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理解课内的知识, 扩大知识面, 发展多方面的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优秀的课外读物中充满思想的火花, 生活的亮点, 在美的熏陶下, 学生必会受到潜移默化, 逐步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下面浅谈几点做法。

1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在家庭, 电视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近百分之百, 网吧游戏机也不在少数。学生在家时间很多花在电视机或手机前, 不爱看书。如何把他们的兴趣吸引到课外读物上, 是要下一番功夫的。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产生、持续、强化学习的动力源泉。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需要支配,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为此, 我根据儿童特点, 采取以下几种激趣法。

1.1 认清意义, 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 学生一旦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而且能使其兴趣得以延续。因此教师要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相机进行“意义”教育。如在教学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体裁时, 可不失时机地介绍那些历史人物、科学家及革命领袖的成才之道。如毛泽东纵览群书, 博古通今, 造就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熟读古章典籍, 通晓天文地理, 才能运筹帷幄, 用兵如神等先辈名人因博览群书, 先厚积而后薄发的动人故事.让学生从中认识领悟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懂得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营养”补充, 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2 制造悬念, 激发兴趣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 我常常制造悬念,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教师可绘声绘色地描述精彩片段或提几个饶有兴趣的几个问题, 或是选择读物中的某个章节有感情朗读给学生听。如老师要引导学生看某故事书时, 教师可先绘声绘色地介绍故事的前半部分.当讲到故事高潮之处, 险象环生之时, 教师故意打住“话闸”制造悬念, 因势利导, 激发兴趣:“究意结果如何?请你们自己看一看。”好奇心必定驱使学生情不自禁、追不及待的去看去读。

此外, 还可针对学生的好胜心强的特点, 开展竞赛, 激发兴趣。如以课外阅读的书籍为内容, 开展搜集好词佳句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

这样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苦, 不觉其苦;累, 不觉其累。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兴趣”, 积极性就高, 阅读的效果就比较强。

2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年龄小, 知识面窄, 阅历浅, 鉴别能力较差。有些学生不论什么书, 拿到手里就看。特别是低年级, 如果对课外阅读不加以引导选择, 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语文知识基础和生活阅读等方面的因素, 那么势必造成他们的阅读障碍, 削弱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让他们读得懂, 喜欢看, 能从中得到收益, 显得十分重要。

1) 推荐读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富于幻想, 教师可向他们推荐短浅有趣的寓言、童话等文章, 使他们读来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又如学生对贴近生活, 充满童真童趣的读物, 总是比较爱看, 容易接受。因此, 在推荐时可选择此类文章如《小学生优秀习作》、《小学生周报》、《儿童作文选》等。这些文章写的大多是儿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学生较易引起共鸣。

2) 推荐读物要考虑目的性。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总是有着一定的目的, 离开了阅读目的, 必然导致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从“目的”出发, 推荐读物, 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从培养语文能力出发, 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读物。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不仅“得法于课内”, 同时也“得益于课外”, 课内与课外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低年级学生学完汉语拼音之后, 可适当向学生推荐汉语拼音读物, 这样做不但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同步发展。又如中高年级的教材编排是按专题组织单元的, 如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专题是“深深的怀念”, 教师可结合此专题, 在教学完本单元之后, 向学生推荐内容和表达相同的文章, 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2) 从扩大知识面出发, 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小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 如何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丰富他们的视野呢?教师可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如在学习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的其它作品, 如《皇帝的新装》《小红帽》等;教学完《草船借箭》, 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完《十六年前的回忆》, 可向学生推荐名人轶事《李大钊》等;这样通过多种途径推荐课外读物, 就能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3) 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向学生推荐有教育意义的读物。在教学中, 如果发现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 教师除了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外, 还可适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怕苦、怕累, 可向学生推荐《雷锋的故事》;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怕动脑筋, 可向学生推荐《科学家牛顿的故事》《爱迪生的故事》等, 使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获得“精神食粮”, 转变思想。

3 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喜欢读书还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事半功倍。法国生理学家贝尔说:“良好的方法, 能使我们更好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呢?

1)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当今社会信息变化快, 知识不断更新, 如果要求篇篇文章精读, 篇篇文章深研, 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 也不利于扩大课外阅读量.因此, 要注意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对于精读, 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出生字新词, 并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和新词;边阅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段, 以便把握文章重点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边阅读边画出文章优美的句段, 以便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精读, 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 从而转化、形成并提高语文能力.对于泛读 (即快速浏览) , 要求学生只要理解文章大意即可。对字、词、句、段、篇章结构等, 不要求精雕细琢, 面面俱到。只有重点部分稍加留神或作部分的笔记。其它部分可以大略地看, 像陶渊明说的那样“不求甚解”。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 扩充阅读量。看得多了, 悟到的知识也就多了。杨振宁博士谈他的“渗透学习法”就是这样的。他举例说:“一个两三岁小孩听大人讲话, 很多他是不懂得的, 可是不懂并不代表他没有吸收进去, 他吸收进去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样连听几次以后, 他最后就懂了。”

2) 指导做好读书笔记。单纯的阅读, 对提高语文水平是很不够的, 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读到精彩片段时, 可以把其摘录下来, 为积累语言做好准备;读到有感而发时, 可以及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 感想;读到有疑问时, 可以作上“?”标记, 以便释疑。当然, 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还可以指导学生把书上要点摘录下来, 以便一目了然地了解文章大意;随着年级的升高, 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这样学生在做好读书笔记的同时, 不但积累了语言材料, 加深了理解, 巩固了记忆, 同时培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践证明, 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因此, 在课内、课外阅读指导中都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经常读书看报, 游览期刊的习惯;集中注意, 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勤于使用各类工具书, 根据需要搜集有关资料的习惯;勇于质疑问难, 积极参与讨论, 善于倾听别人发言, 努力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 需要教师创设条件, 才能实现。1) 开展读书活动, 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沃土”。习惯是一种自动化动作。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必须经过反复操练, 达到熟练掌握为止。而开展读书活动正好为习惯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使各种习惯在经常性读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得到培养。2) 定期检查, 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催化剂”。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定期检查, 督促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如可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篇文章、某一本书籍;或是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 点滴体会, 使学生通过读书汇报会“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也可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从中发现学生哪些习惯已经形成, 哪些习惯还有待于培养, 便加以引导, 逐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上一篇:天然气质量检验现状下一篇:用最好的方式从最佳角度讲述故事——浅论数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