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

反保险欺诈之对策与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欺诈作为一个急需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文章首先從保险消费者利益、行业抗风险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监管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了反保险欺诈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投保人对策、保险人对策以及保险代理人对策等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反保险欺诈机制。

关键词:反保险欺诈;对策机制;保险代理

一、引言

当前,不但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保险欺诈也可算作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保险欺诈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严重侵犯保险人本身应有的诸多权益,另一方面也对社会财产以及社会公信力带来损坏。尤为关键的是,保险欺诈如果愈演愈烈,必将对保险业本身带来的良性平稳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在世界各国,保险业由于欺诈赔付事件,都在遭受着严重的损失。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保险欺诈而导致的赔付额度在最严重的时候已经逼近总费用收入的50%。与一些保险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对比,我国目前尚未成立在业界被认可的统一保险统计部门,且我国保险业的立法也在持续发展的阶段,保险事务在监管方面也有所欠缺。尤为紧迫的是,当前我国保险业内,难以十分完善地判定欺诈的发生,也缺乏相应的部门和人力进行保险欺诈事项的调查取证。因此可以说,我国在反保险欺诈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抓紧研究和探讨保险欺诈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从而助推我国的保险市场逐步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使这一行业跟随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脚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本文对保险业反保险欺诈的对策与机制进行研究,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反保险欺诈的意义

保险欺诈极大地损害了行业利益与客户利益,因此反欺诈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保险消费者利益

保险行业的发展,最受益的群体必将是广大的消费者。因此反保险欺诈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应得权益。从世界范围内的保险业反欺诈行为来看,其最大的目标便是保护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使消费者拥有知情权,从而自由地选择各种业务,并结合相关的条款享受正当的权利。

(二)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

一旦保险欺诈发生,会对保险公司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公信力的损失,中国的保险业正处在起步期,这样的损失是行业的灾难。保险公司只有通过各类管理机制,使自身具备足够的抗击风险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做到可持续发展。对保险欺诈行为,为了尽可能降低此类事件发生的风险,应该作到及时发现风险和有效控制风险,这对保险公司是一个挑战。只有有效地进行反欺诈管理,才可以使保险公司避免大量不当理赔,一方面保护了公司自身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公司营业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使公司尽早转换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总而言之,只有做好反保险欺诈管理,才能使保险行业通过各种机制与方法及时地发现保险欺诈风险,避免保险欺诈风险。因此,可以将反保险欺诈视为我国各大保险公司向现代化管理迈进的关键一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全行业的抗击风险的能力。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只有为保险公司制定合理的反欺诈管理体系,才能使其在第一时间对案件的真实性进行准确评估,一方面能够避免赔款方面发生的漏损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尽可能减少理赔周期,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尤为重要的是,还能够降低由于虚赔滥赔等情况的发生而致使的保险公司成本提升,最终为公司留下合理的利润空间,提升公司的综合能力,使消费者享受到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红利。尤为重要的是,将反欺诈管理体系与保险公司的管理流程相互彼此进行配合,能够在微观的层次上夯实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十分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打下基础。

(四)提升监管的有效性

全球不少国家,均早已开始对保险行业实施了监管,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将注意力聚焦在反欺诈监管方面。国际保险协会明文要求:保险行业的监管部门必须能够有效地监督各类接受接管的保险公司能够积极引入有效的策略,对有可能发生欺诈行为的实体及个人,进行预防。在此要求之下,包括美国、法国等保险业基础十分深厚的国家以及地区,均设立了专门且独立的保险行业监管委员会,专门进行各大保险公司的反欺诈监管。这些机构的实践完全可以证明,只有不断进行反欺诈管理,才能够使保险业的用户群体基本利益不受侵犯,从而维持本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使本国及本地区的保险市场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秩序,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保险消费者。

三、反保险欺诈的对策与机制

不管在任何国家,发生保险行业的欺诈行为均会对各方面造成很恶劣的影响,一方面使保险公司蒙受较大的商业损失和信誉损失,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台式造成损坏。一旦发生保险欺诈,首当其冲保险人的利益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能够让保险人付出经济上面的代价,另一方面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其名誉:而在保险投保人的视角来看,一旦出现了保险欺诈行为,投保人的保费负担就会显著加重,而且保险为投保人带来的正当保障也会受到影响:而在整个社会的方面,一旦一个市场环境之中不断发生保险欺诈的行为,这个社会本身所形成的诚信系统就会被挑战,社会中建立起来的公共秩序也会遭受破坏,社会的稳定局面势必受到不良的影响。所以,只有使消费者在保险行为之中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才能够真正实现保险行业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不断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策略,识别和防范可能发生的保险欺诈行为。

(一)投保人对策

1,加强法制宣传

在我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少公民尚未形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因此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也在某种堵上使保险欺诈的行为屡有发生。有很多保险消费者并没有认识到保险欺诈对自身及整个行业所带来的损害,不少人均认为,作为保险业的消费者只需定时定量交齐保险费用,就能够在发生状况的时候获取正当的赔偿,所以这部分人并不对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严加禁止,反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宽容。并且,各大保险公司在反欺诈方面的宣传及知识普及做的也不够,并未使保险消费者十分了解保护自己正当权益不受侵犯的方法。所以,应该下大力气深入开展对保险消费者防止保险欺诈行为的知识普及,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充实到反保险欺诈的行为之中。一方面,保险公司及上级管理监管机构,应联合相关的媒体,对公民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民众一方面可以理解保险法的内容和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够熟悉保险公司的各种险种,通过民众和媒体的参与,能够弥补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针对全社会愈演愈烈的保险欺诈行为,应该加大对之中行为的处罚宣传,使社会公民均能够对保险欺诈的恶劣性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其是一种犯罪行为的本质有所了解。只有全体民众均参与到反保险欺诈的行为之中,才能够对欺诈者有所警示,对欺诈行为能够第一时间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使保险公司反欺诈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出来,使社会民众意识到保险公司的决心,从而在根本上防范保险欺诈行为发生,保护投保人利益不受侵犯。

2,构建信誉机制

保险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并降低保险欺诈发生的前提之一,就是在公众之中构建鲜明的信誉机制,从而提升保险欺诈人在心理上所付出的道德成本,进而显著地降低保险欺诈行为。为了构建有效的信誉机制,一方面应该完善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并综合考察一些法制建设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体系,并且不断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誉法出台,同时针对各种信誉不足者给出惩罚,使公民在失信时必须付出必要成本;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全体公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记录每一名公民的信誉不良信息。另一方面,针对公民的信誉水平构建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给我国的个人信用提供有效的管理基础,在必要的时候对每名公民的信誉情况进行抽查,由于第三方机构的存在,抽查结果可以维持公正性:在此基础上,在全国的层面构建全体公民的信誉信息档案,将全部的个人信誉数据在所有的信用评估部门之间进行共享,从而为对个人信誉的评估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倡导守信原则。只有在全社会构建起健康的信誉文化,才能够使社会每一个成员拥有足够的信誉观,进而指导自身的行为。在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下,在全社会范围的道德舆论监督之下,才能增强社会民众对自身信誉的珍惜,而一旦全社会拥有了信誉机制作为基础,更加有利于降低保险欺诈行为,使保险行业按照既定的轨道发展。

(二)保险人对策

1,信息披露体制的建设

在全国范围之内,建设严格标准的信息披露体制,是反保险欺诈的关键。建设合理的披露机制可以在各类保险公司之内构建完善披露机制,进而遏制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各大保险公司应该尽力使自身的披露信息足够客观与真实,应该用行业统一的信息标准进行存储和处理,从而使披露出的信息可以让需要这些信息的公民获取和理解。在实现信息披露的时候还应该使相关的信息足够充分。而在具体的披露方式的选择方面,保险管理机制完全可以充分结合自身在信息掌握方面的长处,例如可以在公司公众网站上开辟专门的空间,以定期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发布,而其中一些关键性的信息更是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给公众,这些信息包含以下一些方面,例如新承保理赔信息、新近的典型理赔案例等,使关注这些信息的民众可以及时地获取行业内部的所有信息,尤其是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密切的信息等。最重要的是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应该尽可能真实和完整,尤其是其中的经营信息、事前信息以及事后信息等等。由保监会对以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从而在根本上增强我国保险行业的透明性,使消费者可以免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不利地位,使保险公司可以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使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也使保險市场行进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2,加强保险监管

一直以来,我国所采取的对于保险行业的监管模式,其主要目标是为了避免不同的保险公司之间无序竞争。客观地讲,以上的模式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行业之内的不当竞争,从而使目前的保险体系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但其负面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模式很容易在保险行业内出现垄断行为,并使不少保险公司长期低效运行。更为重要的是,以上的监管模式,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大量引入行政命令,市场调节机制不足,所以无论是透明性还是灵活性都存在着很多的欠缺。在这种模式之下,被监管的保险机构和实施监管行为的行政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因此行政部门在很多情况之下是无法结合行业之内的实际对监管方法进行及时调整的。所以,我国只有充分在保险行业之内引入市场化得管理机制,并结合实际国情来实施符合国家保险行业发展水平的监管方法,才能使监管行为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而我国的保险行业监管模式,由于引入了过多的行政化色彩,在未来的改良中,应该尽可能保险行业协会作为实施监管行为的主体,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巨大功能,以多个监管主体共同实现全行业的有效监管。目前我国的两级监管体系分别来自保监会与各个地市的保监局,应该在确保保险公司具备足够的偿付水平的前提之下,针对反欺诈的目标,制定严格的反欺诈专门管理部门,同时结合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对这些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为监管部门配置合理的必要资源,为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流程之中引入防范欺诈风险的内容。同时,还应该在保险行业之内制订防范保险欺诈行为的公约。

3,加强反保险欺诈同业共享

通过构建我国保险机构行业内部的反欺诈数据中心,并且使所有的业内机构均能共享到这些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够避免发生重复保险的行为,也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连续欺诈案件。具体来讲,对于所有的投保人信息,应该能够在各个保险机构之内对其信息进行有效的共享,同时还应该将发生过欺诈行为的人的黑名单也在保险机构内部进行共享:并且,对于各类保险赔案的有关信息也应该在同业共享平台上进行发布,使欺诈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存储在习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中;不同的保险机构之间,也应该在信息的获取和共享方面积极协作,从而使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率能够显著降低。此外,即使是小额欺诈赔款,也必须被监控和打击,不应该为了单纯的业绩也出现公司之间的恶性争抢。应该意识到保险欺诈数据的获取与整理的巨大意义,这些数据有助于更加准确和快速地识别出可能会发生的欺诈行为。只有将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存储和管理,才能够在进行理赔案件处理的时候起到真正的作用,在数据库中进行信息的搜索和定位,从而省去大量的欺诈识别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所以,相关机构应该组织力量,全面且深入敌构建保险公司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并能够在行业之内进行数据的共享。并且,在管理机构的监督以及自身的自律之下,各个保险公司本身也要设立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机构,该机构的职责是把保险公司投保人的不良信息进行收集与维护,以便于保险公司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对这些信息进行查询和检索,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4,完善承保理赔制度

在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类服务流程之中,理赔工作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理赔制度的设立,可以起到防止发生风险的作用,能够明显降低欺诈的产生,因此应在保险公司内部被充分重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何才能构建一套完善的理赔制度,对于保险公司的日常运营和风险防范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承保的环节,保险公司就应该安排力量进行核报验保验险,对投保者的各类资料进行充分的核实,尤其是确定保险标的和投保者之间确实存在保险关系。举例来讲,在承接财产保险时,保险公司的承保审核,就应该结合财产保险的实际情况,针对其中的一些主要元素进行风险的判别,必要的时候应该派专人去实地进行核实。尤为重要的是,还应对其中一部分购买了高额意外伤害险的客户资料进行终端核实,密切关注其投保的真实意图,以免留下欺诈的隐患。在处理保险理赔的事务里,要对理赔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管理,对理赔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一个合格的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应该能够做到结合公司的理赔流程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循呵护规程的步骤去现场查勘事实,对损失情况进行充分的核实评估,对投保人提交的证明进行比对与判定,结合专业人员的论证,确认最终的保险责任归属,有理有据敌进行赔付,达到反欺诈的作用。

(三)保险代理人对策

1,完善保险代理人制度

我国的保险代理人,是保险市场里十分关键的一个要素。目前,保险行业内部的分工呈现出越来越细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保险代理人必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笔者建议,我国在保险代理人市场的建设上,要积极探索合乎国情的管理体系,构建小保险大代理的管理架构。也就是说,把数量较为稳定的保险公司视为保险代理人的上层元素,而将数量较多的保险代理机构视为下层元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保险代理机构所拥有的责任和权利,使其能够切实发挥保险市场的增值功能。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到,为保险代理人群体赋予必要的法律地位,使其能够明确自身所具有的责权利,同时结合代理人的权限范围,为其设定必要的约束,并且在保险代理人与投保人之间构建管理纽带,使保险代理人群体能够承担起其行业内部的义务,改变其人员冗杂和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2,加强保险代理人自律

客观地讲,现今我国的保险代理人机制,和保险全行业的发展需求是十分不匹配的,难以体现出保险代理机制对于全行业的支持和推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十分有必要构建一个被全行业所认同的保险代理人协会,从而实现保险代理人的自律。协会的建立,能够进一步推进不同的保险代理人机构加强彼此之间的配合,同时和保险行业的管理层进行及时的信息交互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方面,应该为保险代理人协会规定出其必须完成的目标和工作内容,而工作内容的限定,也要和目前我国的保险业整体进行匹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保险代理行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加强保险代理人自律的前提,是为这个群体设立近期和远期的发展规划与路径,从而确保其能够在实现必要效益的情况下服务于社会大众,在其管理监督下,使各个代理机构能够处在有序的竞争和发展中,最终促进保险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尤为关键的是,短期的规划也十分有必要,长期目标是在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短期目标之下逐步完成的。另一方面,也应该确保保险代理人协会本身具有充分的自我监督性。应该构建合理的机制来触发保险代理机构本身通过公平竞争来提升自身的实力。这就要求保险代理人协会不但要实现自身的管理监督,也应对内部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的處罚,通过自身的自净行为,来提升保险代理机构的群体活力,使其真正可以为保险市场的发展繁荣打下深厚的基础。尤为关键的是,保险代理人协会也应结合自身的各类资源,包括行业专家和各类技术储备,积极推进保险业的技术攻关,通过对当前全国的保险市场进行分析,对各类投保客户进行分类识别,结合不同客户的特点和需求给出相应的服务模式,从而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代理人的业务素质

我国的保险代理人制度对于保险行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能够使保险业发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保险制度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最终增强保险行业的服务水准。更为重要的是,保险代理人制度还可以进一步加速保险公司运营模式的优化。由此可知,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保险代理人的专业素养。然而不得不正视的是。现今我国的保险代理人专业素养,从整体上来看是参差不齐的,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超过九成的保险代理机构的从业者为下岗职工,具备足够保险服务知识的从业者数量比例仅不到百分之十,这个现状对于我国保险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就为保险代理人协会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所管理的众多代理人从业者进行及时的专业培训。应该在自身内部构建具备足够专业水准的培训机构,为从业者提供符合市场和行业需求的学习与实践课程,逐步提升代理人从业者群体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够熟悉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强化全社会对本行业的监督,通过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使保险代理人从业者之间也能够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从而最终增强这个群体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为了进一步夯实这一群体的业务素质,在行业内部构建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尽可能唤醒保险代理人群体的潜能,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对于其中十分突出的员工,则可以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为其配置一些更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在代理机构的内部构建自身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归属感,使员工体会到自身努力所带来的回报。在保险行业激烈竞争的现今,只有持续增强代理人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才能够真正使保险公司的实力得到质的提升。

四、结语

目前,如何避免保险欺诈,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难题和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保险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引入相关的信息经济学方法,通过数学模型的分析和管理机制的优化,来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欺诈行为,希望能够在源头降低保险欺诈行为的出现率。这些国家的举措及方法均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国家的保险部门,也逐步积累了不少反欺诈的有效策略。客观地讲,当前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水平依旧在起步期,有相当比例的民众并没有形成足够的保险意识,而不少保险公司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考虑,过分追求业务量的攀升,却同时没能同等地重视业务中所承载的风险,这就为保险欺诈的生长带来了巨大的温床,而过多的欺诈行为,势必会极大地损害我国保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难以形成较大的实力,无法与国际保险巨头竞争。所以,我国相关的机构应该以快补晚,抓紧时间,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保险欺诈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我国当前保险行业的现状及不足之处,给出部分值得实践的具有价值的保险欺诈防范机制,尤其是强调对不同保险公司间进行信息合作共享,以此来杜绝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而随着行业逐步健康有序发展,我国的国民也一定会逐步深入了解保险常识,这一方面能够推进保险业务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可以说,保险反欺诈问题不会一蹴而就地解决,它会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与保险业同步发展,这就需要保险行业做出巨大的努力。

作者:杨军

第2篇:试析保险受益权之保护与限制

摘 要:保险合同中,受益人的保险金给付请求权属于固有权并非继受而来。保险事故发生后,受益人取得的保险金不得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不能用以清偿被保险人生前的债务,保险人受益权方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在充分保护受益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寿险合同具有储蓄性,倘若投保人为逃避债务,将自己的财产借寿险机制转赠于受益人,从而导致失去清偿债务的能力,则法律如何保护投保人的债权人的利益呢?笔者认为,我国的法律应该引入相应的规制机制,以保障被保险人的遗属获得足够的经济保障,同时兼顾投保人的债权人的利益,防止投保人利用寿险机制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清偿。

关键词:受益人;原始取得;第三人利益合同

保险受益人作为保险合同的关系人,其受益权与被保险人债权人之债权极易产生冲突,此问题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会使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投保人也可能借保险机制将其财产转赠于受益人,从而失去清偿债务的能力。对于此问题,国内学者鲜有论述,笔者在此希望对该问题的澄清能有所裨益。

一、保险受益人受益权的性质

从受益人的产生来看,依我国《保险法》第60、62条规定,被保险人和投保人均可指定或变更受益人,只是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由被保险人同意,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由监护人指定。因此表面上看,受益人的保险金请求权是从被保险人那里继受而来,但实则不然。原因如下:(1)保险受益人的受益权系依法律规定而产生,并非由他人转让而来,在受益权确定以前,并不存在类似的权利,固保险受益权属初次取得。(2)保险受益权人的受益权自产生时起就是完整的权利,不存在权利负担或瑕疵的问题。保险人不能因为其与投保人的债权债务作为抗辩理由对抗保险受益人。另外,人身保险的目的和功能往往在于为他人(受益人)的保险,美国著名保险学教授侯白纳(S.S.Huebner)指出:“一个人生命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之中。正如古语所言:‘人不可能独立存在’,相反他是为别人的利益而活着。在任何时刻,生命的延续都应有利于他人、家庭、后代、商业团体或教育慈善机构。人寿和健康保险的必要性也在于此。”[1]因此,受益人取得的保险金不得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不能用以清偿被保险人生前的债务。只有出现我国《保险法》第63条的情况保险金才可能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用来清偿被保险人生前的债务(下文做具体论述)。

二、受益权的保护

如上所述,在人寿保险合同中,凡指定了受益人的,受益人获得的保险金额属于其个人财产,不应列入被保险人的遗产范围。但依照我国《保险法》第63条的规定,在以下三种情况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处理:1.没有指定的受益人;2.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3.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

依照上述规定,被保险人的债权人对于死亡保险金有无追索权主要取决于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是否在保险合同中明确指定了受益人;若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未指定受益人,或指定的受益人死亡、丧失受益权而没有其他受益人的,则根据此条的规定,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遗产由其继承人继承。此时,保险公司赔付的保险金作为遗产处理就必须首先用来偿还被保险人的债务。

然而,我国《保险法》所列举的这三种情况并没能完全涵盖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实践中还有如下两种常见的情况:

1.被保险人与受益人死亡先后无法确定时保险金的处理

现实中已大量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并无法确定死亡先后顺序时,保险金应当属于谁?一种意见认为,该保险金的给付应当参照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来解决。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制订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第二种意见认为,参照《保险法》第63条规定,该保险金应当作为被保险人遗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对此可以借鉴美国1940年制定的共同死亡法案规定,即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无法证明死亡的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继承。[3]对于以上两种意见,笔者认同第二种意见。我国有关继承法的司法解释中共同死亡的继承原则,是基于被继承人与继承人之间存在的法定权利义务关系规定的,并不能机械地适用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如果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无法证明死亡的先后顺序的,若推定被保险人先于受益人死亡,则保险金归受益人所有,由于受益人也已经死亡,保险金就成为受益人的遗产,由受益人的继承人继承。这种结果,使得保险金可能由与被保险人关系非常疏远甚至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人所得。况且,当同时死亡的被保险人与受益人不存在继承关系时,适用该司法解释则有些荒唐。

2.被保险人以遗嘱变更受益人时保险金的处理

实践中多有在受益人栏中指定“继承人”为受益人的,可以有这样几种思路:(1)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2)保险受益人为记载之时被保险人的继承人;(3)保险受益人为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的继承人;(4)考究被保险人的真实意思来确定。日本判例和通说为第三说。笔者认为,第二种学说更合理。如果采第一说,则有悖于被保险人的真实意愿,因为果如此,他会在受益人一栏中填写自己,或将受益人栏空白。采第四说是科学的,从根本上探求被保险人的意思也是合理、合情的。但是,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被保险人真实意思的标准以及由谁来提供证明其真实意思的证据等问题在实践中都很难判别,因此,适用起来是行不通的。而第二说和第三说相比较,则第二说要更合理。因为在有指定的受益人时,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大都希望保险金可以减轻其去世后继承人的经济负担,为其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援助。则只要被保险人在指定受益人的时候其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其所指定的受益人即是其希望能真正从保险金中受益的人。而且在指定受益人到被保险人出险这段时间内,仍得以契约或遗嘱处分之。要保人行使前项处分权,非经通知不得对抗保险人。所谓仍得以遗嘱处分之者,乃要保人得以遗嘱另行指定受益之谓。盖当初指定受益人时既已通知保险人,若变更而不通知,则保险人自无从知悉,难免仍对原受益人为给付,斯时,要保人自不得以受益人业已变更为由而否认其给付效力。综上,笔者认为,被保险人以遗嘱形式更改受益人不能发生更改的效力,仍有原受益

人享有受益权。

三、受益权的限制

寿险合同具有储蓄性,倘若投保人将自己的财产借寿险机制转赠于受益人,从而导致自身失去清偿债务的能力,则法律如何保护投保人的债权人的利益呢?本文将就三个问题作出分析:

1.受益人与保险单质押权人的法律冲突问题

依据《保险法》第56条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所签发的保险单,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或者质押。也就是说,若经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可以设定保险单质押。依笔者理解,对于保险单设定质押,并不同于更改受益人,只是以保险现金价值(而非保险金额)作为担保的一种形式。若债务人(投保人)在该保险单所担保的债权期满而不能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行使质押权。行使方式为解除保险合同,以解除保险合同所得现金价值优先受偿。因为投保人经被保险人同意有权变更受益人,则其设定的质押作为一项物权应优先于受益人的保险金给付请求权。发生保险事故后,受益人仍有权利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只是此时质押权人在质押范围内具有优先受偿而已,保险单质押是质押权人质押权对保险受益人受益权的一种限制。

2.投资型保险合同受益人与投保人债权人的利益冲突问题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所具有的功能越来越多,具有了类似股票、债券的投资功能,在此种情况下,是否也像一般保险合同那样对受益人加以保护呢?1999年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连结险及太平洋保险公司推出了万能寿险,该二险种均分为主合同及附加合同两部分,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也分为两部分。附加合同虽然附加在主合同之后,但与之却有很大区别:1.保险人给付受益人利益的多少与是否发生保险事故无关;2.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无费率的核算,与死亡率及生存率无任何关联,完全由双方当事人约定;3.该部分“保险费”另立账户,由保险人进行投资运作,所产生的收益与风险均由受益人承担。笔者认为,对于此类险种,虽名为保险,其实质则是一种投资,但与投资又有如下区别:L投保人不得随意解除合同,否则要承担不利后果;2.投资回报返还给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而不是投保人本人。此类保险与封闭式基金十分类似,且以第三人为受益人,应由信托法调整。信托一经设立,非经宣布无效及撤销,应为受益人利益而存在。该投资的财产作为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投保人的债权人不得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不得申请扣押,除非委托人(投保人)在设定委托(投保)时具有欺诈的故意。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339—342条,423—425条分别规定,一个人通过设立信托等方式无偿或低价处置财产,欺诈债权人的,法院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发布命令没收他处置的财产,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此,则当债务人从他本来应当用于偿还债务的款项中抽出一部分投保,如果没有这笔款项,他就不能清偿债务,那么,单从这个行为中,就可以推断同投保人的欺诈意图,法院可以撤销该“保险”行为,并将退保金作为投保人的责任财产清偿其债务,此时,受益人的受益权就受到了投保人债权人利益的限制。

3.受益人与投保人债权人的法律冲突

在人寿保险合同中,投保人仅有缴纳保险费的义务,无受领保险金的权利(除非投保人亦是受益人),而受益人拥有请求给付保险金的权利,却不支付任何对价。投保人借助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作为枢纽,附期限地赠予了受益人一笔固定的数额。人寿保险有时被认为是被保险人对受益人作出了一项可强制执行的赠与,但这只是意味着受益人可以强制执行该生效合同,并且有受益的权利。在实际付款前,不存在任何作为财产的赠与。而在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随时解除合同,并请求保险人返还保险现金价值。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受益人的给付请求权只是一种期待权,还没有转化为现实权利。而法律对期待权的保护是弱于现实权利的。如果投保人为了逃避其债务而投保,并将他人设为受益人,是一种附期限的无偿赠与行为,其债权人能否对其缴纳保费所积累的现金价值申请强制执行?笔者认为,若投保人在投保前尚有履行债务能力,且该投保行为并非为逃避其债务,其债权人无权请求撤销该投保行为。若投保时,投保人已陷入经济困境而不能偿还债务,此时还购买人身保险,并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侵害,则可以申请法院判决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投保人满两年未缴纳保险费的,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将现金价值返还投保人。若因投保人无缴费能力而致使合同不能继续时,受益人应有权利代为缴纳保险费,从而维持保险合同的效力。正如笔者在上个问题中所阐述的那样,保险与英美法系①的信托制度有一定相似性,可以借鉴其有关制度以平衡受益人与投保人债权人利益。

编辑/张振华

作者:董晓曦 刘尊思 周 媛

第3篇: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同时死亡之保险金给付的多维思考

[摘 要] 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同一灾难中丧生时,保险人必须确定谁先死亡,如果二者同时死亡,或者无法确定谁先死亡,保险金应给付何人,由于我国保险法对此未作具体规定,经常会引发纠纷。因此,研究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同时死亡时保险金的给付,对规范我国保险市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被保险人;受益人;同时死亡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张庆侠,河北工业大学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河北 廊坊 065000)

在人身保险实务中,由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通常是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或其他密切关系,因此,在发生意外事故如车祸、飞机失事、火灾、洪灾、地震等时,他们往往会在一起,遭遇共同灾难。当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而又无法确定死亡顺序时,保险人应当如何给付被保险人的身故保险金,我国保险法对此无明文规定。为此,本文试图探讨此种情形下死亡的推定规则及其法律精神,希望对该问题的澄清有所裨益。

一、源于同时死亡之案例

2003年因生意需要王某向朋友刘某借了40万元。8月,王某为自己购买了一份保险金额为30万元的人身保险,受益人为王妻。10月,王某买了一辆20万元左右的轿车并投保了车损险等。2004年5月的一天,王某夫妇在一次交通意外事故中不幸遇难,车毁人亡。保险公司理赔后,王某的儿子从寿险公司获得理赔款30万元,从财险公司获理赔款15万元。8月,刘某拿着王某生前给自己写得40万元的借条找到王某的儿子,要求以该笔保险金归还其父生前所欠债务的本金和利息,王某的儿子以借款字据上的借款人不是自己为由拒绝了刘某。刘某于是将王某的儿子诉至法院。由于没有证据证明被保险人王某和指定受益人王妻死亡的先后顺序,因此,寿险合同中涉及的30万元保险金应当如何给付,法院产生了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被保险人王某和受益人王妻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而又无法判断谁先死亡,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之规定,推定王某和王妻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即王妻的受益权归于消灭,理赔金作为被保险人王某的遗产由其儿子继承,因此,王某的儿子应以此偿还其父亲生前所欠债务。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推定被保险人王某先死亡,保险金应作为指定受益人王妻的遗产由其儿子继承,王某的儿子因继承的是母亲的遗产,因此,没有义务用该笔保险金为其父亲偿还债务。对上述两种意见笔者不敢苟同。

二、基于司法解释的多维思考

针对上述案例及其相关分析,从司法角度看有多方面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第一,不能简单地援引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继承人死亡顺序推定的司法解释

我国《保险法》A22(3)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即保险受益人的受益权源于被保险人和投保人的指定。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以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的法定权利义务关系为基础,而且继承人享有的对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权与其对被继承人生前所尽的义务是对等的。但是受益人不一定是继承人,即使是继承人,受益权也不同于继承权,因此,不能以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的关系衡量被保险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同时死亡的被保险人与受益人不存在继承关系时,适用该司法解释则近乎荒唐。

第二,确立、保障被保险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是保险法的核心理念

保险法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为重心来配置法律资源,分配保险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构造保险合同权利制度。在保险合同中,投保人与保险人在不违背保险法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依合同自由原则订立保险合同,投保人负有交付保险费的义务。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的是,投保人并不因投保而当然地享有保险合同利益,保险合同利益实际上是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而存在。《保险法》A22(2)规定:“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基于保险利益原则,保险法强调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危险依附的载体必须具有利害关系保险合同才有效。因危险不发生被保险人保有现有利益,因保险危险发生被保险人受到经济、身体乃至生命的损害。因此保险合同生效后真正受保险保障的是被保险人,他作为保险危险发生载体的归属者享有法定的保险合同利益,是当然的、绝对的第一位的保险受益人,享有保险金请求权。该请求权是依保险法的强制性规定产生的,不受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的影响。因此,从本质上说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不是基于其被保险人而是基于其当然受益人的地位而依法享有的。

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受益人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关系

《保险法》A22(3)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A61 (1)规定:“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从上述内容来看,投保人似乎可以指定受益人,但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因此,受益人的产生实际上是由被保险人的同意权来控制的。

在人身保险合同中,虽然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均可享有受领保险金的权利,但二者受领保险金的前提条件和种类不同。在通常情况下,基于保险合同产生的利益由被保险人享有。依照保险原理,在单纯的生存保险、年金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中,因被保险人健在且合同主要是为被保险人今后养老、医药花费和医疗诊治等提供一份保障,因此受益人只能是被保险人,保险公司不受理其他受益人的指定。在含有死亡因素的人身保险和死亡保险合同中,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导致被保险人死亡,因此在法律技术处理上,保险法另外单设受益人,在被保险人不能或不愿享有合同利益的时候,使被保险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将合同利益处分给符合其需要的受益人。因此,受益人的受益权是为满足被保险人利益而设,是被保险人按其自己意思处分合同利益的结果,为受益人利益而投保实际上是被保险人按其自身意思控制、处分保险合同利益的结果。受益人依据被保险人的指定享有受益权,实际上是被保险人利益的延伸,被保险人最终控制着保险合同的命运和利益归属。

因此,受益人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何人具有享受保险合同利益的权利。被保险人可以自己为受益人,亦可以他人为受益人,当保险合同未约定或无法判断受益人时,理所应当推定被保险人为受益人。

第四,身故保险金应界定为特设的债权,而非被保险人的遗产

遗产系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具有遗留性、财产性、个人性与合法性。而死亡保险金于被保险人死亡前毋需给付,于被保险人死亡且属于保险人保险责任范围时方需给付,并非被保险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纯属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为受益人之利益而设定的债权。死亡保险金既非遗产,又何来遗产继承之说。因此,无论是继承人受领的身故保险金,还是指定受益人受领的身故保险金,均非被保险人的遗产,都是人身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为他人利益而设定的债权。

我国保险法A64条(1)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一)没有指定受益人的; (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三)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笔者认为,上述情形下将被保险人的身故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既没有理论依据,也无法真正尊重和满足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投保意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之所以投保,一方面为了生前寻求一份保险保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们对家庭的一份责任,即当自己发生意外时不会因此给自己的亲人今后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被保险人希望自己的身故保险金能够全部留给自己的亲人。但是如果上述情形下被保险人的身故保险金被法律视为被保险人的遗产来对待,那么按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在清偿完被保险人生前债务后,还有剩余的才能归被保险人的家人所有。其结果不仅使被保险人亲人今后的生活雪上加霜,也无法满足和了却被保险人的心愿。

第五,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同时死亡且无法判定先后顺序时的受益权归属问题的确立

依照我国保险法的规定,受益人享有和行使受益权必须符合法定条件:(一)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二)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指定了第三人为受益人。(三)保险事故发生时受益人仍生存。(四)受益人不存在失权、弃权的情形。失权是指受益人因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者伤残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依法丧失受益权。弃权,则指受益人拒绝享有本应享有的保险金给付请求权的意思表示。本案中,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同时死亡又没有证据来确定两者之间的死亡顺序,对此种情形下保险人应该适用何种规则支付保险金呢?

一些法官认为,在本案中应推定被保险人先于受益人死亡,受益权有效;因受益人也已经死亡,保险金应作为受益人的遗产由其继承人继承。笔者认为不妥,因为保险受益权并非继承权。由于我国保险法没有要求被保险人与指定受益人必须具有保险利益,所以,当保险受益人不是被保险人的继承人时,按此观点势必导致与被保险人关系疏远甚至毫无任何利害关系的人获得了保险金,而与被保险人关系更为密切的人反而不能获得保险金,其结果有违被保险人参加保险的初衷和保险制度设立的目的。

保险法的精神在于以被保险人利益为重心分配权利义务,以此来设计保险合同的主体及其权利。保险法的宗旨在于成就被保险人的生活,因此,在被保险人与受益人于同一事件中死亡而不能确定死亡先后的,应按照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准则推定受益人先死亡。

就本案来说,因受益人不符合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仍生存的条件,因此,此种情形下指定受益人王妻的受益权应归于消灭,基于保险合同产生的利益应回归于被保险人王某。

第六,国外立法模式和司法实践运用类比分析

在美国,如果被保险人和第一顺位受益人在同一灾难中丧生,二者同时死亡,或者无法确定谁先死亡,则多数州采1940年的《同时死亡示范法》(The Uniform Simulaneous DeathAct) 规定,人寿保险或意外伤害保险的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已经死亡,但无足够的证据可以排除其同时死亡的,则保险金应当以被保险人后于受益人死亡的原则予以分配,保险金由仍生存的受益人或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受领。除非被保险人在死亡前对已指定的受益人予以变更或撤销,否则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应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给付保险金。但是,如果受益人比被保险人后死,哪怕间隔时间很短,保险人也不能援引《同时死亡示范法》。因为受益人已享有既得利益,在受益人死亡时,保险金已成为受益人的遗产。

在日本人身保险实务上,如果保险合同没有指定受益人,虽然按照保单条款的规定,死亡保险金也是支付给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但日本的保险立法为了保护受益人的利益,未将这种情况下的死亡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来处理,而是将死亡保险金的请求权作为继承人固有的权利,而死亡保险金则是其固有的财产,这也是保险合同债权不同于一般债权的地方。这样处理的结果,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对保险公司支付的死亡保险金享有完整的权利,不必用其清偿被保险人的生前债务。同时,根据保险法的通例,权利人根据保险合同获得的保险金在税法上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征收遗产税的国家,在保险金所得上亦不征收遗产税。这使得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根据保险合同能获得更优越的保护。

综上所述,不论保险受益人与被保险人是何种关系,也不论保险受益人是否为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处理被保险人与受益人于同一事件中死亡而不能确定时间先后的均应按照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准则推定受益人先死亡,基于保险合同产生的利益回归于被保险人,并借鉴日本的做法,由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作为法定受益人享有死亡保险金而不是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来处理。即在本案中,王某投保的寿险合同中涉及的30万元保险金应由王某的儿子作为法定受益人领取并且无须清偿王某的生前债务。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立法的启示

我国保险法没有对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而又不能确定先后顺序时,如何确定其死亡先后作出规定,系法律的遗漏,在现行法的条件下,也不能通过法律解释来解决,只有依赖法律修正才能予以解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保险法应修改和增加如下内容:

1.完善保险受益人制度

为矫正我国保险立法有关受益人规定的缺陷,完善保险受益人制度,笔者认为,应借鉴日本保险立法和实务的经验,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根据受益人产生的原因将受益人分为指定受益人和法定受益人,并对我国《保险法》相关条文作出修改。现行《保险法》A22 (3)可修改为:“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基于投保人、被保险人的指定或法律的规定,而于被保险人死亡时对保险人享有身故保险金请求权的人。”第64条可修改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未指定受益人的;或指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或指定受益人丧失受益权、放弃受益权,又无其他指定受益人的,由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作为法定受益人。”“法定受益人的受益顺序依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同一顺序的法定受益人为二人以上的,平均受益。”

2.坚持科学、合理的受益权利配置原则

为贯彻保险法以被保险人利益为重心的权利配置原则,使保险法上主体之间的权利结构保持统一性,现行保险法应增设一条规则,其内容如下:“当被保险人与受益人于同一事件中死亡而不能确定时间先后时,推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为法定受益人。如果指定受益人为多人,其中之一死亡时,则由生存的其他受益人受益保险金。

参考文献:

[1]施文森.保险法总论[M].中国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2][美]肯尼思·布莱克,等著.洪志忠,译.人寿保险(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喻 俊]

作者:张庆侠

第4篇: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不同之处

作者:武汉社保代理文章来源:http://tengfeijob.com/

保险的分类有很多,比如说社会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等等,这些保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是不同的,这里,我们主要给大家讲讲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不同之处:

1.实施目的不同。社会保险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时的基本保障,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则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以利润为目的;

2.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商业保险是遵循“契约自由”原则,由企业和个人自愿投保;

3.实施主体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成立的专门性机构进行基金的筹集、管理及发放,其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来经营管理的,被保险人可以是符合承保条件的任何人;

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为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其水平高于社会贫困线,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0%,保障程度较低;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完全取决于保险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和投保人所缴保费的多少,只要符合投保条件并有一定的缴费能力,被保险人可以获得高水平的保障。武汉社保代理

第5篇:职工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衔接转换之政策解读

2014-07-02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字体:【大 中 小】

今年,经国务院同意,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自由衔接转换,无论如何转变,都将个人账户存储额随同转移,累计计算权益,《办法》将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办法》的出台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一件利民生的好事、顺民意的实事。

一、解读《办法》解决的三个焦点

一是实现两种制度衔接。目前,随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在解决了跨地区流动就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之后,尽快解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成为重点。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亿人,同期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仅为4543万,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游离于这一制度之外。而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98亿,其中2399万为城镇非从业居民。《办法》通过明确规定全国统一的衔接方式、衔接条件、资金转移、待遇领取等政策和统一衔接经办规程,实现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间的顺畅衔接。

二是保障参保人的个人权益。无论是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还是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将个人账户储存额(含政府、集体补助部分)全部转移,并累计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对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也允许延长缴费后再衔接,最大限度地保障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

三是妥善处理重复参保与重复领取待遇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对参保缴费的时间规定不同等原因,城乡流动就业人员在同一某个时段重复参保缴费的现象目前仍然存在。《办法》从维护参保人员权益出发,对重复参保及重复领取待遇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总体要求是优先保留待遇水平较高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和待遇,对于个人因重复缴费而产生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额退还本人。

二、解读《办法》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是保持制度大格局不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形成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制度平台。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筹资渠道、缴费水平、支付结构、待遇计发办法上有很大不同,因而待遇水平也相应有所差别,实行职工与城乡居民既有衔接、又有区别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应在保持这一基本制度格局基础上,加强制度之间的衔接。

二是顺应发展大趋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并在城镇就业参保,农村人口从乡村转入城市是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要顺应这一发展大趋势。

三是照顾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是多方面的,衔接政策应要考虑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办法》应从维护大多数参保人员的权益出发,鼓励参保人员通过参保缴费甚至延长缴费的形式享受到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 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退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

四是构建政策大框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间相互衔接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应具有一定的弹性,首先搭建起一个大的政策框架,并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留有空间。

针对目前广大参保人员和专家反映的: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比,居民养老保险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是偏低的。人社部胡晓义部长介绍,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启动试点,2012年这两项制度才刚刚在全国推行开来,个人账户积累的比重非常小,现在全国新农保和城居保总计积累个人账户只有不到2800亿,每个人积累还不到800块钱,全国平均支付标准只有80多块钱。

胡晓义认为,虽然现在标准不高,但它是从无到有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政府从来没有为农民发过养老金,这是开天辟地的,是创造了历史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讲,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靠土地的收益和家庭收入,当然也包括家庭成员到城市打工工资性的收入。养老金可以说只是补充性的收入,待遇水平的提高要循序渐进。这次国务院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这也为下一步完善这方面正常指明了方向。

三、解读《办法》把握的五大政策

一是缴费年限计算。参保人员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可合并累加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参保人员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其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不折算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主要考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间的缴费标准差异很大,如果采取一年折算一年的方法,会导致低缴费换取高额待遇的不合理情况;如果采取按缴费额度折算的办法,会出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一年仅能折算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年,而按照对等原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会出现缴费一年折算为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情况,这也是不恰当的。

二是资金转移。参保人员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者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将个人账户储存额全部转移,合并累计计算。

《办法》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的,没有规定转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主要考虑: (一)统筹基金是国家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安排,既是为了解决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也是为了均衡单位的养老负担,体现的是社会保险的互济功能,与个人账户功能和权益归属不同,不属于个人所有。(二)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规定划转12%的统筹基金,主要是为了适当平衡转出与转入地区的基金支出负担,不影响参保人员个人养老保险权益,因而在参保人员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时,不转这部分资金,不影响其应有的养老金水平。(三)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员缴费年限不足15年申请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仅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如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统筹基金并计入其个人账户,会造成两类制度在政策上的不平衡。(四)社会保险法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不足15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15年,从趋势上看,应引导、激励农民工等群体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三是待遇领取地确定和重复领取的处理。考虑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员可能在多地流动就业和参保,参保地与待遇领取地可能不是同一个统筹地区,甚至可能有在多个地区存在养老保险关系的情形,《暂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在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之前,要先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有关规定确定待遇领取地,并将养老保险关系归集至待遇领取地,再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制度衔接手续。

根据养老保险关系唯一性的原则,参保人员应只有一个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参保人员重复领取待遇的,优先保留待遇水平较高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终止并解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对于重复领取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要予以退还或抵扣。

四是重复参保处理。参保人员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时,若在同一内出现重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按月退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重复时段缴费,将重复时段相应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金额退还本人。

五是衔接时点和衔接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申请办理城乡养老保险衔接手续;参保人员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龄前,不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参保人员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龄后,不符合按月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条件,又不愿申请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的,也可以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规定延长缴费后再申请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

考虑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都规定缴费年限满15年为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为引导参保人员长期参保、持续缴费,并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办法》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15年(含延长缴费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第6篇:医疗保险之长期护理保险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一个大家庭里,都会有几名需要照料的老人。对很多“单独”“双独”家庭来说,家里有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无疑要面对精力、时间和财力巨大考验。社会各界对此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积极提出各种改善和解决的方案,长期护理保险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很多朋友可能不是很了解,这里瑞方人力就为大家进行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长期护理保险

据报道,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2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人数超过4000万,需要被长期照料看护。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社部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来解决高龄人口产生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某些老年人长年卧床需要人照顾,因此需要投入很高的人力物力成本,此时养老、医疗保险无法完全针对性解决,为了规避此类风险,长期护理保险应运而生。

二、保障对象及参保范围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目前我国在承德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5个城市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试点。原则上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其中以长期失能参保人群为主。未来有医保就能实现“养老”,达到老有所依的目的。

三、资金来源

试点阶段,首先是根据目前整个医保基金的状况进行结构调整,通过优化职工医保统账结构、划转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调剂职工医保费率等途径筹集资金,并逐步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

第二长期看来应该逐步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明确这个险种的缴费费率是多少、谁去缴费、如何使用。

四、参保人待遇支付

试点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将根据参保人享受的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相应制定差别化的待遇保障政策,总体基金支付水平控制在70%左右。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失能程度决定着护理服务的强度、时间和花费。

瑞方人力认为,不久的将来,我国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制定统一的老年人失能等级标准与对应的护理服务等级,真正达到统一性、福利性、普惠性、强制性、保基本和标准化的原则。成都社保代理网最后也提醒大家,在工作之余要保持适当运动,多锻炼身体,争取未来做一名健康的老人,才是最好的保险。

第7篇:遵诚信之道 建和谐保险

饮鸩止渴 要不得

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误导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提及“误导”,估计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为做成保单,刻意夸大保险的收益或功能的做法,以致许多人听到“保险”二字,立马退避三舍,惟恐陷入保险业务员的巧舌如簧中。这里的保险从业人员的表现确实是误导的形式之一,但是杜绝误导绝不只是保险公司单方面的事情,它是保户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的事情。

作为保险公司,首先要诚实展业,明确告诉保户其购买的保险可以提供哪些保障,哪些保障是该保险无法提供的。比如人身险中的重大疾病险,如果投保人心脏病发作,那么对搭桥和换支架分别有如何规定;如果保户购买分红保险,那么保险公司要告诉保户此险种分红的不确定性及不确定性的波动区间。保险公司只有将各项明细讲清楚,投保人才可以对自己购买的产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作为保户自己更要看明白,监管部门倡导投保人填写风险确认书,保户的签字代表对保险公司明确说明的确认。另外,《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有如实告知保险公司自身状况的义务,毕竟投保人是最了解自身或财产状况的当事人,唯其如此才可以防止投保风险,减少骗赔骗保事件的发生,否则因此而造成保险公司保费提高,则势必损害诚信客户的权益。

难是理赔 痛是心

理赔快慢是直接影响保险服务质量的大事。由于保险公司人力不

足,工作人员不尽职,理赔手续烦琐,地区衔接不通畅等因素的存在,索赔的不顺利仍是现在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保险理赔改进不到位,消费者的心痛就难以治愈。这一“顽疾”不论是目前还是将来都是保险行业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民间调解制度自新中国成立后确立,逐步发展完善至今,在有调解基础的前提下是一种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维权成本。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保户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和谐保险消费环境的建立需要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投保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但首先是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诚信必将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助推剂。诚信是我们心灵中的一方沃土,感情的鲜花在这里开放;诚信是我们感情中的一泓清泉,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府;诚信是我们理性中的一把火矩,它照亮着人们共同的黎明!我们有理由想信,随着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保险业成为当然的受益者,我们保险业因为有了诚信一定会蓬勃发展!

第8篇:销售误导之人寿保险篇

近期很多人咨询我人寿保险该如何配置,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存在续保压力,不同生命周期错配了产品,花费巨大而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冲动消费导致进退两难等一系列无法挽回损失的感性决定。甚至多年后才感知,最为严重的是让保险成为一种风险(此方向在后期会陈诉)

寿险规划实则为一项很复杂的学科,我们为家庭为自己配置保险产品是为了保护家庭核心资产,作为经济补偿手段来转嫁风险,在合理而科学的配置下释放资金流,让我们的生活更踏实和坦然。今天,不过多的阐述寿险的作用于意义

目前市场中缤纷多彩的销售误导到底有哪些呢?

一.虚假宣传,夸大保障利益:例如XX公司夸大赔付额度,吸引眼球,误导消费者相信可以获得几倍保额款的理赔。私自印制保障利益说明,脱离保险条款实际功能,迷惑消费者

解析: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出现,加速打劫中产

二.热销:对广大消费者陈述此款产品已经销售破几亿,自己也在不断购买和加保,身边的人都说好,不断主动购买。形成一种虚假的销售热度状态,刺激消费者跟风购买的欲望

解析:保监会官方网站每个季度都会公布各人寿保险公司新增保费量,一目了然 三.惜售:我们经常会接到或看到,某某公司产品保障额度下个月就要涨到多少,实则为保险公司销售战略而迫使营销员对其周边的人加速获取保费收入,产生挤压效应

解析:各保险公司都会根据整年销售部署而分化任务指标,考核新增与续保指标完成度

四.饥饿销售:此产品只发售3天或者下期停售,份额很少,快来购买!实际发售确实很少,就像小米手机的销售模式一样。下期产品转换名称或者找个理由继续补售

解析:利用消费者等不及,抢不到的心理,迫使快速消费

五.逃避主要条款说明:营销员不向消费者主动说明保险犹豫期,等待期,与保单现金价值等利益。在介绍产品时,没有明确解释分红的不确定性与费用扣除和投资风险等

解析:冲动消费后也有10天的犹豫期,这时要仔细阅读产品条款,如有不符可申请退保,损失最小,保监会规定只扣除工本费

六.混淆产品形态:每种寿险都有各自的功能和意义,由于培训不足,营销员专业度不足就进入市场展开销售,对消费者进行自我意识中的产品解读,而导致错配产品让一纸合同静静躺在柜子里好多年

解析:由于人寿保险缴费期多数为10年至20年,大量的资金积压在保险公司而对自身需求无用产生过度消费

七.口头承诺:承诺客户如果未来无法缴纳保费营销员会帮您缴纳,口头确定投连险收益高过同期公司产品,吸纳保费,导致客户本金受损严重 解析:很多营销员为完成业绩考核,而信口开河,承诺约定和预期收益,殊不知投连险关联投资账户是风险最大的一种保险险种

八.组织客户与会:多数公司会邀请营销员的准客户来参加说明会,进行洗脑式宣导,故意营造氛围,夸大与抬高自己,令消费者形成错误认知或被强植概念 解析:保险是法律合同,条款是理赔责任并无宾利与奥拓之差别

九.代客签字:营销员由于急于签下保单,便事先代消费者签好合同或先让消费者签字划卡再进行产品解读

解析:亲自签名才具有法律效力,在投保人签字与被保险人或其他补充说明中都需消费者自己签名

十.隐晦解读:如XX公司寿险产品,营销员解读不够精准,把重疾保额会占寿险额度隐晦解读,产生混淆,导致未来消费者在理赔时落差感加剧

解析:由于消费对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过于信任,而草草了事,没有弄清产品结构而导致未来理赔纠纷

十一.弱势群体:由于学识与年龄的差距,营销员会区别对待,尤其针对老年人的善意接触,嘘寒问暖,在获取信任后便诱导消费,影响养老生活与产生家庭矛盾

解析:大部分中国人对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底蕴不足,导致对金融产品无法解读而被动消费

十二.需求不匹配: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现实需求,营销人员往往会根据本公司的产品去灌输客户,避开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偷梁换柱

解析:寿险产品不同形态和不同条款的设定目前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完全满足,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要注意关注切身担忧 十三.省略流程:由于营销人员为达成奖励与考核,在短时间内省略健康告知问卷,或明知消费者由于身体情况不符合投保要求而省略问卷流程或财务调查流程

解析:目前中国80%左右的理赔纠纷案件都是由于营销人员的不如实告知所致,为消费者埋下了拒赔的后患

十四.感情渲染:营销员在其宣导产品而无法签单的条件下经常会哭诉一些虚假故事或明知消费者购买力不匹配等情况下,用一场秀来感动消费者使其感性投保

解析:寿险规划保持双十原则,占用太大年收入就会形成缴费压力,影响其他生活与未来的资金安排

十五.捏造虚假消息:由于受公司不当宣传与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会形成对其他公司的恶意宣导,比如无法获得理赔或偿付率下降的惊恐宣传,或者对经济局势的误导解析

解析:保险公司为维护自身利益会进行消息筛选,形成一级级的恶意破坏市场的宣导,目的是为销售本公司的产品

十六.返佣诱惑:由于营销人员之间的竞争,会主动或被动的利用佣金诱惑消费者签单,不但影响了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是对消费者未来服务折扣行为 解析:营销人员为代理制没有底薪,佣金为合法收入,利诱行为不但会缩减职涯还会导致消费者未来服务的缺失

人寿保险发挥家庭资产护航作用,实则为一项简洁而实用的金融工具。在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行业沉淀不足,培训体系不到位等等问题的存在,对广大消费者产生了许多不可逆的影响,也让很多人失去了庇护的机会与信心。由于不同家庭的经济状态不同,不同生命周期的待解决问题不同,负债与责任承担的不同,如何更准确的配置保险产品,让市场不断净化,企业增长,实现家庭美好生活的根基。作为国内第一批经纪人,本文作者一直坚守科学规划。在辅助大家规划生活的同时,不断学习相关金融知识与方案组合,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利率市场化时代让您的资产持续保值到创造更多价值。

愿景:成为国内最全面最优秀独立经纪人

第9篇: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买哪个好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区别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买哪个好?需要考虑么,看看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区别你就知道怎么做了!总的来说社保是一定要买的,商业保险,你有钱的话,当然买了,是最好的了!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主要区别 1.实施目的不同。社会保险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时的基本保障,不以赢利为目的;商业保险则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以利润为目的;

2.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商业保险是遵循“契约自由”原则,由企业和个人自愿投保;

3.实施主体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成立的专门性机构进行基金的筹集、管理及发放,其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来经营管理的,被保险人可以是符合承保条件的任何人;

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为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其水平高于社会贫困线,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0%,保障程度较低;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完全取决于保险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和投保人所缴保费的多少,只要符合投保条件并有一定的缴费能力,被保险人可以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账户的建立,可以视为国家基本社会保险体系内的一种“分权”:用于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尽管也归终极产权所有人——所有参保缴费人员所有,但实际由国家主导,在当代统筹支付中实现国民退休待遇的再分配;而个人账户属于名副其实的个人产权——尽管是强制积累性的个人资产,它理应成为政府公权力控制之外的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

需要购买社保保险的,敬请留意啦!

广州骏伯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作为一家从事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机构,广州骏伯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提供专业劳动事务外包服务,即代缴社保,代买公积金等服务。在人力资源外包这个行业刚起步时,我司就开始从事劳动事务外包这方面服务,是国内最早从事劳动事务外包服务的公司之一,在劳动保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详情敬请咨询: 骏伯人力集团中山分公司

联系:蔡小姐

手机:13005553397办公电话:0760-23881633-607(来电请注明找蔡小姐)

办公QQ: 2546377768

邮箱:2546377768@qq.com

公司网址:http://

地址:中山市石岐东明路28号峰华28大夏A座6楼602

上一篇:建设项目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房地产公司融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