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概论案例分析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殊教育概论案例分析(精选8篇)

特殊教育概论案例分析 篇1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一)将案例内容分为4点:1)运作方式:不同, P49页;

2)统一法令:不同;

3)地方 自主权:我国是中央,省两级,以省为主;

4)不同

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美国强调自主,我国注重自主加统一

案例分析(二)题目中:比如:1)周课时同,中学只要求一门专业

2)培训和进修同

3)档案记载我国有成绩

4)同

5)不同, 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德国注重严谨,我国注重正规和以人为本

第三部分

实践学习

实践学习情况记录表(一)

主题: 1题

访问情况概述:

1.)学校不是政府机关的附庸,它不仅有遵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义务,而且有独立办学的权利。

首先,学校是实体。这里的实体,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学校是教育实体,文化实体和精神实体。学校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核心渠道,也是前瞻世界文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园地,更是不同社会阶层总体社会道德精神的发祥地。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推论是为了扶持一所中学而不惜牺牲全县的基础教育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了高考而牺牲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发展是不足取的。

其次,学校和政府是法律而非行政关系。

学校属于非营利单位,其经济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个误区:学校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组成部分。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学校有权“管理、适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这就意味着政府和学校之间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和服从关系,而是权利和义务上的法律关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依法接受监督”,“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义务”,同时也应具备“有符合规定的教育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的权利。这种法律关系,是对权力和义务的配置关系,而非行政的指令性从属关系。所以,学校的办学独立性和自主性,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

你的看法: 2.)依法改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

A:政校职权分离。当前,我国的学校以政府举办为主,在教育领域内,政府也要体现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灵活性原则,真正关注教育的“灵魂”,即教育思想和方针,并应用督导和评估的方法,使党和政府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现实。

B:废除校内行政级别。学校是事业单位,这与企业以业绩评价职员一样,事业单位赖以服人的是员工高尚的情操与丰富的知识。

C:引入专家治校理念。学校毕竟是专业化很强的机构,必然要求这种专门化职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具备高深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专家型人才。当然,我们并不能苛求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成为教授或博士,故这个专家应该是懂得现代驾驭力和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人。D: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制。实行校长竞争上岗知识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行教育民主化的最核心的环节。为了真正把“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选拔上来,我们应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科学和合理的竞争中,依靠完善的法律程序把真正有能力肯干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教育领导岗位。E:完善督导和评价制度,实现政府放权后的教育宏观控制。在政校职责分开的机制下,应加强政府的督查评估能力,使其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校或教育实体,以保证校长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依法治校。

你的看法: 引入专家治校理念。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成为教授或博士,故这个专家应该是懂得现代驾驭力和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人。

校长就是校长,它的伟大之处在于灵魂的深度,而不是管制的大小。从精神和铸就灵魂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小学的校长并逊色或低于一所大学的校长。

:实行校长竞争上岗,选拔原则应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督导委员会受政府、社会的委托,对学校的评价做到从校风到学风;从道德伦理到知识能力;从校长到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把倡导创新和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引入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生产力的发展。

(注:2题选做一题)

实践学习情况记录表(二)1.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确立了研究课题,设置了许多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因为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不明确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从而使学校课程结构调整、变化;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平等、自由、个性、开放课程观与学生观的内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仅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个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与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与程序缺乏认识与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可以分为分析环境、设置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五个环节。有的在设置目标之前加上指定方案,在评价课程后加上完善课程环节,差异不大

由此可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许多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喜欢”头脑发热”,课程确立没有制度,实施混乱,评价缺乏科学性等。

(3)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形式与比例的错误认识

在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计划中,许多学校开设了选修课、活动课,把选修课与活动课等同于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广泛的概念,不能归结为一种简单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样式,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更加可以是必修课;其次,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活动棵的设置理念有很大的区别。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新名词,更是一种新思想,它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课程研制和改革模式,和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师角色转换。

你的看法: 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许多中小学校、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例行公事”的课改或一般教研活动,摆不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忽略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目的不明确,造成校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甚至容易早策划能够学校科研的恶性循环。

2、对课程行政中选修课设置的看法(1)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

(2)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必修课数量、内容、范围有限,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只有选修课才可能既在科目设置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又在科目的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我的认识和看法:(1)选修课管理制度。教育行政与管理部门应设置专门的机构,有专职人员对选修课进行管理,发布有关文件,专人负责、检查、督导、评估,进行导向、指导,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研讨选修课的问题,协助解决选修课实施中的困难,促进选修课的完善。

特殊教育概论案例分析 篇2

数学教育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条件中, 本着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获取答案的方法、路径。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 创新式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有兴趣、想要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能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小学基础数学的创新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寻找解题方法有重要意义。学生自主活跃的开动大脑, 以其独特的思维使自我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将会更好的追求知识, 更加的渴望知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的意义, 综合来说, 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身心和谐的发展有深刻的含义, 从数学教育的开端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为初中、高中数学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关于创新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三个:一是创新品质, 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与批判精神。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好奇欲,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是推助学生寻求答案的动力。因好奇而生成的求知欲将敦促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了解与定量描述, 思考方法, 进而努力的去实践。二是创新思维, 强调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 以简单又直观的例子作为论述, 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将会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的培养。三是创新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比较、猜测、运算。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运用数学, 形成数学思想。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实施措施

( 一) 培养创新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就学习而言, 我们常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基础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 对小学生来讲, 数字本来就没有吸引力, 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兴趣, 避免小学生因公式化、概念化枯燥乏味的学习而讨厌学习。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可以采取模型教育与适当的游戏教育, 教师应当与学生有适当的互动, 可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 分小组思考, 教师应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加以赞许,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喜欢数学, 为创新教育实施打下坚实基础。由此看来创新教育可使得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 二) 培养质疑精神

20世纪中期,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认为质疑已存在的理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 有利于用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兴趣。数学作为思考的艺术, 每个人的见解都会有不同。应当指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带领学生挑战课本权威理论, 从实际的运算和统计中得出正确的结果, 体验创造、创新的快乐。即使学生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 也鼓励他们去验证。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实行敢于质疑,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只会适得其反, 只会增加学生理解和认知难度。学生经由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将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独立探索的角度去认知数学, 创新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将是截然不同的奇妙体验, 对孩子未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三) 创设和谐氛围

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其乐融融, 课堂效率定然日益提高。紧张的课堂气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分的遵守规则会使学生的自由创造力遭到破坏。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沟通, 用感情去感染学生, 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当然, 这其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无论学生答得好不好都要与之鼓励, 要求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行为左右学生的发言, 甚至是“打骂”学生。如果这样, 后果将是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学习生涯中将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教师遵循创新教育, 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充分尊重学生, 允许不同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温暖气氛, 自然会学好数学。

另外, 实现创新教育, 也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现代化, 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好多媒体, 设计好教学课件, 利用好教学软件, 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内涵, 更有吸引力。

总之,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 其创新建设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将为培养我国所需的人才做出重大贡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将越发显著。

摘要:创新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而6至10周岁正是孩子养成创新逻辑的黄金时期,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小学数学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应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概论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三创”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65-01

现阶段,很多学校对学生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三创”教育在教育中普遍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美学概论课程教育人员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明确“三创”教育的重要性,将“三创”教育真正引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良好激发学生的“三创”意识

对美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给予充分尊重,更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开展,参照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灌输,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也受到了较多限制。创新文化重点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调动起来,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属于自身鲜明个性的人才。美学概论课程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引导学生养成“三创”意识。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课堂上,需要将追求创造、创新,敢于创造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在对“美的本质”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讲述时,教师不能将自身限制在传统美学教学观念中。美是具有较强开放性的系统,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理论层面将创新、创造的价值观念通过美学角度对学生进行揭示,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生与美都是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如果人生缺少了创造那么人生就变得不再完美。

现阶段学生就业非常困难的现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就业难度性逐渐提升。提出的观点众多,但是很多人都将主要原因归根于社会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启发学生为什么不能主动的去进行创业,所以美学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让学生敢于创业作为课程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缓解现阶段紧张的就业压力,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外指导紧密联系起来。例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对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有着积极影响。学生在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时,可以开阔自身的眼界,启迪智慧人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景区进行游览,让学生游览后对旅游日记进行撰写,使得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将学生“三创”意识良好激发出来[1]。

二、在美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交流,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

在美学概论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交流,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审美感知与创造的方式,以审美形象为基础媒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审美交流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激发人的创造力。如何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交流,帮助学生养成“三创”精神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课堂讨论方式分享审美意见。

课堂教学讨论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发扬民主,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式教学策略可以增强美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审美沟通,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例如“时尚文化”是现代学生较为推崇的审美文化,该文化对学生有着很强吸引力。所以在美学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时尚文化”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进行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后,根据时尚本质、特征等众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尚属于反大众的大众文化,时尚也是只有一小部分特定人群所占据的。学生针对这一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自己的质疑进行介绍。讨论式教学策略应用,是教师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分享自身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是人人都可以创造的,将学生的具有潜能充分开发出来[2]。

(二)课外师生平等交谈,参与审美交流。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仅仅在课堂进行审美交流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课外也需要与学生更多的进行交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审美交流。以往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学知识注重对已知领域知识和书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在美学概论课堂教学外,师生可以针对共同感兴趣的美学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依据现阶段学生非常关注的《老九门》等热播电视剧举办审美评价师生座谈会,由已知领域逐渐向未知领域转变,面向需要探索和创造的领域,将美学概论教学变成超越性的教育课程。还需要注重的是,在课堂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例如学生对文学艺术创作有着较高喜爱程度,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与美学相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引导学生逐步性解决问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学生承担较强学习压力,并且忙碌生活琐事时,对身边那些动听的音乐、美丽的景色经常采取忽略态度。对美的感觉钝化,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也没有得到呈现。审美是一种爱美的教育,人的创造与美的爱好存在着非常紧密联系。所以在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讲述“自然美”、“艺术美”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审美紧密融合起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发现美、欣赏美,在生活中去追求美。在教学中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使得内心受到冲击,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强化。

四、结语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创”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将“三创”教育引入到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去,赋予美学概论课程教学新的内涵,为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英.论美学概论课堂教学的“环形模式”[J].江苏理工学院学.2014(06):10-11

学前教育概论 篇4

1、广义的幼儿教育:包括专门机构的幼儿教育、社会幼儿教育、家庭幼儿教育; 狭义的幼儿教育:包括专门机构的幼儿教育。

◆2、1816年,欧文在苏格兰组建的“性格形成新学园”中的“幼儿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也是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幼儿教育机构。

◆3、1837年,德国的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原名为幼儿学校,1840年改名为幼儿园),是世界上第一所名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机构。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将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认为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有三:第一,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活做得精神;第二,儿童在游戏中自由自在,获得愉悦体验,以提高教育效果;第三,儿童在游戏中遵循游戏规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4、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立的湖北省立幼稚园——湖北武昌蒙养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5、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为幼儿和幼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

6、卢梭代表作《爱弥儿》,要求顺应儿童的天性。

7、蒙台梭利提出的观点:有吸引力的心灵和心理胚胎期,代表《童年的秘密》。◆

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将0——15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至2岁)、前运算阶段(2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7至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至15岁)。

9、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0、适宜发展性教育简称为“DAP”,包括两层含义:

一、教育要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适宜;

二、教育要与每个儿童的个人特点相适宜。◆

11、瑞吉欧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12、经济基础是幼儿教育的首要物质基础。◆13、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制定,标志着消极制度型儿童福利制度向积极制度型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变。

14、国家的制度对幼儿教育的影响:(1)国家制度决定幼儿教育的领导权;(2国家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3)国家制度决定幼儿教育的性质;

15、妇女解放与幼儿教育的关系:妇女解放促进幼儿教育发展,而幼儿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妇女解放。妇女解放与幼儿教育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16、幼儿教育的社会效益:(1)、使幼儿教育使儿童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更优秀;(2)、使孩子的母亲和其他家人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学业与职业发展前景;(3)、使国家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多的税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建立更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7、幼儿以游戏和生活为主要活动。

18、制约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体貌、身体的内部构造、神经类型环境:物质环境是幼儿生存的物质基础幼儿教育:包括托幼环境和专门开展的教育活动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幼儿对外界的信息具有主动反映的能力;幼儿心理活动能力的增强使幼儿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的到提高;幼儿也会对外界做出一些创造性的反应。

19、三种价值本位的儿童观:国家本位儿童观、家族本位儿童观、个人本位儿童观 ◆20、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部富有法律效力的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书。(四大权力: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21、现代幼儿教师的角色:幼儿教师是教育者、幼儿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知心朋友、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和理论的建构者 ◆

22、幼儿教师的职业品质:思想品德素质: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尊重集体和团结家长;基本文化素质: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技能素质:观察与评估的能力、组织能力、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个性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23、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幼儿教师助手、协助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幼儿教育专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学历进修、专业培训、参加讲座

2、反思(微格教育)

3、研究(行动研究)

4、不断学习

24、区分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任务的概念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标:(1)、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亦称“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任务: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应完成的工作和应担负的责任。

25、幼儿保教目标的“准备性”:

1、为入小学做准备;

2、为人的一生做准备;

3、无需准备,听其自然

26、今后5年,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27、托儿所的保教目标:1981年,国家卫生部妇幼所颁发的《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幼儿所的保教目标为:“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

28、幼儿园的保教目标:198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提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国家教改委于1996年6月1日公布实施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该《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29、幼儿保教内容的概念:幼儿保教目标内容是指托幼机构所进行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和,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

◆30、我国幼儿保教内容(五大领域)的目标:

一、健康领域的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语言领域的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三、社会领域的目标:

1、能主动的参加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四、科学领域的目标:

1、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五、艺术领域的目标是: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31、幼儿活动是指幼儿的“三浴”即空气浴、阳光浴和水浴锻炼与体育锻炼。

32、幼儿教育过程与幼儿教育途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教育途径是幼儿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所经由的渠道的总称。一般包括上课、游戏、劳动、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等。而幼儿过程是在幼儿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与幼儿教育途径、方法有机结合的纵向流程,是幼儿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身心素质的过程为。幼儿教育过程,既包括各种教育因素组合或参与的顺序,又包括教育活动进行的顺序或程序。

33、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

1、准备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钻研教材、教具、了解学生)。

2、进行阶段:展开活动,活动调整。

3、总结阶段:活动中调整、活动优缺点。

4、活动延伸

34、怎样的教学活动才是好的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方法得当;

3、表达清晰;

4、内容正确;

5、课堂气氛热烈 ;

6、组织严密

35、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1、教师是教学的主人,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领导、组织、教育、养护等作用。幼儿教师闻道在先,肩负着教养幼儿的任务与职责。

2、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而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受教地位,是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状况。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3、幼儿教师是主导作用的充分的发挥,是幼儿主动性积极形成的前提条件;反过来,幼儿主动积极性是幼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是衡量幼儿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标尺,也是幼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36、、师幼互动的策略:

1、善用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给予的启示

2、正确对待幼儿的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予的启示

3、“完整人”教育和“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予的启示

37、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2、活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3、环境育人的原则

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5、引导发展的原则

6、全面和谐教育的原则

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指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和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的一日保育工作:包括晨检和晨间接待、晨间活动、作业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点心和午餐、午睡、离园、转换环节等八个环节。

午睡的目的是让幼儿得到充分休息,调节体力,为下午活动做准备。重点是让孩子尽快安静入睡。

幼儿活动学习存在的局限性:其一,不适合进行大面积教学和系统的理性知识教育;其二,对环境和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三,不够经济。

38、社会生产力与育儿教育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2、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社会生产力影响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4、社会生产力影响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39、托幼机构的家长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家庭教育的优势

3、有利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同步化

◆40、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优势,并使两者相互配合,从而有力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41、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内容:

一、干预和支持家庭教育

1、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3、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引导幼儿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教育

1、引导幼儿家长理解并支持托幼机构的保教工作

2、让幼儿家长参与教育决策

3、鼓励幼儿家长自愿服务

4、让幼儿家长监督和评估托幼机构的包教工作

42、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经常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差异性原则

四、预见性原则

五、互尊互利的原则

43、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方法

1、入园和离园时的交谈

2、家访、电话联系和使用家园练习薄

3、宣传栏和家长专栏

4、教育活动开放日

5、家长会

6、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

7、家长来园施教和服务

8、家长参与管理

二、以家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方法:

1、家长协会或沙龙;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篇5

《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出教育的基本特征。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适合做教育学教材的书。

二、心得体会

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系统论研究教育

对“什么是教育”的重新认识,叶澜在《作者的话》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体”的观念,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在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区别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系统论作为方法论对人事教育现象的价值。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较早地、深入地运用系统论于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

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三)谦虚、探讨的口吻

众所周知。许多专家学者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因此很多时候他们所说的就是“真理”,而叶澜教授却没有“学者”架子,在序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就像一个人一样,一本教材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保罗万象,它只能在事先选定的圈子里做文章,它的成熟度实际上是执笔者学术素养和理论成熟度的表现。对于我来说,写此教材是尽力了,但未必令人满意。因此,这本教材若能引起使用它的同志的兴趣和思考,并从中有所得益,我就获释了;若能引来一些谈论,我就兴奋了;若能有更多本胜于它、不同于它的教材诞生,那我就举起双手欢呼了。这段话生动反映了作为一名“学术人”的追求。也许就是这种谦逊谨慎的风格造就了她今后的不凡的事业。

(四)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

这一著作,是作者在担任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各方面经验的成果,同时也是其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因此,这本书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

(五)完整性的介绍了有关教育的各个方面

对过去研究较少的教育与人口、教育与文化都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一定的完整性。试想,一个没有接触过教育学的人,当他读完这本教材的话,也可以对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加深入的学习教育学提供了一个窗口。

(六)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

书中第四章提到,在以往相当一部分教育学教科书中,主要采取“搬运”和“相加”的方法:把心理学、生理学中有关对人的个体研究的成果或者哲学中有关人性的问题的各种观点搬到教育学中的相关部分。将他们相加,再补上一些教育方法的建议,就构成教育学有关该课题的主要内容。本人认为:这个分析是中肯的,是符合事实的。那究竟怎样才能有研究人的独特视角呢?作者介绍了三个方面,其一是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其二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其三还须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问题。这些也就是教育学在研究人时与他学科不同之所在。

(七)基本概念界定清晰,逻辑结构十分严密

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教材通过展示自己的思路,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时,不只是听,而是与教材的作者一起思考;不仅分析观点本身是否正确,而且分析得出观点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是否正确。使得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而且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思维的能力。

三、精彩摘抄

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如果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那么,谁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成为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并对人类社会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为使人类与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和生命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美好。

数学教育发展概论 篇6

1、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特点(课程目标方面)。(P41)

2、我国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动向。(共6条,重点是“大众数学”)(P59--P65)

3、对现行考试制度的建议。(P65—P67)

4、数学教育目的(名词解释);我国的教育方针。(P68)

5、如何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P71—P73)

6、如何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思维发展状况。(P73—P74)

7、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改革特点和要求。(P81—P82)

8、教学方法改革的共同特点。(尽量展开谈)(P84)

9、启发式教学思想(概念、实质、内容)。(P89—P90)

10、发现式教学法(概念、特点)。(P94—P95)

11、数学教育测量与数学教育评价。(P106—P107)

12、数学教育评价的功能。(P113—P114)

13、数学教育评价的分类。(P114—P117)

14、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定义。(P122—P126)

15、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P127)

16、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和趋势。(P138—P144)

17、学生学习的特点。(P165—P166)

18、如何理解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说?(P183—P184)

19、布鲁纳的学习理论。(P185—P186)

20、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P187—188)

21、加涅的学习理论。(P189—P192)

22、数学学习的特征。(P197—P198)

23、数学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概念、举例)。(P199—P200)

24、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同化和顺应的概念、举例)。(P205—P206)

25、学习迁移及分类。(P207—P208)

26、数学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定义、区别、联系)。(P209—P211)

27、数学命题学习的心理过程(上位、下位、并列结合学习)。(P212—P215)

28、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P217—P218)

29、数学问题解决。(P219—P220)

30、我国现行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P236—P238)

31、我国数学课程的改革方向(数学课程观念的转变)。(P248)

32、素质教育理论。(概念、特征、实施的基本模式)。(P260—P261;P272—P273)

特殊教育概论案例分析 篇7

2015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思想观点, 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2] (P40) 作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课程,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和贯穿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才能发挥课程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实践,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三个自信”, 唤起广大青年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勇敢地、自觉担当起既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贯穿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的全过程, 深化爱国主义精神阐释, 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

1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密切结合相关重大时政新闻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 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 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让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章时, 可以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突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 让大学生深刻领悟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实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巨大升华, 凝聚了戮力同心的奋斗力量, 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展示了我国维护和平正义的国际形象。

2 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3]在讲授第八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时, 可结合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和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师昌绪等人的先进事迹阐述爱国主义在个人事业成就中的的时代价值,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 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在讲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时, 可围绕“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重大影响”“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深刻阐释, 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4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在讲授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章时, 可引导广大学生关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的重大时政新闻, 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 是两岸同胞之福, 民族弱乱, 是两岸同胞之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

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 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 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一章时, 可结合《新闻联播》节目推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天山南北绽新颜》, 让大学生直观感受60年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扶持, 地方支持, 各族人民相互尊重, 共同进步, 新疆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如今的新疆, 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也是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而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名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

5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从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入手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延续文化基因, 萃取思想精华, 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节时, 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书的论述,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6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 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 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 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我们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 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章时可结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在莫斯科4个方面阐述“这个世界”, 到联合国峰会阐述“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布局和总路径, 从中国梦、世界梦的反复阐释, 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坚持正确义利观”的郑重承诺, 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共鸣;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 “一带一路”犹如两条彩带, 将44亿人口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更加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展现出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 让大学生深刻领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扩大同各国利益共同点, 为“中国号”巨轮远航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总之, 只有抓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15年修订版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授课的全过程, 才能较好实现开课宗旨, 让当代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书写人生绚丽的华章。

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贯穿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的全过程, 从密切结合相关重大时政新闻、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等方面深化爱国主义精神阐释, 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路径探索,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2-31 (1) .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5年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特殊教育概论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辩证法课程自1978年在理工农医科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以来以其独特的学科内容、别具一格的理论特色和深刻的理性启示作用,受到硕士生的普遍肯定,成为最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自然辩证法教学,不仅提高了硕士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在其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许多硕士生反映,自然辩证法课增强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然而,谨在我学习《自然辨证法》的期间,不时地有人对自然辩证法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持怀疑态度。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十九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各种成就和各科基础理论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概括与总结。

首先,自然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物质的表现形态是千差万别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在自然界中,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的无限的整体;自然界是处于永恒运动着的变化过程之中。整个自然界表现为物质发展的普遍联系和物质发展的历史过程。正是由于物质的运动、发展、变化,才使它的表现形态、结构和属性千差万别,构成琳琅满目的各种现象;自然界中整个运动是统一的,有规律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①其基本形式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它们相互交错又相互转化。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辩证地进行的,因此,我们认识自然界也就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

其次,在物理学方面,恩格斯说明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真实含义,并把它叫做自然界的绝对规律,从而作出深刻的论断:物质和运动不仅在量方面是不灭的,而且在质方面也是不灭的。在生物学方面,恩格斯对于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及其创立的进化论学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批判了达尔文把英国神甫马尔萨斯的荒谬理论搬到生物学中来的错误,指出了达尔文忽视关于机体变异性原因的缺点。

最后,恩格斯还研究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过渡问题,在关于人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发生的学说中,深刻地说明了劳动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在形成人的体形和形成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头等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从研究自然科学到研究社会科学特别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渡。

二、《自然辩证法》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自然辩证法依据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实证研究,阐明了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深刻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战胜和取代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必然性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性及其对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一般指导作用。因此,自然观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确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深刻揭示了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②。因此,科技观的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的理解,有助于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对党和国家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此外,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教学还具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功能。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所处学科位置,决定了它在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的方式上不同于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又是哲学、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相互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科学和哲学认识层次上,它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作者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的方式是理性启示、间接迂回或潜移默化。因为,对于当代喜欢思考、善于思考的硕士生来说,其思想问题大多是带普遍性、根本性和深层性的。因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必须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从理论上着手,充分发挥理论的启示力量。

三、《自然辩证法》课程对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

《自然辨证法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受到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肯定,其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如下:

(一)帮助广大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意识、科技道德,处理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自然辩证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现实最直接的体现。不少同学把这一部分的学习同自己晰学专业所担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任务及自己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因而收到一定的实效。科技观的这些实效,说明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才三哮内容之中,这正是这门课的优势和乐于被接收的所在。

(二)提高研究生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把所学到新的科学思想、科学技术方法应用于自己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去,使他们具有现代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勇于创新开拓,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好更多的贡献,是自然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实际的体现。有个研究生在学完科技方法论后,把所学的方法应用于计算机病毒的科研过程中,一个制止病毒的防毒卡的设计构思由此产生。

(三)可以使理工科研究生更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攀登新的高峰。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任何一个自然科学家总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工作的,问题在于他受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任何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取得,实际上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留学英国时就学习了《自然辩证法》,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年青的高能物理研究生曹南薇初出茅庐,也深深地领会到恩格斯阐明的真理——“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的困难”。

四、结语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重要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武器。我们要努力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运用它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理,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建军.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形态[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09).

[2] 孟庆伟.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想[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1).

[3] 寇世琪.关于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思想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08).

[4] 寇世琪.试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學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02).

注释: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61年人民出版社.46页.

上一篇:调味剂初中作文500字下一篇:教师专业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