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家庭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一衣带水的日本而言,二者在家政教育领域发展方面具有深远关系。饮食教育是家政教育的一个部分,在家政文化中食材选择、餐具搭配、烹饪要求、餐桌礼仪、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家庭生活中的环境营造等都具有自身的研究内容和形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在家教育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在家教育分析论文 篇1:

美国对在家教育制度的法律管理及其启示

摘 要:美国在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在于协调“父母教育权”与“政府的教育管制权”之间的冲突关系,实现学童教育利益的最佳化。在家教育是否容许,需要依据的是“社会化要求”和“强制入学条款”两项标准。在家教育是否合法,取决于教师能力、教学内容是否达到法定要求。另外,在家教育需经政府的事前核准和教学监督,政府需对在家教育的家庭提供扶助。

关键词:在家教育;父母的教育权;州政府的教育管制权

作者简介:苏韫菡(1974-),女,汉族,上海人,硕士,华东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

美国法上的“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是指基于学业、宗教等方面的原因,未成年学生不再到学校接受体制教育,转而由父母或其指定的成年亲属在家、或在社会教育机构进行教导的制度。①在家教育的方式并不仅限于父母的亲自授教,还包括为子女聘请家庭教师;赴公、私立学校学习辅修课程;学习全日制函授课程等。

在1960年代末,美国公立中小学校因其教育品质的缺陷而受到社会公众、舆论媒体的诟病,由此促进了在家教育的逐渐萌芽和迅速成长。最近三十年里,在家教育已渐被社会公众所接受,成为一种平行于学校教育的教育形态。在1980年,有三十个州不承认在家教育的合法性,而到了1993年,全美五十一个州均将在家教育予以合法化。据美国教育部的官方统计,在2007年约有151万学生接受在家教育,年增长速度为8%。另据美国在家教育研究会(NHERI)调查,接受在家教育的学生占适龄学童的人数比例,从1999年的1.7%飙升至2014年的2.9%,在八年中增长74%。

在家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选择,力求让学童接受最适合其能力、兴趣、资质等个性化特征的教育,符合“因材施教”和“教育机会的实质平等”的现代教育理念。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未规定在家教育制度,但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却正在进行在家教育的尝试,为加强传统国学教育、贯彻多元化教育而探索新路子。目前急需对立法进行扩充和修改,以便规范和指导教改实践中的探索。本文试图利用美国法的资料,在理论上思考在家教育制度的内涵、意义和功能,为我国遇到的相关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一、在家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

在法律领域,如何协调“父母教育权”与“政府的教育管制权”之间的冲突关系,实现学童教育利益的最佳化,是在家教育制度所面临的根本课题。依据自然法,父母教育权是亲权的核心内容。美国传统上认可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属于父母的权限。一般认为,父母教育权涵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领域。在家庭教育领域,父母拥有完全的教育权限,可依其价值观自行决定教育方式和内容。在学校教育领域,父母有权为子女选择在家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并可参与和决定教育的实质内容。

但是另一方面,为保障公民的学习权、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宪法规定州政府拥有设立公立学校,管理教育的权力。如在1900年前后,各州陆续颁布强制义务教育的法律,要求学童必须进入公、私立学校就学。如有违反,父母将构成刑事犯罪。这些州法赋予政府管制教育的垄断地位,侵入乃至剥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司法诉讼。

在1923年“迈耶案”中,最高法院第一次确立“政府的教育管制权并非绝对”的原则。法院援引宪法上的正当程序条款,主张父母的教育权属于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所要保障的自由权,州政府不得恣意侵犯。两年后,最高法院在“皮尔斯案”中再度引用了迈耶案建立的原则,并认为父母有主导子女成长和教育的自由。在1927年“法林顿案”中,最高法院进一步限制州政府的教育管制权,要求州政府不得过度管制私立学校的条件和内容,使其丧失私立性特征。在1972年“犹德案”中,最高法院用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宗教自由作为基础,提出了限制州政府教育管制权的四项要件:一是限于具有特定宗教信仰的父母;二是基于宗教信仰才能拒绝入学;三是限于八年级以上的初中教育;四是拒绝入学的结果不会危害子女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利益。这些要件规定得相当严格。以入学拒绝权为例,即便是宗教团体的教徒,也不得在初等教育阶段拒绝让子女入学。因此,法院其实是对父母教育权加以严格限制,而对州政府的教育管制权予以适度扩张。

迈耶案、皮尔斯案、法林顿案和犹德案共同构成政府教育管制权的宪法界限,也为在家教育制度划定了基本法律框架。然而,在家教育如何与义务教育法相衔接,在家教育的资格条件究竟怎样,政府的监督职责如何,最高法院并没有在基本法律层面划出精确的界限。这类问题通常是由各州自行通过立法与判例加以判断。

二、在家教育制度的容许性

法律在判断是否容许在家教育的存在时,“社会化要求”和“强制入学条款”是两个最核心的考虑因素。

(一)社会化要求

社会化(socialization rationale)是指学童通过群体交往和学习获得社会经验,以便适应家庭之外的成人社会。很多人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相互接触、互动,促其社会化,而在家教育则妨碍了学童的社会化。1929年的“霍特案”是法院以“不符合社会化要求”直接判决在家教育违法的著名案例。在本案中,父母在家创办私立学校,让子女接受家庭教师的教导,课程设置符合公立学校的标准。州政府以违反义务教育法判决父母有罪。公民不服,诉至法院。新罕布什尔州最高法院维持被告的有罪判决。法院指出,在家教育无法与学校提供的制度化教育相提并论,因为其缺乏使学童社会化的功能。

从霍特案开始,不少法院借用社会化要求的理由来否定在家教育的必要性。以新泽西州为例,在“史蒂文森案”中,该州初审法院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其主要目的在于健全人格发展、训练良好公民、传授生活技能。……学童在家中要获得适当的教育几乎不可能,无法获得群体生活及社会化所需要的经验。”随后在“欧布瑞案”中,法院指出人际交往促进性格成熟,即便是皇室成员也被鼓励与平民接触。而在家教育仅有父母和子女接触,学童缺乏与同龄人社交的机会,因此在家教育不能代替公立学校教育。

但随着在家教育方式的完善和发展,研究显示接受在家教育的学童的社会化程度并不逊色。而且有的学童在社交能力和领导才能方面,甚至优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童。因此法院转而认为,判断在家教育的容许性依据的主要是学业技能的传授,而非社交技能的培养。自1970年代起,鲜有法院支持这种社会化要求的理由。就连一直坚持该观点的新泽西州,也在“麻萨案”中对其予以扬弃。该州最高法院认为,社会化要求将使在家教育的实行变得不可能,如此一来显然违反了州教育法的目的。

在实践中,法院尽管不再以“不符合社会化要求”来直接否定在家教育本身,还是会运用该观点限制在家教育的适用范围。例如在“瑞德案”中,西弗吉尼亚州最高法院认为,亚米西族人的在家教育仅限于中学阶段的学童。如果学童不满八年级,亚米西族人有义务将其子女送往邻近学校就读,以确保学童获得足够的基本生活、社交技能,能够适应宗教社会之外的世界和生活。

(二)强制入学条款

容许在家教育的存在与强制入学条款在本质上存在着冲突。强制入学条款,是指美国各州的义务教育法都设有强制入学的规定,要求所有学童必须进入公私立学校就读。在此规定下,在家教育的容许性便成为棘手而困难的问题。由于最高法院于“皮尔斯案”中提出了“州有权要求所有适龄学童进入学校就读”的见解,因此各州法院大多遵循该判决,不愿正面否定强制入学条款。如果公民起诉主张强制入学条款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宗教自由权,违宪无效,法院通常会予以驳回,判决强制入学条款仍属合宪有效。

不过,各州在肯定强制入学条款的同时,却对其作出扩张解释,认为“入学”并不限于在学校接受教育,还包括接受学区教育机构所许可的在家教育活动。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类做法:

1.明示型立法(Explicit Statutes),即制定单独的“在家教育法”,或在义务教育法中设立“明确的例外”条款,允许父母在学校教育之外选择在家教育。如在“利文森案”中,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指出:“义务教育法的重点在于所有学童必须接受教育,而不是他们必须以何种方式、或是在任何场所接受教育。……在州法下,在家教育是被允许的。”

2.相当型立法(Equivalency Statutes),即虽未明确允许在家教育,但在义务教育法中设立“默示的例外”条款,将在家教育纳入“其他相当于学校教育的方式”(equivalent instruction elsewhere)范围。如在“麻萨案”中,新泽西州最高法院认为在家教育只要满足法定的办学要求,达到类似于学校教育的教学效果,就是一种相当于学校教育的方式。

3.无例外型立法(no-exception Statutes),即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适龄学童必须在学校就读,但将在家教育的性质视为私立学校。如在“勒佩尔案”中,德克萨斯州最高法院对“学校”做扩张解释,认为在家教育包含于私立学校的概念下,应获许可。

三、在家教育的合法条件

(一)教师能力

教师是否具备执教能力是判断一项在家教育是否合法的重要标准。如在“杰尼根案”中,②阿拉巴马州规定实施在家教育的父母必须是合格教师。一对父母举证主张其在家教育的质量已经达到公立学校提供的水平。但是,法院根据证据认为该父母不具备州法所定的教师资格,因此判决其败诉。

法院通常会遵循州法令对教师能力的认定标准,判断教师是否合格。具体方式如下:

1.如果州法明确规定教师能力的认定标准,那么法院会严格地依法审判。如在“穆尔海德案”中,爱荷华州规定在家教育的教师须为公共教育机构认可的“合格教师”。公民认为,“合格教师”并非意味着教师需具有经认证机构核发的资格证书。该州最高法院判决指出,取得证书的规定是公共教育机构所制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取得资格证书才算合格。

2.如果州法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能力的认定标准,法院就倾向于认为教师仅需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如具备高中以上文凭,而未必非得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如在“麻萨案”中,虽然母亲只有中学学历,法院却认为她有能力教导女儿一年级到八年级的基本科目,因此属于适格的教师。

3.法院禁止父母出于规避教师资格限制条款的目的,假借私立学校之名,行在家教育之实。有些州的在家教育法制对教师资格设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而私立学校法则相对宽松。有些父母为了逃避在有关教师能力的要求,借私立学校之名进行在家教育。

例如在“T.A.F案”中,一对父母自行宣布成立一所私立学校,由其母亲在自家住宅中向其唯一的女儿授课。佛罗里达州地方法院判决该父母违反义务教育法,构成犯罪。被告上诉主张在家教育具有宗教学校的性质,因此不受教育法的拘束。该州最高法院判决不合格教师所做的在家教育,不能视为私立学校。法院进一步指出,在家教育与私立学校虽然互有关联,可以免除公立学校的入学义务,但是二者之间仍有差异。管制私立学校的法律、许可标准不能适用于在家教育。

(二)教学内容

在家教育必须提供“实质相当于”(substantially equivalent)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才算是合格。“实质相当”的认定标准,法院通常会依据州法的规定来加以判断。实质相当的认定标准仅涉及学业层面,不包括社会化层面。具体因素归纳如下:

1.教学时数。各州的在家教育法大都规定,上课日数为每年180天,每天四个半小时,有的甚至对教学时段进行限定。又如在“弗兰茨案”中,法院指出母亲的在家教育课程并未达到“实质相当”的标准。这是因为,她每天只对子女授课一个半小时,未达公立学校的五小时教学时数。

2.课程内容。如加州在家教育法规定,教学科目为阅读、写作、数学、社会、科学,而七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还要加上进阶写作与文学课程。又如在“托马斯案”中,一对父母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方式不佳,因此实施在家教育,法院判决该父母违反义务教育法。被告主张自己均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尽力教导子女。另据评估,子女的学科技能和阅读能力均超过一般的公立学校同龄学生。然而,法院仍然认为被告的课程设置完全依据子女的兴趣决定,且未符合州法所设的标准。因此在家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达到“实质相当”的水平。

四、政府对在家教育的监管和支持

在家教育并非意味着国家对超出学校教育范围之外的学童不再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与此相反,国家出于保护子女利益的需要,仍需承担对在家教育的监督和支持责任,防止父母教育权的滥用或者缺位。这是因为,教育未成年人并使其心智成熟,乃是国家和父母的共同职责。在美国法上,政府对在家教育的监管和支持措施大致如下:

(一)在家教育需经政府的事前核准

绝大多数州都要求实施在家教育的父母必须事先申请并获得地方教育部门的许可。佐治亚州对该行政许可的程序规定最为严格。③在家教育开始前30内,父母须向教育主管机关提交书面申请,该申请还需送达给学区内的公立学校校长。之后每学年的9月1日之前均需再次递交计划书,内容包括学生姓名、年龄、上课时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有些父母不愿履行事前核准程序,主张只要在家教育相当于公立学校教育,就可不必完全遵守该程序。法院对此这种主张均会一律驳回。如在“麦克唐纳案”中,缅因州规定在家教育计划必须经过事前批准方可实施。一对父母未经批准即实施在家教育,因而被治罪。被告不服,起诉控告州法侵犯父母教育权。该州最高法院判决事前核准程序合法有效。法院指出,事前核准程序为公民提供了有必要实施在家教育的证明机会,公民不得予以回避。

(二)在家教育的实施需接受政府的教学监督

为确保学童得到妥当的教育,地方教育部门往往通过标准化测验、提交教学记录、授课记录存档等方式,对在家教育进行严格监督。以标准化测验为例,如阿拉斯加州规定,接受在家教育的学童于四、六、八年级时必须接受公立学校举办的全州性统一考试。④又如在“诺尔案”中,西弗吉尼亚州规定在家教育的学童如果标准化测试成绩低于40分,并经过补救性教学之后仍未有改善的,则终止在家教育。法院判决指出,州政府的测验方式有助于确保公民获得适当的教育,且并未对父母的教育权造成过当的侵害。

(三)政府需对实施在家教育的父母提供扶助

除了规范监督之外,州政府还扮演在家教育的扶助者角色,采取如下举措来辅导和协助实施在家教育的家庭:

一是建构在家教辅导网络。如鼓励出版在家教育的教辅书籍;建立商业性的在家教育学习中心,聘请专家顾问指导在家教育者;允许在家教育者使用社区设施和资源;帮助在家教育者建立互助组织,倡导在家教育者们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经验。

二是鼓励在家教育家庭与学校之间开展合作。不少州采取“双重入学”的方式(dual-enrollment),允许在家教育的学生同时在公立学校注册,方便其参与校园活动,并使用学校资源。政府还会根据学校的“双重入学”情况,对其增加教育投入,从而间接补助在家教育的家庭。

五、结语——兼论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运动的推进,“公民接受国民教育时有权选择符合个人兴趣、意愿的教育方式”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要求打破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自由、多元、民主化,尊重国学传统与家长教育选择权的社会呼声日高。据统计,2013年我国共有1.8万未成年人接受“父母辅导”、“现代私塾”等在家教育,考上大学的案例屡屡见诸报道。然而“孟母堂”事件表明,尽管以在家教育为代表的教育管制放松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有关的教育法规政策却尚未做出及时的调整。无论是《义务教育法》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未对在家教育的合法性、法律界限做出正面规定。对在家教育机构如何进行辅助与监督、办学效果如何测评、与公立学校的升学如何衔接等问题的处理均不明晰,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权益。当我国思考如何构建更适应实际需要的在家教育制度时,美国法的成熟做法无疑将提供有益的参考。

[ 注 释 ]

①Christopher J.Klicka,The Right To Home School:A Guide To The Law On Parents’’ Right In Education 1(2d ed.1998).

②S.Cook,Report Card on Home Schooling in US,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Vol.91,Issue 82(1999):25.

③Ga.Code Ann.§ 20-2-690(c).

④Alaska Stat.§ 14.30.010(b)(12).

[ 参 考 文 献 ]

[1]卢海弘.美国家庭学校的教学述评[J].教育研究,2004(5).

[2]张素蓉.中、美、英家长教育权利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9(03).

[3]罗倩.孟母堂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兼论非政府组织之社会教育权在中国的发展[J].重庆与世界,2010(11).

[4]钱扑.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及其特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作者:苏韫菡

在家教育分析论文 篇2:

日本家政教育中的饮食教育给国内的启示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家庭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一衣带水的日本而言,二者在家政教育领域发展方面具有深远关系。饮食教育是家政教育的一个部分,在家政文化中食材选择、餐具搭配、烹饪要求、餐桌礼仪、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家庭生活中的环境营造等都具有自身的研究内容和形式。但是目前家政学领域研究中,出现了青少年、青年阶段学生和社会群体对家政学缺乏认知的情况,使得家政学相关内容难以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发展。饮食教育的开展对推进各阶段家政教育的实施有着深远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日本家政教育中的饮食教育及其为国内教育带来的启示,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政教育;青少年;饮食教育;日本

日本的饮食教育,又称食育,是与家政教育合为一体的食生活教育。经过历次国家法案的促进,饮食教育已融入日本中小学课程体系中,通过食育活动,将生活作为大课堂开展全面的家政教育,体现生活教育的价值。正规家政教育在日本已经推行一百多年,与之同步的日本家政教育和食育研究也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在国内学术领域中也有很多研究者有所涉猎,例如一些研究文献完整阐述了家政教育概念和日本食育发展的历史、家政教育相关开展规划及实施与具体的实施目标、开展现状,而且还包含对国内家政教育推行必要性的讨论,尤其重点论述了学校开展家政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明确提出学校应作为家政教育的主要阵地。还有一些学者提出需全社会提倡和推行正规家政教育[1]。

一、日本家政教育概述

(一)家政教育定义解读及内容

家政教育是以人类家庭生活为主要对象,培养人们家庭生活方法,强化家庭成员素质,指导人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感情伦理生活的综合性应用教育。其包括家政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还包括家政管理、营养调配、社区服务、家庭教育等专业技能。其中又可以分为家庭物质生活和家庭精神生活、家庭人际关系、家庭医疗卫生、家庭安全等,包含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传统意义上的家政教育始于明治维新后期。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文部省在《1947年度学习指导要领一般篇》中废除了战前的“烹饪科”“裁缝科”“家事科”等传统家政教育科目,专设家政教育学科。日本政府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必须开设家政教育,烹饪、裁缝等家庭学课程是女性必修的科目。1977年又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须参加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初中阶段男女生互跨系列共同学习“家庭”及“技术”课程;高中阶段家政教育定位为普通教育学科,男生和女生必修[2]。

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日本形成了完备的家政教育学科体系。饮食教育也在日本家政教育改革中得以推进。比如小学阶段学习与食物有关的知识,并要求从五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一些简单饭菜的制作,掌握食品营养搭配知识,学习用餐礼仪,重视食物搭配的價值。六年级学生除学习和掌握上述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学习如何保证食品营养不流失的方法,且要学会依据食品营养成分进行饮食搭配、按照营食物营养成分制作菜谱、做简单的料理,食材分量和营养成分的配比,按需要选择烹制方法。初中阶段家政教育的“食物”部分主要教学生如何按青少年需要的营养搭配日常食品,并能制作日常料理。在制作过程中要求能用当地食材,掌握不同食物的制作方法,以及灶具和炊具的安全使用方法。通过独立制备家庭餐,考核学生家人营养搭配知识,并培养自我服务和为家里人服务的生活能力[3]。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务中,饮食活动发生的频率最高,涉及的知识和问题也最广泛。饮食教育的推行有利于青少年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日常化的食育实践,同时带动生活科学其他层面教育目标的达成,最终以提升国民文明健康素质为目标。

对于家庭生活的尊重,可以从家庭环境插画、茶艺等方面看出。2005年日本再次改革了“家政教育”的教育机制和政策,在立法层面为家政教育提出了保障措施。

而“食育”则是指饮食教育,最早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由日本著名医生和营养学家石冢左玄在1897年所提出的,其所著有的《食物养生法》中提到:“体育智育才育即为食育”。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日本对食育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不断完善,在2005年6月制定了目前仍在实施的《食育基本法》,并以家庭、学校、保育所等为单位进行全国推广。从理念和内容上讲,《食育基本法》与《家政教育基本法》基本一致,也是家政教育,涵盖食育所有内容,这也是将食育作为家政教育一个重要组成分支的原因。其目的都在于提升日本国民体质,捋顺饮食混乱现象,改善饮食环境,帮助国民养成健全身心、形成丰富韧性。

(二)日本《食育基本法》

第一,主要内容。2005年6月,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并定于7月予以执行,在该文件下改变食育管控方式,以立法的手段推进工作,按照法律文件对教育工作给出的要求,确保食育可以良好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家政教育作为青少年生存的重要内容,对学科教育和德育等工作的开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在立法的保障下,分析影响食育的各方面因素,承担起不同家政教育的重任,以促进社会各方面家政教育水平,提高完善效果。政府和教育教学部门应当对学校、社会上开展的家政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帮助日本国民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而提升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基本理念。健康饮食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不小的作用,通过《食育基本法》可以提高食育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帮助民众形成健康饮食与生活的意识。民众会通过文件借助饮食方面的内容,掌握健康饮食的方式和方法;对摄入食物的营养,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明确食物营养摄入成分,对相关内容一直抱有恭敬、谦卑的态度。食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双方在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应该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和教师均应正确认识食育,确定其具备的价值。国民应该积极学习家政方面的知识,从思想层面发现其具备的重要作用,愿意参与相关活动,提高食品健康程度。

第三,学校家政教育的实施。日本《食育基本法》的受众范围是全国公民,但是学校开展的家政教育关注对象为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内容集中在学生饮食礼仪等方面,改变学生对家政教育的看法,可以正确认知日本的饮食文化,掌握日本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了解其中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同时会按照法律要求跟进相关操作。

第四,食育在日本中小学的推广。日本以立法的方式,出台很多与食育相关的法律文件,对日本家政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日本中小学引入家政教育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得到广泛认同并不断扩大教育工作的推广范围,可以科学指导小学生,使其从中受益,确定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小学生推进家政教育工作,可以从小培养日本青少年群体改变对饮食与相关内容的看法,对小学生品德培养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青少年“食育”现状

(一)家长食育知识薄弱

中国是饮食大国,然而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往往过于溺爱,总是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但在饮食意识方面却较为薄弱,以孩子“不挑食”为荣,即使孩子挑食被认为是孩子的个性,没有多加在意。没有按照膳食知识准备餐食,对孩子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营养不均衡使部分孩子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尤以肠胃疾病居多[4]。

(二)对饮食中微量元素认识不足

中国青少年受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科学配置各餐食物,对青少年营养成分摄入造成不良影响。比如生活中钙元素摄入量无法满足身体成长所需,直接导致青少年骨骼发育缓慢、生长发育迟缓的现象,致使青少年出现牙齿不整齐、牙齿泛黄、记忆力降低等情况。一旦身体中的钙元素出现明显的不足现象,会直接导致青少年出现贫血、反应能力下降、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更有甚者会引发糖尿病、高血压。

(三)洋快餐摄入过多

因为西方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少年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必胜客、肯德基、炸鸡等食物的发展。快餐不仅制造方便同时形式多变,受到青少年的追捧。但是因为拥有较高的热量,所以在青少年食用该类产品后,会因为体内摄入过多热量,在一段时间后出现虚胖的情况,还有不少青少年因为体脂高,患上多种疾病。

(四)学校供给条件差

在我国义务教育办学中,学校将工作重点集中在教育事业上,因为教育资金有限,所以应用在饮食方面的资金稀少,大部分学校食物的烹饪为“大锅饭”。该种烹饪方式没有考虑学生营养摄入方面的需求。因此,在相应方式下很难满足青少年营养摄入需求。

三、日本家政教育中的“食育”对中国的启示

(一)法律依据做基础

从上文论述中不难看出,日本对家政教育的推广极为重视。其首先推进是立法,然后再进行推广,使之能够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落实,也只有如此方可确保家政教育的流畅性。

日本家政教育在众多学科中拥有重要地位,围绕学科要求创设多类教育活动,包括家庭急救、园艺、花艺、茶道、家庭情感、饮食营养搭配等很多内容,其中尤为重视食育。家政教育中设立食育缘于二战初期日本国民身体素质较差,因此才进行食物养生的研究,旨在通过饮食调整国民身体素质。中国在饮食上虽然拥有很多菜系,是世界享负盛名的饮食文化大国,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思想的改变,人们对饮食逐渐忽视。部分人没有从意识上重视饮食,没有掌握饮食搭配的关键内容;因为对饮食的认知程度不足,不能将其与身体素质培养联系在一起。从近三年调查得到的数据,发现国内各地出现青年突发心脏病的事件,其中部分青少年在病发后因抢救不及时当场死亡。北京科学研究院主任吴正宪提出:国内国民体质呈现逐年下降的情况,同时具体体现在爆发力、速度、力量等方面,其中青年群体中肥胖人群的比例逐渐上升,家长对此也忧心忡忡[5]。

对国人身体素质下降研究发现,国人肥胖与近视人群的比例增长,与大众工作、学业压力大、日常体育锻炼时间不足、过于迷恋网络、没有合理地搭配饮食有关,其中餐食搭配不合理是导致人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均習惯在小饭店、快餐店等处就餐,或者选择网上订餐。人们为了贪图方便,逐渐对食材失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会下意识地选择可以满足口感需求的事物。为了改变此种情况,国内应该积极推进家政教育,增加青年群体对食物的理解程度。在实施家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列入基础教育,贯穿在幼儿、小学、初高中等教育中。通过家政教育可以完善青年学生的知识框架,使其掌握保育、食品、家庭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家政教育的熏染下,可以形成居家生活家务的习惯,早早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将家政教育作为基础学科,还应该在学习纲要中给出家政教育的任务、范围、内容、目标。此外,需要随着实际情况不断更改教育要求与制度内容,促使家政教育课程可以在国内良好发展,有助于全民素养的提升[6]。

(二)从小抓起

日本学校将家政教育作为重点课程内容,通过教育活动促使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形成良好饮食习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政教育教育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形式贯穿在饮食生活中,学生在每天的三餐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饮食引导和教育,通过自身的感官效应感受到食物的神奇、质朴、纯粹等不同品质。由此可见,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教育和帮助产生的。国内为了提高民众的整体素养,可以将家政教育融入幼儿园、小学、中学与高等教育中,梳理各学段家政教育的重心,按照学科教育指导纲要中给出的规定推进教育工作。严格按照家政教育目标、任务推进教育活动,在国家支持下为各时段建立体系健全、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促使学科体系建设工作可以良好进行。在家政教育实施期间,让青少年可以从小接受、学习保育、食品、家庭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知识,发现生命的意义,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国家从小关注青少年成长,一方面着眼于实际,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在家政教育方面的经验,适当调整教育模式,满足家政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三)推广家政教育理念,创设相关课程

饮食教育是基于家政教育理论引导的健康生活推进行动,家政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没有形成体系,缺乏学科体系的支撑,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但可以先从饮食教育入手,慢慢提升人们生活科学的意识,带动家政学其他方面教育的完善[7]。

教师在进行家政教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转变传统的知识性教育理念,学会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绘声绘色的教学辅助课件,比如为学生播放与传统饮食文化相关的短片、综艺,如《寻味顺德》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饮食文化影片,由此对学生产生感官上的直接影响。教师开展家政教育时,需要结合学生对家政教育的认知调整教育模式,合理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家政方面知识。对于青少年群体,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还需要结合学生对家政内容的理解程度,逐渐调整家政教育内容,合理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可以良好的理解与消化家政教育方面的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家政教育建设而言,国内仍旧处在初期阶段,甚至并没有迈出重要的第一步,整体建设的科学性和力度都需做出很大调整,要整合社会众多推动力量,构建科学、有效的家政教育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群体健康饮食习惯,秉承饮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倩荻.日本“食育”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9,40(4):53-57.

[2]阿力贡.从日本三次教育改革看家政教育的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84-85.

[3]司荫贞.日本青少年的家政教育[J].中小学管理,1989(5):37-39.

[4]周扬,李艳.日本基于网络的食育新手段[J].上海教育,2021(24):54-55.

[5]王佳璐,佐冰冰.日本中小学校开展食育教育的具体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39-240.

[6]李惠惠.日本食育对中国食育的启示[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7]赵海红.我国国民食育状况调查与提高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责任编辑:董维)

作者:余荣敏

在家教育分析论文 篇3:

“在家上学”——另类的教育选择

编者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一份题为《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下文简称《报告》)披露,目前国内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如果再加上家庭学校、国学学校等“体制外”就读形式,当前国内接受非学校化教育的学生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

1.8万学生在家上学,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方式,人数少,但涉及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那么,这种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宣泄,还是教育的另一种出路?或许是给中国教育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引起各界人士的热议。而专家声称,一些家长让孩子放弃学校教育,选择在家上学,是不满现行教育体制的选择。而今它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长寻求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实践,这种体制外的教育创新,也会给体制内教育的改变带来重要意义。当然,对 “在家上学”教育模式也存有疑虑,中国还没有相关立法规范这种教学模式。父母授课能力、家教资质和评估等都存在问题。

现状:

中国大陆约1.8万学生在家上学

“叛逃”多与学校有关

“在家上学”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可以看出,其中有四项与学校有着密切关系。

被调查家庭中,62.01%在家上学的孩子曾经在传统学校学习,后来从传统学校中转了出来,而37.99%的孩子则一直在家上学。多数孩子是在幼儿园小班到一年级之间开始不在传统学校上学的,占51.23%。

年龄集中在小学阶段

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教育专家分析称,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

另外,在家上学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于女孩。多数孩子的年龄在4~10岁之间(60.42%),其中6岁的孩子最多,17岁的孩子最少。可见,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较少处于初高中阶段。教育专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考、高考仍是我国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难以逾越的“坎儿”,部分家长不得不做出妥协,让孩子在初中、高中回归学校。汉口的宋先生也曾在家教育自己的3个孩子,但最后选择放弃:“我的知识能力有限,怕教不好孩子,孩子则非常渴望跟更多的同伴交流。孩子应从大学教育中得到社会化的锻炼和文化熏陶,但现状是在家上学很难通过高考,不通过高考,就没法接受大学教育。”

此外,调查显示,多数在家上学的孩子喜欢该学习方式,其中43.02%的孩子表示非常喜欢,38.55%的孩子比较喜欢。家长则认为在家上学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处于中上水平。对很多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孩子来说,多数家长选择“继续在家上学”,而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的最多。

家长多具有高学历

实施在家上学的被调查家庭中,45.81%的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的在家学习,24.58%的家庭主要由父亲负责,另有24.02%的家庭由父母一起负责,仅有1.68%的家庭由家庭教师负责。

从学历来看,实施在家上学家庭的家长多具有高学历,其中75.42%的家长有着大专及以上学历。从职业来看,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63.13%的职业是企业职工、专业人员(如教师、医生、技术员等)和自由职业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发现,被调查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收入主要集中在2万元以下和5万元以上高低两端,其中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家庭最多,占56.73%。在时间投入上,多数家长认为父母不需要全职。

(摘自《 北京晨报》王斌)

案例:

在家上学的实践者

案例1:

上海:“孟母堂”实验全托私塾

早在2006年,上海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就通过一所名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12名上海孩子身上实验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育形式。这已经不是兴趣班,而是以古老的私塾教育彻底替代小学教育。

数学内容涉及微积分

“我们不讲课文,不教英文单词,不上一般的小学算术。”这是上海“孟母堂”发起人吕丽委的明确说法。在数学的教学内容中甚至涉及到微积分,5名老师就在秉承“读经典、尊孔孟、诵莎翁、演数理”的宗旨下,教授从4岁到12岁的12个孩子。

大部分时间背诵经典

不同于一般小学的40分钟课程,“孟母堂”的私塾式授课每堂课长达近两个小时,其间没有休息,连续学习。学生按年龄被分别安排在不同教室里。在这里,老师统一讲课的时间相对较少,五分之四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背诵经典是他们的头等功课。

以下是10岁男孩沈一灯和他的同学们一天的课程安排:上午8:00~11:30,上课前集体念一遍《弟子规》,课上再将前一天学的《易经》自己读20遍。下午1:30~5:00,英语读经课读《仲夏夜之梦》,老师根据每个同学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然后每人发一台CD机,每人根据自己的进度,听音、跟读。这些内容沈一灯同学在读,他4岁的学弟也读。

课余时间看《大长今》

沈一灯和他的同学一天24小时都被父母全托在这个私塾里,在“孟母堂”的生活除了上课,早上会有早锻炼,下课后也会有休息和娱乐,比如收看《三国演义》、《大长今》等被认为“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电视剧。

送子女来“孟母堂”的家长大致有两类身份:一类是大中小学教师,另一类则是商人。而他们为子女在“孟母堂”学习一年的支出高达3万元人民币。

(摘自人民网 俞立声)

案例2:

北京:北大爸爸的中国式在家上学

除了家长和孩子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中国还出现了由经验成熟的互助学堂转型的现代私塾。张乔峰设立的北京龙学园就是这样一所小型美式家庭学校。

2013 年1月,张乔峰给他7岁的儿子张洪午和另外两个假期来到家里的孩子上课。这位 47 岁的北大毕业生放弃高薪工作,专职在家教孩子。

张乔峰也是因为不认同学校教育,在儿子入学后不久就决定让他退学,开始探索自己的“精英教育”。积累了一年教学经验之后,他在2012年把家庭课堂扩展成现在的“龙学园”,每学年面向社会招收8名学员。

跟学校开设的语文课有所不同,张乔峰挑选了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还增加了科普和安全教育书籍的阅读。数学和英语课则分别选择了德国和美国的原版教材。除了这些常规课程之外,体育、游戏、动手和探索课也是必修科目。张乔峰自称想把“龙学园”办成“中国的伊顿公学”,培养出德行、修养、胆识等兼修的人才。

(摘自搜狐教育网)

案例3:

4年在家学习——17岁女孩徐安苒现身说法

17岁的徐安苒,是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从初二开始,她就开始了在家上学,已经有4年时间了。徐安苒说,在学校上学,结交的是同一年龄段的朋友,而在家上学可以拓宽社交圈。“我们可以做志愿者活动,参加一些夏令营,或者几个家庭聚在一起的活动。”徐安苒说,在家上学不意味着全部自学,可以有多种方式,在线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通过网络,还可以轻松交到很多朋友,我在网络上认识了不少在家上学的朋友,还一起成立了中华家学联盟呢!”

徐安苒选择了日后出国,“我会根据国外大学的申请要求,努力学习,这是我的目标。”她说,她现在的压力也不小,要考SAT,还要学国外大学预科的课程。

“在家上学,也是要考试的,这跟学校里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家上学的考试,是自己选择的,是有针对性的。”徐安苒说,她去做志愿者、学习《美国历史》,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就是为了将来申请美国大学做准备。

(摘自《钱江晚报》梁建伟)

案例4:

武汉:7个家庭选择“桃花源”式教育

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教育,在乡下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自己教孩子诵读经典、练习书法。7对家长坦言,此举实属无奈,只因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失去信心,不得已只好去摸索一条能够保护孩子们天性的教育之路。

这处“世外桃源”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脚下的一所闲置小学。两层的教学楼一楼被改建成各家的宿舍;二楼则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其中,幼儿活动室里,装有一大片木板搭成的榻榻米,榻榻米上,有两块棉纱搭成的帷帐。活动室里摆放的玩具,全是家长们的手工作品,比如用木头、竹子制的积木和用布缝的手工娃娃。

家长给孩子们安排的生活很规律。早晨7点半起床,吃过家长们轮流做的早饭后,孩子们齐坐在蒲团上,由家长引领诵读四书五经等经典。据称这是孩子们每天最重要的一堂课。读完经书,年龄大的孩子会有数学、书法、英语等课程,全由家长授课。3岁以下孩子的主要任务则是玩。

除了每天两个多小时的课堂学习外,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在户外。8岁女孩朱佳曾上过三年私塾。她认为,在村里学的内容和学校没啥区别,但自由时间更多,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

家长说,孩子们没有考试,但也有任务,就是跟家长一起刷墙布置教室、填埋垃圾、种菜浇水等,大点的孩子要自己手洗简单的衣物。“很多人以为教育就是上学考试。而我们认为,让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劳动、读书,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学习,从模仿父母中学习。”

“我们追求的教育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家长杨女士举例说,教数学时,沙包、红豆、小米等与生活相关的物品是最常用的教学道具,如采取丢沙包的教育方式,让大一点的孩子每人丢100个沙包,既锻炼身体又培养计数能力。

“远离城市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就是我们想给孩子们提供的生活。”一位妈妈这样解读她心中的“世外桃源”。

(摘自新华网 廖君 李劲峰)

原因:

家长为何要带孩子逃离学校

不满教育现状,带孩子“出逃”

腾龙是一位爸爸,儿子今年7岁。两年前,他带着儿子从上海搬去了云南大理,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一起租了一个院子,带着孩子过起了在家上学的生活。

“学校是一个围墙,孩子只有在家上学,才能真正接触社会,体验生活。”腾龙希望给孩子这样一种教育:让孩子完全自由成长。他们平时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接触真实的社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他让太太辞了工作,孩子休学在家上学。“我一直要给孩子减负,可效果不明显。我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温和成长,不希望高压。”黄震说,教育要回归,首先要回归自然,只有大自然是符合孩子的天性的,他可以跟儿子一起在冬天玩冰,在玩的过程中跟孩子交流,冰在什么时候可以变成水,什么时候变成气体。

壹基金秘书长杨鹏,儿子15岁时退学,到现在3年了。孩子退学后在家第一年,写了一部小说,出版了。“在家学习速度,要比学校快。”杨鹏教儿子英语,怕儿子把中国的古典文学丢了,让他读诸子百家,不仅要读,还要抄写。西方的文学经典也要读。现在孩子读英文原版书,一点不费力。

“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家长们提到最多的,是对学校教育的不满。

复旦大学学生邓婷和张月藐在大理会议上对在场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关于“对传统教育的看法”一问,被选择最多的答案是“人数过多,缺少个性化的关怀”、“教师素质偏低”和“学习负担重”。

最早关注“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表示,非常理解家长们对学校的不满。“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但大一统的教育常常让一些学生有挫败感,再加上现在教育竞争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小孩的压力非常大,家长也被应试教育‘绑架’,为应试教育服务。” “一些学校没有把孩子看作孩子,而是当成考试工具。”杨东平这样评价。

(摘自《新民周刊》黄祺、《钱江晚报》 梁建伟)

主要担心孩子安全和健康

近年来,学校虐待学生的事件频发,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广为人知的幼师揪耳朵、保安猥亵幼儿园女童以及诸多体罚事件,经过媒体曝光后,引起家长和公众的不满。据教育行业人士分析,中国学校虐待学生案件频发,引起社会公愤,这是不少家长选择在家教育的重要原因。由于学校教育受到质疑,一些家长试图寻求传统学校之外的替代选择。

据被调查的家长张乔峰说,幼儿园已经成了监狱,孩子们被关在里面,不仅学不到什么实质的东西,身体还会有被虐待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他考虑到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所以,他从去年6月起在北京郊区经营自己的小型私立学校。

张乔峰说,他看到自己年幼的儿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显得很不开心,于是想到创建自己的学校。他的学校招收学龄前儿童。据张乔峰说,他儿子和同学在课间真的被锁在室内,好让教师无需在户外照看他们。

张乔峰说,父母们寻求我提供的服务是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伤害。他收取的基本学费为两个学期人民币6万元,需要寄宿的学生另收人民币2万元。他说,他们出得起这个钱。

(摘自搜狐教育网)

无法忍受学校教育的侮辱,被迫回家上学

尹伟中:我把孩子带回家,是迫于无奈。有两个原因,一是面对那个时候包括当下的教育环境,我是非常不满。从我儿子学习的过程,我见证了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如何在扼杀一个幼小的心灵。几乎断送了这样一个孩子成长的可能性,只有一种选择,就是按照一种模式,一种定式,规范了他的每一步,甚至进程。我觉得有的孩子比较乖巧,天然就能适应这样一种机械化的工业生产流程,那很幸运。但很不幸的是我儿子与它格格不入,几乎每天都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几乎每一次考试,都是在及格线上挣扎。每次考试完我被老师叫到学校当着其他很多家长的面训斥一顿。面对老师的训斥我接受不了。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世界末日。在网上我看到有几个孩子因为惧怕做作业,选择跳楼自杀,真是毛骨悚然,我们很多都是成人,当你站在高楼之上向下眺望的时候,有几个人敢于往下跳?何况是那么弱小的孩子。他为了躲避作业,竟然选择死亡,选择纵身一跳。

老师发现我儿子做错了一道数学题,竟然在错误的答案上用非常有力的一支笔画圈,划破了六张纸。可见当时老师是什么心情。我从老师的这种行为,看到我们教育当中最可怕的事情,什么?没有爱,没有了爱心。教育如果没有爱就没有灵魂,我们以前把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这些“工程师”怎么了?都变成一个工具,变成冷冰冰一个教育的工具,被无形的大手驱赶着。我觉得如果把孩子扔到这样的氛围当中,交给这样的老师去培养、塑造,我不知道我儿子的未来会被塑造成什么样子。

(摘自网易教育网)

观点:

“在家上学”仍处于试水阶段

杨东平认为,中国目前教育界存在的“教育恐慌”气氛,让一些家长深为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学校教育本来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国家要求,小学、初中的学习任务是很轻的。但现在,‘起跑线’理论让竞争越来越提前,过于强调竞争、出人头地。‘竞争’本应该属于成人世界。” 由于中国“在家上学”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毕业生”,很难判断“在家上学”的优劣。目前“在家上学”还被视为“异端”。他还认为,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一部分家长的期待,那么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家长们的选择,应抱有宽容的心态。孩子教育的决定权是谁?从法理上说,虽然教育已经国家化,但家长的决定应该被认可。现代教育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要,私立学校的出现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在家上学”不能游走在灰色地带

目前,所有的“在家上学”都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存在这是否会导致辍学的争议,会不会有家长以“在家上学”为名让孩子不上学,而实际是辍学在家?二是“在家上学”的教育质量怎样保障,是否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九年义务教育?三是“在家上学”的学生高考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在家上学”就游走在灰色地带,是家长无奈的体制外选择,给社会形成“在家上学”就是“叛逃”学校的印象。

针对在家上学的现实需求,我国有必要修订《义务教育法》,对“在家上学”的形式(一定是在家庭上学而非几十上百个家庭共同学习)、“在家上学”的父母教育资质 (要求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教师资质,才能给孩子上课)、“在家上学”的课程体系(由政府、社会机构根据《义务教育法》向在家上学家庭推荐教材)、“在家上学”的教育质量评价 (由社会教育中介机构对在家上学的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在家上学”学生的学籍、课程认可(纳入正常的升学体系)进行明确,这就把“在家上学”变为一所个性化、灵活办学的“微型学校”,学生的选择空间无疑增大,教育变得多元,而学校教育由于有“在家上学”的促进,也会在办学的个性和特色上有所改观。从这一角度看,“在家上学”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力量。

(摘自《新闻晚报》熊丙奇)

“在家上学” 是不易复制的世外桃源

“在家上学”的成功不易复制,与2亿中小学生的庞大数据相比,1.8万学生“叛逃”学校毕竟只是少数中的少数。让孩子完全脱离传统学校教育,其弊端显而易见。

其一,此举涉嫌违法。《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虽然这些孩子也在接受教育,但是这种一对一甚至二对一的家庭教育模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由于孩子没有接受规范的学校教育,教育质量不便评价、比较,如果孩子没有相应的学习经历与毕业文凭,对孩子以后融入社会也会造成障碍。

其二,教育并非简单的技术传授,而是一门充满挑战的科学。教育者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需要相当的教育能力与一定的教育手段、教育资源。如果家长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与教育技巧,仅凭一股热情与冲动,未必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再说,家长个体的力量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比较有限,家长搞搞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让孩子们在家学习一段时间倒还可以,如果孩子们长期这样学习、生活下去,他们可能会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

其三,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父母的关爱,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在集体中学习与人交流、合作,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孩子在班集体与学校氛围中成长,通过参加教育活动,与其他孩子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宽阔的社会视野。而孩子“在家上学”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互助、合作精神,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

其四,“在家上学”不可复制。少数家长有闲时间有钱让孩子“在家上学”。普通工薪阶层每天为生活忙碌奔波,让他们挤出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偶尔带孩子外出踏青、散心倒可以。让他们全职教孩子根本不现实。不在少数的家长也不具备“自教孩子”的文化积淀、教育智慧与教学能力。

( 摘自《深圳商报》叶祝颐)

“在家上学”有风险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夏惠贤则表示,他能够理解家长们为孩子寻找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的心情,但中国的在家教育目前还仅仅是一种新生现象,在家教育既没有提出明确的教育思路,也尚未出现优秀的教育成果,这种个别现象还无法为公立教育制度提供启发性的借鉴。

即便在美国,在家上学也还是少数人的选择。黄伟勤是一位美籍华人,家里有5个孩子,12年间没有一个孩子上过学,完全在家教育,主要承担教育职责的是妻子。黄伟勤告诉记者,在家教育对家长是莫大的考验,家长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更新知识。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家长会受到不同的挑战,现在,他的大儿子已经快要成年,在大儿子面前,妈妈的话有时候不太“管用”,不得不需要他这个更加“强大”的父亲出面。“在家上学”也存在风险。

家长会带给“在家上学”孩子最直接和最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上海的一位父亲深有体会。女儿在家上学一年多后,这位父亲发现,妻子身上的缺点,几乎都能在女儿身上看见。

教育学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岳龙虽然对学校教育的滞后提出批评,但他并不赞同在家上学。他看到的一些例子表明,虽然家长的初衷是培养健康而完整的人,但到最后,家庭往往注重孩子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孩子全面的发展。岳龙认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比如社会交往的机会,哪怕家庭刻意制造机会,也无法与学校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相比。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钟文芳也不赞同在家上学,她认为,在家上学的前提是家长对教育知识非常了解,家长有教育的能力。一些国家对“在家上学”有相应的管理,比如家长要先向主管部门申请,才可以让孩子回家接受教育,在家上学的孩子定期要与对应的学校沟通,定期参加测试。她认为,中国目前的“在家上学”,是完全缺乏监管的。

( 摘自《新民周刊》黄祺)

链接

在家上学的起源

1964年,美国一位名叫约翰·卡尔德维尔·霍尔特的教育家,发表了他的著名作品《儿童教育的失败》,强烈抨击美国公立教育制度的缺陷。他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僵化,而且人为地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和学业压力,孩子没有自由的成长空间和主动思考的余地,培养出来的孩子不适合社会需要。

与此同时,美国早期教育研究学会在参考了8000多份当时的幼儿教育文献后指出,美国的8岁到12岁的孩子没有参与意识,现行的学校课程摧毁了他们在学习、精神和身体上的能力,相比之下,一些并不富裕的非洲国家由母亲掌管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这些理论和研究,深得一些家长的认同,于是在家上学渐渐成为可以接受的方式。

美国:200万人在家上学,有教材供选择,可随时返回学校

美国的“在家上学”现象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在80年代后迅速增加。在美国,有很多家长放弃公共教育的“福利”,自己担任教师在家教育孩子或是聘请专职老师,在家上学的人数不断上升,从2007年的150万人上升到了现在的200万人以上,大约占学龄儿童的3%。美国50个州都允许这种教育方式。“在家上学”的孩子虽然拿不到正规学校的文凭,但可以凭借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的成绩获得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承认。

美国“在家上学”纳入合法渠道,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和教师指导手册,自编教材也被允许,人手不够还可以找执业教师。“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相通,教不下去了随时可以回到学校。美国选择自己教孩子的家长都有很深的教育背景与丰富的人生历练,多才多艺。他们不仅谙熟教育学、心理学,还有足够的智慧、经验指导孩子,比如交往能力的培养、训练。

家庭学校虽有诸多好处,但美国教育专家也不认为所有孩子都适合。在家上学不是孩子逃避社会的避风港,如果孩子交往不足时,应该停止单独教学,让他们尝试进入公立学校。此外,就算在家上学有万般好处,有一个缺点无法避免,那就是在家受教育的孩子缺乏正规学校的社交生活。

但美国教育专家科德拉·伊绍普说,从她多年的工作看,并没有发现从家庭学校出来的学生,在大学里有明显的不合群,实际上,这些孩子的家长很注意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美国在家教育研究所创办者布莱恩说,他研究了超过5300个在家上学的学生,他们上大学的成绩会比一般人好,对公民社会的参与度会更多一些。“所有在家上学的男孩都更帅,女孩都更漂亮。”

法国:在家上学的学生和其他考生享受同等待遇

在法国,“在家上学”的孩子们可以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凡取得毕业会考资格证书的人均可到家庭所在地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注册学习,不需另外考试。如果一个“在家上学”的孩子想学习商贸专业,通常他需要做的是,取得中学毕业资格证书,获得足够的工作经验,再加上社区精英人士的推荐。法国高层次的“大学校”,不统一组织入学考试,在家上学的学生和其他考生一样,按照学校的要求参加学校指定的考试。

台湾:官民互动促进合法化

在我国台湾,从1997年,台北市政府开始试点,被规定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允许家长申请在家教育孩子以来,全台湾申请在家上学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在台湾,“在家上学”于1982年获得法律认可。2004年,台湾立法部门修订了《国民教育法》,规定在国民教育阶段可以办理“非学校形态的实验教育”。台湾不仅允许家长申请让孩子在家上学,还鼓励学生到私立学校读书,并给私立学校发放补贴。目前,台湾“在家上学”有多种形态,每种都有独特的教育理念。

(晓晓整理自《人民政协报》)

作者:孙志毅 郭晓霞

上一篇:网上实习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大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