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法治中国》有感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法治中国》有感(精选11篇)

观《法治中国》有感 篇1

如果说《法制中国》第一集体现的是“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那第二集《大智立法》,主要体现的是“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它围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主题展开,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与宪法精神相一致,与人民意愿相呼应等内容,突出立法的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体现了立法对于法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真实记录了五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所遇到的案例、生动的典型事例和故事的情节、细节;体现了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大智慧大决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如何能立善法,让法律成为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利器,这需要大智慧。法治的基础是保障人民权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所以法律的制定既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

坚持立法为民。“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看。”立法要坚持以民为本,党员干部要常怀对群众的敬畏之心,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看法治中国。宪法法律权威得到有效维护,才能保障国家根本制度的长期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党员干部要当宪法权威坚定的维护者,自觉按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违规干预司法。

强化法制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新时期机关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也是其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程序意识,把法律法规内化为心,外化于行,积极主动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敬畏法律、信仰法治,自觉为全社会做出表率看。提高法治思维既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由内而外地自觉养成,也需要各级党组织由外而内地持续培育,内在同向发力,才能促使党员干部不断加强法制学习,从而使法制思维成为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坚持依法用权。法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员干部要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理念,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树立共产党人良好形象。领导干部是法治实践的引领者、示范者,带动全体人民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观《法治中国》有感 篇2

关键词:篮球,进攻,奥运会

从赛场表现上看:进攻战术受阻打法不流畅,成功率低得分能力弱,几场比赛下来场均得分只有60分上下。特别是当面对大区域强压迫的防守时的表现就显得极不适应和束手无策。我们看到有时前面一两节我们可以和对手抗衡一下,可是对方防守变阵或加大防守强度后我们马上就顶不住了。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女篮对美国女篮的比赛第一节开局我们领先,第一节结束我们只落后3分,可是美国队后来压迫式的紧逼防守使得我们组织不出有效的进攻,失误也增多。对方一通快攻反击就导致我们大比分落败。中国男篮对西班牙、俄罗斯等PK的比赛也同样如此。在防守端尽管我们的队员拼尽全力但却无奈于能力有限。

中国男女篮在和世界高水平球队的比赛中,主要体现了“攻强、守弱、犯规多”。

2008年北京奥运会,通过比赛录像可以看出,中国男篮的抢防守篮板、抢断球能力薄弱,而抢后场篮板球则是防守中重要的环节,是获得球权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这点上,中国男篮与欧美强队的防守是有很大差距的,这说明中国队防守的压迫性、攻击性不强,运用全场紧逼、贴身防守、夹击的频率低于对手。

中国女篮作为亚洲强队的代表,在与欧美劲旅的比赛中还是暴露出亚洲女篮在技战术、心理、身体对抗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在对手强大的内线攻势下,我们似乎难以给予有效的遏制,在攻防对抗中几乎处于完全的劣势,在防对手凶悍的进攻方面,中国女篮的力量和对抗能力远逊于欧美对手,再加上防守技巧不足,过于单一、战术运用不当、防守缺少进攻性、重点不突出、没有针对性,应变能力弱,使得对手通过灵活的跑位,得以轻松的投篮得分。

在本次奥运会篮球比赛中,中国队与西班牙队的比赛中,不难发现,当今的男子篮球在进攻和防守上都呈现了新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男篮在防守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内线故在限制区内的防守具有一定的威胁性,但对外线远投和快攻的防守上相对较差;抢断球明显处于劣势。而现在的防守特点是以球为主的攻击性、多变性防守运用更加普遍,贴身防守更加凶狠。

我们都知道现代篮球运动水平是在攻守之间相互促进和作用下发展进步的。突出表现就是在高强度对抗,在高强度对抗中谁能高质量的运用攻防技战术谁才是强者。而提升对抗强度的原动力则是高水平的防守。在好的防守作用下促使进攻技战术要不断去适应去提高进步,反过来再作用于防守,所以我们的篮球理念中是否真的把“防守”作为提高攻防水平的根本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经常讲一句话“赢球靠防守”也都很虔诚的信奉这句话,但是许多人对这句话地认识仅仅局限于比赛场上就有些偏颇和狭隘了。好的防守不但是能使比赛取胜的利器也是培养队伍战斗作风的必需,更是训练中促进个人进攻能力和整体进攻水平的催化剂,是一支队伍提升整体水平使其攻防兼备的基石。试想如果我们平时就能在高质量的防守下完成进攻训练,进攻的难度加大了是不是对技战术运用的要求就更高了?反过来同理,长此以往我们适应对抗的能力就会得以增强,在强对抗下运用技战术的质量就会提升。

那么该如何提高防守水平使其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呢?首先是从思想上真正地把“防守”放在“根本”的位置上。从决策管理层到运动队都要如此,并且踏踏实实落实在行动上。决策管理层要考虑如何利用竞赛杠杆和政策指导作用于其中,如对青少年队和成年队的次级赛事有针对性的规则要求,过去在青少年赛事中曾经有过这方面的尝试,只要在技术操作上需要完善。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紧逼球,缩短被逼死球时间,减少后场球进入前场及进攻时间,夹击逼抢成功加比分的方法。在组织集训时举行防守比赛,包括单兵能力和整体战术以对抗形式进行,计防守成功得分调动和激励“拼”防守的积极性。运动队则更要把防守训练落在实处,从单兵专项能力抓起决心欲望,判断反应,步伐移动,身位动作是要下大功夫的。个人能力决定整体水平,所以关键是强化个人防守能力为局部配合及整体战术打好基础。而提高个人能力的前提是决心和欲望,决心的建立欲望的形成是教练员首选的工作。如果平时训练对抗质量不高只是在比赛中才能体验一些对抗感觉,时间和机会是不够的,特别是对联赛中上场时间较少的年轻队员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在训练中去贯彻体现这种指导思想和要求,球场上有用的东西是在对抗中练就的,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一定是在强对抗中成长起来的。

在NBA之中有以防守著称的球队,有用凶悍防守为球队做出巨大贡献的角色球员,有以出色的防守成就辉煌的明星。强队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们攻防兼备,正是有凶悍的防守造就了犀利的进攻。也正是犀利的进攻和凶悍的防守之间的对抗成就了强者淘汰了弱者。我们想要成为强者就不要忘了“防守是根本”。

参考文献

[1]谢彦嘉,先小平.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顶级强队技术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4).

观《法治中国》有感 篇3

关键词:中国蒙古族舞蹈 民族文化 传统习俗 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95-02

第四届中国蒙古舞大赛暨第四届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于2015年9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自2004年创办并举办第一届开始,经过十年的摸索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项内蒙古自治区最高级别的专业蒙古族舞蹈品牌赛事,对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蒙古族舞蹈现如今已深受广大舞蹈爱好者及人民群众的喜爱,不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是舞台上,到处可以欣赏到端庄、优美又不失粗犷豪迈风格的蒙古族舞蹈,舞蹈动作语汇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而来,与传统习俗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届大赛突出的特点是转化工作思路,改进评奖机制,特别增设了组别,更加注重广泛性、普及性,更加面向基层,为旗县乌兰牧骑、演出团体搭建平台;参赛队伍的共同特点是在艺术上都具有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典型特征,“第四届中国蒙古舞大赛暨第四届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具有典型性和前瞻性。

参赛团队有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分布着蒙古民族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从事民族舞蹈,热爱蒙古族舞蹈的编导和演员不远万里聚集在这里,40支队伍近100部作品参赛,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无论是参赛作品的数量、质量及人数,本届大赛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点。大赛所呈现出的优秀作品主题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实为丰富多样,既有散发着人民群众古朴气息的真切作品,其特点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关,传承坚守着民族文化的根;另有不失表现社会环保责任意识的作品及能够触碰到心灵的情感深切的作品。

其中涌现出众多值得赞扬的优秀作品,如:群舞《戍边的鹰》通过军旅题材努力突出了军人戍边卫国的英雄主义气概,热烈而充满温情,表现出了军人一以贯之的军风;群舞《巴林·德布斯乐》蒙古语直译为:跺踏,舞蹈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舞者们激情的为观众展现了召唤踏步、踏襟踏步、摆巾踏步、左脚踏步、跳跃踏步、翻转踏步等众多舞步,以优美挥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揉、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欢乐场面,表现了蒙古人热情、纯朴、勇敢豪迈的气质;群舞《守护绿色》则是一部环保题材的作品,积极向上,通过满舞台的绿色树苗作为道具来呼吁倡导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予人以启迪,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另有多部独、双、三优秀舞蹈作品凸现,如:双人舞《情系绿草地》是一部带有情节的抒情性舞蹈作品,将对哺育我们的草原那份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心灵的震动;同样,独舞《奶茶飘香》对蒙古族顶碗舞做了创新性的挑战,道具方面提高了难度,碗和茶壶一起顶在头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欣赏的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充分展现了蒙古族女性舞蹈那优美曼妙的舞姿,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笔者认为,独舞《我的牧场》这部作品在本届赛事中,在独双三部分略胜一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从编导编创方面还是演员表演上都尤显突出,因为独舞优秀作品近些年少之又少,这样既表现出人物思想情感又能将内容描述透彻的作品更是罕见,面对如今独双三作品本身的薄弱,我们希望今后能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本作品带有叙事性,表现了年逾古稀的牧民回忆着自己青年时在牧场的生活场景,充满对草原无尽的热爱之情,舞者通过肢体语言将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编创手法值得编导学习和揣摩。以上独双三作品编创者敢于将创新的意识付诸于实践,是值得大家肯定和鼓励的。由此,在探索编创蒙古族舞蹈作品的同时,要做到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根,在其基础上继承并良性发展,努力编创有质量、有水平,三性统一的优秀作品,舞蹈之路才会更坚固、更长远。

另外,有一部分来自全区各盟市、县乌兰牧骑参赛的作品,其获奖作品不亚于其他组别,正是因为处在基层团体的编创者对生活体验颇深,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才能用自然淳朴的心态潜心创作属于自己、贴近群众、接地气的作品,许多作品是由年轻编导所编创,现如今民族舞蹈正需要这样给人民大众观看,让老百姓都能接受的作品。如群舞《卫拉特斯布格日》《布吉格勒耶》《跳起幺赫尔》《吉祥靴》等。笔者认为在当代蒙古舞组中,来自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中心群舞《骑着马儿过草原》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作品,特点突出,其一,选用旋律质朴新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样的选曲是在舞蹈创作中运用较少的。其二,舞蹈内容的表现方式有别于其他作品,虽然群舞人数只有16人,但编创者的创作思维别具一格,并没有一以贯之将所有演员始终固定在台上,而是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具,如:马鞭、旗子、酒壶等,每个人手持道具,结合各种马步动作不断从舞台两侧循环进出切换式的画面调度走过草原,虽然演员数量有限,利用如此巧妙的调度将生活中每一幕场景展现给观众,其中有搏克摔跤场景、有展现骑马竞技表演,内容欢快丰富且质朴无华。群舞《出嫁》为四人舞蹈,其中三男一女,作品其实所要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姑娘要出嫁远方,是蒙古族生活习俗中常见的一幕,演员依依不舍的情感表现给人们留下了较深印象,但是三个年轻小伙子来送出嫁的姑娘,也许是儿时玩伴,也许是亲朋好友,然而人们都知道玩伴可以男女都有,问题在于这样的角色,编创者利用的都是小伙子,使得观看者难免云里雾里不明真相,也就是说人物关系之间的问题没有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将其再把握得贴切一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给观众呈现得再清楚明了些,或许可以是一部比较好的作品。

“原生态”舞蹈一词,我们已熟知,是散发着泥土气息,未经雕琢的非常接地气的一种舞蹈形式,如今以“原生态”为名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渐渐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受到欢迎。其中涌现出一批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升华为艺术的舞蹈作品,如在传统民间舞组中群舞《陶里雅特博克》(巴尔虎摔跤)、《夏嘎》 (羊骨拐)、《熟皮》《萨吾尔登》《心中的乌力格尔》《杨西格》等。这些作品中除了区内参赛队伍,还有来自甘肃省蒙古族自治县乌兰牧骑参赛团队及新疆地区参赛团队,真实展现了当地本土气息,为大赛增添了一道亮彩。我们要鼓励这样的作品,因为这些舞蹈形式,经过长年累月依伴着蒙古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其保护还是发展,都得到了各界广泛尊崇,在蒙古族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nlc202309090115

大赛为广大基层舞蹈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广阔平台,是赛制的亮点,是一次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提高编创者和表演者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与平台。随着大赛圆满落幕,浮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和优秀舞蹈人才,这正是举办大赛的意义所在。为了使广大热爱蒙古族舞蹈的编创人才及演员得到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期间召开了“中国蒙古舞论坛”,区内乃至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近160余人出席会议,对当前蒙古舞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与交流,认为蒙古族舞蹈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良的艺术传统,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作品立意不深刻,主题不够明朗,在表现上地略显牵强附会,在三性统一方面欠缺一些,更多的是外在形式上的挖掘,缺乏内涵,要发展就要明确自身缺点与不足,找出错误根源。值得肯定的是从参赛作品数量或是在质量水平上均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综观大赛,首先与往届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其他舞种,成为纯粹的蒙古族舞蹈比赛,参赛作品毋庸置疑只有蒙古舞属性的作品。从参赛作品中看,虽然是单一舞种,但不缺乏观赏性,在作品的题材、形式、表现手法和风格个性等方面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编导的年轻化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预示着舞蹈人才的源源不断,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证明他们敢于探索研究自己所热爱的民族舞蹈,愿意奉献,为内蒙古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中涌现的优秀作品,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蒙古族舞蹈现如今的发展日趋成熟,毋庸讳言,这是对中国蒙古族舞蹈的一次难得的检阅,同时呈示着如今蒙古族舞蹈作品之良,体现了非同一般的水平。

从审视当前作品来看,有的作品主题开掘浅尝辄止,缺乏表现“心灵”的深度,致使作品沦为单纯的炫技表演,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至上、为形式而形式,思想贫瘠、粗制滥造、精神苍白、内容空洞,也只能像失去灵魂的空壳、是没有生命的摆设,难以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作品的思想力量最终会苍白浅显。还有些作品词不达意,张冠李戴,随意拼接,盲目模仿,缺乏个性,凡此种种,都警示着我们要以创作生产精品为目标,发扬好的迹象,克服一切杂念,敬畏艺术,静下心来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创作上来,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我们积极学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其中对舞蹈艺术事业道路提出了中肯的期望,文艺创作始终离不开人民,要着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作品,为人民而舞,这就对我们舞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正确航向,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要将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对于本届大赛,它为全国爱好蒙古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构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大好平台,给予了全国舞蹈专业团体编导及演员一个全面发展与锻炼的机会,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蒙古族舞蹈的质朴与多彩。望广大年轻编导和演员们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中不要浮躁缥缈,图名逐利,要心无旁骛,多思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知识,熟知历史,以文化引领舞蹈,切记凭空想象,力争为下一届大赛的到来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良作品。

观《中国道路有感》 篇4

第一篇章:选择

该篇章再现了毛泽东等一批共产党人对中国式道路的选择。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后,李大钊、陈独秀倡导走俄国式的道路,这成为中国一批先进青年最终的选择。从此以后,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道路,中国复兴之路从此开始。

第二篇章:奠基

虽然有俄国十月革命的先例,但是我国却不能完全为我所用。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的农业大国,中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别。党内一些人士最初时摆脱不了俄国经验的影响,对俄国经验照搬照抄,继续推行以“城市中心论”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结果导致各路起义军在攻打大城市时受到重挫。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将工农部队带向井冈山,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军队被迫长征。延安时期,毛泽东更加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胜利。

第三篇章:开辟

1978年,中国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转而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伴随着十二大的召开,我国的道路方向更加明确,那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发展方向,接下来就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农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我们之后发展的方向,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人们长期的思想困惑,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第四篇章:突破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更加 加大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使得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997年十五大的报告又是中国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篇章: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同时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有新对策、新方法,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将这种发展观命名为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人为本”成为了中国道路发展的一个关键理念,改变了从前重物不重人的观念,科学回答了“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生动集中地体现。

观《感动中国》有感 篇5

——观《感动中国》有感昨天,老师安排了一项任务,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时我还在想,那么麻烦干什么,又要麻烦了。可是,但我看着那一个个使人热泪盈眶的画面,荧屏里绚烂的灯光和华丽的舞台在一幕幕感人画面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沉默了,他们那种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是他们点燃了爱的火把,给予了心灵的慰藉。

我常在想,生存与活着两者的不同,今天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最准确的答案。人生漫漫数十载,有些人追求衣食无忧的生存,而有些人追求有尊严有道义的活着,我想生存只是一种肉体的存在与寄托,而活着则是有感动,有爱心、有赤心、有奋进、有博爱的存在。我感动那些瞬间。

我感动,一种有爱心有信念的活着;我始终认为生活在最底层却依然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别人的人才是最可敬的人,他们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爱。有这样两个人,他们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带上年幼的孩子,放下年迈的父母,远赴藏族山区,为山区的孤儿带去精神食粮。他们用生命提携孤儿的成长,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胡忠/谢晓君。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度繁盛的年代,他们依然坚守信念。虽然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上有年迈的母亲和外婆需要照顾,下有嗷嗷待哺的儿女需要抚育,但他们们放下这一切,竭尽全力帮助山区孤儿,这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这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羊肉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用羊肉串给贫困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用烤羊肉串的火点燃了一百多个孩子上学的梦想。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他把每天的生活费限制在一元钱,晚上住一元钱的大通铺。在八年里,卖出了三十万串羊肉串,辛辛苦苦积攒的十几万先后资助了一百六十多名贫困生。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爱心有信念的活着,自己一贫如洗,却还竭尽全力帮助他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爱。

我感动,一种有孝心有追求的活着。百善孝为先,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童稚年岁的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几经风雨的家。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激起了养母的生存勇气。放眼现在,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人大多家庭富裕。他们与柔弱的小女孩相比,相隔甚远,真是让人汗颜!失去了双臂,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固执的为梦想安上翅膀。他用双脚谱写生命的乐章,他就是刘伟。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选择了后者,并活得很精彩。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是一个恪守孝道的人。自己失去双臂,父母是最痛心、最担心的人,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坚强的活着,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与责任。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教会我们做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有追求的活着,让父母放心!

我感动,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甘做人民公仆的活着。仰望星空,天空中有一颗星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纵观朱老一生,他作风严谨、淡泊名利,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自己获得的奖金都悉数捐给了科技

基金会,他那严谨的作风和淡薄名利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草鞋书记杨善洲扎根山区,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六十年。到了退休年龄,组织上想安排他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婉言谢绝,并许下承诺: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每天从早忙到晚,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白了头发,绿了荒山,他用鲜血诠释了一种精神,用生命撑起了一片绿荫,他是人民的公仆,时代的楷模!

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无一不扣动着我们的心弦,充盈着我们的双眼。不论是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还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刘金国,抑或是坚守肝胆事业医者仁心的吴孟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诠释,他们站在了事业的巅峰,走在道德的前沿。当然我们也不能沉浸在感动的时光里,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呢?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帮助弱者、专心工作等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虽然这些微薄的行为犹如星星之火,不能像太阳一样照亮世界,但是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星星之火仍可燎原。

观《感动中国》有感 篇6

《感动中国》告诉那些深爱着“丽莉姐”的孩子们:“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是的,老师的岗位或许永不调换,成就却在世界的四面八方!她/他陪伴着我们走过暖春,走过炎夏,走过金秋,也走过了寒冬。一日师情,永生难忘!正是那沾满粉笔灰的手,支起了我们一代人的脊梁!一位孝子,他的名字叫陈斌强。

当他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当他发现母亲因记忆流失,而走出家门无法归家时,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措:时刻将母亲带在身边!他翻出了藏在床下多年的纽带,小时候,是母亲用这根带子将他们背大,现在,轮到他背她了!他家在县城,可他是一名教师。每天,他用那纽带将母亲与自己系在一起,骑着摩托车赶往学校。我看到了他的作息表,上面记得多么详细:凌晨数点为母亲如厕;数点为母亲穿戴;数点为母亲削水果;数点为母亲喂饭……古有孟宗哭竹生笋,今有陈斌强细侍老母!《感动中国》赞扬他,也告诉我们:“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

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是的,学着去孝顺父母吧!一句暖暖的问候,一个端水、拿鞋的动作,都会让父母感动不已。莫要等至,父母老了,病了,再去孝顺。那时,就只有背对父母默默拭泪了。百善孝为先!一个爱国努力的小姑娘,她生命的结尾唱出的是“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她的奖状贴满了整个墙壁!一个纯真善良的小姑娘,她生命的遗愿是捐赠器官!她,叫何玥。她年仅十二岁,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家中贴满奖状,年年赢得奖学金!

观《法治中国》有感 篇7

一、守法问题

法律的终极目的在于指引和调整人们的行为, 一项法律规则的实际效力依赖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服从。在我国, 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应当成为守法的主体。[1]

(一) 法官的守法

法官的职责在于定纷止争, 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回复正常。法官每天面对无数形形色色的案件, 其判决又会对当事人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故法官守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官守法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守法指法官必须严格依照事先制定的实体法、程序法判案;广义的守法指当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时利用各种方法做出符合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正义观念的判决。

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大部分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法律都是由立法机关事先制定, 其不仅指引和调整人们的行为也规范着法官审理案件的过程。成文法国家法官判案遵循的是演绎逻辑, 即法官在成文法中寻找出大前提, 将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 最后对案件适用大前提做出判决。另外, 我国法律中还有大量关于审判程序的规定, 目的在于指导和约束司法人员的行为。总之, 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对我国实体法、程序法的遵守是得出公正判决的前提。

而法律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必然有遗漏和空白而法官又不能以法律无明文规定为由拒绝审判。此时法官就必须从成文法中抽象出一些原则, 通过逻辑、历史、传统以及社会学等方法进行综合衡量后为判。也就是本杰明.卡多佐在其巨著《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的:当一个案件拥有多种可能的判决且每一个判决都可以找到相当充分的理由进行证立时, 就需要进行对判决的平衡, 是对类比、逻辑、效用和公道等考虑因素的检验和分类整理。[2]也就是依据社会的普遍正义标准和公共政策做出最符合目的的判决, 这就是笔者所说的法官广义的守法。

(二) 普通民众的守法

我国守法的主体虽然广泛, 但是主要构成人员仍然是普通民众。我国民众长期以来就具有“权威情结“, 即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权威, 而不相信法律。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薄弱又给了某些不法分子以及政府权力滥用可趁之机, 权利受损不会向法律寻求及时的救济, 导致了法律与民众间关系的恶性循环, 民众不守法又何来法治呢?如今, 各级政府、司法部门, 各大法学院时常走上街头向民众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目的就是努力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

现代国家守法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其中前者要求人们正当地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且不得滥用, 后者要求人们服从法律的义务性规范, 自觉履行自己的合法义务。

实现全社会普遍守法需要一系列的条件, 如良好的法律品质、良好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法律品质以及法制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可以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条件中得以体现。

二、法律制定良好

上文论述了法治的第一重含义, 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这部分将阐述法治的另外一个条件:大家服从的法律应是制定良好的法律。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现实, 本部分应包含两个内容, 其一是建设完备的法制体系, 其二是所制定的法律具有良好的质量。

(一) 完备的法律体系

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 我国法律制度建设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社会生活有了巨大了进步。但从数量上看, 我国目前为止拥有近500个法律, 上千个行政法规以及上万个地方性规章, 基本上解决了我国以前存在的“无法可依”的现象,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成就。然而, 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却提出了“立法膨胀”的说法, “这样的说法是轻率的, 不负责任的, 这也是不了解和不理解中国这样的大国搞法治建设需要多少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表现。”[3]确实, 我国地域广博、人口众多, 相应情况也较其他小国更为复杂。如此一个泱泱大国仅仅拥有近500个法律实在是不算多, 考察一下法制健全的美国便可知, 其在拥有大量判例法的同时也拥有数量大的惊人的制定法。现在我国必须尽快将那些于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且急需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指定出来。这样, 我国才有了建设法治国家坚实的基础。

我国法律体系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但它们在实际的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运行。包括我国宪法在内的接近百分之八十的法律没有能够进入司法领域, 相当数量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更是几乎毫无用武之地。这个法之难行的问题不予解决, 建设法治国家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业将难以继续。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 法之难行根源并不在于法律数量太多, 而在于接下来将进行讨论的立法和法律条文本身的问题。

(二) 法律的良好质量

理论界向来认为由人制定的法律有良法和恶法之分, 这种绝对的二元划分法难以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制定法是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法律, 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普通民众谋福利。而我国的法律是不是属于良法呢?我们不排除一些法律条款属于良法, 但大多数可能还算不上。我国的法律既不是良法又不是恶法, 那是什么法呢?按照周旺生教授的观点, “中国的法是介于良法和恶法之间的一种法:笨法。现今中国的实际情形是, 法律、法规、规章主要出自不大懂得甚至全然不懂立法科学和技术的人员手中, 质量低下, 大多数法是富有特色的笨法或劣法, 是法中的残次品。”[4]用这样的笨法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必然会根基不稳、大厦将倾。

要改善上述问题, 我们必须首先找出导致我国法律成为“笨法”的原因, 北京大学周旺生教授认为存在方法或技术, 主体以及理念三方面的原因。[5]

1.方法或技术方面

立法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科学, 而我国无论是立法的决策者抑或实际运行者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熟悉甚至根本不懂立法技术的。即使是制定良好的法律都会具有滞后性、立法空白等缺陷, 西方国家通过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来弥补上述缺陷追求正义解答的同时也要求法官不能完全不受制定法的约束。因为“可以假定, 法律倾向于促成符合正义的解答。”“然而, 符合正义的要求经常诱使法官超越明定的法规范, 一自己的正义观来代替法定标准, 它又是危险的。”[6]由于我国未能把立法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 根本不可能制定出良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 这样法官判案过程就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可见, 立法技术的缺失不仅会严重影响法官守法, 更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

2.主体方面

高质量的立法还依赖于高素质的立法者。我国最主要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而其不仅会议周期长且会期短, 组成人员又相当分散而且缺乏专业法律知识。立法并没有被视为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 而被当成了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 任何人都可以干, 缺乏专业知识也可以边干边学。如此所立之法的质量便可想而知了。

3.理念方面

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和理念做指导, 否则极容易迷失方向。我国缺乏先进的理念, 更不用说将其运用于法实践了。没有好的法治理念、法治蓝图以及法治战略, 谈法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上三个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必须解决的难题, 特别是其中造成“笨法”现象的理念原因。本文接下来将探讨一下理念原因中的法治战略问题。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

熟悉法制史的人都应该清楚, 以欧陆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有着深厚的私法和法典编纂渊源, 其长期是以对经济人的调整为目标。所谓经济人就是从自身角度考虑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人。[7]当前学界普遍倾向于将我国归于大陆法系, 相应地也倡导走大陆法系国家的法治道路。他们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欧陆有着从罗马法起的悠久历史和传统, 其法治过程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 难道我国也要用上千年的时间来从私法开始完成我们的法治进程吗?相反, 笔者认为我国法治战略应当以对社会人和生态人的调整为主, 尽快初步建设成为法治国家, 而后再有意识地补私法和法典编纂的课。

社会人, 是十九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受到关注的一类主体, 其主要是基于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利益的考量, 不再局限于人们经济上的地位平等而转向了社会生活全面的人格平等。生态人更是在20世纪中后期才基于人们对社会、自然等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而形成的主体。在此就不得不谈一谈英美日等国家, 其没有欧洲大陆那么悠久的历史, 但没有人能够否认它们是法治国家, 根本原因在于在于其选择了合适的法治战略, 没有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欠缺的部分而大胆创新, 并且吸收了大陆法系国家的优秀经验逐渐完善私法和法典编纂。美国西北大学证据法学教授艾伦在中国演讲时所提到的美国私法制度欠缺和不完善就是很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我国选择法治战略时, 应当充分考虑到现代法治的环境以及本国国情。在将主要精力投入对社会人和生态人调整尽快建成法治国家的同时充分吸收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 逐步完善私法和法典编纂。

四、结语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法律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不论是法官、公民守法发面还是法律制度建设和立法方面都存在一些相当严重的问题。如何才能符合实际情况地解决这些问题并选择良好的法治战略, 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还需要法律界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但笔者坚信, 我国建成法治国家是历史的必然, 正如东去的大江之水势不可挡, 只要我们具有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并为之不懈奋斗, 法治离中国百姓也就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①舒国滢主编.《法理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203页。

②[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苏力译, 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104页。

③周旺生.《法理探索》, 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546页。

④周旺生.《法理探索》, 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548页。

⑤同上, 第552页。

⑥[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 陈爱娥译,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第223-225页。

观马戏有感 篇8

最近的气候总是让人摸不透,忽冷忽热。今晚,我的心情亦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吧。

初入戏棚,但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动物身上所散发出的异味,可许多人竟若无其事地在大吃大嚼,嗑瓜子的声音似乎比夏天的蛙鸣还密,这景象让我近乎窒息。我和妹妹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便从工作人员手中取过两把塑料椅,靠着铁丝网坐了下来。哈哈,没想到能找到如此“雅座”!

在漫长的等待中,广播里总算传来了主持人的声音:“请欣赏第一个节目——狮虎大战!”印象中的东北虎凶猛残暴,非洲狮坚牙利齿,可是当它们迈出铁笼的那一刹那,我怔住了:这哪里是虎和狮啊?它们如猫狗一样温驯,丝毫不及狐狸的威风。

老虎和狮子在场地上溜达着,它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无奈和乞求。再看那锯断的牙齿,那被切除的“利爪”,那残缺的尾巴,我的心灵再次被震颤了:它们本应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可現在却身陷囹圄,在那根带电的鞭子下,驯服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它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呢?它们撼天动地的力量呢?它们火炬般的眼睛呢?它们桀骜不驯的性情呢?一切都荡然无存。可是,在它们心灵的最深处,一定有那茂密的丛林,一定有那广袤的草原,一定有那峻峭的山岗!

马戏仍在继续,观众仍在哄笑,我仍在沉思……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二(20)班

点评:

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写的是观看一场马戏的“感受”。文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写自己最近的心情“忽冷忽热”,并点明心情如此或许是看了马戏的缘故,进而引出了对那场马戏的回忆。初入戏棚时的场面描写,展现了“让我近乎窒息”的景象;老虎和狮子出笼的一刹那,颠覆了“我”意识中的威风形象;狮虎表演时“无奈和乞求”的眼神,引起了“我”的沉思。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运用更能表现出“我”内心深处与众不同的感受。

观中国机长有感 篇9

电影开始了,机长刘传健来到浴室打开凉水冲了三分钟,到现在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冲凉水澡三分钟。这一天也是机长女儿的生日,他去上班的时候告诉他女儿晚上下班回来给她过生日。这一趟航班他们是从重庆飞到拉萨的,机长和空姐们吃完饭就上飞机了。上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各个部件设备是否安全,这时机长对副驾机长说“当你认为准备好的时候,问题就偏来找你,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全部检查完毕才能让乘客登机。

飞机开始起飞了,驾驶舱里一共有三个机长,一个副驾机长,一个备用机长。飞机上坐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去旅游的,有回家的,有探亲的,空姐们熟练的做着各项服务工作,什么样的人都难不倒她们。驾驶舱里,机长在全神贯注的开着飞机,突然,驾驶舱前挡风玻璃出现了裂痕,这是机长立马拿起话筒向管制部门报告申请下高度,立即返航,瞬间,砰的一声,玻璃完全爆裂,副驾驶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了,机长立刻用手抓住了他,不然副驾就飞出去了,这时飞机开始颠簸了,乘客们都吓坏了,空姐们一直在安慰乘客们在座位上做好,吸上氧气,给他们信心,让他们不要慌张,相信我们的机长。

我看的都紧张死了,还好最后机长克服了种种困难,平安的把飞机开到了机场。他们都经历了一场生死大战,还好大家都没事,大家都很感谢机长,要不是机长有丰富的驾驶经验和良好的心里素质我们肯定都会没命的。

机长也赶上了女儿的生日,这一刻,平安真好!

观中国机长有感 篇10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影院观看电影。

我们来到1号厅,从入场到找座位到落座,观影厅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一熄灯,大家都安静下来紧盯屏幕。

电影开始了,刚开场,主人公刘长健机长告别了自己的宝贝女儿前往机场。在那儿,他与这次一起飞行的两位副机长、一位乘务长和六位空姐会合登机,乘坐本次航班的192名乘客登上飞机。检查完一切后,飞机起飞了,本次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飞机飞行到青藏高原上空遇上了强气流,抖动厉害,乘客们惶恐不安,空姐和乘务长逐一安抚乘客的心情。飞机上升到8800米的时候,驾驶舱的挡风玻璃突然出现裂痕,在这危急关头,刘机长沉着冷静继续飞行。紧接着,挡风玻璃全部碎裂!副机长一下子“飞”了出去,刘机长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副机长。飞机出现了巨大的摇晃,乘客们戴着氧气罩惊恐不安,连一向沉着的乘务们也变得紧张失措。一难未了,一难又起,前方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画面像恐怖的黑三角。刘机长坚毅地驾驶飞机在空中盘旋等待时机。这时,乌云层中出现了一条“隧道”,刘机长果断地驾驶飞机冲了进去!经过一段感觉漫长的飞行,飞机冲出了云层,乘客的心情终于抑制不住,人们哭着喊着,乱成一团。前面是地形复杂的山谷,刘机长顶着座舱失压、寒风低温的环境艰难的驾驶飞机飞行。终于,成都机场近了,近了,刘机长果敢地操控飞机准备降落,这时飞机的燃油没有耗尽超重降落,下降的速度远超正常,眼看飞机就要冲出滑道尽头,刘机长猛踩刹车,机轮摩擦出一串串火花,在紧急关头,飞机停住了。

这部影片的每个细节都令我震撼,特别是挡风玻璃破碎时,我屏息凝视,全身都不由战栗。可是刘机长却果敢冷静,临危不乱。还有最好的片段更令我敬佩刘机长:飞机安全着陆,他眼里没有一丝骄傲、自豪的表情,他真诚地向乘客道歉的态度令人敬服。

观语文高效课堂有感 篇11

近日,在校内聆听了几节高效课堂研讨课,有收获,也有些感慨。

语文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语文课堂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课堂需要打造,教学需要智慧。但就目前的课堂打造和智慧构建,对于常规教学,存在极大的障碍。

诚然,笔者无法否认展示课的示范作用。授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扎实、灵活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深入解读文本的智慧、创意组织教学的灵动等等,无不让笔者这个青年教师深味追赶的紧迫性。

但仔细想想,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又存在着严重的去实倾向,脱离了常规教学的实际。

也许是自己不够聪慧,听完一节示范课,总觉得如果再让自己上同样的课题,或许还能“亦步亦趋”。可如果换一个课题呢,收获的却只有一种回到原初的茫然与无奈。

也许有人会说,听示范课的要义,本来就不在于学其“形”,而在于悟其“神”。可是,即便悟到了所谓的“神”,也很难在常规教学中付诸实践。

好课贵在课题的选择,但常规教学不是每个课题都可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自己的教学特长。有经验的老师大都知道,选择了一个好的课题,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看看这次展示课的课题,从文体来看,不是散文就是诗歌,而从典型性上来看,则大多是适宜教师发挥的。然而,我们的常规教学,你有这个选择权吗?

好课贵在多磨,但常规教学不允许我们为了准备上一节课先去找一个班甚至多个班去排练。有人说,教育是不允许试验的,或者说是不允许有失败的试验,因为教育不可以重复,你的任何一次失败的试验,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犯罪。一课堂上得不好,一般也不可能再上一遍。因此,我们是否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这种“排练”行为?其次,虽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但面对不断压缩的教学课时和越来越多的课程内容,没有高中一轮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可能会不得不感叹,每天的新课总不得不在前一天赶制到深夜,最终很多时候却还只能是草草收场。

好课贵在舞出语文的魅力,但常规教学却戴上了应试的镣铐。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智慧教学,最大的障碍,应该正在于应试。也许有人会说,笔者这样的推论,本身带有一个危险的预设,那就是高效课堂与学生的好成绩是背离的。诚然,单独看这个预设,显然其结论无疑是荒谬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我们反过来推导叶老的话那就是:尽管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种以“选文”为主的教学,与考试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学生学好了“国文课本”,就会得到一定的知识和习惯,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那么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的成绩尽管不是高效课堂的唯一旨归,但应该是统一的。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侧重“人文性”的选文教学与侧重“工具性”的语文考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教考分离。语文考试,选文上的内容基本不考,而那种通过选文教学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又具有慢热性。高中对学生成绩的高要求,会让你不得不渐渐收起一直在选文教学上尽情舞动的长袖。

笔者知道,笔者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青教师;笔者知道,笔者不应故作老成去感慨中学语文教学,要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我们的努力下得以改进;可笔者不知道,为什么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语文教学的问题,总有一种千头万绪的无奈与怅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知识的过程却又是如此的悖反,先从纸上得来,然后才去实践。或许,这就注定了我们在纸上建构起来的绮丽楼阁将要在实践中接受风雨的洗礼。

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然”经历,却偏偏选择了一个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应然”构建的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没有魏书生老师的大气与智慧,却偏偏接受了他的思想——“教学是雕虫小技”。

于是,一直在勉励自己,语文教学要大气一点,再大气一点,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不必去过分纠缠课堂教学中的细枝末节,也不必在乎别人那种盯着小数点后两位数的沾沾自喜。

一直相信,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苦乐观远比掌握一两个字词重要;一直相信,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多阅读,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一直相信,学生在高一、高二有了大量的阅读,到了高三再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他们的高考成绩就一定不会差。

固执的自信往往会有失之偏颇的风险;固执的坚守,一旦遭遇考试这垛强大的壁垒时,你就会发现这种坚守又是多么的脆弱;但笔者依然固执地坚守着。

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在现实面前就如苇草一般的脆弱,但人的思想却能见证他的伟大。笔者不敢奢望伟大,但笔者热爱思考,渴望改变。

于是,笔者就想,在打造课堂的同时,是否应该具有更为宏大一些的视野,把单纯的课堂打造扩充为包括课堂之外的管理。或许魏书生老师的成功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于是,笔者就想,在打造课堂的同时,我们能否在评价机制上迈出较有实质性的步伐。或许只有当评价机制有了真正的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的百花齐放,舞出我们的风采,彰显语文的魅力。

上一篇:在同事女儿婚礼上的致词下一篇:学习青海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