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教学设计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筝》 教学设计(共10篇)

《风筝》 教学设计 篇1

在上这堂《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扩大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老师一起分析制作风筝的方法、注意点,特别是材料的选用上要本着轻的原则,在造型上不能局限在蝴蝶、老鹰等身上。尔后分小组相互研究、讨论,并建议每小组的创作方案尽可能不临摹,要自主创新。

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学生做的开心也很认真。

《风筝》 教学设计 篇2

这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 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 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 文笔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 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 同时还写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 充满了童真童趣, 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本文叙述层次清晰, 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 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 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 意味深长,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来讲, 他们对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 一定会很感兴趣, 因为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 情节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后大部分学生会尝试做风筝、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设计理念]

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感悟童真童趣。

3. 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 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动手做一做风筝, 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难点]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1.唤起情感, 激趣导入

师 (谈话) :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充满欢声笑语, 你觉得童年生活中哪件事最让你快乐,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有这么一群孩子, 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让我们走进课文, 走进他们中间, 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 指名学生读, 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教师注意纠正读音。

(3) 学生再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句子, 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反复朗读。

(5) 教师引导发现、质疑:读后有什么发现, 产生什么疑问, 与大家交流交流。

师 (提示要点) :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挺高兴的, 放风筝时非常高兴, 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 “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3. 细读探究, 体悟情感

(1) 学习第2自然段。

(1) 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读这一段。

(2) 说一说:读了这一段, 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 想一想:角色转换, 如果是自己在做风筝, 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 找一找:所想象的可以用本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5) 结一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6) 赏一赏: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向往、渴望、喜悦) 朗读全段。

(2) 学习第3自然段。

(1) 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 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 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吧! (多媒体展示放风筝画面)

(3) 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 你们看到了什么, 与大家交流交流。

(4) 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 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 你的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5) 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 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 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兴奋、激动、自豪) 再读全篇课文。

4. 课堂练习, 拓展延伸

(1) 自学生字, 交流学法。

(1) 出示生字, 指名组词朗读。

(2) 观察生字, 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 练习书写生字, 抄写词语。

(2)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5. 课后作业, 巩固强化

《风筝》教学设计 篇3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4.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知错能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二、导入新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每到春天,“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不过,在鲁迅先生眼里,故乡的风筝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今天,我们一同去倾听鲁迅先生的心灵诉说,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积累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听写词语。

伶仃 虐杀 宽恕 惊惶 瑟缩

嫌恶 什物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2)学生给加点字注音。

3.朗读课文,探究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探究学习

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大家听了第一段会产生什么疑问?

作者为什么看到北京上空的风筝感到“惊异”和“悲哀”?

2.有谁能给出答案?

因为故乡放风筝是在阳光明媚的春二月,而北京却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就放起了风筝,所以他感到“惊异”;感到“悲哀”是因为天上的风筝使他想起了“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这“精神的虐杀”指的是什么?

弟弟瞒着我做风筝,被我发现,我凭着年长,力气大,粗暴地撕毁踏扁弟弟做的风筝。

3.课文第几段写这件事?

第四段。

4.阅读第四段,完成下表

5.找出描写我粗暴拆毁弟弟风筝动作的词语。

“折断”、“掷”、“踏”,我是一个施虐者,这样的动作细节描写隐含对小弟的可怜、同情,也隐含着自责,那弟弟为何要偷偷地做风筝呢?

因为弟弟最喜欢风筝,但他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所以只好偷偷地做。

6.请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语句。

(1)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2)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

(3)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地跳跃。

通过对人物准确形象的动作、神态描写,一个天真活泼十分喜爱风筝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7.那“我”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

因为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在我看来是笑柄,是可鄙的。

五、课堂小结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本应多到户外去锻炼身体,可“我”深受落后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凭着是兄长,粗暴地拆毁了他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同时受到伤害的也有一颗稚嫩的心。在这里,正常的天性,得不到发展,合理的愿望,无法实现,甚至付出代价,这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了。

六、作业布置

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第二课时

一、探究学习

1.那“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少年时扯烂弟弟风筝的那一幕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是我“人到中年时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游戏可以开发儿童的潜能,增长儿童的智力,从弟弟糊的风筝来看,弟弟有哪些方面的潜能?

弟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弟弟当时“大概十岁内外”,就能亲自动手糊风筝,说明他动手能力强;当时家乡上空的风筝多是“淡墨色的蟹风筝,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或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而弟弟做的却是美丽的蝴蝶风筝,还有小风轮,说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是如何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呢?

在弟弟面前承认自己少年时的糊涂。

4.面对哥哥的坦诚和忏悔,弟弟作何反应?

他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件事吗?”对哥哥曾经无理的举动,他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5.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说明弟弟并不认为自己被虐杀,课文第4段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小时候,弟弟在哥哥的影响下,也认为放风筝是件没出息的事,虽然自己喜欢风筝,但也只能偷偷地做,被哥哥发现后,他“惊惶”,直到最后哥哥踏扁自己的风筝,没有丝毫的争辩和反抗,认为哥哥的虐杀是合情合理的。

6.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为什么我的心还是沉重的?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肆意妄为的原因,所以感到悲哀、沉重。这里不仅是抒发个人的怨恨,更是对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

二、理解首尾的写景和我的感受

景物:肃杀、寒威。感受:悲哀。

1.划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2.课文有好几处写到“悲哀”,请找出来品读一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内容,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本文写于1925年,其时北京仍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封建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

3.首尾两次描写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虚写,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天的象征,更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我”撕毁弟弟风筝和“我”欲补过而不能的经过,表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毒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一篇短小的散文,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深沉的立意美。

四、体验深思

1.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对待二十多年前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严于自省,知错就改。

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吧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

五、课堂总结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文章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

六、布置作业

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呢?请将矛盾发生的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

《风筝》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 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5.展示性朗读。6.拓展。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 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 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3)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 鸢 宋 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4)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2.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4.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5.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风筝 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读懂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语句,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快乐(重点)

3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难点)

二、导入

师:同学们,在今天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打一玩具)他是什么啊? 生:风筝

师:那你们放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今天我们课文的主人公们也有和你们相同的心情,也有和你们不同的心情,那么就让我们走进《风筝》看看那里的孩子风筝的情景。

三、初读“风筝”

1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自己读一读——找一名学生读课文,注意听他的读音

2课后的生字一个读两遍——再让学生开火车组词——你们有没有什么记词的好方法?

3.课文中还应该学习的词: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翩翩起舞 可让一个学生说意思或者表演,其他同学来猜 4.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四、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看课文,本文围绕风筝讲了哪几件事情?你们能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吗?你们最喜欢哪件事情?孩子心情的变化和我们放风筝的时候心情又有什么不同吧

2、现在老师朗读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看看这些孩子做风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读出这种高兴的心情吗?除了高兴他们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憧憬是什么意思?他们做风筝的时候向往什么呢?——再次朗读

3.自由朗读第三段,你们感受到这些村子里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读出来 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想象一下如果你们是这群小伙伴,你们会喊叫些什么?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情不自禁快活地叫喊着,有的叫道:“我的风筝在天空中唱歌、跳舞呢”有的喊道:“我的风筝飞得真高啊!赛过老鹰了!”还有的喊道:“我的风筝看到火车啦!看到高楼啦!”眼里只有风筝,什么都顾不得了,我们是那么的高兴,在田野泪拼命奔跑。孩子们放风筝时是怎么样的心情呢?用这种心情再次朗读第三段

4.在孩子们放的正开心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情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朗读第四至八段,思考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

五、拓展延伸

《风筝》教学设计 篇6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读”为主,重视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和提高。现以鲁迅的《风筝》(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1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精神,同时对新课标教材教学的一般流程进行初探。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理解部分句子的深刻含义是教学难点。文章的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的多向性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风筝》 教学设计 篇7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小生灵”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清新别致、灵动有趣的儿童诗。诗题——《花儿也会放风筝》吸人眼球, 让人浮想联翩。教师可扣诗题, 让学生自由发问, 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情趣盎然的“诗境”

潜心读这首小诗, 我们就会读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一幕幕神奇的童话剧。世间万物皆有灵性, 世间万物皆可爱。只要用心发现, 我们就会发现美、诗意与感动……

画境一:天蓝风轻, 草绿人欢

“天, 是这样蓝, 风, 是那样轻”, “这样”“那样”, 既突出了“天蓝”“风轻”, 同时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天怎样蓝?蓝得透明、纯净, 似缥缈的绸纱, 还是温润的碧玉……风怎样轻?是像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 还是似风儿轻柔地挠痒……在“天”和“是”与“风”和“是”之间, 用逗号隔开, 强调了“天蓝”“风轻”。草坪绿茸茸、亮晶晶, 似乎在盈盈地微笑。“绿盈盈”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 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孩子们“蹦蹦跳跳, 跳跳蹦蹦”地来了!AABB式词语、顶针格手法的运用, 不仅使活泼、欢快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 也让我们的心似鼓点随着他们一起欢跃。我们仿佛看到:一群孩子带着风筝兔子一样奔向草坪;我们仿佛听到:他们银铃般的欢笑……

天蓝, 风轻, 草绿, 如诗如画的背景, 再添一群兴高采烈放风筝的孩子, 这幅画更显得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这样的画境需要学生轻轻地读, 美美地想, 想象有多丰富, 画境就有多美丽。

画境二:放飞风筝, 放飞自己

“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渴求”一词, 浸润着孩子的期待和梦想。理解“渴求”一词, 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想放风筝的心理, 接着引入本册教材中《理想的翅膀》一文中“春天, 我们最喜欢放风筝。地面上, 我们扯着线跑着;天空中, 风筝迎着风飞着。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 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这句话, 然后再入情入境地读第一节, 这样, 学生如临其境, 充分感受到了诗中孩子们未放风筝时的“渴求”与放风筝时的“快乐”。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 孩子们的心也飞翔了, 他们就是自由飞翔的风筝。

画境三:儿童如花, 花如儿童

“这时, 我们跳着, 嚷着……”“跳”“嚷”, 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童放风筝的快乐。期待已久的梦终于成真, 他们能不跳, 能不嚷吗?由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重读第一节, 联系上下文, 将“渴求”与“嚷”联系起来理解。

快乐的情绪会感染、传递, 连“远处”的花儿也“高兴”了。“远处”一词, 从侧面写出了孩童放风筝时快乐无极限。于是, 诗歌进入童话般的世界。花儿和孩童对话了:“你们瞧, 你们瞧……”重叠复沓的写法, 使花儿的快乐、自豪溢于言表。花儿的美丽、芬芳, 吸引了蝴蝶、蜻蜓来翩跹起舞, 犹如花儿在放风筝!此时, 花儿就是儿童, 儿童就是花儿;风筝就是纷飞的生灵, 纷飞的生灵就是风筝, 进入物我两忘的全然境界。教学这一部分时, 可以营造一个对话的情境, 指导读好花儿说的话。

画境四:花儿的“风筝”, 我们的“风筝”

《花儿也会放风筝》的魅力在于富有童真童趣的想象。因此, 唤醒孩子的诗意童心, 放飞孩子的诗意梦想, 应是这首诗的教学核心价值所在。

“花丛中果然飞出许多小风筝……”“果然”一词, 不仅验证了花儿说的没错, 还可以引发想象:当放风筝的孩子寻声望去, 当他们看到花丛中纷飞的蝴蝶、蜻蜓时, 他们又是怎样的“惊喜”!此外, 诗人用“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小风筝”在花丛中盘旋嬉戏的快乐情景。诗末的“……”则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飞高飞低”“盘旋滑行”等词语写出了“小风筝”的快乐。这一节的教学,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1) “小风筝”可能是什么? (蝴蝶、蜻蜓、蜜蜂、小鸟……) “小风筝”还会怎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语, 如:“翻飞盘旋”“轻盈舞蹈”等) (2) 如果“风筝”会说话, 它们会说什么? (3) 出示:也会放风筝, 它放飞了。让学生想象说一说。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也会放风筝, 它放飞了快乐的鸟儿;夏夜的草儿也会放风筝, 它放飞了闪烁的萤火虫……

想象成了学生“特别的风筝”, 在“放飞”中, 他们的语言与智慧在潜滋暗长, 他们的心境和情趣在悄然升华。这是诗歌更是想象带来的美好。

三、美中不足的“诗尾”

“突然, 一位小朋友嚷起来了:‘不对, 不对, 那不是风筝, 那是———彩翅膀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诗歌这样结尾, 不但破坏了诗歌原来营造的美好意境, 还会给学生造成“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假的”这样的错觉。 (笔者听课时, 就听到有学生这样说)

《风筝》习作教学案例分析 篇8

【镜头1】

师:今天,同学们把你们喜欢的风筝带进课堂了,举起来给大家看看。瞧,这么多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老师仿佛走进了风筝的世界了。

看到这么多风筝啊!老师有个建议,我们来举行一次(课件出示)“模拟风筝订货会”,大家说好不好?

现在,你们就是各个风筝厂家的推销员,说说看,你是哪个风筝厂家的?叫什么名字?

生:星星雨。

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生:因为我们觉得把风筝放上天,满天的风筝就像是满天的星星,所以起名星星雨。

师:这位小姑娘特别富有幻想。

生:我们是七彩纸鸢公司,为什么叫七彩纸鸢呢?因为我们的风筝有七种色彩,特别漂亮。

生:我们是货真价实风筝有限公司的推销员,筝是风筝的筝,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们想我们的风筝像公司名称一样货真价实。

师:同学们,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就是前来订货的客户。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另外还有来自海外的,有美国、澳大利亚的、德国的、日本的……

下面请各位推销员,请把你们厂生产的风筝的特点说清楚,特别要把你手中的风筝样品介绍好。(拿出风筝)这里给你们两条友情提醒:1. 可以从风筝的种类、构造、外形……(板书)等方面有条理地来介绍你们厂生产的风筝的特点。重点把你手中风筝样品的外形说具体、说形象,让来宾一听就动心。2. 如果你想让你们厂的风筝在海外打开销路的话,可以再介绍一些风筝的起源、历史或者小故事等内容,介绍得详尽一些,让海外的客户喜欢上我们中国的风筝,大量订购你们厂的风筝。如果有困难,可以把你们厂的风筝资料拿出来参考参考,做做准备。同一厂家的推销员可以聚在一起商量、策划。(学生分小组准备,师巡视指导。)

师:哪些推销员勇敢来推销?

(第一小组学生上台介绍,共三人)

师:看看,这么多前来定购风筝的客户,想首先对他们说什么吗?

生1:欢迎你们来到江苏春风型纸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我们的风筝颜色绚丽、形态各异,个性鲜明,而且曾在江苏省风筝节上获得金奖,在全国风筝艺术节节上获金、银、铜奖。我们的风筝品质优秀,欢迎前来订购。

生2:瞧,这是本公司的荣誉产品,立体式拼插蝴蝶,它的翅膀和触角都能随意拆下和插上去,十分方便,便于携带,而且色彩绚丽,做工挺不错,从审美角度看,这只风筝是值得珍藏的艺术珍品。假如你想要拥有这样一只风筝,尽快与我们联系,晚了,可就没了。我们的联系电话862585858588

生2:本公司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的风筝售出后,半月保修,一年包换,还可以参加抽奖,假如购买满百只还可以享受六折批发价。(台下掌声一片)

师:我来自镇江扬中,是一名小店的经理,(出示代表证)这是我的代表证,今天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盛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不过我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这只风筝刚才你介绍得很好,我有点心动,我想买,请问这只风筝多少钱?

生2:我们公司的产品物美价廉,15元。

师:别着急,我来问问其他的厂家,同类产品的价格怎么样?(询问其他学生)

生:10元

生:8元

师:我估计再问下去,要免费赠送了,请谈谈你听过之后的感受(对生2讲)

生2:看来我们的价格考虑不够周到,以后还有待改进。

师:那你现在以什么价格卖给我?

生2:打5折,7元

师:实话跟你说,价格越低,我就越感到这里边是不是有些猫腻?(台下学生附和“对”)

生2:这不一定,我们公司的宗旨是讲诚信,让顾客感到物美价廉,价格低风筝不一定是坏的,而且你可以亲自去试一试,保证你很满意。

师:听了你的一番话,我真的心动了,特别是他刚才说的一个词,真正打动了我,那是“诚信”。看来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还是经商之道。课后咱们就去签合同。

(师生握手)

(第二、三组介绍略)

评析:

通过创设“模拟风筝订货会”这一语言交际情境,把生活搬进了课堂,使得习作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表达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发了学生的潜能,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学生情动辞发,作出了积极的、多元的、个性化的反应。

让学生说风筝的外形是一种常见的说话训练,是学生传统的应教师之命说话。而当“推销员”介绍风筝,训练的力度就大不一样,使应“命”的说话练习,变成了应“用”的交际活动,“说话”有了具体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两条“友情提醒”把写作技巧的学习与应用效果密切联系起来,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纯技巧训练,有助于克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作风;“别忘了你现在是推销员,在推销你们厂生产的风筝”,一句话,再次点明了训练的要旨,强调了训练的目的性、交际性和实用性;老师当订货的客户,并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互动和实施,这不仅强化了模拟的情境氛围,增进了交际活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全员”参与度,是教学艺术的应变组织举措,颇为成功。特别是其中关于价格的询问,增加了实际的不确定性,对学生的交际水平提出了挑战。

【镜头2】

师:同学们,刚才的风筝订货会我们说得很开心,但我知道最让你们激动、高兴的还是放风筝,还记得我们在一起放风筝的情景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生共同观看录像——放风筝)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的眼前肯定会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你放风筝时候的情景啦。下面啊就请你们来介绍。你可以说录象中我们在一起放风筝的情景,也可以说你在其他时间跟其他人在一起放风筝时候有趣的事情。

(生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交流完毕后)

生:谁先上来说说,把你的快乐和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我很小的时候和爸爸在明故宫放风筝……只知道放风筝很轻松,摔了个狗啃泥,我死拽着风筝不放,别人问你怎么不放风筝飞呀,我说我怕风筝自己跑了。

……

师:还有谁想的和他不一样的,也来说说

生:(介绍修风筝,略)

师:别看他是个男生,还挺心灵手巧的。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

(观看课件:风筝飞舞)

师: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着,看到这漫天飞舞的风筝,我们不禁浮想联翩,思绪飞扬,同学们,此时你们脑海中都产生了那些联想呢?

生:我觉得风筝像个顽皮的孩子,它虽然没有生命,但它比天上的鸟儿更欢快,更活泼。

生:我觉得风筝像朋友一样,把它放飞,忧愁似乎也没有了。

生:我觉得风筝是一个出色的舞者,它在空中翩翩起舞,向世人展示它优美的舞姿。

生:我觉得风筝是我们的榜样,风筝不怕大风,勇敢向上。我们做人也应这样。

生:我还从中看到了我童年的影子,这只风筝就好像我小时候一样天真活泼。

师:我记得美国航空博物馆航空大厅里,挂着一只风筝,旁边写着一句话……

生:(抢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师:是啊,时代的车轮永远都是向前的。

师:同学们,有两位同学想象力和我们一样丰富,我们来欣赏他们写的文章。(诗歌《风筝和我》)——师:想得多妙呀,把风筝和自己联系起来了,再来欣赏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头。(童话故事《断了线的风筝》的开头。)

评析:

学生的经验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可能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还沉睡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去唤醒、去鼓舞。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首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了学生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真实情境,激活了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相关的事件、图像、情景的记忆,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兴奋状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回忆跟风筝有关的故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拓宽了习作的思路。教师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再观看一段录像后自由交流内心的独特感受。

最后,教师还非常巧妙地让学生欣赏了一则诗歌和一段童话故事的开头,既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想像,又为下面学生选择不同的习作体裁进行练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镜头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围绕风筝这个话题交流了好多内容。最近,你们学校“小松树”电视台准备办一期“风筝大家谈”节目。台长向我们班约稿,请我们给他们发一组跟风筝有关的文章,有信心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吗?

生:(响亮的)有

师:老师有个建议啊,你们可以写今天的模拟风筝订货会的发言,或者就写一写订货会,也可以记录放风筝的过程,或者是买风筝,可以根据前面猜想的内容继续发挥想像,像刚才两位小作者那样写一首诗或编个童话故事。

同时播放课件:

1. 风筝订货会

2. 放风筝(买风筝)

3. 写一首诗或编童话故事

4. 《跟我学做风筝》《谈谈风筝的起源》

……

10风筝 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风筝 说课稿

《风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身临其境。本文叙述层次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会读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第二课时复习,学写生字.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说目标】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说教学流程】

我将用四个步骤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古诗导入,引出课题。(课前谈话让学生背一背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放风筝时的感受?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去认识一群和我们一样喜欢风筝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将教学过渡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的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指名读-齐读)

3、默读课文:想一想风筝该我们带来了什么?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全体交流:板书:希望、快乐、伤心、………

三、细读体会,感受快乐。

(一)做风筝的快乐。

1、出示‚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首先指名读。

接着换位想像: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在做风筝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后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就是:憧憬

2、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我们终于把风筝做好了,可是:(出示‚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请学生说说读这句话的感受(理解:依然)

3、教师采访:风筝做的什么也不像为什么还是很快活呢?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我们当时的感受吗?老师可要来采访采访你们了?小朋友,你做风筝的时候想的那么好,可是现在风筝什么也不像,你为什么还是那么高兴啊?那你干嘛还把名字写到风筝上啊? 此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放风筝的快乐

1、风筝做好了,该是放风筝了。谁愿意来放风筝?(指名读第三段)

2、追问:放风筝的感觉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来高高兴兴的放一次风筝。(齐读)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同学们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孩子们快乐的叫喊着,拼命的奔跑着,你能听到他们在叫些什么吗?请你在课文的插图上把你听到的写下来。

在这一句子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三个教学策略,其一:文字与插图的结合,引起学生的情境体验;其二:角色换位,把学生想象成放风筝的一员,情感激发;其三:读写结合,抒发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引导想象,拓展思维

我们快活地放风筝,可是风筝却断了线,我们找到风筝了吗?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我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 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我想此时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最合适的。【说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浓缩,它能体现课堂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练、明了。10 风筝 做

《风筝》优质教学设计 篇10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色彩复杂的句子的含义,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优美词语、精彩片段。

注音:蜈蚣瑟()缩

解释: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苦心孤诣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1、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2、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好如下问题)

3、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四、课堂总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上一篇:描写冬天大雪的文章美文下一篇:矿工安全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