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民生节目建议(精选8篇)
文│包凌君
依据CSM媒介研究对观众收视行为的长期观察研究,所有调查城市中新闻节目的人均收视时长稳定在20分钟左右。收播比重逐年提升,资源使用率高于电视剧,低于综艺。而随着中央台与省级上星频道在综艺及电视剧上的大手笔投资引进、制作和播出,在资源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的地面频道则将目光瞄准了民生新闻,凭借本土化的地域特点,化劣势为优势,将民生新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此在竞争激烈的收视战场保有一席之地。笔者基于CSM收视调查数据,对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旗舰产品——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做简要分析。
品牌民生新闻节目要素分析
本地民生新闻正以多彩的节目内容和多样的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当地新闻收视市场,除传统的“播新闻”“说新闻”外,也添加了不少创新元素。方言话民生:更具感召力
本土化策略是地面频道民生新闻的王牌之一,而在开展传播活动之际,通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也是“抓人眼球”的表现方式之一。方言播报以口语化情景化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新闻稿件娓娓道来,以语言为特色吸引受众,增添了新闻的趣味性,观众看得有味,听得有趣。例如杭州台的《我和你说》、《阿六头说新闻》。两档节目在2012年的平均收视均超过6%。前者节目主持人一改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衣着传统中式服装,以脱口秀的方式传播关注度极高的本地新闻。后者小桥流水、方台茶壶,举手投足间展现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收获了收视和人气,不仅在杭州本地,在电视新闻领域也可谓是家喻户晓。多年来,收视表现一直立于频道翘楚。自2013年1至5月间,周平均收视维稳在6.51%。收视峰值为7.25%。当然,我们说一档节目若没有对受众市场的真正了解或是对节目内涵的真正把握,仅仅依靠方言也未必能取得成功。主持人效应:增强影响力 曾有传播学者提过,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几个中介因素中,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技巧不同,对传播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除“方言”元素外,因主持人个人魅力而突出重围赢得好评的也比比皆是。湖南台的《钟山说事》因其有事说事、敢爱敢恨的风格脱颖而出,主持人钟山时常在节目中迸发出的麻辣观点和犀利点评也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大呼过瘾。一系列如《高考天问》、《对抗灾难的筹码》、《那些与金牌有关的眼泪》的报道一经播出后犹如醍醐灌顶,立刻在网上被广泛搜索和转载,引发网民强烈共鸣与思考。节目2013年1至5月平均收视为4.27%,收视峰值超过5%。热线帮忙类:提升美誉度
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延伸与创新,“帮忙热线类”起到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服务部门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上海台的《观众中来》作为一档反映市民日常生活问题、排忧解难的新闻栏目,虽播出时长很短,但已然成为本地观众最为关注的新闻栏目之一。2013年1至5月间,栏目平均收视率达9.93%,峰值达12.57%。
DV拍民生:强化互动性 高科技在进步,新媒体在发展,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扮演和执行的角色关系变得越来越相近。广东台的《DV现场》正是这样一档开放社会合作,将视角和拍摄权放还给社会公众,鼓励老百姓自己拍摄身边事传送给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频道在广州地区的收视支点出现在晚间19:00-20:00(节目播出时间),远高于其他时段。融合多种创新要素:凸显生动性 一档节目的形式再新颖,时间长了重复久了难免让人失去新鲜感,于是应运而生了融合多种创新元素的节目,通过小电影再现场景、边敲鼓边播报新闻、融合曲艺元素、乃至在节目现场展开PK等等,都为传统新闻节目注入发展新活力。如云南台的《大口马牙》(表1),长春台的《社区办事处》(表2),通过主持人角色演绎,谈笑之间,串联新闻点评新闻。
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共性分析
近年来,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亮相在各地面频道,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然而观众爱看收视常青也证明其自有过人之处。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各有所长,但影响力强的节目在很多特质上也是相似的。形式多样,推陈出新
电视作为声画一体的媒介平台,受众在被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先是受到画面或声音的冲击影响,其次才是信息文字内容。因此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让其有兴趣停留收看就必须依赖节目形式。传递信息的同时添加很多创新元素的民生新闻增加了节目的新鲜感,丰富了观众的收视选择。亲民主持,赢得观众
主持人是节目最直观的代言人,观众对于主持人的喜爱程度或多或少也影响到节目受欢迎的程度。很多品牌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不再单纯播报新闻,而是用平民化的视角和语态来看待周围人,聊谈身边事。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只要让观众感受到了真诚与信赖,便很愿意在友好平等的氛围中积极接收信息。超级衔接,拉动收视
一档好节目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仅为节目所处时段贡献了收视,也带动了前后节目的收视,形成“光晕效应”。台网联动,渠道畅通
充分利用“流媒体”技术,化威胁为优势,提升影响力。例如通过与视频网站的合作获得全国市场开拓的机会,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大大延伸地面频道的触角。甚至有网民在遇到麻烦需要帮助时会第一时间想到该节目并通过微博直接@节目组,足见其影响力。内容为王,民心所向
与时政、军事新闻高屋建瓴的节目内容不同,“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的新闻节目才能走进老百姓的心里。纵览当地高收视的民生新闻节目,形式细节上的锦上添花都不能违背“内容为王”的铁律。只有怀揣民生态度,体现民生情怀才是受众所关注的节目。这也不断鞭策民生新闻人继续探索与受众需求相适应的新内容好内容。
结语
目前来看,面对来势汹汹的“微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仍然是观众收视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如此,其收视量与收视习惯也较为稳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民生新闻仍然面临着来自新媒体时代的多方面竞争与挑战。我们常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地面频道民生新闻立足本土、突显地域特色都是其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和优势。
(一) 新时代媒体生态条件的变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媒介竞争越来越激烈, 媒介融合也是大趋势。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 通讯科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强大的交流和互动, 这也加剧了媒体的竞争。政府会对媒介融合持开放的态度, 甚至鼓励媒介融合、媒体合作。因此, 随着媒体时代的改革, 电视新闻媒体的采编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这不但会加强电视媒体的发展, 也会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 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提高收视率, 打造一流的电视媒体行业。
(二) 新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事业发展的方向随着媒体的竞争和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者应该加强采编力度, 相应地提高媒体的公信度,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积极利用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有利条件, 打造优秀的电视媒体节目。
(三) 新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事业进步的保障条件媒体的使命是引导舆论, 更好地服务大众, 充分发挥媒体人的特长。积极创新是媒体发展所必需的过程。电视台应该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采编队伍, 采编队伍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迅捷的思维和评论能力。能够将有价值的新闻从众多新闻中挑选出来, 还要紧跟科技的发展, 擅于利用高科技设备, 将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编辑以及创新设计完美结合在一起, 与其他媒体人进行合作, 提高工作效率, 打造优秀节目。
二、民生新闻:理念与态度的独立追求
(一) “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一些民生节目善于利用观众的好奇心来作怪, 传播一些低俗的新闻, 不但有损媒体人的公信度, 而且缺少人文色彩。民生新闻要突出“以民为本”理念, 多展示一些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细微处入手, 将真情实感流露出来, 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电视新闻民生节目不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还要鼓励公民努力谏言, 将普通大众的生活展现给社会大众, 认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 积极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推动社会改革发展, 及时纠正偏离轨道的价值观。 民生新闻节目要追求高雅与普通相结合, 不能利用一些低俗无趣的内容吸引受众, 追求收视率, 要通过诉说普通大众的生活来展现美好的心灵, 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引导符合社会发展的舆论潮流, 利用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启发民智, 努力践行民本观念, 发挥媒体该有的作用。
(二) “贴近民生”的独立关照态度。在内容上, 民生新闻所采集的范围主要是社会新闻, 但是这二者是有差别的。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宣传, 以媒体为中心;而民生新闻则是以人民为核心, 站在他们的立场出发, 展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理, 体现浓厚的人为关怀, 努力去解决人民大众身边的难题, 为他们提供帮助, 为他们更好的生活而服务。
民生新闻这一称谓是我国的独创, 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美国新闻学者基于美国国内的实情所创造的公共新闻与我国的民生新闻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的出现是为了通过媒体播放来增强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有着各自的侧重点。民生新闻主要关注民生, 而公共新闻则强调公民的作用, 努力体现公民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我国的民生新闻节目是传统新闻价值观的产物, 是我国新闻媒体注重民生发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结合国情实际的重要体现。
三、民生新闻:内涵与形式的双重提升
(一) “大民生”与“小民生”并举, 服务性与引导性并重。民生新闻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观念, 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人民的生活涉及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很多民生新闻都出现了低俗空泛、纷繁复杂的问题, 报道方面也没有明确的侧重点和价值引领, 没有很好地体现“民生”的理念。因此, 要着重体会“民生”的深刻含义, 展现人民生活的原状, 有针对性地对采编到的新闻进行梳理和整编。
电视新闻不仅仅关注民间人民的生活疾苦, 其报道范围在逐渐扩大, 对于政府的重大决策也做一些宣传和引导, 毕竟政府的政策与民众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媒体对政策的解读将有助于民众及时详细地了解政府政策, 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也有助于政府政策的贯彻和实行, 这就会更加拉近民众与媒体以及政府的关系。
首先, 要体现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 电视媒体对自身的要求也应该提高, 努力做一些多元化的、符合受众心理需要的新闻节目, 体现强烈的价值观和主题思想, 打造栏目的优势特点, 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要。
其次, 扩大采编范围。将“民生”的涉及范围进一步拓展, 努力寻找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选择一些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热点, 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民生新闻的内容选择上要呈现多元化、多视角和多角度, 充分扩展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小民生”指的是民众身边最接近他们生活的问题, 媒体报道这样的新闻, 能够为民众带来思想的引导和启发, 为他们解决问题、出谋划策。 通过报道一些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来揭示人民大众的善良和淳朴, 展现他们心灵的美好, 这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社会主义新风尚, 建设和谐社会。
最后, 要强化新闻的策划。民生新闻虽然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但是决不能够简单地将人民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作为单一的报到材料, 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的力量。在新闻策划时, 要抓住民生新闻的细节, 从小事着手, 打造吸引受众眼球的细节, 建设关注热点, 让观众能够有兴趣关注民生新闻, 关注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这也会避免民生新闻出现空翻俗套的问题, 创新节目形式, 提高收视率。
(二) 从文化精英到普通大众, 从参与意识到公共意识。民生新闻在表达和叙述方面也出现了更多的改变, 越来越多具有民间气息的报道者出现在了新闻媒体中, 凸显了大众的草根情结。在表达上, 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和西方国家的软新闻是有共同点的, 都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受众, 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新闻表达。不论是新闻的内容、结构还是形式, 都不会依照传统的新闻模式来进行表达, 那样显得较为死板, 而是用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话语进行叙述, 这样会激发民众的收视兴趣。坚持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 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 这会为人民大众带来切实的帮助。
新闻工作者能够从民众的角度出发, 维护民众的利益, 将民众的话语表达出来, 这也是对新闻工作的尽职体现, 会赢得民众的尊重, 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报道, 通过电视节目实现与民众的心灵沟通, 让民众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要叙述者, 这就是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改变。所有的社会民众都有话语权,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观点, 新闻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民众角色的转换说明民众的参与意识有明显提高, 积极融入社会生活。这对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会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婷婷.从微电影传播看微时代城市文化的构建[J].青年记者, 2015 (3) .
关键字:民生新闻节目;定位;创兴;互动
一、当下民生新闻节目在基层电视台发展的一些问题
1.缺乏准确定位。民生问题涵盖面广,涉及到的问题和相关部门与人员十分众多,协调与处理难度大,而基层电视台在相关问题的处理上,资源相对比较有限,因而节目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准确的定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基层电视台的定位通常并不十分清晰,开设的民生节目对于民生问题究竟是关注、协调、调查曝光发现问题,还是帮助老百姓投诉与解决问题?这些节目定位问题目前在我国的民生新闻类节目中并不十分明确,许多节目“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心想着把节目做大做全,但是却忽略了节目组的能力,最终使得许多民生类节目虽然花样繁多,又是追踪,又是访谈,甚至还有专门搜集群众投诉与反映问题的平台,但是最终又解决不了许多问题,大量的节目设想与群众投诉建议不了了之,一味追求全而大的定位形式最终变成了大杂烩。定位的不够准确不仅使得基层民生新闻节目没有工作的核心,也使得节目逐渐流于形式,失去了群众的支持。
2.缺乏互动性。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特点便是对百姓生活相关问题的关注,其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也必须是百姓,因而要求群众在节目中有较高的出镜率,占据节目的核心地位。但目前许多民生新闻节目没有从根本上将群众作为节目的核心,群众只是引出新闻话题的引子,尤其在后续报道和追踪报道中,最初的采访群众很难再有后续报道与采访。另一方面,在节目中也缺乏与群众的互动,在民生话题引出之后,往往专家学者与政府部门便占据了节目的主体,百姓逐渐在民生问题的后期成为了陪衬。互动性的缺乏使得民生新闻节目缺乏深入持久发展的原动力,节目容易偏离“以民为本”的核心轨道。
3.信息定位与信息捕捉不够。民生新闻节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拉近政府和百姓的距离,加快推进民生工作建设,提供民生保障,但是目前许多基层电视台将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琐碎混淆起来,这使得许多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与建设出现了偏差。在许多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演变为广泛关注百姓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的琐事台,这类节目关心的都是群众的个体小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这些琐事完全不具备群体关注意义,对于民生问题没有太大意义,将节目的精力关注与这些话题,将使得民生新闻节目失去本应由的高度与品位,沦为柴米油盐“菜市场纠纷调解节目”,与民生建设的宏观目标越走越远。
二、民生新闻节目提升与创新的途径
要加强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就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发展的基本战略,同时深入洞察民生信息,以基层平民视觉来制作专业的新闻类节目,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政府与群众交流与沟通平台。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与其他新闻节目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就是其承担的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民生新闻节目“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社会作用,应该尝试将这种作用机制化与系统化,具体而言,便是建立政府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
2.以民为纲,以民为本。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是群众,因此要实现节目的提升必须要有准确的定位。在这方面,应该本着“以民为纲,以民为本”的核心指导思想塑造群众视角价值观,节目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将民生和群众作为节目的核心,而不是仅仅将民生问题作为引出话题的因子,此后便由“专家学者已经政府相关部门”占据节目的主要篇幅。在这方面,目前我国一些基层电视台视已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例如某地方台的节目《都市守望者》便是将节目的核心与内容完全交予群众本身,由民生事件的主人公来推动节目的发展,而记者的背景台词以及专家学者都退居到次要地位。
3.加强节目互动性。互动性不足一直是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基于民生新闻节目的中介效应,可以将互动性作为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突破口。例如,在节目的进程中可以短息、同步声讯等形式让观众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在节目中将这些信息定时发布,以加强观众的参与度。除此之外,可以定期开展一期特别节目,邀请普通观众参与,以讨论或者辩论、研讨等形式回顾以前节目,或者展开一个新的话题,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深刻地感觉到“节目是百姓的节目,是真真切切在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对于加强节目的观众认同感和节目的亲民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让观众作为节目的策划制作者,通过征集DV和主题故事等形式,将观众至于节目的创作核心地位,这可以大大提升节目的互动性。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民生问题关注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节目的提升与创新发展是传媒节目的重要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在节目中深入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将民生和群众作为节目的核心,同时大胆借鉴与创新,一定可以推动民生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在2007年底,齐鲁电视台强力推出了它的强势新闻栏目-----“新闻晚餐”,将原先的《拉呱》和《每日新闻》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整合,本着“展现当代齐鲁清明上河图”的理念,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道丰盛的“新闻大餐”,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在分析这档90分钟的民生新闻栏目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中,我们会发现有太多的成功因素在里面,例如,故事化、娱乐化、独特化、品牌意识等等,在这么多的因素当中,笔者认为齐鲁电视台这档民生新闻栏目对贴近性的运用可谓是别具匠心,这也是它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从齐鲁电视台的这档民生新闻栏目的贴近性探究它吸引观众目光的原因。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民众、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湖北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主任编辑陆文喜发表于《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的论文《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衰和出路》中对民生新闻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诉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对于这个定义在齐鲁电视台《拉呱》和《每日新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①计。”这不正是贴近性在理论上的表述吗?下面我们将从其表现形式的贴近性和主题内容的贴近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表现形式的贴近性
表现形式上的贴近性在这儿我们主要是指观众能够通过视听感知经验就能获得,侧重于观众感性认识,不必经过理性思考就能① 陆文喜:《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衰和出路》 [J] 《中国记者》 2007年第11期
够完整接受。在这一方面齐鲁电视台的这档民生新闻栏目走在了全国同类节目的前列。
1、主持风格平民化
《拉呱》栏目主持人小么哥主持风格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集中表现,首先,他一改了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正襟危坐、照本宣科的模样而是使用山东方言跟观众拉家常唠嗑,给观众的整体印象是亲切随和,将平民化的理念带入到了新闻主持主持当中,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其次,《拉呱》还经常使用山东快书、漫画、特殊声效等多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进行新闻的串解,观众能够很容易的接受其传递的信息。最后,《拉呱》当中还有一个“搭词”的,相当于相声里“捧眼”的角色,这个搭词的人经常以捣蛋鬼的形象出现,爱与小么哥唱反调,两人一唱一和完成节目的串联,曾而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营造出沟通的氛围,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个搭词的人代表的是电视机前的观众。
2、新闻内容的直播化
2004年底,齐鲁电视台的《每日新闻》引进了江北第一台SNG卫星采集车;2005年11月,牵头成立了全国SNG协作体;2006年3月,引进了第二辆SNG卫星采集车。到目前为止,在直播新闻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上齐鲁电视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每日新闻》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卫星直播板块-----《森骥行动》,电视观众坐在家里能够收看到正在发生的新闻,感觉到记者已经把你带到了新闻现场,甚至这则新闻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就在新闻直播现场。观众的这种心理感受是其贴近性原则的充分体现。
3、交流互动的实时性
《拉呱》和《每日新闻》都充分利用了电话、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实时性交互手段来拉近栏目和观众的距离。这两档栏目在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播出同时开通了短信平台、在线交流,以及中美合资盛华视讯的call in系统,电视观众可以使用以上各种平台与栏目进行实时的交流,例如,《每日新闻》通过call in系统就新闻热点话题请观众通过电话、短信参与,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观众投进的每一票都会直接在屏幕上显示;《拉呱》通过短信平台,使观众发送的短信内容会及时地出现在新闻的字幕通道中,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小么哥还会挑选一些好的短信给观众读一下进行简短幽默的评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数字、几句短短的话语,但这改变了以
前新闻报道“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让观众感觉“我”的意见受到了尊重。
4、栏目推广的贴近性
在这两档栏目的宣传和推广上,齐鲁电视台坚持了“走出去”原则,首先,栏目定期举行主持人见面会,首先让主持人走出演播室到广大的电视观众中去,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正确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这样一番“包装炒作”,主持人成为了明星,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牢固,甚至出现了观众为了看主持人的“表演”才每天定点收看节目的现象。其次,充分发挥SNG小型卫星采集车的作用,每周定期到一个地方去送礼,观众要回答相应的有关齐鲁电视台的问题,这样做不仅会提高栏目在这一地区的认知度,并且会让所有的观众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让观众时刻感觉到栏目时刻在他们身边。最后,这两档栏目还依靠其品牌优势推出了相应的商品,例如,拉呱茶具、拉呱酒具、小么哥和书匀的手机彩玲等等,让这些商品走入到电视观众当中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拉呱》和《每日新闻》在进行栏目推广时走得也是“群众路线”,从这种推广模式上我们可以看去其栏目整体的贴近性。
二、主题内容的贴近性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这两档栏目的优势在于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充分体现出栏目的贴近性。《拉呱》作为全国第一个曲艺新闻栏目,它在取材上主要侧重于家庭琐事、奇闻轶事等软新闻。《每日新闻》则以省内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硬新闻为主。这样二者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一“软”一“硬”,相得益彰。②
1、关注时政
《每日新闻》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关注的是那些具有普遍 意义的与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信息,住房、医疗、教育等都是其经常关注的焦点。再如,每年山东省两会召开的时候,《每日新闻》都回派出大批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报道,同时还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到直播间来,让观众能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在线交流等等,这些时政问题都是民众最关心的,这属于“大民生”的范畴,也是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出路。② 王亚楠:《方言新闻〈拉呱〉:生动活泼,却流于庸俗》 [J]视听界 2007年第3期
2、提供咨询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然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 明显加快,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观众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是一个民生新闻栏目贴近性的重要体现,在每天的《每日新闻》一开始就是天气预报;在《拉呱》中观众提出的一些政策性问题,栏目会向相关部门咨询后给观众作出解答。像这样一些信息咨询服务的提供不仅是贴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栏目高收视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3、帮助弱势
栏目中《豪光工程》和《为您办事》两个板块的设置是帮助弱 势这一主题内容的集中体现,他们贴近百姓的生活,帮助普通观众解决一些难题。他们经常帮助农民工讨回工钱、资助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等,他们通过采访专家、热线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等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多种报道手段从多个报道角度对事件进行充分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观众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想到找齐鲁电视台。
4、观众介入
在2007年底,《每日新闻》在全国首家推出 “拍客新闻”,在主题内容选择上直接将观众请进来,让观众介入主题内容的选择,让“民”真正的参与到“民生新闻”当中,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这种制作模式在全国范围来讲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齐鲁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贴近性的原则,贴近百姓的生活,用百姓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新闻。
综上所述,贴近性对民生新闻栏目来说是一项基本原则,真正抓住贴近性的新闻才是观众喜欢看的新闻,齐鲁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正是抓住了这一原则才赢得了如此高的收视率,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方言新闻〈拉呱〉:生动活泼,却流于庸俗》[J] 视听界 2007年第3期
【解说】xxx镇位于我县城东南18公里处,北邻桃镇镇和桥河岔乡,西连十里铺乡,南接绥德县,总土地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有驻镇企事业单位7个,辖19个行政村,共5321户15618人。镇政府地处何岔集市中心,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主持人】冯镇长,我们都知道xxx镇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xxx红色旅游影视基地建设项目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冯镇长】xxx村是陕北最大的地主集团马氏地主集聚地,有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窑洞四合院建筑。1947年11月,毛主席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四个月,并在这里指挥了全国最大的战役,时称小“中南海”,而闻名于世。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和中国传统村落。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xxx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提出发展旅游指导性意见,并被确定为榆林市旅游发展一体两翼重点项目区,以打造5A级景区为目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爱国教育、影视采风、1 / 6
风情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大手笔策划,高水准运作,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主持人】目前xxx红色旅游影视基地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如何? 【冯镇长】去年,投资800多万元启动了xxx革命旧址的部分院落和一、二道寨墙的建设工程,截止目前,以完成了地主庄院两大院落的维修工程,一道寨墙已基本完工,二道寨墙和部分院落的围墙正在建设当中。今年,将要启动占地147亩的门户景区建设,包括:停车场、标志性建筑、转战陕北纪念馆、游客服务中心、民族风情商业街。现在,门户景区的建设正在规划当中,为了配合县上做好此项工作,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主要工作来抓,抽调了镇上的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挨门逐户上门宣传,多次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对在外居住的群众,我们也上门组织召开会议,广泛征求意见,现群众同意率达到85%以上,现景区的门户区建设已具备开工条件。
【解说】xxx不仅有着独天得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增收致富。近几年,该镇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业”和“种、养、加”同步发展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土地流转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点带面,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经营。目前,已形成了以前、后园则为主的3500多亩的红枣种植区;以巩家沟为主的葡萄产业区;以李村圪崂为主的七大粉条加工区;以李家寺、罗硷为主的标准化果园示范区;以
/ 6
xxx为主的旅游产业区;以马家小沟、王家湾、侯家沟、高兴庄为主的生猪养殖区和以管家咀、马家小沟、寺沟、桑沟则为主的核桃种植区等产业。
【主持人出镜】我身后这一大片地就是xxx镇管家咀村优质核桃示范基地。作为林业产业项目,该镇从去年秋季和今年春季共投入200多万元,整合管家咀、寺沟、桑沟则、马家小沟四村的土地资源,集中连片,并以管家咀为中心,从山西引进优良品种,按照4×5米的株行距标准,新栽核桃5410亩,现在核桃树长势良好。
【冯镇长】这些核桃树预计4年后可挂果,6年达到盛果期,盛果期后可亩产核桃1000斤,每亩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我镇把核桃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性产业来抓,将来计划在扩大核桃种植面积、铺设灌溉管网、加强田间管理技术培训、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的力度,以期将全镇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逐渐形成万亩核桃大镇。
【冯镇长】除了核桃之外,山地标准化果园建设也是我镇的一大亮点。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是罗硷村太阳山苹果园。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后续产业,今年春季采用大户承包和群众自愿的方式新栽苹果360亩。投资14.4万元铺设上水管道6000米,新建一个100方蓄水池。秋季我们将再新栽苹果200多亩,使果园的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年内还将投资50多万元新建一个果园配套500只的养羊项目,解决果园的有机肥。目前来看,果树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罗硷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的基础上,我镇还有2012年建成的李家寺千亩和后马家园则百亩的标准化苹果示范园两个,并成立“xxx”苹果专业合作社。
/ 6
【冯镇长】我镇山地标准化苹果示范园的建成,已成为全县山地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样板,对推动我镇苹果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冯镇长】在发展优质核桃示范基地和山地标准化果园建设两大产业的基础上,葡萄产业也是我镇的一大特色。涉及巩家沟、xxx两个村,成立了“新科”和“益民果蔬”两个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0多户,主要以栽植红地球为主,年产优质葡萄500多吨,产值达500多万元。产品远销榆林、绥德、子洲等周边地区,供不应求。在葡萄种植和销售上实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施肥、统一修剪、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同时,建成了一个储存能力达120吨的葡萄保鲜库一座。每年村两委组织合作社社员到杨凌、太原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与杨凌葡萄专家张振文、太原水果保鲜研究所张立新两位教授建立了联系,长期为合作社的群众进行技术指导。
【主持人】您刚才在谈到xxx镇发展思路时说,养殖产业是你镇的另一大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效益如何?
【冯镇长】这里是由马家小沟村马永林投资200多万元,占地11亩于2011年开始建设永康标准化养猪场。该养猪场选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预期年出栏生猪2000头。是全县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养猪场之一。现猪存栏量达700多头,年出栏生猪1200多头。二期工程还将新建两个总容量为100方的大型沼气池和一个30亩绿色蔬菜园,使之成为一座“猪—沼—菜”一体化,集环保、生态、生产为一体的养猪场。这个养殖
/ 6
场的建成,对于全面加快我镇畜牧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镇共有62户养殖大户,4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年出栏突破1万头,羊子达到2.2万只,人工种草达2000余亩,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万元。
【解说】按照县上“三访五促、为民服务”活动的总体安排,xxx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制定出台了干部管理和村级财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了干部工作作风。特别是制定了干部劳动制度,为镇村两级干部统一购买和发放了服装和劳动工具,要求干部每月进村劳动的时间不少于1天。还为驻村蹲点干部统一设计和印制了8个类型,10多种村情、户情统计表,让每名干部带着问题进村入户,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村情民意。
【主持人】冯镇长,xxx镇在开展“三访五促、为民服务”活动中,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呢?
【冯镇长】通过开展“三访五促”活动,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转变了干部作风,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水平。二是建立了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机制,全镇干部共结成帮扶对子64对,办理好事实事118件,落实帮扶资金2万元。三是干部在下基层活动中,为村上制定出了长远发展规划,协助村上进行基层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发展。四是帮助各村规范了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并进行有效的公开。五是在活动中及时调解了11起民事纠纷,受理了2起治安案件,维护了一方稳定。截止目前,全
/ 6
镇没有一起上访事件发生,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确保了辖区内的大局稳定,也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完)
论文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
发展 策略
论文摘 要: 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探析,以待商榷。
论文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问题
发展 策略
自从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争相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如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福建台的《现场》等。这些新闻栏目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2009年的央视两会报道在栏目设置、嘉宾选择、节目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平民化”的特点,使观众觉得平实亲切。
关于“民生新闻”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趋向。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1]。
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要归功于它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厚。其次,服务性强。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再次,报道领域宽广。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扫描。最后,地域性强。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 自然 环境、历史 文化、经济 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一、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说,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某些“民生栏目”只是一味地报道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琐事,往往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使新闻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三)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
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缺乏“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常常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2]。“富士康诉记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但是前提是保持头脑清醒,具有严谨的态度。
乐于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坚持片面“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而不善于寻找能够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这样势必会使“民生新闻”主客体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沟通。在一些舆论监督事件的报道上,一些媒体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一方憎恨,对一方同情;或者诸媒体联合片面地宣传,有意识地压制相反意见。这种“权力”的滥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至今,有如破竹之势迅速发展,基本上占据高收视率和高市场份额,一时的市场追捧使民生新闻难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的话,将严重制约民生新闻发展。我认为,电视媒体应该抓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关怀”的本质,结合地域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趋势的“人文关怀”之路,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蓬勃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致力于民生,提升节目品位,创新节目形式。
电视民生新闻要突破同质化、形式化的障碍,应该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好节目定位,培养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是它关注“民生”,因此,其节目的定位也是关注人民生计,关注市民生活,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在语言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培养出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首先要真正树立服务民众的传播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主持人的基本功训练,做到播说结合,亲切自然,用正确的观点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坐标和行动参照。其次要形成个性化的播报风格。要认清民生新闻的“关怀民生”的特点,同时要具备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以及独有的表达。
2.提升节目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提升节目的品位,这就要求节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格调,而不是简单记录。因此,节目应该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此外,还可以整合新闻资源,实现跨区域联合。这需要不同地区的民生新闻加强合作和互动,这样可以开阔本地观众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收视兴趣,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节目内容,减轻日常工作中的选题同质化、选题匮乏的压力[3]。
3.创新节目形式。
一、电视民生新闻广告植入类别
从现今发展看, 电视广告植入主要分为五类:节目或场景道具植入、背景画面植入、口播台词植入、产品关键性能展示及情节植入。电视民生新闻植入广告, 继承了传统广告植入的多样性, 又结合自身传播的特点有了新的发展。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冠名植入
冠名植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民生新闻广告植入方式, 它是指企业或品牌通过栏目总冠名、赞助商、特约播出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电视民生新闻的具体播出环节中。这种冠名植入, 最终企业或是商品的形象, 会在新闻栏目的片头中、主持人语言中、角标中出现。
这种植入是现在大多数民生新闻节目都采用的一种广告植入方式, 如俊发地产、蝶泉牛奶和昆百大珠宝等就冠名过云南电视的《都市条形码》, 而昆明电视台的《街头巷尾》则是由经典地产冠名的。在每期节目中, 主持人都会多次提及欢迎收看由某某冠名播出的什么节目, 而在演播厅里面, 主持人使用的道具也会出现企业或是品牌的形象。
2.口播台词植入
在影视剧广告植入中, 有一种形式, 称之为台词植入, 是指在台词或对白中直接提到产品、品牌, 以此进行广告传播。而在民生新闻中, 除了少量的采访, 很少会有人物的对白, 台词植入主要体现在主播播报中。是指在新闻播报中, 主持人通过台词, 不断提示某些环节或相关活动的冠名商, 以此提示观众相关广告内容。
这种广告植入方式, 在民生新闻中运用比较广泛, 比如《都市条形码》中“下面进入昆百大冠名的《城市冷暖时间》、“今天的多喝乳业《好人大搜查》带我们认识这样一位坚强妈妈”。这种广告的植入方式简单、明了, 也容易让观众接受。
3.形象植入
形象植入, 指在舞蹈设计时, 将品牌产品形象融入到环境、场景中, 通过镜头展示品牌或产品的视觉、听觉符号。此类方式, 镜头中摄影主体不是产品、品牌, 需要摄影师、道具师通过某些方式, 在场景布置或拍摄过程中突出产品或品牌符号形象。
民生新闻中, 品牌产品或者品牌的视觉符号会被植入到电视画面中, 成为电视画面、场景包装的一部分, 它的设计往往与频道设计、包装属于同一个体系, 由于所占空间小, 所以相比其他产品形象更简洁明快些。例如: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条形码》中左下角出现的雪兰牛奶品牌的标志。
4.新闻内容植入
新闻内容植入与影视剧中的情节植入基本类似, 是指在电影或电视剧中, 为产品、品牌设计某些情节, 以剧情发展推送产品形象, 而产品植入又成为剧情发展的依托, 与剧情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而民生新闻节目中内容植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把广告植入到新闻事件中, 最终作为新闻内容进行报道。如2010年4月21日, 中央电视台演播厅, 举办了慈善晚会, 为玉树地震募款, 企业在活动现场捐款, 最终各个新闻节目对晚会进行了报道, 而且对重点企业给予了明显的镜头和正面报道, 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
另一种是企业以合作伙伴或者是活动主体与电视栏目联合举办的户外活动, 最终以活动的形式在节目中对事件进行报道。如云南卫视《都市条形码》与某鸟类协会、某饮用水公司合作, 联合发起“立即行动, 留住海鸥”公益活动, 活动现场大山公司将义卖5万桶云南山泉。《都市条形码》栏目对此活动进行了报道后, 使得云南山泉这一品牌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 间接为云南山泉塑造了品牌形象。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广告植入呈现特点
20世纪50年代起植入广告便有了长足发展, 作为21世纪新兴的电视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节目由于贴近生活和大众的特点越来越得到受众的欢迎, 而民生新闻广告也越来越多被人们注意, 在其发展中, 既继承了传统电视广告特点, 又结合民生新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有了长远的发展。
1.生活化特色明显
新华社曾经归纳出民生新闻的12大主要内容, 基本涵盖了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分别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由于其内容上的倾向性, 让民生新闻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 也使得民生新闻具有贴近性和平民化色彩。
而企业、产品开发商等很多广告商, 也是看中了民生新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优势, 在广告植入过程当中充分注意节目特点和受众人群, 因此广告植入也具备了鲜明的生活化、平民化色彩。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告产品的选择上, 民生新闻栏目植入广告主体和民生新闻内容极其贴近, 基本就是涉及食品、医疗、劳动等生活类产品;二是, 植入的方式通俗易懂, 由于民生新闻受众群的特点和产品自身特点, 在广告植入过程中不像影视剧那么精美、花哨, 大都采用简单、通俗的方式。
2.地域特色鲜明
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地域性是民生新闻的一种竞争策略和价值诉求, 通过对区域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不断激发区域性受众的认同。由于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不尽相同, 民生新闻节目所报道的具体内容也不同。比如:昆明民生新闻、武汉民生新闻以及南京民生新闻, 都是各区域表现自己的题材, 是无法复制和克隆的。
由于民生新闻的地域性特色, 植入广告商也具备极强的地域特色。与影视作品相比, 民生新闻栏目中, 植入的广告范围比较窄, 基本上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品牌或产品, 很少会出现跨区域或者国际化品牌。如云南电视台的《都市条形码》中广告的植入品牌, 蝶泉牛奶、俊发地产、昆百大珠宝, 全部都是云南本土化企业。
3.扩大化、多样化发展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广告植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其独特魅力也得到了广告主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考虑开始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植入广告, 越来越多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开始出现植入广告, 其正在向扩大化、多样化趋势发展。
由于民生新闻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涉及到生活中各行业的广告主纷纷投入到电视民生新闻的广告植入的运作中, 电视民生新闻的广告植入涉及的行业正在不断扩大;而民生新闻的植入形式, 也从最初的栏目前冠名, 逐步发展到形象植入、台词植入与节目进行深层次的合作等方式并不断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广告植入正由简单植入向整合植入和焦点植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查道存.植入式广告:未来影视广告经营的新趋势[J].大众商务, 2008, (07) .
[2]胡江伟.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特点及其主要形式[J]商情, 2010, (20)
[3]聂远征.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J]新闻爱好者, 2005, (02) .
[4]高婧美.广告植入方式及植入商品类型对广告效果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山西大学应用心理学, 2012.
《地宝当家》
接地气、得人心
“地宝来当家,上下一把搭!”这句口号如今已深入南昌人心中。开播两年时间,方言类生活服务节目《地宝当家》即迅速成长为江西都市频道最具影响力的节目之一,不仅屡创收视奇迹,还被央视索福瑞列为创新案例,向全国推介。
在《地宝当家》开播之前,江西都市频道的自办节目多为民生新闻类,题材较为严肃。朱育松认为,《地宝当家》不仅是都市频道在民生服务类节目上做出的成功探索,也给频道增添了一抹轻松色彩。
扣准“民生服务”这一核心后,《地宝当家》开设了相应版块来满足观众诉求。《地宝当家》主编熊希颖介绍,“真相大调查”版块针对的是日常生活中易遇到的疑惑做出解答,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收获实用信息;“美食搜街”版块则为市民搜寻南昌市内各种物美价廉的小店,如今已成为南昌市民消费的重要指向标;“方言课堂”版块不仅是简单地教大家一句南昌方言,而是以小短剧的形式,寓教于乐,把一些生涩难懂的南昌方言及一些南昌地名的来历演绎出来。此外,《地宝当家》也善于根据时令安排节目版块。到了夏天,《地宝当家》开播了“游泳课堂”给观众降温、“折纸课堂”教小朋友折纸,在观众中备受好评。
除了方言之外,《地宝当家》另一亮点便是“接地气”的主持人。朱育松认为服务类节目不能过于严肃,大胆启用了非科班出身的阿志担任“地宝”一角,迅疾一炮而红。如今南昌几乎人人都叫得出“地宝”阿志的名字,大家都将他看做邻居、朋友。除了“地宝”阿志之外,其他外景主持也都有精准定位,“小精怪”钟觅、“辣婆子”李颖也成了观众的“熟脸”,其鲜明的个性深入南昌百姓心中。
由于《地宝当家》与观众的亲近感,栏目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也备受欢迎。在春节前夕,《地宝当家》推出“我们的年夜饭”,共有南昌市三十多个社区参与,每个社区比拼出一道金牌菜,最终十道金牌菜入选“都市金牌年夜饭”,在南昌引起热议。“许多观众做的菜足以与酒店大厨相媲美,《地宝当家》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熊希颖说。
准确定位“民生服务”,又有方言这一有效收视法宝,《地宝当家》开播第一个月平均收视率便达到2.96%,两年一直稳居同时段收视第一。此外,《地宝当家》也垫高了与之衔接的栏目《都市现场》的收视,数据显示,《地宝当家》开播之后,《都市现场》90分钟的平均收视提升了30%,进一步稳固了江西都市频道的晚间门户。
今年8月15日,迎来两周年庆的《地宝当家》推出特别节目《骑乐无穷》,吸引了近300位观众报名参与,他们在40度高温中欢乐出发,骑车挑战水上赛道,让小轮车成为南昌城内又一风潮活动。
经过了两年的发展,《地宝当家》成功打造出“大民生”概念,并酝酿扩版。朱育松说,希望今后栏目把生活中的更多方面涵盖进去,作为频道民生新闻节目的补充,满足观众更多的需求。
《都市现场》
全媒体时代的民生新闻探索
新闻类自办节目一直是江西都市频道的长项,创办于2002年的《都市现场》即是江西省内最具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都市现场》已成为数百万观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渠道,也是江西省四千五百万观众了解外在信息的重要平台。
《都市现场》90分钟本地民生资讯分为现场、热点、服务三大版块,穿插直播互动、话题互动、观众参与、短信与互联网互动、个性与平民主持等多种节目样式。
朱育松认为,民生新闻与互联网互为一体,如今新媒体手段给了民生新闻新的发展空间,《都市现场》近年来用心经营的微博、微信,让这档老牌民生节目焕发了新的魅力。
“以前观众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是拨打都市频道的热线,而现在大家更习惯给我们发微博。”《都市现场》责编龚丹说。由于每天要接听近千个观众来电,都市频道的10路热线电话经常处于占线状态,而微博能省却等待时间,且能简洁清晰表达出观众的诉求。
今年2月底,一名五岁男童在南昌八一广场走失,家人在广场上寻找几天未果。3月3日,路过广场的热心网友通过微博向《都市现场》求助。在核实相关情况之后,《都市现场》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寻人启事,被省内外多家媒体、政务微博及名博主转发。3月6日,南昌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确认男童走失为拐骗案件,并成立了专案组调查。3月7日凌晨1时许,专案组驱车前往福建,5个小时后即将嫌疑人抓获。“微博不仅开拓了新闻线索,也在某种程度上量化民意,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龚丹说。
在今年4月雅安地震的报道中,《都市现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震区婴儿缺少奶粉的情况严重,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发布到微博上。微博发布的第二天,有澳洲华侨联系国内朋友援助了200罐婴幼儿奶粉,并及时运送到芦山。随后,《都市现场》又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领取奶粉的信息,李开复、薛蛮子等知名人士也在微博上转发此信息,引发全国网友的关注。
朱育松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参与,让民生新闻突破了地域限制。《都市现场》通过对微博的合理运用,加上常年扎根本地紧贴民生的新闻定位、广泛的新闻触角和珍贵的新闻资源,使栏目在江西乃至全国保持极高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都市情缘》
情暖人间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随之产生的家庭矛盾、情感糾纷、心理障碍成为许多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急需倾诉平台进行情感释放和心灵熏陶。本着平民关怀视角,《都市情缘》以纪实手段还原真实人生,展现都市人的情感故事。
nlc202309010050
“正在进行时”是《都市情缘》强调的概念,避免了一般情感类节目事件过程被过度安排的现象。从开播至今,《都市情缘》坚持客观记录原则,以原生态跟踪拍摄方式记录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具有高度的现实认知意义。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收视环境中,要想脱颖而出,节目必须要有超乎寻常的阅读引力。”《都市情缘》责编郭志良透露,栏目制作团队坚持“故事化表达”,故事构成节目的内核,悬念贯穿节目的始终。这样的手法最大限度还原了事实真相和人性真貌,《都市情缘》也在事件过程与情感心理两个维度上都获得了拓展。
坚持“进行时态”与“故事语态”,让《都市情缘》在晚间收视最激烈的时段(19:30-20:00)保持收视高位,最近三年平均收视率更在7%以上,市场份额高达20%;与此同时,《都市情缘》栏目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有情感问题,就找《都市情缘》”,成为了江西电视观众的一个共识。《都市情缘》脱胎于民生新闻,又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色,以及将民生、情感有机地结合的方法,成为江西都市频道对新“民生新闻”的一种有益探索。
此外,《都市情缘》十分注意“分寸”和“度”的把握,在充分记录百姓情感故事的同时,朱育松要求编导维护当事人的基本权益,注重节目的社会效益,呈现人性深处的真、善、美。
作为江西省内最具影响力的情感栏目之一,《都市情缘》坚持栏目每周有特别推介节目,每个月有特别策划,每个季度有大型活动。2010年12月,《都市情缘》推出的《我想找老伴》活动引起较大反响,中老年人的情感问题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在2012年,《我想找老伴》举办的15场相亲活动中,平均牵手率达到40%,有上百位中老年人通过这一活动牵手成功,找到伴侣。
“2013年,《我想找老伴》更名为《幸福再出发》,在活动周期、规模上进行全面升级,并首次提出了旅游相亲这一概念。”江西都市频道栏目部主任肖麟说。《幸福再出发》将带领嘉宾走进张家界、千岛湖、景德镇等景区,并通过景区特色设计相亲环节,让嘉宾在游山玩水的旅途中寻找伴侣,牵手幸福。
《晚间800》
金牌栏目热播19年
开播于1994年的《晚间800》,是一档以涉法类题材为主的新闻专题节目,解读观众身边的案例,剖析法理人情,用最直观的镜头展现世间人情,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人间冷暖。在播出的近7000个日子,《晚间800》一直占据本地收视的核心地位,在江西市场拥有绝对权威的影响力。
如何在播出19年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生命力?《晚间800》的经验是不断创新。
作为一档以内容取胜的节目,《晚间800》最注重的是节目样式的创新。由于案件都属于“已发生”的事件,涉法类节目相对较为静态,在新闻类节目面前并不占优势。但经过长期探索,《晚间800》创意性地转变了节目角度,改变了以往涉法类节目以司法机关角度为主的报道视角,将“案件”看做“事件”,由记者的反推、调查为主线,串起整个节目。
顺应当下网络文化的流行,《晚间800》的节目语言变得更为直白、简洁,一改新闻专题节目传统的工整对仗的语态,更贴近当下观众的收视习惯。
《晚间800》坚持案件本土性,调查真实性的原则,精良的节目品质备受肯定。至今,《晚间800》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八次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被誉为江西电视界的“常青树”。
《拍案》
晚间收视新亮点
故事栏目《拍案》定位全国热点时间调查,通过现场直击,展现最震撼人心的纪实影像,用真相的力量彰显责任。
《拍案》改版于《钟山拍案》,在减少新闻评论部分之后,《拍案》在節目整体性与贴近性上大有提高,自2012年5月24日开播以来,收视一路飘红,最高收视点达到7.32%,升幅达62.71%,成为江西都市频道晚间后黄金时段的收视新亮点。
2013年,《拍案》展开了新一轮改版。
自4月份开始,《拍案》推出“主题播出月”活动,每月集中播出同一主题的节目,有效提高了栏目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拍案》在暑期分别推出了“躁动的青春”与“青春之殇”电视系列专题,深度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不仅取得了优秀收视成绩,更产生了积极正面的社会影响。
从9月份开始,《拍案》将尝试新节目样态《海波探案》,通过电脑技术将演播室还原为“案发现场”,主持人则由原本串联评论的角色转换为“侦探”,模拟“现场取证”,依靠现场证据和缜密逻辑分析来引导观众一步步接近真相,提高节目看点。
【电视台民生节目建议】推荐阅读:
电视节目节目策划11-09
电视节目制作10-03
电视访谈节目策划案06-02
浅评电视节目07-25
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方案09-18
电视节目制作策划10-15
电视节目数据分析05-27
电视文艺节目策划方桉07-12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作业10-16
电视节目制作框架协议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