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教学设计

2022-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教学设计

创新点

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传统教学中,诗歌的炼字通过朗读体會,学生容易感到乏味。同样是炼字,运用诗歌改写的方式,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拖动文本框遮盖字体,将原诗改写成四言诗再与原诗比较,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参与。采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思考成果,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总结为学生评委点评,教师适时点拨。

课标分析和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发展想象能力。诗歌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走人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材分析

《鹿柴》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山水诗的代表作,意蕴深厚。运用诗歌改写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炼字、感晤意境,学会对比发现特质。

学生分析

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停留在诵读和诗句表层含义的理解上,不能真正走人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含蓄蕴藉,缺少鉴赏诗歌的方法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的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句内容,体

点 评

本节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朗读及赏析经典片断,提高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语言实践能力。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维目标,从而达到积累多种语言运用的手法,提高品读和写作实践的能力的知识目标;达到学习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学会感恩父母,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目标。目标设计合理,在教学中的迭成度高。

教学内容内在逻辑清晰。导入环节创设情境,营造了情感氛围,激发了学习动机。整体感知环节理清了文章思路。研读赏析环节重点赏析第一对斑羚飞渡的场面,抓住重点词语,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验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将语文学习与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陛与工具性。

教师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课堂提问互动性强,善于启发拓展思维。多种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品读赏析本文语言,感知抒情散文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然后在领悟探究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进行能力迁移——合作研讨,变静态的个体为动态的群体,变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会作者的思想感隋;品味诗歌韵味及语言美,感悟诗歌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精鉴、妙悟、博采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

教学策略

教师启发、小组讨论、学生点评。

教学媒介

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精华。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本节课我们以王维的《鹿柴》为倒,了解诗歌鉴赏的几种途径。

2.课堂讨论

(1)精鉴

师:《鹿柴》是一首五言诗,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说说它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生1:寂静的画面。

生2:夕阳透过树缝,落在青苔上……

师:很好。你能否将诗中的每句去掉一个字,即把五言诗改写成四言诗,体会一下这两首诗的不同,从中有所感悟呢?

学生活动。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原诗,并在学生回答时,用遮盖功能盖住学生去掉的字。

①讨论:少了“空”字,减弱了整个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灵魂就淡化了。

对比: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电子白板出示)。

给小组分配任务,讨论回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则侧重于表现傍晚深山的空寂清冷。

②讨论:少了“啊’字,虽然“人语”也是写声音,但诗歌要表现的幽静被淡化了。而且“响”字与“空山”相呼应,有空谷传音之感,不可或缺。

迁移: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小结:有了声音会更显幽静。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遵循自然界喧与静相反相成的原理,借人语的喧响来衬托山林的静谧幽深。这也是常见的以动衬静的写法,以声衬寂。

③讨论:少了“深”字,缺少了与前句的呼应,使诗歌缺少了幽深的意境。

对比:“入深林”的日光是斑驳的,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它却出现在夕照中。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

且经l蝴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小结:这还是反衬的手法,以明衬暗,那4、片光影和大片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④讨论:少了“青”字,整个画面的色调就不突出了。

迁移:苏轼对王维的评价。

小结:诗中有画,画面的冷色调增强了空寂清冷的感觉。

⑤讨论:少了“上”字,光线的范围变化了,减弱了以明衬暗的效果。

⑥讨论:少了“返”字,使得时间不够明确,对于诗歌整体意境有影响;少了“复”字,少了动感。

对比:“返景”写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因风雨变化。此诗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人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幽暗而显得十分幽邃。

“复照”写时间的推移,那落日的返照曾经照进深林,刚才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又照了进来。微弱的夕阳的余晖照在深林中的青苔上,斑斑驳驳的。

小结:诗歌的高妙在于使静态的画面灵动起来,使那美妙的—瞬在读者心中不断地复现,瞬间即成为永恒。

学生总结学习的体会:诗歌中的每—个字对诗歌的意境都有重要的作用。

师: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间。诗歌鉴赏讲究炼字,境界要高、眼力要准,这正如采茶,要从茶树新梢上摘取芽叶。

鉴赏诗歌时要推敲字句,你会发现好诗的每一个字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更换的;要注意修饰成分,它往往对整个画面的构成起到至关重要的限定作用,捕

捉到它,能更深入地走进诗人的内心。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只能展示几组修改结果。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同学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修改方法,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共享我们的智慧,我们还是利用班级博客这个平台来延伸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自己的修改结果上传到班级博客上,并参与网上讨论,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休会。

(2)妙悟

师:诗歌鉴赏其实也是读者再创作的过程。精鉴之后就要深味和妙悟,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把浓缩的东西“泡”开。这正如品茶,当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开,我们也从中品味到了茶叶的清香,现在我们就—起来“泡”《鹿柴》这杯醇香的茶。

请大家将《鹿柴》改写成散文,时间3分钟。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评委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点评。

生(展示)1:空空的山里杳无人迹,只是偶尔传来一阵阵人们说话的声音,由于林子的深密,看不到人们的踪迹。—抹余辉射入了深林之中,给它带来一丝光亮。微弱的一道浅金,就浮在林中斑驳的青苔之上。

生(点评):优点很多,先说一下缺点。“空空的山里”,“空空”可以去掉,它表现的是空间上的,而这里是古木参天,这样写也过于直白。优点:“浅金”和青苔可以形成对比,“斑驳”用得也不错,捕捉到了诗歌的意境。

师(补充):她把画面写活了,就使得整个画面立体了起来。

生(展示)2:幽静的山林空寂清冷,似乎丝毫没有人的踪迹,但在此时,山林中却传来了人说话的声音,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人语声在空寂的山林中回响,增加了几许神秘。夕阳的余晖穿透了深林,穿透了繁密的枝叶,斜斜地射在青苔之上。

生(点评):这段描写意境与上段相比略胜一筹,用了一个转折。但在描写声音上不够准确,可以学习《荷塘月色》比喻成歌声。“穿透”用得不错,写出了力度,也用—小片光亮反衬无边的幽暗。

师(补充):比喻威l歌声不太贴切,因为全诗表现是清冷的意境。

师(展示):深山寂寞清冷,不见人影,若有若无的人语声随着轻风悠悠传来。夕阳西下,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过层层枝叶,默默亲吻着大石上潮湿的青苔。

师:当我们真正把诗歌“泡”开时,我们感受的是诗歌的艺术魅力。诗和读者的关系是心灵间直接的呼唤与应和,小说家让他所创追的人物去叩打读者的心扉,而诗人却是亲自前来,并把自己的心直接贴在读者心上。所以当读者沉浸在诗歌里时,和诗人已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了。阅读诗歌的再创作过程,使我们与诗人穿越时空,产生共鸣。

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周记本上,我们做进一步的交流。

(3)博采

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体会作品的风格,不同诗人生活背景不同、文学功底不同、对社会的感悟不同,他们的作品风格也是不同的。只有对诗歌风格作出比较准确的归属,才能对诗歌作出较为正确的鉴赏。

学生讨论:与裴迪的《鹿柴》对比,分析异同,感受王维诗歌意境的独特性。

鹿柴

裴迪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

不知深林事,但有磨庸迹。

请学生讨论对比两首诗的异同,并回答(生述)。

教师用电子白板的拖拽、拉屏、聚焦等功能展示两首诗的异同,教师与学生分享对王维的理解。

3.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约会王维,从《鹿柴》这首诗中感受到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尝试了三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当我们将精鉴、妙悟、博采结合起来,结合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用心去感受诗歌的艺术特点、艺术魅力,就能真正领悟到诗歌内在的丰富意蕴和言外无尽的韵味。

4.课后思考

盛唐诗歌多是高歌猛进的,为什么盛唐诗人王维的诗歌多体现的是一种淡雅,甚至是清冷的意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改写诗歌的方式,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加入学生评价环节,展现了学生的风采,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1.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热隋,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陛,一位不喜愛诗歌、课前说“难道一节课就讲二十个字”的学生,课堂上主动发言,两次参与了活动,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多方位的锻炼,既学习了诗歌的炼字,还练习了写作;现场点评的学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自信。在情境创设下,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不断深入,课堂上不断闪现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教学环节更为灵活、有效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点在于功能多样,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的意图,灵活完成教学设计,不会被事先设计好的PPT文件束缚住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更加真实、更加具有个性化

3.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丰富知识储备,实现自我的拓展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大量地查询资料、深入地解读文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自己投入到语文无穷的世界中去,才能引领学生一起畅游、一同提升境界。

点 评

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本节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媒体手段运用恰当。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务实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以及教师点拨、引导,达到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韵味及语言美,感悟诗歌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精鉴、妙悟、博采的鉴赏方法的目的。目标设计合理,在教学中的达成度高。

教学内容内在逻辑清晰。围绕导入、精鉴、妙悟、博采、思考五个环节,完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推敲字句、写作训练、体会意境、诗歌对比赏析以及延伸拓展的内容。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合教师的意图,灵活地完成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更加真实、更加具有个性,在这些环节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多种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最后环节设计了比较阅读进行能力迁移及研讨,打开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性感。

作者:张雪展

第2篇:《鹿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主旨是以“读”为核心,以“悟”为主线,以“美”为衬托。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在听、说、读、画中进行感悟、积累,在品、读、悟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品味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诗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课件演示鹿柴的风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鹿柴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2、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鹿柴风景区。(板书:鹿柴)在这里“柴”的读音“zhài”是山寨的意思。刚才大家看了鹿柴的风景了,那你觉得鹿柴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对鹿柴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唐代大诗人王维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颇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老师指“鹿柴”,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看、想、听、说,将学生引入古诗所蕴含的意境中来,为真情诵读、感悟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学习这首诗有了渴望。】

二、合作学习,质疑解疑。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这首诗中生字的读音、语气、停顿,为正确流利地朗读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读诗,做到读准每字每句,读得正确流利。

【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3、同桌或小组间互读互检,然后指名读进一步检验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4、再读古诗,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帮助。

5、学生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对词的理解或在哪里见过这些字词,都是怎样用的。还可以是质疑,或针对同学的质疑谈自己的看法。)

【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空山之中能有什么声音?(风声、鸟声、水声等)那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没有写这些,单单写了“人语响”?(板书:“人语响”)你能猜出作者的用意吗?(作者用这种反衬的手法是想突出鹿柴的“静”)

如果你置身于这鹿柴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幽静、悠闲、安逸、平和)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试读。

师指导朗读:“但闻人语响”用轻重两种方式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因为听得不够清楚,有回声,声音要轻一些。

学生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美读)

(引导学生体会到人在山中,山静,人心更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美。)

【通过观察、想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悟出诗的意境。】

2、如果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一种幽静之美,那么夕阳西下时的鹿柴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写的,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师随机板书“返景”“深林”“青苔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通过动脑联想更容易体会到夕阳西下的时候鹿柴的美。】

一抹阳光照进深林,为这幽静的深林增添一份独特的美。请大家看老师搜集到的一段影片。(观看鹿柴夕照影片。)

【学生通过观看夕阳美景,联系自己的想象,能够更进一步体验到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美。】

师指导朗读:“返景入深林”用快、慢两种方式对比读,使学生理解,因为有一抹阳光为幽静的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读的稍快一些、有生气;“复照青苔上”读时要充分表现对这种悠闲、安逸环境的喜爱。

学生练读。

谁想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给同学们朗诵这两行诗句?(同学朗诵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画面。)

【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想象。】

3、让我们共同再来领略一下鹿柴的美景吧!(学生再次看课件)

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诗。

5、采用同桌互背、指名背、配乐齐背等形式检验背诵情况。

【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有利于感受古诗文语言的优美,而想象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多种感官的综合应用能使学生完全入情入境,进而更深刻地体验诗的意境】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这首诗意境清幽,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板书:诗中有画 意境清幽)请同学们也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上。

【诗是有字的画,动笔勾画是对诗的意境的一种真情流露,吟诵和题写是学生心灵的歌唱、情感的倾诉与升华。】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其实,描写山林的诗还有很多,请大家先欣赏配乐师朗诵《山居秋瞑》大家体味一下诗中的意境。(师真情朗诵,学生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希望同学们常走近它、欣赏它、品味它,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材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能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拓展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并且对古诗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一节课上,给学生一些有关于古诗的资料,使学生能够象更深更广的探索、学习。】

第3篇: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

大兴八小李秀荣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各心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和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各心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王维的故事。

王维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成为我国盛唐时期一名伟大的诗人。

王维十七岁那年,决定上京去考状元。父母为他准备好了行李,兄弟、朋友们闻讯后纷纷赶来为他送行。在一片祝福声中,王维踏上了通往京城赶考的路。 王维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王维被京城的繁华惊呆了,街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密密麻麻的人群,让王维大开眼界,以为到了人间仙境。

王维找到了一间安静的客栈住了下来,每天都在这里安心学习,也无心去观赏京城的美丽景色。每当他看见别人朋友齐聚,在树下饮酒作诗时,王维感觉到自己好孤单、好寂寞,于是十分思念家中的亲人。

一晃,九九重阳节到了,王维想:“在家乡的时候,每逢节日,朋友们便相约到高高的山峰玩耍,而今年朋友们中却单单少了我一人。”王维便放下书本,登上了京城的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诗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1.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这是一幅多么寂静而美丽的画面。

三、朗读古诗

鹿lù 柴zhài (唐) 王 维

空kōng 山shān/不bú 见jiàn 人rén ,

但dàn 闻wén /人rén 语yǔ 响xiǎng 。

返fǎn 景jǐng / 入rù 深shēn 林lín 复fù 照zhào /青qīng 苔tái 上shàng 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自己读古诗。

四、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五、自由练习背诵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菁苔上。鹿柴

王维

第4篇:《鹿柴》教学设计

鹿柴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流利诵读古诗。

2、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是谁吗?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鹿柴

3、指名读题,请注意,“柴”在这里念zhài

4、齐读。

二、诵读古诗

1、想听老师读读吗?

2、学习听时要注意字的发音是否准确。

3、指名学生读读。

4、同桌互读互听。

5、指名比赛朗读。

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借助注释理解

1、自己读,自己想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不正确的,要同学帮助。

3、同桌互相说说意思。

4、师渲染意境,生再读古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四、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一背。

2、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3、同桌互相背。

第5篇:二年级语文《鹿柴》优秀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环节连贯、驾驭课堂的能力良好;课堂中能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体悟,同时通过课外诗歌的鉴赏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师生互动较好,能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课件制作合理,美观,能够为教学服务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教师应变能力还不够:要把握学生思维的流程动态,在学生思维火花闪烁的时机及时点拨。比如学生有创意的发言要及时评点而不能贻误极好的探究时机,要及时调整教学的程序,决不能墨守自己原定的设计。课堂中有一个地方可以依据学生的感悟或疑问来引导、启发学生,同时以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却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例;课堂质疑环节,有一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空山什么意思”,另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说:“空山就是山是空的”。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说:“错了错了,山不是空的,山里面有人,因为诗句写到的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时候如果能够乘此机会说“同学们讲的很好,我们的陈小立同学为什么看不到浣女和渔舟呢?”这时因势利导,以此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并以此启发学生,将同学们引导到“空山”是“静”的意思,同时又因为山上树木茂密,虽已是深秋,仍然遮住了人们的活动,使人觉得山很安静。因此,我深刻的感到备课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备学生”,没有预计到学生会有类似的疑问或可能出现的灵感的火花,而以自己原有的教学设定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贻误良好的探究时机。

2、在创新部分,安排了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时间不够充足

3、诗画音flash的播放没有播放完,这很可惜,可以将它当做是启发学生想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检验自己想象的环节,也可以将它当作是学生鉴赏完诗作后的一次升华或是课堂的**,但可惜担心时间不够,没有播放完。

4、部分教学设计或所提问题可以设计的更好,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讲到这几句描写的角度时,学生谈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静一动,这是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两句中体现静和动的字,学生便可找出是;照、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体现动的词:归、下;这样在后面创新部分《鸟鸣涧》让学生找出以动衬静的词时就不会显的突兀。

5、课堂朗读还不够,教师有时可以适时的范读

第6篇: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鹿柴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景写人记事抒情。通过学习古诗让我们陶冶情操,体会意境,同时也感受到汉语文化的丰富!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所作。原诗两首,这是第二首。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诗的大意是: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缭绕着紫色的云烟,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瀑布从峭壁上一泻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

这首诗用词十分精妙: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一个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写出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气势。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鹿柴》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作品,主要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本诗的大意是: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这首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后两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夕阳的明亮衬托山林的幽暗,愈加让人感到幽暗。这首诗以诗、画、音乐相结合,具有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一贯特点。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注意疑、响、深。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望庐山瀑布》

一、激趣导入

庐山,风光绮丽,景色秀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畅游于此,写词赋诗,描景状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设疑自探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庐山在哪里?

庐山瀑布是什么样?

2.出示自探提示,学生自探。

(请大家拿出笔,借助工具书,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解决。在读诗句时结合文中的注解,独立学习,认真体会。)

1.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尝试体会诗中的意境。 3.《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的思想感情?

三、解疑合探

1.首先看看我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下这些字词?

(教师随机找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认读。特别是瀑和疑。)

看来大家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不错,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画出重点词看看庐山瀑布是什么样子。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重点抓住:紫烟,川,三千尺,九天等词。可以看到瀑布磅礴的气势。)

2.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什么?(视学生回答情况,师相机补充)

(同桌交流后回答。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困难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点拨。紫烟展现了水气升腾的样子;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九天使人想想到瀑布的气势多么壮阔。可以得出诗人见到庐山瀑布那种惊叹,赞美之意。)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站在什么位置观察?你以为哪些词用得格外好?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作者应是远眺,通过遥字可以看出。)

4.指名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同学们在大脑中想像到什么样的景象?

5.现在谁能完整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庐山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由衷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质疑再探

1.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1.诗句中哪一句是在远处观察,那一句是在近处观察?

(2.对于这首诗的写作修辞上都有哪些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疑。

五、运用拓展

1.请你为自己的同桌或同学设计几道题。

(预设: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解释词义

疑:

生:

直下:)

老师也为大家出了一道题:

请拿出你的小画笔,把诗文用图画展示给大家。

板书设计:

36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

一、设疑自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首。

1.板书课题:《鹿柴》,指导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感知课题: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3.介绍作者。

4.同学们,学习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1.《鹿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2.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下面就请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读懂意思,体会感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探提示。(10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鹿柴》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你能体会到吗?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接下来,大家一起交流下自学效果。

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诗句意思?

(预设:青苔是什么意思?

返景是什么意思?

复照如何解释?)

(指名回答。) 3.大家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同时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有山林,阳光,青苔等,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副画。)

4.在诗中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看到的?

(指名回答。第一句是听到的,第二句是看到的。)

5.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同桌交流,讨论。通过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可以看出山间的幽静和空旷。意思是: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

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6.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你能体会到什么?

(分小组讨论,教师可做引导。以光亮反衬幽暗,可以看到山林的幽暗。)

7.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回答,如果不完整,可以找学生继续补充。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那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全班交流讨论。主要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那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何收获?

(组织学生讨论。

预设:1诗中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2写出了山林的美丽。

3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赞叹!)

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三、质疑再探 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真不少,那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谁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可以提出来。

(预设:1柴是多音字吗?为什么在这里念zhai?

2诗文是如何以动衬静?)

四、拓展运用

1.请大家互出几道题考考同桌或同学。

(1诗文中哪句是写听到的,但闻中的但是什么意思?

2默写古诗。)

老师也有道题,请大家来做一做。

1.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讲给同学们听。

2.接下来在课后自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板书设计:36古诗两首

鹿柴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青苔

恬淡幽静

第7篇:鹿柴

教学目标:

1.教师导入: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旋律,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含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2.学生背诵学过的故事。 教学要点:

熟读并背诵古诗,认识记忆4个生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 教学资源:(主要注明网络资源、校本资源、教育技术资源等) 板书设计:

鹿柴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1.教师导入: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旋律,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含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2.学生背诵学过的故事。 自主探究:

一、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鹿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介绍。

指导学法,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学古诗也好,都要多读,读可以分成四步:点读 、 朗读、 思读 、品读 。结合多媒体说明。 2.学生点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古诗:领读、自由读、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1)交流认识生字的方法。

(2)做趣味练习,巩固生字。

4.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5.学生汇报。 6.质疑。

(1)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教师提供三首曲子:请你挑选一首来给这首诗配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这么选?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 8.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

四、画一画,吟诵诗词。

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出示。

归纳小结:

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

多读感悟。

拓展练习: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上一篇:村民自治调查问卷下一篇:业余文体团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