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2022-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类型化思考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思考需符合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规律,要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人的道德培养为根本价值导向。当前,指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趋于丰富,为教学方法类型化的思考提供了切实基础。以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的本质变化(知、情、行)作为分类标准,将引导学生道德学习结果呈“一元变化”或“多元变化”作为教学方法类型化的维度,尝试对当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并给予实践教学相应的应用建议。

关 键 词  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分类;类型化

文献编码  A

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前在吸收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和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一线教学涌现出许多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其中多为经验上的总结和描述,较少在理论上有所推进,这使得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呈现为一种零散和随意的状态。为帮助本学科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和操作要义,本文对已有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进行清理、整合、提炼,理清相关脉络和外延边界,尝试建设一种指向学生道德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类型框架。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已有研究基础

整理新课改后近二十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文献发现,新时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生活德育法、反思性教学法、活动类教学法、情境类教学法、榜样教育法、情感体验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自我修养法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讲故事、唱童谣、阅读绘本、游戏教学、冥思式诵读等多元化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方法的实现途径;还有一些研究借鉴国外道德教育方法,立足本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设计与运用,如价值澄清法、品德内化框架、关怀教学法等。这些新兴的教学方法基于现实要求做出革新,呈现出独特的实践价值,但其中涉及分类、属性、使用等具体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澄清。

通过对文献资料整理和分析不难看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具体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特点。诸多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多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者努力继承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积极吸收国外优质教学方法的经验,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学适用性和创新性,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冥思式诵读教学法、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关怀教学法等。这些研究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即在某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其内核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或如何更好地选择运用等。

2.教学方法重经验描述轻理论贡献。目前,大多数教学方法是一线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出适用于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法,偏向个人主观的经验判断和方法的事实描述。由于主观经验总结往往缺乏理论上的升华,因而,重经验描述的教学方法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难触及学科本质,进而很难形成和发展具有理论素养的新型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缺少科学、理性的分类标准和依据。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分类总结可能会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迷失方向。从文献资料分析来看,目前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梳理、归类、整合是严重缺失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是类型化研究的必要前提,然而,囿于教学方法实践运用中多出现零散、随意的现象且重经验描述缺理论贡献,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类型化研究被提上日程。

那么,如何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归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类型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确立分类依据。

二、基于品德心理结构“三要素”提出两大维度

一般课程教学往往倾向于专注知识的教与学,但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而言,其课程宗旨是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德性”,课堂所学的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与学生的思想进行“对话”,进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分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应该是其重要的分类基础。

品德结构是将品德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集合体。[1]蔡元培曾指出,“人之成德也,必先有识别善恶之力,是智之作用也”“故智、情、意三者,无一而可偏废也。”[2]蔡元培认为,知情意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心理有三方面,意志不能离知识与情感而单独进行。凡道德之关系功利者,伴乎知识,恃有科学之作用。而道德之超越功利者,伴乎情感,恃有美術之作用。60年代初期,潘菽教授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三种基本因素组成。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林崇德教授的“三子系统说”等也都对“品德”结构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而后,品德结构要素逐渐发展为大家普遍认可的“四要素”——知、情、意、行,成为了道德教育研究的主流。

因此,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分类标准的主要观测点选定在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上。我们通过品德结构要素的对比研究发现,“知、情、行”始终在整体结构中处于基本要素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在道德学习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知、情、行。

“知”是对道德价值与知识的认知;“情”是道德情感(如良知、同情、崇尚善等);“行”是道德行为的决策、能力、习惯等。[3]而品德结构“四要素”之“意”(道德意志),可视为“知、情、行”三者高阶段学习结果的呈现,它不作为具体形式的分类标准依据。“知、情、行”三个要素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总课程目标中均有体现,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这两个课程目标内容都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需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道德学习结果最终达到这些课程目标。

国内外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特别是学科教学方法分类的理论方法表明,遵循一个好的分类标准至少应该具备三个重要属性,即类别间的互斥性;分类的确定性;各类别统合的完整性。基于以上研究,我们以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的本质变化(知、情、行)作为分类标准,将教学方法类型化为“一元变化”维度和“多元变化”维度。

一元变化维度包含认知变化、情感变化和行为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品德结构要素只发生了一种变化,而是说学生在经历道德教育后其本质变化着重偏向于认知、情感或者行为的某一变化;多元变化维度包含认知变化、情感变化和行为变化,一般而言,至少有两者发生变化,或是三者均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这种类型化的分类不是简单地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割裂开来,而是为了使教师依据课程目標的规定,能更清楚地在科学分类基础上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表1   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一元变化”

一元变化 关键内容 教学方法示例

认知变化 提高学生对基本道德是非善恶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思考力,能够对存在于道德现象中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有效辨别。 价值澄清法、道德叙事、故事喻理法、民主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谈话法

情感变化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类活动,激活学生的情感状态,在体验中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如同情心、羞耻感等。 角色扮演法、陶冶法、感染法、情境教学法

行为变化 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锻炼和培养,以期符合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行为训练将外在道德规范不断转化为内在的行动力量,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 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行为训练法

表2   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多元变化”

多元变化 关键内容 教学方法示例

认知变化 认知、情感、行为至少有两者发生变化 关怀教学法、冥思式诵读教学、游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

情感变化

行为变化

综合国内小学德育课程已有的教学方法及近年来涌现的新型教学方法,我们按照“知、情、行”三要素梳理和归纳各种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其可能带来的学习变化(见表1和表2)。

三、“一元变化”和“多元变化”下的具体教学方法举隅

良好的分类标准是教学方法类型化的重要前提,有助于科学地建设教学方法体系,也有助于教师准确选择并运用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教学方法类型化的两个维度,我们进而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一元变化”下的教学方法示例

认知变化类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基本道德是非善恶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思考力,使其能够对存在于道德现象中的各种价值观进行有效辨别。例如,一元变化中的认知变化所包含的“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它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提问和对话。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最终得到正确答案;而对话法则适用于对个别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谈话技巧,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情感变化类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类活动,激活学生的情感状态,使其在体验中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如同情心、羞耻感等。例如,一元变化中“情感变化”所包含的“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得到道德情感熏陶,它是教学环境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小学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置身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中,发动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等,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陶冶与升华。

行为变化类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锻炼和培养,以期符合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行为训练将外在道德规范不断转化为内在的行动力量,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例如,一元变化中“行为变化”所包含的“行为训练法”,一般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道德实践为例,它包括模拟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等,有利于学生内化品德知识、巩固教学成果。而奖励与惩罚的“奖”包含一般的表扬与赞许,“罚”则包含一般的批评和较为严重的处分。适当的奖励是对学生正确行为积极强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满足。而教师本着教育目的合理正确使用惩罚手段,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并改正其错误的道德行为。

(二)“多元变化”下的教学方法示例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涌现出新型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关怀教学法、冥思式诵读教学法等,而这些通常都是促进学生品德结构要素发生多项本质变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游戏教学”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或竞赛中掌握教学内容,它倡导课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其设计与开展具有目的性、启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时首先要进行游戏教学主题的梳理,然后对教材文本剖析挖掘其深刻内涵,选择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游戏教学资源并设计好游戏环节与规则,做好课前游戏教学准备工作。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资源、 组织方式、设计意图等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合理的思考规划,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内涵和价值。

而游戏教学的具体使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情境、对象、资源等都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4]在有趣的游戏教学中,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会有较好地发展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全面培育。

“关怀教学”是将关怀理论的思想运用于德育课教学之中,以师生互动为前提,关怀行为为中介,教师在民主型课堂教学中能够兼顾理性与感性,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完善品性并提升自身的关怀能力。其基本模式是明确教学任务、创设关怀氛围、组织教学活动、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关怀评价与总结。学生有了关怀意识后,移情能力会得到提高,学生会内化教学内容,感悟道德意义价值,不仅发展了道德认知,也促进了道德情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影响学生正确道德行为的发生。

另外,“冥思式诵读教学”既反映了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冥想、正念等领域的进展,也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和诵读教学密切相关。冥思式诵读分为“三调”和“诵读”两部分。“三调”即调形、调心、调息;“诵读”主要是集中注意力于体内出现的文字,保持认知清明,含有聚焦式冥想成分。[5]“冥思式诵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德育课教学时,建议教师以中国传统著作《道德经》为文本;诵读前须训练学生的诵读技巧,诵读时可以播放音乐创设诵读情境。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品味文言文的内涵与要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达到心口合一、書我两忘的读书境界,最终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在“冥思式诵读教学”中得到升华。[6]

四、教学方法类型化指导下的实践建议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学习的实际效果。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实践价值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类型化的思考,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不同教学方法内在的共性规律,把握其基本特征,更有利于在学科课程背景下,思考如何更好地选择优化和整体建构教学方法分类的体系。

马卡连柯曾指出,“没有任何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定有害的方法。”[7]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选择并设计的合乎教育逻辑。在此,我们从区别、联系与组合三方面,提出教学方法类型化后的实践建议。

首先,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内部典型特质和内在实施规律的深入探究,从中总结归纳出各教学方法类型化后的共性特征。教师在具体应用某一教学方法时,应格外注意该方法所属类型的适用条件、范围以及制约因素等,有效区别各方法类型化后的使用边界。

其次,各教学方法类型化后并不是完全否认它们之间的关联,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整体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必须以实现预期目标为根本导向。正如马可连柯所说,“方法和目的的关系应当是检验教育逻辑的正确性的试验场所。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就不能允许有不去实现我们既定目的的任何方法。”[8]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要考虑卷入教育教学流程中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求整体育人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发展。例如,“行为训练法”虽归属于学生行为学习结果的变化类型,侧重对行为习惯的培养,但不可否认,教学要以学生前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内驱动力作为依托,共育学生知、情、行的发展。

最后,教学方法类型化后的优化组合还要兼顾教学方法本身使用,以及除开教学方法之外的对象与材料等因素之间的纳入、整合。杜威曾指出,“方法就是经验材料最有效地和最有成果地发展的途径。”[9]要想使经验材料得到有效发展、获得理想成果,离不开方法作为实现途径。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类型化思考,在实际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时,一要考虑教师实践教学方法的意识、能力、技巧等是否达到胜任标准,个人实践经验是否充分;二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目标经验之间的距离,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三要考虑教材文本所传递的内容价值,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外在的品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信念与意志,帮助学生在意识活动、情感活动以及行为活动上获得自我建构。

此外,由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会受到诸如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学生道德发展需要的不同、教学活动过程的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行将某一教学方法归属某类。

本文所提出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只能是相对的,重在为教师提供一种分类认识的思维方式及思考角度。借助“三要素”的教学方法类型化思考,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地理解和确定各方法的效用边界,将各方法归门别类做全局性的认识,进而不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法的本质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慧,李敏.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3.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38-139.

[4]谢楚,李敏.道德与法治课堂游戏教学的实现——以文本分析法为工具[J].中小学德育,2018(07):46-49.

[5]张梦蕾,刘峻杉.道家经典诵读与冥想结合的小学国学课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4):52-58.

[6]陈晨,刘峻杉.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探讨——以《老子》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10):23-28.

[7][8]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25.

[9]杜威著.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0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作者:李敏 卢梅欣 李凤鸣

第2篇: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摘要:古人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就是指加强个体的自身修养,其中道德素养是“修身”的核心内容。大学正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引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任务,高校和教师都要将其效果提升作为工作重点。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就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學效果提高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策略

积极的价值观,是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社会工作环境的基础,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高校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其效果的提升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发展出发,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升教学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高校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从当前的教学效果来看,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知层面

为了提升专业影响力,高校普遍将人力资源和课时倾向于专业课程。这种情况下,学生难免进一步产生思政学习不是很重要的错觉,对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比较忽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并不是大奸大恶的人,不会犯法,所以没有必要再学习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

(二)知识理解层面

高校思政教师经过多年课程研究和熏陶,自身形成了较高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所以多站在宏观层面展开问题探讨,导致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处于比较浅的层次。当学生的知识基础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时,宏观探讨对于他们而言是比较的空洞和枯燥的,他们难以吸收彻底吸收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发挥课程本身的教书育人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教育教研工作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产生,这对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言有推动作用。但是,新教学理念从诞生到运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尝试新教学理念的应用之初,很多教学手段的创新难免因经验和理解深度的缺乏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价值。

二、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教学效果的重视

首先,高校要重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育才与育德的统一。意识决定行为,而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其行为将会直接作用与教学过程,决定教学效果。教师要意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在课程改革期间抓住机会,加大对教学手段的创新力度,从而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方式,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层次,帮助其获得在日常生活运用该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

其次,高校要将教育与教学视为统一的系统。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课程教学任务,同时也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加强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对学生思想体系和法律意识的影响。比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为学生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从多个维度和视角,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价值观,并坚定理想信念。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引入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意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建立知识应用的思维模型。也就是说,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是无孔不入地介入学生学习和生活,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在学生行为中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在思维活动层面学习行为,与具身实践相统一,避免身体处于离场状态,学习效果提升得以提升。

最后,要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备课期间,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细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有一定针对性的、可实施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实施更加符合学生诉求,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育人效果,形成思政教学新格局。

(二)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理解层次

高校和学科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对学生信息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加强学生学习方式、偏好调研。大学生不仅喜欢尝试新的信息技术,而且能够快速掌握其应用方式,并借助其提升学习效率和丰富娱乐体验。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量大而驳杂,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影响。如果不重视对这些影响的消除,任由其发展,就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甚至有可能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产生疑惑甚至抵触。为了不良的信息环境影响,教师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大思政”理念,站在更高层次与学生交流,对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丰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深入认知。例如,师生共同探讨热门事件,帮助学生做有智慧、有判断力的网民,而不是被舆论或者事件描述方式裹挟的从众者。

(三)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将教学手段创新与教学技术的前沿发展相联系,通过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提升教学与学生的友好度,促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学工作。首先,作为教师要主动接触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对教学的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问题,使得教学手段的创新符合学生期待。在主动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同行关于新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其进行教学手段创新提供更多思路和灵感。其次,教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模式,对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有独特理解,进而能够以独特视角和方式解读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激活自身教学正能量。比如,每一名教师的成长经历不同,会形成个性话的能力优势,教师可以以自身的授课优势,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再次,要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发,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到校外实践活动中。最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手段的创新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师发展水平与方向差异的尊重,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助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思想。

(六)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案调整的依据,也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决定了教师的工作重心。比如,如果高校在教学评价上比较偏重于对科研成果的考察,那么一些教师的工作重心就会向科研方向偏移。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多个工作重心,在科研上所花的精力多了,自然就会相对忽视教学工作。教師一旦从内心减少了对教学的重视,那么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也会下降。此外,过于量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是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学评价的设计比较片面,项目数量、论文数量、期刊层次作为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时,那么教师的精力难免也会集中在这上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其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双重保证。所以,要扩大教学评价主体、丰富评价方式,实施师、生、校三方联合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从而更好地通过教学评价反应教师工作成效,引导教师工作。当科研与教学评价的比重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状态,教师能力提升、教学实施的方向也更为明确,最终受益的将会是学生,教学效果自然得以提升。

(四)由“教”向“学”,提升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构建方式,在教学设计工作中更多地考虑学生思想与能力基础、学生偏好、学生未来发展倾向。获得感思维告诉我们,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多是取决于受教育者学生,比如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水平、个人发展趋向等。如果仅以“教”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学效果的提升,则是缘木求鱼,教师在教学创新与实施方面所付出的精力难以与收获成正比,甚至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位,使学生产生教师没有尽心、没有教好的错觉。所以,教师要围绕“学”研究教学现状、发现教学问题、提出创新策略。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而“教”,重点考虑学生“要学生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的问题,将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针对学情开展教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多了解学生,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收集教学数据,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唱独角戏。

(五)推进教学“供给侧”,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学实施主体,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也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根源上解决教学效果的提升问题,否则再多的教学创新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这个根源就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理论素养。作为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新时代的新矛盾对分析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主流影响因素。作为学校方,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帮助教师提升课堂驾驭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比如,组织教师进行学术、经验交流,通过彼此思维的碰撞,激发教师提升内容的吸引力、个人亲和力与魅力的灵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升离不开学生主动参与作用的发挥,以及教师教学技能、学术能力的支撑。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审视教学现状,然后针对性地将科学教学理念和先进教学技术融入到日常工作。同时,教学评价也要发挥引导职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工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03):67-69.

[2]张君.跨越“话语鸿沟”:高校思政理论课话语转化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10-12+54.

[3]陈春莲.从“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讲好抗疫故事——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0(04):113-119.

作者:谢锦荣

第3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切实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真正完善学生的德育素养,建设学生正确的三观,这才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教学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教学革新,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开展教学,是教育改革下的重要方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学方法正确,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明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的受众群体,学生作为其中当仁不让的角色,占据绝对的关键地位。而新课改背景下,最重要的教学导向之一就是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根据这个教学原则,在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切实以学生作为教学方法改善的基础,真正促进教学实效的提升。因为只有选择最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联系日常生活,德育思想建设

新课改下教师要尝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教师才能将其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渗透,从而建设三观。过往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讲解的过于浅显,无法真正贯彻道德与法治的精神核心,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培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也造成了直接影响。因此,联系日常生活,建设学生德育思想是优化教学的关键。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尊重他人》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指导。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反向思维对学生提问,在生活当中,哪些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围绕问题,学生联系了自己生活当中的场景进行了回答。有的学生说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见到一些人对待服务群体并不友善,甚至有些出言不逊。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就属于不尊重他人。但也有的学生认为,将这样的行为规划到“不尊重”行列稍有偏差,可能只是一时的“情绪行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尊重他人的含义,然后再进行加强指导。尊重他人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思想。如果真的存在情绪问题,也不必出言不逊。针对学生所说的情况,这并不属于情绪问题,就是思想的偏差,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换成是自己,又该如何?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觉得不妥。所以,尊重他人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德育思想,以这样换位思考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尊重他人是由思想衍生的行为。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建设,也联系日常生活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结合实际案例,法律角度分析

道德与法治缺一不可,道德是法治的底线,但法治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道德。当不能用道德来制约衡量的时候,法治则是维护权益的唯一武器。因此,在改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将道德与法治的深刻含义传递给学生,结合真实案例,让学生具备法律常识和概念,才能真正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网上交友新时空》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案例的视频,同时让学生组建讨论小组,这样能集思广益,也能优化学习实效,建设学生的法治观念。比如,在案例当中,一位学生通过网络结识了一位网友,该网友以游戏充钱的名目,先后骗取了这位学生的钱财。直到半月以后該学生才意识到是陷阱,于是报警处理。通过这个案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网上交友已经成为了网络时代下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网上毕竟是虚拟的,无论是交友还是交易都必须谨慎,一旦遇到金融诈骗,一定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也都围绕法律的角度对该案件进行了分析。有的小组认为,该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薄弱,在第一次以游戏名目充钱的时候就应该告知家长,并且报警处理。也有的学生认为,在该事件发生后,该学生要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转账记录以及与那位网友的聊天记录全部截图发给警方,这样能加速破案的效率。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予以肯定,并且赞扬。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法律意识是较强的,同时也能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案例。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法治观念,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三、开展活动教学,完善学生素养

改革教学方法要围绕学生的特性来开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才能提升教学实效,也让教学方法具备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深刻思想对学生渗透,以完善学生综合素养为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完善学生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教学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情绪的管理》中,教师可以开展“情绪管理”的特色班级活动。且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候的学生情绪较为敏感。有些学生甚至犹如一触即发的“火山”,情绪极其的不稳定。学生的情绪不稳不但会影响学生,也会影响日常生活。因此,让学生学会管控情绪,不仅对学生的思想有帮助,也能平稳学生的心理。在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管控情绪的方法,一旦学生遇到情绪失衡的情况,可以尝试用这些方法来进行管控,同时将管控自己的心理过程进行记录,最后要将自己在活动当中所经历的情绪历程进行复述。比如,该学生在活动当中,详细记录了自己每一次的情绪管控的过程。当遇到情绪失衡的时候,他会用数数的办法,或者面对墙壁静静的沉思几分钟。这个效果很是有效。自从学会了情绪管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都有着显著帮助。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不但优化了教学,也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初衷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贯彻了新课改,也加强了教学实效。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进行切实的优化,帮助学生完善综合素养,并且建设学生正确的三观。这当中,教师要贯彻新课改的重要方针,围绕学生的特性改革教学方法,选择易于学生的接受的方式,将课程的中心对其渗透,从而促进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方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讨[J],南北桥, 2020(14):1.

[2]柳金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4):2.

作者:王东

第4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可爱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鄂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生活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收集资料、观看课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儿童体验到动植物生命的神奇和顽强,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世界上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动植物与人作为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要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植物在生长

1.师:前几天,老师和几个朋友去爬山,在山上看到了许多的菊花,非常漂亮。(展示菊花的图片)

师:好看吗?那么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讨论之后并由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2、教师播放菊花生长的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看完后,学生自由谈谈各自看视频后的感想。

3、教师出示一些其他植物的照片,并让学生同桌或小组之间讨论它们的生长过程。懂得的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

4、小结: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呀!大自然中的植物都是一个个可爱的生命,它们在大自然中顽强的生长着,我们要爱护它们,不能乱摘乱折花草树木。 活动二 动物在生长

1.师:大自然中不仅植物每天在生长,动物们也在生长。那么同学们了解哪些动物呢?学生各自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动,说说它们的生活情况,怎样长大的,自己是怎样喂养的?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小鸡的具体成长过程吗? 播放课件(小鸡的孵化、生长过程) 师:说一说,小鸡是怎样长大的?

2.师:鸡妈妈为了抚养小鸡的出生、长大,可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它们,它真是一个好妈妈。动物中还有许多像鸡妈妈一样的好妈妈。

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动物之间相亲相爱、互相照顾。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它们的妈妈,你会怎样去照顾它们长大呢?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之间相亲相爱、互相照顾的故事吗? 了解过的学生可上台和大家一起分享。

3.播放课件(动物哺养子女的片段)师:你想对这些动物妈妈们说些什么? 师:动物妈妈们为了小宝宝健康长大, 不怕辛苦、不怕牺牲,你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像动物妈妈一样照顾你们的?

师:在大自然中,不仅动物妈妈会照顾好它的子女,小动物们也会爱护妈妈。 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师:说一说,这首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师: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爱护自己的家人,关心自己的伙伴。我们也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抚养长大的,你准备向小乌鸦学习什么?

4、小结:同学们,生命是那样的美丽,有了这么多生命,世界才变得更加精彩,动物、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着美丽的生命,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我们是朋友,世界因为我们能和谐相处而更温暖、更可爱、更美丽!让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一切生命! 活动三 活动拓展

要求学生课后在家种植一些大蒜、绿豆等植物或养小动物,并记好记录。

板书设计:

11.可爱的生命 珍惜、爱护动植物

第5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一年级下册)

陈鑫鑫

一 具体目标

1、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想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二.内容重点

1、健康、安全地生活——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2、愉快、积极地生活——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爱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二年级小学生的责任,并乐于去承担。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对周围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活动。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整》为依据,在与上册教材衔接的基础上,同样按照儿童生活的时间线索,即从新年新学期开始,经历春天、儿童节,一直到期末准备上二年级,迎接暑假生活的到来。五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图标、主题,有表现主题活动的画面,还有贯穿全书的“小精灵”,提示活动要点 。本册教材由五个单元活动组成,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主题活动:

单元名称 主题内容

1.单元一《新学期,你好》

主题一 《寒假生活交流会》 主题二 《春节知多少》 主题三 《新的学期新的我》

2.单元二《春天来了》 主题一 《春天在哪里》 主题二 《我们播种春天》 主题三 《和春风一起玩》 主题四 《春天的盛会》 3.单元三《欢乐总动员》 主题一 《“六一”大策划》 主题二 《“六一”大行动》 主题三 《开心“六一”》 4. 单元四 《我要上二年级了》 主题一 《我的这一年》 主题二 《二年级生活怎么样》

5. 单元五 《暑假来了》 主题一 《怎样过暑假》 主题二 《健康、安全要牢记》 附页 《废旧物品用处大》 废瓶、空罐、废纸、塑料泡沫、 废纸盒等的利用

四、班级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爱听老师表扬。一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学生已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课间能文明休息了,能注意卫生,不乱扔纸屑,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不守纪律、做小动作的人少了,知道要为集体争光,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小朋友在家里是小皇帝,待人接物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的虽然独立意识强,个性也很强,但自理能力很差;有的社会交往虽积极主动,但却不善于共处,缺少团结协作精神。今后,行为规范训练还需加强,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五、采取措施

1、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让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第6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中学序曲教学设计

临潼区教研室 王仙爱

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中学生活,珍惜新起点,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和挑战,珍视当下。

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中学时代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激发潜能,塑造全新的自我 。

知识目标: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明白中学时代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 :同学们刚刚步入初中生活,对于初中的学习情况还不太了解,因此,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初中与小学的不同,积极适应新环境,新生活,重视对本学科的学习。

三、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初中与小学的不同,进而积极适应初中新环境,新生活,重塑自我新形象,起着积极的引领导向作用。

四、教学重点: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教学难点:中学生活是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是新的目标和挑战

五、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中学时代》。

教师小结:正如歌中所唱的今天在坐的各位同学们,我们进入了新的中学时代,现在就让我带着大家共同走进它,进入我们的第一课《中学序曲》

活动一:幻灯片展示新学校的各种图片。

思考:

1、这些图片你见过吗?他们分别是校园的那些角落?

2、你发现初中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一)、新的起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二)、新的阶段。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变化在于:学习科目多,难度大,老师更严厉了,课外活动更丰富,对自己的要求更高,集体生活更浓等。 活动二:课本第3页探究与分享

请用不同的词语,和同学分享你对中学生活的初步感受。 当我第一次走进初中的校园▁▁▁▁▁▁▁▁ 当我第一次拿到新书▁▁▁▁▁▁▁▁▁▁▁ 当我认识第一个新同学▁▁▁▁▁▁▁▁▁▁ 我第一天上课时的心情▁▁▁▁▁▁▁▁▁▁

学生发言:新奇、兴奋、紧张、喜悦、害怕、快乐、新鲜、恐惧等。 教师小结:

(三)成长的礼物。①中学生活是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是新的目标和挑战。

活动二:课本第5页探究与分享

① 你最想挑选哪样礼物?你希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礼物? ② 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新的目标是对自我的超越;新的挑战要求激发自己的潜能;新的可能是重新塑造自我;新的要求把握各种机会。 教师小结:②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 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新的课程,引领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社团活动,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社会实践,打开认识世界之门。 活动三:课本第6页探究与分享

小学生活有快乐,也有遗憾。进入中学,你打算如何弥补这些遗憾?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课余生活、共同学习等方面谈谈自己的遗憾和中学时代的新打算。

③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③ 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消除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自我。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粒种子,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小学时光是我们在泥土里蛰伏,中学时代意味着我们破土而出,意味着机会和可能。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这宝贵的中学时代,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的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板书设计:

一、 新的起点

1、初中生活新变化

2、初中生活的意义

二、成长的礼物

3、初中生活意味着什么

4、怎样应对初中生活新挑战

作业布置,拓展空间

结合实际,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 与父母沟通,听听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完成的事。

思考:那些事情必须现在做?哪些事情可以将来做?哪些事情需要一生去做?

第7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刘渡中心学校2017-2018学七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七(4)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个人认为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从初步摸底的情况看,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本学期在抓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能力素质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七年级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本期所任教的学生的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又要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学会做人。

学生刚上初中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较差,虽然思想品德的内容接近中学生的生活,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无法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本期在加强学生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材为新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四个单元十课,设计了21框。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为七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

1.帮助学生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编写好自己的梦想,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2.帮助他们在清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享受成长带来的一切,感受生命的充实和丰盈。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友谊的天空”,它是一单元的延伸。

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友谊,拥有怎样的交友智慧,特别是如何理性的结交网友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师长情谊”

第六课“师生之间”教师的重要作用,尊重和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帮助我们掌握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七课“亲情之爱”主要向学生介绍家是我们的寄居之所,家里有亲人和亲情,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家具有的深厚意味,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美德。 本单元更加注重道德教育,随着立德树人观念的落实,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思考”由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九课“珍视生命”、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组成。

本单元是前三个单元的延伸,是整个初中课程中生命健康教育的最核心内容。它主要是针对我们青少年频频出现的健康安全问题而设置的。

学习本单元是让我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本教材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学生之间更多地互动。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

三、教学目标:

(一)、总的目标要求是: 力求体现加强基础知识; 培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与法律的认识和学习。

(二)、具体目标是:

1、养成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高效完成作业等习惯。并慢慢掌握答题技巧;

2、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的合作学习,学会在老师引导、同学交流和分享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3、积极参与课堂拓展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乐趣。

4、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来提高思想觉悟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学好教学改革新理论,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教研理论水平。

2、把握好新教材的编写目的和教学要求,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3、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做到多听课、多总结。认真学习他人、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4、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5、认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6、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加强闭卷降分考试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尽快适应考试的要求。

8、充分运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积极参加教研,提高业务水平

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灵活辅助差生。做好差生个别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3、开展帮带活动。鼓励优生带差生,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预习及练习,及时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严抓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做好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强化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

1、配合德育,挖掘功能。配合学校德育活动,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采用演讲、座谈、辩论等形式活动,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严于律己,教书育人。立足本职,热心向学生传授真理,言传身教,平等待生、爱护学生。工作认真细致负责,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8篇:七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及目标要求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本单元包括“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 “发现自己”三课。 本单元目标要求。1.了解中学的新特点,积极调试自己的心态,尽快融入新的环境。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3.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4.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5.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本单元包括“友谊与成长同行””“交友的智慧”。 本单元目标要求。1.懂得友谊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性。2.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3.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本单元包括“师生之间”和“亲情之爱”。

本单元目标要求。1.理解师生情和亲情的重要性,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2.正确处理和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本单元包括“探问生命”“珍视生命”和“绽放生命之花”三课。 本单元目标要求。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纲。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有“书”。

2、认真细致批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

3、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

4、虚心学习,本期听课不少于10节,多听与政治历史科相关教师的课。

5、认真及时写好计划和总结,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三、学情班情学生动态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

51、152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这班子学生大部分都基础比较扎实,但理解能力有待加强,上课时都有表达的勇气,但是表达不到重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做题时主观题的回答总是回答不到重点。作为一个负责的老师,不只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而是更应把潜能生给教好,好学生谁都会教。为此,我大致列出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四、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第一周 第一课第一框 第二周 第一课第二框

第三周 第二课第

一、二框 第四周 第三课第一框 第五周 第二框 第六周 第三框

第七周 第四课第一框 第八周 第二框 第九周 第三框 第十周 复习迎考 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 第五课 第十三周 第六课 第十四周 第七课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复习迎考 期末考试

第9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课间十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七课课间十分钟,课本第28页至31页。

教学目标:1.知道课间时间应该怎样合理安排。

2.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应该怎样合理安排课间时间。 教学方法:观察法、师生讨论法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播放下课铃声的录音,师:同学们,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当听到这个铃声时候,我们就下课了。那下课铃响后,我们应该怎样安排课间十分钟呢?这节课,我们来讨论讨论。(板书课题:课间十分钟)

1、合作交流

①出示课本中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看看图中的同学下课后都是怎么做的?

②全班交流,我们下课后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

2、体验感悟

①同学们很聪明,安排很合理,如果想要上厕所或喝水的话,要先做,这是为什么呢?

②如果你去上厕所、喝水时,人很多,你该怎么办呢?

③出示书中第31页插图,我们来分辨一下这幅图中谁做得对,谁又做得不对,为什么?

④师出示课件小结:你推我挤真危险,遵守秩序才安全。

3、交流展示

①下课了,我们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可以玩一玩游戏,轻松轻松,同学都喜欢玩什么游戏?

②同学们会玩的游戏可真多,我们去侦察一下课本中小朋友都在玩些什么游戏?

③你们觉得玩游戏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吗? ④小结强调:玩游戏、喝水都应该注意安全。

4、总结布置:

课间活动时,同学之间不能你推我挤,要注意安全,要遵守学校的秩序,接水的时候要排队,不能推攘等。

上一篇:村小秋季开学实施方案下一篇:国培研修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