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新十八谈 民生篇(精选5篇)
清正廉洁 :何平
“竹以直而美,人以正而尊,党以廉而强”。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基层组织、一名领导干部,能不能真正做到清正廉洁,是无法回避的过关大考,更是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
历览古今,殷鉴不远。因为官僚腐化,演出了几多折戟沉沙、身败名裂的活剧;由于政权腐败,酿成了多少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灾祸。俯察现实,忧思长存。“四大考验”重任在肩,“四大危险”就在眼前,老百姓切齿痛恨的是腐败,消弥我们改革发展成果的也是腐败,动摇党执政根基的还是腐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清正廉洁是最基本的要求,最重要的内容,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清,就要有“心清如明月,高洁似白云,胸怀真善美,两袖不染尘”的自省。清清白白当官,老老实实做人,一片丹心写春秋。
正,就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宠辱不能惊”的自励。堂堂正正立身,坦坦荡荡立业,一身正气走四方。
廉,就要有“权是双刃剑,荣辱一挥间”、“官贪民必怨,官廉民则安”的自警。兢兢业业履职,勤勤恳恳尽责,一心为公做贡献。
洁,就要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的自爱。磊磊落落处世,干干净净律己,一生珍重传美名。
清正廉洁是良好形象,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清正廉洁是基本标准,衡量着每个党员干部的轻重高低;清正廉洁是重要目标,指引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向。民心向背之所据,生死存亡之所系,党的根本之所在,万万不能掉以轻心。其身正,不令而行。清正廉洁赋予广大党员干部浩然正气、凛然之身,何愁无所作为?
“纪岩”的文章《清风浩然正气根》,站位全局,着眼长远,紧扣主题,寓意深刻。心存深深不安之忧患,胸怀生生不息之信念,历数腐败堕落之危害,明确标本兼治之防线。
读罢静思细琢,深感权力之重、责任之重、自律之重,倍增勤勉之心、敬畏之心、爱民之心。最重要的是,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努力在喧嚣尘世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在物欲横流中追求一种高境界,惟其如此,才能在克难攻坚中展现更大的作为,在反腐倡廉中树立更好的形象。
清风浩然正气根 :纪 岩
(一)根者,万木之本。惟其正而茁壮,惟其深可参天,惟其固更挺拔。清正廉洁,关系人心向背,政权巩固,国家兴衰,实乃党的执政之根。
(二)腐败势必失败,廉政就是力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公害,其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纵观古今中外,腐败与反腐败是任何执政者都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因励精图治而兴、因腐败颓废而亡,殷鉴历历,发人深省。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那就是腐败。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谆谆告诫,耳提面命、警醒全党。
(三)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民风,民风体现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反腐倡廉,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党和国家严惩腐败,惩治贪腐的决心和力度始终不减,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持续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总体态势,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还很艰巨。
(四)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没有高尚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跤子。
所有犯错误干部的蜕变过程都惊人地相似:始于追求低级趣味,热衷物质享受;进而盲目攀比他人,心理失去失衡;接着动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逆转;最后疯狂以权谋私,走向违法犯罪。他们的下
场是可悲的,是以牺牲其地位、名誉、前程、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的,教训极为深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党员干部队伍中昏庸落伍者、放纵落水者、中箭落马者不乏其人。惋惜也好,痛心也罢,他们的人生轨迹总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爱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在本职岗位也并非不努力,还曾获取过一些耀眼的荣誉,面对“糖衣炮弹”的攻击,却因难以抵挡而栽倒。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以权谋私,心存侥幸,错误以为反腐败是“隔壁扔砖头,砸不到自己”,最终东窗事发而入狱。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以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党和政府会养着他,喜欢迎来送往、吃喝玩乐,慵懒散漫、消极怠工,结果失职渎职而受惩。
还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热衷一事当前只考虑个人升迁,投机钻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撞“红线”、闯“雷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抵不住诱惑,抗不住私欲,禁不住贪婪,手握重权就危险;忍不住清苦,耐不住寂寞,守不住名节,身居官位是绝境!
人民群众呼唤清正廉洁的干部,呼唤公道正派的干部,呼唤敢于负责的干部,呼唤干事创业的干部。
(五)腐败是噬咬根本的蛀虫,是侵害肌体的病毒。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不坚决惩治腐败,人民群众不答应,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我们党没有退路、国家没有退路。
(六)良医治未病。
《鹖冠子》里有个故事: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哪一个医术最好?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不解其因,扁鹊说,大哥治病,治于未发之前,常人不知其预先除病,故难以出名;二哥治病,治于病起之初,常人以为只治小病,故名气仅传乡里;而我治病,治于病重之时,故被认为高明。
治理腐败恰如其理--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方针。一手抓惩治腐败坚决有力,一手抓预防腐败扎实有效,两手抓、两手硬。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持续深入、科学发展。
(七)构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马克思说过,“不可收买是最高的政治品德。”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党员领导干部要洁身自爱,不仅仅是爱自己,更是爱党、爱国、爱民、爱家。人人都能洁身自爱,事情就好办多了。
树朽先朽其根,人毁先毁其志。思想故障是产生其他一切问题的总根源。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的人,是不会为物质诱惑所折腰、为低级趣味所蛊惑的。反之,一个人的堕落则往往是从思想腐朽、精神颓废、信念迷失开始的。有的党员干部就喜欢比官职、比财富,比“潇洒”、比享乐,比来比去,把自己比寒酸了、把党性比没有了、把自己比到监狱里去了。他们真的穷吗?事实上,在政治待遇和经济生活方面并不穷,“穷”的是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私欲贪念断送了他们的前途,一朝深陷囹圄,连享受普通人的天伦之乐都成了奢望。
治腐之本在于治人,治人之本在于治心,治心之本在于治欲。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党员干部特别需要理智,用理智支配欲望、用理智运用权力、用理智实现目的、用理智选择手段。理智又靠什么呢?既靠制度法规,也靠自知之明,靠道德良知,靠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功底。面对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党员干部特别要加强党性锻炼,做人要正、从政要勤、当官要廉、为首要严,以正派赢得人心,以勤政获得敬重。必须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八)构建透明规范的权力制约防线。
“贿随权集”,行贿是围绕着权力而聚集的。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笑脸和恭维,哪里就有投其所好、送其所要,哪里就有被拉下水的危险。“慎独”、“慎权”是每一个执政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考验。权力是把“双刃剑”,用权为公可以造福百姓,以权谋私则会祸国殃民。
古人曰:“祸患常积于忽微”。对潜在的和处于萌芽局部状态的问题不注意,小事就会变成大事,小乱就会酿成大灾。防患于未然重在加强制度建设。依法用权、照章办事、遵循规则是保障党员干部执好政、用好权的关键。必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建立健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重点,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围绕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紧盯廉政风险区,堵住腐败易发处,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
(九)建立管用有效的监督保障防线。
失去监督必然导致权力腐败,爱护党员干部必须严格监督,保证不出问题必须接受监督。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石发亮、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在被送上法庭时悲叹:要是当时有人提醒一下、监督一下,我不会落到这个下场。此言是对自己后悔莫及的反思,更是对他人猛击一掌的警醒。
强化监督必须构建两道保障线:第一道是整合党政监督资源,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构建各级党政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防线;第二道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支持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信访举报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并引导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构建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社会监督防线。
(十)构建遏制腐败的党纪国法防线。
当前,消极腐败现象在权力集中领域、资金密集领域、资源聚集领域和监管薄弱领域,呈多发易发之势。中高级干部尤其是少数单位“一把手”案件时有发生,个别单位领导干部“前腐后继”,影响十分恶劣。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必须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不管什么人、无论职务高低,只要搞腐败就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党内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纪律是执行路线的根本保证,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对违纪违法分子绳之以党纪国法,就是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十一)构建四道防线,重在持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重在提升,除险加固,增质提效;重在统筹,协同谋划,一体运作;重在为民,顺应民意,保护民生,务使党员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
(十二)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要站位全局、了解全局,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格局,着力推动科学发展,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保护改革创新,着力完善机制制度,着力转变干部作风,着力维护群众利益,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和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十三)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反腐倡廉的第一信号,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反腐倡廉的风向标,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取信于民。
(十四)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深化改革、保护创新。
深化改革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根本出路。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实干者、宽容失误者、鞭挞空谈者、追究诬告者、惩治腐败者,让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激情与活力竞相迸发。
(十五)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统筹推进、项目带动。
统筹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教育说服力、制度约束力、监督制衡力、改革推动力、纠风矫正力和惩治威慑力。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实施项目带动工程,集中精力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以重点工作的成效带动全局工作的发展,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建设的推进。
(十六)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落实责任、力求实效。
反腐倡廉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生动局面。建立完善推进工作落实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以解决实际问题评政绩,以推动工作实效论英雄,确保各项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效果到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
振兴之本
□ 何平
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一事无成。讲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教育首当其冲。
一说起教育,总会有那么多无微不至的关切,总会听到许多发自肺腑的感叹: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为什么老百姓“上学难”的烦恼反而增加了?
加快建设、大学更多了,为什么还有不少寒门子弟却被挡在了校门之外?
十年寒窗、学有所成了,为什么莘莘学子却屡遭失业的困窘?
为什么GDP连年增长,但教育经费却往往捉襟见肘?“再穷不能穷教育”还常常停留在口号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句“钱学森之问”仍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
……
困惑也好、纠结也罢,时时听之、每每思之,教育这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永恒话题,始终与各级党委政府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披阅历史,放眼全球,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大国,崛起之路无不伴随教育昌明。
人才决定实力,科技引领发展,教育奠定未来。“豫仁”的文章《中原崛起教育为基》,数辉煌令人鼓舞,说曲折发人深思,析现状使人清醒,明思路让人坚定,展愿景催人奋进。心也拳拳,意也浓浓,情也切切,志也铮铮,读后顿生启示、警醒、教育、激励之感。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教育任重道远。下定决心一定把教育搞上去,下大力气一定让人才多起来,这是亿万河南人民的强烈呼唤和殷切期盼。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尊重知识。知识是财富,是源泉。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就能实现伟大复兴,走向更加辉煌。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尊重人才。人才是竞争的实力,是胜利的保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快走向先进。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教育。昨天的教育已成为今天的生产力,今天的教育一定是明天的创造力。重视教育就是重视经济、重视发展,就应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教师。教师是神圣高尚的职业,是知识信息的载体。重视教师就是重视下一代、重视未来,就要让尊师重教深入人心,让感念师恩蔚然成风。
振兴之本在教育。教育快速发展之日,正是中原崛起之时!
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
□ 豫 仁
(一)基,是根,是本,是基石,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强基固本,根深叶茂。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国家强盛、区域竞争,教育是根本;开启智慧、健全人格,教育是基础。
(二)强国必强教。教育关系国计,关乎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兴豫先兴教。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靠人才,根基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先祖仓颉创文字,河图洛书定阴阳。庠序学校率先发轫,儒道法墨百花齐放,嵩阳书院声名远播,“程门立雪”传颂至今。开教化之先,承风雅之韵,润百代风流,尊师重教,源远流长。
东方风来满眼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教兴豫持续实施,优先发展深入人心,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改革创新风生水起,教育公平扎实推进,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从目不识丁到读书看报,数十载持续努力,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从集资办学到政府埋单,跨世纪的不懈追求,免费义务教育的梦想得以实现。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职业教育遍地开花,从1949年的8所职业学校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所;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身怀长技闯天下。
由“精英”到“大众”,从“独木桥”到“阳关道”,高校从1949年的2所到现在的107所,在校生从不足万人到今天的150万人,高等教育的阳光洒满中原大地,普照千家万户。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民办教育应运而生,蓬勃发展,8000多所民办学校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无限活力,成为新的增长极。
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改革开放初的不足5年提高到现在的8.9年。知识正悄然改变亿万人的命运,河南教育开启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征程。
(四)三尺讲台,粉墨耕耘;春蚕烛光,润物无声。教育的发展凝聚着万千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一代代教育人在风雨中守护,在信念中坚守,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五)成就,振奋人心;挑战,依然严峻;发展中的问题,仍很突出。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卢展工书记深入教育系统调研时的精辟论述引人深思。
(六)教育是基础,但这个基础还不牢。
穷省办大教育,河南用占全国4.5%的教育经费,分担了全国10.1%的教育人口,生均经费仍居全国后列,高中、高校负重前行。
教育改革动力不足,步履维艰,重外延轻内涵,重规模轻质量;办学体制活力不足,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投资体制不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较难。
教育管理体制不活,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形式乏新,权力下放不到位,管理重于服务。一些学校竞争意识不强,融入社会能力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仍是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教育是支撑,但支撑力还不强。
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结构和布局不能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教育体系和层次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还不够,有的教师为职称搞科研、为评奖出成果,评审之前闭门造车、评审过后束之高阁。
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历史上高水平大学曾与河南擦肩而过,时至今日,39所“985工程”大学,河南一片空白;上千国家重点学科,河南只有8个。让中原父老唏嘘不已,让莘莘学子感慨万千。
教育是民生,但老百姓还不尽满意。
城市发展快,学校建设慢,人口流量大,就学需求高。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城乡校际差距较大,一些地方择校热高烧不退,一些学校大班额不堪重负。
为了孩子入托入园,多少家长愁肠百结;为了“上好学”,多少家长辛苦奔波;同样寒窗十载,河南考生比其他省份高几十分甚至上百分才能跨入名校大门。
家长望子成龙,学校压力较大,名目繁多的课外补习,五花八门的特长培训,让本该阳光灿烂的孩子失去多少童趣,少了多少欢乐!
……
直面现状,反躬自问,河南教育之难,难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难在观念滞后、体制不活、创新不足。一言以蔽之,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方式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七)中原崛起,时不我待;乘风破浪,正当其时。
当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国崛起的舞台上精彩亮相,河南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也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作为人口大省、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大省和欠发达的大省,河南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尤为重要、尤为紧迫、尤为艰巨。”郭庚茂省长的一番话掷地有声,令人警醒。
(八)群峰耸于山体,大厦奠于基石。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支撑在教育,基础在教育。
(九)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教育是基础。教育乃人才培养根本途径,办好教育,亿万人就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竞争力,抓教育就是抓形象,抓教育就是抓未来。
(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是基础。建设创新型河南,教育任重道远;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高地,教育责无旁贷。
(十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破解民生难题,教育是基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提升素质、改变命运、实现就业,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
(十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必须夯实教育这个基础,全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道难题,着力谋划好“转变”、“改革”、“发展”三篇大文章。
(十三)夯实基础,要在“转变”上做文章。转变,教育系统是主体。主体有动力,转变才有活力。转出服务活力,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主动适应保障农业和粮食、保护生态和环境、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在融入中提供支撑,在融入中提升质量。
转出为民活力,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重在机会公平,重在过程公平,用制度保公平,用机制促公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揪心的“入园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
转出育人活力,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人。转出干事活力,主动发挥全省教育工作者的务实精神。扎实干事,踏实做事,干中求实,做中求效。定一件对一件,对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以正确的政绩造福于民。
谋转变,党委政府是关键。必须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上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宁肯“节衣缩食”,也要集中财力把教育搞上去。
谋转变,社会共识是前提。教育发展,人人有责,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
(十四)夯实基础,要在“改革”上做文章。
敢闯敢试,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消除政策性歧视,公办民办一视同仁,只要有志办学就欢迎,只要投资办学就支持,只要办好学校就奖励,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
敢破敢立,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管”“办”分离,该管的一定管好,该放开的彻底放开,该下放的坚决下放。依法办学,扩大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让学校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机制,激发内部活力,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敢作敢为,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教无类,鼓励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争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教育质量评价,突出素质能力培养,不拘一格育人才。
(十五)夯实基础,要在“发展”上做文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教育发展谋划了新篇章。到2020年,河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纲要的宏伟目标已定,必须扬起发展的风帆,启动发展的马达,开创教育美好的明天。
学前教育求普及。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61%以上,有效缓解“入园难”。
义务教育促均衡。优化学校布局,均衡配臵教育资源;加快城镇学校建设,解决“大班额”问题;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特岗教师计划等项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解决“上好学”问题。
职业教育抓提升。强力推进职教攻坚,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坚持产学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围绕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职业教育生命力,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就业教育、致富教育。
高等教育上水平。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定位,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在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特色学科支持计划中抢占先机,使我们更多学校、专业、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特色,办出水平,为河南学子提供更多上好大学的机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特殊教育有保障。关爱每一个残疾学生,使他们公平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充实老学校,建设新学校,基本实现省辖市和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继续教育成系统。统筹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途径、方法,创办河南开放大学,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实现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中原大地家家爱读书,处处有书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重视教师,就是重视人才,就是重视智力,就是重视后代,就是重视未来。必须切实提高教师地位,着力改善教师待遇,真诚关心关爱教师;大力弘扬“三平精神”,使教师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使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十六)中原崛起,教育为基;千秋大业,人才为本。教育兴旺之时,将是中原崛起之日;人才涌流之时,将是河南振兴之日。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11年09月21日
来源: 河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饱含了人类几千年的祈愿和追求!阐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2200年前,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20世纪下半叶,世界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朱兰指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前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雅克·戴勒有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我们必须为质量而战!
质量,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一个人类繁衍与生存、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二)新中国的历史,不仅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历史,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探索质量、追求质量,为提高质量而奋发图强的历史。
从毛主席“质量要放在第一位”,到邓小平“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从江泽民“质量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到党的十七大报告14次强调“质量”……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总有一天会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过来影响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警惕,痛下决心加快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
质量兴则民族兴。质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形象所在,一个民族的素质、精神所存;质量,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命运。
(三)今年5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扬帆起航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中,无论是发展食品产业还是做好各项工作,质量问题都尤其重要,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我们要把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质量问题作为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抓紧抓好。”
(四)“质量是大计”。事关发展大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战略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凡大国崛起,质量无不扮演着重要角色。奉行质量优先,德国奇迹在上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依靠质量救国,日本经济在上世纪60年代强势崛起;凭借质量振兴,美国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一扫颓势,独领风骚至今。
物竞天择,“质”者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谁的质量过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有生存权和发展权。质量事关成败,质量决定兴衰。
(五)“质量是民生”。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质量所及,事关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钱夹子”,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连着民意。从克勤克俭、吃饱穿暖的短缺时代,到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时尚、购物讲品牌的小康生活,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想吃的放心、穿的舒心、买的称心、住的安心,希望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追求的无不都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和工作质量。
质量是理想生活的硬指标、改善民生的保障线、幸福指数的晴雨表,是民心所向,民生所求。管住了质量,就赢得了民心,否则就会失去民心。
(六)“质量是关键”。抓住质量这个纲,纲举目张,百业兴旺。
古今中外,凡名牌名企,莫不以质量为立身之本、竞争之基。同仁堂历经商海300年而基业长青,靠的是秉承“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质量理念;中国航天能够成就中国人的航天梦,靠的是把“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作为质量管理的座右铭;开封铁塔历经千年风吹雨打而岿然不动,尽显古老工程的质量魅力……
建设中原经济区,走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四个重在”,破解“四大难题”,实现爬坡奋进、务实发展,必须以质量为引擎,以质量做保证。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发展难以持续,民生难以保障。
(七)“质量是形象”。对企业而言,形象是信誉、是市场;对地区来讲,形象是知名度、美誉度,是向心力、凝聚力。
海尔电器享誉国内外,靠的是“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的质量形象;而三鹿奶粉,一个号称价值高达150亿元的品牌,却因为质量问题,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不仅砸了自己的牌子,也使中国食品在世界的声誉 2 和形象严重受损。
发展赢得尊重,质量塑造形象。当前,河南人的“三平”精神是形象,务实发展是形象;未来,“河南制造”、“河南创造”也是形象。只有把质量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个领域、每个环节和每个人的心中,才能展示出河南和河南人的真实形象。
(八)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勤劳朴实的中原儿女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更以诚实守信的品格,秉承着对质量的忠诚与追求。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省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以“省长质量奖”为标志,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产品质量合格率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全国排序不断前移;一大批建设工程获得国家鲁班奖和中州杯质量奖;商业服务的消费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城市空气和水质量不断优化。61个中国名牌产品、59个中国驰名商标享誉全球。中信重工、宇通客车、新飞电器、许继电气、安阳钢铁等一大批河南的“大牌儿”,不断塑造着质量河南、品牌河南。
(九)“无论是保增长还是保持跨越式发展的态势,都必须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根本,把质量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贯彻落实郭庚茂省长的要求,必须直面我省质量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思想观念上,一些干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质量是综合实力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研究问题、安排工作时还没有把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在抓经济、谋发展时,重规模、比速度,思想方法简单,工作方式粗放,看似速度很高、增长很快,实则质量不优、效益不佳。
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一些企业产品标准不高、品牌不优,能耗高、污染重,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经营单位粗制滥造、短斤缺两,诚信意识缺失,让消费者防不胜防;“瘦身钢筋”等劣质建材导致的豆腐渣工程严重危及群众的生命安全;“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让老百姓“谈食色变”、提心吊胆。
在监管机制上,部门合作、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尚不完善;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尚未形成。
质量问题表面上看是出在产品上,根子却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体制机制上。质量问题,影响党的威信,损害党的形象,损害干群关系,影响社会稳定,降低执政能力,危及执政地位。说到底,领导方式转变必须加快,经 3 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必须充分认识到,质量任何时候都是高之又高、重之又重的大任务、大考验。
(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为振兴和崛起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省战略、开放带动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等一系列兴省立省大计,而质量始终是核心、是基轴、是根本。
经过多年奋斗,我省已成为全国第五大经济体,无论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是总量、规模,成就巨大、令人鼓舞。但凝神反思,发展尚存质量隐忧:增长较快,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总量不小,结构不优、协调性不够;规模较大,效益欠佳、竞争力不强。如果发展仅仅是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没有质量的飞跃,或许能够成为经济大省,但永远成不了经济强省。
河南的成就在质量,差距在质量,潜力和希望也在质量。
(十一)科学发展,务实发展,必须立足于转,着力转变思想观念、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必须立足于质,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句话,立省大计,以质为本。
以质为本,加快转变是前提。转变思想观念,就要把质量问题作为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树立“质量第一”的价值观和政绩观;转变领导方式,就要把质量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科学发展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要保速度、保规模、保增长,更要重质量、重协调、重持续;既要追求量的增长,更要着力质的提升。
以质为本,齐抓共管是基础。“质量兴衰,匹夫有责”。全省上下都要把质量工作作为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增强质量意识,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质量兴省、质量兴市、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抓大质量、大抓质量,以质取胜才有保证。
以质为本,广大企业是主体。作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创造者,广大企业必须视质量为生命,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质量水平。要树立精品意识,实行精益生产,推行卓越绩效,做到产品精致,管理精细,工艺精确,组织精心,为人精诚;要讲标准、讲规矩、讲诚信、讲良心,做到人品重于产品,严格守法经营。
以质为本,技术标准是保障。“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技术、4 品牌和质量;没有标准的话语权,就没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只有实施标准化战略,创新机制体制,努力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提高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水平,提升质量整体水平才有保障。
以质为本,品牌带动是抓手。好的品牌,凝聚着诸多先进因素。要强化政策激励,实施品牌培育,加强品牌保护,搞好品牌经营,把“河南制造”打造成优质产品的标志,使之叫响全国,誉满全球。
以质为本,质量诚信是基石。质者,信也。打造诚信河南、质量河南,全社会必须增强质量诚信意识,完善质量诚信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环境。企业必须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确保质量安全。
以质为本,从严监管是关键。各级监管部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的责任和使命,严格风险分析、严格市场准入、严格生产监管、严格监督检验、严格执法打假。对质量违法企业,要坚决做到原料来源、产品流向未查清的绝不放过,问题产品未召回、未处理的绝不放过,不法企业未受到惩处的绝不放过,企业管理和监管措施不到位的绝不放过,案件警示教育没有做的绝不放过。对质量安全的疏忽,就是对生命的践踏,对违法者的纵容,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以质为本,群众满意是目的。以人为本是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以质取胜,最终要落实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上。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质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大力开展质量竞赛和质量评议活动,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群众说好,才是真正的好。
(十二)激情跨越正当时,又踏层峰望眼开。
建设中原经济区,发展是主题,转变是主线,质量是根本。唯有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与质量、增长和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的协调统一,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雷晓天
按照院党委决定在全院开展学习《河南日报》头版刊登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廉政篇”《清风浩然正气根》及何平的评论文章《清正廉洁》活动的指示精神,组织全所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通过学习自己有如下体会。
“新十八谈·廉政篇” 《清风浩然正气根》阐述了清正廉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清正廉洁实乃党的执政之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反腐倡廉,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阐述腐败的危害和治理腐败的方针。腐败是噬咬根本的蛀虫,是侵害肌体的病毒,危害着党和国家;治理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方针。预防腐败,良医治未病,其一要构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其二要构建透明规范的权力制约防线;其三要建立管用有效的监督保障防线。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构建各级党政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防线;健全信访举报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并引导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构建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社会监督防线;其四构建遏制腐败的党纪国法防线。文章阐述了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加强惩防腐败的体系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深化改革、保护创新;必须统筹推进,项目带动;必须落实责任,力求实效。
警种长鸣人心正,清风浩荡事业兴。清正廉洁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最基本的要求,是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人民群众呼唤清正廉洁的干部,呼唤公道正派的干部,呼唤敢于负责的干部,呼唤干事创业的干部。我们在工作中,要密切同农民朋友、农村干部的关系,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坚持“三严”的工作作风,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濮兴
(一)定位是发展之纲、成事之基、领导之要。定位引领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发展模式和发展未来。定位不当,满盘皆输;定位准确,事半功倍。
(二)濮阳,这个因中原油田开发而建立的城市,曾定位“建成国家和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油气产量一度排在全国第四,风光一时,迅速在豫北平原上建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实施“名城带动”战略,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诸多荣誉,成为众多城市追捧的对象。
然而,近年来,随着油气产量的逐年衰减,加上其它原因,濮阳发展步伐放慢了,有些沉闷了,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引以自豪的城市,在新一轮的高标准城市建设中,已经被甩在了后面,新区开发慢,老城变“破”了,城市名片褪色了。
尽管城市转型有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产业结构单
一、油气依存度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差。2008 年下半年一场金融危机导致油价大跌,使得以石化产业为支柱的濮阳经济遭到重创,2009年财政收入仅增长0.1%。与此同时,由于濮阳偏居河南东北一隅,不通国家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既没有被列入中原城市群,又没有享受黄淮四市的扶持政策„ „ 濮阳上下受“被边缘化”的情绪困扰。
于是,部分干部群众士气低落、悲观仿徨——
自我矮化、怨天尤人,总认为濮阳是“被遗忘的角落”; 自我封闭、消极依赖,片面认为上级关心支持帮助不够; 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工作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推诱扯皮、懒散拖拉,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下。兄弟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形势大好,而濮阳上下却安于现状、缓慢前行。
(三)省委书记卢展工去年到濮阳调研时指出:“濮阳不要老讲边缘化,濮阳有很多优势。你们是伸进山东的一条金刚腿,要踢出个样子来。濮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中原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衔接、融合的前锋。”省长郭庚茂也向濮阳提出了“天当其时,抢抓机遇,奋发而后起”的要求。书记、省长的点拨,一语道出濮阳症结——
濮阳存在的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折射出的是思想观念陈旧、干部作风不优,领导方式转变不到位。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应人心,把握时机,一场变革之风在濮阳大地上掀起——2010 年10 月份以来,濮阳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一创双优”,活动,向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作风、旧习俗宣战。
一次次学习讨论,一次次外出考察,一次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务虚会等,一次次查摆剖析整改,濮阳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终于走出了“被边缘化”的思想藩篱。
变“边缘”为“前沿”,变“交界”为“交汇”,变“落后”为“赶超”,这“三变”迅速形成全市上下的共识。
(五)“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站位中原经济区全局审视自己,濮阳人豁然开朗,看到的尽是优势和机遇:
是河南的东北门户,是河南面向经济发达地区最前沿的窗口,离日照、黄骅两大港口仅300 余公里,是中原地区最近的出海大通道。
是豫鲁冀三省经济、社会、文化交融荟萃的汇集地。是两大经济区的衔接点,一头连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中原经济区,一头连着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可以接受两大经济区的双重辐射和带动,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濮阳还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优势,有土沃粮丰的农业优势,有集“七城二奖”于一身的城市优势,有特色鲜明的杂技文化和龙文化优势。
(六)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濮阳重新进行了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
——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 ——省际交汇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三个新定位不仅对濮阳的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贡献不可低估。河南沿边城市有12 个,大都毗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濮阳连接的却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把濮阳这个桥头堡建好了,能够对外更好地展示河南形象,关键是能尽快体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效果。一个地方发展慢下来,不过三五年;要赶上去,也就是三五年。濮阳又因势利导,提出了力争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两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的“二三五”奋斗目标。在未来经济格局中,濮阳完全可以实现华丽转身。
(七)准确定位不仅是领导方式转变的内涵,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 新定位带来新思维。干部不再悲观抱怨,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尤其是“濮阳发展、人人有责”的家园意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努力实现‘二三五’目标”的赶超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常的做法、超硬的作风等“六超精神”激励前行。
濮阳人现已形成了这样的全新观念: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十分,永远也赶超不了;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八分,继续拉大差距;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十二分,这才能赶上或反超。凡事只能立足于早干、快干、多干,拿出十二分以上的劲头来干,濮阳才能加快发展、赶超发展。
― 新定位带来新思路。事实表明,顾此失彼,单条腿走路,势必难以为继。只有统筹兼顾,走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把工业做强。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努力培育以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精密仪器为主导的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产业体系。
把城市做美。人再穷,也要把脸洗于净,衣服穿整齐。搞好城市环境,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为了百姓生活更美好。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三级联动,通过改造、建设、管理、教育四条途径,重点抓好建成区综合提升,重新擦亮城市名片;启动城市新区建设,三五年后再造一个新濮阳。
把三农做活。濮阳滩区面积大,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濮阳提出要跳出“农村只有农业,农业就是种地”的狭隘观念的束缚,在确保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上,用政策、机制激活农村经济,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
― 新定位带来新作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坚持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三个带头”, 各级干部亲力亲为、靠前指挥蔚然成风。
“人叫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谋划+决策+落实+慈结奖惩=效率、效益、效能。濮阳重新出台了促进加快发展的36 项意见、政策、机制,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的问题,树起“跑与不跑一个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用人导向。比如,组建重点工作合力团,实施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周调度、月分析、季观摩、年总评制度,推行台账式管理等。如今的濮阳主动服务成为常态,早办快办成为常态,明争暗赛成为常态。
― 新定位带来新合作。没有油田就没有濮阳。油田是濮阳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龙乡人民衣食的重要来源。濮阳上下强化了“三种意识”:一是油田建市、油田兴市、油田强市的意识;二是油地一家、油地共荣的意识;三是服务油田、支持油田,濮阳发展了要反哺油田的意识。油田也强化了国有大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全力支持濮阳的发展。油地关系现在是建市以来的最好时期之一,中石化产业园稳步推进。
拓展新的开放空间。与山东菏泽、聊城和天津滨海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突破了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快了濮阳向环勃海经济圈融入的步伐。
坚持交通对接先行。加快晋豫鲁铁路建设,不通国铁的历史即将过去;加速推进濮范高速、德商高速范县段建设,推进林南高速东延和范台梁高速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正在形成;郑濮济高铁、无水港建设谋划力度加大,从濮阳出海的梦想指日可待。
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三县,作为省级、国家级贫困县,既是有名的穷地方,却又最靠近沿海发达地区。濮阳围绕新定位,依托中原经济区,正在积极谋划推进濮范台改革开放试验区和中石油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下决心把这条金刚腿踢出样子来。
(八)观念新,定位准,作风实,环境优,势头好。目前,濮阳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恩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今年第一季度,濮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次比去年同期大幅前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二,GDP 增速全省第九。
(九)风鹏正举,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