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长效机制的分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 高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占据学生总额比例逐渐提升, 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还存在弄虚作假、忽视教育培养、资助效果评估与反馈空白的问题, 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深入分析这些问题, 才能够制定出有效地资助育人策略, 促进精准长效资助育人机制的形成, 推进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贫困认定伤及学生自尊, 评定结果真实性不高

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华, 心理较为敏感, 对于外界的看法或者评论十分在意,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 为了达到公开、公正、公平的效果, 采取让班级贫困生公开演讲等方式, 要求申请资助的学生将自己贫困情况写下来, 在班级同学众目睽睽之下介绍自己为什么申请资助, 详述家庭的潦倒困难, 这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说是难以启齿的, 也会严重伤害贫困生自尊心, 让其将自己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看似公正公平的选举贫困资助对象过程, 容易起到反作用, 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保护策略, 同学的反应、辅导员的一个眼神等细节都会给贫困生心灵带来冲击和伤害[1]。

高校的助学金既有企业设立的多种助学金, 也有国家设立的助学金, 金额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较大, 学生被明确为精准资助对象后, 一般情况下每年能够得到上千元的资助金额, 甚至有些学生会得到高达万元的年资助金额, 高额的助学金对学生吸引力极大, 让还没有进入社会有稳定收入的学生趋之若鹜。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助学金, 不惜在贫困生认定环节中歪曲事实、弄虚作假, 夸大贫困程度, 不诚信的各种申请助学金行为, 逐渐形成了一股不良风气, 学生普遍存在“白给为啥不要”的思想观念, 很多没有贫困情况的学生在评选资助对象时也会踊跃参与并且写假的演讲稿, 提交不真实的贫困认定材料, 如果任由这种风气发展, 势必会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丧失本质意义。

(二) 重视物质资助, 忽略培养教育

目前来看, 我国各大高校的自主育人工作主要以物质自主形式进行, 虽然近年来学校、社会、教育部门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一工作, 加大了资助力度, 也拓宽了资助面, 但是仍旧存在侧重物质资助, 忽略培养教育的问题。不够重视对资助对象自助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校贫困生的教育工作严重不足, 尤其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导致很多贫困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问题, 难以乐观自信的面对生活[2]。有些学生缺失符合资助标准, 在入学后便接受了各种资助, 但是由于缺乏育人教育方面的工作, 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错误偏差, 过度依赖助学金, 一度认为这就是自己应该得的, 没有积极参与到勤工助学项目中, 把助学金当成了自己的经济来源。还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好是得到资助的主要途径, 所以人际关系淡漠, 只是独自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内埋头苦读, 不愿意参加校园各种活动, 锻炼其他能力的机会严重不足, 致使其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较低, 在离开高校进入社会后, 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虽然成绩高却也真实成为了“困难就业户”。据有关调查显示, 高校接受资助的学生群体通常存在感恩意识不足、诚信意识欠缺的问题, 这也直接反映出高校在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上的缺失, 精神资助没有与物质自主紧密结合, 资助育人工作只完成了“资助”, 而没有完成“育人”。

(三) 资助效果评估与反馈不足

充分及时的资助效果评估与反馈能够揭示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全面反映学生接受资助后的改善情况, 促进资助工作不断创新改进, 是培养和教育资助学生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环境。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许多高校没有全面开展资助效果评估与反馈工作, 将资助前的评定与资助过程视为资助育人工作的要点, 资助后的工作是缺失空白的, 对于学生助学金使用合理性、使用方向等情况掌握不清, 没有跟踪了解资助学生家庭的经济变化情况。事实上, 许多高校接受资助的学生为了攀比将助学金使用在了购买高档手机、娱乐消遣、旅游上, 资助育人工作没有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 难以充分发挥出资助育人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真正价值。

二、高校建立资助育人精准长效机制的策略

(一) 精确识别, 明确资助对象

高校想要加强资助育人工作, 建立起精准长效的机制, 首先就要从认定贫困生资助对象抓起, 做到精确识别, 保证可以在不伤及贫困生心理基础上, 严肃风气, 构建透明、健康的认定机制, 解决以往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的各种不良问题。首先, 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关心学生, 留意班级中的贫困生情况, 经过长期的细节观察, 明确哪些参与资助申请的学生是真贫困生, 哪些是弄虚作假为了得到经济利益的学生, 在日常工作和学生管理中有效鉴别。其次, 对于学生提交的相关申请材料和调查表, 认真核对检查, 一旦发现前后填写内容有出入, 则可以看出学生贫困情况并不是真实或者像其所填写那般夸张程度。再次, 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生活用品、服饰佩戴来大致评估学生物质生活水平, 比如有学生使用最新款的手机, 穿着上千元名牌衣服, 佩戴高档手表, 基本可以认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贫困。

此外, 辅导员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 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 打开贫困生紧闭的心门, 让其可以不再自卑、压抑, 而是可以得到其他同学与教师的关心爱护, 在持续有效地交流中了解贫困生家庭变故、单亲等实际困难问题, 明确真正需要资助的对象, 精准开展资助工作。

(二) 创新资助方式, 加强培养教育

高校要意识到物质资助并不是唯一的资助方式, 要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新资助方式, 在资助过程中加强培养教育, 面向社会各界发声, 汲取多方力量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各界人士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一项目中[3]。比如, 助学贷款近年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也深受高校学生认可, 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得到无偿资助的助学金, 选择助学贷款这种有偿资助方式, 顺利的完成了学业, 得到助学贷款后也很少铺张浪费, 真正将资金花在了生活与学习上。同时, 学校也要扩展勤工助学的途径, 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 让其可以通过付出劳动, 得到资金扶持, 既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 也让学生有了实践平台, 帮助学生缓解了学费压力。

(三) 制定监督反馈机制, 促进资助育人精准化发展

高校要积极制定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督反馈机制, 并且完善相关的评估制度, 将这一空白的工作环节重新抓起来, 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发展。面对90后的大学生群体, 高校要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容易受网络上拜金主义、西方极端主义等思想观念侵蚀, 缺少感恩心理, 通过加强资助材料审核、资助效果评估、资助金额走向等工作, 严格规范资助对象使用助学金的情况, 定期开展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活动, 体现出资助育人的育人功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要积极建立起科学的资助育人工作精准长效机制, 培养贫困生自主、自立能力, 帮助贫困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使所有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奋斗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 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良性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重要性愈加突出, 成为高校贫困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保障。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了高校建立资助育人精准长效机制的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精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价值工程, 2018, 37 (35) :298.

[2] 张云青, 高邵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与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 2019 (2) :29-31.

[3] 李红蕾.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的提升路径[J].文存阅刊, 2018 (24) :19.

上一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下一篇:浅谈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