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精选14篇)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
据《扬子晚报》报道, 在中华文化研究院新年人文讲坛暨南京大学“禅修国学”班第二期开学典礼上, 钱文忠作了题为《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讲座。钱文忠指出, 中国除了个别特殊的时代, 历来都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 中国文化是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他认为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时过于想当然, 其实在汉语言文字中混杂着大量外来语, 其中有不少出乎意料。他列举了《水浒传》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知道武大郎的外号叫‘三寸丁谷树皮’。我一直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去新疆考察的时候发现原来丁谷是‘洞窟’的意思, 演化于吐火罗文, 我才知道洞窟也是外来词汇。”这就可以解释武大郎的外号为“身高三寸, 长得像洞窟里树木的表皮一样”, 这显然是个恶毒的讽刺。钱文忠还说, 其实《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外国人用中文写的诗, 白居易就百分之百不是汉族。“白居易的老爸娶的是他姑妈, 他的母语是古代伊朗语, 是个一不小心就会把外语写进诗里的唐代诗人。大家都觉得他写诗妇孺都能懂, 著名的那句‘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老师讲课的时候说‘瑟瑟’是发抖的意思, 写得很有动感, 非常好。后来我研究发现,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古伊朗语里, ‘瑟瑟’是绿松石的意思。这样就能解释通了, 就是一半绿一半红。”
秦汉如何垄断知识购买权
秦王朝网罗各种流派学说,设置博士,“博士一官,盖置于六国之末,而秦因之”,“博士,秦官。学通古今,员多至数十人”,这种设置很大程度乃是出于备以受谘。秦王朝总的方针,乃是贯彻法家的强力控制意志,实行强制控制的“思想压制”,“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用“以吏为师”的方针,指导整个帝国。这种趋向无疑否定了春秋以来的教育成就,否定了受教育阶层的地位,这本身也同秦之大量吸收游士的方针相冲突。如果不辅以“思想灌输”的手段,左右之,它压制的力量的爆发必然具有摧毁性,秦的覆亡,不能不说此乃一大诱因。
强力“思想压制”的方式本身也不能为强有力的帝国权力管控系统提供必要的谨慎准则和价值系统。没有统一的精神原则武装起来的官僚,在贯彻帝国强有力的管控意志时,总是陷于漫无头绪的地方事务中,使其面临地方事务、处理地方事务时极为被动。
秦王朝实行的强有力专制,是一种毫无弹性的制度。它的严密性和繁琐性,使各个阶级都暴露在赤裸裸的强权之下,所有的官僚皆疲于奔命,这也可以从秦始皇神秘的行踪事件中寻得端倪。
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喜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捕讨在旁者尽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秦始皇以强压之措施,施于对帝国全方位的监控。它不仅要控制军事上的危险,“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铸以为金人十二”,而且以强有力的户籍控制人力和物力,辅之以什伍连坐之制。正是秦帝国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大规模的军事行为,缺少适当弹性的制度设置,耗竭了帝国的资源,从而走向了崩溃。
秦王朝对其权利资源——士的摒弃,又使秦王朝的权力基础变得薄弱。它的强制措施,虽能控制人们的思想,却无力获得意识形态的支持;专制帝国的意识形态,只有以“思想控制”和“思想灌输”相结合,方为有效。只有借助“思想灌输”的辅助,才能将其导入一个可控制之途。秦帝国试图以强制控制的方式,完成对人力物力的控制,维持帝国秩序,而抛弃“士”的支持,同时又将地方社会群体的组织力量视为多余,在缺少技术和专业分化的时代,将地方事务完全纳入帝国行政之内从而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从制度的角度说,代秦而起的汉王朝无多大创新,但却充分展示了秦制度的魅力,在制度的内涵上承继法家的强有力控制准则。同时,逐渐以儒家的等级伦序及其道德训诫作为强有力的法家原则的内在核心,以缓冲秦王朝实施的僵硬强制控制,并在唐王朝之后,彻底完成其建构。汉王朝成功地利用“思想灌输”与“思想控制”的结合为帝国制度确定了道德原则和价值系统。
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本身是看不起士阶层那一套东西的,特别是对儒家那一套尤不感兴趣,但士阶层作为权力资源,提供的有效统治规范却改变了他的看法,在确立了故秦的行政制度的同时,却不得不对制度的价值规范加以重视。不过,历西汉前半叶,总的原则仍是强调社会的恢复和巩固帝国的财政基础,强调社会的稳定,而放弃兴师动众的华丽修饰。其帝国规范仍强调兼容并包,陆贾、叔孙通辈与萧何、曹参这类秦王朝基层行政的亲历者,并立于朝廷当中,甚至是以萧、曹这类秦王朝时代的小吏为主。这种局面在经过文景时代而得到改观,整个帝国总体上得到加强,新兴的政治资源已经壮大,开国之初的人事局面已有改变,调整帝国的指导原则已势所必然。可以说这一阶段既弱化了思想控制,也弱化了思想灌输,强调的是行政的有效运行。
西汉中叶,开始改变汉初经典教育不分流派的做法,认定以儒家经典培育官僚资源。汉武帝时,一改传统的诸博士之制,专立“经博士”,“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而百家罢,确立了儒家的至上地位,汉初以黄老为主旨兼容百家的局面得以改变。帝国的意识形态开始成熟,从而得以收到灌输与控制的效果。这也是社会变迁使然,春秋战国时代游士的活跃,到此时开始逐渐与帝国的制度融合,被纳入到同土地和血缘联系的格局当中,董仲舒所谓“贫者无立锥之地”也正是说明此时变局的重要。帝国社会中的士再也不是游离于土地和血缘之外的群体,从而彻底融入到帝国社会当中。从此,帝国总是着意于制度化的仕进制度和静态设置相结合,完全确立了帝国才是唯一的知识购买者,知识者的买家只有帝王这一格局,正是韩非子所说的“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局面。
此条途径的成功之处,既适当地控制了权力资源,又为帝国制度和行政贯注了一种精神和普遍的原则。《汉书·儒林传》称:
自武帝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姑,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等级伦序下的帝国目标化控制
经过长期的探寻,帝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支柱,但是这毕竟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断非短期所能成功,虽然汉帝国经武帝以儒术武装行政组织后,尚有诸多变故,但其欲使官僚机构、行政组织导于一道德原则中,确实成功塑造了帝国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科举制的成功,无疑在等级伦序的道德原则下,完成了帝国权威下的官僚组织的统一建构)。如此,士阶层为利禄而疲于注经、说经、诵经,其控制思想意识形态之效比秦之堵防,收效显著。汉虽承秦制,实已重塑了秦之道德伦理和价值系统。可以说,汉代以后,经典教育成了培育官员脸面的重要内容,而经典教育的基本内容又以儒家经典为主。从此,将士阶层同政权与社会联结一体,形成强烈的政治投机原则和品性。
nlc202309091051
帝国时代,一切既以等级伦序和道德训诫为指南,其至上的准则也就不离上下之等级关系,潜在的语汇即是等级优势者拥有支配和剥夺等级弱势者的精神和物质空间的权利。直白说,即等级弱势者之能自立于世,之能拥有某种物,全在于等级优势者未行使剥夺之权而已。对于时刻受到攻击的伦序网中的个人来说,只有爬上等级的高位,也许更能对自己提供保护,同时又享有支配更广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法家所强调的法术势就融为其中的人际网络和等级控制技巧。
累世治经之家,成了两汉时代一大特色,官僚同经典教育、土地、家族血缘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春秋战国时代思想争鸣,各派关注的是:理想政治。在此时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政治组织的控制技巧。从此,士阶层以官员后备队伍的角色彻底融合到帝国社会之中,形成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伦序原则的承受主体,他们既是官僚,又是社会中的上层,在自治的社会群体中以家族的力量得以体现。
西汉时代的学术特色之鲜明,集中体现在其“利禄”二字上,同时又体现在刻意探寻神圣的宇宙秩序和帝国秩序之上。私立门户讲学接徒,或者家传世学,孔氏、伏氏、欧阳氏、桓氏、杨氏、崔氏等便是其中“世传家业”的名家大姓,除经文而外,刑律百家星算等无不有家学传统。
到东汉,帝国官僚体系进一步儒家化,因此有所谓“东汉功臣多近儒”之说。此等力量,经西汉的培植,形成东汉时代强有力的世家大族,儒家学说彻底成为帝国的主宰学说,使帝国获得了统一意识形态支持以及以此武装起来的官僚队伍。他们贯彻的同一信念使整个官僚体系统一在一起,接受皇权支配下的等级秩序,进而解决帝国的统一难题。帝国在至上的等级伦序原则支持下,完成财政与治安两大基本目标,实现帝国等级伦序原则下的目标化控制。
官僚与知识系统的最终驯化
但是帝国政权虽有效地掌握了统一的权力资源,却无法消除其小集团化倾向而导致帝国分裂的倾向,还没有足够的条件驯伏他们,消除他们小集团的分裂因素。此种前途只有在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冲击下,经由唐中叶以后的深刻变更,消除世家大族而又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后,得以完成,帝国最终彻底驯化了官僚系统与知识系统。
隋唐时代确立的新型的仕进制度——科举制,强调的是士子的受教育程度,经过选拔进入帝国的上层组成帝国的官僚队伍。这虽然是秦汉以来帝国的用人传统,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但要说将其制度化,还是隋唐之功。
作为拥有胡人血统的隋唐皇族,已具有打破世家大族地位的本钱,长期的战乱则又早已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此时,他们已不仅是皇权的雇员,进而言之,则逐渐沦为皇帝手中称手的工具,而不再是特殊社会集团的代表,如果说这个阶层还显得特殊的话,那是因为一旦进入这个阶层其特殊地位才显示出来。获得了此特殊地位就是获得特权,而不是因为拥有特权才获得此特殊地位。这样,更为有效地积蓄了帝国的政治资源,从理论上说,除了特别低贱者外,各阶层的精英,皆可以成为帝国官僚的后备队伍。
随着官僚政府的这一变化,皇帝的地位也改变了,他再也不仅仅是贵族精英中的头号人物,道德和理智的完美化身,进而使秦汉时代确立的皇权体系、帝国政治更加深化。由于有了依赖皇权才能获得官职、权力和勢力的官僚集团,皇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
科举制度,通过对汉魏选拔官僚方式的制度化,而成为帝国重新掌握权力资源,巩固集权体系的有力措施,强化帝国等级伦序的有效方式,打击世家大族的强有力武器,直到帝国末年(1905年),才废止了这一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作为帝国官僚制度的有力支持,与帝国命运相始终。
科举制度,有效地将帝国的利益作为首要考虑目标,而为帝国提供了更深厚的政治资源,同时又更为有效地支配此种资源,帝国的官僚体系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基础。两汉时代的天命皇权,虽然有理论上的完美,却不能有效地驯化官僚组织,此时则大有改观。唐太宗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显示了此制度的力量。
中央政府、帝国行政同地方的关系开始从地方政权的全权治理转向绝对权威的帝国垂直控制。科举制的教育内核,是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来武装官僚系统,如果说汉魏时代的经学家法,还允许对经典进行多样性阐释的话,那么科举时代的经典教育,就开始向标准化、教条化推进,此后的官员在严密的经典培训中,接受的就是完整的脸面教育,这套脸面教育事关官僚的神圣性。
如果说唐宋时代官僚体系还没有完全奴化的话,那么其后明清王朝君王专制集权的极端化,将官僚集团彻底打入工具性甚至奴才的地位;在帝国王朝操控的官僚队伍形塑过程中,知识的品质被彻底阉割。
(摘编自《皇帝治下的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有删节)
历史上关于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鲜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每个成功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孔子的外公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外公的直接传授,使孔母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孔母教孩子们**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子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子,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名人故事1
有一天,唐玄宗觉得浑身不舒服,身上时冷时热。皇上生病了,这可急坏了宫里的御医们。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诊断,都查不出他究竟得了什么病,御医们只得摇头叹息。
一天半夜,唐玄宗睡得迷迷糊糊时,突然看见眼前出现了一个小鬼。小鬼见皇上病得起不了床,便肆无忌惮地在宫里翻箱倒柜,最后居然拿出乐器乱唱乱跳。唐玄宗火冒三丈,大声骂道:“小鬼,快滚开!否则我饶不了你!”
没想到这小鬼一点都不怕唐玄宗,还朝他身上吹了口气,唐玄宗顿时冷得直发抖。突然,从地下冒出一个满脸胡须、威风凛凛的大汉,他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鬼如此嚣张?”说着就一把抓住小鬼的脖子,把小鬼吃到肚子里。
唐玄宗见大汉连鬼都敢吃,吓得躲在角落里发抖。没想到大汉却十分有礼貌地对他说:“皇上受惊了,我是来救你的。”唐玄宗哆嗦着问道:“你是谁啊?”
“我叫钟馗,在阴间专门惩治作恶多端的鬼。我生前没能报效朝廷,希望死后能多消灭些妖魔鬼怪。”钟馗说完,便离开了。
唐玄宗一下就惊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奇怪的是,他觉得自己一身轻松,病居然全好了。后来,他让宫里的画师画出了钟馗的像,挂在宫里。
钟馗捉鬼的事流传到了民间,百姓们并不把他当成鬼,而把他看做是能降妖除魔的圣贤。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钟馗像,甚至在今天,有的地方依然保留着这种习俗。
钟馗战胜了小鬼,不仅体现了他勇敢而大无畏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忠心。不过,世界上本没有鬼,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名人故事2
孙悟空在花果山与猴子们过着逍遥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孙悟空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兵器。一天,他来到东海龙宫,找东海龙王借兵器。龙王拿出很多珍藏的兵器,没想到孙悟空都嫌太轻了。最后,他把龙宫的镇海之宝——如意金箍棒拿走了。龙王一气之下到玉皇大帝那里告了他一状。玉帝派托塔李天王前去捉拿孙悟空,没想到都被孙悟空打败了。
玉帝召集众神商量对付孙悟空的计谋,最后,太白金星说:“不如让他上天,封他个专养天马的‘弼马温’,他一定就会归顺的。”孙悟空上任后,把天马养得膘肥体壮。后来,玉帝又让他去管理蟠桃园。
王母娘娘寿辰那天,七仙女奉命去摘仙桃,来到桃园时,惊动了正在睡午觉的孙悟空。孙悟空问道:“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一个仙女回答说:“今天是王母娘娘的寿辰,王母娘娘邀请各路神仙参加蟠桃宴,命我们来摘仙桃。”
孙悟空吃惊地问:“怎么我没有接到通知呢?”一个仙女笑着说:“你不过是个养马、看园的猴子,也能算神仙?”孙悟空听了大怒道:“你们敢讥笑我不是神仙!”于是施展 法术将七仙女定在空中。他心想:“这玉帝老儿和王母老太婆真是欺人太甚,我老孙的本领比哪一个神仙差,他们竟然不把我当神仙?”
孙悟空越想越气,他掏出金箍棒把蟠桃园砸得面目全非,还 把所有的蟠桃装进口袋带回去给自己的猴子猴孙们吃。接着,孙悟空还 施 展法术,把神仙们都定住,把开蟠桃宴的酒菜全吃了,并且吃光了专供玉帝用的仙丹。
做完这些之后,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回到了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还 在水帘洞口挂上了“齐天大圣”的旗子。
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他勇于与不平等待遇作斗争的精神。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恶意侵害时,一定要勇敢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
名人故事3
上古时期的人们常以野兽、野果为食。后来,人口越来越多,野兽的数目就相对变少了,人们渐渐觉得食物不够吃了。那个时候,五谷和杂草生长在一起,人们分不清哪些是粮食,哪些是草药,哪些是有毒的植物。如果有人误食了有毒的植物,就可能中毒,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神农氏很想为百姓消除这个苦恼,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采集了几种可以食用的植物的种子,并教大家播种,这几种便是我们现在吃的“五谷”。可是,百姓们生病了怎么办呢?神农氏又去寻找草药为大家治病。
神农氏带着几个臣民出发了。他们走啊走,翻山越岭,走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座大山里。突然,从峡谷里窜出一群野兽,有狼、虎、豹子。臣民们挥动鞭子,把野兽们都打跑了。他们对神农氏说:“这里太险恶了,还是回去吧。”神农氏却说:“百姓生病了没法医治,我怎么能回去呢?”于是,他们又继续往深山里走。
神农氏一路走,一路尝各种草,并详细记录下这些草药的特性。有一次,他吃到了毒草,栽倒在地,臣民们连忙把他扶起来。神农氏中了毒,已经说不出话来,他用仅有的一点力气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棵灵芝草,臣民连忙采来放进神农氏嘴里。不一会儿,神农氏就恢复健康了。
为了找到可以治病的草药,神农氏尝尽了百草,还 为后人留下了记载治疗各种疾病方法的《神农百草经》。
为了能让百姓填饱肚子,并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神农氏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尝尽百草。这种英勇无畏、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名人故事4
天地初开时,虽有万物,却没有一个能主宰万物的有灵魂的动物。这时,普罗米修斯 降生了。他聪明而勇敢,还 用泥土和水创造了人类。
智慧女神雅典娜看到人类时,惊叹道:“真是太完美了!”于是,她又赋予人类智慧。
随后,普罗米修斯 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观察天象、使用数字和文字、人际交往、驯养牲口,并让人类掌握了医药、占卜、农耕、手工制造等技术。当时的人类还不懂得用火,普罗米修斯 在太阳车的火焰里把一根茴香秆点燃,把火种带到人间。
天神宙斯 知道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事,非常气愤,说道:“你竟敢违抗我的命令,看我怎么惩罚你。”于是,他命令众神合造了一个绝世美女潘多拉,并给了她一个装有各种灾难的魔盒。
当潘多拉打开魔盒后,一股包含各种灾难的黑烟弥漫到了人间。从此,人们饱受各种灾难的折磨。
接着,宙斯 又向普罗米修斯 本人进行报复。他命人把普罗米修斯 绑在高加索山的绝壁上受自然灾害的折磨。每天,宙斯 还 会派一只鹰来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奇怪的是,普罗米修斯 被吃掉的肝脏很快便会自动恢复。
尽管这样,普罗米修斯 依然没有屈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英雄赫拉克勒斯 路过这里,他一箭射死了那只残忍的恶鹰,普罗米修斯 终于被解救了出来。
普罗米修斯 为了人类的幸福,甘愿受尽残酷的折磨,这样的英雄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
名人故事5
从前,有一个叫宋定伯的人,他的胆子很大。有一天晚上,他在朋友家喝完酒以后,已经是半夜了,朋友想留他,可是他却坚持要回家。他独自走在郊外的路上,只听得见风吹草动的声音。走着走着,宋定伯看到有一个不像人的东西在他前面走。于是他压低声音喊道:“你是谁?”那个东西回答他:“我是鬼,你又是谁?”宋定伯定了定神说:“我也是鬼。我要到宛城,你去哪儿?”鬼回答说:“我也去宛城,那我们一起走吧。”
走了一会儿,鬼对宋定伯说:“你怎么走得这么慢,难道你不是鬼?”宋定伯镇定地说:“我是个新鬼,而且刚刚还喝了一点儿酒,就走得很慢了。”鬼又对他说:“那我背你吧。”鬼背着宋定伯走得很快,不一会儿就到大路上了。这时候,宋定伯问鬼:“我想请教你,我们做鬼的有害怕的东西吗?”鬼对他说:“你一定要注意,鬼不能被人吐唾沫,否则就会变成牲畜。”宋定伯假装很感谢鬼的告诫,一路上两人还聊了很多鬼的事情。
到了宛城的集市,鬼对宋定伯说:“我先走了,我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宋定伯见机会来了,等鬼转过身后,他迅速把鬼捉住,扛在背上,鬼发出了一声惨叫,要宋定伯把他放下来。宋定伯害怕鬼伤害他,于是朝它吐了一口唾沫,鬼立刻变成了一只羊。
第二天一早,宋定伯就把羊拉到集市上,卖了一千五百文,然后高兴地离开了。
在面对鬼怪时,宋定伯并没有害怕,还 运用机智消除了鬼的怀疑,掌握了鬼的弱点。所以,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仅要勇敢,还 要懂得随机应变。
名人故事6
晋文公称霸后,曾经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便与晋国签订了友好盟约。接着,郑国又与秦国签订了盟约,秦国派三个秦国将军带兵驻守在郑国。两年后,晋文公病死了,一心想扩大势力的秦穆公心想:“现在攻打郑国,晋国一定不会出兵援助,这正是攻打郑国的好时机啊!”于是,他派孟明视率领军队与驻守在郑国的兵将里应外合,攻打郑国。
当秦兵进入郑国时,忽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人拦住他们的去路。孟明视问道:“你是谁啊?”此人回答说:“我叫弦高,是郑国派来的使臣。”孟明视心里非常纳闷:“攻打郑国这么机密的事,他怎么会知道呢?”那个自称使臣的弦高继续说道:“我们国君知道你们将路过此地,便派我给你们送来一份薄礼。”说完,他就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收下礼物后,孟明视对部下说:“我们本来是想偷袭郑国,没想到他们早有所准备,我们还是撤军吧。”
其实弦高只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在回家途中正好遇到了秦军,并发现了他们即将偷袭郑国。当时赶回郑国报信一定来不及,于是他急中生智,一面冒充使者稳住秦军,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告消息。
郑国的国君收到消息后,连忙派人去查看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他们正在做战前准备。郑国国君对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将军下了逐客令:“你们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已经无力供养你们了,还是请回吧。”
驻守秦国的三个将军知道泄露了秘密,只好连夜 离开了郑国。
秋天来了,树叶落了一地,大雁夫妇商量着迁徙的日期,它们要飞往南方。
青蛙听说大雁要远飞,心里十分舍不得,因为它是很怕孤独的。
“呱呱,呱呱,大雁大哥,大雁大嫂,你们走了,谁陪我一起游泳,谁跟我一起玩耍?”青蛙越说越伤心,它伤心得落下泪来了。
“要是你跟我们一起去就好了,可惜你没有翅膀,不能飞。”两只大雁觉得很遗憾。
青蛙沉思片刻,突然灵机一动,说:“我想出一个好办法!呱呱——你们瞧,这里不是有一根棍子吗?呱呱——它看上去真结实。大雁大哥你衔住棍子左端,大雁大嫂你衔住棍子右端,我衔住棍子中央。呱呱——就用这根棍子,你们带上我一起飞。呱呱——这么一来,我不就可以跟你们一块儿去旅行了吗?”
“这办法好,青蛙你真聪明!”大雁同意了。
第二天,它们出发了,两只大雁衔住棍子的两端,青蛙衔住棍子中央,飞到蓝天上。因为是第一次飞行,青蛙很高兴,但它沉住气,不吭声,只是紧紧地咬住木棍子。
大雁飞呀飞,飞呀飞,飞过大山,来到一个村子的上空,有个庄稼人看见它们,招呼种田人观看:“喂,大伙儿快看呀,天上那两只大雁,他们用一根棍子带着个青蛙在飞呢!竟然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大雁真聪明啊!”
青蛙听了,觉得很郁闷,心里直嘀咕:这明明是我想出来的办法,怎么能说大雁聪明呢?但它忍着不说话,紧紧咬住木棍子。
大雁继续往南飞,飞呀飞,飞过田野,来到另一个村子,有个男孩抬头看见他们,大声招呼同伴观看:“快看呀,快看呀,天上两只大雁用个棍子带着个青蛙在飞呢!居间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大雁真聪明啊!”
青蛙听了,心里更郁闷了,心想:这明明是我想出来,怎么能说大雁聪明呢?但它还是忍住不说话,紧紧咬住那根木棍子。
大雁又再往前飞,飞呀飞,飞过大湖,来到第三个村子,这村子正在办喜事,敲锣打鼓,热闹着呢!有个厨子在烧火煮汤,一抬头看见天上的大雁和青蛙,笑着招呼大伙看:“哈哈,快看快看,天上两个大雁用个棍子带着个青蛙在飞呢!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大雁可真聪明!”
青蛙实在忍不住了,大声朝那厨子喊:“这办法是我——”
话没说完,青蛙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关键词: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历程,史学特点,史学意义
中国古代的历史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其表达形式和表现形式不同,但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主要的构成部分包含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两大方面的内容。同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具有阶段性一样,我们对史学的认识同样具有阶段性。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研究需要我们以更新的视角,更深入的研究方法来剖析与时代相关的历史本质和理论本质。以发展的眼光、以客观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辨识,对史学意义进行剖析对当前的历史理论研究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意义概述
中国古代的历史理论博大精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史学遗产。其中包含了很多先贤、历史哲人、思想大家的史学理念、哲学观点、认识理论、历史思想的精髓。尽管在古代,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来指导史学问题的研究,尽管研究的方法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论相差甚远,乃至有些理论和认识具有很大的缺陷,但这些相关的方法和观点,对具体的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对我们现代对古代历史的认知有着十分积极的参考意义。对于这些前人的成果,我们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否定,而应该批判的汲取过来,作为我们的营养。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时代特点和史学价值,把握历史理论发展的脉络,推演历史前进的动力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史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探讨古代历史理论,有助于解析古代哲学、史学思想体系与现代历史史观的异同,求同存异,科学客观的认识古代历史。
二、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阶段
任何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形成都会经历起萌、发展、繁荣、延伸(或消亡)的不同层次的演进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同样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史学界较为权威的划分标准是:先秦时期起源,汉朝时期逐渐形成理论雏形;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五代时期至鸦片战争时期为繁荣阶段。下面进行分别探讨。
1、秦汉时期形成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雏形
历史时代的意识和认知水平决定于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先秦、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封建社会的开端。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变迁,人类的认识水平在这一阶段慢慢得到提升。先秦、秦汉历史时代,经历的时间非常久远,因为生产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进步,所以那时的人们对历史理论的认识发展最为缓慢。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剧烈征伐和相互吞并,在社会动荡、斗争、经济政治变革、文化往来的动荡时代之后,涌现出了很多的大思想家和意识流派。“百家争鸣”是当时意识领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古代历史理论的起源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汉朝时代,奠定了多民族在同一国家共存的基础。“秦皇汉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文字的出现,促成了史学发展的源头和根基。其表现就是史官、宫廷颂诗等,各国也出现了国史研究机构。汉朝时期,私人著史现象频频出现。后来为中国史学奠定基础的宏大史书《史记》、《汉书》先后问世。
2、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间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封建社会的相关制度和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生产关系和思想领域的变化也开始出现。这一时间出现很多的重要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恐怕要数“天下一统”的思想了,古代人们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造就了天下一统理念的形成。“唯我华夷”的论点成为那时的海内一统的历史观念的基础,对于国家概念来龙去脉问题的争论和探讨也比先秦和汉朝激烈很多、先进很多。在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史学大家,如柳宗元等的史学观点,对天命和人力的关系、对国家与下属行政之间的关系等,都达到了空前的认识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达到一个新得高度。
3、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鼎盛时期
五代时期开始直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繁荣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征讨杀伐,还是经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还是对外关系的微妙变化,都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这一时代有史学的意识形态有一些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掺杂进史学观点里面,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带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自史及人急切希望变革的原文。其次,多种史学流派纷至沓来,出现了多民族史学的并立局面。再次,这一时期史学观点更加贴近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在此期间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性笔记和地方史志。第四,这一时期的史学观点普遍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表达了人类认识论有向客观和唯物发展的需求。这一时期的著名史学大家如顾炎武等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论的繁荣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
过去人们对历史理论的认识是很片面的,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史,就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变迁和历史变迁的流水账,中国古代历史偏重于记述性的文字,而缺少真正的历史理论体系作为其核心思想。这种观点的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着史学工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研究热情和看法。改变这种观点必须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去深入的剖析,必须从史学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和看待。
1、古代历史以多种形式给我们留下历史理论财富
首先在古代史书对历史的讲述中,史学者除了客观的将一些历史事件记述下来,还从史学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见解,并且很多史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高度。其次,随着古代历史的延伸,许多史学观点的雏形和著作渐渐被积累起来,除了集中一些专门的历史评述中之外,在各种史书的字里行间也间或看到。再次很多的古代历史著作,以往统统被定义为历史大事笔记,而很少有人从历史理论的角度去深研之。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老子《道德经》《易经》等比较主流的划分标准是以往都在哲学领域内去研究,但观其内容,又何尝不是在历史理论的范畴内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2、对历史问题的延续性探索
这一特点相对来说较好理解,同一个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对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史学者来说所意味的历史理论也不相同。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的成型和成熟,就是在这种连续性的争论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3、历史理论不独立于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之外
中国古代历史充满了变革与斗争,这也决定了史学者在建立和论述历史理论的同时必须依托于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所以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没有独立于客观事件纯理论性的东西存在,绝大部分是以事论理,以理解事。所以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典籍都具有历史理论的高度,但是具有价值历史理论则肯定包含于历史典籍之中。
四、结束语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史学者除要拥有遍览群书的史学底蕴,更应该具有的是科学客观的认识论基础。既要从历史时代的角度来辨析历史事件的理论价值,又要从史学的视角来研究历史理论的变迁,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但是,不能否认,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中也有积极的、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是“法与时转”“因时修律”的科学立法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提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韩非子也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这些思想多少触及到了法的进化发展规律,具有历史进步性。后世治国者多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统治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制定、修改法律。“不法古,不修今”,积极“变法图强”,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实践较为明晰的一条主线。当代中国立法同样应遵循“法与时转”这一辩证规律,“与时俱进”正是它的现代诠释。
其次是法治胜于人治的最佳治国方式。法家认为,儒家所说的贤人政治的确不错,但像尧舜那样的贤人要千世才出现一个。而且,即使出现那样的贤人,其治理国家如果不是按照“法”,而是凭借“心”,也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相反, 如果让一个中等才能的国君治理国家,只要他“守法术”“以法治国”,也可以将国家治理好。这是强调要以法治为立国的基石和兴国的根本。
第三是“唯法为治”“事断于法”的行为准则。古代法治论者将法看成是安邦立国、富国强兵的法宝,在他们看来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军事行动以及其他的方方面面都应纳入法的规范中。韩非子就说:“治民无常,唯法为治。”这是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一定程度体现了法律至上的根本精神,并在官吏管理和依法行政方面有着启迪作用。
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当我们翻开中国音乐发展的篇章,会发现我们不仅拥有数之不尽的动听名曲,更有众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一方面他们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在音律、乐舞、器乐演奏等方面取得了瑰丽的成就,另一方面,在东方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他们大多具有高尚的情操,其独特的艺术品格,更使他们的作品赋予了某种超越历史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一曲精妙的《高山流水》,离不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动人传说,这是一个有关音乐、友情、又略带悲凉的故事。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上大夫,善琴,尤以瑶琴精妙,被后世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的“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形象地描述了伯牙的高超琴艺;而钟子期,则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肩挑担、拿板斧的山野樵夫,身卑位低。楚国汉阳江畔,伯牙的琴音引来了子期的欣赏,赞其志比高山、流水,伯牙听后惊呼:“善哉,子(期)之心与吾同”,将子期认作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悲痛欲绝,他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
关键词:中国古代历史画,功能作用,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历史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古老画种之一, 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的历史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 现存的陶器、青铜器、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上面都有表现。由于历史画的特殊性致使它没有像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那样被明确的界定出来, 而是被划分在人物画、风俗画之中。历史画的出现最早是宣传教化的社会功用, 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教化功能。历史是由人类创作的, 所以历史画的内容多以表现人物为主。随着人物画技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历史画发展到隋唐时期便进入了鼎盛阶段, 此时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历史画作品和著名的历史画家。历史画也由最初“成教化, 助人伦”的功用转变为具有较高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作为上层建筑的历史画, 不仅是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往往通过真实的历史瞬间, 反映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 从而使人们认识真理。
1、中国古代历史画的历史价值
人类自从登上历史舞台就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是以各种形式留下的, 其主要形式包括文字和绘画等。绘画, 就是以生动而形象的方式记录了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画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 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1 历史画是反映社会活动的一面镜子
在古代, 人们想记录下自己的历史以及各种情景人物和他们所认为的美好的事物, 只能借助于文字和图画, 在没有现代先进设备仪器的情况下, 产生了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绘画作品, 而它们最初的用途和创作动机是记录下历史, 后世可以根据这些先人留下的画作研究历史极其以前的社会活动, 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1.2 历史画是为统治阶层控制的
在古代整个社会为统治阶级服务和控制的, 除了统治阶级平民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当然这也包括言论自由和绘画自由。而统治阶级则会利用其为手段和工具来为他们歌功颂德, 流芳于世。有些真正反映历史的绘画很有可能不被允许, 而被统治阶级毁掉, 以至于正史上所记载的一些事件是否被统治阶级篡改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清代皇室很是热衷于用宫廷画来记录历史, 例如《康熙南巡图》和《乾隆南巡图》等等作品, 这些经典作品都表现并再现了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1.3 历史画影响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历史画又为历史添加进了新的元素。历史画不仅仅只停留在审美欣赏层面, 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点, 例如记录和写实, 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及活动, 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谋生手段等等, 历史画的独特特征, 具有相当的乐趣玩味和历史研究价值。其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首都汴梁繁荣景象, 是最有特色的。
1.4 历史画有助于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历史不断更替, 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事迹, 由于种种原因记载变得模糊, 只留下一部分。有些历史画往往保留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画像经历, 这对后人了解画像主人的生平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利用绘画和文字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更加有利于我们研究有价值的历史事件。
2、现实意义
历史的过去并不是指简单的过去, 过去的历史对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历史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交流。历史是我们人类创造的。画家和我们一样处于历史之中, 他们用历史画记录历史, 为人们重现的历史时间的某一片段, 起到美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照片、影像资料似乎替代了历史画的某些功用, 但是历史画的艺术价值是照片无法比拟的。历史画不但将史实表现出来, 同时给人以美感, 欣赏者在欣赏历史画的时候, 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欣赏了艺术作品, 从而可以提升审美能力。
中国古代历史画是中国特有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特有结果, 它与古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历史画不但是一件美好的艺术品, 它还记录了历史, 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历史画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 它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 并作为民族艺术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3]彭德.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6]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国为肃清蒙古故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弃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直滞留在近塞地区,并多次举兵南犯,以图复辟,均被明军击败。元朝残余势力虽由此日渐衰弱。但在北方近塞仍盘踞若干要地。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统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遂遣军北征。明洪武三年正月初三,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将军率军往征沙漠。对于北征沙漠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根据元主滞留塞外之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扩廓帖木儿驻兵定西(今属甘肃),不断南犯的情况,决定:“兵分为二路: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二月二十五日,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今属陕西)、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汉中),二十三日,回军西安。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五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五月二十一日,进逼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辖境),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今河北滦平),降其兵民3,69万余人。至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
有一天,齐桓公和管仲正在花园里闲谈。谈到高兴处,齐桓公竟兴高采烈地对管仲说:“丞相,我给你说件事,前几天,我去围场打猎,正当我骑马奔跑时,突然从树丛中跳出一只猛虎。我的马立时就停住了,我也吓得心惊肉跳,心想寡人不会就这样被老虎吃掉了吧。我还有好多政务没有处理呢。可是你猜后来怎样了?”
“大王没有被老虎吃掉,而是安全回来了。”管仲说。
“是啊,可是你一定不会想到那只老虎怎样了。”齐桓公露出一脸神秘的样子。
“难道有人从老虎背后射了一箭,老虎死在大王面前了?”管仲问道。
“不是。”齐桓公更加的得意了。
“那就是老虎跑了。”管仲说。
“是啊,那老虎与我的马儿对视了片刻,不知为什么就悄悄地离去了,你说怪不怪啊?我想上天一定是宠爱我,让我大难不死,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完成祖传基业,把齐国建成诸多国家中最强盛的国家。这是上天的安排啊!”齐桓公深情地说。
“大王,您当时是不是背向着太阳啊?”管仲问道。
“是啊,这又有什么关系?”齐桓公反问道。
“相传,有一种专门吃老虎的猛兽,叫骏。这种猛兽的样子酷似马。既然您当时背向太阳,老虎就是面向太阳了。阳光刺眼,老虎看不清楚,就把马当成骏了,所以老虎就跑掉了。”管仲分析说。
齐桓公听到这里,刚才的兴奋劲都没了,而是有些沮丧。心想我还以为这是上天眷顾我呢,谁知被管仲这么一说,根本不是,刚才那得意忘形的样子岂不是会让他笑话了,于是心中又泛起些许懊恼。
管仲看出了齐桓公的心思,就说:“大王,您不必懊恼,您应该高兴才对啊,这是上天给您的暗示啊。”
“什么暗示?”齐桓公追问道。
“大王,上天是告诉您一个治理国家的良策!假相不辨,真相难明啊,正是因为老虎不明马和骏的区别才会悄悄溜走。自然界是这样,您处理政务也是如此啊!”管仲说。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推荐阅读:
经典中国古代寓言故事07-23
中国古代经典的母爱故事07-27
中国古代经典诗句06-07
中国古代经典相思诗词07-09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06-05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小学读书心得400字11-27
中国古代枕头06-25
古代廉洁经典故事06-17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05-26
中国古代诗歌探究06-01