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区域城市经济发展

2022-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云南区域城市经济发展

浅谈云南区域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推进绿色农业有机化发展已成为云南区域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云南省区域绿色农业、农产品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继而提出一系列对策,对实现云南区域绿色农产品取得更好的综合效益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农业;SWOT分析;措施

1 前言

农业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在2019年和2020年,作为有机农业的第一大文件,政府十分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到2021年,云南省种子面积将达到416.74万hm2,产量将达到1950万t,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得到了改善。农业更加稳定,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体系不断完善,一级生态标签不断推出,加快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农村环境,支持发展有机农业。

2 绿色农业概念界定

绿色农业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十五”规划纲要中,最先被提出。绿色农业旨在科技、管理、农民素质方面得到优化,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前提下,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安全,达到“高产、高质、高效”的一种生产模式,是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综合效益。

3 云南区域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与现状

3.1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省大部分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几乎没有商品经济的出现,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一系列农业改革后,农业生产逐步由单一化粮食生产转向农林渔牧多样化发展,出现了商品经济[1]。进入21世纪后,云南省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促进多产业共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蓬勃发展。

3.2 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加快九湖流域农业源污染治理,实施“三品一标”农业增产新举措(保品种、提质),推动绿色农业上下发展,推进长江禁渔十年重点任务,加强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3.3 农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

2018年以来,全省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了16%的年均高速增长,从全国第14位进到9位,进了5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4 云南发展区域绿色农业的SWOT分析

4.1 优势

第一,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云南省自然环境多样,利于花卉、烟草、咖啡、橡胶、云南红茶、食用菌等的种植。地处中国西南部,与多国接壤,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省交通运输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年投资3152.79万元。公路、水利等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交通便利,极大地提升了绿色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第二,产业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达到416.74万hm2、1905万t以上,通过“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实施“一二三”行动,全面推进“一县一业”,利用种子和电商两端,促进农业生产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农业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品牌战略。现已打造了一批品牌,例如绿色产业品牌、绿色区域品牌、绿色资源品牌、绿色商标品牌等。立足高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特点出发,聚集生物多样化和土壤多样化,走资源独特化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4.2 劣势

第一,云南省独特的资源优势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初级农产品较多,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全国知名企业的品牌缺乏优势[2]。

第二,绿色农业发展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企业技术研发不足,科研设计力量较弱,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较低、龙头骨干企业相对较少。

第三,缺乏绿色农业发展意识。大部分农业生产者都缺乏绿色生产的理念,只知道农产品的增产必须通过农药、化肥等方式实现,因此导致农产品被污染的情况十分严重。尤其是以抚仙湖、杞麓湖等,农业面源COD污染负荷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5.26%~26.77%,农业面源TN污染负荷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30.51%~67.10%[3],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

第四,農业生态补偿法律体系不健全。对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参与性和关注度不高,没有形成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补偿机制的社会舆论。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与农业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虽在一定程度强调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关键性,但是并没有对生态补偿的具体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

4.3 机遇

一是政策环境良好。

“十四五”时期率先在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全面实行农业绿色有机化。强化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推广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建立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进农业综合执法之内。

二是市场优势明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发生了转变,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有着广大的市场前景,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标。云南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良好,为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是地位更加突出。

“十三五”时期人们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将进一步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阳关田园”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加快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需求农业更好发挥生态根基作用。

4.4 挑战

一是市场竞争激烈。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农业贸易的环境日趋严峻,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国内各省(市、区)也在开发特色优质农产品,发展设施农业,对云南特色绿色农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二是农业技术设施薄弱,受资源和环境的限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设施与高新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有欠缺,山区面积占94%,自然条件成为双刃剑,自然灾害频发,贫困区作物单一,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而不是“农业强省”。

三是绿色品牌多,但缺少核心带动品牌。

缺乏领导品牌,品牌引领机制不完善,缺乏核心品牌的带动,各品牌之间的引领机制容易发生阻碍,带来品牌分散化而非集聚化。

5 发展对策

5.1 加大技术创新,优化农业科研投入及补贴政策

首先,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农产品绿色发展技术研发,增强技术对绿色农业发展支持作用,在财政拨款、资源配置、科研攻关等方面进行一体化部署,面向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引导农业、农产品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农业创新发展合力。其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重视农业人才教育,推进农业技术革新。

5.2 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做好重点产品、重点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向其集中,培养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更深更精细化发展;其次,持续推进“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的发展模式,将企业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结起來,整合分散的各种要素资源,促进集约化水平,形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1],一条产业链,产加销一条龙。最后,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组建产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

5.3 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

建设世界一流的“一县一业”和“绿色食品品牌”,以示范县为龙头,着力推进全省“一县一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建立各类农业示范基地,优化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藏物流链,销售及其他产业链,主导产业必须发挥优势,完善整个产业的生产经营体系。

5.4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农业源污染治理,进一步减少和改进化肥、农药,推广环境友好型植物病虫害防治产品和技术,推广土壤施肥配方,提高农药农膜包装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与畜禽粪便卸料。

5.5 提高农民绿色发展意识

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直接人员,是发展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有必要为农民提供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的培训。联结产业、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利益,加强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信任,以达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的良好效益。

5.6 建构绿色农业发展法律机制的路径

首先,健全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其次,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最后,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责任保障机制。

6 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因此,农业的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中之重,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云南高原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特点与区域特色优质产品的重要牵引作用,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云南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艺齐,董晓波,陈蕊,钱敏,袁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和对策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9(5):15-20.

[2] 侯娟,赵祥华.云南省高原湖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8,37(6):63-65.

[3] 赵祖军,郑田甜,赵筱青.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物的流失特征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35(1):40-47.

作者:周娜娜 饶志坚

第2篇: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摘 要:以云南省16个州(市)2000-2013年国内和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对云南省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都在不断扩大,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比国内旅游更加明显;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与集中型分布,正在向分散均衡型方向发展,但集中分布仍然很明显;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区域垄断程度高,发展很不均衡,但有从首位型分布向集中型分布转变的趋势。研究认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配套设施、区位条件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旅游经济差异;位序规模分布;影响因素;云南省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很快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对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方面。Priskin[1]认为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数量多少以及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导致了区域旅游经济规模之间的非均衡性;Soshiroda.A[2]和Kerra.B[3]都分析了政策因素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Hall[4]提出不同旅游区域之间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也会使得区域旅游经济规模发展出现差异性。在国内,对旅游经济的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揭示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态势[5-6];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分析[7-8];全国[9-13]、地区[14-18]、省际[19-25]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等方面。例如,张凌云[6]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旅游业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总体特征和内部结构;郭利平[7]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并将其划分成8个旅游区域类型;敖荣军[9]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得出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旅游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陆林[11]分析了全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刘军胜[16]对大关中城市群的旅游规模空间差异变化进行了研究。

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全国性的宏观尺度、区域性的中观尺度、省际层面的微观尺度都有涉及,但在省际层面上主要侧重于对中东部省份的研究[19-23],对西部省份的研究甚少[24-25];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多以研究入境旅游经济为主[9-13,21-23],也有一些将国内旅游经济[19-20]作为研究内容,而将二者同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或比较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极少。事实上,区域旅游经济由国内旅游经济和入境旅游经济两部分构成,入境或国内旅游经济只是区域旅游经济的一个方面,仅仅对入境或国内旅游经济进行研究并不能全面反映出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我国省内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非常突出[23],尤其是在西部省区。鉴于此,本文选取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对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进行对比总结,研究全省旅游经济的地区差异,分析影响旅游经济差异的因素,以期为缩小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地区差异,促进全省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衡量旅游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是旅游收入,旅游收入有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3类,而旅游总收入由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组成。因此,本文选取国内旅游收入(单位:亿元)和旅游外汇收入(单位:万美元)为指标来研究云南省16个州(市)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数据来源为《云南各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3)。

(二)研究方法

其中,标准差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均衡度,变差系数和基尼系数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度,它们的值越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越均衡,反之则发展差异越大;首位度用来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分布的集中程度,赫芬达尔系数用来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集聚程度,它们的值越小则越竞争,值越大则越垄断。

二、云南省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一)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从表1可知,云南省国内旅游收入标准差在2001~2004年这4年间变化差异不大,除2005年有所下降外,整体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00年的21.1049增加到2013年的114.4029,增长了5.42倍。变差系数和基尼系数虽然在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2013年时仍然达到0.9332和0.7446。这说明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相对比较明显,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在总体上仍然失衡。

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首位度明显,历年的首位度均大于2,最小的在2007年时仍然高达2.4108。昆明一直作为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首位地区,极化效应显著。第2大的地区在2010年之前基本上是大理,但是从2011年以后就一直是丽江了。首位度处于波动变化之中,但在整体上是处于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4.1123降到了2013年的2.758。赫芬达尔系数总体值较小,除了在2001年和2010年稍有上升外,其他年份则一直在不断的下降。这说明云南省国内旅游正在由集中发展走向分散发展,各区域之间竞争比较激烈。

(二)云南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表2显示,云南省入境旅游收入标准差(入境旅游收入衡量单位为万美元,而国内旅游收入衡量单位为亿元,所以计算出来的入境旅游收入标准差基数比较大)除在2003年有所下降外,其余时候都在上升,特别是从2010年起上升速度加快,到2013年时已经达到17945.6184,14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57倍。变差系数和基尼系数在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二者变化差异不大,在2013年时仍然高达1.1874和0.8361。这说明云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急剧扩大,相对差异非常明显,入境旅游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

云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首位度在2005年以前波动较大,最大时达到4.3713,以后首位度变小且比较稳定。2006年以前,昆明一直是云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首位地区。从2007年起,迪庆取代了昆明的首位度地位,成为云南省创造入境旅游收入最大的的地区。首位度第2大的地区出现交替性的变化,2000~2001年德宏是云南省第2大的地区,2002~2003年演变为迪庆,2004年又变为德宏,2005~2006年又是迪庆,2007年以后就一直是昆明了。赫芬达尔系数是先上升后下降,其总体值较小,最大时也不超过0.3。这说明云南省入境旅游正在打破垄断发展的局面,向着均衡化方向发展。

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与入境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反映相对差异指标的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变差系数和基尼系数都呈不断下降趋势,表明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正在向均衡方向发展;入境旅游变差系数从2005年起就一直大于国内旅游,基尼系数从2001年起就一直大于国内旅游,从总体上来说云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要大于国内旅游经济相对差异;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都在波动变化中不断下降,表明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正在打破垄断发展的局面,各区域之间竞争比较激烈。

(三)云南省国内、入境旅游经济规模位序分析

由图1可知,昆明、大理、丽江、版纳基本处在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规模的前4名,其中昆明一直排名第1;怒江、临沧、昭通基本位于全省国内旅游经济规模的倒数3名;普洱的排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红河的排名在波动中上升并逐渐稳定在第5名;楚雄、保山的排名在下降;曲靖、玉溪、德宏、文山、迪庆总体上变化不大。

由图2可知,迪庆、大理、保山、文山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的排名在上升,其中迪庆在2007年超过昆明以后就一直跃居全省首位;昭通、玉溪、楚雄、曲靖基本位于全省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的倒数4名;德宏、普洱、临沧的排名在下降;丽江、红河、版纳、怒江变化不大。

总体而言,国内旅游经济规模位序的排名更稳定,入境旅游经济规模位序的排名变化比较大;相比较而言,昆明、大理、版纳、曲靖、玉溪、楚雄等地国内旅游经济规模位序的排名要比入境旅游要靠前,而迪庆、怒江、德宏、红河、保山、临沧则相反。

三、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

运用罗特卡模式,通过SPSS17.0软件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旅游经济规模及其相对应的位序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表3、表4)。

(一)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位序—规模分析

由表3可知,2000~2013年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规模(P)与位序(R2)的拟合度均在0.859以上,历年相关系数(R)值也都在0.927以上,相关性显著。对数回归斜率q值在不断减小,从2000年的1.489降到2013年的0.936,说明国内旅游经济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2004年以前(包括2004年),q值大于1.2,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2004年以后,q值介于0.85和1.2之间,呈集中型分布。这说明云南省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已经从首位型分布进入到集中型分布,并且从总趋势上看正在向分散均衡型分布方向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国内旅游经济规模集中分布仍然很明显。这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分析结果相一致。

(二)云南省入境旅游经济位序—规模分析

由表4可知,2000~2013年云南省入境旅游经济规模(P)与位序(R2)的拟合度虽然仅在0.688以上,但因选取的是截面数据,原则上也是允许的。历年相关系数都在0.829以上,相关性显著。对数回归斜率q值呈现“M”型波动性变化,即“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历年的q值均大于2,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这说明云南省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垄断程度高,发展很不均衡,昆明市、迪庆州所占比例很高,而昭通市所占比则很低。另外,q值从2008年起一直在下降,表明入境旅游经济规模有从首位型分布向集中型分布转变的趋势,虽然q值下降幅度很小。而随着其他区域如丽江、大理、红河等州(市)入境旅游的迅速发展,也必将改变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的首位型分布现象。

四、影响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的丰富度特别是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虽然伴随着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有可能下降,但其仍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造成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重要基础[11]。云南省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由表5可知,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红河、版纳等地区不仅旅游资源数量众多,而且旅游资源的品味也高。此外,以上地区还拥有全省5项世界遗产中的4项,石林、丽江古城、三江并流、哈尼梯田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反观昭通、怒江、临沧、文山等地区,无论是在旅游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红河、版纳等地区媲美。

(二)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突出性地表现在旅游交通方面,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决定了旅游者必须进入旅游目的地才能享受旅游带来的最大效用,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就有赖于该地区的交通状况。良好的交通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直接影响该区域的游客数量。表6可知道,从整体上来说,滇西北地区旅游交通较全省其他地区更为落后,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旅游交通最发达。

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者顺利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星级酒店的数量和等级可以反映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的强弱和服务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酒店数量越多,接待能力就越强;级别越高,服务也就越好。因此,本文将星级酒店作为评价旅游服务设施基本指标。由表7可知,昆明、红河、大理、丽江等地区的旅游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旅游发展好;昭通、怒江、临沧等地区的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发展缓慢。

(三)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很强,它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支持。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发达的第三产业则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此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居民收入也高,外出旅游的机会也越多。由于近距离的旅游是旅游者外出旅游最主要的选择方式,特别是对于“一日游”或“周末游”来说,所以当地居民的高出游率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9]。大理、曲靖、玉溪、楚雄、版纳、昭通等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也高,近距离的旅游促使这些地区的国内旅游比入境旅游发展更快。

(四)区位条件

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来看,区位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是发展地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影响到本区域对游客的吸引力,又影响游客进入的可达性[21]。如保山、德宏、临沧、红河4地因为处于边境地区,设立了国家级的边贸口岸,边境旅游发展迅速,大大超过省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口岸入境一日游。2013年,红河、德宏接待一日游人数分别达到180.3万人次、170.9万人次,分别占全省口岸一日游人数的35.4%、33.5%。这也使得临沧、红河、德宏、保山4地入境旅游经济在全省的名次比国内旅游经济在全省的名次要靠前。

五、结论

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对云南省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体上来说,全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失衡,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则非常不均衡,二者相比,经济发展失衡现象后者比前者更严重;但是数据分析表明全省国内旅游经济和入境旅游经济正在打破高度垄断的局面,有由集中发展转向均衡化发展的趋势;2.国内旅游经济规模位序的排名更稳定,入境旅游经济规模位序的排名变化比较大;相比较而言,昆明、大理、版纳、曲靖、玉溪、楚雄等地国内旅游经济规模位序的排名要比入境旅游要靠前,而迪庆、怒江、德宏、红河、保山、临沧则相反;3.旅游资源禀赋、旅游配套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是影响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Priskin J. 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 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37-648.

[2]Soshiroda. A. Inbound tourism policies in Japan form 1859 to 2003[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1100-1120.

[3]Kerra. B,Barronb. G,Wood R. C. Politics,policy and reg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a case examination of Scottish area tourist board funding[J]. 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49-657.

[4]Hall C,Page S.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Environment,space and place[M]. London:Routledge.

[5]唐留雄. 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 经济问题,2003(11):69-71.

[6]张凌云. 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 南开经济研究,1998(2):69-72.

[7]郭利平,陈忠暖.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3):88-91.

[8]王思洁,甘巧林. 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实力的变动分析[J]. 旅游学刊,2008,23(9):39-43.

[9]敖荣军,韦燕生.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 财经研究,2006,32(3):32-43.

[10]叶护平,韦燕生. 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3):395-398.

[11]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2]陈秀琼,黄福才.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13]曾军,崔郁. 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6,(12):94-97.

[14]方琰,卞显红. 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分析[J]. 旅游论坛,2014,7(2):50-56.

[15]肖光明. 珠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72-77.

[16]刘军胜,马耀峰. 大关中城市群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体系分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5):91-96.

[17]邓晨晖.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J]. 旅游论坛,2011,04(2):47-53.

[18]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2014(2) :163-169.

[19]柳百萍. 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J]. 地理研究,2011,30(8):1520-1527.

[20]程进,陆林.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81-85.

[21]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等. 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 旅游学刊,2009,24(1):23-28.

[22]李洪娜,赵亮. 辽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序列分布研究[J]. 商业时代,2010(12):114-116.

[23]史本林,张宏娜,孟德友等. 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128-132,160.

[24]孙钰波,李晓东. 新疆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572-576.

[25]杨霞,刘晓鹰. 四川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9):138-142.

作者:李芳 李庆雷 李伟

第3篇: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日趋突出。文章基于改进的资源相对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运筹学线性规划软件,以全国为参照,用数量分析了云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和各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差距。结果表明:①云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富裕状态,其承载力较好,未来人口发展空间潜力较大;②各州市中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相对综合承载力超载,而不发达的地区往往资源承载力处于富裕或非常富裕状态。以此揭示云南省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资源的状况与区域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相对承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015

可持续发展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完善,我们通常采用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布氏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即不仅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我国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规模与资源之间是否协调的理论,然而传统的资源承载力仅以土地或者耕地面积作为衡量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资源的承载力,并使用简单的线性加权[2-3]。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总量有限,利用传统的资源承载力衡量出的资源可承载人口基本上都是低于实际人口数量,所以传统资源承载力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一般。鉴于此,2000年国内学者黄宁生等人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采用比研究区更大的区域作为参照区衡量资源的可承载人口,并对广东省的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4]。此后,张艾[5]、刘涛[6]、刘兆德[7]、陆亚琴[8]等人分别对广西、山东、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进行了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1模型的构建

11指标选取

根据云南省的资源特点,基于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能源资源4个因子,构建云南省各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用于反映云南省各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

12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如下:

(1)各个相对资源承载力,见式(1)。

Cri=Ii×Qi(i=l,w,en,f,e)(1)

式中,Cri为i类资源承载力;Ii=Qpo/Qio;Qpo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io为参照区i类资源存储总量。Qi为研究区i类资源存储总量,l为土地资源,w为水资源,en为能源资源,f为林地资源,e为经济资源。

(2)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见式(2)。

Crn=w1Crl+w2Crw+w3Cren+w4Crf+w5Cre=C1n+C2n(2)

式中,0

C1n=maxC1rn=w1Crl+w2Crw+w3Cren+w4Crf+w5Cre(3)

C2n=minC2rn=w1Crl+w2Crw+w3Cren+w4Crf+w5Cre(4)

β≤wi-wj≤α

δ

5i=1wi=1,5j=1wj=1

式中,δ为各因子权重下限,取值为01,β、α分别为各因子之间权重差异的上下限,分别取值为0005、03。

13承载状态的划分

相对资源承载力状态在其划分上分为5中情况,并以此确定了5种承载状态,见表1。

2实证分析

21各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超过200万人,其中昆明市高达72029万人,这也体现了昆明作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这4个地区经济资源占很大优势,GDP分别占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2569%、1238%、853%、808%。而保山、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丽江、德宏、迪庆、怒江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均低于100万人,体现了云南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较多,这些经济资源承载力较小。

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相对能源资源承载力超过400万人,体现了这些地区有较强的能源优势:一方面,与这些地区矿产资源储量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强势,大理发展工业,促使对能源的消费激增,也刺激了对能源的开发,从而提升其能源资源承载力。而临沧、西双版纳、丽江、德宏、迪庆、怒江相对能源资源承载力均小于100万人,尽管这些地区有矿产资源,但由于其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大,进而降低了能源资源承载力。

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大于500万人的有:普洱、红河、怒江、保山、临沧、文山、德宏、昭通、迪庆、西双版纳,说明当地河流水系密集,水资源丰富。而昆明、楚雄、玉溪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较低,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耗了大量水资源,降低了水资源循环速度,从而降低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上来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大,这也体现了云南省水资源丰富,仅次于西藏和四川,位居全国第三。

曲靖、文山、昭通、红河、临沧土地资源承载力都超过500万人,而迪庆、怒江土地资源承载力小,分别为7036万人和6362万人,云南省各州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其地形地势有关,云南省多属高原地区,海拔及地势坡度过大不适于耕种,各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取决于其坝子面积的多寡。对于一些城市化进程快的城市,其大量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工业用地,也会降低地区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云南省林地资源承载力整体都比较大,其中普洱、曲靖、昆明、楚雄、西双版纳、临沧都超过600万人,只有极少数地区如丽江林地资源承载力为21031万人。林地资源是云南省各相对资源承载力中最具优势的,这与云南省地理位置、地势以及气候条件有关,云南省多为山地,很多地区不适宜耕种,当然发展森林,再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水资源丰富,利于林木的生长和可再生,这也是云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支撑。

横向比较来看,云南省各州市承载力最小的是经济资源和能源资源承载力,而水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承载力较大,经济资源、能源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则是云南省发展劣势资源,这也体现出,云南省作为资源大省,但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见表2。

22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分析

昆明、曲靖、普洱市相对综合承载力位于云南省前列,而丽江、迪庆、怒江地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较差(见表3)。

实际人口数量超过相对综合承载力的有4个州市,按其超载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昭通、昆明、曲靖、大理,承载度依次为:3080%、1323%、1068%、358%。但是云南省没有严重超载的州市。实际人口数量低于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有12个州市。其中承载状态为非常富裕的有3个州市,分别为迪庆、怒江、西双版纳,其非常富裕程度分别为:3938%、1916%、766%,表明这些地区人口发展空间较大。承载状态富裕的地区有9个:德宏、普洱、临沧、丽江、保山、玉溪、红河、楚雄、文山,富裕程度分别为:5177%、5162%、3597%、2448%、2123%、2004%、884%、562%、257%,说明这些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相匹配。

3结论

根据传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不足,本文对其模型进行改进,加入了能源、林地指标,并根据各研究区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运用运筹学线性规划工具,引入了新的资源承载力模型,更能全面地反映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

(1)云南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为558590万人,处于富裕状态,其富裕程度为1832%,表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较好,未来人口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2)云南省16个州市中,承载状态为超载的地区为:昆明、曲靖、大理、昭通;处于富裕状态的地区是:玉溪、红河、楚雄、文山、保山、普洱、临沧、丽江、德宏;处于非常富裕的地区是:西双版纳、迪庆、怒江。

(3)相对能源承载力大的地区,对应的经济承载力也较大,表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也依托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有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方式。

(4)从总体来看,云南省的经济资源承载力偏小,而其他资源承载力较大,表明相对于其他资源,经济资源是云南省整体发展的劣势资源,这符合云南省属于西部不发达省的实际情况。尽管如此,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未来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Park & Burges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

[3]William R,Mathis W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and They are Key to 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6(16)

[4]黄宁生广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3)

[5]张艾广西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学术论坛,2000(4)

[6]刘涛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4)

[7]刘兆德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3(3)

[8]陆亚琴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云南省社会科学,2014(4)

作者:刘洵 苏美玲

第4篇: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而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在区域的发展中起带动、引导作用;而区域对城市发展的前途又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就很明显。

开发区属于一个小区域,因此高新开发区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同样具有带动和引导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以及许多县城都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区,以突破城市发展的旧有模式,为城市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综观各地“开发区”的发展情况,成功者有,失败者也有。我们在成功的、失败的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城市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引进资金及投资项目。可以这么说,一个“开发区”的发展无论成败都离不开资金。

一个开发区要想成功地进行招商引资必须至少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开发区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二是开发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开发区有良好的政府行为及服务;四是开发区有良好的优惠政策。

一、良好的区位条件

高新技术开发区健康完善的发展与所在城市在不同层次区域中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地位密是不可分。例如:烟台是处于山东半岛沿海开放地带,既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又时拥有沿海国土开发轴线上共有的丰富资源,享有区域与资源两大特色,它的族群似的城市结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的条件比较优越,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市综合功能比较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些都成为烟台开发区加速发展的推动力。烟台市与周边城市(威海、青岛等)联合起来,树立中心,靠经济力量辐射出去,作为胶东半岛的增长点,从而将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 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至关重要,对于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投资环境包括产业环境、环境因素、与外界有便捷的联系等等。产业环境包含要素很多,如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其主要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包括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投资活动的区位选择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不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是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第四是相关行业企业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环境因素是影响投资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无论是生产还是服务活动都越来越多地依靠与要求良好的环境质量。

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场所越来越车给投资活动区位选择的重点。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取决于改场所的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等。地理可进入性取决于位置和距离,经济可进入性由运费和通信费决定;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社会可进入性是由社会因素(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例如: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老城,这样就便于在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技术交流、科技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取得城市的支持,从而加快发展步伐。

此外“交通”是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美国的硅谷就是沿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我们山东省的发达高速网的建成已给我们山东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公路、航空、海港等交通都处于全国前列,正因为交通的便利才有了齐鲁这个大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有良好的政府行为及服务

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开发区的招商引资。首先政府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省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政府通过对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为招商引资活动提供了条件;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规范投资活动,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事实,调节经济活动的进行。良好的政府服务,可以为投资活动提供便捷的通道,促进投资的进行。在这方面,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就做出了很多努力。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多领域、多样化的广泛合作:

为投资者提供高科技产业化的建设用地、工业厂房和投资空间。

为投资者提供高科技产业合作的优秀项目和相关信息。

为投资者推荐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对象。

此外政府应该有良好的招商策略。

1、媒介策略:开发区形象推介的最直接方式之一是通过媒介传播,一般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由于不同的媒介面向不同层次的大众,因此,在选择媒介作开发区形象宣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1)讲究实效(2)讲究目的性。 (3)注意统一性和连贯性。(4)注重技巧性。

2、招商活动策略:招商活动一般包括开发区庆典活动,招商新闻发布会,投资者座谈会等。其中,招商新闻发布会较为常用。在招商新闻发布会上推介开发区形象时,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分步骤、分层次,波澜迭起,曲折有致。举办招商新闻发布会是开发区形象推介的最佳时机,要迅速在投资者面前提高本区域的知名度。(2)立体战役,电视、电台、平面广告齐发。开发区在异国举办招商新闻发布会,一般是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才决定的,可以说带有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争取该国的投资者来开发区投资。

(3)思维碰憧,学者论介,官员问答,记者对话。开发区发展理念,经开发区官员及专家学者与投资者、记者的现场对答,可直接明白地传达给投资者,从而增强投资者对开发区的认知和好感,为以后的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开发区招商新闻发布会,一定要有政府官员及本区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只有这样,对外发布的开发区形象才具有权威性、深度性。另外,要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对话不能太古板和严肃。开发区官员及专家、学者,尽可以在大原则指导下,侃侃而谈。

(4)反向提问,挑剔毛病,解释说明,扩大影响。开发区举办招商新闻发布,要面对投资者和记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发区官员和招商人员必须沉着应战,应对自如。有时,也不妨故设悬念,反向提问,挑剔毛病,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奇,然后再加以解释说明,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从而扩大开发区影响,提高开发区知名度,树立开发区良好形象。

四、有优惠政策

通观各个开发区,都重视了优惠政策的制定,因为优惠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投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为投资活动扫清了不必要的人为障碍。优惠政策的制定主要在税收(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税、再投资退税、房产税及车船使用牌照税、进口设备税制等)、土地划批等方面进行了制定。

由此可见城市与区域发展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此以来才能正确引导城市的发展,通过高新区等小区域的发展去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

第5篇: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20121103694 钟梦琪 教科院12教育学汉

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一~城市区域经济职能分析——城市区域观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从区域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找到优势特色产业做大,但更要从区域产业全局考虑。

二~城市容量观

(1)人口判断

先预计城市的人口数量,在开始进行城市用地规划。但通常都要建造比预计人口大得多的用地,因为需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速度,以及外来人口流入的情况。

(2)用地判断

本次规划的城市,主要人口是非农业人口为主,用地中心应是商业中心,周围郊区多为工地等,在郊外设厂子也有利于城市内部环境的空气,是环境优良。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话,经济发展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外来及进城人员到来,可在城市近郊处设农业人口及暂住人口区域。

要计算用地标准,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但要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多会有大量外来暂住人口和农业人口,他们在城市里使用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都和非农业人口一样,所以也要考虑这些人的用地因素。

要考虑人均用地指标,公平的取合理的人均用地标准,为未来城市规划突破做预防。但不能过大的扩大规模,这样不仅引起土地资源浪费,也增加管理难度。

(3)供给约束分析

根据逾渗理论,当所有城市建造区域超过区域内可建区域总面积的50%时,即将发生过量转变城市空间将会迅速连绵形成一体,而难以再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结合碳氧平衡理论,现有城区范围内的极限开发建设用地量,做规划时,测算生态平衡用的是整个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用地去与建设用地比较,这种算法得出的数据,虽然能说明宏观的生态环境状况,却无法对规划范围内的各地块的具体人居环境状况做出解释。在城市里面多建造公园,植物多了,环境自然就好了。在环城地带,森林覆盖率要高,因为城市中心是商业中心,人口多,居住紧张,依旧要增加绿地区域,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城市生长观

一个城市的生长模式在很大程度的上是根源于城市的生产方式,试想一个采用的是粗放式生产模式的城市又怎么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目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多偏重于城市的生态区划和生态保护方面,划分诸如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空间类型,还少有从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层次来探讨城市生长问题。本次规划着眼于将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切入点和最佳形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城市建设中产业循环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等主要问题,建立起一条有特色的城市可持续生长途径。

四~城市结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也要考虑经济模式,在城市中心多以第三产业为主,服务业带动其他产业,行业来行动。空间构造的道路设计上,要考虑车辆增多,人口增多情况,为解决未来道路拥挤环境差,堵车严重,适当扩宽马路,桥与地下通道合理开发建造。

空间构造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安排,有商业中心,会有人来工作购物,公园,生态区会有人来旅游,有教育类设施,幼儿园,小学到大学,这样能留住人口,中国几大鬼城,如果全面建造这些设施,而非盲目发展经济,将能走上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6篇: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的经济、社会、市政等系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区域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区际间产业扩张;另一种是区际间产业转移。而无论是区际间产业的扩张还是区际间产业的转移,都必须以城市的系统为条件和依托,否则区际间产业扩张和产业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二)城市的集约性和高效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

1、城市的资本、市场、科技、文化推动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不断优化,通过乘数效应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

(三)城市的开放性使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

城市开放性是指城市不断地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与农村腹地进行的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流。城市的开放性表现为一个吸引和辐射的双向过程。

1、利用城市自身的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人才管理、资金、区位优势,吸引周边农村腹地的原料、燃料、资源、人才、劳动力等向城市集中;

2、通过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的输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城镇规模体系的构成状况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

1、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的扩张和转移都是以城市为物质载体的,城市是产业建立和发展的依托。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扩张和转移过程中,新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要么建在城市中心区域,要么建在城市郊区。

2、不同产业在扩张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企业首先选择建立在哪些城市或什么样规模的城市是有条件的。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高的重工业,商贸活动频繁的金融服务业和会展业等首先选择向特大和超大城市扩张:

而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粗加工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则会选择中小城市,如酿酒、制糖、纺织业、林果业、奶制品业等。

(五)城市自身现有的发展状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

就单个城市或城市群而言,其自身现有的工业、贸易、金融、科技、信息、通信、政治和服务等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扩张和转移的主体会对城市的各种条件做综合考察和评估,进而做出选择。

具备条件的城市和城市群就会被移入新的产业,而那些不符合要求或不具备新产业进入的城市就会被排除在外。虽然某一产业在区域间的扩张和转移会产生新的潜在利润,但产业扩张和转移主体更关注这种潜在利润实现的可能程度。

第7篇:1999-200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经济功能定位要览

1999-200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经济功能定位要览

西部大开发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号召,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1月19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工作会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展开。

200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召开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会减慢。

2005年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呈报的《西部大开发五年工作汇报》材料上作出重要指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央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

1 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要认真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年来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抓紧建立西部开发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

2005年9月3日-4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力在西藏拉萨召开“十一五”西部开发规划座谈会。

2006年3月18-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对于宁夏等西部地区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把经济搞上去。

2006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

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开幕。温家宝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西安:定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提出了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软件、生物技术、新材

2 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航空航天、汽车、光机电、国防科技工业、石油化工、食品饮料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

兰州:中国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及能源物流集散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将东北振兴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

2004年3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2005年5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2005年8月11日,国务院召开东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座谈会。12日,国务院召开东北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试点工作座谈会。

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会议研究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

3 试点问题。

2006年6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

2007年6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

2007年11月,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8年12月,关于调整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

2009年8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9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正式发布执行。33号文件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下发执行后,国家出台的又一个指导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性政策文件。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沈阳: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是东北地区第一大城市和我国最重要重工业基地,将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

长春: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东北地区中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设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连: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部崛起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2005年3月6日,全国政协召开国家十部委(局)参加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现场办理座谈会”,中部崛起由此“破题”。

2006年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一份促进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2006年9月18日,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以及部分中央部委负责人会聚郑州,参加“中部论坛”郑州会议。“中部崛起”的横向合作付诸行动。有关部委和中部六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部博览会也在2006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

200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部署;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重大问题,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协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政策,推动部门间沟通与交流。

2008年初,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入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表。2008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初稿)开始下发,地方和多个部门纷纷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各个省分别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台编制了相关规划。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太原:山西省域中心城市,以产业多元化、结构高度化、开发高效化、增长集约化、环境清洁化为方向,以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为发展空间,实施双向拓展,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工业基地、文化名城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都市。

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定位,重点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培

6 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武汉:提出了武汉是“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定位。重点发展以钢铁制造业、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等重型化工业及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烟草、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业等轻型工业,支撑其“工业基地”功能。在第三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商贸会展业、金融业及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等。

长沙:以文化交流为先导,以商贸、旅游娱乐为支柱,具楚汉遗风,融长株潭于一体的科教性国际文化交流的山水商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布局重心上突出长沙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领跑中部的长沙工业“双核”。

珠江三角洲地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1月8日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出发,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要推进珠三角各市内部的城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提升珠三角的过程,更要注意与带动东西北统筹部署,始终把带动东西北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当前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的“主抓手”,就是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必须坚定不移,一抓到底。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准要有新突破,积极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把深化与港澳的紧密合作作为重中之重,同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方位加强与泛珠、东盟、台湾等地区经贸合作。抓住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洗牌”机会,鼓励我省企业“走出去”进行低成本扩张,积极打造自己的跨国公司。四是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要有新突破。切实防止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重产业建设轻民生改善的倾向,把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与经济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体制机制创新要有新突破。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权,重点围绕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珠三角一体化,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更好地承担起中央赋予的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的历史重任。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深圳:建设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高科技城市、现代化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和会展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

8 域性国际化城市。

广州: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建成带动全省、辐射东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一是经济中心;二是国际都会;三是创业之都;四是文化名城:五是生态城市;六是和谐社会。

长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首个由国家组织编制的、跨行政区的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于2006年签发有关省市征求意见。纲要对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定位、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重点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协调与建设、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都做了明确规划,明确了未来长三角四大功能定位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率先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在体制创新上先行先试,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上海:“双中心”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一要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二要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

苏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联合、各类人才聚集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基地;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

10 会文明”的基本现代化地区。

宁波: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构筑宁波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

无锡:国际制造业基地、国内外旅游胜地、长三角湖滨特大城市和全国生态人居名城。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苏南的物流牛心和交通枢纽。

温州:定位为民营经济的先行区,逐步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

武汉城市圈

2001年1月,武汉市领导提出“大武汉集团城市”。

2002年初,《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和《“大武汉”集团城市发展方略》两篇论文发表,两篇论文被公认为是武汉城市圈理论的奠基之作。

2003年湖北省先后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4月7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

2005年“中部崛起”10号文件,“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省政府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2005年完善为“五个一体化”。

2005年11月25日,武汉城市圈农业经济协作第一次会议在汉召开。圈内9城市达成共识,将依托武汉,积极参与推进城市圈的农业发展。

2007年11月,武汉市政府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推动武汉城市圈通信市场一体化武汉鄂州或孝感等市试点工作请示》,现已开始试点。

2007年12月12日,省工商局同意《武汉市工商局、鄂州市工商局关于武汉东湖开发区与湖北葛店开发区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12月1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国家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2008年8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洪湖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9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京山县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

2009年2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广水市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这是继洪湖、京山之后,武汉城市圈的第三个观察员。

长株潭城市群

20世纪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长张萍提出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

1998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

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

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3年,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开发建设保护办法》。

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

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召开,制订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9月29日,《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中部地区具有能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本土市场潜力大等优势,探索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成渝经济区

成渝地区地处中国西南与西北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较之于西部其它地区,成渝地区社会发展基础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优越,具有很大的发展容量和潜力。目前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成渝经济区亦即城市经济区,其未来的战略定位是“五大基地一个屏障”,即能源、装备工业等产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国防科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牧业及深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规划中称要把四川打造成石油化工、核电设备制造、民用飞机制造等特色基地。成渝经济区未来的空间布局是“两圈、两群、四带”。两圈是指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两群是指川南城市群、川中(或川东)城市群;四带是指长江上游经济带、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成(都)

14 内(江)渝经济带,以及成(都)遂(宁)渝经济带。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成渝地区列入了重点协调发展区。2007年6月,成渝地区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成渝地区人口超过8000万,在中国经济区中人口最多,也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成渝地区拥有2座特大城市和数十座大中型城市,其中成都和重庆两市,是中国西部主要的经济增长极,都是西部地区工业重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成都:提出了“全省经济中心、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是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的定位,以体现现代服务业主体地位的科技、金融、商贸及旅游业,体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但为了支撑其经济中心功能,也提出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医药产业、食品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第二产业的推动支撑作用。

重庆:定位于“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中心城市,是重庆直辖市的经济中心”。将重点发展服务业体系、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适度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未来的拓展区重点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汽车、摩托车、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材料加工业等,体现了核心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拓展区继续推进重化工业以支撑其区域性经济中心地位。

皖江城市带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

15 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城市带”,主要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新区,于2008年12月正式获国务院批准,为皖江9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皖江地区是长江经济走廊的重要地带,也是安徽省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共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9个皖江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将有所选择,按照错位发展、补缺等原则承接转移。按照预期,示范区区域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合肥: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16 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

芜湖:在安徽奋力崛起中争当排头兵,把芜湖建设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20世纪90年代,江苏提出建设“海上苏东”,沿海进入“四沿”(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生产力布局,开发的层次与力度不断升级。

2004年3月《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启动。

2006年10月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牵头,中国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与江苏省政府联合开展专项研究,最终完成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11个课题研究报告。

2007年1月,温家宝总理到连云港视察,对连云港的规划和发展以及沿海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7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会后省政府批准下发了《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

2008年1月一2月《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完成,并呈送国务院。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会同19个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江苏省沿海地区调研,之后与江苏省政府共同完成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

17 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交通圈已经成形,更有利于未来这一地区的长期发展。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发布《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根据《规划》,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除了“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外,还将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

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体现在五个方面,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高地、四个基地”,即:形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经济区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大幅提高。

第8篇:毕业论文: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前 言 -- 1 1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

1.1聊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1 1.2聊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 1.3聊城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

2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

2.1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 5 2.2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6 2.3服务业比重低,问题突出 - 7 2.4经济外向度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 ----- 8

3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8

3.1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 8 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 10 3.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水平 -------------------------- 12 3.4重视旅游业,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 13 3.5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 14 3.6坚持创新工作体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 14 3.7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力促进区域经济特色化 ---------- 15 4结 论 ----------------------------- 15 参考文献 --------------------------- 16 致

谢 ------------------------------ 17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摘 要

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位于华北、华东、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聊城市矿场资源丰富,交通交接优越。近年来,聊城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基本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向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然而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比较低,并且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建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实现聊城经济、社会、城市农村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聊城市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Liaoche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west plains, and Henan and Hebei provinces bordering, located in north China, east China, central three administrative region junction. Field is rich in resources, traffic Liaocheng city handover is superior. In recent year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cheng city further optimized, basically achieved mainly by agriculture t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thre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However Liaocheng city overal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Want to have big development must insist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continuous innovation, optimiz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hange the way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urban Liaocheng rural sustaine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ew situation.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trategy; Liaocheng city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前言

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位于华北、华东、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聊城市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优越。近年来,聊城市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在科学、创新理念的推动下,聊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了效果比较好的优化,基本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产协调发展的转变。

然而,聊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要想实现聊城市的大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努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大高科技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构建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实现聊城经济、社会、城市、农村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1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1聊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聊城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提升年”的要求,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任务,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聊城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

1.1.1农业经济总量增加,各项经济指标稳定增长

聊城市农业生产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2010年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8.6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业21.9亿元,林业0.2亿元,牧业24.6亿元,渔业0.9亿元,服务业1.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2%、6.6%、8.2%、3.6%、4.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3.1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农业11.3亿元,林业0.1亿元,牧业10.5亿元,渔业0.6亿元,服务业0.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2%、6.6%、8.2%、3.6%、4.5%。一季度全市农民现金收入为1663.57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7.41元,增长11.2%[1]。 1.1.2畜禽生产保持较快发展

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提高,2010年一季度聊城市生猪出栏82.62万头,同比增长12.8%;存栏136.34万头,与去年同期持平。家禽存栏5207.22万只,同比增长9.2%,出栏4926.14万只,同比增长10.1%;羊存栏122.55万只,同比增长9.3%,出栏61.62万只,同比增长10.9%。大牲畜存栏42.31万头,同比增长5.5%,实现肉类总产量13.71万吨,同比增长12.8%,牛奶产量1.82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禽蛋产量6.88万吨,同比增长9.8%[1]。 1.1.3聊城市农民收入形式稳定,未来趋势向好

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一季度全市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663.5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41元,增长11.2%。主要的四个特点是: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向好,比重继续增加。2010年一季度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585.3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26元,增长13.9%,居增收贡献率第一位,仍然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二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增势趋缓。2010年一季度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997.5元,增加82.02元,增长9.0%。三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224.0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6%。四是非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1.1.4财政支农力度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聊城市继续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足额发放各类补贴资金。政府把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已陆续发放到农民手中,有力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和农产品市场不断完善。这些都保障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有效的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2聊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2.1聊城市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2009年聊城市GDP实现1340亿元,增长12.3%;地方财政收入55.4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增长24%。从2010年上半年数字看,聊城市正朝着这一目标稳步迈进。上半年聊城市共完成工业投入320.29亿元,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同比增长21.7%,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78.54%。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99.2亿元,增长15.1%[2]。工业投入平稳增长,有力地推动了重点项目建设。祥光铜业40万吨阴极铜二期工程和32万吨铜导体及电气化铁路架空导线、信发集团200万吨赤泥综合利用和40万吨聚氯乙烯、鲁西化工20万吨有机硅等一批过亿元项目进展顺利,茌平鑫源建材的铝塑复合板、时风集团的三轮摩托车等项目已竣工投产,为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持续后劲。 1.2.2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西安交通大学聊城科技园正在建设,与山东省科学院的合作不断推进,市高新技术园区建设顺利启动;聊城市正在组建有色金属研究院,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2010年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2.7亿元,同比增长30.74%。

总体上,聊城市工业体系比较齐全,但初级原料加工、粗加工比重较大,精深加工工业所占比重较低;主导及优势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比较明显,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突显支柱产业地位;重工业比重逐步上升,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一笔骨干企业规模迅速壮大,并成长成为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聊城市现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但由于长期形成的重化工特征,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1.3聊城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0年以来,聊城市东昌府区服务业积极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年活动,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3]。 2010年,东昌府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8.32亿元,增长18.5%,占GDP的比重达到42.1%,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16.7:41.2:42.1,三产各项指标都首次超越了二产,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48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5%。

一是商贸流通业。目前,东昌府区辖内专业批发市场达57处,其中亿元市场19处,总经销、总代理2500余个,商品交易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实现市场成交额300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香江市场实现成交额120亿元。振华集团、银座商城等一批大型企业相继落户该区,百大集团的金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鼎购物中心顺利开业,已经发展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贸集团。

二是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铁路、公路沿线规划建设了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我市全省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和鲁西北物流集聚区的地位。突出抓好了市重点服务业园区——京九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目前入驻物流企业60余家,年货运周转能力达3000余万吨,2010年,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利税6亿元。

三是文化旅游业。姜堤乐园、聊城植物园等本地旅游企业不断扩大投资,景区内容日益丰富;阿尔卡迪亚大酒店已试营业,运营状况良好;盛世天湖温泉度假区前期工作已经完成,马上开工建设;马颊河世界运河之窗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以运河文化休闲为核心的大型度假区;南关岛开发项目投资已完成80%,建成后将成为城区新的旅游亮点。目前,该区已建成3A级景区2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全省旅游强镇2处。2010年,该区共接待游客457.6万人次,同比增长14.21%,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3.12亿元,同比增长30.16%。

四是金融保险业。近年来,通过加强诚信建设,强化银企合作,引进培植金融保险机构等方式,东昌府区金融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先后引进了齐鲁银行、生命人寿、长安保险、长城保险等金融保险机构,2009年成立的天元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至1.5亿元,截止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6亿余元。恒丰银行聊城分行正在装修,预计3月份可开业运营。由鲁化集团发起的泽昌小额贷款公司申报材料已上报省金融办,等待上会审批,预计今年上半年即可开业运营。区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已经开始,进展良好。截止目前辖区内银行性金融机构达10家,保险机构达29家,证券公司达2家,2010年,各家金融机构累计为该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15亿元,同比增长50%,提供税收5000余万元,同比增长20%。

总体上,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全市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服务业企业中占的比重较大;而联营企业、合资经营以及港澳台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较低。从反映企业规模的固定资产、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看。全市服务业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经营收入水平低,从而导致聊城市服务业企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尽管聊城市农村经济形势很好,但总的看农业仍是聊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比较脆弱,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

2.1.1农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一般基本充足,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必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一定影响。

2.1.2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素质偏低,是现阶段制约聊城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的数量、质量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都较低。二是市场经济素质低,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较低,盲目种植生产、跟风调整结构现象普遍存在。

2.1.3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由于信息滞后、农技推广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也往往造成农产品积压或售价不高,农民很难获得预期收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4]。同时,动、植物疫情和重大农业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建设薄弱,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容易使农户造成意外的经济损失。另外,基层农技服务推广力量薄弱,投入不足,一些基层农技单位,特别是乡镇一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很难发挥自身作用,从乡镇到农户的技术推广衔接不完善,科技入户渠道不够通畅。

2.1.4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一是林业、渔业总量较小,2006年林业渔业生产总值只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22%,2007年上半年占到3.3%。畜牧业发展缓慢,2006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75%,上半年只占24.25%,距离畜牧强市建设仍有一定距离。农业服务业规模小,缺乏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非农经济所占比重偏低,综合经济效益低。三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优质率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 2.2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2.2.1工业经济总量小,整体水平不高

2007年9月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26家,比德州市少927家,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84亿元,居全省第13位,比德州市少16亿元,比滨州市少11亿元[5]。且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生产体系发展滞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从聊城市重点培植的五大产业群(以电力工业及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为主的高载能产业群、以食品、纺织、造纸、木材加工为主的农林资源深加工产业群、以商用汽车、农用装备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群、以化肥、橡胶轮胎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群、以现代中药为主的医药产业群)来看,现有产业链较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对全市经济具有明显、持续拉动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为数不多,优势产业的规模效益尚未完全显现。 2.2.2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高投资、高消耗;资源利用率低,初加工产业比重高;原材料供给缺乏有效保证;环境污染压力较大,高投入产业比重偏高。2007年上半年,聊城市万元GDP能耗为1.64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4吨标准煤,居全省第4位。2007年上半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81吨标准煤,高于全省0.91吨标准煤,居全省第4位。主要能源煤炭全部需要市外、省外供应,铝、铜两大材料产业群所需矿石主要来自国外,安全性、稳定性上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高能耗产业同时也使得环保压力加大。聊城市“5513”工程前20家企业,资源型企业18家[4]。尽管多年来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家、省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聊城市的30个左右的发电机组只有鲁能集团的一个机组正在上脱硫设备,企业由于不愿意投入昂贵的脱硫设备,而把污染转嫁给了社会,自己得到了比较大的利润空间。按照要求,到2010年,全省所有燃煤电厂都要安装脱硫设备,据环保部门介绍,聊城市目前这些机组仅上炉外脱硫设备就需耗资近20个亿,且上去脱硫工艺后,每度电还要增加发电成本1.5分。

2.2.3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

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的动力源泉是科技创新。2007年1-9月份,聊城市高技术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2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 个百分点。同时,从总体上看,传统产业居多,技术的应用上以适用、简单技术为主。绝大部分没有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不能够集中力量去攻克行业的公共或关键技术,许多企业停留在模仿上,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处于弱势,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滞后,比重偏小。大多数工业企业属于出售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在应用科技增效创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

2.3服务业比重低,问题突出 2.3.1聊城市服务业比重较低

2009年,聊城市服务业比重仅占全市GDP总量的26.8%,比山东省服务业比重34.1%低7.3个百分点[5]。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仍不够高。服务业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服务业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是服务业发展速度放缓。自2003年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逐步放缓。三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滞后。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服务业的发展仍以批发零售业、教育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导,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快,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仍占较大的份额,两行业的单位个数占总数的76.95%,年末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42.89%。从基本单位构成来看,传统行业占的比例较大,新兴行业占的比例较小,新兴产业业还没有起到带动聊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四是服务业企业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服务业企业共308家,仅占服务业单位总数3.09%;从业人员7357人,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为2.92%。在全部服务业企业中,规模较大服务业企业个数明显较少。

2.3.2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制约旅游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认识不足、观念滞后。不少同志,其中很多领导干部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观念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旅游业的产业属性、特点、作用、发展规律知之甚少。(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旅游经营单位隶属不同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条块分割严重,旅游产业的政策和决策得不到行之有效的贯彻落实。景区、景点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改革进展缓慢,多数仍然是事业单位,工资靠财政,运转靠门票,没压力,没活力,仍处于 “小、弱、散、差”状态。(3)投入不够,项目欠缺。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对旅游业的投入,都相对较少,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资源开发资金匮乏。 2.4经济外向度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

聊城经济外向度不高,外经贸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据统计,2009年,聊城进口总之占全省比重为1.6%,实际利用外贸总额仅约占全省比重的1.14%。

由于财政收入比较困难,聊城市政府虽然每年投入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民政、保障等社会事业的经费都有所增加,政府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切实加大了对农民、城市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4]。但相当一部分群众还面临着“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巨大生活压力。

聊城市工业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较高,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压力较大。2008年聊城市万元GDP能耗比全省高0.39吨标准煤。在聊城市“5513”工程前20家企业中,有18家为资源型企业。尽管聊城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国家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3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又好又快地发展聊城市经济,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坚持科学发展特色经济,推进聊城市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克服制约现代农业、工业和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才能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3.1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聊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具体落实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3.1.1切实抓好农村基础建设

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三是组织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四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 3.1.2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大力培植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粮食、棉花、肉蛋、瓜菜、水果、木材、饲料、食用菌、工艺美术品等加工企业及储藏保鲜项目;二是帮助和引导龙头企业加强管理、深化改革,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市场适应和竞争能力;三是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让农民在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3.1.3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主体;三是抓好产销衔接、以销定产,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四是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和农村流通环境。

3.1.4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二是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搞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三是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加快农民、农业与科技结合的步伐;四是鼓励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五是适应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3.1.5加快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一是提高对搞好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二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各种类型的农民教育培训;三是加大对开展农民培训的投入;四是把搞好农民培训与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县乡党校的基地作用,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重点培训。 3.1.6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一是落实农村土地政策;二是落实各种补贴政策;三是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四是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五是落实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六是落实农村救助政策;七是落实农村用电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八是落实农民负担监管政策等。

3.1.7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正确引导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从实际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出发,探索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找准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经营项目、基础项目的产权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五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六是搞好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3.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确定的一系列重要方针,从聊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地基础、产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7,8]。推进工业化进程有以下几点建议: 3.2.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适应国家政策形势,从投资的源头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项目产生。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围绕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在基建投资、技术改造、专利引进、产品宣传包装、营销策划等环节,扩大项目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纳投资渠道,实现招商引资工作与产业发展政策、科技优惠政策的最佳融合。

3.2.2加快战略支柱产业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有色金属、化工、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根据规划和发展形势,确定目标,层层分解到有关县市区,落实责任,重点建设信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祥光生态工业园区、鲁西化工产业园、中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基地等七大园区,力争2011年七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二是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鲁西化工集团20万吨/年有机硅项目、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40万吨阴极铜二期工程、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阿胶工业园建设项目等100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住国家、省鼓励技术改造的机遇,加快对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全年力争技改投入420亿元。 3.2.3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10]。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高加工度化、知识技术密集化、产业结构软性化。从聊城市产业现状出发,目前聊城市一方面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使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对纺织、造纸、机械加工、化工等传统行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进工艺技术,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聊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事的也只是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简单加工、组装活动,多数并不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聊城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首要任务就是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名牌产品,积极争取国家土地、信贷等政策的支持,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园规模,建立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11]。

三是高度重视三产、一产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带动作用。推进聊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突出发挥

一、三产业的促进、带动作用。把加速工业化作为核心,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一方面把工业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资源利用率高、环境破坏少、经济效益好、就业率高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把工业化与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结合起来,以现代服务业促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3.2.4坚持抓好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战略产业。认真落实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作为县市区考核指标。积极培植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规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单位GDP能耗。二是继续抓好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继续控制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项目上马,加大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我市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节能改造力度,提高生产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对全市50户重点用能企业加强监管,严控用能量。三是总结推广循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聊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对我市主导产业十种循环经济模式,作为示范在全市重点推广[9]。加快实施循环经济工程,着力抓好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建设。 3.2.5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政府对公共科技的投入。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项经费)要达到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3%以上,增长速度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设立“聊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配套支持全市在国家和省级立项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相结合[12]。调查结果表明,聊城市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主要采取本企业所办科技机构为主自主完成和由本企业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协作完成两种形式,而与外界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所占比重较小。这种以单打独斗为主的科研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科技发展。因此,在组织方式上,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创新体系。

3.2.6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升就业弹性系数,确保社会的稳定

从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入手,改变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两类产业彼此脱节、各行其道、发展不同步的局面,把两类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注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增强两类产业的发展关联度,促进两类产业的交流融合[12]。集中力量培植发展一批兼具规模经济特征且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工业项目。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职工就业的巨大潜力,积极引进国外、省外资金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针对性地发展原材料深加工业、轻纺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建材业等。

3.2.7进一步加速农业人口转移,尽快走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严重阻碍聊城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聊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实行战略性转变,实现农村工业化向城市工业化的转变,即在农村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加快城镇和城市的发展,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很高的农村区域升格为城镇或城市区域,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同时,沟通和加强乡镇小企以带动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水平

当前,我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有较大差距,与我市工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业化进程不一致,服务业比重过低,内部结构滞后,经济效益不高,这些表明我市经济还未跃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服务业的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极为紧迫的问题。有以下对策:

3.3.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增长方式意味着要素投入的优化,我市应由过去粗放式的以物耗性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转变为以科技、人才、管理、技术、信息等新型技术性投入为主。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聊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紧迫而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科技教育、咨询服务、现代物流、旅游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跟进,使资金、物流、信息、科技、人才等要素充分激活。要把加速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看,通过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培植现代服务业,推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产业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途径。

3.3.2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支持体系,为服务业中小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特别是要加快制定涉及服务业中小企业产权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清理阻碍服务业发展的各种不合理的规章、规定和做法;其次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另外实行优惠政策,降低就业门槛也是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3.3.3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服务业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水平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提升城市化水平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途径。要打破制约城市化水平和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二元化户籍制度和城乡界限,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工和所有制界限,提高城乡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服务组织程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服务业整体快速推进创造更大空间[13]。 3.4 重视旅游业,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3.4.1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大旅游观念

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深化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破除现有的不顾整体形象、长远发展,就旅游谈旅游、就区域讲区域,各自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强调本行业企业利益,互相指责、互相拆台的封闭狭隘观念,树立 “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增强树立水城旅游形象、提升聊城市旅游产业的信心。 3.4.2努力探索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的有效途径

突出政府主导办旅游,借鉴杭州、蓬莱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旅游、景区、文物、湖区等一体化的具有实际职能的文化旅游管理机制,将全市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纳入统一管理和经营,尽快形成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合力[14]。遵循政企分开的原则和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模式,对我市各景区 (点)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创新运行机制,通过激励竞争等手段和措施,刺激旅游业的发展。

3.4.3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以旅游大项目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策划设计和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景区 (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建设中注重旅游与文化结合、旅游与城市建设结合、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增强旅游项目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3.4.4完善聊城市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商品和夜间旅游项目开发力度,提高游客在聊停留时间和人均消费水平。全面丰富完善我市的旅游内涵,重点要解决旅游购物和晚间旅游项目、夜生活消费等问题。要统一协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推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完善购物网点,建设购物街区。 3.5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人才严重缺乏对聊城市科技创新和应用形成制约。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就业培训,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外,还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抓[15]。在当前,尤其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技术骨干,除了给荣誉和待遇外,还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更好的跳动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3.6坚持创新工作体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体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市场手段,做好结构调整工作。要借鉴江浙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限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要改革投资体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制,保证投资效率,抑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注重头筹兼顾,着力形成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聊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聊城经济社会、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3.7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力促进区域经济特色化

聊城市不断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产业镇为基础,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全市民营经济产业结构。

近年来,聊城市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快速成长,进一步显现了区域特色优势,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挖掘这些特色产业集群的成长潜力,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聊城市将按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培育发展技术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行业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拓展集群在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同时,引导集群集约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产品关联度高、加工能力强的配套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

4 结 论

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聊城市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并且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创新体制,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推进、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聊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面对这这问题,聊城市要想实现较大的发展,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务实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全面重视旅游业发展,带动聊城全方位发展;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坚持创新工作体制,统筹聊城区域经济发展;聊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力促区域经济特色化。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 林峰海.2010年聊城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区域经济,2010. [2] 山东统计信息网.统计分析.市情分析.加快推进聊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问题研究,2007. [3] 吴杰.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N].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4):114~116. [4] 孙凌云.市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0,(18):85~87. [5] 郑方云.新形势下农村服务业发展研究,以聊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6):2754-2756 [6] 牛文远.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2~55. [7] 张建军.聊城市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5):41~43. [8] 张春光.试谈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经济学. [9] 初丽霞;李会东.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0]连成顺,淳悦峻.在结构中推进聊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28~31. [11]巩振兴.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0,(12):67~69. [12]刘士华,淳悦峻.关于转变聊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117~120. [13]王晓乐.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青年科学,2009,(8):224~226. [14]丁兆宏.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及路径选择[J].中国商界,2009,(10):55~57. [15]付景远.科技进步下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测度研究——以山东聊城市为例[J].东岳丛书,2010,(6):102~105.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特别感谢路洪海老师对本篇论文的悉心指导,感谢环境与规划学院各位老师为我提供资料,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经过老师的尽心指点,我顺利完成了论文,论文写作水平有大幅度提高,专业知识也在论文的写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后,再次感谢对本篇论文提供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

第9篇:南阳市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

南阳市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国际征集活动情况介绍

来源:本站 时间:2009/12/31 9:50:00 点击:1381

今日评论:0

滨水地区的开发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制高点意义的城市功能区,形成一个令人振奋的城市空间与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广大人民群众也十分关注。白河是南阳的母亲河,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了白河两岸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强调要把白河作为南阳城市的发展核心、发展脊梁、发展标志和城市品牌,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好。

为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南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省次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我们首先研究论证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于2009年4月18日召开了《南阳城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2009年5月20日,召开了《南阳市白河两岸空间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明确了白河两岸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按照南阳城市发展新的定位,根据白河两岸区域用地与建设条件良好、潜在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时机日趋成熟等有利条件,2009年6月5日,正式启动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国际征集活动。

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方案,共有国际4家设计单位参加,分别是美国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新加坡CPG集团、德国盛奈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4家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加。4家设计单位抱着对南阳负责的态度,多次踏勘现场,沟通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交了规划成果。2009年8月6日举行了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评审会,由全国知名专家组成了评审委员会,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黎明同志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经评审委员会认真评议,美国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所作的方案胜出。

专家们认为,四家设计单位的规划编制内容达到本次征集活动的要求,从城市的角度综合考虑白河两岸功能的定位和空间布局,体现了各自的特点。

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设计方案是本次国际征集活动的第一名方案,专家一致认为,该方案对南阳现状分析准确,规划目标、定位明确,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清晰,功能布局系统合理,切合白河两岸的实际。该方案提出了编制文化地图的构想。总体设计框架突出了“五道四区”,即以“科圣”张衡为象征的“科道”、以“智圣”诸葛亮为象征的“智道”、以“商圣”范蠡为象征的“商道”、以“医圣”张仲景为象征的“医道”、以现代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明道”。利用五道串联起白河沿线的“生态休闲区”、“城市活力区”、“文脉传承区”、“教研生活区”。方案重视水环境的规划,提出“护水、治水、控水、用水”四方面的策略。在确保白河水质和水量的前提下,加强对水的利用,籍以将水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加强白河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根据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的要求,规划方案评议第一名的设计单位将进行后续方案的深化工作,除了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吸纳其他三个方案的优点外,还将按照评审纪要和广大市民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根据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的要求,规划方案评议第一名的设计单位将进行后续方案的深化工作,除了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吸纳其他三个方案的优点外,还将按照评审纪要和广大市民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总体设计框架图

功能分区图

景观结构规划图

生态绿地及开放空间规划图

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新闻评论

当前没有评论信息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周工作流程下一篇:村干部廉洁奉公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