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精选6篇)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篇1

康德在他的书中谈到,人之所以有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那是因为人拥有道德存在。外界诱惑之于人,是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对的,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外界诱惑也越强烈,人类社会越是发展,能够对人构成诱惑的外界诱因就越多,如何才能抵御形色多样的诱惑,从根本上看,就是唤醒他的道德存在。康德说,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的唯一原则。自律就是当你在完全没有人约束、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是党和人民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应具备的起码品德。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其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我们可以将廉洁理解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所谓自律,就是要能够自觉地『遵循法度,自加约束』,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就是能够按照党和国家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与纪律要求,自觉地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必须时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慎独,切记伸手必被捉。

一个干部,处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中和群众监督下,容易遵纪守法,不做(或者说不敢做)坏事。而在缺少外力约束的情况下,靠自己管好自己就比较难。这就要求干部能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够洁身自爱,谨慎不苟。现在一些搞权钱交易的人,为了逃避监督,往往采取单独的、秘密的活动方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露形迹,不留把柄,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成交。陈毅同志说过一句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应当说,极少数腐败分子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被一一查处,充分说明任何腐败分子不管他隐藏有多深,两面派手法有多高明,只要敢伸手,就一定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大量事实证明,不管多么狡猾的腐败分子只能隐藏于一时,而不可能隐藏一世,那些心存侥幸而做了坏事的人,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法纪的制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话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屡屡被应验。

慎独,要有很强的自制力,而自制力又来源于自重、自省的境界,来源于自警、自励的觉悟。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来自人民不要忘本变质,身为党员不能见利忘义,为人民掌权不得以权谋私。丧失理想信念就意味着背叛,经不起利益的考验,精神就会空虚,意志就会动摇,背叛者必遭唾弃,必受惩罚。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手中的权力每增加一分,私欲就膨胀十分,他们把权力当作等价交换的商品,最终被权力所毁时,大多在狱中才万分悔恨地谈道:是滥用权力之手,‚糟蹋了我的人生,毁掉了我的前程‛。还有一些经领导干部不起金钱的诱惑,‚明知送的钱不能要,但眼看别人下海发了财,就有些眼红。给钱就收,来者不拒。结果被人利用,牵着鼻子走‛。当他们终于想到‚也

不知要那么多钱是为了什么‛时,他们伸向金钱的黑手早已被牢牢捉住,‚丧身于钱财之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要崇尚理想,力戒贪欲,淡泊名利,脱离低级趣味。在物质引诱面前,切勿伸手,要拒之决绝,不存半点侥幸心理。

二、防微,深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廉洁自律要从细微处做起,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许多人违法犯罪,都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开始对一些小事不注意,逐渐顺坡滑下去,终于陷入泥坑不能自拔。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一些想通过贿赂干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对于一个陌生的对象,往往不敢贸然从事。他们总是先巧立名目,采取一些小动作来试探一下,如拿来新产品让你试用,送点工艺品请你鉴赏,请你吃顿便饭,让你品尝一下当地特产的风味,等等。而且这些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的人,刚开始时通常都不向你提出什么要求,并一再说明这仅仅是对领导同志表示敬意,使你接受时不存戒心。这时如果你义正词严执意不受,下一次他可能就不敢再来。要是你态度暧昧,半推半就,他就会不断上门,他的胆子和你的贪欲一起增大,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祸患常积于忽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古往今来,这类教训实在太多了!

三、检点,警惕‚酒绿灯红‛的侵蚀。

廉洁自律还需要勤加检点。重视修养的古代先贤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检点自己每天的言行。我们现在不一定要立一个‚每日三省‛的制度,但经常检点还是很必要的。一个领导干部的处境是复杂的。某些搞权钱交易的人,在你的面前碰了钉子,他还会另找门径,钉住你日常生活的喜好变着法子来打动你、侵蚀你。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表明,一些领导干部在‚酒绿灯红‛的侵蚀面前经不住诱惑而最终沦为罪犯的教训是沉痛的。它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应当警惕‚酒绿灯红‛的侵蚀。

警惕‚酒绿灯红‛的侵蚀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拒腐蚀,不可能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有些领导干部出入饭店宾馆,也常常是交际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人们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出污泥而不染,像江泽民同志要求的那样:‚坚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酒绿灯红’的侵蚀影响面前,一尘不染,正气凛然。‛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四、慎交,深知不慎招祸。

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交际面会越来越宽。这时候,和谁交朋友,怎么交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交上一个好朋友,就等于多了一面镜子,多了一个参谋,多了一个同伴。成功的时候,可以和朋友共享;疑惑的时候,可以向朋友求教;困难的时候,可以得到朋友帮助。真正的朋友,同声相应,志趣相投,真诚相待。

交上一个坏朋友,就等于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有的本来是一个‚好苗子‛,有的本来是一个‚好干部‛,但自从交上了那些宵小之徒,意志便开始消沉,生活便开始堕落。及至到了非‚朋友‛的话不听,非‚朋友‛的事不办的程度,离跌‚跟头‛就不远了。许多人正是葬送在这些‚朋友‛之手。古人说,交友须慎,不慎招祸。对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孟郊有诗云:‚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如果你不愿意‚中道生谤言‛,甚至被坏人拉下水,就得谨慎交友,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择廉交友。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领导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心术不正的小人、违法乱纪的坏人,就会远遁之。所以要想交贤友、诤友,首先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自古以来,因交友而得益或因交友招祸的事例不胜枚举。概言之,交不善不廉之友,会断送一个好干部;一个变坏的干部,又会坑害一方百姓。所以,择善而交,择廉而交,对领导干部来说,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

自律主要依靠领导干部自我修养、自身觉悟,但只靠内省是不够的,还要主动争取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与帮助,如经常参加组织生活,汇报自己廉洁从政的情况,听取周围同志的批评。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群众,倾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呼声,从中发现问题,警戒自己。

说到底,领导机关也好,公检法机关也好,新闻界也好,滋生一些腐败现象、出现少数腐败分子,都不足为怪,就像再健康的人也会得病、给人治病的医生也需要看病一样正常。关键是得了病,要允许别人指出病症,再对症下药。因为自己是医生,得了病就捂着、藏着,怕消息传出去病人就不信任医生了,甚至觉得医生就有犯病可以不治的权力,这样的想法不仅可笑,而且有害,害的正是医生自己。而敢于接受治疗,敢于对症下药,受益的也正是自己。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篇2

避制度, 原因何在呢?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有关制度分析——以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和证人如实回答的规定为例。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应当如实回答。其目的是保证犯人能够认罪。现实中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都会权衡利弊, 趋利避害。犯罪嫌疑人亦是人, 如实回答可能就有助于侦查人员审结案件, 在一般情形下, 犯罪嫌疑人能主动交代的比较少。某些侦查人员认为采取暴力措施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实情, 刑讯逼供这种为现代社会所唾弃的丑恶行为便屡屡出现在刑事审讯场合中。刑讯的目的就是逼供, 即用肉体上的折磨来打击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迫使其屈服。然而事实上这种有违法律精神的行为难以改变人趋利避害的本性, 却是众多因侦查阶段存在瑕疵的冤假错案屡屡产生的原因。在某些侦查人员刑讯逼供下, 部分不具备犯罪资格的嫌疑人屈服认罪 (他们不确定到底说的是真是假, 于是都刑讯了) 。这正是贝卡利亚所说的“这种方法能保证使强壮的罪犯获得释放, 并使软弱的无辜者被定罪处罚。”刑讯逼供弊端显而易见。刑讯逼供之所以在历史长河始终“蓬勃”, 正依赖了“如实回答”的义务, 即“如实回答为其提供了借口”。当然这只是问题存在的表象, 更深层次的是因为其满足了落后的国家机关追诉犯罪的需要, 体现国家的强权, 当一个国家走向文明的时候这种不符合人道的方式也就该随之谢幕了, 而犯罪嫌疑人应如实回答的义务也应被沉默权取代。刑讯逼供在现代社会法制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依然留有痕迹, 不仅反映了现代司法文明的某种缺陷, 也反映出现今法制建设进程中人的素质提高的极端重要性。令刑讯逼供彻底的淡出历史舞台, 既是尊重人权的本质要求, 也是法律实施过程中体现人性化的客观必然趋势。

证人如实作证的义务也是如此。贝卡利亚在证人一章中说到, “一切有理智的人, 也就是说, 自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其感觉同其他人相一致的人, 都可以作为证人。衡量这种人可信程度的真正尺度, 仅仅在于说真话或不说真话同他的利害关系……”。在我国没有设置特权规则, 刑事实体法规定了伪证罪, 对那些应具有特权的证人是否如实作证将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一方面如实作证, 则家庭关系、律师制度、医生与病人关系就可能受到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不如实作证, 却可能面临着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人都会相当为难。刑事实体法关于伪证罪的规定缺少了对人性因素的考虑, 由此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法律实践效果。

刑事诉讼制度中符合人的自然感情的制度的分析及其实践情况——以回避制度为例。

“每个人都应由同他地位同等的人来裁判, 这是最有益的法律……然而, 当犯罪侵害的是第三者时, 法官就应该一半是与罪犯地位同等的人, 一半是与受害者地位同等的人, 这样, 那些改变包括无意中改变的各个私人的利益的得以平衡, 这时候, 发言的便只是法律和真相。”“罪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他所信不过的人, 这也是符合公正原则的。允许罪犯在一定时间内不遇到对头, 就像是他自己在给自己定罪。”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法官在裁判过程中不能带有任何的不利于裁判公正的感情色彩, 只能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真相来判断刑事被告人是否具备犯罪条件, 触犯了刑事实体法中规定的何种罪名, 罪重或者罪轻, 在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情况下, 定罪科刑或做其他判决裁定, 此为最公正的审判。法官是法律职业人, 是法律理性思维与普通人感性思维的统一体, 审判过程中会受到自然感情的影响。如果说对于一些个人情绪, 法官尚能自我调节、克制的话, 那么对于一些十分亲密的情感, 譬如审判的对象是直系亲属等情形, 法官的对于自身情感因素的理性调控能力难免要示弱于其他场合。实践中法官出于某种自然感情有意的或偏袒被害人, 或偏袒被告人, 这是有违背法官中立原则的;而如果法官舍弃自然感情的话, 坚持法官中立司法, 则可能造成常人很难理解甚至众叛亲离的结果。法官也是有血有肉的自然情感动物, 遭遇上述不免造成巨大的压力。立法者在进行立法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了法官在司法审判中可能会遇到自身直系亲属、利害相关人成为刑事公诉被告人或者是刑事自诉案件原告、被告的情形, 确立了刑事诉讼框架下的法官回避制度。回避制度考虑了人的自然感情因素, 并做出了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法律规定。该法律制度既有利于保障审判的公正进行, 也有利于保障相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以法律制度形式来防止法官滥用司法权, 保证法官中立, 遏止司法人员犯罪, 有效的维护司法权威。但是实践中我们似乎还可以听到很多“大义灭亲”的“壮举”, 通过媒体的报导, 那些法官似乎得到了很多的奖励和宣传, 但是法官的内心的伤痛如何抚慰呢?于是我们不解为什么“大义灭亲”的“壮举”还会存在并且还受到推崇呢?是回避制度本身的问题吗?我想主要的原因并非制度本身, 而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司法人员和社会大众还没能转变观念, 仍然沉浸在舍生取义的传统观念中。大义灭亲对人的苛刻要求本质上背离了人性, 它背离了法律只维系最低道德框架稳定的宗旨, 因而是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的。

总结

以上从贝卡利亚“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是无益的, 最终也是有害的”的结论出发, 对我国现行的有关制度进行举例分析, 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的义务 (结合刑讯逼供) 与证人如实作证义务及伪证罪 (结合证人特权规则) 与人的自然感情相冲突, 笔者认为应当废除或者修改此类规定;回避制度则调和了与人的自然感情相冲突的现状, 有利于解决司法可能出现的司法人员的自然感情同法律要求的公正审判之间的冲突问题, 也有利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和接受案件处理结果, 维护司法的权威。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有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情况发生, 并且还受到嘉奖,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立法层面问题, 而是法律观念的问题, 因而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中的错误成分, 尊重人性。在立法层面, 要注意对人性的解读进而尊重人性, 采用恰当方式进行调整, 法律只是最低的道德要求, 其调整的都是正常的人, 非超人, 亦非圣人。在实践中, 应引导社会群体里落后的法律观念升级到与时代背景贴近的层面上, 立法者、司法者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样才能确实保障法律的实现。

摘要:本文从贝卡利亚“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是无益的, 最终也是有害的”的结论出发, 对我国现行的有关制度进行举例分析, 如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的义务 (结合刑讯逼供) 与证人如实作证义务及伪证罪 (结合证人特权规则) , 试图揭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 法律应该尊重人性。

关键词:法律,制度,人性

参考文献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 篇3

有本书,我是买了看,看了送人。过段时间,再买,再细细的读一遍。看了中文版,再看英文版,好书百读不厌嘛。这本书,就是卡耐基所写的《人性的弱点》。

其实我个人对这本书的中文翻译不是很赞成,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直白的翻译,就是怎样赢得朋友并且影响他人。没错,是很直白的一本工具书而已。当初在学校的时候,就粗略的翻过,觉得和一般的假大空的社交技巧类书也没有什么区别,也没细看。后来自己买了一套,看了之后,深感,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机会看。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翻译成中文,人性的弱点,让它好像蒙上了世俗的尘埃,也迎合了咱们中国人实用的心态。其实这本书,我细细来看,里面就讲了几件事。第一是要关心他人,第二为人要真诚,第三做事要讲究方法。

先说要关心他人,不得不说人类先天都是自私的,有品德有修养的无私的人毕竟极少。我们要慢慢的朝着无私方向发展,就要从关心他人做起。有时候,我们太在乎自己的生活了。想一想,平常我们和朋友和同事谈论的话题,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开头,我今天怎么怎么样,我以前怎么怎么样,我家怎么怎么样。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动动脑子就会想到,别人会关心你今天怎么样了,你以前怎么样了吗,你家怎么样了吗?是的,他们不会关心这些事情的,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就如我们只关心自己一样,人类是自私的,别忘了这一点。那我们怎么向着无私的高级方向发展呢,我们就应该从点点滴滴关心他人做起。或许下次,我们和朋友同事聊天,可以多谈谈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多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不是溜须拍马,也不是阿谀奉承,我们更多的关心别人,相信反过来,别人也会更多的关心你的。有位古人讲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觉得和这个是一个道理,多关心他人,像关心在乎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关心在乎别人的事情,这个世界,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的世界。美好的世界,需要我们从关心他人开始。

再说为人要真诚,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为人要真诚,包含了很多的东西,我们说话,我们做事,都包含在了里面。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鼓励多夸奖别人,真诚的夸奖,而不是变着法儿的嘲笑别人。有个基本的常识,越夸一个人做的好,他就会去努力做的更好,因为他不想让夸奖他的人失望。反过来,要是一直指责一个怎么不行怎么不行,他就会越来越差越来越差,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所以,要多鼓励,而且必须是真诚的。拍马屁和奉承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诚。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在夸奖别人的过程中,看到别人的进步,自己也会很开心的,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见不得别人过的好。这是人的本性,我们要有真诚的胸怀,看到别人过的好,我们应该有真诚的祝福。而且要鼓励自己要努力,要追上他们。真诚,就是不虚伪。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绝对不能搞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正所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强,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他们不见得能听得到,但是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总有一天他们能知道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真诚面对每一个人,远离假大空的,奔向真善美。

最后说,做事要讲究方法。世上的路有千万条,有人选择崎岖坎坷,只为看到那别人看不到的奇险峻景,有人选择一路顺风,或许是为了早点到达目的地,为下次旅行做好准备。做人也是一样,做好一件事,方法千千万万,毫无疑问,我们要选择那好又快的方法。乌鸦想喝到瓶子里的水,没错,它衔来了一个一个的小石子,然后填到瓶子里,水慢慢的上来,乌鸦也能喝到水了。可能是乌鸦的智商比较让人着急,它没有想到附近有一条小河,只要振振翅膀,飞到小河边,想喝多少喝多少。做事要讲究方法,联想到前面的两条,还是为人要真诚,要关心别人。做事最终面对的还是人,我们关心别人,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真诚的为他们排忧解难,互相理解也就不难了。那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事情,或许就会变的很容易解决了。方法是很重要的,选对方法,就是走了捷径,能把事情做的又好又快。慢慢的学习去关心他人,真诚的在乎他人,真诚的向他人学习。学到更多的方法,做事的能力,做事的效果也就会好很多。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 篇4

看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名家灵魂的畅谈,这个暑假我很享受与卡耐基无声的交流,他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能够读上这样一本深刻而有哲理的作品,仿佛徐徐凉风迎面拂过,甚是舒畅。然而这种感觉是这般的难以言表,它好比是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在未来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在生命的长河中,它让我在看清了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我最深的感触就是 “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换言之就是宽容。此书不能单纯的只读一遍,虽然我也是在抗拒时间空洞的前提下读的,但正所谓一本好书需要反复的去品读,就像喝茶一样,慢慢品才能品尝出里面的精髓,且要用心去体会其含义,只有了解了里面的灵魂东西,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去读懂它,生活中亦然。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有所进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道理,恰恰相反都是生活的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和处理方式,是我从未想到过的,更别说做到到过了,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与不足。地球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但世界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察,利用大量普通人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醒了无数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可以选择攻击这些薄弱点,就会事半功倍,那么你离成功的距离就进了很多。再次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不仅仅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的他人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顺利进展;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要谦虚上进,要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做一个有用之才。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并善待他人。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友谊小火花会燃烧友谊的火焰。”记得在上次暑期实践最后的总结会上,唐总也对大学生如何修身养性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修身养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智慧地善待他人”,且他在送我的书本的前面也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帮助他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这样看来,唐总对于欣赏和善待他人也是十分看重的。我们要记住,善良永远都是人生路上最好的护身符,只是这善良还需要智慧的点缀,毫无原则的宽恕一个人也是不可取的。

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也许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许的改动而已,改动之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了人这一劣根性。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总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究其病源是因为人们之间缺少理解和宽容。我永远记得电视剧《还珠格格二》大结局时,紫微为皇后求情时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

恕”,当我们每天挤公交车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时,当我们每天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时,你是怎样的态度呢?怨气十足破口大骂还是饶恕别人善待自己?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但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再次读这本书,它给了我启发,使我准备好了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首先,我要改变我自己,要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我相信,快乐源于心。有一则古老的格言,希望与大家共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贡献出来的好与善,我们都应现在就去做。不要迟缓,不要怠慢,因为你就活这么一次。”爱默生说过:“我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如果这话对爱默生来讲都是正确可行的,那么对我们每个人则更是如此。让我们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应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诚地去赞赏他们。要真诚、慷慨地赞美,而人们也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生不忘。正如卡耐基先生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所以,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反复研读《人性的弱点》,它必将成为我们获得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不,应该是财富吧。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人的一生,不就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吗?生活的磨难、多舛的命途无不指引着人们重新审视走过的每一个脚印。生命之舟在流年岁月的风雨飘摇中,历练、受伤、修补,如此重复更新,才能渐行渐远,最终抵达辉煌的彼岸。

每一次拜读,心都在急促地喘息,梦想被一次次点燃,胸怀仿佛面对高山峻岭般宽阔。书中闪烁的智慧凝集成巨大的屏障,以其超然的力量慰藉着心中不安的思绪。

现在,我把这本读物推荐给想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每一个人,希望大家看了它以后 能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改变。我们不必把它视为足以供奉的经典,它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是一本放在床头,反思自己,修正路线的一面镜子。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 篇5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按照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六十大弱点。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未来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应该以怎么样的姿态来面对未来。下面就《人性的弱点》中的部分思想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端正工作态度:乐在工作,享受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轨迹,有的人成为单位的核心员工,受到领导的器重;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不被人知晓;有的人满腹牢骚,总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是处。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在工作中的外在表现。正如书中所言,“态度就是你区别于其他人,使自己变得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

我所就职的淮南移动分公司潘集营销中心,身处基层,事务琐碎繁杂、任务重、涉及面广、要求高、工作量大,如果没有在心中树立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就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轻视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粗陋,那么他绝不会尊敬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自身的工作辛苦烦闷,那么他很难将工作做好,在现有工作岗位上也无法发挥自身特长。在现代社会,有许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要素,发展人格的工具,而把它当成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多么错误的观念啊!只有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才能唤醒行动的巨人。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人性的弱点》一书中的核心观点。我要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精神抖擞的、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基层一线留下我忙碌奉献的身影,热情地同领导、同事和合作伙伴们交流,乐观积极的工作、生活。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了工作的热忱,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业务稽核工作中日常行为的养成,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力保证。书中提到了四大良好工作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对我们这些从事一级和二级业务稽核工作的同志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良好工作习惯之一:清除你桌上所有的报纸,只留下与你正要处理的问题相关的东西。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天花板上悬挂着著名诗人波普曾写过的一句话:“次序是天国的第一法则。”没错,满桌子的备忘录,稿件等等,会让人产生混乱,紧张和忧虑的的情绪,甚至促使人产生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二:做事分清轻重缓急。都市服务公司的创始人亨利杜赫提说过,“人有两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妥当处理的能力。”就连漂流到岛上的鲁滨逊还不忘每天定下一个作息表,更何况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更要养成有条理的好习惯。业务稽核工作的性质决定我每天要处理大量的琐事,如果我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分清手头工作的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那么工作的即使很累,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正所谓事倍功半。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三:当你碰到问题时,如果必须做决定,就当场解决,不要迟疑不决。今日事今日毕,电影《建国大业》里说的好,“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作为基层工作者,工作上事情再小再琐碎也是大事,每天和区域经理,渠道经理和联网渠道打交道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及时处理、及时解决,既方便了其他同事的学习和生活,也规范了自己的工作。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四:学会如何组织,分层负责和监督。作为潘集区的二级业务稽核,总遇到很多枝节性问题,容易使人感到混乱。这时,只要有序组织人员,合理分配任务,并适时予以监督,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会事半功倍。因此,书中的许多提示与建议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篇6

《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意思是:缤纷的色彩, 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 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 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 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 使人操行变坏。因此, 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为腹不为目”, 只为吃饱肚子, 只为丰富内在自我, 不求声色娱乐。追求内在的宁静恬淡的生活, 摆脱外在的贪欲的生活。外在的声色之娱愈过分, 心灵就愈空虚。只有摆脱外界的物欲生活, 而持守内心的安宁, 才能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

苹果五手机上市, 有的大学生卖肾后购买, 就为了一个面子。现今苹果六又上市, 一开始传定价几万, 网友调侃:“你的肾还够卖吗?”外界的诱惑, 又何止一个苹果手机呢?身外是千变万化的, 诱惑又何止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呢?很多人曾经热衷于天价年夜饭, 一餐饭数万元, 酒肉穿肠过, 除了汲取少许营养外, 不留下任何痕迹。在物欲中为了面子而在“死要面子活受罪”中活着。物欲带不来幸福, 带来的快乐也是短暂而浅层的。要幸福, 只有“外化而内不化”, 时刻保持精神上的安顿, 时刻注意丰富自己的内心, 做到“为腹不为目”, 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永葆内心幸福之所为。

一个“腹”, 一个“目”, 所波及的内涵其实就是精神与物质的范畴。物质世界, 人欲横流, 金钱至上, 亲情落地。当然, 物质是重要的, 但物质至上是错误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精神和身体合一, 能做到不分离吗?老子之言, 确为先知先觉之良言。

一个学校, 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高明的做法, 绝对不是以奖金和奖学金为诱饵的做法。物质诱惑, 是“为目”的做法。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不假, 但此勇夫往往更是庸夫, 或者是匹夫之勇之勇夫。学校里对师生进行的繁杂的各种荣誉称号奖励,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下策。老子说:“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受宠或受辱, 就感到惊恐。重视身体, 要好象重视大的祸患一样。要轻荣辱而贵身, 贵自我之身, 而不是贵外界的浮华。老子认为, 无论是得宠或是受辱, 都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贬低。受辱损伤自尊, 得宠则会使人感到这是意外的殊荣, 因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独立的人格无形中便失去了。在学校里,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 有些教师或学生, 各种荣誉加身, 各种奖金加身, 却往往不合群, 群众不买账, 让他们高处不胜寒, 被孤立。宠辱相依, 对人自身而言, 受辱和得宠都不是啥好事。纵观历史, 那些朝臣, 往往忠臣受辱, 奸臣得宠, 而皇帝更迭, 历史变迁, 忠臣虽后世名扬但当时受尽迫害, 奸臣虽当时受宠但必遭后世千夫指斥。两者的境地都不会圆满, 都有残缺。这也是为啥“宠辱若惊”了。

当然, “为目”的动辄物质刺激的做法是下策归下策, 下策也是策, 总比束手无策强些, 因而也有一定的作用的, 但其中的消极作用不能小觑, 更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

那上策是啥?显然就是“为腹”的做法, 挖潜人内在的东西, 调动人的情志, 让人有梦想, 有奔头, 有好的向往。单位作为一个主体, 要为员工或学生实现这些梦想, 搭建最好的成长平台。对学校来讲, 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让教师事业有成, 成名, 成家。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成长, 让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成才, 成人。让所有的师生员工, 都能最大化地成长。搭建好梯子, 让他们都能跳起来摘桃子。善于筑梦圆梦, 让师生有梦想并能圆梦。教师群体, 自己有梦的同时, 更应该成为学生梦想的筑梦人、圆梦人。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爬雪山, 过草地, 艰苦卓绝, 一往无前, 这是信念的力量。小米加步枪, 打败了“冲上去赏你两块大洋”的配备精良的国军, 这是人心向背的胜利, 更是精神的胜利。刘胡兰面对铡刀视死如归, 夏明翰面对砍头只为主义真……“为腹”的精神教育, 可以培养天下无敌的劲旅;“为目”的升官发财的许诺, 只能培养贪赃枉法之辈。

理想与信念, 是一个人前行的明灯, 是最大的动力所在。理想与信念, 也是一个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一个学校里, 管理者、教师、学生, 如果都具有了理想和信念, 纵居陋巷, 箪食瓢饮, 亦可造就杰出之人才。相反, 一个学校, 楼堂馆所林立, 高楼入云, 伙食精美, 环境如花园, 但校长为名, 教师为财, 学生为敲门砖, 则教师成不了大师, 学生成不了大器, 这是必然。人若为物役, 必终为奴隶。

前段时间, 南方曾经有个知名大学, 大学生们因为有的宿舍内没有淋浴设施而罢课。最终, 每个宿舍都解决了淋浴设施方才罢休。看了这个案例, 我很感慨:我们的大学生太安逸了!当他们已经习惯了大学校园的奢华, 他们还能甘愿到落后的西部, 到落后的边远山区, 去俯下身子, 与落后地区的人民打成一片, 去志在四方、甘心奉献吗?当他们已经习惯了物质的安逸, 已经让很多大学毕业生, 宁可在大城市里漂泊着混日头, 也不愿到落后的地方沉下去扎下根。

在学校里, 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而有的人却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而读书, 现在有的大学生把自己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的小学生的读书理想却是“我长大了要做一名贪官”。若鸿鹄与燕雀, 境界天壤之别, 人的发展便也会是相去甚远。好的教师, 教育学生, 一定会是善于激发学生远大抱负的, 善于调动学生知、情、意等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有理想、有梦想, 心怀天下, 而不是教育出一群懂点小技术, 善于谋巧利、谋饮食的饮食男女。毛泽东在湖南做教师时, 第一节课, 徐特立等老师前去听课, 他本来讲中国地理, 但面对巴黎和会的消息传来, 他拿着报纸, 把第一节课上成“中国之时局”课, 学生群情振奋, 无不关心起家国天下来。

“声色之于以化民, 末也。”《中庸》里这句话是说:用声色这些外在的东西教化民众, 是最后的选择。这也是穷途末技,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下策”, 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或者说:“为目”为下。

教化万民, 包括学校里教育学生, 一定要靠使命、格局、道德这些内在的东西, 动心忍性, 以精神和意志取胜。或者说:“为腹”为上。

《弟子规》中提到了“余力学文”的观念, 做人, 要先修身, 懂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然后有余力, 才能学习文化知识。而想修其身, 必先正其心。要想正其心, 必先诚其意。这都是内在的东西, 都是“为腹”。

上一篇:执念优秀学生作文下一篇: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