养老保险未能成为江苏居民养老“第三支柱”。本应发挥养老经济来源一大支柱作用的商业养老保险大面积遇冷,该项在已退休人员实际养老方式和未退休人员主要养老方式预期中的占比均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退休老人主要靠自己或配偶之间相互照顾。对于已退休人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苏南还是苏中苏北,本地还是外地,自己照顾自己和配偶相互照顾的比例都在90%左右;而由子女照顾的比例很小,平均只有7.1%。

7.关于住房保障

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住房面积差距缩小。自建住房为家庭住房主体,达62.6%,其次是自购商品住房,达13.1%。在商品房方面,苏南为20.5%,比苏中的3.8%多16.7个百分点,比苏北的6.9%多13.6个百分点。在租赁房方面,苏南为19.3%,比苏中的5.0%多14.3个百分点,比苏北的1.2%多18.1个百分点。可见,苏南自购商品住房和市场租赁房比例最高。在住房面积方面,农村家庭平均为154.1平方米,城市家庭平均为110.3平方米,农村比城市户均多43.8平方米。与上一年调查相比(农村比城市户均多60.4平方米),农村与城市户均面积之差缩小了16.6平方米。从地区看,苏中户均面积最大,达160.7平方米,苏南为128平方米,苏北为119.2平方米,苏中分别比苏南、苏北多32.7平方米和41.5平方米。

近半居民对当前住房条件比较满意。近一半的受访居民对当前住房条件比较满意,但认为住房面积太小的仍占13.3%,认为建筑年代久、小区设施落后的占9.2%,认为房价太高、无法改善住房条件的占10.2%。从地区看,苏中居民对住房条件满意度最高,苏南居民认为房价太高、无法改善住房条件的最多,苏北居民认为建筑年代久远、小区设施落后的最多。

8.关于生活环境

对牲畜粪便、工业污染、农药化肥处理评价较低。在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物处理评价中,评价非常差的是牲畜粪便(3.5%)、周边工业污染(3.0%),对农药化肥处理的评价也比较低,认为不太好和非常差的分别达到10.3%和1.7%。可喜的是,对秸秆焚烧评价较高,认为非常好或比较好的达79.3%。

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形势更为悲观。对于食品安全形势,31.1%的居民认为较上一年有所改善,但仍有18.5%的居民认为在恶化。其中,城市居民认为食品安全在恶化的比例达22.1%,比农村高7.2个百分点;认为食品安全在改善的,城市比农村低4.3个百分点。这说明,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形势更为悲观。

9.关于政府服务

政府服务和办事效率满意度明显提升。在政府服务和办事效率满意度评价方面,13.4%的居民表示很满意,46.9%的居民表示基本满意,此两项之和比上一年调查高了5.4个百分点,相应地,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从12.4%下降至10.2%,说明这两年政府服务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其中,农村居民的满意率为66%,高于城市11.2个百分点。

程序复杂、信息不公开和相互推诿问题突出。关于政府部门工作行为,近六成居民表示没有不满意的,但仍有16.9%的居民认为政府部门存在程序太复杂、政务信息不公开问题,14%的居民认为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效率低。其中,城市居民的负面评价比农村高六七个百分点,苏南地区的负面评价也高于苏中、苏北地区。

居民办事难度有小幅下降。在政府办事简化度评价方面,53.4%的居民认为政府办事有所简化或明显简化,与上一年调查基本一致。可喜的是,在办事更加困难方面,从上次调查的8.5%下降至6.4%,下降了2.1个百分点。与上一年调查相比,苏中地区政府办事有所简化或明显简化的从49%提升至69.6%,相反,苏南从53.1%下降至46.6%,苏北从567%下降至54.1%,无论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苏中地区政府办事简便程度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较高评价。

10.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数略有下降

生活满意度指数是对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包括对当前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对近一年中生活改善情况满意度的评价,以及对当前生活水平的定位等。本次调研选取了“您对自己家庭目前的生活状况总体是否满意”、“您感觉与上一年相比,今年家庭总收入是会增长还是下降”,以及“您认为,您家庭目前的收入在您所在地区属于哪个层次”3个问题进行测量。依据满意度、增长程度和层次,由低到高为每个选项赋值1~5分,不回答或者不清楚赋值为0,将3项得分相加即可得到受访者对于生活总体满意度的得分,合计总分区间为0~15分。生活满意度是居民对一定时期内自身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评估,本次调查中,生活满意度指数操作化为居民三项得分之和占总分15分的比例,我们分城乡和地区计算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指数。

从表2数据看,全省平均数为0.56,说明多数居民对于生活是基本满意的,但与上一年的0.64相比,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数下降了0.08。具体而言,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基本相同,苏中地区的居民生活满意度略高于苏南、苏北地区,苏北地区居民对于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内部差异最大。

11.近九成居民对江苏民生工作持积极肯定态度

在这次问卷最后,调研组附加了一道题,就是请被访者对江苏民生工作进行总体打分,评分区间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最不满意、没有满意的,10分表示非常满意、没有不满意的。在1196份有效问卷中,1191户居民对江苏民生工作打了分,江苏民生工作平均得分为7.6分,其中得分6~10分的达89%,还有16.8%的居民给江苏民生工作打了满分,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对江苏民生工作持积极肯定态度。这可能主要得益于江苏近年来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工作领域的大量财力投入和工作力度的加强。

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分析

1.城乡、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收入水平不高是当下城乡居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所占比例高达27.1%。从城乡、地区和户籍看,农村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占比22.1%,是城市地区的1.44倍;苏北为26.6%,是苏南的3.8倍、苏中的1.2倍。由此可见,低收入人群的城乡、地区间差异性较为突出。相较于2015年而言,这种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从居民对家庭收入变化的感知看,44.9%的居民认为较上一年变化不大,但认为收入下降的比例明显高于认为收入增加的比例,高出23.8个百分点。其中,42.4%的农村居民和30.6%的城市居民认为收入有些减少或明显减少。

造成居民对收入不满意,以及城乡、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江苏的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以2015年数据为例,该年度江苏人均GDP为8808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9539元;浙江人均GDP为7786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537元。人均GDP江苏比浙江高近1万多元,人均收入却少6000元。二是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苏南、苏中、蘇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使地区间收入存在巨大的差距,且差距持续拉大。三是居民收入与群众期待不相称。江苏作为发达省份,2015年苏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4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195元)近5000元。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把“聚焦富民”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对切实提高居民收入,解决老百姓总体还不富裕这一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2.看病贵和看病难依然是医疗领域最大难题

看病贵、看病难依然是居民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在询问受访居民对医疗服务不满意事项中,看病太贵高达47.5%,成为居民对医疗服务最不满意事项。在1196户受访家庭中,166户家庭2015年以来曾经因为家里人看病而借钱、变卖资产或者抵押贷款。看病贵在城乡表现差异较大,当受访居民被问及“在被建议住院而没有住院的原因”时,虽然没钱住院是城乡居民的首选,但是农村居民这一比例高达77.6%,比城市高26.1个百分点,这主要因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均低于城市。

与看病贵相似,看病难是受访居民关心的另一个问题,9.9%的居民认为看病难是其对医疗服务最不满意事项之一。居民看病难,一方面体现在就医方式上,与私立医院相比,居民更倾向于去公立医院就医,而公立医院本身数量有限,导致挂号难、就诊难、住院难;另一方面,看病难还体现在没钱住院上,不遵医嘱、没有住院的原因,67.1%的居民选的是没钱住院。可见,看病贵、看病难依然是百姓就医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3.居民对环境污染越来越不满意

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乎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是居民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近年来,尽管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但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脆弱的特殊省情并没有改变,总体上还没有迈过生态环境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较大,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是全国环保压力最大、任务最重、挑战最多的省份之一。15.8%的受访居民对环境污染问题表示不满意,是受访居民对社会环境最不满意事项中所占比例最高的,10.1%的居民認为所在社区最近一年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在变差。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出江苏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另一反面,也反映出老百姓对所在的社区生活环境存在忧虑。

具体来看,周边的河流、湖泊等污染严重,经常出现水体黑臭河流,是居民最不满意的环境问题,达17.6%。这主要是因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产业密集,城巿密集,人口密集,国土空间承载负荷较大,资源能源约束趋紧,产业结构偏重,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此外,10.4%的受访居民认为空气质量不好是最不满意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与近年来雾霾天气有很大关系。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58微克,距离二级标准(35微克)还有不小的差距;空气质量平均达标率为66.8%,一年中还有1/3的天数是不达标的。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江苏13个设区市总体处于中等偏后水平,在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靠后,与珠三角相比差距就更大。

四、江苏民生工作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经济增长看,新常态下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换,经济增速换挡,财政增收难度加大,民生投入保障面临较大压力,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从社会发展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民生保障质量和水平有了新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快完善民生工作体制机制。从人口结构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全面两孩”政策实施,老年人口抚养比及少儿人口抚养比升高,城乡人口流动性增强,需求多元化和保障多重化更加突出,需要民生保障与人口年龄结构、群体结构、空间结构等相匹配。从服务方式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为民生领域培育多元供给主体、创新服务提供方式、扩大市场开放增添了动力。制国有常,利民为本。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更”目标,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以创业就业为抓手,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让人民群众拥有更满意的收入,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创业创新增加就业机会,深入实施富民优先政策,进一步落实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能力,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能力,有针对性地改善民生。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就业政策与教育、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的统筹协调,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评价机制和公共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的评估机制。着力扶持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智力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型企业,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二是推动大众创业创新,健全创业创新的支持体系。鼓励创业是新常态下的就业常态。完善和落实重点就业群体自主创业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进一步健全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对没有外出就业、有一定技能又有创业意愿的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瞄准性,满足广大农户增收需求。强化农民工就业培训和信息服务,支持返乡农民、个体工商户、农业经纪人等从事农业开发,多渠道、多形式帮助农民就业创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将政策支持、专业创业服务中介、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培训机构等多重要素汇聚,打造创业服务平台,重点对科技型创业创新者、初创企业者提供创业扶持。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优化创业流程,简化创业程序,完善各方面优惠政策,鼓励设立支持大学生创业基金。三是强化收入分配机制,培育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政策,改革津补贴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构建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橄榄型社会结构,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联动机制,督促企业适时增加城镇职工工资,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着力补齐民生事业短板。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是广大居民最关心的问题。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突破重点领域,推动民生事业由点及面全面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二是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保障待遇重点向困难群体倾斜,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同时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制定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施工图。根据区域、流域和类型差异分区施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限期达标规划,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明显降低细颗粒物浓度,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实施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优先保护良好水体,推进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加强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健全民生发展长效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制度体系的保障功能,加强经济社会与民生工作的统筹协调,切实做到齐抓共管、相互衔接、整体实施,推动民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完善财政支持制度,新增财政向民生项目倾斜。财政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手段和财力保障,雄厚的财政实力对完善保障与改善民生至关重要。政府要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做大经济总量这个“蛋糕”,进而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将新增财政向民生项目倾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上升为公共政策,形成规范的制度安排,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使民生问题得到长效化推进。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切实增强各级财政对民生工作的保障能力,真正实现财政政策从经济建设型向民生建设型转变。二是健全市场参与制度,促进民生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民生领域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形式,推动民生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堅持诚信守约、交易公平、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和防止暴利五大原则,对现行法规政策进行梳理,保障各主体合法利益。明确社会资本的合理回报,尽快制定省级层面的诚信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包括企业、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在内的信用评级制度及评价查询系统,明确各主体失信成本和惩戒力度。建立省级层面的PPP融资平台,积极争取保险资金、专业投资机构资金参与,拓宽民生服务融资渠道。建立规范化的专业咨询机构遴选和退出机制,发挥财务、经济、法律、工程等咨询机构的专业作用。三是统筹公共服务衔接制度,推动区域、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向农村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的资金分配力度,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经费要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服务。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流动服务等手段提高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水平。加大对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资项目优先安排,降低经济薄弱地区专项拨款的县级配套,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初步均衡。建立统筹衔接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抓紧制定和实施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工作目标和阶段任务,在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社保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使城乡居民享受平等、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消除户口所具有的身份、待遇和等级差别。鼓励各地开展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把农村居民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优先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本医疗卫生、人口与家庭服务、住房等制度的整合。苏中、苏北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注重缩小城乡待遇差距,预留制度对接的衔接口。加强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省内无障碍流转。加快推动省内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框架、内容和实施步骤相互对接,减少制度障碍,促进形成省内待遇逐步趋同的自我调节机制。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各级政府共担、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统筹优质普通高中资源,合理规划布局结构。全面实行参保人员在统筹区域范围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研究参保人员在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办法,建立残疾人医疗康复流转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优待救助对象省内流动机制,允许抚恤、优待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等在省内流动转移。四是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推动民生事业公开透明发展。在经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中,坚持强化人大、政协对民生服务的监督功能,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实行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完善民生事业的监督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推动民生事业公开透明发展。

(沈和系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戴群英

作者:沈和

第4篇:民生问题调查报告-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县开展“万民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要求,房县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职能,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通过采取实地查看、走访群众、代表座谈、查阅资料和听取汇报等方式,就全县的农村民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房县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版图大县。全县辖20个乡镇,304个行政村,15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财政收入亿元。我县属国

家级贫困县,也是老苏区,全县有优抚对象31160人,其中享受抚恤定补5469人,农村实有五保6610人,农村低保对象万人,城镇“三无”对象820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万人,常年因灾救助对象400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岁以上的老人476人。全县建有福利机构23所,为民服务窗口2个,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单位2个,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共有82人。

二、民政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1、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从城市低保救助开始,不断拓展救助种类,目前已开展了农村低保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救助、灾情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十项社会救助种类,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体“应保尽保”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逐年提高提高救助标准,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实惠。“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投入民政事业资金亿元,常

年救助城乡低保对象达到万人,常年灾民救助4万人次,累计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万人次,实现了城乡居民无饥寒。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五年累计救助2500人次。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明显提高,帮助灾民恢复住房8000户。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城乡低保救助阳光化操作为了解决群众不了解救助政策,不知道救助程序,杜绝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政策执行不严等现象,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方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实施救助服务。一是建立了民主评定制度。民生问题调查报告在低保对象的确定上,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开展“民主选贫”活动,对提出低保申请人,采取“一会两票”的办法确定对象,逐级上报、审核;二是建立了季度审核、半年核查、走访的制度,形成了“低保对象即进即出、保障

标准有高有低”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了“四级公示”制度,即对低保对象实行村公示、乡公示、县级公示、户挂标示牌,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建立了公众服务窗口。投资50余万元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厅,接受全县群众的政策咨询,受理群众的上访,办理临时救助,承办社会救助工作。2016年和2016年,我县低保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

3、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提高了为民服务能力。一是投资1100万元,对福利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建老年公寓一栋,新增床位210张。目前装修工程已接近尾声,即将全面向社会开放使用,有效推动了我县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二是抓住“福星工程”建设的机遇,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农林场福利院、化龙堰镇福利院,改建了青峰镇福利院、榔口乡福利院、红塔乡福利院、土城镇福

利院、野人谷镇福利院,4所福利院已达到省级模范福利院标准,6所福利院已达到合格福利院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福利生活配套设施,使入院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确保了老人住得进、留得住、生活得好。三是投资800多万元,兴建了民政综合服务大楼,为开展城乡社会救助和婚姻登记系列化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宽敞的服务场所,每年接待服务对象达4万多人次。四是启动了殡仪馆和公墓建设项目。

4、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是全面落实了优抚抚恤政策,按政策及时予以调整,建立优抚对象台帐,实行网络化管理,及时兑现优抚资金。二是认真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制定出台了《房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对优抚对象建立了医疗救助、医疗减免、住院费按比例报销、大病救助“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现役军人家属给予重点帮扶。三是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慰问活动,充分利用春节、“八一”等

重大节日,组织各级各单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军政鱼水情。四是开展复退军人职业技术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复退军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扩大就业渠道。

第5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调查背景】

十七大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奉行的“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应该说,从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大力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相对于我国GDP年年大幅增长而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言;相对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始终滞后于通胀导致的消费增长而言;相对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而形成的贫富差距过大而言,我国的民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为此民生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以网上访问式,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网上访问是主要是用于查阅资料,获得分析的依据。

【调查对象】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居民,包括农民、商人、政府官员等。

【调查数据分析】

一 、就业问题

就业基本情况:“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第一个压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2500万,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900万个;第二个压力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紧密联系;第三个压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一个加速期,现在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4亿人,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亿多人。

下面表格是2005年至2009年全国总人口的就业基本情况:

44.8 23.8 31.

427331 6488 810 188 45 1750 699 3458 557 688 2778 48494 14272 2366 2123 839 4.

242.6 25.2 32.2

28310 6430 764 178 45 1920 741 3954 611 796 3012 48090 14680 2632 2147 847 4.

140.8 26.8 32.4

29350 6424 718 170 43 2075 788 4581 680 903 3310 47640 15090 2672 2187 830 4.0

39.6 27.2 33.2

30210 6447 662 164 43 2194 840 5124 679 943 3609 47270 15451 2780 2167 886 4.2

38.1 27.8 34.1

31120 6420 618 160 37 2433 956 5544 721 978 4245 46875 15588 3063 2341 921 4.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中国现阶段的就业人群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所谓的第一产业即使农业,相对而言农民的一年靠粮食的收入是非常可怜的,严格意义上并算不上就业人群,所以中国的就业压力是非常的,而不能单单的看登记的失业率。

2、中国的失业率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表明社会民众面临的失业风险加大。

3、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与2008年的17071元相比,增加了1128元,名义增长6.6%,比去年增长幅度回落了7个百分点。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和增长速度均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

据报道:我国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其比例是3.23:1,造成收入差距大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体制分割现象严重,以及发展机会不平等等多方面原因。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指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西部的一些省份这一比例更高,达4:1以上。

二、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由上面表格得出:

1、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基本上保证了每个儿童都能良好的免费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而且高中升学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如今我国民办大学以及专科院校的增多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精英教学,相对而言入学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物价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创2008年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而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0%;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消费品价格上涨7.4%,服务项目价格

上涨4.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上涨0.9%,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项目价格持平。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城市上涨5.3%,农村上涨6.0%;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9%。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6%,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6%,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1%。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

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条微博这样写道:中国现在的高房价、高物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在一项调查中,79.7%的人表示当前的高物价影响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其中40.1%的人表示影响非常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越低的受访者,其幸福感受高物价的影响越大。具体而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中,表示高物价影响生活幸福感的人的比例为83.5%;收入在2000~3500元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80.8%;收入在3501~5000元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79.7%;在收入位于5001元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72.2%。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前CPI高居不下严重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使收入增加了也弥补不了因通货而引起的物价上涨,民生问题还是国家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调查建议】

1、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邓小平同志说过:市场和计划,我们都可以用。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但是,一旦搞起市场经济,它就是一种经济形态,一种经济运动,它就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其特性和规律同样要表现,要起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而它在经济运动中所导致的社会结果,就是生产无政府状况,生产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品不足反复出现。我们现在遇到的许多地区的重复建设,某些行业的发展过度,以及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深刻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自身客观规律在起作用。

2、要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准确度和着力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当调低一点。建议把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在5%左右,如能坚持10年、20年、30年,也是很伟大的成绩。要研究和调整生产与消费、建设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提高人民生活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要调整国家筹集资金和国有银行资金的投向,及时而准确地防止或纠正某些行业和某些产品的片面的、盲目的扩张偏向。二亿多吨钢铁、几亿吨水泥、十几亿吨煤炭,这样的发展规模是难以为继的;拖欠农民工工资一千多亿这样的挤压人民的状况,也是难以为继的。空手套白狼式的工程和建设,要坚决的刹住;继续再搞的,要坚决查处。要正确引导日益壮大的私营经济,使其发展适应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要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要生产坑民害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不要拖欠国家税款和员工工资。

3、要加强对市场经济微观管理的准确度和着力度。现在的现状是,不仅宏观方面的许多大政方针得不到落实,而且微观方面的许多具体政策、具体规定也得不到落实,因而导致出现国家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导致出现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一定要加强市场监管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特别是责任感;一定要纠正和减少监管机构、监管队伍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真正地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凡市场上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追究

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首先是首长的责任。近来,中央电视台连续报导了一系列地区发生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事件,就应该严格追究相关地区监管部门的失职或违法责任。

4、要把共同致富的大政策落实到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具体过程中去,使最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要改变片面地大幅度地增加公务员的收入,而不顾及广大无收入、低收入人群利益的现象;也要改变只关照高收入阶层的需要和福利,而不顾及广大工人、农民的需要和福利的现象。

5、要抓紧制定和落实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城乡出现的许多民生问题,都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政策滞后、法规滞后所致。旧城改造,包括街道拓宽和街区改造,不能只顾或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被拆迁人群的利益;这类拆迁一定要给小店小铺安排新的营业和生产场地,居住居民一定要保证达到小康居住条件;新搞开发区或另辟新城,也不能只顾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农民的利益。

6、要制定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和法规。这是一个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的大战略、大政策。现在已有近亿农民务工,如果他们象城市居民一样,同工同酬、同享社保、子女近地入学、居住条件改善,就可以带动3亿至5亿农村人口过上小康生活,一部分人还可较快过上富裕生活。

7、要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全面规划,逐年实施,务求落实。全国和各省、市、地、县,均应对涉及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周密而系统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既有长期的解决规划,又有当年的解决步骤。

8、要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要有计划,做到有指标,有措施,有领导人负责,并在执行中定期查进度、查效果、查责任。

9、中央政府以及省、市政府要加强检查工作,力促各项政策、法规、措施的落实。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讲在口上,也不能只写在纸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到千家万户,真正使亿万民众过上殷实而舒心的好日子。对上级机关来说,抓落实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抓检查。只有有计划、见人见事的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发现好官,发现真经,促使各项爱民、富民政策、措施的落实。

10、要坚决同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作斗争,发现一个撤掉一个,查处一个。在党内、政府内确实存在一定数量的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凡是民生问题突出的地方,都与那些地方存在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有关,许多情况下,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要派员检查,派员监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揭露那些危害民众、欺压民众的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夺归于民,夺归于党,打开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新局面。

11、政府要加大力度控制房价,控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式的发展。

【调查体会】

通过这一次的关于民生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了解到我国居民的收入情况,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形式,如今的CPI以及房价的基本情况,同时我还了解了当前中国的教育形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虽然我们选的课题较为普通而且范围比较大,做的时候也因为能力有限,所以大多资料是通过翻阅书籍以及上网查阅资料得来的。同时,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这毕竟是我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调查报告,是我艰辛劳动得来的结晶。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学会了如何研究一个课题。这让我学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这将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第6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刘兴发

(2009年4月20日)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为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永善建设,最近,我先后深入分管部门和乡镇,采取与部门负责人研讨,与乡镇领导、站所负责人、部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座谈等方式,对我县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建议。

一、我县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调研中各界反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其中,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28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016元,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90%以上的村居民点实现水、电、路、电话、闭路电视“五通”,无房户和危房户不到居民总户数的5%;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97.81%的村设有卫生所,90.11%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2399名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城市困难居民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了4.5%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县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农村饮水设施老化,部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亟待解决。我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大都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受当时自然和经济条件所限,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绝大部管道工程使用钢管或再生塑料,造成群众饮水隐患,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也不同程度地枯竭或水质下降。目前,全县尚有农村饮用水质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障率不达标等不安全饮水人口5.2万人,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是房价看涨,中低收入家庭无力改善住房条件。县城 多户居民中,约有五十分之一住在使用了10年以上的平房内,近113户城乡常住居民没有住房,常年租房居住,近39户居民还住在危房里。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盼望改善住- 2水平偏低,年龄老化,工作基础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导致就业比较困难。

二是就业帮扶政策的落实不够到位。这几年,国家和省、市各级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帮扶政策,由于政策具体内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利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牵头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与组织能力相对有限,使一些优惠政策在落实上打了折扣。据调查,目前我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复转军人安臵就业、刑满释放人员失业的就业,以及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定额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落实不够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三是无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目前在我县无业人员中,不同程度存在就业靠政府、吃饭依恋铁饭碗、不愿干个体、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苦、脏、累、险工种的陈旧观念和惰性心理。还有一部分失业人员宁可“吃低保”也不愿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就业引导、指导和组织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三)教育方面。

目前我县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一是高中教育质量不高。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群- 4二是社会养老保险,城镇扩面慢,农村待试点。目前我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共 1678名,占全县城市居民总数的6.21%。其中:企业职工690名,自由职业者988名,暂无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城镇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展缓慢。调研中了解到,养老保障已经受到了城乡各类就业人员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城市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城市务工队伍的主力军,因为不少民营企业不给工人缴纳养老金,使其养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也导致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扩面进展比较缓慢。由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务工不安心、企业用人不稳定。

农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他们的养老如何保障亟待探索。

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7年在我县全面运行,至目前已经覆盖全县90.11%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 6多次受到有关方面的除尘建议,但仍未做有效整改。

(五)医疗卫生方面。

虽然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病贵、病痛解除难仍在影响民生。较为突出的是:

一是药品进入渠道不够规范。调研中,群众反映医院和各种药店均存在药品进入渠道不够公开透明,价格混乱,质量良莠混杂、药效不佳的问题,影响了安全、有效、廉价药品的正常供应和使用。

二是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运行市场化倾向,弱化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保障功能。由于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经费和发展资金基本上依靠服务收费,“以药养医”创收运行,导致医疗机构偏重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医疗机构推行“承包制”,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入挂钩、“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致使其公益性质淡化,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以药养医”是造成群众看病贵、病痛解除难的重要原因。

(六)社会安全方面。

一是农资涨价过快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税减免所带来的实惠被持续上涨的水费、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价格所抵消,农民种地的成本较免税前增大,相当一部分农民种地靠贷款,导致生活困难。200

7、2008两年农资价格比较:2008年种子上涨了20%,化肥上涨了18%,- 8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关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研究解决。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入研究改善民生政策,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组织实施的监督检查,增强部门协调配合和上下联动,继续进行民生工程考核评比,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监督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

二是完善制度狠抓落实,以项目为载体着力改善民生。建设类工程项目严格按规范操作,依法管理。生活补助类工程继续积极向上争取“扩面提标”,坚决实行阳光操作,完善并落实动态管理制度。医疗卫生类工程要立足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明晰产权,改善服务。农村基础设施类工程要强化规划,统筹推进。项目争取加大力度同时有效整合叠加,充分发挥项目实施效益。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好亟待改善的民生问题。县委政研室和责任单位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发现民生改善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好。

四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资金保障。预算超收收入向民生工程倾斜,同时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优化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确保配套资金落实,按时序足额拨付资金,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强督查考核,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防民生工程资金被挤占、挪用、滞留。

五是改进和深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总结宣传工作经验,将惠民政策措施、民生工程实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务求人民群众了解、理解、监督和支持民生工程实施,努力营造民生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努力增强民生工程实施的实际效果。

第7篇: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精神,为进一步改善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我们对本地区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调阅资料等方式,对本地区民生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结合平时的了解,通过认真梳理,当前本地区在社会民生方面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今后工作的重点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要着力解决住房难问题。要采取大力建设公租房,在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中对低收入群体实施保障性安置等措施,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

二是要着力实施扶贫计划。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政策措施,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动,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是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大力实施森林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率,切实打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是要着力加强社会治安建设。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特别是要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在中小学、幼儿园等重点单位配备校警和安保人员,让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五是要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建立完善以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灾害临时救助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老有所养、灾有所济、孤有所靠、残有所助。

六是要着力抓好教育事业。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化发展,特别是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七是要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以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为突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八是要着力解决看病难。要大力完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药价虚高,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

九是要着力解决就业难。要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

十是要着力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要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等活动,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切实密

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改善民生是头等大事”的理念,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着力抓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大事,切实改善民生,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形成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局面。

因此,就民生问题,我们小组在苏州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根据我们的调查,今年,50多个社区的居民将陆续在“家里”享受到健康义诊和讲座,还有望在义诊现场直接完成各大医院名医专家挂号预约,这是本次爱国卫生月诸多活动中的一项。4月22日下午,苏州市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暨第24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正式启动。据悉,本次活动由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委员会主办。活动现场还表彰了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第三批市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地、健康促进讲师团优秀讲师,并为市民代表赠送了《相约健康》图书。 据市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委员会主任卜秋介绍,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健康教育园、健康大讲堂及“965健康大巴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模式,苏州城乡常住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现已居于全国之首,达到了18.3%(全国为6.48%,江苏省为12.8%)。目前,苏州市区及所辖五县市全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并顺利通过去年的复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群;苏州及张家港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市,并获得19项国际健康城市奖项。全市66%的建制镇和93%的行政村建成了国家卫生镇和江苏省卫生村,在城乡共建成70个健康教育场馆。医疗卫生机构率先全面禁烟,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6%,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合格率达100%,持续保持“灭鼠、灭蟑、灭蝇”等省级先进市称号。市民人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初期的不足40岁上升到2011年的81.56岁。

第8篇: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序言: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已是刻不容缓的解决问题。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正文: 调查对象:吉首大学全体学生及吉首大学周围居民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现代百姓的民生问题和收集解决方案

调查地点:吉首大学及吉首大学周围居民区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7日到2011年11月1日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我们着重上学难、看病难 、就业难等问题调查。

一、 反腐倡廉

二、安居工程

三、就业问题

四、医疗体制

五、教育问题

六、文化建设

七、食品安全

八、贫富分化

九、环境污染

十、社会治安其实这些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清明的政治环境,就会有一心为民的官,人民的安居乐业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

第9篇:关于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建设,10月13-15日我组在×××乡×××村采取与村两委会班子、村民代表座谈、召开院坝会、走访群众等方式,对×××村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调研中各级反映,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该村居民收入稳中有升, 90%的居民拥有稳定的砖混和砖土木私宅,无房户和危房户不到居民总户数的1%;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设有卫生所,98%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投入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 目前农村公共设施、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等问题

比较突出。如农村很多地方的交通条件还没有得到改善。

2、管理滞后,农村公共设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据反映,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权责不明、管理缺位,造成失修,人畜机械破坏、无人管理以及后续维护缺乏投入等问题,难以长期发挥作用,给原本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了负担。调查统计,近几年该村的村级开发公路缺乏管理和维修,导致不能顺利通行,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就业方面

存在就业帮扶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很少举行就业技能培训,有时参加培训的只是报名就完成任务,无实际内容。

(三)社会保障方面

目前群众关注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总体上可以分为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劳动保障四大类。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窄。据调查,目前农村因多种原因部分生活困难群众还未能纳入低保范围。除“五保户”外,农村享受低保比例过少,但部分农民又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现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运行需灵活操作,不断完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实施以来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

(四)医疗卫生方面

虽然现在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病贵、病痛解除难仍在影响民生。

(五)社会安全方面

1、农资涨价过快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税减免所带来的实惠被持续上涨的水费、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价格所抵消,农民种地的成本较免税前增大,部分农民种田靠贷款,导致生活困难。

2、物价过高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今年以业农副产品涨价,尤其是下半年大部分产品价格飞涨,物价过高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改进的意见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实现基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综治等各方面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关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研究解决。

(一)坚持富民优先,把提高群众收入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教育,在狠抓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运作的有效举措,引导城乡居民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增收。

(二)不断完善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深入分析社会各类人群的保障情况,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由个案式处理向制度化转变,本着养老不养懒的公德原则,确保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

1、切实落实好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落实责任追究制。

2、拓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范围。进一步完善“低保”政策,最大可能的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城乡每个生活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政府的关怀。

3、参照城市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加快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逐步增加公益建设投入。

5、建立困难人员社会救助基金制度。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专户管理,机动调用。

(三)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主要应从解决改善交通、村容村貌整治这几个方面统一规划布局加快建设,让老百姓真正感到幸福感。

上一篇:让世界一片晴朗下一篇:湖南国资委下属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