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共12篇)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1

仓颉中学地理组 许兴虎

本节课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采用学案到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在思考琢磨,真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难点知识上,学生掌握的不好,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需要注意:

1.重视基础知识,加强迁移训练

总体上说,高考命题原则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只有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高考的导向是“用”知识,而不是“记”知识,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后的学习潜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

2.精心挑选复习资料。教师利用资料,原则上是多多益善,因为教师在备课和编制练习的时候可以博采众长,有选择地“引进”。而对学生而言,资料应该少而精。

3.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对课堂教学起点的要求是:80%的学生接受当堂课90%的教学内容。对于课上10%的没能接受的内容,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整理消化解决,对于10%不能较好地接受教学内容的同学,我主要是利用中午时间通过个别辅导加以解决。并要求学生及时回顾、循环复习、经常反思、做好总结。

4.构建学习模型,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五什么)、气候学习模式(原因、特征、规律、应用四步分析法)等。经常性地把一些貌似不相关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能举一反三。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2

一、“虚拟”“现实”与地理教学

(一) 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地理环境, 可以定义为以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为主体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与环境, 它既可以是现实地理环境的表达、模拟、延伸与超越, 也可以仅是指赛博空间中存在的一个虚拟社会世界。其中的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体。化身是用户在虚拟世界 中的三维图形表达, 是一种身份表达。对于虚拟地理环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国年教授也给出了定义: 虚拟地理 环境 (Virtu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 VGE) 是指数字化了的现实地理环境、恢复与复原的过去的地理环境、预测与预报的未来的地理环境。为了更好地界定虚拟与现实的区别, 本文我们暂且以吕国年教授所给定的虚拟地理环境为蓝本进行论述。以此概念, 虚拟地理环境用于地理教学主要表现为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 主体运用 某种软件 (ARCGIS、AUTHOR- WARE等) 进行模拟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

虚拟地理环境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如下特征: (1) 真实环境的仿真模拟再现, 如地形、地貌以及河流等环境的真实再现, 包括对过去或未来的模拟再现。 (2) 用户可以在其间任意虚拟侵入、渗透和交互以及根据意愿任意移动。 (3) 部分可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空间分析。例如运用GIS可以实现这种高级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 (4) 可视化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 是用户实现应用的基础。

(二) 现实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通常, 我们这么来理解现实地理环境: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 位于地球表层, 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 其厚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是一种人类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真实地理环境。本文中还要涉及一种地理实体模型的展示探讨, 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现实仿地理环境”。二者同属于“现实”范畴之中。

现实地理环境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复杂性。地理环境中涉及的因素种类多、数量大, 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连接, 结构十分复杂。 (2) 关联性。众多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各自规律性的关联, 同时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 (3) 地域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但是不同的地域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 存在一定的差异。 (4) 稳定性。一定的地理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在较长的时间内, 其形态特征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例如山地不会轻易转变为平原, 平原不会短时间内成为永久性海洋。 (5) 实践性。现实地理环境的深层可知性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地理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地理环境中才能深刻体会与感知地理事物的存在价值, 在现实活动中体验地理学习的无穷乐趣, 以及培养自身的真实地理情操。

(三) “虚拟”与“现实”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地理环境在地理教学中具有超强的优势效应, 如地形地貌时空动态仿真模拟、水文动态模拟、社会文化现象静动态演示等。地理环境具有空间性和区域性, 直接的现实活动很难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展示出来, 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虚拟的地理环境将纷繁多样的地理事象很简单方便地呈现出来, 以达到教学效果。但是, 对于一些地理教学内容, 如果完全依赖于虚拟的信息媒体, 会使教学过程单一化、程式化, 致使师生陷入虚拟世界无法现实表达。所以, 我们在应用虚拟世界的同时, 也应注意现实世界的教学实现。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本身存在于地理环境之中, 对所在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浅显理解, 但是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难以表达的内容时, 如果能够在教师引导之下亲身感受或间接通过现实仿地理模型来进行地理事物感知,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现实地理环境的特征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彻底实践性, 所以还应注意结合虚拟世界的动态便利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双赢。

因此,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所学地理内容, 因质制宜、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避免“一刀切”所产生的“学习审美疲劳感”, 注重虚拟与现实的双重地理环境的有效结合,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互动状态。为了较为明确地说明该问题, 本文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地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一)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案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要用纷乱的二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 对于立体感还比较差、见识也比较少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掌握难度较大, 非常不容易。初中地理新课标在该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 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 不然的话, 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 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 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同时, 新课标中并未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问题有所要求, 即使如此, 我们在真正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其应用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学习该内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符合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 进而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学生现有认知比较浅显的情况下, 如何把握等高线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着实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此情况之下,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当地进行实地观察, 了解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形态, 首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经验, 然后利用虚拟地理环境进行展示, 让学生深刻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及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同时, 为了使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有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等高线实体模型的制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这样, 便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了现实地理环境初步感知———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现实仿真模型的自主建立的过程, 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最后达到现实应用的目的。这样的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良好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大地实现兴趣与效率的双赢。

(二)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地理教学策略

1.现实地理环境考察阶段

地理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有意义地指导山地不同部位的含义, 即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提前带领学生或让学生自主合作进行野外或相关环境的实地观察, 切身感受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景观。如果实地缺少相关的部分景观, 可以指定相似的小地理事物环境进行仿似观察。例如, 学生可以去附近公园的高地, 仿似感受山顶的景观, 在高低凹坡处感受山谷的景观, 等等, 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积累相关的感性材料, 为下一步理性感知的加工提供必要的准备。

2.虚拟地理环境演示阶段

(1) 首先可以利用ARCGIS10.0软件进行山体三维实体与等高线的交互显示。打开经过处理的三维实体遥感图, 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山脊、山谷、鞍部、山顶等, 使学生对山体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 如图1所示。然后, 再打开与该山体模型相对应的等高线图层并叠加到图层1上, 如图2所示。移动鼠标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山体等高线, 最后定为俯视图观察角度, 如图3所示。接着, 关闭图层1, 在演示窗口只留下等高线图层, 如图4所示。此时关于该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一目了然。

(2) 在AUTHORWARE软件环境支持下, 同样可以进行等高线与山地实体的转换, 并且赋予其更加灵活的动态性。具体演示过程如下:首先显示一个简单的山地图片, 然后在不同的高度上显示等高线, 关闭山地图片, 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实体框架, 如图5。然后点击图5所示的“down”按钮, 会使该部分等高线向下移动, 形成一个平面形式的等高线示意图, 如图6。接着再点击“up”按钮, 等高线又恢复到立体结构, 如图5。之后, 根据这样的演示先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来源, 使学生的认知从立体到平面实现动态的转换, 然后根据类似的立体———平面的转换, 进而实现山地不同部位的三维到二维的转变, 使学生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平面深刻感知其立体的模式, 实现一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认知感受。

3.仿真实模型实践阶段

学生在观察多媒体进行等高线三维模拟展示之后, 就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等高线的产生过程, 深化学生的理解, 需让学生亲手制作等高线实体模型, 那么教师可以先以自制模型为例进行引导。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现实环境事物来深化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 立刻激活了学生的热情和大脑皮层的神经, 学生开始观察、思考、实践、模拟, 创造出了很多奇妙的小点子。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信手拈来的事物, 让学生思维发散。总之, 要充分利用周围现实环境的事物实现地理学习的生活趣味性。

(1) 纸环叠置抻压法

材料准备:白纸若干张, 剪刀, 胶棒, 彩笔。

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如下:找一张白纸, 剪成一个圆环, 圆面尽量较宽, 命名为“圆1”;再减一个圆环, 圆环半径略小于圆1, 命名为圆2, 将圆2的内侧边界与圆1内侧边界用胶棒粘牢;接着再剪一个圆3, 其圆环半径比圆2略小, 将圆3外侧边界与圆2外侧边界用胶棒粘牢。依次类似剪几个圆环, 并且依次按以上做法似叠罗汉在边界处粘在一起, 最终形成一个类似山体的模型。然后在山体模型的棱角边缘用彩笔画线, 模拟等高面的边界, 接着从所谓山顶向下按压就会形成平面等高线示意图, 彩色边界线即为该山体的不同海拔的平面等高线。同时还可以拉抻形成立体模型, 在立体与平面转换过程中体现灵活多变性。根据类似做法, 我们可以制作稍微复杂的山体, 即带有山谷和山脊或其他的山体模型。这样的制作简单易懂, 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实际操作简单, 与传统的泡沫塑料法相比既省时省力, 又可以进行立体与平面的转换, 一举两得。

(2) 铁丝套用法

以简单山体为例, 先用纸片制作一个简单的山体模型, 然后假想以桌面作为海平面, 在山体不同的海拔高度相应的以合适的细铁丝圈套牢, 将细铁丝取下, 在桌面上按海拔高低顺序进行圈套, 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平面实用图。这种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易懂, 学生容易完成, 符合学生初中阶段的简单认知规律。

(3) 手心纹理观察法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手心, 发现有许多纹理, 汗液会集中于纹理凹内。这时我们可以假想凹线为山谷, 那么汗液代表流水, 汗液集中在手掌纹理凹线内, 也就说明如果山上有水源一般会集中在山谷顺地势而下, 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与山谷”关系的理解。

(4) 双拳对接法

把两只手弓起来, 对连在一起, 形成两座山脉。手指关节突起的部位就是山顶, 两手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 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 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手的侧面相当于陡崖。

(5) 土豆切割法

将土豆看成是一个山体, 按照一定高度比例切成不同小片, 表示山体不同等高面。然后从最低面开始依次取出“等高面”放在白纸上, 用笔将边界轮廓描画出。这样一个土豆山体等高线示意图就画成了。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同时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有些地理事物我们无法通过直接经验学习来获得知识, 所以必须依靠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来实现形象逼真的感受, 但是我们看到虚拟世界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感知的同时, 往往对其依赖过度, 久之便会产生一种脱离现实的飘渺感。因此, 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学习, 我们不可缺少地要走进现实世界, 只有将现实与虚拟有效地加以结合, 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实现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共赢, 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娟, 魏世明, 林叶彬.“虚拟情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8) .

[2]赵粤涛.虚拟建造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林珲, 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 2002 (31) .

[4]李海成.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解析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6) .

[5]荆玉英.地形图等高线的测绘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 (10) .

[6]肖旭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与实例解析[J].中学政地史, 2012 (4) .

[7]高桂荣.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

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篇3

一、掌握等高线特性

1.同线等高: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一般相等,即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相隔的高度差一般相同,称为等高距。

3.等高线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陡崖和悬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4.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5.等高线注记的字头趋向高处,字列平行于等高线。

二、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1.根据等高线的特性计算某地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依据等高线的特性,只要知道某地在哪条等高线上便可知该地的海拔,只要知道两地的海拔,就能算出两地间相对高度。了解该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就可推断出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状况。

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是平原和低丘的区分线;500米线、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线、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线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2.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面坡度的陡缓。

(1)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

(2)在不同的地形图上,根据相对高度与比例尺的大小推断,相对高度相同的,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坡度越缓。

(3)根据坡度陡缓状况。就可以了解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3.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形式识别地表形态。

(1)凸地和凹地:凸地和凹地的等高线都是封闭的曲线,但它们的等高线值的里外变化情况刚好相反。凸地(山顶或丘顶等)等高线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如右图③中的甲处;凹地(盆地或洼地等)等高线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如右图④中的乙处。

(2)山脊和山谷: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如上图①中的CD处。其各条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即为山脊线,一般是山地的分水岭。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如上图⑦中的CD处。其各条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即为山谷线,一般是山地的集水线。

(3)鞍部: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呈马鞍形的部位,其相对两侧等高线的突出部分都指向鞍部中心。鞍部是山谷线的最高处,山脊线的最低处。

(4)陡崖:等高线相交的地方为陡崖。

(5)阳坡与阴坡:等高线地形图中,阳光照射较多的为阳坡,反之为阴坡。阳坡与阴坡的确定要联系南北半球与纬度。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石灵学王爱娟

[知识梳理]

1.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3)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6)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和同家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既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又要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还建立了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民主制度。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3)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1)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选择。其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的环境形势严峻,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总的特点;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通过本节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形特征,难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图方法。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一幅等高线图及一幅与此对应的地面形态景观图。教学挂图:《中国地形图》,自制一幅简易等高线地形挂图。模型:泥塑山地模型及与之吻合的线圈立体式等高线模型。教学提纲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二、等高线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教学过程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板书)

[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

[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69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板书)

[绘制板图] 教师绘制“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教师讲述] 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如图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地比乙地高出1000米。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教师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垂直距离,但因海拔是以海平面为标准,各地的海拔可以比较,所以在地图上一般都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并制成等高线图。通过读等高线图就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教师讲述]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板图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先标出一些点的海拔,边讲述边用手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展示投影片]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面实际形态的对照。见课本21页“做一做”中的图)[教师讲解] 等高线图的不同应置分别表示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线图的标高表示地势的高低,等高线的疏密表示坡度的陡缓。

[提问]等高线疏密是怎样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反之则越缓。)[练习]完成课本 “想一想”的练习。[展示教学挂图]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这张中国地形图,为了使同学能清楚看到地形的变化,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高度的方法。这种地形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示范]根据地图上的高度表,给学生示范读出下列地区的海拔,并注意讲清读图的步骤。(华北平原:50—200米,黄土高原1000—2000米,青藏高原>4000米。)

[练习]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提问]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先按要求画出几条,例如200米,500米,1000米等等。然后在各条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几个不同的高度。)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各有什么主要优缺点?(等高线地形图优点是详细准确地表示地面起伏状况,但过于复杂,一般情况不需这样精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是能明显地反映出地形起伏的特征,但是不够精确和详细。在我们地理课上常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 无论等高线地形图,或是分层设色地形图虽然都能反映某一区域的地形起伏特征,但是总不能非常直观地看71出地形的变化。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地形的变化,我们常常要绘制地形剖面图。

四、地形剖面图(板书)

地形剖面图的制作。

[展示挂图] 一幅自制的简易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演示,将此等高线地形图的两点A、B一线的剖面图绘制在黑板上。(注意讲清方法、步骤。)

地形图的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篇5

地形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地形模型,化难为易。本节课教学中,地理概念、地形名称和地形空间分布等知识较多,教师通过采用读图指导、模型演示、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6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5、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成。我在教学中充分采用各种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根据地形的特点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然后根据一些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能从地形图中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其次学生也准备了很多去外地的照片资料,学生相互认识,了解中国的各种地形。但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也准备得不充分,所以有些同学也掌握的不好。另外我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在层次上也欠考虑周全,对教学本课的内容的教材的理解上也理解得不够,以至于学生效果不理想。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7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 GPS、全站仪、计算机和各种测绘软件已在测绘行业广泛应用, 大比例尺全野外数字测图手段得到普及,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设计院通过组合使用徕卡GPS、拓普康全站仪和南方CASS测图软件, 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现将用CASS软件在绘制等高线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供大家参考。

1 绘制等高线的基本方法

1) 等高线的定义。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地形图上的等高城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4种。此外, 为了表示斜坡方向, 在独立山顶、凹地处, 绘一与等高线相垂直的短线, 叫示波线, 不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2) 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1) 同线等高, 即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2) 自行封闭。各条等高线必自行成闭合的曲线, 若因图幅所限不在本幅闭合, 必在邻幅闭合。 (3) 不能分叉, 不能合并。即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 两条等高线不能合并成一条 (悬崖, 峭壁例外) 。

3) 等高线的绘制。为了让等高线较好的代表地形、地貌, 则需要采集尽量多的特征点高程数据, 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拟合和修饰, 才会使等高线正确、科学。传统的等高线手工绘制方法是个复杂、繁琐的作业过程, 耗时长、效率低, 但因是人工绘制, 可以边绘制边检查, 明显错误可以随时剔除。利用CASS软件绘制等高线则具有自动、快捷的优点。

CASS软件绘制等高线的基本操作如下:运行南方CASS软件, 通过“数据”菜单导入全站仪中的采集数据, 点击“等高线”→“建立DTM”, 在弹出窗口中选择坐标数据文件名, 软件将自动建立DTM网络, 然后点击“绘制等高线”, 根据提示输入绘图比例尺, 并在弹出窗口中选择拟合方式、输入等高距, 点“确定”, 软件将自动生成等高线。软件自动生成的等高线往往不能很好的完全符合现状地形特征, 需要编辑人员根据现场所绘草图进行修饰。可以利用软件的“删除三角形”、“增加三角形”、“重组三角形”等功能完善三角网, 然后重新生成合理的等高线。

2 采集数据应注意事项

地形特征点的选择。全站仪采集数据时, 外业司镜员的测量经验和碎部点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内业等高线的生成质量。

绘图员应指挥司镜员选择地物、地貌特征点, 并跟随司镜员一起观察地貌, 描绘地性线, 对于局部特殊的地貌应在草图上单独详细描绘。

在进行地貌采点时, 可以用多镜测量, 一般在地性线上要采集足够密度的点, 尽量多观测特征点。例如:在沟底测了一排点, 也应该在沟顶边再测一排点。地貌变向点和坡度变换点也应立镜, 山脊、山谷、鞍部等的宽度都要测出, 困难地区可采用丈量的方法并在草图上表示。对于斜坡、坎、陡崖等, 应该在坡上边缘、崖上边缘和坡下边缘、崖下边缘分别立镜测量, 并记录坡、崖的走向。测量陡坎时, 最好坎上坎下同时测点, 也可以在坎上边缘立尺, 量出坎下点的比高。

对于较平坦的地貌, 应根据规范按一定的密度采集高程点。对于房角、围墙等地物特征点, 如果采集时因视线问题棱镜高改变或该点高程数据不适合参与等高线计算, 绘图员应在草图上标注清楚, 以便后期在电脑上编辑时有依有据。

3 内业操作注意事项

3.1 查粗差

数据传入计算机展点后, 首先应对照草图和实地情况进行数据查错, 剔除错误的高程点, 对不参加构建数字地面高程模型的点要标识。例如:在测量居民区时, 有时难免要在房顶上立镜, 此类不能代表当地高程的碎部点, 应使其高程置零, 即让内业建地面高程模型时不予考虑这些点。

3.2 生成三角网建立地面高程模型

采用三角网法构成地面高程模型, 若只考虑几何条件构网, 最常见的问题是在某些区域可能出现与实际地形不相符的情况。如在山脊线处出现三角形穿入地下;山谷线处出现三角形悬空;也有可能出现三角形的边跨越断裂向的情况。这些情况下勾绘的等高线必然是错误的。要想得到高精度的地面高程模型, 具体的做法如下:

1) 使用CASS软件的“选择地性线”功能, 使三角网边经过地性线, 一般要将山脊线、山谷线、坡度变化线、地貌变向线、坡顶线和坡底线等用复合线绘出, 在自动构网时首先检索出地性线并组成控制边, 在此基础上构成三角网;

2) 陡坎的处理。构网之前要先将陡坎绘出来, 然后赋予陡坎各点坎高。建立地面高程模型时系统会自动沿着坎毛的方向插入坎底点, 只有这样才能在陡坎处构成合理的三角网, 保证等高线不穿过陡坎符号;

3) 斜坡坎和陡崖在外业采集数据时, 如果直接获取了上、下两边缘线上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 在建地面高程模型时, 系统将自动将斜坡坎和陡崖上、下的点应分别构成三角网。如果外业采集数据时, 特征点采集不够, 则需要根据草图手工将穿过斜坡坎和陡崖的三角形删除, 使中间形成一个断裂带, 保证等高线不能直接穿过斜坡坎和陡崖;

4) 在地形图上, 还有一些特定的区域范围, 等高线不可进入该区域内, 比如湖泊、河流、双线道路和房屋等。对于这些地物, 外业采集数据时, 边界点应详细实测出高程, 内业构网时将其边界作为三角网的边, 边界上的特征点参与等高线的内插计算, 当等高线追踪到这些地物的边界时就不再往前追踪, 保证等高线不会穿过地物内部。

按照以上几点注意事项进行作业, 软件在采用三角网法构建的地面高程模型时, 才会既高效、快捷, 又更加符合测区地貌特征。

3.3 等高线的修改、修饰

CASS软件除了可自动生成基本等高线外, 还提供了丰富的等高线修改修饰功能。通过“增加三角形”、“删除三角形”、“过滤三角形”等功能, 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三角网。

通过“等高线修剪”的“批量修剪”或“局部修剪”功能, 可以修剪穿越建筑物、坡、坎、湖泊等区域的等高线。通过“等高线注记”的系列功能, 可以实现对图面等高线的单个或批量注记、修饰等, 使图面得到进一步美化和完善。

3.4 等高线的接边技巧

对于较大的测区, 一般由几个作业小组共同完成, 通常会遇到等高线接边问题。有两种方法。

1) 合并数据文件。每个小组野外采集后都会有一个以.dat结尾的数据文件, 我们可以在构建三角网前, 通过CASS的菜单“数据”->“数据合并”功能, 方便地将不同作业小组的数据文件合并为一个数据文件, 如小组1的数据文件为1.dat, 小组2的数据文件为2.dat, 合并后得到的数据文件命名为12.dat。然后以12.dat为数据文件源进行三角网构建, 即可得到合并后的整体等高线。

2) 用两个作业小组的三角网进行接边。接边时不能直接将等高线连接起来, 这样容易造成局部地貌的变形, 而应该对三角网进行连接, 先在接边处掏出一定的范围, 将该范围的三角网进行连接、修改, 要注意两侧的高程是否基本一致, 是否满足接边的要求, 是否有错误的高程。确认无误后, 重新生成等高线。然后再将掏出的部分与原范围拼接在一起, 并将每根等高线连接起来, 形成一根根完整的等高线。

4 结论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准备 等高线地形图 制作

等高线地形图这个知识点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苦于找不到一种能够自如地制作精准美观的等地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而苦恼。而今,发达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可能。本文借助网络公开的资源教你如何制作一幅精准美观的等高线地形图。

一、软件准备

1、汉化版global mapper9.0软件

2、surfer8.0版软件

3、相应文件下载软件

二、SRTM数据准备

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 数据主要是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联合测量的,网上可以公开的下载。

下载方式如下:

打开http://srtm.csi.cgiar.org/网页,在网页左边找到“SRTM Data Search and Download”此项,并点击打开,在打开的网页中有一项“3. Select File Format:”,其下面有一幅世界地形图,此图把全世界分为24行72列,每格各跨过5个经纬度,对着相应的方格点击并选中它就是我们想要下载的数据(如第57列第6行),然后再点击此图右上方的“Click here to Begin Search》”按钮并转到http://srtm.csi.cgiar.org/SELECTION/listImages.asp网页,在此网页中,下面有四个可以供下载的选项,这时对着从左边起第二个选项点击并用相应下载软件下载,下载完后,存放到相应文件夹并解压它,此文件的名字是按第几列第几行名字的,其格式是TIFF格式。

三、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

1、用global mapper9.0软件生成等高线地图

打开汉化版global mapper9.0软件,点击【文件】︱【打开文件】选中我们已经下载并解压了的SRTM数据文件,如srtm_57_06.tif。

点击【文件】︱【生成等高线】,在弹出对话框中,选中【等高线设置】项,我们可以任意设置等高距,如50、100、200等。再选中【简化】项,在这里可以拖动滑条,如果简化越少,文件越大,生成等高线所花时间越长,有可能还会造成死机,反之,生成等高线所花时间越短。把滑条拖动到适当位置后再选中【Contour Bounds】项,在这里可以设置整幅图生成等高线还是选择部分区域,如果是整幅图生成等高线就选中【输出全部数据】,如何是部分生成等高线就选中【选择区域】项,然后就点鼠标左键托动并选择需要的区域。最后按下【确定】并生成等高线。

当进度条达到100%并消失后就是等高线生成成功了,然后点击【文件】︱【输出矢量数据】︱【输出 surfer BLN】,在弹出的窗口中,如果是想要整幅图等高线就选中【输出全部数据】前面的点,否则选中【选择区域】项,然后就点鼠标左键托动并选择需要的区域,并点【确定】,在弹出对话框中给文件命名如srtm_57_06,保存类型为*.bln,并按下【确定】存盘。

2、用surfer8.0软件编辑等高线地形图

打开surfer8.0软件,点击【网格】︱【数据】选中上面已经保存的*.bln文件,如:srtm_57_06.bln,在弹出对话框中,不用其它设置,直接点【确定】就生成了grd文件,文件名是srtm_57_06. grd。

点击【地图】︱【等值线图】︱【新建等值线图】,在弹出对话中打开刚才形成的grd文件,如srtm_57_06. grd,这时就形成了想要的等高线地形图了,余下的工作就是对此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编辑修改使其更美观易读。

对生成的等高线地形图点右键,弹出【Map:Contours 属性】对话框中有【常规】、【等级】、【查看】、【比例】、【限制】、【背景】设置六个按钮。现在只选【等级】设置这个按钮来简单介绍一下等高线的编辑,【等级】设置里又有【等级】、【线条】、【填充】、【标注】、【影线】五项,对着【等级】点击一下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框里头会显示出等值线的最小、最大、间距三个可以修改的项目,其中最小和最大指的是此等高线地形图的最小数值和最大数值,这两项可以不修改,而是修改间距这一项,间距就是等高线的等高距,这里的间距是在global mapper软件生成等高线时设置【等高线设置】中的值了,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成原来的倍数。【线条】、【填充】、【影线】可以用默认的,不修改。【标注】下显示了一些“是”或“否”,“是”表示在地形图中此等高线会显示出相应的数字并表示其高度,反之不显示,可以根据需要单击“是”或“否”改变其属性,再根据需要点击一下【标注】,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中有字体、格式等的设置,也可以不用修改这个对话框的内容,但如果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标注显示不全,那么就把字体设置小一些。

至此等高线生成及设置基本设置完毕,可以保存文件为*.srf格式的或点【文件】︱【输出】选择想要保存的文件格式。

点击右边【3D表面图】还可以生成3D图,这个3D图可以形象的说明相对应的区域地形情况,教师可以应用于教学,以至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此区域地形特征。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例 篇9

比较成功方面:

1、知识点衔接过渡处理较好,如由“大河向西流……”这句歌词引出为什么大河向西流,这与我国地势有什么关系,我国地势有什么特征。

2、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3、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 ,把知识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图象呈现出来,简化了知识点的难度,如三级阶梯的颁特征、中国地形图、地势对所候的影响等。

不足方面:

1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未很好的结合,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方面还不足,如何中国地势的优越性方面未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未很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对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阶梯过渡过水能资源丰富的知识难点未详细讲解,学生似懂非懂。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时间分配合理,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练习和思考的时间偏少。课程内容偏多,如讲了地势特征和地势优越性后,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主要地形区,超过了学生接受能力,易使学生产生疲劳。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由于内容安排过多,时间偏紧,教学方法变成以讲授法为主,读图找规律为辅,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些单调。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简练生动,一节课下都是老师在平铺直述,不够生动形象,缺少感染力。

5.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的教学设计,处处激发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目标全面落实,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教与学兼而用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很不错。

地形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易于学生学习,课上我采用了猜一猜的活动,利用地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中画的是我国的哪种地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11

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造成了太阳照射的不同,有的地方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从而形成了温度的差异,出现了地球表面的地形现象。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虽有一些知识铺垫(对太阳和地球知识的学习),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很复杂)。怎样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经历思维过程,是我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教案,经过试讲,反复修改、完善,逐渐理清了思路:

1、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猜测有以下三种可能),让学生自主解疑。

猜测一:地日距离:课件出示资料,让学生明确:和距离没有关系。

猜测二:地球自转。否定:时间不相符。

2、猜测三:地球公转(本课要学的新知识)1)首先通过视频了解地球的公转。

2)学生意识到和公转一定有关系,但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3)引导学生分析:从一天中的温差有10度知道:温度的不同是太阳照射角度不同造成的。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进而引发学生进一

步思考:一年中的温差有50多度,温差更大了,是不是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太阳照射角度更大程度的不同,使温度差异更大了,从而形成了四季呢?

3、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发现: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是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

4、再次实验,思考:地球公转过程中,如果地轴不倾斜,会不会有四季变化?(让学生明确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思路清晰了,课堂上的关键就是:师生互动,课堂生成。所以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梳理,抽丝剥茧,让学生的思维之路越走越明,越走越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篇12

(小结)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面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等深线的绘制方法一样,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得到等深线。

(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

[启思]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观察,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②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左右两个山坡哪个坡陡?哪个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分布情况有什么关系?

③结合课本图1.3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观察等高线形状和山地实体形态的差别,你能总结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这些地形的方法吗? [活动](要求)前两个问题独立思考,(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颜色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着色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浅绿色表示盆地;浅黄色表示丘陵;深黄色表示高原;棕黄色表示山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激趣] 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那有没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呢?当然有,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地形剖面图。(板书)4.地形剖面图

[启思]①怎样得到地形剖面图?

②观察课本28页图1.43已绘制部分,你能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吗?

③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比较有什么优势? [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或小组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巧练](梳理知识)请你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上一篇:家访注意事项下一篇:“美丽工程”有奖知识竞赛.doc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