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教案(通用8篇)
主要填写本科在本单元的位置,教材的编排意图等 教材目标(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1、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有预设和设计图意,预设就是备学生,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哪些问题,设计图意就是说明此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一般放在每一个大的环节后。
2,、充分运用好序号。环节有条有理,层次清楚。一定要区分开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室舒述性的语言,如教师引导、教师总结等;教学实录是记录师生互动的语言,如师:、生:。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实验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等)
二、制定方案(制定、交流)
三、实验活动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五、联系生活,巩固拓展 <<蒸发>>教学设计 即墨实验二小江朝辉 【教材分析】
<<蒸发>>一课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0课小蒸发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的 物态变化现象之一,本节主要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知识。再通过实验得出和蒸发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蒸发现象。通过让学生经过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感悟科学等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因此这节课在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知道蒸发吸热。⑵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⑶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乐趣,通过小组讨论,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培育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因此做好探究实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知识解释相关热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准备】
水盆、温度计、棉花、玻璃片、蜡烛、火柴、酒精、硬纸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各小组同学玩水,观察有什么现象?说一说有什么现象? 在仔细观察和体会的基础上,学生交流以上两个问题。
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举出的例子,提问:在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液体变成气体的方式都是一样吗?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告知学生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今天我们学习蒸发。
1、学生搜集蒸实例:
⑴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些蒸发现象。⑵学生讨论、举例:
预设:①夏天雨后地面上的水干了。②开口平中的酒精,时间久了,干了③太阳一出来,花草上的露珠没有了。④秋冬季,馒头放在外面久了,风干了⑤洗过的湿衣服干了⑥洗完澡没有擦身体,身上的水也会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加深对蒸发现象的认识;同时,为了下面的分析归纳搜集充足资料
2、分析归纳,得出蒸发特点:结合学生收集的实例,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蒸发的特点及定义。
⑴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①根据刚才举例的蒸发实例,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蒸发,液体蒸发时,是缓慢还是剧烈?首先在液体的哪个部位进行?⑵学生讨论、分析后解答。⑶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蒸发的特点及定义 :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中,对蒸发特点的归纳,一定要养学生自己在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这既是一种从大量事实中抽象出共性、形成定义的科学方法的渗透,越是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切忌教师包办代替,直接得出结论。⒊探究蒸发吸热
课件显示游泳者上岸的图片,教师提问:从游泳出来后为什么觉得冷?⒈水池与外面温度不同⒉蒸发带走热量。⒊环境不同
学生实验:每组准备一支温度计,用棉花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住,先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说明是室温。
让学生猜测:如果把其放入水中,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测后,开始实验把包有棉花的温度计放入水中,并让代表同学读出示数,说明示数变化的原因,及水的温度。
一、“学科”与“科学”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科学”的概念并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界定。《辞海》(1997年版) 指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百度百科”认为,科学是“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也有文献将“科学”定义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等。
“百度百科”指出,“学科”是“知识或学习的一门分科,尤指在学习制度中为了教学而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进行安排的分科”。这种解释,与《辞海》中将“学科”定义为“教学科目的简称”实质是一样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将“学科”理解为“在学习机构中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科学的分科”,如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等等。
从以上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学科与科学的内涵有很大不同。首先,科学是一个涵盖极广的知识体系,而学科是这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分科或分支。其次,科学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反映的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而学科则有所不同。由于学科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分科,所以学科必须要“因人而异”。第三,科学虽具有相对性,但仍然是真理,所以十分强调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学科则不同。学科必须要依据学习者的生理年龄和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出调整,具有渐进性,并不十分强调知识的严密和精确。第四,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论证的结论,是成型的“物品”,而学科则具有过程性和生成性,是“跑道”,不是“终点”。
二、“学科知识”与“科学知识”
《辞海》中并没有将“科学知识”作为一个词条收录,相关文献中也很难查到它的定义。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因此可以将“科学知识”定义为“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结晶”,那么“学科知识”就可以理解为是“在学习机构中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分科的科学知识”。跟科学知识相比,显然,学科知识具有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这是学科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最大不同。一般来说,学科知识具有如图所示的四个依次递进的层级结构。
1. 学科知识的表层结构是“符号”。
在学科知识的最表层,是承载知识的各种符号。学科知识这一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符号所表征的是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符号可以是文字和图画,也可以是言语和数码等。符号是学科知识的最直观、最浅层的构成,是学科知识的“外衣”。
2. 学科知识的浅层结构是“逻辑”。
学科知识中所有的符号,都代表着一系列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或规律的概念,概念之间所遵循的规则或方式就是逻辑关系。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指向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具体包括知识形成的逻辑思维过程和逻辑思维方式,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定义、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逻辑关系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桥梁和纽带。
3. 学科知识的中层结构是“描述和解释”。
学科知识的中层结构指的是知识的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逻辑组织后形成的、对符号所代表的概念间关系的描述和解释。但要指出的是,这种描述和解释是倾向于学科知识体系内部概念间关系的描述和解释,一般不指向主观世界,不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比如数学、物理与哲学等学科知识体系;而且学科知识体系越是完善和专业化,这种符号结构的独立性就越强。
4. 学科知识的深层结构是“意义和价值”。
学科知识的最深层结构,是学科知识存在的意义和文化价值。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学科知识,其存在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解释符号与概念间的关系,以及追求其本身的逻辑完美以及系统完善,而必须要再次回到人的主观世界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知识本身再完备,也不具有独立的意义,知识的存在和完备,必须是为建构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为人类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服务的。所以说学科知识具有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学科知识不是“仓库”里立等可取的物品,而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可以通过感受和体验逐步内化的、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和文化力量。学科知识的这种意义和价值是深藏于符号与逻辑、描述与解释之中的最深层的结构。
与学科知识相比,科学知识的内部构成更倾向于符号、逻辑、描述和解释这三个部分,其更关注的是知识自身的完善和系统性,较少涉及知识的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也就是较少地涉及主观世界中的“人”。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被搁置在人类认识成果宝库里的“物品”,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且以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经验,是理性的“产品”,所以知识总是外在于人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不会促成知识与人发展的“相遇”,它是一种定论、一种工具、一种固化的结果,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即便是相对真理)。也因此有人认为,知识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通过传授的手段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且越多越好。这样的知识观极易导致教育上的知识本位主义、知识授受主义和知识功利主义。但是,以学科面目出现的科学知识,即学科知识则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教育学特质,这个特质是学科知识最根本的标志之一,因为对学习者而言,学科知识所涉及的绝不完全是“真理”的问题,而更应该是“成长”的问题、“幸福”的问题。
三、“学科知识”的教育学特性
站在教育学的立场可以发现,学科知识具有生命性和主体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发展性和文化性等鲜明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准确把握是学科深层教学的有力支撑。
1. 学科知识的生命性和主体性。
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生命成长,是学习者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需求,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学科知识的存在毫无意义。所以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是不能仅仅把知识当人类认识宝库中库存的“客观物品”或“事实存在”来传递和授受的,学科知识作为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分科内容,是避免不了与人的“相遇”和“碰撞”的。同时,以符号为表象的学科知识,在其“外衣”之下还隐藏有丰富的内涵,它不是僵死的符号或符号系统,恰恰相反,它具有鲜活的生命特征,是蕴含着人的精神生长的知识生命体。
2. 学科知识的过程性和生成性。
对知识的单纯占有,不是学科知识教学的结果和目的。学科知识的教学作为一种发展人、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也是以过程的形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实现学科知识教学的预设目标。学科知识的习得结果,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围绕知识主题进行相遇碰撞、交互作用而实现的过程性、生成性结果。因此,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及生活体验,产生新的观念,形成新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
3. 学科知识的发展性和文化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所以,教育是关乎人的境遇、精神追求与幸福生活的活动。教育的过程是教育的主体围绕活动主题,在特定的情境中,师生在信息沟通、情感交融、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达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所以必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学科教学,时刻关注学科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赋予学科知识以文化力量和意义关怀,达成学科知识与人的精神契合,彰显学科知识深层的文化魅力。
四、从“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特性谈学科深层教学
能否认识到学科知识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学特质,决定了学科知识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学科知识的层级结构以及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学特质,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超越符号、逻辑以及知识的描述和解释,要深入挖掘知识存在的意义和文化价值,要追求符号、逻辑、描述与解释以及意义与价值的完整与统一,这就是学科深层教学的含义。显然,深层教学不是难度教学,不追求学科知识的难度与深度,而是从学科知识的层级结构而言,知识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符号的层级,也不应停留在逻辑以及描述解释的层次,而应该探寻内隐于知识最深层的文化价值,使学科教学更具丰富内涵,更具教学品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1. 学科深层教学必须倡导“质疑” 与“对话”。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周先进教授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基于对话的经验。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古希腊时期的“思辨”与“追问”也是一种对话。对话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二是师生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是自我对话,指的是学习主体自身的经验与外在世界的碰撞及反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是能否真正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但遗憾的是,在当今的教育中这是很难实现的现实。受传统知识观及教学观的影响,在人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往往占据毋庸置疑的崇高地位;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往往成为真理的权威的诠释者;在自我对话中,人往往会在外在世界中迷失自我……在对话中唯有平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才会大胆质疑,勇于探究,乐于实践。没有平等,便没有质疑;没有质疑,便没有对话。质疑应贯穿于学科教学对话的每一个环节。
对学习者而言,一切知识都是可研讨、可征询、可分析、可批判的对象,学科知识更是如此。只有通过质疑与对话,学科知识鲜活的生命特征和主体特征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学科知识的教学才能体现出其深层的教育价值。
2. 学科深层教学必须注重“建构”与“生成”。
学科知识的过程性及生成性特征决定了必须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开展深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间的合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合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其四大要素,其教学流程一般分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评价、课堂反馈等五个环节。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深层教学就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合作、对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对学科知识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在这其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科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者;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权威诠释者,而应担当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教材不再是口传相授的知识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也不仅是教师传授学科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促进对话和交流的认知工具。
在这种学科教学模式中,建构的指向是明确的,即课前教学目标预设的达成,但知识建构的过程必然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学科教学的计划性与严密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能否及时捕捉时机,生成资源,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智慧、经验、机智以及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首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课堂的“学习偶发事件”;其次要善于抓住课堂火花,灵活应对动态生成,以促成意料之外的精彩;另外,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善于“留白”,预设“生成”,并在课堂上巧妙引导预设“生成”的生成。
3. 学科深层教学必须凸显学科知识的“道德力量”和“文化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彩平指出,学科教学的文化和道德任务,不是必须通过额外添加一些文化和道德因素才能进行的,其最大的文化和道德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我们一般倾向于将学科知识的教学认为只是智育的过程,这表明,我们对学科知识内部结构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第三个层级,即描述和解释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对学科知识深层结构———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挖掘。所以,学科深层教学应特别注重生活体验及自我回归。其中,“体验”就是学习者通过情感、态度、意志、信念、认知等因素与学科知识沟通、交融和碰撞等,激发对学科知识意义和价值的追问和感悟;“回归”指的是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指向自我,通过与环境、他人、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使学生不仅能理解知识的符号、逻辑、描述和解释,更能创生知识的个人意义和文化价值,实现知识意义和价值的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科学 学科评价 体系变革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69
课程评价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当前,评价观念的更新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已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科学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现有的评价制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亟需彻底改变现状,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断发展课程建设的角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本着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发展的功能。
笔者想从我校科学评价体系中的问题和改革入手,对科学学科评价体系变革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曾经用过的科学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一
不难看出,以上两种科学评价体系所反映的还是知识本位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进而设计出与之相配套的评价量表。当前小学科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用形式上的探究来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是为了得出某一个结论;讨论也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讨论、观察的过程出现了问题,教师就会巧妙的引导,最终回到正确的结论上来。其实就整个过程而言,形式上是采用了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交流形式,其本质是教师“导演”下的学生“执行”而已,真正探究的成分很少。由这两张评价量表可见“知识本位论”的惯性是多么强大!
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科学学科评价量表
1.评价能否真实诊断学生的发展状态
我们希望培养重事实、讲逻辑、讲道理的人,其次我们要培养讲规则且善合作的人。
从这两方面来说,我们现行的科学评价量表只注重 知识考查,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的方法仍是以传统的笔试为主,重结果而轻过程,不能从根本上做到真实诊断学生的发展状态。
2.评价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是有质疑精神的独立思考的人。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体会质疑、探究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
从前面两张评价量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评价的主体仍是教师,学生几乎不能真正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这有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某学生可能因某次成绩不理想,导致总成绩不理想。其次有的学生可能擅长科学小制作、小论文等方面,而现行的评价很难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朝着消极的一面发展。这样的评价量表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能否有效引导学科改革发展
评价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尤其是通过评价量表的改革促进科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当前学生(被评价者)仍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的功能仅限于甄别与选拔“精英”,而不能真正促进大部分“平民”在科学学科的发展。使用这样的评价体系,科学学科的发展就会相对滞后。
三、用“发展”来引领评价量表的改革
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其次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确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其次要想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量表的制定与评价的过程中来,应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来设计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三
评价量表三是在前两个版本的评价量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方面有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主要分三个大板块: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综合表现。理论知识是以单元调研的形式进行,多以选择、判断、简答的形式进行测查;实验操作主要从平时课堂实验方案的撰写、实验过程的记录等方面进行评价。综合表现则是从学生上课发言的质和量上进行评价,其中还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了活动表现一栏,主要是从学生参加科学社团以及平时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思考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汇总到学期总评。
四、如何运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发展
得出评价的结果并不是评价活动的终结,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个结果——教师用以判断自己教学上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学生用以判断自己学习上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参照这种评价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没有这样的后续工作,前期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将毫无意义。其中要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现阶段我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评价的结果必须是准确的。不仅要告诉学生他们所获得的分数和等级,而且要向他们提供关于获得分数的具体、清晰的细节。这样有助于保证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可利用性。
(2)评价的结果必须要及时。得出评价结果的间隔时间太长,就失去了评价的应有作用,比如考试结束后几周才返还试卷,对学生学习的改善是一种无效行为。
(3)评价的结果要有持续性。学生持续地追踪自己的进步是学习改善的重要前提,教师也必须对评价过程持续地、连续地给出反馈意见。
(4)评价的结果要有助于形成自我评价。有效的反馈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必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调整来实现的。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评价的准确、清晰的理解,基于此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学习行为。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法。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紧密联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学习过程中来,同时用富有科学味的趣味课堂提升孩子对科学学习的期望。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主讲人:吴芸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给大家讲话的题目是: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提到“科学”,同学们会觉得“科学”很神秘。其实,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当你们看着喜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上高速的列车,按动着鼠标浏览网页时,可曾意识到这就是“科学”。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科学是现代化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科学让我们结束了用“洋油”的日子。是科学让我们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是科学让我们的人造卫星遨翔在太空。是科学让我们开创了中国参与开发南极大陆独立研究的历史。是科学创造了我们眼前这个神奇的现代世界。
科学是一种自然之美。因为人们看见鹰击长空,便发明了飞机;看见鱼翔海底,便发明了潜艇。如今,沧海变桑田,沙漠变绿洲,平地起高楼,这些难道不是科学之美吗?
科学更是一种动力美。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总书记讲过: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知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准则。
同学们也许在想,“科学”和小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应该是那些科学家的事情吧。其实,许多科学家都是因为从小爱科学,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牛顿上小学时就经常动手制作小机械、小发明;高斯11岁就发现了二项式定理,18岁发明了用圆规和直尺作17边形的方法。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没有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就没有希望登上人类文明的高峰,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科学与学科是对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概念,二者在对象、内容、方法及性质上具有质的分野,在人类历史实践中,学科与科学既彼此依存,又相互消长,他们一同构建着人类的理性文明,二者无优劣之分,且在一定意义上可相互转化.
作 者:刘波 LIU Bo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刊 名:安康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xx 17(6) 分类号:G02 关键词:科学 学科 规范 理性 转化
一、备课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
备课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层次的周密安排和策划的过程。
一、物理备课形式
备课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独立备课形式和集体备课形式两种。
独立备课可以充分展示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使课堂出现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是教师提升教学内涵、彰显教师个性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根本所在。
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各抒已见,相互学习,交流补充,集思广义,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集体备课,会使教学工作焕发更大的活力并迸发更耀眼的创造性火花。
二、物理备课基本要求
1、要认真执行《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本节教材在教
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备课要熟悉教材内容,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意选择教
学方法,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要考虑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
3、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凡是教材上要求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必须无条件地做好。课前要精心准备、进课堂前要熟练完整操作一遍,力求万无一失,力求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一些补充实验,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等,用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4、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引进一些教学软件、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物理问题。但不允许用教学软件、图片和视频替代物理实验,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5、备课必须写出教案。教案的主要项目应有:课题、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实验器材(教具)、教学过程、作业和板书设计等项。教案可详可略,因人因课而异。新教师必须写出详案。
6、要提前一周备课,每课一个教案。对新课以外其它形式的课如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评讲课、实验课、辅导课等,均要认真准备,书写教案。
7、每周集体备课一次,以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必须充分做好独立备课,钻研教材、课标、教辅、作业、考试说明、确定教学方式、收集教学资源、发现教学困惑等。集体备课后,要再次修改教案,优化教学过程。
二、上课
教师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中学物理上课的核心问题。
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物理概念是点(基石、支柱);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则等)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物理规律是线、梁。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主干。
一、物理上课的核心问题
1、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一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通过观察、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要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
料,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
三要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
明确概念的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也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
2、掌握物理规律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认识物理规律是:先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实践。这是实现二次飞跃的必经之路。因此说,这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要使学生明确形成规律的依据、方法和过程。
二要使学生明确规律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述。包括:该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
确该规律所反映的物理本质、规律表达中的关键词句、规律的数学公式的物理含义等等。
三要使学生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四要使学生明确该规律与有关规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提高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促使学生通过看书课堂笔记,将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完成作业和课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物理教师应有效地编制各种例题、练习题、思考题和试题,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要做到物理习题的形式、内容、和难度都是以不同的教学目的而异的。
二要做到练习、试题必须注意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当前命题的热点、焦点。
三要做到从物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
学目标来编制练习和习题。
4、物理教学的目标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理解,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
一要重视实验。做好准备,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做好实验报
告上的作业。
二要认真组织学生搞好课外选修课;积极承担学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工作,努
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二、物理上课基本要求
1、熟悉教学内容和流程,做好实验和其它教具准备,脱稿上课。
2、提前到位,准时上课,准时下课,绝不拖堂。
3、采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教态和蔼亲切,仪表端庄朴实,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
4、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丰富、充实、有层次,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要求。
5、对概念、规律的表述要求准确精练,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不能出科学性的错误,注意教学内容的落实。实现不讲废话,少讲重复的话。
7、要按照教案展开教学活动,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8、讲课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注意观察学生听课的反应,了解学生对重点及关键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讲课节奏,提供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仔细听取学生的提问,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出学生的思维障碍,及时疏导。要积极组织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9、要正确处理常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常规教学方法要精益求精,形成各自的特色,并不断予以更新、充实。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补充、提高,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可替代。
10、要正确、熟练地完成演示实验,并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要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实验。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有准备;实验操作认真、规范;仔细观察,及时记录;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三、说课
说课是依照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阶等主要因素,把备课、上课等主要过程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阐述;安排教学内容与程序,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由于说课中不单要说出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更要从理论角度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所以,说课不仅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增大教研容量,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目前,说课在各层次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评比中,已作为一项主要手段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
一、物理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所想和所写的内容,按其内在结构,可分为如下8个步骤:
第一、开场白
以最简的语言,开门见山地点入课题。
第二、教材简介
1、编者意图;
2、教材地位;
3、教材作用;
4、教材特点;
第三、理出教学的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第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从教材形成特点、结构体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及依据。
第五、优化教学方法
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条件优化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依据。
第六、安排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的方式;
2、新课教学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做法;
3、巩固新课教学的措施;
4、布置作业;
5、各环节时间的安排。
第七、设计板书板图
第八、说课综述
二、物理说课基本要求
1、充满激情,亲切自然。
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太详细,要重点说出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手段和措施,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3、紧凑连贯,简练准确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言表达要十分简练干脆,不要像上课那样拘谨,要有声有色,要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4、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殊理解、安排,说出创新性的实验和手段,从而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四、评课
物理评课应体现学科特色,评课时应以人为本,注重评课主体的多元性、评课方式的多样性和评课程序的动态性。使评课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促进课程的不断革新的作用。
一、物理评课的关注要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评课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是否重视“人”的发展,是否关注人格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听课中要由重知识的掌握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是否尊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们的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因此,在听课中要尊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是否由教师的“教”转向促进学生的“学”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实际上是以教师的“教”为课堂活动的中心,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地丧失,老师留作业他就做,老师让解题他就解题,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听课评课就要关注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听课评课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在倡导“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听课评课的研究。听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而不应该只看老师是怎么讲课的。
4、教学活动是否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大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结论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而忽略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本身不是讲出来的、念出来的、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做”就是探究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评课就要关注教学活动,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五、命题
命题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改进的重要手段。
一、物理命题的方式和原则
1、常规命题包括平时、阶段、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
2、命题要事先编好双向细目表,以期达到命题的科学性。难度和题量要适宜,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注重知识和技能,不出偏题、怪题。要认真校对,杜绝试卷中的错误。
3、坚持目标参照的命题原则,突出教师阶段性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达成状况的监测。
4、坚持导向性命题原则,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要坚持“三个有助于”,有助于教育行政门更好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科学监控;有助于学校真实把握质量,科学调整决策思路,促进学校质量飞跃发展;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专业成长;有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5、坚持基础性命题原则,教学监测试题要着重考查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方法和过程,要有意识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师生树立信心,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能力,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6、坚持无差错性命题原则,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必须做到知识准确,表述规范、角度平易、答案准确、评分科学。
7、坚持人本性命题原则,试卷结构合理,试题编排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既有利于学生答卷,又有利于教师阅卷。
8、坚持八个兼顾命题原则,定性与定量兼顾,字母运算与数字运算兼顾,图象与图景兼顾,平面与立体兼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与小实验和创新实验兼顾,理论模型与生活实际兼顾,物理思想与数学方法兼顾,概念规律与能力方法兼顾。
二、物理命题的基本要求
1、寻找灵动的物理模型
物理问题的呈现,其实是物理模型在流淌。物理试题的构建,关键是寻找到一个灵动的物理模型。模型的灵动在于其经典而基础,因为基础所以含摄的知识深刻,便于垒高;因为经典所以蕴涵的方法普适,便于迁移。模型来源于物理事实,所以有活力;模型又进行了理想化的处理,突现了问题的实质。所以物理命题便是通过所呈现的灵动的模型,展示自然的奥妙,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引领读者的学习境界。
2、设制梯度的合理设问
物理模型是有其真实的背景,但物理的题目还要有精巧的设计,其关键是设问的合理而有梯度。设问的方向体现了命题者的预设,这就是合理;设问的方向切合读者的水平实际,这便有了梯度。这样的物理问题,既展示了物理世界的丰富,又呈现了做题者不尽相同的个性和气度。
3、突现物理的主干知识
主干繁衍枝叶,枝叶影映主干。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既能涵摄其他基础知识,也能对物理问题的认识趋于深刻。这样的物理命题即便没有面面俱到,其对基础的巩固和对问题的延伸会自在其中。
4、体现章节的知识综合
局部知识的综和会大于整体,所谓1+1>2。能正确处理章节知识的综合问题,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物理命题的主体便是依据教学的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综合问题,考查并引领学生的学习境界。
5、注重问题的物理味道
物理的问题要有物理的味道,她也有人文的温润情怀,也有数学的缜密的推演,但物理的味道似乎是温润情怀之上的深刻和真实,似乎是缜密推演背后的和谐和简约,所以物理命题要有简约的真实,问题的解决要有方法的展现,计算的结果要有绵长的启迪。
6、蕴涵物理的思想方法
物理题目呈现的是模型,但考查的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思想与方法。知识的考查比较显在,解决问题时所依的思想、所用的方法的考查就比较曲隐。物理思想、方法涵藏在物理学的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之中,问题千差万别,方法可以迁移。所以物理命题要成分体现物理的思想和方法的含摄。
7、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做题是一种学习,命题也是一种教学。教学的首先便要激趣,教学的效果在有余味。遴选生动有趣、深有余味并联系实践的问题进行对比呈现,或深入浅出,或以小见大,做一道题悟一片天。这样的命题留下的是兴趣,打消的是恐惧。
8、顺应学科的相互融合
自然普遍联系,学科相互融合。物理命题立足物理的特质,但也要顺应学科的交叉渗透。不刻意依赖数学的繁难,也不有意回避该用的数学。
六、评题
试卷分析与评价是对教学测试的反思、是对教师教的反思、也是对学生学的反思,试卷分析是提高命题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试卷分析不但可以对试卷和考试作出恰当的评价,为试卷编制积累经验,提高教师编制试卷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充分地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考试分析评价可为教学质量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反馈。
一、物理试卷的评价内容
1、知识的考查
知识点分布合理,搭配科学,充分体现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法则的理解。
试题不必过分追求对知识面的全面覆盖,可将对这些知识或与这些知识有关的方法、思想的考查渗入其它题目的分析与解答之中。
2、能力的考查
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体现到位,设置科学。注重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参与与体验,注重物理方法的创新与变通,注重综合分析能力与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定性分析、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能力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图象的运用,体现“能力立意”的宗旨。
3、理念的考查
试题体现从生活及实践中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知识与方法解决生活与实际问题的新理念。倡导动手动脑学物理,倡导将物理学习与生活生产及其它实践活动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从物理的角度思考生活与生产实践、思考世界,有效发挥试题对学生学习方式及行为的导向作用。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
4、人文的考查
试题情境熟悉,叙述直白,体例、排列在平稳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试题情境既经典又时尚,既传统又新潮,整卷透着一股清新之气和人文关怀与温馨之情。
5、试卷的结构
试卷的题型结构合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论述题、作图题、探究题、计算题等既传统又新意,知识结构比例恰当,能力结构科学。
6、试卷的“四度”
试题的难易适度,区分度好,信度和效度高。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每题的通过率,每题的考点均符合考试要求,一份好的卷子每题的通过率都有差异,整卷应覆盖0.1到0.9。
二、物理评题的基本要求
1、试卷的结构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目标水平结构分析:按照《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它们的组成比例
(3)题型结构分析:各类题型的比例分析。
(4)分数结构分析:按等级比例分析
(5)难度和时限结构分析: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答题速度。
(6)试卷特点及横向、纵向比较:就试卷是否符合《物理课程标准》规定、是否反映物理学科特点和内在联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合理性、适宜性以及其他特点作出描述和判断。横向比较可以在学校同一年段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在不同学年间进行。
2、答卷情况描述
统计分数: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的人数。
3、试题及解答情况分析
(1)题目的内容、水平分析:逐一分析各题的内容、水平和考核意图。
(2)分析答题错误的原因
4、试卷质量分析
(1)整卷难度分析。
(2)试卷质量评价:就考试目的和试卷内容、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适宜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等对试卷作出全面评价。
5、教学建议
通过试卷分析,了解了学生学的情况,对以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落实三维目标;
(2)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哪些很成功,哪些有不足;
(3)对学法指导的反思,哪些很成功,哪些有不足;
七、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
己,优化教学。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一、课后反思的“七要”
1、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3、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4、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5、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6、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7、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二、写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
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八、作业
布置好学生的作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1、作业内容要围绕《课标》要求及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精选,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难易适度,形式多样,不搞题海,避免机械重复性的作业,更不搞惩罚性作业。
2、作业的要求与格式必须在起始课就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典型问题教师应做出示范,使学生有所遵循.通过反复检查落实,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抄袭、不拖拉,不敷衍、不怕困难;教师要注意经常鼓励学生勤奋好学,勇于进取。
3、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准确、规范,使用规定的统一符号,注明批改日期,尽量做到全批全改,以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和自己的教学情况。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一定要在课堂上集中讲评,对个别问题则可采取当面批改的办法,以保证知识处处落实。
九、辅导
教学辅导是培养优秀学生和帮助后进学生的重要措施。
1、教学辅导要因材施教,要有目的,有准备,有重点地进行。提倡教师主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要指导他们在知识和技能的广度、深度上探索发展,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可和物理竞赛相结合。
3、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主动、积极、热情、耐心地进行辅导。除了针对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给与分类指导外,还应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十、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1、要尽可能地完成新教材中的一些课外实验探究活动,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举办科学讲座,修理和自制仪器,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参观、调查、知识竞赛等。
2、开展活动时,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关安排要适合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特别是要确保活动目的明确,时间安排适量。
3、要认真辅导,不放任自流,并注意保证安全。
1 根据自身特色, 凝练学科方向, 制定发展规划
一个学校要进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规划,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华南农大从1998年开始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的形式实施“211工程”项目建设, 对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植物学、果树学、畜牧学、兽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建设, 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积极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 农、工、文、理、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与此同时, 制订了《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2005-2020) 》、《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人文社会发展规划 (2005-2020) 》和《华南农业大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 围绕上述学科, 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 华南农业大学共有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 国家二级学科重点 (培育) 学科1个, 农业部重点学科5个,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而科学研究到位经费从1998年的1771万元, 发展到2008年的1.23亿元, 出现了一个飞跃。
2 以项目建设为龙头,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 壮大优势学科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先导, 学科建设的本质和任务是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向的科学研究活动, 而科研项目又是学科建设的依托[1]。没有高水平的科研研究, 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建设。承担高层次的科研项目, 是学科建设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 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广泛收集各种科研信息, 对学校的科研情况了如指掌, 针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难点, 集合学校各种资源, 组织队伍, 及时准确的出击。2007年, 在获悉国家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农业部和财政部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 启动10个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的信息。华南农大科技管理人员迅速行动, 整合学校资源, 充分调动老师积极性, 组成跨学校的科研团队, 2007年在10个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获得主持项目1项, 子课题9项, 这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是少见的。2008年国家重点建设50个农业产业体系之一的国家荔枝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在华南农业大学, 这是唯一设立在广东省省管单位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在目前已启动的50个产业技术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参加了水稻、柑桔、大豆、茶叶、生猪、肉鸡、水禽等1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 这无形中提高了华南农业大学在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果树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等学科的知名度及学科优势的积累, 为学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
3 以人为本, 组建科研团队, 提升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科研团队的建设, 必须做好三个要素:一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及其优势积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一个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还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既要充分调动老专家们的积极性, 也要大胆起用青年学术骨干。二是加强杰出学术骨干的培养, 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着力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 使学科做到“后继有人”。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 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 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近几年来, 华南农大大力实施“人才兴校” 战略,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 进一步拓宽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渠道。“十五”期间, 学校引进正高职称人才36人, 引进留学归国人才19人;通过大力培养, 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简称“珠江学者”) 4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3人、省级培养对象22人。这些人才分布在各类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内, 如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珠江学者)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的预防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 2007年获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2-2007年国家和地方重大课题经费3000多万。而到2007年, 华南农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53项。
4 搭建研究与发展公共平台, 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研发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 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 没有一流的研究平台这个“硬条件”,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难以展开, 学科难以建设。另外, 研究平台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与国内外相关专家的交流, 可了解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将促进研究的展开和学科的发展。华南农大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一直为学科建设创建良好的硬件条件, 人搭建科学研究平台而努力, 并于2007年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暂行) 》,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 学校共有160多个科研平台, 其中农业部重点实验室5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这些研究平台和学校的重点学科相互辉映, 形成了华南农大鲜明的特色。
5 加强制度建设, 增强凝聚力, 实施规范化
学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有了上面所说的“硬条件”之外, 还需要有“软条件”。“软条件”就是一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气氛, 一个民主、和谐、团结的环境, 以及有效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为形成这种良好的环境, 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华南农大加大了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反馈科学研究。为加强科研管理, 制订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自主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 修订了《华南农业大学教师奖励办法》大大加强了成果的奖励力度。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校教师的积极性, 使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章可循, 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身心舒畅。软硬条件的相互结合, 2007年学校到到位经费和合同经费双双突破一个亿, 又新增了国家二级学科2个,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一盏明灯, 她指导我们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使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学校。
摘要: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从学校规划、科研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构建和制度建设等几方面探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青, 徐宏波.把握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加快高校健康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1) :182-183.
[2]常正霞, 罗春燕.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5 (41) :93-95.
[3]丁荣娥, 王虹, 王福军.科研管理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2007, 26 (4) :34-36.
[4]任亚方.科研管理推进学院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8 (2) :66-68.
[5]余自娥.论学科建设是高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 (6) :70-72.
[6]徐宏, 孙艳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0 (1) :105-106.
[7]韦梅生.加强科研管理, 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2) :25-26.
关键字:科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07年八月底,我响应江苏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的号召,作为江阴市支教睢宁县科学教学的第一人,来到了睢宁,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支教中,我发现当地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抹杀了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让科学课失去了它的魅力。作为支教学校副校长,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育人观,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让科学新课程深入人心。我学习了肖成全等编著的《有效教学》一书,深有体会,激发了我写这篇《苏北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文章的念头。
一、有效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按照“一条主线、五大模块、若干问题”的思路来编写:“一条主线”是指以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五大模块”是指创建有效学校,培养有效教师,探索有效教学,提高有效技能,实现有效研修;“若干个问题”是指教师在学校中,在专业化发展中,在教学中,在研修中最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有效教学,必须对有效教学的界定系统的学习。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评价有效教学的时候,教学效率是首要的因素。但科学教学的评价,教学效率体现在多个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的角色将由教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学生自己和同学)、家长和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还应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除了原有的书面测验之外,还应包括教师的现场观察、访谈、轶事记录、专题作业、作品的分析、学生专业档案、评价量表、学生的自评互评;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综合以上观点,“有效教学”的内涵这样界定: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对教学行为的评判,有它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不只局限于一种模式。
1、基本绩效特征
有效教学的效率集中体现在:投入尽量趋小,产出尽量趋大,而二者的比值——效率,尽量趋高。每一个教师要创造性的实施有效教学,做到策略优良。
2、有效教学活动中参与要素的一般特征
有效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作为主导,必须做到:教有准备,教学中有丰富而创新的教学智慧(包括互动、指导、管理等),不学习的教师,是永远没有发展前途,更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
(三)有效教学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有效教学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备课、讲解、布置作业、辅导、师生交往;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有效教学的原则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策略,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低耗节能原则,差异效益原则,全面素质原则,师生共进原则。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我与校长、课任老师的交流中,他们也有改变现状的愿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领导们在渴求,老师们在探索,学生们更是巴望着。我也希望我的一些做法,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转变教师观念,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转变教师观念,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这里却显得尤为必要与重要。10月份我参加镇里的科学教研活动,老、弱是我最深的印象。用领导的话讲,十年内给配备年青老师,恐怕还不能实现。教研时围绕的主题不是新课程学习,也不是怎样探索新路,怎样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更不是怎样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而是哪些知识点重要,怎样应付考试,弱就体现在这里。把教材分析照本宣科,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切为了考而教研,为了考而教书。转变教师观念,才能实施有效教学。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没有教师的学习,是永远改变不了现状的。老教师要改变自己,更是艰难。首先是角色的转换,把学生当朋友,他们不愿俯下身来倾听,一节课都是满堂灌。究其原因,应试的高帽压制了他们。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让他们尝试新教法,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带学生走出课堂,老教师们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课堂上讲的少了,作业也有了新变化,不再为考试而作业。他们也愿意与我这个小年青交流,我体会到了他们的诚恳、朴素、好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增添成就感的同时,让学生也体会到了学科学的快乐。
2、参与实验室管理,提升教师品位
刚来学校,脏、乱、差是我对仪器室、实验室的印象。实验桌满是灰尘,不曾用过;仪器室三顶破橱,堆满了仪器。管理的不善,使用的太少,不说也能猜到。正值江苏教育厅给各校赠送了教学仪器,国庆一过,我就带领他们整理、摆放仪器,对仪器登记、造册。虽忙,却也充实,我展望着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老教师工作中,不耻下问,做的同时对仪器也熟悉了。仪器借用的多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探究了,不再为死记硬背苦恼。老师品位的提高,直接带来了教学的高效益,坚持做下去,学生会快乐着。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教学的归宿
上《阳光下的影子》,我高估了学生,放手学生实验,换来的是学生的一无所获。不会观察,不会思考,不善于发现。我利用公开课,在展现自己的同时,尝试教老教师怎样探究。先合理分配探究小组,再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提问题,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收集信息,学会表达交流,认识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能力,走出一片新天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有效教学的真正归宿。
(三)、合理科学的评价,反思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注重绩效,考试当然是必要的手段。成绩的好坏影响有效教学的实施,能增强实施有效教学的说服力。评价有时空的拓展,要强调评价伴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很多人快乐的学科学,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乐于探究,善于探究,在学生对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概念和规律掌握和理解的同时,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行为习惯有了变化和进步,这正是对传统教学的反叛。反思有效教学,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合理科学的评价,会带来实施有效教学灿烂的明天。
参考资料:
1、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2006
【科学学科教案】推荐阅读:
科学学科工作总结01-01
科学学科培训心得体会11-03
加强科学管理,提升学科质量12-07
学科德育教案11-17
高二数学学科教学教案07-13
美术学科教学论教案10-23
物理学科渗透毒品教育教案11-26
区中学体育学科教研活动教案12-14
美术学科五年级教案造型别致的椅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