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民生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发展中保障民生(精选9篇)

在发展中保障民生 篇1

(黄田金)

今年来,一六镇围绕建设和谐中心城镇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在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水利建设为抓手,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住水利建设年的大好机遇,启动了指背岭、沿河、十三户村总投入51万元的水渠建设项目和百堆村的河沙坝建设项目;与乐水河灌渠管理所联合制定了《乐水河轮流灌溉实施方案》,轮流派人值班,分时段保证各区域农业用水;扎实推进一期投入资金1360万元的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认真组织抓好了北岸防洪渠、汤湖里人字坝的清淤工作。

二是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将土地集中在农业大户手中,该镇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小组,并分别与各成员签订了责任状,根据总体流转情况年终进行绩效考核,重奖重罚高位推动。年初以来已成功流转土地3000亩,在北岸村的抛荒治理项目上建成了总面积500亩的玉米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开发为抓手,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进行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古韵水北岸、公园香口、田园石街头,力求达到建好一个示范片、树立全县样板效果。同时,在示范片建立集粮食生产、大米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环保龙头企业和集“猪-沼-果”模式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公司。四是以农业基地创办为抓手,扩散带动农业发展。目前该镇在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协合牲猪养殖合作社的推动下,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石街头黄瓜种植基地、香口西瓜种植基地、北岸种养基地、汤湖里热带鱼养殖基地、栏杆岭养殖基地,5个基地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不但积极引导着该镇的种养业,还辐射到我县南部的6个乡镇近2000农户。

在发展中保障民生 篇2

完善制度设计, 推动经济社会民生互动互促、协调发展

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不断加大民生投入, 促进民生改善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因此, 当前推动经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 仍然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为民生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以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 实现经济民生互动互促良性循环。结合广东实际情况, 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在确保经济适度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做大民生蛋糕, 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民生刚性需求。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同时, 积极引导民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多方面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消费需求。根据经济运行态势, 及时调整保障标准、保障范围, 正确引导基本民生保障预期, 通过合理的民生保障投入和消费拉动经济健康发展, 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完善民生保障总体制度设计, 加强各相关政策的衔接。将民生保障和改善作为重点工作纳入省“十三五”规划中,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结合已有的政策措施, 加快完善全省民生保障和发展工作的总体制度设计, 打通制度通道, 发挥制度合力, 统筹协调各地市、各部门的民生资源和工作职能。制定出台民生相关领域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 加强各项相关政策和规划措施的无缝衔接, 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和发展水平

在民生保障和发展领域, 政府是首要的责任主体。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 逐步提高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确保民生支出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进一步明确省、市、县 (区) 三级政府的责任,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机制, 不断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继续加大省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适当增加省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低保资金补助比例, 缩小区域间民生保障水平的差距。省级财政政策及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补助补差水平、城乡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标准、优抚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五保对象人均供养标准等民生保障标准。督促各级政府严格落实省相关财政政策, 本级财政支出优先安排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补助资金。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居民生活必需费用和物价变动等情况, 及时调整保障标准, 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民生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营方式多样化

尽快打破政府包揽基本公共服务的局面, 引入市场化机制, 不断拓宽民生资金投入渠道, 推动服务方式多样化发展, 通过创新运营模式等途径,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更多地参与到民生建设中, 切实提升民生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能。

——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积极拓宽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渠道, 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企业、个人等多元投入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通过创新信贷品种、增加信贷投入、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等方式, 鼓励各类投融资机构在民生领域开展业务。探索上市融资、公益创投和PPP建设等方式, 吸引国内外社会资本投入民生服务。加快制定关于捐赠知识产权收益、股权、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新型捐赠方式的激励政策, 鼓励港澳台资本更多在我省设立养老、医疗等民生服务机构, 开展多样化的民生服务。

——推动服务方式多样化。积极推动政府服务方式创新, 逐步加大各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通过完善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等优惠政策以及搭建平台、适当补助消耗、强化信息导向等举措, 鼓励社会组织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承接购买服务事项、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减灾救灾、居家养老、关爱妇儿等各类民生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慈善机构、民间善举和社会义工等对民生改善的帮扶作用。积极推进公民义工服务记录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义工嘉许和回馈制度, 鼓励更多的人加入社会义工队伍。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平台作用, 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居民互助服务有机结合。

——推动公共服务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加大信息化手段在民生领域的使用, 探索信息化参与民生资源配置、优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模式, 通过“互联网+”创新, 整合各类民生服务资源, 打破公共民生服务时空限制,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推动医疗卫生健康、教育等服务“云产业”发展。加快社保卡、金融IC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的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大力推进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市场化运营模式, 引入专业社会机构, 以全委托管理、部分委托管理、自行管理等多种方式, 运营文体中心等各类公共场馆、医疗服务机构、养老院等民生服务机构, 促进效率提高、质量优化、流程简化, 使居民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突破重点领域, 以点带面促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事业涉及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卫生、食药安全等诸多领域, 必须突出重点, 精准发力, 以点带面推动民生链条正常运转。从广东实际出发, 应重点加强以下领域。

——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针对收入分配作为连续3年来我广东城乡居民入户调查中反映的最主要关切点, 按照“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稳定提高中等收入、重点增加较低收入”的基本策略, 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完善市场评价要素共享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速。争取国家在广东开展地级以上市机关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改革试点。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及其他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利用广东民营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和产业基础雄厚的良好条件, 采取更加积极、创新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热情, 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不同创业主体出台更具导向性的促进政策, 设立省级创业引导基金, 大力拓宽大众创业投融资渠道, 建设多层次多样化创业孵化平台, 加快建设完善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提升大众创业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注意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有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突出对特殊困难人群、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实用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广东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偏低的客观实际, 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全员足额参保, 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适时启动基础养老金省级统筹, 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探索实施划转一定比例的国有资本用以充实社保基金, 探索从土地出让金划拨一定比例用于补充社保基金, 拓宽社保基金筹资渠道, 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加快社会保障各项目制度整合, 努力提升涵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合理的制度衔接转换通道, 妥善处理跨省流动就业人员社保权益转换问题。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财政教育投入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大力推行普通高中市级统筹, 优化生源配置,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公平。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 支持企业集团、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完善各级教育助学制度, 建立以财政承担为主, 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助学体系。完善异地高考制度, 逐步放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粤参加高考的限制条件。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有效带动全省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切实满足居民健康保障需求。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理顺医疗、医保、医药间的关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定位清晰、功能分工、层级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 实行县、镇、村一体化管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加快推进平价医院、平价诊所、平价药包等平价医疗服务,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大力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投入公共医疗服务。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 加快建立起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实现医疗信息互通共享。允许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保业务, 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逐步扩大重大疾病救助范围, 减少因病致贫。推动医疗卫生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努力保障民众食品药品安全。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食药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加大打击食药品制假售假力度。加快基层食药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食药安全监管工作重心下移。积极推广食药安全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试点经验, 建立全面覆盖、属地管理、逐级落实、社会共治的监管体系, 实现日常监管“全程留痕、随时查控、动态管理”。积极布局“互联网+食药监”行动, 打造智慧食药监, 建成省级食药监管数据中心及覆盖省、市、县 (市、区) 、乡 (镇、街) 四级食药监管部门的统一信息网络。

——不断完善社会帮扶救助体系。建立完善全省城乡统一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社会救助水平差距。建立健全特殊困难居民发现报告机制。切实提高以老年、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水平。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和渠道, 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探索设立慈善信托, 支持慈善力量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义演义卖等多种方式开展扶贫济困、扶老助残、赈灾救孤等帮扶行动。全面实施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 鼓励民众参与各类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更加精准的扶贫策略, 探索更加高效的扶贫模式和机制,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强化保障措施, 推动公共服务区域城乡一体化

城乡、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广东民生保障和发展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应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抚平差距, 均衡发展。

——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探索城乡规划建设互动机制, 统筹调配现有各项民生资源、改革配套政策措施, 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卫生计生服务一体化发展, 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大力发展信息惠民试点工作, 不断培育可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的形式多样的新兴业态, 加快提升民生改善水平和民生普惠程度, 推动民生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服务, 努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水平。

——力促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省振兴粤东西北发展等战略举措, 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帮扶机制, 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沿海带山区、珠三角地区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进一步促进民生资源区域间流动, 促进城乡间、区域间民生事业协调发展。优化专业服务人才配置, 完善区域城乡对口人才帮扶机制, 积极鼓励教育、医疗等专业服务人才往欠发达地区流动。认真开展区域间民生改善绩效评价和监督工作。将衡量民生改善的核心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中, 通过考评监督, 不断促进民生资源的公平配置和有效使用。

——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异地务工人员全覆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不断调整优化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的办法,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方式方法, 积极面向异地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表彰评比、志愿服务等活动, 破除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身份壁垒和心理隔阂, 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异地务工人员实现全覆盖。

鼓励各地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广东在民生发展领域走在前列

保障民生与发展人权 篇3

比如,我们可以从民生的角度来研究人权。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尊严。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人权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中国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要求民生工作既要为人们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满足基本生活,又要着眼于让每一位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要求人权事业既要保障人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又要重视民主政治权利,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民生,发展人权,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人权。哲学作为一种“爱智”之学,归根到底是研究人的问题,社会科学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归结到哲学问题。人不同于动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有思想,人能够对自身与自然界进行思索。哲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认识自我。一个人也许对自然界的物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不一定能认识人本身。只有通过哲学的思索,才能提升精神境界,塑造美好心灵,实现人生幸福。人权是以人的名义提出的权利要求,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因而是哲学思考的重要内容。在哲学的视野里,人的自由和权利、人格和尊严必须受到应有尊重。只有思想的自由,才有哲学的思考;只有哲学的提炼,才有人权的自觉。哲学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在人类历史上,哲学流派精彩纷呈,哲学思想灿若繁星。许多哲学流派都有关于人权的论述,不同的人权思想都有其哲学的基础。我们研究人权的哲学基础,就是要从本原、历史中来深入探究人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就是要从对人的终极思考中来全面理解人权的内涵与外延问题,就是要从对真、善、美的准确把握中来客观分析人权的观念与制度问题。

《人权的哲学基础》一书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是近年来关于人权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本书全面阐述了西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儒家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有许多新的概括和独到见解。全书观点鲜明,论证有力,逻辑严密,资料翔实,体系完整,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

本书作者熊万鹏是人权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位年轻学者,但他接触公法与人权理论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2000年前后,我在北京大学给博士研究生讲授公法课程时,他就开始旁听,认真做笔记,广泛阅读相关著作,打下了较好的学科基础。他对学习和研究公法理论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参加了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举办的许多学术活动。2008年,在徐显明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攻读中国政法大学人权法博士学位,系统学习人权理论。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都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参与起草的几篇有关人权的讲话也受到好评。作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他还积极参加研究会举办的一些活动,在“北京人权论坛”上提交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他虽然在党政机关工作且工作出色,但一直没有放弃学术思考和研究,这种关注现实、潜心学术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人权的哲学基础》

作者:熊万鹏

出版:商务印书馆

定价:33元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作者:史景迁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45元

西方人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不但有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有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

《一根萝卜的革命:用有机农业改变世界》

作者:藤田和芳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28元

作者是日本最早推行有机农业的先驱者之一,他从销售有机蔬菜开始,进而倡导有机农业运动,并与各国农民合作,最终影响了世界。

《微观经济学十讲》

作者:王则柯

出版:商务印书馆

定价:32元

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的方式。在本书中,作者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重要理论和常用方法。

《每个人的中国》

作者:[法]卡特琳·文慕贝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39元

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描绘出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面貌,尤其是中国的面貌。

《简单的故事》

作者:[德]英果·舒尔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32元

在发展中保障民生 篇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温家宝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二是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四是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对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给予更大支持。五是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

温家宝说,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全面推进省级统筹。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保证基金安全。三是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增长17.6%。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

温家宝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年内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争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

助。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温家宝说,要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今年开始,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要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定价、使用和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群众看病就医基本用药费用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今年要全面完成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所县级医院和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城乡居民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以后逐步提高。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的专项投入。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建立由有关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温家宝说,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定期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人均600元提高到720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老龄工作。

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公益

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

温家宝指出,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提高政府立法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在发展中保障民生 篇5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指示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就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对于孩子未来的期待,也是社会对于下一代的期许。

作为一名奋战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能为改善和保障民生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课前预备、课后总结,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博学识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们必须明白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我们身处校园,便是榜样,整个校园的学生都会不自禁地将目光注视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有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进而影响三个家庭,甚至更多。所以,身处教育殿堂,身上所肩负的便是百年大计,便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努力教导学生爱国爱党爱父母,引导他们正确、健康地成长,为未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做好知识储备、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同时,我们教师也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那么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与形形色色的学生家长的交集中必然也会带给家长们一些理念、思想上的碰撞。所以,实际上,不仅仅是在校园里,我们的职业属性决定了我们哪怕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起到榜样的作用。细微之处听惊雷,无声之处方有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声无息之间影响着身边的人们,影响着一个个孩子以及社会的未来。

在发展中保障民生 篇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使用“民生”一词,但民生意义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广义的民生是指人民的生计,包括同民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情,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其实这是把民生问题泛化了,容易冲淡人民对于直接、切身、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具体民生问题的解决。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的“四大建设”之一。2005年2月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十七大报告上,党对社会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局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从各地区的情况看,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如海南、云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以及很多市县对民生的投入都超过50%,不少地方还达到70%以上。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文化体育支出从685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2009年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2010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安排合计8077.82亿元,增加651.34亿元,增长8.8%。

本文中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民生的,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来讨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

从收入分配看 和谐社会需要公正的收入分配。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积极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具体的安排,特别强调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收入过高”,通过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和分配调节力度,达到缓解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治理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党的十八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强调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主要是围绕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等五个方面展开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此外,党和政府采取了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打破垄断经营,实施“三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等等,以缩小收入差距,努力造就“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财富分配格局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9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0年我国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这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缩小为2010年的3.23:1。

从教育方面看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以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党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学有所教的新目标新要求“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全国教育经费从2002年的5480.03亿元增加到2009年16502.71亿元。2005年,我国开始启动免费义务教育,当年政府免除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6年,这一政策推进到西部农村和部分中部农村地区。2007年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国农村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试点的基础上,从当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进入真正的免费时代。同时,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从就业方面看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也就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位置。2002年,党制定实施了促进积极就业的政策,并连续三年召开全国性会议,部署就业再就业工作。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将就业政策上升到法律位置,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问题提升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十八大中更提出了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从社会保障看

党的十六大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21世纪头20年我国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提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六大以来,我国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医改”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几年的试点,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35亿人和1.88亿人。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左右的县。目前,试点地区年满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

从社会管理看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社会管理主要包括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等。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为主题,对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内涵进行了阐述,为当前和以后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调控房价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性购房,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为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2009年12月的“国四条”,到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4月的“国十条”,以及9月底多部委联合调控房地产„„短短一年之内,从中央政府到各职能部委、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几乎没有停歇。2011年“国八条”的出台,再次掀起了房地产调控的高潮。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政府着眼于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税费政策,支持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少数民族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未来展望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出台了大量富有成效的重大举措。除上述几方面政策措施外,还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方面,都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另需强调的是,我们既要看到党和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困难面前作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的艰难,也要看到这些重大举措取得的可喜成绩,还要看到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仍任重道远。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极不容易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极不平凡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必将激励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在发展中保障民生 篇7

学习贯彻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打好三场攻坚战保障民生助发展

《陕西日报》XX年5月27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要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脱贫、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三场攻坚战。这三场攻坚战,既是民生的基本保障,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以全省发展为重、以人民福祉为念,强化担当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大兴实干作风,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让绝对贫困在这个时代画上一个历史性句号,让群众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让市场环境更加廉洁高效、公平有序、稳定透明。

打好三场攻坚战,保障民生助发展,要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要突出精准要求,抓好问题整改,加强政策衔接,立下愚公之志,拿出绣花功夫,夯实责任、强化措施、迎头赶上。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明确标准、质量和进度,扎实落实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坚持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广“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针对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等措施,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真正做到把每一名贫困群众都纳入帮扶体系。要夯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责任,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的能人致富带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生活更自尊。

打好三场攻坚战,保障民生助发展,要系统推进生态建设。要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导向,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夯实属地监管、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对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一律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要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深入推进以“护山、治水、育林、养田、蓄湖”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强力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不断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切实搞好水生态重点工程和治污降霾等工作,努力使全省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打好三场攻坚战,保障民生助发展,要下硬茬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要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统筹推进商事、投融资、财税、金融、产权等改革,真正做到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都交给市场。要着力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要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严厉打击官商勾结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围标”“串标”搞利益输送的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和不正当竞争,化解和管控区域金融风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兴修水利 保障民生 篇8

——莆田市东圳灌区水利冬春修纪实

寒潮涌动,气温低下,莆田市东圳灌区2011水利冬春修工作如火如荼全面展开。

莆田市东圳灌区共有干渠89km,支渠242km,分毛斗渠728km,跨越莆田市的城厢、荔城、秀屿三个区,共17个乡镇,受益人口152万,涉及面广。灌区工程经过一年的运行,土方淤积阻水,险工险段影响工程安全,启闭设备需要维护等问题突出,需要进行水利冬春修的全面整治,以确保灌区工程来年安全度汛。

东圳灌区的水利冬春修工作采取管理局经过现场全面核实,编制工作计划,再把工作任务层层下达,最终责任到人的模式进行管理。12月9日停水开始冬春修工作以来,每日均有数千民工克服寒风刺骨,局部渠道积水较深的困难,5到8人一组沿着渠坡一字排开,把清理的垃圾一桶一桶地往上传递,一个断面接一个断面地向前推进。每天共有自卸汽车、挖掘机、推土机等施工机械20多辆分布在渠道沿线紧张有序地清理渠道淤积土方。由推土机在渠底推土成堆,再由挖掘机挖起装车外运。灌区渠道现场机械轰鸣,运输车辆往来如梭,技术人员靠前指挥,把水利冬春修工作推向了高潮。东圳水库水利冬春修共完成除险加固工程27处,土方清理3万多m3,路面及渠坡清理杂草杂树116km,启闭设备维护148台,约计投入工程资金100多万元。

医疗保障与民生幸福 篇9

什么是幸福,根据时代的不同,幸福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改革开放前,人们认为能够吃饱钣就是幸福,而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人们早已远离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日子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吃铇饭已不能让人们感觉到足够的幸福,人们在幸福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追求健康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要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不仅仅在于使其收入普遍增加,还在于使其生活水平全面的提升,在于综合的幸福感的体验,其中就包括使人们能够病有所医、享受健全的的医疗体系所带来的普惠。

近年来,养生热持续升温,李一,张悟本在人们追尔健康养生的背景下迅速走线,以养生大师自居,向人们传授所谓的养生之道。各种出版物和电视节目也将目光投向了养生市场,纷纷策划养生类选题,并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是什么催生了“养生热”?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笃信“大师”和专家的养生观点?一方面源于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一方面源于 我国医疗体制的不健全。可以说,养生是在医疗条件达不到人们普遍需求及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的一种无奈选择。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为人们提供既便宜又便捷,又有保障的医疗服务,使人们病有所医,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因此,我们应该从健医疗保障体系入手提升民生幸福感。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民生幸福感,要让医疗费用降下。看病

贵,一直是人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动辄上千元甚至数万元医疗费用让很多人都无法以承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让医疗费用隆下来,降至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要建立监督机制,对患者和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控制患者过度医疗消费和医院滥收费现象,对其进行监督和处罚;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体系,加大政府补贴,由政府财政出资对患者进行补贴。唯有如此,才能缓解人们的经济负担,使人们看得起病,摆脱 小病拖,大病捘 的尴尬局面。

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民生幸福感,要让医疗水平提上去。看病难是困扰人们的另一个问题。看病难的根源在于一些医疗服务质量差,医疗水平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们大量涌向服务质量好,医疗水平高的医院就医。因此,缓解看病难要从提高医疗水平入手。要统筹整合医疗资源,加大对中小医院,社区医院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培养,提高中小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从而引导患者到中小医院,社区医院就医,改善大医院扎堆就医的拥挤状态。

上一篇:评估说课提示下一篇:09年物业管理收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