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插上民生的翅膀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新闻插上民生的翅膀(精选13篇)

让新闻插上民生的翅膀 篇1

(或做一个有思想的电视新闻人)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时光催人老,刹那芳华逝。忙碌中,我已踏入电视台×年了,几年来,我秉承自己最初做新闻的朴素理念,默默地编织着自己美丽的新闻梦,先做人,再做电视,再做新闻。几年来,我在前辈们的悉心指教和自己苦心钻研下,与自己的战友们,夜以继日,苦心孤诣,在电视新闻这一行摸爬滚打,谱写出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出于我对咱们台多年的感情,出于我对电视新闻的一腔热忱,今天,我站在这个竞聘 ××栏目主任的演讲台上,就是想继续把自己的这个新闻梦做下去,想继续用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去做有思想、有价值的新闻。竞聘××栏目主任,我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对电视新闻的热爱根深蒂固。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多年的时政新闻工作,使我对电视新闻的热爱随着时光不断累积,枝繁叶茂。在多年的时政新闻工作中,我对电视新闻不断有新的认识,在每一次外出采访中,我都充满热情,把每一次任务都当做自己的第一次实战,当做一场战役。从前期的出台方案、联系单位和领导,到新闻的成型、播出,以及最后的反馈调查,我都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想,这主要缘于我对电视新闻与生俱来的满腔热爱,以及在工作中积淀的深深的感情。第二,个人业务素养与日俱增。实践出真知,通过多年的实践锻炼,再加上我善于钻研、学习和不断总结的好习惯,我积累了丰富的电视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摄像和编辑的工作经验,目前,我对各种新闻稿件的写作能够得心应手、应对自如。无论是前期策划,还是一线采访,或是值班编辑,可以说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第三,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比较突出。这片阵地给我留下了美丽的记忆,我曾在咱们台时政新闻部任副主任,主要采访本市主要领导活动,在工作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战经验。我尊重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在工作上服从领导,服从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好与上下左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重点报道中,能够做好策划,协调联系好采访单位和领导,并带领采访组圆满完成各类主题新闻采访,无形中培养了我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自己还系统学习了一些经典的管理理论,经常看一些管理技巧方面的书,特别是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的管理方法。在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和经验。

第四,对我市各县情况有比较深入了解。由于我曾担任时政新闻部副主任,主要采访本市主要领导活动,在采访中,我经常随同一些领导同志深入我市所辖各县进行过比较全面的调研。在调研中,我发现各县的县情各有特色,各县发展也各有千秋,同时,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老百姓的想法也非常朴实,他们淳朴的性格也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这将有利于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民生。

新闻媒体应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发挥舆论导向的巨大作用。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主打民生新闻这张牌,做好民生这篇为人民服务的大文章。我将和我的同事们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开展民生报道。立足百姓,把电视镜头对准“三农”,关注新农村建设成就,反映农民真切呼声,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为农民说话,替政府分忧。把新闻触角伸向百姓市井生活,做保障百姓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的传声筒。突出主打新闻,突出特色风格,尽职尽责,创新新闻宣传,加大主题新闻深度报道,抓细节,抓情节,抓典型,为百姓致富和生活幸福提供信息、发现项目、推广经验。

让新闻插上民生的翅膀 篇2

一.创设情境,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累想象的素材。

学生读的课文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不是生动的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文本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秦牧把想象比作“思想上的野马”。有了它, 思路就开阔, 思维就灵活, 语言就丰富, 写文章时就会妙笔生花。因此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利用教材的创造性思维因素, 提供想象的基础。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展开想象。作者笔下的荷塘, 荷叶繁茂, 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静态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 作品得到了复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

三.用诗歌编织想象力的摇篮

诗歌以想像见长,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之中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只是诗歌中的意象, 但如果发挥想象, 创设诗歌情境, 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下的画面: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 又是初秋的傍晚, 空气之清新, 景色之美妙, 是那么宜人;雨后碧空无尘, 松针如洗, 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松林上, 涧水清澈见底, 水石相激发出淙淙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 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去;莲叶摇动, 渔船返航顺水而下。由于想象, 一幅幅的画面才如此鲜活, 而读者也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 不仅体会到了山村的清幽明洁, 而且也能感悟到作者脱世脱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笔者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用自己的语言将整首曲子呈现出来的意境描述出来, 如有的同学描述道: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 缠满枯藤的老树上, 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 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 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 想着那遥远的征途, 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活动, 这样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 开拓思路, 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幻化为生动鲜活, 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提高鉴赏力, 陶冶情趣, 创造形象, 完善人格。

四.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创造想象力的前沿阵地

教师要想在作文教学中指导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就应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追溯近几年全国中高考作文题, 就是引导考生关心未来世界, 着眼科学素质的培养, 重视想象力的开发。作为教师应仔细观察蕴藏在学生个体中的潜能, 并把它挖掘出来, 形成学生主动发挥潜能的意识, 在作文中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 从而培养学生新颖独特的想象能力。

笔者在让学生写思念故园这类作文时, 曾经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作范本, 让学生诵读, 体会其中词人是如何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抒发游子之思的。还是以故园之思的作文为例来说, 学生写到家中破旧的老屋, 门前的树, 长满苔藓的水井, 甚至是家中的一只老得掉了牙的狗, 再加上相关的家庭成员一些往事记叙, 学生动情之作, 很是让人潸然泪下, 甚至是拍案叫好。

让语文插上“高效”的翅膀 篇3

语文课要高效,那就得吸引学生,让他们参与,让他们着迷。怎么做到呢?那就要把学生装在心里,把语文装在心里。

一、高效语文课堂源于语文老师的激情与魅力。

语文老师要有激情,有激情才有魅力,有魅力我们的语文课才会上的美丽。魅力不是仪表堂堂,而是潇洒自如,幽默诙谐,意气昂扬。魅力哪里来?多读书,多学习,多研究教材,多品味教本,把学得的东西活学活用,厚积薄发,才能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拥有自己的个人魅力,长久地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让他们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可敬,可爱,可亲--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当我们学生爱上了语文,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语文的学习当中,我们的语文课能不高效吗?

二、高效语文课堂源于精心设计。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创新研究,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应考虑到课堂中的方方面面,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关系,搞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切忌通篇讲、满堂灌,无尽无休地分析、讲解教材。而应该把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上。如设计开放性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题既与教材相联系,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表演最能激活课堂的生命力。”那教师就可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即兴表演:演故事情节、演文中空白,演结尾推测、演成语故事……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最终使语文课堂和谐高效。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

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节奏快,信息量大,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声音与图像结合,语言与情景结合,视觉冲击力与听觉感染力结合,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里,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能把教学内容直观于学生面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优化学习环境,全面高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四、开展及时、恰当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有效、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有一种成功的快乐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成功的信息会使学生感到喜悦,激起他们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失败的信息可使学生及时获得矫正的良机,并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自然很喜欢了。

五、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是每一位学生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而有感。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这并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估。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通过课堂的学习每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而有感,带着新的问题,走进生活,继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

总之,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展,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让语文课堂插上高效的翅膀。

让矿山插上安全的翅膀 篇4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矿山插上安全的翅膀”

可就是这种悲剧,却总是在我们身边不停的上演。下面我讲述一位遇难工友的故事,他叫薛西东,在一次井筒改绞任务中,因违章作业不幸殉职,年仅18岁。记得那是西风井改绞战斗任务打响的第三天,当时是零时5点左右,天寒地冻,薛西东同志己在井下连续工作了7个多小时,疲劳、寒冷、饥饿使他想上井休息一下,在班长同意后,于是他和我及另外几个工友一起升井,那时候井筒是吊桶式提升,吊桶提出井筒后,关上井盖门,放下吊桶,人员才能跳出落到地面,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薛西东同志在井盖门没有关好的情况下,就已经解下了保险带,直接跳入了井筒。当时我只感到一阵惊恐和害怕,头皮发麻,腿发软,半天说不出话来。当天上午,他的亲人从徐州赶了过来,母亲像疯了似的向他的尸体扑去,并放声哭喊着:“我要儿子,我要看看儿子呀!”弟弟妹妹哭成一团:“哥哥你回来吧,哥哥你回来吧”可是,他却永远、永远也回不来了……

安葬的那天,风刮得很紧、很紧,乌云低沉伴着蒙蒙细雨,哭声震天,一片悲哀,工友们也都个个泣不成声、泪如雨下,他就这样地走了。

同志们啊,我们不仅要问?当你在违章作业时,难道就没有想到你鲜活的生命就将从此而终结了吗?难道就没有想到你活泼、可爱、聪明的子女?难道就没有想到你满头白发的双亲?难道就没有想到你疼爱有加的兄弟姐妹?难道就没有想到你那么温暖、那么幸福、那么美满的家吗?

对此,我默默无言,耳边心碎的哭声、沙哑的喊声,仍是那样的悲凉凄惨,撕心裂胆。

朋友,当你听到这如泣如悲的故事时,你又有何感想呢?

违章,又是违章,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竟有多少人为此丢掉了生命,又有多少个家庭为他支离破碎。我不禁又要问,为什么这样的悲剧总是重演?难道说这些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教训还不够惨痛吗?难道说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还不能够敲响安全警钟吗?条条规章血染成,难道还要用血去验证吗?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从事的煤炭行业,如果没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那么,如何实现矿井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安全和良好的秩序,是我们煤炭行业整体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最集中的体现,听不进安全第一的劝告是耳朵的幼稚;不懂得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灵魂的幼稚;不深入现场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是行为的幼稚。

安全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伴随着人类的稳定、繁荣、发展和进步,从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安全是人民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就是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强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忽或失误,都可能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是什么力量使我们海孜矿连续实现安全生产1300多天?又是什么力量使我们海孜矿安全生产始终走在集团公司的前列?归根揭底就是矿党委抓安全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是全矿职工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五个提高”的政策温暖人心!是安全责任制的真正贯彻落实!

《书让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篇5

读书让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梦想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有一个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梦想鼓舞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党的好儿子雷锋也有一个梦想——“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的梦想感染了千千万万的有志者!我也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成为大名鼎鼎的作家。还记得儿时,妈妈用一段《灰姑娘》的经典故事,让我第一次开始了独立阅读。那一行行枯燥的铅字,在我的眼前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那一夜满天的星光,点亮了我儿时稚嫩的幻想,让我燃起了读书的渴望,从而为我插上飞往梦想的翅膀。小学时,那些作家让我崇拜万分,他们高超的写作技巧让我折服,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我钦佩。只见他们笔尖一动,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就变得那样丰富多彩,让人读来朗朗上口,经久不忘。于是,我更加坚定了当作家的决心。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为了让成为作家这个梦想早日成真,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名篇名作,从中汲取着养分。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初涉书海,我结识了“春眠不觉晓”的惬意,懂得了“离离原上草”的坚韧,体会到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畅,曾在“日照香炉生紫烟”中流连往返,曾在“大江东去浪淘尽”中感慨万千。走进书海,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老舍先生的《养花》,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老人与海》中那句“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铿锵话语,使我明白了人生成败的最高境界。当我在走向梦想的道路上迷茫时,普希金对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读书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因为爱读书,我成了班级里飞翔的小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如果你问我做什么事最开心,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读书!是她,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是她,帮助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是她,带给我幸福,为我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读书,真好!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一起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吧!

让梦想插上翅膀作文 篇6

正如每一株树苗都梦想着长成参天大树,为此而茁壮成长;也正如每一只雏鹰都梦想着拥抱蓝天,为此而坚强的一次又一次张开翅膀。

为了梦想,我们奔跑着、坚持着、努力着……然而,在追梦的路上,失败、挫折不断地阻挠着我们。身边人们怀疑的目光处处环绕着我们。能冲破这重重阻碍到达终点的,又会有多少人呢?

虽然很艰难,但我想做那其中的一个。

我想成为一名画家。我想呆在世界的某一个阳光能够照耀到的角落里安安静静地作画,用我的笔迹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

做到这很难吗?不!其实很简单,只要向着一个你认定的方向、梦想。执着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你会看见等待在那里的你想要的一切美丽的东西。

追寻梦想的途中,孤单、寂寞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围绕着你。不要觉得伤心难过,当你有一点点的放弃,你的竞争对手早已在远方向你抛下一个嘲笑般的背影。你要咬着牙告诉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能给予你任何帮助,你也可以坚强地一直走下去!

追梦,请不要停下你的脚步。梦想超越极限,让我们努力超越我们心中的极限。

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诵读,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先后多次提到“感悟”二字, 并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学会“感悟”, 是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 是教法、学法。教学改革这些年, 广大教师深刻感受到“感悟式教学”的优势, 通过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语文素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一、为何要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我们知道, 语文教学总是依据一定的文本来组织教学的。从文本的产生来看, 它是作家生活感悟的结晶, 而其外在的语言形式, 也可以说是作家对语言感悟的创造性产物。唯有对生活的感悟, 作家不可能进行创作, 没有对语言的感悟, 作家也不可能采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准确地表现生活内容, 更不可能形成文本的语言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 感悟可以说是文本思维的基石。

从文本鉴赏的角度来看, 感悟也是读者创造思维的起点。众所周知, 读者鉴赏文本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没有读者的感悟, 文本鉴赏活动也不可能真正发生, 自然背离于文本鉴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规律。

既然如此,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真正地解读文本, 就必须抓住文本思维的特点, 遵循鉴赏的规律, 确立感悟这一教学思维原点, 才能让学生自然入乎文中, 进而深识鉴奥, 最终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传统语文教学建立在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指认上, 教学往往成为文本内容的简单印证, 有时甚至变成文本内容的知识问答。因而, 对文本内在意义的认知, 大多只能停留在表层意义的理解, 而不能达到深层意义上的鉴识, 对文本语言形式的认知, 往往只停留于基本语义的理解, 而不能达到审美层次上的体悟与咀嚼。教学实践中, 学生大多只能理解到文意, 而不能感悟到文美。因此, 可以这样说, 正是由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偏离了文本思维和文本鉴赏思维的规律而导致解读文本简单化的诸多弊端。所以, 要真正地让学生解读文本, 只有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才能自然地进入文本意蕴的体悟之中, 进行创造性的审美观照, 最终解读文本才能成为可能。

二、如何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感悟的基本过程是:以读为主, 以感为先, 以情激悟, 以悟为旨。情感过程始终伴随着悟的过程, 教学的安排和指向始终围绕“悟”而活动, 最终实现感悟教学的最终目的。“感”和“悟”是紧密联系, 互相依赖的。

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眼下大家都懂得读书感悟的重要, 然而一到课堂上具体操作起来, 总觉得没有套路, 缺少方法。在指导读书的活动中, 如何帮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使其坚强有力, 越飞越高, 最终抵达“妙悟”的境界?这无疑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

1. 教师自身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先行者。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认真研读课文, 披文入情、情动于衷, 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因此, 教师必须以自身的感悟去引导学生的感悟。一是要感悟教材, 要真正地读懂课文, 认真备课, 产生学习的体验和领悟。二是要反思感悟, 反思自己悟得的过程和途径, 找到方法, 以便授人以渔。三是引导感悟。虽然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背景等许多方面有不同之处, 但教师的切身体会、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 会使学生产生顿悟的灵感。

2. 大声诵读, 初步感悟

语文学习的诸多方法中, 读一直是备受注目的, 这也是中华民族求学精神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之一。人们肯定都知道古人读书的方式, 他们往往摇头晃脑地朗诵, 甚而至于闭目陶醉其中, 其结果就是这样的读书方法, 对读过的东西, 不但不容易忘记, 而且在读的同时更易理解, 或感想颇多。那么, 大声朗诵与我们所谓的默读、小声读有何明显的优势呢?若真论起这个问题, 怕不是三言两语可尽意的, 我们在这里只简略提之。

我们知道与文本的交流最好的方式是进入一种对话状态, 对于语感优秀者而言,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通道即可较容易地在感知文字符号的当下, 进入文本世界, 进入对话状态;而对于语感尚需提升的学习者来说, 仅仅凭着视觉通道是很难达到这种状态的。放声地诵读即是利用文本产生的节奏、语调这些人格化的语音形态, 在跨向语义、跨向文本深层内涵时调动主体的生命情气, “从言语形态中触摸到言说者的心声, 从节奏中倾听出言说者的脉动, 从语调中倾听出活生生的人来”。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是属于心灵的, 比如我们读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读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读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发乎声、形成独特的语音、节奏, 何以能将作者此间的无奈与忧伤理解得深彻?比如我们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读王摩诘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读李清照的“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不运诸气息、形乎流转徐回, 怎能体悟作者当时的幽幽乐趣、脉脉情怀?

而且, 诵读不仅是视觉的感受, 同时也是一种倾听, 双向的劳作定比单一的视觉对话来得更有力, 更易对语言、对文本产生独特而深入的感悟。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 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以在读之前、读之后给学生适当的引导, 提出一些精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师同时也参与其中, 在读之前或读之后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感动, 起到领引作用,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妙处和“滋味”。

3. 写读后感, 加深感悟

如果说诵读产生的是对文本的初步理解的话, 那么读后感这一方式要求的, 则是学生对文字、对内容的深层体察。对文本的认识, 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读后感是作文的一种, 但与作文相比, 又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 感悟是广泛的, 包括对文本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果说平常的作文侧重于对生活的感悟的话, 那么读后感则弥补了这个不足,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 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 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 首先是对文本的感受, 而在阅读文本的同时, 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写出来的文字是对文本与生活两相结合的感受。这样的体悟是双向的提高, 文本是生活的提炼, 比生活更凝练、更丰富, 生活是文本的延伸, 比文本更具体、更细致。所以, 两者的结合, 就学生而言, 是生活的丰富, 是原有情感体验的充分发掘, 是心灵认识的又一次提升。

比如让学生写一些诗词赏析, 以他们的语言水平或理解水平, 可能没法写出较深刻的理解, 或者有所感受, 却又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个时候, 鼓励学生是很重要的, 让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哪怕只是几句话, 哪怕长篇的论述表达的只是一个意思, 哪怕几百字的文章用两三句话足可以讲清, 哪怕他们未必完全懂得, 只是形乎一种感觉……当他们说, 老师, 我觉得这个怎么样怎么样, 那个怎么样怎么样, 或看到这句话, 我产生了一个什么感觉, 虽表达不清, 但这“觉得”、这“感觉”, 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美妙、多么令人欣慰的词汇啊!说明这里面有他们的思考, 这是他们对语言文字咀嚼的结果。哪怕只是意会, 哪怕只讲到只言片语, 哪怕只讲到文本旨意的边缘, 也是十分难得的。有次改到学生写一首关于雨的诗文的读后感, 就有学生写道:“雨天总是令人惆怅, 想到‘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样的句子, 想到‘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这样的懒懒的感觉……”他们无法将心中的感受很好地表达出来, 但是他们很聪明地借用了别人的句子, 将给自己带来相近感受的文句互相解释, 虽未解其中深味, 而两相结合, 再加上自身经历的融入、自身感受的浸染, 我想这就是很好的感悟了。这样的“觉得”多了, 他们也就有了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语言能力自然提高了。当然, 此时教师的点拨是十分重要的, 若能一语中的地道破学生想要表达却没能讲出来的天机, 他们会更加爱上这种给人感觉的活动, 以后也会“感觉”得更好。

4. 联系生活, 激发感悟

高林生老师说:“汉语言是‘意合’的, ‘具象’的, 习惯于以象传意。”叶老早就有“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的名句。可见, 对汉语文的感悟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 进而便是“明象体情”。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意”呢?关键是要联系学生的实践, 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域,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相似论》的作者张光鉴教授指出:“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对问题求解的过程, 就是一个让认识对象与以前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组块 (相似块) 之间进行的一系列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组合、相似创造的自动匹配过程。”因此, 人只对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组块相似的信息感兴趣。

所以,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 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似信息模块, 以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语火光的“打火石”。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提高运用感悟的能力, 主动去关心生活、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三、插上感悟的翅膀, 飞得更高更远

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 一如既往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是随时都要做好的, 只有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并将多种手段结合起来, 才能使感悟能力的培养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使学生面对语文教材, 感悟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的东西, 让学生面对语文教材时心中感慨万千, 并有表达的冲动, 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孕育新的知识、启迪新的能力, 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与学生的生活贴近, 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黄海淼.浅谈语感培养的两个途径[N].教育信息报, 2005-4-28.[1]黄海淼.浅谈语感培养的两个途径[N].教育信息报, 2005-4-28.

让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篇8

孩子们想像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而在这其中,老师对其想像力的开发、引导,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孩子启蒙培养的主阵地,具有其先天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这一有利的平台,因势利导,努力开发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利用孩子们对游戏的热爱心理和各种资源,不断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调动和开发他们的想像能力。

一、充分利用挂图,启发孩子的想像能力

挂图,是幼儿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教学工具。在挂图教学工作中,常见的有图示配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句等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图,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启发孩子们进行大胆想像,不失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段图片场景教学:一只小猴子、一只大白兔还有一只白天鹅在河边嬉戏,这时一只大灰狼突然出现了,躲在了一棵大树后面。然后,教师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三个小动物用什么办法可以击退来犯的大灰狼?这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子调动起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场面异常热烈:有的孩子说兔子比较小,可以躲到草丛中,天鹅可以飞到天上,让小猴子爬到树上摘野果砸晕大灰狼,然后大家齐心合力把大灰狼扔到河里淹死;有的说把大灰狼引到猎人设的陷阱;有的说让天鹅去把大象引来一脚踩死大灰狼……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这一课时的设计非常成功!

二、激情朗诵,让孩子们投入想像的情景

作为幼儿园教师,动情朗诵,让孩子们融入其中,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一个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想像的积极性,让他们身临其境,充分想像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对此充满期望,当结局公布、谜团揭开时,我们从猜对的孩子欢呼雀跃、猜错的孩子恍然大悟的表情中,就能体会到他们对这个故事投入的心情,这是一种启发孩子想像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另外,让孩子们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发他们想像力的办法。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的认识和想像。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想像和表现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认识。

三、抓住课堂的空白部分,为孩子们插上想像的翅膀

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故事里,有的故事结局是完整的,也有的故事留下了一些悬念,给人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比如,有一则故事最后描述到:小羊最终被大灰狼逼到了一个角落,得意的大灰狼朝小羊扑了过去……这就是一个留下的悬念,也是个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想像力的好机会。故事讲到这里,我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大灰狼确实扑向了小羊,小羊确实被大灰狼逼到了角落。此时是不是小羊就只能等待大灰狼把它给吃了呢?先是短暂的沉默,然后,大家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孩子说这个时候,突然羊妈妈出现了,一头把大灰狼撞飞到了天空;有的说小羊的小伙伴们突然出现,大家齐心协力制服了大灰狼;也有的说大灰狼在冲向小羊的过程中,掉进了猎人的陷阱,小羊被成功获救了;更有的同学甚至说小羊这个时候突然变身为变形金刚,把大灰狼打死了。五花八门的结果层出不穷,几乎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自己的结局。无论结局合理与否,甚至在我们这些大人看来有些荒诞,但是这个时候,不争的事实确是小朋友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是非常成功的课程设计!

四、利用孩子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其想像力

这似乎是一个老套的办法了,但是,这绝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手工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都是放一个样品,让孩子模仿样品进行橡皮泥制作,或者是进行一些小羊小狗模型的创作。我当时对这种较为老套的模式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

首先,我让孩子们将一个模型小狗放到了讲台上,然后对大家说:“这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小狗的样子,但是大家心目中有没有更喜欢的小狗的样子呢?那大家就用你们手中的橡皮泥创作出一个你们喜欢的、更想要的小狗的样子来吧!”这下,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被瞬间激发了。大家都开始了热情的讨论和创作。到了下课的时候,一个个千奇百怪,生动形象的“小狗”被创作了出来。然后我让大家一个个说自己将小狗的哪些部位进行了再创作,大家都非常踊跃。这样的场景,让我不禁感慨:孩子们的想像力真是无穷无尽啊!当然,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图画课程的教学工作当中。

让梦想插上翅膀作文 篇9

梦想如珍珠,使人发光;如火苗,绽放自己一生的光辉。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从小身怀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梦想执着追求,从而成为了一代为中华人民造福的伟人。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出色的作家,为了自己的梦想,我执着追求。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于是,给自己定下了规定:每日写一篇日记,一篇读书笔记。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还闹过不少笑话呢!我在淘宝网上抢到了限量版的《作文大全》。拿到书后,便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读着读着,我尿急了。可手上的书却使我放不下手,突然,我灵光一闪:不如,把书带到厕所去读。说到做到,我一边上厕所,一边看书。作者笔下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使我如醉如痴,我完全陶醉在书的海洋里。忘记了厕所里的臭气冲天,忘记了正在厕所外敲门的妹妹。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妈妈以为我困在厕所里,急忙从房间里拿来了钥匙,开门后,叫了我几声,我才回过神来。我才发现妈妈站在我身边,“咦!我怎么和妈妈在厕所里,我刚才不是在房间吗?”妈妈看着我,她自己哭笑不得。

可哭头才刚刚开始。我尝试着发表作文,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都没被录取。大家都嘲笑我没能力还逞能,我心中的两个在争论。一个叫我紧早放弃,一个叫我坚持到底。我内心冲满了纠结。就在这时,我第N次作文被录取了!我又重拾回了信心。继续为我的作家生涯努力奋斗。

现如今,我已今写了两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和4本日记本,我仍旧写着。因为我相信所做的努力,是在把一根一根的羽毛织成一对巨大的翅膀,这对翅膀便是我的作家之梦。

虽然,现在的梦想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还太遥远了。但我会像一只小蜗牛,脚步是慢的,但终究有一天会爬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地。

梦想,是你生活的航标,梦想,是你美好的憧憬,梦想,是你理想的翅膀。拥有梦想,才会拥有未来。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0

纵观古往今来的文人,李白是“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终生以酒为伴,老舍的京片子来自小时的记忆,柳青为写好文章水泼泼妇找骂……

以前的文人尚且如此寻找灵感,可我们却把学生关于一隅之地限期完成,无怪乎会逼得他们抓耳挠腮,四处翻摘,大呼无聊了!因为联想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所以我在指导作文课时,并不只是把学生及心灵困于方寸之地,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或故事接龙,或自由发挥,或踏青写随笔,或有意思的事随发生随记忆……慢慢让他们的心灵翱翔于蓝天之上,有了想象力创新便触手可及了。

在写《孔乙己》续集时,为避免同学们千篇一律干巴巴地写老孔悲惨死去了,我先充分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刻画人物形象,再找酸文人的语言习惯,最后分析现实条件,再给他一个特定的预料中结局,结果学生热烈讨论过以后博采众家之长,果然令人欣喜,甚至多了许多贯穿全文的语言,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夫成大事者,此不足畏也”,就连结尾还有的留下了双关——“只见他渐行渐远,融入浓浓暮色之中”,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不过,有两点必须注意:首先,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不同,完成作文的质量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反馈应具有人文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成功者,自己有能力成功,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发展中的个性差异,不能简单地评出等级,而是给予更多的鼓励、奖励和提醒,给予更多的具体的语言评价。如学生想象丰富,教师可用“你的想象空间真是浩淼,新奇”这样的话加强赞扬,如学生的作文不尽人意,教师可用“相信自己,你已经在不断进步”这样滚烫的话语来鼓励。其次是必须克服教学中成人化,满堂灌,定指标倾向。孩子视觉语言的发展不要当学科教学来进行,而是在生活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只要兴趣浓了,长期坚持,自然水到渠成。那么,他们会觉得自己一直在进步,作文没什么可怕的!

让阅读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1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 抱起稻草, 嘻嘻哈哈, 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 如果不细想, 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渤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让梦想为童年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12

娄山关镇中心学校五(6)班

赵 枭

童年,是鲜花般美丽的年龄,童年,是金子般宝贵的季节。生命的幼芽,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幼嫩的双肩,经历岁月的锤炼,变得厚重;单薄的羽翼几经风吹雨打,几近丰满!童年的我们属于阳光,童年的我们从不相信眼泪!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却是一个用血泪写成的故事。他曾经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少年!品行端正,成绩优异,在学校的光荣榜上总能见到他的名字,在荣誉的领奖台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在老师眼里他是五好学生,在同学们心中,他是天之骄子。但,就在他十八岁那年,五彩的梦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父母的离异使他仿佛一下子坠入了无底深渊,他学会了抽烟、喝酒、逃课、上网甚至打架,从此教室里鲜见他的身影,光荣榜上鲜见他的名字。他远离了老师和同学,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就在他十八岁生日那天,他因打架斗殴,致人重伤,而锒铛入狱。法律无情,铁窗无情,他只有用眼泪浸泡的悔恨!十八岁的花蕾,顷刻间便叶落花凋,十八岁的梦因一念之差成了泡影!他在监狱中,曾经泪流满面地跪在地上哀求狱警: “放我回去吧,我改,我还要上学呢!”多么无知可悲的法盲啊!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围墙上的一句名言:播种行为久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是的,他的命运不是一种偶然,而是行为的必然,我们应该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看着那些铁窗内稚嫩的面庞,我们不应该感叹和同情,而应该深刻反思:是什么把他们推向了罪恶的深渊?就是因为我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弱,法制观念淡薄,懵懂之间就触犯了神圣的法律。事实告诉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刻不容缓!

让梦想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篇13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梦想就是生命的一双翅膀,惟有梦想的力量,才能激励和激发我们的生命,摆脱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优秀和杰出。

恋舞之梦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每个梦想都值得尊重,并应该获得被平等放飞的机会。

上帝没有给邰丽华一双美丽的翅膀,却给了她一颗会飞的心,一个有梦想的大脑,于是让她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邰丽华,她小时候由于高烧注射链霉素而失去听力,从此她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后来,她去了聋哑学校学习。在律动课上,老师踏响木板的声音,把震动传达给同学。当接触到声音的那一刹,一种强大的电流,撞击着她的心,她兴奋极了。

2005年春晚,由她领舞的群舞—《千手观音》,震惊了国人。当被问到时,她说:“我只是1/21的千手观音,整支舞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有背后20个千手观音的努力。回想起以前的努力,她不禁流下了为梦想能够得到实现而高兴的泪水。她这样简单的回答让我们想起:其实,所有人得人生都是差不多的,有圆缺,有空满,这是无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带着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

邰丽华因为有梦,所以她坚持了下来,让自己的“恋舞“梦想得到实现,让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

追奥之梦

梦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创新。每一次的蜕变都是艰难的,有时是危险,但经历风雨过后,见到的将是美丽的彩虹。

邓亚萍,她作为一名国家兵乓球运动员,我们看到的是荣誉集于一身的她,有谁知道背后的她付出了多少努力呢?小时候因为个子矮、手脚粗短,而被体校拒之门外,但年幼的她向父亲学习起了兵乓球,每天训练,而且在自己的腿上绑上沙袋,把木牌换成铁牌,每一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付出总算有了回报,因为她的努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怀着一颗追梦的心。再加上教练魔鬼般的训练,脚底磨出了血泡,挑破它,裹上纱布,伤口受到了感染,挤出脓血也要坚持不懈的训练。

后来,北京的两次申奥,都是让邓亚萍作为运动员代表参加,2001年7月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那一刻,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梦想终于实现了,多少人盼着这一天。

邓亚萍用汗水浇开了幸福花,努力铸就了理想梦。让这朵幸福花永远开放。

思乡之梦

小草梦想着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为烈日下的路人带去一份阴凉和惬意;小河梦想着能够汇纳百川成大海,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灵;鸟儿梦想着早日飞向蓝天,为宁静的蓝天增添一抹生机。而我同样也有一个梦想,梦想着大学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官。

梦想没有高低之分。可是父母亲一直希望我长大后能够走出那个贫穷的家乡,出来干一番大事业,可是我知道回到我们家乡当一名村官才是我的梦想。或许他们现在还不能够了解我的想法,我会说服他们,大学毕业后打算就去考村官考试,放弃到大城市深造的机会,宁愿回到我那个贫穷的小山村。

心若在,梦就在……

即使现在我的村官梦没有能实现,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在应该积累经验,放假回家多走访邻里,了解乡情,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不应该害怕。实践最有感召力,只有自己做好,才能说服别人,领导我们村脱贫致富。

梦想,这个神圣的代名词,看似虚无缥缈,却又是那么真实,怀着一颗会飞的心,克服追梦路上的艰难险阻,走向优秀和成功。

上一篇:个人住房合同电子版协议下一篇:父亲我心中的明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