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科学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佛教科学(精选5篇)

佛教科学 篇1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林林总总,但主因主要有两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慨叹:“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所以,真正明智的科学家不可能排斥佛教,因为对科学与佛法都稍曾涉足的人都会明白,科学和佛法在追求世间的真理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科学和佛教是世界上的两盏明灯,他们照破了世间的愚暗,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的正觉,然而现代的科学只限于明了物质的相貌,凡有关于心的部分,仍得借助佛教的一盏慧灯,才足以破除迷暗。

首先,我们要认识佛教的伟大。正如谓,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者追求的目标都是要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所以两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法彻底明了地描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面目,明了一切时空维数中万事万物的本相,即在深广无边的智慧中真实见识一切事物皆是缘起而生,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消失则亡,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其因,而缘起生的事物皆无有不变的自性,无自性而本来平等,无我性而原本清净。一个社会,仅仅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仍是远远不够的,就象一个人,只是腰缠万贯而缺少思想道德的修养仍会被世人认为病态一样。现代社会在注重发展物质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的升华。

信佛不是迷信。有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们也是被迷住了等等,产生了诸多不客观公正而颇似幼稚的看法,现在也是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这种相当轻率的态度。在我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人当中没有发现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也许他们自己并不信仰佛教,但在他们的心目当中,佛教是很高深博大,只不过现在暂时还没有时间去进行深入研究或者自己还没有缘份加入到佛教信仰者的行列之中。

其次,我们对佛教应抱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对于真正希望探寻真理的人们,若是不想被错误的见解左右和支配,或者为了澄清对佛法的误解和怀疑,就要先知道佛教的来历,要知道佛是怎样出生的,佛教又是怎么创立的。否则,就容易

产生既没有任何道理也不符合历史真实的邪思倒见。世间上普通的人往往仅以自己的经验和见闻来判断一切事物,但这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常常在欺骗自己。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人生、宇宙世界总的看法,涉及到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佛教就应该是一种哲学。所以,我们对佛教应抱有正确的科学态度。

其实,科学家们得到的结论决不可能是完全的正确,只能说是针对于目前所能观察到的事物范围内的某些现象,他们作了某一个层次上的比较适合的解释,超出了这个层次和范围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也只能说是假设臆测。实际上,在我们这个人类社会上,科学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地多,比如说人类内心的痛苦和世间上的各种灾难,科学家也没有办法解除。比如在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上,由于不同众生的种种业力而显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现象,科学对于这方面的事例就是很难于解释的。而对于佛教中所说的人类精神或是心灵的奥妙,即使是对当今最著名的那些科学家来说,也是如堕云雾,难于明白其真相。

科学发展是人类心逐外缘,梦想在外境中找寻最大安乐的必然结果。在广阔浩瀚的宇宙世界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无穷无尽,科学未知的事物数也数不清。人要是没有了解安乐的本质、寻到安乐真正的源泉,那物质对人们其实也就没有什么助益。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科学的物质文明之余,也就更加憧憬科学能够带给人类更加美好幸福安乐的生活。但是,这种与反观自心顺应因果缘起规律背道而驰的做法,必然会使人们的美好希望最后以幻灭而告终。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如佛陀对人所说的,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最后,我想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关于佛教与科学方面的道理有很多,但是要知道,其中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即是饶益一切的众生。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怀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心,这样的一颗心不管对什么样的人都是应该具足的。如果人与人之间、众生与众生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以大慈大悲而且心心相连,那么现在社会上的许多灾难和国际上的战争也就会风平浪静。自古以来历史上的各种**和战争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征服自己的心。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人们以嗔恨心为因,导致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使数千万的人失去了生命。因此我们人类的彼此关心爱护是非常重要。

当今大多数国家本来希望缔造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世界,但是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不相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造下了种种的恶业,比如制造核武器等,由此给整个人类都造成了很大的危险。我们要排除现在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就必须要依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以大慈大悲、五戒十善等这些佛法善巧智慧和慈悲精神来使人类积极向善,使未来的世界更加光明。

如果我们以佛法的教义来要求自己,则我们的身心将会更加健全和理智,对人类将会充满慈悲和同情,对社会也会更加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我们的家庭也就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我们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和平进步和健康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创造在佛法精神的指引下,也会同人类的幸福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显得更为理性,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在慈悲和良知的保证下如理合法地进行,我们人类也会从彼此仇恨和罪恶战争中解救出来。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无垠、精深而博大,可以使我们年轻一代正确的认清自己,磨练自己。我自己对佛学认识也只是沧海一粟,只是明白个中道理,所以只能是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了。我喜欢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一种非常值得去深入思考的文化,我们应该将佛学中的教诲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修养和素质。我们自己要把往日的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朋友、爱父母、爱子女,努力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自我完善伟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善就是佛了。

佛教科学 篇2

作者:韩拴功

1、佛教教育对社会各界的利益和价值:佛教是我国诸多宗教非常优秀的宗教之一,佛教文化对我国社会观念、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佛教著名佛学大师净空老和尚说“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民间信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深入人心,佛菩萨的愿力感应不可思议真实不虚,受到人们爱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佛教界也本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天下大同、慈爱无边和谐世界大局,努力挖掘佛教文化教人培德、奉献爱心。讲戒律、讲修持、讲因果、讲道风、讲发心、讲菩萨行,这些说明了佛教教育并非是深入空门的消极群体,而是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致的,与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吻合的。佛法对人类的贡献价值用笔墨叙述尤如投一鸿毛于太空浩瀚难尽一意,佛教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育人培德方面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深入研究可了解既符合宏观又符合微观特性,既符合科学的逻辑性又符合精神文明建设,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对佛教精辟论述为“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就其对社会利益方面教人从心开始,放下嗔恨、贪欲、自私、奢侈等,利用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的因果原理教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不良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意识行为,上报四重恩下方便众生,利己利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从心灵深处启迪人们珍惜人生有限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佛教把增进友谊、增进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世界各国教界友好往来作为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界人事严谨持戒、精研教理、精进修持、利乐有情,结合佛法正确解决人生的:生存、生命、生死问题。在学佛中开启自己的大智慧大慈悲心,外不摄七情六欲、内不执着五蕴心识,全心全意追求更高的灵性,真正利益众生,在体现生命价值观中非同一般,堪称人生福慧之旅。

2、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意义和前景:为发扬古老的佛教文化推广佛陀教育,净化人们心灵,进一步配合对外开放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名市,充分发挥佛教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游客可通过身临其境的旅游参观接触,不但可了解佛教文化对我国的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各方面影响力,而且通过参观可了解佛教文化的意义,学习中即可悟出佛教传入中国带来的三世(前世、今世、来世)观念、因果轮回观念、三界观念,对游人来说无论从精神财富、文化素质都是一个升华。如若能深入研究教义严谨修持定能得佛法精髓,定会成为道德文明、心灵净化、垂慈利物、具足灵根、广培智种、同一了悟的人。佛教以深入修持佛法为宗旨,以悲智双运思想为主题,以平等和合为主旋律,以积极进取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的精神为动力,以拔除痛苦与人安乐为目的,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环境保护、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出了一定贡献。相信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位高僧大徳的领导下舍身施教,使古老的佛教文化发扬光大,为祖国统一大业、促进文明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为让全国人民认识佛教,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佛教,所以发展佛教教育合理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事业意义重大也是很有必要的。

千阳县城关镇宝平路39号

佛教知识 篇3

一、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答: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静。

二、什么是五戒?

答: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不杀生,五戒第一戒

杀生的果报是疾病、短命。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从不杀生来。佛陀在大乘经典里面劝菩萨不食众生肉,这是健康长寿之道。纵然做不到,但决定不可以杀生,戒律里面有开缘,可以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不为我杀。

不偷盗,五戒第二戒

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我们要想富有,要想自己的财富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失去,那要晓得怎样修因。

不邪淫,五戒第三戒

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家族兴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禁止邪淫。

不妄语,五戒第四戒

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言而有信,决定不妄语,才能得到大众的信任、支持、尊敬,事业一帆风顺。

不饮酒,五戒第五戒

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以上四戒,所以佛陀把这一条也列入戒律之一。

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三、什么叫学佛?

答:佛法的修学,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发心要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发心要真实,真实就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发心以后认真修行,学佛修行绝对不只是在佛菩萨像前念经、祷告、礼拜,更重要的是真正能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正确而没有过失。拜佛、念经是形式上的修行,真正学佛要学菩萨,菩萨修行是在红尘中修,万马奔腾,一心不乱,最终达到最高标准。由于我们的错误很多,但自己并不知道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所教导我们的,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言行、处世待人接物。学生们把它记录下来,就变成生活的规律,在佛教称为戒律,在儒家称为礼。学生记录下来给我们参考的是圣贤的生活行为,他们的生活是正常的,我们的生活不正常;他们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的思想是错误的。处处向他们学习,这就是学佛。学佛,并不是迷信,而是学习好的知识品德,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向有学问有学识的人和菩萨学习他们的知识与标准,以求的善业功德。

四、何为现世报应?生报、后报又是什么?

答:现世报应,就是现在做的善事、恶事,今世即受到福报或恶报。生报,是今生做善恶,来世受福报、苦报。后报的迟早,则是取决于因缘何时成熟。但只要种下业因,一定受果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在平日的生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善与恶业,而为何恶人没有得报而好人却一直得不到福报,原因在于“报”的因缘成熟,当你的报显现了并不是不好,而是你在偿还自己的业,福报也将自然而然的在后面来到。

五、什么是六道?

答:佛教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

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1、天道,天道众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长寿而没有烦恼,是六道之首。但是他们迷恋于世俗享乐,当业力耗尽他们的福报,就会堕落到其他五道中去。

2、人道,人道众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当中要受到许多痛苦。

3、阿修罗道,此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很长,与天界众生差别不大,所以又被称为“非天”。但是由于忌妒心重而好战,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往往战败而受到极大的痛苦。

4、畜生道,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们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们不可能积累善业。此外,畜生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残杀。

5、饿鬼道,在饿鬼道的众生没有食物和饮料,一般都是大肚子和小脑袋的形象,吃食物时,喉咙会有烧灼的感觉。饿鬼所受的苦比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般愚蠢。

6、地狱道,在六道之中,地狱道众生所受之苦最为可怕。地狱道又可细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四大部分。

六、什么是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

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

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九、为爱努力地追求。

十、有,今生为爱产生诸多行为,成为下一世的果报。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

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

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

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

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

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才有了受。

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

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

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

十二因缘的意义

因为十二因缘的每个要素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导致轮回流传不止,所以只要我们暂断轮回链上的任何一个接点,尤其是破除无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缘所束缚,跳出六道轮回,摆脱无休止的生死循环,这也是我们参悟十二因缘的目的。

七、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答: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3、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观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八、什么是法师?什么是和尚?

答:法师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并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法师的。

法师,通达佛法并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

还有较高学位的,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

更高的是三藏法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唐三藏法师玄奘。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法师的。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和尚的。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adhyaya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阇”,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老师”。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是对有相当地位、有相当学问,并堪为僧师的男性佛教徒的尊称,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称,不是任何一个普通的僧人都能称和尚的。

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和尚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做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和尚字义是不符合的。

九、佛教徒名称有哪些?

佛教徒有许多的名称,名称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佛教徒的正式称呼,如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赛、优婆夷等。一类是对佛教徒的别称,如僧、沙门、和尚、阇梨、头陀。

佛教徒名称的正式称呼

一、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

二、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传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释迦牟尼的姨母。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三、沙弥,意思是息慈、求寂等,称呼年龄不满20岁但已满14岁的少男出家者。他们虽然还不能受具足戒但也要受许多佛教戒律的约束,—般受持“十戒”。

四、沙弥尼,意思是勤策女,称呼年龄已到14岁但还不到18岁的少女出家者。她们虽然不受“具足戒”的约束,但也有很强的行为规范要遵守。比如,不得于避处自弄身体、不得照镜子化妆等。

五、式叉摩尼,意思是学法女,称呼年满18岁但还不满20岁的沙弥尼,她们专修“四根本戒”和“六法”。之所以要沙弥尼再经两年的式叉摩那时期才受具足戒,是因为要检验女弟子会不会怀孕。

六、优婆塞,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称呼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众。这些信众虽然没有出家,但也要对自己的行为按佛教的教义加以约束,遵守“三皈五戒”。

七、优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称呼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众。她们与优婆塞同样,也要对自己的行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佛教徒名称的别称

一、僧,梵文音译“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就是众多的出家人和合相处在一起。所以僧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称呼,一名出家人不能称为僧,由四个以上信奉佛法、遵守戒律的人所组成的组织才能称为“僧”。

二、沙门,梵文音译,也译为“桑门”。沙门本是对古印度婆罗门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行者的一个总的称呼。但传人我国后,就成为佛教徒特有的一个称呼。

三、和尚,也称“和上”。在我国,“和尚”的称呼最为常见。其实,和尚本来是对有相当地位、学问并堪为僧师的男性佛教徒的尊称,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称,不是任何一个普通的僧人都能使用这个称呼的。

四、阇梨,阇梨的含义与和尚相近,也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教授、规范正行等,即熟悉佛教徒的行为准则,能纠正弟子行为的一类教徒。阇梨与和尚的区别在于和尚的资历比阇梨深。

五、头陀,对一类佛教徒的称呼,原意是抖擞、弃除等。正宗的“头陀”要抛弃一切物质生活的拖累,云游天下,修苦行,以乞食为生。所以也称呼头陀为“苦行僧”。

十、出家的条件

答:佛教对于出家是有着严格规定的。一个人要出家,除了信奉佛教、真心愿意皈依佛门之外,一般来说还要符合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一个自由人。为人子女的,要得到父母的同意;身有官职的要辞去官职;已结婚的,要解除婚姻关系等。总之,出家前要摆脱人的所有社会属性。

二、要接受身体检查。一些患有疾病和身体有缺陷的人是不允许出家的。主要有:患有恶疾的人;“黄门”,就是被阉割的人,这样的人是佛教尤其忌讳的;男性或者女性性征不全的人,这样的人被佛教视为身体不净。

三、没有犯过罪。尤其是犯过重罪的人是被禁止出家的。

四、没有债务纠纷。

十一、什么是居家八法?

答:佛教所说居家八法是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在《杂阿含经》中,有个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阇迦的向佛陀询问在家人的安乐之法,于是佛陀就向他说了居家八法。居家八法包括今世安乐四法和来世安乐四法两种,共八法。如果在家之人能按照居家八法修行,就能获得现实和未来安乐。

今世安乐四法

1、方便具足,就是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术,从事对社会和民众有益的职业,工作中努力勤奋、尽心尽力,但不能从事违法经营活动,靠不正当的手段来谋生。

2、守护具足,就是妥善保护好自己的合法财产,不要被有权势者、强盗、小偷侵吞盗窃;还要做好防范工作,避免火灾、水灾等各种意外灾害;如有人借贷,必须谨慎从事;本人不可沉迷酒色、赌博、歌舞伎乐。

3、善知识具足,就是亲近良师、结交善友,不与欺诳、凶险、放逸的恶人来往。

4、正命具足,就是善于理财,出纳平衡,不奢侈浪费。对于收入的分配,分为饮食、置办产业、储蓄、信贷、结婚、造住宅六份。如果做到了以上四具足,今世就可以得到平安、财富、健康、喜乐与吉祥。

来世安乐四法

1、信具足,就是正信佛、法、僧三宝,行三皈依,深刻信解而又愿求实现的净心,这等于八正道的正见、正志。

2、戒具足,就是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

3、施具足,就是不作家庭私产想,出于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出于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相当于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4、慧具足,就是明了四圣谛等正法,不但自己体悟真理,而且还要教人这样行。如果做到了以上四具足,就可得到来世的安乐吉祥。

十一、什么是三宝?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是佛教徒皈依的对象。佛宝是已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指诸佛的教法;僧宝是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僧团。佛教徒只有皈依三宝,才能真正修得解脱之道。

佛宝,佛教三宝中的第一宝

佛教三宝中的第一宝是佛宝。佛是梵文佛陀音译的省略,意译是觉者,就是圆满觉悟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并能指导众生皆达圆满觉悟的大圣人。

佛宝就是已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圆满佛道主要有佛身和佛德两个条件:

1、佛身是指于无量阿僧祗劫,不惜生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包括法身、报身和应身。

2、佛德是指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包括智德、断德和恩德。

法宝,佛教三宝中的第二宝

佛教三宝中的第二宝是法宝,法宝是三宝的核心。法是梵文音译达摩的意译,意思是佛教的基本义理。所谓法宝是指诸佛的教法,主要以释迦牟尼的教法为主。

法宝主要有三个要素:

1、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2、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

3、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僧宝,佛教三宝中的第三宝

佛教三宝中的第三宝是僧宝。僧是梵文音译僧迦的省略,意译是和合众、法众,一般指出家四人以上所组成的僧团。僧宝就是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僧团。

僧宝可分为义僧、贤圣僧和福田僧三种:

1、义僧是指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2、贤圣僧是指道位以上的贤圣,小乘佛教中是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佛教中是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3、福田僧是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稳快乐。

十二、什么是六根与六尘?什么样的人称为居士?

答:六根是指六种认识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它是接触六尘的六种认识机能。六尘是色、香、味、触、法。此中色、声、香、味、触,是具体的物质。其相应的认识机能分别是眼、耳、鼻、舌、身。而法可以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性的,以及抽象的非物质性的,例如概念,这是意识的认识物件。一般而言,凡是可以感触以至思想的,都可以是法,而为意识所认识,故意识的物件最为广泛。

佛教与企业文化 篇4

作者:释明生

文章来源:中国佛商财富论坛

“白日曜青春,时雨净飞尘”,这是三国曹植《侍太子坐》里的句子,展现的是一个净化过的明丽清新的景色。因而,希望大家有如是明净之心态,也希望我的演讲能引导大家进入如此明净的世界。

公元前623年,伟大的悉达多太子降生于迦毗罗卫国。悉达多虽贵为太子,然而对于荣华富贵漠不关心,却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感触良深。为了得到圆满解脱这些人生缺陷的方法,二十九岁时,毅然逾城出家,经过雪山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那一年,他三十五岁。从此,他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五年,把真理的妙谛遍布于天下。公元前543前,佛陀在古印度迦尸那城进入涅槃。

佛教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规制度及修行体验等内容的综合体,也包括在宏传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众所周知,佛教是解脱之教育,换言之,即是趋向圆满幸福、究竟快乐之教育,用佛教固有的名字就是涅槃之道。所以,今天我向大家阐示的就是幸福之道、快乐之道。这种幸福快乐是超越的,又是现实的,是唯圣者所证的,又是你我可以当下亲切体认的。是故寒山子说:“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最后又说:“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佛法就是人生宇宙普遍存在的真理,就是永久不会改变的方法和轨则。这个真理亘古常在,无处不有,“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只以佛陀发现了、亲证了,因而就称之为佛法。佛陀翻译为中文,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每个人都具有亲证人生真谛之潜能,故此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能觉悟。换言之,众生都可获得圆满的幸福、究竟之快乐。

真理可以比喻作庐山,对于真理的探索认识以至于追求和体认,则不尽相同,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者是焉,就因不同则有诸种学派、诸多文化衍生,然而不管是岭是峰,皆不失为庐山面目。以是故,探讨佛教与企业文化,归根结底还是在触摸幸福,体认真理。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然而却以人为主,因为人具有可贵的思惟能力,有勤奋努力的特点,所以,人才是最堪修佛法者。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以人为本”而凸显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佛教文化既然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那么就有许多相通互融之处,在这里,我谈三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佛教缘起说与企业人事管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请允许我对这一段话作一诠释。大家手上都有白纸,你是否看到这张纸上悠悠飘浮的白云,雷鸣般的闪电,抑或是斜织着的细雨,或许嗅到泥土的清香。你可否从白纸上折射出了伐木工人辛勤的汗水,回旋急促的电锯声,你可否从银幕般的白纸上影现造纸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大家可以与我一起默想要成就一张纸的全过程。

一个静寂之夜,一颗饱满的种子回归到大地的怀抱,一片片落叶覆盖了这一伟大的生命,冬天的皑皑白雪轻轻飘落,无声的催眠曲就此奏响,树种酣睡了。

春天来了,和煦的阳光融化了厚厚的冬雪,种子在温暖湿润的泥土里苏醒过来,开始了它的生命之旅。树芽破壳而出,穿过腐叶,走向了世界,微风轻抚,春日注照,树芽由是披上了绿装。同伴们在鼓励,树芽由是长成了小树苗,可以聆听小鸟的歌唱。小树苗深知“本立则道生”的真理,暗暗地生根了,扎入了肥沃的泥土,它需要大地的营养„„ 多少年过去了,就是这泥土、这阳光、这雨水、这悦耳的鸟鸣、这力争上游的同伴,让它茁壮地长成一棵直立于天地之间的大树。可以让飞鸟驻足,可以为行者避暑,大树之林因此在微风里愉快地合唱着天赖之曲。

伐木工人来了,他们为这片可造之材的树林而欢喜,在紧凑的电锯声中,在伐木工人挥洒的汗水里,一棵棵大树开始了另一阶段的旅程。它们上了卡车,换乘火车,辗转曲折多次才被整齐地堆放到造纸厂。经过去皮等一系列程序,文化用纸产生了。

我们由此观照,如果没有泥土的孕育,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就不会有绿色的大树。如果没有工人的汗水,车马的输运,机器的运转,就不会有雪白的纸张。你可曾想过,这一张薄薄的白纸,却是诸多条件、诸多劳动的集合,少了一个条件也不行。所以,在这一张纸上,不就有白云的飘浮、有泥土的芬芳、有雨露的润泽、有绿色的旋律、有苦涩的汗水、有隆隆的机器声、有列车的汽笛、还有出售给你纸张的服务员那微笑的脸庞。

朱熹有语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佛经里说,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善于思惟。我们可以制作一碗米饭的记录片,从“手把青秧插满田”到施肥、浇水、收割、脱粒、打辗、上市、购买、洗淘、蒸煮,可口的米饭是诸多劳动的结晶,所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是感人至深的。

一碗米饭如是,一杯茶如是,一件衣服、一枝钢笔乃至我们一切的生活用品,都是别人的劳动。我们读书、听课都是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思考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教导、善友的提携。爱因斯坦说得好,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的劳动。

这就是佛法所讲的缘起。缘是条件,一粒种子的成长需要条件,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亦需要条件,一个企业的成功亦需要条件。在企业里,细节决定成败,企业需要员工的敬业、忠诚、主动,需要员工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心志,需要员工们高昂的士气;员工们需要来自企业愉快、尊重、自豪和温暖的感受,也需要上下之间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沟通和交流。所以,企业领导要周全地考虑每件事,从细节抓起。

由于我们生活在缘起的世界里,所以我们要生感恩心,感激生活中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的一切,同时,要象爱因斯坦一样,“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佛教中叫做报众生恩,报国家恩,就是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企业的员工有了这样的回报理念,那么,企业的前途才是无可限量的,如果把眼光只放在赚取利润上,企业就会走向死胡同。比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是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日本TDK公司的精神是“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所以,你的心量有多大,企业的成就就有多大,眼光有多远,企业的发展就有多远。古人有诗曰:“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二、佛教性空观与企业团队精神

我们由上面的缘起内容可知,思想理念对一个人,一个企业是何等的重要。所以说眼睛对人有多重要,思想眼光对人生、对企业就有多重要,佛教有一位叫蕅益的大师说:“有出格的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此中见地就是思想,就是认识,也就是灵魂,如果把上面的学问当做产业,把文章比作利润,就可以看出,这都不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在乎见地,其次的则是品格,也就是道德、修养,由此方能衍生学问和文章。这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成功的次序,千万不可以弄颠倒了。由于传统文化的埋没,贪婪总是被命名为理想,欲望总是被定义为向上,良心总是被嘲笑,道德总是被鞭挞。一些略略有小成绩的人就自我感觉良好,俯视朋友,疏远亲人,不敬上司,漠视同事,一味地“孤高出众峰”,却不知和谐、和合才是幸福快乐之道,团结友爱方为企业成功的基石,这种心态在佛法上叫做“我见”。“我”凸出了,一叶障目,则不见团体,不见师长,膨胀的“我”就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佛法上说,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我见炽盛如火,对治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绪,就要了达性空的真谛。俗话说“一将成名万骨枯”,一个人的成功是多少人汗水的凝聚,所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些成语好。一个人要走得远就要正确地审视自己,就要分析成功的因素。只要清醒地抉择,就会知道自己的努力只不过是成功的一份子而已。

我见云何?“我”在佛法上有三层意义,即:自起、独

一、常住。

自起是误解,我们静心地思惟就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是要靠条件的,所以是缘起,因缘的聚会才会有企业的辉煌,才会有事业的成功。辉煌、成功这些光彩夺目的桂冠是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上下一心、辛勤努力的因素共同铸造的。这不是某一个人的缔造,这是指万事万物之出现而言。

独一是指事物的存在。如果把人的出生比做生起,那么从生到死这段时间就是存在了。众所周知,人的存在需要朋友的告诫、师长的教导,要有工作维系生活,要有住房以安住身体,要有知识以滋养灵魂,如是等等,所以事物的存在不是独一的,是要互相依存的,要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周围的一切。常住是指事物会永久地存在,大家知道,这不现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拉克利特亦云:“人不能两次踏入一条河流。”东坡有词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的,“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在这个世间,任何事物都不会永久地存在,且看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宇宙有成住坏空。一部历史,就是一部无常史,罗马大帝国、强汉盛唐,今何在哉!这是事物的真面目,要直面、勿回避,感情、财富、名誉、地位、寿命终究有一天都会走向无常,中国的古人讲的居安思危,就是要破除“常住”、永久这种错误的观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是在演绎无常的哲理。

然而这不是消极,不是悲观,正因为无常,所以才要努力,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应当赶紧地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是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的。”这是对无常的深刻体认。证严法师说:“人的寿命因短暂才显得更珍贵。”无常的意蕴就是让我们珍重当下,而不是因为过去而悲伤,因为未来而发愁,这是“我”的三层意义。“见”就是执著、执取上面的错误认识,以为是最胜的。一个人有了自有、独

一、常住的错误见解,就认为个人的成功来自于自己的才华,企业的成功来源于自己的远见卓识,如是成就是我所作,常存不变,感觉好到了“唯我独尊”的境地,却不知如是见解就成了前进的障碍,开拓的羁绊,就会自我封锁发展空间,等于把自己变成了笼子里的鸟。

所以体解性空就会谦下,“水唯善下能成海”嘛;体解性空就会团结,就不会忽视哪怕是一个清洁工都是企业成功的缔造者;体解性空就会把成功的喜悦与员工们共享;体解性空就会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体解性空你就会挥洒自如,不会由于失败而忧愁,不会因为成功而陶醉;体解性空就会在成功的竿头上更进一步„„

体解了性空,前途就会如同大海一般的广阔,现在很多企业里稍有成绩的人就认为自己不同凡响,这样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前途,因为每一个员工都是成功企业的缔造者,试想,一个企业里领导班子都有这种意识,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生命力。所以,企业要有团体精神,要增强凝聚力,企业的发展才会长盛不衰。一滴水,只有融入了大海,才会成其广阔。

佛陀成道后,依然与弟子们一起托钵乞食,赤足云游,所以僧团因此而长盛不衰。性空是灵动的,韦应物说得好:“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缘起性空是佛法的灵魂,因体解这一真理而悟道者万万千千,悟道是成功的象征。但愿佛法的真谛之魂能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之精神,则企业之成功亦将万万千千,正所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三、佛教因果论与企业伦理道德

如上所言,既然缘起是真理,由缘起衍生的因果报应理念亦为真理。因果报应是朴实无华的人生哲理,就象佛陀说真理的存在一样,是遍一切处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就如同大地和泥土一般地平常,然而世间众生的安立,一切生物的生长无不依赖它。是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大地,然而,我们却没有想到大地的可贵,没有想到大地是建立一切的基础。

我们还是从上面缘起的表述里来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就以白纸为例,从投入大地的种子起到制成白纸,这一阶段,是一连串的因果。假若以种子到大树此一时间段论,则种子为因,长成的大树就是结果了;若以大树到制成白纸这一时间段论,大树则是因,制成白纸就是结果;若从种子到白纸此一时间论,种子也是白纸的因,白纸是前面的树芽、小树苗、大树等一切的果了。所以,因果要依时间来表述。

在佛教中,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又是紧密相连的。六道是我们人生与一切众生当下和未来的趋向。我们的未来有真实的轮回,当生有真实的轮回,当下也有真实的轮回。让我们一起先探讨当生的六道轮回。六道指的是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孟子说,“人者,仁也”,指有恻隐之心、仁慈之心就称为人。一般地,我们都称为人道。然而,六道之中又有六道,这就是当生的轮回。就以人道为例,作为一个国家的好元首,令出必行,于所愿得自在,衣食住行皆人间所极,是为人间天道。若是丰衣足食,心地善良宽厚者,是为人间人道。若是人间官长,福禄有余,然而性格暴烈,好斗逞强,即是人间修罗也。若是三餐不济,流落街头,抑或是遭受灾难,水米难得,久处饥饿,则是人间饿鬼道也。若是以出苦力以换取极少资粮以维系人生,如挑山工,大山车路不通,以身背送物资者,即人间畜生道是。我们不是经常说,旧社会的同胞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吗?若久处囹圄,或亲人别离,心如刀绞,或车祸的当事者,断手断脚,血涂遍地,是为人间地狱也。

一个人的心情心态也有六道之轮回,让我们一起来谈讨这种当下的六道轮回吧。当你找到了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或者和久别的好友相逢,或是拿到了不菲的奖金,心情异常快乐,看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甚至对于以往的敌人都不憎恨了,还会报以微笑,问声你好!当时你就步入了天道。对于一个哲人或贤人,如曾子三省其身;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古来山居的高僧寒山子“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心境,一片宁静,光明自在。对于一切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天人的心态。别人的讥笑、打击、欺骗都可以一笑向春风。面对工作,就会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福利众生的想法,去一丝不茍地完成,这都是精神生活上升到了天堂,当然,这要自己去体会,佛法上经常这么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嘛!

见到了即将被宰杀的鱼或者鸟,你动了恻隐之心,想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是一般骨肉一般皮的,当下慷慨一把,买物放生;过马路时,扶一把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牵一把左顾右盼的小朋友;将美食未尝先奉父母,逢年过节不忘向师长问好;于朋友从不失信,代人之劳,成人之美;乃至深爱你的妻子丈夫,不有外染;喜欢读有益于身心的书;把快乐与人分享,分担朋友的痛苦„„如此等等的心态产生之时,你当下就在人道。对于手下的职员或家里的保姆,没有耐心,动辄便大发雷霆,怒目相向,他人稍有违犯,便以十分还报,以斗争为快乐,如此念起就沦落到了可怕的阿修罗道。

本来有帮助人的能力,然而赈灾捐物时你无动于衷,乞丐的愿望一次次在你的冷漠中变成了失望,不肯把自己的快乐与人分享,总想得到非分的东西,如此的悭贪心态就是饿鬼道。假如做了错事,不感到惭愧,比如说窃取了朋友的名誉地位,巧取了公家的财产,劫夺了兄弟姐妹的财富,事成之后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不尊敬父母、师长、上司,经常在外面宣传自己单位、朋友的失误和过错,欺凌弱小,以此为乐。如果心胸狭隘,把一件不顺心的小事,放在心里,而且从各个方面让他膨胀,让心情异常地沉重;本来生活在于当下体味,而总是寄望于未来,为了赚钱而身心疲惫;本来孝养父母,扶持兄弟朋友是理所应当的快乐,却视其为负担,由是倍觉心情沉重;本来藉工作可以报答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劳动,却予以应付的心态,如上种种心生,当下就进入畜生道了。

最后是地狱道,我想是大家都不愿意听到的,然而我们还是要去了解它。如果凶残如屠夫;宁我负人,人毋负我;鲸吞国家财产,疯狂贪污受贿,巧取赈灾钱财,背叛国家,欺骗人民,忤逆父母,侮慢师长,欺凌众生,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我们经常读小说,看到“禽兽不如”之流的,如上相应一念心生,就是地狱了。

所以,轮回在当世,也在当下,要看自己的处境,要看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清楚地认识,积极地改变,轮回就在一念之间啊!比如说朋友托你办件事,你感到这是负担,就是畜生道。你转念一想,朋友于我有恩,应该报答,知恩报恩嘛,由是便欢欢喜喜地去努力,就这一念,即入天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无时无刻不在六道中轮回,只要你认真去观察了。

未来的轮回是在这一期生命结束后的走向,就如同种子到大树是一期生命,从削皮加工到制成白纸又是一期生命,从白纸制成使用以至走向回收又是一期生命。大家知道,能量是不灭的,而是转换的,所以,轮回也同样如此,人死了绝对要投生,投生到哪里这取决于你这一生的善恶能量,以强者先牵的原则,决定未来。所以,要想未来一片光明,就要及时行善,以道德规则来要求自己。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饮用于身体健康有害的东西),都是道德规范。善的定义是“此世他世,俱顺益故”,也就是现在以至于未来,给人带来的都是利益。我们要仔细地甄别,有些眼前有利益,而未来无利益,这不是善的范畴,比如有的化工厂出产的产品赚了很多钱,可是排出的污水给未来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这种只为眉睫的思想是恶的。道教有一则故事,可以给大家启迪,说的是吕洞宾出家修道,他的师父说我有点石成金之术传你,吕洞宾说石头变成了金子不会再恢复石头的原形吗?师父说,500年之后会的,吕洞宾说,我不学了,这法术会害500年以后的人,师父一听,大喜过望。想想我们的所作有没有这500年的眼光啊,自工业革命以来,生态之破坏令人揪心呐,所以,善不是以当前的利益来界定的,而是要以时间来考证,如果为善了,给当下以至于未来的众生都带来了利益,那么你决定会在善道里受生,佛陀教导我们,不但要关爱这一期的生命,而且还要关爱下一期的生命。六道轮回无论是当生的,当下的,还是未来的,都是对因果报应的诠释。因果报应就是让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天地、鬼神、君子乃至一切生灵都要存有敬畏心,如果一个人是无所畏的,那这个人就是最可怕的。因果报应是警告我们,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负责,因为那真正的是自作自受。道德就是好因好果的宽阔大道,也是成功、辉煌的宽阔大道。一个企业的成功强大,与企业每一个员工的素质和道德是分不开的,员工的砖石共同造就了企业的大厦,假如其中一块砖石松动了,破烂了,企业的大厦就有了隐患。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企业的强大与员工的道德密不可分,我们希望员工们把企业共同营造成美丽的天堂,给人以期望、以梦想、以利益、以欢喜,只要员工们的认识提高了,道德提高了,有所敬畏了,企业就会强盛,就会强盛不衰。企业就有了标准,有了灵魂,有了内涵,有了希望。

佛教婚礼仪轨1 篇5

一、开场致辞(婚礼开始,全体嘉宾入座。)

各位来宾、诸位善信居士,阿弥陀佛!大家吉祥如意!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佛教婚礼的主礼法师和今天的新人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今天一对新人迎来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方能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又有多少次回眸方能换来两个陌生的年轻人牵手一生一世呢?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是缘份是天意让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喜结良缘、恩意如岳。

接下来我宣布新婚庆典仪式现在开始!

请奏响庄严的乐曲,让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新人登场!

庄重神圣的佛教婚礼仪式是对新人最好的信仰和道德教育,佛教婚礼不仅强化了人们对佛法的信仰,更能加强新人对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佛化婚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纳,体现了人间佛教的永恒魅力。

佛教婚礼是佛教千年教义文化传承的经典演绎。经典就意喻着永恒,所以预示着我们的新人能将彼此的相爱化为永恒。做一生一世的伴侣——菩提伴侣。

青青菩提树,宝像庄严处,经历寒与暑,依然香如故。

仰观菩提树,遥望人生路,真爱人欣慕,春芳永留住。

二、誓约

诗曰:

情比鸳鸯貌似仙,玉钗巧合明珠圆。

愿向四海同展望,相期不负此良缘。

现在请二位新人在佛前盟誓,新娘的右手背要放到新郎的右手中表示牵手一生一世。请菩萨,和十方护法同体为证:

善男子,你愿意娶她为你的妻子,并以温柔耐心来愛惜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照顾她,建设佛化的家庭。尽你做丈夫的本份到终身。你愿意这样做吗?

(愿意)

善女子,你愿意嫁给他为你的丈夫?并以温柔端庄,来順服他,敬愛他、幫助他,建设佛化家庭。尽力孝顺,尽你做妻子的本份到终身,你愿意这样做吗?

(愿意)

善男子、善女子,你们愿意组成一个佛化的家庭,皈依三宝,恭敬三宝,成为光荣的菩提伴侣吗?

(齐答愿意)

杯盘笑语赞佳偶,灯火生平说良缘。

良缘好似金和玉,金石美玉共婵娟。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赞美他们的金玉良缘完美结合。愿佛菩萨保佑你们一生平安,同心永结!

三、祈祷

红烛已经点燃,香气飞彻九天。让我们合掌、拈香、唱赞为新人祈福。

玉鼎绕云香,心字流芳。烟暖红锦化鸳鸯,红锦化鸳鸯。

今为新人祝安乐,如意吉祥。今为新人祝安乐,如意吉祥。

南无欢喜地菩萨摩诃萨!

(唱香赞时, 随主礼法师拜佛问讯.)

四、祈愿文

现在有情主礼法师为新人宣读佛教婚礼祈愿文。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今天虔诚恭敬站在您座前的是——

善男子○○和善女子○○

让我们祝福这一对新人,在菩萨慈光的庇佑下,缔结美满的姻緣,成为菩提伴侣。

正因为他们彼此的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所以他们決定,祈求您的赐福,今后要组织一个家庭。

家,是人生的避风港,家,是爱情的温暖窝。

从此你们在同一個屋檐下,要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彼此体谅,相互帮助,恩爱一生,白头偕老。

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孝顺父母,尊敬长輩。

新郎要做一个保护妻女的英雄,做一个善尽責任的丈夫。

新娘要做一個善良慈孝的女人,做一个体贴贤淑的妻子。

今后你们,要以智慧处理是非,要以恭敬对待他人,要以道德修养身心,要以慈悲做人处事。

遵守须弥的盟誓,彼此恩爱不渝。

从此并蒂莲开,事事顺利;

从此共命鸟和,宜室宜家。

愿你们如意吉祥,同欢同喜。

五、拜堂(如果新人穿着中式服装可以在向佛菩萨、父母高堂行礼时变鞠躬为叩首顶礼。)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今天菩萨的慈悲法雨已经沐浴我们的心田,又有这么多的亲朋好友来为你们的婚礼祈愿,不用说我们的新郎新娘,郎才女貌,事业有成。所以我说人生之得意处,今天全都圆满具足了。

接下来我们的新郎新娘将举行隆重的拜堂仪式。

首先请新人向我们的佛菩萨鞠躬。

一鞠躬,感谢佛宝垂护恩,二鞠躬,感谢法宝启慧恩,三鞠躬,感谢僧宝教诲恩。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间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现在请夫妻双双拜高堂。

俗语说的好:树有根来水有源,儿女不忘养育恩,今朝结婚成家业,尊老敬贤拜双亲,禅宗六祖大师也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孝道,孔子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向父母双亲,一鞠躬,感谢父母养育恩,再鞠躬,将我抚养长成人,三鞠躬,我要永远敬双亲!

夫妻对拜。

二位新人向左向右转,一鞠躬,你我相识即有缘,再鞠躬,有缘才能一线牵,三鞠躬,今日喜结成连理,缘订三生合壁联。

接下来向咱们今天的来宾客人,深深的鞠躬。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新人工作上,生活上的支持和鼓励。

还要请出我们的红娘,请一对新人向红娘鞠躬。吃水不忘打井人正是有了月老牵针,红娘引线;天地为媒,才共成了这份良好佳缘。

拜过佛祖,尊过双亲,敬过各位来宾客人,也谢过媒人红娘。

现在让我们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新郎的父亲先生代表他们全家向我们在座的所有来宾致答谢词!

让我们大家用同样热烈的掌声有请咱们今天娘家客人的代表向二位新人和所有的来宾致贺词,让我们大家掌声欢迎!

六、象征礼

请新娘的父母盛来牛奶和清水为这对新人洗手。

牛奶的洁白,水的清纯,洗去你们过往的尘劳,愿你们开始新的生活。

(主礼法师把装有大米,燕麦,菩提子等的锦囊挂在新娘新郎手腕上。)

这里面装有大米,燕麦,和菩提子,象征着财富,健康,繁荣和幸福

请新娘喂新郎一块糖果吃,说明照顾丈夫和给全家做饭是她应尽的义务。

然后请新郎再同样喂新娘一块糖果,说明供养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责任。

(主礼法师为新人额头点上红点)祝愿你们婚姻美满,幸福永远。

诗曰:

彩云端里神仙现,手把红罗半遮面,不是世人爱神仙,仙人也把凡情恋。

现在我手里捧着的是水晶串成的念珠,他们晶莹剔透,像你们的爱情一样纯洁透明。念珠的念字底下是一颗心,今天你们要互换彼此的真心,从此心心相印。

七、为新人颁发菩提伴侣光荣证和结婚证书。

现在,请主礼法师为一对新人颁发菩提伴侣光荣证书。

现在允许我代表人间佛教菩提伴侣和谐会向新郎新娘宣读并颁发菩提伴侣光荣证书,并用印。

诸天花雨洒凡尘,扶掌欢笑满座宾。

宴上交拜成眷属,今生愿作有情人。

八、新郎、新娘答谢宾客。

愿化一棵菩提树,为你遮挡风和雨。

愿作一脉常青藤,为你平添新春意。

菩提树和常青藤,永远相拥在一起。

林中四季风和畅,天生菩提好伴侣。

无论是春耕、夏耘、还是秋收、冬藏。人人皆有一方心田,我们在里面播种善良,收获希望。所以,我们共同祈愿,把祝福送给新人和在座的每一位亲朋好友: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上师来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来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护法常拥护。

九、仪式结束、演奏佛教歌曲。

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次美好的婚姻,他们的婚姻必然是前世的盟定才有今生的相约。

现在我宣布婚礼庆典仪式功德圆满!

上一篇:一小时的希望作文下一篇:国税全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