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建设调查报告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治政府建设调查报告(共8篇)

法治政府建设调查报告 篇1

龙凤镇人民政府(2018年10月)

龙凤镇积极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现将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理论学习。一是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司法所所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法治政府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召开班子会议认真研究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二是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我镇高度重视培养干部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并采取了以下措施:(1)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制度,对镇各村(居委会)、站所干部,在平时和年终考核时注重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及依法行政情况,对于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年底予以加分;(2)建立镇干部学法和培训制度,举办法律培训班、观看法制视频,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通过教育培训,让全镇干部了解到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3)对个人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质的情况纳入评价中。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人员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我镇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机制。根据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我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权力类别,对现有权力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规范,建立了龙凤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制度,要求全镇各站所严格按照清单内容开展自身工作,对于超出自身权限违反规定的行为,将按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处分。二是严格执行行政决策制度。今年我镇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5项必经程序,依法规范行政决策行为。三是依法公开政府信息。严格按照区政府有关规定,及时在区政务信息栏目公开政府信息,除传统渠道外,充分利用镇政府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

法治政府建设调查报告 篇2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国依法行政也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1984年,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同志提出:国家管理“要从依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靠政策还要建立健全法制, 依法办事”。

1993年,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 严格依法办事”, 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

1997年,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自此依法行政准则基本确立。这标志着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中国适时地开始了由“法制”向“法治”的迈进。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政府是法治政府。

1999年, 《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一项宪法原则, 赋予了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 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加速推进中国法治建设。

1999年底,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法治的关键在于治权, 而治权的重点则在于行政权的控制, 鉴于依法行政在法治国家中的关键地位, 出台了《决定》, 试图推动国务院自身及其治下的所有行政机关的法治建设。此后, 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开始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行政执法, 强化执法监督, 依法行政的能力有所提高。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同时明确这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做到“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要“加强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推进依法行政”。

2004年3月, 国务院出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这是具有行政法制建设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它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 对改善行政管理、推进法制革新、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实施纲要》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和具体要求,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 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即到2014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但《实施纲要》只是在体制、机制、法制和领导干部观念等方面作了原则性表述, 而至于法治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符合哪些指标体系才是法治政府, 并未细化。

2004年9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三大目标, 明确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转型的三大目标之一, 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是从依法治国出发对党执政转型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发展, 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2006年5月17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世界银行在京联合主办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中国要“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

2006年9月4日, 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加强政府建设, 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讲话, 强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提高行政效能, 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贯彻《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推进依法行政”;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2008年1月15日, 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对截至2006年底的行政法规进行全面清理, 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三级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体制, 促进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

2008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决定》指出, 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 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紧迫任务。规定了改革行政执法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等内容。

2010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这是继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 配合《实施纲要》出台的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意见,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再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这份意见从配合《纲要》入手, 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作法, 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发生, 要求行政机关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侵权要赔偿”, 以此切实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众利益, 充分体现法治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就是“治官”和“治权”。

2012年12月4日, 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提出, 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他指出, 宪法的权威和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宪法的根基在于广大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要树立法治思维, 就必须信仰宪法和法律、相信法律,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2012年,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如果没有一个法治政府, 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说, 法治政府建设也是小康社会建成的保障。十八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内容、一项新要求提出来, 这是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不仅意味着法治政府建设的速度将要加快, 且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心将从“规范执法”行为转向“规范决策”行为,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移。十八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建设放在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框架下, 超出了国务院在2004年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立足点, 法治政府建设的地位和政治依据也发生了变化。自此之后, 法治政府建设成为党的号召, 成为治国理政的目标, 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它已经是全党、全国都要做的事情, 而不再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事情。”

十八大报告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继续推进行政执法创新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也为法治政府建设输入了一些精神和原则层面的内容, 如公平、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 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价值取向更加清晰。

2013年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问题上的一个重要批示中, 首次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为法治建设的新目标。

2013年3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的主体, 要带头严格执法, 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 这是习近平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论述的进一步重申。习近平还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一个新的观点。意思是说, 在国家层面上, 通过依法治国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执政党层面上,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依照宪法执政, 介入或影响国家政权, 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依法行政, 到2020年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 所以要把依法行政放在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来共同推进、一体建设。这是运用全局思维、战略思维, 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关系以及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一次新的解读。

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设法治中国”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并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和工作方向。它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 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升级版和综合版: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升级, 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则构成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两大重要支柱和改革内容。

综上,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从“和尚打伞, 无法 (发) 无天……宪法有什么用, 我们用文件治国就够了” (毛泽东语) , 到现在的依法治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老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16字方针到十八大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依法行政到依法执政, 再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三位一体;从“2014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新目标;从法治政府建设到法治中国建设;从法治政府建设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中国用60多年的时间建立起别国几百年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用30多年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而且基本适应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 篇3

关键词:行政程序;公开;公正;参与;效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在这其中专门提到了要完善执法程序。执法程序作为行政程序的一种,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探讨行政程序的建设和完善。

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由于行政行为性质上和形式上的多样性,导致了行政程序的多样性。但另一方面,即便如此,在这些性质、形态各异的行政行为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基本相同的行政程序,这不仅为理论所确认,而且也为很多国家所制定的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所证明。当然,除了普遍适用各类行政行为的程序而外,各行政行为因其所具有的特性也会要求有特别的程序,如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指导程序、行政合同程序、行政规划程序等。

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只有个别的单行法规定了基本原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但这些原则要么是仅仅针对某一类行政行为适用的原则而不具有普遍性,要么是仅仅是适用对行政行为的事后救济而不适用行政行为本身,因此都不能涵盖整个行政程序。200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地方政府规章《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首次以法的形式全面规定了行政程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1]为我国以后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规定基本原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笔者认为,虽然具体的行政程序制度目前无法统一,但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开原则

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除了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当将行政行为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及其他可能影响相对人和公众权益的事项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開。公开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要求和产物。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行政机关所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行政过程也越来越复杂,行政机关权力一旦运用不当,对公众和社会造成的损害也会更大。因此,为了防止行政权的独断和滥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性。要监督,首先得知道行政机关有哪些行政行为,这样公开原则就应运而生。我国历史上由于传统的神秘行政思维作祟,实践中更多的是采取“愚民以治民”,相对人完全是行政管理的客体。只是随着行政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大趋势下,我们才认识到了行政公开对于规范行使行政权力、监督行政权力、公民参与行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该原则逐步被立法所吸纳。从《行政处罚法》到《行政许可法》都规定了公开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施行则是对以往行政公开规定的系统立法和具体化。虽然该条例的位阶还不够高,内容也不够全面和彻底,但是其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行政机关公开相应的信息,相对人才能知悉行政行为的内容,这样才能参与到行政活动中,才能平等的实现知情权,因此这既是参与原则的前提,也是实现行政公正的基础。当然,更是实现公众监督行政权力行使的的前提,因为这样才能有具体的监督目标和对象。

公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行政行为的依据公开。这里,“依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行为据以实施的行政法规、规章等法规范;二是各类政策和行政规定。法规范的公开在我国应该基本上没有多大问题,主要是各类政策和行政规定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从实践中看,国家政策和省一级的政策,由于其级别相对较高,因此透明度也很高。但是省级以下的各级各类政策和行政规定,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其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大。尤其是政府常常制定一些内部的红头文件供内部掌握使用,但这些文件却能对外发生效力,成为实施外部行政行为的依据。相对人想知道这些文件到底是如何规定的而要求查询,却经常遭到行政机关的拒绝,相对人不服该行政行为也是在情理之中。虽然我国从2001年加入了WTO,我国政府承诺遵循世贸组织的各项原则、制度中就包括“透明度原则”[2],各级行政机关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存在的问题确实也还是很多。正因为如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就表明了政府公开透明的决心。

另外,“公开”也有两层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首先是制定行政法规、规章、政策的行为要公开。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之前,应广泛征求和充分听取相对人的意见,允许相对人提出异议,必要时还应举行有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行政机关应当对相关问题的背景情况予以说明和解释,回答相对人的疑问;其次,公开的另一层含义是公布,即行政法规、规章一律在政府公报或其他公开刊物上公布,政策也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公布,除非是依法应予保密的内容。至于行政规定,制定主体也应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通过适当的形式予以公布。除了传统的媒体外,从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来看,政府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公布平台。

2.行政行为的过程公开。行政机关要将行政决定的形成过程向相对人和社会公开,这样使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每一步骤都为相对人和社会知悉,这样有利于行政机关审慎行事,自觉接受监督,也使行政机关作出最后的决定能够更好的为相对人所接受。在这其中,行政听证是一项重要的制度。

3.行政行为的结果公开。行政机关作出了对相对人的权益有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及时将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以法定形式向行政相对人公开,这样相对人如果不服该行政行为就可以及时的行使其行政救济权。如有必要,还可以将具体行政行为向社会公开。当然,向社会公开的一般都是涉及到公共利益或重大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指通过正当的程序安排,使行政机关能够平等的对待相对人,排除各种可能的偏见因素,从而公平、合理的做出行政行为。它要求行政机关要办事公道,不徇私情,不因相对人的身份、财产、性别、民族等不同而差别对待。当然,“公正”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各人的立场、视角不同,对公正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如此,整个社会还是有基本的公正观的,正如对人权的认识虽然也有多种,但还是存在“作为最低限度普遍道德权利的人权”[3],公正也是一样,也存在着能被普遍接受的“公正”。行政公正源于英国古老的自然正义原则,行政法上的自然正义原则是一个界定完好的概念,它包含公正程序的两项根本规则:一个人不能在自己的案件中做法官;人们的抗辩必须公正的听取。在法院和法定裁判所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原则必须得到遵守。但它们是如此的普遍,如此之“自然”,以至于不限于司法权。它们同样适用于行政权。[4]根据这两项规则,要求行政机关实施任何行政行为,参与该行为的行政公务人员如果与该行为有利害关系,或者被认为有偏见或成见,那么他就应该回避。否则该行政行为无效;同时,任何人在受到惩罚或其他不利处分前,行政机关应该为其提供其申辩并听取其意见的机会,否则该行政行为也无效。该原则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1.培育相对人的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同与尊重,并自觉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不是法律制度本身而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而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权力是否合法、公正地行使,对公民的法律意识并形成法律信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个国家权力经常违反法律的社会中,公民绝对不可能形成对法律的信仰,进而自觉守法,只会投机守法。因此,要公民遵守法律的惟一力量就是國家暴力和高压。但这种暴力和高压既与现代法治潮流相悖,也不利于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因此,只有国家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的公正的行使,才对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培植公民的守法意识和对法律的信仰。因此,为了让一项行政行为具有正当性并为不同的人和团体所接受,我们不能强制通过一种标准,这样只可能带来更多的争议和麻烦,而可以通过程序的设置(行政回避、审裁分离、单方接触禁止、行政救济等制度)使行政行为为不同利益诉求的个人和团体接受,即通过程序正当达到实体正义。

2.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获得相对人的认同和配合,仅仅依靠权力所构建的权威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真正的权威来自其公正的行使权力而产生的公信力。如果一个政府不公正的行使了权力,或者行使权力总是被社会、公众质疑,又或者其不公正地行使权力的事实为大众所知,那么政府又如何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它的权威又如何能得到树立!因此,政府公正的行使权力,首先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其次,即使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确实有错误、违法(而这基本上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民众对政府改正错误也就有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是动辄就质疑政府的任何行为,这在我国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训。[5]因此,只有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具有正当性,符合公正的要求,该结果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政府处事公正,民众才会从内心接受行政行为的结果,这在我国现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

三、参与原则

行政程序法上的参与原则实际上是参与民主的体现。参与民主理论的提出是对当代代议制民主理论的补充和修正。[6]虽然约翰·密尔认为,在现代条件下,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代议民主制政府,[7]况且民主本身就包含了参与的因素。但是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代议制民主的理论和实践,民主政治和普通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渐渐滑向一种隐蔽化的技术官僚威权主义统治,并出现了政治冷漠症,面临着合法性危机的威胁与侵蚀。此时参与民主理论应运而生。体现在行政法上,参与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使自己的意见受到行政机关应有的重视;行政机关也应该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实现这些程序权益。各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都开始重视公民参与,相关的行政程序法也有诸多体现。

参与原则主要是使行政相对人不再是行政活动中的被动的、附属性的“客体”,而是真正的成为积极主动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一方,也是公民参政权和人格尊严权在行政程序中的具体化。相对人通过参与到行政活动中,不仅可实现自己的宪法权利,而且对行政机关作出理性的决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指行政程序中的各种行为方式、步骤、时限、顺序的设置必须有助于确保基本的行政效率,并在不损害行政相对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行政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程序设置的出发点虽然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是一味的强调权益保障而忽视效率,最终对相对人的保护也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为“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而在我国由于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一向注重效率,强调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相对人权益的保障,致使虽然表面上案件处理得很有效率,但是案件处理结果并不能得到当事人主动的接受,执行行政行为受到各种形式的拖延和抵制,且动辄提起各种救济措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严重消解了之前的所谓“效率”。因此,行政程序应当在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适当的提高效率。

注释:

[1]见《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3-8条之规定.

[2]透明度是世贸组织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世贸组织的文本中涉及透明度的条文很多,主要的如GATT第3条、10条,TRIPs第63条等.

[3][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以下.

[4][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5]纵观这几年的一些公共事件,政府针对媒体曝光行为的任何解释和说明,民众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而后的事实确实也证明了这种不相信所具有的先见性和合理性。长此以往,建国以来所积累起来的政府的公信力就会消耗殆尽,当然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政府如不进行深刻的反思,势必距离公众越来越远。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进一步会演化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了.

[6]卡罗尔·佩特曼认为,当代民主理论不再关注“人民”的参与,不再关注普通人的参与活动,民主政治体系的主要优点也不再被认为是与普通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与政治无有关的必要品质的发展。在当代民主理论中,少数精英的参与才是关键的,缺乏政治效能感的冷漠的、普通大众的不参与,被看做是社会稳定的主要屏障。参见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8页.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篇4

**年,我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黑河市政府法制办的支持、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委、省政府《黑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0年)》(黑发〔**〕31号)中布置的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按照《黑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办法》(黑办发〔**〕43号)以及《关于开展**年度省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工作的通知》(黑政法发〔**〕2号)要求,现将五大连池市法治政府建设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市多次组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小组,进行了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截至目前,政府及其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已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清零,全市无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政府及所属部门共取消行政权力114项,省政府要求削减1/3的目标提前完成。我市对应省级取消的行政权力已全部取消,省级下放到我市的行政权力已全部承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到位并有效实施,市政府各部门不存在“接不住”情况。

(二)严格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介服务清单等制度。一是规范权力清单,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行政权力清单统一规范工作的通知》(黑政办发〔**〕16号)相关规定,于5月份印发了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行政权力清单统一规范工作的通知》,于10月底顺利完成了行政权力清单统一规范和调整责任清单工作,保留行政权力3346项;二是编制责任清单,共编制责任事项22538余项,对每一项依法保留的行政权力进行梳理,绘制了简洁高效,便于社会监督和纳入网上办理及监管的行政权力流程图向社会公布,严格按照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实施行政权力,并根据有关依据变化及工作实际,适时对流程图进行调整。三是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全市各部门共梳理出10项中介服务事项,转化1项,取消1项。全部通过黑龙江省行政权力信息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布。四是调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初开始,我市对市直各类企业缴纳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收费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认真的走访调研,经过调查核实,我市市直近年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取消、停征、减免各项收费政策,不存在收费项目名目混乱,收费标准不清等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在清理规范基础上编制了保留我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基金目录清单,并在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市场监管。一是积极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黑政发〔**〕17号)文件要求,对企业工商登记做了认真清理,企业登记前置审批许可保留34大项,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55大项99小项改为工商登记后置许可审批,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全市统一实施“先照后证”登记。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工商登记前置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利用窗口电子触摸屏、登记提交规范、登记流程读本等,公示许可项目、许可程序等内容,增加登记注册工作的透明度。严格落实书面告知和书面承诺制度,保证登记和审批监管的有序衔接;二是推进“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10月1日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四证合一”登记制度。通过“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在企业“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再整合统计登记证,实行“四证合一”登记模式,统计登记证不再另行发放,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目前全市各级登记窗口正在有序开展换照工作。

(四)创新社会治理。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规定,修改完善了《五大连池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议事规则》等制度规定,逐级落实“平安五大连池”创建工作责任。着力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二是全面落实我省社会应急管理相关办法,按照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黑政办综〔**〕18号)要求,制发了《五大连池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了规范应急值守、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加强演练宣教、健全工作机制等4大类13项重点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实施《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发布了《五大连池市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全面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在五大连池市政府网站环保局子站公开公示审批验收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按照省环保厅要求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保护开发力度,全市整体纳入大小兴安岭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二、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参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制定完善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以及《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把公众参与、民主协商、专家论证、专业机构测评、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必经程序。政府制发文件、签署重要合同,作出其他重大决策事项,均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法制机构审查或审查不通过的事项不予研究制发。实行法律顾问列席政府有关会议、参与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法治化水平。

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加大了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的整治力度。通过现场监督或者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政务大厅及窗口单位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违法问题。将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对实体政务服务大厅监督检查的重点。今年对接到的10余件次群众咨询、投诉、举报,无立案。

(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工作,下发了《五大连池市全面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将“双随机”改革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并多次下发文件,对“双随机”工作作出部署并汇总进展情况,指导各部门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等具体操作问题,同时加大督办和考核力度,将“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情况列入政府督办事项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目标。目前,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均已建立了相关制度,并按照制度开展随机抽查工作,“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市级25个行政执法部门建立了“一单、两库、一细则”,共2955项抽查事项已全部纳入双随机抽查范围,市场主体监管执法事项和其他行政执法事项占比均达100%。

(三)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执法案卷评查、执法监督检查、巡查等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执法责任追究。经明察暗访,**年市本级无行政执法权直接或变相挂钩部门利益的情况发生,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无干扰行政执法的行为。

(四)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我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行政执法主体暨行政执法人员清理工作的通知》,对市直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及执法人员资格进行了清理确认。对经市政府审议确认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35个市直行政执法主体向社会公布;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工作,对确认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纳入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对不合格的人员,或限期通过考试获得执法资格,或调离执法岗位。

(五)加强行政执法保障。认真落实《黑龙江省行政执法与监督条例》规定,将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四、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一)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各方面监督制度,确保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有效落实公开行政权力运行流程、防控廉政风险等要求,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严格规范作出各类行政行为的主体、权限、方式、步骤和时限,对违法行政行为严肃问责,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庸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

(二)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执行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接受询问和质询制度。认真研究处理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有关审议意见,及时研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相关部门向政协定期通报有关情况,为政协委员履职提供便利、创造条件。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制度,指导各部门明确应诉责任单位,形成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机制。发布了《五大连池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暂行规定》,落实了应诉负责人出庭制度。**年出庭应诉案件2件,尊重并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

(三)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监督制度。5月中旬,对辖区内所有道路检查站点进行了联合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执法人员人数不足、执法证件过期、文书填写不规范、执法信息记录不完整及证照信息、工作制度等未公开等问题作出了处理。在全市行政执法机关中随机抽调了18个部门的100宗行政执法案卷,对案卷中执法主体、违法行为、依据适用、执法程序、执法文书、执行情况等内容开展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被评查单位按期整改。

(四)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完善对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投诉举报登记制度,畅通举报箱、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监督渠道,方便群众投诉举报、反映问题,依法及时调查处理违法行政行为。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监督作用,加强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互动,重视运用和规范网络监督。

(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一是开展**年部门预算和政府预算公开工作。按规定公开了收支报表、“三公”经费增减变化情况说明、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年预算执行和**年预算草案》等材料信息;二是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务公开信息化、集中化水平,解决环节多、时间长、随意性大、公开透明度不够等问题,参照《国务院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工作的通知》,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受理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审批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积极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

五、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一)完善并落实依法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从源头上防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年,我市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重大事故。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年,市本级共接待行政复议申请人36人次,经审查立案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件,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3件。通过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畅通了复议渠道,提高了办案质量,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公信力显著增强。**年我市重点推进县级政府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按照《黑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落实相关工作,目前,我市已全面实行了行政复议权相对集中。按照省法制办的规范化建设要求,遵循“依法、高效、有序”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行政复议规范化制度,在原有听证、含议、回避、调解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与司法、监察部门的案件移送、衔接制度,下发了《关于建立<不履行或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已送工作制度>的通知》,对经行政复议机关责令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移送检察机关问责。市政府每年将行政复议经费列入政府预算,保障了经费需求。

(三)改革信访工作制度。信访事项依法按程序受理,规范初信初访和初次网上投诉事项的受理办理,做到受理办理全过程责任清晰、要求明确。严格执行诉访分离,推行依法逐级走访,积极引导群众逐级表达诉求。严格执行《信访条例》规定的信访程序,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照规定作出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督促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执行。**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580件人次。积极推进“互联网+信访”,搭建集投诉、办理、查询、跟踪、监督、评价等于一体的全国网上信访平台。全年共网上受理115件,同比增长1%;建立完善责任机制,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严格落实“谁制造问题、谁承担责任、谁受到追究”的问责机制,积极探索运用信访部门“三项建议”职责的方法,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

20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法制办关心指导下,全局紧紧围绕我局今年工作目标任务:狠抓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创建法制型机关,不断提高全局法治化综合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我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2018年,我局把推进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牵头的推进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认真部署依法行政工作,局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将依法行政工作与局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有力推进了依法行政工作,及时向局主要领导报告工作进度情况。

(二)优化法治服务法治保障,加强执法力度

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依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依法行政的决定》以及《xx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要求,进一步明确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下阶段工作目标。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成立了行政审批股,清理了行政审批项目,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公示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和所需材料,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窗口,规定了法定许可办理期限及办理该事项所对应的股室,公布了联系咨询电话及办理责任人。

,我局组织了以分管副局长带队的检查小组对全区工贸企业全面进行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检查85个企业,出动人员275人次,出动车辆23次,限期改正38个;成品油行政执法检查22个企业,出动人员76人次,出动车辆20次,限期改正4个。

(三)提高全员法律素养

我局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切实把搞好法制宣传教育、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作为提高全局机关干部的法律素质,增强遵纪守法自觉性的重要举措,切实把此放上重要议事日程。10月分组织干部职工专题学习4次,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国家公务员法》、《食品安全法》等知识,加强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培训活动,鼓励干部职工利用干部自学相关法律知识,以此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行政、为民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强化教育宣传力度,我们发现、培育、推广各类普法典型,以带动本局普法工作。及时宣扬各类先进典型。我们切实抓好《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和普法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促进我局各项防治工作依法开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还加大专业法的学习和宣传力度。坚持和完善我单位的各项学法制度,组织本单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有关维护社会稳定、守法维权、公务员管理、社会热点问题等与依法行政和干部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干部职工网上自学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四)加强监督考核,行政权力透明规范化

2018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加大了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同时,在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程序制度、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戒勉谈话、勤政廉政公示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注重实效:设立了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12312投诉电话、举报信箱等多种举报投诉渠道;开展绩效考评工作,通过机关评议、集中考核和督查暗访等方法,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被评对象的绩效情况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全局干部职工服务经济的自觉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动性和提高服务质量的紧迫性。严格按照《xx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严格遵守征求意见、集体讨论和合法性审查等程序要求。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无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事项,无违法增设当事人义务、限制当事人权利的内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均及时报送市法制办备案。按照省、市、区要求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新的规范,经过局领导研究决定对本局职能逐条梳理核对行政权力事项,调整汇总成新的行政权力事项清单,制作了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并按照规定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

回顾今年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总体上较好的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局机关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行政观念深入人心,现在全局内部已达成共识,对于来我局咨询办事的,都做到热情接待,用语文明,耐心解释,认真办理,碰到新问题,要主动为咨询者解释各项新政策、新法规,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但是不可否认,在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还存在着受诸多因素制约,离区委区政府、区法制办对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等问题。

二、存在问题

我局法制建设在局领导高度重视和各股室、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执法队伍人员少、素质和执法水平仍须进一步提高,执法装备,取证设备还需添制。

二是加大商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制素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依法治国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区法制办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最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查找不足及时改进,力争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采取扎实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全局依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8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自查报告范文

2018年,在区法制办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局按照上级要求,紧紧围绕区政府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法治建设年”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的要求,坚持以全面推行行政决策法治化、行政执法规范化、权力运行透明化,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局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

**区文体新局把依法行政纳入局长室、局机关各科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以《依法行政工作考核》为目标依据,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结合文体新局的实际,具体工作做到了职权分解,并将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年终局里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梳理情况

一是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梳理权力清单,与省市主管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执法权限,共梳理出行政许可12项,公共服务事项4项,行政奖励1项、年检1项、行政确认3项。同时根据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责任,制定责任清单;二是加强监督。内部监督方面,完善执法方面各项制度,定期清理已废止行政权力;外部监督方面,建立行政执法投诉举报登记台账,完善信访投诉举报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提高法治意识,规范行政许可实施

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规范行政许可执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一是规范审批程序,由纪检部门组织各责任科室进一步明确审批程序和程序操作时间、时限,理清审批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资料、证明和签章手续,对每一事项的行政审批行为作出具体规范。二是减少审批时限,提高效率,方便群众,尤其是缩短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审批时限。三是完善行政审批责任,细化、分解审批的内部程序,实行每个程序、每道手续经手人、责任人签名。同时把行政审批的规范化操作和审批责任列入行政监察工作范围,列入干部、公务员考核,对出现严重违规审批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实行责任追究。

四、认真做好文件报备工作

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了文件报备工作:一是局领导重视,对加强文件报备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局办公室增加工作人员,实行专人负责;三是加强对全局文件的整理和鉴别,逐一登记,细致分类,严格确认文件类别。

五、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审批管理

1、执法人员应认真履行监管任务,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及相关要求。按照分工负责、协作配合、各负其责的原则,依法进行检查。必须做到内容明确、程序合法、文书规范。

2、制定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在**区政府信息网公开,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修订情况和行政权力调整情况随时进行动态更新。各抽查事项由**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牵头、汇总,严格按照已公布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事项名称、抽查依据、抽查内容、抽查方式等,开展辖区内有关事项的随机抽查工作,并将随机抽查作为选取日常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

六、建立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

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由局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构成,列入局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的人员随机选派参与随机抽查事项检查,专业人员根据所属专业需要,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根据执法检查人员变动情况,定期更新。建立的随机抽查人员名录库在**区政府信息网公开,并随时根据人员调整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开展随机抽查工作前,各抽查事项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牵头,从本单位的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通过电脑摇号等方式随机抽取2名以上执法人员,并对执法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指导。执法检查人员与抽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应依法回避。根据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随机抽查市场主体名录库,在**区政府信息网公开,并根据文化业户台账及审批情况对抽查对象名录库进行动态更新。对抽查事项所涉及的市场主体作为随机抽查对象,通过电脑摇号等方式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

七、认真开展法制办行政公开,提升群众满意度

1.积极参加两随机一公开活动。我局高度重视两随机一公开工作,从年初开始就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两随机一公开工作。召开民生恳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和纠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开门接受人民群众的评议,群众满意度较高。

2.强化服务“窗口”建设。我局始终把服务“窗口”建设作为加强政风建设、推进和落实政务公开的突出重点。实行首问责任制,简化了办事程序,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八、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作繁重,工作人员短缺的现象,我们对单位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不够,有些问题发现后没有及时整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九、下一步工作方向

某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篇5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全县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县政府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省、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对照去年县人大常委会反馈意见,突出抓好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行政机制、严格规范执法程序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构建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一)聚焦高位推进,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一是强化领导压实责任。组织召开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下发《**县县创建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县政府主要领导严格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认真履职尽责,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落实。二是示范引领提升能力。县政府领导班子带头学法用法,坚持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每次会议安排1-2部国家和省上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政府法律顾问进行解读学习,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着眼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素质,通过开展学法考试、法律知识测试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三是强化考评落实责任。坚持将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平时考核在年终考核中的分值比例,将考核成效作为衡量各单位实绩的重要内容,以考核倒逼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严格落实法治督察计划,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全覆盖”督察指导法治政府建设重点任务,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聚焦法制宣传,不断提升普法质效。

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建立宪法学习宣传常态化机制,高质量抓好重点群体宪法学习宣传,着力推进宪法“进机关、进单位、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县、进宗教场所、进军营”“八进”活动,组织各类宪法集中宣传活动133场次,举办干部培训班22期4000余人,捐赠《宪法》读本等各类法律图书5万余册(本),实现宪法学习全覆盖。二是创新法制宣传载体。不断巩固完善“**县县平安法治广场”等普法阵地,积极探索扩宽法律学习渠道,拓展“互联网+普法”宣传新阵地,依托“12348甘肃法网”、新闻媒体、道德讲堂等载体,开展法律宣讲,普法质效不断提升。围绕“三八”妇女维权周、“综治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12.4宪法宣传日”等重要节点,集中宣传宪法法律相关知识,形成了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三是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坚持将法律法规作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和党员干部必学科目,组织开展法律法规专题学习、任前考试、集中宣誓等活动,领导干部履行宪法使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深入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经常性开展“宪法晨读”活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分系统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电信网络诈骗、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法律维权意识。

(三)聚焦优化服务,依法履行政府职能。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先后分十批承接省市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92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83项,减幅达73.2%。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编制县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明确职能定位,规范部门权力运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权利制约和协调机制。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和项目在线审批,推进政务事项“掌上办”“预约办”“快递办”“帮代办”服务,入驻政务大厅的政务事项即办件比例由25%提高到了55%,办件时间压缩66%,98%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力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取消证明事项12项,实行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33项,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三是强化权力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报告制度,县政府向市政府和县委、县人大报告上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重点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降低中小微企业负担、促进权力规范运行等开展跟踪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达到以审促改、以审促建的目的。

(四)聚焦科学合规,健全依法行政机制。

一是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制定了《**县县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县县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规则》,逐步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对棚户县改造、市政建设等重大决策事项,广泛征求公众意见、邀请专家论证、开展风险评估、召集律师合法性审查、集体研究决定,组织开展各类事项的听证会、专家论证会、征求意见会等30多场次,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断增强。二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管理。严格政府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和有效期制度,严把规范性文件审查关、备案关和登记关,审查各类文件120件,做到政府规范性文件提交会议研究前合法性审查全覆盖,确保了政府各项重大决策合法有效。全面清理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下发的74件规范性文件,其中,继续执行的26件,修改完善的2件,废止的13件,失效的33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三是加强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和企业“法律体检”专项活动,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建立法律工作站22个,创新“一办四室一中心”进基层试点55个,实现了法律服务全覆盖。调整充实政府法律顾问力量,主动召集法律顾问参与论证、审查、处理重大行政决策、重要涉法事项、重大执法决定等80余件,有效防范了法律风险。

(五)聚焦关键环节,严格规范执法程序。

一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有效开展持证、新增、拟注销行政执法人员信息汇总审核和数据录入,认真做好全省第五轮行政执法证件换证工作,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模拟考试、全省统一上机考试,确认执法主体资格证53个、行政执法监督证17个、行政执法证1021个。举办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监督人员网上培训1期,培训行政执法人员、监督人员1091名,培养了一批规范执法的“明白人”。二是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紧密结合行政执法工作实际,严格落实“三项制度”,着力推进执法权力规范运行。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执法信息公示工作,持续开展行政执法信息公示网络平台录入及审核员培训,开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检查,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职。组织69名法制审核员,严格按程序开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有效减少了错案和瑕疵案件发生。三是严格执法案卷评查。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作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途径,采取自查自评、互查互评等方式,组织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案卷评查,不断提高案卷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法制审核员作用,加强对重点执法部门案卷评查指导,面对面反馈存在的问题,指导制作方法,跟踪落实整改情况,促进执法案卷质量提升。

(六)聚焦源头防范,着力化解矛盾纠纷。

一是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充分发挥行政纠错监督职能,健全完善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依法公正受理、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有效化解各类行政争议,坚决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积极加强与法院和涉案部门的协调沟通,配合代理律师做好庭审准备工作,认真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至目前,正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件,办理政府行政应诉案件4件。二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大力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22”责任体系,设立各级调解组织209个,调解员1802名,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信息共享、互相配合、就地化解”的“大立案、大服务、大调解”矛盾调处机制。充分发挥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员作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73件,调解成功率达96%。三是完善信访化解纠纷机制。按照“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积案化解年”活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主动出击,提前介入,对22件重大、疑难、复杂纠纷,采取“挂图作战”“对账销号”的方式,着力在“案结事了”上狠下功夫,今年以来,共化解重点信访案件7件,有效解决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法治政府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机构改革后,市县两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执法权限还不明确,案件移送、交办衔接不畅,影响了行政执法效率。三是一些部门和执法人员办理行政执法案件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水平。四是“放管服”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还有差距,个别部门之间统筹、衔接、协调不够,个别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审批环节等压减不够,影响了办事效率。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县政府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举措,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力争在法治政府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是紧盯重点任务,夯实法治政府建设基础。

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立足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面提高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等方面,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工作成效,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二是健全制度机制,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规范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以贯彻落实“三项制度”为抓手,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现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化、常态化。认真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改进完善案卷评查方式和评查内容,通过召开案卷评审会、深入部门具体指导等方式,强化督促整改,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四是强化权力监督,确保权力行使公开透明。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法治政府建设任务和当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共性问题、短板问题、久拖不决的问题作为重点监管内容,加大日常工作考核和监督问责力度,坚决纠正违法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积极查漏补缺、补齐短板,为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筑牢基础。

法治政府建设调查报告 篇6

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XX—20XX年)》和《xx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现将我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举措和成效

(一)坚持高位引领,法治政府建设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

1.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我市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和研究法治建设工作。全年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等会议xx次,学习推进中央、省委关于法治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定期听取相关部门法治建设工作情况,自觉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全局工作,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在xx落地见效。

2.强化督察考核压实工作实效。先后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法治政府建设督察”“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估”等督察考核,将督察考核结果列入党群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各镇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督促全市各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二)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有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有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出台《xx市“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审批改革工作方案》,全市85.47%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可实现“不见面审批”,开设“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推出xx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审批改革事项,涵盖市场主体、商业零售、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多个涉企涉民领域,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工作目标,获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栏目点赞。及时更新《xx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xx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公布《xx市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xx市市级六类行政权力清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统筹兼顾,促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将依法防控疫情工作列入年度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出台《关于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提供法治保障的意见》,编制印发《xx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汇编》,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开展疫情期间执法专项督察,对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惩处非法猎捕、故意隐瞒个人疫病有关信息等违法犯罪、联防联控和协同监管等工作情况进行督察,促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有力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据《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大数据测算结果,我市20XX年X—X月经济复苏指数领跑全国。

3.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经济活力。一是创新服务方式,组建市企业服务中心。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成立了市企业服务中心,为投资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无偿代办等服务。截至目前,共接受咨询服务xxx余人次,无偿为xxx家企业代办工商设立等企业开办事项。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推出《xx市xxxx年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xx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等政策,研究编写《xx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xxxx-xxxx年)》中长期规划,实施《支持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政策措施》《xxxx年旅行社“引客入儋”奖励方案》等惠企政策,为xxx家旅游企业核定发放补贴xxx.x万元,发放x.xx亿元的贷款贴息补贴,切实提高企业的满意度。继续夯实“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专项工作成果,以更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我市竞争力。

4.推进共建共享共治,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一是公共法律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建成xx西部最大、功能最全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法律援助、公证、行政复议等资源,实现“一个大门进来,多个窗口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目标。20XX年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向全省推广我市工作经验。二是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安xx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三年大会战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百日整治”专项行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分别得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副省长、公安厅厅长xx批示表扬。涌现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禁毒三年大会战先进集体”“全省司法行政先进集体”“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先进个人”和“中央政法委‘四个一百’先进个人”等一批先锋模范。

(三)不断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促进依法行政体系更加完善。

1.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进一步落实好《xx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规定》,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及时将《xx市扶持小微企业“普惠政保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7件行政规范性文件报送市人大备案管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全部按规定备案。

2.有序开展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严格落实《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民法典涉及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对市政府组成部门现行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逐项清理,围绕扩大对外开放、公平竞争、投资审计、营商环境、民法典等主题开展了6次专业领域的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四)持续增强依法决策水平,着力构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度。

1.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认真落实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内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送审的文件及规范性文件都必须履行公平竞争审查程序;市政府的重大行政决策都必须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等集体讨论决定,上会前都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确保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将《xx市xx城区疫情期间规范设置管理临时摊点指导意见》等一批重大行政决策向社会公布,并按规定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听证。

2.注重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出台了《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的意见》,对全市各行政机关聘请法律顾问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未聘请法律顾问的机关单位及时开展聘任工作,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考核的重要评分标准,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措施、重要制度建设、重大项目投资、重要法律事务处理等工作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全年共审核涉法文件并出具法律意见xxx件,保证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五)切实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力,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关于深化xx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xx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机构编制框架设置和人员队伍划转方案》等文件,统筹推进全市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二是全面完成执法事项梳理及执法队伍划转。清理、整合、优化,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重新梳理全市xx个涉及改革部门划转执法事项,制定《xx市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确定行政处罚xxxx项,行政强制xxx项。完成执法队伍划转工作,共设置x支(市级x支,镇级x支)执法队伍,较改革前减少了xx支执法队伍,精简比例达到xx%。三是探索推进强镇扩权。《xx市政府拟赋权镇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在全面下放省政府批复xxx项执法清单基础上,结合各镇实际需求进一步梳理执法事项形成“小清单”xx项(主要包含非法破坏林地、非法采砂、农村乱占耕地等),通过市级执法队员派驻下沉解决执法权限问题。逐步设置乡镇执法试点梳理“大清单”大范围下沉执法权限,着力构建条块合一、职能统一、权责一体的新型乡镇管理执法机制。

2.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在市政务网公开随机抽查事项等信息、开辟“xx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双随机、一公开”等专栏,不断健全执法信息公开发布途径。二是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数据化记录工作机制,一线执法人员配备行政执法记录仪,容易引发争议的行政执法活动,均进行拍照留底;在影响较大的执法行动中,实行执法记录仪全过程音像记录。公安等执法任务较重的部门,除一线执法人员做到人手一套执法记录仪外,办案部门还配发便携式同步录音录像设备。三是全面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市16个党政机构设立法制审核工作部门,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沟通衔接力度,推动资规、交通、人社等部门与刑事司法机关开展联合执法,健全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制度,形成严惩犯罪强大合力。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举办20XX年法治政府建设专题培训、全市在职乡科级副职及以上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及测试等,提升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能力,促进执法机关规范执法。

3.用好执法监督利器。一是开展行政执法专项督察。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及x个监督小组,邀请省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负责人及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顾问等参加监督检查,从“单打独斗”转为“协同作战”,对全市行政执法单位开展行政执法专项监督,重点督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贯彻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情况、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情况等x项方面工作,评查案卷xx余卷,发现执法问题xxx余个,提出整改意见xxx余条,促进提升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二是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清理。对全市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综合行政执法机关(机构)执法主体资格进行清理,并开展申领换发清理行政执法证工作,执法资格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不得授予执法资格和从事执法活动,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主体范围。

(六)多措并举化解社会矛盾,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不断完善行政复议机制。有力落实集中行使行政复议权和一级政府只设一个行政复议机构的有关要求,出台《xx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实行“集中受理、集中审理、集中决定”,除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垂直行政机关及国家安全机关以外,市政府其他部门行政复议职责集中由市政府行使,全年收到行政复议申请xx宗,立案受理xx宗,不予受理x宗,审结xx宗,行政复议公信力不断提升。

2.着力提升多元化解纠纷能力。一是出台《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xx自由贸易港xx公共法律服务广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方案》等文件,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拓宽渠道。二是成立xx市多元化解纠纷中心。采取集中常驻、部门随驻形式,整合公检法司等部门,形成“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模式,构建全方位调解平台。借助“xxxxxxx法律服务网”“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数字化调解平台,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便民法律服务。三是推进信访、维稳“零报告”制度。信访“三率”(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获省信访局通报表扬并全省推广。四是打造“枫桥经验”xx版本。通过“送法进村”“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中,建立各类调解组织xxx个,配备调解员xxxx名(含专职人民调解员xx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做到市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和专职调解员全履盖。全年共开展集中性大排查xx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xxxx宗,调处率xxx%,调处成功xxxx宗,涉及金额约xxxx万余元,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涌现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3.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有声有色。一是推动民法典入脑入心。将民法典宣传教育作为当前和“十四五”法治社会建设工作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民法典学习教育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和干部年度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民法典宣传“九进”工作、“民法典宣讲”等形式,开展民法典宣传xxx场,既提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水平,又帮助群众树立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二是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法律知识竞赛”线上活动,xx万余人次参与竞赛。出动宣传车xxx次在xx个镇巡回播放预防新冠病毒科普知识,发放宣传册xxxxx余册、《xx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汇编》xxx册。三是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以宣传宪法为核心,青少年法治教育为重点,结合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治知识,先后开展“开学法治第一课”“法治进校园”“送法进企业”等主题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帮助群众更好的尊法守法学法用法。xxxx年,市检察院获得“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表现突出单位荣誉称号。我市获得xx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市检察院、总工会、xx镇等单位获得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政府建设与xx自贸港建设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构建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存在个别部门服务企业措施不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政务诚信建设不足等现象。二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与综合执法部门执法之间职责边界有待进一步厘清。三是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有待进一步规范。个别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清理主动性不高。四是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部门违反法定程序执法现象时有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砥砺前进,开拓创新,为加快xx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建成xx西部中心城市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进一步统筹法治政府建设长期规划。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紧密结合我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工作部署,科学谋划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进法治xx、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稳步推进法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为“十四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准确把握依法行政工作要求,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推动行政执法监督常态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行政执法监督、案卷评查等方式扩大监督覆盖面,倒逼执法部门严格履职。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好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和行刑衔接案件办理联动机制切实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行政复议应诉能力,对败诉案件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短板和不足。

(三)进一步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认真落实好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重大行政决策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和备案审查制度,提高科学决策质效。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制度优势,切实发挥好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等工作积极作用。

(四)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配套工作。进一步理顺监管职责,统一执法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沟通协调、联席会议、案件移送、联动协作等机制,实现执法监管信息开放共享、互联互通。主管部门要落实好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监管,依法履行政策制定、审查审批、批后监管、协调指导、技术支撑等职责;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要履行好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强制措施和执法后续监管等职责,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五)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防止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行为,切实增强政府部门建设政务诚信责任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依托xx便民利企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审批环节,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零跑动”。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最大幅度推动“极简审批”,充分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

从信息公开的角度谈法治政府建设 篇7

推进反腐倡廉, 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保证国家公共权力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在具体操作执行中也遇到了不少阻碍, 因此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如何发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贪污腐败之风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助力我国反腐倡廉的建设。

一、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从立法的角度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不足

从立法角度来看,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以条例为专门立法, 仅仅只是作为一部行政法规规范政府信息的公开而已。相对于法律的效力而言, 行政法规的层次不高、制约性较弱, 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价值目标还是存在很大差距。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较为完备的美国, 其《信息自由法》法律效力相对较高, 是一部较为完备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典范。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政府信息的公开通常都要在政府机关的引导下进行, 具有非常浓厚的政策性, 缺乏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有时候政府的一个文件就可以影响到政府信息的公开, 这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受到了一些人为干扰因素, 政府信息的公开便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 官员个人主要信息特别是财产事宜并没有列入公开的信息范围之内, 这一点至今仍然存有遗憾。一名三峡大学的大二学生曾经向陕西财政厅和安监局分别寄送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希望申请公开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2011年年度工资, 因此前杨达才曾在一次特大交通事故中面露微笑, 手上还戴着价值不菲的名表, 这一度引发网民的持续关注和强烈质疑, 在网络上被戏谑为“表叔”。但是陕西省财政厅最后的回复中以“不属于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为理由拒绝了刘艳峰的申请, 引起网络上一片哗然。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监督政府官员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1995年我国《关于党政机关县 (处) 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在党内施行, 用以规范党内干部行为。但这只是一项党内规定, 很难有效起到监督政府官员的作用。至今为止,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仍未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 从而使得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大大增加。

综合世界各国的反腐败经验来看, 官员财产的申报和公开是监督贪污腐败的最好形式, 也是扼制腐败发展的杀手锏。如果将财产申报纳入政府信息公开体制中, 对外公开官员申报的财产, 使官员能够接收社会各界的监督, 一旦有干部出现正当收入与实际消费存在不相称的情况况, 相关部门就可以迅速介入调查, 这可以将不少腐败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更可以有效挽救失足官员, 使其重回正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 由于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中国至今仍无明确的法律对此做出规定, 只局限于党内纪律层面, 却未上升至立法层面。

2.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依然具有较浓的政策性, 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在执行上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在我国政府官员阶层, 官员的官本位思想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 这使得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经常存在对立关系, 信息公开不积极, 经常出现政府官员东搪西塞的, 忽悠群众。

公开程序不健全, 权力寻租空间大。在具体实践中, 一些政府部门已经习惯用“秘密”作为挡箭牌, 阻挡社会公众获取知情权。而这些所谓的什么“秘密”却往往是群众最需要了解也最想要知道的信息, 这无疑在公民合法获取信息权上架设了一道无形的墙, 这便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到最后却变成了“缩水公开”和“假公开”。这种“玻璃门”、“弹簧门”在政府机关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民众只能望而却步, 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也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被弱化。

监督机制不完善, 很难有效监督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有调查结果显示, 和2011年的数据相比相比, 2012国务院部门中依申请公开的数量有所下降。各种数据的信息透明度不高, 公开不及时是一个普遍现象。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中, 没有一家按照本级政府、下级政府、所属部门三类信息详细提供收到申请的数量。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如果不受监督制约的话, 那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形同虚设, 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3.从司法的角度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不足

目前我国对公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遭拒尚无明确的司法救济途径, 相比较比较美国《信息自由法》而言, 其中规定当申请人在申请公开政府信息遭到拒绝时, 他们可以通过“行政救济程序”或“司法救济途径”渠道获取相应的救济。而在国内, 民众在申请公开信息遭到拒绝后, 只能吃哑巴亏, 因为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法律规定这方面的问题, 被拒绝公开的信息只能永远不得知了。这也显示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司法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只能将政府信息公开变成一副花架子, 摆着是好看, 可是却不实用。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立法

(1)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仅有一部总共三十八条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有一整套非常完整且可行的法律体系。尽快起草和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对我国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它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依法行政以及遏制腐败的重要途径。从立法价值取向来看,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有利于保障公民获悉政府信息的平等权;有利于推行阳光政务, 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理顺政府和民众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2) 修改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各部法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共同协调着法与法之间的关系。我国《行政诉讼法》和《保密法》中, 有的内容和政府信息公开是相互冲突的, 有的则规定的过于模糊, 没有明确的界定。各部法律法规如果不互相配合、互相完善, 难免会出现“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因此, 就要修改这些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冲突的地方, 并对此做一些明确的法律解释, 让政府信息公开能与其他法律法规良性互动, 不断互相完善,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2.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渠道

(1) 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虽然已经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 但是其中的内容还是很模糊, 范围也是有些狭窄,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因此, 政府机关应当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加大重点领域信息的公开, 增加信息的数量。同时也要增强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让民众能够在最需要的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 这也是对政府机构提升工作效率的考验。只有不断拓展政府信息的内容, 才能让政府的各项工作充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2) 拓宽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 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政府在公开信息上, 应该要积极拓展信息公开的渠道, 利用多元化渠道公开政府信息。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尤其要着力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一体化网上政府;要广泛采取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市民服务热线、公开查阅点、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栏等方式促进信息公开。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不仅可以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让民众更加方便的获取信息, 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3) 不断创新政府信息公开形式。近几年来, 中国网络迅速发展, 网民数量逐年递增, 手机已经普及大众化, 更加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随着微博队伍的逐渐扩大, 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相继开通了微博, “织博为民”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代名词。政府在积极创新政府公开方式中, 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务微博、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多种渠道, 采用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 既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 也有利于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3.官员财产申报纳入信息公开范围

财产申报这一制度从国际视野上来看, 瑞典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建立起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并延续至今, 瑞典公民有权查看所有政府官员的纳税清单和所的申报财产, 这个制度也因此被许多现代国家所仿效, 用来监督官员财产、防止官员腐败。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也都拥有各自的官员财产申报法, 还相应配备了一系列完整的制度措施, 将官员财产向社会公众公开以接受公民监督, 这对肃清贪污腐败之风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将官员财产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全面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行之路。网络上不断出现的“表哥”、“房姐”、“房叔”事件, 表明了群众要求公开官员财产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强烈, 公开官员财产势在必行。政府既要有勇气面对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 又要拿出实际行动改变被动局面。将官员财产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可以增强政府公信力, 争取民众信任, 提升政府自身形象;可以强化官员的自我约束, 提高自我执政要求, 让官员远远躲避防腐“高压线”;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反腐倡廉的建设进程。

4.构建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机制

(1) 构建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监督。一是在政府机关内部应该设立专门负责监督政府信息公开的部门和负责人, 从而对官员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二是将政府信息公开纳入改为人员的职称和绩效考核体系, 如果信息公开不达标, 群众强烈不满, 就要对该公务员实施相应的惩罚,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 对公开工作确立相应的考察指标, 有效监督下级部门的公开工作。

(2) 强化大众传媒监督机制。网络、媒体、报刊的监督是最好的舆论监督方式。三者要充分结合、相互作用, 将行政机关的一些暗箱操作、权力寻租、滥用职权、侵害公民知情权的行为曝光在公众的眼皮底下。与此同时, 就不断提升公众监督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和改善监督方式, 提升监督能力。当前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意识不是很强, 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对此, 要广泛宣传, 提高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意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几年来, 对我国政治体制建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小的贡献, 有效推动我国廉政建设的进程、推动全国自上而下依法行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政府形象、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了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现阶段,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因此, 要不断发现问题, 积累经验, 积极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出台, 逐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这样才能减少腐败滋生,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廉政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曾宪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3]刘恒.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研究, 2011, (04) .

[4]卢青.关于我国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思考[J].电子政务, 2008, (02) .

[5]程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探[J].图书与情报, 2005, (2) .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建议 篇8

关键词:法治;法治建设;法治政府

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制度体系,村村设立民生项目监督委员会,有效保障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村街各项重大事务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夯实乡、镇政府工作。市政府以宪法为根本,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职权,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责,积极办理政协提案,认真采纳、落实政协委员提出的良好意见及积极建议。

二、着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1)设立重大行政事务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权限、事项,向社会公布决策的程序和结果,完善行政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注重征求人大、政协和社会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订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可实行开放式决策。

(2)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把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市政府凡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涉及经济发展全局和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权力、义务重大事项、采取重大行政措施的文件、重大涉法事项,均应在报请政府常务会议前或作出决定前交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市法制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不得做出决策。

(3)组织好重大决策听证会。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推选不同界别和相关利害关系人为代表,科学合理地组织听证代表参加听证会,实行开放式决策听证会。

(4)组织落实好重大决策事项实施情况的评估制度。对直接关系民生和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通过民意测评、抽样调查、跟踪反馈、评估审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纠正偏差,必要时停止执行。

(5)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和加强行政权力运行信息公开,财政资金信息公开、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公共监督信息公开。增强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等领域的透明度,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6)严格实施行政问责。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和对象,限定问责时效,细化问责程序,提高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有效性、把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7)建立行政执法准入和退出制度。严格行政执法资格审查,清理行政执法人员队伍,禁止临时工、合同工及其他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对行政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违规粗暴执法的按相关规定依法处理。

(8)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执法活动。加强对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社会治安等有关民生领域的执法监管,严肃防止执法缺位、越位、错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9)严格行政执法方式。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规则、遵循公开、亮证、告知、听证、陈述、回避等程序,保证当事人及其它组织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坚持依法行政活动,建立行政执法风险防范机制。

(10)健全行政调解机制。认真贯彻《信访条例》,以基层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强化主管负责制和属地负责制,从村街、乡镇、市信访局及所涉主管部门或机关,各负其责,健立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诉、访分离制度,对所属部门管辖的信访案件按程序要及时受理解决,严禁相互推诿,凡应作为而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应给予教育或不同的行政处分。

(11)营造法治环境。加强推进依法行政宣传工作,建设法治政府宣传教育工作,为建设法治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不断地开展全民普法活动,引导广大公民自觉有序的参与依法治村、依法治居、依法治校、依法治企等法治教育活动。加强法治建设、突出“四个对象”的教育即国家公务员、青少年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和城乡居民。努力营造社会良好的法治环境,积极开展法治文化教育建设,引导各类媒体开展多式多样的法治文化传播活动。

上一篇:部队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家族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