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律提纲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道德与法律提纲(共8篇)

思想道德与法律提纲 篇1

1、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两者谁重要)P7 ●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两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③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P11 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②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③ 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3、正确理解思想与现实的关系P28 ①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现实是理想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理想中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和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②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③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4、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两者矛盾的处理)P32 个人理想: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①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个人理想。

②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5、当代中国精神是什么(参考十九大)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强国兴国之魂(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6、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的关系P49——要着重树立三个观念

①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②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③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7、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P52 ① 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② 促进民族团结。

③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8、当代大学生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P61 ①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② 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③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的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9、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错误人生观和特征P76 ① 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② 特征:其一,它们都表达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对人生目的的主张,反映的都是剥削阶级的腐朽观念,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他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偏狭的一己私利;其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

10、树立正确的人生观P65 ①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a.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标准)b.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进取)c.人生价值

② 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幸福观、生死观

③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11、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76 ① 人生价值的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② 评价方法: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的相统一。

③ 实现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④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2、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P77 ①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②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13、怎样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P82 ①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③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4、怎样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P87 ① 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② 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

③ 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④ 鼓励提倡保护竞争,提倡合作、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15、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P88 ① 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②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是,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

16、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P97 ① 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②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③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④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⑤ 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⑥ 强调到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17、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P104(知道就行)

①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④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⑤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18、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公共秩序P118 ①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②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③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④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19、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P121 ①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20、树立正确的择业观P125 ①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②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③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21、正确的恋爱观P132 ① 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②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③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④ 不能只重过程不重后果。

⑤ 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22、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P153 ① 党的领导原则。② 人民主权原则。③ 人权保障原则。④ 法治原则。

⑤ 民主集中制原则。

23、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基本原则: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P159

24、刑法: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

基本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P161

25、继承法P208 ①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② 继承顺序: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③ 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④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⑤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⑥ 基本原则: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继承权男女平等;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协商处理遗产;养老育幼,照顾病残者;限定继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执法监督继承;遗嘱自由;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遗产不轻易收归国有;发挥遗产应有效应。

26、结婚的必备条件

①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③ 符合一夫一妻制的基本原则

④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27、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划分有效无效的条件

①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已经工作获取报酬的公民

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行为 ③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未成年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行为

28、民事行为有效无效的条件

① 有效: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因没有意思能力,不发生法律行为之效果意思的效力。法人实施行为能力范围以外的行为,特别是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也不生效力。如:1.17岁的少年设立的遗嘱无效。2.精神病人设立的遗嘱无效。3.15岁少年放弃接受遗赠的行为无效。4.精神病人抛弃所有权的行为无效。5.“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无效。” 6.“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为无效。” 7.其他行为。)b.意思表示真实;c.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② 无效:a.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b.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为;c.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d.伪装行为;e.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9、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的不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年满18周岁;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聋哑人等; 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

①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会被判处死刑【包括死缓】。

④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⑤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0、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P175 ①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统一性。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②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两者对社会成员都有约束作用。法治依靠国家强制力,法律惩罚威慑预防;德治进行道德教化,道德谴责。

③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

31、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P179 ●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途径

32、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P185 ①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② 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③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④ 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基本保障

3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P196——不存在纯粹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①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依存,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的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

②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③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二重性,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力行为和义务行为。④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体设定上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实现平等)。

34、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P198 ① 政治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与义务、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监督权利与义务

② 人身权利与义务: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

③ 财产权利与义务: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继承权利与义务

④ 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劳动权利与义务、休息权利与义务、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⑤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35、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P219 ① 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 ②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思想道德与法律提纲 篇2

课时数过少而教材内容专业性强。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的安排, 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数为十个左右。在极为有限的法律教学时间中要讲述法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律内容, 显然对于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课时数过少的状态下, 教师只能尽力赶进度, 一些很重要的法律知识无奈下只能一带而过, 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 更不用说一般法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富有魅力的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几年来学生的反馈我们看到, 原本学生对于法律部分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讲述内容多、时间短, 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 浮光掠影一般, 并未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 法律教学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案例使用率不高。在法律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运用大量的案例, 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加强记忆。但是由于课时紧, 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之中, 很多法律知识仅仅靠教师单纯讲解法律内容来灌输给学生, 这样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

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处。《基础》课中一般含有6个课时左右的实践学时,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说, 如果这点能够顺利实现的话, 将是最有助于大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教学手段。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客观问题的存在, 实践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目前任教的《基础》课教师, 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有其他专业的老师。更有甚者, 有些学校用辅导员来做《基础》课教师。真正学习过法学专业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法律知识的积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知半解的教学必然会带来一些知识传授中的错误发生。还有一些老师虽然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 但是缺乏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讲授中就会过于强调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也有悖于《基础》课法律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目的

最基本的是要明确课程法律教学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些老师认为, 法律教学应该给学生传输更多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生活中较为实用的法律知识多多益善。在他们看来, 应用型的法律知识掌握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至于一些“无关痛痒”的法律就懒得去讲解, 比如宪法的相关内容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 《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 大部分大学生并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靠着十个课时左右的时间是很难掌握现行的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的。综观整部教材的编排, 也不难发现《基础》课中的法律教学的目标很显然并非法律知识的传输。这是因为:

首先, 没有详细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必要。在校的大学生, 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 所修读的专业与法学并无多少关联。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需要研读好本专业的相关内容, 这才是未来其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 并不符合现今这种专业分工的趋势。如若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使其具有法律精神, 培养其具有法律意识的话, 才真正达到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 短期内全面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不可行性。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部门法的学习都会持续一个或两个学期。就算是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生依然会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现行的《基础》课本中每一章内容里都含有几部甚至十几部法律。每部法律的介绍都非常简单, 甚至会给人一种概念罗列的感觉。如果教师定位于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话, 在十个课时左右来学习这几十部法律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最后, 《基础》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性。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一个方面需要专业法律人士的推动, 另一个方面需要提升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人士毕竟只是社会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 绝大多数还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如果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了解法律规则、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那么依法治国的基础才会打得足够深厚。反观《基础》课, 它的受众绝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应有目的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培养对法律的了解, 宏观把握依法治国理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律规范。单纯几个条文的宣讲自然达不到这个目的, 因而, 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重点

为了走出现今《基础》课教学困惑, 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的重心。从原本的法律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尝试按照法律体系总结归纳后进行框架式法制教育, 尤其注重宪法思想的教育。在法律体系教学中, 适当引用全民比较关注的案例, 除了法理分析外, 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治思想的总结。另外, 可以搜集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生动有效地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产生更为直接且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去关注法治动态以及阅读何种法律书籍等, 注重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学生答疑解惑,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法律素质。

2.强化案例式教学

法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在思考、分析、研讨中从现象分析出本质, 从而得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经典的案例, 只有找到这种案例, 学生通过分析必然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 加上教师从提升法律意识的角度加以引导, 自然会达到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如何能够找到简单却有代表性的案例,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努力。

3.尝试丰富教师角色, 进行分工授课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法律专业学习的背景, 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分工授课的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道德教育部分, 而法律教学的内容则交由学校中专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来承担。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法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法律应用经验, 也可以尝试邀请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从业人士从实践的角度来学校和学生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4.改革考试考查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课程考核的主要模式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所得总成绩。卷面成绩一般会占到总成绩的60%~70%, 这就是说, 在学生考试成绩中还是以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变知识为实践。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仅要了解这种规范, 更应该学会去实践这种规范, 做到“知行合一”。因而, 《基础》课考核方式应加大对法律实践内容的考核力度。比如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题目, 开设学生模拟法庭或者模拟事件现场,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也可以学生之间根据对实际生活的了解, 做相互之间的法律实践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给出具体实践分数, 以便于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全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2]胡姝, 刘宇.加强高校法制教学的几点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6) .

思想道德与法律提纲 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困局;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37—02

一、法律部分教学的困局及形成的原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①是作为“两课”的内容之一,在高校中广泛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教学计划编制和日常教学工作中,也给予这门课程充足的学时,在依法治国的宏大背景下,学生对开设这门课不仅有很多期许,而且普遍怀有饱满的热情和美好的憧憬。这门课程在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环境,其实践教学效果理应是很好的,然而在我近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存在着难解的困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教学面临的困局是,老师感觉很多法律上的专业知识不能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比较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进行讲授,而学生反过来又普遍反映对很多法律概念都是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并且感觉实际学习法律和最初对法律的幻想之间反差很大,甚至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课本中堆积如山的概念心生畏惧,进而出现厌学情绪。即便是老师会找一些生动的案例,来改善学习气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普遍感觉不能学以致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限。上述困局如果用一句话进行准确地概括,就是:讲深学生接受不了,讲浅学生又什么都没有掌握,其实质就是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脱离和背弃。

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说因为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太多了,进而建议压缩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教师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应该多运用案例法教学。案例教学可能会提高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对于根本问题的解决却于事无补。有的教师干脆建议,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既然是深也深不了,浅了没意义,那么本身就不该开。

依笔者看来,这些提法都没有抓住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困局形成的核心因素,即对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认识上的偏差。正是因为认识上的迷失,过多地关注于法律的“专业”和纯粹,过分地注重向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灌输专业的法律知识,才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困境。

二、法律部分教学到底为了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法律部分教学的目标是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答案显然不是,这是因为:

1.不符合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原则和趋势。如果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学习掌握专业法律知识,命题的本身就是个悖论。作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将来安身立命依赖于其所掌握的非法律的专业知识,而非这些专业的法律知识。让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大量专业的法律知识,也不符合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大潮流。反之让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拥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具有一种开放性的视野,则是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宽基础的要求的,特别是在依法治国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为中国的治国方略的大背景下,则显得更为必要。

2.速成为法律专业人士也无实现的可能性。在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个简短的一章,都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章尽管都非常精简,但有关这门部门法的重要概念却一个不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随便翻一页,在其上能找到几十个专业的法律概念的情形,可谓比比皆是。正是这些概念堆砌成了法学这座宏伟的大厦,也正是这些专业概念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章,所体现的一门部门法,让一个专业的法律学生,在本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去花至少一个学期的几十个学时去学习,也甚感吃力,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一般给的课时也就两个,多则三四个,想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学习掌握专业法律知识毫无可能。

3.培养非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在推动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中,我们不仅仅只关注那些少数的法律专业人士,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民主法治的基础——那些非法律专业人士,即普通大众的法律认知水平。法律即规则,在一个都不讲规则的基本社会氛围中,即便是法律人如何身体力行,都是杯水车薪,都是大海中的孤舟。任凭法律人如何努力,如何依法行事,法律运作的程序和输出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依法治国都将成为一句口号。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开设,在针对非专业的人士传播法律知识,开启民主法治意识方面,自然功莫大焉。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是不可以单独地依赖于少数的专业人士,就可以完成的,这个结论也是经得起理论论证的,也是中国近三十年来开启法治进程的实践证明的。依法治国是一个事关全民的系统工程,在一个长期封建、法治传统严重缺失和匮乏的国度里,它成败的关键更依赖于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非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意识的提高,任何试图简单地通过颁布法律构建法律体系、培养专业法律人士和完善司法系统的做法,只会把法治的大厦建立在流沙之上。

三、法律部分教学困局的解决之道

从这个层面上看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基点非常清晰,它在于法律意识,而非法律的专业知识。个中道理也不难理解,现代人都离不开电视,而每个人要要学会开电视、关电视和调换频道等简单而又基本的操作,但每个人无需要学会修理电视,更无必要学会制造电视,我们只需要知道电视机运行的简单机理,而不把它当成一个可以把整个世界装进去的怪物一样即可。

也就是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更不是要让他们将来能够处理具体的法律问题。法律部分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法律现象,使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对于当前有关法治的热点问题,有比一般大众更深刻正确的认识和法律意识,从而能自觉地融入到现有中国法治化的历史洪流中去。只有这样,法律教学目的才是适当的和可行的,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教学面临的困局才可一扫而空。

可能会有人会建议,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不去学习掌握系统的专业法律知识,而去掌握一些简单的法律概念,这显然是不可行的。首先,法学是系统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知识毫无用处。其次,既便准确掌握几个法律概念,有时也并非易事。法律的概念尽管来自实践,但既然法律非为一人一事所设之法,而要使法律对于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适性,那么这些概念就必然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

如果能在认识上不出现偏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进行如下改革:

1.改革教材。教材的编写既然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那么就要放弃目前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做法,在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一方面会增加学习的难度,而且也没有学习的必要和可能。既然充斥原有版本的大量法律概念,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本不可能掌握,留其何益?修订后教材的主要篇幅应该是经典案例和诱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具体案例和讨论,重点让学生体会法治的必要性和精髓、了解法治运作的基本程序和架构、明白现代社会公民的守法意识和规则观念必要性和重要性等这些宏观性的智识,而不要让学生陷入到专业知识的浩淼烟海之中。至于在此为什么要强调改变教材,而不去主张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是因为任课教师在传统教材的架构下,其上课所举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讲授案例只不过是变换了形式而已。而修订后教材中的案例,已经不是将教学目的局限于具体的法律专业知识之中,而是跳出来,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法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2.教学重心的改变。在教材修订的前提下,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老师教学的重心也要随之转移,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关涉法治方面的更宏观的问题上面,而不是教育学生如何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并加以运用。比如老师运用闻名全国赵作海的案例教学,重点要放在让学生去理解刑法上“疑罪从无”原则的在人类历史上进步意义,让学生去理解法律程序对保护每个人权益的重要性。显然如果给专业学生教学,就要深入地多,除了交代这些宏观上的背景知識之外,教学的重心显然是让学生掌握该案件中具体办案人员在哪些地方违反了中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和重心的转换,对于老师来讲,无需再为如何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而苦恼;对于学生来讲,在抛去专业法律知识的苦恼之外,可以对法治及其运作有了相对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当前法律部分教学中遇到的困局自然而然地被破解了。

参考文献:

[1]陈大文.法律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

[2]易虹,张国轩.法律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5.

[3]王学俭.法律基础[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02:8.

[4]毛昭辉.公共管理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

[6]巩献田.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7]杨丽娟.关于《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的教学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4).

[8]李清伟.法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法律论文提纲 篇4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

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

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

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

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

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

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

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

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

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

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

旅游法律法规复习提纲 篇5

一、旅游法概述:

1、旅游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形式;

2、旅游法律关系的确立条件旅游法律事实、法律行为;

3、旅游行为人合格的条件(自然人有完全行为能力、法人具备法人资格);

4、法律关系保护措施;

5、旅游法、旅游立法作用与原则。

二、旅游资源法:

1、风景名胜区违法行为处罚,如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最高罚款数额(100万元),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罚款数额(50元);

2、我国风景名胜区划分等级(省级、国家级);

3、风景名胜区内建设项目应当具备的条件(符合规划,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4、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问题(不可以);

5、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重大建设工程的选址方案报批问题;

6、国家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方针;

7、保护动植物分级;

8、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养;

9、不可移动文物毁坏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原址重建问题;

10、国有文物转让、抵押或作为企业资产经营问题,非国有文物转让、抵押给外国人的问题,考古发掘活动报批问题。

三、星级酒店法:

1、星级饭店评定后的复核与警告;(至少一年复核一次,一年警告<=2次保留原星级,>=3次取消星级并半年内不得重申)

2、预备星级(开店不足一年可申请);

3、饭店星级有效期限。(5年)

四、旅行社法;

1、旅行社服务网点业务(咨询,招徕);

2、旅行社违规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承担接待旅游团队的相关费用的行为(垫付接待费用,向旅行社支付费用);

3、对旅行社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旅游局,工商部门,价格,商务,外汇);

4、对旅行社的管辖原则(分级管辖,属地管辖);

5、申请设立经营国内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的条件与国家对互联网旅行社的规定(固定的经营场所,必要的营业设施,30万注册金;国家对互联网旅行社规定:名称,许可,证号,法人代表,业务范围,管理部门,投诉电话要公示);

6、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使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情形(旅行社侵害旅者合法权益被查证属实的、旅行社因解散 破产 或其他原因造成旅者预交费用损失的);

7、属于转让、出租或者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下列行为(准许或默认其他企业、团体或个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的,准许其他企业、团体或个人,以部门或个人承包,挂靠的形式经营旅行社的);

8、旅行社不得安排的旅游活动(含有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内容的,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歧视内容的,含有淫秽赌博涉毒内容的,其他含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内容的);

9、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在经营、服务中的权利(需旅者如实提供旅游所必须的个人信息,按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要求旅游者遵守旅游合同约定的旅游行程安排,妥善保管随身物品、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或其他危急情形,以及旅行社因违反旅游合同约定采取补救措施时,要求旅游者配合处理防止扩大随时,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拒绝旅游者提出的超出旅游合同约定的不合理要求、制止旅游者违背旅游目的地的法律、风俗习惯的言行。);

10、属于旅行社“擅自改变旅游合同安排行程”的行为(减少游览范围,缩短游览时间,增加或变更旅游项目的,增加购物次数或延长购物时间);

11、旅行社保证金。可以降低交存的数额、利息50%;

12、未经许可经营旅游业务最高罚款(50万);

13、未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最高罚款(10万);

14、导游和领队未持有导游证或者领队证最高罚款(10万);

15、合同之外提供有偿服务最高罚款(5万);

16、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性质(强制保险);

17、旅行社成立的标志(领导营业执照);

18、旅行社分社、网点的设立及旅行社分社、网点法人资格问题、员工管理问题。

5、导游法:

1、导游年审培训累计时间(56课时),年审方法(考评);

2、导游未佩带导游证的处罚(500元以下);

3、未取得导游证从事导游活动罚款(一千以上三千以下);

4、临时导游征申领条件(某特定语种语言能力、旅行社需要)与最长有效期限(导游证3年,临时导游证3个月并不得延期);

5、对导游人员私自承揽导游业务的处罚(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导游证);

6、导游员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购买旅游者物品或索要小费的处罚(没收、整顿、罚款);

7、导游员年审考评的内容(导游人员当年从事导游业务情况、扣分情况、受到行政处罚情况和游客反映情况等,结果分为通过年审、暂缓通过年审、不予通过~);

8、导游员被扣10、8、6(像游客兜售物品或购买游客物品,明示或暗示索取小费,因自身原因漏送或误送旅游团,讲的差或不讲,私自转借导游证,重大事故不配合)、4(私自带人随团游览,无故不随团,未戴导游证或记分卡,不尊重旅者宗教信仰和民族

风俗)、2(未按时到岗,10人以上的团没举社旗,未带正规接待计划,接站无出示旅社标志,仪表不洁,边吃边讲)分的情况。

六、旅游交通法;

1、民用航空承运人对延误不承担责任的情形(承运人、受雇人或代理人已采取一切必要保护措施避免损失,承运人不可能采取措施阻止或延误的发生);

2、《蒙特利尔公约》每名旅客赔偿责任限额(航班延误4150元特别提取款);

3、中国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四十万)、随身携带物品(三千)、每千克托运行李物品最高赔偿限额(一百);

4、中国铁路旅客人身伤亡赔偿责任限额(十万)。

七、旅游合同法:

1、合同中无效的免责条款(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2、可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明显不公平的);

3、合同担保的形式有(保证合同,定金,违约金,留置权,抵押,质押);

4、争议解决难度大的合同(条款不明的合同,涉外合同);

5、合同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解决办法(协议补充,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

6、债务替代履行的概念();

7、有效合同的判定方法;

8、合同约定不明或者理解不同的解决办法。

八、旅游投诉法:

1、旅游投诉案件管辖(旅游合同签订地或被投诉人所在地管辖和损害行为发生地管辖);

2、旅游投诉调解原则(自愿调解,尽量调解);

九、旅游安全法:

1、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实行的方针和原则;

2、旅游安全分类及其标准。

十、进出境法;

1、中国负责签发外国人入境签证(外交)、出入境检查(边检)、外国人停留居留管理的机构(公安);

2、外国人办理中国居留证的程序;

3、外国人停留证件最长有效期(5年)、非工作类居留证有效期(180天)、口岸签证条件、有效次数、停留期限问题;

4、中国公民回国定居的申请机构(外交部驻外机构,拟定居住侨务部);

5、中国公民不准出境情形(未持有效证件,拒绝或逃避检查,属于服刑罪犯或刑事案件被告人,有未了解的民事案件,妨碍国边境管理被刑罚或被境外遣返的,出境后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弄虚作假,不交相关证件的);

6、不予签发外国人入境签证的情形;

7、不准外国人入境情形;

8、不准外国人出境情形;

9、外国人非法就业行为(未取得工作许可证、工作居留证件工作的,超出工作许多限定范围在中国打工的外国留学生超过工作岗位);

10、需要遣送外国人出境的情形;

11、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几项制度(出国旅游管理概述,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审批制度,组团社的审批制度、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总量控制 配额管理制度、团队出国旅游管理制度);

12、发现外国人非法入境、居留、就业的报告,对进出境人员进行人身检查,《中国公民出国旅游团队名单表》样式,旅游者境外滞留不归等问题。

案例分析题(旅行社和导游)《旅行社条例》规定:不经批准,不得出境游;增加用时须经游客同意。

1、案例一:《旅行社条例》及其细则规定:未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任何旅行社不得经营出境游、港澳台游和边境游,可责令让其限时更正,没收违法所得,停业整顿。罚款直接吊销许可证)(不支持游客,因为是增加泼水节和交费是自愿的,被困是不可抗逆的,而《旅条》规定:旅行中增加项目需多收费的需事先得到旅客同意;由于不可抗逆因素或游客自身造成的损失,旅社不赔偿)

2、案例二:(擅自减少景点服务和住房标准:责令旅社退回相关费用;空发票:拿去工商局;擅自增加“免费品茶”等,责令更正一万元以下罚款)(建议:1不被低廉价格迷惑;2注意旅行时间、衣食住行的标准;3谨慎购物,保存好质量保证书和发票;4选择正规旅行社,签订旅行合同,妥善保管旅行合同和发票凭证;5掌握有关旅游知识。)

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篇6

——学习总结与心 得体会

我一直喜欢学思想道德和政治这门课, 因为我在生活中每每遇到不顺心或生活学习有压力时, 我总是能按着以前政治老师教我们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处理事情,上了大学又迈进了一个新的 生活层次,要继续学习生活,做社会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此时,我们不是孤身一人在生活的 道路上前进,学校还为我们设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它就像我们生活前进的指明灯,带着我 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向前迈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 中,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把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放在首 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 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和邓 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是我们学习《思想道德修 养》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的特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学风问题,而且是 学习本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根本要求。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重视《思想道 德修养》的理论学习,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思想,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就不会 有正确的行为,也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学习比较枯燥,一定要下苦功夫,要勤于思 考,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要反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自觉抵御西方社会和封建主义腐朽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其次,要 理论联系实际。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 关 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 度,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联系现实的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及自身的行 为实际。如要联系自己和现实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道德实际及热点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 观点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分析、思考,解决思想深层次的问题,提高自 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 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 , 不但要重视理论知 识的学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的理论来之于社会实践,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要到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 践中学习,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有条件的可以到社会上参观学习等,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接受社会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日常报刊杂志影视作品方面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他人的 帮助等。另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更要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和他人的帮助,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思想的组成部分和行动 指南,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 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知行统一不但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的出发点, 而且是落脚点。在知行关系当中, “知” 是 “行” 的前提, “行”是“知”的目的。不“知”而“行” ,会使“行”失去方向,走上违法乱纪、走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 不“行” , “知”也就会失去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 理论知识的学习, 目的是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应该如何做, 不应该如何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 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呢?就是要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边学习思想道 德理论边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想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用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更好地 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所学理论知识相一致, 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在学习《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过程中,勤于思考,经常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多动脑筋思考,多想想为什么;通过相互间经常讨论,可以取长补短,弄清是非,达到共 同提高的目的。要注意收集社会上的先进事迹,模范英雄人物事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并运用所学思想道德理论,分析社会上发生的现实案例。要注意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 事。总之,除了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探讨 篇7

1.1把握规律, 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大家越来越普遍地认识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抓住事物的本质, 是任何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任何违背客观规律, 依据人的主观思维而盲目进行的行为注定要失败, 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只要我们抓住了它的根本规律, 按照其内在的本质联系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教学效果就会不断提高;反之, 如果我们背离了其教学规律, 其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差, 甚至适得其反, 起到负面效果。因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也一样, 也必须按照其自自身的客观规律进行。

1.2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在不同的阶段有其特殊的规律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人在不同的阶段, 接收知识的方式方法, 认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 存在差异。比如三岁左右的孩子, 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识别事物区别的方式。孩子小的时候, 对成年人的话, 具有极大的信任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他们会不断地对别人的观点或看法提出质疑, 并试图自己去进行探寻或考察事物的真实规律。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时代不一样, 其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也会发生变化。大家都普遍感受到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和今天的大学生, 他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 这种年代间的显著差异, 已经从以前以五十年、二十年、十年的区分区间, 发展到了今天的五年、二年甚至一年。这些孩子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的特殊性, 决定了教育的特殊性。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备特殊的教学规律

在高等学校, 通常开设三类主要的课程, 一类是属于事实判断类的课程, 讲授的是事物的规律, 求真是其主要目的;一类是属于价值判断的课程, 讲授的是事物的价值, 求善是其主要目的;还有一类是属于艺术判断的课程, 讲授的是事物的美感, 求美是其主要目的。由于三类课程的目的不一样, 因此决定了他们所具备的不同的教学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兼而具备上述三类课程的特征, 也就是它既要求学生求真, 又要求学生求善, 还要学生追求美。因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定具备特殊的规律, 我们只有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 才能更好地把握这种特殊的规律。

2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殊规律的正确途径

2.1教学目的是把握教学规律的前提

教学目的, 是对所有教学工作的方向性的规定。如果离开了教学目的, 谈论教学工作的规律, 就可能南辕北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不但同专业性的课程相比, 有其特殊的目的, 就是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相比, 它也有其特殊的使命。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教社政[2005]9号) 中,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它包含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个教学目的, 就规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是单独传授知识的教育、也不是传授单方面知识的教育, 而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知识的传授也包括道德的修养与法制的实践;是综合的既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还包括了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的教育。

2.2教学内容是把握教学规律的关键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 我们不难发现, 其教学内容必定是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来说, 既包括了思想教育的内容, 如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还包括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虽然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联系, 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现在对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基本上都采用了相当的方式和方法, 其效果在一定程度受肯定会受到影响。比如道德教育, 就必须依据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机制来进行, 这就是它的教学规律的重要依据;思想教育就必须依据思想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对于法制教育, 也有其独特的规律, 就必须按照法律思维、法律方式来进行。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之间, 各有其特殊性, 教育方式又必然存在着各自的特殊规律。进一步说, 道德教育的方式, 对于法律教育来说, 不一定适用;法律教育的方式, 对于道德教育来说, 也不一定适用。对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问题, 其教学内容的涉及面更广、内容更多, 规律更复杂。我们仅从两个主要的方面来分析, 如成长规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长规律教育就必须按照人的成长成才的规律性进行, 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人生设计, 选择恰当的目标, 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可靠的措施和解决不同的困难。而心理健康教育, 就必须按照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特殊规律进行。通过这一段的论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其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不但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 其内容也十分广泛, 因此, 对其教学规律性的把握, 必须紧紧抓住其相关内容的特殊性, 试图超越这些内容寻求至上的教学规律, 不但是十分困难的, 也是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在现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中, 是否存在整本教材和各章各节, 都基本按照相同的方式方法、相同的教学规律在进行, 是我们应该随时反思的重要问题。

2.3学生实际是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对象, 是活生生的学生, 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实际。在前面的论述中, 已经提及, 同一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学生的同一阶段, 不同学生的不同环境和时代, 都有许许多的不一样。我们可以进一步举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于同样处于现代环境下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在对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态度上、学习需求上和努力的程度上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一样。有的学生会认为它是指引自己发展的十分重要的课程, 有的学生会认为它只是考试必须通过的课程, 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把它当作一门真正的课程。要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 就必须认真地研究学生所处的实际, 并根据这种实际去寻求实现教学要求的方式和方法。

思想道德与法律提纲 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院校;教法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发展学生职业情操、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增强法律意识等重要任务。为了将该课程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开放性与实效性,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方法做进一步优化与创新。

一、 专题研讨教学方法研究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讲,专题研讨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机整合理论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也能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学习素材,紧紧围绕学习团队,以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开展各种研讨活动,同时,将所学知识逐渐内化成自我理念与行为。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自主探究,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等综合素养也可以得到更好培养与发展,能够获得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其具体实施主要涉及以下环节:

首先,要进行研讨课题、内容的布置,以及小组的合理划分。在此环节中,教师应为学生概括地介绍本专题的基本内容,并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指导小组进行论题的选定。其次,要指导小组成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撰写与讨论,然后再组织各小组进行发言提纲的制订。再次,专题研讨。在此环节,每小组可以选派一名学生发言,其他小组可以做出补充发言,从而对本小组基本观点进行完整表述,若条件允许,可以要求各小组制作课件进行演示。在各小组发言结束后,再由教师针对性地提出各类问题,让学生一一答辩,进而开展师生、生生的研讨活动。最后,教师可以结合专题探讨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以及需要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做重点讲授。

二、 心理剧教学方法探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法研究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思维,或者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创设一定情境,并引导学生来扮演其中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对自我观点、见解进行表达,以此来对角色的心路历程做全面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做出正确指导,以此来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感悟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教学活动体现出的生动、形象性特点也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不断提升。

三、 开放与体验式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很好地进行理论灌输、知识传授,但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都会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局限于“认知”层面,所以,要想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且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逐步内化成自身理念与行为,就必须要突破传统单一封闭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强化社会延伸,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并在社会这一大课堂开展更开放、体验式的教学活动,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一教学环节,能够对社会现实有更直观的了解,在逐步锻炼、发展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帮助其更好地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内化与外化过程。

另外,还可以积极带领其融入社会生活,对国情、民情做全面观察了解,在培养其自觉关心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而高职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也能够更直观地体验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这种通过学生自身视觉、听觉等感官获得的素材,往往都是课堂上无法提供给学生的重要内容,再经过学生的认真反思与对照,必然可以实现思想品德、法律素养的升华。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讲,其社会实践形式主要涉及社区、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参观,或者是通过法院旁听庭审与青年志愿者等形式开展相应的公益劳动。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应积极通过开展讲座、辩论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配合该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职思政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论是对推动素质教育,还是高职生未来的就业、创業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各院校及其相关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加强教学革新,从而更好地指导高职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戴春平.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实践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41-43.

上一篇: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方案下一篇:第一天军训的心得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