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遗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无形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变迁,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传递着中华民族美的理想。在新媒体的发展刺激下,非遗传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非遗传统手工艺逐渐融入了大众的生活。

一、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现状与挑战

(一)传承现状

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是时间上的纵向延续,其传播则是在空间上的横向蔓延。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手工艺文化的传播依赖于师徒传授和专业团体交流,其传播模式距离短、范围小,传播效果亦不甚理想。[2]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授者一直是父辈和师傅,主要通过口传身授传播,结合书籍、图录、艺谱和手工艺品实物为媒介进行传播。传授者在传授过程中注重把技术、艺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习者接收的知识全面而实用。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为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前,非遗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的数量呈现日趋下降的趋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老一代传承人群的最大特点就是基本功殷实,恪守传统的规范与程式,技艺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65岁以上的传承人,技艺会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他们有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有对未来的焦虑。而中青年传承人,他们更乐于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传承人选徒的门槛高,不少非遗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人很难真正进入“传承”的领域。

(二)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所谓新媒体,是区别于旧媒体而言所产生的概念,每一种媒介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相较于之前的传统媒体而言,都可谓是新媒体,包含数字化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与报刊等。民间手工艺从最初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到一种技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再到未来与市场融合、逐渐产业化的趋势,它的行业现状是学者们极为关注的,在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这种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丰富的行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新媒体作为一种催动力,促使非遗传统手工艺本身的建构和演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新媒体的到来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东西方艺术、传统与现代艺术在新媒体技术下不断融合创新。新媒体在工艺美术领域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各大院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等学习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的新兴专业,也逐渐开设起来,有的艺术设计院校,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新媒体结合文创产品开发类的课程,各个艺术院校更加重视配备齐全的软、硬件设施。

二、新媒体视野下非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设计再生

(一)新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为非遗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开辟新的纪元。VR、AR、MR等新技术的运用,将会吸引更多受众人群。开拓公众号平台和App移动终端,形成多元化传播格局,让更多的消费群体可以直观感受和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以新媒体为媒介,可以使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新媒体技术具有形式多样、传播迅速、方式多样等特点,有利于促进传统手工艺美向全国和国际推广。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早已是大众常备媒体,便于进行交互式的设计和互动交流。当下手工艺行业的转型关键点即是在新媒体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整合多种传播渠道,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弘扬传统文化,进而推动市场文化需求,刺激消费,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从单一的传播销售方式,扩展为品牌官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抖音等移动视频。以营销成功的故宫博物院为例,其运用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进行的融合传播。故宫博物院微博的粉丝数量目前已近815万,每日阅读量达到100万以上,其配套的App“每日故宫”“故宫展览”及微信公众号“微故宫”提供的服务更为全面,具有藏品欣赏、藏品检索、文创销售、主题游戏互动等功能。此外,“东家”“华夏匠人”“工艺大师”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密切相关的App应用相继出现,民间工艺美术爱好者可以通过程序购买工艺品,也可以通过App深入了解产品信息及文化,感受手工艺文化传承人创作的心路历程,达到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传播的目的。

(二)互动多样化发展

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传播方式,融合并带动了市场各个行业的发展,民间手工艺行业也不例外。传统手工技艺类产品的展示,主要传达的是技艺之美。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之美,仅仅通过工艺品的有形展示是不够的。不仅是简单销售的展示陈列,而是要通过文化创意,通过一系列主题设计,包括文化承载物陈设、活态体验等,与消费者多样化互动。

互动体验是加深理解和喜爱的良好途径,交互体验也是手工技艺类项目展示的重要环节,可通过VR进行沉浸式体验。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通过“互联网+科技+非遗”的手段,以“带得走的非遗”“听得见的非遗”“学得来的非遗”三种简单、贴近生活的新媒体数字化方式展示了不一样的非遗。通过AR技术,非遗手工艺品活灵活现呈现在手机上,AR电子书也可将“非遗”带回家。参观者扫描二维码或关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公众微信号,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倾听非遗项目介绍及传承人的口述或表演。

“农民漆画”VR项目,是农民画和漆画两个非遗项目的结合。该项目通过VR视频的教学,体验者可通过操控手柄,体验一幅完整的农民漆画制作全过程。此外,国内外非遗手工艺品展示空间都会开设“Work shop”手工作坊空间。例如在民俗博物馆展出时,留出一个空间来让观众进行非遗体验活动,邀请传承手工艺者同参观者互动,展开体验交流活动。

(三)新媒体与新技术、新材料

传统手工艺虽说都以传承为主,但其历史发展过程也证明,其传承绝不是无差别的继承,而是在传承基础上不断进化的过程。在确保核心技术和保留手作特性的基础之上,利用现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地简化、提炼、进化一些有历史局限性的技艺流程,可以大大减少制作的时间和成本,也能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例如传统福州脱胎漆器,受气候、地域影响较大。在制作过程中,漆器工艺制作繁杂,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漆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制作工期很漫长。传统的做法是使用洒水、密闭制造漆器的适干环境等方法。有些特殊工艺流程,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专业“荫房”也孕育而生。利用电子科技的手段,使“荫房”保持最佳的温度和湿度,大大减少了因不可抗的天气等因素导致作品失败的机率。近年来,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工业机械技术、3D打印技术和髹饰方法的结合,创新发展了漆器制作工序,漆器产量质量均得到提高,极大地改变了漆器行业主要依赖手工操作的传统业态。同时,福州漆艺注重与创意结合、与生活结合、与新材料结合,在跨界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四)守正创新开发文创产品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的灵魂,材料、形式、技术或功能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蕴含在它的传承中,真正不变的是传统手工技艺的那种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而网络应用的广泛使用拓宽了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相较于传统的报刊或电视媒体,新媒体占据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化即时传播和多元化互动交流,并突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传播界限。”[4]创新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是近年来新媒体运用于传统手工艺传播的一大亮点。

新媒体下的传统工艺应以创作需求为核心而展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更有深度的新媒体内在功能。

全球化、快节奏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影响着地域文化的生存环境,非遗传统手工艺应善于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和方法,将古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时尚的文创产品,转化成独特的地域形象代表。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蒸蒸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它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基于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及发展历史,应采取“传统+创意+地域个性化”的文创新模式。地域个性化的创意设计,首先源于传统的文化,再由设计来链接,最终形成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意相融合的环境,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稳定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手艺者都必须密切关注最新科技的发展,通过最前沿的生产技术,推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改进材料、改进外观及造型,适应大众的审美。目前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设计师,多数是由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的人员担当。在这些设计师所接受的教育培训中,缺少对于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中国的设计还应立足于本土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传承,不仅是技与艺的传承,更是对于传统美的传承。这种美是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地域引起强烈共鸣的。艺术的美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气质与精神的传承,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会焕发出更多的魅力。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转型。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自信”,助力文创发展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5]对非遗传承手工艺发展来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提供了大量的机遇,也会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数字传播的核心,来源于非遗手工艺品本身。新媒体数字传播只是一个传播手段,没有技艺的高度传承,数字资源只能是一个空壳。传播过程中能做到的,就是要将实体资源最大且最优化地呈现和保存。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当高速的传播方式和海量的信息碰撞时,非遗手工艺品也更容易被海量信息所淹没,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及技艺的关注日益减弱,竞争压力加大,优胜劣汰加剧。

综上所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真实还原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抢救性地保护即将消亡的宝贵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是我们永远不会放弃的追求。技术永远为内容服务,形式是打开入口博纳广收的工具,内容才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灵魂,目前,互联网正在与各个垂直领域深度融合,数字化创新需要下沉,进入各行各业的五脏六腑。要发扬“数字工匠精神”,从外到内打磨每一个细节的改进,需要沉下心来,而不是热衷于概念炒作。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非遗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其本身的建构和演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现状与挑战,探索新媒体视野下传统手工艺发展的设计再生的路径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M].文化部工业信息部财政部,2018.

[2] 吕行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3]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 彭欣.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3-238.

[5] 林青.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4):32-37.

上一篇:鲁迅与近代翻译文学下一篇:自动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