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共8篇)
(2011年3月18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政法综治工作会议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现就推进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为深化“平安上城”建设,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健康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区实际,正确把握形势任务,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二)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努力实现由“治理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四)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五)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从我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挖掘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推进“平安上城”、“和谐上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六)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 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建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关键,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社会管理向网格化、信息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转变,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基层基础、法治基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做好总结、提炼工作,初步形成可学、可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力争到2012年底,初步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
四、工作任务
按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制、体制、机制、能力建设。着重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臵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尽可能减少社会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果断处臵社会冲突 与社会对抗,努力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一)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着眼于解决社会管理“谁来管”的问题,坚持把社区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按照管理单元最小化、管理服务最优化的原则,积极推行网格化的长效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推动社会管理工作从事后被动应急到事前主动防范、从运动式治标管理到常态化治本管理的转变。
1、建立网格模式,实现基层管理服务全覆盖。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形成覆盖全区、条块结合的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工作网络,确保把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至千家万户。把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纳入属地管理和网格化管理范畴,不断扩大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覆盖面。
2、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综治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公安、司法、劳动、民政、行政执法、民宗、统战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等各级综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完善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归正人员帮教、社区矫正、禁毒等力量的协作制度,落 实相应工作人员。积极探索综治工作力量向末端延伸,完善“网格化管理”载体,健全综治协管员、安全管理员、楼道长等队伍,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
3、落实工作职责,推进基层管理服务精细化。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楼道长等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家庭、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走访交流、信息采集、协调处理、便捷服务等工作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服务,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管理服务上水平。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基层服务管理的作用。着力抓好协警、综治协管员等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其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其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努力使群众自治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力量。深入推进“平安上城”志愿者行动,加强组织、管理和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以相应的知识技能协助、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社会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保安公司、中 介服务机构等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二)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5、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企业改制、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由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因决策失误或实施不当引发不稳定问题。
6、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等,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机制,确保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决策出台前或者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落实“四问四权”,通过“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扩大群众对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正确处理群众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好有不同意见群众的工作,做到依法办事。
7、建立风险评估监督机制。加强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监督指导,经常性地对社会稳定形势进行研判分析,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倒查机制,对于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或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作决策、上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重 大信访问题的,分别由维稳、信访部门牵头,会同政法、综治、纪检、组织部门,严格追究责任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8、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解决的工作基础,形成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加强信访工作,完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评查、责任追究制度和案件终结制度。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通过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加强社区居委会直选、社区决策民投试点、居务管理的民主监督等措施,使社区成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法制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依法维护权益,依法表达诉求,不断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9、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维稳、信访、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健全定期排查、归口调处、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对重 大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跟踪解决,坚决防止矛盾堆积、激化。区直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化解本行业、本系统矛盾和问题的主体责任,及时研究分析并拿出处理意见。
10、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专业调解“五调导和”机制。积极推行政法、综治、维稳、信访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合调解形式,努力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工作合力。不断完善“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等制度机制,提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和事佬”协会、物业管理纠纷调委会等群众组织第一时间发现并化解民间矛盾的作用,推广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探索整合力量资源、吸收第三方参与调处、依靠行业自律等形式和方法,有效解决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涉校纠纷等突出矛盾和纠纷。推进矛盾纠纷“以奖代补”、“以案定补”、“考核定补”等做法,运用教育、疏导、协商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11、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和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区“E家人”网络实现全区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完成70%以上社区达到和谐社区的目标。通过加强“邻里值班室”、“党员会客厅”、“晴雨工作室”等居 民事务协调自治阵地和平台建设,健全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拓展群众参与公共管理、公共决策、公共服务的渠道,引导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发展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体育事业,加强服务与管理,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
12、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在全区开展个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引导各类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和谐能力。建立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开展个人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
13、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基层公共安全监管网络,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企业安全监管方式和安全生产重点难点监管模式。
14、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探索食品药品安全源头追溯机制,加强食品准入和源头管理,探索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药品管理制度机制保障。
15、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围绕推进“生态上城”建设深化重点区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依托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区试点建设,深化环保“联街结社”机制,抓好饮用水保护、噪声综合整治、街道生态化改造、屋顶绿化、截污纳管等工作,着力打造精致空间。
(五)创新“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
16、创新和完善对“两新组织”的服务。积极发挥已有的社会复合主体、社会自治组织等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重视培育新的社会组织,并发挥其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中的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扎实推进“综治进民企”、“综治进民非”工作,根据“两新组织”特点,探索引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网络和机制,促进“两新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
17、加强和改善对“两新组织”的管理。积极探索对“两新组织”实行分类管理的有效办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登记管理和日常监督。建立健全登记管理机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引导其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把“两新组织”纳入到统战工作的范围,利用统战工作优势,引导“两新组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要严格准入、加强监管,深化对非法组织的专项调查整治工作,消除非法组织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消极因素。
(六)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
18、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做好居民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二化建设”,不断完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社区“e家人”系统、社区网、数字电视“社区是我家”频道、96345 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建立覆盖所有社区的服务网络,实现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公共服务。努力构建覆盖全区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视频、文字、图像、数据信息,为基层加强对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整合、报送、分析统计提供实用的技术手段。
19、推进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按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其消极影响”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对网络的实时动态管控,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起对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预警、引导、应急处理机制。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强化网络监测、预警、侦查、控制、处臵工作。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确保其积极、有序、安全发展。
(七)建立健全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
20、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深化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模式。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建立流动人口“互助服务站”,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自我服务、自主管理新模式,推动杭籍人口与非杭籍人口的交流、融合。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着力解决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就业、居住、就 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依法规范境外来杭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构建覆盖境外来杭人员入境、居留、就业、就学、出境全过程信息动态管控体系,及时清理、遣返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境外人员。
21、创新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机制。由区综治办牵头,建立特殊群体管理工作机构,实行街道、派出所、司法所、社区联动,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服务和救助工作。对管辖区域内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建档立卡,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帮教机制,落实安臵政策,加强日常管理,尽量解决其就学、职业培训问题。不断推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加强青少年法律援助和失足青少年教育挽救工作。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防止脱管、漏管。
22、加强高危人群管控。对有社会危害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经专门机构鉴定的特殊人群,由卫生、民政、公安部门牵头,社区、家庭配合,落实治疗、管控措施。对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由公安、司法行政、卫生部门牵头,加强治疗和教育改造,防止其危害社会。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戒毒、帮教,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对有现实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的管控机制,严格落实管控责任。
(八)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3、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机制。深入细致地开展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掌握影响社会治安形势的 问题和隐患,认真汇总梳理和登记造册,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建立健全社会治安常态化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单位、人员和时限,实施有效整改。
24、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平安上城”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及时有效地处臵各类急、难、险、灾事件的110报警求助,建立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的110社会联动机制,打造出高水准的具有上城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品牌项目。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不断充实专职巡防队伍,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5、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手段的科技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动态监控系统在居民小区的覆盖,鼓励基层单位落实物防、技防措施,进一步深化“数字巡防”工作模式,运用社区巡防、街面巡逻、卡点值守、单位安防、视频监控防控网络,建立以落实法人责任为核心的契约式行业场所管控机制,努力构建动态型、联动型、高效型治安防控模式。
(九)建立和完善社会应急处置体系
26、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机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不断细化完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臵措施,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传递、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责任明确的应急处臵机制,提高现场指挥、部门联动、灵机决断、依法处臵、协同作战的 能力和水平,确保在紧急状态下联络渠道畅通、调运力量及时、现场指挥有力,确保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臵得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7、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依法落实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上城报》、“上城网”、“e学网”等各种媒体及社区教育渠道介绍普及应急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臵能力,提高全区防灾救灾和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五、工作步骤
(一)研究部署阶段(2011年1月1日至4月30日)。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各街道、各部门学习实施意见,并于2011年4月30日前将本单位实施方案报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贯彻落实阶段(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各街道、各部门按照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
(三)总结检查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各街道、各部门总结工作情况,撰写总结报告,提出下阶段工作计划安排,并报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全面推广阶段(2012年1月后)。全面总结推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并树立一批工作典型和示范点,转化成长效工作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杭州市上城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政法委。各重点工作项目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各责任部门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各街道也要建立领导小组,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二)明确职责,合力推进。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牵头领导和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支持,细化分解项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定期研究项目推进工作,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确保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合力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方案制定、综合协调、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和街道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难题,确保工作如期完成。
(三)加强创新,完善机制。积极研究和建立项目管理责任、联合协调推进、考核评价激励等制度,完善矛盾纠纷、疑难问题联动解决工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上城网”、《上城报》等媒体和宣传阵地 的作用,营造全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创先争优”机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提高实效。
(四)强化督查,落实保障。完善考核机制,落实保障措施,把区、街道社会管理创新所需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切实加强督查工作,定期通报项目进展,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经常性组织召开项目推进情况汇报会,及时掌握全区面上工作进展情况,认真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把工作经验转化成制度成果,促使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推动上城“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泉州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窗口风釆泉州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下称“市医保中心•’) , 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8〕44号) 和1999年市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精神, 于2000年5月由中共泉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以泉编〔2000〕18号文批准成立, 隶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的正科级事业单位 (参公) , 定编30人。为确保2001年1月1日启动实施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市政府子2000年12月21日召开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动员大会, 同日, 市医保中心对外正式挂牌。市医保中心从成立时单一经办城镇职工医保业务, 扩大至经办"城镇居民医保、公务员补助、生育保险、厅处级干部保健、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和社保卡制发”等业务。主要职能: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生育保险等制度和政策规定, 经办市直单位业务;受委托指导各县 (市、区, 台商区) 医保经办机构工作业务。2.负责拟定市直、部属和省属驻泉单位医保和生育基金收支计划并报主管和财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与经有关主管部门资格审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服务协议。3.负责全市医保计算机网络系统, 以及人员业务培训。4.负责全市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制作和协调工作。5.经办市直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和厅级干部医疗保健待遇支付。6.协调和指导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含居民大病保险) 业务。随着业务变化需要, 市医保中心已从原有5个内设科室增至现有8个科室 (基金管理科、医疗管理科、生育保险科、医疗稽核科、人事秘书科、计划财务科、信息管理科、制卡服务部) , 为方便群众办事, 医保一楼服务大厅还常驻2个合作单位 (商业保险公司和社保卡承制商) , 共同做好医疗和生育保险各项工作。截至2014年6月份, 全市城镇参保人数达到147.49万人 (其中城镇职工105.79万人, 城镇居民42万人) , 市直经办27.79万人 (其中职工19.79万人, 居民8万人) , 经办人员和服务对象比为1:9263。几年来, 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平稳, 收支平衡, 有一定结余。市医保中心重视效能建设工作, 致力于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1.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标准�LD/T 91-2013) , 建:., 、, 之.-#••••'设规范的社会保险视觉形象, 打造社会保险服务品牌, 方便公众认知和办理社会保障事务, 监督社会保险经办工作, 建立更为便民快捷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2.加3虽干部队伍建设, 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落实好"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精简服笔环节, 缩短办事时效。3.致力信息技术应用, , 提高工作效率, 拓宽信息查询和服务渠道;4.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调动全体职工k作积极性, 提高了集;•, v体荣誉感和单位凝聚力。通过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和全体职工*同努力, 市医保中心获得了"市文明单位""五好支部”和市级"敬老文mm ivt, •hmmbiiMM IT
一、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一)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6年,杭州市萧山区对粮食生产试行了农业保险,由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萧山支公司负责开展,实施办法为种粮农户自愿参保,早稻每亩收取保费4元,晚稻收取6元。至2006年底,该区保险业务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2004年桐庐县参加省养蜂业风险救助保险,由蜂之语蜂业合作社、桐庐天蜜蜂业合作社、桐庐碧于天蜂业合作社3家合作社牵头,保险费用2.5元/箱,由合作社、企业出资,全县投保的蜂群有近6万群。
2007年浙江省扩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杭州市的余杭区和临安市被列入,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78.04万元。
2008年开始,杭州市5县(市)加上萧山、余杭、滨江三个区共8个地方都开展了农业保险。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明显扩大,保费收入达到1633.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06%。随后几年,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发展(见下表)。到2013年,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441.23万元,投保农户20.2047万户,参保率为73.12%;保额30多亿元,赔付4905户,赔款额度为1927.8万元,赔付率为35.43%。
(二)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机制。
1.工作机制。杭州市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杭州市政策性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贯彻执行中央和省政府相关政策。同时,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核损理赔专家小组,负责重大理赔案件纠纷的技术裁定和争议调处。各乡镇基本都组建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宣传发动、投保登记、报案查勘和理赔定损等工作。人保财险公司专门组建了农险部,负责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2.职责分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工作事务,跟踪试点进度,处理难点问题,定期通报工作情况,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财政部门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预算和组织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财政资金及时足额补助到位。农业部门及各乡镇做好各试点地区和各试点品种农业保险理赔纠纷鉴定、农业技术支持、灾害防控等工作。气象部门做好农险气象准确预报等服务工作。人保财险作为首席承保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健全制度,规范服务,为政策性农业险的开展和后续服务提供保证。
(三)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政策。纵观杭州市历年财政补助情况,杭州市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助政策相对较少。由于浙江省实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在浙江省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种文件中,只对省、区(县)级财政提出按比例承担补助资金的要求,对市级财政没有额外要求。因此,杭州市历年的各类支农政策,更多地是贯彻落实省政府文件,没有专门的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的系统性文件和补助政策。多数情况下,杭州市在诸如《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各个杭州市重点推进的农业项目的有关实施意见中,原则性地提到有关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等方面要求,并没有实质性和具体的补助政策。
为推动杭州市城乡统筹稳定快速发展,近几年,杭州市突破“省管县”财政体制,对萧山、余杭及五县(市)提供了大力的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3年期间,市财政合计投入萧山、余杭两区及五县(市)补助资金已超过100亿元。
二、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困难及原因
近几年,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障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一是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宣传不足,农户对农业保险缺乏必要的、足够的了解。部分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某些条款不是很理解,得知相关知识的途径单一。
二是保障程度与农户期望有距离,有些保险责任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所偏离,部分保险品种如生猪等设定免赔基数太高,使农业保险没有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如规模生猪养殖的成本已突破1000元/头,而目前保险金额最高只能保600元/头。
三是现有保险条款倾向于对规模化的种养大户设保,对生产规模一般的农户不够重视,忽视了他们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种需求。如水稻、生猪由于受参保数量规模的限制,保险覆盖面较低,一般仅为参保数量的20%左右。
四是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对农业灾害心存侥幸心理,认为购买保险是额外负担,如交了保费而没有遇到灾害,反而增加不必要的支出。
(二)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不强。
一是农业保险业务成本高,盈利水平低。一方面,杭州市农业生产仍处于较分散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保险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一旦发生灾害事故,需要动用大量保险员,查勘理赔成本很大,技术要求也很高。另一方面,杭州市地域范围广,气象条件复杂,区域特性强,台风、洪涝等灾害发生概率较大,范围较广,损失巨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这给以“大数法则”为经营原则的保险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是严重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较低的地区和行业缺乏投保积极性,而风险较高的地区和行业投保热情高涨,逆选择问题严重。
nlc202309051759
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存在特殊的三方主体关系(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部门),不仅投保农户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公司和参与农业保险组织推动的基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存在道德风险。部分农户为取得更多赔付款,存在扩大灾害损失、骗保骗赔、少报多赔等问题。
(三)财政支持力度不大。目前,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上在浙江省统一框架下运作,没有独立的、系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和运行机制。市、县(区)政府一般根据省政府相关文件规定的省级农业保险品种目录确定当地参保品种,并根据相应承担比例来确定当地财政的保费补贴预算。但受当地财政资金不足的影响,年初预算规模存在被强制削减的可能,在实际承保过程中如果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规模高于预算规模,而又不能及时追加预算,会导致年末有较多的资金缺口,给保险公司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另外,从全市情况来看,财政补贴仅限于对农户的保费补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承办机构没有给予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也没有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基金,财政支持力度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种事先难以准确确定的预期利益,其标的大多为活的农作物或动物,它们的生长、饲养离不开人的行为作用,因此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很强,不仅要求从事经营的机构和人员既要掌握娴熟的保险经营技术,如种植养殖风险评估、费率厘定、保单设计等,又要掌握广泛的农业技术知识,如育种、植保、畜牧、畜禽疾病防治、气象等,而熟练掌握这些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在杭州市范围内非常稀缺。特别是当大灾害发生时,在承保、理赔环节的服务无法及时跟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
三、推进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根据杭州市的财政负担状况,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专业保险公司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鉴于浙江省的“共保体模式”已经过较长时间的试点和运行,并且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在农业保险的灾害补偿、恢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加之浙江省实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因此,根据杭州地区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特点、地方财政状况和农业收入水平等因素,建议杭州市建立以“共保经营”为主要方式,以互助合作为补充,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各级再保险机制为支撑,以政府财政税收扶持为后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这样杭州市可以依托现有保险资源,节省制度建设及转换成本,便于迅速开展业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稳步推进的方法,在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利益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开办险种,从基本种养业品种向地方特色产业延伸;逐步提高风险保障程度,从保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向保产量和保收益转变,从维护农民简单再生产向保障农民生活水平延伸,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保费补贴额度。在对杭州地区农户参保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部分符合杭州发展需要的部分参保品种,结合当地风险程度,在省定保费补贴标准之外,市级财政对不同风险地区给予额外的差别化保费补贴。同时,对农户选择不同的保障水平给予不同的保费补贴,鼓励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统一为散户投保,以进一步提高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2.适当增加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在省定参保目录之外,根据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导向和各区、县(市)农业经营特点,结合农民参保意愿,在各地选取1—2个特色品种参加杭州市级层面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由市、县两级财政对不同特色险种采取不同的保费补贴比例,扩大农险覆盖范围。
此外,针对杭州市近年来设施农业、智慧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要积极推动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升级农业保险品种,探索产量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保证、收益保险等新型险种,引导政策性农业保险向十大主导产业和高投入的设施农业等延伸,构建农业生产全方位的“保护伞”,满足实际需要。
3.对提供农业保险的经营公司适当补助。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对经营者提供部分业务经费补贴和再保险补贴,鼓励其参加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将每年财政安排资金用于投保的财产保险和车辆险,在保费及其他保险条款一样的情况下,让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承保,作为弥补农业保险亏损的资金来源,降低风险。同时,应积极协助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其他农村商业保险,如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实行“以险养险”。
4.建立农业受灾风险基金。杭州市各级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安排时可以安排一定量的农业受灾风险基金,规模按照当年保费的一定比重进行测算,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该基金专项用于在农业保险发生亏损,而“以险养险”仍不足以弥补时,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风险。
(三)提高农业保险管理水平和基层服务能力
1.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增强农民主动参保意识。各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要按照“广泛宣传、集中培训、提高认识”的原则,组织人员,进村入户,面对面向农户宣传。要结合农村实际,积极运用电视、广播、横幅、标语等多种宣传工具,以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保险方式和政策措施等,增强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班,普及农业保险基本知识,讲解保险合同、赔偿标准和责任范围等,特别是以以往发生的农业保险典型案例,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农业保险是最科学、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
2.加快农业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要推动承担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加强人员配置,坚持多渠道引进、挖掘农村保险人才,并按照建设“专业化”和“技能化”农业保险管理人力资源队伍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各项教育培训政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业务技术实战演练,让政策性农村保险经营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农业保险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掌握种养业基本知识和技术。
要充分发挥基层的力量,紧紧依靠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和村组干部队伍来协助开展保险业和定损理赔。各级财政对与承保保险公司签订协作保险协议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和工作人员承担一定的工作经费,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保险公司增强勘查理赔能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3.引进信息化高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要加大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加快GPS、无人机查勘、卫星遥感、水稻气象理赔指数定损等成熟技术的引入,提高承保、理赔等关键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充分利用杭州市现有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保险数据和生产数据的自动匹配,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监管要求,并利用信息系统发布灾害预警、保险防灾防损措施等,提高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配套政策。
1.探索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放宽贷款条件或优先贷款,并对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利息补贴,提高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信贷支持的农业保险长效机制。
2.完善财政补助与农业保险对接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制定部分产业化项目的财政补助政策时,可以考虑对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予以倾斜优惠;另一方面,在农民发生重大灾害损失时,救助金的发放可以与农户参加保险情况挂钩,要求农户必须将部分救助金用于参加农业保险,让农户意识到参加农业保险的好处,提升保险覆盖率,将随机的、突发的财政救助逐步转化为定期的、长效的保险补贴机制。
3.建立农业保险考核机制。对于农业保险工作完成情况较好的地区,由市政府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补助资金,且规定补助资金必须用于农业保险;对于农业保险工作完成不理想的地区,则相应核减部分补助项目和资金。
参考文献:
〔1〕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实困境和发展对策,梁达芬 《财会研究》2013.12
〔2〕关于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农业保险机制若干问题的研究,上海市财政局、金山区财政局联合课题组 《当代农村财经》2014.8
〔3〕我国农业保险向何处去——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实践和经验 柯瑞芬 《经济·管理研究》 2008.4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泉州市个人医保账户查询
说明:打开页面后,在底部【个人账户查询】处查找,输入个人医疗保险卡号进行查询。
如果想查询更多其它信息,请点击导航上的【医疗保险信息】选择相应的项目。
[泉州医保卡查询数据由泉州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提供]
泉州医保电话查询
泉州医保局医疗保险统一查询电话:(0595-22104966),内容包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比例查询,医保卡余额查询等。
泉州医保窗口查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医疗机构,是指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开办的各类医院、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所、卫生所(站)、医务室、卫生保健所、村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登记、执业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五条 各级政府应当支持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兴办社会医疗机构,积极促进社会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
第六条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社会医疗机构的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社会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
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 设置和登记
第七条 申请设置社会医疗机构的,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第八条 申请设置社会医疗机构,应当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供以下申请材料:
(一)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
第九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社会医疗机构设置申请进行审查,并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不批准设置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 社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持《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执业登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执业登记申请后,应当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日内审核、验收,合格的予以登记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合格的不予登记,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不得从事诊疗活动。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买卖、出租、出借,不得涂改。
第十二条 社会医疗机构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等登记内容的,必须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章 执业要求
第十三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的医疗机构名称、批准的行医地点和诊疗科目从事医疗活动。
第十四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将诊疗科目、医务人员资质情况、收费标准等公示于显著位置。
社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时,应当佩带载有本人照片、姓名、职务或者职称内容的标牌。
第十五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的科目配备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配备标准的卫生技术人员和药学人员。
第十六条 社会医疗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办理相关注册手续,取得相关执业资格,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范围进行执业。
卫生技术人员需要变更执业地点、类别、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原注册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七条 社会医疗机构不得安排卫生技术人员超执业范围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第十八条 社会医疗机构不得利用医学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第十九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社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消毒知识,接受消毒技术培训。
第二十条 社会医疗机构发现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或疑似传染病病例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登记,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做好医疗救护或者转诊工作,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一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书写病历,开具处方。建立健全病历档案制度,妥善保存病历、处方等医学文书,保证其真实完整。
第二十二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药品,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加强药品管理,不得使用假劣药品、过期和失效药品以及违禁药品。
社会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批准、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十三条 社会医疗机构张贴、刊播医疗广告,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应当按照《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核准的内容和媒体类别发布医疗广告。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发布医疗广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查验,核实广告内容。
第二十四条 社会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执业活动中,不得利用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招揽患者就医。
第二十五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价格。不得分解项目收费、重复计费。应当按照价格管理规定执行明码标价,建立医药费用明细清单制度。
第二十六条 社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社会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社会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对社会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执业行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等执业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机构登记注册注销档案、日常监督管理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档案,并通过相关网站或者本市主要新闻媒体将不良执业行为进行公示。
第三十条 对社会医疗机构实行校验制度。社会医疗机构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校验期限时,应当提前3个月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校验。
第三十一条 社会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应当作出暂缓校验结论,下达整改通知书,并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校验审查所涉及的有关文件、病案和材料存在隐瞒、弄虚作假情况;
(二)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三)限期整改期间;
(四)停业整顿期间;
(五)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社会医疗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应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三十二条 社会医疗机构应当于暂缓校验期满后5日内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校验申请,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再次进行校验。再次校验合格的,允许继续执业;再次校验不合格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对发现非医疗机构或非卫生技术人员利用承租住房或者其他场所从事诊疗活动的,应当及时告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出租人发现非医疗机构或非卫生技术人员利用承租住房或者其他场所从事诊疗活动的,应当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报告。
第三十四条 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权对行医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出示执法证件。
行政管理相对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按核准的名称、地址和诊疗科目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卫生技术人员未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进行执业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在社会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办法》全文
http://gz.bendibao.com/gzsi/ 本地宝广州社保 2012年5月15日 来源:本地宝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穗人社通告〔2012〕5号
关于公开征求对《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就医及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办法》意见的通告
《关于印发<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和个人医疗帐户管理办法>的通知》(穗劳社医〔2001〕19号)及《关于印发〈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零星医疗费审核报销管理规定〉的通知》(穗劳社医〔2002〕7号)实施以来,对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管理、个人医疗账户管理和零星医疗费审核报销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鉴于上述文件有效期届满,为进一步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延续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根据《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穗府令〔2008〕第11号)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大量调研及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文件进行了修订,拟定了《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就医及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统称《办法》)。
现于2012年5月14日至2012年5月24日期间,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办法》的意见。广大市民可通过登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网址:http://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一日
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就医及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零星医疗费报销及个人医疗账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穗府令〔2008〕第11号)和国家、省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零星医疗费报销及个人医疗账户的管理。
第三条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具体事务。
第二章 就医凭证
第四条 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实行全市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管理。
在参保人办理参保登记并缴费到账的次月,由用人单位(或负责组织参保的单位)经办人统一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经办网点领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并于当月分发给参保人;无用人单位的由个人自行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经办网点领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
第五条 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本市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在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内为参保人分别设立个人医疗保险专用账户及全国通用的具有银行借记卡金融功能账户,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管理协议银行(以下简称协议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对账户进行管理。
第六条 首次申领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的,免收工本费,挂失、补发等有关费用按相关规定收取,成本费由个人承担。
参保人社会医疗保险凭证遗失、损毁,须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时在本市内的相应协议银行任一营业网点办理挂失、换卡手续,15个工作日后在同一网点凭社会医疗保险凭证挂失申请书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领取新卡。
社会医疗保险凭证遗失或重制期间,参保人可凭协议银行出具的挂失证明或重制卡回执及有效身份证件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及医疗费用结算。
第七条 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具有下列医疗保险功能:
(一)可作为参保人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以下简称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及医疗费用结算的凭证。
(二)医疗保险个人医疗账户资金的注资、支取凭证。
(三)符合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给予报销的参保人零星医疗费用的划入、支取。
(四)经批准长期异地就医人员的普通门诊统筹每月包干资金的划入、支取。
(五)在相应协议银行网点或医疗保险业务信息查询设施上查询其个人医疗账户的有关情况。
(六)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相关主管部门要求设定的其他功能。
第八条 社会医疗保险凭证不得涂改及伪造,除提供参保人亲属作为使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的凭证外,不能转借他人使用。参保人亲属在使用参保人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费用时,应当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
定点医药机构应认真核对参保人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及个人信息资料,违规使用产生的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三章 就医管理
第九条 参保人应当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和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以下简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在本市统筹地区内非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医疗、购药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因急诊、抢救需要进行急诊留院观察或住院的除外)。
第十条 参保人可在本市任一定点医药机构出示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险凭证,使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符合规定的医药费用。
第十一条 享受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门诊指定慢性病、门诊特定项目待遇的参保人就医应当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每次处方药量:急性疾病不得超过3日量,一般慢性病不得超过7日量;患有特殊慢性疾病且病情稳定需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的,不得超过30日量。
第十三条 经定点医疗机构医生诊断需要住院治疗的参保病人,可自主选择本市任一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及医疗技术条件收治参保病人,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入院及出院标准。
参保人应当配合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入院、出院标准及住院管理规定。住院治疗符合出院标准不按规定出院的,自定点医疗机构医嘱出院日期之次日起发生的费用,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当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应当尽可能使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
住院参保人必需使用属个人自费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和昂贵特殊医用材料的,须经参保人或家属同意并签字。
参保人出院时,定点医疗机构开具出院医嘱中,出院带药的品种和数量应当符合本次就诊疾病病情所需,一般不超过7日量。出院医嘱开具的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五条 住院参保人因病情需要转往市内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须由定点医疗机构主诊医生根据有关标准及规定提出转诊理由,经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或科主任签字,由定点医疗机构医务(医保)管理部门审核并报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急、危重病例可先行转院,并于5个工作日内补办转院备案手续。
参保人住院期间按规定转院治疗的,转入医疗机构起付标准高于转出医疗机构的,参保人须补交起付标准差额费用,低于转出医疗机构的,不需另付起付标准费用。
第十六条 参保人在出院后15日内因同一疾病复发需再次在同一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经定点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诊断,由定点医疗机构医务(医保)管理部门审核并报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后,参保人需按重新住院支付起付标准费用。
参保人未达到出院标准而被安排出院,出院后15日内因同一疾病在同一定点医疗机构重复住院,经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确认属实的,参保人不需支付重复住院起付标准费用。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对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的参保人办理出院或转院时,应事先告知参保人或家属,并将告知情况及手续存档备查。不得将未达到出院或转院标准的参保人安排出院或转院。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定期组织医疗专家对住院的参保人病历进行检查,结合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人当次住院门诊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重复住院诊断符合率,出院参保人治愈率、好转率,同一疾病重复住院率,转院率等情况纳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考核指标。具体考核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另行制定。第四章 异地就医管理
第十八条 参保人在本市行政区域以外的境内其他地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异地)的就医行为统称异地就医,具体包括:
(一)长期异地就医:参保人在境内同一异地居住、工作或学习6个月以上,因病在异地选定的当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异地医疗机构)就医。
(二)异地急诊:参保人在境内异地医疗机构急诊住院或急诊留观。
(三)学生异地就医:在校学生休假、因病休学期间,回到户籍所在地;或在异地分校学习、实习期间在异地医疗机构就医。
(四)异地转诊:本市参保病人经审批后转外地治疗的。
(五)政策规定的其它异地就医情形。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长期异地就医,需事前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长期异地工作、学习的在职参保人员由用人单位统一申办,其他参保人员由单位或个人办理。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及个人申办异地就医时应提供如下资料:
(一)属长期异地居住的应提供:
1.居住地为户籍所在地的,提供有关户籍证明复印件;居住地属非户籍所在地的,提供居住地所属派出所、街道、居(村)委会出具的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证明原件或暂住证复印件;
2.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他人办理的还应出具受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属长期异地工作、学习的应提供:
参保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有效劳动合同复印件及《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异地就医申报名册表》或单位外派学习的证明及有关材料(均须加盖单位公章)。
(三)视情况应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
1.在用人单位异地分支机构工作的,需提供该分支机构的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
2.用人单位为非劳务派遣性质,但未在异地设置分支机构的,需提供用人单位项目(施工)合同、有关购置或租赁柜台或房屋的证明(如租柜协议、购房合同、租房合同等)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等材料,并提供书面情况说明。
3.用人单位为非劳务派遣性质,异地工作地点变动频繁或无固定异地工作点(如驻外施工、航海等)的,需提供项目(施工)合同、项目立项文件、驻外岗位及人员的证明材料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
4.用人单位属劳务派遣性质的,需提供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资质证明材料、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派遣协议及被派遣人员名单复印件(须加盖用人单位公章),用工单位出具的异地项目合同、用工协议及驻外岗位及人员的证明材料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
5.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代理用人单位办理社保业务的,相关申请除需按以上规定办理外,还提供用人单位委托该机构代理用人单位办理社保业务的相关资料复印件。
第二十一条 属以下情形的,参保人其异地就医确认时效随即相应终止,参保人或用人单位应及时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注销手续:
(一)参保人返回本市长期居住、工作;
(二)学习结束返回本市;
(三)变更参保单位;
(四)因情况变化,已不属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异地就医范围等情形的。
第二十二条 长期异地就医参保人须在异地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就医。可在居住地所属地级市辖区范围内选择1~3家的异地医疗机构,作为参保人的异地就医医疗机构。
选定的异地就医医疗机构,需经相关医疗机构和当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盖章确认后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确认手续。选定后原则上6个月内不予变更。因病情治疗需要、迁移新居住地、异地医疗机构名称或等级变更等原因,凭相应资料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驻外工程施工、航海等工作流动性强的参保人无法选定异地医疗机构的,应由用人单位出具证明,报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 参保人在异地医疗机构开展门诊特定项目(以下简称门特)或门诊指定慢性病(以下简称门慢)治疗的,按门特或门慢治疗的相关规定就医,并按下列办法办理相关手续:
(一)尚未在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定定点医疗机构办理门特、门慢待遇确认的参保人,应持异地选定相应医疗机构《疾病诊断证明》及门特、门慢申请等相关资料,在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及指定定点医疗机构办理待遇确认手续。
(二)原已在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定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相应门特(不含家庭病床)待遇确认的参保人,应持异地选定相应医疗机构的《疾病诊断证明》及已审批的异地就医资料、门特资料,在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变更门特指定定点医疗机构。
原已在本市医疗保险指定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相应门慢待遇确认的参保人,可直接在相应异地医疗机构就医。
第二十四条 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不具备条件进行诊疗的参保病人,需转市外医疗机构就诊住院的,须经本市2家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定点医疗机构主诊医生填写《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统筹区外转诊申请表》,经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或科主任签字,医务(医保)管理部门审核盖章,报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批后转外地治疗,在转诊指定的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报销。每次转诊市外审批有效期为6个月。
参保人转市外治疗期间,需再次转诊的,应重新办理转诊手续。
第二十五条 经审批同意的异地就医参保人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由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标准给予相应的待遇。
长期异地就医人员的普通门(急)诊统筹待遇包干费用,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文件执行。
第二十六条 参保人在本市异地就医费用合作的统筹地区的指定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异地定点医疗机构按相关规定给予记账结算。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及价格标准按照就医地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待遇标准按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标准给予支付。
第二十七条 已经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的参保人临时回本统筹区内就医,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急诊留院观察及急诊住院,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先垫付医疗费用再申办零星医疗费报销,其他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已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的参保人,因急诊、抢救在定点医疗机构需要进行急诊留院观察或住院的,相关医疗费用由个人垫付,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结算后到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
已办理门特、门慢待遇确认的参保人,临时回本市就医的,零星医疗费报销连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
第五章 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参保人零星医疗费的报销范围包括:
(一)符合本办法规定异地就医范围的基本医疗费用;
(二)因待遇追溯、系统故障等客观原因未能在定点医疗机构记账结算的基本医疗费用;
(三)参保人因患病急诊或抢救,以及病情治疗特殊需要,经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在本市统筹区内非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急诊留院观察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
(四)符合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况。
第二十九条 参保人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时需提交以下基本资料:
(一)社会医疗保险凭证正、反面复印件;
(二)财政部门印制的医疗费用专用收据或税务部门印制的发票原件(加盖医疗机构的收费业务用章);
(三)医疗费用开支明细汇总清单(含项目名称、剂型、剂量、规格及项目单价等);
(四)就医医疗机构盖章的诊断证明材料;
(五)办理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的,应提供住院病历首页、出院小结复印件(加盖医疗机构病历档案管理专用章);
(六)根据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报医疗费用的需要而要求参保人提供的材料。
第三十条 不同情形的零星医疗费报销业务还需提交以下专项资料:
(一)属长期异地就医参保人员需提供申报异地就医的确认资料复印件。
(二)属急诊异地就医参保人员需提供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出差、公派学习或享受探亲假的证明,急诊门诊病历或急诊留院观察病历复印件。
(三)学生异地就医需提供:
1.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在异地实习或分校就读的有关证明材料;
2.回(原)户籍所在地发生医疗费的需提供户籍地家庭户口簿复印件;
3.因病休学或休假期间,需提供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因病休学证明及休假证明。
4.大中专院校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代办学生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零星医疗费报销的,需提供《大中专院校代办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零星医疗费报销零星医疗费报销申请单》。
(四)因急诊在本市统筹地区内非定点医疗机构急诊留观或住院,需提供参保人或其家属出具的书面报告及已经本市医疗保险经办部门批准的《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申请表》原件。
(五)因医疗保险系统故障等原因,参保人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不能直接记账结算的基本医疗费用,需提供就诊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管理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
(六)政策规定的其它异地就医情形,按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报医疗费用的需要而要求参保人提供的材料。
第三十一条 参保人应在结算医疗费用后6个月内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手续。超过2年未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手续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三十二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参保人申报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按规定审核后,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在40 个工作日内通过协议银行直接拨付到参保人社会医疗保险凭证中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需进一步核实的医疗费审核拨付时间可再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90个工作日。第六章 个人医疗账户管理
第三十三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符合规定的参保人建立个人医疗账户,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划入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一)在职参保人员从缴费次月开始按规定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二)参保人退休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已满10年的,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符合享受退休待遇的当月起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三)参保人退休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从一次性缴纳不足年限的过渡性基本医疗保险金的当月起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一次性缴纳确有困难,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按月缴纳的,从缴费的次月开始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四)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不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或者用人单位退休费的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满10年的,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当月起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不足10年的,从一次性缴纳不足年限的过渡性基本医疗保险金的当月起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五)参保人服义务兵役期间,保留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退出现役时,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及《关于军地医疗保险个人医疗账户转移办法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六)因生存情况不明确或死亡后被停发养老待遇的参保人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于次月停止为其划入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当生存情况明确后重新领取养老金时,给予恢复划入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七)凡不符合领取医保待遇条件的,多划拨的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应予以追回。
第三十四条 协议银行应在接到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划拨参保人个人医疗账户的通知及款项的次日,将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划入参保人的个人医疗保险专用账户。
参保单位(或负责组织参保的单位)、参保人员在6个月内未前往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经办网点领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的,协议银行将对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内的个人账户资金实施止付处理,待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领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后取消止付处理。
第三十五条 参保人在本市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区内,可使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本人及其亲属的以下费用:
(一)缴交社会医疗保险费;
(二)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属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三)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预防接种及体检费用;
(四)在本市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及医疗用品的费用。
第三十六条 个人医疗账户按季结息。计息为每年6月21日至次年6月20日,以每年6月20日银行结息后每个参保人员的个人医疗账户资金账户余额作为上年的基数。
属当年筹集的,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计息。
第三十七条 个人医疗账户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不得提取现金,本金和利息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
参保人死亡后,个人医疗账户仍有结余的,由单位或家属持有关证明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对其个人医疗账户进行清算,注销其个人医疗账户,个人医疗账户余额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由继承人继承;没有继承人的,个人医疗账户余额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参保人家属或单位经办人凭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支取个人医疗账户通知单》,到协议银行办理社会医疗保险凭证注销手续。
参保人出境定居的,个人医疗账户余额以现金形式发还本人,保留其个人医疗账户。
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的人员,转移社会医疗保险关系时,可凭相关资料转移或支取个人医疗账户余额。
第三十八条 参保人员死亡后,因单位(或负责组织参保的单位)或家属延迟办理社保死亡减员手续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在死亡人员个人医疗保险专用账户扣回死亡后支付的医保待遇款项;不能全额扣回的,有权向不当得利的责任人追收剩余部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定点医药机构及协议银行,要认真做好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的管理、宣传工作,妥善解决社会医疗保险凭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协议银行违反规定,造成参保人、定点医药机构、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由协议银行赔偿。
因定点医药机构违反规定,造成医疗保险个人医疗账户违规支付或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由相关定点医药机构负责赔偿。
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经办机构及协议银行的工作人员,在经办过程中出现失职、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索贿受贿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按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构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单位和个人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责令其全额退回医疗保险基金,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一)伪造劳动关系或冒用他人个人资料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并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
(二)冒用、伪造参保人身份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在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
(三)将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转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
(四)伪造、变造票据、病案资料等的形式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
(五)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诊疗项目、药品等违规转卖从中获取收益的;
(六)使用参保人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日用品、生活用品等非医疗用品费用的;
(七)套取参保人个人医疗账户资金的;
(八)以其他方式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待遇的。
第四十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对医疗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稽核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与医疗保险有关的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者谎报、瞒报。
对于不符合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条件或多领取医疗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应当将已享受或多领取的医疗保险待遇所涉及的金额退回医疗保险基金。拒不退回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采取相应措施追回。
第八章 附 则
关键词:“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服务型政府,社会工作,甘肃省
为实现人口动态化、网格化、数字化管理, 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2007年,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联合相关公司开始探索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开始了全国首家街道社区自主研发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艰辛之路, 利用GIS (1) 地理信息技术、传统的拍照技术、三维数字仿真模拟技术以及实景视频技术, 自主研发一套B/S架构 (2) 的自有知识产权的地图平台, 能够满足辖区建筑、道路、单位、人口信息的管理等功能。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 西湖街道社区为了将城管、公安、环保、规划、应急预警、地理信息标注等相关的管理工作逐步纳入系统之中, 同时, 还要让它拥有较高的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目前, 该系统将基层108项具体工作纳入五条主线管理, 形成了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人口和单位法人库信息平台、三维全景视频监控平台四大基础平台, 并具备六大功能特点, 包含14大管理模块和八大应用系统, 整合了公安、城管、交通、环保视频监控“四网合一”的一体化管理系统。2010年8月31日, 兰州市七里河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 由兰州市西湖街道历时三年研发的“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应用系统正式问世。
一、“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简介
依托“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构建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平台”突出了系统特点, 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应用系统等。
1. 四大基础平台。
基于兰州市“三维数字社区管理系统”建设成果, 整合全市服务管理信息化资源、建立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人口基础信息管理平台;法人基础信息管理平台;视频监控平台四大基础平台。
2. 八大应用系统。
建设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门户;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民情通呼叫服务系统;三维便民公众服务网;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虚拟居家养老系统;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等八大业务系统。
二、“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系统特点
1. 城区三维数字虚拟现实化: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公众服务网是在传统的Web服务模式基础上, 将三维GIS技术引入系统, 通过后台GIS空间数据支撑平台, 提供一个虚拟现实化数字城区, 市民可以在网上实现全兰州市区三维畅游、重点旅游景点三维游览、交通出行路线查询与规划三维导航、企事业单位查询与三维导航, 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的三维查找及预订服务等。
2. 办事过程网络化:
广大市民、企业通过三维数字公众服务网办理相关事务, 其申办事项过程不受工作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避免了传统办事过程中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排队等待等缺点, 提高了办事效率、规范了办事流程, 同时也增强了政府部门的监督能力。
3. 服务方式立体化:
广大市民、企业通过三维数字公众服务网提供的庞大信息资源快速获取所需信息。通过站内搜索、场景式向导获得服务;市民、企业可以通过网上留言实现咨询、投诉和互动交流;也可以通过在线发送实时信息实现咨询、投诉和互动交流;也可通过麦克风、电话语音等方式获得实时服务。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对咨询、投诉和互动交流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
4. 服务内容重实用突特色:
三维数字公众服务网注重实用性和易用性, 系统为广大市民提供广泛的、有用的服务, 例如百姓的吃穿住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服务内容, 切实与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系统设计可让市民能够简单、快捷地获取服务。服务内容突出特色, 例如“四点半工程”、“壹元爱心基金”、“虚拟养老院”等服务。
三、“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对社区管理的影响
1.“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更新了原有社区管理模式。
按照“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内容, 实现分层、分类管理与服务。实行市、区、部门、街道、社区和楼院的六级分层服务管理模式, 建成全市统一的服务平台, 实现社会服务与管理一体化, 所建成的数字社区管理系统, 对社区即最基层的管理模式影响巨大, 管理更具操作性, 职责明确性, 信息数字化, 管理服务化。
将街道作为一级网格, 网格队伍分为网格督导员、网格负责人、网格格员。街道所辖社区作为二级网格, 网格管理人员配备同一级网格。社区所辖地划分为几个网格, 构成三级网格, 网格由一栋及以上楼院构成, 网格配备一网六格网格员, (1) 与网格内各类志愿者共同组成网格管理服务队伍。管理服务层级清楚明了, 使管理服务更具操作性。而且一级网格, 成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负责部署、管理、督促、考核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网格督导员由街道联系社区领导担任, 一、二级网格负责人由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三级网格负责人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 并设定网格责任人一名, 并制定明确了网格队伍职责, 楼院长拥有手持终端, 负责收集居民信息及建议, 反应给社区网格管理人员, 并将结果反馈给居民。通过手持终端, 可以时时维护本辖楼院所在居民的信息, 增加了三维数字社区时性。各个管理层, 可以从这种更新极快的数据信息中, 完成决策, 使管理更加数字化。
管理模式的转变因服务而起, 民情通呼叫专线的设立, 虽然增加办事流程, 但提高了效率。从以前的居民直接找相关部门解决问题, 到现在的居民—民情通专线—民情通工作人员找相关部门的转变, 虽然增加了办事流程, 而从居民方面来看, 却是减少了办事流程, 将办事步骤交由社区工作人员完成。这种转变, 意义重大。首先, 减少了居民自己办事时由于信息不对等引起的困境, 而是让社区工作人员在清楚政策法规的基础上, 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其次, 将办事目的公共化, 从个人目的转变为政府内部目的, 前台一旦受理一个个案, 政务大厅后台自行运转解决问题, 跳过居民与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接触, 让居民的事转变为政府自己的事, 由于跳过个人与政府权力要员的接触, 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而且凭借工作人员对政策法规的了解, 相关部门推卸责任的借口减少, 提高了办事效率, 并让管理向服务内化, 让管理服务一体化。
2.“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让社区管理全面、高效、快捷、方便。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将西湖街道辖区94个科级以上企事业单位、892家各类经济组织、1 210栋各类建筑物、9条主次干道、56条背街小巷、114个小区院落、1.8万户、71 978名居民家庭和区域地貌, 立体、直观地搬上管理平台, 形成了一个完整真实的三维实景立体虚拟街区。基层综合业务系统打破传统社区管理中人工操作、数据重复录入、纵向信息不能横向整合利用的信息烟囱模式, 依托全市统一的三维GIS平台、人口法人数据库, 将街道社区百余项具体工作纳入五条主线管理, 集综合受理、分类管理、分类统计汇总功能为一体, 嵌入辖区实景综合管理平台, 真正实现“数字社区”建设, 为街道社区工作建立了一个规范、统一、共享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 大大提高了基层工作效率, 提升了服务水平。
首先,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内包含辖区居民的所有信息, 社区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可以轻松地完成日常人口数据统计和报表上报, 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反复入户调查上, 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其次, 社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迅速筛选出各类弱势群体, 并定位到其住所, 从而方便社区管理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再次, 社区管理人员也可根据系统统计出的社区实际情况, 为社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 大大提升了社区的服务水平;最后, 通过该系统, 社区管理者可以及时跟踪居民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 确保居民的诉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从而便于考核社区干部的工作。
3.“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1) 要求各管理职能部门整合, 权利下放。此系统设置民情通呼叫专线, 对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但在实际操作中, 社区工作人员倍感力不存心, 比如:接到居民热线, 要求解决本楼院应商业铺面营业时的噪音污染, 工作人员先找到城管部门, 城管部门要求物业解决, 物业表示,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商铺, 暂时不能解决。社区工作人员, 虽然了解居民最需解决什么问题, 但他们只能替居民去诉求合法权益, 但不能直接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他们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中介者。这就暴露出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之间的衔接不通, 缺乏协调的问题。所以, 此系统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为确保管理行政部门与执法部门统一行事, 需整合机构, 精简结构, 将职能行使明确化, 一旦需要这种职能, 将没有推诿的余地, 必须立即发挥这种职能。确实做到以法律定权限, 以职能定权限。二是为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将部分权力下放给社区工作人员。比如社区工作人员隶属市级政府管理, 有直接监督市以下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让居民与政府的中介者成为撬动政府效率的杠杆。让老百姓的事, 变成政府的事。 (2) 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并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工团队。在构建“数字社区”时, 管理与服务是并行不悖的, 而且, 管理是因服务而产生的, 没有服务, 就没有管理, 服务重于管理。此系统设计的服务, 除了政府提供的服务以外, 还包括企业、市民等提供服务的各行各业, 其应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直接提供服务, 二是提供服务信息, 让居民自己选择。而且, 政府的职能将更趋向服务, 社区工作人员将是这方面的主要队伍。目前的社区工作人员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社区编制人员, 不属公务员, 主要汇总一线工作人员上报的信息, 和完成本社区管辖的各项业务。若有空闲, 便成为一线人员, 与居民亲密接触。所以, 他们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服务时间有限, 不能充分体现服务性政府。“数字社区”的建设中, 会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在办公室办公的时间, 节省更多的人力, 为广大居民提供服务。另一部分是没有正规编制, 属于社区协管人员, 按编制进行管理, 为社区工作, 领取工资, 但待遇不同与社区工作人员, 比如综治员、楼院长等等。这部分人长期与居民亲密接触, 了解居民的生活起居, 为政府提供居民的相关信息和传达居民的意愿, 属于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既不属政府人员, 也不属社会团体, 更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却承担起了政府、社会团体、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从“数字社区”的建设要求来看, 这部分人, 不会减少, 只会增加。他们是代表政府在为老百姓服务, 所以, 必须有相应的素养, 在提供服务时, 更加合情合理。这就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团队, 应用科学的方法, 专业的知识, 为广大老百姓送去福祉, 切实做到服务性政府。
四、“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对甘肃社会管理模式的启示
1.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依托“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建成的虚拟现实化的数字社区, 将区域地貌绘成立体、直观的三维实景地图和人口、法人、视频信息相联系, 将每个人都置于地图的某个空间上。通过人口复合查询, 可以查询每个人的具体地理位置, 某区、某街道、某社区、某楼宇几单元几室, 此系统人口信息录入与住址相联系, 通过住址确定地理位置, 通过地理位置将人定位在地图中。某人属于某个家庭, 某个家庭属于某个住址, 某个住址确定一个地理位置, 将千万个家庭置于三维实景地图中。现实社区囊括了所有家庭, 管理服务好各个家庭, 就是将整个社会的管理服务做好, 按现实具体情况构成的虚拟数字社区, 使根据数字社区信息系统处理现实问题成为可能。甘肃省可以推广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 建设成三维数字社区后, 社会管理工作必将发生质变。管理模拟化、简单化, 而且为把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变为服务提供条件, 为建成服务型政府提出新思路。
2. 加快政府基层管理队伍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
目前, 基层管理队伍数量不够, 质量不高。政府对基层管理队伍的管理落后, 行政体制不合理。一线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工作, 但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比如, 社区里最忙的工作人员综治员, 他们按照政府编制受到管理, 但他们的待遇却和公务员相差很大, 公务员从开始工作, 就有较高的工资, 约是综治员的2~3倍, 并且不用缴纳养老保险, 即使是对于一个在基层工作超过二十年的骨干也不例外。长此以往首先不利于把人才留在基层, 现有的体制基层人员得不到提拔, 待遇不好, 时间一长, 积极性下降, 最终也可能离开基层。其次, 基层工作繁重而复杂, 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恒心, 就社区管理而言,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了解居民的信息, 熟悉他们的具体情况, 需要长时间接触居民, 才能得到居民认可, 得到详实的信息, 他们的工作必须付出耐心和奉献真心, 所以, 这是很重要的工作, 但现实情况是基层工作的劳工成果与其应享有的社会认可及不对称。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应用要求政府必须培养一批高效、有能力有素质的基层人员, 加快基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体现服务型政府和高效政府。此系统的应用整合了各相关职能部门, 也促使政府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建立公平社会体制。
参考文献
[1]兰州市三维数社会服务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方案[Z].
[2]王娟.兰州三维数字社区管理应用端创新服务民生[N].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2012-04-23.
[3]薄贵利.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 .
[4]陈冬梅.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全国推广应用及系统研发情况汇报[Z].
[5]张占斌.加强省直管县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6) .
[6]沈荣华.纵向行政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思路选择[N].中国网, 2010-05-17.
会上,市长罗岩涛首先对去年该市社会事业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内生动力,是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是政府履行职能、践行“三严三实”的本质要求。
罗岩涛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关切,从热点、难点入手,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统筹改革发展,以创新思维抓好公共服务供给。
同时,罗岩涛强调,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跟踪服务,强化保障,健全制度,改进作风,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今年社会事业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推进邓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市人大副主任吴国战宣读了《邓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命名市级卫生乡镇(街区)、卫生村的决定》。副市长王彩霞、岁秀强、徐建生分别对教育体育、卫生计生、文化广电、食品药品监管、民政、旅游等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
【杭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推荐阅读:
杭州市招投标管理中心06-11
《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全文06-11
杭州市爱国卫生条例05-30
杭州市劳动合同09-20
杭州市中级职称评审06-20
杭州市政府绩效评估10-31
杭州市中级职称评审表06-25
杭州市人才服务公共网06-08
浙江省杭州市国家税务局文件06-13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科学试题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