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教学设计(共11篇)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能根据图中的情境,为每一幅图配上合适的提示语。2.指导学生填写词语,如何把话说清楚,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3.激发表达兴趣,培养儿童的公共道德意识。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指导学生在提示牌上填写词语,如何把话说清楚,表达完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入手,了解公益广告。
1.课前我们从电视和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公益广告,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2.看来同学们知道很多,也认真搜集了,这个作业完成得很好。那么你现在对公益广告有什么印象呢?
3.师小结:公益广告就是让公众遵章守纪,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美好的家园。今天,让我们也来做小小的设计师,在提示牌上写提示语,你们愿意吗? 二.观察图画,添加提示语 图1.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个花坛里的花怎么样?正是因为它们太美了,所以有人要摘它。我们就要提醒他不要这样做,那应该怎样告诉他呢?例如:“爱护花草”、“我们也怕疼” 图2.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看到这种情况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你会在提示牌上写什么样的提示语呢?“为子孙后代留点水”“请节约用水” 图3.想一想大家都在干什么?
图中的小朋友一个在看书,一个在讲话,如果你些刻也在图书馆里,你会提示他们些什么?“不要打扰别人”“请保持肃静” 图4 你看懂了什么?例如:“请爱护小动物”“生命面前人与动物平等” 三。拓展练习
结合校园实际,设计制作提示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提示牌的作用。
讨论一下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都有哪些需要写提示牌的地方,每人选一个方面具体想一想。选择一个情境画下来,并为它配上提示语。
四、展示交流
作文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给老师看的,还要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口头交流,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看图说话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看图是说话的主要凭借,是通过看图指导学生说话,可以综合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看图说话是小学低中年级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口语表达训练。在这种形式的训练过程中,看图是基础,思维是关键;表达是目的,是观察和思维的最终目标,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递和输出。
教师在指导看图说话时,首先要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表达的中心。例如,第三册书上的一个看图说话训练——《懂礼貌的孩子》,在指导说话前,先让学生讨论这个题目,说说题目的核心是什么。通过题目可以大致知道这些图画的中心内容。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懂礼貌”这个中心,按顺序说说图画大意。在这个阶段,并不要求说多少,只求说准。然后,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框架上添枝加叶,把话说得具体些,引导学生运用描述、说明、讨论、抒情等表达技巧,把话说得生动些。如《懂礼貌的孩子》,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阿姨是谁?为什么来小男孩的家?小男孩的父母呢?同时,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说说他们遇到熟悉或陌生人时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在让学生说话时,要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联想或想象,把话说得更精彩。但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总的说来,在进行看图说话训练时,应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象性地说;在说的同时,教师应加以引导,拓展延伸,让学生发散性地说;教师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个性化地说。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的话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是根据一个话题,连贯地说一篇完整的话。口头作文可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口头作文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文字不会超过两千字,而对所认识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立即拿笔来写作文,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然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作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话与作文是相通的,要想作文写得好,必须先将话说好。
在进行口头作文之初,要面向全体同学,不拘一格,必须人人参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先从一则小笑话、小故事、一桩趣闻等方面入手,这些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就会有话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选择话题,可以是关于人物的,如我的爸爸、妈妈、老师等;可以是关于事件的,如一次劳动、一次活动、一堂课等;也可以是关于景物的,如星空、月夜、日出等,要求学生围绕话题来说,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当然,在口头作文时,教师还可以将他们引入竞争的行列,当场评讲,对于说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表扬,不好的地方要指出其中的问题。一段时间的口头练习之后,便会进入写作练习。写作时也离不开说话。在写作之前要经过现场口头交际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一般安排四次,写前观察时的交流,构思编写提纲后的讨论交流,写完后的讨论修改,讲评时的互相讨论。
三、利用资源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在作文说话方面存在两个突出的困难:一是无“话”可说——缺乏语言材料;二是无“法”把话说清楚——缺乏方法技巧。要提高学生的在作文中说话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贮存大量的语言词汇,不仅要让他们牢记,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含义,理解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词汇,这不仅是学生说话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其次,小学生缺乏说话的技巧,把话说得支离破碎、条理不清是常有的事。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多重视训练,从词、句开始,循序渐进地训练。但是,单靠教师作文课堂上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充分调动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
四、克服障碍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有的小学生看的书挺多,脑子里的词汇量也挺多,平时说话也很连贯,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能说会道”呢?不一定。因为有好多学生肚子里有货,却说不出来,就跟茶壶里煮饺子一样。这些学生见了生人就不会说话了,还没开口,脸就先红了,勉强说几句,不是声音小,磕磕巴巴,就是态度不自然,甚至吓了一身冷汗。这就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在作怪,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进行口语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训练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总结成功经验与实践体会而逐步完成的,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积累,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关键词:设计语言;视觉;构图;构成因素;概念;色彩
一个成功的设计推出,往往都要经历好的感念提取和有效的视觉效果表达。尽管没有一条可以刻入石头的“设计金律”,但具有良好的审美原则极其重要,一个好的视觉展示往往可以让你的概念点事半功倍。
如何达到行之有效的视觉效果,我们往往要从构图、构成因素、概念提出这三个关键要素出发。
构图是一个设计的构成因素,体现在视觉上的结构安排。它包括了放置、组合、排列、视觉流动以及布局上的空间区分。每当我们在空间中增加一个视觉因素,它都将成为一个信息的携带者;各个因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决定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可以给观看者一些理解它们在构图中的关系和意义的线索。因此缺少好的元素构图,再精美的构成元素也发挥不了作用。
为每一个构成元素选择恰当的位置,找到各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有效的组合,通过排列在元素之间创造一种一致、稳固和统一的感觉,从细微元素的变化中引导读者的视觉流程,抓住了这些构成因素也就抓住了构图的制胜所在。
构成因素是设计中使用的视觉元素。在视觉表达中所使用的照片、图标、装饰线、背景、花纹等都属于构成元素的范疇。由于组成元素的广泛和多样性,因此构成因素所包含的要素很多,总体可以划分成形状、图像、图标、色彩、文字与排版和一些辅助元素。
方形、圆形、多边形、三角形,似乎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包含了使用基本形状来构成复杂的、极具自身特色视觉语汇的共性。人在观看时很容易围绕着某种基本形状,因此用一些容易把握的形状来进行设计,可以将简单成分的精华很容易的容纳进去。
有人说一张成功的图片可以抵得上千万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图片能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记录方式之一。因此在图片的选择上,你可以选择增长见识或者令人感兴趣的图片,或者意味深长令人深思的内容,或者在审美或者在感情上令人愉悦的元素。
图标其实就是创建一个于实际物体相关联的图像。确定和选择出一个物体的关键形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可以形象直接、生动地向观众传达出这个物体形状。一个图标的最终目的是传达一种信息——快速、清晰、美妙地把其目的传达给目标客户,因此一个成功简化的图标远比实物来说会有着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色彩作为一种具有跳跃性的语言活跃在视觉表达的最前沿。一个精心选择的恰当颜色,可以蔓延于整个页面,不同的色调也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美感。书籍的学习会让我们了解色彩的各种实用理论,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留心观察、欣赏和自己动手的实践才是技能提高的关键所在。
文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最为常见却最容易被人忽略,与精美的图片、绚丽的色彩、跳跃的图标比起来似乎感觉有点微不足道,但其实与任何艺术一样,文字也具有自己的语言和精神。在文字的视觉表达中,文字的易读性、行距与间距的细微变化性、字体的强调与突出、文字版面的分栏与重构以及大小标题的设计与处理,任何一个要素都与视觉效果息息相关。在所有的设计时尚中,字体或许是最为变化、最不固定的元素,因此日常生活中的留意观察,设计创作时的细心体会,也许你就能把握潮流的前沿。
线条、边线或者背景,这些都是一些不怎么引人注意的辅助因素。很多时候,这些辅助因素的成功就在于自身不争抢的同时却强调了一个设计要传达的信息和主体。对于这些辅助因素,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认识与肯定,把它们作为强有力的建构、连结和主题显示因素来处理。
概念是一个设计或一个形象难以明说的意蕴,它是主体、内涵、信息和风格方面的抽象归纳。概念是抽象的,通过传达的载体来传递,传达是通过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抵达我们,是我们对自己所看到之物的整体感知、感受、观看和感应。一个构图的内容以及表现这内容的风格,都对观看者传递着某种意味。概念可以是明确的、含蓄的、朦胧的、内敛的、积极的、活跃的、狂热的、宁静的、以及不计其数的种种其他形式。如何为你的作品赋予某种意义上的概念,需要通过在漫长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表现特色。
课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的:了解画家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教学要求:尝试运用自己熟悉的工具材料作画,在画中用色彩大胆表现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感觉色彩带来的心理效应。学习用色彩
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以范例作品中的色彩打动学生,使学生理解并认识到色彩传达出 的情感,产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海洋》、《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提出问题:从这两段视频中你分别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色彩将内心感受概括出来?
视频一 大海 蓝色
视频二 五星红旗 红色
色彩本身没有情感,情感的发生是因为人看到色彩时产生的联想和心理感应。不同的色彩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不同的情感!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色彩表达情感!板书课题:《用色彩表达情感》
二、新授
1、色彩的个性与联想
色相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黑 白 灰
具体形象
抽象情感
如果让你用不同色彩来代表不同的情绪,你会选择哪些色彩呢?
单一的色彩表达是有限的,人类复杂的情感情绪往往需要多个色彩来充分表达。
2、色彩对比的情感表达
提出问题:在这两幅电影招贴中,你分别看到了哪些色彩?这些色彩又使你联想到怎样的故事?
电影招贴
电影《一九四二》
电影《山楂树之恋》 每一个音符都有动听的音色,音符之间的不同组合,不同对比,会给你不同的感觉,展现不同的音乐情趣。色彩亦如此。
下面请欣赏几段音乐,你觉得分别和以下哪幅画的色彩氛围产生共鸣?为什么?
民乐 喜洋洋 农民画
轻音乐 小提琴 风景画
摇滚 林肯公园 《呐喊》蒙克
音乐 钢琴 《肖像》莫迪里阿尼 学生讨论发言。分析、小结:
农民画 色彩对比强烈,色相纯度高,氛围热闹、喜庆。风景画 色彩明度高、邻近色系,和谐自然,清新明快。《呐喊》蒙克 色彩灰暗与鲜艳强烈对比,情绪激昂。
《肖像》莫迪里阿尼 色调暗沉、纯度低,画面情绪低落、忧郁、怅然。
3、抽象画色彩的情感表达(见课本14-15页)通过色彩和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感受抽象之美!
三、课堂实践
请自由选择
1、你最喜欢的音乐是什么?请你用一组色彩完成画面表达出来!
上传: 刘小强
更新时间:2011-12-25 23:41:21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
南昌市第十九中学 李鸿琴
一、教学设计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构建和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本设计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的理解,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应用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思想,此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如何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并利用电子板报的形式组织文本信息,生动丰富地表达意图。本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字处理工具软件使用方面的概括与提高。文本的简单加工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讲过,而信息的加工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需求采用合适的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挖掘信息加工的实际价值,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呈现主题和表达创意,进一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信息能力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
三、学生分析
对于工具软件使用,高一年级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但对于根据任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大多数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了解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教师以电子板报的形式介绍如何用文本信息表现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从分析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结构化或形象化的表达形式,如:流程图、结构图、表格、项目和图形等形式加工表达信息;(2)熟练选择使用合适的文字处理工具加工信息;(3)理解电子板报的一般制作过程;
(4)熟悉电子板报的评价标准,学会评价和表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走进合肥”电子板报,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方式完成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任务;
(2)通过“学生用”素材资料文件夹中提供的所需素材和技术支持文档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着做”去完成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小组比赛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4)通过学习活动和欣赏作品让学生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情感目标: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本信息加工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2)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欣赏中增强审美观;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大胆表述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结构化或形象化的形式加工表达信息;(2)如何利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并以电子板报形式表达意图。难点:(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工具加工信息,表达意图;(2)学会评价作品。
六、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任务驱动法
3、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环境及软件资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大屏幕投影仪
3、“学生用”素材资料文件夹
4、《电子板报》评价量规表
5、教学网站的“学生上传资料”栏目、“协作学习”栏目的作品投票平台。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五分钟)
教师播放“走进合肥”幻灯片,①文字式表达“合肥简介”②项目式表达“游玩项目” ③结构图表达“旅游机构”④表格式表达“票价”⑤流程图表达“旅游投诉工作流程图” ⑥图形表达“旅游标志”。
师:文字是很好的信息表达方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我们要常常借助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使表达更直观、更清晰。有时,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同时具有结构化和形象化的两种特点。不是所有的文本信息都可以采取结构化或者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示的。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播放“走进合肥”幻灯片意在锻炼学生思维方法,掌握结构化和形象化表达的思想。
师:字处理软件既是一种信息加工工具,也是一种信息表达工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子板报、海报、名片、贺卡、合同等都可用字处理软件制作出来,而且为了节约设计制作时间,人们设计了好多格式的模板供用户使用,使用模板时,我们不需制作复杂的格式,只需组织编排文本信息,添加到相应的板块就能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电子作品。教师播放多张不同用途的模板给学生观赏。
师:今天我们用老师提供的电子板报模板来制作作品。先看《走进合肥》电子板报样例。
教师展示《走进合肥》电子板报样例,学生观赏,分析板报版面结构。设计意图:引出任务,运用模板制作作品。让学生掌握电子板报的制作要素。
2、技能迁移 学习新知(十分钟)
以下是提供模板的文本信息加工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完成。活动一:设计艺术字标题,设置图片格式
学生打开桌面上教师提供的“学生用”素材资料文件夹中《走进合肥》模板1,设计艺术字标题,设置图片格式,如需帮助可打开技术支持文档“制作电子板报步骤”参看制作方法和设置步骤。
活动二:设置自选图形,组合文本和图形
学生打开《走进合肥》模板2,设置自选图形,组合文本和图形,如需帮助可阅读资料。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差异性,提供多任务选择。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回顾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熟悉电子板报的制作要素。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当遇到问题时,会主动阅读资料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3、竞赛引路 协作学习(二十分钟)活动三:合作探究
第一环节:布置、完成任务。
师:运用提供的模板3,制作一份围绕“走进合肥”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在这个主题下可以从合肥概况、合肥特产、合肥景观、合肥民俗4个方面选一个子课题设计制作,也可选其中的多个方面综合制作作品。
教师提供学习评价量规表,要求学生阅读,每3人一组,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素材分组制作电子板报《走进合肥》。宣布比赛规则: ㈠以小组为单位,在20分钟内,自由创作完成作品。㈡上传作品。友情提示1:
㈢“自我展示”,阅读评价表,点评作品。
㈣填写评价表,作品投票,选出最佳作品。友情提示2:
学生创作作品;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可从课本、“制作电子板报步骤”文档中寻求帮助,组内同学共同协作完成一个作品。第二环节:上传作品。
友情提示1:①作品另存为jpeg文件。(方法:打开‘作品名.doc ’文件,编辑-全选-编辑-复制后可在画图程序(开始-程序-附件-画图-粘贴)中显示出来。在画图程序选择“文件”菜单的“另存为”,保存类型选择‘jpeg文件格式’。)
②打开‘提交作业’word文件,按住ctrl键同时单击鼠标左键进入“学生上传资料”网页,按要求上传两次图片文件,选择上传类别“协作学习”,写上所在组组员的姓名、作品标题和创作感言。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上传提示”提交作品。
设计意图:以小组比赛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第三环节:自我展示,点评作品。
教师从提交的作品中选出不同课题的两个作品进行展示,作品所在小组各派一位代表说出制作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内容表现”“版面的艺术性”“创作的技术”“作品创新”四方面对作品进行客观全面的点评。指出作品的特色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图:展示优秀作品,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目的。学生描述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达交流思想的能力。
第四环节:填写评价表,作品投票,选出最佳作品。友情提示2:①仔细阅读评价标准,填写评价表。再欣赏另一组作品、评分。
②最后作品投票,按住ctrl并单击鼠标左建进入“投票系统”网页,给心目中最佳作品投上一票。
学生在教学网站的“协作学习”栏目中,浏览他组提交的作业,并根据学习评价量规表对各组(含我组)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投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体验学习的成就感,通过学习活动和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作品进行合理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通过投影用文字归纳电子板报的设计要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对照评价标准修改作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九、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用结构化和形象化形式表达文本信息的思想。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分层,让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设计比赛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展示优秀作品,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目的。学生描述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达交流思想的能力。学生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欣赏中增强审美观;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大胆表述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本信息加工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一、时间掌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堂侧重点,对学生练习、讨论的时间应该有较好的把控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习作练习的完成速度比我原来设想的要快,但是展示时间却超出了规定的时间。对此情况,我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得最后课程结束较为仓促,未能够在有效时间内对授课内容进行小结。
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具体指示要明确精准。为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此次课堂强调学生自行修改习作,并展示成果。虽展示成果前,已提示学生从“主题、语句、段落、衔接”四个部分进行分析,但是学生尚未能在展示时很好落实。基于此基础,我的教学策略修改如下:
在另一个班级教学中,我板书明确“主题部分”,思考习作前后部分话题是否统一,是否有明确的中心句;在“语句部分”,要分析展示习作具体运用了怎样的顺序,具体体现在哪里?;“段落部分”,整片习作结构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合理?最后,在就“衔接”部分,分析展示习作所体现出来的关联词、提示语与衔接语。在说明具体展示操作后,我再议一片习作作为展示范例,就以上内容逐一示范分析,继而让学生明确展示时应该具体如何操作。
一、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通弊
(一)过于关注内容
语文课大量时间不是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如何运用上,而是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感悟课文思想情感),教师没有正视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说明文等文本各自突出的特点。可是,这是造成语文课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吴忠豪语)。
(二)代替儿童思维
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一接触到教材,首先想的是文章的主旨,想的是文章的线索,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脱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体验,直接采用成年人的阅读思维开展教学。
(三)片面追求字数
在许多语文公开课上可以看到,教师过多关注片段描写,而较少关注字词句的模仿、拓展和梯度训练;读写环节,教师展示的往往是写得较多的学生,而较少关注学生语言的准确、生动、精炼、创意。
(四)表达训练随意
由于许多教师存在思维定势,认为一节语文课,总得设一个片段描写的环节,美其名曰:“读写结合”。在许多语文公开课上,总会见到教师不顾文体特点、表达情境、学段特点,无论是训练的题材、范围,还是训练的针对性等方面,都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二、找准切入点,轻松学表达
(一)从文章空白切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文本的基本定义是由作者写成,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以及布局谋篇,让其中的内容与思想物化了,很多时候会言不尽意,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文本空白,是教师解读、学生想象的空间,也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填补文本“空白”,让学生充当故事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孩子们直接进入角色,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课文故事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交流和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学生稚嫩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所写言之有物,笔下有情,给文本添色,还能更好地深化文本主题,读写互利。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让文本与教师、学生交流和练笔的空间。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中彩那天》第八自然段,对彩票的介绍,“彩票上被橡皮擦过、留有淡淡代表库伯的‘K’的痕迹”,为什么父亲要把彩票上代表库存伯的“K”字擦去?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父亲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存伯的。”父亲在电话里会对库存伯说什么?这些都是文本中的空白,可让学生进行填补,这可是进行心理与语言描写小练笔的极好机会。
(二)从诗词意境切入
唐诗、宋词、元曲让无数中国人沉醉其中。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词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古诗词意蕴丰富,短短的几句内容,可供拓展和想象的空间很大。小学课本中入选的古诗词虽然不多,但很多能作为说话练笔的切入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阅读材料里的第一篇《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歌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杨柳依依”写出柳条随风摆动,“雨雪霏霏”描绘雪花飘飘,都十分传神。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战士出发时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有什么想法?战士回归时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战士的心情和去时是一样的吗?有的学生说:环境是心情的写照,杨柳依依,景色迷人,可以看出战士出发时,意气风发,抱着为国驱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战士的心情是愉悦的、豪迈的;而回来时,雨雪霏霏,风雪满途,严寒逼人,环境严酷,可以想象得到,或许战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自己也身落残疾,或许曾被敌人俘虏过……心情是沮丧的,低落的,悲凉的。这样,学生由说转写,衍生了课堂作文的内容。
(三)从文章题目切入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一句话。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极度凝练,高度总结。透过题目,我们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阅读标题,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精当的文章题目,可以反映文章的类型,可以透射作者的观点,可以迅速吸引读者。课堂上,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引领学生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也能以此为主题展开语文说写能力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课文《刷子李》时,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模仿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的格式,前两字为特征,后一字为姓,给班上的同学取个恰当的“雅号”。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很快说出了班上同学名副其实的“雅号”——学霸邱、多嘴王、财迷甘、口吃周、无理张、吹牛胡、睡神黄、书虫刘、快嘴詹、磨蹭肖……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十分贴切地道出了班上每一个孩子的某一方面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围绕“雅号”完成一个写人小片断,有了素材,练笔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加修改补充,一篇篇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习作就油然而生。
(四)从精彩句式切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不同的主题来组织内容,每篇精选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要么篇章结构布局合理,要么语言描写精彩纷呈,要么内容取材详略得当;课文文本无论是句式上,还是内容上,词语的积累运用上,适时有效的课堂说话练笔,能为学生写作提示写法,提供素材,积累词句。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文中第二至第四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伯牙所念不会只有高山、流水吧?如果你是伯牙,你还会想到哪些自然现象或事物呢?学生们会说还有清风、明月、朝阳、飞雪……根据平时积累的如秋风习习、杨柳依依、白雪皑皑等ABCC结构的叠音词,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_,钟子期曰:‘善哉__,兮__。”句式,让学生说一说,并写一写,进行文言文的创作。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才情让人惊讶,竟能写出以下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微微兮轻拂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高悬天幕。”
伯牙鼓琴,志在朝阳,钟子期曰:“善哉,灿灿兮暧人心肺。”
伯牙鼓琴,志在飞雪,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笼盖四野。”
……
总之,一篇课文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切入点是很多的,但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只有一两处,教师抓住了这一两处作为切入点,就能抓住课文“语用”教学的实质与突破口。在教学中直奔“学习表达”之目标,或揣摩字词句的表达效果,或领略课文的言之有序,或赏析课文内容的经典精炼,或探寻段篇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课文与课文写法上的异同等方面着手;有的给文章做批注,有的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续写、改写,有的表达情感写,有的仿照段式写。只要努力践行“一课一得”“反三归一”,引导学生真正地阅读、交流与表达,读进文本,读进作者,读进生活,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我手写我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便水到渠成。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积累语言与学习表达的主阵地。读写结合,是小学生表达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这是小语界的共识。文章通过举例阐述教师在课堂上从文本空白、诗词意境、文章题目、精彩句式等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文,以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关键词:读写结合,切入点,语境,表达训练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点评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2]佚名:《在空白处回应文本的召唤——接受美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求学生“感情真实健康”;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当前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多无病呻吟的矫情或俗套乏味的编造;少新鲜活泼的个性语言,多人云亦云的模仿或冠冕堂皇的空话。究其原因,一是现行的作文教学普遍套用考试大纲的写作要求,逐项肢解,甚至以所谓的高分作文为模式,让学生刻意模仿,以求得高分;二是现行的教材编排体系重阅读轻写作,没有一套较系统、成熟的写作教材供教师教、学生学。写作教学定位的偏失,写作理论指导的脱节,致使学生作文充斥着虚情假意,思想贫弱,语言僵化,甚至多数作文从内容到表达雷同,毫无个性可言。语文教师批阅作文时,每每读到语言无味,内容死板,思想幼稚的作文,怎一个烦累了得。
二、网络时代情意张扬,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网络信息技术给个人表达情意提供了多种平台,贯注了新气息、新风貌。网络表达的匿名性,让人自如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短信、微博,让人即时地记录思想与情感;博客、论坛和00聊天,让人从容地演绎思想与情感。网络时代给个人表达情思展示个性提供了舞台。当代中学生思想多元,情感丰富,个性鲜明:课堂讨论有机警之语,同学交流切中时政热点,甚至老师批评,学生觉得不妥,也会辩驳一番。学生作文现状与其思想、个性反差如此之大,给语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作文教学如何适应时代与学生之变,让学生写出言之有物、个性鲜活的文章?我的观点是:作文教学应该回归情意表达的本真,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如何去表情达意,而不是教学生袭用所谓优美文辞的高分作文。
三、重构情意写作理论,回归写作教学原点
1近30年写作教学理论演变逼近原点
近30年的作文教学流派,可分为五类。一是模仿流派,代表为钱梦龙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创造的“模仿一创造”作文系列。二是思维流派,代表为章熊的“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三是过程流派,代表为“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四是兴趣流派,从趣味性教学原则和活动课程原理出发,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产生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写作任务。五是“新概念”作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主张打破僵化思维束缚,反对套话,强调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体察生活。
梳理近30年作文教学流派的演变,可以发现三条清晰的变化轨迹:从注重作文形式的模仿向注重作文内涵的塑造迁移;从强调作文的语言、思维向强调学生写作的兴趣及情感、思想的真实表达演变;从重视训练、过程的模式向强调体验的个性化表达发展。这些变化轨迹已经显示出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逼近情意表达的原点。
2情意写作是回归而不是创新
情意写作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对自先秦以降强调文章表达情意的写作理论的继承和重构。《周易》的“言有物而行有恒”,《诗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勰的“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袁枚的“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夏丐尊的“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胡适的“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这些论述均强调文章贵在表达真实情意。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表达真情实感”。
基于此,笔者认为,写作教学追求速成的作文程式,精心挑选时新素材供学生背套等做法,实在是走了一条偏道。道路偏了,却奢求学生写作水平大幅提升的“正果”,无异于缘木求鱼。写作教学的正道是继承古代文论中关于扬意重情的精粹,回归情意写作的原点。
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意写作
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自我真实的情感、思想?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我”,即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情思体悟。凡是文章写出了“我历、我见、我情、我思”,立意必无宿构,表达鲜有陈言。作文之先,如果首先想别人如何说,曾经读过的文章怎么写,然后宿构、照搬,甚至替人背书,怎能写出好文章?
其次,作文训练要从有利于学生表达情意的角度构建体系。不要拿老题、旧题给学生写作。近两年,部分省区高考已出现以时政热点为材料让学生写作的命题倾向。以鲜活的时代素材激活学生思维与情感,是这类命题突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布置作文练习时,也可摘录热点新闻,选取某个特定角度,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写作周记,教师可鼓励他们写自己的经历、见闻,也可让学生周末浏览新闻,写作时评,针砭时弊,激扬情意。
再次,要确立褒扬表达真实情意、彰显鲜活个性,贬抑虚情假意、胡编乱造、形式呆板的作文评价标准。讲究华而不实的语言,重视按ABC展开的套路,这类作文评价标准的存在,是学生作文痼疾难除的根本原因之一。考试阅卷以及语文教师讲评作文,一定要以意为先,看学生作文是否切题,是否表达真实思想,是否有个性:要重情感抒发,看作文中流露的情感是否高雅、自然。高考的作文评价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有着指挥棒的作用,要把情意表达作为首要衡量标准。
高三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的书面表达教学,我觉得成功的地方就是:目的明确,就是为了高考,效果也算是明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作文由不成样子变得“形似”,还是利于学生卷面分数的提升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也是穿插其中的。例如:帮助学生归纳短文大意并且成文的;如何做提纲;如何写标题;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实例或者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等……。
有待改进的地方:1。大部分时候的写作教学模式是一个“范文学习、写作、批改”的线性过程。教学方法仅仅表现为“学生单独写作、教师单独评阅”这样一种单向交流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2。对学生写作策略的指导不够。3。书面表达的批改方式仅采用全批法。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工作堆积在一起而没能及时的批阅。
[作者] 王志尚/孙静
[内容]
中高年级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遵循叶圣陶先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过程第二阶段中抓住重点句段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措施。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一、凭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提问
理解和掌握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的角度变了,提问的内容变了,提问的难度也就变了,因此,训练必须紧紧凭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进行。
如《穷人》一课中,渔夫听到妻子说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后,作者凝聚笔墨对他进行了一段细腻的刻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你看怎么办?……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提问设计:
1.作者写了渔夫的哪些动作?
2.作者写出了渔夫表情上怎样的变化?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
4.作者又借表现的内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几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紧紧围绕渔夫这个典型人物,从“怎样写”的角度,引导学生的认识由分到总,由表面及本质,由内容到表达,由渔夫到作者。问题1、2,是分开和表面的认识;问题3, 总起来认识作者表现了渔夫具有怎样的个性品质;问题4, 最终认识作者赞颂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由个别段落领悟和掌握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层次和方法: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再如《捞铁牛》一课,在第2 自然段里写了怀丙说的一句话:“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提问设计:
1.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说一说,在这句话里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读下面的句子,跟课文中的原句比一比,哪种写法好?
怀丙说:“让我来捞。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拔上来。”
(点拨:①“试试”与“捞”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这样写?②“送回来”与“拔上来”的意思一样吗?课文中的写法好在哪里?③课文中的写法表现了怀丙是怎样一个人?)
掌握遣词造句的方法是中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之一,而用词准确又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以上设计就人物的一句典型语言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几点:
第一,用词语写话,要与人物所处的场合结合准确;第二,用词语写话,要能准确地体现人物的身份特点;第三,用词语写话,要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在品质;第四,用词语写话,还要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寄予的思想感情。
二、凭借句子间的联系设计提问
一篇课文中句子间的联系,表现了课文内容的联系,也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机衔接。
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前后几次出现,在课文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可设计以下提问: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写到的?
2.作者后两次重复这句话分别为了表现郝副营长的什么?
3.几次重复中,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紧扣“怎样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辨清每次重复的作用中一步步领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
再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在第3 自然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几个句子构成了让伞包的生动场面,挑出其间4处动作描写, 可设计为以下几问:
1.找出描写周总理让伞包的句子读一读,用“△”标出写了他的哪些动作?
2.找一找作者又在这些动作的前面分别用了哪些词语,用“~~”画出来;再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启发举例:“站起来”前面用了“立刻”,“跨到”前面用了“几步”,引导体会句子的生动。)
3.读了这些句子后,你觉得周总理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提问,虽然有的设计照顾到中年级的特点侧重于运用词语的理解,有的设计从高年级的要求出发侧重于句、段联系的领悟,但是都针对同一个训练目标――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阅读过程的第二阶段。
三、凭借事物间的某种联系设计提问
有些课文中存在着有某种联系的几类事物,这种联系既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参照,又蕴含了行文的清晰脉络,还成为抒发思想感情的“生发点”。缘此设计提问,对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表达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白杨》一课的结尾自然段里,仅仅两句话中便写到了爸爸、两个孩子、火车、风沙、高大的和小的白杨树,分析其中的联系可设计以下提问:
1.本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两句中都写到了白杨树,它与作者要赞颂的人物有什么关系?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在写白杨树的语句中表露出来的,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再如《跳水》一课的第4自然段,突出写了孩子十分危险的处境,从该处境中交错复杂的多种关系着眼,可设计为以下提问:
1.作者在写孩子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时,抓住了哪些具体的联系?
(点拨:①猴子起了怎样的作用?②孩子是怎样想的?③与水手的大叫有没有关系?④十分危险的境地还与谁联系着?)
2.作者从这些具体的联系中分别写出了孩子怎样的危险?
3.在表现孩子处境危险上,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四、凭借布局谋篇的特点设计提问
每篇课文的组织结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按什么顺序叙述,在哪里插叙,在哪里议论,都凝结着谋划者的匠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恰恰是按照这样的组织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利用恰切的提问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课文组织结构的特点,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如《苦柚》一课中“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把100元还给伯父,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在人流中”一段,立足整篇,可设计如下提问:
1.作者在此自然段中这样写小姑娘,对故事的继续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拨:①伯父怎样赞叹?②“我”留下了怎样的记忆?③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又变得怎样了?)
2.作者写出了卖苦柚的这一结局,目的在表现谁的什么?
3.作者用“说什么也不肯要”,“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这些词句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1是启发学生理解该自然段在整篇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正因为这样一写才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全篇臻于完美;问题2 是引导深化认识,小姑娘由诚实的说柚子味苦,到慷慨倾筐相送是高尚心灵的表现,这正是要学生再认识到的一层;问题3 是鉴赏品味作者把赞颂的情感凝聚在朴实的文字里的写作艺术。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结尾处两个自然段,可针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提问。
1.从“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一句里,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作者这样描写死后的小女孩又是为了什么?
3.作者在文章结束句的开头写道“谁也不知道”,特别强调了什么?
4.课文写了这样一个结尾,你觉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点拨:①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诉说;②对黑暗社会的揭露;③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等。)
问题1、2、3, 都是根据具体的词句指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最后一个问题是鼓励学生统观全篇后见仁见智,说一说学习写作方面的收获。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开口表达的欲望是教好书面表达的前提条件
会说才有可能实现顺利地写作。针对基本句型结构的口语操练往往是学生写好书面表达的基础训练之一。所以我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人教版初中新目标英语“Go for it!”这套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固定的话题,而且单元的语法项目都是为该话题而设计的。在教学中,我依据单元话题及语法项目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的情景或话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口头表达的热情,并为学生开口表达铺平道路。例如,八年级(上)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该单元的话题是谈论去哪里度假以及在度假过程中干了什么。主要语法项目是复习一般过去时以及复合不定代词的运用。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Section A 1a中的七种度假方式的图片,引导学生熟悉句型: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及Who did you go with? ...went with me./I went with...因为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且贫穷的山村,他们见识少,胆子小,所以在就课文图片操练的基础上我增加了本土某景点的图片。图片一展示,班里七成以上的学生就举手抢着说图片上的景点名称。接着我增设问题:Did you go with anyone? What did you do there? How was the food there? How were the people there? 再把全班学生分成5组,就以上问题及增设的图片讨论2分钟。然后每组自选1个代表在2分钟内口头表达讨论的结果。描述内容越全面的组,获得星图奖励越多(本人自制的一种课堂奖励机制)。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本课时知识得以巩固,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从而使学生轻松地开口说英语,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铺垫。
二、整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展示写作能力提供条件
有同行曾抱怨:咳,我的某某学生真笨,写作时,连课本上出现的那些简单的句子都用不上,真够烦人了。在教学中,我也碰见过类似的窘境。针对该问题我尝试了以下办法:充分挖掘教材语言材料,整合教材及各个教学环节,结合学生实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条件。人教版初中新目标英语“Go for it!”这套教材的每个单元教学活动安排均采用由听到说后到写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环节的。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只有极少数在小学阶段能够接触英语入门教学,所以,对于大多数刚上初中的孩子而言,英语课本就像天书一样,跟读都很难,更别说是写作了。久而久之,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日渐消失。所以在教学中,依据各单元话题及语法项目内容,我重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即由读带说,由说带听,再说写结合的这么一套教学环节。如,在八年级(上)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完成1a后,我从1c、2c入手,通过图片,结合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引导学生熟读该部分出现的activities(活动名称)的短语,并用I usually...句型作简单的回答。在此基础上,通过图表导入询问频率的句型“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Everyday. /Twice a week. /Once a week.”等。然后学生综合以上所学句型及图片、图表提示,分组模仿2c编说对话。接着进入听力环节,巩固以上所学句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Cheng Tao的日常活动当成他们自己的日常活动用英语以短文的形式说出来,或以Reporter的身份描述Cheng Tao的日常活动。这样做既可以巩固Section A的重点内容,又能为Section B的写作做充足的铺垫。至于Section B的写作部分(3a—3c),在3a的表格信息中,我要求学生依据Activities栏目及Days a year栏目内容学造句。如:Jane exercises every day.或Jane always exercises.然后才进行3b的综合填空。以3a的短文为版本,我展示以下信息让学生进行8分钟的限时写作训练。
Write a report about your good friends (Toms) good habit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8分钟后,每组选派1个代表朗读习作,其余的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习作时可以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完善或补充。此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平台展示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用多种词汇教学手法,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词汇
要写好书面表达,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不少学生一见作文题,脑子一片空白,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单词记不住,想不起该怎样用英语组织内容。这些学生不是平时不勤记单词,而是缺少记单词的办法。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做法。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精美图片刺激其感官,增强记单词的效果。
如:教学“大、中、小”,我课前制作大、中、小碗面条各一张图片。在课堂中,结合“What kind of...would you like? Id like...”句型训练“大(big)、中(of medium...)、小(small)”。既避免费劲地解释 “大、中、小”的概念,又可使学生刚获得的瞬间记忆得以巩固。
2.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引导学生把刚学到的单词迅速表达出来,从而增强他们对单词的记忆。
如:描述人的外貌特征(高、中等高度、矮;胖、中等身材、瘦),我让学生在两分钟内背熟单词“tall, of medium height, short; heavy, of medium build, thin”后,请全班起立,接着选出班里三个身高或胖瘦不一的学生站到讲台前,其余的学生则结合刚学过的描述身高、体重的词,用简单句子描述这三位学生的身高、体重。
3.把单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些得体的情境中使用刚学到的单词口头造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单词的意义。
四、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力保障
在指导学生写作专题训练时要教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审题,明确写作目标。
审好题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必须教会学生审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章的题材和表达格式。
②人称的单复数形式,以确保主谓一致。
③时态。不同的体裁需用不同的时态。如:描述人物的外貌、性格特征等,谓语动词通常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写日记、游记,谓语动词则多用一般过去时来表达。
④写作格式。特别要审好应用文的格式,如日记、书信、通知、便条、贺卡等。
2.语言运用要规范,表达要地道且灵活。
①要善于运用平时积累及归类好的语言,尽量使用学过的最熟悉的句型、结构,扬长避短,就易避难。
②灵活变换句式表达,为文章的内容增添表达的色彩。如,描述某人的喜好可表达为:Sb enjoy(doing)sth;Sb be interested in (doing) sth;Sb be into sth; Sb like/love (doing) sth等。
③长句简单化,复合句要注意连词的正确使用及主从句时态的正确性。如:他有一个长着黑色长发的美丽表妹。(He has a beautiful cousin with long black hair./He has a beautiful cousin who has long black hair.)该句可以化为以下简单句:他有一个美丽的表妹。(He has a beautiful cousin.)她长着黑色长发。(She has long black hair.)
3.准确运用过渡词,使文章内容衔接自然、流畅。
写作时要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内在联系正确使用连接、过渡词。如,表示列举顺序常用first, second, third, last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for, because, so等;表示举例常用for example, such as, like等;表示时间的连接词常用later, next, then, finally, at last等;表示转折的连接词常用however,but等;表示总结的连接词常用in a word, all in all等。
五、巧用各种作文批改与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机制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作文批改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作文教学环节。
1.当堂自改、交叉批改相结合。
教师可以把每个单元的写作课安排在最后的课时,其目的是通过复习单元要点知识,为课内限时写作训练做准备。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进行当堂批改指导。教师先给出作文评分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自我批改,再让学生组与组之间交叉批改。旨在让学生明白评分要点,把握写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自我批改和生生批改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批改的及时性,更能比较直接地实现共同提高写作技能的目的。
2.分层次批改。
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证明优略,而是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作文中直接画出错误并加以详细的修改,但发回去后学生根本没看,之后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学生甚至失去写作的兴趣。因此,我尝试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类型。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首先评出其写作的一些优点,然后侧重指出其两到三处突出错误并提出修改方法或建议,既可以培养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又避免挫伤其积极性。对基础较扎实的学生我首先点出其写作的特色,然后建议其增加一些技巧,增添写作色彩。如:把若干个意义相关的句子合并成复合句;运用名言警句,放在文章恰当的位置等。
3.面批与后批有机结合。
学生交作文后,我任意抽选两到三位学生的作文,让他们逐一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余学生认真听并记录有误之处,然后由学生当堂说出听到的有误之处及修改办法。我负责收集学生说出的典型错误并指出总结修改的方法。课后再对每篇作文进行全面的批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具体地分析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这一过程能促使学生在不断的修改中形成新的思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体验写作过程带来的点滴进步与成功,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写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必须要坚持开展多方面、多形式的写作训练,从基础抓起,从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写作信心抓起。作为英语教师,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要善于研究、整合教材,借助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掌握写作技巧,重视写作过程;要巧用各种批改和评价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表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05-25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反思10-22
《修辞手法的表达和应用》教学设计07-09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经典句型 教学总结07-10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教学设计doc07-04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及其方法》教案设计07-03
产品设计中的禅意表达探讨论文07-18
你想表达这个用英语怎么表达?07-23
表达交流教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