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观(共9篇)

科学观 篇1

论大科学观

阐述了“大科学”的当代意蕴,认为当代“大科学”的突出特征是它的整体性.它以不断分化和高度综合为形成过程,以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多学科群为内生方式,以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大规模集体攻关为发展条件,以科学的整体参与协同解决全球问题为实现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在大科学整体中价值凸现.树立大科学观必须扬弃陈旧狭隘的科学观,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进.

作 者:胡理毅 作者单位: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湖南,娄底,417000刊 名:娄底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OUDI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分类号:B017关键词:大科学 整体性 科学观

科学观 篇2

关键词:科恩,语境论,科学观

自20世纪以来,科学史研究主要经历了内史、外史和综合史三个阶段。内史“指科学本身的发展史,它不考虑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1]39也就是说,内史是在历史语境中对科学本身的研究。“外史关注科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因素对它的影响。”[1]40或者说,外史对历史语境中科学发展涉及的社会语境进行研究。综合史在坚持科学内史的同时,也主张社会对科学的影响。显然综合史是将科学放入更广阔的历史、科学和社会语境中进行研究。综合史研究通过语境方法消解内史和外史的分离,实现二者的统一,体现为一种语境论编史思想。科恩(I.B Cohen)作为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其科学观体现在他的论文、著作和书评中。通过对他的论著、书评的分析我们发现,科恩的科学观是一种语境论科学观,他在历史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中研究了科学本体、科学发展模式和科学价值问题。在他看来,科学本体来源于历史语境,科学发展是历史和科学语境中传统与进步的更替,科学的认知价值在历史和科学语境中体现对相关学科的多元功能,科学的社会价值在历史和社会语境中体现对社会和民众的变革功能。这些观点构成了科恩的语境论科学观。

一科学本体:源于历史语境

科学作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研究对象,首先需要解决科学本体问题。科学哲学家主要从逻辑角度确定科学的本体。近代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应以“证实”为标准。只要是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就是科学的。波普尔(Popper)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思想,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可检验性。”[2]科学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尔从逻辑语境分析了科学的本体。虽然他们的理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没有考证科学概念而直接解决科学本体,使科学处于混乱状态。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也许更适合于古代科学,波普尔的理论也许更适合于近代科学。同一种理论解释不同时代的科学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二是由于对历史分析的不足,出现的反例很多,质疑声不断。

作为科学史学家,科恩特别关注科学的本体问题。一方面,在历史语境中科恩考证了科学概念的时代性、区域性特征;另一方面,在历史语境中他确定科学的划界问题。

从历史语境看,在古代农业社会,哲学作为知识总汇的形态,包含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中世纪时期,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近代科技革命使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技术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19世纪自然科学进一步分化,形成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体系。技术科学也在该时期进一步分化形成化工技术、机械技术和采煤技术,等等。而哲学、文学、艺术等则形成了人文科学。这样一来,在19世纪中期科学划分为三大阵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显然科学是一个历史概念,科恩认为对科学的研究必须是“科学”概念出现之后的事情。否则就是一种辉格式的解释。由于“科学”产生于16~17世纪。因此,科恩主要对16世纪以后的科学进行了研究。

由于历史语境的差异,“科学”在不同国家指称不同。在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里,“Science”专指自然科学。法语的“Science”也专指自然科学,而德文中的“Wissenschaft”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显然,对科学的研究还应考虑区域性特征。也就是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科学”的概念进行研究。

历史语境的变化也决定自然科学的划界问题是处于动态之中的。科学产生的早期,一些科学哲学家认为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非科学,应关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等主要研究了二者的划界问题。19世纪中期,随着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影响的加剧,一些科学哲学家认为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社会科学,应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科恩看来,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非自然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恩在《相互作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一书中主要研究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他的一些论文和书评研究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显然,科恩在历史语境中研究科学本体,发展了科学的划界问题,为进一步探讨科学的本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科学发展:在历史和科学语境中更替

科学的发展问题受到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的共同关注。19世纪初,科学曾被认为是以“科学-真理”的模式进步,科学进步就是科学理论不断地转化为真理的过程。波普尔认为科学是通过不断否证,排除错误,提高理论的逼真度而不断进步。他的科学发展模式体现了“逻辑重建”特征,但远离了科学史。库恩(T.Kuhn)将“范式”作为科学进步的主要工具,科学进步就是范式不断更替的过程。他强化了科学的革命性而弱化了科学的继承性;强化了科学家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素,弱化了真理的客观性,从而滑向相对主义。劳丹(Larry Laudan)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解题活动”[3]。科学进步体现为现存理论比前理论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是一种实用主义进步观,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也未必是进步的理论。“燃素说”、“热质说”都能解释一些燃烧和热的现象,实际上它们是错误的,与客观真理相违背。显然,关于科学发展的问题这些科学哲学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科恩看来,科学发展是历史和科学语境中的更替,表现为科学观、传统与进步的更替。

首先,从历史语境看,科学发展经历了观念的更替。科恩研究了17~20世纪科学观的更替过程。在科恩看来,17世纪科学是黑暗艺术。科学是与巫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实验被认为是威胁自然的不正常活动。科学家被认为是人类的威胁。“科学家满足他们关于自然和人类的好奇心的报偿是便宜的,他们需承担的是永恒的道德损失。”[4]2118世纪科学逐步与进步联系在一起。“18世纪末,科学作品使人们对科学及其用途的信任成为至高无上的。”[4]21这都是由于科学给人类带来的进步而获得的信任。19世纪科学被认为是万能的。“科学不但在科学领域引起有益的变化,而且在人类其他事务中也引起有益的变化。”[4]2120世纪科学被认为存在潜在的危机。“所有科学带来的罪恶来源于擅自改变自然,而不是来源于保留自然本来面目。”[4]22因此,科学发展首先表现为历史与科学语境中观念的更替过程。

其次,从科学语境看,科学发展是传统与进步的更替。一方面,传统是进步的基础。传统代表已经形成的认识或观念,进步代表科学渐进性或革命性发展的特征。由于传统的稳固性,科学家发现新的思想和接受新的观念都很困难。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传统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科恩认为传统对科学进步具有基础性作用,新的科学理论应展示它优于传统理论的重要证据。从结果看分两种情况:一是传统被新的发现所代替,比如日心说的发现证实了传统地心说的错误,从而代替了地心说;二是传统被新的发现所修正,比如水的成分是H2O,它是修正HO的结果。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是传统与进步的更替。科学发展是不断修正或突破传统的过程。新理论能否被接受或转化成新的传统靠“新的思想比旧的思想更好地解释或说明更广泛领域的知识,解释新的现象,或者应用越来越少的简单的基本概念”[5]。在《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科恩在历史语境和科学语境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传统与革命式进步更替的历程。在科恩看来,科学革命的发生经过四个阶段,需要四个判据来证实。这四个阶段分别是思想革命、信仰革命、论著中的革命、科学中的革命。四个判据分别是目击者的证明、对据说发生过革命的那个学科以后的一些文献进行考察、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的判断、今天这个领域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总的看法。科学革命发生过程是革命式进步对历史语境和科学语境中传统思想、信仰、论著、科学方面的变革。没有传统,革命失去变革的基础。当革命被四个判据证实已发生时革命转化成新的传统,“科学家开始相信论著中的理论或发现、并且开始以新的革命的方式从事他们自己的科学事业。”[6]40从科恩的科学革命观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确体现了历史与科学语境中传统与进步的更替。

概言之,科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明显优于“科学-真理”模式、证伪理论、“范式”理论等。根本原因在于科恩在历史语境和科学语境中研究科学发展模式,而后者多是逻辑的重建。因此,我们可以说离开历史语境和科学语境,科学发展模式将是不可靠的。

三科学的认知价值:在历史和科学语境中影响相关科学

20世纪60~70年代,科恩参与了科学与公共政治的研讨班,这导致他对自然科学提供给社会科学和其他科学的模式和概念产生了兴趣。他曾在《科学中的革命》、《相互作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批判与历史的观点》、《科学与开国元勋:科学在杰弗逊、富兰克林、亚当斯、麦迪逊政治思想中的应用》中研究了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科恩发现,“过去三个世纪很少有著作说明社会科学家已尝试在很大程度上使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7]XI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也被忽视掉了,社会科学家和他们时代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被忽视掉了。基于这些现象,科恩在历史和科学语境中研究了17~20世纪自然科学对相关科学的多元功能。

第一,从历史和科学语境看,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具有启示功能。

科恩认为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具有启示功能,这体现在他的书评中。科恩在评价一本关于牛顿光学对18世纪诗歌的影响时指出:这本书对理解科学思想、18世纪文学标准都很重要,“启蒙思想家是依靠牛顿光学或原理或两者的程度需要将来进一步的确定。”[8]科恩希望将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的启示作用建立在历史证据基础上。1947年科恩评价了一本关于庆祝耶鲁大学建立250年的书时指出:“科学史是文化史和智力史的一部分。”[9]科恩在评价另一本关于美国文学史著作时也指出,科学史可以给任何历史一个新的方面,当然包括文学史。

第二,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具有示范功能。

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许多科学史学者主要采用辉格式研究传统,比较和对照社会科学与今天物理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异同,而忽视社会科学家与他们时代科学之间的关系。科恩反对辉格式研究传统,他采用了反辉格研究风格,分析了17~20世纪自然科学对当时社会科学的示范功能。从主体看,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示范功能主要通过两个群体来实现的。一个群体是具有自然科学知识从事社会科学的学者通过隐喻、类比和同源关系,将自然科学原理、概念、方法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代表人物帕累托·费舍尔(Pareto Fisher)、佩利(Pelly)、凯特莱(Quetelet)、瓦尔拉(Walras)、亨利·凯利(Henry c.Carey)、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霍布斯(Hobbes)、哈灵顿、杰弗逊、富兰克林、亚当斯、麦迪逊等。另一个群体是自然科学家将自然科学原理、概念、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代表人物是哈维、莱布尼茨。哈维在他的《心血运动论》中将生物的心脏类比于王子。国王就像动物的心脏是国家的核心。莱布尼茨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普遍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使数学应用于所有学科。科恩通过案例还研究了牛顿原理对美国建国之父杰弗逊、富兰克林、亚当斯、麦迪逊政治思想产生的示范作用。

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示范功能直接来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17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合法化的程度需要从自然科学寻求特征、概念、法则和一些理论。因为政治原因,在仿效自然科学基础上,社会科学会得到公众更多的支持。但“20世纪,社会科学家尽管还羡慕他们的主题像‘科学’,但已不是具体科学的方法。”[10]72这充分说明17世纪以来,社会科学越来越走向自组织化发展,本身的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强。“社会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和理论的合法性超越了自然科学相对应内容的有效性”。[10]72我们不可忽视自然科学曾经对社会科学的示范作用,科学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存在这样的历程。

第三,科恩通过历史事实说明自然科学对技术科学具有先导功能。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在电学上成就显著,创造了许多如正电、负电、导电体、充电、放电等世界通用的词汇。牛顿多次尝试产生一个数学的光学科学,终究失败。但他的《光学》的实验风格对18世纪技术科学起到了先导作用,即体现“猜测、物理学洞察力、推导和非数学推断的特征”[11]18。科恩在研究富兰克林电学的过程中,发现“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包括了对牛顿思想、原理的仔细和深刻的研究。”[11]14可以说,牛顿的光学使他成为巨人,正是牛顿的实验光学使富兰克林在实验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发明,促进了电学的产生。

第四,科恩还研究了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借鉴功能。

在科恩看来,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论、韦伯(S.Weber)的农学思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配理论都对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利时近代统计学之父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iet)的社会统计理论对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的物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科恩在对科学革命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政治革命对科学革命的影响。“革命”概念来源于18世纪的政治革命,表示巨大的变革。19世纪后期,由于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和政治革命消极方面的影响,人们反感或厌恶“革命”,更多地愿意使用进化而不是革命。这也表明政治科学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影响。

四科学的社会价值:在历史和社会语境中变革社会

20世纪以来,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的经费需要国家或社会的支持,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使科学与社会进一步走向一体化。科学如何实现社会化成为科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1931年黑森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开创了科学史的社会语境研究,其后贝尔纳和默顿进一步从社会语境中研究了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恩作为萨顿的学生,与萨顿有很大的区别。“萨顿没有科学史专论。”[12]科恩关于科学与社会方面的专论还是比较多的,涉及科学与社会组织、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科学与战争、科学与民众等方面的专题,主要研究了当代科学的社会价值。

首先,从历史语境和社会语境看,科学对社会具有变革功能。科恩在对科学革命进行研究时,发现“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一场组织机构中的革命。”[6]116科恩认为自17世纪以来,发生过四次机构中的革命,分别是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科学专业和机构的剧增、大学的出现、政府的巨额支出和有组织的研究。但是,科恩反对武断认为四次机构革命和四次观念革命的同时性,这需要通过考证才能确定。科恩还研究了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问题。科恩发现,科学革命与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并不存在完全的因果关系。“在英国,工业革命所依靠的与其说是科学的应用,不如说是技术和机械的独创性。”[6]324比如19世纪的法国,应用科学和专门技术知识在工业革命中具有决定的作用。

其次,从历史语境和社会语境看,科学影响战争。科恩1937年攻读博士学位,由于战争的原因在1947年才取得博士学位。他目睹了科学在战争中被应用的现实。因此,科学与战争究竟是如何作用在一起的,不同群体应承担什么责任,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科恩曾研究了美国革命、美国内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物理学家通过从事管理职务和政府事务或政府顾问,呈现科学对战争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影响科学。战争期间,个人努力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美国科学家承担服务于战争的职责,科学家与政府的联系很紧密。

再次,从历史语境和社会语境看,科学对民众具有变革功能。18世纪已出现将科学解释给民众的努力。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这样一来,需要让民众理解科学。所以,科恩进一步研究了自然科学对民众的变革功能。科恩在《人类的科学仆人,科学时代门外汉的入门书》一书中,通过案例让民众了解科学研究环境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1952年科恩和弗莱彻(Fletcher)出版了《一般的科学教育》一书,目的是培养非自然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科学兴趣,使他们理解科学,呈现科学活动的人类价值。所以,在科恩看来,科学的社会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客观上需要通过科学史教育变革民众和非自然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五科恩语境论科学观的特征

科恩的语境论科学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必然受他的科学史观的影响。在科恩看来,“科学史学家的工作是追踪科学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播,而不是表扬或批评,因为他们生活在我们一个世纪或更多世纪以前。”[13]科恩在一篇书评中指出:“科学史学家必须记住他工作的主要价值在于发掘自然科学对相关学科如历史、思想史、哲学等的影响。”[14]正是在这种科学史观指导下,科恩将自然科学放入广义的历史、科学、社会语境中研究。总的来说,科恩的语境论科学观体现五个特征:

一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性。科恩的语境论科学观体现了他在历史、科学和社会语境研究基础上对科学本体、科学发展和科学价值最基本问题的看法,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二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性。“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5]科恩在科学史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科学观,使他的科学观不空洞,科学史观不盲目,是实现科学哲学与科学史有机融合的典范。

三是科学发展的广义语境性。莱欣巴哈指出:实体的存在是在相互关联中表达的。相互关联性体现为实体与相关要素的语境特征。科恩不仅被认为是多产的美国科学史学家,而且被认为是综合性的,原因在于他将科学放入广义的语境中研究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四是科学史研究的实证性。科恩科学观建立在历史证据基础上。历史证据包括科学家笔记、科学著作、访谈录、实验数据、著名科学史家的看法等。只有梳理历史事实,才可能得出客观的科学观。

羚牛保护之科学观 篇3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发布的“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中,羚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客观地说,羚牛在野外的数量不算少,但从60年代到现在始终将其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的原因在于羚牛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生物分类学方面。羚牛体型大如牛,但是角却像羊,雌雄两性都生有一副基部粗壮、先向外再向后弯转扭曲的角。这些形态特征再加上来自于解剖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证据表明,羚牛介于牛和羊之间,从而在分类上属于牛科羊亚科的动物。

羚牛的另一个价值体现在保护生物学方面。在保护生物学中,有一个叫作“旗舰种”的概念,它指的是体型庞大、需要大范围栖息地的物种(不一定是珍稀物种)。我们在保护旗舰物种的同时,也保护了同一栖息地中的其他物种。羚牛是一种典型的旗舰物种,而且其分布区域本身就很重要——从青藏高原到秦岭,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水平比较高的区域,也是物种的起源中心。

没有天敌的羚牛

1964年5月末的一个上午,在秦岭龙草坪东河台,一阵枪声之后,最后的一只秦岭虎倒在血泊中。此后,秦岭再没有虎出没。虎消失了,云豹、金钱豹和豺等也难觅踪迹,羚牛天敌的减少或消失对于羚牛这个物种来说并不是好事。羚牛4-5岁性成熟,一年繁殖一胎,加上母牛有很强的护幼能力,因此其繁殖成功率比较高。同其他草食动物一样,羚牛从来就没能演化出控制自身种群密度的能力,需要靠捕食者来淘汰种群中的老弱病残个体,这实际上强壮了羚牛的种群。没有了天敌,羚牛数量增长过快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在秦岭调查期间已经发现了这种迹象。

夏季,羚牛会到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取食和休息,而其繁殖地在高山草甸与森林交界的位置。如果羚牛种群密度太高,那么大量的个体将聚集在草甸,会对栖息地造成破坏,引起草甸退化。另外,在天敌减少或消失之后,羚牛更容易伤人。特别是那些原本应该被捕食者淘汰的老弱病残个体,独自下山后就容易肇事。我们观察发现,结群的羚牛并不怕人。在野外,我们课题组的曾治高与羚牛群接近的距离曾经只有5米也没有被攻击;但独牛就不一样了,它们很凶悍,攻击性强,因此不可以接近。我曾经建议有关部门把低海拔地区的独牛淘汰掉,一来能减少羚牛伤人的可能性,二来检验这些独牛的生存健康状况(是不是老弱病残)。其实我们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控制羚牛的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抑制种群的密度和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百姓带来一些收入。

我们国家过去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曾经为吃野生动物或创汇而对它们大肆捕杀。后来矫枉过正,所有野生动物都一律严格保护。殊不知,这种过度保护的做法并不科学。

谈及对羚牛种群数量的控制,这里不得不涉及到狩猎问题。目前,国内很多人对合法的狩猎行为不理解。例如,国家林业局曾经举办过一次外国人来华狩猎拍卖会,结果引起轩然大波。这种过于激烈的反应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之前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于保护理念存在误解。

实际上,有控制的狩猎是有益于物种生存的。一些环保主义者热情比较高,但知识稍有欠缺,没有考虑野生动物的数量过多与栖息地面积紧张所带来的问题,只认为绝对不能打,没有真正理解狩猎的意义。当然有些反对意见并非毫无道理,比如有人担心狩猎一旦放开就收不住。这种风险是有的,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除了需要制定一个健全的狩猎准业证制度外,还需要有人真正去执行,切实做到只有拿到狩猎证才可以进行狩猎。

我认为,对于某一个物种开展狩猎必须得到科学数据的支持。在美国,每年的狩猎配额都要根据当年的调查数据与上一年的狩猎数据相结合而确定,狩猎前,要先取得规定了狩猎时间和地点的狩猎证。在北美,当政府对所有的渔具、猎具和相关的物品征税时,其中有5%被用于野生动物保护。此外,通过狩猎活动获得的收入,都要用于野生动物保护。

在我国,虽然开展狩猎活动不是普惠工程,但对狩猎区的老百姓来说,还是会带来一些实惠。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狩猎的另外一个好处:由于政府注意到野生动物保护会为保护事业带来收入,因此必然会加大打击非法盗猎的力度。对此,我们需要开展公众教育,将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引领到科学、理智的方向。

需要加强科学研究

在羚牛保护工作中,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科研投入不足。我在研究工作中发现,关于羚牛最基础的数量调查数据很少。迄今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是2000年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普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整个秦岭地区的羚牛数量为5000-5500头。根据我常年在野外观察的经验,该数据比较合理。我注意到,对大熊猫这种与羚牛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科研人员不间断的监测,种群数量长期变化的数据已经获得。但对于羚牛来说,由于调查,监测工作开展得少,因此我们还没有准确掌握其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不同单位和组织在不同时期的调查方法并不统一,导致有限的调查数据很难进行比较。例如,上世纪70-80年代,在秦岭地区建立保护区时,有调查显示,牛背梁的羚牛数量为70多头,佛坪为200多头。但由于不知道当时采用何种方法,因此难以与现今的数据进行比较,无法判断种群数量是增或减。这种调查方法的不统一和不规范现象并不局限于羚牛这个物种身上,在对其他野生动物的调查中也普遍存在。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和方法。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一直在更新《野外动物管理手册》,以便及时地为野生动物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我们国家在调查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统一性方面都有所欠缺,特别是对保护区和相关管理单位而言,第一缺乏标准,第二缺乏人才。直到现在,保护区中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专业人才还是凤毛麟角,而经费也经常未能落实在科研工作上。要解决人才队伍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投入,提高工资待遇,同时提高准入门槛,以确保专业对口、业务素质高的人才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

此外,羚牛自身特点也增加了对其开展研究的难度。羚牛的体型庞大,因此不能像小型动物那样可以在实验室作为模式动物进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由于羚牛个体大,活动范围广,因此采样非常困难。虽然我们也采集了部分样本,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但更深入的工作很难开展。比如,我们很想了解羚牛4个亚种的起源、分化和遗传差异,但取样困难的问题就突显出来。原因在于一方面,羚牛作为反刍动物,粪便中提取出DNA片断不能满足研究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足够样品也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与羚牛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对于大熊猫开展的研究工作。大熊猫数量调查是目前国内唯一开展得比较规范的调查。除了有全国性的大普查,保护区每年还要设置固定样相做监测,一个季度一次。大熊猫的几个保护区,一是接受国家林业局主管,二是有国际组织支持,经费比较有保证。但我想,对于大熊猫来说,如果做数量监测没必要一年四次,如果我们不打算利用这个动物,不制定淘汰计划,绝对数量是没必要知道的。只要掌握相对数量多了还是少了就可以了。

羚牛的两大幸运

2011年11月8日,一只大熊猫坐在地上食用羚牛尸体的图片在网上广泛传播,很多人惊叹大熊猫竟还吃肉!其实,大熊猫本身就是肉食动物,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最后才选择竹子作为它的主要食物。然而,它们仍保留了吃肉的习惯。不过,这张照片却也同时说明了另一个事实:羚牛与大熊猫同域分布。

秦岭是我国大熊猫最北的分布区,当地的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但竹子并不为大熊猫所专享,羚牛、鬣羚和斑羚一年四季都采食,其中羚牛对竹叶的采食量最大。此外,黑熊和野猪也会吃大量的竹笋。

与大熊猫为邻是羚牛的第一大幸运,因为人们对大熊猫进行保护的同时,也保护了羚牛。它的第二大幸运是并没有进入动物中药行列。过去,当地百姓只把羚牛当作蛋白质补充来源,没认为羚牛的哪个部位有药用价值,所以它的商业价值不是特别高。相应地,人们猎杀它们的积极性也不高。

我们从70-90年代的调查中发现,在秦岭的一些保护区,羚牛密度增长迅速,但这种现象用种群增长的理论无法解释。进一步分析发现,羚牛密度的增加并非种群繁衍所致,而是由于周边地区林场的采伐作业破坏了羚牛的栖息地,最终迫使它们向保护区内转移。幸运的是,大规模的采伐后来停止了。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计划。这项伟大的工程实施十几年后,植被开始恢复;在之前采伐过的地方,一些先锋树种慢慢开始演替,羚牛的栖息地面积逐渐扩大。由于缺乏调查,我们至今还不清楚这样的变化是否导致了羚牛种群数量增加。现在,虽然羚牛和大熊猫一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比如高速路修建等各项工程建设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和被人为隔离,但我对羚牛的生存问题还是比较放心的,因为它身边有大熊猫。只要大熊猫不出问题,羚牛就不会有大碍。

科学观课研训心得体会 篇4

学习的心得体会

民主小学

张仲莹

2017年4月20—21日,我受学校领导派遣,有幸参加了由安康市教研室和岚皋县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市、县教研联动科学观课议课活动”。本次活动地点在岚皋县城关二小,市、县教研室负责人及部分学校的教导主任、语数教研组长参会。活动分两个板块组成:专题讲座板块---县教研室黄仲武主任、市教研室小学数学研究员李志、市教研室小学语文研究员侯曙光,分别作了《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证分析与教学指导》、《教研员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观课、议课的思考》、《基于改进教学的观课议课》的专题讲座。观课、议课实战板块---参会人员分语文、数学两个组分别对对城关二小的四位教师的课例进行了观课、议课。

之前对观课、议课的了解只是来自网络或书本,理解比较肤浅。通过本次参训活动,对观课议课的概念、好处、指向、基本方法、问题与困惑、策略、记录方法、反馈技巧等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结合研训内容,我反思了“传统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存在的弊端:大多时候只是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拿着凳子就进课堂,提着凳子就走人,带着思考的听是很少的。评课也只是流于形式,即使评课,也只是少数人发言,大多人保持沉默。有时评课环节干脆就省去了。这样的教研活动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作用?说真的,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也正是平时教师们锻炼的少,缺乏指导,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研讨课、赛教课,很大一部分教师不知从何说起,课堂的诸多问题也难以发现,当然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难以的到改进与提高。

传统的评课方式,容易使授课教师精神受挫,缺乏安全感。由于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的几个权威人士手中,他的肯定与否定,直接决定课的优劣。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那就要用到“科学的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课本来就没有优劣之分,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节课都是生命的表达,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可以通过发问,教师澄清问题,探讨教学新的可能。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用心灵感悟课堂,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不只是形式,而实质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议课---用对话理解教学,不是要评判出优劣,而是分享经验,改进策略,完善行为,探讨教学的新可能。

评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 篇5

评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

波普尔作为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在批判“归纳问题”即“休谟问题”和分析研究科学的“分界问题”即“康德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科学理论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并在“反驳”中得到进步的`观点,结束了传统科学观,即认为科学知识是绝对真理,是可靠的、不证自明的观点,并形成自己批判的“科学观”.本文试图分析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评价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作 者:石丽琴 肖冬平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530004刊 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ANNING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年,卷(期):17(2)分类号:B811关键词:波普尔 批判 “科学观”

科学活动:香蕉{科学} 篇6

1、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2、品尝香蕉,知道多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活动准备:

用黑色布透明的袋子包裹的香蕉五六袋(香蕉多为黄色,其中两三根是绿色的),擦手巾若干;垃圾桶。活动过程:

1、以神秘的礼物引起兴趣。

教师手拿一个装有物品的黑色袋子,神秘地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吗?

2、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1)教师: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这是些什么东西,你们自己用小手袋里摸摸,说说它们长什么模样,然后猜猜它们是什么。

(2)引导幼儿用手触摸,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3)出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4)鼓励幼儿用肢体表证香蕉的外部特征。

(5)教师:香蕉真可爱,有的弯,有的直。谁能将自己变成一根漂亮的香蕉呢?

3、剥香蕉,吃香蕉,认识香蕉肉的特征。

(1)教师:猜猜香蕉肉的颜色和皮的颜色一样吗?

(2)引导幼儿剥香蕉,然后品尝香蕉。(丰富词汇:软软的、香香的。)

(3)讨论吃香蕉的好处:水果可是好东西,多吃水果有助于消化,对身体健康有好处。香蕉就是水果的一种。

4、游戏“香蕉变变变”,自然结束。

游戏玩法:教师说“串串香蕉变梳子”,幼儿双手合十,放于头顶,弯腰,手与同伴相连;教师说“分开香蕉变小船”,幼儿与同伴手分开,弯腰;教师说“剥开香蕉变花儿”,幼儿双手分开手心向上,做托盘的样子于体侧;教师说“咬一口---咬一口---,再咬一口---,最后咬一口---,吃完了”,幼儿不断下蹲,蹲到无法蹲下。游戏可反复进行。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请家长在家中摆放一些香蕉,引导幼儿自由观赏品尝。

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 篇7

1 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危害

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土地开挖、破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它们主要包括混凝土、砖、钢材、木头、以及玻璃、塑料等等。首先建筑垃圾占用大量土地, 从而造成使用土地的使用紧张。再加上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 也直接造成了对土壤、水质、空气等的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大多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 然而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 会产生有害气体, 如建筑垃圾废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 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 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 这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 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又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 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所以说, 这些建筑垃圾不仅污染环境, 也严重影响市容, 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因此, 搞好建筑垃圾的节能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2 建筑节能的途径和方法

2.1 建筑垃圾的粉碎技术

我们可以将将这些建筑垃圾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可以用粉碎机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碎石等建筑垃圾粉碎成砂材再回收利用的技术。目前我们可以有效的使用履带式移动破碎技术, 履带式移动破碎技术不仅操作灵活、方便, 而且机动性也比较强, 它可以对建筑垃圾进行粗碎、中碎和细碎。由于履带式移动可以随时改变地方, 所以可以大量节省迁址费用;同时它还能够对废弃物料进行现场破碎, 而不需要将物料运离现场再破碎, 并且可以随原料开采面的大小进行随意的移动,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废弃物料的运输费用。另外履带式移动破碎技术配置比也较灵活, 可大可小, 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 来进行实际现场设计, 并设计出对应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地。通过实践证明用粉碎机回收处理建筑垃圾确实可以大量应用于城市建筑。不但可以将建筑垃圾随时通过粉碎机被回收利用, 而且也节省了运输费用, 同时也为改善市容环境、实现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文明工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建筑垃圾制砖机的使用

建筑垃圾制砖机是制砖机的一种, 设备和其他的制砖机设备基本上都差不多, 就是生产原料不一样。建筑垃圾制砖机就是把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后并掺加少量砂、水泥和粉煤灰而生产出标准的砖, 制成的砖坚固耐用, 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 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而且此机还可以实现“免托”功能, 只需更换模具便可轻松实现标砖、空心砖、多孔砖、马路花砖、路岩砖等多种形状砖, 有效降低了磨具的使用费用。建筑垃圾制砖机的原材料费用低廉, 同时也减少了运输费用, 且价格也比较低, 只需备好生产场地即可, 全过程PLC智能控制, 操作简单。它不仅可以有效消纳大量建筑垃圾等多种固体废弃物, 而且也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侵占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我国生产粘土砖大量毁坏良田土地、大量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等问题。同时我们在建筑垃圾形成以后, 有效的将这些建筑垃圾资源化, 让它们得到重新的利用, 从而有效实现建筑垃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建筑垃圾的节能使用来实现综合使用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2.3 利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

强夯法是地基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强夯法的设备比较简单, 而且施工既方便又便捷, 适应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施工工期短, 还可以有效的节省材料, 从而降低投资资金等优点, 它是一种很好的地基处理方法, 可适用于多种土质, 在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在新的工程中, 用建筑垃圾做骨料, 强夯处理地基。把骨料打入后, 既能够提高地耐力, 又降低处理成本, 有效利用建筑垃圾。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 强夯法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操作空间, 能够有效利用建筑垃圾, 使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强夯法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对填料粒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 经强夯夯实后已大部分击碎与周围的土结合为一体。二是主要适用于大面积、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如开山填谷、开山填海、机场和道路工程可以用强夯夯实地基, 它可以加强填料与原地面之间的结合, 采取强夯法施工一方面能够有效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 减少资源占用和环境危害, 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或减少土石方的添加比例,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 同时, 还能较大程度上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多方受益。

3 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

1) 高度重视, 提高认识。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建立健全各种专项方案, 要抑制对建筑的过度消费和奢华消费, 坚持“以适用为好”的原则, 并鼓励低能耗建筑, 反对奢侈浪费, 减少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返工而使建筑材料浪费及垃圾大量产生。

2) 创新体制机制。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 通过综合治理, 建立强有力的问责体制, 破除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利益集团的阻碍, 推进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转型。并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 优化建筑设计。如推广新的施工技术;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 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等。

3) 要鼓励采用新型建材。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 建筑部门要优先采用建筑垃圾新型建材, 根据目前现状, 急需和工程建设结合起来, 在拆除时就考虑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条件下,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要求建设单位或施工方必须采取有效再利用和减量化处理的办法。

4) 大力发展垃圾处理产业。推行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建立专业的建筑垃圾处理机构, 鼓励修旧利废, 推广垃圾处理、垃圾发电、垃圾再生能源等建筑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变废为宝、化腐为奇的目标。

现如今, 建筑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 这既是对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 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筑垃圾走节能环保之路已经逐步形成, 尤其是目前最新的建筑垃圾节能技术, 不仅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建筑垃圾所提供的资源, 而且对于降耗环保都将是不小的作用。我们要从资源再生和节约利用出发为人类与环境共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混凝土外加剂行业三年发展规划.建筑工程建材商情, 2009.

[2]习志臻.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 2010.

科学观 篇8

这样一个人研究美食自然不会从食物的做法入笔,描写美食有多么美味也不是他所擅长,事实上,《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主笔王小峰曾经模仿过土摩托的文笔,写了一篇《川菜为什么这么香?》,将川菜中的辣椒、花椒的科学成分深入分析了一遍,倒是赢得了网友的一致点赞,普遍认为“文风模仿得神似”。

其中有一句“陈晓卿写美食文章过于侧重形容与描述,希望通过文字勾起读者的食欲”“我肯定写不出那样的文字”,怕是搔到了土摩托的痒处,没多久,他就回敬了一篇《人为什么喜欢吃辣椒?》。

在这篇众人期待的文章中,土摩托在第一句就引入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大卫·朱利叶斯博士对于辣椒中的辣椒素作用发现的科研结果,并对此进行了科普。而后,他通过科学家们的实验分析,占用了整篇文章四分之三的页码,阐述了第一个相对科学的解释——为了降低血压、消除真菌。

当然,土摩托也为秉承其他观点的人留有余地,他引用了人类学家琳达·佩里的观点“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喜欢吃辣椒,就是因为辣椒味道好。”最终得出结论,人的感觉分为“身体感觉”和“意识感觉”两种,身体感觉属于本能,意识感觉则加入了理性的成分,辣椒介于两者之间,往往会感到愉悦。

其实一篇文章说来说去,仍旧是美食为辅,科学解读为主,正如人们评价的一样,“第一次看美食方面的文章,看着看着不饿了”,土摩托并不着眼于美食做法与呈现,吃的过程与味觉的享受,他思考得更深,从分子层面考虑美食吸引人的原因,解读美食的DNA,让人更科学地去看待美食,显然与他生命八卦的板块气质相符合。

文科生

沈宏非:

好吃是唯一标准

与土摩托的不解风情相比,在对待美食方面,沈宏非显然更诗情画意、温婉缠绵一些。

这位美食家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是个标准的文科生。写过《写食主义》、《发现广州餐厅》、《食相报告》、《饮食男女》等一系列有关吃的书,对美食颇有研究。

他的文章平实古朴,喜欢在娓娓道来的情境中缓慢讲述,有做法,有色相,有味道,还有那些流传于小巷的传说故事,都是见闻,唯一没有的,就是食物为何要如此搭配。

他写“果味”,说“在所有食物的气味当中,果味最为令人愉快,让我们联想到健康,青春,阳光,充沛,自然,活力,几乎是一切正面的、向上生长的美好事物。”又说“遗憾的是,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轻佻走向它的反面”,由食材到生活再到人生,充滿了文科生悲天悯人的想象力。

他写山西的特色小吃“头脑”,说“这一大碗黄汤糊糊里,用上了黄芪、煨面、藕片、羊肉、山药、黄酒、酒糟以及羊尾油。进食时,佐以腌韭菜、烧卖、‘帽盒’或饺子。”然后便从外地人吃不惯的现象开始,一路发散到南北饮食观,最终佐以“头脑”的历史由来而结束。

人文历史充满了他的美食之路,使他的文章变得隽永而底蕴深厚,带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资情调,被人一路追捧。但他的美食标准到底是什么?

沈宏非说,“作为一个美食家,我从来就没有做饭的冲动,我的理想是找到最好的原料、用最恰当的办法、在最好的时间,和最靠谱的人一起享用。”由此可见,他的美食评判标准是“有情调地好吃”,而非为何吃。所以,他更注重吃的本身,吃的环境,吃的历史,吃的美,而非吃的目的。

因此,在厨师与美食家们为菜系之争闹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显得慷慨而大方,“不过在今天这个社会谈论地不地道,是一件很不地道的事。我们还是把这个词永远地忘记了吧。充其量,也只能以‘某个时期的味道’来取代。好不好吃以及特不特,色不色的,从来都是各有各的看法。所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吧。”

科学观 篇9

刘福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是中国人力资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院研究员,曾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宁波市副市长,国家计委研究所所长,国家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兼职教授,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区域与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教授出版很多的专著,如《工农业收入差异》、《农村改革方略》、《新发展观宣言》等,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等等,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院长给我们做报告。主 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主讲人:刘福垣(中国人力资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我现在从事的名称正式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到这个会当会长,和大家从事的工作算一个战壕的战友,欢迎大家和我们学会进行联系,有些是常务理事和理事,今天这个大会主题和给我的题目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对在座的诸位来讲是你们的专业,你们是专家,我虽然现在当了会长,但是对人力资源开发我还是一个新手,因此我也很难讲到点子上,我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工作,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我今天下午侧重宏观角度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第一个题目人力资源开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从一般的说法大家都知道,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家现在多数从微观角度,从单位用人的角度讲的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讲人的重要性,从咱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讲这个问题,真正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识地域资源。从03年下半年8月14号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第一次讲我们要转变发展观到现在整整三年了,三年过去了,我们的发展观转变得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觉,最能检验发展观转变的就是“十一五”规划。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比较关注这方面,我看了40多本从省市到县的“十一五”规划,可以遗憾的告诉大家,现在为止,还没看到真正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我看到的这些基本上还是增长规划,我们要真正给人力资源开发明确定位,如果不吃透发展观,把发展观当做增长观,这就等于还没有跳出GDP的迷雾。这十几年我们的问题在哪儿,我们这个国家把小平同志说的发展是硬道理搞成了增长是硬道理,核心的表现是重物轻人,GDP丰产人民不丰收,一看GDP18.234万亿,在全球是14位,超过英国,但是老百姓人均收入提高得非常缓慢,比收入提高缓慢的而且差距非常大的是我们的实际上的消费,也就是说第一资源再生产按收入相对萎缩的状态,收入本来不高,37%以上存到银行13亿人口7.5亿到8亿劳动力劳动者劳动力的再生产起码有80%的人是亏销的,正常的工资如果都用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上,勉强够用,但是37%存入银行以后,就使你的消费不足,特别是这几年要鼓励大家居者有其屋,又买房子买车,为了解决首付,GDP的走势不协调,说明发展观的问题没有解决。

刚刚由宣传部理论局编了一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五万五千字,我拜读了一遍,就这个读本本身就说明它把科学发展观还是当做科学增长观,不过就是全面增长、协调增长、可

持续增长。到今天为止作为发展中国家,轴我们还不知道发展为何物。因此人力资源从宏观、中观到微观,肯定要出问题,在座重视微观,宏观的战略没有以人为本,人力资源开发要出问题,到现在为止核心就在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上没有搞清楚,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家宝同志当时03年8月14号提这个问题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在8月14号时,中央的认识,以人为本不过是一个执政理念,还没有到发展观里边,发展观的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和它是并行的,一个执政理念加上科学增长观,发现这个问题,给中央提出意见,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给省部班讲的,这个时候就变了,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核心,从外边进到里面了。现在进来了,我们现在比较规范的概括叫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发展观是核心,我们的读本也没有给大家解释,发行350万份,让每一个党员都学习,到今天为止整个读本里头没有一个生产方式问题,大谈增长方式转变,大谈我们国家的创新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对以人为本,为什么是本,大标题解释的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马克思主义最核心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共产党1921年成立那天起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利益是政治承诺、政治选择,不是发展观。今天配合开发,我讲一讲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为什么是发展核心是灵魂,正因为它是灵魂,我们人力资源才是资源,马克思主义的辩论唯物主义早就说清楚了,这不是我们创造什么新发展观出来,大家回去可以翻翻任何哲学字典,对发展是怎么解释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转化和矛盾运动,作为社会经济体内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我们中国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呢?处在工业和农业两种生产方式、城市和农村二元社会结构的状态,整个国家像太极图阴阳鱼一样,一半阴一边阳,660个城市工商业为代表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什么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剩余价值、赚钱,660个城市工商业已经和欧美日没有时代的差别,只有先进和落后的差别,也就是说在人和物的结构上,资本的投入资本的密度,技术构成比我们高,但是是一种生产方式,劳动力转化为商品,2.6亿小农户,平均每户7.1亩,他的生产方式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时代的生产方式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活化石,就跟四川大熊猫似的,中央一号文件几十年来保护来保护去,既没有保护农民也没保护农业,保护了小生产万岁,30年不变就是三十年别搞现代化,在2.6亿小农户的基础上还想建设新农村,那是科学发展观吗?

既没有新的什么方式,连纳税人都不是,社会主义旗杆立在哪儿?交了税,把税用来搞社会保障才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保障的国家怎么叫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会保障的社会怎么叫和谐社会,社会保障就是社会和谐度,新农村如果就是2.6亿农户不走,堆在那儿,建设新农村能建设得好,是两个矛盾,一脚进入跟欧美日时代,一个还在封建时代,它不是先进和落后的差别,是两个时代的差别,这才叫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问题是什么转变生产方式,也就是减少农民,消灭小农户,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之日是90%的农民都得走了,农村剩下的人是干什么的,是大农场主。你在小农村基础上想建设新农村,拍了好多人到韩国学习,把韩国人都笑掉大牙了,上韩国学习新农村,人家心里明白,韩国和日本新农村既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资本主义新农村,是绿化祖国、养护老人、社会保障特殊形式,是养老院,韩国是90%的人进城了,只有7%的人在农村,九份的人养护一份老爷子老太太在农村,大量投入,农田搞得很不错,日本都武装到牙齿了,小农机具高精尖,大家一看很羡慕,那不是现代化,武装到牙齿的小农还是小农,那么多高精尖的机器老头老太太把机器种得特别好,机器在老头老太太手里是玩具,不是工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你吃不起,是国际市场上的六倍到九倍,什么时候老头老太太劳动一天也就是玩一天政府得补六天到九天,咱们中国学得起吗?我们告诉大家武装到牙齿的小农还是小农,抓一个猴出来,戴上耳麦穿上宇航服还是猴子,不是宇航员,我们到哪儿学,人家觉得苦不堪言大包袱,城

市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几,剩下的人不多,但是要花6倍的钱维持,发展中国家生产方式的转化,所有的文件回避生产方式,这是要害,发展观有问题,去年5月9号普京在莫斯科红场召开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大会各国正要都去了,我在凤凰台看主席台上的人员,包括胡锦涛同志在场,阵线分明,60年前的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包括挨了原子弹的日本还富得流油,60年后新成立的国家,没有一个变成发达国家,60年两代人,为什么?

这些人都陷入富人给穷人设的八卦阵,一天摆弄一会儿冷了一会儿热了的指标体系,包括现代化指标,上百个,几十个没有一个是现代化指标,没有一个涉及到生产方式的,都是人均占有量,所以我们达标,现在大家都在搞达标运动,整个发展中国家都敢这个事,没有一个国家变成发达国家,这是发展观一个要害的问题,结果我们现在宣传实际上还是科学增长观,多快好省增长而已,不知发展为何物。形象地说,阴阳鱼这个大饼一半阴一半阳即城市和农村,整个大饼的扩大叫增长,GDP今年年底超过20万亿,发展是什么呢,阴阳鱼阴阳线,阳面向阴面推,减少多少农民才叫发展,今年上半年是10.9%GDP增长,解决六百万人就业,成绩很骄傲,完成全年的70%,全年规划是九百万,全年完成九百万,中国还是负发展,高增长负发展,为什么呢?农民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就是生人口的机器,一年给我们生一个澳大利亚人口,一千二三百万,一年就业岗位提供不了一千二三百万,中国就是负发展,能提供一千二百万、一千三百万是零发展,要想真发展,起码得两千万的就业岗位。

在中国这种情况下,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这么低,现在产业结构靠胳膊、腿赚钱,不是靠脑袋赚钱的产业结构,没有30%的投资率,没有12%GDP增长你就是负发展,“十一五”四个层次的矛盾不但没有缩小,全面逆转,当时提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四个层次的矛盾战略性调整,“十五”画句号,不但没有调整好,反而逆转,全面尖锐,简略性调整三个字到现在没破题,问问你们领导,什么叫战略性调整,阁下这五年进行战术调整还是战略性调整,答不上来,因为没有抓到牛鼻子。抓的是产品结构的供求,一千五百亿国债发着,两位数的出口退税,就跟现在房价似的踩着油门讲刹车,房价能解决吗,这是孙悟空借错芭蕉扇,越扇火越旺,发展本质是生产方式的转化,生产方式本质又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论是这个力人和物的结合形成力,还是生产关系人和物的结合方式,它的核心和灵魂都是人,要转变发展方式,就得改变人,改变人际关系,正确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人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天关系的和谐才是发展,首先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消费结构得升级,不能光看恩格尔系数,还得看教育系数,人力资源开发两大任务,一是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也就是就业,第二是继续教育,要深加工,现在的问题教育系数到底是多少,我们那么多孩子上不起学,失学率那么高,我们没有抓住人是发展的根本。就生产力而言,高科技是生产力吗,高技术设备是生产率吗,没有人是零,是一堆废铁,人和物组合成形成生产力,但是人决定生产力,这就是发展的本原,ABC的A中之A,老祖宗打第一块石头,到现在月亮上折腾,首先人变了,怎么没把整个石头扔出去,知道把石头磨一个边磨一个尖,木头棒子围成弓箭,人变了,发展原动力本原本题是人,人力资源开发是由这儿决定的,人的发展是发人的本质,不抓人行吗?抓人怎么抓,不能重物轻人,这么大GDP结果给外国人赚的钱,GNP小于GDP,江苏GDP那么高,老百姓生活并不怎么样,大量GDP被外国人拿走了。解决人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卡在哪儿,卡在社会保障上,为什么大家不敢消费呢,37%存银行,因为大家没有定心丸,市场经济人人顾自己,劳动拿到资本,土地拿到地租,客观上要一个上帝顾大家,关键时候我们的上帝我们的政府突然不管了,社会保障金融化,不采取政府财政补贴,而是要大家工资扣一块,老板扣一块,做实帐号,这不叫社会保障,这叫商业保险、金融运作,按要素分配的持续安排,这叫熊瞎子舔熊掌各顾各,劳动40年,为了20年,不叫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只有纳入财政预算现收现付当年钱养当年的人才是社会保障。做实帐户,一时半会儿做不事,家庭还得把帐户做好,家庭还得往银行存款,看病贵房子贵,失业没有救济,赶紧自己存,做帐号

做一笔钱,养基金的人炒股,这边自己还得存,就是这样货币和现实的矛盾。钱现值和未来值不一样,找一个最年轻的小姑娘,一年卡一万,四十年卡四十万,我问四十年后,有可能你的儿子、孙子一个月挣十万,你那四十万顶什么样,香港一个月大学教授七八万港币,郎咸平那样十来万,四十年水平还不如香港现在的水平,那时候四五十万顶什么用,倒退十年,顶花带刺的黄瓜四分钱,现在四分钱买什么,这是私人资本主义阶段的东西,开发人力资本,首先人力资本得保值增值,不能让人力资本贬值萎缩,怎么解决,必须得下决心一步到位,全覆盖,全国统一的保障制度,有人说没有钱,钱哪儿去了,干什么都有钱,就社会保障没有钱,建楼堂馆所日新月异,660个城市像呼唤了魔法,阿里巴巴魔窟被我们逮到一样,小布什到上海一看惊呼上当,WTO谈判怎么不把中国谈成是发展中国家。这就是中国吗?反过来说,瑞典外交官在中国呆了几年,回国述职,谈谈什么是中国,不好谈,中国事说不清楚,中国人把城市搞得跟欧洲似的,农村搞得跟非洲似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没法说,最后叫欧非共同体。

就是因为社会保障保障不到位,1.8亿农民工现在是候鸟,农民工是什么人,是我们真正中国当代的产业工人,人家给咱们创造GDP已经40%到60%,这是第一人力资源里头最重要的,按照社会分工角度来说应该是当代堂堂正正的产业工人,但是他们现在工资给人家一半,十几个小时的劳动给人家五六百块钱,因此连这种工资纯资本主义关系,给资本家靠剩余价值,我们现在的工人拿多少,工资的一半,按照中国现在人财物和生产力水平小时劳动力25天半应该1000块钱,人家五六百块钱,说明我们的农民工不是产业工人一半是工人一半是农民,因为只有资本主义的剥削堂堂正正剥削你的剩余劳动,你这是用权力和体制硬把人家拿走一块,所以是立功。1.3亿农工潮说明什么,中国农民换一个说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愿意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要出来,全世界有1.3亿春节来了就出来了,冬天回去了,这样的队伍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一系列战略失误,浪费了最大资源,还在这儿一个劲地便宜卖,好像中国缺钱,银行趴十万亿民币,中国什么都不缺,正确的体制,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机制,中国人不缺钱,银行这么多钱贷不出去,我不过是缺少一般种机制。弄成凝给外国不给家奴,我们企业喊提高国际竞争力,我看是提高给外国人送礼的能力,我们的广交会不是咱们自己人厮杀的战场吗,他卖75,他卖80,到哪儿8美金让人家拿走了。

一年卖给美国消费品使美国节省一千亿美金,合成人民币等于13亿中国人送给美国佬一个人送给六百块钱,等于每个人拿两三千,相当于农民年均人均收入,这样一个状态就在社会保障不到位,社会保障不到位劳动力不能真正转化为商品,就一半是商品,一半是奴隶。不配套,人人顾自己形成了,资本主义阵阵寒风扑面而来,大家都感受到了,但是社会主义找不到了,社会主义在哪儿,都在我们的嘴上、笔上、文件上,没有社会保障哪有社会主义,有多少社会保障就有多少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主义,按要素分配是落实了,但是社会保障没有,这样一种状态形成了社会失衡,你不转变发展观行吗?转变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人当做发展的本原,人际关系升华当做本原,要解决什么呢?大家知道,人是两撇,东北人讲话某某你人字少一撇,骂他缺德,人性不全,两撇就是人了吗,两撇不合上还不是人,两撇完全合上也不是人,中国人字最好的是既搭上又不合上,两撇为人,所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人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关系的总和。

没有别人你就不是人,因为别人的存在你才是人,否则你是动物,每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上有父母,下有小,左有亲朋,这些关系很多很复杂,作为人搭上这两撇,搭上这一点最核心的关系是什么呢,是就业关系,劳动关系,劳动是我们的谋生手段、乐生手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开发我们的第一资源,最要害的是什么呢?创造就业岗位,悠悠万事,就业是人民发展权、生存权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成为人最核心的问题,劳动关系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成年人劳动年龄的人搞得宾馆里头就在华润饭店当爹养起来他也闹事,人不劳动人性就要丧失,所以劳动年龄的人第一要害是就业。所

以我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干什么呢?第一要害做什么,先解决资本化的问题,使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商品化、资本化纳入社会总资本的过程中,成为可变资本,就业是第一位的。要想解决好就业,就得有就业岗位,市场得繁荣,要想市场繁荣社会保障部解决就不可能繁荣,但是不敢消费,到银行存款37%,搞到银行里,就有37%的东西卖不掉,生产37%东西的人就要失业,所以中国人攒钱咱这么多,越攒钱越失业,就是攒失业。

上个月看看美国佬,美国上个月的储蓄率是负0.5%,什么意思呢?老百姓不但不攒钱,还敢借钱消费,日本人贸易立国,那么大GDP,人均3.8万美元GDP,进出口只占15%,85%自己内销,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进出口占GDP65%到70%,第四号巨无霸仔细一看是残废,纸老虎,拄着拐杖,腋下写着三万,外贸、外资、外企,这么大的全世界把咱们当成纸老虎,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陈老总一拍桌子,你来打,我不怕你,敢叫好,你干吗,羞辱你没办法,为什么?抓住你的要害,把你的拐杖踢翻了,庞然大物就倒地,因为体重在那儿,所以现在拿你不当回事,小泉815惨败靖国神社,明知道伤害中国人民感情,他为什么去,心里有底,我就是天天去,中国人也得卖我的东西,买我的东西,一天不去韩国人也不买我的东西,反正我就去了,小布什也提醒小泉,得注意好邻居的关系,小泉说我和中国的关系很好,和中国关系是最好的关系,资产阶级政客认为最好的关系是贸易关系,第一大贸易伙伴,怎么不会好关系,敌人希望我们烂下去,我们还得盼着敌人好起来。不解决社会保障还谈人力资源开发,你开发什么啊?大量人力资源被我们在泯灭,在浪费,必须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解决它是第一资源,灵魂性资源,如果这样定位,可以告诉大家,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作,它俩在意念上是重的,把人的问题解决了,单个素质提高,人和人的关系协调,人和天的关系才能协调,我们以前什么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和人的关系不协调,只让环境友好,为什么破坏资源,人和人的关系没有解决,必须把我的分配关系理顺了,才能够爱护这个资源。大多数认为这个资源是咱们大家的,好多人认为这个资源谁发了财是谁的,我凭什么爱护它?在这个情况下,一定要从这个角度。

第二个问题,真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做工作。在座在具体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你们从中观做工作这是对的,我从宏观上做工作,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不是以物为本发展战略,03年提出转变发展观,以物为本,以物为本就是重视投入物,不重视人,从宏观上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首先得解决这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新三座大山,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住宅,“十一五”规划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别想提和谐社会,尖锐逆转到什么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厦已经歪到这个程度,42、3度,这五年没抓正地方,再偏下去,超过45度,神仙都救不了,怦然就倒了,大家在大厦每个部位不一样,感觉不同,实际上已经斜了。怎么弄回,稳稳当当推翻三座大山,社会保障、意料、孩子教育,力度不够,农村孩子不要学费,书本费西部也不要了,九年义务教育重申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这个解决了,医疗给农村拿了20块钱,中央政府十块,地方政府十块,搞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都有措施,但是劲头不足,那边还做帐号,上大项目、楼堂馆所还是大于社会保障、教育,还得继续转变发展观,从战略制定这个,将来不再考虑GDP多少,看就业解决得怎么样,社会保障解决得怎么样,老百姓消费结构升级没有,不但考察恩格尔系数,教育年限教育质量,按照这样的制定发展战略,回头看看,我可以告诉大家GDP低不了,我到各地政府给省委、市委读书班讲课时,劝他们,但问好事、莫问前程,把政府该干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住宅、医疗理顺之后,回头GDP比现在还高,而且是高质量的,由消费拉动投资带起来的GDP,不怕热,中国根本没有冷热病,中国是分配病是体制病,政府有病老想调控,让企业跟着吃药,搞不清楚,现在好好解决这个问题,在战略上真正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将来中国打什么牌,打人的牌,人力资本整体资本化,怎样增值保值,只有真正开发了,特别是继续教育结构搞上去,逐步由胳膊腿赚钱逐渐用脑袋赚钱,能耗就下来,现在想下来能耗能下来了,重化工今年上半年投资75%,降低能耗能行吗?北京城都不能免除,非得第二产业使劲发展,弄得石家庄、保定人民很难起来,在天津、北京之间弄了二十多个贫困县,为什么,什么都包打天下,想大老大,不带老

二、老三玩,什么是老大,老大用脑袋转恰,搞大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商贸,把制造业、用胳膊腿赚钱给保定、石家庄做,结果你全拿过来,人家能发展吗,大北京没带好头,大上海也是这个德行。我到上海刚回来。

南汇区地盘搞出290平方公里的新的开发区,70平方公里搞装备工业,我当上海人的面没可七,用胳膊腿赚钱的事你不应该再干了,应该给兄弟省市干,70平方公里全中国机器都够了,东三省的机器还要不要,还振兴东三省干什么,用胳膊腿干的事不要搞,搞装备机械光沈阳就够了,将来装备工业不是原来傻大黑粗,上海不上高科技,上海一算GDP第三产业还没超过60%,还干说国际化大都市,第三产业必须超过70%到80%才敢说是国际化大都市,因为物流、结算流都在你那儿,否则浦东聋子在那儿摆着,浦东高楼大厦非常普遍,单位面积解决多少就业和税收,还不如浦西每平方公里解决得好,那是盆景,样板戏,发展观不转变行吗?

从中观上企业搞人力资源开发不是一个一个兵,而是一个结构,中观高人力资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和团队整体效益,在结构下功夫,人安排好,中国在两元结构起飞中间阶段,最需要高级蓝领,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一招人非得博士、博士后,甚至搞出多少博士后,顶什么用,关键要的是老板主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人员,大学生比例在全世界来讲我们比例并不高,大学生反而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中等技术人员太少,特别是高级蓝领没有,结构配不了套。一个单位都是清一色的和尚头这个单位搞不好,都是女的也不行,老中青、男女搭配,有一个知识结构,在企业部门里头重点是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结构决定功能。从微观上是个人行为,我建议我们的人要引导大家每一个人善于经营自己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使我们的人早一点专业定位,不要像这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报业孩子们今天在这个报,明天又来了,我又第一财经,他又了我又是学习参考了,整个来回晃悠,一晃悠几年过去了,经营每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把以人为本落实到自己,有一个开放的意识,给自己社会分工体系中选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把自己的人力资本经营好,每一个单位不过是你的平台,你要有自己的经营,我主张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次,从战略层次,结构层次到资本经营层次合起来形成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这些年片面在管理上,对人力资源资本化和深加工教育太落后,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是劳动力加工业,现在当做社会文化事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一大基础产业和农业是并列的,是劳动力加工业,给企业提供不同档次的劳动力商品,它是加工业,而且这种加工业和农业有相同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再结合,形成不同档次的劳动力商品,这方面我们要下功夫,人力资源协会在开发商下功夫,管理有好多人在管理,我重点在开发,也就是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和人力资源保值增值,最后往猎头等方面发展,特别是继续教育,深加工方面也下功夫,感兴趣的可以和我们这个协会联系,大家一起工作。破除政治经济学ABC的迷雾,我们这些年犯的错误没有复杂的错误,常识性ABC的错误,是好多观念生产力的观念、所有制的观念,国企的观念,以至于社会保障的观念等好多地方看反了,反的东西正的,要倒过来,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否则的话,我们前面的八个字,挂羊头卖狗肉,要想真正解决,要从理论必须彻底,发展观真正转变,而不是把它流行一个口号叫了三年,到底什么是发展还没有搞清楚,那就麻烦了。

谢谢大家!

上一篇:5#楼地基验槽自评报告下一篇:汤河小学师德建设三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