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

摘要:深刻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思路、战略和公共政策,促进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赢,力主走出大拆大建改造误区,坚持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统一,通过控制-整治-更新的合理途径,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创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改造或更新;空间形态和历史文脉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renew or regeneration;space and context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扩展。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拉动城镇化发展的传统模式,也开始转向城乡统筹、节约资源和建设生态低碳城市,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和服务业所替代。这种转身变化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面临着新的课题,产生了深刻影响,又一次将机遇和挑战摆在了世人面前。有鉴于此,站在时代高度,审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和问题,采取积极应对的思路、战略与策略,显得愈来愈加紧迫。

1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的审视和评价

我国对历史城市的保护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50年代初,围绕首都北京规划建设,开启了新中国探索历史城市保护之路。从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起,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轨道,二十年后又将保护对象覆盖到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名镇、名村。纵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总体状况,可谓成就瞩目、问题突出、形势严峻。

1.1保护与法制加强,成就举世瞩目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是我国对于具有特殊价值的历史城镇、街道和村庄赋予的法定概念。近三十年来,国家已将112个“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相继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使其享有法律地位,受到法律保护;还将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了在国际社会享有殊荣并受共同保护的全人类瑰宝。进入21世纪后,又先后分五批将181个建制镇和169个村庄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如今各级政府仍在继续努力,积极开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和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显而易见,遍及祖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正在国家强制力的呵护下,得到日益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随着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保护法》),首次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地位,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法律依据。其后又于2002年和2007年两次修订该法,不仅把历史文化名城从文物保护单位中剥离出来,单独设定为与文物保护单位并称的不可移动文物,突出强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且还将法律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历史文化城镇、街道和村庄,并授权国务院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制定保护办法。随即国务院于2008年4月公布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名城名镇名村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也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确定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城市,结合当地实际,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制定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要求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又批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以下简称《名城保护规范》)为国家标准;2006年以来,陆续向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政府派驻了城乡规划督察员,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督察重点。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政府规章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促使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保护工作不断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

日臻完善的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嬗变,唤醒了越来越多的国民,渐渐摒弃了排斥和否定古城、老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的陈旧观念,保护文化遗产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受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尤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人们终于从切肤之痛中感悟到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意识到对于城市发展的心理目标必须由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转向全面协调发展,不仅要保护环境、资源,而且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把保护文化遗产与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

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理念、途径和方法也拨云见日,逐步变得清晰系统起来,保护理论日渐丰富。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队伍空前壮大,有资深专家学者领军,又有一大批中青年专业人才跟进,学术交流与国际社会接轨,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合作。各地政府在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同时,抓住城市转型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文化遗产旅游,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呈现了三大时代特征:一是保护对象由早期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以及尚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建筑;二是保护范围由文物本体拓展到文物环境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格局与传统风貌;三是保护思路出现了质的飞跃,开始将单一抢救性的静态式保护,转变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开始逐步走出大规模旧城改造误区,转向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实施保护整治,渐进更新,不断为其注入活力,促其永续发展。

1.2认识及监管缺失,问题十分突出

然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还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历史环境的肆意破坏。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城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的基本构成要素,其物质空间形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起居生活形态则是传承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的鲜活标本。一旦历史街区遭到严重破坏乃至完全消失,名城也就失去了本来的历史文化特征,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文物保护单位尤其不可或缺,它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文物保护法》之所以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列为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首要法律条件,因为形成于不同时期的文物凝结着那一特定时代的人类文明,并且存续年代往往要比历史建筑更加久远,记载的信息也比历史建筑更加丰富。这些文物是历史名城之所以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实物佐证。正是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才使历史文化名城构成了异彩纷呈的空间形态及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不无惋惜的是,目前在我国112个历史文化名城中,仅有平遥、丽江两座古城保存比较完好,其他古城无论整体格局,还是传统风貌,大都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以致使历史文化名城的光环只不过成为对其曾经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的肯定与赞誉。于是保护工作不得不退而守之,把保护2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保护名城的底线,甚至在偌大一座名城中,将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标准降到了用地面积不小于1公顷。即使如此,据粗略统计,迄今我国近三分之二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失去了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尤其原状保存下来,原汁原味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传统风貌的街区更是凤毛麟角。在首批公布的“中国十大名街”里,也不乏人为改变原状,新建、改建、扩建仿古建筑和不协调建筑的问题。《名城保护规范》规定:“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界线以内,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建筑用地面积占保护区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应在60%以上,以较完整地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同时也将有利于保护与整治规划的实施。”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在许多地方,保护规划所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已被蚕食毁坏,或者改变了建设用地性质,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建设用地面积锐减,尽管大体保留了传统街道格局和空间尺度,但是充斥了大量仿古建筑和不协调建筑;更有甚者,不少地方还把城市总体规划和保护规划早已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棚户区”,列为政府的“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大拆大建,进行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和商业开发,更有甚者酿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掀起了轩然大波。与此同时,在方兴未艾的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热中,一些城市和村镇并非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而是希望通过打造国字号文化品牌,实施房地产开发与旅游开发。这种破坏现象越是在经济发展快的地方,越是在领导直接干预具体项目的地方,也就越是严重,反映出一种急功近利的精神浮躁。今后随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以及城市转型发展,当地政府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更是一条低成本的捷径,如果掉以轻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必将面临一场劫难。

文物保护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2009年9月启动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已经发现超过2.36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导致这些文物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城乡建设,有些地方50%以上的文物毁于城市建设。破坏文物本体和破坏文物环境的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屡见不鲜。有的为了借助文物搭台,旨在经济唱戏,有的主要为了追逐眼前功利,或者随心所欲擅自重建早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或者不惜拆除在册文物,代之以各种名目的仿古建筑群和文化园区;或者片面注重物质形态保护,忽视历史文脉传承,盲目破坏文物历史环境,拆除唇齿相依的历史街区,利用文物古迹的人文景观特色和黄金地价,在其周围大搞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产生上述问题原因纷杂,但根源在于思想理论和监督管理还存在一定缺失。这恰恰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软肋。迄今为止,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法定概念、本质内涵、界定标准、构成要素、固有属性、存续特征、分类依据、演化规律、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途径、合理利用方式等基础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尚未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保护理论、保护途径和保护方法,仍然边干边摸索,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从而导致思想认识偏移,保护工作延续粗放式、经验式管理,处在较低层次的监管阶段。加之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监管体系,即使有了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也因其留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难免造成《名城保护条例》实施不力,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转型发展需要。

1.3机遇和挑战并存,形势依然严峻

现阶段,摆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面前的仍有三大难题。

其一,传统空间肌理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大都是农耕经济和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建筑体量、空间尺度、街道格局及各类设施自然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交通方式、起居形态以及思想文化,很难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交通工具、出行方式、物流集散、信息传播,还是社会组织、社区发展、科技教育、文体生活,乃至思想观念诸多方面,都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与农耕经济和早期工业化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大尺度、大空间和开放性,而且需要社会要素之间彼此精细的分工协作和频繁的沟通互动。于是城乡规划建设必然会打破传统空间肌理固守自我的封闭性,同时要求市政公用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来一个大的转变。

其二,大量濒危遗产与有限保护资金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显示,现存文物多达776215处,其中分六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351处,更多的则属于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同时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有462个。保护如此庞大数量的不可移动文物,用于考古发掘、抢救、修缮的材料、人工、勘测设计、管理和安全设施方面的专项资金就是一个足以令人咂舌的天文数字。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量文化遗产毁损相当严重,有不少已经处于濒危。尽管国家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明确规定了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只能用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少部分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维修。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共安排资金近20亿元,投向438个全国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然而与保护大量濒危遗产的需求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今后随着国家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日渐增加,保护资金更将面临僧多粥少、难以为继的尴尬。

其三,历史城镇和村庄保护与人为因素破坏之间的矛盾。历史城镇和村庄屡遭破坏,究其因,危险因素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不可移动文物难免发生风化腐蚀,渐渐残损毁坏,变得十分脆弱。尤其在年久失修的状态下,坍塌倾覆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偶发水火之患,或者山体滑坡、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不可抗拒的地质异常,极有可能给历史城镇和村庄带来灭顶之灾。倘若遭遇资源枯竭,历史城镇和村庄走向衰微,乃至消失,也屡见不鲜。二是社会因素。历史上的政权更迭直接招致战火袭扰或焚毁,而在远离战争年代,各种人为破坏则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破坏的主要社会因素。我国《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名城名镇名村条例》的立法宗旨及调整法律关系的重点,均在规范建设活动和社会活动,遏制各种形式的人为破坏,藉以保护文化遗产。

这一时期,各地纷纷在迷茫与徘徊中艰难探索。1993年边宝莲撰写了《对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一文,提出“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新思路,核心强调以保护文化遗产为本,在保护的基础上,借助文化遗产资源拉动当地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再以经济收益反哺遗产保护,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思路引起了中央和部省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并作为《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古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建了框架,促使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举成功。如今不仅有效加强了平遥古城保护,也使平遥经济走出低谷,经过百年命运沉浮之后,再度走向了辉煌。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成功之路带动了所在晋中市,乃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以至十余年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干峙院士这样评价说:“文化和文物本质上是一种不断升值的宝贵的资源,最终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已经有平遥、丽江、苏州等城市的实践证明‘寓保护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是完全行之有效的。”

2.3一项驾驭全局的宏观大略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必须依法行政,认真实施《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和《名城名镇名村条例》。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监管,切实把好申报与批准、保护规划、保护措施、查处违法行为四大环节。然而是否有了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又有《名城保护规范》指导,就一定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的保护难问题,可以顺水行舟呢?现实并非如此。编制、审查保护规划固然有行家里手参与,但最终掌控规划走向和命运的是拥有公权力的领导决策层,故而领导的观念、意志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往往对于保护规划的优劣、取舍,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保护监管,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城乡规划市场激烈竞争而又监管疲软的状态下,倘若出现规划编制单位和专家学者为了眼前利益,违心迎合错误的领导决策,那么保护规划就很难体现出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领导决策的偏失,法律法规体系和《名城保护规范》就会显得极为苍白和无奈。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在自然界物质属于第一位,精神属于第二位,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经济社会的载体。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当地领导和群众通常会都把发展经济,创造物质财富放在首要地位,只有当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对属于精神范畴的历史文化表现出相当的热情。这完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然而现实问题在于受官本位和功利思想影响,加之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存在的瑕疵,以及权钱交易的诱惑,很容易出现领导决策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忽视文化遗产保护,把保护规划变成建设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或者随意拆迁改造名城名镇名村的问题。乃至怪象丛生,将本应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夷为平地,用仿古建筑以假充真;或者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当做摇钱树,利用金字招牌大搞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和商业开发,如此等等。面对这种状况,应当先从端正决策指导思想入手,通过令人信服而又使其乐见其成的研究策划,制定一项驾驭全局的宏观大略,作为促进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蓝本,指导产业规划、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相互衔接,以求事半功倍的成效。

实际上,任何一项保护规划,都是领导决策层对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的体现。我国的城乡规划存在先天不足,从学校教育开始,教科书便只重城乡空间与地域形态的规划布局,而对经济、社会、文化则止于背景分析,较少涉及与形态布局密切相关的内在规律及其规划方法。以致规划成果往往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之审批周期长,不得不一再进行变更修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作为专项规划,同样因其重在保护城镇、街道和村庄的传统空间形态,即使规划内容包含了公共政策,也仅处在技术运作和微观管理的层面,不足以影响名城名镇名村的走向和大局。例如平遥古城最初也曾编制过保护规划,但并未解决让“保”下来的古城如何“活”下去的问题。一方面文物和历史建筑仍旧持续残损破坏,保护资金犹若杯水车薪;另一方面为保古城,不能安排工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平遥县还是维持着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严重挫伤了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性。直到创新了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新思路,编制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才实实在在地加强了保护整治,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进而赢得了世界文化遗产殊荣,重新昂首走向世界舞台。这一典型事例表明,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前,首先需要立足于保护与发展并举兼得,和谐双赢,为之量身裁衣,进行更高层次的宏观战略研究和策划定位,很有必要。以便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统筹安排,指导保护规划在技术运作和微观管理层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不是某一部门或某一系统的工作,而是全社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救援行动,因此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一项驾驭全局的宏观大略也就格外重要。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和策划运筹,应当突破传统的城乡空间形态规划概念,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法律、行政等多方位视角,深入发掘名城名镇名村内在的属性特征、文化特色、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对其综合竞争力要素、资源整合利用、打造品牌效应、保护与发展战略、实施策略,乃至项目规划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当地领导决策层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上达成共识,看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靓丽前景,才能真正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把握方向,指导保护规划的顺利编制和有效实施。

3走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大拆大建改造的误区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屡遭破坏,主要来自大拆大建改造。尤其当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或者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时,历史的惯性和偏颇的认识很容易为大规模拆迁改造找到所谓的“根据”。于是经济社会越是迅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越是难免遭到破坏:哪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越快,那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破坏也就越是严重。这在很长时期内已经成为一种毋庸置疑的趋势。正是在这种趋势促动下,我国许多名城名镇名村渐渐丧失了历史的记忆。如今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能够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的古代城市唯有平遥和丽江而已。这不能不让人们从深深的遗憾和反思中,去探寻哪些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自己的保护与发展内在规律。

3.1大拆大建改造酿成沉痛历史教训

我国的古城、街区和村镇大拆大建改造有过沉痛的历史教训。这种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鸦片战争前后,虽然中国商业资本有所发展,特别是随着“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兴起,在古老的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较大作坊、工场、近代工业企业和金融机构、学堂、医院、教堂等大空间、大体量的新式建筑,使一些古城形态开始悄然变化。但是这种细微变化对于数百座古城来说,无论在数量上,地域分布上,还是在同一座城市占有比重上,都还只是局部,影响微不足道。

新中国成立后,关注民生,发展经济,成为巩固新生政权的重中之重。于是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期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而实现工业化的空间载体集中依托在既有城市,利用原来的工商业基础、市政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迅速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组合。这样做毫无疑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有着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农耕经济社会向着工业化迈进,本身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嬗变过程,必然对历史遗存的传统城市形态带来强大冲击。当时我国处在在百废待兴的贫穷年代,一方面客观上不允许完全甩开旧城,另起炉灶发展新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主观上错误地号召“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用烟囱林立的城市新气象取代古老城风貌。因此在全国各地推行大规模旧城改造,千篇一律以老城区为中心,采取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导致了第一轮大拆大建。这样的势头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也一再扩大,在大力改善道路交通,成片进行危房改造的同时,开始了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房商品化改革,又一轮规模更大的拆建改造掀起,至此几乎所有古城墙化为废墟或者荡然无存,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大都面目皆非。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驱动下,以成倍扩张城市规模、建设超常高层楼宇、巨大建筑体量的场馆和宽马路、大广场、大草坪为现代化标志的规划建设蔓延全国,加之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热,以及过渡旅游开发的迅猛势头,再次重创了历史文化名城,致使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所剩无几。大批尚存丰富文物和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落也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下,被当地政府盲目进行了拆迁改造。如今在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质朴醇厚的古镇及村庄,已如吉光片羽。

3.2大拆大建改造来自深刻思想根源

像中国这样,长时期对历史城市、街区和村镇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实属罕见。说到底这种怪像来自意识形态支配下所形成的深刻思想根源,以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时间跨度延续百年,不能不令人痛定思痛,认真反思。

据文献记载,“改造”一词最早出自《诗经·郑风·缁衣》。诗云:“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本来的意思是指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或者变更,使之适合新的需要。在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里,将“改”译为变更,“造”译为成就,还是改进的意思。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订的《辞海》则将“改造”一词引申为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古代汉语词典》也把“改造”解释为重新制作和重新制定。这样释义显然与我国近代以来形成新的意识形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夕,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重要问题,即改造国民性。1919年孙中山先生发表了《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的演说,明确给“改造”赋予了新的政治含义,指出改造与革命并无不同,“革命两字,有许多人听了觉得可怕,但革命的意思与改造是完全一样的。”(《孙中山选集》上卷)进而他又在1924年的演说中指明改造中国就是推翻帝制,实行三民主义。从此以后,“改造”一词成为近代社会频频使用的政治术语。于是改造国民心理、改造社会、改造党、改造世界、改造自然、改造学习、改造自己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观改造、人生观改造、劳动改造、制度改造、技术改造等等,不一而足,最终以对“改造”涵义的引申与新解置换了其本来的概念,使其成为彻底否定旧事物,进行除旧布新“革命”的代名词。由此一来,对待“改造”的态度也就成了检验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倒退的试金石,笼罩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也为旧城改造、城市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将我国古城、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当做旧社会和剥削制度的产物加以否定,甚至将不赞成拆除古城墙,也定调为政治问题。在对梁思成建筑思想批判中,加强了对首都北京乃至南京、济南、成都、长沙等历史名城旧城改造的强力推进,使旧城改造的狂飙很快席卷全国。

长期以来始终有一种误解困扰着人们,左右着决策者的思维。似乎不改造古城、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就体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体现不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不了领导者的政绩。乃至相当多的决策者不知道,也不愿去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究竟为了什么。因为认识的偏颇和无知,才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视为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绊脚石。这是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面临严峻挑战的主要危险。

20世纪50年代初,直面北京古城破坏,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就曾无奈地预言:“等你们有朝一日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却只能悔之晚矣,造假古董罢。”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实不幸终被言中。难道还不该亡羊补牢,从意识形态寻找步入误区的思想根源吗?令人欣喜的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新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改造”一词的释义兼有了两个方面,其中第一定义则是“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第二定义才解释为“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至此“改造”的内涵算是有了比较全面的表达。

3.3大拆大建改造应向渐进更新转变

从二战以来国内外大量实践的历史经验,到思想理论的长期研究创新,均已表明对历史城市、街区和村镇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终究要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极大破坏,甚至断送珍贵的人类文明。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历尽艰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约而同地朝着同一方向转变,纷纷走出大拆大建改造的误区,转向渐进式的城市更新。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和日本普遍走上了城市更新的路子,而且不断改进和丰富着更新的内涵与方法。也有的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旧城再生。大量事实证明,城市更新对于促进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进入80年代,吴良镛先生也在我国提出了有机更新理念,并率先在北京菊儿胡同实践。迄今国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也都认同了旧城更新,已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中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名城名镇名村条例》和《名城保护规范》进而明确了分类保护的要求及方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为制止大拆大建改造,实施渐进式更新提供了可靠依据。然而对于城市更新或者旧城更新的认识,大多数拥有公权力的领导决策层十分陌生,依然习惯于大规模拆迁改造,甚至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取向。显而易见,澄清认识,端正指导思想,在当前该是多么的必要和紧迫。

无论城市更新,还是旧城更新,或者有机更新,均与大规模旧城改造有着本质区别,都反对排斥和否定文化遗产,不主张随意大批拆除文物、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继续实施脱胎换骨式的除旧布新,开发重建。它所倡导的是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为本,根据历史城市、街区和村镇保护的不同情况和具体要求,在延续历史遗存的空间形态,包括其空间肌理、整体格局、传统风貌与景观特色,以及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城市用地,改善市政设施,修葺文物和历史建筑,整治人文景观环境,并为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寻找合理的途径。因而渐进式更新的宗旨就是要尊重历史,传承文明,服务当代,创造未来,使历史城市、街区和村镇的文脉不断延续,从而保持其发展的连贯性,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为之注入新的生命力。

诚然,渐进式更新并不等于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内绝对禁止拆建。为了保护城市的传统格局、空间肌理、建筑与街道尺度、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断提升当地住民的生活环境质量,需要适当降低人口密度,控制人口总量,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保护范围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以及对保护范围以内与传统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经调查研究、论证评价,确定不再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按照保护规划确定的类别和要求,分别进行必要的拆除、改建,对建设用地功能调整。

鉴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大都没有完整保护下来来,因而为了防止大拆大建,应当循序采取控制—整治—利用的六字方略,实施渐进式更新。首先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界线,监督管理建设行为,严格规范疏导建设活动。在尚不具备条件拆除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之前,可以暂时维持现状,至少确保不再违法乱建。一旦时机成熟,则按保护规划确定的分类保护要求,采用保留、修缮、维修、改善、整修等不同方法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整治,梳理整顿其周围环境,改善市政服务设施。同时拆除不协调建筑和失去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了完整地传承历史文脉,适当复建或重建少量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在整治的基础上,对于文物和历史建筑加以合理利用。

4统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

渐进式更新旨在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寻找最佳结合点。其核心是要整体保护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使其在继续保持历史文化特征和传承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以期融入当代经济与社会活。力求让当地住民通过渐进式更新,既能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厚重积淀,又能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优良生活环境和优质生活条件。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十分重视统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使之形神并重,溯本求真。

4.1形态与文脉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形态与文脉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两大基本要素。形态包括空间形态、结构形态和聚居形态,具有可读性和城市意象特征,表现为鲜明的物质属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而言,它们的空间轮廓、城市肌理、街道格局、风貌特征、建筑物和构筑物本体、都在形态保护的范畴。与物质形态相互对应的是历史文脉,表现为非物质属性。城市、街区或村镇都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出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思想理念,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文化脉络。这种无形的文脉包括了与城市形态最直接关联的演变规律、历史事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伦理观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风俗和地域文化等等。因此核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仅要看它保存文物是否特别丰富,而且还要看它是否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是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凝结着人类文明。

城市形态和历史文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可须臾割裂或偏废。城市形态既是历史文脉的外观表征,也是历史文脉存续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评价依据。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城市形态的职能一方面展示出人类文化创造力的程度、状态和成就,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诠释着传承不息的历史文脉。而历史文脉则是城市形态产生的动力之源和生命之魂。二者互为存续条件,标本相依,充分体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只有认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本构成及其属性特征的客观规律,才能自觉地克服片面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保护整治以及合理利用中,坚守形神并重、溯本求真的原则。

形神并重、溯本求真,是指坚持科学严谨的求证态度,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在规划确定保护措施前,应当先期以文化脉络为主线,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哲学、文化、艺术、法律、行政等跨学科、多方位的知识,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名城形态构成的自然、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尤其应当注重对文化遗产外在形态所蕴含的属性特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成就的研究,力求对保护对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弄清它们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如何传承历史,借鉴过去,为合理利用遗产资源,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提供可靠依据。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首先是要抢救那些尚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把保护形态特征放在第一位。形态特征是人们对历史遗存最直觉的感观认知,将关注点投向形态保护显然非常必要。问题在于一旦失之偏颇,只重形态保护,或只想借助古城、老街、古镇、古村落的特色形态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从中坐地生财,却不愿对其珍贵价值和深刻内涵进行研究和传承,就很容易陷入误区,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目前一些地方把文物本体与文物环境割裂开来,忽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也有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名镇、名村,将大批居住在保护区内的原住民迁出置换,通过招商引资,在大街小巷开商铺,临街院落改客栈,到处挂满红灯笼,从早到晚笼罩在喧闹的商业化氛围里,使原本赖于农耕经济形成的社会结构形态、传统商业形态和起居生活形态化作了历史尘埃。甚至个别地方干脆唱起了“空城计”,将历史文化街区、村庄的所有住房腾空,辟为民俗或民居博物馆,看似既方便了管理,又增加了门票收入,殊不知丢掉的恰恰是历史建筑蕴含的传统人文生态。失去这些非物质遗产的活的灵魂,余下的不过是建筑和街区的空洞躯壳,于是人们自然失去了对传统起居形态下那种真实生活的感受。不仅如此,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形神错位、张冠李戴,乃至形神相悖、貌合神离的状况也时有发生。诸如此类俯拾皆是,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4.2探索形神兼备的保护整治和利用方式

实际上,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中,统合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并不难,关键是要端正指导思想,把握好形神并重、溯本求真的原则,不断探索形神兼备的保护整治和利用方式。而且多元化保护整治和利用方式又是渐进式更新所必需的。

保护整治的常规做法概括有三,除对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采取保留、修缮、维修、改善、整饰的措施以外,其他两种不妨比作保护整治中的“加减法”。

所谓加法,是指在现状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这种做法古已有之,历朝历代屡见不鲜。通常为了延续历史城镇、街区和村庄的文脉,并保护其文化遗产原真性,需要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采取严格审慎的态度,通过复建、重建或者移植,适当恢复少量已遭破坏,然而又对诠释历史空间形态、起居生活形态及其历史文脉必不可少的标识性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构筑物和地貌。通过再现历史人文景观,使人从比较完整的特色形态环境中深刻感悟历史场景,领略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质,达到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例如历史遗存的北京城曾是元、明、清三朝古都,从永定门至钟鼓楼,经由紫禁城而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长达七公里有余,是这座古城最出色的规划特征,也是世界规划史上的奇异孤例。然而在旧城改造中,中轴线南端的标识性建筑永定门被拆,造成传统文化中的“龙脉”在珠市口戛然切断。于是后人只能从图书典籍中寻觅中轴线的起始,却无法直观地通过实物加以印证,给传承历史文脉留下了缺憾。如今按照原样复建了永定门城楼,同时恢复了珠市口以南的中轴线路段,从形态上使古城空间意象变得更加清晰完整。尽管复建后的永定门不再具有文物价值,但是在传承历史文脉,解读文化内涵中犹若点睛之笔,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再现历史文化景观作用。再如平遥古城列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前,明城墙上所有城楼、角楼早已毁于战火,七十二座敌楼也仅残存三座,城墙的四周墙体和三千垛口也坍塌了数段。直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后数年间,这些建筑和设施才又陆续复建,完整再现了中国古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原貌特征,人们今天才得以观赏到整座古城风貌。又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上重建,较之仅存遗址,获得了更佳效果。这类实例不胜枚举,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必须指出,采用“加法”式保护整治,必须慎之又慎,既要经过一丝不苟的严谨发掘和论证,又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相关报批手续。

所谓减法,是指在现状情况下消除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这种做法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相当普遍,时常与城市环境整治联系在一起。不过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保护整治中所采取的减法,为的是延续历史文脉并保护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拆除或迁移的对象是不协调建筑物和构筑物,按照传统的街道格局和空间肌理,对文物本体、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及其环境进行梳理整治。如在平遥、西安、南京、绍兴、合肥、襄阳等诸多古城墙或城墙遗址外,适当划定保护区范围,大量拆除、清理不协调建筑和设施,辟为环城绿地公园、护城河公园与古城遗址公园,以及大同云冈石窟等文物周围环境的拆迁整治,苏州平江、绍兴仓桥直街、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都是成功的范例。采取“减法”式保护整治,一定要对那些和文物本体、历史建筑有着紧密联系的建筑群落弄清历史脉络,妥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切忌孤立地看待文物和历史建筑,盲目乱拆周围环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同某些名城、街区、名镇、名村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将著名文物古迹、重要会址和纪念地周边所有建筑夷为平地,规划建设大片园林草坪、停车场、餐馆、旅游商品店铺等。

对文物和除近现代工业遗产外的历史建筑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要深入了解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而且要了解之所以会造就这些文化遗产及其形态特征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研究在当代怎样统合它们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要把握一条基本思路,即对原使用功能和文化特征仍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物、历史建筑,则使其融入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通过鲜活的形态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信息与历史文脉;对原使用功能已有部分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但其文化特征仍然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应当通过寻找与原来功能贴近的合适用途,赋予新的功能,使新用途和新功能既能体现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其历史文脉,还可直接为发展旅游产业创造条件,令人从居住、游憩、娱乐、购物、餐饮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

对原使用功能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则不必过于苛求形神兼备,而是不改变其外观形态和时代特征,为之寻找新的用途,使其在传承历史信息的同时,承载当代发展的新功能。

实现形神兼备合理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观瞻式、实用式、体验式、纪念式和复合式等等。在实用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文物和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保存状况,分别采用延续原功能、贴近原功能、更新原功能的办法。总之统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如今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不断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因而要求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加快建立保护监管机制,把科学合理的控制、整治、更新作为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有效途径,坚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人民日报.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N].人民日报,1949-3-17.

[3]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王军.笔记本上的城市[M].北京:三联书店,2008.

[5]郭黛姮,高亦兰,夏路.一代宗师梁思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边宝莲.对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国务院研究室参阅件,2006:474.

[7]曹昌智等.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边宝莲,曹昌智.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

责任编辑:王凌宇

作者:曹昌智

第2篇: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在京召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在研讨会上讲话摘要

一、五年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回顾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五年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当前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领导的保护意识不强,有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风貌仍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把历史建筑拆毁,使古村落的历史风貌遭到破坏;也有的地方重申报、轻管理,重建设、轻保护,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的地方片面理解农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愿望,采取 “拆旧建新”、“弃旧建新”的做法,对原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有些古村落仍保留着原有空间格局,但是村里面插建了一些现代建筑,与历史形成的村容村貌很不协调,破坏了历史文脉的延续,破坏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景观。

二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在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中缺少必要的依据,随意性大;虽然有的历史文化村镇编制了保护规划,但内容深度不够,往往只注重“点”的保护,而忽视“线”和“面”的整个空间结构的保护;另外,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保护措施难以落实,以致部分村民随意进行建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

三、今后一个时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继续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普查、保护经费的投入。一要摸清历史资源,二要加大保护经费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计划投入9.8亿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这9.8亿元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省市县各级政府都要配套,再加上居民个人的投入,投资总额就可以翻好几番。这对于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抢救性地保护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启动内需,发展当地的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启动内需有三类项目,一类是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第二类是对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第三类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符合以上三个要求。首先,它符合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第二,它是绿色资源,是节能减排的,只要把这些资源保护好,只需很少的保护性投入就可以不断增值,世世代代用下去,不仅满足了当代的需要,还能满足子子孙孙的需要;第三,它满足了当代人快速致富的需求,能创造许多就业岗位,是最好的启动内需项目。在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形势下,一定要抓住机会,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投入。

(二)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法规体系。各地都要在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化有关保护规划与管理的规定。制订本地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对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内容、编制成果做出明确规定,因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范围大,种类多,地域广,各地在制定保护办法时,要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的实际和特点。

(三)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和备案管理。保护规划要全面覆盖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省要加大对保护规划的审查力度,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水平,更要实事求是地组织好实施。要动员当地民众实施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把规划实施与当地的乡规民约结合起来,成为当地百姓的共同行动。

(四)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开展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建档工作,对构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要素的历史文化遗存状况进行摸底调查。要明确文化遗存的类型、保护等级、各类遗存的数量、遗存的保护状况、现存的遗存与名镇名村申报时的情况对比等。通过调查,发现问题,掌握情况,提出措施。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为基本单元,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状况和保护规划实施进行跟踪监测。建立和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统计制度,定期反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各项数据指标变化情况。

(五)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监督检查。为落实《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加强对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对于名镇名村保护的作用。

(六)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七)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培训工作。

第3篇: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明月湾是苏州市首批公布保护的古村落,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明月湾古村一度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笔者介绍了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对象,纵观明月湾古村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明月湾古村近年来的保护与开发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明月湾古村存在保护与开发体系不完善,村民保护意识不足,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欠佳,并且古村开发过度、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笔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体系,实施多层次、分类保护,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管理并进行合理开发。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遗产;明月湾古村;保护;开发

历史文化名村中的文化遗产众多且类型丰富。我国历史文化名村数量众多,保护并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名村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历史文化名村这一概念是近些年新提出的,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开发研究还不成熟,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明月湾古村是苏州市首批公布保护的古村落,是江苏省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明月湾古村在西山岛的南端,依山傍湖,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由于交通不便,明月湾古村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地区开放,尤其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明月湾古村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挑战,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及古村中的历史文化遗存面临严重威胁。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明月湾古村进行了抢救保护工作,明月湾古村得以恢复往日风采。笔者以对明月湾古村的实地调研结果为基础,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明月湾古村的保护与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问题所在,尝试提出相关建议。

1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对象

1.1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保护对象

1.1.1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界定。

历史文化名村的提法是我国独有的,国外一般称为历史小城镇和历史古村落等。2002年通过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村镇做出了较明确的定义:“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在联合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时,又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做进一步完善,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2008年通过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具备以下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①保存文物特别丰富。②历史建筑集中成片。③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④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历史文化名村与古村落的概念是一致的,只是历史文化名村更强调村落的历史文化特征而已[1]。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作为完整的生活单元,它们由于历史发展中偶然兴衰因素的影响,至今空间结构保持完整,留有众多传统建筑遗迹,且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生活方式,成为新型的活文物[2]。古村落是一个功能复合的多文化空间,它承载着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传递着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是文化的历时性、共时性的统一,是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集合体,也是生产、生活的承载地[3]。

1.1.2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象——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在理论上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建筑、建筑遗址、工艺品及自然环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那些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如传统工艺技术、民俗文化、神话传说、民族语言等[4]。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文化遗产也做了这两方面的分类,并进一步分别阐明其含义。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学家、艺术家以及科研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和考察对象,它又包括静止固定在某处的文物和可移动的文物,前者最典型的就是古建筑,具体的例子如古墓葬、古石窟、古寺庙以及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历朝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手稿等,还有就是自然景观与以上两种文物的结合,如历史文化名城(镇)。

古村落文化遗产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综合体,包括具有历史学、人类学、美学、艺术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文物等的总和[5]。著名的古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认为,古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综合体,它既包括了以物质形式凝固下来的“躯体”部分,也包含了大量靠人的言行传承下来的“灵魂”部分,比如生活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节日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艺术,这些共同形成了一整套的地方风情[6]。

1.2传统村落及其保护对象

1.2.1传统村落概念界定。

关于传统村落的概念,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的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之前,人们通常把历史遗存下来的村庄聚落称为古村落或乡土建筑[7]。传统村落是以村落民居建筑和村落民风民俗为主的乡村人文景观,往往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某一段历史时期的建筑、环境风貌,具有浓郁、淳朴的民间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负载着丰富的历史、建筑、文化等价值。传统村落是与建筑、历史文化名城等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饱含传统的生产和生活[8]。传统村落是村落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结合的文化生态系统[9]。

1.2.2传统村落保护对象。

一方面,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体。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既非古建筑,又非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从古老传承至今,并依然在繁衍着的且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基层社会群体组织,仍然有村民存在并承担着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农村社区,是活着的历史文化宝库。这一文化特性决定了传统村落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像物质文化遗产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简单、单纯地采取封闭式的办法保护起来[10]。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相比较,更强调保护和发展农耕文化聚落载体的完整存续状态,在加强村落物质形态保护的同时,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难理解,历史文化名村属于传统村落范畴,是以传统村落为基础遴选出来的精华和佼佼者。显然传统村落是比历史文化名村更加宽泛的概念,确定这一概念的立足点在于对古村落的文化遗产能保多保,尽可能多地留住我国农耕文明之根[7]。

1.3农业文化遗产

1.3.1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发起了“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项目(2004 年 4 月正式启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概念内涵的界定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技术、农业景观、农业物种与农业文化。也就是说,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农业文化遗产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11],大致包括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农业民俗10个方面[12]。

1.3.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农业文化遗产是新兴的概念,从其内容来看,既包括农业遗址、农业工具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农业技术、农业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重点是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很少将这一概念用于古村落。笔者分析古村落的农业文化遗产,除了其包含的各种具体遗产内容,还强调整个村落的农业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

2明月湾古村保护与开发现状

明月湾古村落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所在的西山岛南端,南濒太湖,依山傍湖,三面环山,湖光山色,周边环境优美。古村落形成于一千两百多年前,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以自然风光优美、文化遗存丰富而著称。明月湾古村占地约9 hm2,现有常住居民一百余户,近400人,姓氏以邓、秦、黄、吴为主。西山是全国著名的柑橘、白果、枇杷、杨梅、茶叶等产品的重要产地,又是天然的淡水鱼养殖场,这里的居民多以种植花果、碧螺春茶和太湖捕捞、养殖为生。

44卷15期孙铭璐等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

2.1 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明月湾古村历史遗存丰富,是苏州市首批公布保护的古村落,村内现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文物,现有明清古建筑13幢,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表1)。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石板街,修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街巷纵横交叉,总长达1 140 m,路面用4 560余块花岗岩条石铺成,俗称为棋盘街。裕耕堂建于清嘉庆年四年(1799年),占地744 m2,由东西并列的两个院落组成,各自有门厅、楼厅、庭园、书房及附房,两部分可通过备弄一侧的墙门连通。整个建筑的木构架保存较为完好,木雕、石雕精美。礼和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占地450 m2,三进均为楼屋,砖雕简洁精美。建筑均高两层,分成东西两路,西路为主轴,依次设大厅和内厅,东路为门厅和书斋,大厅额署“礼和堂”,2005年重建。邓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2005年于原址重建,基本恢复原状。建筑宽敞高大,门前沿河石栏雕刻精美,两进都有砖雕门楼,雕刻细腻精美,保存完好,艺术价值较高。黄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分为前后两进,占地930 m2,内有一座砖雕门楼,保存较为完整。明月寺又称明月禅院,占地面积1 100 m2,内设弥勒、观音、城陛、关帝、猛将、蚕花等神殿,现存三进院落,主要殿堂均为原构,有多处精美石雕、木雕。古码头全长58.0 m,宽4.6 m,用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倾塌由村民集资重建。该码头曾是明月湾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水上通道。千年古樟树是明月湾的重要标志,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到明月湾访友时所植,树龄约1 200多年,主干直径2 m,树冠高25 m,1984年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一级古树名木。

此外,当地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千年古樟、画眉泉等典故传说;碧螺春采制等传统手工艺;挂“红锦”等传统民俗;木雕、石刻等传统工艺等。作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生的村落,明月湾古村的农业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有枇杷、杨梅、碧螺春茶等特产,传统渔具渔法,传统农家菜肴烹制工艺等,还有长期形成的独特的生产生活系统。

2.2明月湾古村保护与开发现状

自2003年秋开始,苏州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明月湾古村实施抢救保护工程(表2)。

作为目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的重点,明月湾古村的物质文化遗产自保护整治工程展开以来,得到了较好的修缮与维护。明月湾古村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黄家祠堂、邓家祠堂、明月寺、礼和堂、敦伦堂、秦家祠堂、瞻瑞堂、裕耕堂、更楼等十余处约7 000 m2的古建筑;对古码头、石板街进行了全面整修[13]。相比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则严重缺失。在政策文件方面,最早的保护规划中,只有强调遗产分类分层次的保护原则,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在保护工作中,也没有相应措施。在2011年最新编制的保护规划中,才开始提到“保护与传承当地传统精神、祖先及名人文化、民俗精华、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然是不足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虽然没有特别关注“农业文化遗产”这一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但部分相关的文化遗产已经得到相应的保护开发,比如农业物种都有较好的保护与传承,碧螺春采制工艺的传承也较好。

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古村中的古建筑资源也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成为旅游景点。利用黄家祠堂设立明月湾村史展览馆,利用礼和堂设立民间古玩展览馆,利用敦伦堂设立古村民俗展览馆,利用邓家祠堂进行布置陈列,建成了廉吏暴式昭纪念馆[13]。“农家乐”也是明月湾古村旅游的一大特色。随着到访游客的增多,几乎沿路所有农家都开始做起了“农家乐”餐饮,并且有的“农家乐”还兼带住宿,完善了村落旅游功能。沿湖“农家乐”一条街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14]。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更多农户参与“农家乐”经营,开设农家旅馆、农家购物店、采摘园等。

3明月湾古村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3.1保护与开发体系不完善

3.1.1相关政策、规定缺失。

目前,有关明月湾古村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政策、规定的文件仅有《明月湾古村保护与整治规划》、《金庭镇明月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缺少具体的保护开发的政策指导和规定约束。而在现有规划中,还是偏重对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不够。与古村开发相关的政策缺失,缺乏对古村合理开发的指引。

3.1.2保护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遗产保护一般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月湾古村除了是历史文化名村,近年还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在保护方面,应根据传统村落的意义扩大保护范畴,即还应包括生产生活系统以及农业文化的维系。虽然在旅游开发活动中已对部分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与开发,但是没有将农业文化遗产列入保护体系进行系统、合理的保护与开发。

3.2村民保护意识不足,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欠佳

在调研中发现,村中的许多古民居由于年代久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有条件的家庭便自行对其进行改造、翻建,有些甚至废弃。并且,在政府对古村落进行大力保护开发之前,村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很薄弱,在对房屋进行改造时,对古村落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建筑的原貌,还破坏了古村落的空间形态与历史风貌,也威胁到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经过抢救保护工程的修复,仍有不少古建筑缺乏维护与修缮,古村中还存在部分古民居被废置,没有任何维护与修缮,挂有“老屋危险,严禁参观”的警示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则十分不理想,手工艺和传统风俗面临流失。木雕、石刻等传统的匠作工艺已基本无人从事,挂吉祥物“红锦”的风俗也基本消失。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传统渔具渔法、传统农家菜肴烹制工艺所受关注较少,整个村落的生产生活系统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3公众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

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对明月湾古村,还是对历史文化名村,人们的保护意识仍不足。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概念,但仅仅停留在了解有这么一个概念,对其内涵、意义、价值仍不理解,对于明月湾古村的了解程度则更低。由于不了解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意义,人们的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对古村落的破坏也大都缘于此。

3.4开发过度,文化特色欠缺

旅游开发过度,“农家乐”泛滥。自从明月湾古村作为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游客不断增多,沿路的农家陆续做起了“农家乐”餐饮,有的还兼带住宿,完善了村落的旅游功能。明月湾古村地处太湖旅游度假区内,伴随休闲旅游的热潮,到访的游客持续增加,更多的农户参与“农家乐”经营。古村周围的“农家乐”数量众多,古村内的不少古民居也在改造后经营起“农家乐”。虽然旅游开发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但“农家乐”过多,甚至已趋于泛滥的局面,对古村落的空间形态与历史风貌造成了破坏,威胁古村落的原真性。同时,由于“农家乐”多为私人房屋改造而成,私人经营,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卫生状况都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对明月湾古村的旅游形象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忽视了明月湾古村这一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意义。目前,周庄、同里、乌镇、西塘等一些古镇在传统风貌的保持和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不仅古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保护,整个古镇区都得到较好的保护,并被开发出来作为特色旅游景点,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与这些保护、开发成功的古镇相比,明月湾古村开发不足,在保护方面也存在诸多欠缺,这也是目前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普遍问题。目前对于明月湾古村的旅游开发定位更接近于休闲农业旅游,而不是古村落旅游。其以“农家乐”为主,仅为太湖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而没有突出古村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明月湾古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被充分挖掘。

4明月湾古村保护与开发建议

4.1完善保护体系

4.1.1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在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保护时,必须针对村镇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发展和保护政策,必须按照实情编制合理的保护规划,促进村镇的保护与发展[15]。明月湾古村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更为具体、完善的政策指引以及相关规定的约束。目前亟需相应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文件,尤其是被忽视已久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业文化遗产,还有明月湾古村开发的合理规划来改变“农家乐”泛滥的局面。

4.1.2完善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当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保持传统格局、历史和自然风貌以及空间尺度[16]。历史村镇作为一种涵括了建筑(群)、生产生活设施、居民日常用具、历史印记、环境和民俗、信仰、工艺和生产方式等多种类型的复合遗产,其价值在于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17]。此外,明月湾古村又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还应以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完善对明月湾古村的保护,加强系统性保护。系统性保护主要涉及整合传统村落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要素,明确其系统性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整合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原系统活性;整合传统村落与名城系列,构建传统聚落体系;突破现行区划,基于民族、语系、文化脉络等的空间范围,构筑文化圈或文化线路等。系统性保护有助于恢复系统活力,重建聚落体系,将孤立的村落纳入国家传统文化遗产网络[18]。

要完善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为主的保护体系,尤其要加强对现阶段重视不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还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与开发规划,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实现对明月湾古村的整体保护。

4.2多层次、分类保护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律、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名村的成功保护需要多学科、多角度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19]。

实行分类保护的方法,加强针对不同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要注意目前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古建筑中,部分古民居的保护状况欠佳,需要相应的修缮与维护,而不是一个禁止参观的警示。由于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工艺和传统风俗面临流失,因此要鼓励对传统的传承,将其与古村的旅游相结合,既增加居民的收入,使更多人愿意从事相关活动,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而发展成古村的特色。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则需要从规划开始,既要保护各种具体的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也要注重维系生产生活系统。

注重多层次保护,加强古村落的整体性保护。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不仅包含各类文化遗产,还有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以及整个村落蕴涵的文化精髓和氛围。因此,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要从多层次展开,加强整体性保护,倡导多学科参与保护,由包括建筑保护、城镇规划以及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在内的学者组成的多学科专家组来拟定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20]。

4.3加强宣传教育

人们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意识薄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不了解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性,人们便会自觉地进行保护,也会有更多人自发地组织或是参加保护活动。

需要加大 对游客的历史文化名村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明月湾古村目前的宣传是不到位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且开展多渠道的宣传活动,尤其要重视关注度最高的网络渠道。对于村民,则需加强教育,增强其对村落的保护意识,杜绝建设性破坏。

4.4规范管理,合理开发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开发应该以保护性开发为主,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应严格控制“农家乐”的建设,规范“农家乐”的标准。“农家乐”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对古村落造成任何破坏。目前针对近乎泛滥的“农家乐”,首先要进行约束,避免对古村原真怀造成破坏,同时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的设施与经营,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与村民合作推出突出古村落特色的旅游,既保证村民的利益,也可避免让古村遍布“农家乐”。

明月湾古村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在开发中应注重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古村的历史文化遗存,发掘古村的物质精神文化内涵,彰显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加强环境建设,突出古村的文化内涵。

5结语

明月湾古村先后被列入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名录,其历史文化价值显而易见,具有重要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现阶段,经过抢救保护工程,明月湾古村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也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保护与开发状况都不理想,相关工作亟待加强。在保护方面,从规划、政策到保护方法、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意识都需要加强与完善。首先,农业文化遗产应单独列入保护体系,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村落的文化遗产体系进行分类保护,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完整保护体系。此外,作为传统村落,明月湾古村要特别注意整体存续状态以及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在开发方面,规范旅游管理,加强对“农家乐”的规范,完善村落旅游功能,同时将“农家乐”等旅游经营与古村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深度发掘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4):53-55.

[3]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 孙克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1-32.

[5] WALSH K.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ostmodern world[M].London:RoutLedge,1992.

[6] 王恬.古村落的沉思: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7] 胡燕.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0-13.

[8] 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17(1):82-90.

[9] 曹迎春.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12):44-49.

[10] 夏周青.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及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0):62-67.

[11] 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6):914-918.

[12] 王思明,卢勇.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J].中国农史,2010(1):3-11.

[13] 邹永明.苏州明月湾古村保护利用的回顾与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2(9):34-37.

[14] 吴文智.利益驱动下的村落式农家乐集群经营模式研究:以苏州明月湾古村落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5(6):44-51.

[15] 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16] 仇保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迫切性[J].中国名城,2011(2):4-7.

[17] 梁灶群.试论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以广东四会扶利村为例[J].广东史志,2012(2):51-53.

[18] 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等.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11-16.

[19] 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J].中国名城,2011(3):20-30.

[20] 赵勇,梅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4):26-33.

作者:孙铭璐 李明

第4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小编推荐]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第一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第二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24、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第三批

1.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2.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3.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4.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5.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6.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7.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8.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9.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1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1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12.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13. 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14.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15.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16.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17.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19.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20.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21.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22.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23.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 24.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25. 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26.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27.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28.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29.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30.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32.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33.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 34.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 35.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36.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第四批

01 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 02 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 03 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04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05 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06 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07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浙江省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南屏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福建省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 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江西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 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 河南省郏县李口乡张店村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 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

第五批

01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02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 05 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 06 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09 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 10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 11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12 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13 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 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 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 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安徽省休宁县商山乡黄村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福建省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江西省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 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江西省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湖南省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广东省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 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贵州省雷山县郞德镇上郞德村 贵州省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 58 59 60 61 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 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1]

第六批

1.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3.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4.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5.河北省磁县陶泉乡花驼村 6.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 7.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8.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 10.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 11.山西省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13.山西省祁县贾令镇谷恋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 15.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 16.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17.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 18.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

1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 2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 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2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23.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镇漆桥村 24.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 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 26.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 27.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 28.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 32.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 33.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 34.浙江省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37.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

38.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西溪村 39.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40.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41.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42.安徽省歙县雄村乡雄村 43.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

44.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45.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4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卢村

47.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48.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50.福建省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55.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58.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59.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60.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 61.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62.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 63.江西省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65.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 66.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72.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73.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74.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 75.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76.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77.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78.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 79.广东省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80.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 81.广东省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 82.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83.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84.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85.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86.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87.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88.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89.四川省泸县兆雅镇新溪村

9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乐道街村 91.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 92.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93.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94.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

95.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 96.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村 97.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 98.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帮兴村 10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 101.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 102.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

10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 104.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

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 107.青海省玉树县安冲乡拉则村

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北京市(9个) 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

天津市(1个) 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

河北省(32个) 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吕家村 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 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梁家村 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宋古城村 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石家庄市鹿泉市白鹿泉乡水峪村 邯郸市磁县贾壁乡北贾壁村 邯郸市磁县陶泉乡北岔口村 邯郸市磁县陶泉乡花驼村 邯郸市磁县陶泉乡南王庄村 邯郸市涉县固新镇固新村 邯郸市涉县偏城镇偏城村 邯郸市涉县关防乡宋家村 邯郸市涉县河南店镇赤岸村 邯郸市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 邯郸市武安市伯延镇伯延村 邯郸市武安市冶陶镇安子岭村 邯郸市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 邯郸市武安市冶陶镇冶陶村 邯郸市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 邢台市内丘县南赛乡神头村 邢台市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张家口市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南留庄村 张家口市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 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村 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西古堡村 张家口市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张家口市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

山西省(48个) 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店头村 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新平堡村 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村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大阳泉村 长治市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村 长治市长治县贾掌镇西岭村 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 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 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晋城市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晋城市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 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 晋城市陵川县西河底镇积善村 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 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 晋中市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晋中市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晋中市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晋中市太谷县北洸乡北洸村 运城市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 忻州市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 忻州市繁峙县神堂堡乡茨沟营村 忻州市繁峙县杏园乡公主村 忻州市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 忻州市河曲县旧县乡旧县村 忻州市岢岚县大涧乡寺沟会村 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乡北方沟村 忻州市偏关县万家寨镇万家寨村 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西中黄村 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 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吕梁市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 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吕梁市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吕梁市柳林县柳林镇贺昌村 吕梁市柳林县三交镇三交村

内蒙古自治区(3个)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乌兰察布市丰镇市隆盛庄镇隆盛庄村

黑龙江省(2个)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宁年村富宁屯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三家子村

上海市(5个) 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 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 宝山区罗店镇东南弄村 浦东新区康桥镇沔青村 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

江苏省(3个) 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明月湾村

浙江省(43个) 杭州市富阳市龙门镇龙门村 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深奥村 宁波市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 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门渔村 宁波市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 宁波市余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 宁波市余姚市鹿亭乡中村 宁波市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 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 温州市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 温州市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 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 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 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 绍兴市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 绍兴市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 金华市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 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 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 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郑宅镇区 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 金华市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 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郭洞村 金华市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金华市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 衢州市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 衢州市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舟山市岱山县东沙镇东沙村 台州市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 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高迁村 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 丽水市景宁县大际乡西一村 丽水市龙泉市城北乡上田村 丽水市龙泉市兰巨乡官浦垟村 丽水市龙泉市西街街道宫头村 丽水市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 丽水市龙泉市小梅镇金村村 丽水市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丽水市庆元县濛州街道大济村

安徽省(25个) 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古民居 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古民居 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 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黄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宏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卢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南溪古寨 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渚湖姜村 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高村 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宣城市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福建省(48个)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福州市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三明市清流县赖坊乡赖安村 三明市大田县济阳乡济阳村 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 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三明市明溪县胡坊镇肖家山村 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 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 三明市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 三明市尤溪县新阳镇双鲤村 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三明市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 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 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南平市顺昌县大干镇上湖村 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龙岩市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 龙岩市连城县四堡乡务阁村 龙岩市长汀县馆前镇坪埔村 龙岩市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 龙岩市长汀县红山乡苏竹村 龙岩市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 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 龙岩市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宁德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宁德市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宁德市福鼎市店下镇巽城村 宁德市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 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 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长洋村 宁德市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 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 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柏源村 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 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双溪社区 宁德市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 宁德市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

江西省(33个) 南昌市进贤县温圳镇杨溪村委李家村 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晏家村 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 景德镇市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 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高岭村 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绕南村 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 赣州市赣县白鹭乡白鹭村 赣州市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

赣州市龙南县杨村镇杨村村燕翼围 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 吉安市井冈山市鹅岭乡塘南村 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 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横坑村 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吉安市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 吉安市安福县洋门乡上街村 吉安市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吉安市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宜春市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宜春市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驿前村 抚州市乐安县湖坪乡湖坪村 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江湾村 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延村 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山东省(10个) 济南市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村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山渔村 青岛市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梦泉村 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 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兴隆庄村 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西杨家埠村 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山西街村 威海市荣成市宁津街道东楮岛村

河南省(16个) 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 平顶山市郏县渣园乡渣园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新乡市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 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南阳市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村 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 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

湖北省(28个)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 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

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阚家塘 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向日岭村六组 襄阳市枣阳市新市镇前湾村 荆门市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 孝感市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 孝感市大悟县宣化镇铁店村八字沟 黄冈市红安县华家河镇祝楼村祝家楼垸 黄冈市麻城市歧亭镇丫头山村 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同心村李垅垸 咸宁市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铁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细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新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河镇冷水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凉雾乡海洋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大路坝区蛇盘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甲马池镇马家沟村王母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中寨坝村郑家坝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湖南省(30个) 衡阳市常宁市庙前镇中田村

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乡石堰坪村 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黄沙坪老街 益阳市安化县马路镇马路溪村

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永州市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永州市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永州市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夯沙乡夯沙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阿拉营镇舒家塘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都里乡拉毫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六合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小溪乡小溪村

广东省(40个)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江门市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 湛江市雷州市龙门镇潮溪村 湛江市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 湛江市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 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杨池古村 肇庆市广宁县北市镇大屋村 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 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石楼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松坪村 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 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 梅州市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 汕尾市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 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 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古一村象埔寨 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龙湖古寨 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39个)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平卯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东田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高友村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 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洞井村 桂林市灌阳县水车乡官庄村 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江口村

桂林市荔蒲县马岭镇永明村小青山屯 桂林市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 桂林市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熊村 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路西村 桂林市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 桂林市灵川县灵田乡迪塘村 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老寨村 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溶流上村 桂林市平乐县沙子镇沙子村 桂林市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 桂林市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渔村 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玉林市北流市民乐镇萝村 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平流屯 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达腊屯

百色市西林县马蚌乡浪吉村那岩屯 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玉坡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虎马岭村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芦岗村 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龙道村 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

海南省(7个) 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文山村 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 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上丹村 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 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重庆市(14个) 涪陵区大顺乡大顺村 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九龙坡区走马镇椒园村 綦江县东溪镇永乐村 忠县花桥镇东岩古村 忠县新生镇钟坝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金岭乡银杏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新城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后溪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南界村

四川省(20个) 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 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泸州市泸县兆雅镇新溪村 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倒苗族村 遂宁市射洪县青堤乡光华村 南充市阆中市老观镇老龙村 南充市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 巴中市巴州区青木镇黄桷树村

雅安市宝兴县硗碛乡夹拉村委和平藏寨 雅安市石棉县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桃坪村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沙尔宗乡丛恩村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黑虎乡小河坝村鹰嘴河组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子庚乡八子斯热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更知乡修贡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泥巴乡古西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新都镇七湾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贵州省(90个)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批林村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大寨

贵阳市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遵义市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 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石板房村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村

铜仁市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兴隆社区上坝自然寨 铜仁市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 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马桑坪村 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箱子坪村 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葛容村高桥自然村 铜仁市石阡县河坝场乡小高王村

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黄泥坳村 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廖家屯村 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瓮水屯村 铜仁市石阡县石固仡佬族侗族乡公鹅坳村 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大寨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巴铃镇百卡村卡嘎布依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则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排莫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翁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坝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蝉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场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顺乡平甫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岑扣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高青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滚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归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九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平架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三团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高寅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贡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吝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金城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蚕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冲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登岑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高近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流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寨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芒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高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纪登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绍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育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朱冠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述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宰拱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竹坪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永从乡豆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肇兴中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纪堂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纪堂上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堂安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肇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乡滚仲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八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乡董蒙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永康民族乡太吉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永康民族乡尧古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交懂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坝街乡坝辉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拉揽乡排烧村

云南省(62个) 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罗斯村委腊者村 玉溪市元江县青龙厂镇它克村 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板桥村 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 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和平村 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顺利村 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水碓村 昭通市威信县水田乡湾子苗寨村 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大东行政村 丽江市古城区金山乡贵峰村 丽江市古城区金山乡漾西村 丽江市古城区七河乡共和西关村 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 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谷宇村 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 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白沙村 丽江市玉龙县宝山乡石头城村 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桃园村 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城子三寨村 普洱市景东县大街乡三营村 普洱市景东县文井镇清凉村梁家组

普洱市澜沧县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老达保组 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碧溪古镇村 普洱市墨江县那哈乡牛红村委勐嘎村 普洱市宁洱县同心乡那柯里村

普洱市思茅区龙潭乡龙潭村南本小组 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 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鲁史古集村 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大勐准委会勐准组(村)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碗窑组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永和村委上永和村 临沧市临翔区平村乡那玉村委东岗村 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委勐旺大寨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光禄镇西关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官厅镇苍台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三镇可邑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三镇腻黑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城寨村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族乡洛特老寨村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乡十字街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邑乡者么村委大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喜州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金华镇剑川古城 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庄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旧邑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杉阳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宝丰乡宝丰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师井村大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古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曼东村

西藏自治区(5个)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 昌都地区左贡县东坝乡军拥村 日喀则地区吉隆县贡当乡汝村 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帮兴村 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

陕西省(5个) 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孙塬村 渭南市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榆林市绥德县白家碱乡贺一村 榆林市佳县佳芦镇神泉村

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甘肃省(7个) 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乡河口村 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 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 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陇南市文县石鸡坝乡哈南村

青海省(13个) 海东地区互助县丹麻镇索卜滩村 海东地区互助县丹麻镇哇麻村 海东地区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 海东地区互助县五十镇北庄村 海东地区互助县五十镇寺滩村 海东地区互助县五十镇土观村 海东地区循化县街子乡孟达山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城内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下庄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江什加村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 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一组 固原市隆德县奠安乡梁堡村一组 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北长滩村 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4个) 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哈密地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 哈密地区哈密市五堡镇博斯坦村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

第5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单[定稿]

中国最新10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一、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4座) (国务院1994年1月4日至今) 凤凰山海关濮阳安庆

二、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 (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 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淄博 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 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 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天津保定平遥呼和浩特沈阳上海镇江常熟 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 南昌济南安阳南阳商丘武汉襄樊潮州 重庆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 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四、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 开封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江陵长沙广州 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中国最新8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

日前,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评选了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目前全国已有80镇(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命名。

一、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角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市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二、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24、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参考资料: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共评选了三批,后来又增补了几个,现在一共有103座,其中县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远远不止4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完全名单如下:(括号内的数字为批准的批次) 第一批:1982年2月8日公布,共24处 第二批:1986年12月8日公布,共38处 第三批: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处 增补a:2001年8月10日公布,共1处 增补b:2001年12月17日公布,共1处 增补c:2004年10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d:2005年4月14日公布,共1处 北京:北京(1) 天津:天津(2)

河北:承德(1)保定(2)正定(3)邯郸(3) 山海关(a)

山西:大同(1)平遥(2)新绛(3)代县(3)祁县(3) 内蒙古:呼和浩特(2) 辽宁:沈阳(2)

吉林:吉林(3)集安(3) 黑龙江:哈尔滨(3) 上海:上海(2)

江苏:南京(1)苏州(1)扬州(1)镇江(2)常熟(2)徐州(2)楚州(淮安)(2)

浙江:杭州(1)绍兴(1)宁波(2)衢州(3)临海(3) 安徽:歙县(2)寿县(2)亳州(2)安庆(d) 福建:泉州(1)福州(2)漳州(2)长汀(3) 江西:景德镇(1)南昌(2)赣州(3)

山东:曲阜(1)济南(2)青岛(3)聊城(3)邹城(3)临淄(淄博)(3) 河南:洛阳(1)开封(1)安阳(2)南阳(2)睢阳(商丘)(2)郑州(3)浚县(3)濮阳(c)

湖北:荆州(1)武汉(2)襄樊(2)随州(3)钟祥(3) 湖南:长沙(1)岳阳(3)凤凰(b)

广东:广州(1)潮州(2)肇庆(3)佛山(3)梅州(3)雷州(3) 广西:桂林(1)柳州(3) 海南:琼山(海口)(3) 重庆:重庆(2)

四川:成都(1)阆中(2)宜宾(2)自贡(2)乐山(3)都江堰(3)泸州(3) 贵州:遵义(1)镇远(2)

云南:昆明(1)大理(1)丽江(2)建水(3)巍山(3) 西藏:拉萨(1)日喀则(2)江孜(3)

陕西:西安(1)延安(1)韩城(2)榆林(2)咸阳(3)汉中(3) 甘肃:武威(2)张掖(2)敦煌(2)天水(3) 青海:同仁(3) 宁夏:银川(2) 新疆:喀什(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迄今,中国政府已将109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对它们进行了重点保护。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中国的109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下: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区(秦皇岛) 山西: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哈尔滨市

吉林: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沈阳市

江苏: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

浙江: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 福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长汀县 江西: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亳州市、歙县、寿县、绩溪、安庆

山东: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淄博市、泰安

河南: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 湖北:武汉市、荆州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 广西:桂林市、柳州市 海南:琼山市、海口

四川: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 贵州: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同仁县 宁夏:银川市

新疆:喀什市、吐鲁番、特克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目前已公布三批及10座增补城市,共计109座

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增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增补城市10处(2001-2007):

山海关区(秦皇岛)、凤凰县、濮阳、安庆、泰安、海口、金华、绩溪、吐鲁番、特克斯

一、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4座) (国务院1994年1月4日至今) 凤凰山海关濮阳安庆

二、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 (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 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淄博 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 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 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天津保定平遥呼和浩特沈阳上海镇江常熟 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 南昌济南安阳南阳商丘武汉襄樊潮州 重庆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 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四、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 开封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江陵长沙广州 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中国最新8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

日前,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评选了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目前全国已有80镇(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命名。

一、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角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市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二、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24、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第6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第一~第六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名单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4、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名单

1.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

2. 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3. 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4.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5.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6. 江苏省高淳县淳溪镇

7.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8.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

9.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

10. 浙江省宁海县前童镇

11. 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

12.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

13. 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

1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

15. 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

16.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

17.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

18. 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

19. 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

20. 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21.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22. 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

24. 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兴坪镇

25.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

26. 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

27. 重庆市江津市塘河镇

28. 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

29. 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镇

30.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31. 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

32. 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

33. 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

34.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

35. 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

36. 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

37.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昌珠镇

38. 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

39. 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

40. 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

4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惠远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名单

1.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2.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3.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4.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5.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6.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7.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8.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9.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1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1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12.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13. 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14.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15.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16.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17.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19.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20.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21.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22.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23.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

24.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25. 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26.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27.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28.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29.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30.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32.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33.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

34.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

35.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36.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四批)名单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名单 01 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 02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 03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 04 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 05 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

06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王爷府镇 07 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多伦淖尔镇 08 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 09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 10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 11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 12 上海市南汇区新场镇 13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 14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 15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 16 江苏省海门市余东镇 17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 18 浙江省仙居县皤滩镇 19 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 20 浙江省富阳市龙门镇 21 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 22 安徽省歙县许村镇 23 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 24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 25 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 26 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 27 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 28 河南省开封县朱仙镇 29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 30 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 31 湖北省咸宁市汀泗桥镇 32 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 33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 34 湖南省望城县靖港镇 35 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36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37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 38 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 39 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 40 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 41 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 42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 43 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 44 重庆市铜梁县安居镇 45 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 46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 47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 48 四川省大邑县新场镇 49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 50 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 51 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 52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 53 贵州省平坝县天龙镇 54 云南省孟连县娜允镇 55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镇 56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 57 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 58 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 01 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 02 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 03 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04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05 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06 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07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08 浙江省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 09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10 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11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南屏村 12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13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14 福建省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 15 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 16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17 江西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 18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 19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 20 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21 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 22 河南省郏县李口乡张店村 23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24 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25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 26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27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28 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 29 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30 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31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32 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33 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34 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35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 3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五批)名单

01 河北省涉县固新镇 02 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 03 山西省天镇县新平堡镇 04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 05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 06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 07 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 08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 09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 1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荡口镇 11 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 12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 13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 14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 15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 16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 17 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 19 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 20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21 河南省郏县冢头镇 22 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 23 湖南省绥宁县寨市镇 24 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 25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 26 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 27 重庆市荣昌县路孔镇 28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 29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 30 四川省屏山县龙华镇 31 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 32 四川省犍为县清溪镇 33 云南省宾川县州城镇 34 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 35 云南省蒙自县新安所镇 36 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镇 37 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 38 甘肃省榆中县金崖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五批)名单 01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02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 05 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 06 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09 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 10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 11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12 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13 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14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16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17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 19 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 20 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 21 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 22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 23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24 安徽省休宁县商山乡黄村 25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26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27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28 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29 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30 福建省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 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32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33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34 江西省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35 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 36 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37 江西省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38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39 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40 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41 湖南省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42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43 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44 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45 广东省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46 广东省梅县水车镇茶山村 47 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48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49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50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51 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52 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53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 54 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 55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56 贵州省雷山县郞德镇上郞德村 57 贵州省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 58 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 59 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

6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

6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六批)名单

1.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镇 2.河北省蔚县代王城镇 3.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 4.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隆盛庄镇 5.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库伦镇 6.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 7.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 8.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 9.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 10.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 1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 12.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 1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 14.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 15.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 16.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 17.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 18.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 19.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 20.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 21.浙江省岱山县东沙镇 22.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 23.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 24.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 25.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 26.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 27.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 28.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 29.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 30.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 31.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 32.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 33.江西省广昌县驿前镇 34.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 35.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 36.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 37.山东省微山县南阳镇 38.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镇 39.河南省滑县道口镇 40.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 41.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 42.湖北省随县安居镇 43.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 44.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 45.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 46.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 47.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 48.广东省梅县松口镇 49.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 50.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 51.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界首镇 52.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 53.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 54.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渡镇 55.重庆市开县温泉镇 56.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 57.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 58.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 59.四川省平昌县白衣镇 60.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 61.四川省金堂县五凤镇 62.四川省宜宾县横江镇 63.四川省隆昌县云顶镇 64.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 65.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 66.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 67.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 68.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 69.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

70.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 7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名单

1.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3.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4.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5.河北省磁县陶泉乡花驼村 6.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 7.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8.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 10.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 11.山西省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13.山西省祁县贾令镇谷恋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 15.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 16.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17.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 18.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 1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 2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 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2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23.江苏省高淳县漆桥镇漆桥村 24.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 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 26.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 27.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 28.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 32.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 33.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 34.浙江省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37.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 38.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西溪村 39.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40.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41.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42.安徽省歙县雄村乡雄村 43.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 44.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45.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4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卢村

47.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48.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50.福建省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55.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58.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59.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60.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 61.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62.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 63.江西省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65.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 66.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72.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73.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74.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 75.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76.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77.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78.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 79.广东省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80.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 81.广东省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 82.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83.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84.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85.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86.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87.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88.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89.四川省泸县兆雅镇新溪村

9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乐道街村 91.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 92.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93.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94.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 95.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 96.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村 97.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 98.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帮兴村 10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 101.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 102.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 10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 104.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

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 107.青海省玉树县安冲乡拉则村

第7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揭牌仪式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揭牌仪式

邀请领导名单

(高林村提供名单)

领导:(合计:25人)

1. 张海国先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送牌匾) 2. 王应际先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

3. 钟业昌先生: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厅级) 4. 邓光华先生:海南省资源和社保党组成员、省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 5. 王亦平先生:省文物局局长(分管历史文化村申报工作的领导) 6. 许达民先生:省党史办副厅级领导干部,《海南史志办》副主编 7. 许振凌女士:省文体厅副厅长

8. 林鸿茂先生:原任三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厅级) 9. 林春红女士:农垦总局教育局局长

10. 11. 12. 王涯燕女士:海口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信田先生:海南省人大财办主任 史贻云先生:海南省全国政协委员

13.

14. 张运招先生:澄迈县委办主任 张运英先生:海南省公安厅领导

1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韩献光先生: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 刘爱华女士:省建设厅法规处处长

吴 河先生:海口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房产处处长 杨亚明先生:省建设厅房产监察处副处长 吴 刚先生:省建设厅规划处副处长 朱运梓先生: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调研员 许 虹女士: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处主任科员 杜经纬先生:省建设厅规划处主任科员 程作道先生:省建设厅规划处主任科员 何 谦先生:省建设厅法规处主任科员 王 山先生:省建设厅住房处科长

高林经济社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2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揭牌仪式

邀请专家名单

(高林村提供名单)

专家:(合计:11人)

1. 张一平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海南省文博学会理事(海南历史文化名村评审专家) 2. 李晓宁先生:博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名媒体时事与军事评论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初期策划人、CCTV-新闻频道《央视论坛》顾问、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嘉宾(送贺文,已经确定行程) 3. 许达民先生:《海南史志办》副主编

4. 王家儒先生:海大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会。海南省美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省青年美协顾问 海南扶贫书画院院长(送题字)

5. 王家连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海南文联委员,海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海南诗社理事(送书法) 6. 宋静敏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大学高尔夫教育培训中心教授

7. 林明俊先生: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8. 林国华先生:海南省青年美协(常务)副主席,海南扶贫书画院副院长 9. 黎月光先生:三亚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0. 莫清华先生:原定安县文联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家(送文) 11. 陈春福先生: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3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揭牌仪式

邀请名人名单

(高林村提供名单)

特邀知名人士:(25人)

1. 张泰超先生:海南省政协常委、海南省侨联副主席、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海南省华商会会长、香港海南同乡会会长、海南运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侨商联合会二届副会长(送牌匾)

2. 张冠彩先生:海南凤凰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凤凰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南省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海南省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送牌匾负责人)

3. 张志平女士:加拿大温哥华商人

4. 许荣颂先生:原任定安县博物馆馆长,退休干部 5. 崔开勇先生:定安县县史志办主任

6. 林先兰先生: 海口白老顺实验有限公司 总经理 7. 吴拂壮先生:海南壮兴实业投资公司 董事长 8. 刘宏枝先生:三亚小鱼温泉 董事

9. 于晓光先生:海南银泉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总经理(捐助基金会)

10. 张敬平先生:万宁市政协常委、市企业协会 副会长,海南省优秀企业家,海南万宁琼州实业开发总公司任董事长、琼州国际大酒店任总经理

4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

11. 曹 勇先生:海南银泉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经理(捐助基金会 ) 12. 张泰春先生:时任澄迈县县长

13. 张庆光先生:海南省张氏联谊会 秘书长(送牌匾 )

14. 董洲池先生:海南银泉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经理(捐助基金会 ) 15. 张泰军先生:海南莲威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送牌匾 赋) 16. 张运美先生:海南省张氏有文公后裔联谊会 副会长(送牌匾 ) 17. 张泰皇先生:海口富皇宾馆 总经理(送牌匾 ) 18. 张泰聪先生:海南日佳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送牌匾 ) 19. 张昌礼先生:海南文史学者、海瑞史传作者、有文公张氏族谱主编 (送对联 )

12. 岑有富先生:定安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海南省中学历史教研会常务理事(送对联 )

13. 曹绍烈先生:原定安县政协办主任,退休干部(捐资 ) 20. 马震阴先生:定安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1. 王豪任先生:定安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2. 王 姹女士:原定安县妇联办主任,省文联作协专职作家

23. 张远来先生: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历史文化专家,三亚市崖州民歌协会会长,琼州学院退休教师

24. 林亚平先生: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村代表 25. 羊文统先生: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委会书记、主任

5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揭牌仪式

邀请名人名单

(高林村提供的邀请人员名单)

邀请周边村代表(合计:34人) 1. 里变村委会干部(7名)

2. 莫德广 黎日新 林思萍 陈志 吴吉 李布 李布钦 3. 经济社代表(17名)

4. 福基田村:莫爱莲 莫其安 莫日开 莫德彬 莫德超 5. 军坡岭村:陈家忠 张运龙 张运经 6. 里变村:黎日东 黎日文 7. 东排村:陈锦禄 吴孝君

8. 高大昌:李海 李鸿民 李浩 李布得 李宏军 9. 暗山村:吴清江 吴清雄 李坤三 10. 旺贵村村代表(1名): 11. 甲子

一、

二、三队代表(3名): 12. 上昌村代表(1名): 13. 黑岭村村代表(1名): 14. 高林果园(1名):莫甫诗

15. 海口市琼山区嘉乐湖村代表(1名)张运辉

6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林村

16. 海口市琼山区莲塘村代表(1名)张昌焕 17. 永廊村等文明生态村代表(1名)周先生

联系方法: (高林村):

(海口市)张 贵(会长、组长、主任):13876957999 张昌晖(副会长、处长):18907501020 张昌健(副会长、高工):13518089569 张昌赋(副会长、高讲):13307551086 (定安县)谢永风(副会长、统战部部长):13876126366 张运成(副会长、局长):13907500957 张文化(名誉会长):13902607046 吴坤广(副会长、校长):13976910855 (高林村)张泰学(副会长、乡主任、书记):13518002399 张运恩(副会长、定安乡土研究会会员):63761279 张党权(接待组副组长)13807698203

高林经济社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第8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情况

国家级名城三个:景德镇、南昌、赣州 省级名城四个:瑞金、井冈山、九江、吉安

第一批:2003年10月公布,全国共22个名镇名村(其中镇10个,村12个),其中我省名村1个,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第二批:2005年11月公布,全国共58个名镇名村(其中镇34个,村24个),其中我省名镇1个,浮梁县瑶里镇;名村2个,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第三批:2007年6月公布,全国共77个名镇名村(其中镇41个,村36个),其中我省名镇1个,龙虎山上清镇;名村3个,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第四批:2008年12月公布,全国共94个名镇名村(其中镇58个,村36个),其中我省名镇1个,横峰葛源镇;名村6个,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赣县白鹭乡白鹭村、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婺源县思口镇延村、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第五批:2010年12月公布,全国共99个名镇名村(其中镇38个,村61个),其中我省名镇1个,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名村5个,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国家共公布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合计350个(名镇181个,名村169个),其中我省共有21个。

江西省命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情况

我省分三批评选了6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安义县长埠镇罗田村 进贤县架桥镇陈家村 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婺源县江湾镇江湾村 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 铅山县河口镇 铅山县石塘镇 横峰葛源镇

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 婺源县思口镇延村 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 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婺源县镇头镇游山村 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 婺源县段莘乡庆源村 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东乡县黎圩镇浯溪村 宜黄县棠阴镇 广昌县驿前镇

丰城市张巷镇白马寨村 丰城市筱塘乡厚板塘村 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万载县株潭镇株山村 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樟树市临江镇 鹰潭龙虎山上清镇 贵溪市塘湾镇 贵溪市耳口乡曾家村 赣县白鹭乡白鹭村 于都县马安乡上宝村 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 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 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 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 浮梁县瑶里镇 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浮梁县瑶里镇高岭东埠村 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 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 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吉水县金滩镇桑田村 吉水县金滩镇仁和店村 吉安县永和镇

吉安县横江镇唐贤坊村 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新建县大塘乡汪家村 南昌县三江镇镇前、后万村 铜鼓县排埠镇 青原区富田镇 青原区新圩镇毛家村 浮梁县西湖乡蟠溪村 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 婺源县紫阳镇考水村 横峰县姚家乡兰子畲族村 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 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定南县天九镇九曲村 赣县湖江乡夏府村 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 安源区安源镇 莲花县路口镇湖塘村 分宜县分宜镇介桥村

第9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顺德碧江(五):村心大街祠堂群:泰兴大街祠堂群

碧江村心大街祠堂群

北滘镇碧江村心大街祠堂群包括楚珍苏公祠,峭岩苏公祠,黄家祠堂,源庵苏公祠。

1,峭岩苏公祠清代早期建筑,原为苏氏北便房二十世祖苏弼的私伙祠,又称“绳武堂”。祠堂坐西向东,面积464.78平方米。三角硬山墙,龙舟脊,有瓦当和滴水,三进均为心间敞开。峭岩祠除了一进后檐作歇山处理,二进有生起等特点外,选材优良(细纹铁木、磨光咸水石、水磨青砖等等),工艺精巧(材径小、雕刻流畅、繁简得宜等等),也是其特色所在。该祠已于2005年由镇政府出资修复。

2,黄家祠堂该祠面阔三间,深三进。其中一进头门凹门肚式,粗面岩勒脚,水磨青砖墙,带有明末清初的建筑特征。墙以的灰塑萱草,彩绘壁画和镬耳山墙应为清代中期重修时所作。头门门洞不知何年已砌墙封堵,只留下东厅巷内的小侧门出入。由于原住户已迁居,祠堂多年空置深锁,普查时未能进内深入了解,只从门隙中窥得祠内已十分颓废。在昔日苏姓祠堂林立的村心街上,独一无二的黄家祠居然能保留了数百年,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特色。

3,源庵苏公祠清代中期建筑,苏氏北厅房二十世祖苏廷爵的私伙祠, 2004年抢救重修。该祠坐西向东,面阔三间,一路两进一院落,总宽11米,深18.35米,面积201.85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有瓦当,无滴水。其中一进头门凹肚门式,白麻石勒脚水磨青砖外墙,后檐全开敞,白石方檐柱;庭院无侧廊,有侧门可通两旁小巷。二进全开敞,深三间,白石前檐柱,坤甸木内柱,瓜柱式梁架。

4,楚珍苏公祠紧贴源庵祠北侧,中隔一道青云巷,两祠可通过青云巷内侧门相连。楚珍祠始建于明代后期,其二进大殿仍保留着古老的铁力木大柱。清代中期建造源庵祠时,楚珍祠亦作了大规模的重新修建,所以两祠的规格,形制基本相同。楚珍祠的最大特色是完整地保留了一进前檐的浮雕戏曲人物封檐板,二进次间前檐的八角木格贝壳窗和心间金柱的木雕挂落,这些装修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源庵祠和楚珍祠连同其两旁,后边的一座座镬耳大屋,一条条麻石小巷,连成了村心街上的又一片古建筑景观的高潮。

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

碧江泰兴大街祠堂群由尊明祠(五间祠),澄碧苏公祠,丛兰苏公祠,逸云苏公祠和何求苏公祠等五所明清祠堂组成。

1,尊明祠 又名兹德堂,俗称“五间祠”,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头进和中座,面积1107.2平方米,整所祠堂从形制到建材都保留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建筑总宽32.45米,中座深三间,七架粱加前后各四步梁,纵深达14米,这尺度在省内现存的五开间,七架梁古建筑中实为罕见。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对尊明祠的评价是:其建筑梁架及石柱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形制为民间祠堂中少见的五开间,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其大殿建筑风格雄大而不失优雅,细部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澄碧苏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堂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三座,总宽12.75米,深37.14米,面积473.53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砖雕墀头。头进设塾,花岗石方柱弓梁,雕刻精细。外山墙两旁为对称的外巷,均设巷门楼,形似青云巷。

3,丛兰苏公祠建于清代中期,与澄碧祠隔一小巷,两所祠堂在巷内有侧门互通。丛兰词面阔三间,进深三座,总宽11.4米,深34.3米,面积381.1平方米,后寝已坍塌。丛兰词的建筑布局与澄碧祠十分近似,但规模略逊。中座大殿的金柱柱质呈花瓶状,雕刻精美。正门仍保留着苏鹤题写于清嘉庆十一年(1767年)的石门匾,可见其建筑年代晚于澄碧祠。

4,逸云苏公祠建于清代,面阔三间,深两进,总宽10.88米,深16.8米,建于清代中后期,为碧江苏氏北厅房的私伙祠,镬耳山墙,灰塑博古脊,建筑主体完好。头进水磨青砖外墙,凹肚式大门。后座大堂仅设两根金柱,瓜柱抬梁式梁架前端借助次间前檐墙承托,结构有别于常见的祠堂四柱大厅。厅内红石祭坛,仍十分精美。

5,何求苏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内尚存明代古井一眼。现存祠堂面积386.28平方米,硬山墙,龙船脊,祠堂两旁有门巷。一座砖石结构的牌坊把天井隔成两半。牌坊双面石刻坊额,前面坊额“世承天宠”,是明代诗人学者,南园后五子"之一,陈村人欧大任题赠,其上款苏顺为北厅房的十三世祖,受封“儒林郎”,与欧大任是亲家;背面坊额“博学鸿词”,是刘庶“为乾隆元年部举鸿博古侪苏老先生珥题”。苏珥号古侪,北厅房二十一世祖,是广东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乾隆元年曾被荐举而没有赴京应试。现存的祠内牌坊,在顺德已经不多,而与欧大任、苏珥这两位顺德历史名人有关的古建筑更为罕见。

从五间祠到何求祠,五所明清古建集中在泰兴街南北约300米范围内,是一组难得如此紧凑的古祠堂群。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下一篇: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