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考试反思

2022-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道德与法治考试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的原则与实践

摘 要 考试命题是评价学科教学质量和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载体。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有利于彰显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特有的张力与活力,使其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效、更有质量、更有魅力的重要推手。基于此,在阐释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再结合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际,探讨、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的实践创新思路与举措,以期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考试命题 精细化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品德养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为真实、准确地反映该学科教学的实施情况,提高考试命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笔者以担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契机,致力于该学科考试命题精细化的研究与实践,使其在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真正达到以考评教、评学和以考促教、促学的考试目的。

一、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的内涵与特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就是把精细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标准贯彻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中去,使小學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的每一部分都向更精准和更细致的方向发展,实现“零缺陷”和“零失误”。它集中体现了全、准、活、实、特等五个特点。

全:基于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既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又重视考查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判断和价值取向。

准: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精准贴近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注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凸显学科功能和价值引领。

活:基于学科本质,在份量和要求上彰显德育特色,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生动。

实:基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立足于考查学生“自主学德”能力[1]、参与生活的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特:基于“以素养铸魂,为教学赋能”的命题理念,集中展示了试题立意导向核心素养、情境创设渗透核心素养、试题设问落实核心素养的命题特色。

把精细化理念深深嵌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的内核,有助于将教材的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和梳理出来,让学生在考试“指挥棒”的精准指引下更加卓有成效地进行学习,让教师在获取教学特色与亮点、问题与不足等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

二、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应遵循的原则

为从根本上让考试命题在精细化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让考试命题真正发挥导学、导教的“指挥棒”作用,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颁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应着重把握以下六条原则。

1.突出主体性

基于教学是作为“主体人”的发展,聚焦构建高效课堂和运用课堂当中的各种契机,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断强化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也是考试命题精细化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基于此,应积极探索适应学生主体地位的命题内容和命题方式,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更加突出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2.注重全面性

一张好试卷应该涵盖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各个层面的知识体系、各个环节的知识版块。因此,考试命题应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为核心,不仅要有考查学生学科知识与能力领域的内容,同时也要有考查学生良好品质塑造和培养的内容,而且各个部分占比虽有侧重,但又不偏废,使命题充分体现三维目标。

3.彰显思想性

同其他学科相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这一特点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优良品格的历史重任。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蕴含着许多诸如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感恩奉献、崇德向善等积极向上、励志阳光、充满正能量方面的内容。在考试命题时,需要将这些树立德人内容融入进去,并以题目的形式呈现在卷面上,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导向。

4.体现科学性

为真实、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命题应坚持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出发,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充分考虑儿童立场和儿童当下生活,适当增加联系社会、接触生活、跨学科知识融合等引领“生长”、导向教学的开放性试题,不出偏、怪、难和答案不确定性的试题。试卷题量适中,以8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从容完成为宜。题目设置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做到起点适当、坡度适宜,保证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

5.提高创新性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考试命题应当立足新时代,体现课程改革新方向和课程标准新理念。在具体命题时,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题材选取的新颖性、情境创设的探究性、设置问题的合理性和考查角度的独到性等方面。原创性是原始性创新,也是最根本性的创新。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新兴学科而言,更要在原创试题或经过彻底改造后的引用试题上下功夫[2]。考试命题的创新性设计,不仅符合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还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的时代感和美的维度。

6.着眼指导性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但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区分,以促进教师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3]。所以,考试命题担负着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任务。一方面,促使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独具一格地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总结错难题,使今后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三、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的实践创新

基于上述原则,为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性质和特点在考试命题中更有针对性、条理性地体现出来,充分发挥其在唱响道德与法治新战歌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建议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创新。

1.以明确命题指导思想为切入点

基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考试命题精细化的目的指向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改善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综合、有效地评价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情况。实践证明,这一指导思想更好地发挥了考试命题精细化在体现学科功能和价值取向上的引领作用,在评价、诊断、反馈和激励上的功能作用,在传递道德与法治课正能量上的独特作用,确保了道德与法治课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有更大的作为。

2.以合理设置试卷题型为关键点

从教二十多年的经历使笔者深刻体会到:一份精雕细刻、达到精细化要求的试卷,一定具有试题难易程度适当、题型设置合理、表述形式简洁、注重知识拓展等特点。相对于语文、數学等学科,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基于此,在考试命题时,应当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高度接近的考试内容,让学生充分、有效地理解题意。题型设置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单项选择题,也可以是多项选择题;既可以是实践性与探究性试题,也可以是开放性与创新性试题,等等。为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材料分析题的分值应更高一些。当前中考和高考材料分析题分值占到百分之七十,所以,在考试命题时,要认真研究材料分析题,并将其作为今后考试命题的重点内容。

3.以融合当前时政热点为着重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基于生活基础、社会现实的课程,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紧密。所以,要提高道德与法治命题精细化水平,真正体现考试命题的育人功能,就要树立“考试即生活,考试即教育”的理念,将教材中培养好习惯、公共意识、多元学习观、珍惜生命、集体主义、生态文明、爱国主义、国家安全等主干知识点同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有机融合起来,作为考试命题的重要素材,并将这些素材与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联系起来,通过契合学生能力的设问、适当提示等途径,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考查。

4.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点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5]。因而,在开展考试命题工作时,要坚持素养立意的命题基调,坚持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融合统一,体现“高分是学生独立自主做出来,而不是背出来”。基于此,在命题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命题的问题设计上,要注意把学科任务、学科内容和问题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以考查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例如,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群体生活,需要朋友,有些孩子因缺乏朋友或玩伴一起玩耍而变得孤僻、沉默寡言、社交能力低下。围绕这一主题命题时,可以将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设置问题:你有很多好朋友吗?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5.以提高教师命题水平为根本点

考试命题精细化是一项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命题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一方面,要有熟稔的学科知识。孜孜不倦地加强学习和提升,既全面吃透教材,又注意吸收最新的学科知识成果,并将自已的知识储备熟练地运用到考试命题中,使命题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有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具有抡起创新的斧子砸向考试命题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体现在出新题,生新意。出新题,即无论是题型设计还是知识点切入,无论是角度把握还是语言表述,都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原创。生新意,就是以已有题目为基础,通过融入新思维、新知识、新角度,形成新题目。只有新题或注入新意的次生题,才能使考试命题让人耳目一新,否则,就会陷入走老路、炒冷饭的怪圈,导致命题缺乏原创、缺少新意,学生考不出真实水平。

总之,考试命题精细化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尽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还很稚嫩,但只要始终坚持以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突出主体性、注重全面性、彰显思想性、体现科学性、提高创新性、着眼指导性为原则,在明确命题指导思想、合理设置试卷题型、融合当前时政热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师命题水平等五大方面采取新的举措、实现新的突破,就一定能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彰显其应有的张力与活力,使其真正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效、更有质量、更有魅力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 魏爱军,王海燕.小学道德与法治自主“学德”教学理路——以“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一课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1(05):56-60.

[2]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出台高考命题工作实施细则[EB/OL].(2019-11-19)[2021-03-20].http://www.knowmi.cn/xiaoxue/880f231a9766e4de277898589a0f72a2.html.

[3] 陈元珍,曾水兵.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公民教育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1(05):68-70.

[4] 胡满姣,徐卫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个性化使用[J].教学与管理,2020(35):58-6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6-09-14(001).

[责任编辑:白文军]

作者:洪滨

第2篇:初中道德与法治在中考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以及新课改的最新指令,对于初中中考《法治与道德》该科目的的考核内容逐渐由闭卷转为开卷的考核方式。这种改革方式,一方面,指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初中中考升学考试的考核中会更加有侧重点,在《法治与道德》科目中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时事政治的考核,出题方式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对于中考考生而言,为能够取得良好考试成绩,应转变传统学习思路,进行有效的侧重学习,注重社会生活热点,构建出《法治与道德》清晰的学习框架。

关键词:法治与道德;中考;开卷考试;对策

我国部分地区中考实行《法治与道德》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经验与心得,首先,中考试题结合我国国情,贴合当下最新的社会热点内容,重视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次,考试的题量大、知识点考察灵活。对于这项改革,有的学生迅速找准方法,在短时间内精准复习,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同学表示抓不住重点,开卷不如闭卷。针对这些反馈,笔者认为《法治与道德》开卷考试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1.中考开卷考试现状分析

1.1学生对于开卷考试认知存在误区

学生对于《法治与道德》开卷考试的认识停留在:老师划重点、考试照书抄、只要我翻书快、没有我不会的题。因而在上课过程中自己主动给自己“减负”,上课不认真听,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在书本上不求甚解的随便画画,对于知识点不加归纳的直接抄写。

归纳来说,对于中考开卷考试,大部分的学生认知中存在以下问题:认为考试答案一定可以翻书找到、知识点不加归纳整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考试过程中每一题都翻书等。

对于学生而言,《法治与道德》考试开卷最重要的是检验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是简单背书,更重要的是要对书本非常熟悉,重在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的框架,才能够在考试的短时间内迅速审题、解题,保证正确率。

1.2重视课本,忽略时政与实际应用

在如今以考促学、以学促教的教学方针下,教师重视抓教材的主干,反复强调《法治与道德》每一章节的核心知识,忽略了对于课本外的扩展,缺少时政的教学指导。如今考试愈来愈灵活,更加注重对于国家大事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也应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授课,在课堂上积极发散学生思维,紧密结合国家时政,规范学生答题思维。

2.中考开卷考试对策

2.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考试过程中见题就翻、答不完题、答非所问等现象,究其根本,学生对于书本太过于陌生。因此,只有通过夯实《法治与道德》教材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点熟练掌握,才不至于在考場浪费时间,答非所问,才能保证正确率。

一方面,上课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整理分析、归纳消化、进一步理解掌握,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于基础知识有一个详细的掌握。另一方面,要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法治与道德》考试来说,无论闭卷还是开卷,题型基本一致,对于不同题型进行不同的复习。例如,开卷考试中在详细列举题、材料解析题等可以酌情减少复习时间,主要明确在书本的章节即可;对于分析说明题、简答题等具有半开放的题目,既要对教材有较高的熟悉度,又要结合时政热点来展开说明,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

2.2构建知识网络框架

如今重在考查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构建《法治与道德》知识网络框架必不可少。“把教材越读越薄”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把所有知识心领神会。

一方面,进行纵向的知识网络搭建,根据教材的逻辑,把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归纳整理,把知识的重点内容细化成块,填入知识网络中;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知识网搭建,即把一个知识点置于整个体系脉络中。例如,对于课本而言,七年级教材重视“道德”层面,为学生讲述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孝顺父母、团结合作、保护环境等等,八年级教材更重视“法律”层面的讲述,站在法律的角度,我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珍爱生命健康维护自己的权力等等,对此进行归纳整合。学生可以按照道德、法律、国情几个部分把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每一个知识点牢记于心,形成知识网络,把知识点“串成”线,再由线“织成”面。

2.3抓住主干联系时政

纵观近年来《法治与道德》试题,发现一个共同点:都紧密结合当下的最主要的时政热点,结合当地区域特色以及时代特征。因此,要关心国家政策,关注国家大事,并且结合教材,从教材上知识点的角度对国家大事进行分析。

例如,我国当下的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国外处理有所不同,请学生以一名公民的身份对于垃圾分类的义务进行分析。把书本上“权利与义务”与当下“垃圾分类”的热点进行结合,大大的提高了问题的灵活性,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把握主要应在日常学习中梳理好国家大事,紧密联系时政。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中考中取得胜利。

2.4注重训练规范答题

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答题不规范、盲目堆砌、不得要领、思路混乱、空话白话过多等。因而,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

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对于问题精准把控,正确分析,答题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正确理解题目,在此基础上才能理清思路,根据不同的提问方式进行解答。随着考试的灵活性增强,出题人在一些相似的题目中设置陷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审题,训练自己的答题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站在多个角度剖析、多个层次来阐述,确保答题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可以通过对于《法治与道德》中考真题,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答题的逻辑性、规范性。但要一定要注意,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以及解题步骤,学会对于题型的分析和整理。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训练出规范的答题技巧,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考场上事半功倍,取得满意的成绩。

结束语:

在中考考试改革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科目开卷考试实乃大势所趋,教师、学生和家长要积极应对,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以往的误区中吸取教训,及时采取措施。学习相关开卷考试的应对策略,扎实基础,形成脉络,结合时政,规范答题,总结技巧,对于《法治与道德》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理清逻辑顺序,抓住主干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所学的基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为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红县.浅议思想品德中考开卷考试的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5(10):97.

[2]王鼎维.对中考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的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9(2):234-235.

作者:宋富淑

第3篇:道德与法治反思

思想品德展示课反思(4月份)

刚刚过去的一周,综合组进行了展示赛,现反思如下:

首先,以视频《自强自立阳光少年》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认识到失去双臂的人都能自强,我们更应该“少年能自强”,但后来在同学们谈感受环节气氛比较凝重,可能是视频的内容太过于震撼,之后评课也建议换首励志歌曲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之后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强的品质,较难的问题比如“材料分析小萍为什么成绩下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看法交融在一起,经过碰撞和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答题的规范性,把实际问题及时运用到课堂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学生讨论之后还存在的疑惑,我再通过事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这堂课中有一不足之处就是在“理想,自强的航标”这一块时,顺序没把握好,还有就是在学生回答“在实现理想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障碍时”没有及时指引他们应该怎么做。

从课堂反映来看,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我们认为主要是我们的原因,上课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欠缺激励。

第4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在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我的反思如下:

一、指导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预习是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进入课堂。

首先,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前,预留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统一进行预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指出这节课的页码和段落。

最后,预习将就的是指导方法,先给学生指出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书中要求的问题浏览通读全文,梳理点出问题的答案,勾画重点,并将问题与答案做读书笔记。

二、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第

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第

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

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

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七年级的学生的所见的东西很少,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第

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

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学生的实际,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五月份《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付书艾

通过这三个月的上课、做练习题,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的理解、总结归纳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在某些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如“情景剧”“辩论课”“讨论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真正实施时,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学生只把它当做娱乐了,没有严肃对待这些小活动,这与课前没有准备工作有很大关系,临场发挥对他们而言还有点困难。今后再设计这些活动,课前一定组织好人,准备一下。让学生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问题。

(二)讲习题,我原来采用的方式就是抽一列学生来回答,有错误的同学用手指出示他们错误的答案(选择题),然后我再给他们讲解。原来讲习题方式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不是现在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学生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解说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着讲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和同学一起分享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即我就说,好吧,你们说!虽然刚开始他们说得磕磕巴巴,甚至说不出来,但几次讲解之后,他们也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改进:

一、利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二、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利用“感性认识能力”到“深层领悟能力”的过程与发展,以座位相邻的几位同学为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三、将探究的问题,策略条件开放,使学生开阔了探究,设计的空间,并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如资料分析、演讲、讨论、谈生命价值的体现感受,写箴言、诗歌欣赏等,调动了学生全感官的参与,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和感悟,真正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杨洋

进入新学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正式进入了法治专册的学习。着重学习我国宪法相关的内容,新教材的编写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差别,因此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此,针对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进一步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本册教材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重点进行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教育。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宪法的核心精神就是授予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因此,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成为构建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一单元的逻辑起点。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在初中阶段,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展、生活经验的增长以及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不仅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面对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还要在国家生活中以公民身份面对和处理与国家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他们更深切的感受国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更深刻地体会公民身份的含义,更深入地思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在课前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认真熟悉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把握好初中阶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教师还需要一定的宪法知识储备。第一单元涉及到宪法学概论方面的内容。事先学习中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真研读我国现行宪法,掌握我国宪法的作用和价值。

(2)学生在上课前提前预习,不仅要预习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要阅读教材目录,初步感知初中法治专册的内容,初步思考教材课程内部之间的联系。如果有条件的话准备宪法文本,将本单元所引用的宪法法条标记出来,并认真阅读。最后在课前可以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例,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

五、教学反思

(1)针对学生对法律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慢,法律语言不熟悉的问题,需要老师更加耐心和细心的教授和指导。可以小组内学生们自己制作知识框架图,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一方面学习新知,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2)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不可否认对班级制教育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教师始终怀着对教育的热忱,耐心思考现阶段的教学问题以及适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使学生们在进入八年级之后各方面能力有所提升,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方面的变化,及时沟通引导,很多时候思想工作做到位了这些“小毛病”也会随之化解。

最后,对于教育事业,对于学科教学工作,教学理念和方法永远都在更新,教师应该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不断改进。希望通过这次反思能够给下阶段的教学提供清晰的思路,通过反思和改进使我的教学变得更好。

第6篇: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入该题后面的括号里)

9月1日是新生开学的日子。“我长大了,我是中学生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新环境,王晓红期待着、幢憬着、兴奋着。假如你和王晓红一样,也将成为一名中学生。据此回答1-2题。

1.和小学相比,你所了解到的中学生活特点有:()

①学校更大、更宽敞了②学习科目增多了③作业量变多了

④课堂上老师更多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⑤学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2.踏进中学生活,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①兴奋和激动②学习科目多、难度大,感到压力③中学老师不如小学老师关心、爱护我们 ④离开父母的呵护,感觉自理能力比较差⑤比自己学习优秀的同学有很多,心理上产生了很大落差

A.①②③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2014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婉拒“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号。他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这启示我们()

A.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相互一致B.集体利益要服从个人利剑益

C.个人能力决定集体目标的实现D.团结合作有助于事业成功

4.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由此,可以看出()

A.义务教育是公民一项可以自由支配的权利B.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C.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呵护照顾D.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每个公民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7.进入青春期后,闭锁心理经常会困扰青少年,打开心灵之窗,走出闭锁心理,拥抱灿烂阳光,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有:() ①父母越来越不理解自己了,要找机会和他们谈谈心②碰到不高兴的事情,尽量闷在心里,不让别人知道 ③课堂上没有把老师讲的内容弄懂,主动去请教老师④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去网吧、游戏厅玩个痛痛快快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认识新同学以后,我们将在这个班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我们都希望彼此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为此,我们应该:()

①珍视新友谊,不讲原则地维护新友谊。②珍视新友谊,积极主动地维护新友谊。

③和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新友谊。④少和同学交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9.小丽爱好演唱,善于组织,她负责班上的文艺活动;小玲学习好,爱帮助同学,她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小华书法好,爱动脑筋,他负责板报„这说明:()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②只有当班干部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

③每个同学都应该把智慧和热情贡献给班集体的建设。④如果自己没有特长就不能给班级做贡献。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吴迪有爱耍小性子的毛病,在与同学交往时往往不让人,不肯吃亏,不尊重别人,所以他也难以从同学那里得到温暖。他的内心很痛苦,很希望克服这个性格弱点,搞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下面几项中有利于同学间团结合作的做法是:()

①与同学平等相处,尊重对方的人格。②宽容待人,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

③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情感。④我行我素,一切顺其自然。

A.①②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1.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是因为()

A.老师能让我们取得优异成绩,考取好的大学。B.老师能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工作,享有幸福的人生。

C.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使人不犯错误。 D.老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2016年5月23日,“2015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连云港市灌云县的一名小学教师范松林拄着双拐努力地走上了颁奖台,她说:“只要能站起来,我就要去给孩子上课。”十多年来,她一直强忍着病痛,坚持去七八公里外的学校上课。据此回答下列12---14问题:

1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当你面对老师的批评时,应该:() ①虚心接受,有错即改②默默忍受,记恨在心③深刻反思,鞭策自己④理解老师,聆听教诲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当遇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时,作为学生,应该:()

①有意疏远老师,避免再次发生误会。②选择恰当的机会,主动解释清楚。

③铭记在心,借此机会批驳老师。④学会从老师的角度想一想。

A.①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

14.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偶尔会被老师误解,也会与老师发生矛盾,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找来家长质问老师。B.拒绝听课,与老师对抗。

C.不分场合与老师顶撞。D.主动与老师沟通。

15.他被称为“最好玩的大学微积分教授”,150名学生的课,会被3000多人“争抢”。每天通过微博为全国学 生答疑的他,其实双眼有超高度的近视,久看电脑、手机有视网膜脱落的危险。他是“要为学生留下美好青春

回忆”的浙江大学教师苏德矿。苏德矿老师的品格正是教师职业的诠释。可见,教师:() ①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③对人类文明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④都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8.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被老师误解时,通过恰当的方式与老师坦诚交流。B.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C.教师节送上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D.在老师有过失或犯错误时,以对立的态度度冷淡、疏远老师。

21.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有:() ①小强向王老师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②小刚不服刘老师的批评,顶撞老师

③晚会上,王老师和小丽表演的哑剧让同学们好开心④放学后,小敏和张老师交流自己与同学交往中的烦心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2.“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变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真实平凡的歌词感动了全国上下,作为子女报答父母应:() ①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②尊重父母,热爱父母

③对父母有礼貌、听取父母教诲、体贴父母辛劳④满足父母的一切要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有这样一幅广告画画:过节了,年迈的母亲盼望已成家立业的儿女回家,可是电话传来的都是儿女不回家的消息。失望的母亲面对丰盛的晚餐,倍感孤独和无奈。这则公益广告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孝敬父母,要落多实在具体的行动。②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③子女孝顺父母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④子女已成家立业,不再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4.“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一段视频在网络走红:男孩边哭闹边控诉,甚至以死相威胁,坚决不让父母生“二胎”。对此段视频的理解正确的是:() A.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男孩不允浒父母生“二胎”是正确的。

B.父母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不能生“二胎”。

C.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加强沟通,达到相互理解。 D.男孩的行为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但维护了自身的权利。

26.“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母亲的难言与无奈。步入青春期后,我们经常会出现一些逆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与父母的交流。对此,我们应该:()

①端正自己的态度,理解父母的苦心②尊重父母,与父母有分歧时,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③创造机会,多与父母交流、沟通④不随意发脾气,不做让父母伤心的事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7.如图漫画《父母陪读》中的中学生应该()

(注:漫画中文字为:“今后,这学校是我们的新家了!”)

①学会独立,自己管好自己。②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③克服依赖,做到对自己负责。④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8分)

29.小强是初一新生。在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和同学打架多次,都是因为一两句话的不投机,或无意的相互碰撞;多次不交作业,不是不会,而是时间不够。没有写完,或者是忘记了带作业本;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不能习惯学校严格的作息制度;早操前,来不及收拾被褥,几次被值班老师点名批评;晚上,不习惯自己去打热水、洗漱„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用一句话归纳小强的表现。(1分)

(2)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告诉他,使他尽快走近新同学?(4分)

(3)你还有什么好的忠告告诉他,让他尽快适应初中新生活呢?(3分)

三、辨析题(1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0.有些同学认为与自己的父母发生矛盾冲突很正常,也不会带来什么危害,因此他们觉得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可以置之不理。 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四、分析说明题(12分)

31.某校七年级(5)班的班徽:广阔的天地间,代表着七年级(5)班45个同学的45只海燕,随着七年级(5)班这颗太阳的升起而飞翔。它们团结,它们奋进,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太阳因为有了45只海燕的跟随而生机勃勃,海燕因为有了太阳的照耀而健康成长。请回答:

(1)你认为七年级(5)班这个优秀班集体有什么特点?(2分)

(2)他们如此重视这个班集体,那中学阶段的生活对七年级(5)同学的成长有何重要意义?(4分)

(3)45只海燕构成了七年级(5)班良好的班集体,这启示我们要建设和谐、团结、进步的班集体,我们应作出哪些努力?(6分)

五、综合探究题(10分)

32.某校七年级(l)班的道德与法治老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良好师生关系大家谈”的探究学习活动,现请你参与。

(1)【理性思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2)【指点迷津】有一天,林老师让小米去黑板前听写上节课学习的英语单词。由于妈妈最近生病住院,爸爸出差在外,小米既要护理妈妈又要照顾弟弟,没有来得及复习,所以写错了不少。林老师批评了小米,小米觉得挺委屈,便顶撞了林老师。到现在,小米一直躲着林老师。

想一想:小米应该如何处理?(4分)

(3)【行动建议】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与老师交往,构建良好关系的,有何建议?(4分)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科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B D C B C C B B C D B C D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C D C D D C B A A C C C A B

二、简答题:(8分)

29.参考建议:

答:(1)小强同学的种种异常表现,都源于他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1分)

(2)①敞开心扉,主动伸出友谊的手。(4分,每点1分)

②与同学坦诚交流,相互了解。

③热情待人,关心他人。

④展示文明的形象,做个受欢迎的人。

(3)①需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心态。(3分,每点1分)

②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③需要调整生活节奏。

解析:第(1)问,材料中小强的表现体现出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第(2)问,围绕积极主动结识新伙伴、新同学回答,言之有理均可;

第(3)问,可围绕如何积极适应新生活回答。

三、辨析题(10分)

30.参考建议: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分)

(1)认为与自己的父母发生矛盾冲突不会带来危害是错误的,“爱的冲突”的危害有:使父母忧心(1分);使自己烦恼,使父母忧心(1分);使家庭气氛紧张(1分);(3分)

(2)认为与父母产生冲突后可以置之不理也是错误的。与父母之间产生冲突我们要努力化解,理解与沟通是最重要的途径(1分)。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

① 时时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发脾气,不闹对立;

②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③遇事多与父母商量,多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事,不要自作主张; ④对父母的承诺要说到做到,诚实守信;

⑤做了错事主动检讨,不逃避责任;

⑥了解父母的工作,体谅他们的难处和心情;

⑦学习父母的良好品德,在生活中帮助父母,在精神上支持父母,做父母的朋友;

⑧发现父母言行有误,敢于指出,耐心说服纠正,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坚持正确原则。

(任选5点,每点1分,共5分)

四、分析说明题(12分)

31.参考建议:

答:(1)有共同的目标;每个同学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团结协作,共同进步。(2分)

(2)中学阶段是人生的美好花季,这是我们的身心和智能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也是我们掌握知识塑造自我的黄金时期。(2分)在中学,我们将接受良好的教育,唤醒自身的潜力,锻炼自己的才能,使自己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2分,或从中学阶段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得分,1点1分)

(3)①树立共同目标,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②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在班级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

③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自己的行动维护集体的荣誉,不做损害集体荣誉的的事情;

④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集体成员团结友爱,相互理解,分工合作,成果共享。(共6分)

解析:第(1)问只要答案够体现出集体的团结、有共同的目标即可;

第(2)问可围绕中学阶段对人的成长有何重要意义回答;

第(3)问可紧扣问题要求回答出如何建设一个优良的班集体,为班集体做贡献即可。(1点1分,2点3分,3点5分,4点6分)

五、综合探究题(共14分) 32.参考建议:

答:(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2分,1点1分)

(2)当被老师误解或与老师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学会冷静思考,通过恰当的方式主动与老师沟通,和老师坦诚交流。比如,根据当时的情况,向老师作出解释,说明情况;要礼貌待师,不能不分场合顶撞老师;不能对老师不理不睬,不能对老师产生怨恨心理,更不能采取消极态度与老师对百对抗;等等。

(6分,学生可从多方面作答,一个角度2分)

(3)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①理解和沟通是关键;②尊重和信任老师;③理解和体谅老师;④关心和帮助老师,和老师做朋友。(4分)⑤联系实际,写自己在生活中做法(2分)

第7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共20小题,满分100分。本学科期中考试的题型由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这两大部分组成。

(二)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比较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这张试卷主要考察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我的授课班级为八年级,从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74.1,优秀率18%,及格率为86.8%,最高分98分,最低分16分。

三、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分析

1、首先,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计45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得分率为70%左右,当然,这和平时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指导),这也说明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2、其次,第二部分为材料分析题,共两16-20题共计55分。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查找答案的能力等,每位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考生政治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其主要表现在:

(1)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

(2)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3)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很多学生不理解考试的问题,不能回答,造成失分。这就表明考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政治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进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和综合能力。

2、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3、坚持讲练结合。

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7、抓好后进生。对政治考试来说抓好10个优生,不如抓好1个差生对均分的贡献大。

8、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通过这次考试,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不足,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8篇: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

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教师:龙 安 先

日期:2017年1月6日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教师 龙安先

一、基本情况

我校七年级学生在本次的期末考试中参考人数为169人,平均分为61.928分,其中七(1)班红分11人,红分率为18.6%,低分数10人,低分率16.95%;及格33人,及格率55.9%,班均分62.05分; 七(2)班红分13人,红分率为22.8%,低分数13人,低分率22.81%;及格32人,及格率56.1%,班均分61.32分; 七(3)班红分9人,红分率为17.0%,低分数8人,低分率15.09%;及格36人,及格率67.9% ,班均分62.45分。全年级最高是七(2)班王成同学98分,最低分是是七(3)班潘文华同学5分。

二、试题分析

本次的期末试题,总体来说是一份不错的试题。试题难易适中,能够面向大部分学生,题型分布合理,知识面涵盖比较广,能充分利用图片和表格等来考查学生的认知和归纳分析能力,试题内容既联系课文知识,又贴近现实生活和身边周围的事情,让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图像印制也很清晰。试题内容也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得失分的原因分析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对于第一大题共20个单项选择题和连线题来说,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完成得较好,得分也比较高,其中七(1)班杨艳同学和七(2)班王成同学,都拿到拿66分满分,王成得98分,位列全年级第一,杨艳得96分,位列全年级第二。有个别学生也出现了失分较多的状况,像七(2)班杨秋香,选择题0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多一些结合课外知识和辅导资料来增加课堂容量和深化学生的理解、吃透能力。

第三题是判断说理题,共2个小题,共6分。本题结合我实际,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也回答的很好。失分率较低。

第四题简答题。共18分,3个小题。本题对人生梦想规划、网络新时空、正确对待挫折内容需等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本题的考试,可以引起学生在人生梦想规划、网络新时空、正确对待挫折内容多加注意。学生回答的大部分很不错,个别学生回答的太简单,字体潦草。

第五题实践探究题10分,主要考与父母的交往沟通和如何孝敬父母,这个题课堂上和平时我们都讲过和测试过,所以失分率比较低。

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知识理解不透彻。

2、学生读题审题马虎。

3、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

4、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社会生活的热点和实际缺乏关注。

5、部分试题与学生使用的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答题的难度。

四、改正措施

1、教师教学中要真正理解领悟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重视课标研究,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掌握,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教学之本。

2、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注重基础,强化学生对知识迁移、理解、整合、探究、应用等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3、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

4、认真分析历年试题,结合研讨会精神和要求,把握住重点和考试方向,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切忌猜题、押题及赌注式的复习,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好学生的理解能力,切忌只是死记硬背,要把知识学活。注意学生答题培养,抓主题、简洁作答。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全卷,此份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图表、资料等的分析能力,但是,有很多学生未能从相关的图表、资料中得出有关信息来结合问题所问而作答。对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针对这种题型进行相关的练习和训练,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017年1月7日

上一篇:环卫所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蒋雯丽开讲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