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共12篇)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1

1.下面说法正确吗?现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公共产品的正确 √ 需要与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下面说法正确吗?社会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结构、协调利益关系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公民社会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3.下面说法正确吗?我国经济发展转变长期没有完成,其中

正确 √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内需不足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下面说法正确吗?提高工资水平的方法有:逐步提高最低

正确 √ 工资标准;企业要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

B.B.错误

A.A.正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下面说法正确吗?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下面说法正确吗?社会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结构、协调利益关系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公民社会。

A.A.正确

正确 √

正确 √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下面说法正确吗?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社会的重大变化:

正确 √ 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对苏南地区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叫

正确 √ 做“学有幼教,老有奉筹,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坐有移居”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下面说法正确吗?改革开放前,我国只有两部法律:刑法

正确 √ 和宪法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0.下面说法正确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两个主要的问题:政府没有尽到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做到均等化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单选题

正确 √

1.重庆现在叫民生经济。江苏叫

A.A.发展经济

B.B.创新经济

C.C.民生经济

正确 √

D.D.公民经济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2.09年09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之间的比是

A.A.2.56:1

B.B.2.55:1

C.C.2.54:1

D.D.2.53:1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3.中国科学院,他们最近的一个调研成果叫做社会与发展系

正确 √ 数,认为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系数是

A.A.0.3

B.B.0.4

C.C.0.5

D.D.0.6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4.前五个五年计划当中,没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前五个

正确 √ 五年规划的标题

A.A.市场经济发展

B.B.公民经济发展

C.C.农业发展

D.D.科技发展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发达国家社会比较稳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A.A.贫富差距比较小

B.B.贫富差距比较大

C.C.贫富均衡

D.D.贫富差距悬殊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6.1985年到2008年,这23年间,我们国家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了

A.A.16%

B.B.17%

C.C.18%

D.D.19%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7.中国从1985年到2008年,这23年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将近

A.A.16%

B.B.17%

C.C.18%

D.D.19%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8.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存在的正确 √ 主要问题是

A.A.经济结构失衡

B.B.收入结构失衡

C.C.社会机构失衡

D.D.人口结构的失衡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9.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标题改为

A.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B.B.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

C.C.加强社会建设

D.D.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10.我国平均工资只有GDP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

正确 √ 到

A.A.20%

B.B.24%

C.C.25%

D.D.26%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1.现在养老的主要方式有

A.A.居家养老

B.B.家庭养老

C.C.社会养老

D.D.救助型养老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2.下面选项属于我党提出的四大建设的是

D.D.社会建设

A.A.政治建设

B.B.经济建设

C.C.文化建设

您的答案:DABC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3.关于大中小社会,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A.大社会它是与自然相区别

B.B.大社会它与经济相区别

C.C.小社会,它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区别

D.D.中社会,它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区别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4.社会结构失衡有哪些方面

A.A.地区结构失衡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正确 √

B.B.城乡结构失衡

C.C.人口结构的失衡

D.D.经济结构失衡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5.社会管理现在迫切需要创新的几个方面

A.A.后续制度的改革,管理制度的改革

B.B.公共财政制度的改革

C.C.社会保障制度的革命

D.D.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6.十七大把民生改观为五有,以下属于五有的是

A.A.学有所教

B.B.老有所得

C.C.病有所医

D.D.老有所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7.江苏对苏南地区五有的要求

A.A.学有幼教

B.B.老有奉筹

C.C.老有颐养

D.D.坐有移居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慈善发展滞后决策捐赠性收入体现在 A.A.民办慈善机构太多

B.B.慈善组织绝大多数是官办的,民办的太少

C.C.人均捐款太少

D.D.捐赠款充足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错误 ×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BC

答案分析:

9.中国现在市场分配、政府分配、社会分配这三个收入,错误 × 存在的问题是

A.A.财产性收入太多

B.B.工资型收入太低

C.C.财产性收入太少

D.D.经营收入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10.基本发展服务表现的方面有

A.A.教育

B.B.医疗卫生

C.C.文化体育民生

D.D.社会保障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11.经济增长体现在 A.A.投资

B.B.消费

C.C.储蓄

D.D.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12.财产收入中的动产包括

A.A.存款利息

B.B.入股

C.C.股票

D.D.出租房屋、门面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13.市场分配国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

A.A.额外收入

B.B.工资性收入

C.C.财产型收入

D.D.经营收入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14.碎片化社会带严重的后果是

A.A.人口结构的失衡

B.B.官民容易对立

正确 √

正确 √

C.C.社会无零距离,个人和个人之间、相互之间没有组织,个人是你也不能代表我,我也不能代表你

D.D.收入结构失衡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15.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误区是

A.A.经济建设上去了,社会就健康发展了

B.B.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独立起来

C.C.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联系起来

D.D.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16.财产收入包括

A.A.动产

B.B.工资

C.C.不动产

D.D.经营收入

您的答案:BD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17.市场化的误区是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A.A.义务教育市场化

B.B.基本医疗市场化

C.C.利率市场化

D.D.住房市场化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18.下面选项属于社会建设的是

A.A.加强公共服务

B.B.培育社会组织

C.C.优化社会结构

D.D.协调利益关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19.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有

A.A.政府没有尽到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

B.B.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做到均等化

C.C.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不应求

D.D.需求由过去的追求生存到追求发展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20.中国基尼系数改革开放前很低,现在这么高,出现了很多问题

A.A.贫富差距极具拉大,大众心理难以承受

B.B.有些富人的财富来源有问题

C.C.有些富人的行为有问题

D.D.贫富差距微小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正确 √

错误 ×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2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社会建设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解决?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民生发展实践中逐步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世纪中国民生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现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是,新时期面临着社会发展转型的瓶颈期,民生问题凸显,正如2011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阐述的那样:“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妥善解决,将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阻碍,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克服以往忽视社会建设的教训,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在现代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政党的执政合法性、稳定性都与民生事业的解决程度具有最紧密的关系。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合法性、稳定性,关系到民主政治的进步、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关系到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等。很显然,民生问题亦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把发展民生事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之一,把解决民生问题所需一切资源从政治安全的高度上予以支持和重点保障,把人民生活质量、幸福感指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民生政治发展的最高标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是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的高度体现和具体要求,也是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

三、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关键

社会建设是一直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展开的。中共十八大报告着眼发展全局,确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是其中极具重要的一环,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民生,一头连着党心,一头牵动民心,民生建设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思想观念呈现多样性变化,经济体制急需变革,利益格局渐进调整,社会结构复杂变动。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一方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则易滋生诸多不容易调和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比如城乡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生态环境破坏、失业和再就业、教育发展与住房需求、医疗保障体系的急需完善、社会稳定安全等诸多民生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显露出来。这一系列的民生问题既是社会建设的关键部分,也是社会建设过程中应该着力解决的,所以必须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四、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与社会进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人类自从有了生产劳动之后,也就存在着民生问题。历史实践证明,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甚至影响了历朝历代政权的兴起与更替。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部分,与社会进步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也是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要求的。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则会为发展其他方面事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其他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果则会进一步引领和支撑最广大人民更高水平的民生需求。很显然,民生问题解决程度与社会进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结论

民生问题是一个持续改善、解决、发展的动态过程,旧的矛盾解决后,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部分,在“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民生事业必须实现更高、更好、更快的发展。民生事业的发展,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准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要求,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吴毅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要务[J].华侨大学学报,2014(3):90-92.

[2]王婷,刘春玲.改善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J].科学社会主义,2014(2):23-25.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3

一、关注民生,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一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备,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无论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是改革开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凡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都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必将带动全体人民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二、关注民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在观察处理复杂问题时,就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我们党始终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中心任务,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心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民主革命、民族解放、联系群众的先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解放思想、落实发展第一要务,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新形势下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体现,是始终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开展的,体现了党在不断发展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改革来实现。改革是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关注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即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三、关注民生。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到本世纪初,我国人均GDP达1000美元,我国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但是是不全面的、不协调的、低水平的小康社会。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建设要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了从实际出发。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党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依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明确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以人为本写进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智慧,促进社会的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十七大提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与十六大提出的“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是一大发展;十七大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相比是一大发展;十七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求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与十六大提出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相比是一大发展。总之,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亮点之一,它的提出符合人民的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

四、关注民生,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保证党始终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即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改善民生需要社会建设整体推进 篇4

时间:2010年08月18日 17时20分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张云飞

改善民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点。但是,社会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运行的,因此,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兼顾、多管齐下。这样,才能在实现社会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

起点的整体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对立统一的要素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构成的整体,即社会有机体。在社会有机体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而社会生活又为社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保障。这里,社会生活是指基于社会交往而形成的非政治性的公共领域。在总体上,只有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系统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发展。正是由此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科学论断,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此基础上,当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确立生态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构成的整体。这样,就科学地展现出了社会建设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有机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将社会中还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不断丰富其结构、拓展其领域、完善其功能。社会建设既是在社会有机体中拓展出来的新领域、新概念,也是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建构起来的新问题、新目标。因此,必须立足社会有机体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来推进社会建设,而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为民生问题。

构成的整体性。改善民生只是社会建设全局中的重点环节,而社会建设自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如果舍弃任一环节、割裂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建设都难以顺利进行。如果将社会管理从社会建设中游离出去,那么,社会稳定就会丧失其体制保障。同时,这个整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也都是一个整体。例如,社会管理既要分别管理好各项社会事务,又要协调好各项事务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构成的角度来看,社会建设是一个由复杂因素构成的系统,既包括理论要素也包括实践要素,既包括实体要素也包括关系要素,既包括宏观要素也包括微观要素。没有社会建设的科学的理论支持就不会有社会建设实践的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科学指南。而社会建设实践也丰富着社会建设理论,两者之间是互补的。总之,社会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生活的系统过程。

路径的整体性。社会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境遇中成为可能。这样,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辩证互动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

1.只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才能不断增强社会建设的经济物质基础。

2.只有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3.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社会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才能不断强化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4.只有建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思想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不断优化社会建设的自然物质条件。

5.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完善社会管理的共治格局,才能不断巩固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总之,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社会主义建设各构成领域的相互制约,也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促进。目标的整体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为此,必须全面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

1.生存权。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的重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保护其物质利益。同时,清洁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的要求也是涉及到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发展权。文化是人类迈向自由的第一步。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精神性需要、保障其文化教育权益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增强他们改善生活、提升自身价值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为解决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本支撑。

3.享受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反对一切社会歧视,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4.参与权。在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参与权。不能简单地将一切群体性事件都看作是**之源,而应该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中大力发展社会运动(扶贫运动等)、加强社会团体建设(扶贫团体等),这样,才能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合适的缓冲带。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5

测试成绩:1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改善()是未来一个长期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重心。√

A B C D 消费

投资

出口

民生

正确答案: D 2.加强作风建设的现实切入点是()。√

A B C D 加大反腐败力度

建立直接服务群众制度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正确答案: D 3.经济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问题?()√

A B C D 环境污染问题

公平问题

高耗能问题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

A B C D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为民务实清廉

正确答案: A 5.以下哪些不属于当前我国要抓好的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范围?()√

A B C D 下岗人员

高校毕业生

农民工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

正确答案: A 6.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从而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是财政政策的()。√ A B C D 协调功能

导向功能

控制功能

稳定功能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7.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A B C D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扩大内需、补齐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正确答案: A B C D 8.碎片化社会带严重的后果是()。√

A B C D 人口结构的失衡

官民容易对立

社会无零距离,个人和个人之间、相互之间没有组织

收入结构失衡

正确答案: B C D 9.下面选项属于社会建设的是()。√

A B C D 加强公共服务

培育社会组织

优化社会结构

协调利益关系

正确答案: A B C D 10.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包括()。√

A B C D 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

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密切党群众关系开启中国梦新征程的重大战略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11.只有通过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特别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共享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2.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3.由于干群区隔、城乡区隔、所有制区隔,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体现出了不同人群、不同制度、不同保障水平的差别,出现了基本公共服务“碎片化”的现象。√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4.只要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一切矛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5.改善民生要从我国的国情和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先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均衡考虑公共需求与公共财力。√

正确

错误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6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因此政府就应该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当今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发展,市场更加活跃,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水平全面提高,人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基础设施也要随之完善,如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政府提出改善民生的六大政策改善民生:①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项政策,无一不是以社会建设为框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方针政策,无一不突出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个发展大前提。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更加明白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道理,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为人们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这个框架和目标与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这个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7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着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只有大力发展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 民生

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似乎是一直在认为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好像只要是能把经济效益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和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协调发展也开始被许多人所关注。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对于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来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经济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强调经济建设而忽略了社会建设,以经济建设取代了社会建设,那么,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一个少数人受益、多数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活水准无法得到保证的病态社会,是一个社会焦虑不断加重、社会问题迅速增多、社会整合程度不断降低的低质量社会。经济建设关注效率,社会建设注重公平,二者好比社会这驾马车向前推进的两个“巨轮”,不能偏废。而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已明显成为滞后的一个“轮子”。中国人已经不再仅仅是温饱性生存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小康意识”已真正觉醒。不符合时代需要和民众诉求的短期“纯数量增长”开始面临挑战,不少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总之,要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使二者相互适应、协调推进。

二、关注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近年来,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在重大民生问题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要求的提高,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决定了我们依然要用更多精力和更大努力关注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社会建设被第一次正式提高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目标的高度上来,使之不仅成为十七大的新亮点,更折射出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关注科学发展的高瞻远瞩。大力发展社会建设,我们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强大。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的措施

1470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8

社会建设与民生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所以,我认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兼的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9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世界现代化进程说明,()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A.藏富于民 B.发展民主 C.和谐发展 D.公正发展

2.吴忠民教授指出,冷战时期的华沙条约组织是以下列哪个国家为主导的? A.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3.吴忠民教授指出,从坐标定位的角度看,民生不是一个独立的事情,而是从属于()的问题。

A.社会公正 B.社会正义 C.经济建设 D.社会建设

4.吴忠民教授指出,美国真正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的基调是下列哪位总统奠定的?

A.林肯 B.华盛顿 C.胡佛 D.罗斯福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分别是()

A.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B.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C.以民主带民生 D.以公正促公平

2.吴忠民教授指出,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应当()

A.多做“加法” B.少做“减法” C.少做“加法” D.多做“减法”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我国民众对于政府提的公共服务要求:一是种类越来越多;二是要求程度越来越高。

正确 错误

2.吴忠民教授指出,如果只强调共享而忽略了自由发展,这个社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平均主义,社会缺乏活力、难以持续下去。

正确 错误

3.吴忠民教授指出,富民与强国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比之下,强国更加重要。

正确 错误

4.吴忠民教授指出,民生问题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应当鼓励民众的自由发展、鼓励民众差异化的选择、差异化的创业。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篇10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11

一、民生大综合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它体现了民强和国富同步推进和统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举措。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和政府顺民意,解民优,增民利,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物价、房价、医疗改革、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就业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腐败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其中物价、房价最为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必须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重点工作任务,坚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社会管理。

民生为重、富民优先。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具体化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将不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增长;不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国民合理分享财富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富裕,过上真正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民生本位的特点。

第一,公报提出了在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应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期待。第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在主要的目标上,体现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把民富摆在国强前面。

第四,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公报提出来把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把消费作为生产的根本目的,三驾马车的动力机制上的顺序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实际上我们的现状是投资,特别是在2009年,对GDP的贡献达到92%,主要是投资拉动的。

第五,在分配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可以通过生产、消费、分配三个经济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

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促进社会公平?(一个制度;两个重要举措;健全工会组织,协商工资制度;坚持劳动合同法,企业交纳各种保险等)

【热点材料】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促进国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

“十二五”建议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要实现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稳定居民消费价格 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3.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1)2010年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2)“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2010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4.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1)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2)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

(3)2010年12月8日-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研究和推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5.推进教育改革 6.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7.保障性住房 8.户籍改革 【创新练习】

材料一: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

材料二: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是影响民生问题的最主要障碍。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三:正确处理收入和贫富差距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只有深刻认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与“共富”思想的科学内涵,针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和成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收入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确保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2)结合材料二,从分配的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与“共富”思想?

(4)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参考答案】

(1)图表信息:2001年—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并基本保持一致。除2001-2003年和2009年外,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低于GDP增幅,这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财政、税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

(3)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先富”与“共富”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先富”是要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先富起来的人还要帮助和带动落后的人们实现共同富裕。只有 “先富”与“共富”这两大政策有机统一起来,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在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改革开放初期重点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前重点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结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或社会公平。

(4)①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中,中国共产党应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②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③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律,发扬民主,推进经济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④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关系。

二、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热点材料】

2010年11月7日,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央建议提出的“老有所养”、“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和 “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交流各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民政部指出,加大资金投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今后我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考点链接】

1.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需要。

2.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措施。

3.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发挥财政促进人民生活的作用。4.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落实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水电燃气优惠、运营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和个人举办养老机构。

5.举办养老机构的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6.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交流学习各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能够推进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7.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树立全局观念,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调动企业和家庭积极参与,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8.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举办单位和服务人员要以广大老年人的利益为重、要有奉献精神。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的表现,需要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

10.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

【创新训练】

1.民政部指出,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我国将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从根本上说,这是为了(B)

A.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B.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C.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D.提高养老机构利润和效益

2.我国政府将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辟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增强群众长期护理保险意识,减轻长期高额护理费用压力。这表明,保险的基本作用是(B)A.有偿投资、获得回报

B.规避风险、保障生活稳定 C.保障基本医疗和养老

D.承担社会养老的责任

3.年轻人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体现了(C)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④对立统一的观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材料一

对于计划生育实行后出生的中国“独一代”,养老压力极其巨大:这些“80后”,正陆续进入典型的“4-2-1”家庭结构,上要赡养4个老人、下要抚养一个孩子。而如脱缰野马般狂飙的房价,越来越高昂的子女抚育费用,透支了增幅甚微的工资收入;高强度的工作耗尽了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成年群体有心无力的隐痛。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材料二

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民政部表示,要积极贯彻优先发展方针,在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优先发展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抓紧制定本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并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

①由于目前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这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民政部门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各地的具体实际,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②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③有利于减轻年轻一代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3)运用政治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①面对家庭养老条件缺失的现状,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这是由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表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面对家庭养老条件缺失的现状,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是政府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是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保持物价稳定

【热点材料】

2011年3月6日,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记者会上就物价问题表示,2010年蔬菜涨幅在20%左右,水果全年大体涨14%左右。水果、蔬菜、粮食等食品上涨拉动整个物价上涨的70%。其中蔬菜涨幅最高!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物价总水平。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这一提法又将物价问题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要求我们在2011年备考中高度重视,透彻分析,全面掌握。

物价问题关系人们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和社会稳定,在2006至2010年高考中频频出现,是个高频热点!

热点材料 一: 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粮食、棉花、生鲜乳价格屡创新高。随着农产品涨价潮的出现,一系列诸如“蒜你狠”、“姜你军”“辣翻天”等网络热词诞生,对“疯狂的菜价”进行调侃.据商务部监测,7月份蔬菜价格同比上涨49.7%,鸡蛋价格同比上涨9.3%,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专家分析,2010年后几个月,受成本上升、通胀预期、国际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多数农产品价格将维持上行态势。

探究思考一:结合材料分析,菜价高涨的经济学道理有哪些?

菜价高涨的经济原因:

(1)价值决定价格,农民种菜成本增加,流通成本增加,是菜价高涨的根本原因。(2)供不应求,是菜价高涨的直接原因。城市蔬菜自给率低 ;农产品涨价与自然灾害较多有关。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大部旱情严重,蔬菜、粮食供应受到较大影响,也会推升菜价。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资本炒作,囤积居奇在菜价上涨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4)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胀预期增强,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也会推动菜价 走高。(5)经济全球化,周边菜价上涨也可能引起国内菜价上涨

热点材料二:2010年7月1日针对价格异常波动时期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发改委开出最高100万元的四笔哄抬农产品价格罚单。2010年9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提出七项具体措施,表明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探究思考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应该怎样调控菜价?

(1)国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保持菜价稳定。

(2)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建立农超对接机制;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 ;加大对菜农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

(3)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和价格炒作。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限价令,限制商品价格过高。

变换主体思考:

从经济生活角度,企业该怎样维护物价稳定? 从经济生活角度,消费者可以为物价稳定做什么? 变换知识范围思考: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国家应该怎样保持价格稳定?(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该怎样有效调控,保持菜价稳定? 探究思考三:国家采取措施稳定菜价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1)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农产品正

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思考:国家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的政治意义呢?

热点材料三: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及核泄漏危机。3月16日,不少人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得知了碘盐走俏的消息,一场碘盐抢购的**由此开始席卷包括浙江在内的全国多个省份。大量居民纷纷成批量购买食用碘盐。个别消费者的不理性采购,导致16、17日局部地区的销量超过了半年的销售量。

针对一些不法商贩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物价、工商部门除了承诺食盐价格不上涨之外,还派出专人专门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小型商店的巡查力度。

综合探究三:结合材料说明政府部门应如何应对碘盐抢购**?

明确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①价值决定价格;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

④市场秩序; ⑤国际市场影响;

⑥货币币值 掌握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A、价格升高------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

价格降低------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

B、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C、互为替代品(此消彼长)、互补商品(荣辱与共)②对生产经营(企业)的影响 A、调节生产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优胜劣汰 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 ①国家方面:加强宏观调控

A经济手段: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规划 B法律手段: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

C行政手段: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 宏观调控的具体举措

A、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B、加大生产供给,扶持农业、行业发展;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D、实行临时价格干预;

E、依法打击扰乱市场违规囤积涨价行为 ②企业方面:

A、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B、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 C、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反对不正当竞争; D、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③消费者自身

A、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

B、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为市场供应做贡献 C、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热点材料四:“十一五”期间,山东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住房、医疗、就业、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逐年增多,对消费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

综合探究四:“十二五”期间,应该如何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1)明确消费的影响因素(原因)

根本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现有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的预期(3)居民收入差距

2.物价水平(消费品的价格)(1)需求法则(2)需求弹性

(3)替代品和互补品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2)提高消费水平的对策 3.对策: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稳定消费预期。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5)加强宏观调控,平抑物价。(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智消费。参考答案:

(1)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收入,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试题 篇12

背景资料: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10年我国经济以及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要着力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个方面的工作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体内容是: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民生之本:扩大就业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2、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民生之盾:社会保障

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2、2009年6月24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8月19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民生之源:收入分配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民生之要:住房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民生之急:医疗

1、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2009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要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2、近年来,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民生之基:教育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自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0年3月29日起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命题思路和角度:

民生是国家的根本,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民生问题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兴奋点,考题一般借助时政热点的切入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探讨“和谐社会”和“社会和谐”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民生问题亦是一个长效考点,高考备考中要高度重视。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题第35题(实现教育公平)、2008年上海高考题第35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009年上海高考题第33题(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民生问题呈现出显性隐性考查相结合的特点。2010年高考命题极有可能继续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这一长效热点,以民生问题的现状分析、成因意义、对策探究、趋势展望等作为设问切入口,来体现学科要求和创新精神。因此,今年高考命题我们除继续关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热点之外,亦应高度重视收入分配、住房等民生话题。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与热点问题的有机结合,真正把握高考对热点问题考查的精神实质。

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注重社会公平、转变政府职能、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等等。2010年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并重点训练以民生内容为载体的主观性试题,破解摆在我们面前的就业、社保、收入、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涉及到教材知识点最主要的是经济常识中有关国家的宏观调控、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内容,如财政的作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意义、劳动者的权利和择业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哲学常识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政治常识中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等等。

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一、为什么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1、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5)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6)劳动权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2、政治常识:

(1)民生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决定的。

(3)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如何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1、经济常识: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3)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社会公共财政制度,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

(5)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创业,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7)促进社会公平,将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政治常识:

(1)中国共产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不断实践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

3、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5)发展的观点,要求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各区县一、二模试卷中的相关例题:

(金山一模)

33、上海建立健全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上海的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

根据材料用经济常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市提供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经济适用房是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什么内容?

(2)上海推出经济适用房有何意义?

答案:(1)优抚安置

(2)政府健全社会福利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作用。经济适用房制度为生活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分配。这对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具有积极意义。

(四区联考二模)32.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实际支出与上一年增长超过了20%,这三大块加起来占今年全部预算的比例,比上一年实际支出所占的比例增长了0.08%。

(1)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的什么重要作用?

(2)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大力发展上述民生工程的意义。

答案:(1)体现了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分)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2分)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2分)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安定,推进现代化建设。(1分)

(徐汇区二模)37.2010年元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走进河北农村普通农户家中,察农情、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同基础干部群众共商做好“三农”工作大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温家宝还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予以分析说明。

答案:党和政府重民生、促和谐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1)总书记察农情、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说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分)

(2)温家宝提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说明人民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民政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分)

(3)只有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心同德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从而实现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4分)

(闵行区二模)38.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民生型政府要求政府在维持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保障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职责和义务。

运用政治常识论述我国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答案:(1)主要围绕以下观点进行论述:(11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必须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2分)

我们的政府是党领导下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助于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权责统一的责任政府和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更好地把事关人民切实利益的事情办妥、办好。(3分)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构建民生型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行了国家职能,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3分)

上一篇:曹植七步诗拼音下一篇:辽宁省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材料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