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精选9篇)
1.区域经济学p293(简答、辨析)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294
3.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p295
4.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p299(简答)
均衡增长理论(辨析)
5.区域开发模式选择p302(简答)
6.区域开发中产业空间转移p302(简答)
7.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p306
8.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原则p310(简答)
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p310(简答)
10.生产要素禀赋决定贸易格局p311(简答)
11.贸易条件对区域贸易的影响p312(辨析)
12.动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p312(论述)
13.雁行产业发展贸易理论p313(简答、辨析)
1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p314
1)工业贸易合作
2)劳务合作
15.城市(镇)化的动力机制p318(简答、辨析)
16.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类型p320(简答、辨析)
17.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方针p321(简答、辨析、论述)
18.区域基础设施建设p372(论述题重点)
19.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p325(简答)
20.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p327(简答)
21.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p327(简答)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发展
一、理论研究综述
(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认为, 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 通过资源合理调配, 各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将会趋向统一, 这种统一还包括区域经济体内部各产业和各部门的平衡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源于以Solow (1956) 和Swan (1973) 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 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将趋于一致, 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个前提假设, 就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而且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是无成本的, 不受限制的。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部分地区或者部门先发展起来, 再来带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联动发展, 强调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和部门。Williamson (1965) 提出伴随着一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 区域间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现倒“U”型。就是说, 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 但从长远来看, 区域间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 即发展均衡。
(二) 金融发展理论
1.国外研究历程。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角度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但20世纪90年代, 经济学家运用内生增长模型, 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 来研究两者的关系。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 (1993) 为代表, 他们构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标,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问题已开始被学界广泛关注,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从实证的角度来看,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关系这一问题, 大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谈儒勇 (1999) 通过研究发现, 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韩廷春 (2001) 在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以后, 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史永东 (2003)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同时通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入测量金融中介发展程度的指标, 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王景武 (2005)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发现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虽然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争议, 还远未达成一致。然而, 大量的文献研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支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一般性结论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影响作用, 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一)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性
大量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的研究证实,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东、中部地区虽然金融资源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在降低, 但是他们的正相关关系仍然成立。这里存在一个是金融资源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起作用还是金融组织结构亟待调整的问题。因此从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 区域金融资源同区域人力资源、区域技术资源一样都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金融甚至是第一推动力。
(二) 区域金融发展的区域适度性
虽然东部地区存在区域金融资源贡献率降低的现象, 但这是否说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超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导致金融资源的浪费, 还有待证实。东部地区凭着其良好的经济环境, 充用调动金融资源而得以迅速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很低, 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 使其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 那就是只有区域金融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了、匹配了、协调了、达到地区“金融”与“经济”双赢的状态, 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区域金融资源的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
(三) 区域金融发展的非独立性
区域金融资源虽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不能一味地强调或是孤立地看待这个要素。在协同理论的支撑下, 区域经济、区域金融, 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自组织系统, 使其整体目标与其内部构件以及相应的演化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区域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 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区域金融、区域人力和区域技术都是这个大系统的要素, 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因此, 认识到它们的非独立性, 更好地把它们结合到一起, 才能给区域经济带来跨跃式增长。
三、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一)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应制定规范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 逐步将金融支持重心向经济不发达区域进行转移, 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避免区域金融差距的继续拉大。具体来讲, 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金融结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 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思路。首先应优化东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进行自发调节,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其次要优化中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在增加金融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形成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最后要优化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目标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形成政府推动型的金融结构。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加快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对西部地区实施与东部、总部不同的金融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 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 赋予中央银行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 包括建立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银行和开发基金, 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激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到中西部发展, 优化中西部的金融机构体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同时也要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构建公平合理的金融发展环境, 努力实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缩小区域金融差异。
(二) 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自中国金融业改革以来, 竞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 国有金融机构仍然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 他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导致部分借贷者转而寻求非正规渠道的金融支持。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调整金融结构, 不断引入各种金融机构, 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状态, 使整个信贷市场更加活跃, 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金融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民间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甚至能成为金融主力, 因此民间金融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定时期内在总量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对资本稀缺要素的生成和区域优势产业的确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 推动并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 加强不同层次及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扩散。随着中国金融经济的转轨, 金融规模以及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和金融交易等会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区域间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配置, 并逐步形成多种不同金融结构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区域经济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配置在一起时, 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极大地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 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区域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 积极发展区域金融协作, 加快区域金融生态建设, 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树立金融生态观。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统一的。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使之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因而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内涵, 努力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四、结论
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作在改革开放以来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中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竞争环境, 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要求在区域金融政策上要有所创新, 并且在区域金融的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区域金融、经济协作是中国各地区搞好金融、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 加强金融稳定, 齐心合力促进区域金融、经济通力协作, 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 促进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小黄.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业网, 2006, (12) .
[2]欧向军.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 2007, (4) .
[3]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 2002, (10) .
[4]米建国, 李建伟.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2, (4) .
【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郑州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认清特点,强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基本情况。郑州市地处中原,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近几年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12年情况看,在宏观环境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75亿元,增长17%;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32.7亿元,增长17.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06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1亿元,增长23%;其中服务业完成投资2127亿元,增长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246元、12531元,分别增长12.2%、13.4%。
2.产业结构基本情况。从产业结构来看,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7:59:38.3调整为2.6:57.8:39.6。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增强,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2400亿元,增长19.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17亿元,增长28.8%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196.2亿元,增长8.4%。确立的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0%。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到170万吨,实现“十连增”。
3.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产业处于国际国内价值链的低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任务艰巨,传统行业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和建材行业普遍面临需求不足、发展活力弱、综合竞争力低等突出矛盾。二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功能较单一,观光休闲农业层次低。三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郑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前所未有。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建设,成为郑州历史上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规划;UPS开通连接郑州和美国主要口岸的全货机航线,为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现更高水平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强大动力。
2.区位优势十分突出。郑州地处中原,位于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点上,有利于吸引全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东部沿海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有利于与其他区域、其他城市形成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
3.创新优势逐步显现。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郑州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将非常迅速,随着郑州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必将有力促进电子商务服务和应用产业发展。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项目获批启动并取得E-贸易国家政策性试点、有利于建立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全国性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政府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推手,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恰到好处进行协调引导和推动,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自身内生动力并举,进一步整合产业集聚区,壮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铝、食品、纺织服装和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链,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逐步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实现循环经济生产格局。
2.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点。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理念,围绕服务业支柱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区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发展会展业。借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加快物联网、智慧城市和数字郑州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网络经营者电子标识业务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创意试点园区建设。
3.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现代种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领域,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工程,加快推进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聚拢政策,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统筹水电路林等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R].2013年经济蓝皮书《郑州经济展望》.2013:33~44
[2]黄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途径和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21~22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什么?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市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与框架。
7.什么是过渡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与特征是什么?
8.比较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
9.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0.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1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试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予以分析
12.理解产权明晰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3.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4.试述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15.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当如何创新与完善?
16.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7.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认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18.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
19.评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0.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1.如何理解包容性增长。
22.论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
23.试评析中国新发展观。
24.评述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5.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6.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如何看待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关系。
28.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
29.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0.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
31.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32.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政府干预。
33.经济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一、商业业态不断丰富。我区商业业态的演进,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商机和外地商贸企业的加盟。纵观我区现代商业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京新百大厦进驻为标志。上个世纪年代初,南京商界龙头企业南京新百股份公司决策者看准了芜湖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进军芜湖,在中山路南端购置黄金宝地建起高层的新百大厦,商场面积近万平方米,改变了市百货大楼“一店独大”的局面,并促使市百货大楼加快改制步伐,建立银座商场,以适应竞争的新形势。第二阶段以江苏时代超市公司进驻为标志。世纪年代末,江苏时代超市公司利用位于银湖中路的电子管厂多平方米厂房开办连锁店,其先进的管理、价廉物美的商品、开放式的购物环境,缩短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新型购物方式令消费者耳目一新。随后,上海锦江、华联超市快速跟进入驻我区。第三阶段以联华大卖场落户中山路为标志。联华作为国内连锁商业巨头,其举动无不带有导向性,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实力雄厚的境外商家来我区发展连锁经营。外地商家不断攻城掠地,也带动了本地商家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区已有芜湖人自办的超市家。
二、商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规模化经营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容易形成人气。近年来,境内商贸企业经营规模越做越大,除传统的大型百货店新百大厦、银座商场外,一批新开业超市连锁店均具有一定规模,世纪联华大卖场营业面积达万平方米,将购物、观光、休闲、就餐诸功能融为一体,给消费者以全新的视角享受。华联超市、时代超市、锦江超市、巨龙超市、品味超市、百家惠超市、四子超市等营业面积也都在平方米以上。
三、特色街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凤凰美食街于年月日建成开街,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已形成气候,天门山电子电器商贸街项目已开工建设,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山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正在培育和形成之中。此外,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在不断的调节与整合中,以吉和商城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商贸经济、重振商埠雄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看来,这几年我区区域商贸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物流体系尚不健全,便民商业发展还不充分,特色商业街辐射面还不够宽等。现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商贸经济将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商业分布存在着南重北轻现象,大的商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部老的商业区,而赭山路以北区域鲜有大型商业企业,这种不平衡分布,一方面容易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商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部地区居民购物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建议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构建区域商贸次中心。综合各种因素,商业次中心可以银湖中路与赤铸山西路结合部为中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在这一区域建设商业次中心,不仅可以方便北部地区居民购物,而且通过提高级差地租,使城市资产不断增值,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鉴于该区域临近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桥经济园区,并与汀棠公园相邻的优势,次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应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大众餐饮店、图书超市和文化娱乐设施。
第二,继续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一是围绕经济功能区的划分与培育,制定特色商业街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辅以引导性政策,搞好配套服务,改善经营环境,营造独特的商业氛围,同时,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在品种、品牌、品质和特色上做文章,进而打造街区整体品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二是认真总结凤凰美食街建设的成功经验。凤凰美食街的规划建设和商业运作,为我区发展特色商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并在其它特色街区建设中灵活运用。三是对已具雏形的.特色街区加大扶持的培育力度。如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中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及正在建设中的天门山路电子电器商贸等,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采本网版权所有取多种鼓励性措施,促使其壮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强聚集和辐射功能。四是高起点地规划建设好中江商贸园。中江商贸园位于下二街,与中山路步行街毗邻,该项目己经专家、学者考察论证。通过对这一地块的整体改造,将其建设成中
西合璧,古今杂成,既展现芜湖老城风貌,又具有时代气息,集购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和发展商贸经济的新亮点。
第三,加快发展社区连锁店。围绕搞好社区服务,引导和鼓励连锁商业企业向居民小区延伸,在居民小区开设小型超市、便利店、打折店,既方便群众购物,又可提高企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目前,在居民小区内开设的个体烟酒日杂店,普遍存在购物环境差、服务不规范、商品质量难保证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可结合小区整治,取缔那些影响小区环境的日杂店,同时引进那些管理规范的超市连锁店入驻居民小区,实现居民小家庭与商品大市场的对接。
第四,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业。目前,商品物资流通绝大多数依然沿袭传统方式,而现代物流配送业以其周转速度快、成本低、质量高的特点,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一门新的产业。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一是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整合现有的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资源,成立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要求的物流企业;二是支持商业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其运行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引进境外大型物流公司来我区设立连锁企业,以提升我区物流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四是适应饮食服务业发展需求,建立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食品配送体系。
西合璧,古今杂成,既展现芜湖老城风貌,又具有时代气息,集购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和发展商贸经济的新亮点。
第三,加快发展社区连锁店。围绕搞好社区服务,引导和鼓励连锁商业企业向居民小区延伸,在居民小区开设小型超市、便利店、打折店,既方便群众购物,又可提高企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目前,在居民小区内开设的个体烟酒日杂店,普遍存在购物环境差、服务不规范、商品质量难保证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可结合小区整治,取缔那些影响小区环境的日杂店,同时引进那些管理规范的超市连锁店入驻居民小区,实现居民小家庭与商品大市场的对接。
人才队伍的几点思考
中共多伦县委组织部韩占平
一、区域中心城市的提出背景
2005年以来,多伦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举措,初步形成了以化工、能源、矿产品开发、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随着联邦、大运万通、安快等物流企业的高标准引进,开创了锡盟南部旗县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产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11年9月29日,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选址工作汇报会在多伦县召开,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春华同志在认真听取锡盟盟委汇报、有关专家论证和相关厅局的意见后指出,多伦县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环境支撑能力较强,同时,锡盟在整体布局上缺乏对内开放的前沿城市,仅仅依靠锡林浩特和二连浩特带动不了全盟的发展,所以,从锡盟长远发展的情况看,非常有必要在南部布局一个区域中心城市,这不仅关系到锡盟南部旗县的发展,还关系到锡盟乃至自治区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各方面意见,提出依托多伦诺尔镇建设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二、城市发展与人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尤为关键。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依据首先肯定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
功能,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关键还是以人为本。纵观全国及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要素、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集聚是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中形成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重要基础,其中人力资源要素的集聚居于重要地位。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决定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形成和演变。比如:南充市在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多方开辟引进实用型人才,科学建立激活人才内力的机制,达到了人才强市的目标;包头稀土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孵化器、财政拨付专款设立“人才基金”,对留学归国人员、科技创新人员、高学历人员出台的各类优惠、奖励办法,有效的吸引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入区创业,不仅引进了人才,还开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的促进了开发区的成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成立初期,就把视线瞄准到“人才”二字上,打响“人才强区”战略,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用实践证明了“人才、科技、产业”协调发展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再扩大一点说,世界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人才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比如:美国纽约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迅速崛起,就得益于美国有效的移民政策使欧洲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流入美国,同时美国有效的教育科技体制也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日本东京在成为国际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对人才资源的培养和运用,特别是其以长期雇用为基础的在职培训制度,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确立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区域中心城市的人才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主任胡春华同志在多伦调研期间强调,多伦县要以现有的能源、煤化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要做大做强现代物流、旅游等新兴产业,要大力承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努力引进一批高端、高效、高科技产业,努力打造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城市发展。这个明确的定位决定了多伦县区域中心城市人才引进的主导方向,以先进制造业、化工产业和服务业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也需要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化工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在人才规模、层次、结构、效能上引进,重视引进开放型领导和管理人才,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像招商引资那样招才引智,依托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基本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与功能相匹配的人才开发地和人才密集的资源地。
(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吸引力。建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发展规划落实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去,制定一个既与国家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相配套,又符合城市科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发展规划,以规划的刚性指导,推动人才工作优先发展、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根据科技、教育和人才现状,对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统筹谋划,确定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积极探索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创新人才管理方式,抓住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探索创造,特别要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大胆实践、破解难题。
(二)拓展人才聚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路子。将人才工作与产业工作一同部署,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打造以人才开发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开发的格局,逐步放大这种滚雪球效应,稳步、大力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形成较好的人才孵化环境。筑巢引凤,“政府打地基,企业盖房子”,这就需要政府前期应以重点产业的重点企业为中心,强化人才开发、企业项目建设和科技工作相结合政策思路,帮助推动区域重点产业成为人才开发基地,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项目开发相配套,促进重点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加快人才开发,逐步地使企业成为人才引进主体、开发主体、投入主体和使用主体,力争在短期内实现政府指路、企业筑路的人才引进格局。
(三)在推进经济融合发展中实现人才建设目标。多伦县区域中心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在与首都经济的融合发展中实现。在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定涉及到产业分工,产业分工的核心是人才分工,与不同产业特征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的积聚,是区域产业集聚基础。所以,多伦县要根据北京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导向,确立一体化的人才开发战略,把准人才队伍建设的定位,找准切合点,根据所承接的产业,可以在人才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的投入方面相互配合,通过在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使本地人才提质提档,通过创建企业孵化中心,联合申报和承担重大科技工程攻关项目等方面引进外来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互动。
(四)丰富人才培养、引进渠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全县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或领域中选拔企业领军人才,通过政府、社会和单位共同投入、共同培养、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等方式作为入围资本,进行人才开发。还要特别重视选派本土的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外出深造,到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的成功的地方、大公司、大企业、科研机构进修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同时,加强政、产、学、研联盟,大力吸引国内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五)健全人才培养的“内生性”政策。人才光靠引进是不行的,要结合实际“自我造血”,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办学功能是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筹建职业学院,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还可以通过设立财政补贴与专业技术职称挂钩的方式来积极鼓励职工再教育、再深造,或者可以定时给予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财政补贴,毛泽东同志有过一句留言: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还要加大选派年轻有为、发展潜力大的党员干部入学深造,拓宽视野。
1.管理与职能定位模糊
在制度上, 油田区域要受领导管理, 对内还要行使管理、服务、创收的义务。
在功能上, 油田区域集教育、卫生、物业管理、社会治安、小区建设、房产开发于一体。从整体上而言, 油田区域是一个管理与经营不分、企业和事业混淆的经济体。在经济运作时, 油田区域管理费用主要来源于油田企业的补贴。油田区域不仅要承担一定的经营创收, 还要担负区域建设滞后的结果, 特别是公共财政不给予支持, 导致区域发展处在职能定位模糊的状态。
2.目标不符, 模式缺失
根据政府机关的相关规定, 城市区域建设的原则之一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使区域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监督得到实现。在落实油田区域居民自治的过程中, 缺乏区域自治、中介组织、居民参与等几个基本因素。在未来, 依靠企业来管理区域的管理模式有待改善。
1.3、运行机制不完善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油田区域体制属于企业办社会, 所以油田区域程度的社会责任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油田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规模与区域内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之间有很大的矛盾。从运行机制来看, 油田区域运行费用对企业补贴依赖严重, 区域内营利组织创收能力低, 经营效益得不到保障, 中介组织建设不完善。随着油气主业制度的改善, 油田对区域的补贴将会渐渐减少, 然而国家公共财政对油田区域的资助也没有很好的落实。公共建设缺乏财政支持, 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人工成本负担大, 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
2、油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油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采取市场、行政的手段, 对区内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对产业结构优化, 发展接续产业, 加强对强势产业的培养。以下详细介绍油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1.整合油田区域地方资源, 培养重点产业链
(1) 建设具备优势的工业系统
在充分利用油田油气资源的基础上, 实行企业化、集约化的工业体系。充分利用存量资产, 形成系统的规模, 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需要把重点放在油田勘探开发上,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油田助剂。加强我国目前市场紧缺的合成树脂和新型材料的发展, 对高档涂料、染料, 新型催化剂的开发进行研究。同时, 发展石油机械、电力电器, 汽车摩托零件和化工机械等, 最终到达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
(2) 建成配套的现代物流业
油田区域本身具备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物质供应处每年在采购额上需要花费大约80亿元。对开发各个物流信息应用系统进行深度研究, 建设覆盖全区域的物流电子贸易信息平台, 对企业之间的联系有着有利影响, 保障了物流作业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可靠交换, 从而逐步完善现代物流业。
(3) 实现信息产业的一体化
利用油、地、校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并完善一体化的信息基础网络, 促进电信网、有限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统一, 将油田区域内的科技、经济区域服务、企业信用等信息统一, 尽快达到信息一体化, 从而使经济可以更好的发展。
(4) 创造高效生态农业
油田区域是发展高线生态农业的优势地区。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粮棉油产品的深加工。主要是对玉米、大豆、水稻等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从而研究出二至五个或者更多具有市场占有率的主导产品, 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 蔬菜产品深加工。做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工作, 同时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第三, 特色农产晶的加工。其中包括薄荷、芦苇、芦竹等深加工增值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开发生产薄荷油、苇板、纸浆等产品。
(5) 开发油田区域旅游产业
开发具有油田区域特色的自然历史文化旅游产业, 突出的油田特色吸引游客, 开发以都市工业、生态农业、购物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采取资源共享、进取组合、旅客互动、联合促销等手段满足旅客的消费需求。打造一条国内外知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
2.建设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
对经济主体的建设需要强化, 并完善好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使油田区域内的经济主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经济主体发展好了, 才能保证油田区域经济得到发展, 从而更好的协调其他行业的发展。
统一区域和已有产业的规划与建设。统一对进入油田区域的项目进行合理规划, 合理布局, 把握“上下游相接”的原则。在产业的发展中, 尝试在上下游关联比较密切的石油化工业采用统一规划布局, 建立并完善好油田石化集团, 同时带动延伸产业和相关行业的一体化发展, 从而实现“网状”产业结构, 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争取石化集团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大型石油企业。这不仅可以带动油田区域的经济发展, 还可以很好的协调油田区域的经济, 使其科学合理的发展。
对油田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业要加快构建步伐。建立并完善区域内科技创业载体, 并出台相关的措施来鼓励技术入股、人才参与, 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产业, 以项目的运营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提高科技人员创业能力, 并降低其创业门槛, 使人才和技术可以很好的融合, 促进油田区域内生产力的提升, 强化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建立完善配套政策, 支持发展接续产业。按照“取之于民而用于民”的原则, 联合政府建立对企业办社会的地方扶持政策。向政府争取将油田存续公司企业增值税的一部分纳入共享范围, 把一部分提高的税收用于接续产业建设, 对于投资新办企业和外来企业提供同样的优惠政策。
结语: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阻碍;策略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过往的十多年,在国家“三农政策”不断出台,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政策利好空间的出尽,这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增速开始不断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需要国家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以及智慧,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的前提基础之下,突破现有阻碍,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小、产业机构落后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1.经济规模较小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农村经济规模比较小,城乡经济比例为“二八结构”,即超过80%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城市,而农村区域经济仅仅站到20%左右,而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样明显。农村区域经济规模小的客观现实意味着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实力不够,这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先天不足。
2.产业结构落后
农村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来看,农村第一产业比例比较大,而二三产业的比例比较小,这反映出来了农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我国农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有限,集约生产经营还没有普及,这导致第一产业本身生产率不是很高,同时二三产业的落后也拖累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3.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农村区域经济内部发展情况来看,同样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情况比较强严重,东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要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非常落后,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都是中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也基本上集中这些区域,这种不均衡对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负面影响。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
资金、人才、设施等是经济发展的三要素,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主要就是因为这几个方面要素的阻碍。
1.金融支持阻碍
资金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落后,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还不够完善,这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足,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阻碍。我国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非常有限,金融机构数量更是稀少,农村居民以及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需要基本上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而目前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没有必要的金融支持,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质量。举例而言,一个农民要承包土地,扩大经营,但是因为贷不到款,就难以采购扩大规模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设备。
2.人才资源阻碍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才资源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源要素,可以说目前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农村人才资源数量少、质量差的客观现实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少、教育质量较差,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更是的严重匮乏,这导致了农村区域高素质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地区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比较弱,没有人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农村地区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情況,这进一步的加剧了农村地区人才的短缺,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举例而言,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因为人才短缺就很难在农村发展起来。
3.基础设施阻碍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一直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大量的历史欠账,诸如交通设施、文娱设施等等都与城市之间有着较大的落差。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导致了各种资源运输流动受阻,同时更是对于地区的招商引资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毕竟对于投资者来说,基础设施是其非常看重的一个条件,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很难吸引到投资者,经济发展自然也就是无从谈起。举例而言,如果农村交通设施不完善,农产品加工后不能通过便捷的交通及时输送到各个地区,则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三、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针对目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人才、基础设施阻碍,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努力,有效地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
1.给予大力金融支持
金融未来将会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的构建与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农村实际情况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我国金融资源要适度向农村下沉,国家出台相应的金融扶持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进行网点设置,开发出来适应农村需要的各种金融产品,为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举例而言,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金融机构就可以开发出来金融产品来扶持农业科技创新、普及,从而提升农业的整个科技实力,实现农业竞争力的提升。
2.加大人才资源开发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人才资源队伍,从而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资源发展的需要。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政府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将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要求进行挂钩,加大人才资源的供给。同时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需要农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供给人才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来工作。另外就是要建立起来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各种专题培训、继续教育,全面的更新地区人才资源的能力、素质,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3.注重基础设施优化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做好基础设施优化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举例而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根据地区道路建设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不断完善交通体系,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于地区招商引资来说是一个利好,可以不断增强地区的投资吸引力,从而带来更多资本流入,有力的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展望未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这客观上要求农村地区正视经济发展的困难以及阻碍,树立坚定的发展信心,从金融支持、人才开发以及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去不断努力,力争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省慈利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霍松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12年7期.
[2]朱尔东,陈作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年5期.
2、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的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4、区域的基本特征: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
5、区域的本质特征: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区域分工的模式:1.垂直分工2.水平分工3.混合分工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际差异与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等。
1、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2、辅助产业的概念:辅助产业:又称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及网络结构规划
区域电力规划的内容:1,需电量预测2,电源建设规划3,区域电网规划4,高压线走向 管治: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社会治理方式。管制:管制者基于公共利益或者其他目的,依据既有的规则对被管制者的活动进行限制。以支配和控制为基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区域发展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2)如何进行战略选择:(1)知己: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
①评估区域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②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一是区内比较。二是区际比较。③评估区域容量(即土地人口承载力):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规划原则:(1)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3)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挥在那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5)国防安全原则
7、区域规划的内容:⑴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⑵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⑶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⑷基础设施规划⑸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⑹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⑺区域空间管治 ⑻区域发展政策
8、区域规划主要任务: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及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确定发展方向(2)区域合理布局(3)人口居住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生态良性循环(6)社会经济协调
1、区域发展要考虑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综合比较优势
2、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3、区域优势的概念: 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竞争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根据区域发展优势与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
2、区域规划指标(1)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目标,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效益目标;(2)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3)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利用开发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
3、区域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性的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产业结构的内涵:地区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4、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5、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原料因素,动力因素,燃料因素,消费因素,运输因素,劳动力因素,时间因素
6、产业从哪些角度有哪些划分方法:(1)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工农业分类法,工业和农业(3)农轻重分类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4)三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工业、其他各业(5)霍夫曼分类法,工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与其他工业(6)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7)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8)产业功能分类法,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和潜导产业
7、核心——边缘理论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过程:核心—边缘理论:(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离散形、聚集形、扩散形、均衡形;单中心到多中心演化,趋于网络化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的性质: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首位度:城市首位度就是用首位城市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来衡量城镇体系的等级与规模关系的指标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区别和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他们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后者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有规划者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区域管制内容:1,制定发展规划管制政策2,划定各种用途管制区域3,制定相应空间使用要求和管制实施措施。区域管制作用:1.积极作用:①提出合理发展导向和对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引导性措施。②抑制市场垄断力量,有效弥补市场不足,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③促进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④保障公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⑤完善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⑥建立区域系统运行的有效组织体制,优化政府管理效率。⑦保证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共同繁荣。2.负面效应:垄断权力滥用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准备起飞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大众消费阶段6.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1.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城乡统筹的问题(1)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增长极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2)城乡统筹,其内涵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3)我国处在增长极的极化阶段: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极化阶段由于经济集聚,增长极相对地压抑了周围地区的发展机会,与周围地区差异扩大。极化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相当长,期间,贫困地区仍然贫困,政治不安定因素可能增加。对于城乡统筹问题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其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尤其是乡村地区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其发展机会,使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4)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面临的问题:①农村户籍问题 ②土地产权问题③土地制度问题④“重工轻农”,人为制造“剪刀差”。⑤社会保障的覆盖问题。(5)城乡统筹的解决方法/出路:①做好各项规划的协调工作,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促进城乡统筹;②做好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工作的改革、调整:a、针对农村产权问题,产权需明晰。b、土地综合整理的实行③做好城乡社会保障、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指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④评估区域创新活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2)知彼: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从三个方面分析:
①总体环境:总体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政治、法律、风俗等都会影响区域发展。应该把握世界、全国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②产业环境:包括a产业结构分析 b生产状况分析 c产品状况分析 d产品市场状况分析 e产品生产环境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推荐阅读:
区域经济学实论文05-24
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06-13
区域经济经济运行分析06-22
区域经济发展06-01
区域经济分析论文10-10
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06-06
区域经济特征分析论文07-2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0-10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11-30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