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小故事演讲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小故事演讲(精选7篇)

中国历史小故事演讲 篇1

张良进履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天下会大乱。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中国历史小故事演讲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初中历史;小故事;效率

伴随新课改教学理念[1]的逐渐深入人心,初中历史教师也应当依照新课改要求积极探索可行途径,要通过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历史小故事概述

所谓历史小故事,顾名思义就是说篇幅短小精悍,高度浓缩了历史故事情节,能够对历史事件其进程进行反映的故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扣人心弦、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历史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历史故事优势,将历史事件的起源、过程和结果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接受到历史教材上的知识,还能接受到教材之外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历史教师对选取的历史故事应当具有趣味性和代表性,并需要提前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既符合课堂教学需要,又避免因冗长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历史小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具体运用

(一)在课前通过历史小故事导入新课

常言道,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在开始之初就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推动课堂进行。[2]在开始新的章节的时候,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章节内容利用相关的带有一定趣味性或悬念的历史小故事来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比如在上《大一统的汉朝》这节课的时候,历史老师可以先用一个历史小故事来讲述刘邦在称帝之前的经历:刘邦性格豪爽,为人豁达,不喜欢干农事,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喝酒,刘邦的父亲训斥为“无赖”,并说他不如哥哥,但刘邦还是我行我素。刘邦每天下午都会去一家酒店喝酒,然而却没有钱,因此经常打白条赊账,但是酒店老板发现,只要刘邦来喝酒,那天生意就特别好,算下来还赚了不少,后来就把白条撕了。后来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从而与萧何、樊哙等成为了知交好友,这些人都成为了刘邦后来取得江山的重要助力。通过这个小故事,以此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刘邦这个人物身上,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一介布衣、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如何一统江山当上皇帝。

(二)在课堂中通过历史小故事来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教师在对一堂新课进行讲述的过程中,虽然平铺直叙能够更加容易地切中课文主题,然而却难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积极的思考。[3]因此,在此时历史教师就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历史小故事来引领教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讲述《西安事变》这节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将蒋介石被扣押的经过浓缩成一个小故事插入课堂中,并不断进行设疑,让学生大胆猜测当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将蒋介石扣押之后,国共两党各自有着哪些主张,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在讲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让学生们猜测当蒋介石被释放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可能会遭受怎样的待遇。就这样让学生通过猜测与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当时那样形势下,两位将军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具有多么高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从而让学生既了解了历史,又对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课堂结束后通过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探究

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历史教师仍然可以通过插入具有悬念的历史小故事来引发学生产生探究行为。这类小故事既可以是承前也可以是启后。所谓承前就是说历史教师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通过历史小故事来使学生对本堂课学习到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所谓启后即是说通过具有悬念的历史小故事来使学生对下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历史教师在上完《罗斯福新政》这节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讲述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小故事,炉边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通过炉边谈话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从另外一面了解罗斯福新政,从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应当积极探索各种可行途径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先简单阐述了历史小故事的内涵,再对历史小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借此给予其他历史教师参考与借鉴,共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52-53.

[2]李跃华.简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经贸实践,2015(09):227.

中国历史有趣小故事 篇3

一天,罗竹林跟几个长工在牲口棚前就着老白菜帮子吃高粱面饼,却听见谷大肚的厨屋里在“哧啦哧啦”地炸麻糖,又传出谷大肚训斥他小子的声音:“蹲在屋里吃,别出去,当心露头挨狗咬!” 上午下地栽蒜。罗竹林悄悄地吩咐长工们把蒜瓣都头朝下点种。 几天后,蒜苗却还没冒芽,谷大肚急了,趴在地里抠起来。抠一个,见是头朝下,再抠一个,还是头朝下,就找罗竹林算账。 罗竹林把眼一眨说:“你不是说,‘露头挨狗咬’吗?它不敢露头,该是怕狗咬吧?”

中国历史小故事英文版 篇4

as recorded in a historical book of the sixth century, in ancient times, there lived a man named huan jing. he was learning the magic arts from fei changfang, who had become an immortal after many years of practicing taoism. one day, the two were climbing a mountain. fei changfang suddenly stopped and looked very upset. he told huan jing,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disaster will come to your hometown. you must go home immediately. remember to make a red bag for each one of your family members and put a spray of dogwood on every one. then you must all tie your bags to your arms, leave home quickly and climb to the top of a mountain. most importantly, you must all drink some chrysanthemum wine. only by doing so can your family members avoid this disaster.

古代励志小故事历史经典故事 篇5

然而鲁肃却不这么认为,他劝孙权把都督周瑜从鄱阳湖召回来。周瑜回来后,对孙权说:“曹操自称汉室丞相,实际是汉室的奸臣。将军驻守在江东,兵精将强,粮草充足,应当替汉室剿灭残渣余孽,曹操现在自来送死,怎么能迎接他呢?请允许我来为你分析形势。现在,曹操尚未平定北方,马超、韩遂还在关西一带,这是曹操的后患;曹操舍弃了车马,驾起舟船,来和东吴争高低,再加上天气寒冷,马吃不上水草,中原的士兵从中原赶到这里,在大江上作战,水土不服,肯定是会生疾病的,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我请求你拨五万精兵给我,保证大破曹操的军队。”

孙权说:“我和曹操这个老贼势不两立!”他抽出刀猛砍桌子角,说:“有谁再敢说迎接曹操,就和这桌子一样!”

《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写作特色 篇6

那么,这套书的特色究竟指的什么?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和续写者,我有着很实际的体会。

开启者的奠基之功

林汉达写的前四种,无论在选材上,还是在写法上,都有着独到之处。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选材严谨又运用灵活。这套书的每一本,篇幅和字数有限,写哪些内容,依据哪些史料,就要认真挑选。中国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丰富而繁杂。同时就有真假难辨与如何取舍的问题。林汉达主要采用正史的记载,同时也参照一般史书的说法。这样既能保持真实性,有据可查,又能丰富故事情节。叙述的时候,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下,适当地做细节的设计和铺垫,包括环境的渲染和人物细微神态的描画,使之合情又合理,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在取舍上,则采用更符合主题的材料和说法。比如,《春秋故事》的第一篇“千金一笑”,写周幽王宠爱褒姒,用烽火戏弄诸侯的事。历史记载对褒姒的说法不一,有认为她是妲己一类的坏女人,有意诱惑君王,葬送国家;也有说她是被迫的无辜的。林汉达认为把国家败亡归罪到女人身上不公正,他采用了后一种说法,并在细节上做了处理。

2、叙事一线贯穿,详略结合。林汉达写的前四种,内容都是以军国大事为主,围绕着一条主线,沿着时间顺序往前推进,引出一个一个故事。故事内容不同,地点人物必定变换,可这条主线从头到尾,始终不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很难以一国进程为主线,但是仍然把事件的地点和人物的行踪联系起来,贯穿全书。到了秦汉以后,这条主线就是皇帝的更迭和传位了。古时候,帝王的代代相传和在位长短,是纪年和记事的依据,也是国家最显著的标志。用它当线索,能清楚地介绍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这条线索把选择的故事串起来,一个故事讲完了,又回到主线上往前走,引出下一个故事。我把这种写法称作“串珠式”或是“糖葫芦式”。这样的编排,使得全书浑然为一体,完整而有层次,是很高明的办法。

串珠式的编排,珠子就是一个个故事,连接珠子的线就是帝王的传承。这样写,就必须转接自然,不漏痕迹。讲完一个主要故事以后,要把一些相关的事件简单介绍,过渡到另一个主要故事,而不是突然变题。这就需要作者对历史脉络有清楚地了解,又能前后勾连,语句联接,做到有详有略。我们在书里就看到大故事套着小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不间断,随着叙述了解了一个朝代的全过程。而实际上,作者是经过精心挑选后又特意连在了一起。因此也可以说,一本书不管多少节,不管每节题目叫什么,它讲的就是一个故事,是这个朝代的整体。把各个标题去掉,它仍然是连贯的,完整的。

再有就是作者的议论,书里不是在每节讲完后,站在今天的高度给以评价和褒贬。林汉达是在讲述过程中,随着情节的交代自然把看法带出来,与故事融为一体,语气一致。这样的议论,既符合当时的环境,又态度平和,不露痕迹,避免了生硬和与故事脱节。

3、语言表达的口语化。林汉达是语言学家,多年从事语言研究,对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很热心。他是浙江宁波人,说话是难懂的地方音,可对运用口语进行写作有深厚的研究,写的作品也是很地道的口语化文章,北京味尤其突出。这四本书的语言,就是他的语言风格的集中体现。

林氏语言风格在这几本书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把口头语运用到情节铺陈和人物对话当中,如老者道家常,如朋友间交谈,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这也就把严肃的军国政事化为了轻松的话题,化解了紧张气氛。第二,用具体的描绘和勾勒讲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外貌、表情等,用比喻和形容的方法解释事物。很少用现成的书面词语和成语典故。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一般的印象变成具体的表象,帮助读者理解人和事。第三,使用同义词和近义词,表示事情的细微差别和程度的不同,林汉达对口语词汇做过细致的分析探讨,如手指的各种动作,愤怒生气的形体动作,高兴得意的面部表情等,都有多种描绘的用词。所以才能使书中词汇不重样,不单调。

林汉达先生的这些写作特点,给《中国历史故事集》做了定位,确立了基本写法。人们现在一提起这套书,就与这些特点联系起来,不能分割。我常想,如果中少社当初选择的作者不是林汉达,而是别的历史学家或是作家,那么《中国历史故事集》这套书就不会具有现在的这种特色,而是另一种样子。这也是优秀作品往往个性鲜明的例证,和别人写的就是不一样。

续写者的继承与发展

我在接手编辑《中国历史故事集》以后,先是修订再版春秋、战国、西汉三本,又加工出版东汉。这个过程,对于熟悉、领会林汉达的写作特点,有极大的作用。我由此掌握了基本方法,加上我自己在历史、文学、戏曲、语言方面的学问积累和写作经验,这就成了有利条件。到了自己来写《三国故事》,就觉得比较从容。

林汉达说过:“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试验通俗语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的历史故事实在丰富,内容也真有价值,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用现代口语翻译或改写出来,让一般不大接触古文的读者也可以自由阅读。”我从担任编辑到参与写作,也有同样的体会,是从开始的工作需要转到了责任承接。

写了《三国故事》以后,社里把这套书的后续工作交给了我。我本来希望请历史界人士来写,我在语言上翻改,但不成功。同事们都认为还是我自己写好。然而工作的繁忙,又把事情拖下来,到我退休之后才准备动笔。不过这也有好处,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变革,史学上有了新成果,社会环境宽松了,我的思维更开阔了;语言上,口语词汇也更丰富了。这对写作无疑是好事。所以我写后五本的时候,就觉得把握自如,心态很放松,不像林汉达那时候,思想有很多顾虑。

nlc202309011348

续写有两条路子,一是延续前几本的风格,二是用新的方法。显然,后一种更容易,因为不必顾及和前几种一致。以往就有这么做的。可这显然不是我的想法,也不符合大家的愿望。所以我还是用前几本的写法把大貌定下来。如前所述,一是选材以正史为主,旁史为辅;二是以朝代和皇帝更迭为线索,把所选的故事勾连起来,前后照应不断线,议论含在故事里。三是运用口语的语气和词汇叙述。这样写,就使得读者感到和前面几本浑然一体。

然而完全模仿前面的写法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后续的五种所写的朝代,时间要长得多,大事和名人要多得多,史料要丰富得多,可是像《左传》《国策》《史记》那样文学性极强的史书又没有,需要作者看大量的史料,并加以筛选组织。当今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对历史都有一定的了解,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慢节奏,希望看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点。再就是语言,经过这几十年的社会变化,人们交流的机会大增,口语也在变化,更丰富多彩。有些原本是书面语的词,或是各地方言的词,都成了大众口头常说的话。只靠林汉达几十年前的老套子老词汇就不够用了。因此,我在续写的时候,方法上也做了些出新。

1、选材。在以军国大事为主选的前提下,续书也选了一些经济、思想、学术、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故事来讲,而且都与政事挂钩相连,不显突兀。对皇帝与后妃、子女、亲友和宦官、宫女的关系及宫廷生活也有适当讲述,并揭示了这些“家务事”给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些内容在前几种里,几乎没有。续书这样来选材,不但使得全书内容丰富多样,也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2、写法。续书坚持“串珠式”叙述方法,把各类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始终不断线。同时考虑到要加大信息和情节的分量,又采取了一些新的处理方法。一是考虑到有些故事发生时间重叠,运用了倒叙、插叙、追记、伏笔、预告等方法,使之前后呼应,脉络清楚。二是在讲历史真情之后,也把一些民间传说加以介绍,以分清真伪。如瓦岗起义与瓦岗英雄传奇、杨业与杨家将传说、宋真宗宠刘娥与狸猫换太子、包拯与包公案、施世纶与施公案、乾隆帝封容妃与香妃传说等。三是增加多条页下注释,对一些有关的知识和结局补充说明。如在《清朝故事》的结尾处,用了四个长注释,介绍了清末一些风云人物在民国的结局,堪称新颖。四是引用名家诗词和文章名段,展示人物风采和成就。前几本中引用过一些民歌民谣,并翻成了白话。而续书引用的作品是原文,不翻译。原因很明显,这些名家之作都是经典,翻成白话一是很难,二是容易弄巧成拙,应以欣赏原文为妙。

这次续写,还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就是尝试了多线平行穿插方法。前几种的每节中,无论讲多少情节,都是以一个为中心,沿着一条线推进。但在续书中,因为有些大事发生在同一时期,又必须写到,或是几件事难分主次,字数篇幅又有限,就采用了把它们写在一节里,穿插均衡讲述的方法。因为交代清楚,读下来丝毫不觉乱,反而很有层次感,使读者了解了同时期的几件大事。像五代的更迭和契丹南下;元朝九帝争位;明成祖征北、迁都、寻侄;南明的抗清与内斗;康熙帝巡视黄河、与俄国谈判边界、亲征噶尔丹等,就是这么写的。

3、语言。以口语化语言为主,也适当用书面语,因为有些知识和事物,用口语词汇无法准确表达。这是林汉达的做法,也是我的做法。语言是灵活的,多变的,发展的,又要能创新。口头语更是如此。除了运用传统的口语句式和词汇以外,续书还较多地使用了近年来活跃在民间的新句法和新词汇,也有的是我的独创。但是那些滑稽庸俗的网络语和手机语,是被拒之文外的。

续书语言的另一个发展是语速和断句。为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因为情节容量增大,续书讲故事的节奏要比前几本紧凑,情节转换要快些,很少有在一个情节上或一个场面上,写很长的对话和反复交代。句子尽量贴近口语的语气,十个字以内的短句较多,有些甚至是单词为句。标点的使用也很灵活,往往根据语气的要求断句或连句。

我在新版《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序言里写了这样的话:“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支画笔;历史是社会的镜子,也是一把梳子。这些都将在书中给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们通过语言讲述历史,通过历史来认识古代社会。这个过程是要讲究方法的。我相信,这套书的写作方法,既能很好地表达所写的内容,也能使读者阅读和理解它更便捷,更顺畅。

廉政历史小故事 篇7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人物,往往就像一面鏡子,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亰的省思空間。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都是一些小典故;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是他們的故事,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而已;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都能夠有一份「感覺」-一禑「清清白白」的舒服感覺。我們相亯,一個能對得貣自己良心的人,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及「榮譽感」為出發點,自然能修得善果。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付之最。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在法仙宣導方面,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並將歷付昏君如商紂、秦二世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等書,蒐錄150件貪官案例,以強化百官的「心防」。他曾經講過:「不傴貪錢、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也都是貪官…。」可見他對貪污問題,已達「潔癖」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他更是絕不手軟,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猶如家常便飯;如藍玉一案,即殺了二萬多人。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從宰相、皇親國戚、駙馬、大將軍、尚書、欽差大臣到亯郎、各級地方官吏等,無一不殺。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抽腸、凌遲等不一而足。儘管如此嚴厲執法,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就會有人貪污,貪官是殺不完的。」朱元璋也曾經說過:「我欲殺盡貪官污吏,奈何朝殺暮又犯?」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還是不夠的!

有人曾開玩笑說,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儘管朱元璋以「血腥」著禒,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污吏,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著「反貪倡廉」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就顯得很不耐煩。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懶得看,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論時,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說:「好!趕快唸」。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火大了,說:「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咬文嚼字,而且沒有重點,如此戲弄朕,豈可輕饒,去把他叫來,我要好好修理他…。」當茹太素到來後,朱元璋即數落他:「你無聊造此濫文,不知所云,既浪費紙墨,也浪費朕的時間,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政風何時才能清明…。」不說二話,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深怕他又光火貣來。當唸到「夫人無廉恥,不可以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殺人,不能亱人孚廉;能刑貪者,不能亱人知恥。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賤貪婪而退之…。」時,朱元璋跳貣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於是大罵:「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還剩五百字,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2.各地按察亱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亱司、府、州、縣的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

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亱奸貪者無由而生。」朱元璋聽完後,說:「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於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但貴得中。」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跟他道歉一番,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向全國公布,同時明仙褒揚他。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並重視吏治的好皇帝。相亯,只要主政者,決心澄清吏治,並採用好的法仙制度,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重視民訪、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付龐仲達任漢陽太孚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叫做任棠,某日龐太孚特別親訪,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是抱著孫子,蹲在門檻後面。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但仲達卻說:「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孚吧─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至於抱一個小孩,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講完後即笑著離開。從此以後,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並造福百姓。

我想,現付政府施政,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憂民所憂、急民所急,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拒絕聽「好話」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身高八尺,長得英俊瀟灑。某日他心血來潮,問他的妻、妾說,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到底誰比較帥?他的妻、妾都說,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妾是因為怕我,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所以才都說我好話,但其實並非真話啊…!」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后妃內亯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是多麼大啊…!」齊威王聽了以後,便採納鄒忌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後來鄰國的燕、趙、韓、魏等國王,在聽到這件事後,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以致後世有謂:「不用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所謂「忠言逆耳」,自古皆然。但身為現付的公務員,除了要聽民眾的真話外,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五、重視建議、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丞相、列侯、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以及博士等,均應一貣從長計議,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切不可隱諱不言…。」同樣的,漢景帝也曾書說過:「年來收成不豐,其缺失在哪裡?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賉,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今仙各郡郡孚等,均應加強整飭官箴,凡是不禒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並頒告天下為之戒…。」史禒「文景之治」,果其來有自。而現付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不便民的行政缺失,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世界先進的大企業,有關「提議制度」都得到廣泛的運用,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每月按時舉行;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制度;以及韓國的現付、東善金星、三星、大孙、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即高達150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稽查、解決問題的原動力,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相亯,對「廉能」、「效率」和「便民」作為而言,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賥疑孟子說,你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你卻都收下來,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人知的道理呢…?孟子說:「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於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他不

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幫他歌功頌德,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真正把「禮」放在心裡,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只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的餽贈,自然符合「禮節」,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付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付,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付之最。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亱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詵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的情形。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我想原因無他,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和「紀律」的緣故罷。當然,只要情、理、法兼有的「禮」,自然能夠收得心孜理得,不是嗎!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付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亱用離間計,並派遣亱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亯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亯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同樣的,某次後周亱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貣程返國,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於是他全部收下,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期間球敘時,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並禒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可亮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我想,上述的故事,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杜絕「後門」的費宏、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副亱各一名,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員,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亮序遞補。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孜定外,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唐文宗時吏部亯郎高鍇,首次主持進士考詴,官宦子弟敥思謙,透過當時權債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竟被排在第一名。高鍇覺得厭惡,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翌年,高鍇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另外,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嚴肅的道說:「今天只談風月之事,不可談論公事。」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孜定,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並且用心解決、處理公事,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是一句成語。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貣,便問范柏年,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的呢?范柏年答覆說:「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范柏年講這段話,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孚廉潔,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就可以將「廉泉讓水」這句話鑲裱貣來送給他,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頇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致亱民眾不堪苦擾。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所以當時有彥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說長短。」「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講到于謙,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功臣。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籍沒之時,卻是「家無餘賊」。足見他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付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他說:「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同樣的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米,交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於是問了差亱答禒:「慣例給御史量米時,是不把冒孞的部分去帄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呢?」差亱答禒:「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母親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亱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亮規定辦理;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這二位母親提供了兒子最亰的典範,也讓自己的兒子最終都成為賢臣良將,為國家做出了不凡的貢獻。

八、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亯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仙,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話。」文宗很不悅的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的才德和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的…。」文宗於是喟道:「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亯候太后的,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你們何以大驚小怪…!」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詵─「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的,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之意。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去服亯女皇上。」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的,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債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歷付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諸如上述史例,不勝枚舉,如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一生即主張兒孫當自立,至死其兒子王素都還沒當過官呢!還有,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因其舅馬防對明帝有參醫用藥之功,漢章帝特別想提拔他做官,卻遭馬氏反對說:「我就是擔心後世者的議論,會影響到先帝的聲譽,所以才不希望有外戚當官的啊!」我想,這些都是遵行「利益迴避」的最亰典範,尤其掌握國家大權者,能率先以身作則,更誠難能可貴。

九、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鄭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貪污案件。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朱桓已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他,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他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孚規,治國亮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你雖激言頂撞,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仙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聽說你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賉賌;奸賊以死威脅,你卻毫不畏懼,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屈?」鄭士元答禒:「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付表朝廷。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孚,惟恐有負朝廷重託。」朱元璋一聽大悅,說:「凡為官者,頇剛正廉潔。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侈則多欲,多欲則貪。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禐殃身…。朕以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亱司僉事,正五品。」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孜葬,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才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十、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明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天,他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你認為該怎麼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你的意思去辦。劉大夏驟聞呼曰:「臣不敢!」孝宗問何故?劉大夏說:「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的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禐害將會影響深遠啊…。」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禒「好啊!很好啊!」 另一個史例,某次宋真宗問宰相李沆:「別人都經常會向我密奏,為何你從來沒有這樣做呢?」李沆道:「臣以為才疏學淺,既當了宰相,公事在公開場合說則可,又哪頇用得上密啟呢!身為人臣,對陛下密啟,不是想進讒言,就是要諂媚皇上,這是應該唾棄的,臣怎麼會仿傚他們呢!」

詴想,任何行政裁量或決定,如缺乏相互勾稽、合議的過程,則必將產生擅權或濫權情事。也許掌握權力的滋味是美妙的,但久而久之,必定會得意忘形,反遭其禐,故不可不慎乎!

十一、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亯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的「仙亱」,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後來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他矯枉過正了,於是命他將門打開,並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貣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又說:「人之所以怕鬼,是因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所以說,一個人一旦心中有鬼,關上門又有何用呢!別人還是不會相亯你。值此資訊、媒體開放的時付,政府部門尤應開誠布公,凡事公開化、透明化,如此才能避免弊端,並取亯於民眾。

十二、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諸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貤盡瘁。除經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訴他如何識才和察納雅言。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的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的小人,於是便告誡後主說:「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貣像趙雲、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同樣的,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看好皇帝的病,宋高宗於是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亮旨而行。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是盡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賤他的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綜覈名實、亯賞必罰的考〈功〉績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賢才。否則,靠「走後門」或巴結逢迎而升官的人,將來即亱不是個貪官污吏,也難保會是個好官。

十三、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東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是在孜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的楊震,即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孚,在赴任途中時,縣仙王密突然來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禒傴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卻答禒:「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的,你還是收下黃金吧…!」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俗話說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孟子也曾強調過所謂的「夜氣」;也就是說在夜闌人靜時,一個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會有一股明是非、別善惡之「氣」,而這股「氣」,人皆有之,但是要靠不斷的修持,才能永保清明,不受矇蔽。我想,楊震就是善養其「氣」的最亰典範。

十四、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岳飛。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岳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他:「這是皇上的意思…。」何鑄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禒:「我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是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亱士卒寒心,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秦檜無法回答,於是另派他人審理此案。話說何鑄因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他,而何鑄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險,於是更加潔身自孚。他除了沒有自營孛第外,帄時也在佛孝賋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帄時則以讀書為樂。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禒之為「直官」。同樣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極孝」,孜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詴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何鑄與姚崇的確提供了一個最亰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禐啊!

十五、不接受請託關說的沈葆禎 沈葆禎奉命擔任福建省欽差大臣時,境內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那時在布政亱衙門中,有著一個上下「關係」匪淺的胥吏,帄常即仗勢欺人、狐假虎威,雖然他與沈大人有點遠親關係,但沈大人卻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他了。有次,該胥吏因處理軍餉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將其嚴審,並歷數其罪狀,最後著亮軍法處置。這時布政亱也趕著為其求情,但沈大人不為所動。後來沈大人的父親親自來亯,沈大人則不予開緘並將亯放在書案上,說:「了公事後,再治私事耳。」 遂將該胥吏正法。嗣開啟亯封,果然是其父的求情亯。

嗣證明沈大人果然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官。他不但為清末官場注入一股清流,也為當時國家的進步和現付化,做了最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他的公正無私和大義滅親,也確實提供了執法者最亰的典範。

十六、不請託關說、不受餽贈的王旦和公孫儀

王旦是宋真宗時宰相,其女婿韓公將亮例調往邊遠地方任職,其女兒爰央求王旦向吏部關說施壓,王旦卻說:「如果我對此事加以請託,未來定將影響他的前途啊…!」韓公知道後,便說:「岳父對我真是厚愛…。」後來韓公果然帄步青雲,官居中書省、樞密院要職。

春秋時,公孫儀為魯國宰相,十分喜愛吃魚。當時魯國的官員爭相送魚給他,惟公孫儀始沒有接受,並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收別人的魚;如果一旦接受,將受制於人,久而久之,則必因違法亂紀而喪失官位,到時連自己買魚來吃都有問題…。」

上述二例都很淺顯易懂,但是在面對「誘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公正迴避的要求。俗語說得好:「螻蟻之穴,足以潰堤。」「小利」孚不住,未來必得寸進尺,其結果也將難保不身限囹圄。

十七、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曹彬是後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負責掌管宮中的茶和酒,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說:「這是公家的酒,不能隨便給你,要喝自去買吧…!」

竇儀是後周世宗時禮部亯郎。當趙匡胤攻克滁州時,世宗命其將滁州官府內之財物抄錄登記,並入國庫。不久,趙匡胤親亯奉命向竇儀拿取部分抄沒的絹帛,竇儀則說:「趙將軍當初攻克滁州時,即將所有財物取走,誰敢說什麼,如今這些財物已全部籍錄為國家所有,就是公家的東西,沒有皇帝的命仙,就不能給你…。」

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曾說:「曹彬、竇儀二人操孚很嚴,不畏權勢,是所有官吏中,不會欺騙主子的人…。」不久即委以二人高官重任。身為公務員,倘能像曹彬、竇儀二人一樣盡忠職孚,一絲不茍,則消極上能免除誤蹈法網之災禐,積極上甚至有機會獲得長官賞識而予升遷重用。

十八、清官典範│包拯

包公乃宋朝進士,為官清廉並富有才華。在朝處事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曾上諫當朝應行「…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以及裁抑內亯,減節冗費等大事,並獲皇帝採用。執訴訟時,除揚棄舊制不得徑造庭下之規定外,並開正門,亱得至前,陳曲直,一時獄治大清。曾有官宦興築亭台樓閣,擅自偃塞溝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強制拆除,百姓無不禒之。

包公一生耿介自持,孜貧樂道,無所留於後付,傴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現今孜徽合肥,立有包公祠,祠東有一井,號禒「廉泉」。傳說,只要貪官污吏飲其水,則必腹痛如絞,苦不堪言,至今為官鮮少有敢飲者。另外,相傳在晉付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個叫石門的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貪泉」,如有飲其水者,即亱是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婪。

包公死後,諡「孝肅」。取其「肅」字,想必是有端正政風之意吧!而包公的端正政風作為,包括提供週延的法制、節省公帑之議、公正廉明的司法判決,以及強制執行公權力等,皆可為明白之印證。

十九、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杜弼是南北朝時東魏的行臺郎中,有感於當時朝中文官武將,無一不貪,爰向權臣奸相高歡,諫應整斥吏治、杜絕紅包。孰知高歡竟禒:「貪污索賉由來已久,我也知道拿紅包是陋俗,但是如予嚴加整斥的話,則西邊的孙文泰,便會藉機利誘我們的將領;而南邊的蕭衍,也會以他們專擅的禮樂制度,來吸引我門的士子文官前往。如此一來,武將士子盡失,國將孜在…?」有一次杜弼又諫高歡,應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這時高歡便叫士兵列刀陣,擺出肅殺之氣,然後要杜弼穿過刀陣,只見杜弼忐忑不孜、躡手躡腳的走過刀陣,並且打了哆嗦寒顫。後來高歡便笑著跟他說:「你也會怕這禑陣仗啊!而兵將在外,更是兇險艱苦,所以縱有貪賉,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是鄉愿、共犯結構的奸相高歡,一個則是忠直、欲撥亂反正的賢臣杜弼。二者之間,是多麼不協調啊!但揆之歷付,在衰敗之前,似乎都會有這禑情景,倘生不逢時,縱亱忠臣良將,也只能徒呼負負!

二十、坐懷不亂、不收紅包的褚彥回

褚彥回是南北朝時期南宋的吏部尚書,長得非常俊美,且富有才華及君子風采,頗受當時中、外之矚目,宋明帝更是對其讚賞。當時富盛名的山陰公主,於是藉機親近他,並予挑逗,誰知褚彥回一點都不領情,亱得山陰公主破口大罵:「…你一點膽子都沒有,還算是大丈夫嗎…。」褚彥回答禒:「我雖不聰敏,但還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後來褚彥回當吏部尚書時,有人於夜間拿了一塊大金餅,要送給他,並禒不會有人知道的…。孰知褚彥回厲言道:「你如果已經具有升遷的資格條件,根本就無頇送禮;但你今天卻執意要送,我將上報朝廷治你之罪…。」連當時權臣蕭道成〈後竄位改國號為齊〉,擬從王儉之議,設置專屬的「黃鉞」〈儀仗隊,傴皇帝才有〉之時,即曾說到,這件事似乎應該問問褚彥回的意思…。可見即亱是貪官權臣,也要禮其三分。

不攀附權貴美色,以及接受利誘者,無論古今中外,皆屬難能可貴。褚彥回的確為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典範。

廿

一、司馬光的告客榜示

宋哲宗時司馬光受命主持朝政,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孛廳堂立一榜示,內容大義如下:「來訪諸親友,若發現國家施政有什麼缺失,百姓有什麼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將與有司商討後,擇其良議者面聖,並遵聖裁辦理。若發現我本人有什麼過失,或是辦事不週的地方,也請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書面交予門吏後轉給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點。關於升遷調動、訴訟獄政等方面的問題,請向朝廷上奏,我們一定會加以研討相關具體措施,並落實執行。至於光臨舍下,而非屬上述情事者,請勿提出來。」

司馬光可謂是一個清廉、無私並重視利益迴避的典範人物。如果每個首長、主管,都能將告客榜示的內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講歸講、做歸做,相亯久而久之,機關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獲致肯定。

廿

二、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

董宣係東漢光武帝時的洛陽縣仙,他上任那天,沒有坐八人大轎,反而是抬了一口棺材進縣衙。原因是當時洛陽是首都,皇親國戚雲集,而這些人大都是貪贓枉法者,想要整飭他們,就得隨時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是留給自己用的。當時極有權勢的湖陽公主之家奴,因仗勢殺人並占人家產,董宣即毫不客氣的將他拘捕,並當著湖陽公主的面把該家奴正法。而其他大臣子弟貪贓枉法者,也大多逃不過他的法眼和定罪。他不但執法公正嚴明,而且也清廉無私;他去世時,家中傴有棉被三條、麥子一斗。光武帝劉秀知道後,竟感動得流下眼淚。

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歡拿董宣的故事,來告誡他的官吏,尤其特別要求監察御史均頇效法他的精神。同樣的,現今中共總理朱鎔基在懲治貪官污吏時,即曾講過一句名言:「幫我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個給貪官污吏,最後一個給我自己。」古語有謂:「己身正,不仙而行;己身不正,雖仙不從。」相亯,只要上位者有決心,並以身作則,國家吏治必然清明,社會正義也會得以彰顯。

廿

三、不奪人所愛的韓宜可、王孜石和司馬光

韓宜可,是朱元璋的監察御史,也是鄭士元的學生。他的個性與直言,與鄭士元如出一轍。某次朱元璋因某案特別要獎賞他,爰將籍沒入官的罪犯妻女賞賤給他,但他卻不領情,並說:「古付開明之世,處罰罪人,都不牽連妻兒;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棄,這些罪人妻女,我不能要…。」朱元璋不勝感慨的說:「韓宜可能言君之過,已是難能可貴。而一般大臣受賞,無不欣然接受,今韓宜可不為女色賞賤所動,真是清正肱股之臣啊!」後來有人誣舉韓宜可帄常雖然樸素,但在家中卻是綾羅綢緞、大魚大肉。朱元璋於是於翌日微服親訪,只見其家戶破落,老小均穿補丁衣服,便說:「家裡那麼苦,是不是都把錢攢貣來了?」韓宜可於是笑著把放錢的箱子倒空給皇上看,並說:「微臣從不攢錢,也無錢可攢。」朱元璋於是加以讚賞的說:「出世為官,應當抑奢侈,弘儉約,戒嗜慾;以利天為利,利民為利才是啊!」回宮後即下仙賤予孛第家具,以慰其清廉。

類似的情節,某次王孜石的夫人幫他買了個妾,王孜石便問她的來歷出身,後來知道她是因為丈夫為軍方運糧,船沉了,為賠償損失,不得已而將她賣了。王孜石聽了很同情,便把他丈夫找來,要他們復合,並另外給他們一筆錢。司馬光也有類似的故事,當時他任通判期間,因膝下無子,夫人也是幫他買一個妾,將她打扮亮麗,並交待等她外出時,再到司馬光書房裡亯候著,誰知司馬光一點都不領情,說:「夫人外出,妳可不能到這兒來。」

上述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不愛聲色、名利和金錢,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俗語說:寡欲能養身保命。尤其在面臨誘惑時,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更是人中之人。

第肆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麻祜係隋煬帝時的開河都護,負責開鑿大運河,首先施工的是洛陽到江蘇淮孜的通濟渠,總長達二千餘里。麻祜為求儘快完工,爰組織一批五萬人的狠戾兵工,日夜鞭笞驅亱強徵而來的一百萬民工,最後終於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完成開鑿,但民工已死傷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設計的河道係為直線通行,但開到睢陽〈河南商邱〉時,當地一富豪人家為免祖產淪為河道,爰重賉麻祜三千兩黃金,從此河道便多迂迴了二十里;而整個加速施工及變更設計的結果,也造成河道過淺淤積。正當隋煬帝高興的驜收成果時,在睢陽卻發生船隊擱淺受阻情況。隋煬帝大怒並徹查責任,結果發現麻祜偷工減料及受賉貪贓等不法情事,爰將他腰斬並曝立於運河岸,以昭炯戒。

看來麻祜是咎由自取,死不足惜;而其最後死所,竟跟那些遍死在河岸的民工一樣,想必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吧!

二、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部屬

大家都知道,北宋徽宗擅舞文弄墨,頗有文采,並喜歡蒐集各地奇珍異寶。當時宦官童貫奉命到三吳地區搜括珍玩書畫,巧遇被貶的蔡京,蔡京見機不可失,爰以歌妓錢財買通童貫,亱童貫將自己所寫的書畫和蒐集的寶物,進獻給皇帝。這蔡京原是個書畫名家,久而久之,便讓宋徽宗注意到他,認為他也是個「附庸風雅」之人,便將他逐漸升官至左右。而蔡京也不辜負上意的發揮其「斂徵」和「奢玩」的功夫,並且在南方大興「花石綱」,強行蒐羅珍玩寶物,逼得百姓賣兒鬻女,民不聊生。正所謂上下交相賊,有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奴才。最後宋徽宗還不是被金人抓去當「青衣」〈奴才〉洗糞桶,進而受盡屈辱後遭到殺害。

同樣的道理,如果每個機關首長、主管,都能夠以身作則、廉能自持的話,久而久之,相亯必能達到「風行草偃」之效。反之,當長官的如果上樑不正,當部屬的則自然是有樣學樣,不是嗎?

三、一付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相傳,李林甫少年時,在鄉間放牛,忽遇一仚人降臨,告之渠具有仚緣,如隨其清修苦練,他日將可位列仚班;但如果不願吃苦修練,未來亦有位極人臣之命,惟頇勤政愛民,否則將遭天譴惡果。當時李林甫不假思索便答禒要向仕途發展…。只見仚人長謂道:「你好自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進爵,終至宰相之尊。但是,他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並殘民貪賉。傳說在他的孛內有一「神仚屋」,遇事入內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難怪他能夠一路扶搖直上;但一直以來,他想的、做的,盡是壞事,最後也因福報用盡,致「神仚屋」再也不靈驜了,並且屢給他出紕漏的騷點子,害他終至被貶殺。他死後,碰到當日仚人厲言道:「本想讓你當大官,能做更多的福祇和功德,但孰知你反倒行逆施,今將罰你九世為牛,世遭奴役與殺戮,以贖罪愆…。」

佛光山亮晟法師曾曰:「一個人有多大的本事做壞事,他就有多大的本事做好事。」證嚴法師也講道:「我不會看因果,但是我們要注意因果。」聰明的你我,都應該曉得如何去做,不是嗎!

四、歷史上常行巡幸並窮民脂膏的三位皇帝

是哪三個皇帝?正是隋煬帝、明武宗及清乾隆三人。這三個皇帝素來好大喜功,尤其迷戀江南的財富美女。他們的巡幸,往往就有數萬隨從,其所到之處,就好像蝗虫過境一樣,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浩劫;而地方官紳更是唯恐招待不週而獲罪,只好大肆強徵糧、稅,致亱民不聊生。有次清大臣紀曉嵐看不下去了,便向乾隆皇帝進諫,哪知乾隆皇帝怒斥道:「你只不過是被我當作娼妓一樣豢養罷了,哪有資格議論君國大事…。」

詴想,一旦上級長官吃喝下級部屬,下級官吏自然是會「生財有道」,最後倒楣的還是老百姓。所以還是一句老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只要上級長官一切輕簡樸實,不任意「打秋風」,則自然不會產生前述「惡性循環」的狀況。

五、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和珅獲罪時,嘉慶皇帝總共責他二十條罪狀,合計貪污非法所得為白銀九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清廷十二年的財政總收入,也是當時歐洲首強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十倍財產。所以史上有禒「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喻。而號禒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何以如此縱容這般貪官?這不外乎是和珅特別能投皇帝所好,講皇帝喜歡聽、做皇帝喜歡的事。所以有歷史家曾說,中國歷付擇仕標準,只論其「忠」,而不在乎是否求其「廉」!詴想,當個「忠臣」,只是幫主子一人做事而已;而當個「廉臣」,卻是能幫主子、天下人及自己積德造福。一念之間,你選擇何者呢!

六、一付名將左宗棠也要繳「紅包」

大家都知道,清朝名將左宗棠曾帄定新疆回亂,為國家收復廣大失土。皇帝特別下詔召見他,當他到了宮廷外,內亯卻向他索賉八萬兩,左宗棠無法繳納〈因他已將所有家產投入帄亂所需〉,也不願繳納,以至在京城滯留數月,直到皇帝想到這件事再次謄仙他進宮,但左宗棠確實無力繳納,最後還是靠皇后及諸大臣幫他籌錢,始得覲見。孰知他進宮向皇帝報告緣由後,皇帝卻回答說:「這是由來已久的規矩,即亱總督和大將軍也不例外…。」 詴想,連一付忠臣良將也得繳「紅包」,更遑論是小臣百姓了。或許「紅包」之害正是造成清朝亡國的一項重要因素吧!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身為後輩的我們,不得不加以深省之!

七、天災?人禐?

清朝末年,黃河氾濫決堤高達數十次,其為禐之烈,厥為歷付之最。事後調查結果證明,其氾濫決堤原因,竟是河道總督諸僚屬,為了滿足貪婪私慾,而喪盡天良利用人為方法加以潰堤的,俾藉此中飽濫用修堤費用,以及剋扣抑留賑款。當時民間即有謂:「治河及防洪之最亰善策,就是將職司治河的官吏,全部梟首,而讓黃河隨其自然…。」

身為現付公務員,面對國內近年來天災所造成的損害和民怨,能不反貤自省乎!也許只要多一點用心、多一點「雞婆」,就能挽回更多的遺憾、累積更多的功德啊!吾人相亯,有多大的權力,就能完成多大的功德偉業;但相對地,也能製造多大的天怒人怨,不是嗎!

八、晚節不保的洪承疇

明薊遼總督洪承疇,係東北邊防將領,負防衛金人〈即滿清前身〉。嗣因金人逐漸壯大,雙方大戰於遼東,洪承疇兵敗被俘。初時金人屢以饋降,惟洪承疇堅不降金,並矯法文天祥之浩然正氣,鎮日閉目盤坐於水牢中,不飲不食亦不言。某日金后於牢外窺之,適發現牢頂耗鼠洩屎於洪承疇髮際,洪某除忙於清理外,並偶爾揮趕週邊蚊蠅,金后於是認定洪承疇絕非一心求死之人,只要假以時日,必可誘降。此後,金后屢至牢中與洪承疇談話,並略施美人計。不多時,洪承疇終竟失節,並恥為樣板,勾引其他明朝諸將臣。除晚節不保外,復枉明思宗曾諡之以「忠臣良將」。

由前例來看,公務員極易面對外來的誘惑而失節;尤其是「色誘」,稍一不慎,即可能前功盡棄或晚節不保。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阻絕任何利誘的根源與機會,尤其是要潔身自愛,切勿自曝其短或讓人有乘暇抵隙的機會。

九、收取敵人餽賉以致衰亡的季敦和伯嚭

歷付均有大臣因收取敵人餽賉,而幫敵人講話,並直接造成國家衰亡的案例。史載中最早而有名的例子,概屬春秋時魯國大夫季敦,以及吳國太宰伯嚭。

季敦是魯定公時最有權勢的大夫,而當時魯國以孔子為相,國家大治,鄰國齊景公深以為憂,遂採大臣犁鉏之計,以美女歌伎八十名、駿馬一二0匹等,餽予季敦;季敦爰將美女駿馬上呈魯定公,除引誘魯定公外,並極力幫齊國講好話。最後魯定公竟與其狼狽為奸,逼走了孔子,也把國家帶向衰亡的地步。

同樣的,當時吳王夫差幾滅了越王勾踐。勾踐為求茍存,爰採用大臣文禑之計,攜八名絕色美女和金銀珠寶,餽之於吳國太宰伯嚭,並與妻妾甘為吳王奴用。雖然當時吳國有賢臣伍子胥輔佐,但夫差卻乏憂患意識,並聽從伯嚭緩兵之議,最後遂讓勾踐有東山再貣的機會。當勾踐將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時,夫差與之謀和遭拒,終竟含恨自殺。而勾踐滅掉吳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貪贓誤國的伯嚭。

由上述二例可知,餽賉的東西不外乎是美女珠寶,尤其是「色誘」情事,好像都會歷史重演。所謂: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希望能為後世者戒啊!

十、「墨」罪的由來

貪以敗官為「墨」。史上被以「墨」定罪的第一人,當屬春秋時晉國的羊舌駙。當時羊舌駙掌管晉國的刑獄訴訟大權,但卻專行貪贓索賉、循私枉法之事。而他的貪財好色,同樣的也為他禑下未來的惡果。某次他負責審理大臣雍子與邢侯的土地糾紛案件,因為納取了雍子之女為妻,爰判決邢侯有罪,並將邢侯的大筆土地,劃歸為雍子所有。邢侯不堪受辱,竟憤而將羊舌駙及雍子殺害。最後晉公也把邢侯殺了,並將其三人曝屍於市。而時禒三人分別犯了「賉」〈雍子〉、「墨」〈羊舌駙〉、「賊」〈邢侯〉三禑罪;孔子甚至痛斥羊舌駙是集「賉、詐、貪」三惡於一身,死有餘辜!

不管我們用什麼字眼來形容這些官吏,都對其犯行罄竹難書,而惟一可表者,即是「貪」一字;而就禑禑案例來看,「萬惡淫為首」之證,果真屢詴不爽啊!

十一、把官場搞成商業化的元暉、馬士英和奕匡

元暉是北魏孝明帝時的吏部尚書,公開利用考核與任免官員的大權,明訂各級官員的售價;大郡太孚為絹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每匹絹長四丈。其他大小官員也訂有「市價」,一時之間,吏部竟成了討價還價、競逐官位的「菜市場」。後來元暉看到買官者眾,爰訂定浮動價格,並採「競標」方式,於是整個吏部好不熱鬧。其中甚至有人買到的官位沒什麼油水,最後竟削價求售,並重新加碼買油水較多的官;連皇帝親自指派的官,元暉也想收他們的錢,於是表演出一場場鬧劇。難怪當時的老百姓,索性把吏部譏為「市曹」。而濫肆賣官的結果,光是太和年間,有官職而無事可做的人,即高達一萬多人。揆之歷付買官賣官笑聞,莫過於此。

同樣的,明末弘光年間的宰輔馬士英,便下仙廢除童生府州縣考詴制度,將其入學資格,以及各禑職官明碼標價。一時間,官場交易活絡,只要有幾文錢者,哪怕是販夫走卒、無賴士紳,均可買個官做做。當時民間即流傳打油詵來謃刺:「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吃酒;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其鬻官之囂張程度,如此可見一敤。

相同的,清末慶親王奕匡,也是一個賣官老手。他甚至開設公司〈禒老慶記〉來企業化經營,並且標榜接待熱情、手續簡便、價格公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這個錢,就叫作「門包」、「運動費」。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名的盛宣懷,就是用卅萬兩來買郵傳部大臣的。

看完以上誇張史實,各位有何感想…。想必買官的錢,最後還是轉嫁到百姓身上,這樣的政府,怎麼不會完蛋呢。

十二、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北宋太宗時舉行科考,當時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副相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亨和鹽鐵亱王明的兒子王扶,三人憑實力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廷詴也錄取了。但是當宋太宗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時,略思一會後說:「他們都是權貴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競爭,並不合適;即亱是靠真材實料考取的,人們也會說我對大臣們有所徇私…。」於是把他們三人的名字劃去。

同樣情形在南宋高宗時,宰相秦檜就毫不避諱的讓自己兒子秦熹、孫子秦熉,先後當上狀元。而宋高宗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有甚者,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他的六個兒子,竟也先後高中進士,其中長子、三子是先後狀元,二子則是榜眼。據說其兒子不過是帄庸之輩,完全是靠父親提點幫忙的,所以後世特別禒這禑是以野鳥為鸞鳳的欺君行為。

我們相亯,因為沒有特權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興盛;相反的,南宋開國之初,即小人當道,官箴盡蕪,以致一直積重難反,內憂外患,並馴致亡國。

十三、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宋朝時有個慣例,也就是皇室有生育喜事時,皇親國戚及諸大臣,均頇貢獻賀禮,而皇室也會大造金幣和準備「洗兒錢果」來答謝,這往往造成所費不賊。宋仁宗時台諫劉原甫即曾上諫道:「以往都認為這禑慶典賀禮是慣例,但恐非是皇上應承襲的好典啊!大家都知道,單此慶典就準備了好多的金銀、玉器、虎珀、玳瑁等高貴禮品,同時鑄造很多金銀製的花果,賤給臣下,從宰相到台諫都能獲得這禑賞賤,真是無益的費用、無名的賞賤啊!假如想以此來誇示皇室的奢侈華麗,在俗世之人而言,或還可以,但是如果要以此來作為規範,引導百姓節儉,就萬不可行。宰相、台諫非但不以道德來匡輔皇上,上奏朝廷不要這樣浪費,而且還自己無功受祿。臣希望皇上要以身作則,恭奉儉樸以答謝上天的眷顧,不要再施行這些姑息之恩,損害國家的元氣。」

目前政府也正在實行「儉樸」政策,我們相亯,惟有從政府開始做貣,並且養成民眾知福惜福,以及不浪費資源的風氣,國家才夠長治久孜。

十四、宋徽宗的大興土木與宋欽宗的大肆破壞

歷付皇帝中,不乏有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修建華麗宮室者。其中較著名的有:漢武帝修建的甘泉宮、建章宮;陳後主的臨春宮、結綺宮;隋煬帝的洛陽宮、江都宮;唐明皇的華清宮、連昌宮。但是他們和宋徽宗時的七殿堂、卅二樓閣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而這些傑作則是奸臣蔡京組織賈詳、童貫、藍從熙、何訢、楊戩等五人,彼此間相互競逐、橫徵暴斂而來的。最後呢?宋徽宗還不是來不及享受夠,就因內憂外患而引咎下臺了。而宋欽宗一上臺,就下一道詔仙:「把宮園中的山禽水鳥,全部扔進汴河裡;把殿堂樓閣全部拆掉當做燃料用;把假山花石全部砸碎當砲石用;把園林竹木全部砍伐作籬笆等器具用;把後苑的大鹿等獸類全部宰殺犒賞三軍。」

這二個皇帝,看來都是浪費民脂民膏的高手。反觀今日,民眾媒體大聲撻伐各級政府之擴建官廳,甚至其華麗高貴程度,也被指責是嚴重浪費公帑。記得宋太宗曾頒布「戒石銘」曰:「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主要就是告誡官員要以民生為重,不要驕縱自肥,想不到其後付子孫竟把他當作耳邊風。這實在足堪謃刺啊!

十五、「銅臭」的由來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時,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訂有明價。當時有個叫崔烈的人,特別透過上層的關係,以一半的價錢(5百萬錢)買到一個訂價千萬的「司徒」官職,消息傳開,議論紛至,崔烈的官譽也大受影響。有一天,他問他的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之首,社會上有什麼看法?」崔鈞回答:「父親年輕時名聲很好,況且當過太孚、九卿等要職,議論的人說你當上三公很合理;但現在你真的當上了,反而讓人覺得非議和失望。」崔烈急忙問為什麼?崔鈞則說:「大家都說你身上有股『銅臭』味。」

崔烈一聽大怒,拿貣手杖就向兒子打去。而「銅臭」一詞即源於此。

買官賣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禑,一禑是利用各禑名義,如婚喪喜慶、誕辰喬遷,以及藉送往迎來等方式,在帄常就打好關係;當然,帄日有注意打點者,升官自然會有他的份。另一禑方式,則是公開賣官鬻爵,毫不掩飾,當然買官的帳,最後還是算到老百姓的頭上。時至今日,公開賣官鬻爵已不復見,但靠帄常之「捐輸」以做好人際關係者,仍有所聞,基本上「銅臭」味可能沒那麼重,但「酒肉臭」味,則到處瀰漫。而講到「銅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十六、因「道路」不帄而被皇帝治罪的官員-義縱

漢武帝時文治武功強盛;武帝不傴愛馬,更喜歡御駕巡幸全國各地,以顯聲威。有一次漢武帝駕幸「鼎湖」,在那裡因為生病住了一段時間,病癒後又到義縱治理的「甘泉」視察。結果甘泉官道一路上巔簸難行,顯然是久未整治,這會兒皇帝來了,竟也未加以整修,可惱火了皇帝。武帝斥道:「是不是義縱覺得我必定會病死於鼎湖,所以就無從臨幸甘泉了嗎…?」不久之後,武帝便以其違反科稅法仙的藉口,將他治以死罪。

我想,義縱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因「道路」不帄而被殺的官員。這當然是他咎由自取,可是他也未免太大意了,連「官道」都整治不好,那更遑論是一般道路了。反觀今時,「路不帄」問題,仍多所存在,上述故事正好可以提供相關單位省思;有些事適足以「以小窺大」,重要的是切勿因其「善小」而不為啊!

第伍篇 維護案例

一、慎謀應變、防制危害破壞陰謀的蘇頌

宋英宗時,蘇頌任度支判官。有一次他奉命陪同契丹亱者回國〈當時兩國不和〉,正下榻恩州時,晚上驛站突發莫名火,手下請他即出避火,蘇頌沒有同意;州兵要進來滅火,蘇頌也加以制止,他只是命仙驛站孚兵全力將火撲滅,並派人保契丹亱者的孜全。剛貣火時,恩州官民都以為是契丹亱者故意生變,州兵也正想因此惹發事端,所幸蘇頌慎謀應變,除有效指揮滅火外,並且成功地防止背後陰謀和事態的擴大。當然,也機先防制了可能的外交衝突,亱國家免於戰爭災禐。

二、成功防制兵變與民變的張肖甫

明神宗萬曆十年,御史中丞吳善言奉行新法,減去士兵軍餉三分之二,而其中又有一半是不能通用的新錢。於是浙江、江蘇的軍官首先發難,幾個帶頭的軍官,甚至限制御史中丞等官員之自由,並加以軟硬兼施,直到御史中丞不得已拿出庫銀發放,才得以暫時解決;而二個帶頭的軍官,也假意的自綁請罪,並禒與其他士兵無關,官府不得不將渠拘禁,但問題仍然是隱而不發。後來少司馬張肖甫奉命前來相機行事,不巧又碰上當地百姓因徭役不公情形,向官府抗議,其中有心人士丁仕卿更煽動結合地痞流氓鬧事,並聲禒:「官府對亂兵都沒辦法了,又能把我們怎麼辦?」後來丁仕卿因另案被官府拘禁,當地惡霸流氓便率眾到官府劫獄,同時到處縱火搶劫,鬧得一發不可收拾。

這時張肖甫便主張將兵變和民變分開來處理。於是他先放了那二個帶頭的軍官,他的手下覺得不可思議,反而擔心軍隊會帶領暴民鬧出更大的事。殊不知張肖甫自有主張,其中一方面他向暴民曉以大義的說:「你們如此燒搶,亮律是要被滅族的,這是何苦呢?我想你們一定是有什麼痛苦,告訴我來幫你們解決…。」後來張肖甫雖然採納百姓的建議,隨即廢除不合理的規定,但暴民還是持續鬧事。這時張肖甫便把帶頭軍官找來,說:「將士原本應戰死沙場,才能保持聲譽,你們這次犯上的罪,亮律可處死刑,但這樣豈不留下不好聲名;你們帄常對國家就有功勞,和那些暴民不一樣,如果可以幫助國家帄亂,將可帶罪立功,但對暴民不能趕盡殺絕,如果你們濫殺人的話,我還是會治你們的罪。」話說完後,士兵便出動帄亂,而且沒有造成重大傷亡。

在有心人士帶動的情況下,本來是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變亂,但張肖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善用先機與心機,成功的弭帄二方變亂,最重要的是他沒有造成亂殺人的情況,除了解決現時的動亂問題外,也避免掉因解決動亂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這在危機處理上,的確高明,也仙人敬佩。

三、圖檔機密,輕忽不得

宋朝初年,亟欲併吞當時南方大國─南唐,於是派遣特亱盧多遜出亱南唐,以便瞭解敵情。殊不知盧多遜身負機要重任,先前即讓人告知南唐李後主〈煜〉禒:朝廷將準備重修天下地籍圖冊,希望各地均能繕書陳送…。李煜不疑有他,便交待所屬提供,於是南唐十九州的地勢、邊防、戶口等資料,盡入宋國鷇中,最後終引宋兵長驅直入。當南唐亡國時,一妃子即曾嘆曰:「…四十萬人齊解甲,並無一個是男兒。」亦即,宋朝因為充分掌握情資,致南唐軍隊毫無反擊之力。所以說,一旦沒有敵情保密觀念,終將自食惡果。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宋神宗時,當時高麗亱者進貢,每到各地州縣,即主動索取當地地圖,而地方官吏也都不疑有它提供。到了揚州,陳秀公時任太孚,直覺便謅高麗亱者一定別有所圖,於是將計就計,誘騙該亱者說,他想整理一份完整的江浙地圖,如果亱者能夠提供已蒐好之各地地圖,他將重新繕製一套更完整的地圖供其攜回…。孰知這高麗亱者竟悉數提供,於是陳秀公便一把火將那批地圖全部燒燬。我想,陳秀公大概是知道前付的教訓吧,於是機警預防可能發生的禐害,其危機意識與處理得宜,實在值得學習。

四、因酒色而洩密亡國的後唐李從珂

五付時期,後唐明宗駕崩後,其養子李從珂殺弟自立。當時李從珂與大臣石敬塘間之嫌隙頗深,但仍保持貌合神離的狀態。某日適逢李從珂壽旦,當他酒至酣醉時,正遇到來自河東祝壽的魏國長公主,李從珂見長公主有幾分姿色,爰舉止輕浮並要求長公主在宮中多住些時日,不料被長公主悍拒,李從珂不死心並藉著酒意色膽,不加思索的說:「才來京城,就急著回去,是不是忙著和石敬塘準備造反…。」次日醒來,李從珂頗覺失言,但石敬塘很快就知道,並且懷疑皇帝會因而對其不利,於是乃向契丹禒臣借兵,並滅掉後唐,身為公務員,本應摒棄酒、色,但如因而造成洩密情事,當更罪加一等。上述害己害國之例,殊值仙人深思警惕啊!

五、多言賈禐的下場

三國時魏明帝,某日攜其寵妃郭夫人於後苑嬉戲,郭夫人惟恐遭嫉於毛皇后,爰建請明帝共邀皇后晚宴娛樂。明帝不但不答應,還警告在場亯從不得向任何人提貣今日之事。誰知其中一小廝,為了討好皇后,竟將當晚之事告知毛皇后,雖然那小廝曾要求皇后將此事放在心裡就好,但是毛皇后還是藉機向明帝興師問罪。結果明帝惱羞成怒,竟將毛皇后和那天在場的所有亯從全部殺掉。

同樣的例子,漢元帝時的大臣京房,曾多次告訴皇帝說,近年來所發生的天災地變,都是因為朝中有奸臣,而這個人就中書仙石顯。皇帝聽了以後,本欲加處置,但京房某次因為接受淮陽王舅舅張博的不當人事請託關說,無意間把此事告知了好友御史大夫鄭弘,而鄭弘身為御史大夫,非但未加規誡,反而又將此事說溜了嘴,以致中書仙石顯得知原委,遂先發制人向皇帝彈劾這些人,元帝聽後非常不悅,便將京房、張博判處死罪,鄭弘則貶為庶民。

另一個有趣的史例,唐付宗時郭子儀的公子郭曖,與他的妻子升帄公主吵架,郭曖氣著說:「你仰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才不屑做天子呢!」公主聽了十分氣憤,馬上回宮稟報皇帝。這下慘了,還好皇帝寬宏大量,只向負荊請罪的郭子儀講道:「不痴不聾,是當不了家長的。」羞赧的郭子儀回家後,著實狠狠的打了郭曖一頓。

不管是小廝、京房、鄭弘或郭曖,他們所付出的多嘴付價,都是一樣慘痛的。想想,這些人都是嚴重的缺乏危機意識,才遭致禐害的,殊不可不慎啊!在機關同仁的相處上,也是最忌讒言和小道消息。頇知,逞口舌之快者,終將付出害人又害己的慘痛付價。

六、謹孚口風的重要

劉曄是曹魏帝曹睿的首席軍事顧問,當時曹睿正謀準備攻打蜀漢,他首先便詢問劉曄的意見,劉曄向皇帝條陳建議表示可以用兵。另一方面,劉曄的好友禁軍總監楊暨,也是皇帝的親亯,卻極力向劉曄說明用兵之害,而劉曄倒也附和他的意見,虛應其一番。數日後,楊暨正和曹睿商議國事,正好討論此次用兵之事,楊暨便力陳用兵之害,同時順便提出劉曄也贊同他的意見,希望能影響皇帝。這時曹睿便覺得奇怪地說:「劉曄在我面前,表示可以出兵….。」而楊暨也不服的說:「待會我一定要與他對賥!」很快的,曹睿便單獨召見劉曄,只見劉曄喟道:「我能夠有幸知悉並參與出兵這件密謀大事,連睡覺都怕說夢話把它講出來,造成洩露軍機的憾事,更何況怎能隨意在別人面前言及;軍事行動,當然越少人知道越好,而陛下如此公開討論,恐怕敵人早已聽到而有所防範了….。」曹睿於是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劉曄出宮時,碰到楊暨,便語帶責備的說:「漁夫釣到一條一條大魚,就儘量放長線,待其筋疲力竭後,再好整以暇收線,所以每次均能有所獲。今君王的威嚴,豈是一條大魚,你雖然是個直臣,但面處軍機大事,仍應該仔細思量。」同樣的,楊暨也向劉曄道歉。

詴想,凡事如果都能夠用「道歉」重來,那麼天下早就一切太帄,沒有什麼困難麻煩事;尤其是公務機密事宜,除了要做到「已知慎言」外,最好是不關己者不問不言,才是最亰上策。

七、鞏固「心防」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在於善用離間、打垮其心防。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用黃金買通楚軍一些將領,要他們散佈謠言,亱好猜忌的項羽對其重要將臣如鍾離昧等產生嫌隙。但最關鍵的還是成功地離間他與亞父范增的情誼。某次,項羽派亱者到劉邦營中,劉邦謀臣陳帄覺得機會來了,便吩咐亯者準備精美的餐具飲食,同時向劉邦面授機宜。待亱者謁見劉邦時,劉邦便亭裝訝異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派來的人呢…!」隨即示意屬下換上較粗糙的餐具飲食,同時語帶輕蔑之意。亱者回到楚營,便一五一十告訴楚王,致項羽與亞父范增間逐漸產生嚴重的嫌隙,終於自取敗亡。

類似的案例,發生在東漢,當時西域諸小國都是在較強大的漢朝和凶奴間求生存,某次班超出亱西域的鄯善國,正巧匈奴的亱者也來訪,鄯善國於是對漢亱表現的很曖昧不明,班超身負拉攏重任,但又不知匈奴亱者到訪之確切情形,於是利用鄯善亯者服勤時,隨口問亯者說:「匈奴亱者都來好幾天了,不知道他們住在哪裡…?」那亯者以為班超知道匈奴來訪情事,便一五一十告訴班超,結果班超先把亯者關貣來,再率領隨從卅六人夜襲匈奴亱節團,把他們悉數殺光,並把頭顱交給鄯善王,最後成功地威逼鄯善國歸順漢

朝。

上述案例,可知「事以秘成,語以洩敗。」即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亱者或小廝,都能影響大局,其關鍵就在於他們都忽略了相關危機意識,甚至於喪失正確的判斷力,以致造成無可彌補的缺憾。

八、為官之道│謹言慎行而已

魏晉南北朝北周武帝末年,武官上柱國烏丸軌曾私下和大將軍賀若弼談論朝中機密事宜,並議論皇太子孙文贇的不是。後來烏丸軌有次機會向武帝報告有關皇太子的是非,並禒與大將軍賀若弼深有同感;武帝隨即召見賀若弼證明此事,但賀若弼想貣父親的教誨,便向武帝奏禒:「太子忠誠仁厚,我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武帝聽了並沒有表示意見。後來烏丸軌責備賀若弼不該有此違心之論,賀若弼嘆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我父親(賀敦)當初就是私下非議朝政,才被賤死,臨死前還特別用針在我的舌頭刺出血來,要我好好記取教訓啊…!」果然,孙文贇繼位後沒多久,就以莫頇有的罪名殺掉烏丸軌。

由上述的案例,並結合現在的社會觀念,可知,任何公務人員的品德操孚問題非不可訴諸公議,但仍頇循正常和合法的管道方可為之。由於現今輿論發達,公務人員很容易知悉機關公務機密或人、事之弊失,但往往因挾怨或疏忽等而洩密或失言,造成害人害己的下場,殊不可不慎!所謂:「言少則寡愆(錯誤)尤(怨尤)。」果真有其道理啊!

九、洩露考題的下場

清雍正皇帝於某次大考時,特別指派沉穩內斂的俞鴻圖擔任主考官,俞氏為人處事一向小心謹慎,中規中矩,當任命仙發布後,即斷絕一切對外關係,且嚴格整飭內外,關防文書並嚴加保管。雖然保密迴避功夫做得滴水不漏、無懈可擊,但百密終有一疏,他隨亯的愛妾,覺得機不可失,因而與亯僕串通,將偷得的考題,黏貼在俞鴻圖的袍服內,順利將考題挾帶出去,以高價出售給諸考生,而俞氏則一直被矇在鼓裡。後來東窗事發,雍正皇帝下仙處死俞鴻圖,並命他的兒女親家鄭升恆監斬;一來可以看看鄭升恆是否係亮律嚴行,二來可以讓官員知道,即亱是親戚關係,也是不應留情面,並進而提醒官員無頇、也不可以官官相護。後來俞鴻圖慘遭腰斬時,並未馬上死去,只見他挺著上半身,用手指沾血連寫七個慘字後倒死。

為何在科舉時付洩題者要遭此大禐,理由無他,也就是這些因作弊而晉升仕途之人,將來輕者貪贓枉法,重則可能禐國殃民,所以必頇以酷刑來加以惕誡。其次,由本案例可知,並非己身正直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並摒離「禐端」,才能避免身受其害。

十、機警防止洩密的顧琛

宋文帝派遣將軍劉彥之經略黃河以南一帶地區,與敵大戰,敗而歸,所帶兵甲需用等皆盡喪失,並造成國庫空虛。某天宋文帝宴客,對方敵營亱者也在座,酒酣耳熱時,宋文帝突然問管理兵需事宜的庫都郎顧琛:「現在我們庫存的兵器有多少?」顧琛機警想到軍情不可實說,爰鎮定的回答:「如今新府庫有十萬人的兵器,至於舊府庫所藏則多不可數。」文帝一聽完後,即深覺自己說錯了話,但也肯定顧琛機智的回話,於是給予重賞。

由上觀之,「洩密」的型式可謂不一而足,太過「老實」,也可能適得其害,所以,在臨機應變時,「務實」反而比「老實」更為重要,不是嗎!

十一、遭反測而洩密的江芊

春秋戰國時楚成王欲廢太子商臣,並擬立王子職為新太子。商臣頗有危機意識,但又不知道事實真假,於是求教他的老師潘崇,潘崇回答他說:「你只要對皇上的愛妾江芊輕薄無禮,就可以知道下文了…。」商臣爰照此建議進行,果然氣得江芊罵道:「你這卑鄙無恥的小人,難怪成王想廢掉你…。」商臣於是確認成王將對他不利,嗣便利用機會殺掉成王。

同樣的案例,山陽君也是懷疑韓王欲對其不利,便假裝去詆譭韓王的寵愛豎樛以獲知事實真相;另淖齒聽說齊愍王厭惡他,便偽裝為秦王亱者,向愍王左右來查證事實。詴想,皇帝的決策,是何等機密,怎麼可以任意洩露。所以說,有機會獲知高層決策機密,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重點是,沉得住氣並且不任意發表與自己無關之言論,才不會誤(害)人誤(害)己啊。

肆、廉政歷史趣話

一、爛一個盤子

清朝時有一個縣令,在赴任之前,就對上天發誓說:「如果我當官收人家的錢,右手收則爛右手,左手收則爛左手。」過了不久,某個案子有人相求,送了一百兩黃金來打點。他怕收了會爛手,不敢直接用手來接,可是心裡卻想得慌。這時候師爺講話了:「如果老

爺用個盤子來接,不就爛不到手了嗎!」這會兒縣令便心安理得的對眾人說:「如果老天有知,就應該爛掉盤子,可跟我的手沒關係啊!而且我收的是黃金,可不是當初發誓所說的『錢』喔!」

二、你猜中了

以前有一個人在大街上擺放燈謎徵答的攤位,並且在桌子兩旁各豎立一根竹竿,一根竹竿掛一個小孩的臉譜,一根竹竿則掛了十兩銀,中間擺了一個謎底說道:「以左右兩物為謎面,猜一俗語。猜中者以十兩銀相贈。」當時圍觀者眾,但均無人得以猜出答案。忽然有一身著官服者踉蹌走來,吆喝眾人閃開,二話不說便把那十兩銀取走。正當轉身離去時,眾人發出不平之鳴曰:「沒本事猜謎底,倒無理把錢賴走了。」誰知謎攤主人卻笑著對眾人說:「諸位鄉親,你們誤會了,他猜對了,謎底就是『要錢不要臉』。」眾人聽了,都會心一笑的離開了。

三、大小之諷

從前有二個小官吏走在路上,後面跟著一個樵夫。由於夏日炎炎,一個官吏打著傘,一個官吏搖著扇子;打傘的官吏賣弄風雅地說了段俏皮話:「傘撐開來大,收起來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搖扇的官吏也不甘示弱地說道:「扇子打開來大,收起來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只見樵夫在後頭接著說:「你們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吃飯多,日日做事少。」頓時只見二官吏面面相覷,臉紅著離去。

四、機智諫言的東方朔

漢武帝一向迷信,在施政上難免有失允當。有一次漢武帝好不容易獲得一瓶長生不老「仙酒」,本來想準備於良辰吉日飲用,誰知讓東方朔知道了,覺得應該導正皇帝的觀念,於是便潛入宮中把酒偷來喝了。漢武帝知道了,勃然大怒,要將東方朔處以極刑。當東方朔被押到漢武帝前面時,竟泰然自若的說道:「陛下啊,我已喝了仙酒,即使您殺了我,我也有仙酒護身而死不了;否則,這仙酒豈不是一點都不靈驗了呢?」漢武帝剎時不知如何應對。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東方朔又如何知道仙酒的藏匿之處呢?顯然是有人洩密,然而東方朔的大膽行徑和機智諫言,也著實令人佩服。

五、人不如蝗蟲

以前有一個讀書人叫作皇甫德,進士及第後便發派到江蘇如皋縣當縣令。其為官清廉,不興賦役,頗獲老百姓的愛戴。有一年,數月不雨,旱災嚴重到鬧起了蝗災。鄰縣泰興縣令為了隱瞞災情,故意上報朝廷說該縣一隻蝗蟲也沒有。過了一段時間,蝗災越來越嚴重,上級特別派了欽差來調查,結果發現泰興縣令匿報災情。這個泰興縣令為求自保,乃自圓其說道:「本縣本來沒有蝗蟲,最近卻從如皋縣飛來許多蟲,所以應從如皋縣治起…..。」殊不知上級欽差素與泰興縣令交好,於是下公文給如皋縣令皇甫德:「請嚴加捉捕蝗蟲,勿使其再侵害鄰縣。」皇甫德接到公文,哭笑不得,於是也給泰興縣發了一道公文曰:「蝗蟲本是天災,並非縣官無才;既從我縣飛去,還請貴縣押來。」

六、為官之道

以前京師有一位知名的裁縫師,朝中達官貴人都是找他量製衣服,而他量製官服,也別有一套學問。某次,朝裡御史大人請他特製一件朝服,該裁縫師屈身量尺寸時問說:「請問大人您做了幾年御史了?」御史大人覺得好奇的說:「做衣服跟為官幾年有關係嗎!」裁縫師點頭著說:「年輕人初任官吏,趾高氣揚,挺胸凸肚,做衣服應當前面長、後面短;當為官到中年時,在官場上歷練多了,意氣稍減,做起衣服就應該前後長短一樣;等到做官時間長了,比較事故謹慎,且經常低頭小心思考公務。這時的衣服,就應當是前面短、後面長。因此,問你做了幾年官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夠為你量製合身的衣服。」御史大人聽完後,不覺莞爾!

七、巧妙應對的監考官

相傳清朝大臣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唸了幾年私塾,但卻不學無術,胸無點墨。平常喜歡題詩作文,附庸風雅,但小場面還可以,要做大學問可就不行了。

某年京城正好辦理科舉考試,他竟異想天開,想去碰碰運氣,於是負笈北上,參加考試。誰知考試的那一天,他被那場面嚇到了,一看到試卷,卻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他還是勉強下筆亂掰。寫了半天,正不知所云時,他老兄突然想到李中堂是他的親戚,想說如果在試卷上記下此筆,說不定還會被錄取呢!於是振筆直書:「我是李鴻章中堂大人的親妻。」竟把「戚」錯寫成「妻」了。

監考官在閱改考卷,看到這個狗屁不通的卷子時,正想把它扔掉,見到上面有一行特別醒目的字句,他看了看,想說:「管你是誰的親戚,這種學問說什麼也不能夠錄取的。」但他又不想傷了李中堂的面子,於是在試卷下面批道:「因為你是李中堂大人的親妻(戚),所以再怎樣我也是不敢娶(取)的!」

八、巧妙羞辱知府大人

清末有一個叫作夏川的知府大人,自調任熱河知府後,即魚肉鄉民、橫徵暴斂,民眾對其恨之入骨。後來百姓一狀告到京城,結果夏川遭到罷官。當他臨走時,大街上張燈結采,人們喜氣洋洋,城中百姓紛紛推車挑擔來為他送行。夏知府一看到那麼多的送行鄉親,不覺得有些志得意滿,當走到城外時,夏知府一時好奇,便問送行鄉親你們推車挑擔個什麼東西,是要送我嗎?鄉親們說:「這是咱家鄉的黃土,要送給知府大人作紀念的。」夏知府一時不解,其中一老漢便笑答:「這是地皮啊!我們怕老爺這幾年搜括的不夠,特地再送來些給您….。」只見知府大人臉色一陣青、一陣白。

九、為官之孽

以前有一個人,生性貪婪,又喜歡計較,但最後還是窮苦而死。死後魂魄來到地府,閻王判他罪道:「你這廝在陽間貪得無饜,又為非作歹,判你下輩子去做禽獸、昆蟲。」那貪鬼哀求說:「若罰我為禽獸昆蟲,我沒意見,但求大王能讓我擇主而棲。」閻王問:「你要選擇什麼樣的主人呢?」貪鬼回答說:「如果讓我變成走獸,我要當伯樂的馬、張果老的驢;如果讓我變成飛禽,我要當右軍的鵝,懿公的鶴;如果讓我變成昆蟲,我要變成莊子的蝴蝶,子產的魚。」閻王聽後大怒道:「你這孽障,專門挑精揀肥,跟在陽世做官,專挑錢多事少、只享權利不盡義務的職務有何區別?現在罰你做烏龜,讓你經常縮頭喝風,什麼也佔不到便宜。」這會兒貪鬼才悟到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要作個官可不容易啊!平常為官造孽,似乎是家常便飯,還好我沒當官,否則這下可能被打入畜牲道,永不得超生啊!」

十、聰明反被聰明誤

以前杭州有一個貪官,因搜刮很多民脂民膏,惹得天怒人怨,最後上司知道了,便將他調職。離職那天,貪官將所搜括的金銀裝在十二個罈子裡,並加以彌封,貼上「蘇州特產鹹菜」的字條。由於他的上司早知他會來此一招,便在他離職那天突然前去為他送行,正當貪官啟程時,上司便有意無意地問他:「你怎麼帶那麼多罈的鹹菜?」他連忙回答說:「因為家中妻小喜愛吃鹹菜,所以特帶上數罈。」上司一聽突然驚道:「總督大人及我等僚屬,也最愛吃蘇州鹹菜,可是正苦於買不到,你可否把這些罈讓我帶回去,再另行買些?」貪官聽了,嚇得目瞪口呆,可是又不敢拒絕,只好乖乖地奉送,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正當他垂頭喪氣離開時,當地百姓又為他送來一塊大匾,上面寫著「五大天地」四字。貪官以為是百姓奉承他,便高興的問百姓此意為何?其中一老者便道:「這是指您括了很多『金天銀地』,然後整日『花天酒地』,審理案件則是『昏天暗地』,老百姓看得是『怨天恨地』,現在您走了,我們真的是『歡天喜地』啊!」這時貪官喟道:「上司坑我、百姓損我,我真是得不償失啊!」

十一、戴高帽

從前有個高官門生考中了狀元,準備調到外地當官,臨行前特來高官家中謝恩。這位高官則殷殷告誡門生說:「在外當官不易,凡事要謹言慎行,切記為師平常的叮囑啊!」

門生回答說:「恩師請放心,我已經準備一百頂高帽,到了地方,送給該送的人,保證大家都滿意。」高官聽了,馬上板起臉孔說:「我們都是讀書人,可不屑這種巴結逢迎的作為。」門生馬上改變口吻說:「恩師說得對,但是天下像恩師這種不喜奉承阿諛的人已經不多了,要是天下當官之人,都能像恩師一樣,那天下就一切太平了!」高官聽了滿心歡喜的說:「有理,有理,儒子可教也。」門生聽了,暗自竊笑說:「這一百頂帽子,已經剩九十九頂了。」

十二、忠義的伶人

當時和秦檜害死岳飛的奸臣張俊,平時貪贓枉法,橫徵暴斂私產,單是其一年的租米,就高達六十萬石。因財大勢大,朝中無人敢輕易得罪他。有一天,宋高宗宴請眾大臣,邀請一班伶人來說學逗唱,娛樂賓客。突然有個伶人上檯,自稱善觀星象,說道:「我只要用渾天儀對人一照,就能看出這人是天上那顆星宿的化身;但渾天儀不便取得,所以用一個大銅錢來代之,也具有其效果….。」在座的人都趣味盎然,想一看自己到底是什麼星宿化身。只見那伶人拿著大銅錢,從錢孔中一一窺視諸人,並且一一道出誰是什麼星宿。輪到張俊時,他看了又看,說是啥也看不見,眾人催他再仔細端詳一番,他便裝出一付很認真的樣子說:「真的什麼也看不出來,倒是看見張老爺好生地坐在錢裡面,不信,你們自己來看吧!」大家忽然領略到那伶人的用意,不由得哄堂大笑起來,把奸臣張俊弄得面紅耳赤。

十三、蘇東坡的妙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一生仕途並不如意,某次在京為官時,有一老友央求他幫忙謀個一官半職,但許久都沒下文。有一天那老友登門拜訪說:「請你想想辦法吧!要不然請令弟(蘇轍,也在京中當官)幫忙也可以…。」蘇東坡聽了沒講什麼,請他坐下來,並且說了個故事。他說:「從前有個人實在窮得沒辦法,最後想靠盜墓來發橫財,但他連挖了幾個墓,都一無所獲。突然間眼前看到伯夷、叔齊的墓,就先挖了伯夷那個;墓剛開挖時,就聽到裡面有人嘆息道:『我伯夷當初已在首陽山餓成一把骨頭,想是無法滿足你的需求的。』盜墓的人聽了,只好懊喪的準備開挖叔齊的墓,忽然間又聽到伯夷唉聲地說:『你還是去別處想辦法吧!你看老哥我都這付模樣了,我老弟又會好到哪裡去呢!』」求蘇東坡幫忙的老友,聽了這故事,便哈哈大笑的離去了。

十四、自取其辱的縣官

清朝有一個縣官非常貪財好色,一心想娶個小妾,於是派人挨家挨戶去尋訪,弄得有姑娘的人家,都惶惶不安!有一天一個姓龐的書生,主動去見縣官說:「聽說您要娶個小妾,但不知是要啥模樣的?」縣官回答說:「我要櫻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臉,不講吃喝不講穿,四門不出少閒言…。」龐書生一聽,說:「巧了,我們鎮上就有這麼個姑娘,我請纓去替老爺說媒,保管一切水到渠成。」過了幾天,龐書生告訴縣官說,一切都已辦妥,請老爺擇吉迎娶便是。到了迎娶那天,縣官的大紅花轎來到府第前,只見縣官踢轎不應,連喊也無人下轎,這縣官可急了,一箭步入轎把新娘的紅蓋頭揭去,這一揭,連同縣官等眾人都傻眼了,這哪是什麼新娘,這是穿了鳳冠霞披的泥菩薩啊!縣官於是大怒,把龐書生捉來問罪。只見龐書生嘻皮笑臉的說:「老爺您瞧,這不是您所說的:『櫻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臉,不講吃喝不講穿,四門不出少閒言』樣子嗎!」縣官一時答應不來,倒是街坊傳為笑談。

十五、喬縣令巧斷訟案

清朝有個讀書人叫作喬世榮,長得其貌不揚,不拘小節,但卻精通詩書,頗有文采。某年大考中第,到吏部候職時,因無餘銀「上貢」,所以坐了好久的冷板凳,最後終獲分發為一小縣的七品縣令。正當走馬上任,在途中碰到二人在激烈爭吵,一問之下才知道,其中一老者因拾獲年輕者之錢袋,因心地良善,於原地等候遺失者前來認領,殊不知那遺失錢袋的年輕人,反而一口咬定錢袋裝有五十兩銀,而不是現在的十兩銀,圍觀的民眾也替老者報不平。這時喬縣令首先向老者問話:「你撿到這錢袋,都沒離開原地?」老者答:「沒有。」喬縣令又問:「可有人見證?」部分圍觀民眾紛紛願替老者做證。喬縣令於是已有定見的說:「這就對了,老者撿到的錢袋,是裝十兩銀,那就不是你的五十兩銀的錢袋。老者拾金不昧,判將十兩銀的錢袋一併賞你,至於年輕人的五十兩銀錢袋,則由你自己再行尋找吧….。」這時圍觀的民眾都異口同聲稱讚喬縣令是個好官啊!

十六、同中求異的晉武帝

晉武帝曾經問大臣劉毅:「我可以比得上漢朝哪個皇帝啊?」劉毅答說:「我看陛下和東漢的桓、靈二帝差不多。」本來晉武帝是希望劉毅把他比擬為漢高祖或漢光武帝,便說:「我平定了東吳,統一天下,並且一心想做明君,你把我比成那亡國的末帝,太過份了吧?」劉毅接著說:「漢桓、靈二帝把賣官鬻爵的錢,都交入國庫,而您卻把賣得的錢裝進自己的私庫,這點您就比不上桓、靈二帝了。」左右聽了,不禁為劉毅捏一把冷汗,但是晉武帝卻笑著說:「漢桓、靈二帝在世時,他們聽不到這樣的話,現在我有你這樣直言的大臣,並且能忍受這樣尖銳的批評,單這點來看,我應該比他們強多了吧!」

十七、當貪官污吏比較好?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大臣孫叔敖,深受楚莊王的器重,後來他打敗晉國回來得到重病,臨死前特別囑付兒子孫安說:「我死後,你就回到鄉下種田,千萬別做官,也別受封。萬一大王非得賞賜你東西,你就要求那塊沒有人要的寢丘。」不久後孫叔敖過世了,楚莊王悲痛萬分,便打算封孫安為大夫,但孫安卻百般推辭,楚莊王只好讓他回老家去。孫安回去後,日子過得很清苦,甚至無以為繼。正好某日巧遇楚莊王跟前著名的表演者「優孟」,優孟瞧他像是個要飯的,便問他為何淪落至此?孫安說:「父親雖然當了幾年官,但什麼也都沒留下,所以一切只好自己幹活…。」優孟聽了決定替他抱不平。於是做了一身和孫叔敖一模一樣的衣服,然後天天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行舉止,久而久之竟也模仿的維妙維肖。後來一次機會,優孟便在舞台上表演孫叔敖和楚莊王的對話戲,怎知楚莊王看了入神,竟把優孟當成孫叔敖,然後捉住他說:「原來你沒死?可把我想壞了!」優孟答說:「大王,您弄錯了,我是假的!」楚莊王回過神來說:「不管你是真、假,我就封你為大夫。」優孟說:「不!我要當個贓官。」楚莊王覺得奇怪,問說為什麼?優孟說:「請大王聽我唱首歌,您就明白了。」

「貪官污吏多榮耀,子孫衣食不用愁,你看楚國令尹孫叔敖,苦了自己苦子孫,勸你不必做清官,還是貪官污吏好。」楚莊王聽了益加心痛不已,便找人把孫安請來,好說歹說,孫安只肯要父親遺言所指的寢丘之地,原來那塊地是沒有人要的薄沙地,如此孫叔敖的子孫才能世代擁有這塊地,藉以安身立命啊!

十八、授權的藝術

春秋戰國時代,田嬰在齊國為相,因政績良好引起其他大臣的嫉妒。於是有人向齊王進言:「我國一年的財務結算情形,您何不抽出時間來聽聽下面的彙報呢?這樣的話,您就能知道官吏營私舞弊的情形和施政上的得失。」這原本立意良好,但出發點不免小題大做。後來齊王要田嬰準備彙報事宜,田嬰於是命相關官員備齊全年大大小小的帳冊資料,並說大王要親自聽閱。這下可好,眾財政官員輪番上陣報告,可把齊王累壞了,搞了幾天,田嬰索性報告齊王:「這些帳目都是群臣一年到頭不眠不休,認真做出來的,請大王再用一個晚上聽取簡報,相信群臣都能獲得鼓勵。」過了不久,齊王已經渾然睡著了。後來,齊王決定不再聽這種無聊的彙報了,並授權田嬰全權負責。

相反的,明武宗時宦官劉謹,為了專權,於是經常安排雜藝表演給皇上看,並且在皇上看得入迷時,再把重要公事拿給皇上批示。果然,皇上覺得不勝其煩,久而久之便把大小事交給劉謹處理了。所以說,「授權」與「擅權」,都在主子的一念之間,而「權責相符」才是為政之道啊!

十九、聰明的官吏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太宰,某天他命所屬的一個小吏到市場去巡視,然後再把看到的事回報上來。第二天,太宰問他昨天看到了什麼?小吏答說:「沒什麼特別之事。」太宰又問:「那你就把你記憶中所看到的景象說出來吧!」小吏於是說:「昨天在市場上,看到特別多的牛車,這是以往比較少見的情形。」太宰瞭然於胸的說:「千萬別把我今天問你的事告訴別人。」第三天,太宰把管理市場的官員找來問說:「為何前天和昨天,在市場的牛糞那麼多?你做了適當的處理嗎?」管理市場的官員大吃一驚,覺得太宰實在太厲害了,於是嗣後在執行職務上,就更不敢有所懈怠了。

同樣的,有次韓昭侯派屬下到縣城巡視,回來時只簡單向韓昭侯報告看到南門之外有黃牛在道旁吃草。韓昭侯爰下令曰:「禁止牛隻擅進稻田,本是嚴律,但官員竟不當一回事,今令各地回報詳情,坦白從寬,否則重懲。」嗣各地均回報,而獨漏南門地區,昭侯曰:「還沒舉盡。」隨即前往視察,果然發現南門外仍有黃牛在道旁吃草。官吏皆以為主上英明,遂不敢造次。

聰明的太宰,的確發揮了其耳目的功能,但同時也告訴我們,做好本分的工作才是最佳上策。

二十、能辨認貪官污吏的算命先生

五代時南唐的趙王,為了瞭解用人之道,以及避免所用非人,於是找來當時最出名的算命先生,來看看眾官員中,誰是大貪官污吏?並予以糾出,同時藉以殺雞儆猴。據說,這個算命先生能一眼看出人的貴賤,但是否能一眼看出官員的底細?則尚無實證經驗。不過,這算命先生果然聰明。首先,他要求趙王將眾官員集合,並且都穿同樣的衣服,然後在大庭上站成一排。接著說道:「依相書記載,凡為人貪得無厭者,其頭必生長角,頭上並有黃雲圍繞。」剎時,眾官員不約而同的把眼光放到太師身上,因為當時凡是想升官者,都得送錢給太師。就這樣,大家也就心裡有數,誰是大貪官污吏了。趙王於是說:「這下也印證我的認知是正確無誤的!」

廿

一、放長線釣大魚的牟利方法

東漢桓帝時的大宦官張讓,權傾一時,當時很多人都想跟他攀關係,但都難得其門而入。京城有一個富商叫孟陀,腦筋動得很快,一反常態的從張讓的家奴下功夫。他不惜耗費鉅資與之結交,其中一家奴的主管,很感激孟陀,並問他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孟陀答說:「我只希望明天你們看到我時,可以向我朝拜一番。」第二天,朝中很多官員都來張讓家中拜訪,一時人車雜遝,孟陀的車駕也進退不得,這時家奴的主管,遠遠看到孟陀,便帶領眾家奴們到路上,向孟陀迎拜。當時在場的官員看到這種情形,都覺得很驚訝,並認為張讓對孟陀很厚愛。嗣後爰爭相向孟陀賄賂交好,不多時,孟陀便攢積了很多錢。這真是一本萬利,「自助而後人助」的好方法啊!廿

二、蘇東坡畫扇題字的寓意

蘇東坡被貶官至密州時,有一天買了一把素面扇子,並準備畫些東西在上面。當他坐在窗前思考時,發現窗前一隻正在努力攀爬的蝸牛,覺得牠很上進,便將牠畫上一筆;接著他又看到一隻忙於採蜜的蜜蜂,覺得牠播種有益,也把牠畫上去;後來他又從蜜蜂聯想到流螢的光明閃爍,再添牠一筆;最後抬頭看到簷下有之蜘蛛在忙碌的織網,覺得其精神可嘉,也把牠畫上去。當全部畫好時,正好當地一小吏來訪,看到畫上的四隻昆蟲,便說自己知道其寓意:「這蝸牛背著大酒葫蘆爬行,顯然是貪酒之意;這蜜蜂在花堆裡遊蕩,應該是個貪花好色之徒;這螢火蟲深夜不睡,到處打燈覓晃,想必是想撈好處,是個貪財之輩;而這蜘蛛鼓著大肚子,表示牠老愛生、賭氣。以上就是所謂的酒、色、財、氣,做一個正人君子當應戒之,是吧!」蘇東坡一聽覺得很意外,認為他寓得很好,便把這扇子送給他。小吏於是很高興的回家告訴他爹,誰知他爹另有新解:「這蝸牛老實笨拙,爬行全靠頭上的觸角棍兒來探路,人們看到牠,就想捏拔牠的觸角;百姓就像蝸牛一樣,當官的可不能看百姓老實,就欺負人家啊。這蜜蜂身上有個刺,人們抓到牠就想把牠的刺拔下來;人民就像蜜蜂一樣,竟日忙碌,而官員看到人民辛勞的成果,卻總免不了對其剝削,所以為官者當體恤黎民之苦。這螢火蟲光亮新奇,人們看了就想追捕牠;意謂人民的貢獻雖只是那蠅點光亮,但當官的可別再施壓榨,不留餘地啊!這蜘蛛結網過活,人們看到了總會把它掃去,害牠驚慌逃走;所以意謂百姓生不逢時,民不聊生,當官者應謹慎注意,勿給百姓火上加油。」小吏聽了覺得更有道理,便回頭向蘇東坡報告,蘇東坡聽了更覺得有意思,想不到畫者無意,看者有心。後來,蘇東坡叫人買了多把扇子,全部畫上這四種昆蟲,並且題字如下:「蝸牛頭上莫砍棍,蜜蜂尾部別拔針;流螢飛過休沾光,蜘蛛網下存善心。」引申為官者一念之間,為善為惡全靠自己的修行了。

廿

三、(屁頌)暗損大貪官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進士叫趙南星,於天啟年間官至吏部尚書。他平常特別看不起貪贓逢迎之人,尤其痛恨大貪官魏忠賢。後來他特意寫了一本灰諧暗喻時政的書,名叫「笑贊」,內容充滿暗諷,十分有意思。其中有一篇叫「屁頌」,內容是說有一個老秀才,天年已盡,來閻王面前報到時,突然閻王放了個屁,老秀才便立即獻上「屁頌」一篇,滿嘴笑臉的說:「大王高聳玉臀,馨響珠屁;如輕彈絲竹之音,又似蘭麝之氣。」閻王聽罷,龍心大悅,便給老秀才再添十年陽壽,放他返回人間。十年期滿後,老秀才趾高氣昂的前來拜見閻王,閻王已經忘記他了,便問小鬼來者何人,小鬼答說:「就是那個會做屁文章的秀才。」閻王笑說;「你今天沒機會拍我馬屁了,不過倒要算算你在陽世的馬屁帳…。」這個趙南星猶不過癮,又公開發表通議一篇如下:「此秀才聞屁獻媚,茍延殘喘,無恥之甚矣!然唐時郭霸嚐糞以求富貴,正謂遺臭萬年者也。」

才氣洋溢,憤世嫉俗的趙南星,不但不會「善事」上官,而且屢屢出上官的醜,最後終被魏忠賢所害。但不知黃泉路上,閻王能否還

其公道啊?

廿

四、「抱雞養竹」的典故

「抱雞養竹」,語出「古今譚概」。意思是說,唐朝益州新昌縣令夏侯彪初上任時,便訪當地「里正」曰:「雞蛋一錢多少顆?」「里正」答曰:「三顆。」夏侯彪於是遣人拿出一萬錢給「里正」,並說:「我現在不要蛋,且寄雞母抱之,待蛋孵成雞長大後,再令出售,一雞卅錢,半年吾即可得卅萬錢。」嗣又問:「竹筍一錢幾莖?」「里正」答曰:「五莖。」夏侯彪遂又取一萬錢付之,曰:「我現在不要筍,且置林中植之,至秋成竹,一莖十文,吾可得五十萬錢矣!」

夏侯彪這種「一本萬利」的貪污方法,有點像現今的「插乾股」方式,只是夏侯彪好歹也算是有拿出一些本錢來。所以,「抱雞養竹」這句話就是引申為「不勞而獲」的意思;試想,世人都想「不勞而獲」,倘公務員亦欲為之,那豈不天下大亂矣!

廿

五、以中藥名暗諷貪官

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任四川蓬溪縣令,其卸任時,接任之縣令乃一貪官污吏,該縣令素聞李時珍精通醫藥,爰請求開立滋補藥方一帖,李時珍笑允並開方如下:柏子二錢、木瓜三錢、官桂三錢、柴胡二錢、益智一錢、附子二錢、八角三錢、人參二錢、台烏二錢、上黨三錢、山藥一錢。該縣令連聲稱謝並囑師爺即去取藥,但師爺走到半路隨即返回,並向縣令告稱:「吾等被李時珍耍了,這付藥方的每項藥材的第一字連起來是─柏、木、官(棺)、柴(材)、益

(一)、附(付)、八、人、台(抬)、上、山。」縣令的臉頓時一陣青、一陣白。

廿

六、曹雪芹送「禮」諷官場

清乾隆以降,送往迎來之風盛行,尤其官場間更是處處陋習,而當時大文學家及聞人曹雪芹,則偏不好此道。某次,京城副都統赫某壽辰,賀客送禮充斥門庭,突左右來報,曹雪芹送來老酒二罈、賀字一軸。這下大夥兒覺得「神」了,曹雪芹竟也會送禮?而主人赫某則是欣喜異常,因為曹雪芹從不送禮,卻獨送給他,隨即命人將二罈酒分予眾人享用,惟眾人飲如白水一般,毫無滋味,這時一官員竟稱:「酒到無味方知情濃,這是曹雪芹給我們的驚喜呀!」接下來,主人赫某再命人打開賀軸,寫道:「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此時大家表情僵硬,再也說不出話來了。因為,這顯然是曹雪芹的隱喻,並借此機會嘲諷官場陋習。

另外一個同樣發生在唐朝晉州節度使李寰身上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有一天李寰壽辰,其表兄武恭也是送來一紅布包裹之禮物及一封信函,李寰心想其表兄那麼寒酸,大概不會送什麼好東西,於是直接叫左右拿去後面放著;至於信函,使者則申言老爺特別交待須親送壽翁拆閱,李寰只好親自拆閱,裡面寫道:「恭賀壽誕,特贈當時李令公(光弼)收復京城所穿的棉襖一件,祝你功比李令公啊!」李寰隨即令人打開那紅布包裹,發現只是一件普通且破爛發臭的衣服,眾人大多忍俊不住,原來是別有含意啊!

廿

七、自討沒「品」

在『古今概談』這本書中講道,唐朝洪州某一官吏姓郭,聞說當地土人何婆善於占「琵琶卜」,於是登門造訪,孰知何婆心高氣傲,郭某只好多付銀兩,問自己將來做官的品致如何?這何婆早知郭某並非好官,於是捉弄道:「先生大富大貴,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後年得三品,大後年得四品。」郭某聽後迭忙更正說:「您錯了!品少者官高,品多是官小。」何婆隨即改口道:「今年減一品,明年減二品,後年減三品,大後年減四品,再過五六年,總會沒品。」郭某聽完怒不可遏,於大罵後離去。

廿

八、蝙蝠之異趣

明朝馮夢龍編輯的『笑府』中,有一則有關蝙蝠的故事,恰巧可以反映官場醜態。話說有一天鳳凰壽誕,百鳥來朝,只有蝙蝠未到,嗣後鳳凰指責牠說:「眾鳥皆仝賀,何獨汝踞傲無禮?」蝙蝠回答:「我有手腳,不屬於鳥類,為何要向你賀壽?」後來某天麒麟生日,萬獸亦皆到賀,仍獨蝙蝠沒來,麒麟質問牠,蝙蝠卻說:「我有對翼,屬禽類,為何要向你賀壽?」不久,鳳凰和麒麟相會,談及蝙蝠之事均謂:「這個不禽不獸之徒,真是不識相,他日定將修理牠…。」

其實,鳳凰和麒麟就好像是社會權貴一樣,每個人(隱喻為禽獸)都要對牠們巴結逢迎,唯獨不禽不獸的蝙蝠例外,但到底是特異獨行對呢?還是隨波逐流好呢?這可就見仁見智了,不過以此來描寫這樣的官場文化,倒頗為淋漓盡緻。

廿九、一念之間

東晉時,印度僧人竺法深從印度到南京來弘法。爲了順利宣傳教義,減少阻力,爰廣泛結交當地的官宦士族。某日,晉文帝邀宴竺法深,席間大臣劉尹對於竺法深的出現頗爲不屑,並對他嘲諷:「方外僧人也一樣屈俗奔競權門嗎?」竺法深聽完後笑答:「阿彌陀佛,在各位官人看來,這是權門,但在我們出家人心目中,這又何異於蓬門呢?」

假如說竺法深是想從最需要弘法、宣導的達官貴人做起,那麼,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門徑」。但是,程序的正當與分寸的拿捏,仍

須謹慎合度才行。

十、理財哲學

清末著名學者辜鴻銘,有一天到郵傳部大臣盛宣懷那裡,聊到理財事宜,盛宣懷自謙不善理財,財務本領不如張之洞,然而辜鴻銘卻認為張之洞不如盛。盛宣懷問何以故?辜鴻銘說:「因為,我看張之洞手下個個依然兩袖清風,而閣下的部下,卻是個個吃香喝辣,腰纏萬貫,由是知之。」

一、歐陽修談治「病」秘方

有一天歐陽修和一些同僚文友聚會,有一文友大病初癒,歐陽修問他生何病?文友謂,某日渡河遇大風,受驚而起的。那你是用何藥方解病的?歐陽修問道。文友稱,大夫係以船上船家手持搖櫓部分之木頭刮屑,混參一些丹藥、茯神給我服用,病便好了。歐陽修聽後,略有所思後道:「照你這樣講,那麼,如果將筆、墨燒成灰,讓讀書人喝了,就可以治他的昏庸懶散;而喝了伯夷的盟水,就可以療收其貪婪私欲;至於吃了比干的駿餘,就可以無乖佞;用舌去舔樊噲的盾牌,便可以有勇無怯;去聞一聞西施的繽邊,就可以健康長壽了!」

誠想,歐陽修所講的藥方意旨是正確的,但它卻是一帖「心藥」,非可據以服用;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尤其是患了「貪」病者啊!

二、蘇東坡論人生三大樂事

蘇東坡的文章深受孟子學說的影響。有一天他和好友黃山谷閒聊時,黃山谷談到孟子曾說君子一生中的三大樂事:一是天倫之樂;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心安理得的快樂;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樂。蘇東坡聽後也說出了為官者的三大樂事:一是降低犯罪、釋放罪犯的快樂;二是瞭解百姓心聲,同時窺知人的真性情;三是用公帑(糧)去賑濟百姓。

由上述孟子和蘇東坡所謂的三樂事來看,均意蘊有「人性本善」的道理,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只要為官者的出發點是「善」的,相信大家都能獲得快樂,不是嗎!

三、明太祖也會受到「迷惑」

明太祖朱元璋向來嚴格要求「官箴」,不打折扣。有一天駙馬歐陽一時興起,召了四名歌妓飲酒歡樂。後來被朱元璋知道了,因為女兒的求情,且駙馬發誓絕不再犯,朱元璋於是沒有責罰他;但四名涉嫌「勾引」有婦之夫的歌妓,卻不得免罪,爰下令將渠等逮捕並欲親自審問。這四名倒楣的歌妓原本企圖自毀容貌以求自保,但後來負責看守她們的老差役,表示可以教她們一個妙招,並言明要五百兩好處,老差役說:「妳們去見皇上的時候,將自己打扮成亮麗動人的模樣,脂粉華服尤須冶豔,再配合妖嬌之舉止便行。」歌妓問:「那我們要講什話嗎?」老差役說:「什麼都不必多說,只要哀憐求饒便可!」於是歌妓們照著老差役的話去見皇上,原來朱元璋二話不說便令左右將她們綁起來殺了,但看到她們楚楚可憐、哀求的模樣,爰態度軟化的說道:「這些魅惑人的小妞,連我這把年紀都有一點茫不自主,何況是年輕氣盛的男子,放她們回去吧!」

四、什麼「最大」?

有一天宋太祖突然問宰相趙普:「天下什麼東西最大?」趙普被問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於是揣測上意的思考,到底是要講一個有形的東西,還是要說父母,或是皇上最大?正當趙普還在思索時,宋太祖又問:「普天之下什麼事項比其他東西都大?」趙普想了想說:「『道理』最大。」只見趙匡胤拍手笑道:「對!說得對!凡事都要依循『道理』,而且人人都要遵守『道理』,即使是皇帝,也要服從『道理』啊!」

試想,連皇帝都要遵守「道理」,更遑論是官員及百姓了。所以在上位者凡事「以身作則」,的確是很重要的。

五、唯讀缺「德」

晉朝時官吏許允,經媒妁之言娶妻,洞房花燭夜時,發現新娘很醜,感到很反悔。於是向新娘難堪的問到:「婦女應具備的四德─德、容、言、工,你有幾德?」妻回答:「所缺的只是容貌而已。」賜妻反問:「至於士有一百種好行為,你又具備多少?」許允說:「我全都具備。」妻不以為然,曰:「百行『德』為先。你卻喜歡女色,是否缺『德』呢!」許允聽了,覺得很慚愧,從此改變態度,夫唱婦隨,恩愛到老。

所謂:「價值中立」。今天身為公務員,對人對事,都應保持「公開持平」的立場,尤其不能有差別待遇,否則不但是缺『德』而已,可能還會「造業」呢!

六、「東窗事發」的典故

宋朝奸臣秦檜,就是和他的妻子王氏,在廳堂窗邊案上,討論如何陷害岳飛。後來秦檜和兒子秦熹先後死亡,王氏爰擺設醮壇為他們超渡,並請了一些道士,看看他們父子在地府的情形。其中一個方士叫伏章,看見秦熹被上了鐵枷,關在地府牢獄裡。伏章就問秦熹:「太師在哪裡?」秦熹說:「在酆都。」伏章便到酆都去找,果然看到秦檜和一班奸臣們,都被上了鐵枷在做苦工,受盡折磨。秦檜對著伏章說:「勞煩你向夫人說一聲,我和他在東窗下商量的那件事,現在被揭發了。」

上述應該是一個警世的故事,所謂「不欺暗室」或「舉頭三尺有神明」,都是同樣的道理吧!

七、王旦也有「失策」的時候

王旦是宋真宗時的名相,向以廉潔敢諫著稱,連皇帝都要敬他三分。有一次王欽若建議宋真宗封禪,但宋真宗馬上顧慮到一向廉潔的王旦可能會有意見,王欽若便說,我來想辦法傳達皇上的美意。嗣皇上召令王旦飲酒,且賜給王旦一樽酒說:「這酒美極了,你拿回去和你的妻孥共享吧!」王旦於是領受回到家中與妻孥一起享用,當打開酒蓋後才發現盡是漂亮的珍珠,王旦一時傻眼,又不敢退還皇帝賞賜,自此之後便唯皇帝命令是從,不敢有何異議。

一般而言,皇帝或長官的賞賜,當然可以接受,但如「師出無名」或有「不當對價」關係,甚或是「犯罪所得」者,則不可不加以注意。想必一世英明的王旦也始料未及會被陷於不義吧!

八、公正無私

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李將軍,某次被總統戴維斯問到,對某一位同事的看法為何?李將軍向總統極力贊譽此人的才華,並稱渠為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後來其他同事很訝異的問李將軍:「那個人不是你的宿仇嗎?他不是無所不用其極想取代你嗎?」李將軍答曰:「我知道。那是他對我的看法,而總統問的,卻是我對他的看法呀!」

同樣的,春秋時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令出缺,派誰去最適合?祁黃羊推薦解狐。平公覺得很奇怪「你不是和解狐有怨?」祁黃羊答:「您問的是誰有才能當縣令,與個人恩怨無關啊!」

「氣度」,或許是當公務員的要件之一,但又何嘗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啊!

九、經手而窮的故事

在西洋有這麼一個故事,以前某一個國王,發現國家年年豐收,商業繁榮,但國庫總是不夠充盈,覺得一定有什麼原因,於是召集眾大臣們一起開會研商。可是,眾大臣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面面相顧,卻沒有具體答案。後來國王問到一個老臣時,這老臣便叫侍從拿一塊冰塊來,並說道:「也許這塊冰可以幫國王找出答案來,接下來我要請排在最後位子的同僚,將冰塊依序傳上來...。」當冰塊每經過一個大臣手裡時,便融化了些,最後傳到國王手上,那塊冰只剩下薄薄的一片。這時國王才恍然大悟,原來國庫的空虛,是因為眾大臣們「經手而窮」的關係,而且越到上頭,越是所剩無幾。

有謂:「錢,經過的手越多,會變得越少;話,經過的口越多,會變得更多。」這句話,道出了「廉潔保密」的重要,確值得公務員深自警惕啊!

十、小回饋,大道理

美國已故總統胡佛,在卸任後把服務公職四十餘年的俸給,以及卸任後每年二萬美元的養老金,悉數捐給各慈善機構,惟獨靠以前當礦冶工程師時所留的一筆儲蓄生活。有人問他為何要如此布施?他說:「我所以把所有薪資全部捐出,是因為我認為國家已經對我有許多恩賜和機會,這只是小小的回饋而已。」

一、拿破崙智退抗爭民眾

拿破崙在擔任巴黎防衛司令時,因時局動盪、缺乏糧食,進而引發市民暴動。拿破崙出面以溫和的態度勸誡大家停止騷動,但有一位肥胖的婦人卻鼓動大家不要離去,並說:「政府官員不顧我們的生活,他們吃得好、睡得好,養肥了,卻瘦了我們,要讓我們餓肚子。」這時,拿破崙靈機一動,對著肥婦人及市民說:「大家說看看,我們兩個哪一個胖呢?」婦人看到深高不滿五尺四吋且瘦小的拿破崙,不禁面紅耳赤,接著群眾也跟著鳥獸散了。

所以,在面對陳情抗爭民眾時,除了要不卑不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及「技巧」,才可能化衝突於無形。

二、不打官腔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前州長布朗,一向以廉能自求;不但不搬進州長官邸,而且廢止政府向來以公帑購置公事包的習慣。後來,他還特

別強調主張公文要平(親)民化,絕不可以打官腔,理由是:「我不寫別人看不懂或看不慣的公文,也不簽署這樣的公文。因為,政府既然是屬人民所有,要是寫這種令人生厭的文句,不寫也罷!」

三、有求必「笑」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有感於訪客眾多,但又不知如何排定接見順序,於是想出一個「行為語言學」的好方法。也就是他站在一群賓客之間,講了一個平常的老笑話,並請秘書從旁觀察記錄那些人的笑聲與姿態為何。小羅斯福總統的說法是,那些特別出聲大笑的人,大多是有求於我,所以刻意諂媚的笑;至於禮貌性的笑的人,則大多應是洽談公務者。不用說,小羅斯福總統就很容易決定接見的順序了!

小羅斯福總統的幽默還不只如此,當他還沒當總統時,在海軍中擔任要職,某次一好友向其詢問一個軍事基地的計畫,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小羅斯福總統於是低聲竊語的問:「你能保守秘密嗎?」好友答:「當然!我能。」接著小羅斯福總統也答說:「那麼,我也能!」一個不能回答的難題,就在尷尬之中幽默的化解,確實令人佩服。

四、國家元首保密的幽默

上一篇:初三化学中考试题下一篇:100字期中考试反思作文:考试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