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设计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咕咚教学设计(推荐5篇)

咕咚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教学目标:

1.从课题“咕咚”两个字中发现识字规律,复习带口字旁表示声音的词。能结合插图,在故事情节中正确识记“咕、咚、极、哇、狐、狸”6个词语,会写“熟、逃、极、拦”4个字,认读并理解“拔腿就跑、拦住、热闹”等词语,能读好儿化音“小猴儿”、“大伙儿”,并懂得“大伙儿”的意思,能读准带“哇、啊、呀”等语气词的句子。

2.通过异同点的比较,理解小动物们“叫”的句子,明白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往往会让事情越传越变样。在此理解的基础,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叫”句子。3.以“听听猜猜”为铺垫理解兔子判断事情的错误所在,接着通过句子异同的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等,探究事情进一步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最后从野牛的身上发现正确对待事情的方法:遇到事情,不能光凭听到地就盲目地跟从,而应该做一个冷静思考的聪明人。

重点: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字。通过异同点的比较,理解小动物们“叫”的句子,明白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往往会让事情越传越变样。在此理解的基础,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叫”句子。

难点: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能光凭听到地就盲目地跟从,而应该做一个冷静思考的聪明人。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声音王国),想去吗?

让我们坐上小火车出发吧!瞧,小火车带我们回到了以前学过的故事中。请竖起小耳朵认真听!

出示(配相应课文的插图):这是下雨的声音。教师出示词卡——哗哗哗(《要下雨了》)你来读——你来——(学生读得轻,教师评价:读得真准!学生读得重,教师评价:这雨下得好大呀!跟他学,一起来读读。)

雨停了,小青蛙蹲在圆圆的荷叶上唱歌呢!教师出示词卡——呱呱呱(《荷叶圆圆》),学着青蛙叫一叫。自由读——齐读(评价:真好听!)这是谁在哭呀?(小蚂蚁)小蚂蚁多可怜啊,你来学学。教师出示词卡——呜呜呜(《夏夜多美》)。个别读(评价:学得真像!还加上了动作呢„„)

美丽的小路上有了苍蝇,教师直接出示词卡让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读——嗡嗡嗡(《美丽的小路》)。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发现了吗?这些带口字旁的字都跟什么有关?(声音)师:我们已经到了声音王国,再来考考你,(点击课件)这又是什么声音?

小结:你看,我们的小耳朵虽然能帮助我们判断许多事情,可是,有时如果我们光凭耳朵,却也常常会出错。今天,咱们学习的故事中就有小动物因为光凭耳朵听,而闹了一个 大大的笑话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

一、板书课题,观察字形,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识记生字 师:看老师写故事的题目:咕咚。谁来读?

师:这两个生字宝宝都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们吗?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会和声音有关吗?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 2.配乐配音配图引入第一自然段

师:故事得从湖边的一棵木瓜树说起——,这一天啊,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师:这声音怎么样?(很大)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看!(自由读)

指名读——生读得通顺的,教师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这两处稍稍停顿了一下,就把这

个长长的句子读好了,这个方法真不错!

生把“咕咚”读响了,教师评价:这声音真响!我都吓了一跳!

生读得一般,教师评价:读得很准,能不能让咕咚的声音更响一些? 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原来咕咚就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师:这“咕咚”声到底闹出了怎样好笑的故事呢?请把书翻到163页。按你平时最好的读书习惯,认真读读课文,努力做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关注自然段标注情况、读书姿势。反馈检查:

师:瞧,生字宝宝跑出来了,你认识他们吗?。出示:热闹 狐狸

(请一个学生读,师: “狐狸”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请你再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吗?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反犬旁的?(请3个学生回答)反犬旁的字大多与四条腿的、有皮毛的动物有关。)

出示:一个木瓜 吓了一跳 一边跑一边叫

(师:一字多奇妙,有时读第一声,有时读第二声,有时还读第四声呢!小火车,开起来,读一读)

师:把词语放到长长的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自己先试试 出示:大伙儿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小猴儿一边跑一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读第一句:教师关注学生是否把“大伙儿”读好,如果学生读好,教师出示“大伙儿”词卡,评价:这个词读得特好,请你领着大家读。读得不好,教师评价:这个词有点难,听老师读 ——大伙儿,速度快一点,舌头卷一点,就能读好了,你试试,有进步了!读第二句:请一个学生读

师:真厉害,这么长的句子也没难倒你!“哇”放在句子末尾的时候,是一个语气词,要读 成轻声。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学会了生字,我们再去读读这个故事。这次请大家边读边思考: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把小动物的名称圈出来。

学生边读边圈,教师巡视指导,读完以后全班交流,交流:

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小动物?我请他来说,因为他做得坐端正!(兔子 小猴儿 狐狸 山羊 小鹿 大象 野牛)(学生回答,教师黑板上贴词语卡片,如果学生按照顺序讲,教师评价:你真能干,按小动物们出场的先后顺序,一个接着一个说,这方法不错!如果学生中途顺序打乱了,教师说:你能按照小动物们出场的先后顺序来说吗?一个都没漏下,都找全了!)师:这群可爱的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同桌互相练一练。出示框架。

这个故事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咕咚就是。请一个小朋友说,说得好,教师评价:你真能干,用短短的几句话就把长长的故事说清楚了。说得不好:教师评价:你可以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卡片来试试!再给你一次机会!这次有进步多了!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兔子光凭耳朵听到的声音判断事情的错误

1.师:咕咚这一声巨响,兔子最先听到,他听到以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答案。学生自由读,读完后交流。2.师:兔子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卡片:拔腿就跑(老师示范用横线画出来)师: “拔腿就跑”是指跑得——(很快),你从哪里看出来?(一溜烟、溅起的水花还没消失))——教师拿着词语卡片让他读:请你来读读——,生读得好师评价:是啊,跑得多快啊!谁还从哪里看出兔子跑得快?生读得不好师评价:我也来试试——拔腿就跑(教师读得夸张一些),你来学学——嗯,有进步!

师:看来课文中的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一下就明白了“拔腿就跑”是指跑得——很快,把它送回句子中再读读。(齐读)3.师:咦,兔子为什么会吓得拔腿就跑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卡片:可怕极了(老师示范用波浪线画出来)师:这里藏着一个生字宝宝,你念对了,请你领着大家再读读这个短语。师:可怕极了就是说——(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这咕咚可怕极了,那兔子的心里

()极了。(课件出示这个句子,让学生填空说一说)(害怕、紧张等)根据学生回答师追问:小兔子,你在害怕什么?你为什么担心?你为什么紧张?

相机指导朗读师:哦,你以为咕咚是——那就请你来读读这一句(读得不好点拨:兔子不是聊天,他是在喊叫呢!慌张的兔子会叫这么慢悠悠吗?„„读得好评价:你读得真投入!老师听出来了,你非常害怕!我听出来了呀,咕咚太可怕了„„)

师:多么胆小的兔子啊!我们一起合作着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男生读第1句,老师读第2句,女生读第3句。好吗? 齐读。

4.师小结:如果当时兔子能回头看一眼,这个好笑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了。胆小的兔子连看都不敢一眼,光凭着耳朵来判断事情,所以才被吓得拔腿就跑。

五、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其它小动物们光凭别人的话,盲目跟从的错误 1.(出示插图二)

师:瞧,兔子这一叫,吓着了一连串的小动物,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像老师这样用横线画出小动物们怎么跑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小动物们怎么叫的句子。2.学习叫的句子。

师:我们先来听听小动物们是怎么叫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大家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师点拨:小猴儿,“咕咚”在你心里还是一种普通的声音吗?那是什么?请你再来读读小猴儿(大伙儿)的话——生读,教师点拨评价:咕咚都追来了,你还能这么慢悠悠的吗?听了你的叫声,大家一定会跟着跑的。你读得可真像!„„

师小结:看来,小动物们都跟兔子一样,心里都害怕极了,都把咕咚想象成了可怕的东西。请你再细细读读兔子的话、小猴儿的话、大伙的话,找找有什么不同之处? 3.自由读,师:说说你的发现!

若学生回答:兔子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儿说大家快跑哇!师:可怕的程度更深了。若学生回答:兔子说了一个不好了,小猴儿说了两个不好了!师:是啊,连用两个不好了,使事情变得更可怕,更危险了!

师:看来,这话传到后来是越来越严重啊!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小朋友们先自己试一试。

训练分角色朗读。

自由练习——指名读——女生第1句,男生第2句,全班第3句。师:老师也想加入进来,我就帮你们读旁白的部分吧!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儿看见了,问——(你为什么跑呀?)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小猴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这一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儿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4.师:小动物们为什么会跟兔子一样,把“咕咚”想象得那么可怕,而且还越传越可怕呢?让咱们去读读写他们“跑”的句子,找找答案。出示:小猴儿一听,就跟着跑起来。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师:他们是怎么跑的?(跟着)

师小结:原来,这些小动物都是光听到别人的话就跟着跑了,这种盲目跟从的做法才使他们对事情作出越来越可笑的判断。

师:更可笑的还在后头,瞧,这是森林中体积最庞大的动物,他看见了,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你能接着编故事吗? 出示:

大象一听也 ,一边跑一边叫:。

学生自由说,教师巡视指导,请两个学生说给全班同学听。

师:大象呀,大象,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为什么跑?(指名学生回答)小猴儿呀小猴儿,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吗?(指名答)狐狸你看见了吗?山羊你看见了吗?小鹿你看见了吗?兔子你看见了吗?既然大伙儿都没看见过,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六、复现生字,指导写字

1.师:原来,咕咚就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兔子你心里还害怕吗?大伙儿还觉得恐怖吗?所以以后遇到事情,不能光凭耳朵听,也要用眼睛看,为了让大家记住,送大家一首儿歌吧 出示儿歌:

咕咚

木瓜熟,咕咚掉。

兔子吓了一大跳,用尽力气拔腿跑 猴子狐狸哇哇叫,大伙儿听了拼命逃。热闹热闹真热闹。野牛见了把路拦,领着大家瞧一瞧,弄清原因哈哈笑。自由读——全班拍手齐读

2.这首儿歌里有一个字我们要来写一写。(熟)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汉字故事——

咕咚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智慧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指南针”。一年级语文课的方向在哪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借助文本的语言素材, 让学生在一定句式和思维的支撑下学习规范地表达;以文本为实践材料, 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认真识字和书写的态度, 把字词读正确, 把字写规范、工整、匀称。

《咕咚》是一篇经典的童话, 语言很生动, 但故事很长。如何让教学从“故事分析和感悟”的陷阱里跳出来, 真正上成一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课?徐俊对这一课的目标定位是, 让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的过程中, 学会认真倾听、规范表达、正确流利地朗读, 对读故事、讲故事产生浓厚兴趣, 并对读好故事、讲好故事充满信心;在句式的帮助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并能借助句式说说故事梗概;在听、说、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生字词语, 依靠已知的写字要领, 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把字写匀称”。这个就是这篇经典的童话故事的“指南针”, 让精彩的教学细节和板块设计不至于南辕北辙。

《荷叶圆圆》是典型的以重复的叙事结构和句式展开的小童话, 很简单, 好像没什么好“教”的。那如何让这篇课文的教学不被“贬值”?徐俊的教学智慧在简洁的目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短语、句子、课文等语境的朗读中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通过字理分析、归类拓展等强化形声字的学习;借助文本重复叙事的结构和典型句式,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 迁移运用;借助字形和结构、笔画的对比, 把生字‘叶、机、朵’书写正确、工整、匀称。”

二、教学板块设计的智慧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的四个板块非常简洁、清晰、高效。“破题开篇”环节, 既非常务实地从识字、写字、朗读和说话训练入手, 创设了语文味十足的教学氛围, 又让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自然而轻松。

“初读课文”板块, 可以想象, 教师读得有声有色, 学生读得兴致盎然。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 学生轻轻松松地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内容, 水到渠成地将众多生字的读音难题化解在语境中, 将形声字学习、归类识字和儿化音融合进阅读中了。

“精读课文”部分, 教师紧抓课文重复叙述的结构和典型句式, 借助板画, 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朗读训练中实现了熟读成诵, 实现了语言范式的习得和内化, 也使课后“背诵课文”的任务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的设计, 不仅生动、有趣, 更是轻负、高效的。

《咕咚》的设计, 更为巧妙。教师将如何讲好这么一个并不短的故事, 分解成“说好一句话, 说好几句话, 学会简单说, 加上开头说”这么几个听、说、读、写实践的阶梯, 让学生充满自信、满怀乐趣地在句式操练、记忆训练、概括训练等过程中, 把故事的表达结构和生动语言融入自己的言语和思维体系中。这不仅是语言的学习, 更是语言能力的实践和习得。

三、教学方法选择的智慧

这两个一年级教学设计, 在细处的方法选择上非常精彩。“听”的能力训练和实践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咕咚》这堂课的设计上, 学生却一定“听”得投入, “听”的能力必定能得到扎实的训练:“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想想黑板上的哪些动物出现在故事里, 哪些动物没有出现在故事里。先读动物名, 注意轻声;再说话, 把话说完整。”这不仅是“听”的能力, “说”和“读”的实践也无痕地融合在“听”的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20咕咚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字。

2、通过图片、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的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教学重点:

通过图片、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形声字等方法猜字、认字;正确书写生字“家、象”。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借助插图学习1——4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从《动物王国开大会》引入本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朋友,大森林里每一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你们听„„

播放声音(动物声,咕咚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2.师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出示“咕咚”二字,请生认读并说说怎么认识的。

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

4.认识拟声词,并说一说知道的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5.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读记生字词。1.出示自读要求,生自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注音的生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出的生字圈出来,看图猜字或者尝试用其他方法猜读。2.认读、识记生字词。全班交流: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在交流中,把学生猜读中把错误的改正过来。预设三排生字

(1)第一排:课文中标注拼音的生字词。读、说识记方法。(2)第二排: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猜读生字。(3)第三排:看图猜读生字。

3、教师小结学生猜读生字的方法:(1)借助图画猜读,如“鹿、象”(2)借助形声字的特点猜读,如:“咕、咚、吓、拦”(重点展开)(3)根据学生的交流补充猜读方法。

三、文对照,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这是一篇连环画课文,7个自然段配了4幅图画。每幅图对应了哪些文字呢?

2.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观察插图一,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学生朗读1、2自然段,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小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2)方法同上,观察第二、三、四幅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师随机正音。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3.看看图画,读读句子,连一连

(1)导语:下面的四句话和课文哪一幅可以牵手呢?我们用线连一连。(2)出示课文四幅图画和下面句子(图文不对呈现),请学生连线

木瓜掉进湖里,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动物们跟着兔子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野牛拦住大家问:‚ ‘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看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响。....(3)根据图片和句子,按照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借助插图,学习课文1——4自然段

(一)看图学习第1-2自然段

1.导语:让我们跟着兔子来到湖边,这时候一个成熟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听到咕咚声,兔子怎么做的? 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1)看图理解“拔腿就跑”一词。说说自己生活中“拔腿就跑”的情况。学生演一演这个动作。

(2)创设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兔子,读好句子。“兔子兔子,你为什么要拔腿就跑呀?”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兔子这一个角色,读出兔子害怕、慌张的心情。(3)指导朗读,读出兔子的害怕、慌张的心情。

3.小结:第2自然段先讲听到咕咚声,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师生合作读第2自然段。

(二)看图学习3-4自然段 1.导语: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听见了怎么做?怎么说的?请大家看看第二幅插图,读读课文圈圈画画。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大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1)校对学生提取的信息。

(2)抓住关键词句(句子中加着重号)和感叹号指导入情入境地朗读。3看图演故事,体会动物们害怕的心理。

(1)学生模仿第3或第4自然段看图说话。如: 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 山羊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 小鹿一听,就。他():“!” 大象一听,就。他():“!”(2)学生选取其中一个角色扮演。

(3)教师引读课文,再次体会动物们害怕、慌乱的情景。4..看图想象当时的场面,用哪一个词语可以形容?

(1)学生交流想象。预设:乱糟糟、慌成一团、热闹„„(2)抓住文中“热闹”再次引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书写“家、象” 1.出示“家、象”。笔画书空。比较异同。

2.观察“家”在田字格的笔画位置,教师范写,学生书写。3.指导书写“象”,步骤同“家”。4.反馈评价,学生再练写1-2个字。

5.与熟字组成的词语写一写:家里、大家、家长、大象、象牙、气象。

板书设计:

《咕咚》教学反思 篇4

《咕咚》教学反思1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教学反思2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章深刻的道理: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趣、高效的课堂。

《咕咚》教学反思3

《咕咚》一课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出现。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之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注音的连环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课文,所以我决定仍以识字教学为主,借助汉之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利用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生字演变等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跟”“叫”两个字的构字特点,引出本文要表达的思想――遇事要动脑子,不能盲从。

一、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

二、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学段的重点工作。以多种方法识字,了解构字的方法,大量识字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目标。“咕咚”两个字,分析字形识记。“口”字旁的字与嘴巴有关,随机积累其他带有口字旁的字。“跟”字利用组词的方法识记。“象”,借助汉字的演变来识记。“领”字的认识,通过和“跟”字对比识记。

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重点指导“跟”、象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三、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标点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低年级学段的重要工作。虽然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但低年级孩子并没有任何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有感情朗读,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比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感悟。一个个词构成了句,一个个句构成了篇。指导一年级孩子读出感情,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读出词的感情。对三次喊话的内容,抓住“可怕”“逃命”等词,读出咕咚一次比一次传的厉害,体会人物内心,并通过读,展现自己的理解。

(三)学生对标点刚刚认识,每个标点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只是认识了逗号和句号,这一学期学生认识感叹号和问号。《咕咚》一课有三次的感叹号,利用这三个感叹号,借助感叹号同学读地声情并茂,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

四、反思不足

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这节课上我用多种方法教孩子识字、指导学生朗读。但是,语文的语用价值我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边跑一边叫”这个句式,以及反复出现但略有不同的句子,虽然在课堂中提及了,却没有时间去让学生练习。当然,还有别的不足,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咕咚》教学反思4

《咕咚》一课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出现。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之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注音的连环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课文,所以我决定仍以识字教学为主,借助汉之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利用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生字演变等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跟”“叫”两个字的构字特点,引出本文要表达的思想――遇事要动脑子,不能盲从。

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这节课上我用多种方法教孩子识字、指导学生朗读。但是,语文的语用价值我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边跑一边叫”这个句式,以及反复出现但略有不同的句子,虽然在课堂中提及了,却没有时间去让学生练习。当然,还有别的不足,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咕咚》教学反思5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趣、高效的课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播放事先录制的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课文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课文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6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第一课时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第二课时我采用直接导入。

字词教学:

对于字词教学,我让学生们用这些字词放在句子中进行练习,进而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由于第二课时,学生注重的是解意。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狮子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角色演评,课后题目要求表演这篇童话,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

本课的不足:

1、把读课文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读课文的能力。

2、需要加强孩子对课文道理的把握,课堂中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3、孩子齐读朗读能力亟待培养。

4、对于课文的把握需要进一步体味,对于一些小动作,可以采取让学生学习,总之,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学生不知所云。可能与自己的引导和预设有所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7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角色表演,升华情感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他们要学习狮子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8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

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

,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9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而且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朗读。这让学生失去了一个随文思考的机会。而在朗读之后再提出疑问,既花时间又会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10

教师风采展示上我与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节语言活动“咕咚来了”。在本次语言活动中首先我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们遇到事情不要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后再行动。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园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教学反思11

《咕咚》是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二十篇课文,在以识字、朗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让孩子理解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深刻道理。整篇课文以丰富多彩的连环画串联起来,故事性趣味性强,浅显易懂,所以我设计了随文识字、角色扮演、野牛采访等环节,希望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不同的感情。而在这一次的上课和评课后,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紧扣关键词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童话故事,以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与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了小动物说话前的动作和语气词,比如“拔腿就跑”、“吓了一跳”等短语,孩子们也基本理解了动物害怕的心理。但在评课时,孔老师点出了这样两句话让我看:“兔子一边跑一边叫”和“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其中有这样一个词语的变化老师如果能点出来,孩子们就会自然地关注“叫”和“大叫”,从而感受到小猴子因为听兔子说咕咚可怕而感到更加害怕的心情。在这里或许我不需要一个劲儿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小猴子的表情,而是可以换一个关注点,带领孩子们去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

二、落到朗读上

童话故事中的对话很多,那么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不足之处,用过多的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的分析代替了让学生多朗读,确实有些喧宾夺主了,情感的体会最终还是要落到朗读上的。比如在教学小猴子听兔子说咕咚来了,快跑啊的时候,我是引导孩子们关注“可怕极了”这样的词语,试图通过这样的词语来感受这两只动物的恐惧心理。而事实上,在孔老师的建议下,我想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把“兔子说‘不好啦!咕咚来了!’与小猴子听见了,也大声叫起来‘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这两句话中兔子与猴子说的感叹句标红,分别请两位同学进行朗读,从朗读中自然的.发现这两种动物说话内容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受心理的差异。

显然,我只看到了它们俩都“大叫起来”,孔老师却让我看的是“兔子的一声“不好啦”和小猴子的两声“不好啦”,而这里的“不好啦”本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兔子的害怕,“一声与两声”的对比也同时可以感受到小猴子害怕情绪的递进,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力,学生在朗读中也比听分析更感兴趣。

《咕咚》教学反思12

教师风采展示上我与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节语言活动“咕咚来了在本次语言活动中首先我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们遇到事情不要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后再行动。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园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本教学设计着力让学生参与读、想、做、演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入课文,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在人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1、用吸引人的声音将学生领入课堂。六七岁还是一个以玩为主的年龄,怎样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变换多样的声音中我带领孩子们进入深入学习、得到了他们的全力配合。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只是个例子,更多的知识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本设计重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了篇章结构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创新重组。

《咕咚》教学反思13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咕咚来了”这节课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来丰富这节课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来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通过表情来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引导孩子猜测遇到长毛狮子时候,“长毛狮子也会与狐狸一样跟着跑起来吗?”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从讨论—以至于辩论起来了,场面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通过对方理由的基础上尝试反驳。

《咕咚》教学反思14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字词教学:

针对本课生字较少,我对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好文中较难的四个句子,但是我对四个句子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句要求读出“拔腿就跑”的感觉来,第二句让学生读准“呀、啊、哇”三个较难读的语气词。第三句则是读准儿话音“大伙儿”。最后一句要求根据标点读好停顿。四个不同的句子,四个不同的读书要求,扎实地完成字词教学,为课文的读文做好铺垫。

精读文本环节: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角色演评,渗透德育。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抓住“拦、问”两个字体会野牛的镇定自若。同时通过重点字的对比引申到对动物们表现的进行对比。

练习说话、升华内容环节:

本文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学生笑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通过说来训练语言的水平同时挖掘课文的深层道理。

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较为到位,把动物们的慌张、尖叫很好的感悟出来了,但是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学生不知所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咕咚》教学反思15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咕咚了”这节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丰富这节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通过表情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咕咚教学课件 篇5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板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

A.预习了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小老师带读)

B.看谁反应快,指名小组读。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刚才小朋友们读了课文,知道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乱哄哄地(撒腿就跑)。这是为什么呢?

4.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ppt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6.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7.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8.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四、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五.复述故事。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六.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要写两个字。

2.字卡,兔(独体字)组词,说句。怎么记?观察,关键笔画是什么?跟老师书空。

3.跟(左右结构)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偏旁“足”字旁,“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

上一篇:药械养护管理制度下一篇:现场调研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