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2022-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管理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

【摘要】作为会计的分支, 管理会计不仅没有财务会计的准则约束, 甚至还有“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特征, 其准确性比财务会计更低, 更应具有“魔术”的性质。 判断管理会计是否是一门科学, 不应以管理会计的准确性、是否有人为因素及不确定性作为判断标准, 而应遵循“理论内洽、可检验”的“逻辑是真、实践是真”的科学判断标准。 管理会计要应用价值尺度反映企业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价格信号机制(价值量化规律), 旨在为决策者提供以机会成本为核心的企业未发生的各种信息, 揭示经济主体价值运动的数量规律(因果关系而不是相关关系)。 科学性是管理会计的第一性, 艺术性是管理会计的第二性, 是衍生性。 管理会计不是“技术”, 更不是“工具”。 依据人们的不同观点对管理会计进行调和, 或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捏造管理会计, 但最终结果是遭受规律的惩罚。

【关键词】管理会计;科学;技术;工具;数量规律

作为一门社会学科, 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 而是一个直接關系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的重要课题。 当前社会流传着一种说法: “本科生眼里会计是一门科学(或技术), 硕士生眼里会计是一门艺术, 博士生眼里会计是一门魔术。” 那么, 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 管理会计不仅没有财务会计的会计准则约束, 甚至还有“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特征, 管理会计的准确性比财务会计更差, 管理会计更应具有魔术的性质, 那么, 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吗? 基于这种认识, 《面向未来会计:管理会计理论》系列论文在阐明《时间:贯穿管理会计理论的主线》之后, 首先必须回答上述问题, 为后续“管理会计理论如何形成”解决理论的前提, 从而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提供理论贡献, 为提高管理会计科学素养和我国国民素质作出贡献。

一、子贡问时之故事

朝, 子贡事洒扫, 客至, 问曰: “夫子乎?” 曰: “何劳先生?” 曰: “问时也。”子贡见之曰: “知也。 ”客曰: “年之季其几也?” 笑答: “四季也。” 客曰: “三季。 ”遂讨论不止, 过午未休。 子闻声而出, 子贡问之, 夫子初不答, 察然后言: “三季也。”

客乐而乐也, 笑辞夫子。 子贡问时, 子曰: “四季也。” 子贡异色。 子曰: “此时非彼时, 客碧服苍颜, 田间蚱尔, 生于春而亡于秋, 何见冬也? 子与之论时, 三日不绝也。” 子贡以为然。

这篇《子贡问时》的短文并非出自《论语》, 而是为后人杜撰。 本文引用此短文并非是想说明孔子不告诉客人一年为四季的道理, 而是想借此来说明与科学有关的道理: 一年四季的自然规律, 不因为客人体验与否而存在, 其是客观存在的。 不同人对客观规律(一年四季的规律)的体验因其不同背景与经历(如蚱蜢的经验与子贡等的经验)而异, 只有超越个人的体验才能够获得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无法调和(一年四季的规律无法在子贡和客人的争吵中进行调和)。 当前流行着世人对观点的调和论, 甚至采用投票的方法来确认观点的对或错, 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真理更不是简单来自于名人或专家的。 《子贡问时》中的专家孔子却是出于息事宁人的想法没有告知客人真相。 这些道理在会计领域也是比比皆是, 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实践。 最后, 孔子未告知客人一年是四季的事实, 是否耽误了客人呢? 因为一年到底是四季还是三季, 是客人苦苦探究的问题。 “朝闻道, 夕死可矣。” 问道取经或许对客人(蚱蜢)是非常重要的, 正因为客人(蚱蜢)未体验到冬季, 才想知道冬季之事。 好比探索会计, 特别是管理会计的规律之事是一件大事, 是一件“朝闻道, 夕死可矣”的大事。

二、管理会计所指的范畴: 讨论前需要明确的前提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 人们依靠各种不同的概念来理解社会, 并进行交流、达成共识、统一行为。 概念是社会知识的表征, 具有分类、推知概念额外属性、引导注意和解释、交流及推理等功能[1] 。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起点, 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思维是否准确与客观。 因此, 概念的准确是人们交流的基础, 是社会达成共识的前提。

管理会计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实践及管理会计教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 管理会计理论是管理会计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价值反映; 管理会计实践是指利用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规律)来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决策、战略管理、战略评价); 管理会计教育主要指管理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教学, 主要体现在管理会计教材, 强调“因材施教”[2] 。 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实践及管理会计教育是对管理会计的三种不同的理解, 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三者都应贯穿着一条主线: 管理会计理论揭示管理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的管理会计规律。 根据现代信息科学, 管理会计实践工作过程应该包括管理会计信息的产生阶段(信息产生、信息获取、信息再生)和管理会计信息的应用阶段(信息施效、信息传递、信息优化), 具体如图1所示。

管理会计理论是管理会计规律的知识体系; 管理会计实践是管理会计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教育是将管理会计规律进行传播。 因此, 本文所讨论的管理会计应该是关于管理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管理会计规律的知识体系, 也可以说是管理会计理论。 那么, 管理会计理论是否是一门科学?

三、科学的含义、分类及其标准

1. 科学与艺术(人文): 知识的分类。 一般来说, 人类把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然科学, 另一类为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是科学, 而社会科学为艺术。 依据相关研究成果[3] , 近百年前, 英语Social Science 被日本人误译为“社会科学”以后传入中国, 导致中国学界至今对什么是科学未达成共识。 实际上, 英语Science是一个多义词, 第一个词义是科学、自然科学, 第二个词义是人文社会学中的学、学问或学科。 学术界一直将意义为社会研究的Social Science误译成“社会科学”。 所谓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不是科学, 应是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将一种不是科学的社会研究戴上科学的“帽子”, 给学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1959年5月7日, 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 C. P.斯诺(C. P. Snow)发表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 他把世界分为两个世界: 人类系统与非人类系统, 从而产生两种文化即人文与科学。 该著名演讲强调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加剧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离, 但由于没有解释清楚“两种文化的分裂是从何而来的”而受到诸多批评。

2007年5月28 ~ 30日在葡萄牙的Ericeira举行了第一届人科(Science Matter)国际会议, 该会议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人科(Science Matter, 简称ScMatter)。 知识无疆界, 人科把所有与人相关的知识领域都作为科学的一个部分来看待, 即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人文学。 他们认为,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人类也是由原子组成的特质系统, 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物质系统是一样的。 因此, 它们应该都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不过人文学者与自然科学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不一样。 人文学者用人的感官作为感应器, 用人的头脑作为信息处理器, 而自然科学家用科学仪器作为感应器并用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器。 导致社会科学之所以不被视为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 充满着复杂的规律。

因此, 将科学知识简单地分类成科学与艺术, 并不是由于知识本身的性质, 而是出于对知识管理的需要。 判断知识是否为真需要依據其他的标准。

2. 科学的概念及其差别标准。 尽管当今社会都认同科学的重要性, 然而科学却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来自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基于自己的领域给科学以定义, 然而至今没有人能够给科学下一个完备的定义, 没有人能够概括科学的全部涵义并确立其明晰边界。 本文暂且采用第二版《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对科学作出的解释[4] : “科学, 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实在的事实出发, 科学揭示现象的本质联系。”

总之, 首先科学是反映世界及其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 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其次, 这些知识体系揭示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按照当前的理解, 事物间的联系主要是因果关系, 能够揭示事物间的运动与发展的规律。

科学具有如下特征: 科学是关于自然或社会现象(人作为客体, 而且是“代表性个体”)及其背后规律的知识, 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 规律仍然存在。 自然规律可以这样, 但是, 人类规律的客观性体现在其具有的普遍性, 不依赖于特殊的某个人; 由于科学知识隐藏在现象背后, 需要人类发挥想象力, 对现象进行概括才能够获得一般性的规律; 科学知识需要积累, 真理是一个逐渐逼近的过程; 科学知识需要检验, 也可以检验。

3. 艺术和魔术的概念。 艺术是始于人的确证的知识。 艺术是人作为主体, 以人的内在感受为基础, 借助语言、文字、绘画、音乐、形体等来表达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产生于人的直觉或感觉, 不需要特殊的渠道或方式就可获得; 艺术知识不需要积累, 如没有音乐基础仍然可以欣赏音乐; 艺术不需要检验, 也不能够检验,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美丽不具有普遍性, 是不能够被检验的。

而魔术是以不断变化而让人捉摸不透、带给观众惊奇体验为核心的表演艺术, 是一种制造奇妙观感的艺术。 它之所以能够产生特殊幻影, 是因为其灵活运用光、声、电等多种物理和化学的科学原理, 并利用奇特的艺术构思, 形成种种离奇巧妙的表演。 魔术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表演, 它通过抓住人们好奇、求知的心理特点, 制造出种种让人不可思议、变幻莫测的现象, 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综上分析可知, 根据科学、艺术和魔术的基本概念, 就能够利用排除法将“魔术”从会计的概念中剔除。 魔术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表演, 利用会计魔术将会迷惑社会大众。 因此, 将会计当作魔术是哗众取宠、是别有用心, 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

四、科学是管理会计首要特征, 艺术是管理会计衍生特征

1. 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 首先, 当前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关于“会计是什么”的段子: 本科生眼里会计是一门科学(或技术), 硕士生眼里会计是一门艺术, 博士生眼里会计是一门魔术。 那么, 同样的会计, 为何在不同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眼里具有不同的性质?

其次, 曾任美国会计师协会主席、 会计实务界领袖人物的乔治·梅(George May), 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 经验总结》一书中写道: “会计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具有广泛和多种用途的艺术。”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于1953 年 8月发表的第一号《会计名词公报》中将会计定义为: “会计是一种艺术, 它用货币形式, 对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予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 使之处于有意义(有用)的状态。 ”

再次, 如果说, 财务会计有会计准则等核算规范来约束, 大家都不认同它是一门科学, 那么, 由于管理会计经常有“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说法, 管理会计就更不是一门科学了。 管理会计真的不是一门科学吗? “管理会计是否科学”是可以调和的吗? 管理会计信息准确度低、是否有人为因素、充满不确定性等是管理会计不具有科学性的依据吗? 判断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的标准是什么? 坚持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应该坚持什么精神与思维?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术问题, 更是实践问题。

2. 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 科学是管理会计的首要特征。

(1)管理会计揭示知识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首先, 依据现代信息科学, 会计作为经济主体价值运动的信息系统, 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 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 管理会计是经济主体未来价值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方式; 从认识论意义上来说, 会计是认识主体所感知的经济主体未来价值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方式, 包括主体所关心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价值。 作为探究世界的本源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本体论(Ontology)决定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基本性质和取向。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 只能从世界本源出发, 探究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 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以及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 基于信息科学, 在管理会计信息的产生阶段, 表现为从本体论意义的信息转变为第一类认识论意义(被主体所感知的对象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信息, 即客观存在的价值运动。 认识论角度的管理会计也是源于本体论角度的管理会计。 因此, 本体论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决定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管理会计。 基于本体论,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不以主体的存在与否为转移, 无论有没有主体, 都丝毫不影响经济主体未来价值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方式的“自我显示”或“自我表述”。 这是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管理会计成为一门科学的前提, 也是管理会计成为人类决策依据的条件。 由此可证, 会计知识具有客观性, 无论认识主体存在与否, 会计所反映的价值活动依然存在。

其次, 管理会计知识并不像艺术那样产生于直觉并能顺利获得, 而是需要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发挥专业能力才能够获得。 第一, 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系统, 应该遵循的信息运动规律主要有信息产生规律、信息获取规律、信息再生规律、信息施效规律、信息传递规律、信息优化规律、信息智能化规律等。 第二, 管理会计理论是经过单式记账、复式记账、现代会计等不同阶段的知识积累与变革发展的结果, 并不是如艺术无须积累而获得。 第三, 管理会计理论是对存在一个脱离主体的客观世界的价值活动的反映, 认识主体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发现客观世界的价值活动规律并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 由此形成的管理会计知识一定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 这种客观性的特征具有普遍性, 可以通过“逻辑是真”或“实践是真”的检验, 放弃脱离了会计实际的理论, 逐渐逼近真理。

再次, 笔者在《管理会计理论的使命》[5] 一文中分析了“幼儿园的故事”这一思想案例, 其中关于午餐定价的问题揭示了管理会计理论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会计理论。

“幼儿园的故事”中如果午餐定价错误,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即幼儿园破产。 管理会计作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价格信号机制, 肩负着午餐定价的任务与职责, 任何个人的想法必然会导致午餐定价偏离正确的轨道, 最终影响幼儿园的发展。 因而, 管理会计理论就是要解释“幼儿园的故事”中午餐定价的管理会计事实, 并通过对午餐定价的成本构成及变动因素进行分析, 从中产生科学的解决方案。 因此, 管理会计理论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最后, “幼儿园的故事”具有普遍性, 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思想案例, 这也论证了管理会计理论具有普遍性。

总而言之, 依据上述关于科学知识的论述, 管理会计理论是反映企业未来价值活动及其量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这一体系揭示了企业价值活动及其量化等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按照当前的理解, 事物间的联系主要是因果关系, 管理会计能够揭示企业价值活动及其量化等事物间运动与发展的规律。

(2)影响管理会计科学性质判断的主要因素。 当前影响“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观念的主要因素有: 准确性低、是否有人为因素、不确定性。

一是准确性低。 管理会计提供的利润的准确性不高。 “真实”的净利润是不存在的, 更何况还存在“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这一情况。 其实, 就准确性来说, 气象部门所提供的气象预测的准确性一直就被人们所诟病, 但是, 气象学作为一门科学, 从来就没有被人们质疑过。 气象学之所以预测不准确, 是因为其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各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管理会计所要预测的利润同样也是涉及因素多、相互作用复杂等。 管理会计之所以预测不准确, 是因为人类对管理会计的认知还不全面。

二是是否有人为因素。 管理会计在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 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计算净利润, 也需要人的主观判断。 这些因素需要会计的专业判断即人的参与, 都会影响其科学性。 一门学科是否是一门科学, 关键是看这门学科能否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能否揭示这门学科的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 经济学也有人的参与, 但是,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得到认同的。

三是不确定性。 人们抱怨管理會计所反映的资源配置与利用的规律充满不确定性, 没有确定性的因果关系规律。 当前, 不仅社会科学面临不确定性, 而且自然科学也充满着不确定性。 复杂性科学下充满着不确定性, 只是因为人类对于复杂性知之甚少, 尚未了解到其中的规律。 这也是必须深入研究的地方。 因此, 不确定性并不影响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的判别。

3. 艺术是管理会计的衍生特征。

(1)基于认识论角度, 获得管理会计认知带有主观色彩, 具有艺术性。 基于认识论, 管理会计是认识主体所感知的经济主体未来价值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方式, 包括主体所关心的这些运动状态及其改变方式的形式、含义和价值。 首先, 基于认识论, 相当于引入一个约束条件, 即存在认识主体, 而且必须站在认识主体的立场来定义会计。 那么, 由于认识主体具有感觉能力、理解能力, 特别是由于认识主体具有目的性, 认识主体所感知的“经济主体价值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方式”与本体论层次上的“经济主体价值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方式”存在差异。 其次, 基于信息科学, 在管理会计信息的应用阶段, 信息再生(分析和决策)过程后形成了第一类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再生)和第二类认知论意义(由主体思维产生的对象运动状态及其改变方式, 实质是主体的意识, 即客观存在的价值信息的运动)上的信息(策略信息)。 因此, 人的主观意愿参与到管理会计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人的差异会影响管理会计知识的客观性。

(2)价值理论影响管理会计知识的客观性, 使管理会计具有艺术性。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类: 一是科学理论, 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 一般是基于本体论下的认知; 二是价值理论, 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 一般是基于认知论下的认知。 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社会企业组织的知识积累, 一直是受价值理论的影响。 因此,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价值)就会影响管理会计知识的科学性。

(3)管理的艺术性影响到管理会计的艺术性。 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交叉的学科, 管理的艺术性影响到管理会计的艺术性。 例如, 当前社会正从物本管理向智本管理转型, 物本管理带有明显的精确、清晰、确定性特点, 因而人们将其归属于硬管理范畴, 把它当作与自然科学类似的一门科学。 智本管理带有人文性、灵活性、非规范性(非标准化)和不确定性, 因而人们将其归属于软管理范畴, 把它当作艺术。 科学可以应用计算, 艺术只能适用于衡量。 因此, 管理会计带有艺术色彩。

从上述认识论、价值理论、管理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 管理会计具有主观色彩, 带有艺术性。 只不过, 认识论的基础是本体论, 价值理论的前提是科学理论, 管理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 因此, 艺术性是管理会计的衍生特征, 是管理会计的第二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 科学是管理会计的首要特征。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是并行的两种特性, 即管理会计不是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而是具有主次之分的。 管理会计首先是科学, 其次是艺术; 管理会计艺术性建立在管理会计科学性的前提之上。 否则, 不仅会模糊管理会计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影响管理会计正常发展, 而且会将管理会计误当成玄学。 首先, 管理会计艺术性不能排斥科学性, 而是应该建立在管理会计科学性之上; 其次, 管理会计的价值只有建立在管理会计的科学之上, 才能够产生价值。 偏离客观信息, 只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总之, 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 科学是管理会计的首要特征; 艺术是管理会计的衍生特征, 是第二特征。 正是管理会计有上述特点, 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与工作的复杂性。 因此, 需要防范个人因素的影响, 防止管理会计信息偏离企业经济业务的价值活动, 特别是要坚持“业务—会计—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管理会计行动原则。

五、管理会计不是技术, 更不是工具

1. 管理会计不是技术。 技术也叫工艺学, 一般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用于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体系。 日本的《汉和辞典》和《国语辞典》都把“技术”解释为“对人类生活起作用的手段”。 另外, 其也被解释为“对科学、理论起实际作用的手段”。 技术包括两种形态: 一是抽象形态, 是一套操作程序, 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称为技术方法, 如使用工具的“说明书”; 二是具体形态, 是各种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实际操作的系统, 称为技术工具。

科学是客观世界普遍真理的发现、运用和实践, 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系统化、公理化、公式化的知识。 科学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 技术则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要解决的是改造世界的问题。 一切成功的技术都是用一定的资源加工制造而成, 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来工作的。 例如, 家庭用的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的原理制造而得。 关于电磁波的知识就属于科学, 而开发、使用对生活有用的微波炉的手段则是技术。 这个技术有使用微波炉的说明书(技术方法)和具体的微波炉物体(家电即技术工具)。 同样, 反映在会计中, 复式记账的原理就是科学, 是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而以复式记账为原理的各种记账方法如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则是复式记账的技术方法。 记录记账过程中的各种原始凭证的格式表单、记账凭证的格式表单等, 则是复式记账的技术工具。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会计是科学而不是技术。 因此作为会计的分支, 管理会计也是科学而不是技术。 而且, 管理会计理论是反映企业价值活动及其量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揭示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活动及其量化规律, 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因而, 管理会计理论是关于经济活动规律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学说。 所以, 管理会计首先是科学而不是技术。

2. 管理会计更不是工具。 会计工具论是我国20世紀50 ~ 80年代流行的一种观点, 认为会计的本质是“反映经济过程中各个经济事实或经济现象的一种工具”。 这种观点不仅与会计信息系统论相违背, 更重要的是“既然会计是一种技术方法, 那么它本身就不可能有管理职能”, 从而与会计管理活动论相违背。 因此, 会计工具论自20世纪80年代就逐渐淡出会计“江湖”。 然而, 最近却仍有人提到管理会计工具论或管理会计管理工具论。 例如, 许多文献中都出现把财政部所颁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当作管理会计工具。 如果这些指引是工具, 那么构建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就能够也应该把这些工具“拼凑”成为管理会计体系, 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是一种误导, 令人啼笑皆非。

管理会计是“道”, 不是技术更不是工具。 认识上的偏离, 必然会带来行动上的错误。

六、管理会计发展需要的科学精神

1. 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管理会计理论建设要树立的两种思维。 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时刻提醒着“落后就要挨打”。 在“科教兴国”背景下, 管理会计理论应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以提高管理会计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关键特质。 科学素质既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没有全面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就难以建立起我国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也就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开展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

坚持管理会计是一门科学, 需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管理会计, 日常生活中应坚持科普、反对科学的调和论。 在树立科学精神的过程中, 首先, 管理会计理论建设要树立两种思维: 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破”的思维, 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概念、想法所左右, 而是基于理性和客观事实进行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 其来源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经常采用诘问的形式帮助别人认知事物。 管理会计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不过七十多年, 其中自然有一些不成熟、不科学的概念与判断需要评判, 尤其是要避免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 因此管理会计理论需要批判思维, “诘问”各种形形色色的新概念、新思维, 在批判中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概念、判断与推理。

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一种“立”的思维, 是新颖独创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品质与水平的高低。 创造思维不仅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探幽发微, 而且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 将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 具体表现为超越固定认知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活动。 “破”易“立”难。 管理会计理论不仅需要批判思维“破除”错误的概念与思想, 更需要创造思维, “树立”科学的判断与理论。

2. 真理融贯论与真理符合论: 判别管理会计理论是“真”的两个标准。 作为人类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粒水花, 管理会计理论自然也是以提供真的知识为目的的科学观, 也就是说, 我们所追求建设的管理会计理论当且仅当为真。 只有符合真的管理会计理论才是人类需要的知识。 其实, 人类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知识为真的检验或判别的标准。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波普尔的可证伪主义到霍金在《大设计》中提到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 圣贤们一直在致力于找到一个合适的科学的判别标准[6] 。 以至于有人说[7] , 起源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 并不是发现更多的知识或创造出更多发现知识的工具, 而是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检验知识的方法。

因此, 判别管理会计理论是否是真的知识, 是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关键在于“坚持科学是真”的两个判别标准[8] 。

一是坚持真理融贯论, 即逻辑是真。 真理融贯论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首倡导的理性主义, 应用逻辑思辨来验证知识, 强调理论的内洽性。 管理会计理论是真的知识, 必然符合真理融贯论,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洽性: 第一为个体真理融贯论, 也就是单个管理会计理论的概念、判断、推理及理论体系内不存在逻辑矛盾, 即逻辑的内洽性[9] ; 第二为团体真理融贯论, 即个体管理会计理论与业已证明为真的管理会计理论(科学共同体所共同秉持的管理会计)之间不存在逻辑矛盾。 团体真理融贯论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阻碍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 没有考虑一个科学共同体可能秉持错误观点; 没有办法明确哪些人可以算作科学共同體中的一分子; 对任何一个科学共同体来说, 都不存在一个由整体科学共同体共同秉持的、具有一致性的观点的集合[10] 。 特别是当科学共同体所秉持的管理会计理论需要变革的时候, 要坚持批判思维、创造思维和判别管理会计理论为真的标准, 从而进行管理会计理论的革命。

二是坚持真理符合论, 即实践是真。 真理符合论是亚里士多德、洛克等所倡导的经验主义, 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感官得来与验证, 也就是常提到的“实践是真的”。 管理会计理论是真的, 体现在真理符合论是管理会计理论与独立、客观的管理会计实践相符合, 而不是由专家或大多数人所决定的。 由于管理会计现实与实践存在困难, 依据管理会计实践, 管理会计理论是真的, 还体现在所构建的管理会计体系能够解释、预测和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 即能够编制管理会计软件。

3. “幼儿园的故事”: 检验基于空间思想所构建的对内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基于时间思想所构建的面向未来会计的管理会计理论。 “幼儿园的故事”中关于午餐定价的问题揭示了午餐定价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应符合规律, 否则必然导致规律的惩罚即幼儿园破产。 “幼儿园的故事”中幼儿园出现破产的原因不在于销售人员、采购部门, 而在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财务部门依据财务会计提供的过去的午餐成本信息进行定价, 人事部门依据该定价制定销售激励方案。 然而, 即使依据空间思想所构建的“对内的管理会计理论”提出修改方案, 基于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午餐成本(牛奶7元、豆浆3元)来进行定价, 仍然未能反映幼儿园未来的午餐成本情况, 而只有基于时间思想的管理会计理论才能够解释并解决“幼儿园的故事”中关于午餐定价的问题[11] 。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管理会计, 让管理会计引领企业走上财富创造之路。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齐瓦·孔达.社会知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 胡玉明.管理会计:管理还是会计[ J].新会计,2020(4):6 ~ 12.

[3] 李田心.学界须对“社会科学”咬文嚼字——“社会科学”是英语Social Science的误译[ J].社会科学论坛,2014(12):122 ~ 124.

[4] 拉契科夫著.韩秉成译.科学学:问题· 结构·基本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5] 许金叶.管理会计理论的使命[ J].财会月刊,2021(23):58 ~ 62.

[6] 凯文·凯利著.东西文库译.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7] 王维嘉.暗知识:机器认知如何颠覆商业和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8] 理查德·德威特著.孙天译.世界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9] 朱迪亚·珀尔,达纳·麦肯齐著.江生,于华译.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10] 理查德·布克斯塔伯著.何文忠,颜天罡译.理论的终结[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11] 普利高津著.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北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作者:许金叶

第2篇: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学科?

唐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确,历史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就在于从历史中学习胜利者的智慧与修养,记住失败者的愚蠢与骄纵。

而关于历史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学科的争论已有一个世纪之久,并且至今尚未有一个完整的结论。这个问题,如果由我来回答,那么我会说:历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学科。无论是强调历史的科学属性还是学科属性均不是历史的全部内涵,科学与学科的统一才是历史作为一门完整的人文科学。

一、历史是一门科学

近现代很大一部分学者都坚持认为,历史是一门科学。对于历史是一门科学的判断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所谓历史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历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不可更改的历史。从这一角度来看,历史是一门科学所指的其实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的历史。

世界对于历史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论争是从是17世纪开始的。在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欧洲的兴起,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人类对科学与理性的追求达到极致。人类逐渐发现到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于是从17世纪开始,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正式在欧洲被确立。在中国,这一观念的植入相比较来说出现得更晚。在1912年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早期共产党人发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赛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也在中国被宣传开来,在那之后的上世纪20年

代开始,中国学术史上才把历史和科学联系起来,其中率先兴起的是科学主义思潮。胡适先生提出的“科学的治史态度”和“实验室的治史态度”在中国的学术界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史学的认识出现了一种由学科到科学的巨大转变。

坚持历史是一门科学,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不可更改的。”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是一种物质的东西,是不因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是不受主观意识所控制的。“第二,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求真,历史学家所得出的理论或思想都应该是从历史研究中发现的,并且在研究中不断接受验证。”这就是所谓“历史是一门科学,是在历史的遗迹和残骸中被发现、被研究的一门科学”。从我的观点看,历史学家确有保存历史真实性的所谓史德。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例如司马迁在汉武帝强权的压制下仍然不掩真假,直笔陈书。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提到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中齐太史秉笔直书和董狐直笔的故事也深入人心。

历朝历代,总有那么些“硬骨头”、壮气节的人在,但尽管如此,尽管他们顶得住压力,但历史终归是由人写就,个人情感难免夹杂其中。司马迁著《史记》也写了诸多评论,字里行间也并非没有偏颇。因此,所谓历史的真实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尽力地追求历史的真实,力求最贴近史实的一种说法。而对于所谓绝对真实的观点,我也不能说无法认识绝对真实的历史,免得陷入不可知论的深渊,只能说绝对真实的历史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是我们追寻的高度而已。

再从历史回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他们更多的是让历史成为一种科学,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种科学,他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并不再停留于历史学,而成为一种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和前途的一门科学,被赋予一种揭示国家、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如何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任务。

过度强调历史是一门科学显然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后果。过分强调科学性会让人物缺乏一种作为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活力。从而让历史人物只作为时代的工具,阶级的努力,经济的符号,变成了一种只有专家学者才会研究的晦涩难懂的知识,而缺少了人对于历史的享受过程,缺少了历史所特有的一种灵气。

科学就在于你用数学、事实和逻辑支持自己的立场,用“铁证如山”来证明一个观点正确。但显然,历史的遗迹与骨头并不能筑出历史的全貌,史学家和读者需要一种推理的能力来描绘出历史的全貌。所以单从科学角度来说,历史并不算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科学。

二、历史是一门学科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简单地来看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我认为它并不完全正确。所谓“任人打扮”其实就是体现了历史的一种学科的属性。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历史记载总少不了人的影响,不同的人记载历史会有不同的看法,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历史的学科性是一直都被讨论的,而历史学作为一项学习的内容强调的更多的是历史学科方面的知识。真正的历史的学科性最主要的是基于历史记载受人类主观意识影响而言的。历史是由人记载的历史,自然会因不同的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内涵。比如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其中就谈到了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关于同一事件的记载就有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其中尊刘抑曹的观点也是与罗贯中个人的儒家思想有关。从这个角度看,历史难道不是一门学科吗?

1.记录历史的人需要对历史怀有感情,倾入爱憎

正如上文所述,每一部著作或多或少总会有些作者本人的影子。同样的,如果不是一个对历史执著、热爱、有激情的人也必定不会去著写史书,而当你真正开始专注于一本史学著作时,也必将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无法再充当一个历史的旁观者与记录者。

2.历史需借助形象思维才能复活

现存的典籍也好遗迹也罢,能带给我们的毕竟很少,仅仅是管中窥豹,那些本就破碎的历史资料再经历史学家们剥离、抽象化、所余寥寥无几。所以,要让历史恢复个性,展现全貌就必定要用想象和逻辑推理来补充的更圆满,由此可见,历史并不完全都有据可考,有一些是由后人推理判断所得,所以并不完全科学。

三、形象思维可以通过适当的假设和想象来弥补史料的不足

有些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往往会写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内心是不易外露的,是很难揣摩的。类似这样的,史学家为了丰富历史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便是一种历史的假设与

猜想。

四、历史记载是有时间差的,是可以多次著写的

前人的历史虽不乏由当时的人写著,但绝大部分是后人为前人写史,总结经验教训,这个时间差就让历史不再那么精确如数学、物理学一般,而更多的偏向于一种学科。

对于历史本身来说,历史需要它本身作为一门学科的这一种属性,这不仅是对教育而言,也是对人类研究历史而言。

历史学家首先要是一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他要用他的情感让历史复活。“历史不是白痴的呆像,不是石膏做的美人”他不仅要追求一种形似,更要追求一种神似,没有逻辑推理和想象能力的人是无法成为一个历史学家的。最多成为一位“抄袭家”,历史学家所必备的是一种有边际、有实践、有证据的想象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呈现出一种丰满、鲜活的历史。

正如前面所讲的,历史的灵魂所在并不是史料本身的展现,

而在于历史学家对历史精神的理解和创造,在这种理解与创造中历史自然而然地便由一种科学蜕变为一种学科。

现在的理论是将历史定位为一种人文科学,而所谓人文科学便是夹杂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人的主观意识和想法。它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既是科学又是学科。

历史本身就有一种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就表现在:一是它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服从于一般的自然规律,这是历史的理性部分;二是在于历史作为人文的那部分,他不服从于必然的规律,在这个不服从的意义上,在思想自由时,历史便也是自由的,这便是历史的感性部分,一种源自于史学家内心真正的情感。

最后,借王勃的《历史》来结束这篇文章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断垣倾颓边的硝烟滚滚

历史是饮马寒江时的无限感慨

历史是踏伐胡虏的壮怀激烈

历史是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

历史是建功立业的兴奋豪迈

历史是荣归故里的热泪盈眶

历史是一首百感交集的诗

历史是一杯五味杂陈的羹

历史是我站在你曾站过的地方

历史是我弹着你曾弹过的琴瑟

历史是你我共一轮明月

历史是你我诉一种情思

历史是我在绵延千古的时空里读你

历史是我在贯穿古今的岁月里读我

历史从远古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历史从黑暗走到黎明走向光明

……

历史是一种趋势

不因你我顿足

不因你我改变

滔滔江河终归大海

悠悠历史终将不朽

历史?

历史,

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伯里1903年在剑桥就职演讲的结束语是:“历史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但在这篇文章之后,如果再谈及历史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我会说,历史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科学,不论是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概括出历史的全貌,它比科学或学科都多那么一点点,不能一言以蔽之。

参考文献:

王少卿.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一个世纪的论争.许昌学院学报,2006-07-30.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新

校区)

作者:王文轩

第3篇: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科学,还是艺术?

学和艺术是人们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两种模式和方法。在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领域,同样存在科学和艺术两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业务总量、匹配结构和定价水平的合理把握,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资产负债模型和工具;而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业绩回报、资本约束与业务增长、当期收益与长远价值之间关系的合理平衡,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艺术上的统筹协调。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在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哪些表现出更强的科学性或艺术性?如何有效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这都是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新阶段:

全面、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大力收缩信贷和流动性,造成流动性过剩在旦夕之间蜕变为信贷紧缩,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来协调不同的经营风险,实现银行的综合风险防范。因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全面、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具体而言,这种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对资产和负债全面管理,既管资金来源,又管资金运用。在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数量、结构、收益、成本进行规划和控制,使得资产和负债在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上相互匹配。

其次,致力于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相互协调。资产负债管理既要确保银行短期利益(净利息收入)不断增加,更要促使银行在长期内实现市值最大化,力求在银行的短期盈利目标与长期价值目标之间建立平衡。

最后,其是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管理方法。资产负债管理要基于对宏观经济与市场走势的预测,对资产负债存量和增量的规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考虑资产负债间的相互影响,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显然,在当今全球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全面、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体现为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不仅需要科学运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模型和工具方法,更需要在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和收益相互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协调商业银行短期目标和长期价值,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体现:

数量化模型和工具

实际上,数量化模型和工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既定风险限额内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传统的定性研究无法很好回答这一问题,而数量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资产负债管理终究是一个决策过程,与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相比,数量化模型和工具能更为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以及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从而能更有效地控制非系统性风险及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最后,资产负债管理也是全面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同业竞争态势、风险偏好和业务数据等诸多因素,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数量化模型和工具的系统性特征能够提供多层次的量化模型、多角度的观察及海量数据的分析等,从而能够高效处理信息,获得更优的决策结果。

当前,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突飞猛进,国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通过有效运用数量化管理模型和工具来提高营利能力和实现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多数商业银行的共识,数量化模型和工具这一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载体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过,与全球同业的领先实践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仍侧重于对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期限、价格等单因素和单指标的配置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各个环节的科学化、数量化、模型化程度较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继完成股改上市,我国银行业必将通过合理运用数量化的模型和工具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水平。

资产负债管理的艺术性体现:

管理者在不确定性下的统筹协调

实际上,数量化模型和工具也绝非放之四海而战无不胜的秘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无法单纯依靠几个模型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数量化模型只是一种工具,数量化模型的成功还取决于管理者是否真正掌握了数量化模型蕴涵的科学意义。同时,数量化模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数量化模型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者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资产负债管理的总体战略、风险偏好等。所以,数量化模型最终都是建立在这些管理思想和观念之上的。而管理思想和观念毫无疑问更多地包含有艺术成分。因此,这也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判断一个模型和公式成不成立,首先要看它美不美。可见,科学的最高境界离不开拥有美感的艺术。

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活动而言,管理的艺术性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首先,资产负债管理上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管理,其最大的魅力就是致力于在不确定环境下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与科学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相比,艺术更有助于从不确定性中找出确定性,从无序中找出有序。其次,资产负债管理本质上仍然体现为管理者的判断与决策,而人类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感情色彩决定了资产负债管理活动所具有的艺术性。最后,资产负债管理要统筹平衡风险控制与业绩回报、资本约束与业务增长、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当期收益与长远价值之间的关系,合理协调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这就要求具有管理的艺术,特别是要把握好“度”以及在具体应用时进行灵活的变化。

的确,对于资产负债管理这样复杂、全面的社会活动,绝不可能仅靠一些科学模型就可以行遍天下。例如,系统工程一直是被人们认为最讲究科学、充斥着模型的学科,但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创始人切克兰德就一直提醒我们“自主的人类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智慧工具之所能及”,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对世界的描述及关于世界的模型,即使经受了充分的检验,仍然不是世界本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负债管理活动必须要讲科学和理性,但更应该追求艺术、充满灵活性。

资产负债管理: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飞翔

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并不矛盾。资产负债管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要遵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行的基本原理、原则,管理必须科学化;管理艺术性发挥也必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艺术性发挥,离开科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性。但是,任何管理理论都是对管理实践活动所作的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具有较高的原则性。在资产负债管理实际中,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展开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服务,即体现了艺术性。因此,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科学与艺术是有机结合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飞翔。(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 □

作者:李伟平

第4篇: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黄铁鹰)

2009年10月13日晚,由人大商学院主办、人大商学院EDP中心承办的2009成长中国大讲堂第十一场在人大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校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香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前任董事总经理黄铁鹰为两百多名人大学生和校友作了题为“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精彩演讲,结合其跨越商界和学界的传奇经历,对这一古老的话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本次活动由人大商学院副院长李平教授致欢迎词并代表主办方向黄铁鹰赠送纪念品,由人大商学院MBA研修同学会理事、北京海若天成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海娟担任现场主持。以下为嘉宾黄铁鹰的精彩言论:

1.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也是100%正确的。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毫无厘头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觉得管理主要是一门科学,那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就请麦肯锡那些最高级的咨询顾问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之,如果我们认为管理主要是一门艺术,我可能更多靠自己或是向同行请教。另外,如果我们认为管理主要是一门科学,那么我们在招收管理者的时候,会更看重它的学历,而把他们的经历放在第二位;如果我们认为管理主要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在招收管理者的时候,可能对你的MBA学位就不会给更高的分。

2. 当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认为管理主要是一门科学,而当从生意场上退下来,又在学校教了几年书,我现在觉得管理更应该是一门艺术。什么是科学?科学是能够既证实又证伪的东西,是能够重复验证的东西,比如1+1=2,比如酸碱中和一定是生成盐。艺术则不然,赵本山的小品在长江以北每个人都能背下来,可是在广东省,春晚的收视率还不到5%,我们讲一段赵本山的段子广东人都听不懂。同一个歌手唱同一首歌,面对不同的观众其反响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艺术,有的时候灵,有的时候不灵。

3. 为什么国外一些比较高级和先进的组织形式对中国的企业、对亚洲的企业就不灵呢?因为管理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的是互动,随着管理对象的不同,方法也不一样。从事任何科学职业的人都有固定的职业训练督导,比如说医生一定要在医学院读过书,然后做实

习医生,之后才能够去行医。而管理者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人高中都没毕业,可是他们在管理这个岗位做的有声有色。世界500强的CEO中大多数都不是MBA的毕业生,而是EMBA的学生,亦即他们是先成功成为了管理者,然后再回学校去学习。

4.科学是能够在课堂中教会的,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从来没有出过校门,而管理是在课堂上教不会的,学不来的。6月份刚刚倒闭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曾经集中过美利坚最优秀的一群脑袋,可是在70年代开始受到日本汽车的进攻,它们发现打不过既省油,成本又低,质量又好的日本汽车,因此派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去日本学习丰田汽车管理方法,然而并没有学会。8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和美国通用组成了美国第一的中美汽车合资企业归日本人管理,这意味着一群专家在干活,另外一群专家拿着放大镜去看,去学什么是丰田汽车生产管理,然而依然没有学会。到了21世纪,因为石油价格太高而造成美国汽车大批积压,然而2000年日本的电油两用汽车已经开上了美国的高速公路。熟悉汽车制造行业的人都会知道,其实美国汽车生产制造设备的装备水平是高过丰田汽车的,因为他们人工太高用了更多机械设备。美国人为什么学不会丰田汽车管理方法?我的答案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更多是建立在集体主义文化精神之上的。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能够发明那么精确的人体导弹,他们20几岁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开着临时轰炸机往美国军舰上撞,这种精确性绝不亚于今天的导弹。日本的民族在战争中出现了很多董存瑞、黄继光,多到已经不值得去宣传了,那么这样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企业管理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应用?丰田汽车公司第二代家族管理者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引咎辞职,拱手让出了丰田汽车的管理权,以此向丰田员工和整个社会谢罪。企业经营不好的时候,董事长和总经理可以把自己工资减半,然后再让员工减10%,如果不行我再减一半,员工再减10%,如果还不行,高技术的工人绝不遣散,因为日本人知道,当经济复兴的时候,高技术的技术工人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回来的。相反,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以人为本,所以美国的战俘从朝鲜战场、越南战场回国的时候,可以受到英雄般的待遇。那么这种个人主义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是什么?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到国会山向美国纳税人求救的时候,他们还都坐着公司的专机降落在华盛顿。不管他们的公司亏损多大,但是他们的年薪至少要在7位数到8位数。工人当然也是个人主义至上,所以美国的汽车行业是工业化最强的行业,美国汽车工人平均工薪是每小时70美元,这是日本汽车工人工资的两倍。所以美国汽车厂走到今天的境况,原因不在于他们不懂得丰田汽车的生产管理方法,而是他们这种人不能用那样的方法。所以说管理主要不是一门科学,因为这种方法是学不会的,是因人而异的。

5. 管理是什么?辛弃疾这首词能很准确地表达管理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我觉得这就是初入管理时的状态。刚刚开

始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和在校学习管理专业的学生,都会觉得管理更多是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试图在学习和在管理的过程中找出那种规律性的东西,找出它的流程、方法、工具、制度,认为把这些东西做好,再找到合适的人应变,这个企业就长治久安了。可是真正在管理职位摸爬滚打了几年,再回到课堂上谈管理,就会变得“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管理可能就像谈恋爱,无论你看了多少言情小说,看过多少爱情大片,目睹你身边多少密友那种痛不欲生的经历,如果你自己不真的谈一次,你绝对不知道谈恋爱是什么滋味。我觉得这就是管理。

6.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北京城内有一个海底捞的火锅店,2004年刚到北京开,现在在北京已经有20几个分店。这个火锅店近似于一个奇迹,起码在近几年,三伏天北京人排着队等一个多小时去它的火锅店吃。那么海底捞是怎么管的?员工服务为什么那么好?海底捞有6千员工,4千个一线的服务员。对于这4千个一线的服务员,他们的老板说,如果你们发现我们的服务不好,以至于引起客人不满意,你们有权力给客人免单,也可以给客人送一盘菜。这种授权使得海底捞的员工总是笑呵呵的,那种笑容是从心里往外面发自于内心的笑容,不像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那么职业型的笑容,而是毫不卑微的、很灿烂的那种笑容。

7.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其次要信任别人,尽量把权力交给下属,最后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8.管理者要让有着各种利益诉求的人在一起能够和谐、高效的工作,首先必须有超强的沟通能力。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曾经让很多研究人员拿着秒表跟着400多个美国的CEO,从他们上班开始,就坐在办公室看他干什么,然后把他们的工作时间做出分析。结果发现他们每天工作时间的40%是用来开会。开会是干什么?是沟通。另外20%的时间是在旅行,旅行是什么?是飞着去开会。所以优秀管理者60%的时间都是在跟别人沟通,由此可见沟通能力是管理者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

9.管理者沟通的的第一语言不是言语,而是行动。如果我们让一个同我们没有预约的远道而来的分公司总经理坐在门外等半个小时,其实我们一句话还没有讲,这个沟通已经完了,我们已经准确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不重视你这个分公司总经理。人事任免往墙上一贴,其实沟通就已经完毕了,这个组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林彪就是这方面的沟通大师。他那么年轻,为什么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排在第三位?因为他带领的四野过山海关之后,兵力已经是一二三野之和,然后解放了半个新中国。熟悉林彪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人语言极

其木讷,很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很不善于做战前鼓动,做思想工作。那他靠什么去指挥他的四野军团?靠的是行动,靠的是命令。

10. 管理者沟通的第二语言应该是耳朵而不是嘴,应该是听而不是说。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脑子里的问题比管理者脑子里的问题更重要。这个“别人”就是两类人,一类是老板,另一类是下属。老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工作目标,你必须把老板脑袋里的意思和他脑袋里的问题听懂。第二类是你的下属,他们在第一线上,他们脑子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不了,他们的手就开始迟疑了。管理者这个职业,与其他任何职业有一个唯一的不同点,就是管理者的命运是靠别人所决定的。如果你是一个医生,你可以独立做一个手术,当然有些护士配合,但主要是靠你的脑袋和手完成,这个时候你的工作好坏100%由你的技术、经历、责任心来决定。如果你被提升为院长,你就变成了管理者,那么这个时候决定你工作好坏的就绝不仅仅是你的技术是否精湛,而是你下面那10个手术医生的责任、工作态度和医疗技术。所以作为管理者,我们的命运是在别人手中掌握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能听懂别人脑袋里的问题。

11. 管理者的耳朵是可以训练的。如果我们去国外,要找一个翻译,一个听力好的和一个口语好的,我们应该找谁?肯定是听力好的。在澳大利亚我们曾经发生一个笑话,一个旅行团的翻译听不太懂澳大利亚那种带口音的英文,结果就没有找到厕所,所以一团的人都出了问题。哪怕假设这个翻译是一个哑巴,可是他听力非常好,只要用手写出厕所,他一下就会把这个旅行团带到厕所去。所以这就是耳朵的重要性。后来我们在选择管理者时,每到最后我都会问一两个含糊不清的问题,我故意把这个问题组织的含糊不清。大多数人会以他们所理解的那个意思开始回答,可是一定会有少数的人,很怯生生地说对不起,黄总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还有的干脆就更直截了当说,对不起我没听懂。如果其他条件差不多的话,这个工作机会就应该是他的,因为他有一个善于聆听的耳朵。他面对他的老板都敢说对不起我没听懂,那当他面对他的下属,那个耳朵会竖起来的。要警惕能讲的人,重视会听的人。

12. 管理者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有效的管理语言。管理语言就是被管理者的语言,是具体的小词。从沟通效果来说,具体的小词一定优于抽象的大词,“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需要培训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传达效率高。然而我觉得很多管理者,特别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者、MBA的学生,特别愿意使用管理学的语言。管理学的语言绝不是有效的管理语言,比如“愿景”,如果我们要跟工地上的民工和工厂里的工人讲什么是愿景,一定要经过培训才能明白。还有“执行力”,这是翻译最差的一个管理词汇,让人感觉把员工、下属只当成工具了,应该叫操作能

力。文化也是个非常差的翻译,需要不断对被管理者进行培训,让大家才知道,此文化非彼文化。企业文化相当于我们每个家的家风,我们一出生,一懂事就开始学着爸爸妈妈去为人处世,所以当我们长成了,突然有些人要请咨询公司帮我们整理文化,对我们说我来提炼提炼你们的家风,这是很怪异的事情。“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是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估计十几万的移动员工可能都不太懂,而另外一个企业文化“用双手改变命运”,全中国人几乎都懂了,这就是管理者应该使用的语言。

13. 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第二个素质就是信任别人。在支付不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的情况下,如何让员工心里很痛快,很愿意给你干活,首先就要信任别人。

14.人骨子里面没有人愿意做一个螺丝钉,这同人的人性有关。人为什么活着?《百年孤独》里描写了一个职业革命家,打了一辈子仗,60多岁的时候不打仗了坐在海滩上跟一个武将喝酒聊天,然后他问这个朋友说,人为什么活着?那个武将说,我们革命者当然为了把拉美人民从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统治下解放出来而活着。这个主人公说:“你真幸福,你知道你为什么活着,我60多了才刚刚想起我为什么活着,我就是为了我的骄傲而活着。从我砍下第一颗人头,到领导20多次起义,血流成河,其实支持我的背后的东西总是我想向世人,向我在意的人,向这个社会证明我能干,我比你们能干,我没白活。”在组织中怎么能体现出你的能干和骄傲呢?那就是老板信任你。

15.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很多试验来证实人有多自恋,有多骄傲。每个人对自己能力都高看一眼,所以在管理学中有内归因和外归因。其实人类不仅对自己的能力高估,对自己的道德也高看一眼。同样是美国行为学家做的试验,将五万个中层管理者分成两半,一半人给了一种问卷,说请你在下面这些原因中进行排序,看哪些原因是主要激励你努力工作的,结果70%的受访者的前两位是责任和挑战,第三位才是为了钱。另一半人又发了另外一种问卷,让在下面这些原因中进行排序,看哪些是激励下属工作的主要原因,结果70%的人认为激励下属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钱。这是赤裸裸地在道德上对自己高估。一个管理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尽量把权利交给下属,他们也需要骄傲,我的位置已经代表了我的骄傲,那么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再继续展示我的骄傲了,不要向下属展示我比你们还能干,因为你的职位更多的代表了是责任而不是权利。我曾经见过一个董事长,管着300多亿的公司,他在签字财权上从来一个字都不签,把做事的权利都交给下属。权利就像一个奖牌,别在谁身上,谁的胸脯就挺起来了,谁就骄傲了,谁就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了。菜根谭有一句很好的话,叫“信人者己诚,疑人者己诈”,在用人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

16. 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的第三个要素就是要有决策能力。所有的商业决策都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总要对未来不确定的东西拍脑袋,即使你不做决策者,其本身就相当于你做了一个决策。比如啤酒市场你的市场份额是70%,这个时候突然百威杀进来了,百威是美国最大的啤酒商,它一进来就给城中每个超过20张餐桌的饭店送一个巨大的厨房冰柜,条件就是你不要卖别人的啤酒。一个星期你的销售队伍就顶不住了,说我们现在每天市场份额减少1%,都让百威拿去了,老板你必须批准我们也用这种方式跟百威竞争。可是今年两千万营销费用早就花下去了,怎么办呢?你把销售总监、财务总监都找来,商量完之后也没有结果,你说对不起我再想想,可是你这样做本身就已经做了一个决策,那就是按照原来的营销方式继续和百威打,可是你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了,因为你知道随着时间滴答滴答的过去,你的市场份额在每天1%往下跌。这样悬而未决的东西在你脑袋里面积攒越来越多,你的神经就不正常了。这是为什么那么多管理者拿了七八位数字的年薪,坐着头等舱,开着奔驰车,可每天都皱着眉头的原因。决策的痛苦在于选择,因为决策往往是在不同的方案中进行选择,选择了A方案,就放弃了B、C、D方案,放弃就意味着损失。所以管理者必须是能够承担损失的人。

17. 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时你会发现这个老板用这种方法跟他交流,跟他沟通比较好,有时发现另外一个老板完全不吃这一套,就是管理者跟老板沟通的时候,事先要在心中提醒自己,我们要如何管理老板。我们一旦说管理,往往都说是管理下属,实际上不对,老板更需要管理。因为老板一般比我们站得高,望得远,野心有点太大,野心太大意味着我们在第一线的就难做。所以管理老板才是管理的重点,把老板管理好了,他的期望值降下来了,你的目标就切合实际了,你就好管理了。

18. 对于一个业务的判断最主要的不是数量指标,而是定性指标,数量反映出来的都是尘埃落定的。如果一个管理者仅从数量指标去管理你的企业,你离关门就不远了,应该看数字背后那些定性的东西,那些让你睡不着觉,让你琢磨不透,让你欲哭无泪,让你走投无路的东西才能帮助你做出一个成功的管理决策。

第5篇:管理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

管理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他指出管理既是一名科学又是一名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科学是管理这一能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而 管理艺术则是它的主观创造性方面的反映。二者的统一是知识与技能、理念与经验、原则与灵活、定量与定性的统一。

而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关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而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他的主要观点的基本内容是表现在;

科学管理的目的及科学管理的原则及科学管理的组织研究。这三点中 其中泰罗在他的《科学管理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管理的四项原则,分别为;定额原则、标准化原则、差别的计件工资原则、惩罚原则。而得知管理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综合以上本人认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确实管理学是一门不精准的科学管理的对象是人 而非物品如果把人比作物品那么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品。人的行为很难数学化。人是管理活动中最积极最生动的因素,把人管理好,管理可定。但是,人和人性是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之

一。个体在心理、精神、情感、思维方式、气质、性格、喜恶及价值观差异等等...所以本人不认同管理学是一门艺术性学科或者科学性学科 正如德鲁克所言管理既是一名科学又是一名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科学是管理这一能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而 管理艺术则是它的主观创造性方面的反映。二者的统一是知识与技能、理念与经验、原则与灵活、定量与定性的统一。

第6篇:设计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

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第7篇: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首先管理是一门科学。由于管理是一门社会活动,必定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后,就有了企业家和工人这两个阶级。为了合理分配资源以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来使一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有良好素质的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管理。而这些管理者的活动必定包括制定决策,进行战略管理;组织团队,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以及注重沟通技巧;激励员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宏观把握企业的命脉。这些是管理者为了发展企业,壮大企业所必须关心和研究的一些问题。由于管理者和一些社会科学家为了需要对这些问题不断地研究,以及对他们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提炼,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严谨方法,准确战略,科学战术的理论体系,也就是管理科学。而所谓的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其实是管理学的具体分支,是管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当今社会,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管理,以至于人们在对整个企业或则一些部门进行管理时有据可依,不会违背客观规律。而那些凭自己意愿进行管理的企业家,往往带有盲目性,即使在某一次决策中有所成功,也是碰运气达到的。所以管理者必须以学习管理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管理套路为前提,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管理活动,针对某一现象指定的计划或是采取的措施效率才会提高。

因此对于今后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哪一个专业,都应该掌握管理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我来说,上了这次管理学的课,让我了解了很多管理学经典的理论,以及意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而三位老师每堂课所讲的东西,其实就是在阐释“管理这么科学有些什么内容”。如说到管理职能,我们必须清楚它要经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些过程,最后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一科学概念。如果不知道,或者对管理职能这一概念不清晰,也就是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随意的进行一些管理措施,那么就可能会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扮演了错误的角色,以至于整个企业活动处于一种不协调或者停滞的状态,使得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如财务管理,其中的管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极为复杂,但我们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去掌控它,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也是管理,也是一门科学,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它的一般规律,因此通过对管理学和当下社会经济市场的研究和剖析,是能够制定出较好的财务管理策略。所以反过来说,由于财务管理策略的优劣是能够结合市场分析出来的,也正好证明了管理是一门科学。 同时,管理又是一门艺术。第一,管理学虽然是一门课程,但是只学会了书上的理论知识,无疑只能纸上谈兵,整个社会管理工作无孔不入,而在管理方面,有很多特殊或是复杂的问题或者是一些细节但是很重要的问题是还没有科学阐释的,这时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管理学的知识创造性的制定解决方案,这就体现了管理的多姿多彩,管理的艺术性。

第二,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间接与人打交道,这时候管理就需要带有人文色彩,而不是机械式管理。只有在管理的过程中处理好了人际关系,根据员工心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它不拘泥于理论,只要不违背了最基本的管理学思想,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状况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变通地处理问题。如果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不具有艺术性,而是始终只遵循管理学理论对企业各个层次进行管理,没有针对企业的特殊情况在管理模式和策略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或者发展,

那么随着社会的快速和高度发展,整个企业就会陷入管理模式的落后。管理模式一旦不成熟,落后,整个企业其它方面就不能够有效的统一起来,因而企业的整体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这样会使一个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失去竞争力。

第三,管理是一门艺术,因为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效果优劣不是靠他是否读了多少管理科学的书,或是做了多少管理实例的调查或研究,也不是因为他在管理科学的领域里有多么大的建树。而是面对一个特定的情况,是否能够将所学的东西灵活的运用,积极调动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寻求新的管理手段和模式。而创新恰好是很具有艺术性。

因此,管理既要是一门科学用于指导管理者的行为,同时在实施时不能照搬书上的理论,在不违背管理学的基本理念下,要与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的调整管理的策略和手段,将管理的效果最大化。在这学期开始之前的那个寒假我调研过我父亲的工作单位“重庆志向科技有限公司”。

志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经销国际知名品牌“爱普生”的投影仪,以及投影设备的维修和维护。该公司是由杨继春夫妇白手起家建立了。早在十年前杨继春发现了投影仪这种设备的市场是相当具有发展潜力的,所以他就尝试着联系大型企业或者是其他经销商,试图能够将这种设备推广并从中获益。事实上从现在看来,投影仪这种设备是广泛运用于政府,企业,高校。看看我们的大学,基本上每一个教室都有一台投影仪。所以首先来说志向公司能有今天主要是总经理杨继春有很有远见,把握住了机遇。接着在杨继春总经理的艰苦奋斗之后,公司终于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现在公司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了,为什么还能够不断地壮大和发展,我想这和公司的高效和人性化管理是分不开的。

首先我来谈谈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图最上面的是总经理,下面是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再下面就是各个部门:技术服务部,行政后勤部,营销部,以及各个分公司部门,包括四川达州和万州的分公司。本部的这种组织结构是属于职能型结构。各个部门有着特定的任务,技术服务部主要是负责产品的维修和维护。行政后勤部包括用于房产品的库房的管理,还有人力资源部以及其他人力比如公车驾驶员,厨师(提供午餐),迎宾小姐。可以说有了这样的组织架构,各个部门各尽职能,基本上不会出现冲突或者纠纷。而我认为,如果采取了事业部型结构,也许反而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率。假设各个部门被分为完成特定任务的小组,由于每个部门有不同类型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也许当完成一个任务时,由于每个部门都没有一定的规模,因此在各个分配任务或者分发报酬的时候不能做到完全公平。比如说:当一个事业部A完成了2万元的项目,而其中的技术人员a由于做了大部分工作,所以他分得了2000元,而另一事业部B完成了10万元的项目,其中的技术人员b虽然技术不如a,且在项目中作的贡献不大,但由于项目比较大,所以他就被分得5000元,由于技术人员a的能力比b强,自然就会不服气,就会纳闷为什么自己就被分到了小项目组中。所以我觉得对于志向公司这种有一定规模但规模还不算太大的公司还是适合职能型结构。所以公司的选择是明智的。

第8篇: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科学”——这个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遇上了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而存在的“技术”,便产生了无时无刻不在抒写人类历史新篇章的“科学技术”。正如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的‘每一次技术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以前人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代替原生活方式。’那么,科学技术在更改社会新面貌时扮演的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1、科学技术是天使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资源丰富,精神文明发达,毫无疑问,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让我们的视野遍布宏观与微观世界,使人类能够进入太空,让人类能够看到细胞、分子、原子等,进而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广泛,为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是科学技术,使人类能够有可能远离艰苦和危险的行业,把冒险的工作给了科技的成果——机器人;是科学技术,使人类的距离变近,我们的交流在互联网之中变得是如此的便捷与顺畅:是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入机器化的时代,尤其是自动化,让我们远离了手工等落后的操作方式。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表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新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制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2、科学技术是魔鬼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清楚的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即便是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是一把双韧剑,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负面效应。

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是的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是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 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利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这也是一个例证。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可否定的,我们不能因为科学技术存在弊端,而认为科学技术是个噩梦。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应该以给世界带来和平,让全世界的人们生活的幸福,促进人类的发展,维护生态的平衡为目的,用责任和道德来监督,进而使科学技术能尽可能的为人类谋福造利,减小甚至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端。

第9篇:马克思论文 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前言:

在当今21世纪,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我们一方面在感慨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如此的便利,充分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另一方面,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

正文:

(1)科技革命的浪潮

纵观人类历史,群星璀璨、绚烂多姿,各种文明竞相绽放,无论是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还是已消失的玛雅文明,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人类的辉煌。历史在向前按发展,而科学技术则是这一发展巨大的助推器。这是一部部文明史,但同时也是一部部科学发展史

第一次科技革命确立了蒸汽机的地位,从此人们进入了以机器代替手工的时代。原始资本开始大量积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世界整体经济发展开始加快脚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随即迎来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的标志是电灯的发明,人们步入了电气化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格局发生改变,列强加紧对其殖民地资源的掠夺,在科学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经典科学理论体系完善。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电子集成技术等应运而生。各学科高度综合,进而产生多种边缘化学科。传统的经典理论迎来了巨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的发现将科学技术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科技革命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200年全球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从这上面看来,科学技术应该是天使。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物质的巨大消耗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物种灭绝、交通拥挤、传统文化没落等等随之而来。在这方面,科学技术又被认为是魔鬼。

科学技术的出现既是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是共性和个性的统

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有一句话: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有一个名词:转基因。的确,在21世纪,物理化学等领域以高度发达,惟有生物学是一个新兴学科。而转基因则日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医学等领域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转基因技术改变一些农作物性状,如增加农作物抗逆性,包括抗虫、抗病、抗旱、抗盐等,如此便可因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健康的损害。(2)转基因技术可改善食品的品质、增加食品的营养。例如,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正在运作的“金色大米”计划,就准备将胡萝卜素转基因大米运往非洲维生素A缺乏地区,以改变当前每年因维生素A缺乏而导致300万名儿童失明问题。(3)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食品中的功能因子和食品的免疫功能。例如,正在进行的胰岛素转基因番茄研究,为提高糖尿病人生活状况带来了新的曙光。

转基因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大的便利,于是有些人会坚定地说,科学技术是天使,而不是魔鬼。但是当我们看到转基因技术造成的负面影响时,情况便不容乐观了。

如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愈来愈多,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转基因食品带来的不确定因素。(1)未进行权威的的安全性试验,由于现如今人们对于转基因产生的诸多后果不是很清楚,因此,不可能有权威性的安全保证。(2)转基因食品可产生毒素,转基因食品能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会在食品中产生较高水平和新的毒素。(3)转基因技术可能产生过敏或变态反应技术会在食品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和未知的变态反应原。据报告,对巴西坚果产生过敏的主体也会对用该坚果基因工程化而得到的大豆产生过敏。(4)转基因技术会减少食品的营养价值或降解食品中重要的成份,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的成份减少了。(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转基因作物中突变基因可能进入生物体内,从而产生耐药性。

(3)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要想长久的生活下去就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等肆虐着人们,“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中国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为100亿只,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为30亿只。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难以降解 ,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为蚊子、苍蝇、细菌提供生长繁殖的机会;若埋在地下,则会污染地下水,破坏土壤质量;若用焚烧处理则会产生多种有毒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另外,随着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亦受到了严重威胁。从这些方面来说,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也许这就是科学技术表现出的魔鬼的一面吧。

(4)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然而,科学技术给我们的文化带来的却是日益的衰落。近代中国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科学技术促发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面对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化改革,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的建设。然而,它也导致了中国国学的衰落。文言文的彻底废弃,“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国学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当然,对于中国独一无二的与国学犹如皮毛关系的书法艺术更是一次摧残,也许有人会说,书法是一门艺术,跟国学有什么关系。然而,对于书法,它真正的含义是在国学的基础之上。“只有站在国学的角度审视书法,它才显得博大精深”(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南开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田蕴章先生语)。现在,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键盘打字,各种书写用具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当代青年的书写水平日益下降,这对于我们一个拥有博大书法艺术的国家来说是多么的令人惋惜!在日本,有四种最受欢迎的职业,分别是教师、医生、律师和书法家。他们对中国书法及文化的崇拜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然而我们自己却对之不以为然。科学技术导致我们自身文化的没落,显得多么的惋惜。

(5)科学技术的辩护 以上一直在谈论科学技术的利利与弊问题,难道就真的是科学技术既是魔鬼又是天使吗?这样说未免有点冤枉了科学技术了。

马克思曾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千百年来科学技术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出行的便利,医疗设施的完善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平均寿命,网络的发展是很多事情成为可能。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存在善恶,只有真伪之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人们使用的工具。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关键要看使用科学的人,如果运用科学的人是天使,那科学就是天使,繁殖,则是魔鬼。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马克思也认为,科技异化的根源并不在科学本身,而在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

科学是诠释真理与自然规律的,而科学产生的负效应也是由于人们对于科学不恰当的利用造成的。人们在没有认识到科学与自然的全面关系的情况下盲目的运用科学结果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到最后人们却把这一切责任推到了科学身上,自己则反过来说是科学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这是没有说服力的。从历史角度看科学是利大于弊的,人们对科学的利用必然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所以对于科学的负面效应亦不可完全避免。人们不可能完全等到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去利用它,殊不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真理,没有实践人们不可能正确的运用科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可能使人们过于兴奋,从而丧失了对真理及科学的判断能力,而盲目的滥用科学导致科学带来了更大的负面效应,所以人们要理智面对科学。

(6)最后的结论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我们承认科学技术带来的正面效应,但同时我们也接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端。科学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社会,也能带来危害,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的时候要认清事实,合理正确的去运用科学技术,力求为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产生尽可能小的负面效应。所以说,不能单纯的来说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关键要看运用它的人,以及怎样去运用。

上一篇: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目录下一篇:高考作文的最后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